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

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主要职责包括:

(一)在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方面,对董事会负最终责任;

(二)根据董事会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及总体政策,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操作风险总体情况的报告;

(三)全面掌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特别是各项重大的操作风险事件或项目;

(四)明确界定各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以及操作风险报告的路径、频率、内容,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五)为操作风险管理配备适当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必要的经费、设臵必要的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为操作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赋予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履行职务所必需的权限等;

(六)及时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检查和修订,以便有效地应对内部程序、产品、业务活动、信息科技系统、员工及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第八条商业银行应指定部门专门负责全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该部门与其他部门应保持独立,确保全行范围内操作风险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主要职责包括:

(一)拟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批;

(二)协助其他部门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及缓释操作风

险;

(三)建立并组织实施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缓释(包括内部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法以及全行的操作风险报告程序;

(四)建立适用全行的操作风险基本控制标准,并指导和协调全行范围内的操作风险管理;

(五)为各部门提供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协助各部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各项职责;

(六)定期检查并分析业务部门和其他部门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

(七)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提交操作风险报告;

(八)确保操作风险制度和措施得到遵守。

第九条商业银行相关部门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负直接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指定专人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其中包括遵守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

(二)根据本行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评估方法,识别、评估本部门的操作风险,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操作风险监测、控制/缓释及报告程序,并组织实施;

(三)在制定本部门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政策时,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应保证各级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参与各项重要的程序、控制措施和政策的审批,以确保与操作风险管理总体政策的一致性;

(四)监测关键风险指标,定期向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部门或牵头部门通报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并及时通报重大操作风险事件。

第十条商业银行法律、合规、信息科技、安全保卫、人力资源等部门在管理好本部门操作风险的同时,应在涉及其职责分工及专业特长的范围内为其他部门管理操作风险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的内审部门不直接负责或参与其他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但应定期检查评估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新出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进行独立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情况。

鼓励业务复杂程度较高和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委托社会中

介机构对其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审计和评价。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当制定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应当与银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主要内容包括: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适当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权限和责任;

(三)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程序;

(四)操作风险报告程序,其中包括报告的责任、路径、频率,以及对各部门的其他具体要求;

(五)应针对现有的和新推出的重要产品、业务活动、业务程序、信息科技系统、人员管理、外部因素及其变动,及时评估操作风险的各项要求。

第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当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具体的方法可包括:评估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损失事件的报告和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测试和审查以及操作风险的报告。

第十四条业务复杂及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应采用更加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使用量化方法对各部门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收集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并根据各业务线操作风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第十五条商业银行应当制定有效的程序,定期监测并报告操作风险状况和重大损失情况。应针对潜在损失不断增大的风险,建立早期的操作风险预警机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降低风险,降低损失事件的发生频率及损失程度。

第十六条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应当根据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规定及时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报告。

第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将加强内部控制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与此相关的内部措施至少应当包括:

(一)部门之间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相关职能的适当分离,以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二)密切监测遵守指定风险限额或权限的情况;

(三)对接触和使用银行资产的记录进行安全监控;

(四)员工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并接受相关培训;

(五)识别与合理预期收益不符及存在隐患的业务或产品;

(六)定期对交易和账户进行复核和对账;

(七)主管及关键岗位轮岗轮调、强制性休假制度和离岗审计制度;

(八)重要岗位或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内外行为规范;

(九)建立基层员工署名揭发违法违规问题的激励和保护制度;

(十)查案、破案与处分适时、到位的双重考核制度;

(十一)案件查处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

(十二)对基层操作风险管控奖惩兼顾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十八条为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当记录和存储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的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支持操作风险和控制措施的自我评估,监测关键风险指标,并可提供操作风险报告的有关内容。

第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当制定与其业务规模和复杂性相适应的应急和业务连续方案,建立恢复服务和保证业务连续运行的备用机制,并应当定期检查、测试其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机制,确保在出现灾难和业务严重中断时这些方案和机制的正常执行。

第二十条商业银行应当制定与外包业务有关的风险管理政策,确保业务外包有严谨的合同和服务协议、各方的责任义务规定明确。

第二十一条商业银行可购买保险以及与第三方签订合同,并将其作为缓释操作风险的一种方法,但不应因此忽视控制措施的重要作用。

购买保险等方式缓释操作风险的商业银行,应当制定相关的书面政策和程序。

第二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要求,为所承担的操作风险提取充足的资本。

第三章操作风险监管

第二十三条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应报银监会备案。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送与操作风险有关的报告。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

