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部学习课件: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干部学习课件: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干部学习课件: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干部学习课件: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干部学习课件: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张军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中国早期国家,这个名字是一个学术上特定的术语,但是我们究其实质来讲,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因为在一个文明诞生、发展的历程中,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中国在它自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我们的国家是怎么产生的,这在我们学术界,也是在我们的政治文化史上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命题。国家产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放到中西两大文明体上去比较,就会发现,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产生,它的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特点,中国它的国家的产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觉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以后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格局。因此,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讲,我们追溯到文明之初,我们国家的产生时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回述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长达几千年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早期国家的问题。

一、什么是早期国家

(一)从氏族到国家

大家知道,我们的早期国家,在我们的文明研究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什么是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就是国家产生之初,我们传统之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夏朝,夏朝在它产生之前,我们的人类、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样从原始社会,怎么样从一个前国家时期进入到国家时期,在这样一个具有界碑式的发展历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东西,奠定了我们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格局。我们要想追述我们的早期国家的历史,实际上就要追述到人类的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最初在国家产生之前,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的这样一种架构,它在产生之前,我们现在学术界也有一个名字就叫氏族社会,由氏族社会进入到国家,这样国家产生的界碑式的结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东西,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中国文明基本的东西。

氏族社会就是人类历史直立行走之后慢慢成了很多种群落,种种群落就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现形态,谈到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发展也分布了几个特点,它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实际上跟当时的这种人群婚姻状态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到群落的这种阶段,它的婚姻状态不断地在演化,这种演化反映了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的历程。。

恩格斯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这样的一种原始社会实际上就是国家产生之前的社会,这样的一种原始社会在阶级没有分化,在国家没有产生,在财富大体上基本上人均占有的相同地位,这种社会,我们在儒家的经典里面,把它概括为一种大同社会,就是所谓的原始共产主义时代。

《礼记•礼运》篇里面曾经有一段话来形容这样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这样一个社会。阶级分化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呢?就是因为大家开始占有不同的财富,阶级开始分化,财富的分配也开始趋于分等,这种社会我们称之为小康社会,即阶级社会的开端。

《礼记•礼运》篇里面也曾经谈到小康社会的特点: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所以说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就是儒家经典里面对我们早期,在国家产生之前早期文明两个阶段的概括,这跟西方不一样,西方对它们理想社会的概括,放在宗教里面,就是对天国的设想,而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把我们这样的理想社会追述到史前社会,追述到原始社会的理想。这是中西文明两个不同的特点。

(二)考古所见国家产生条件

考古发现我们国家产生的条件里面,哪些东西能证明我们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一种基本条件,是一种什么样的条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国家在考古学上有这样一种发现,证明了我们中国的文明在什么时间开始进入了国家的阶段。我们从青铜器,从城址、婚姻、墓葬规模、原始文化,这几个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明是怎么样从氏族一步一步走向国家的。

首先从铜器,从夏以前出土铜器者已达到20多处,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在它之前,我们的考古发现有二十多处是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开始出现了青铜器,比如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当中都有发现。在国家产生之前,我们的承包普遍出现,比如登封王城岗城堡,濮阳平粮台城堡、山东城子崖城址、四川龙马宝墩古城等。从婚姻形态上,新时期后期普遍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墓,以及一男二女合葬、父子合葬的情况。就是说一男一女、一夫一妻制,是我们当时发现墓葬的基本形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从墓葬的规模,在我们的国家产生之前,夏王朝之前,我们发掘的墓葬规模,有大型的墓葬,有小型的墓葬,也有乱葬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型的墓葬一般都是这个社会的贵族,产生了阶级分化,有了阶级分化之后,富有的阶级墓葬出现了比较大型的墓葬,大型的状态。小型的墓葬基本上是一般的平民,还有乱葬坑,乱葬坑是什么?就是死后之后没有地方来葬,基本上就是多人葬和合葬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乱葬在一起的乱葬坑。从墓葬的形态反映了当时阶级分化的局面。从文化上,我们在国家产生之前,中国的原始文化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比如有大量精美的原始艺术品,有大型祭坛,占卜卜骨,这样一种形态,所以说我们的原始文化也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阶段。这就是我们的考古发现所处的发现状态,反映了我们国家产生的一些基本特点。

