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闭关守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清朝“闭关守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清朝“闭关守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清朝“闭关守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清朝“闭关守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曾凡伟

(厦门大学医学院药理学)

摘要:清朝“闭关守国”政策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灾难,直到近代它的阴魂还未彻底消散,有时还会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前进所以,研究弄清这一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经过、后果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闭关守国,清朝,教训,社会发展

恩格斯说:当国家权力沿着经济发展的相反方向起作用的时候,“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马克思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欧洲资产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千古传颂的三大发明正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它昭示着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无可争辩的事实。

但在清代,东西方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以前,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此以后,却逐步变成落后了。其由先进到落后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清政府执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灾难,直到近代它的阴魂还未彻底消散,有时还会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前进。所以,研究弄清这一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经过、后果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一、闭关政策的社会历史根源

“闭关”一词的含义是指关闭城门,闭关政策指的就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交通、贸易的政策。其实,这种政策不仅限于对外贸易和外交领域,而且在经济、文化上都带有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的倾向,清政府为何要闭关?

第一,清政府依然遵循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出现了唐朝对外贸易的繁荣时期,那时,中国对到唐朝的外国商人以优惠条件,丰富了自己的经济文化,促进盛唐局面的早一步到来,只可惜后人没继承这一点,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政府却长期实行禁海。清朝统治中国以后,康熙曾亲绘“耕织图”,雍正一再颁布“劝农诏,重申古代”重农抑末之意,可以说,闭关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对外的自然延续,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封建经济。自明朝中后期起,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闭关政策就不再是合理的,它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清统治者妄图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以利于专制统治。

清朝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止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清廷曾严令在南洋一带的华侨,限三年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华侨回来了,又被歧视“。一个从海外归国的商人很可能被逮捕审讯,甚至说他私通外番而被判为汉奸,杀掉脑袋”。对在国内居住的人民,

特别是汉族人民,则严禁与外国人有所接触,甚至对略通外语的人也要横加迫害。第三,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远来东方,就是为了掠夺。它们在中国沿海一带烧杀抢劫,侵犯领土和主权,犯下了大量的侵略罪行。此后,它们之间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又不断发生纠纷,对我国东南沿海的秩序是一种扰乱。中国澳门、台湾相继被占,北部黑龙江流域多次被犯,这些,都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采取防卫措施。

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过程

(一)海禁政策。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并下令在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二)四口通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台湾后,开始开放海禁,允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规定禁止炮械、军器、火药、硝磺的贸易。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为担心本国商人到南洋勾结海寇进行反清活动,除东洋贸易外,严禁中国商人至南洋贸易,只许外商来华贸易。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这项禁令,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复行禁止。

(三)一口通商。

后来,因发现到宁波的英国商船数量不断增加,并带有大量武器,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卷8),遂以“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卷281)为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对出口货物的品种也加以限制,除原先规定的不许军火出口外,粮食、五金、书籍也严禁出口,丝茶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也有一定限制。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制定

《防夷五事》,规定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会馆中,并不许在广州过冬,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国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三、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一,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和技术的发展。清朝闭关政策还严重地阻碍及其他主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中国出口货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茶叶,主要产于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不准就近从海上出口,

必须经陆地运往广州再出口,经长途运输不仅时间长,茶叶容易变质,而且被沿途的关卡层层敲诈勒索,又增加成本,这对茶叶生产的发展显然是个障碍。

第二,闭关政策也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渗透、互相交流中前进的,清政府对西方国家,却是闭目塞听,不愿意学习,不愿意了解,甚至舍其所长而取其所短。知识分子依然死守旧例旧制,埋头八股,脱离现实,与世隔绝,可悲的不是我们的落后,可悲的是我们把自己锁在一个自己编织的美好世界里不能自拔。

