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

一、新古典综合学派

1、新古典综合:新古典综合是把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进行综合,是对凯恩斯学说的补充和发展。

2、混合经济: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地方,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的干预。

3、相机抉择: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4、萨缪尔森如何对滞胀问题进行解释?

5、新古典综合的政策主张?

第一,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第二,相机抉择

6、新古典综合派的通胀和失业理论?

加上萨缪尔森对滞胀问题进行解释。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非市场出清:当市场上供求不相等时,价格和工资不能迅速调整使供求一致,经济上因此处于持续而非均衡状态。

2、工资和价格粘性: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及时地随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3、不完全信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4、不完全竞争:资本主义的市场是存在垄断的非完全竞争市场,当供求失衡时,垄断企业

通过调整产量和就业量而不是调整价格来恢复市场均衡。

5、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在哪里?

1.非市场出清

2.工资和价格粘性

3.不完全信息

4.不完全竞争

6、简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信贷配给理论。

指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定得低于市场出清水平,从而使得信贷资金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以至于银行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的办法,使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只能得到有限的满足。

7、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信贷配给理论中利率粘性的原因?

1)信贷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银行不能容易地识别好借款人和坏借款人,所以必然采取厌恶风险的行为,选择能保证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和破产机会最小之间的最佳利率,而不管这种利率是否能使市场出清)2)信贷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

(利率提高会减少低风险借款人的比例,因此银行不会轻易提高利率,即利率具有粘性。)8、可变价格加成理论

9、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1.既考虑短期,又考虑长期。

2.不仅强调需求,也重视供给对调节经济的作用。

3.既注重微调政策在短期的作用,又重视结构性政策在长期的效果。

4.既重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又重视政府干预的局限性。

三、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不确定性:指未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未知的,是不可预见的。

2、货币非中性:指货币会影响真实产出和就业。

3、融资动机:指企业家在进行投资决策和实际完成投资这一时间间隔内所产生的货币

需求。

4、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不确定性

2、货币非中性

3、强调对制度、权力、阶级和剩余的分配

5、琼·罗宾逊的经济增长模型和经济学意义?

(一)假设

1国民生产两大部门:消费品部门和投资品部门

2 工人阶级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即S w=0

3 储蓄来自资本家的利润

意义:

6、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的根本弊端在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核心内容: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来改变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新自由主义学派范式

一、货币主义

1、货币幻觉:工人仅根据货币工资水平的变动来决定是否增加或减少劳动的供给。

2、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总额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即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与

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3、货币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

相对价格的角度而非利率的角度

4、货币主义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货币供给量变动会引起产量变动

长期:货币供给量变动只会影响价格水平

5、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第一,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

第二,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理性预期:

1.经济主体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

2.经济主体会形成与实际值一致的预期值。

3.经济主体如果犯错会及时修正,使得预期保持正确。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周期理论?

经济的波动来自于意外的货币供给。

意外的货币供给才会引发经济波动。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理性预期假说

参上

(二)货币中性假说

货币量的变动不会影响真实产出和就业。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即短期的菲利浦斯曲线也不存在)

(三)劳动—闲暇跨期替代假说(自然率假说)

如果目前的工资水平高于工人的预期工资水平,则工人会增加劳动供给,减少目前的闲暇,即用劳动替代目前的闲暇。

由于存在跨期替代,所以社会总是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四)市场出清假说

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永远相等。

价格和工资具有充分弹性,能立即调整到供需相等的状态,即市场出清状态。

4、新古典宏观主义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采用新技术经济波动来自于技术冲击。

劳动生产率↑→产出↑→对劳动力的需求↑→实际工资↑→劳动供给↑→就业↑

2.技术变迁对生产的影响是持久的

技术水平提高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并不是短期的,它会影响到以后各个时期,所以产出的变化不会回到以前的均衡,而是均衡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

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政策无效论

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三、新制度经济学

1、制度:是规范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协调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约束人们行为的一整

套规则。

2、交易成本:指为了完成交易活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费用。

3、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不管产权的初始安排如何,市场机制就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4、租值耗散:本来有价值的资源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将下降,乃至完全消失。

5、新制度经济学“新”在哪里?

