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

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

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l .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愉快、积极地生活愉快、开朗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

敢于思考、学习探究

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课程内容” 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教学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

(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

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图1 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环节示意图

(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

1.教学准备

(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

(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2.教学内容选择

(1)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

(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 .活动组织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

4 .活动指导

(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

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

(2)重视活动的过程

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

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

(3)提高活动的质置

•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

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

•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

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

•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

•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

教学。

二、评价建议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

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

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台起来

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

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 .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 .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

情感的变化。

3 .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

4 .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5 .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评价的注意点

1 .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

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

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

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睁依据。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缩写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缩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和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教材编写原则

1 .思想性原则

教材的缩写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低年级

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2 .科学性原则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

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

3 .理实性原则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

4.综合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缩写应注意把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和整合,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

5.活动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

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材的范围

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

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或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地开发并有救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学校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设施、革命文物、名胜古迹、图书、玩具、多媒体资源;各种文化财富,如传统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社会热点阿题;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动植物、山川海洋,以及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等等。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

按照课程标准缩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应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认真学习、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造课程打下基础。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

(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1 .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方课

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2.园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年官、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3.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促进儿童、班级、年缓和学校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教学有关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材料。

4.利用网络资源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版基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一、总体要求 1、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经济知识、财商素养和优秀 的道德品质的政治合格人才为主线; 2、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道德与法治认识的新进程的深化 教育为指导原则; 3、重视注重实践和体验、活动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过程; 4、坚持学以致用的教育观,推动教育更多接纳社会发展新需求; 5、以获取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为目标,倡导理性、礼貌、主动、安全 的学习、生活方式; 6、坚持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打造素质教育发展新格局。 二、道德与法治素质建设: 1、坚持“以德为本”教育原则,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探索有 效的建设道德的路径; 2、深化认识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等;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推崇创新、尊重文化传统、合法使用知识产权、维护财物损害他人利益和学习利益的新闻准则; 4、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不同文化的交往的能力;

5、引导学生分析法律道德的关系,树立健康进步的公民意识; 6、通过社会实践、组建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法律知识获取: 1、通过实践和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法律的内涵和各种制度安排; 2、通过比较法,引导学生持续跟进国内外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3、深入探究宪法、立法及司法体系,树立自身对新闻常识和深入体验制度建设的意识; 4、加深学生对经济法、宪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等法律制度的理解; 5、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法律想象力; 6、提高学生的法律文化素养,增强学生遵守并欣赏法律的意识。 四、职业道德获取: 1、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进行培养,突出职业规范、法律法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 2、引导学生认识职业操守的重要性,深入学习运用任务管理理念; 3、重视以职业、行业文化及法律道德为指导的职场规范,帮助学生熟悉职业道德准则; 4、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习案例,增强职业道德的理论及实践能力; 5、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积极发现和解决职业道德问题; 6、帮助学生积极投身职业生涯,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职业印象。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 介绍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部于2023年发布了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3版的内容和目标。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修订的。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提高法治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内容 1.道德伦理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道德伦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方面的重要性。该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课程将包括个人道德、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国家责任等内容。 2.法治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将重点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原则和法律体系,学生将更好地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3.公民道德与公民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和公民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学生将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此外,还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目标与意义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遵纪守法、尊重法律。 3.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具备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培养有道德品质、具备法治观念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公正、法治的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和法治素养的公民。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 德品质和法制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下面将从内容构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内容构架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包括“认知道德和法治”、“道德 和法治的实践”、“法治与公民权益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与 中国法治传统”四个部分。其中,“认知道德和法治”主要培养学生对道 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价值进行认知;“道德和法治的实践”注重 培养学生运用道德和法治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法治与公民权益保护” 旨在提升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加强公民的权益保护能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国法治传统”培养学生对中华法治传统的理解和继承。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和道德选择能力; 2.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理解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其能够依法行事,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遵 从性; 4.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公民的权益保护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设置 1.初中部分