第三,闭关政策还严重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生成。自明朝中叶后就闭关了,至清更为严厉,死死地卡住对外贸易,限制造船出海,资本的原始积累,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在闭关政策下是何等艰难,这样的环境之下资本主义萌芽何以茁壮成长?另外,清统治闭关国门是防止外国人“滋扰生事”,却阻断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使原本的稀疏的资本生产不复存在,这种办法是狭隘的、落后的。闭关国门只能使自己在经济上不断萎缩。没有起到抵挡外国“滋扰生事”的作用。第四,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闭关政策对外国人的侵略者的活动,具有一定自卫作用,但这些规定不是长久的,更不是防止侵略的有效办法。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要侵略别国,中国能不能抵抗住外来侵略,而决不能依靠这种政策来改变侵略者的本性,又不能阻碍侵略国家力量的增长,只能作茧自缚,阻碍中国的发展,扼杀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综上所述,闭关政策是封建专制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就是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阻止封建经济解体,它使中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它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同时也是清王朝逐渐走向灭亡。以史为鉴,任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的技术,同时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好印正了这一点

四、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

在世界日益开放的形势下,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确导致中国的发展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近现代经济落后的首要原因。但是,闭关锁国政策在实行之初的确起到过民族自卫作用,对保持清初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积极意义。“满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对防止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防止西方的渗透和侵略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8]因此对其评价,尤其是对清初统治者实行该政策的评价一味地批评责备似乎是求全责备的。

首先,从上述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来看,清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清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来有利于其政权的巩固,保证国内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发展经济和文化;

二来更有效地将西方殖民主义者控制在关外,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免受侵害,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的安全。清初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闭关锁国政策所带来的稳定的发展环境。虽说清后期“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步伐,但其在实行之处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其次,从心态上讲,清初统治者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和对外交流的意识。封建统治集团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的观念出发,历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这种观念之下,历代统治者往往把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友好往来记录成君臣之间的朝贡关系。郑和下西洋可谓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的壮举,但从其出海的目的上讲,自诩为天朝大国的明统治者“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并“宣德化而柔远人”(福建长乐天妃宫石碑《天妃之神灵应记》)。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其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表现东方封建君主与天朝大国的威严气势,经济上的得失考虑不多。清朝也是如此,清朝的皇帝和王公大臣多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对外贸易是可有可无的。1793年,乾隆在拒绝英国乔治三世进一步通商要求的上谕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高宗实录》卷五七)可见,满清王朝的一,国家的富庶繁盛为“闭关锁国”奠定了基础。从历史上看,“天朝大国”的自尊与骄傲并非清朝统治者所独有。历朝封建皇帝对外来各国大多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以显示自己“仁义”与富足,即使不是藩臣属国来进行友好交往的外国使者也一律记载为“朝贡关系”。虽说这样的记载有违历史真实,但却充分地显示出“天朝上国”的意识在统治者思想中的根深蒂固

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特别是清朝后期统治者未能根据当时社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或摈弃闭关锁国政策,实在令人遗憾。“闭关锁国”成为阻碍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桎梏,这个教训是深刻的,但我们又不能因此而对其求全责备,无论是对于“闭关锁国”政策抑或其他政策评价均应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给予综合的、客观的评价,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当然,我们也同样要从中吸取教训,任何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融入到世界当中去,不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应广泛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今天的开放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高,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1,刘松;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探究;科学咨询,2009,08,22页. 2,陈为,清初闭关锁国政策再探讨;文教资料,2007,07,,121-123页.

3,张爱萍,简评“闭关锁国”政策;才智,2008,24,163页.

