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及保护规划

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及保护规划

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长江沿江地区是沟通我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具有广阔的腹地和国内市场,因而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九十年代初中央作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而推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沿江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沿江岸线资源,使沿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我市地处国家沿江开发开放和产业布局主轴的核心区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的中部,是苏中、苏北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经济协作圈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也是苏中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流经我市仪征、邗江、江都三县

(市),岸线长达80公里左右,岸线资源十分丰富,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多年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市长江岸线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岸线的开发程度与资源利用效益均已远远落后于沿江其它地区特别是苏南沿江兄弟地市,这与我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加快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发展部署很不适应,与当前长江沿江各个地区加快开发开放发展流域经济的良好氛围不相协调,也对我市在长江三角洲及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发展提高经济协作能力,发挥苏中、苏北地区开发开放的门户作用构成了重要影响。

1998年10月,扬州人民企盼已久的跨江大桥经国家批准立项,这无疑给我市新一轮开发利用长江岸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市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有丰富的岸线资源,而且随着仪征化纤、扬州二电厂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布点建设,我市沿江也已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同时随着大桥的建设对沿江地区乃至整个苏中、苏北地区交通

网络的完善,沿江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沿江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更为突出。因此,抓住润扬大桥兴建的契机,搞好沿江岸线开发规划,进一步加快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对促进我市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部署,并结合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在市县各有关方面的积极配合下,开展了本课题的专项调查和研究。

二、沿江岸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一)岸线资源分布情况

沿江岸线西起仪征青山小河口,东至江都嘶马立新闸,总长80.7公里,主航道岸线约48.7公里,其中仪征段约27.6公里,主航道岸线约14公里;邗江段(包括扬州市港口工业区)约26.8公里,主航道岸线约19.4公里;江都段约26.3公里,主航道岸线约15.3公里,夹江岸线长约11公里。从地质

角度看,整个岸线除江都嘶马段由于长江弯道影响,江岸地质情况不稳外,其余地段大都水流稳定、地质情况较好,近70公里长江岸线(不含夹江)中冲刷岸线约34.8公里,淤积岸线约20.7公里,稳定岸线约14.2公里,从开发利用角度看,近70公里长江岸线共有-10米以下深水岸线约39.8公里,具体为仪征约14公里,邗江约10.5公里,江都15.3公里。由于江都嘶马段江岸坍塌严重,不宜建港,15.3公里深水岸线仅约6.5公里可供开发建港。此外-5--10米中深水岸线约5.1公里,-5米以上浅水岸线约24.8公里。

具体岸线资源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分布情况表

单位:公里

(二)岸线开发利用现状

近几年来,沿江各地纷纷围绕港口建设和港口型工业的发展,不断加快岸线的开发与利用。到目前为止,沿江80.7公里长江(含夹江)岸线已开发利用约17.2公里,开发利用率达21.3%,共建有码头32座,其中仪征段有码头19座,分别为南京港务局15座,仪化自备码头4座,邗江段有码头10座,其中扬州港区5座,分别为港务局万吨级码头4座(1 座在建)、千吨级码头1座,二电厂2座,分别为3000吨级和3.5万吨级货主码头各一座,其他码头3座,为江扬

船舶集团专用码头。江都段有码头3座,均在夹江口,分别为3000吨级液化气码头1座,5000吨级综合码头1座(初步建成),江都船厂专用码头1座,此外,生活占用、过江通道建设、过江电缆等特殊占用以及仓储设施建设共占用岸线约2.7公里,部分企业未经批准或自然占用岸约2.4公里。具体岸线开发利用情况见表2、表3、表4。

表2

扬州市沿江港口建设情况表

单位:个

表3

扬州市长江岸线开发与占用情况一览表

单位:公里

表4

岸线开发与占用单位(项目)一览表

(三)岸线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沿江各县(市)在加快岸线开发利用,推动沿江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暴露出各地在对岸线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和资源保护意识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开发利用程度低。从总体上讲,我市岸线开发利用程度较苏南沿江兄弟地市相比较低,一方面是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受观念上的束缚,低程度、低水平的开发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相对浪费,也影响了资

源效益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整个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规划欠缺整体性。从时间角度讲,沿江各地规划普遍未能立足长远,港口建设超前、产业规划滞后的矛盾突出,不仅给综合性、深层次开发带来障碍,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空间角度讲,沿江各地区、各层次条块规划较多,彼此又无法或不相衔接,大大削弱了岸线资源的潜在利用价值,给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重新布局,发挥沿江经济发展联动效应产生了消极影响。

3、配套建设跟不上。沿江岸线地区大多远离城区,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岸线浅层次开发较多,投资主体对有关配套建设投入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配套建设的发展进度。

4、管理机制不完善。岸线的开发利用对沿江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岸线开发的管理部门太

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形不成合力,沿江地段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无偿占用或不合理占用岸线,给岸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带来了诸多困难。此外,管理手段、技术条件和管理人员素质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岸线利用前景评价

