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第一章凯恩斯经济学

1.为什么说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西方国家把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来的特种萧条称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

大萧条震憾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界。西方传统经济学就业理论的核心是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按照萨伊定律,既然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就不可能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问题,也就是不可能出现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到了20世纪初期,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西方正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仍然相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自行调节,认为充分就业是正常状态,失业是偶然现象。面对30年代的大萧条,面对失业大军,这套陈腐的西方经济学教条显然无法解释它。而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正是在于批判传统就业理论,创建新的就业理论。故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领域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垄断组织的统治要求同国家力量相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在大萧条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用来作为反危机的措施。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的传统经济学,而是需要一种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的新经济学。面对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故凯恩斯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2.凯恩斯经济学为什么承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需求不足问题?又为什么把需求不足的根源归结为人的心理因素?

3.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什么?影响如何?

(一)1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要求扩大政府职能即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它强调,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着重于投资。2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凯恩斯主张国家部分地通过税制,部分地通过限定利率,部分地通过其他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影响。3在刺激投资方向,凯恩斯一方面主张国家采取措施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以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主张投资社会化,由国家直接组织投资。4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可以用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凯恩斯认为,在这些政策中,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

(二)影响: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有一定的实用性,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础。为资本主度世界摆脱大萧条提供了理论指导。

4.试论述凯恩斯经济学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凯恩斯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是迄今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在经济理论方面,它开创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先河,在经济政策方面,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有一定的实用性,为了寻找和确定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主要可控的主要可控变量,以便政府进行管理,凯恩斯提出了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指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必须实行国家干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西方国家政府来说,凯恩斯经济学政策主张的重要性正在于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凯恩斯经济学的借鉴意义也在于此。

第二章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1.新古典综合派的”综合性”体现在哪里?它有何特点?

综合性体现:从新古典综合派“原始的综合”到“成熟的综合”这一演变的过程来看,它的一大特征就是兼容并蓄,尽可能地把当时影响较大的“诸子百家”学说包括其反对派的学说综合进来。从把20世纪30-60年代影响最大的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综合在一起,到把70-80年代影响较大的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乃至新凯恩斯主义综合起来,显示了其理论体系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也是新古典综合派在西方久盛不衰,长期居于正统和主流地位的重要原因。其实,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一直都是围绕经济自由主义和国

家干预这两条轴线展开理论研究和提出政策主张的,而新古典综合派把这两面三刀者综合在一起,可以使其理论体系无所不包,政策主张左右逢源。

特点:综合性,开放性,兼容性,发展性。第一,新古典综合派综合了以个体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机制理论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政府干预理论,并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第二,新古典综合派是一个开放的学派,它并不排斥同时代的西方经济学其他学派的理论观点,而是随时注意吸收以补充和修正本学派的理论及政策主张,力争做到兼容并蓄,保持其综合的特征。第三,与西方经济学的其他学派相比,新古典综合派注重根据现实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敢于否定自身的某些过时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从而总能保持在西方经济学诸流派中的主流地位,这也是新古典综合派较其他流派的高明之处。

2.IS-LM曲线如何得来?

1.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汉森模型,是在价格水平既定的条件下,利率和国民收入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关系,从而反映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2在商品市场上,根据凯恩斯投资等于储蓄的原则,可得三个方程式:S=I,S=S(y),I=I(r).其中,储蓄s

与国民收入y呈正相关关系,投资I和利率r呈负相关关系。因此联立三方程式,可得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即IS曲线。(如图)3在货币市场上,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原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M+(y)和投机需求Msp(r)。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取决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与收入成正比,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投机动机,与利率成反比。即

Md=Mt(y)+Msp(r)。货币的供给M3取决于中央银行,在这里可以作为外生变量,从而是个既定的常量。货币市场均衡时,即M3=Md=Mt(y)+Msp(r)时,可求出货币市场上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关系。即LM曲线(如图)P17.18

3.乘数-加速原理是如何解释经济周期的?