中国封建社会

浅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脆性结构,缺乏弹性,只要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三个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偏离适应态到某种程度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瓦解”,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每隔两三百年就出现一次王朝更迭的根源。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具弹性的社会,“超稳定”本身即意味着具有极大的伸缩性。这涉及到超稳定系统在时间上的界定,中国封建社会是弹性的、流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中国在经济结构上是弹性的。中国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地位固定不变的经济集 团。由于土地是封建社会最大的财富,所以开放主要体现于获得土地的方式上。这又有两点:①土地自由买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中国的土地私有化缘起很早,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在封建的中国,“强弱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千年田换八百主”是常见的现象,任何人只要有钱就能购买田地,上千为地主。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存在一段国有制历程,但土地国有制不代表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只能暂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况且国有制从来没有从根本上禁绝土地买卖,也不可能禁绝,比如,唐均田制下,就有出卖永业田和口分田的若干规定。②中国实行“诸子分户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即使是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几代以后也不免贫困。 2、中国在政治结构上是弹性的。中国拥有一个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官僚体 系。中国是最早废除“世卿世禄”,从知识分子——士中选拔人才的国家。先是自荐,接着是征辟、察举,然后是九品中正选人,最后是科举,地区阶级包括平民百姓,只要学识渊博、德行出众,就有可能脱颖而出,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特权阶级一员。另外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了对抗强大的贵族势力,也为了政权的巩固,皇帝不断破格提拔出身低微的士人典掌机要,这些都有利于保持整个官僚体系的活力。 3·文化结构上是弹性的。儒家学说虽然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它是不断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此过程中,儒家学说大量吸收法家、阴阳家、道家的学术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些佛教禅理也融入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的一部分。除儒家思想外,其它学说都存在,并没有消失。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问题初论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问题初论 孙晓春 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历史上,东西方国家之所以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早期国家产生之际,他们就已经站在不同的起点上,而且各具特色的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决定了各民族之间彼此不同的历史走向。只有合乎逻辑地解释一个民族国家产生的过程,才有可能深刻地认识这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本文拟就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以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读者。 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不同于雅典模式关于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主要讨论了三种模式。即由氏族组织演变为国家的雅典模式,恩格斯说,雅典国家是“一般国家形成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 ;通过部落征服进入国家的德意志模式;由家长制家庭进入国家的罗马模式。实际上,世界各民族国家产生的道路,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恩格斯所讨论的这三种模式。但是,受前苏联理论界的影响,我国史学界在讨论国家起源问题的时候,却机械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理论,把恩格斯所说的一般国家形成的典型的例子,看作是国家形成的唯一的模式。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在提及中国早期国家产生这一问题时,都把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类比于雅典人的国家,即经过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手工业与商业三次大分工,同时,由于商品 经济的发展,在氏族内部个体家庭确立的基础上,产生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常识性的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国古代国家产生过程的描述,全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历史实际。我认为,由于地理的、经济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全然不同于雅典人的国家。 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之所以不同于雅典人的国家,其决定性的原因在于中国与希腊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极不发展,一定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往往决定于原初的地理环境。这里,首先应该澄清一个理论问题,斯大林曾经说过,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具有决定作用,“只是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其理由是,“社会的变化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快得不可比拟,欧洲在三千年内已经更换过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而在欧洲东部,即在苏联,甚至更换了四种社会制度。可是,在同一时期内,欧洲的地理条件不是完全没有变化,便是变化极小,连地理学也不愿提到它。” 从此以后,地理环境决定论便成了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斯大林的这一说法对于我国的史学研究影响极大。 事实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历史研究中从来没有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曾详尽地阐述了亚洲的地理环境对于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3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07页。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 6 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 6 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 8 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 2100 万元; 3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 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 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 )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 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 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 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 5 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 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 1 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 年 3 月,占领南京 ,定为首都 ,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 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 9 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 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1 、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 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 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 ) 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 )赔偿英国白银 400万两, 法国 200 万两。 2 、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 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方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考古材料的同时,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随时予于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 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考古知识的了解与运用,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祖国文明进程的认识,理解历史不断前进的规律,增强维护祖国历史光荣、推动民族文化进步的责任心。 使学生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刚刚开始涉及政治专题知识,纵向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尚欠缺,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汲取历史传说中有关知识的能力。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在引导学生复习中国朝代更替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背景、内容和作用的讲述或讨论,了解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教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导入新课】 师:大家在初中就已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能否准确背诵出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顺序?生:答后,学生齐声朗读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城市的出现、王权的神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早期军队与刑法的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形成与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通过学习古代王权、等级制度和维护工具,理解人类早期社会冲突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王权的至高无上和残酷性,对广大被统治阶级的境遇能抱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怀。 通过对城市等文明标志物的了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意识,认识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人类早期城市遗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并能够尝试着比较古代和现代城市在景观上的异同点。 通过学习早期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印度种姓制、中国分封制度等现象分析出制度背后所涵盖的社会阶级分化本质。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等具体资料的方式运用,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君主、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3、知识目标 乌尔、摩亨佐·达罗、二里头等城市遗址;埃及法老和金字塔,大禹和九鼎;古埃及的社会等级,印度的种姓制,商朝的阶级划分;古代军队,《汉谟拉比法典》,夏商的刑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城市、王权、阶级等如何体现出国家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王位世袭制、种姓制等抽象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有谁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后回答:国家。 过渡:国家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呢?从而导出新课学习。