1、已占用岸线。已占用岸线目前已达17.2公里,占岸线总长的21.3%,其中部分项目如扬州二电厂等经正式批准占用岸线,这部分岸线尚有进一步开发的余地,另外部分项目特别是一些企业属未经批准或长期形成的自然占用,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这部分岸线有重新开发的可能,累计约有2.5公里左右。

2、剩余岸线。剩余岸线目前约有63.6公里,其中-5米以下中深水岸线约30公里,但大部分较分散,仅仪征泗源沟至沙河口段约3.5公里和邗江头桥至江都西七坝段约7.8公里两段岸线相对较长,且均为深水岸线,开发价值较高,有利于大型重化项目布点,其他地段可适当有针对性开发,布置相

宜项目。

3、加强岸线整治与保护,提高岸线可利用程度与距离。目前,沿江大部分岸线水流稳定,但江都嘶马和邗江六圩部分地段有坍塌现象,应加强节点控制,改善河床条件,防止崩岸塌岸,其余地段也要结合江堤达标建设加强岸线保护,提高岸线可持续利用程度和数量。

二、岸线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岸线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从沿江岸线实际出发,紧扣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兴建这一新的发展契机,立足于长江三角洲及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开发开放这一大背景,着眼于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现代化,全面加强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筑沿江产业经济发展新优势;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切实优化岸线资源的开发使用,培植滨江基础产业,发展港口工业经济;加强存量资源的保护,将存量资源的保护与岸线的合理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岸线的可持续利

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岸线开发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岸线区域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地域空间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岸线开发必须统筹规划,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实现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要确保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工程对岸线利用的需要。在城市地区,要将岸线开发利用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兼顾生产、生活需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岸线。

2、开发与整治相结合。岸线开发必须实事求是地做好资源评估,进行岸线影响评价,要切实加强对河势演变的监测,摸清冲瘀规律,整治塌岸险段。加强航道整治,保障主航道的稳定和畅通,维护已建港口的前沿水深,加强城市护岸工程建设。

3、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和需求,处理好岸线近期利益和长远需要的关系,立足现实,既

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充分挖掘有限资源的最大潜力,切实保护好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而暂时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和陆域,严禁乱占滥用。

4、坚持专项开发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长江岸线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岸线资源具有多种开发利用功能,在开发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以各岸段的适宜性评价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为依据,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岸段的主导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开发利用的模式,特别是港口建设,要立足大市场、大货主、通过大联合,组建大集团,按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调整港口结构和功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形成规模效益。

三、岸线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总体思路和控制目标

(1)打破行政制约,建立控制地区

岸线开发是对沿江产业的重新组织和生产力的重新布局,首先必须对现有岸线地段尤其是尚未开发的资源禀赋好的地段进行规划控制,要按照国家、省、市对长江岸线开发

利用与保护的政策精神和有关部署,切实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对我市境内长江岸线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并划出沿江纵深2公里左右(扬州、仪征城南地段纵深距离应更大)的范围建立岸线开发控制区进行规划保护,同时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和安排一批重大工业基础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进区建设,以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2)发挥优位效益,突出“一体两翼”

岸线开发必须注重挖掘现有优势,采取重点地段重点开发的优位开发政策,充分发挥生产力集聚效应,逐步将生产力要素向非重点地段延伸,带动沿江产业联动发展。我们规划实施“一体两翼”的沿江总体开发方略,“一体”即扬州城南沿江地段,“两翼”即仪征泗源沟港区段和江都三江营港区段,通过先“一体”,后“两翼”,抓“一体”,促“两翼”的发展部署,引导整个沿江地区的合理开发,逐步提高经济开放度和产业化水平。

(3)营造区位优势,发展“门户”经济

随着润扬大桥、宁启铁路等一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陆续启动建设,我市特别是沿江地区的区位优势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作为引导苏中、苏北地区开放开发的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门户地位将更为突出。因此从营造和强化区位优势,发展壮大“门户”经济的角度出发,规划沿江的开发,必须着眼苏中苏北广大腹地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需求,高标准高质量组织沿江开发和现代产业培育,发展组建现代化港口群,同时加强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区位优势和门户地位能有效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在确保长江防洪安全和加强水源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长江岸线资源优势,优化布局港口和耗水多、运量大的基础工业,大力发展仓储运输、旅游和农副水产业,合理建设滨江城镇、过江通道和取排水设施,逐步形成配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长江三角洲和长江全流域经济发展的沿江港口群和重要的石化、造船、能源等基础原材料工业基地,建成我市滨江基础工业带,促进沿江地区在全市率先实现现代

化,并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振兴。

近期目标,至2005年,岸线项目布局结构合理,沿江产业带、产业群和港口群体初步形成,各类生产、生活项目进区建设,沿江地区初步建成以能源、车船、新型原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为主的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沿江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改观,滨江城镇带基本形成,江岸防护和环境整治成效初显。

