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操作风险报告管理暂行办法

银行操作风险报告管理暂行办法

银行操作风险报告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报告程序,明确操作风险报告路线及各部门和岗位报告职责,防范、降低和处臵经营过程中各类操作风险,根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和•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制度对涉及的重要概念定义如下:

操作风险。本制度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一致,即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二)操作风险损失。操作风险损失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 (三)操作风险事件。操作风险事件是指造成或可能造成操作风险损失的、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有关的事件。根据是否造成损失, 操作风险事件可以分为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操作风险非损失事件。其中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是指已经产生损失或根据合理估计有可能会有损失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操作风险非损失事件是指没有产生损失并且根据合理估计也不太可能会发生实际损失的操作风险事件。

(四)操作风险报告。操作风险报告指各报告单位根据规定的要求、时间和程序,对操作风险事件和操作风险整体状态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的书面文件,包括操作风险事件报告和操作风险综合报告。

(五)报告单位。报告单位指根据本制度规定有义务进行操作风险报告的分支机构和业务条线。

(六)业务管理部门。指各项产品或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第

三条操作风险报告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操作风险状况,严禁隐瞒、歪曲风险事实。(二)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分析和报告操作风险状况,确保报告的时效性。(三)全面性原则:要全面反映所辖范围内各类操作风险事件,对风险成因、现状、影响等要进行综合分析。

(四)有效性原则:操作风险提出的应对措施要务求实效,切实可行。(五)保密性原则:严禁将操作风险事件及处理情况透露给行外人员或与此项工作无关的人员。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四条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

(一)负责审议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

(二)负责审批高级管理层报告的特别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处臵方案;(三)负责审议操作风险报告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第

五条总行高级管理层

(一)负责建立和维护健全有效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二)负责审查总行风险管理部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三)负责审查和批复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处臵方案;(四)负责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操作风险报告。

(一)负责拟定、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报告制度;

(二)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全行操作风险报告工作;

(三)负责协调、汇总全行操作风险信息和报告;

(四)负责向高级管理层提交操作风险报告。

第七条总行各业务管理部门

(一)负责监测、管理和报告本部门业务条线操作风险;

(二)负责建立本业务条线(含分支机构对应部门,下同)操作风险报告机制,根据本制度规定的操作风险报告内容制定业务条线的报告程序;

(三)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本业务条线操作风险报告工作;

(四)负责汇总并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交本条线的操作风险事件报告。

总行各业务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具体负责本业务条线操作风险的日常监测和报告以及业务条线操作风险日常管理工作。

第八条分行管理层

(一)负责领导分行范围内的操作风险报告工作;

(二)负责审查批复分行部门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

(三)负责审查批复分行重要的操作风险管理措施和计划安排。第

(一)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分行操作风险报告工作,制定分行操作风险报告的实施细则,根据本制度的原则规定,明确分行范围内操作风险报告的频率、方式、形式等内容;(二)负责协调、汇总分行各部门/支行提交的操作风险信息和报告,通过独立渠

(包

括审

规检

(三)负责向分行领导和总行风险管理部门提交操作风险报告,并在操作风险报告中对重大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或措施。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具体负责本业务条线操作风险的日常监测和报告以及分行操作风险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条 分行业务条线/支行 (一)负责监测、报告分行业务条线/支行操作风险; (二)负责汇总并向分行风险管理部和总行业务管理部门提交本条线的操作风险报告。 分行业务条线部门和支行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具体负责本业务条线操作风险的日常监测和报告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章 操作风险事件报告

第十一条 损失事件报告与非损失事件报告。操作风险事件报告分为损失事件报告与非损失事件报告。其中损失事件报告是指针对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的报告,非损失事件报告是指针对操作风险非损失事件进行的报告。 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非损失事件报告。分行业务条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对本部门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操

作风险非损失事件进行记录,逐一填写•操作风险事件登记单‣,按月汇总并于每月后 5 个工作日内报告总行业务管理部门和分行风险管理部。总行业务

管理部门和分行风险管理部每季末将汇总报告报送总行风险管理部。

第十四条紧急事件报告。紧急事件是指应该按照我行规定启动应急预案的突发事件。紧急事件报告和处臵参照各业务管理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执行。

第四章操作风险综合报告

第十五条报告周期。分行操作风险综合报告按季提交,纳入分行管理与内控考核范围。

具体见•分行操作风险报告模版‣附录4。

第十六条报告内容。操作风险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操作风险事件报告;

