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摘要: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然而,这个新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从20世纪70年代迄至今日,在西方经济学界不断演变,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个派别。这三派别及其观点各有创新,也各有不足,它们的前途将是怎样,有待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早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Abstract: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especially in the 1950s to 1960s period, Keynes economics a western economics new orthodox. However, this new orthodox Keynes economics from 20th century 70's 20000yds are to this day, the western economics continuing evolution, and formed a "new classic " and "new Cambridge school" and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three factions. These three factions and its view each have innovation, also have each inadequacy, their future will be how, needs to be tested in practice.

Keywords: early Keynesians New classic New Cambridge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目录

1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 (1)

1.1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概述 (1)

1.2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 (1)

1.2.1 绝对收入假设不符合事实 (1)

1.2.2 宏观财政政策不灵活 (2)

1.2.3 宏观货币政策很难发挥作用 (2)

1.2.4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脱节 (2)

2 新古典综合派 (2)

2.1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2)

2.1.1 提出“混合经济” (3)

2.1.2 构建微观基础 (3)

2.1.3 完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2.1.4 补充长期分析和动态分析 (3)

2.1.5 引入菲利普斯曲线 (4)

2.2 新古典综合派的的理论缺陷 (4)

3 新剑桥学派 (4)

3.1 新剑桥学派的倡导 (4)

3.2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缺陷 (6)

3.2.1 缺乏对于经济范畴与经济变量的性质分析 (6)

3.2.2回避资本主义经济本质问题 (6)

4 新凯恩斯主义 (7)

4.1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发展 (7)

4.1.1价格粘性理论 (7)

4.1.2工资粘性理论 (7)

4.1.3信贷配给理论 (7)

4.2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简要评述 (7)

参考文献 (8)

1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

1.1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概述

早期凯恩斯主义的产生是大萧条的产物,从现象上看是持续的高失业现象和生产的大幅度下滑。1936年,凯恩斯的最重要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文简称《通论》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变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这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凯恩斯否定“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已创造需求),从而抛弃“储蓄会自动地转化为投资”这种传统观点,他认为,“需求会自已创造自已的供给”(即所谓“凯恩斯定律”),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所以,有效需求就是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那种需求。凯恩斯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为常态”的信条。他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就必然产生人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方法上,凯恩斯否定传统经济学假设市场持续出清,视货币为实物经济运行中的一层而纱,货币成为中性的,于是,就将商品、商品价格和货币、经济波动作为两个独立方面过程加以考察,形成经济分析过程中的“二分法”。凯恩斯为使就业、收入理论和利息、货币、消费、储蓄与投资理论纳入宏观理论结构,在方法论上,便使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密切结合于一体,坚持货币非中性观,否定传统经济学的“二分法”。他说:“我认为,把经济学的内容区分为作为其价值论、分配论的一个部分和作为其价格论的另一个部分是错误的方法。我所建议的正确的二分法应该区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的理论以及关于既定数量的资源在不同使用上的报酬和分配;另一方面为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这是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国家要参与经济调节。所以,有人说,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又回到重商主义那里去了,因为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奖励出口,这与重商主义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凯恩斯提出了如下三个最重要政策:(1)政府预算的平衡应联系经济中的需求状况来加以评价(传统经济学则强调财政预算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存在人规模失业的时候,那么财政预算就应增加赤字,而不是降低赤字。(2)降低实际工资或货币工资不会必然创造更多就业(这是传统经济学积极主张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而可能招致相反效果(3)货币政策如不借助财政措施,则不可能终止人规模失业。

1.2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

1.2.1 绝对收入假设不符合事实

根据凯恩斯的《通论》,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稳定的函数关系:收

入增减,消费也随之增减,但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用于储蓄的比重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家把这一理论称作“绝对收入假设”。但是,实际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目前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从长期来看,主要受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受未来的预期的影响,受周围环境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受消费品存量的影响,受一生中拥有财富多少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则主要受货币因素的影响,受个人对市场和经济前景的“判断”的影响,受个人购买意愿变动的影响。因此,消费者是“不可捉摸的”,他们不会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所论述的那种方式进行购买,所以有必要对消费支出进行微观分析,以补充宏观分析的不足。

1.2.2 宏观财政政策不灵活

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总是把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中的主要措施——宏观财政政策看做是十分灵活哥方便的政策。但是这种灵活性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状况是不符的。第一,宏观财政政策所涉及的不仅是收入或支出数额增减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即收入或支出的增减能否在政治上可以顺利地付诸实践的问题。第二,“需求管理”的目的在于调节总需求水平,使之既不会过度提高,又不至于陷于不足,从而保持经济稳定。但通过宏观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调节,不一定能达到上述目的。根据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美国的经验,在经济危机时期,即使政府根据“需求管理”方式的要求,减少税收,但居民并不像政府指望的那样把少纳税而多于出来的钱用来购买消费品,而宁肯把它作为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企业也不像政府所指望的那样把少纳税而多余出来的钱用来投资,因为这时市场前景还没有起色,企业往往处于观望状态。这反映出宏观财政政策的“不灵活性”。

