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成都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_DOC版

四川省成都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_DOC版

四川省成都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狠抓加快产业发展年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成都,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增长13.8%;全口径财政收入489.1亿元,同口径增长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8.4亿元,增长34.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9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4905元,增长9.4%;城镇登记失业率2.8%。

一、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经济健康快速增长

三次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市财政用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9.2亿元,增长58%,建成特色农业基地194个,扶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0家。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3.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13亿元,增长18.6%。工业提速增效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0.4亿元、利润总额107亿元,分别增长25.6%和31.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7.6%。电子及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等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1.5%。基本完成东郊工业结构调整,搬迁企业新厂建设投资159亿元,竣工投产企业129户。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3.6亿元,增长11.2%。旅游总收入340.2亿元,增长18.7%;会展业增加值增长21%,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幅超过10%。首批获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和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成功承办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开通成都直飞阿姆斯特丹国际航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26.6亿元,增长20.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8.2%。

产业布局得到优化。高新区及五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效应凸显,所占比重提高近3个百分点。经开区及近郊区现代制造业聚集规模增大,所占比重提高近4个百分点。远郊区特色农业和涉农工业聚集进程加速,所占比重提高近3个百分点。随着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三大区域正在形成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特别是主城区和远郊区之间的结对发展工业取得开拓性进展。

宏观调控效果显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9.6亿元,增长30.9%,增速比去年下降9.2个百分点,更加趋于合理。公共基础设施、科教文卫事业和环保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投资得到加强,增长28.4%;国家限制发展行业的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关闭小煤矿矿井64对。城乡消费市场兴旺,价格稳定,结构升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5.3亿元,增长14.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8。开放型经济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69.5亿美元,增长53.3%;实际使用外资7.6亿美元,增长36.6%,实际到位国内市外资金728.4亿元,增长71.1%;在蓉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8家,达108家;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2亿美元,增长64.1%;外贸依存度20.2%,提高4.9个百分点。

二、以城带乡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三个集中”扎实推进。在贯彻国家调控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加快了工业集中发展,工业集中发展区开工建设工业企业724户,竣工投产354户,工业集中度59.9%,入驻企业成为吸纳当地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在产业聚集和城镇建设的推动下,加快了农民集中居住,县城、优先发展重点镇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竣工254.2万平方米,改善了14.7万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在土地整理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推动下,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整理耕地50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面增加5.6万户,更多农民从产业化集约经营中获益。

农村重点建设进展良好。强化了农村环境建设,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近3亿元,帮助3万农户以建沼气池带动改水、改厕、改厨,新增30万人安全饮水和2.4万亩旱地生产供水设施。新建改造重点镇过境路、农民新居道路及农村扶贫路等公路1千余公里,新开通县乡至建制村公交线路35条。基本完成同网同价的农村电网和户表改造,农民生活用电由每千瓦时平均0.8元降到0.515元,宽带进村比例增至62%。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固定电话71部、接入移动电话115部,成为全国农村信息化试点城市。农村扶贫开发工程持续实施,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增加455元。贫困山区困难农户向村镇集中试点项目稳健启动。

农村配套改革巩固深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2.1亿元。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在所有建制村开办了放心药店、商店和农资店。建立农机、农技、检疫片区站点223个。农村信用联社改进信贷经营管理,新增贷款48%投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城乡供销合作系统创新农产品经营服务方式,鲜活农产品产销增长 3.9%。城乡户籍制度全面并轨,全市一元化户口登记率100%。

三、社会事业建设明显加强,公共服务较大改善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编制实施了我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落实了科技创新配套政策,市财政安排科技投入资金增长26%,12个重大科技专项启动,生物与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协作网络开通,数字媒体产业技术联盟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2.3亿元,增长1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荣获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自然科学一二等奖21项。创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增中国名牌产品7个和国家免检产品17个。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强。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统筹保障,免收学杂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