1)第一学期:道德素质基础、法治与公民权益保护; 2)第二学期:认识法律、健康成长与安全。 2.高中部分 1)第一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传统; 2)第二学期:法治与公民权益保护、道德与法治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1.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方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的思考和判断; 2.互动讨论与辩证争鸣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导入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情境导入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和法治的实践过程,增强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和认同。 五、评价方式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能力,评价方式包括日常观察、作业评价、期中期末考试、实践活动和综合评价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水平。 总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增强他们的道德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公民权益保护能力。通过实施该课程标准,希望学生能够树立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教育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本文将介绍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并探讨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和优劣价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使他们能够遵守法律、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自律自爱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评价行为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遵守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 4.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 二、课程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法律知识: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国家 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基本概念; 2.社会道德规范:包括公序良俗、社会公德、家庭伦理、职业道德等方 面的道德规范; 3.公民权益保障:包括个人权利的保护、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社会公 平正义等方面的内容; 4.道德伦理问题:包括人类生命伦理、科技伦理、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 题讨论; 5.法律实践案例: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学会正确运 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 三、课程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学习。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体验并学习 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讨论与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能力,加深对道德与法律问题的理解; 3.视频和音频资源:使用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源,使学生对道德与法律 问题有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运 用能力; 5.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体验相关情境,培养学生正确判断 和评价行为的能力。 四、评价方式 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效果。常见的评价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主动性和表现,评价 学生的态度和能力; 2.作品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书面作品或实际创作,如写作、演讲、 模拟法庭等,评估其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程度、贡献度和合作能 力; 4.测验和考试:通过标准化的测试方式,评估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和道德 观念的掌握程度。 结论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学校提供了统一的教学指南和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法习惯,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一、引言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阶段,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教育部制定了《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二、课程内容概述 根据《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该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思想品德教育 1.1 爱国主义教育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3 集体主义教育 1.4 学生责任与担当教育 2.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教育 2.1 公民权利和义务 2.2 司法公正教育 2.3 个人信息保护教育 2.4 环境保护教育 3. 法律与法治教育 3.1 法律意识教育 3.2 法律知识教育 3.3 法治观念教育 3.4 法治实践教育 三、思想品德教育 3.1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应当培养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教师应通过相关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指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学校应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3 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学校应当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利益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讲解典型案例等方式来推动集体主义教育。 3.4 学生责任与担当教育 学生责任与担当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意识,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来促进学生责任与担当教育。 四、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教育 4.1 公民权利和义务 公民权利和义务是公民在社会中参与、表达和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教育学生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并培养学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意识。 4.2 司法公正教育 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学校应当通过案例教学、法治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了解司法系统的组织和运行,了解法律的权威和公正,培养学生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和尊重。 4.3 个人信息保护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重要。学校应当教育学生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了解个人信息的权益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该课程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基本道德规范、法律常识、公民权利和义务、社会公德等。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法治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道德基本原则,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公平正义等,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来巩固这些原则。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法律基础知识,如宪法、刑法、民法等,以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将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如何作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社会实践教育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有机会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工作等活动,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当前社会热点话题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定,并通过研讨会、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可以通过涵盖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阶段,贯穿学生整个教育阶段。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并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整体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共同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也将学习到关于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知识。这包括了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体系,以及公民在国家体系中的角色和责任。学生也将学习到关于民主和法治的知识,包括了民主的原则和实践,以及法治在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将教导学生如何处理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这包括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道德冲突,以及如何遵循法律规定和保护自己的权益。学生将学会如何思考和判断,并学会在道德和法律上做出明智的决策。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学生将能够成为具有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公民,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通过讨论当前社会热点话题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定。 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培养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以及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和法治素养的重要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也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在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和民族素质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基础教育课程需要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和创新意识培养,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低年级阶段是儿童逐步适应学校生活并发展品德、行为惯、态度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期。为了引导儿童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在充满探究和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该课程旨在为儿童打下学会生活和做人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惯、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儿童。该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课程以儿童生活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和生活中发展为基本追求。课程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课程目标。该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

合性,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该课程以开放性为特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目标和内容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惯、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儿童,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通过活动的形式,综合地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和生活中发展。 儿童需要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不仅是他们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时代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这种生活方式旨在引导儿童研究、发展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他们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加丰富和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个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完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完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紧密结合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探索和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课程也应该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综合素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是课程的重要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课程应该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研究、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为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素质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个性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课程应该尊重学生研究和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注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应该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研究、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差异性 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差异性。课程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