1.2.3 宏观货币政策很难发挥作用

关于宏观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如宏观财政政策那样迅速、直接和剧烈这一点,凯恩斯经济学在论证调节经济的途径时已经注意到了,所以把宏观财政政策看做“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而把宏观货币政策视为“需求管理”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手段。但上述宏观货币政策作用的局限性却表明,在“需求管理”过程中,由于利息率的升降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需求管理”的不灵验也被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是宏观货币政策难以发挥作用所引起的一个结果。

1.2.4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脱节

西方微观经济学以边际生产率论和边际效用论为基础,停留于表面的数量上的分析,否认经济范畴与特定的生产方式的联系,各个经济范畴的性质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西方宏观经济学与此相似,凯恩斯经济学在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同样不去探究这些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矛盾。这样就使得数量分析往往脱离社会经济实际。

2 新古典综合派

2.1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萨缪尔森、托宾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新古

典综合, “新占典综合派”基本承袭了凯恩斯的理论,但鉴于其产生于经济危机这一特殊背景,又对其局限性与不足做了补充和发展:

2.1.1 提出“混合经济”

针对30年代大危机,凯恩斯提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方法是“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相互合作”。新占典综合派的先驱汉森进一步发挥凯恩斯的这一思想,提出“混合经济”的概念。他认为从19世纪末以来,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己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化经济与私人经济同时存在日益增加,形成了既有市场调节,又有国家干预的“混合经济”。新占典综合派从混合经济理论出发,将国家干预理论与自由市场机制理论综合起来。萨缪尔森进一步指出,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这两种极端的形式都不能代表当今美国经济制度的现实。我们的经济是私人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实施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私有制度通过市场价值的无形指令发生作用、政府机构的作用则通过调节性的命令和则政刺激得以实现。”在混合经济中,“看不见的乎”和“看得见的乎”、“市场决定”和“政府决定”、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相结合,以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

2.1.2 构建微观基础

凯恩斯理论建立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微观基础,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工资和价格存在刚性,即当总需求不足时,厂商不能立即对工资和价格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总需求,实现新的供求平衡。如果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仲缩性,凯恩斯理论大厦就会倾覆。新占典综合派为维护“凯恩斯理论”的传统地位,必须解决其微观基础问题。他们将凯恩斯理论和新占典经济学派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微观分析综合起来(尽管这种综合是机械的),并吸收宏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新成果,构建了一套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不能自拔,标准的凯恩斯主义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上逐渐失灵,市场自由主义“看不见的乎”的作用被新占典综合派重申,以弥补“完全国家干预”的缺欠。

2.1.3 完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发展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表现为:第一,确立两种新的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方法——储蓄一投资法和45度线的消费加投资法;第二,把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纳入国民收入均衡模型之中;第三,以新古典经济学的表述语言和方法,用IS - LM分析对凯恩斯理论进行概括,成为该派的理论基础。

2.1.4 补充长期分析和动态分析

凯恩斯理论基本上用短期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新古典综合派则把分析扩大到长期分析和动态分析,探讨从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的具有时间性的移动过程。

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由于凯恩斯理论主要考虑短期问题,所以经济增长问题不在其视野之内。哈罗德和多马则直接继承凯恩斯理论,提出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索洛和斯旺在批评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新占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寻找方案。

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凯恩斯只从经济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有效需求理论方面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经济波动不可避免,并没说明经济波动的周期性质。新占典综合派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乘数一加速数”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通过对政府支出、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等主要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幅度。

2.1.5 引入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50年代,新占典综合派引入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60年代,詹姆斯·托宾与阿瑟·奥肯提出“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两个新概念,主张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和长期水平必须与充分就业增长轨道保持一致。他们的充分就业政策修改了原来只在萧条时期才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凯恩斯的政策观点,成为凯恩斯主义的一大转变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们的论点中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特色,即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症问题上,在经济增长前景问题上,还是在收入均等和经济效率的交替问题上,都在继承凯恩斯的宏观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微观的供给分析作为对凯恩斯理论的补充,都在依赖凯恩斯的宏观需求管理的基础上强调实行各种微观经济政策的必要,并且都宣扬混合经济。