(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汇总统计;

(三)操作风险非损失事件汇总统计;

(四)关键风险指标汇总统计;

(五)操作风险控制自我评估情况分析;

(六)操作风险发生或损失原因分析;

(七)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第十七条重大操作风险事件。重大操作风险事件是指银监会规定需要报告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重大操作风险事件报告参照•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第七章第三十二条规定执行,发

生重大操作风险事件除按照上述办法规定第一时间报告上级行和对口管理部门外,还应同时报告总行风险管理部和安全保卫部。

第五章报告路径

第十八条报告方式。分支行采取“双向报告”方式,即向同级风险管理部门报送汇总数据,同时抄报本业务条线上级主管部门。(具体见附录 6)

部门

行风

第二十条 总行部门。直接发生在总行业务管理部门的操作风险事件由总行业务管理部门直接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报送。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和总行其他业务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分支行操作风险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将检查情况报告高级管理层。第二十二条 各分支行和业务管理部门应如实报告操作风险事件和综合报告,对零报告或避重就轻等报告的,管理部门将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汇报高级管理层。 第二十三条 操作风险报告制度检查包括报告单位是否报告、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完整、有无隐瞒不报、报告是否及时等。 第七章 奖 惩

第二十四条 对于隐瞒不报、歪曲风险事实、遗漏或延误报告导致银行遭受财务损失或形成不良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员,将依据本行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于泄露风险信息导致银行遭受财务损失或形成不良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员,将依据本行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于及时报告风险、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对防范和化解风险做出

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通报表扬,必要时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十七条对于按照本办法规定报告操作风险事件的个人或单位,根据•银

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第二十一条有关规定,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理相关违规人员。

银行操作风险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模版

x银行操作风险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操作风险评估的常态机制,提升全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满足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求,根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等监管文件,结合x银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评估,是指识别和分析各项内外部操作风险隐患,查找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判断当前风险状况与未来风险走势,并采取措施优化经营管理和促进业务健康发展的过程。操作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业务及管理部门开展的操作风险自评估和风险管理部门组织的专项风险评估。 第三条操作风险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要性:以导致风险损失和产生不利影响为导向,识别与之关联度较高的操作风险。 (二)准确性:充分获取各种数据和信息,定性和定量分析风险大小,客观准确判断风险状况。 (三)持续性: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评估工作,不断掌握新情况,持续优化经营管理。 第二章对象与方法 第四条操作风险评估对象主要包括: (一)操作风险隐患:业务、产品、设备、系统、人员、制度、流程、操作、管理、监督检查、体制机制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风险识别与监控、风险分类分级、风险报告与分析、风险处置与应急、风险抵补、风险考核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第五条识别操作风险隐患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收集过去一年的操作风险事件,查找和分析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和暴露出的问题。 (二)收集过去一年的业务经营管理、日常监控、尽职监督、内外部检查审计、外部监管提示、媒体报道等各类信息,查找和分析暴露出的问题。 (三)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讨论会等方式,向相关员工和专家征集风险隐患。 (四)通过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和隐患。 第六条评估操作风险隐患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定量分析过去一年的操作风险事件情况,对风险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布、占比、趋势等分析。 (二)利用从风险事件、业务经营管理、日常监控、尽职监督、检查审计、调查问卷、评分卡、专家判断等途径获取的数据,定性定量估算当前风险隐患的涉及面、影响程度、发生概率。 (三)按照《x银行操作风险分类分级标准》对风险隐患进行风险等级评定。 第七条评估操作风险管理情况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资料调阅、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分析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的完备性和有效性。 (二)对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严重程度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第三章职责分工 第八条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操作风险评估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一)开发和推广操作风险评估工具和方法,开展操作风险评估

银行操作风险报告管理暂行办法

银行操作风险报告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报告程序,明确操作风险报告路线及各部门和岗位报告职责,防范、降低和处臵经营过程中各类操作风险,根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和•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制度对涉及的重要概念定义如下: ( 一 操作风险。本制度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一致,即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二)操作风险损失。操作风险损失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 (三)操作风险事件。操作风险事件是指造成或可能造成操作风险损失的、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有关的事件。根据是否造成损失, 操作风险事件可以分为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操作风险非损失事件。其中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是指已经产生损失或根据合理估计有可能会有损失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操作风险非损失事件是指没有产生损失并且根据合理估计也不太可能会发生实际损失的操作风险事件。