(一)将制度及其功能作为研究对象

(二)对“经济人模式”的修正

(三)引入交易成本

6、新制度经济学如何对“经济人模式”进行修正的?

(1),采取“有限理性”假定

A.“有限理性”:人处于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里,认识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不存在完全理性。

B.由于存在“有限理性”,

人们不可能在合约中对所有发生的情况进行规定,当事人就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所以通过设立制度或进行制度创新来降低风险和损失。

(2)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定

A.含义:指在非均衡市场上,人们追求收益内在和成本外化的逃避经济责任的行

为。

B.由于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就需要设定各种制度安排来约束人的行为。

7、科斯定理认为企业和市场的界限在哪里?

管理成本<交易成本:企业

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市场

8、案例:

(1)工厂的烟囱排烟造成5户居民每户75元的损失,共计375元。

解决方法:

1.工厂给烟囱安防尘罩,花费150元

2.居民安装除尘机,每户50元,共花费250元。

3.工厂补偿居民损失,每户75元,共375元。

交易成本为0

工厂有排污权→选1

居民有清洁权→选1

交易成本>0

工厂有排污权→选2

居民有清洁权→选1

当交易成本不为0时,产权的界定直接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2)公地的悲剧P221

解决方法:

第一,由权威机构规定养羊的数量,对超出部分增税。

第二,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

四、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指在民主制度下通过政治程序把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的一种过程和机制。

2、公共物品: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3、投票悖论:如何确定最优的投票规则和解决投票悖论问题。

4、政府失败:指政府的干预行为将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并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5、公共选择和个人选择的区别?

1. 前者通过市场进行,使用的是货币选票,交易的是私人物品。

后者通过政治程序,使用的是投票游说等,交易的是公共物品。

2.个人选择具有确定性。

公共选择中的个人选择具有不确定性。

3.个人选择具有自愿性和平等性。

公共选择具有强制性和不平等性。

6、政府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

原因:1.政府扩张:政府部门人员的增加和政府支出水平的增长。

2.政治经济周期:政治因素或政治过程引发的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3.寻租:少数有特权者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权力以获得超额收入的活动。

对策:

1.核心主张:强调只有通过宪法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失败的问题,它要求重建基本宪法规则,并通过新的宪法规则来约束政府的行为。

2.具体做法:

财政政策立法:将平衡预算原则作为一条宪章规则写进去。

货币政策立法:货币供给量要相对稳定,按实际产出增长率大致相等的速度增加。

案例

假设甲乙丙三个人,面对ABC三个备选方案,有如下图的偏好排序:

甲A>B>C

乙B>C>A

丙C>A>B

按多数投票原则,社会偏好次序:A>B

B>C

C>A

最优方案为A、B、C或没有最优方案

A 孔多赛方法

按预先设计好的投票程序,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两两比较,选出多数票支持方案,获胜的方案再同剩下的方案进行角逐,最终获胜的那个方案被称为“孔多赛获胜者”。

B.改变其中某一个人的偏好次序

比如将甲的偏好次序改为

甲A>C>B

乙B>C>A

丙C>A>B

按多数投票原则,社会偏好次序:A>B C>B C>A最优方案为C。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报告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1、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理论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却绝育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货币政策观。 凯恩斯首次提出了货币市场,打破了将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分开的两分法,这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最大突破,货币供求决定利率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 2、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经济上的应用 货币供给被假定为中央银行给定,所以只需要考虑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来源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者可以视为收入的函数,而第三种动机则可以视为利率的函数,即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利率已知,当收入上升时,货币总需求增加;当利率上升时,货币总需求下降。利率在货币供求中起到了调节与杠杆作用。 我国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力的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就是运用了凯恩斯有关货币的理论。 3、我国经济现状 自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经济的迅速衰退席卷全球。而中国,这个已改革开放30年,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经济冲击。我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现状的产生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导致的。 (1)外部环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深,部分国家经济崩溃致使整个欧盟经济圈越陷越深,并使问题不断扩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资本中心,大量加印钞票意图转嫁金融危机的做法使得全球经济受到影响。而中国作为其最大外汇储蓄国,美元的贬值造成人民币价值波动,引发国内经济因素的不稳定。国际资本异动等等情况使得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和悲观预期的四重外部压力。 (2)内部环境:我国应对经济冲击主要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而想要经济快速增长就需要依靠投资、消费的拉动。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中国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多年以来保守的消费观念也使得