2.2 新古典综合派的的理论缺陷

新古典综合派的最主要的理论缺陷是无法解释和解决“滞胀”问题。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的交替关系的,萨缪尔森和索洛则运用它来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两者不可能同时上涨或下跌。而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与菲利普斯曲线相结合,很好地说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即高通货膨胀率能降低失业率;反之,低通货膨胀率导致失业率提高,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凯恩斯主义者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工具,但当理性预期引入到菲利普斯曲线后,它的有效性就受到很大质疑。在凯恩斯模型中,产出之所以要经历缓慢的过程才能恢复到其自然水平源于菲利普斯曲线机制下缓慢的价格和工资调整过程。例如,若货币量增加,起初会导致产出增加和失业率下降,而低失业率又会引起名义工资率和价格上升。这一调整过程将持续下去,直到工资和价格与名义货币量做同比例变化及失业和产出又回到其自然率水平时为止。然而,卢卡斯指出,这一调整过程依赖于工资确定者对通货膨胀率的适应性预期,即根据以往通货膨胀率作出的预期。但一旦作出工资确定者具有理性预期的假定,则上述调整过程将大大加速。实际上,货币的变化若被预期到就对产出无影响,例如,若预期明年货币量增加5%,工资确定者就会在合同中把明年名义工资增加5%,企业会将产品价格提高5%实际货币存量并无变化,因而产出或需求亦无变化,其结果是价格上升,产出没有变化,菲利普斯曲线失效。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胀”现象,经济现实中出现的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给了凯恩斯主义沉重的打击。

3 新剑桥学派

3.1 新剑桥学派的倡导

新剑桥学派又称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英国凯恩斯主义,其重要代表人物,

在英国有琼·罗宾逊、尼古拉斯·片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约翰·伊特韦尔等;在美国有保罗·戴维逊、西德尼·温特劳布、阿尔弗雷德·艾克纳等。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用新古典派微观经济理论来“填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空白”,这正是拼揍起一个杂种的宏观—微观理论,实质上是偷偷地回复到凯恩斯以前的市场均衡论的传统上去了。琼·罗宾逊特别指出:新古典综合派曲解或违背了凯恩斯的基本原理,忽视或者抛弃了凯恩斯的一些较“激进”的思想(如完全的不确定性;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成为社会不公平 ,需求不足和资源分配失调的根本原因的关心;要求通过低利率而使“食利者”阶层安然去世,以及需要投资的部分社会化等),而且,把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变成了“军事化凯恩斯主义”,它依靠军备开支、中央情报局颠覆活动和局部地区的战争来维持收入和就业的高水平,于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军事——工业综合体以及经济增长与贫穷之间矛盾日益加深的现象,存在着“富裕中的贫穷”。据此,琼·罗宾逊声称“凯恩斯革命”是“一出悲剧”。

琼·罗宾逊认为,要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那就应研究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价值理论应研究价值是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的,而不能把价值视为“主观的”概念,像边际效用价值论那样看法。分配论应研究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它们又是如何变动的。价值论和分配论是不可分的,没有价值论的探讨,也就不可能解答收入分配理论问题。琼·罗宾逊断言,皮罗·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所提出的商品生产和价格决定模式以及工资和利润之问分配关系的确定公式,都应被用来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从而实现“第二次凯恩斯革命”。她倡导的“第二次凯恩斯革命”,己时过三十多年。了,迄今仍末显示继承这次“凯恩斯革命”的成功。

新剑桥学派认为,尽管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将下降而其绝对量却可能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贫穷将要消失”。琼·罗宾逊就这个问题指出:“财富的增长同贫穷的减轻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她进而论证说:“经济学家们通常都知道,在任何社会,过得去的满意的生活标准是在该社会所提供的平均水平的上下。远远超过半数以上人口(因低收入者占绝人多数)总是过着低于一般不错的生活水平,不管他们消费的绝对水平怎样这是一个自然规律”。

琼·罗宾逊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绝对贫穷”的状态她所谓的“绝对贫穷”意指:由于工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和掌握技术知识的不平衡,部分工人则失去取得职位的资格,因而就业机会就更少了,他们的家庭经济地位便不得不下降。她说:“不仅主观上贫穷绝对没有因经济增长而被克服,而目‘绝对贫穷还因经济增长而增人经济增长要求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则改变了劳动力的构成,受过教育的工人得到较多职位,而末受过教育的工人则获得较少职位。但取得职位资格的机会却为那些早己掌握了技术知识的家庭所保持(有非凡才能者属于少数例外)。当经济增长在上层继续进行时,愈来愈多的家庭在下层则被驱逐出来。虽然财富增加了,但绝对贫困却增长,‘富裕中的贫穷’这句旧口号具有了新的意思”。此外,琼·罗宾逊断言:“富裕中的贫穷”还包括有“声名狼藉的污染问题”“在哪些工业、哪些行业里,经济活动的真正社会成本是记入它的帐户中的?哪儿有这样一种定价制度来提供消费者在呼吸用的空气和行驶用的汽车之问进行公平的选择呢?”