审计的,还应提交外部审计报告。

第二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及时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下列重大操作风险事件:

(一)抢劫商业银行或运钞车、盗窃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30万元以上的案件,诈骗商业银行或其他涉案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案件;

(二)造成商业银行重要数据、账册、重要空白凭证严重损毁、丢失,造成在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中断业务3小时以上,在涉及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中断业务6小时以上,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的事件;

(三)盗窃、出卖、泄漏或丢失涉密资料,可能影响金融稳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的事件;

(四)高管人员严重违规;

(五)发生不可抗力导致严重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自然灾害;

(六)其他涉及损失金额可能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1‰的操作风险事件;

(七)银监会规定其他需要报告的重大事件。

第二十五条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做法进行定期的检查评估。主要内容包括: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程序的有效性;

(二)商业银行监测和报告操作风险的方法,包括关键操作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

(三)商业银行及时有效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和薄弱环节的措施;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程序中的内控、检查和内审程序;

(五)商业银行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方案的质量和全面性;

(六)计提的抵御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充足水平;

(七)操作风险管理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六条对于银监会在监管中发现的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整改方案并采取整改措施。

对于发生重大操作风险事件而未在规定时限内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依法采取相关监管措施。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邮政储蓄机构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二十八条未设董事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由其经营决策机构履行本指引规定的董事会的有关操作风险管理职责。

第二十九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外国银行分行,应当遵循其总行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按照规定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并接受银监会的监管;其总行未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按照本指引的有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条本指引所涉及的有关名词见附录。

第三十一条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有关名词的说明附录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有关名词的说明

一、操作风险事件

操作风险事件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因素所造成财务损失或影响银行声誉、客户和员工的操作事件,具体事件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瘫痪,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七种类型(进一步的信息可参阅《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附录7:损失事件分类详表”)。

二、自我风险评估、关键风险指标

商业银行用于识别、评估操作风险的常用工具。

(一)自我风险评估

自我风险评估是指商业银行识别和评估潜在操作风险以及自身业务活动的控制措施、适当程度及有效性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二)关键风险指标

关键风险指标是指代表某一风险领域变化情况并可定期监控的统计指标。关键风险指标可用于监测可能造成损失事件的各项风险及控制措施,并作为反映风险变化情况的早期预警指标(高级管理层可据此迅速采取措施),具体指标例如:每亿元资产损失率、每万人案件发生率、百万元以上案件发生比率、超过一定期限尚未确认的交易数量、失败交易占总交易数量的比例、员工流动率、客户投诉次数、错误和遗漏的频率以及严重程度等。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风险:1.商业银行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可能被依法撤销或者确认无效的;2.商业银行因违约、侵权或者其他事由被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依法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3.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依法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742号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与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她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与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与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与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与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与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与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与程序; (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与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与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与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主要职责包括: (一)在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方面,对董事会负最终责任;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1、引言 1.1 目的 本指引旨在指导商业银行合理有效地管理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包括因内部操作失误、不当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引起的财务损失和声誉风险。通过遵循本指引,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减少操作风险对其业务和声誉的影响。 1.2 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所有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包括总部和分支办公室。 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2.1 责任和监管 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有最终责任,确保操作风险得到适当管理。相关监管机构也应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估。 2.2 策略和目标

商业银行应制定并执行适当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和目标,以确保操作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2.3 责任分工 商业银行应明确各级部门和个人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并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2.4 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评估、监测和报告机制,以及合理的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 3、操作风险识别和评估 3.1 识别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应识别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因素等。 3.2 评估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应对已识别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程度和优先级,以便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4、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4.1 操作流程和控制

商业银行应设计和实施适当的操作流程,并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以减少操作风险。 4.2 人员培训和意识 商业银行应对员工进行相关的操作风险培训,提高其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意识,并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 4.3 技术系统和安全 商业银行应确保其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由系统故障、黑客攻击等造成的操作风险。 5、操作风险监测和报告 5.1 监测手段和指标 商业银行应建立适当的操作风险监测手段和指标,定期对操作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 5.2 报告机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监管机构报告操作风险的情况和进展。 6、操作风险应急管理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可能的操作风险事故,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号)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号)