经济学考研基础、强化阶段专题考题训练(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圣才出品】

专题六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某一时期经济已处于产量为潜在水平状况,并在近期内预期政策不会变化。假设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λ(P-P∧)+y*,其中λ=20000,y*=4000(10亿美元),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G+3.221M/P,其中货币供给为600,政府支出为750。现在假设中央银行宣布将把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但实际上却增加到了670,则新的价格水平约为多少?() A.1.0 B.1.03 C.1.04 D.1.06 【答案】C 【解析】当央行宣布将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后,人们会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但产出保持不变。这时4000=1101+1.288×750+3.221×620/P,解得P≈1.033,此时,P=P∧=1.033,但是央行实际上增加货币供给为670,卢卡斯供给曲线为:y=20000(P -1.033)+4000=20000P-16660。总需求曲线为:y=1101+1.288×750+3.221×670/P=2067+2158/P,由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解得P≈1.04,所以新的价格水平为1.04。 2.假设经济中物价水平为1.5,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400亿美元,货币供给量为600亿美元。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增加到800亿美元时物价水平将变为()。

A.1.5 B.2 C.3 D.3.5 【答案】B 【解析】根据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MV=PY,由P=1.5,Y=2400,M=600。可得货币流通速度为V=PY/M=6,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当货币供给变为M′=600时,物价水平为P=M′V/Y=(800×6)/2400=2 3.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基础之上,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关于新货币数量论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以下说法错误的()。 A.人们所拥有的永久性收入越多,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B.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C.各种非人力财富(如股票、债券、物质资产)的预期报酬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D.货币数量在短期内既可以使价格水平上升,也可以使总产出增加 【答案】B 【解析】弗里德曼将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个部分,这两种形式的财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由于受到制度上的限制,这种转换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人力财富转换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越小,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越大,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小。 4.关于通货膨胀,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不同的认识。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金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演进_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研究范式之比较