(四)操作风险报告。操作风险报告指各报告单位根据规定的要求、时间和程序,对操作风险事件和操作风险整体状态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的书面文件,包括操作风险事件报告和操作风险综合报告。

(五)报告单位。报告单位指根据本制度规定有义务进行操作风险报告的分支机构和业务条线。 (六)业务管理部门。指各项产品或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第 三条操作风险报告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操作风险状况,严禁隐瞒、歪曲风险事实。(二)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分析和报告操作风险状况,确保报告的时效性。(三)全面性原则:要全面反映所辖范围内各类操作风险事件,对风险成因、现状、影响等要进行综合分析。 (四)有效性原则:操作风险提出的应对措施要务求实效,切实可行。(五)保密性原则:严禁将操作风险事件及处理情况透露给行外人员或与此项工作无关的人员。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四条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 (一)负责审议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 (二)负责审批高级管理层报告的特别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处臵方案;(三)负责审议操作风险报告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第 五条总行高级管理层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XX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通过确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总体架构,明确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并逐步建立起对操作风险损失的测度、分类、统计、分析、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和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有效缓释和控制操作风险,降低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及全体员工。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给本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如商业银行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可能被依法撤销或者确认无效;商业银行因违约、侵权或者其他事由被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依法可能承担赔偿责任;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依法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者民事责任),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操作风险引发的损失指某一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后,按照

本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反映在本行法定财务报表的损失,损失包括所有与该操作风险事件相联系的成本支出,但不包括为避免后续操作风险损失实施的相关成本支出。 第五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遵循全面管理、及时调整、有效缓解与控制、成本与效益匹配、责任追究的原则及以下的方针: (一)本行把操作风险作为影响银行安全和效益的重要风险进行专门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应符合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与全行发展战略、方针相适应。 (二)操作风险存在于全员、全过程,要确保全员了解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形成对操作风险定义的一致性理解并具备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各业务及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承担操作风险管理职责的人员是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人,负责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各项活动;操作风险管理范围应涵盖所有机构、产品、活动、流程和系统。 (三)合规风险部是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各业务部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操作风险日常的重要管控职责。 (四)本行应制定控制和减轻重大操作风险的政策、流程和程序,并采用一定程序和系统来定期监测操作风险和重大损失暴露;定期审查风险限额和控制战略,根据总体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组合状况,采用适当的措施,对操作风险组合进行调整。

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修改记录 (2)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 (3) 第三章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7) 第四章操作风险事件的监测 (8) 第五章操作风险的控制 (10) 第六章操作风险事件的报告 (12) 第七章外部机构操作风险的管理 (13) 第八章与监管机构的联络 (14) 第九章考核与奖惩 (15) 第十章附则 (16)

修改记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办法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三条本行进行操作风险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应符合董事会战略安排要求,按照点面结合的管理模式,确保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办理任何业务均受内部控制约

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 (二)全面性原则:操作风险的管理要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案可查; (三)审慎性原则:操作风险管理要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涉及相关体制改革、设立新机构、开办新业务时,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科学流程设计; (四)成本效益原则:操作风险管理要作好重大风险点的排查和识别,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各部门及广大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尽量降低操作风险管理成本,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第四条本行应当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具体的方法可包括:评估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损失事件的报告和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测试和审查以及操作风险的报告。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支行、各部门所有人员。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 第六条本行操作风险的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行长/高级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各分支机构。 第七条本行董事会是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董事会授权下设的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履行其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具体职责包括: (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暂行办法是中国银监会与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联合发布的重要文件。该办法于2005年6月1日正式执行,旨在规范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经营能力,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维护金融 市场的稳定和健康。 银行操作风险是指企业在所从事的各项业务活动中,由于操作失误、员工不正当行为、系统故障、外力干扰等原因导致的损失和风险。银行操作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隐蔽性、跨度性和整体性等特点,它可能会对银行的声誉、信用、资产负债表、现金 流等方面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一、机构建设: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机构,明确负责人和职责,配备专业人员,确保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制度建设:银行应制定适当的政策和制度来规范业务操作,例如制定业务流程和审批程序、实行业务授权和监管制度等。 三、风险识别与评估:银行应设置和完善操作风险识别和监测系统,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四、风险控制:银行应采用适当的风险控制技术与措施,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审计等。 五、风险信息披露:银行应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操作风险情况,并向投资者及时披露与操作风险相关的信息。 六、监管与处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如果发现违规行为,内部应该进行相应处罚,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其的风险监控,确保银行操作风险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管理。 因此,根据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暂行办法,银行应当全面提升对操作风险的重视度,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体系,完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以及信息披露等环节,提 高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1 / 1