2、城市开始出现 ①阅读课本,以“城墙、宫殿、公共设施、街市、作坊、神庙”六个关键词为例,并结合图册P10,尝试描述下列城市遗址当时的风貌: 西亚的乌尔城;印度的摩亨佐·达罗;夏商的二里头遗址。 ②结合初一所学关于现代城市功能社区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比较:古代城市同现代城市,有什么异同点? ③拓展活动:设计并描画一幅你心目中的城市想象图,并准备一段精彩、精准的导游词,带领同学们超时空旅游你的城市。 3、王权神圣 ①古埃及: a. 埃及国王为什么称“法老”?住大房子、宫殿的人。 b. 他们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人神合一处;死而复生处;权威和地位的象征。 c. 课本图2-12上的面具又说明了什么问题?权威、地位之高。 ②中国夏朝:禹和启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和扩大王权?(知识补充:九州、九鼎) ③拓展思考:如果你是古代某一国的君主,你会借用神的权力来辅佐治国吗?这种方法放在今日世界还能行得通吗?会出现何种情形? 4、分化的社会 ①阅读课本,感受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生活和境遇的天壤之别。并思考: a. 古代埃及社会分乘哪几个等级? b. 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叫什么?各等级具体称呼?相互间有什么样的义务和权利? c. 在商朝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哪些人是被统治阶级? ②拓展思考:有人认为夏商的奴隶制社会生活不如史前时代人们的平等生活好;有人认为夏商社会比史前的氏族部落进步多了。你怎么看这两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5、军队与刑法 ①阅读课本了解古代军队概况,补充介绍古代埃及或夏商战争事例。 ②思考: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发挥什么作用?维护统治,巩固王权,开疆拓土。 ③拓展活动——模拟法庭:演示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场景,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角色,表演课本P34的相关条文。明白法律是为统治服务的工具。 ④结合《汉谟拉比法典》条文和图2-21的商朝刑罚,思考: 古代法律精神与现代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非人性化;不平等性。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4年 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接着又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变法。 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夏在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其他各地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在北仑配合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更替的规律