第46卷 第6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6 No.62006年1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Nov.2006 金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演进 ———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研究范式之比较 赵新顺 (河南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金融学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标准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范式各具特点。行 为金融理论以全新的研究范式向标准金融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标准金融理论既有其理论的完备性和成熟性,也有一定的缺陷性;同样,行为金融理论既有其理论的先进性和不成熟性,也有一定的可发展性。行为金融理论的成熟发展必须通过构建自己的核心理论模型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行为金融;标准金融;研究范式;实验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6)06-0050-05  收稿日期:2006-05-06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规划基金资助项目(B KA010102);河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282GH 2790);软科学基金和河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630003XK03ZDJJ 152)  作者简介:赵新顺(19632),男,河南延津人,河南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教授,博士。  ①本文的非理性投资者的概念是与完全理性投资者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非理性投资者(irrational traders )、有限理性投资者(bounded traders )、准理性投资者(quasi 2rational traders )和噪声交易者(noise traders )等概念的统称。 一、金融学研究的三个主题与行为金融的产生在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乃至杨晓凯[1] (P1-20) 的超边际分析经济学中,对经济学的定义 大致都可以概括出经济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简称“三主题”):一是“物”的问题;二是“人”的问题;三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济机制”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人的理性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与决策过程方面的问题。而经济活动的机制问题,就是市场及其效率问题。对于金融学而言,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有关投资者理性问题,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关于投资者的决策过程问题,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市场的有效性问题。 现代主流的金融理论的一般研究范式是预先假定投资是完全理性的,并且遵从期望效用理 论。 [2](P10-16,28-52) 进而,主流的金融理论对第三个方 面的问题又假设为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在这两方面的假定基础之上,主流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式运用严密的数理知识与模型逻辑地推证出一整套比较完备和完美的理论体系。所以现代金融理论又称为标准 金融理论(standard financial t heory )。 标准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和市场都被严格规范化和标准化了,这在理论研究上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由于严格的理论假设毕竟和现实的投资者及其投资行为有相当的距离,所以标准金融理论引起争议乃至责难就在所难免了,这也直接导致了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 1970-1980年标准金融理论遇到了极大的挑 战。一方面,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过去没有出现 过的“异象”(anomalies ),为标准金融理论所难以解释;另一方面,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甚至是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借鉴和应用,产生了实验经济学。实证实验研究证实,[3](P80-91)投资者的许多行为与完全理性假设 相去甚远,非理性行为和行为理性的偏误(behav 2ioral bias )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非理性投资者①(irra 2 tional t raders )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2,3] 行为金融 (behavioral finance )理论将实验经济学、心理学、社 会学、行为科学甚至包括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崭新的研究范式,从全新的角度对金融市场上的多种“异象”、投资者的行为理性偏误和市场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给出了许多全新的令人满意的解释。 5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军人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博学和聪明才智挽救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在当今经济学界他享有着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分别找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即: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凯恩斯的政府有限调控是“一直看得见的手”。 在凯恩斯之前,世界经济领域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天下,亚当·斯密被奉为西方经济学之鼻祖,其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经济人,在192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都坚信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其国内市场的自由,笃信政府只有在不干涉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发展的教条。但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不干预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对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质疑。1933年罗斯福接任了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的几天后他就立即宣布实行“新政”;随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范市场规则,整顿美国经济;其“新政”之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干预,所以罗斯福是一反常理的,他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但是不久以后新政就发挥了其威力,美国经济终于缓缓复苏,其经济政策也因此备受吹捧。然而在经济学界罗斯福新政却拉开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被历史称作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理论更是席卷全球,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这场凯恩斯旋风也一发而不可收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此时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国家一贫如洗,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国家须要面临第二次“革命”,但是中国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论文关键词:劳动过程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引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需要从“问题”中升华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理论”—马克思主义总体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这一科学范式作为明确的理论指导,其主体内涵是通过劳动过程整体历史(演化)观,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分析框架:劳动过程一价值一资本一市场经济,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内生于历史逻辑过程。这一范式并不意味着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任何的放弃,而是着眼于将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具体经济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作为分析范式中的重点。 一、引论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

的特殊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其表述的涵义有二:其一,政治经济学只有“一门”,就是总体表达唯物史观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政治经济学的阶段特征没有也不可能掩盖其总体性,而只会是显露出政治经济学的内部结构随历史研究对象的发展而发展的特性;其二,广义体系与狭义体系的区分,既是相对的,又是历史发展的,因此,如果说依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一般而言,可以将诞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和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那么,后一体系本身又必然以前一体系为既定前提和发展条件,从而显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在本质上应具有总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质。总之可以说,总体政治经济学乃是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内在历史结构。 首先,简要的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初期(对应于经典作家的1840-1850年代的研究).为了资本主义革命批判任务的客观需要,经典作家确立的根本研究任务是,以广义政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后凯恩斯学派