远期目标,至2010年,沿江地区成为我市防洪安全、生态优良、产业高度化、经济国际化的发达区域,成为辐射苏中、苏北广大腹地的重要门户,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岸线地区分类产业发展重点分析

为充分发挥岸线资源的开发使用效益,加快沿江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实现横向联动、纵向推进的沿江产业发展战略,沿岸产业发展重点为:

⑴农业

根据区内自然资源特点,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基础,其他经济部门对农业提出的要求以及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本区农业发展的重点为:①发展内涵提高型农业。增加农业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以及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全面提高粮田产量。适当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土地经营效益;②开发滩涂资源。在建设高产、稳定农田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水利投入,加强治水改土,加快滩涂资源、堤坝取土区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速生林地、水产养殖和其他副食品基地建设。③发展城郊型农业。巩固并拓展现有优势,建设一批稳固的、具有相当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蔬菜、鲜果、副食品生产基地,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务。④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适应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切实搞好农副产品深度加工,提高质量档次,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创汇效益,增强竞争能力。⑤发展观赏性生态农业,以花卉、盆景、示

范农业等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业,努力挖掘资源效益和产业价值。

⑵、工业

本区工业发展的重点为:强化基础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传统工业,建设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机械工业: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引导组建企业集团,努力建成大型成套设备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船舶、集装箱制造等行业,加快汽车、机床及其他机械行业进区发展。

化学工业:巩固石化工业基础,开拓精细化工领域,加强农用化工发展,重点发展对(邻)硝基氯化苯、超细重钙、三氯异氰化脲酸等产品的开发利用。

高新技术产业:依托老工业基地、重点企业集团等,加强知识技术集聚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型原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

轻纺工业:加快行业技术改造,发展深加工轻纺产品。重点发展传统工艺、工程塑料、差别化纤维应用等行业。

建材工业:巩固和发展水泥材料业,加强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适当发展其他新型建材。

乡村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及其他出口创汇型产业,同时注重引导工业相对集中,避免过于分散而浪费土地和增加污染。

民营、私营工业:加强政策扶持和法制管理,设立产业园地或产业集聚地区,引导民营、私营工业开发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提高沿江产业经济的技术含量。

⑶、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沿江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近期规划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构想为:

①港口,以扬州港的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的三个港区(即扬州港区、江都三江营港区和仪征泗源沟港区)的发展,并立足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培育和形成等级上大

中小结合,功能上相互协调配套的码头泊位体系。在江都三江营、仪征泗源沟分别设立扬州港作业区,纳入扬州港统一规划。

②公路,横向上以沿江公路为主轴,将沿江各区域有机联系起来。纵向上以扬州--镇江长江公路大桥为中轴,加强市区及邗江、仪征、江都境内区域性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形成一横多纵的沿江交通体系,南依长江,北接328国道和规划的宁启铁路线,形成沿江与腹地外引内联的较为完备的交通网络,以进一步充分发挥各城区的辐射功能,加强各城区与沿江的多元联系。发展重点是兴建扬州--镇江长江公路大桥,扬州沿江公路,拓宽改造扬瓜路、扬圩路等。