既然新剑桥学派认定资本主义主要弊病的根源在于收入分配的失调,所以琼·罗宾逊等便竭力主张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措施应放在收入分配领域和其他

可能影响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方面。例如,调节措施应该是:(1)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如累进制所得税)来改进收入分配不均的状态;(2)给予低收入家庭以适当的补助;(3)减少用于军事等力一而的支出,用以发展民用服务、环境保护和原料、材料生产等部门;(4)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便他们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5)制定适应经济增长的、逐渐达到消灭赤字的财政政策和预定的实际工资增长率政策等;(6)实施进口管制,发展出口品的生产,增加出超,从而为国内提供史多的工作职位。

从长远来看,琼·罗宾逊特别主张实行没收性的遗产税(只给孤儿、寡妇留下适当的终身财产所有权,并用同等重的赠予税收来支持这样的遗产税的征收),以便消灭私有财产的集中,抑制食利者阶层的收入的增长,并把政府由此得到的财产及其收入专一用于公共目标此外,还可用政府预算中的盈余去购买股份,把公司股份所有制从各个人转移到国家手中。而且,照此办法,就能实现凯恩斯所向往的“食利者阶层的消失”,进入“文明生活的社会”了。

3.2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缺陷

3.2.1 缺乏对于经济范畴与经济变量的性质分析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也具有一系列的缺陷,其最主要的就是它缺乏对于经济范畴与经济变量的性质分析。例如,它的利润决定公式在本质上仍是属于一种定量分析,而未能涉及到利润的性质与起源问题。他们虽然也谈到社会经济关系,但严格说来这种分析毕竟还是限于浅层次上.尚未能触及到根本的社会经济制度问题,以至于最终不能真正揭示利润所体现的阶级剥削关系。这显然是一个带根本性的缺陷。

3.2.2回避资本主义经济本质问题

新剑桥学派把资本主义经济波动及其所形成的困境归因于预期的变化无常和末来的不确定性。这种论断恰是回避对资本主义经济固有基本矛盾的分析,从而无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存在。

新剑桥学派尽管着重于生产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它所集中注意的只是生产中物质技术条件的相互关系,即“生产一般”,而却“忘记”本质上“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这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忘记这种差别,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急所在”,所以,新剑桥学派只能抓住凯恩斯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而宣扬推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路线。

新剑桥学派强调的制度因素的作用无非指财产所有制或财产关系,但正如马克思早己正确指出的,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因此,为探明资产阶级财产所有制的真正性质及其对经济活动所起的作用,财产关系就不能仅从一般权利观点来考察,而必须把它放在政治经济学范围内,就其现实形态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来加以分析;否则,分析方法将是表面性的。

从总体上说,新剑桥学派对现行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的诊断,实际上只看到一些“病象”,并未察觉“病根”,因而它提出的解救资本主义经济困难的政策处方,毕竟只是在用止痛剂,而不是在去除病根。

4 新凯恩斯主义

4.1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批青年宏观经济学者致力于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组成部分提供严密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因为工资和价格刚性往往被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题,所以他们努力的目的在于表明这些刚性是如何由工资和价格确定的微观经济学引起的。即,他们试图建立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这样,80年代以来,就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包括价格粘性理论、工资粘性理论和信贷理论。

4.1.1价格粘性理论

价格粘性是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做出调整,通过价格粘性的深入分析就可以更好的解释市场为什么不能出清、市场机制为什么失灵、为什么必须要有政府干预,这样就能更好地坚持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思想。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并用相应的理论进行了解释。名义价格不能根据总需求的变动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就是名义价格粘性,解释名义价格粘性的理论主要有菜单成本论、交错调整价格论和长期合同论等。实际价格粘性是指种价格相对于另种价格的粘性,如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10%,产品价格也上涨10%,这样相对稳定的关系就是实际价格粘性。解释实际价格粘性的理论包括:成本加成定价理论、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理论和寡头市场与价格粘性论等。

4.1.2工资粘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即工资不随需求变动而迅速调整,而且这种粘性更多的表现为拒下粘性,即工资提高容易下降难。工资粘性也叫以分为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一般用长期劳动合同论来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理论,用效率工资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和隐含合同理论来解释实际工资粘性理论。

4.1.3信贷配给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金融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信贷市场上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当对贷款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利率就会下降,均衡利率会使信贷市场出清。但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信贷市场上,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并导致市场经济处于无效率的均衡状态,必须依靠国家干预才能纠正信贷市场失灵。