(1)乘数—加速原理的主要含义是:在短期内,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即在一消费倾向下,新增加的投资可导致收入和就业的多倍增加,倍数的大小直接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数值的大小。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就越大;反之则反是,凯恩斯通过乘数论来说明增加投资对于减少失业,克服经济危机,以达到充分就业的重大作用。(2)加速原理是一种关于投资决定因素的理论,它的内容是:社会所需要的资本存量,不

管是存货还是设备,都主要取决于生产的水平,资本存量的增加,即净投资,中有在产出增长时才出现。(3)萨缪尔森提出了乘数加速原理的动态经济模型,用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和波动的幅度。假定在失业的情况下,产出重新开始增长,不断提高的产业通过加速数引致新的投资,新投资进一步通过乘数使产出增长。因此,产出增张率可以是自行维持的。在某一点,自行维持的复苏最终必然碰到充分就业上限,碰到这个最高限度后,经济就从充分就业上限弹回到衰退,因为只要经济停止了它的迅速增长,加速数的作用便会减少支持繁荣的高额投资。当产出骤然下跌时,加速原理要求负的投资。但是,对整个经济来说,用于工厂和设备的总投资不可能是负数,所以它为投资的跌落设置了下限。所以,萧条包含着自身复苏的源泉,一旦投资碰到下限,它必然停止下降,然后产出也必然停止下降。那么在这一点,厂商可能学要某种更新投资,所以总投资再次上升,再一次新周期可能开始。这就是乘数-加速数原理所描绘的一个简单的经济周期模型,在其中,外部力量使周期开始运动,但是,运动一旦开始,内部的加速数和乘数的力量将使之维持下去。

4.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有何关系?

(1)a菲利普斯曲线原来是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之间的交替关系的。萨缪尔森和索洛则运用它来解释失业和通胀之间的交替关系。根据通货膨胀率=工资率-生产增长率这一关系。可以确定货币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同向变动关系。根据原始费利普斯曲线,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成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从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也就存在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b他们提出了“通货膨用对换论”根据这一观点,在进行失策时,如果一个国家愿意支付较高的通用率的代价,那么,它就可以得到较低水平的失业率,或者以高失业换取低通胀率。(2)托宾的市场结构理论:提出了关于“劳工市场上的均衡和失衡”的观点,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胀的并发症。在工资向下刚性的情况下,空位的存在使工资增加,而失业的存在工资并不下降。这样,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就有向上升的趋势,从而引起物价水平长期上升的趋势。劳动市场的结构特点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而失业对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减缓作用又大大小于空位对货币工资率的推动作用,从而就由货币工资增长率的上升而产生长期通胀的趋势。

5.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是如何将市场机制原理和凯恩斯的储蓄等于投资这一宏观经济均衡条件综合在一起的?

在不考虑技术进步时,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为a= ,由于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

S=I,而资本增长是K就是投资量,即I=K,S=S*y,所以,K=S*y—(1),—(2).(2)式表明,资本增长率等于储蓄倾向(S)与资本—产出比率之比。假定储蓄的倾向给定,则(2)式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相同。-(3).在(3)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则降低资本—产出比率V可使二者相等。如

果,则提高资本—产出比率V,可使二者相等。,从而。这个结果表明,储蓄等于投资时的均衡增长率不仅将社会储蓄全部吸收为投资,而且还把劳动力全部吸收进生产过程,从而可以实现充分就业。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索洛增长模型强调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为,如果,就可以调整资本数量从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来使二者相等。这样一来,资本与劳动的投入比例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改变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资本与劳动的比例调整是通过市场机制在市场上自发调节的。即通过市场上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实现的。如果,表明生产中使用的资本数量多,资本的供给就会小于需求,资本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可以用较便宜的劳动来替代资本。如果,表明生产中使用的资本数量少,资本的供给就会大于需求,资本的价格就会下降,从而可以用较便宜的资本来替代劳动。

6.何谓生命周期理论?