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更替的规律 中国的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经了许许多多封建王朝,每个封建王朝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自动的自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一个封建王朝的初期,新的统治阶级上台以后,采用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做法,比如说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和地主经济并存,当小农经济繁盛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封建王朝就比较稳定,反之,当地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土地集中到一定阶段时,社会矛盾就会比较尖锐,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大体上都是按照这一规律。每个王朝的初期,政权初建的时候,开国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诸如轻徭薄赋和发展小农经济的做法,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里是封建社会最稳定的社会基础。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后期,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一种超经济剥削,是一种政治介入经济,鼓励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而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它最后一定是地主过分集中土地。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说在封建王朝初期没有封建地主,但那个时候的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比较,一般情况下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个时候社会就比较稳定,经济向前发展。地主经济后期,地主由于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制度就是为此而设计,然后通过土地对农民特别是雇佣农民实行超经济剥削,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如果封建王朝的政治上层建筑越来越走向它的腐败、没落,会加剧这个社会矛盾。再加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在封建王朝的后期也会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封建王朝就走到它的末期。一般规律是这样的,这个一般规律在清王朝的末期,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清王朝也同样面临了这么一个问题。拿太平天国作为例子,太平天国充分证明了清王朝所代表的封建王朝跟乾嘉盛世时期是不能比的,不仅仅在政治上不具备开明政治,没有那种对于中国封建政治的驾驭能力,而且在经济上表现为封建地主经济越来越发达,造成了土地的集中,社会矛盾的激化,最后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号称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这场运动充分说明了封建王朝内部矛盾形成的王朝更替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主。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有声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王朝的任何改良措施,便再也难以挽救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欧洲中世纪的历史特征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1、经济——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 2、文化思想——教会掌握世俗权力,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 3、政治——封建等级关系森严,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建立起公—侯—伯—子—男的公爵制度,教皇、国王以下是公爵,骑士是最低一级的封建主。 4、军事——中世纪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分,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以骑士和冷兵器为主要特征。 中国近现代为何由盛转衰而西方崛起的原因 中国 政治上:中国的封建专制到达顶峰,统治者屈从于现实的安稳,不求上进;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导,商品经济不发达。 思想上:儒家经典,重文章,轻商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深入人心。 军事上:依然处于冷兵器时代,大炮枪支并未在军队中普及。 科技上:缺乏创新,科技服务于小农经济,偏重于实用性,缺少总结,大大落后于西方 西方 政治上:资本主义逐渐确立并普遍适用于西方各国;广泛的殖民使其掠夺了大量财富,奠定了经济基础;地理大发现是世界里安慰一个整体 思想上:文艺复兴以后,解放了思想,新兴资产阶级崛起 军事上:枪支弹药普及,并迅速升级,军队作战能力提升