银行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办法 模版

银行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工作,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提高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报告,是指各报告主体按照所授权限不同,根据操作风险管理规定的内容、时间和程序进行描述、汇总、分析和报告。 第三条本行操作风险报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操作风险状况,严禁隐瞒、歪曲风险事实。 (二)统一性原则。操作风险报告的记录标准、范围、程序和方法要保持相对一致,以确保报告结果客观、准确和具有可比性。 (三)重要性原则。在综合汇总操作风险报告时,要对损失金额较大和发生频率较高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重点关注和确认。

(四)保密性原则。严禁将操作风险事件及处理情况透露给行外人员或与此项工作无关的人员。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总行及各分支机构。 第二章组织职责 第五条总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 (一)负责制订完善本行操作风险报告制度; (二)负责汇总分析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 (三)负责对全行操作风险报告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 (四)负责根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报告的批示意见,督促各条线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整改; (五)其他操作风险报告管理职责。 第六条各分行、中心支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 (一)负责汇总本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情况,按要求向上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并向本机构主要负责人报送; (二)负责组织落实针对本机构操作风险报告的批示意见,并监督落实情况;

XX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促进业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标准,结合本行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系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三条操作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目标是: (一)降低操作风险的不确定性,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二)提高服务效率,实现流程优化,促进全行业务健康发展; (三)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收益水平。 第四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遵循“全面管理、职责明确、分散控制、奖罚分明”的原则。 “全面管理”系指本行操作风险管理覆盖各级机构、岗位、经营管理活动和操作环节。 “职责明确”系指操作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操作风险防范的责任体系,明确和落实各级机构、部门和员工的具体责任。 “分散控制”系指根据操作风险的特征,在遵循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偏好下,实行各业务条线指导与监督下的、分层级控制模式。 “奖罚分明”系指鼓励各级机构和人员主动管理和报告操作风险,对于及时发现报告操作风险,有效避免或降低损失的行为给予奖励;对造成重大操作风险的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严格问责。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 第五条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工 董事会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制定适用于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一)高级管理层 高级管理层是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实施的具体组织者,对全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负责。 1.总行行长职责: (1)在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方面,对董事会负最终责任; (2)根据董事会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及总体政策,负责批准、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操作风险总体情况的报告; (3)明确界定各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4)全面掌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特别是各项重大的操作风险事件或项目; (5)为操作风险管理配备适当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必要的经费、设置必要的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为操作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赋予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履行职务所必需的权限等。 2.主管行长职责: (1)督促识别本行所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审核批准操作风险管理计划,协调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 (2)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检查和修订,以便有效地应对内部程序、产品、业务活动、信息科技系统、员工,及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3)确保所有部门和员工明确自身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权责。

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办法

附件 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结合《操作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是指能够衡量重要操作风险及其变化趋势并且可量化的统计指标。关键风险指标用于监测可能造成损失事件的各项风险及控制措施,并作为反映风险变化情况的早期预警指标。 关键风险指标包括企业级关键风险指标和业务条线级关键风险指标。企业级关键风险指标是指具备操作风险管理全局性和重要性特征、需本行管理层重点关注的监测指标。业务条线级指标是指具备业务领域专业性特征、需业务条线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监测指标。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是指本行各部门通过制定关键风险指标并对其持续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掌握操作风险状况及变化趋势,能对操作风险进行监控和早期预警,并且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重点监测本行业务和流程中的关键风险领域,揭示本行重大操作风险隐患。 (二)敏感性原则。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以风险为导向,能够敏感标识和预警本行重大操作风险的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缓释措施。 (三)有效性原则。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保证指标可量化性和可获取性,保证监测工作持续性和及时性,并根据业务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四)可靠性原则。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保证基础数据收集的真实性