4.2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简要评述

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只有20年的时间,理论还不够成熟,体系还不够完整,还存在些缺陷,但是新凯恩斯主义解释了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为凯恩斯主义理论提供了微观经济学基础,它的一些假定、分析和结论也比较接近经济的现实情况。新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认为政府应该通过经济政策恢复价格弹性、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政府的就业政策应更多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多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应干预信贷市场,降低市场利率,使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得到贷款;利用政府的课税权、惩罚权来解决造成环境污染等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对国家自身进行干预,防止以公共转移支付的名义使些人受益、以反对小正当竟争为名保护垄断等国家寻租行为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其他学派的理论,既有吸纳又有批判,研究和综合的范围更大。他们在秉承凯恩斯精神——就现实经济中存在着不完全性,市场不可能连续均衡,需要政府干预的前提下,进步研究和提出市场不完全性存在的原因,是工资和价格调整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摩擦,这些摩擦被抽象为名义与实际工资和价格粘性假设,并着力以各种模型以证明。他们将传统微观经济学经济行为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纳入宏观经济研究,接受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假设。这样在基本假设方而就扩大了范围,与新古典主义对立的基本假设只有市场小完全从而工资和价格小能完全灵活易变这条了。他们接受了货币主义关于货币供给变动对实际总产出在短期中有很大影响和自然律的看法,这又使新凯恩斯主义增添了几许货币主义的色彩。同时,他们批判了新古典主义秉承古典学派最关键的假设: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从而市场处于连续均衡之中,反驳了货币中性和政策无效性等命题。总起来看,新凯恩斯主义的新,新在为坚持凯恩斯主义基本立场,兼收并蓄,在基本假设的论证上做出了新意。

另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学派通过数字模型推导出许多公式化的经济政策,但是没有把这些政策具体化,缺乏可操作性。从价格政策来看,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富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但是建议过于原则化,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从就业政策来看,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着眼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强调政府就业政策应向长期失业者倾斜,主张政府干预工资合同,但是总的看,就业政策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具体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从货币政策来看,他们不同于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即使货币政策在已为公众所知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虽然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大为减弱,但是仍然在稳定物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信贷政策来看,信贷配给论提出的政策建议既简明,又比较具体,还具有一定可行性,其具体措施是政府应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者提供贷款担保等手段,使那些具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得到贷款。这种以利益为导向、兼顾各方利益的信贷政策符合市场导向,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值得我们国家在金融改革中借鉴。

参考文献

[1]冯金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2).

[2][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1997,(10).

[3]吴易风,王健,方松英.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04).

[4]王耀中,童文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演进[J].经济学动态,2003,(06).

[5]沈越,邱晨曦.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新综合[J].经济学动态,2005,(12).

[6] 王志伟.西方经济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报告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1、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理论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却绝育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货币政策观。 凯恩斯首次提出了货币市场,打破了将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分开的两分法,这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最大突破,货币供求决定利率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 2、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经济上的应用 货币供给被假定为中央银行给定,所以只需要考虑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来源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者可以视为收入的函数,而第三种动机则可以视为利率的函数,即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利率已知,当收入上升时,货币总需求增加;当利率上升时,货币总需求下降。利率在货币供求中起到了调节与杠杆作用。 我国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力的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就是运用了凯恩斯有关货币的理论。 3、我国经济现状 自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经济的迅速衰退席卷全球。而中国,这个已改革开放30年,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经济冲击。我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现状的产生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导致的。 (1)外部环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深,部分国家经济崩溃致使整个欧盟经济圈越陷越深,并使问题不断扩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资本中心,大量加印钞票意图转嫁金融危机的做法使得全球经济受到影响。而中国作为其最大外汇储蓄国,美元的贬值造成人民币价值波动,引发国内经济因素的不稳定。国际资本异动等等情况使得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和悲观预期的四重外部压力。 (2)内部环境:我国应对经济冲击主要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而想要经济快速增长就需要依靠投资、消费的拉动。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中国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多年以来保守的消费观念也使得

经济学考研基础、强化阶段专题考题训练(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圣才出品】

专题六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某一时期经济已处于产量为潜在水平状况,并在近期内预期政策不会变化。假设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λ(P-P∧)+y*,其中λ=20000,y*=4000(10亿美元),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G+3.221M/P,其中货币供给为600,政府支出为750。现在假设中央银行宣布将把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但实际上却增加到了670,则新的价格水平约为多少?() A.1.0 B.1.03 C.1.04 D.1.06 【答案】C 【解析】当央行宣布将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后,人们会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但产出保持不变。这时4000=1101+1.288×750+3.221×620/P,解得P≈1.033,此时,P=P∧=1.033,但是央行实际上增加货币供给为670,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20000(P -1.033)+4000=20000P-16660。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750+3.221×670/P=2067+2158/P,由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解得P≈1.04,所以新的价格水平为1.04。 2.假设经济中物价水平为1.5,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400亿美元,货币供给量为600亿美元。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增加到800亿美元时物价水平将变为()。