(1)生命周期理论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是由莫迪利亚尼等人提出来的。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中,决定消费的收入为绝对收入,而在莫迪利亚尼这里,决定消费的收入是人一生中的全部预期收入。它将人的一生分为工作时期和退休时期,人一生的劳动收入就是整个工作期间的劳动的收入。除了劳动收入外,消费者还有财产收入这二者是人一生中能够用于消费的全部收入。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可以写为:C=∝*WR+C*YL。其中,WR 为财产收入,∝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是劳动收入,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者为了使一生的消费总效用最大化,就要使每年的消费都相等,这样现期的消费就不取决于现期的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于是工作期消费者不会消费掉全部收入,而会储蓄一部分用于退休的消费于工作期的消费相等,在工作期,收入大于消费,储蓄不但为正,而且还是一个增加的过程,退休期,收入小于消费,储蓄不但为负,而且还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当生命结束时,储蓄用完,一生的收入等于消费,工作期的正储蓄等于退休期的负储蓄。(2)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含义主要包含:1经济增长是国家储畜率的主要决定因素。

2当想要对消费者支出进行解释和预期时,财产应当被考虑在内。3生命周期理论支持凯恩斯理论。4生命周期理论同样能解释为什么暂时的政策变化既不能影响支出也不能影响整个经济活动。5生命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学分析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性工具,因为它使经济学家们在试图解释和预期家庭所的消费决策时将财产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考虑在内,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经济学家们从生命周期理论开始理解总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7简析蒙代尔-佛莱明模型的政策含义.

8.1950-197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是如何演变的?

19世纪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政策主张就是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指在经济繁荣时期,压缩政府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增加社会总需求。所谓补偿性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在经济繁荣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税率,抑制社会总需求,反之亦然。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2X失业率的变动

19世纪70年代实行反“滞胀”的经济政策,表现为两个方面:宏观政策的“松紧搭配”,宏观政策的微观性。

第三章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与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相比较,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哪些特点?

1主张将凯恩斯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扩展为长期动态分析;2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的均衡分析方法;3强调凯恩斯提出但没有展开陈述的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4批判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理论;5强调货币因素是造成资本主义混乱和稳定的因素;6注重经济分析中的规范分析方法

2.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有什么特点?

后凯恩斯学派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1经济过程被理解为是一个历史时期的过程,而非一个没有时间开年的因果逻辑的过程。2经济过程是一个历史时间过程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对经济关系认识的局限性;3货币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一种制度设计;4

经济的驱动力量是生产而不是交换;5收入分配和更为一般意义的经济权利的分配,是理解经济运行过成和经济结果的基础,也是需要经济学解决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3.试述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价格形成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产量和就业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点。

(一)后凯恩斯价格形成理论。包含两方面内容:1研究基于垄断市场结构的成本加成定价问题。2研究相对价格的形成与收入分配之间的联系

卡莱斯基创立了一个简单的成本加成定价理论。他将市场分为两类: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市场和制成品市场。在初级市场上,短期供给缺乏弹性,需求决定价格水平,在制成品市场上,生产能力处于过剩状态,供给有弹性的,价格的变化主要取决与生产成本的变化,因而价格是由成本决定的。价格决定于单位直接成本,而单位直接成本包括直接劳动的成本,中间产品和原材料成本,由于卡莱斯基的模型假设厂商的生产能力一般处于过剩状态,单位直接成本在生产能力达到充分利用之前是不变的,因此,在成本之上加成的比例反映了厂商的垄断程度。加价的最优条件是内源融资的成本。

(二)收入分配理论,(1)投资影响收入分配的模型是由卡莱斯基提出来的。啊西马克普罗斯和罗宾迅夫人分别拓展了卡莱斯基的分析,认为投资与收入分配关系不仅仅局限于投资决定利润,而现期利润也将影响现期对未来投资的预期,从而影响现期的投资决策。当投资大于储蓄时,消费品的价格相对货币工资上涨,实际工资下降,利润份额上升。(2)利润和相对价格:均衡的相对价格形成的条件是资源投入的边际价值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是相等的,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在不同商品消费上也是相等的。按照这个逻辑,产量的决定和价格的决定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的。因此,相对价格的主要功能是资源的配置。每个部门的资本都应该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衡量。但是,一旦按照生产价格衡量资本,利润就不可能是事先给定的,而是同生产价格一道决定的。