和可操作性、指标计算的准确性,以及风险分析和报告的客观性。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风险管理部负责牵头全行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一)牵头制定关键风险指标工作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对指标要素和数据收集计划等进行具体规定; (二)根据全行的操作风险偏好,牵头制定及更新企业级关键风险指标,并协调相关数据的收集工作; (三)指定企业级指标监控机构; (四)组织各部门制定业务条线级关键风险指标; (五)发起企业级指标突破阈值的原因调查,协调相关部门分析原因并制定行动计划,督促整改落实; (六)监测全行关键风险指标的变化状况,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和报告。 第六条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一)作为企业级指标的指定监测部门,协助风险管理部门做好本级企业级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控、原因调查和行动方案制定等工作; (二)负责制定并监测业务条线级关键风险指标,组织、协调辖内基础数据收集与报送; (三)监测业务条线级关键风险指标的变化状况,分析指标值突破警示或警报阈值的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四)定期汇总分析和报告关键风险指标变化情况及已采取行动计划的进度。 第三章关键风险指标的制定 第七条关键风险指标应至少包含以下要素,各部门应在《关键风险指标制定模板》(见附件1)中填写各项要素信息:

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办法

附件2: 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掌握全行操作风险状况,提高各级行对风险信息的敏感度,规范农业银行操作风险持续监测与报告流程,建立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工作机制,根据总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操作风险分类分级标准>和<中国农业银行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农银规章[2010]170号)以及农业银行相关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监测是指通过持续监测风险点、关键风险指标以及负面媒体信息,识别风险信号及风险隐患,分析操作风险变化趋势并对异常状况作出预警的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报告是反映操作风险事件(项)情况,分析操作风险发生原因,并按照规定范围、路径和时限进行报告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各级行、各部门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工作一律通过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要全面监测和报告各类操作风险事件(项),覆盖所有操作风险。 (二)及时性。要确保时效性,在规定的时限内履行监测和报告义务。 (三)准确性。要客观、真实地报告操作风险状况,准确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分级。

(四)保密性。要遵守有关保密管理及信息披露规定。 第四条操作风险事件(项)按照“谁发生,谁报告”的原则由事件(项)发生单位报告。事件(项)发生单位是指发生操作风险事件(项)的县级(含)以上分支机构或二级分行及以上机构的内设业务管理部门,同时涉及我行多个分支机构或部门的,事发单位为牵头应对、化解风险的分支机构或部门。 派驻风险合规经理报告作为事件(项)发生单位报告的补充,在事件(项)发生单位不履行报告责任时直接向上级行报告。 事件发生(风险承担)单位要及时向事件处置(受理)单位提供风险事件线索,事件处置(受理)单位要及时向事件发生(风险承担)单位通报风险事件最新进展。 第五条依本实施细则报告操作风险事件(项)时必须遵循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分类分级标准,要划分事件主要、次要责任部门,按照事件类型、风险成因、产品线进行分类,按照影响程度进行分级。 第二章操作风险监测 第六条业务管理部门监测。 各级业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监测系统持续监控操作风险,关注客户投诉、媒体报道等反映的操作风险信号,主动识别风险隐患,分析风险状况和变动趋势,并将日常运行及监测报告报送同级风险管理部门(如会计监控季报等)。 第七条风险管理部门监测。 各级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监测风险信息,对从会计监控、客服、安全保卫、法律事务和反洗钱等相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模版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等有关规定,结合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办法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三条本行进行操作风险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应适时修订和完善,并保证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办理任何业务均受内部控制约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 (二)全面性原则:操作风险的管理要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参与; (三)成本效益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应权衡成本与预期效益,力争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四条本行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具体的方法可包括: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KRI)、操作损失事件数据收集(LDC)、操作风险业务 连续性计划(BCP)。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及所有人员。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六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高级管理层、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各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各级条线管理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岗(专职及兼职)。 (一)总行:风险管理部设专职操作风险管理岗,其他条线管理部门设专职或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 (二)各分行:在法律合规部设专职操作风险管理岗,其它部门和支行(营业部)设专职或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 (三)各中心支行:在风险管理部、其他部门和支行(营业部)设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 (四)总行营业部:在综合管理部和其他部门设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 第七条总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主要包括: (一)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负责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拟定;

银行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银行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管理 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理政策》(交银董〔儿10〕13号)和《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交银办〔2010〕89 号,下称“办法”)对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是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延伸,由总行风险管根据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办法的相关原则进行制定与更新,并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第三条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isk ControlSelf Assessment, 简称“自我评估”或“RCSA”)是一种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用于识别和评估自身的潜在操作风险,以及自身业务活动控制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第二章总体要求第四条本行自我评估工作以流程作为实施对象,本行所有有效性”的评估。 (一)操作风险暴露评估,分为“固有风险暴露”评估和“剩佘风险暴露”评估。固有风险暴露是指假设不存在任何控制措施,未来一年内发生操作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和金额。剩佘风险暴露是度在控制措施实施后有可能降低的情况下,未来一年内发生操作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和金额。操作风险暴露评估应当包括对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二)控制有效性,包括对每项已有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设计有效性”以