A.1.5 B.2 C.3 D.3.5 【答案】B 【解析】根据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MV=PY,由P=1.5,Y=2400,M=600。可得货币流通速度为V=PY/M=6,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当货币供给变为M′=600时,物价水平为P=M′V/Y=(800×6)/2400=2 3.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基础之上,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关于新货币数量论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以下说法错误的()。 A.人们所拥有的永久性收入越多,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B.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C.各种非人力财富(如股票、债券、物质资产)的预期报酬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D.货币数量在短期内既可以使价格水平上升,也可以使总产出增加 【答案】B 【解析】弗里德曼将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个部分,这两种形式的财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由于受到制度上的限制,这种转换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人力财富转换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越小,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小。 4.关于通货膨胀,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不同的认识。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 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 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 A 小结:一大时期(明清时期)一股思潮(反封建民主思潮)四位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 比较: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异同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同:①反封建专制;异:①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③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 ,认识来源于实践;有朴素辨证法思想。并具C分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D 分析: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①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重视工商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掀起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潮流。④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E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极为薄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权力运作与经济繁荣(易宪容)

!" 国际经济评论"##$%&’( ")*+,-./012+3"###456278.*+96.21:8.;<=>/-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摘要】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关键词】顾炎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汉学宋学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顾氏的经学思想,学术界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多少年来,鲜有学者的眼光能够触及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毋庸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了。本文试图对顾氏经学思想加以初步的归纳和整理,以期能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注意。一、经学宗传作为开创一代学风的先行者,顾炎武之经学自有其师承渊源,亦有其学派归属。然而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着许多争论和分歧。在经学史上,本有所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别,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于是,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于古文学,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汉学,还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宋学。其实,我们只要细看顾氏的《日知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诸书,即可知其治经走的是“通学”的路子,与一般困守宗派、森严门户的经学家迥乎不同。1 )关于今古之别问题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兴起,在两汉则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交替流传。今文派盛行于西汉,依据汉初隶书本的《五经》,偏重于“微言大义”。古文派盛行于东汉,依据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经典,偏重于“名物训诂”。到汉末,郑玄、王肃前后继起,他们混合今古,遍注群经,不论家法师法,自创一家之言,于是又产生通学派,今古文学之争于是逐步消亡了。顾氏笃志经史,对于历代经说,均很重视,并一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曾说:“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着,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四》)故其经学研究,唯求是为真,以通经为的,既不讲究师法、家法之异,亦不突显今文、古文之别。从其所考究的经典来说,顾氏对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一视同仁。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军人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博学和聪明才智挽救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在当今经济学界他享有着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分别找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即: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凯恩斯的政府有限调控是“一直看得见的手”。 在凯恩斯之前,世界经济领域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天下,亚当·斯密被奉为西方经济学之鼻祖,其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经济人,在192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都坚信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其国内市场的自由,笃信政府只有在不干涉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发展的教条。但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不干预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对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质疑。1933年罗斯福接任了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的几天后他就立即宣布实行“新政”;随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范市场规则,整顿美国经济;其“新政”之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干预,所以罗斯福是一反常理的,他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但是不久以后新政就发挥了其威力,美国经济终于缓缓复苏,其经济政策也因此备受吹捧。然而在经济学界罗斯福新政却拉开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被历史称作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理论更是席卷全球,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这场凯恩斯旋风也一发而不可收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此时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国家一贫如洗,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国家须要面临第二次“革命”,但是中国

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管清友 2012-12-25 15:38:40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8期作者简介:管清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100732 内容提要: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本文将遵循这一脉络介绍奥尔森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并简要回顾中国学者对奥尔森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集体行动利益集团国家兴衰 一 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 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创立了“体制改革与非正规部门研究中心”(IRIS),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研究。[1]主要论文有:“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1992,《市场经济在东欧的兴起》)、“专制、民主与发展”(1993,《美国政治学评论》)、“掉到地上的大面额钞票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1996,《经济学展望杂志》)。他的主要论著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的兴衰探源》(1982年)、《权力与繁荣》(2000年,遗著)。主要的代表作就是:《集体行动的