③航道,航道是发挥沿江水运优势的重要基础,规划建设内河航道与长江主干线结合的立体交叉的现代化航道网络。航道建设同时与沿江水利建设相结合,通过改扩建和重点养护,提高主要内河航道的等级标准。重点整治仪征境内的沿山河(潘家河)、胥浦河、仪扬河、扬州市区、邗江境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 文字大小:【大】【中】【小】信息来源:池州市港口管理局作者:发布日期:2011-05-20 16:58 浏览次数:2081 次 序言 长江岸线是亟待开发的稀缺性重要战略资源,它具有极强的经济功能,是市委、市政府“打好长江牌,争创新优势”战略思想的最重要依托;也是池州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池州市长江岸线总长162公里,有三分之一岸线岸坡稳定,水陆域建港条件优越,池州港已被列入全省重要港口名录,因此,必须利用临江适宜布局大运输量、大吞吐量、高耗水量、大进大出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全省重要港口的政策优势,把开发岸线、打造产业、依托港口、振兴水运,作为池州加快开放、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要以长江为纽带、岸线为依托、产业为支撑,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来实现交通、市场、产业、旅游及各生产要素与“长三角”的全方位、多层次对接,从而真正做到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局拟分层次编制《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和《池州市港口总体规划》,前者是后者的编制依据,后者是前者的一个专项规划。鉴于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实需求,我局在收集整理大量有关资料和相关专项规划并历经数月实地详细踏勘的基础上,先行编制完成了《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 《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并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依据长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长江航道规划、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思路、池州市城镇建设、旅游发展、土地利用与矿产资源、交通发展、水利防洪、环境保护、开发区建设等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军事岸线利用规划,在《长江池州港辖区河势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以2004年为基期,近期规划至2010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重点解决岸线资源开发问题,明确岸线资源开发的目标、任务,并与产业规划、城镇规划、旅游规划、矿产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相协调,是岸线资源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岸线开发基础与目标 第一节开发基础 一、区位条件: 池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依江近海,处于皖江经济带的西南部,东临“长三角”城市经济圈,西接华中经济协作区。池州市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其中沿江圩区平原1000多平方公里,沿江开发空间大;池州市具有长江岸线的资源优势,岸线资源丰富,沿江岸线162 公里,占全省沿江岸线的20%,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将由东部向西部推进,发展重点将由沿海向长江流域伸展,池州市完全可以通过滨临长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东接“长三角”,西联中西部。 二、基础设施有一定规模 至2004年,池州市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0公里,沿江高速公路、合黄高速公路等重要公路干线已开始动工兴建;港口吞吐能力已达1000万吨以上,并建成了年通过能力192万吨、具有集装箱装卸能力的池州港江口港区;通信能力迅速扩大,邮政和电信网络覆盖 率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220KV输变电工程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完成,城乡电网结构改善,供电能力、质量和可靠性较强;池州电 厂2*300MW一期工程已动工兴建,将于2005年并网发电;城市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全市防洪能力大大增强。 三、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9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长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26.4:39.4:34.2;全市财政收入8.9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商品零售总额2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额达到56.2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增量与总量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全市建成了商品粮、优质棉、速生丰产林等一批农业商品基地,农业产业化初见端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落户池州,如海螺集团、国风集团、上海埃力生等,形成了水泥建材、有色金属冶炼、家用机床、农用齿轮、煤气仪表、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制鞋玩具等工业门类。 旅游业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3%,实现旅游总收入9.82亿元,比上年增长88.5%,池州正式进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列,顺利加入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 改革开放步伐较快,外贸进出口强劲增长,200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6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出口总额5860万美元,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解读《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12-07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国家制定的能源、土地、粮食、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规划之后又一项重要的资源环境战略性规划,也是我国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又一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实施好《规划》,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记者: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编制全国性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划》有国家八个部委共同参与。请您谈谈《规划》编制的历程和重要意义。 矫勇:进入21世纪,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从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2002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资源调查评价,主要任务是全面调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第二阶段为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主要任务是科学制定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 本《规划》是涵盖全国、流域、行政区域三个层面,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定的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规划成果是我国长期治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管理及水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的实施将全面提升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与保障能力,不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将得到有效转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将显著提高,水生态环境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显著增强。 意义: 《规划》必将对我国水资源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矫勇:《规划》编制的主要成果包括八个方面:一是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二是规划目标与任务。三是水资源供需分析。四是水资源配置。五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六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七是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八是保障措施。 《规划》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用水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从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重点回答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6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是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了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状况和演变规律,系统分析了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二是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利用水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三是研究制定了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及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控制性指标。四是研究论证了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提出了有利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措施。五是从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了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及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对策。六是提出了实行最严格

港口岸线管理规定

港口岸线管理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从事长江港口岸线的规划、利用、管理及监督等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长江港口岸线是指本辖区长江港口内自然或者经人工改造形成的用于建设港航设施或者其它生产经营设施所占用的特定水域和陆域。 含维持其正常运营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深水岸线:指适宜建设千吨级及以上泊位的长江港口岸线。 含维持其正常运营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非深水岸线:指适宜建设千吨级以下泊位的长江港口岸线。 第四条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长江港口岸线管理工作。 并接受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6县(市、区)港航管理部门具体实施对本地区长江港口岸线管理。 协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做好长江港口岸线的规划、利用、保护等管理工作。水利、国土资源、环保、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 第五条开发利用长江港口岸线应坚持“深水深用、优岸优用、集约开发、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原则。组织编制黄冈市长江港口岸线布局规划,由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应与全省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以及辖区内的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防洪规划等相衔接。长江港口岸线布局规划是港口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条港航设施建设或其它生产经营设施建设。 应按照建设项目的设计规模、生产能力和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申请使用长江港口岸线。确保岸线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七条长江港口岸线规划区内建设港口码头或其它生产经营设施需要使用长江港口岸线的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申请人向港口所在地县(市、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长江港口岸线使用申请。报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二)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初审。 (三)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对使用长江港口岸线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四)对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由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征求省发展改革委的意见后。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后,需要临时使用港口岸线的应向港口所在地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非港口设施占用长江港口岸线必须符合港口总体规划。 第八条使用港口非深水岸线的申请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长江港口岸线使用申请书。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简介 一、项目背景 当前,南宁市正积极筹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现状关于南宁市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规划保护体系不够完善,使申报工作面临困难。因此,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全面调查南宁市市区历史建筑现状,梳理南宁市历史建筑遗产及资源,构建完善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框架体系,从而协调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南宁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快《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势在必行。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 通过对南宁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其合理利用,为后人保存珍贵历史遗产和文化资产;促进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城市风貌和环境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人文品位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建设。 (二)规划原则 1、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2、科学规划、分类管理的原则; 3、整体保护、动态保护的原则。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区,包括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6个城区;重点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 三、主要内容 通过调查评估,遴选南宁市历史建筑和提出保护名录,明确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原则及方案,为南宁市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提供指导依据,为南宁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一)历史建筑认定 历史建筑是指1980年前建成的,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能够反映南宁市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且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群)。对1980年后建成,具有特殊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或对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和重要意义,并且受到拆迁或毁坏危险的建(构)筑物(群),也可确定为历史建筑。 本次规划共评选出南宁历史建筑64处,历史建筑类型涵盖传统民居、坛庙祠堂、现代住宅、近现代公建、工农业建筑、景观建筑或构筑物六种建筑类型。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湖北省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