(三)产量和就业理论。在后凯恩斯学派的产量和就业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基本函数:总供给函数、预期收益函数和总需求函数。威尔斯的一个模型论证,总供给函数与厂商预期函数的交点决定了日常的产量和就业水平,此交点下的需求水平即为“有效需求“。如果预期收益水平低于实际支出水平,并且厂商预期实际支出水平会保持下去的话,短期的预期就会被调整。当总供给函数,预期收益函数和总需求函数彼此相等时,预期得以实现,偏

差已经消除,从而经济体系处于一个产量和就业水平短期平衡状态。这个短期均衡也就可以是非充分就业均衡。在货币工资给定的情况下,预期的收益函数与实际的支出函数吻合决定就业水平,而就业水平决定了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实际工资。

(四)货币理论。履行交易和储藏职能的信用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生产弹性为0 ;2)替代弹性为0。

戴维森构造了一个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交易性质货币需求函数直接依赖也计划的消费支出和计划的投资支出,而间接地通过计划的消费和计划的投资分别与收入和利息率相联系。此需求函数是不确定性的。谨慎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依赖于当前利率,预期证券的价格变化。资本风险反感程度等。交易性货币需求,谨慎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之和构成货币总需求。穆尔认为不仅货币存量是内生的,而却货币基数也是内生的。

4.试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含义。

(1)后凯恩斯学派的价格形成理论表明,价格上涨与失业之间没有主流经济学所说的替代关系。在逻辑上,价格上涨完全可以在就业率或失业率不变的情况下出现,因而政府采用扩大失业降低通胀的办法是无效的。按其观点,治理通用的办法不是采用宏观的紧缩政府,而是微观的垄断政策和价格管制政策。

(2)后凯恩斯学派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总需求水平与收入分配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分配的格局要求适应需求水平和经济增长。如果投资需求下降而消费需求上升,为保持较高的总需求水平和充分就业,就需要扩大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换句话说,收入分配要向非财产收入者倾斜。如果要素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不能实现所要求的分配格局,政府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以适应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要求。

(3)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表明,货币的供给并不像主流经济学所说的完全由中央银行或货币政策当局来控制。该分析的政策含义是:不能简单地实行所谓的“单一规则“,即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挂钩,那只是一个事后的结果,重要的是事前完善银行贷款对融资者的资质审查,银行有资本进和准备金数额以及银行保险等制度规定。

(4)后凯恩斯学派推出结论,经济结构如果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也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表明,为了保持经济增长,政府不应该仅仅简单地盯着总需求水平,而应更多地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报告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1、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理论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却绝育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货币政策观。 凯恩斯首次提出了货币市场,打破了将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分开的两分法,这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最大突破,货币供求决定利率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 2、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经济上的应用 货币供给被假定为中央银行给定,所以只需要考虑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来源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者可以视为收入的函数,而第三种动机则可以视为利率的函数,即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利率已知,当收入上升时,货币总需求增加;当利率上升时,货币总需求下降。利率在货币供求中起到了调节与杠杆作用。 我国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力的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就是运用了凯恩斯有关货币的理论。 3、我国经济现状 自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经济的迅速衰退席卷全球。而中国,这个已改革开放30年,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经济冲击。我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现状的产生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导致的。 (1)外部环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深,部分国家经济崩溃致使整个欧盟经济圈越陷越深,并使问题不断扩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资本中心,大量加印钞票意图转嫁金融危机的做法使得全球经济受到影响。而中国作为其最大外汇储蓄国,美元的贬值造成人民币价值波动,引发国内经济因素的不稳定。国际资本异动等等情况使得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和悲观预期的四重外部压力。 (2)内部环境:我国应对经济冲击主要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而想要经济快速增长就需要依靠投资、消费的拉动。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中国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多年以来保守的消费观念也使得