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这三本书现在都有了中文译本)。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Yegor Gaidar 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Peter Murrell 教授也感慨地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2]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但曼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奥尔森去世两周后《经济学家》杂志便发表了讣告,并在其遗像下配了一行说明词,把他称为“利益集团的鞭挞者”。这篇讣告同时说,如果奥尔森没有去世,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很可能会让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奥尔森去世两周年之际,《经济学家》杂志又发表专门文章,评介他的遗著《权力与繁荣》。该文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奥尔森是不可替代的,但有这样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二 概言之,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1965)可以说是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奥尔森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业已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国家的兴衰》(1982)则是他运用集体行动理论来解释国家之繁荣与萧条历史现象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他还进一步丰富了一些极有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一)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一) 【摘要】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汉学宋学 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顾氏的经学思想,学术界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多少年来,鲜有学者的眼光能够触及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毋庸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了。本文试图对顾氏经学思想加以初步的归纳和整理,以期能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注意。 一、经学宗传 作为开创一代学风的先行者,顾炎武之经学自有其师承渊源,亦有其学派归属。然而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着许多争论和分歧。在经学史上,本有所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别,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于是,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于古文学,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汉学,还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宋学。其实,我们只要细看顾氏的《日知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诸书,即可知其治经走的是“通学”的路子,与一般困守宗派、森严门户的经学家迥乎不同。 1)关于今古之别问题 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兴起,在两汉则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交替流传。今文派盛行于西汉,依据汉初隶书本的《五经》,偏重于“微言大义”。古文派盛行于东汉,依据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经典,偏重于“名物训诂”。到汉末,郑玄、王肃前后继起,他们混合今古,遍注群经,不论家法师法,自创一家之言,于是又产生通学派,今古文学之争于是逐步消亡了。 顾氏笃志经史,对于历代经说,均很重视,并一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曾说:“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四》)故其经学研究,唯求是为真,以通经为的,既不讲究师法、家法之异,亦不突显今文、古文之别。 从其所考究的经典来说,顾氏对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一视同仁。例如,关于《尚书》的今古文问题,他说:“汉时《尚书》,今文与古文为二,而古文又自有二。……今之《尚书》,其今文、古文皆有之,三十三篇固杂取伏生、安国之文,而二十五篇之出于梅赜,《舜典》二十八字之出于姚方兴,又合而一之。”(《日知录》卷二《古文尚书》)对于《春秋》,他在《日知录》卷四《左氏不必尽信》、《楚吴书君书大夫》、《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杀或不称大夫》、《五伯》、《王子虎卒》、《卿不书族》、《陨石于宋五》等条以及卷五《奠挚见于君》条中对古文之《左传》,今文之《公羊传》、《谷梁传》,都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考订,误者批评之,正者表彰之,毫无门户之见。在《文集》卷三《答俞右吉书》中说:“若鄙着《日知录·春秋》一卷,且有一二百条,如‘君氏卒’、‘禘于太庙,用致夫人’当从左氏;‘夫人子氏薨’当从《谷梁》;‘仲婴齐卒’当从《公羊》;而‘三国来媵’,则愚自为之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易》、《诗》、《礼》诸经,顾氏亦皆不立今古门户,能持是非之平。 从其对经学家的态度来说,顾氏对今文学家和古文学家均不偏不倚。如他在《日知录》卷二《司空》条中对古文学家孔安国提出了批评,而在《日知录》卷五《莅戮于社》条中则引孔安国之语以证他提出的“古人以社为阴主”的观点。他在《日知录》卷二十七《左传注》中考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汇总

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主要内容 1.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1.(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与特点 2.(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2.二、货币的非中性 1.(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工资粘性 2.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2.(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价格粘性 2.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1.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 1.(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1、利率的激励效应 2.2、利率的选择效应 2.(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1.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2、信贷配给 2.四、经济滞胀理论 1.(一)效率工资论 1.1、效率工资的决定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1.(二)失业滞后论 1.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2.五、货币政策理论 1.(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2.(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3.(三)信贷政策主张

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 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曼瑟经济思想述评

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作者】管清友 【作者简介】管清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100732 【内容提要】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本文将遵循这一脉络介绍奥尔森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并简要回顾中国学者对奥尔森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题】综述 【关键词】集体行动/利益集团/国家兴衰 【正文】 一 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 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创立了“体制改革与非正规部门研究中心”(IRIS),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研究。[1]主要论文有:“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1992,《市场经济在东欧的兴起》)、“专制、民主与发展”(1993,《美国政治学评论》)、“掉到地上的大面额钞票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1996,《经济学展望杂志》)。他的主要论著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的兴衰探源》(1982年)、《权力与繁荣》(2000年,遗著)。主要的代表作就是:《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这三本书现在都有了中文译本)。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Yegor Gaidar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Peter Murrell教授也感慨地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2]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但曼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奥尔森去世两周后《经济学家》杂志便发表了讣告,并在其遗像下配了一行说明词,把他称为“利益集团的鞭挞者”。这篇讣告同时说,如果奥尔森没有去世,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很可能会让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奥尔森去世两周年之际,《经济学家》杂志又发表专门文章,评介他的遗著《权力与繁荣》。该文的结束语是这样写的:“奥尔森是不可替代的,但有这样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二 概言之,奥尔森提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为何有些经济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1965)可以说是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奥尔森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业已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国家的兴衰》(1982)则是他运用集体行动理论来解释国家之繁荣与萧条历史现象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他还进一步丰富了一些极有价值之概念或命题的内容,比如共容利益(encompassing interests),分利集团以及个人理性并非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等。《权力与繁荣》(2000)通过引入政府权力于经济增长分析之中,说明了国家权力与私人权利、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繁荣程度。[3]解答这三个问题的核心概念就是“分利联盟”,也就是我们讲的利益集团理论。所以,要了解