湖北省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 【摘要】水乃生命之源,与空气、阳光一道演合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本文阐述了湖北省的水资源现状,同时,对产生水问题的一系列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维护水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水资源现状措施 湖北有被称为“千湖之省”,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像散落的珍珠,被交错的河流编织成湖北旅游引人入胜的水乡泽国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组成了湖北旅游的主要内容。湖北省一方面属于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另一方面,在水资源利用中又存在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 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居世界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从湖北省的情况来看,20世纪50年代拥有1 050个湖泊,享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如今只剩下83个湖泊。随着湖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也必然增加,而一些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了解湖北省水资源,保护好水资源,有效利用水资源,是实现湖北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1、湖北省的水资源现状 2012年的《湖北省水资源公告报》上有详细的数据,2012年,我省平均降水量为1045.1毫米,比常年减少11.4%。地表水资源量783.7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62.7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不重复计算量为30.1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813.88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1.4%。2012年全省地表水质监测河流总长为7488.5公里,其中劣于Ⅲ类的河流总长为1696.0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22.6%,主要集中在城市(镇)河段,主要污染河流为香溪河、澴水、沮河、沮漳河、涢水、沦河、四湖总干渠、滠水、浠水、蛮河、竹皮河、白河、滚河、神定河、通顺河、溾水、大富水、汉北河、藕池河和华阳河等,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2012年度全省共监测198个水功能区,达标水功能区128个,达标率为64.6%;监测69个饮用水水源地,合格水源地62个,水源地合格率为89.9%。201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53.78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废水)为38.75亿吨,占72.0%,城镇生活污水11.63亿吨,占21.6%,第三产业废污水3.40亿吨,占6.3%。全省废污水入河量为37.65亿吨。 概括来说,湖北省水资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少问题 根据湖北省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全省水资源1 028亿m3,占全省的3.5%,人水资源量1732m’,列全国第17位,低于全国平均值,接近国际公认的人均1 700m的严重缺水警戒线,尤其城市缺水突出。据调查,全省目前县级以上缺水城市有46个。 1.2水多问题 这与上面似乎矛盾,其实不然。水多问题主要是就水利用和客水问题。全省每年要承纳长江、汉水上游以及洞庭湖、湘、资、沉、澄流域大面积的客水,年平均过境客水量6 638亿m3,为湖北省水资源的6.13倍。但是这些客水不仅难以利用,而且由于全省江河堤防现

镇江市长江岸线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04-2020)

镇江市长江岸线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2004-2020) 镇江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镇江市港务管理局 二○○四年八月 第一章长江航道和岸线资源情况 (1) 第一节长江航道基本情况及河势分析 (1) 第二节长江岸线资源基本情况 (3) 第二章岸线开发利用现状 (4) 第三章长江岸线利用规划 (8) 第一节规划原则 (8) 第二节岸线开发布局 (9) 第四章存量岸线的整合利用 (12) 第五章保障措施 (13) 镇江市长江岸线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加快沿江开发,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决策。镇江拥有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规划好、使用好这一战略资源,对抓住沿江开发新一轮发展机遇,全面提升沿江开发水平,实现镇江“立志两率先,奋力两步走,争当苏南后起之秀”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省计委《关于编制沿江开发详细规划的通知》要求,依据《镇江市沿江产业带规划》、《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江港总体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本市行政辖区内所有长江岸线。规划以2003年为基期,2004-2020年为规划期,重点是近五年。 第一章长江航道和岸线资源基本情况 镇江市行政辖区内长江主航道上起大道河口,下至炮子洲尾(均为省辖市行政区划勘界点),全长约108000米,由镇扬河段和扬中河段组成。长江自然岸线总长269726米(包括汊江、岛屿和老港池内岸线),其中-10米以下的深水岸线87198米。 第一节长江航道基本情况及河势分析 从大道河口到炮子洲尾,整个河道内,河槽宽窄相间,分汊和弯道兼备呈藕节状。自西向东,汊道有世业洲、江心洲、太平洲;弯道有高资、六圩、大港、嘶马;此外还有征润洲、新民洲等较大的边滩。主流河床平面形态呈连续“S”状。目前,江流自仪征水道而下,向东至世业洲分为两汊,右汊为主汊,主流沿高资、六摆渡下泄,经龙门口与左汊汇合进入六圩弯道,此段主泓偏靠六圩、沙头河口一侧,继而进入江心洲分汊段,左汊为主汊,主流偏谏壁下泄,在青龙山与右汊水流汇合后进入大港单一河床,此后,主流偏靠右侧,过大港、马