————————————————————————————————作者:————————————————————————————————日期: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 (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主要职责包括: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模版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等有关规定,结合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办法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三条本行进行操作风险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应适时修订和完善,并保证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办理任何业务均受内部控制约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 (二)全面性原则:操作风险的管理要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参与; (三)成本效益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应权衡成本与预期效益,力争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四条本行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具体的方法可包括: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KRI)、操作损失事件数据收集(LDC)、操作风险业务 连续性计划(BCP)。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及所有人员。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六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高级管理层、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各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各级条线管理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岗(专职及兼职)。 (一)总行:风险管理部设专职操作风险管理岗,其他条线管理部门设专职或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 (二)各分行:在法律合规部设专职操作风险管理岗,其它部门和支行(营业部)设专职或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 (三)各中心支行:在风险管理部、其他部门和支行(营业部)设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 (四)总行营业部:在综合管理部和其他部门设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 第七条总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主要包括: (一)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负责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拟定;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合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者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按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主要风险管理职能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选择下列方法之一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标准法、替代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第六条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应符合本指引规定的 条件,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批准后方可实施。未经银监会批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方法。 银监会依据审慎监管规则,认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管理薄弱的,可要求商业银行在按照本指引方法计量结果的基础

上提高操作风险监管资本。 第二章标准法 第七条商业银行使用标准法,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商业银行董事会应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应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总体政策及体系。 (二) 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 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应能够记录和存储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的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能够支持操作风险及控制措施的自我评估和对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能够匡助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操作风险。该管理系统应配备完整的制度文件,规定对未遵守制度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处臵和补救。 (三)商业银行应系统性地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操作风险相关数据,包括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损失金额和损失频率,定期根据损失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操作风险监测和控制。 (四) 商业银行应建立清晰的操作风险内部报告路线。商业银行 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操作风险及控制措施的评估结果、关键风险指标、主要操作风险事件、已确认或者潜在的重大操作风险损失等信息,并对报告中反映的信息采取有效举措。

银监会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银监会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银监会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是银行业监管机构开展风险 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帮助银行业机构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护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2. 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特点 操作风险是指由内部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损失风险,其特点包括: •与机构内的操作过程和活动相关,包括人为错误、技术故障、业务中断等; •影响范围广泛,包括财务损失、声誉风险、法律纠纷等; •难以预测和衡量,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3. 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银监会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以下几个 主要步骤: 3.1 风险识别和评估 机构应该对其内部操作过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包括: •分析业务活动的风险特征,确定潜在的操作风险; •评估和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和应对措施提供基础。 3.2 风险控制和防范 为了减轻操作风险的影响,机构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确保业务操作符合规范和合法要求; •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通过培训和教育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 •引入适当的技术手段,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3.3 事后监控和评估 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事后监控和评估机制,包括:

•对操作风险事件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风险发生的原因和漏洞; •定期检查和评估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有效性; •根据监控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确保操作风险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4. 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点 银监会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强调以下关键要点: •预防优于救治,机构应该在业务操作中加强风险预防和防范措施,尽量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 •风险识别和评估应该全面准确,机构必须对各项业务活动及其相关的操作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 •内部控制和员工培训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机构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和员工培训,提高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机构应根据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操作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5. 结论 银监会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发布对于推动银行业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机构应以指引为指导,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银监会也将继续完善和更新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适应金融市场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保持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导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操作风险。为了确保企业充分认识并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被引入。它提供了管理操作风险的标准化方法和最佳实践,以保护企业的资产、维护声誉和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介绍一份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主要内容。 一、概述 操作风险是指由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可能对企业的运营、资产、声誉和未来业务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目标是帮助企业确定、评估和应对这些风险。 二、原则和承诺 1.高层管理层应承担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责任,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2.强调全员参与和风险意识的培养,每个员工都有责任识别和报告潜在的操作风险。 3.对操作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测、评估和管理,并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控制措施。 4.建立适当的沟通和报告机制,确保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5.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审计,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1.风险识别和评估:通过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和外部环境,确 定可能涉及的操作风险,并评估其潜在影响和发生概率。 2.风险监测和控制:制定监测机制,持续追踪潜在和实际的操作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减轻风险的影响。 3.风险报告和沟通:建立风险报告和沟通的渠道,确保风险信息的及 时共享和传递,以促进更好的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 4.风险应对和恢复:制定灵活和高效的风险应对策略,以及系统的业 务恢复计划,以应对潜在的风险事件和紧急情况。 5.风险评估和审计: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审计,评估操作风险管理的 有效性,识别潜在的改进机会和问题。 四、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1.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包括确定操作风险的方法和工具、定期进行 风险评估和评估结果的记录等。 2.风险监测和控制流程:包括风险监测的频率和方法、制定和实施风 险控制措施、风险事件的记录和分析等。 3.风险报告和沟通流程:包括建立风险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报告的频 率和接收者、沟通渠道和范围等。 4.风险应对和恢复流程:包括开发应对策略和计划、培训员工、测试 和演练应急响应等。 5.风险评估和审计流程:包括制定评估和审计计划、进行评估和审计、整理和报告结果,以及跟踪和监督改进措施的实施。