后凯恩斯学派 (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 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 (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3.后凯恩斯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 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 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 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斯拉法认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他自己编造的一套“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以为这就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 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P118)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 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价格却不决定于生产技术,而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会之间谈判所确定的工资、利润之间的消长。 斯拉法还以他的商品价格理论体系表明,商品的价值最终是由劳动决定的。每中商品价格决定的方程都是劳动函数。商品都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来的。后凯恩斯学派认为斯拉法的“还原”原理既坚持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还解决了马克思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 (三)收入分配理论 1.对新古典综合派分配理论的批判 2.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 斯拉法对于利润率和价格相互关系所作的分析,以及由商品标准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不变价值尺度”,为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1)罗宾逊的分配理论 罗宾逊增长模型为:(P124) (2)卡尔多的分配理论 卡尔多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和利润率的公式总是有效的,具体表达方式为:(P127)和(P128) (3)帕西内蒂的分配理论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指导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这为应用经济学家带们来了无可比拟的满足感。凯恩斯主义原理在财政政策和经济活动之间建立了一种简单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不仅在数量上通俗易懂,而且在经济的应用中给人们带来切身的好处。就像应用化学或物理学一样,这种经济学允诺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实现经济扩张,虽存在对这种允诺抱有怀疑的人士,但肯尼迪-约翰逊总统时期的持续稳定繁荣局面显然打消了这些念头。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的巨额赤字和货币的快速增长终于导致了经济的“滞胀”。尽管根据凯恩斯主义,承担通胀的风险可以降 低失业率、实现经济增长。 我们不能说这些预测总是失准或者其所根据的学说在根本上是 错误的。凯恩斯主义革命从其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来看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几个特征有:在宏观经济学向数量的、科学的学科进化;在对经济进行确切的数据描述方面的依赖;政府官员对技术性知识越来越强的依赖,以及在调控经济方面对数控理论的引入。正是因为凯恩斯主义理论如此有利于明确计量模型的形成,它才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取得主导的科学地位。 从应用角度来看,宏观模型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要的经济变量比如通货膨胀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在未来某一时期会 怎样变化,这称为经济预测;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变量外生变化会对

其它变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称为经济分析。所有凯恩斯模型都有一个共同要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均衡: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产出越高(失业率越低)。例如,20世纪60年代晚期的模型预测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4%,这与4%的年通货膨胀率相一致。以这预测为基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敦行实施有的通货膨胀政策。然而众所周知,政策产生了30年代以来最高的失业率。这是经济计量上的大规模失败。 在理论界,结构性模型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其中最著名的三个批评来自于:Lucas(1976)、Sims(1980)、Hendry(1985)。Lucas认为结构性模型的外部参数会随着外部性因素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用于政策性分析。Sims认为结构性模型施加了许多不可信的识别因素。Hendry则认为该模型存在设定错误。受卢卡斯批评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家发展出了包含理性预期和跨时最优的动态一般均衡(DSGE)模型;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践成果,辛木思将向量回归(VAR)模型引入宏观经济学。亨德瑞等人则创立了从一般到特殊的LSE建模方法。 大多数经济学研究者长期在否定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方面追随凯恩斯,认为古典模型无法解释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重要特征。或许古典模型最重要的失误就是价格或工资水平以及货币存量(总需求)与总产出或就业之间的正相关性。古典模型的静态分析通常表明产出和就业水平的决定与价格和总需求的绝对水平毫不相关。但时间序列中广泛存在的正相关性似乎和总需求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一致。凯恩