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1 综合说明 2 流域概况 3 水资源调查评价 3.1 降水 3.2 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3.3 河流泥沙 3.4 地表水资源量 3.5 地下水资源量 3.6 地表水水质 3.7 地下水水质 3.8 水资源总量 3.9 水资源可利用量 3.10 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4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4.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2 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 4.3 供水量调查统计 4.4 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4.5 用水量调查统计 4.6 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4.7 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 4.8 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4.9 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4.10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4.11 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4.12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4.13 现状供需平衡分析 5 需水预测

5.1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5.2 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5.3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5.4 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 5.5 需水量汇总 6 节约用水 6.1 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6.2 节水标准与指标 6.3 节水潜力 6.4 节水方案 7 水资源保护 7.1 水功能区划 7.2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7.3 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7.4 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7.5 地下水保护 7.6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8 供水预测 8.1 地表水供水 8.2 地下水供水 8.3 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8.4 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9 水资源配置 9.1 基准年供需分析 9.2 方案生成 9.3 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9.4 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9.5 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 10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0.1 总体布局

保护水资源的演讲稿大全

保护水资源的演讲稿大全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保护水资源的演讲稿篇一我很高兴在这里演讲!我想告诉你一些关于节约用水。 正如我们所知,近75%的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着,但是大约97%的数量庞大的海水或盐水。人只能喝,用剩下的3%,不过大多数都被污染了。 有超过400个城市贫困和水。成千上万的人没有足够的水喝,他们中的许多人因缺乏水。有许多大的中国工厂。他们把脏和有毒的河水,如黄河、长江河道、长江等等。它污染河流和使人有许多奇怪的疾病。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重要的是水。他们通常认为:我付我的水,它没有其他公司。多么愚蠢的想法是自私和如何。他们不要关掉水龙头当他们完成洗手在公共厕所,因为水是free-paying。大多数学生在学校使用大盆清水清洗水果。因为付出了大量的房间费用。一些中学的学生用的水喝、开别人玩笑只是为了好玩。但是谁想到我们未来的生活吗?谁想到没有水吗?谁想到未来的世界吗? 为什么不知道如何拯救人民,直到我们已经失去了吗?为什么不怎么重要的确是的爱好艺术的确是的人知道这水是直到最后一滴眼泪水变成我们吗?让我们把水,给你,对我来说,以备将来之用。

你洗水再打扫厕所的果实。你再用水洗你的脸来擦地板和家具。你再洗米水浇花。我认为这是好的方式来节约用水。它不但节约用水,但也节省金钱。 水就像我们的血液。节约用水是为了挽救生命。让我们保持每滴水,为那些没有足够的水饮用,是为了我们,给我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 保护水资源的演讲稿篇二水是生命之源,是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事实上,全世界的淡水只占所有水资源7%,而可以饮用的淡水只有0.8%,世界80个国家正面临着水危机,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17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设施,每年约有2500万人死于饮用不清洁的水。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目前全国2/3的大中城市面临缺水。在中国的北方,尤其是西北水资源奇缺,沙漠化、半沙漠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水危机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济南市虽有泉城之誉,但也属水资源紧缺的城市之一,水资源不足始终困绕着美丽的泉城,节水保泉无时不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我国于XX年1月颁布新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 为积极落实新水法,建设节约型校园,提高节水、保水意识,我们向全体教职员工和广大同学发出倡议: 一、充分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节水意识,大力

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

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批准部门】8;810;81001; 【批准日期】2017.12.02 【发布部门】镇江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7.12.02 【实施日期】2018.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 (2017年10月31日镇江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制定2017年12月2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 第三章分区保护 第四章集约利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提高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长江岸线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长江岸线资源保护遵循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分区保护、集约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对长江岸线资源保护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协调机制,负责组织、协调长江岸线资源的保护工作。 市人民政府将长江岸线资源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辖市(区)人民政府对辖区内长江岸线资源的保护承担主体责任。 第五条在长江岸线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中,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防洪安全、河势控制、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实施监督管理,查处非法采砂等行为; (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港口岸线的保护和管理,查处违法使用港口岸线的行为; (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办理建设用地使用、登记及临时用地等手续,查处违法用地行为; (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对污染防治实施