早期国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分别说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进而分别归纳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特征,从中认识它们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归纳宗法制和分封制间的相互关系,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归纳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从中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政治智慧。 (3)说出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指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 【学习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构建知识体系 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宏观知识结构。 第二环节分析知识要点 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初步构建本课知识结构。本环节目标达成的表现是:师生共同探究完成下列问题,并形成本课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早期国家的形成 根据第一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大致在什么时间? 2、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问题讨论〗:推动中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活动探究〗:收集材料,走近早期政治文明 下列是某同学收集到的材料,从这些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你认为要走近早期政治文明应从哪些方面收集材料? 知识点二夏商政治文化 根据第二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使学生明确夏商时期的政治文化为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夏王朝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对后代影响深远? 2、商代政治的两个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知识点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根据第三目、第四目的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请学生自学第三目内容,总结概括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分封哪几类人?被封的诸 侯有什么权利义务? 周王 〖问题讨论〗:如果你是周天子,你选择分封制是因为分封制有哪些有利因素?你考虑过实行分封制在以后会有什么弊端吗?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落伍,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所以从总体上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弊大于利。 三、轻松过关 1.“康乾盛世”时,在位的皇帝有 ( ) ①顺治帝②康熙帝③乾隆帝④雍正帝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清朝新兴的丝织业中心是 ( ) A.苏州 B.杭州 C.南京 D.无锡 3.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在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落伍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工商并举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 4.统治集团逐渐奢侈腐朽,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始于 ( ) A.顺治时 B.康熙时 C.乾隆初期 D.乾隆中期 5.乾隆年间只准开放一处对外开放港口与国外贸易,这一处是 ( ) A.广州 B.宁波 C.厦门 D.南京 6.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依次是 ( ) ①顺治帝②雍正帝③康熙帝④乾隆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7.我国种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最早是在 ( ) A.汉朝时 B.唐朝时 C.元朝时 D.明朝时 8.下列地区,其生产的棉布畅销各地的有 ( ) ①南京②苏州③无锡④松江⑤杭州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③④ 9.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形成于 (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10.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 A.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流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11.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对外国侵略有一定抵御作用 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联系 C.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D.影响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技 四、探究拓展 12.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的字幕: 在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城址和宫殿宗庙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形态。上面我们根据陶寺的墓葬材料讲了陶寺的等级分层和社会分层,以及出现的情况。除了墓葬所反映出的社会分层这些现象外,陶寺遗址近年来另有两项重要发现也有助于说明当时的社会性质,这就是发现有大规模的城址和在城内发现有不止一处的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陶寺遗址龙山时代的城址分为陶寺文化早期城址与中期城址两个时期的城址。陶寺早期城址大体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周长约360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这是陶寺早期的城址。陶寺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在陶寺城内发现有大片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发掘者称之为宫殿区。我们在陶寺的祭祀区发现有大型夯土台基建筑ⅡFJT1,平面呈大半圆形,面向东南,外圈半径22~25米,总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由3道夯土挡土墙即3层台基组成。因其形状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发掘者认为它是“集观测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经过半年多的模拟观测,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观象台遗迹,其主要功能是观测日出方位以判定时节,为制订历法提供天象依据,即所谓“观象授时”。这是很特别的,这么多年来还是首次发现。我们知道,一个庞大的城垣,需要大规模地组织调动大量的劳动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才能营建而成;而城垣之内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房屋建筑,也需要动员众多的人力物力的资源,这一切都显示出在它的背后应该有完善的社会协调和支配机制来为其保障和运营,也就是说,龙山时代的城址及其城内的大型建筑并不是为该地域内整个聚落群的人口居住而修建的,它是为贵族中的上层及其附属人口的居住所营建,但却有权调动和支配整个聚落群的劳动力,显然这种支配力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色彩。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与当时社会划分为阶层或等级相结合所构成的社会形态,当然是不同于史前的“分层社会”或被称为“酋邦”的社会形态的,根据我关于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的划分,这两个标志就是阶层、等级或阶级的存在,这是一个标志。还有强制性权力机构的设立,这是又一个标志。根据这两个标志的划分,陶寺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已进入邦国类型的初始国家社会。我认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也是很有根据的在龙山时代的城址中,古城寨城址内大型宫殿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知道,龙山时代有众多的城址被发现,但在城内发掘出宫殿基址的却为数不多,除上述陶寺遗址之外,在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个图就是古城寨城址。距今大概在4000年以前,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龙山时代的一个城址。这是它放大的图,然后就是古城寨城址。在这个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这个古城寨的城墙至今仍保存着三面城墙,这是它的城墙保存情况。这个城墙也是已经很大了。这是又一面城墙。这是古城寨城墙现存的地面情况。城墙夯土的断面,一层层打起来的城墙,我们从断面看到它的一个情况。这是夯窝情况,一个小圆点。当时夯打的时候留下的夯窝的痕迹。这是夯打的时候在外侧绑捆夯板时候留下的痕迹。这是古城寨几个夯土城墙的情况。这是它的几个局部。这是总体夯土墙的一个断面。这是古城寨里面的宫殿的基址的一个平面图。发掘者把它分为两个基址,实际上有可能是一个基址,连起来一个基址的各个组成部分。这是夯土建筑的一个大型宫殿基址。这是宫殿基址立柱的时候柱洞的情况。这是古城寨。古城寨的这个遗址也是很

中国法制史之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一)