经济学考研基础、强化阶段专题考题训练(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圣才出品】

专题六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某一时期经济已处于产量为潜在水平状况,并在近期内预期政策不会变化。假设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λ(P-P∧)+y*,其中λ=20000,y*=4000(10亿美元),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G+3.221M/P,其中货币供给为600,政府支出为750。现在假设中央银行宣布将把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但实际上却增加到了670,则新的价格水平约为多少?() A.1.0 B.1.03 C.1.04 D.1.06 【答案】C 【解析】当央行宣布将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后,人们会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但产出保持不变。这时4000=1101+1.288×750+3.221×620/P,解得P≈1.033,此时,P=P∧=1.033,但是央行实际上增加货币供给为670,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20000(P -1.033)+4000=20000P-16660。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750+3.221×670/P=2067+2158/P,由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解得P≈1.04,所以新的价格水平为1.04。 2.假设经济中物价水平为1.5,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400亿美元,货币供给量为600亿美元。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增加到800亿美元时物价水平将变为()。

A.1.5 B.2 C.3 D.3.5 【答案】B 【解析】根据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MV=PY,由P=1.5,Y=2400,M=600。可得货币流通速度为V=PY/M=6,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当货币供给变为M′=600时,物价水平为P=M′V/Y=(800×6)/2400=2 3.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基础之上,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关于新货币数量论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以下说法错误的()。 A.人们所拥有的永久性收入越多,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B.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C.各种非人力财富(如股票、债券、物质资产)的预期报酬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D.货币数量在短期内既可以使价格水平上升,也可以使总产出增加 【答案】B 【解析】弗里德曼将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个部分,这两种形式的财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由于受到制度上的限制,这种转换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人力财富转换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越小,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小。 4.关于通货膨胀,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不同的认识。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西马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看法[1]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看法马克思和凯恩斯是站在同一条线上,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归宿,两人的看法可以说是根本异趣,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和凯恩斯主义学者进行长期激烈的正面交锋。在学术界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既对凯恩斯主义有批判、融合,也有辩护。 一、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斯威齐、多布、曼德尔鲍姆、波洛克和科里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 1、斯威齐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斯威齐认为凯恩斯是新古典理论培育的一个“囚徒”。首先,凯恩斯从来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一个整合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技术和文化的总体。因此,凯恩斯认为阶级斗争不过是“令人讨厌的混乱”而忽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的作用,把国家只看作是一个在紧要关头突然出现以扭转局面的角色。其次,他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增加失业的影响,他把这看成是经济机制中可以矫正的缺陷,而不是保证资本家控制劳动力市场的手段。最后,凯恩斯甚至比他的一些新古典理论派的同行们更少关注垄断的力量,丝毫没有论及垄断在宏观经济中的意义。 2、多布对凯恩斯进行了更加系统、更为深刻的批判。 多布坚持认为,凯恩斯的经济方法过于宏观,因而导致他忽视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必要的均衡,并进而忽视了计划的必要性。凯恩斯同情生产资本家,反对借贷资本家,他也不同情工人,他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描述成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从而使他看不到政府经济政策的政治局限。多布断言,资本主义制度下充分就业是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多布在晚期著作中,对凯恩斯态度有所缓和,但他对凯恩斯的本质上还属于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仍进行严厉的批判。他还认为,凯恩斯建立在投资边际效率思想上的利润分析是整个《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庸俗的观点”。 3、法兰克福学派的曼德尔鲍姆、波洛克对凯恩斯的批判更为激烈。他们认为,凯恩斯对流动偏好的强调是错误的,因为货币的错位是症状而不是原因。凯恩斯夸大了利息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同时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利润率进而对投资的影响。《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没有谈及不同部门投资比例失调所造成的影响。曼德尔鲍姆和波洛克断言:“凯恩斯的修正程度超过了古典教条,但他没有指出更光明的前途,而是指向了更黯淡的未来。” 4、科里就对凯恩斯的理论作了激烈的抨击。 科里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这两个问题:利润率下降和消费不足理论。科里认为,首先,投资取决于利润率的变动,而不是像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取决于利息率,凯恩斯对萧条时期货币的解释混淆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凯恩斯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平稳过渡到一个既是资本主义而又不是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秩序”的手段,而科里指出,实际上利润率下降只表明经济衰退,而且是激烈的阶级斗争、社会暴乱和战争的前兆。其次,凯恩斯夸大了投资的重要性而轻视了消费。最后,科里从方法论上对凯恩斯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批判:凯恩斯的理论强调了交换这一次要因素,而没有强调生产这一首要因素,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断对此作过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融合(斯特雷奇、亨利.史密斯、亚历山大、多马) 凯恩斯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政策主张,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不足,同时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繁荣,这都给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在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沟通”留下了空间。 琼·罗宾逊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军人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博学和聪明才智挽救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在当今经济学界他享有着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分别找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即: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凯恩斯的政府有限调控是“一直看得见的手”。 在凯恩斯之前,世界经济领域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天下,亚当·斯密被奉为西方经济学之鼻祖,其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经济人,在192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都坚信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其国内市场的自由,笃信政府只有在不干涉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发展的教条。但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不干预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对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质疑。1933年罗斯福接任了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的几天后他就立即宣布实行“新政”;随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范市场规则,整顿美国经济;其“新政”之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干预,所以罗斯福是一反常理的,他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但是不久以后新政就发挥了其威力,美国经济终于缓缓复苏,其经济政策也因此备受吹捧。然而在经济学界罗斯福新政却拉开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被历史称作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理论更是席卷全球,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这场凯恩斯旋风也一发而不可收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此时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国家一贫如洗,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国家须要面临第二次“革命”,但是中国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导致工资出现刚性。当货币政策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很低时,工资合同能使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将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合同机制维持总工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但是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就越大。工资越稳定,工资粘性也越大。 工资合同中的期望机制对总工资惯性也有影响。签订合同时,如果双方都重视近期预期的作用,总工资的惯性就大;如果劳资双方都比较重视未来较长时期的理性预期值,那么,总工资的惯性就比较小,工资不太稳定,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制越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后凯恩斯学派