及“控制落实度”的评估。控制设计有效性是指某项控制措施在设计层面上是否能够有效降低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控制落实度是指某项控制措施在执行层面是否有效落实。第六条操作风险暴露与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至少应达到以率要求。 (一)固有风险:每年至少评估一次; (二)剩佘风险:每半年至少评估一次; (三)控制设计:每半年至少评估一次; (四)控制落实度:针对每日执行三次以上的控制措施,至月评估一次;针对执行频率较低的控制措施,至少应每半年评估一次;最长区间为每年评估一次。总行各部门,可以依据管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增加操作风暴露或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次数。第七条新产品(新业务)的操作风险评估,将依据《银行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自评估管理暂行办法》(交银办〔2010〕 88 号)执行。第八条若有其他非常规事件发生时,包括但不限于操作风策调整、组织机构变革、流程变更、重要人员变更、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同业发生新案例等,都应该启动对相关流程的自我评估执行程序。 第三章职责分工第九条自我评估体系包括组织协调单位、执行单位和稽核审计单位。组织协调单位为总分行的风险管理部;执行单位包括总分行各部门及所有支行和网点;稽核审计单位为审计部门。第十条总行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银行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 自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ⅩⅩ银行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自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和落实《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交银董〔儿10〕13号)有关新产品(新业务)开发过程中的操作风险自评估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总行各业务部门在新产品(新业务)开发及现有流程改造、再造过程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依照本办法的要求完成操作风险自评估程序。 (一)本行员工尚不具备销售、处理或执行该新产品(新业务)的完整、充分经验;或者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尚未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验证; (二)开发中的新产品(新业务)的操作流程或管控方式缺少相关的规章制度支撑; (三)设计开发中的新产品(新业务)涉及信息系统全新开发,以支持未来的正常运行; (四)总行各业务部门认为需要开展操作风险自评估程序。第三条新产品(新业务)开发及现有流程改造、再造的牵头部门针对相关产品(业务)开发及现有流程改造、再造的操作风险自评估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验证并评估新产品(新业务)的负责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资质,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负责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培训等是否能

够足以胜任新产品(新业务)的要求。 (二)验证并评估新产品(新业务)的流程设计是否成熟和完备,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有效地防范操作风险,是否在实际的业务环境中可行。 (三)验证并评估新产品(新业务)的相关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包括系统中设置的控制措施能否帮助规避新产品(新业务)的操作风险,以及系统本身的技术安全性。 (四)验证并评估外部环境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影响。新产品(新业务)上线前,应综合分析宏观环境、政策法规及监管变动等对新产品(新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四条新产品(新业务)正式上线前,牵头部门应依据风险管理部提供的“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自评估表”(见附件)完成相应的操作风险自评估工作,并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供相关支持文挡。 第五条总行风险管理部应针对开发中的产品(业务)是否符合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自评估范围进行检查。 第六条总行风险管理部应针对新产品(新业务)的操作风险自评估内容与结果进行检查与审核,并将检查与审核结果转复相关送审部门。 第七条新产品(新业务)上线后3个月内,新产品(新业 务)的牵头部门应依据《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交银办〔2010〕89号)及《ⅩⅩ银行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