实证宏观经济学的因果分析范式-经济学动态

实证宏观经济学的因果分析范式? 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贡献 赵一晶一丁志国一徐德财 内容提要:托马斯 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 西姆斯凭借其在 宏观经济的因果实证研究 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被授予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金特提出了利用历史数据分析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变化如何影响经济的方法,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的系统性影响问题;而西姆斯则是区分了经济变量的变动属性,具体刻画了它们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冲击的识别问题.萨金特和西姆斯共同解释了当前经济状况形成的原因,并提供了预测经济变动和政策实施影响路径的科学方法,分析了经济系统的因果关系,回答了实证宏观经济学领域 什么引致了什么 的基本命题.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萨金特一西姆斯一实证宏观经济学一因果分析 一二引言 2011年10月10日,基于在 实证宏观经济因果分析 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本年度诺贝经济学奖授予了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 萨金特(T h o m a sJ.S a r g e n t)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克里斯托弗 西姆斯(C h r i s t o p h e r A.S i m s).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辞中这样描述了两位获奖者的学术贡献: 利息的临时性增长,或者减税措施的颁布,如何影响现实的G D P和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调整,对经济的冲击如何?这些问题已由萨金特和西姆斯所创立的一系列分析方法得以解决.他们给出了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至此的原因,并提供了预测全球经济变动和政策实施影响路径的科学方法,解析了经济系统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实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解释宏观经济变量如何随时间变化,这些变量如何受到经济政策以及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而解析经济系 统变化的内部因果逻辑.事实上,经济变量可能会 受到两类影响:第一类是短期非预期事件的影响,例 如石油价格未预期的变化,中央银行非预期的利率 调整,或者家庭消费的突然改变等,这些短期非预期 的事件被称为冲击(S h o c k s);第二类则是长期经济变量的影响,例如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从紧,利率水 平进入一个上升通道,持续减税计划等,这些长期经 济变量的变化则被称为系统性影响(S y s t e m a t i c I nGf l u e n c e).经济学家们要做的就是综合分析冲击或者系统性政策变迁,在短期和长期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然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难点之一,就是辨析经 济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因果逻辑,因为经济变量之 间的影响通常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我们很难确切 知道,究竟是经济政策影响了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发 展状况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检验经济政策 效果的简单方法是进行人为可控的经济实验,然而 经济领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能够进行政策实 验.因此,利用已有的历史经济数据对经济变量之 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萨金特和 39 ?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赵晶,吉林大学商学院,邮政编码:130012;电子邮箱:z h a o j i n g.c r y s t a l@y a h o o.c o m.c n;丁志国,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二商学院,邮政编码:130012;电子邮箱:t y l e r d i n g@y a h o o.c o m.c n;徐德财,吉林大学商学院,邮政编码:130012;电子邮箱: h o l d s e r@y a h o o.c n.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 握 经济研究所 ***教授

一、经济学范式的涵义与主要作用 (一)经济学范式的涵义 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一词。“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在库恩看来,所谓范式即研究框架,就是人们观察世界和完成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一门科学中一般研究人员所共同掌握的信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的综合体。 经济学“范式”具有两个方面内容: 一方面它是指世界观,经济学家们共同的基本信念和价值标准,等等。 另一方面它是指方法论,被一批经济学家所共同接受、使用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二)经济学范式的作用 经济学范式的重要作用有三个方面: 一是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真正纳入科学的轨道,从而使经济学理论研究从“前科学”状态进入“常规科学”阶段; 二是把一大批研究者与实践者团结在一起,按照共同的信念与价值标准,采取共同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相互交流思想,形成经济学的科学共同体; 三是经济学范式的调整与转换可以实现经济学的“科学革命”,实现经济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创新。