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课程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差异性,灵活地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注重课程的互动性和创新性 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课程的互动性和创新性。课程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课程也应该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人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方面起着重要 作用。为了确保课程有效开展,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道德与法治课程 标准。本文将探讨不同国家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并就其重要性和 实施方式进行分析。 一、中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中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德育与法治课程标准》。这些标准明确了课程目标、 内容和评价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 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宪法法律基本原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培养他们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这一标准要求教师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 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二、美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美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国家道德教育标准》和《公 民教育框架》。这些标准明确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 目标和要求,强调学生的个人责任、社会参与和批判性思维。 美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社会伦理、人权、法律和 公民权利等内容,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观念。这一标准强

调学生通过参与公民行动、辩论和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 道德意识和公民素养。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标准可以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帮助教师有针 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标准可以规范评价方式,确 保评价公正和客观。最后,标准可以推动教育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提 高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四、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施方式 为了有效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 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为教师提供教学工具和资源。其次,教师应积极参加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 素养。此外,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 社会参与的平台。 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 治意识至关重要。各国在制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和学生发展 需求,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教师和学校可以积极探索 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方式,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 供良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4篇】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4篇】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4篇】 道德是一个汉字,拼音是Dà;odé一种是社会意识形态;2.道德;三是老子《道德经》的省名;四是指僧人和道士的功夫和魔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文章4篇,欢迎品鉴! 第1篇: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了针对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解决适应与学会调适的矛盾,设立了四个单元的内容。由成长的节拍(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友谊的天空(友谊与成长同行,交友的慧)、师长情谊(师生之间、亲情之间)到生命的思考(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以成长为核心,涵盖、整合有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的话题。从引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相关要求,本册教材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逻辑的起点。对于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学生而言,中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会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

中成长。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全部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不仅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之间亲密感也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友谊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友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单元:承接上一单元学会与同伴交往,本单元则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与延伸。师长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和师长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质量如何。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冲突与矛盾,在尊重学生独立愿望、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师长,看到冲突背后爱的流动,通过主动对话和交流达到相互理解。 第四单元:感悟生命价值。这一单元,对刚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引领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领悟人生的意义。从丰富多样的生命现象谈起,谈到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再谈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养成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树立为社会服务远大志向,承担社会责任。 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也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等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二、课程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中的礼仪、道德、友爱、诚信、感恩、责任等方面。 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生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睡眠、卫生、安全、环保等方面。 三)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形成和

发展。科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科学观察等方面。 四)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促进儿童艺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艺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手工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本课程的核心教学方法之一。情境教学的目标是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和建构知识,促进儿童自主研究和创造。情境教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来实现。 二)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体验教学的目标是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课程目标。体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观察、探究等来实现。 三)合作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一、课程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善待自然。 1.1 道德素养 - 承认并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热爱自然,有良好的公民品质。 - 理解和热爱家庭,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学会家庭合作和分享。 1.2 法治意识 - 理解法律的基本含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法律法规。 - 理解并承认法治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

二、课程内容 2.1 道德教育 - 基础道德知识: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基础道德知识的教育。 - 高级道德知识:包括公民道德,社会责任,社区服务等高级道德知识的教育。 2.2 法治教育 - 基础法律知识:包括基本法律常识,学校规章制度,社会法律法规等基础法律知识的教育。 - 高级法律知识:包括公民权利和责任,法治原则,法律实践等高级法律知识的教育。 三、课程要求 -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程活动,积极思考,主动研究。

- 学生应具备基础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 学知识。 - 学生应尊重教师和同学,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课程评估 - 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知识水平将通过课堂考试和平时作业进行 评估。 - 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治实践能力将通过实践活动和教师评估 进行评估。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通过 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遵纪 守法,尊重他人,善待自然。这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佳的研究环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观念和社会实际情况,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的目的。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指学 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理解和应用水平。因此,课程标准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使之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指学生 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课程标准应当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做到知行合一。 再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应当结合社会实际情况。社会实际情况是指社会发 展的现实需求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应用。课程标准应当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是指学生 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标准应当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观 念和社会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的首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固的思想根基,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二、课程理念 1 .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作用。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道德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