后凯恩斯学派 (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 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 (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3.后凯恩斯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 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 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 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斯拉法认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他自己编造的一套“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以为这就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 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P118)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 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价格却不决定于生产技术,而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会之间谈判所确定的工资、利润之间的消长。 斯拉法还以他的商品价格理论体系表明,商品的价值最终是由劳动决定的。每中商品价格决定的方程都是劳动函数。商品都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来的。后凯恩斯学派认为斯拉法的“还原”原理既坚持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还解决了马克思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 (三)收入分配理论 1.对新古典综合派分配理论的批判 2.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 斯拉法对于利润率和价格相互关系所作的分析,以及由商品标准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不变价值尺度”,为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1)罗宾逊的分配理论 罗宾逊增长模型为:(P124) (2)卡尔多的分配理论 卡尔多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和利润率的公式总是有效的,具体表达方式为:(P127)和(P128) (3)帕西内蒂的分配理论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指导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这为应用经济学家带们来了无可比拟的满足感。凯恩斯主义原理在财政政策和经济活动之间建立了一种简单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不仅在数量上通俗易懂,而且在经济的应用中给人们带来切身的好处。就像应用化学或物理学一样,这种经济学允诺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实现经济扩张,虽存在对这种允诺抱有怀疑的人士,但肯尼迪-约翰逊总统时期的持续稳定繁荣局面显然打消了这些念头。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的巨额赤字和货币的快速增长终于导致了经济的“滞胀”。尽管根据凯恩斯主义,承担通胀的风险可以降 低失业率、实现经济增长。 我们不能说这些预测总是失准或者其所根据的学说在根本上是 错误的。凯恩斯主义革命从其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来看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几个特征有:在宏观经济学向数量的、科学的学科进化;在对经济进行确切的数据描述方面的依赖;政府官员对技术性知识越来越强的依赖,以及在调控经济方面对数控理论的引入。正是因为凯恩斯主义理论如此有利于明确计量模型的形成,它才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取得主导的科学地位。 从应用角度来看,宏观模型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要的经济变量比如通货膨胀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在未来某一时期会 怎样变化,这称为经济预测;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变量外生变化会对