商业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操作指引

商业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操作指引 商业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是指在商业保理业务过程中,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保障商业保理交易的安全和顺利进行。风险管理操作指引是商业保理企业为规范风险管理工作所制定的具体操作指南,旨在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和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从而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风险管理原则 1.风险识别与评估。商业保理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警觉机制,及时识别各类风险,并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确定影响因素和风险程度。 2.风险预防与控制。商业保理企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3.风险传导与转移。商业保理企业应根据自身承担能力和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风险传导和转移策略,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 4.风险监控与回应。商业保理企业要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密切关注各类风险的动态演变并及时作出回应,避免大额风险的聚集和蔓延。 1.市场风险管理 (1)制定市场准入原则,对合作伙伴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查,确保其信誉良好、经营状况稳定。 (2)定期收集并分析市场信息,评估市场风险,确保商业保理交易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3)建立行业与区域风险分类,根据不同分类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 政策和措施。 2.信用风险管理 (1)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制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和评分 体系,合理确定信用额度和信用等级。 (2)及时监控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定期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确保商业保理交易的信用风险可控。 (3)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信用违约风险,如提前预警、调整授信额度、适时采取违约追索措施等。 3.操作风险管理 (1)制定和完善商业保理交易的内部流程和控制措施,确保各环节 的合规性和操作风险可控。 (2)加强内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减 少人为操作风险。 (3)建立风险监控和报告体系,自动化和实时监测交易数据,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和风险事件,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流动性风险管理 (1)制定合理的融资计划和融资策略,确保资金的充足性和流动性。 (2)建立完善的现金流管理体系,合理配置和管理资金,降低流动 性风险。

商业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操作指引

商业保理业务风险管理操作指引 引言 商业保理是一种金融服务,通过向企业提供短期融资和风险管理工具,帮助企业快速获得资金并降低信用风险。然而,商业保理业务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为了有效管理这些风险,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引是非常重要的。 一、信用风险管理 1. 客户评估:在选择保理客户时,应进行客户评估,包括对其信用状况、还款能力、行业地位等进行全面分析,确保客户具有较高的信用度和还款能力。 2. 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并对风险事件进行合理的约定和处理办法。 3. 监测与预警:建立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客户的异常行为和违约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二、操作风险管理 1. 流程管理: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操作人员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减少人为失误和操作风险。 2. 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岗位分工、权限划分、审批制度等,确保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3. 信息系统安全: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黑客攻击等风险,确保保理业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市场风险管理 1. 市场调研: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策略和风险管理措施。 2. 多元化投资:降低市场风险,可以将资金分散投向不同行业和地区的项目,实现多元化投资,降低单一项目或行业带来的风险。 3. 保险保障:购买适当的保险产品,为保理业务提供保障,减少因市场波动而带来的损失。 四、风险评估与监控 1. 风险评估:定期对商业保理业务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风险点。 2. 风险监控: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对风险指标进行监控和预警,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业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五、风险应对与处置 1.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明确风险事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人,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和处置。 2. 风险传导:及时向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风险事件,协调各方资源,共同应对和处理风险。 3. 教育培训: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培养,通过培训