二、目前三种主要范式 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回避社会经济结构而单纯研究资源配置,即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范式”。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抽象的“经济人”理论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以人的本性来说明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原因,充分表明其历史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二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抛开生产方式而片面研究生产关系,称之为“苏联范式”的“生产关系范式”。 “苏联范式”的基本特征是抛开一定的生产方式而主观地分析生产关系,根据平等、正义等原则来评判生产关系的优劣,完全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的范式冲突与实证及其综合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的范式冲突与实证及其综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在这一学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以马克思经典范式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硬核’,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信念与价值观,基于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的分析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基本原理;二是以现代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是以西方经济学方法、成果为借鉴,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范式。” 这三条原则既从哲学基础、问题导向和方法借鉴三个方面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概括,也为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建构要求。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彻底性应该源自理论范式的自洽性 马克思曾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理论的彻底性不仅要求自身能够反映事物的根本即人的社会历史性的实践过程,而且也要求与这个历史过程相统一的理论内部的逻辑自洽性。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的理论范式,并以此为坐标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则不难发现,这一哲学基础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方式正在面临考验,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部,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着范式冲突。 1. 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模式 这种模式是“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从社会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理论体系。” 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论、流通论、分配论、消费论在内的理论内容。这种建构模式流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现在依然有很多学者钟情于此,原因在于此模式与《资本论》的研究范式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使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体例上保持了一致。但这种体例上的一致只意味着在生产关系四环节这一简单结构框架上实现了统一,因为从《资本论》或者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主义部分的结构来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逻辑的分析框架,而是从社会矛盾入手,以商品为起点,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从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到分配,建构了一个辩证也是历史地批判资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前正在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借鉴西方国家的供给学派,这种判断是不正确的。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经济滞胀,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供给学派,主要强调低税收、松管制、低福利的经济政策,以供给管理取代需求管理,典型代表是美国里根政府推行的经济复兴计划。而我国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明显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政府在继续关注总需求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供给侧改革,其手段包括淘汰落后产业和僵尸企业、房地产去库存、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法治社会环境等,从而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我国生产部门之间比例关系失衡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研究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本论》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重要理论,可对我国的相关政策做出解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类:一是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商品;二是进入社会供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商品。这两大部类中,每一部类包括该部类细分的不同生产部门。为了简单再生产的实现,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否则简单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包括对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包括新增劳动力对追加的消费资料和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的需要之间,也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社会总产品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大部类按照比例的平衡发展。不管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必须保持合理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两大部类各自生产的产品与对方的相互交换,处于市场出清状态。 两大部类的平衡意味着,两大部类中的各不同细分部门和各不同细分产品的生产,也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以保证不同部门内及部门间生产的产品均能互相满足需要,这样才有社会再生产体系的正常运转。否则,社会生产体系会出现不均衡,有些部门生产产品过剩,有些部门生产产品不足。对整个社会而言,这会造成资源的配置不当甚至严重浪费。 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同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失衡。如钢铁、水泥、煤炭、石化及房地产等部门产能严重过剩,生产要素主要滞留于重化工业等领域,效率低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一、关于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其经济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而由此理论基础所建立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要很好的理解凯恩斯的理论,我们可以联系凯恩斯对经济的一些分析。 首先凯恩斯认为市场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然后他提出了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的减少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就业水平,还决定了收入水平。 首先来看关于有效需求概念的含义:有效需求概念,是凯恩斯就业和收入决定理论的逻辑起点,即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也换言之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但不仅如此,它还必须是能保证全体雇主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随后他提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引起经济增长。 总的想来,他的理论作为时代发展的果实,有其意义和作用。其能从众多经济学派脱颖而出擢升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也是因为它指出了西方社会向国家干预型私人企业制度发展的趋势,而该趋势又深为统治阶级所赏识。 可以说,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最主要症状:由分配欠公平引起的总消费不足,由私人投资的盲目性投机性引起的总投资不足。这两种不足合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所已经达到的生产潜力。 但渐渐的我们从现实中看见了凯恩斯主义的危害和不足。 我们应当承认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衰败时是具有强大作用的,但这是对于短期而言。长期看来是不利的,它会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其中最明显一点在于通货膨胀。

法经济学的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上

法经济学的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上 方兴未艾的“法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 研究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经济和法律两种现象互动共生、高度统一的新趋势。它不仅在法学理论中被热烈讨论,而且扩展至经济法、民商法、行政法、环境法、刑法甚至宪法等部门法领域,甚至在有关司法裁判理由书中也得到广泛使用。经过40年的实践检验和学者们的努力,一场国际性的“法经济学运动”,现在已扩展至全球不同类型的国家和领域,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国内立法司法的成本效益分析到国际反垄断法、国际经济金融规制体系的创新,法经济学所到之处,都引起相应研究领域学术和知识的重大革新,给法学理论和部门法研究的新进展带来深刻启示,并展现出对法治实践课题的独特分析思路及其广阔使用前景。 站在21世纪初叶的新起点,回顾“法经济学”自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至今的学科发展,可以发现,法经济学经历了一个从一种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到一系列法律的经济分析原理和观点为世人认同和重视,再到法经济学在全部法律领域中推广使用进而成为法学研究之主流话语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法经济学实际上掀起了一场法学研究范式的持久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传统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关系乃至于全部法学理论都面临或正在被重新阐释;旧的法律体系的整体构架和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面临挑战,法律的制定、实施过程也被赋予经济性解释,提出了制度优化和效率性改进的方案。法律制度由此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学术理解”上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 一、范式理论和法经济学范式的确立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系统加以阐述的。库恩指出:“‘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个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