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与完善

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摘要: 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依法治水的重要 前提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当前亟须加强流域立法及水权制度建设。加强水行政执法力度 ,规范水资源利用行为,是依法治水的重要环节。重视水资源司法 保护 ,有效惩治水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公众水资源参与意识 ,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立法;行政执法;司法 一、水资源保护的法制现状 一水资源保护立法现状 《宪法》第 9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第 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水资源是自然资源之 一 ,宪法的这些规定显然适用于水资源保护 ,构成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的核心和基础。 以宪法为基础 ,国家制定并颁布了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法《水法》。该法对水资 源规划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水法》第4 条规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第 9 条规定: 国家保护水资源 ,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植被 ,植树种草 ,涵养水源 ,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二水资源保护执法现状 我国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水行政执法工作起步于 1988年《水法》的颁布实施。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 , 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机构健全的水行政执法网络 ,专兼 立了覆盖全国、机构健全的水行政执法网络 ,专兼设 ,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执法效能显 著增强 ,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平均每年查处水事违法案件 4 万余件 ,维护了正常的水事 秩序。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在水资源保护中主要是对水体污染源实施监督管理、制定水 环境质量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审批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督促各城市进行水环境 综合治理等 ,重点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违法排污和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国控重点污染源等违法行为进行执法。为此 ,环境保护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水资源专项保护执法行动 ,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一、总 则 (一)目标与任务 1. 总体目标。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规划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任务要求。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 图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二)规划思路 1. 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配置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需水预测 水资源调查评价 供水预测 水 资 源 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 设 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题研究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规划重点。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案及水资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础。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 规划技术路线。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本次规划的任务进行了分解,共分为10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见图2。 (1)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可为其余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对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与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 (2)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进行比选的方案,提出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的有关分析结果;同时,在接纳水资源配置部分成果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3)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排污等方面的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的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及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水资源规划的动态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合理配置方案。 (4)水资源配置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流域水量和水质统筹考虑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规划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合理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3。 (5)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支撑和保障,包括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系统的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方案以及评价实施效果等。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农计发[2007]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办): 我部组织编制的《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业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要求,针对近年来草原建设和保护的薄弱环节,为实现我国草原资源合理永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而编制的,是指导今后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请按照《规划》要求,结合你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制定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报我部备案。 附件:《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四日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 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七年四月 目录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目标与任务 四、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区域布局 (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二)青藏高寒草原区 (三)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草原区 (四)南方草地区 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大约是耕地面积的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汇总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 一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干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个省(市、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支流伸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个省(区)。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长江流域水资源特性突出:它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匀;长江水量巨大,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是黄河水量的20倍,且径流年际变化不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分布不均匀。长江流域资源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是长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对象属性,也可以说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前提条件,立法的必要性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要求对其水资源保护问题予以充分重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利用,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与其它环境要素和资源都息息相关,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海洋环境、生物环境与之进行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将它们连接为不可分的环境整体;水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都不能离开的重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讲,水资源不仅与森林、草原、生物、土壤、矿藏等资源息息相关,而且是一定区域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要素。因此,可以说,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与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直接相关,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一切规划与设想,也都是建立在长江水资源的基础之上的。的确,在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伴随其间的其它资源为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开发利用资源、迅速发展经济的各种契机。但是,一切规划和设想为我们描绘的美丽蓝图都是建立在长江流域资源可永续利用的前提之上的,如果没有充足的水量或符合人类生存需要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水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是一纸图画而已。而要真正实现这些设想,就必须对水资源有充分的认识。一方面,水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在当今,水荒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工业发达国家中,当年总用水量超过河川总径流量的15%时,就会出现水荒和农业干旱。我国河川年总径流量约为26300亿立方米,到2000年总耗水量将达到13000亿立方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从70年代开始出现水荒,如今已蔓延到全国,目前我国的实际用水量已达5300亿立方米。有关专家研究指出:由于自然条件和开发条件的限制,年取水量10000~12000亿立方米,将是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可能限度,再增加供水将十分困难。据1993年统计资料,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1%左右,可供水量比1980年仅提高128亿立方米,当流域出现枯水偏旱年,约缺水226亿立方米。目前,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已受到给水不足的制约。现状已不容乐观,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长江水资源则会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今天的长江流域,除供水已出现紧张外,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水资源是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充的可更新资源,可以寻求可持续开发的途径,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源源不断地永续利用。只要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可以实现永续利用的。但是,水资源的可更新、可补充能力又是受自然条件限制的,是有一定限度的。任何无节制的开发,都会导致其受到破坏,并使其更新能力下降。因此,必须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以保护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得以实现,否则,长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1、长