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LDC)管理办法模版

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LDC)管理办法 (1.0版,xxx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与报告工作,以便全面、及时掌握我行操作风险及损失情况,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减低损失,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操作风险事件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财务损失或非财务影响的事件,包括法律风险事件,但不包括策略风险事件和声誉风险事件。操作风险事件包括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操作风险非损失事件。 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是指给我行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的操作风险事件。 操作风险非损失事件是指虽未对我行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但对我行营运、客户、监管、声誉等方面造成了非财务负面影响的操作风险事件。 第三条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应遵循“全面性、及时性、重要性、完整性、统一性、谨慎性、保密性”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对于本办法中规定应收集的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均需收集,不得瞒报、漏报。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确认、完整记录、准确统计操作

风险事件所导致的财务损失或造成的非财务影响,避免因时效问题造成当期统计数据不准确。 (三)重要性原则。在统计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时,要对损失金额较大、非财务影响较严重以及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进行重点关注和整改。 (四)完整性原则。收集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应详尽收集所有必要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如实进行完整记录及上报。 (五)统一性原则。全行对于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的统计标准、收集范围、程序和方法应保持相对一致,确保统计结果客观、准确,并具有可比性。 (六)谨慎性原则。应审慎确认操作风险损失,进行客观、公允统计,准确计量损失金额,避免出现多计或少计操作风险损失的情况。 (七)保密性原则。对于收集管理过程中的保密信息,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提供或披露,避免对我行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银行辖内各级机构。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高级管理层 高级管理层对全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工作负主要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批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管理政策和流程; (二)监督各单位切实履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管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7.05.14 •【文号】银监发[2007]42号 •【施行日期】2007.05.1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7〕42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银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主报告行。 二○○七年五月十四日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

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董事会的监督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指引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指引 〔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2021年4月〕 第一章总如此 第一条为标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视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视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计量实施监视检查。 第五条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的方法包括〔按计量复杂程度从低级到高级排序〕:根本指标法、标准法〔含标准法替代形式〕、高级计量法。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使用更高级的计量方法。 商业银行初次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必须事先向银监会申请使用标准法〔含标准法替代形式〕或高级计量法,经批准前方可实施。经银监会审查不符合高级计量法资格标准的,应采用标准法〔含标准法替代形式〕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不符合标准法〔含标准法替代形式〕资格标准的,应采用根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 第二章根本指标法 第六条商业银行采用根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要求,应按照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主要风险管理职能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 第七条总收入定义为净利息收入与净非利息收入之和。总收入中不扣除各项损失准备和营业费用,但应扣除银行账户上“持有至到期日〞和“可供出售〞证券实现的损益、非正常工程收入和保险业务收入〔总收入计量参考规如此见附录一〕。根本指标法关于总收入的定义同样适用于标准法和标准法替代形式,也适用于标准法和标准法替代形式中各业务条线

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征求看法稿) 第一章总那么 第一条〔立法依据)为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体系平安稳健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视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其次条〔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汲取公众存款金融机构以及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 第三条〔总体要求-管理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采纳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限制或缓释所担当各类风险。 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淌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考虑风险之间关联性,审慎评估各类风险之间相互影响,防范跨境、跨业风险。 第四条〔总体要求-管理原那么)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应当遵循以下根本原那么:

〔一)匹配性原那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及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等相适应,并依据环境改变予以调整。 〔二)全覆盖原那么。全面风险管理应当覆盖各项业务条线,本外币、表内外、境内外业务;覆盖全局部支机构、附属机构,部门、岗位和人员; 覆盖全部风险种类和不同风险之间相互影响;贯穿决策、执行和监视全部管理环节。 〔三)独立性原那么。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独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给予风险管理条线足够授权、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报告渠道,及业务条线之间形成相互制衡运行机制。 〔四)有效性原那么。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全面风险管理结果应用于经营管理,依据风险状况、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评估资本和流淌性足够性,有效抵挡所担当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 第五条〔全面风险管理要素)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素: 〔一)风险治理架构; 〔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 〔三)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四)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限制机制; 〔五)内部限制和审计体系。 第六条〔风险文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全行层面推行稳健风险文化,形成及本行相适应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那么、职业操守,建立培训、传达和监视机制,推动全行人员理解和执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指引》(银监发[2007]42号)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如此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某某国银行业监视管理法》、《中华人民某某国商业银行法》以与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某某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与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四条中国银行业监视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视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不要求统一,但至少应包括以下根本要素: 〔一〕董事会的监视控制; 〔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 〔三〕适当的组织架构;

〔四〕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五〕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当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二〕通过审批与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与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X围内; 〔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与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承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视; 〔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X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与体系。主要职责包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