中国法制史之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一) 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 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 一、战国时期法家的法制思想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律观,并成为战国时期法制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以法治国 第一,国家应制定法律作为全社会的基本准则,以统一的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将全社会都纳入法律秩序中,以法律作为普遍的行为标准。第二,国家应依照所制定的法律来处理各种事务,所谓缘法而治,反对宗法时代的因人而制。第三,以法律作为统一的取舍标准,要求全社会都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强调“事断于法”。 (二)刑无等级。反对礼有差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三)行刑重轻。“重刑主义”也是法家法律思想的突出内容。 (四)法布于众。 二、秦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1、法令由一统。 2、以法为本,凡事皆有法式。 3、弃理任法,峻法严刑。秦朝奉行法家思想,打击儒家思想。 三、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1、与民休息,宽省刑法。体现黄老无为而治。(汉初) 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体现儒家思想(汉武帝)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是在引礼入刑的深化中。 两晋时期重视礼乐治国和法律的相须为用,坚持引礼入律,使法律进一步儒家化。 南北朝时期南朝宣扬礼教。北朝很快确立了以德礼为主的法制指导思想。 第二节立法活动 一、战国时期立法概况 (一)法经 概念:是中国历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法典。他是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封建立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盗法、贼法: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 网法:也称囚法:是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 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法和捕法多属于诉讼法。 杂法: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徙禁、金禁等。 具法;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基本特征: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家理论。 历史地位:中国历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具有重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_0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是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开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 2、盘庚迁殷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史前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早期文化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炎黄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一、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二、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 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四、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五、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 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 线1个大会)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1、中国近代史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裸游就要挨打,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障,广大中国人民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 4、近代化探索的启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5、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6、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7、中国共产党成立给我们的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强大,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要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 8、国民革命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我党必须独立掌握武装力量。 9、抗日战争胜利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胜。 10、解放战争的启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八年级下册: 1、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九年级上册: 1、从拿破仑夺权建国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时势造英雄。 2、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南北战争最终北方取得胜利给我们的启示: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的关键。 4、日本和俄国通过改革发展起来,对我们中国的启示: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开放,我国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九年级下册: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2、从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重视教育,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 3、对日本右翼势力拒不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我们对日本政府的这一立场不仅表示强烈愤慨,更应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复活,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早期国家的形成

早期国家的形成 导入: 我们学习了四大文明古国,回忆古国产生时间发源地(古运埃及——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古巴比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流域,公元前2070年) 我们学习了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那么国家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的形成 新授: 要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首先要了解城市的出现.因为城市是国家典型的外在形式,今天我们就来通过研究三座早期城市:乌尔城、摩享左.达罗、二里头来研究早期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师:我们知道文物是考察历史的有利证据。(举例:北京人洞穴——灰烬——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山顶洞人——骨针——磨光和钻孔,缝衣服;河姆渡遗存物——种植粮食)说明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产力逐渐发展。 师:今天我们仍然通过文物考查历史,让我们一起当一回考古专家,我们首先考察摩享左.达罗(展示古印度地理位置图) 师解说:摩享左达罗城位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有一百多座城镇,其中摩享左达罗规模最大,遗址保存最完整,是当时最著名的城市,城市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无前2500年前后。 展示摩享左达罗城市遗址图,并引导学生分析从图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如:摩享左达罗城四周有城墙——注重防卫,说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面积有一平方千米——说明当时城市规模小。 下水道——城市设施功能齐全 粮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 大澡堂——阶级分化、宗教观念强 富人住宅楼、奴隶宿舍——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 角色扮演: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富人和奴隶 富翁:我住的房屋用泥砖砌成的,房屋底层有口井,提供淡水,紧挨着一间浴室,地面用砖铺成以防水,还有排水设施与街上的排水沟相连,我住在楼上,仆人们住在下面,挨着厨房和其他工作区。 奴隶:我住院的房屋阴暗潮湿,简陋,和许多奴隶挤在一起。 师:听了他们的介绍,有何感想 生:富人居住环境舒适优越,奴隶居住环境恶劣。 师:从居住环境的不同,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私有制、贫富分化。 师:刚才我们考查了摩享左.达罗城的产生时间、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布局,下面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作为考古专家奔赴古城遗址考查乌尔城和二里头,并说说考查到的结果。(同样深刻感受到宗教信仰强,阶级,贫富分化的产生)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①三座早期城市与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同——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三座早期城市与早期农业村落都处于大河流域——城市从农村发展起来的(城市是社会生 产力发展的产物) ③从城市景观中,你能深刻的感受到什么——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 师:私有制阶级在原始社会有吗?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平等互助)。是他们的品德高尚吗(不是,是由极其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而一旦生产力提高了,这种关系也就随时之打破。举例:当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提高了,有了剩余发品,氏族长将剩余发品占为已有,出现了私有财产,导致贫富分化,氏族长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产品,剥削压榨氏族成员,阶级国家随之产生,因此,国家的产生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