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ⅩⅩ银行股份〔以下简称 "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和落实《ⅩⅩ银行股份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交银董〔2010〕13号,下称"管理政策"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是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延伸,由总行风险管理部根据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相关原则进行制定与更新,并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 第二章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第三条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分为公司治理层面和职能管理层面两个层次。公司治理层面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组成操作风险管理的领导机构。职能管理层面由业务经营部门、条线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操作风险管理"四道防线"。上述机构和部门的职责分工按照《ⅩⅩ银行股份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交银董〔2010〕13号的有关规定设置执行。 第四条为有效落实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总行风险管理部下设操作风险管理二级部门,专职负责全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工作; 分行风险管理部下设操作风险管理岗,负责分行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总行条线管理部门应指定相关的二级部门,承担本条线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工作;分行条线管理部门也应指定具有一定业务和风险管理经验的人员负责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条总行风险管理部下操作风险二级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拟订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实施办法和程序,并在总分行范围内组织落实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及其办法的实施; <二作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协助总行各业务管理部门、各分行,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缓释、监测与报告; <三牵头拟定及修订全行层面的操作风险偏好和关键风险指标,审核全行层面的操作风险容忍度; <四监测全行操作风险并牵头管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 <五推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在本行的实施,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方法论,并对其进行持续研究和更新; <六针对条线管理部门的新产品/新业务自评估结果进行审查,并提出相关意见; <七按照监管规定和本行实际状况制定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的具体方法,为未来操作风险资本的高级法计量做好准备; <八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九为各部门提供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协助各部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十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缓释、监测和报告操作风险, 汇总分析总行各业务部门和分行提交的操作风险评估报告,定期编制全行层面的操作风险评估报告提交高级管理层、董事会;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X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科技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基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设计,信息科技风险已作为单独风险种类进行管理,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不包括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内容。 第三条操作风险分类管理 为强化专业化管理,落实管理责任,本行将操作风险细分为12类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流程失效风险、误销售风险、合规风险、财务风险、税务风险、人员健康安全风险、实物资产安全风险、法律风险、人员风险和供应商风险。 第四条操作风险管理目标 (一)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本行实际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以防控案件及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为管理目标,持续地为本行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二)使用业内通行的工具和方法,对全行操作风险隐患进行全面、统一管理。满足监管当局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并将各类操作风险控制在总行确定的风险偏好容忍度之内。 (三)各单位(包括本行各部门、各机构、各经营团队,下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既是产生操作风险的直接主体,也是防控操作风险最直接的责任主体,须严格执行总本行制定的相关制度、流程和职责,提高在岗人员业务技能,减少操作失误,避免银行损失。 (四)在全行建立和推广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充分调动本行员工主动、自觉、长效融入合规管理之中,各单位分别从专业职能管理、属地管理双维度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积极倡导并促进本行各项经营管理有序、健康、发展。 第五条操作风险的管理原则 (一)全面化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各项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活动,覆盖所有的机构、部门和岗位人员。 (二)责任化原则。操作风险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从管理层、职能部门、各分支行到每一个员工,都应切实履行相应制度、流程和职责,承担相应责任。对因失职、渎职、未履职等造成操作风险损失的员工,严格进行问责。

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评估暂行办法

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评估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评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依据《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银监局辖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参照执行。 第三条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评估的总体目标是,银行通过适时有效开展合规风险管理评估工作,全面梳理自身合规风险管理状况,及时解决合规缺陷和问题,持续改进和强化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夯实依法合规经营和案件风险防控的坚实基础. 第四条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合规机制建设情况、合规履职情况及合规管理效果等三个方面. 第五条银行开展合规风险管理评估应坚持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六条银行应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合规风险管理评估工作,并纳入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计划。银行应根据经营规模、业

务复杂程度、内控风险状况等,合理确定合规风险管理评估的重点、范围和频度,每年应至少开展一次全面合规风险管理自我评估。 对新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新业务方式的拓展、新客户关系的建立以及客户关系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等所产生的合规风险管理应适时开展专项评估工作。 第二章评估程序与要求 第七条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评估分为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报告三个阶段。 第八条评估准备阶段。 (一)银行应成立合规风险管理评估小组,小组成员应当熟悉银行业务,能够正确理解与银行有关的法律、规则和准则及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 (二)银行应制定评估实施方案,明确评估目的、内容、范围、重点、要求等,全面收集评估期内与合规风险管理相关的文件、工作记录、有关数据等资料. (三)银行可聘请外部机构承担部分内容的评估工作,但银行应监督其评估过程,确保其合规性,并承担其评估结果及相关责任. 第九条评估实施阶段。

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LDC)管理办法模版

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LDC)管理办法 (1.0版,xxx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与报告工作,以便全面、及时掌握我行操作风险及损失情况,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减低损失,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操作风险事件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财务损失或非财务影响的事件,包括法律风险事件,但不包括策略风险事件和声誉风险事件。操作风险事件包括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和操作风险非损失事件。 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是指给我行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的操作风险事件。 操作风险非损失事件是指虽未对我行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但对我行营运、客户、监管、声誉等方面造成了非财务负面影响的操作风险事件。 第三条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应遵循“全面性、及时性、重要性、完整性、统一性、谨慎性、保密性”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对于本办法中规定应收集的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均需收集,不得瞒报、漏报。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确认、完整记录、准确统计操作