关于长江安徽段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_易向红

2007?6 CHINAPORTS 中国港口一、安徽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安徽省长江岸线全长777.3km,其中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和巢湖沿江六市各拥有岸线247、162、59.9、86.4、54、168km,分别占全省岸 线总长的31.78%、20.84%、6.95%、7.70%、11.12%、21.61%。长江安徽段具有较好的通航条件和港口 资源。目前,安徽长江沿岸的港口群共有38个主 要港区,其中安庆有中心港区(含桐城鲟鱼港区)和宿松、望江和枞阳4大港区;池州有香口、东流和吉阳等10大港区;铜陵有大通、横港和长湖滩等6大港区;芜湖有庆大圩、 荻港等12个港区;马鞍山有人头矶港区、中心港区、慈湖港区和采石港区4大港区;巢湖有和县和无为2大港区。 总体来看,安徽境内长江岸线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目前已开发利用的长江岸线长约86.9公里,只占长江岸线总长的 11.2%。 二、长江安徽段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现象严重 岸线资源利用粗放。一是在沿江岸线上,港口布局零乱,码头布点分散。公用码头、企业自备码头、危险品码头没有根据规模、船型,分门别类,集中布置;各地小码头建设泛滥,如在铜陵港区适合建设码头的14km范围内,建有116座码头,而且某些500吨级以下的简易小码头还建在万吨级深水岸线内,造成岸线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由于目前岸线资源的无偿使用,导致岸线多占少用,长线短用,甚至一些不需要岸线的厂矿企业也占用了长江岸线,造成宝贵的岸线资源布局和利用不合理。如铜陵市羊山矶5个危险品码头就占用万吨级深水岸线1086米,远远超过同规模普通泊位所需岸线。 2.资金投入不足,港口基础设施薄弱、 技术装备水平较低 在锚地、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投入不足,码头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如马鞍山市锚地建设资金总共需3200万元,按照5:3:2的比 例由交通部、省、市共同投资,但交通部在给了 860万元的先期资金后,省里未拿出相应的配套 资金。致使港口锚地一直没有建设,船舶处于自然散抛状态,锚地通过能力仅700万t,远远不能满足港口发展的需要。沿江六港现有码头大多规模过小,大部分小码头年吞吐能力基本处在2~3万吨级,如巢湖市甚至只有1个1000吨级泊位,其余多为500吨级以下泊位。而且专业化程度很低,效率不高,很多码头都是利用自然岸坡或报废趸船进行生产,基本处于三无状态(无固定仓库、无固定场地、无装卸设备),机械设施陈旧落后,大多采用肩挑人扛方式作业。 3.港口外部设施不配套:陆域狭窄,水陆衔接 不够紧密 沿江有些港区陆域纵深狭窄,港区腹地纵深不足,制约了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如铜陵港区陆域纵深不足200m,芜湖朱家桥港区内的集装箱码头、汽车滚装码头和海螺物流码头的后方陆域十分狭小,导致港口库存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安徽省沿江大部分港口与公路和铁路的衔接不够紧密,港口集疏运条件落后。某些进港公路技术等级较低,路面状况较差,通过能力小,严重影响港口综合物流能力的发挥,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瓶颈。如巢湖二坝、郑埔圩岸段建港条件好,但是缺乏最基本的集疏运条件,因而难以及时开发利用。 4.岸线管理体制不顺,综合管理薄弱 皖江岸线资源管理分散,模式众多。安徽省仍然没有一个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对长江整个岸线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沿江6市的岸线资源管理各行其是,各不相同。有的市由地方政府确定的岸线管 关于长江安徽段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撰文 易向红 皮建中 王 进 港口投资与规划29

浅谈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思路

第42卷第2期2011年1月 人 民 长 江 Y angtze R i ver V o.l 42,N o .2Jan .,2011 收稿日期:2010-11-03 作者简介:王方清,男,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E-ma i:l w ang fq @yerp .gov .cn 文章编号:1001-4179(2011)02-0032-03 浅谈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思路 王方清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总结了近30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水资源规划工作,包括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经过多年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实践,水资源保护规划内容和思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规划内涵由单纯的水质保护向水质、水量、水生态保护并重转变,引入水功能概念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更好地统筹了水质水量水生态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得到切实协调,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构建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关 键 词: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中图法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1 不同时期水资源保护规划概要 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a 里,长江流域曾开展过3次较大规模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1985~ 1987年开展了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1998~2000年开展了长江流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在这两次规划中,结合流域当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提出了规划基本思路和方案,有效地指导了水资源保护工作。进入新世纪后,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江水情、工情的变化使水生态系统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家于2007~2009年启动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1 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 遵循 干支流、上下游统一规划,相互协调;重点 保护岸边水域;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消减方案;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以及按水体功能,综合治理 等原则,在对干流及沿岸21个城市1982年水质现状和1990、2000年污染负荷进行评价和预测的基础上,根据长江水体功能要求,结合河流特点与污染特性,协调干支流、上下游和点、面源污染等相互关联因素,研究制定 一套技术经济合理、现实可行的水质控制和污水排放量分配方案,作为各江段污染治理的基础,同时提出了水源保护的重点问题和对策措施。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污染负荷预测、水质模型研究、水质保护方案及水源保护措施等。 1.2 长江流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 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废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水质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扼制,水污染事故和省际间、地区间水污染纠纷频繁发生。原来的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范围、目标和措施已不能适应流域总体规划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当时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形势和要求。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于1998~2000年开展了长江流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 规划范围为长江流域(除太湖水系以外)以及澜沧江(含澜沧江)以西的西南诸河的主要水域和重要城市所在的水域。按照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结合现实、考虑未来,突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 的规划原则,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结合流域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不同水平年流域内不同水域水资源保护目标。规划主要内容为水功能区划分、地表水资源保护、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保护、水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