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

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 王俊义 前辈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论述清代考据学的发展时曾指出:“自明清之际起,考据学曾是一种很发达的学问,顾炎武启其先行,戴震为其中坚,王国维集其大成,其间卓然名家者无虑数十人,统称其为乾嘉考据学派。”事实也是如此,追溯乾嘉考据学派的渊源,首先提到的正是顾炎武。本文拟对顾炎武的学术倾向、他与乾嘉学派的联系、区别等问题,试作分析和探讨。 一、倡导经世重视实证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鲜明而突出的特色,主要是针对明末以来的空疏学风而重视实证与博学,倡导具有批判求实精神的经世致用之学,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以及“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等命题。这些思想和命题,既推动了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发展,也促进了经学在清代的复兴和乾嘉考据学的形成。 自宋元以来,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至明中叶,王阳明的心学盛行,良知之说风靡海内。降至明末,王阳明的心性良知之学,又日趋颓废没落。流风所及,一些封建士子孜孜以求功名利禄,为求捷径,不读经书本文,只是捧着“语录”讨生活。充斥学术界的是“置四海穷困于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然而,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社会变动,及“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残酷现实,迫使一些学者和思想家,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总结。明末空谈心性的学风则被视为祸国误民的重要原因。在对之进行抨击的同时,他们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如朱之瑜提倡学术要“经邦弘化,康际时艰”;李颙主张“匡时要务”,“学贵实效”;颜元更大声疾呼:“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这些思想主张,汇集成为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而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正是这一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空谈心性的学风,他尖锐指出:“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本而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工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谈,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因此,顾炎武提出自己的治学宗旨是“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所以,他研究探讨的问题,多是“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以及“六经之旨”、“当世之务”,举凡兵、农、财赋、典制、舆地等等。 为了改变明末以来弃经书于不读的空疏学风,顾炎武又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的命题,这是顾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方面,既涉及他的学术思想渊源,也反映了他对理学中不同流派的态度。在《与施愚山书》中他明确指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就是说宋以前尚无“理学”。接着又说,“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理学,禅学也。”2换言之,也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指导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这为应用经济学家带们来了无可比拟的满足感。凯恩斯主义原理在财政政策和经济活动之间建立了一种简单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不仅在数量上通俗易懂,而且在经济的应用中给人们带来切身的好处。就像应用化学或物理学一样,这种经济学允诺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实现经济扩张,虽存在对这种允诺抱有怀疑的人士,但肯尼迪-约翰逊总统时期的持续稳定繁荣局面显然打消了这些念头。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的巨额赤字和货币的快速增长终于导致了经济的“滞胀”。尽管根据凯恩斯主义,承担通胀的风险可以降 低失业率、实现经济增长。 我们不能说这些预测总是失准或者其所根据的学说在根本上是 错误的。凯恩斯主义革命从其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来看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几个特征有:在宏观经济学向数量的、科学的学科进化;在对经济进行确切的数据描述方面的依赖;政府官员对技术性知识越来越强的依赖,以及在调控经济方面对数控理论的引入。正是因为凯恩斯主义理论如此有利于明确计量模型的形成,它才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取得主导的科学地位。 从应用角度来看,宏观模型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要的经济变量比如通货膨胀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在未来某一时期会 怎样变化,这称为经济预测;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变量外生变化会对

其它变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称为经济分析。所有凯恩斯模型都有一个共同要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均衡: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产出越高(失业率越低)。例如,20世纪60年代晚期的模型预测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4%,这与4%的年通货膨胀率相一致。以这预测为基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敦行实施有的通货膨胀政策。然而众所周知,政策产生了30年代以来最高的失业率。这是经济计量上的大规模失败。 在理论界,结构性模型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其中最著名的三个批评来自于:Lucas(1976)、Sims(1980)、Hendry(1985)。Lucas认为结构性模型的外部参数会随着外部性因素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用于政策性分析。Sims认为结构性模型施加了许多不可信的识别因素。Hendry则认为该模型存在设定错误。受卢卡斯批评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家发展出了包含理性预期和跨时最优的动态一般均衡(DSGE)模型;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践成果,辛木思将向量回归(VAR)模型引入宏观经济学。亨德瑞等人则创立了从一般到特殊的LSE建模方法。 大多数经济学研究者长期在否定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方面追随凯恩斯,认为古典模型无法解释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重要特征。或许古典模型最重要的失误就是价格或工资水平以及货币存量(总需求)与总产出或就业之间的正相关性。古典模型的静态分析通常表明产出和就业水平的决定与价格和总需求的绝对水平毫不相关。但时间序列中广泛存在的正相关性似乎和总需求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一致。凯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