风险事件所导致的财务损失或造成的非财务影响,避免因时效问题造成当期统计数据不准确。 (三)重要性原则。在统计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时,要对损失金额较大、非财务影响较严重以及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进行重点关注和整改。 (四)完整性原则。收集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应详尽收集所有必要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如实进行完整记录及上报。 (五)统一性原则。全行对于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的统计标准、收集范围、程序和方法应保持相对一致,确保统计结果客观、准确,并具有可比性。 (六)谨慎性原则。应审慎确认操作风险损失,进行客观、公允统计,准确计量损失金额,避免出现多计或少计操作风险损失的情况。 (七)保密性原则。对于收集管理过程中的保密信息,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提供或披露,避免对我行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银行辖内各级机构。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高级管理层 高级管理层对全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工作负主要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批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管理政策和流程; (二)监督各单位切实履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管

银行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ⅩⅩ银行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和落实《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ⅩⅩ董〔2010〕13号,下称“政策”)和《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ⅩⅩ办〔2010〕89号)对关键风险指标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是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延伸,由总行风险管理部根据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办法的相关原则进行制定与更新,并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 第三条本办法所谓关键风险指标(Key Risk Indicator, KRI),是指代表某一风险领域变化情况并可定期监控的统计指标, 用于监测可能造成损失事件的潜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并作为反映风险变化情况的早期预警指标。 第四条根据不同的适用层级,关键风险指标可分为银行层级关键风险指标和流程层级关键风险指标。银行层级关键指标以全行风险偏好为基础,适用于全行各个单位;流程层级关键风险指标以风险与控制的识别为基础,适用于特定的业务条线或流程。 第五条关键风险指标的选择应遵循可测量性、风险敏感性和实用性三个原则。 (一)可测量性:关键风险指标的定量数据应易于获取,并可反映监控对象的潜在风险程度。 (二)风险敏感性:当监控对象的风险状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

反映在关键风险指标的变化之中。 (三)实用性:监控对象可通过改善关键风险指标的方式对潜在风险进行缓释或控制。 第六条关键风险指标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指标设计与制定、指标数据收集、指标监控与报告等。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总行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拟定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办法,规范关键风险指标的设计原则,制定总体数据收集方案; (二)根据本行的操作风险偏好,牵头制定银行层级关键风险指标及指标门槛值,并负责实施整体监控; (三)指导总行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制定本业务条线的流程层级关键风险指标及指标门槛值; (四)依据全行关键风险指标的变化状况,汇总全行关键风险指标分析报告; (五)监控由关键风险指标启动的重大行动计划的进度。第八条总行各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对涉及本业务条线的关键风险指标进行监控; (二)制定本业务条线的流程层级关键风险指标及全行门槛值; (三)制定本业务条线关键风险指标数据收集计划; (四)汇总本业务条线关键风险指标分析报告,分析重要指标落入预警范围的原因,及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并确保其实施进度;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承担着存款、贷款、资金调度等重要职责。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银行在日常操作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本文将重点探讨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并介绍一些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I. 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特点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系统或人为错误,导致银行业务无法按照预期目标达成或者蒙受经济损失的潜在风险。操作风险的特点包括不确定性、难以量化和潜在性。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操作风险一般不涉及外部环境的因素,而主要源于内部管理不善,包括人为错误、技术故障和操作失误等。 II. 操作风险的分类 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三类:人为风险、流程风险和系统风险。 1. 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是指由于员工欺诈行为、内部腐败和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风险。员工的错误操作、盗窃行为和内部交易不当都属于人为风险。为了降低人为风险,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以及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来确保员工行为的合规性。 2. 流程风险

流程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不当、审批流程过于繁琐或者信息传递不畅等原因导致的风险。流程风险可以通过制定清晰的流程标准、合理分工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加以控制。 3.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技术故障、网络安全和数据丢失等原因导致的风险。随着现代金融业务的高度依赖于电子系统和信息技术,系统风险也日益突出。银行应该加强技术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应对潜在的系统风险。 III. 操作风险管理的措施 为了降低操作风险,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银行应制定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控等环节,确保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和合规性。 2. 加强员工培训 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风险管理理念、操作流程以及应急处理等方面,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各种潜在风险。 3.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核、审计和风险监测等环节,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操作风险问题。同时,银行还可以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