其它变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称为经济分析。所有凯恩斯模型都有一个共同要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均衡: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产出越高(失业率越低)。例如,20世纪60年代晚期的模型预测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4%,这与4%的年通货膨胀率相一致。以这预测为基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敦行实施有的通货膨胀政策。然而众所周知,政策产生了30年代以来最高的失业率。这是经济计量上的大规模失败。 在理论界,结构性模型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其中最著名的三个批评来自于:Lucas(1976)、Sims(1980)、Hendry(1985)。Lucas认为结构性模型的外部参数会随着外部性因素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用于政策性分析。Sims认为结构性模型施加了许多不可信的识别因素。Hendry则认为该模型存在设定错误。受卢卡斯批评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家发展出了包含理性预期和跨时最优的动态一般均衡(DSGE)模型;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践成果,辛木思将向量回归(VAR)模型引入宏观经济学。亨德瑞等人则创立了从一般到特殊的LSE建模方法。 大多数经济学研究者长期在否定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方面追随凯恩斯,认为古典模型无法解释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重要特征。或许古典模型最重要的失误就是价格或工资水平以及货币存量(总需求)与总产出或就业之间的正相关性。古典模型的静态分析通常表明产出和就业水平的决定与价格和总需求的绝对水平毫不相关。但时间序列中广泛存在的正相关性似乎和总需求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一致。凯恩

(完整word版)浅谈对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浅谈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自古以来,人类就为经济问题所困扰,进入九十年代后,贫富差距过大,通货膨胀,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等都是社会各个阶层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如何赚钱的学问,上大学后,我接触了《经济学概论》这门课,经过一个学期学习《经济学概论》,我改变了自己原先对于经济学的看法,对经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作为一名刚接触经济学专业的新生,在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经济学的概念及分类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在“稀缺”问题下作出选择的科学。主要研究的是在稀缺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同一的客观规律。与许多人认为的不同,经济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货币,还是一种行为。它是一门行为科学,研究人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行为。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有人把它归为文科,与此同时,因其以数量分析的方法客观的研究经济问题有人认为它是理科。对我而言,它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既又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史。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通过学习,我知道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主要说明价格如何进行资源的配置。而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步入大学,认识了其他学院的同学,别人问我是哪个院的,我答经济学院时,他们就说听起来很高端,然而我个人认为它是一门不仅“高端”而且也“接地气”的学科。它“高端”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说它“接地气”接地气是因为它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所有人利益。我认为生活处处有经济学,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中人的行为。经济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支付宝发起了集五福活动,只要集满五福,就能在除夕夜共享2亿红包。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所以才会有集福卡活动引爆朋友圈;“敬业福”太少,供不应求,使集五福活动更加火爆;同时人们面临取舍,所以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竞争才会如此激烈;考虑边际量,这是为什么各大互联网商疯狂砸红包的原因。 三、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认为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习经济学更重要的是培养经济学思维。凯恩斯曾说“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不同于会计学。运用会计学分析,利润仅仅是账目本上的会计利润,而运用经济学分析,利润不只是那利润数字,还要考虑整个经济利润。而且经济学不仅考虑显性成本还考虑隐性成本,它认为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会计学往往只看到表层的东西而经济学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因而在个人抉择中经济学理论更全面。比如我们读书,要交学费,上学期间要向我们的父母要生活费。经济学的计算方式,他们计算的我们读书的成本不仅仅只是学费加生活费,还会包括我们的误工费,父母因为我们的误工费等;而会计学只考虑学费加生活费的那个数字。同样读书收益方面也是如此。经济学家在计算我们的收益时,不仅仅计算我们的工资和收入,还会计算到我们因为接受了教育,人力资本方面的收益,而会计

浅析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衰

浅析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衰 摘要:凯恩斯于1936 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正式创立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著作不仅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更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对各国的宏观调控产生极大影响。但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由于滞涨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内在的不足开始显现,并在其后十余年间遭到冷落。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凯恩斯学说自身的革新与完善,凯恩斯主义重新又得到了重视。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市场机制 一、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 凯恩斯经济学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深受斯密——马歇尔传统训练出来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能一改先辈们极力推崇的自由放任传统,而代之以政府干预的主张和学说,是很不容易的,事实上,凯恩斯对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疑虑,对传统经济学的信奉,都远远超过了他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在凯恩斯的著作里发现了许多矛盾,他的著作也以晦涩难懂著称。 凯恩斯的学术活跃时代,正是英国经济长期慢性萧条时期。此时的英国,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居民消费不足,社会弥漫悲观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部分政治家却致力于恢复金本位制,结果对内造成持续的通货紧缩,对外造成英镑坚挺,大大损害了英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经济和民气的萎靡使得英国政界和学界部分人士试图走出一条国家干预经济的新路,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空前的大萧条,残酷的现实加快了凯恩斯学术创新的脚步,1936 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凯恩斯主义正式诞生。 与通常的印象相反,不是凯恩斯经济学拯救了大萧条,而是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经济学。当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时,在自救本能的驱动下,各资本主义强国纷纷采取行动,利用国家干预的方式来拯救本国经济,最有名的就是美国和德国。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罗斯福是凯恩斯的追随者,事实上,

要对经济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要对经济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首先应该认识经济学的真正讨论的范围和内涵。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学本来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划分。这从经济学说史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在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那里,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不仅研究了国民收入、国民财富、货币流通总量等问题,而且也研究了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价值和分配问题,即使是魁奈,也对微观经济学领域内的“纯产品”问题进行过细致的讨论。只是到了后来,随着分工的发展,为了研究的方便和深入,才出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划分。对此,正如我国经济学家樊纲(1997)指出的,“经济学发展史的最初阶段上,理论是十分综合的,但也正因如此,最初阶段的经济学是较为幼稚的;经济学分支的发展,是一种进步;正是这种分工为理论的深入和这深入之后更高级的综合,提供了新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所谓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一直是激烈争论的问题,这里有必要多说一些。宏观经济理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都把微观经济理论所探讨和得出的某些原理当作既定的前提加以接受,诸如价值形成问题、收入分配的依据问题等并不包括在他们的理论之中。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一直缺乏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寻找微观基础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者孜孜以求的工作。 对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萨缪尔逊早就提出,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因而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另外以卡尔多、琼·罗宾逊为首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要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中去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要承认价值本身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承认分配问题不能脱离特定历史条件和所有权因素来考察。凯恩斯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中两大分支—新古典综合派与新剑桥学派—之争,这个争论还在继续进行。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一、关于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其经济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而由此理论基础所建立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要很好的理解凯恩斯的理论,我们可以联系凯恩斯对经济的一些分析。 首先凯恩斯认为市场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然后他提出了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的减少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就业水平,还决定了收入水平。 首先来看关于有效需求概念的含义:有效需求概念,是凯恩斯就业和收入决定理论的逻辑起点,即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也换言之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但不仅如此,它还必须是能保证全体雇主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随后他提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引起经济增长。 总的想来,他的理论作为时代发展的果实,有其意义和作用。其能从众多经济学派脱颖而出擢升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也是因为它指出了西方社会向国家干预型私人企业制度发展的趋势,而该趋势又深为统治阶级所赏识。 可以说,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最主要症状:由分配欠公平引起的总消费不足,由私人投资的盲目性投机性引起的总投资不足。这两种不足合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所已经达到的生产潜力。 但渐渐的我们从现实中看见了凯恩斯主义的危害和不足。 我们应当承认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衰败时是具有强大作用的,但这是对于短期而言。长期看来是不利的,它会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其中最明显一点在于通货膨胀。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认识

内容摘要:[摘要]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发展七十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而后三个学派都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象征着真正意义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摘要]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发展七十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而后三个学派都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象征着真正意义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关键词] 凯恩斯经济学核心思想缺陷 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期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被西方称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而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 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二、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凯恩斯在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一书标志着一个新经济学时代的开始。凯恩斯《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足均衡理论。被凯恩斯称之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一直断言在自由竞争下的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这也就是市场自动调节论作为经济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理论支柱的表现。 凯恩斯则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充分就业均衡”是一个特例而“就业不足均衡”却是其通例。古典派理论的各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例。它所假定的情况是均衡诸可能位置的一个限界点。 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市场不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调节能力的论证,集中于他的有效需求分析。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而在对这两方面需求的分析中,凯恩斯具体地对于传统经济的两个主要基本原理提出异议。 1.旧传统经济学派所公认的所谓萨伊定律,即所谓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从而一商品的出售就是另一商品的购买,一商品的生产必然给另一商品开辟了销路,社会上商品的供求必然是相等的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