按照经典作家,比如恩格斯,曾经从欧洲历史的发展出发,它归纳了国家产生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按地域而非按血缘来划分国民,就是一个国家开始有了行政区划,有了行政区划就说明一个国家开始管理这个土地上的人民、国民。第二个就是公共权力的出现,国家有了管理机构,这样一个人类社会,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开始出现了管理机构,开始有了权力,这样一种公共权力的出现,这是一个标志。然后按照地域来划分,来管理国民,这是恩格斯,我们的经典作家所说到的国家产生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但这个条件,我们说是从欧洲的历史,它的欧洲文明发展概括出来的国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但是这样的概括条件,不一定符合,我们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中国的早期国家,就是中国早期的传统社会,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它自身的特点到底有哪些,我们谈第二个问题,即谈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中国早期的国家,都知道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夏王朝是由谁建立的呢?一般都说是由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夏启,夏启的父亲就是大禹,而大禹中国人们都比较熟悉他最有名的典故,就是他一生的功绩,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奠定了大禹在那样一个社会居于领导者的地位,所以有的汉学家,包括中国有的一些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说明中国的文明,尤其是国家的产生跟治水分不开,因为治理水患要求集中全社会的能力,要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充分治理水患,在这样一种治理防御水患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了集权,所谓的中央集权,然后才产生了一种管理机构,产生了一个国家,我们一般来说,大禹治水与夏国家产生有着比较紧密的因果关系。

我们刚才谈到恩格斯曾经说过,国家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公共权力的产生,一个是按照行政区划,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这样一个特点,尤其是第一个条件,就是按照地域来管理国民的条件,它是从欧洲历史,欧洲文明的发展基本历程中提炼出来的,它这点不一定符合我们中国的历史实际。

因为在中国来说,我们的政权组织与亲族的组织是合二为一的,我们的政权分配是与血缘关系是紧密挂钩的。所以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就是政权和宗法的权力是合而为一的。所以我们说中国是家国一体,皇帝天子的一家,就是政绩国家。它是政权和宗法的权力是合而为一的,因此,政权组织与亲族的组织合而为一,这是我们中国文明的一种特点,它没有完全按照行政区划来管理国民,它是按照亲族组织、政权组织合一的形式来管理国民的。

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古代国家建立过程,我们最早从《史记》当中可以发现,因为《史记》是我们的第一部纪传体诗书,又是我们的政史,第一部政史,实际上记载了很多原始社会,史前社会传说时期的历史,实际当中记载了上古地位的传承次数,它的次数是这样的,我们的国家在第一个奴录制国家,夏朝建立之前,类似于国家组织,就是国家之前产生的一种部落组织,氏族部落,它也产生了类似于国家这样一种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机构有它的领导者,这种领导者就是我们儒家社会里面讲三皇五帝,这样一种皇帝,上古帝位传承的次数是怎样的呢?从《史记》记载的上古地位传承是这样的,第一是黄帝,黄帝帝位传给颛顼,再传给喾,再传给尧,再传给舜,再传给禹,再传给启,即黄帝-颛顼-喾-尧-舜-禹-启,而启正是夏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是这样的传承次序。

《史记》所载的黄帝世系是怎样的呢,我们列了一张图,这张图就是以皇帝为首的亲族,它的大家族,我们发现,《史记》里面记载的帝位传承次序基本上是在它的家族内部传承的,也是我们中国文明的典型特点,我们的这种帝位传承是在一个家族内部传承的,我们刚才只举到的那些帝王的名字,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家族里面的子子孙孙,它的子子孙孙里面,皇帝的世系里面看到三皇:伏羲、皇帝、神农。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基本上是以皇帝为首的宗法世系里面规定的。

我们从《尚书》里面,对尧将帝位传给舜的历史记载做一个具体分析,我给大家展现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我们的原始社会,上古社会,我们帝位的传承是怎样的情况,反映了这样一个历史帝位传承的情况,在我们最早的古籍《尚书》里面就有充分的记载,发现我们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一些基本特点,也反映了中国政治文明最原初最好的案例,从中可以分析出,为什么中国以后几千年的社会,我们是处于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而没有像西方那样有民主的传统。这是我们要破解这个案例的重点所在。

《尚书》里面记载了尧决定将他的帝位传给他的接班人,他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他的一系列,跟他的大臣一种对话,这种对话里面,我们可以从他的语气里面复原出当时所谓的部落属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它的权力集中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我给大家念一念,复原一下我们这个历史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过程。帝曰:“疇咨若時登庸?”这是古汉语,这是难懂的,这是上古的语言。它的意思就是“谁能接我的班”。

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当时,由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缺乏室内进行体育活动的球类竞赛项目,奈史密斯便从工人和儿童用球向“桃子筐”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桃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的是桃篮和球,遂取名为篮球。1893年铁质球篮取代了桃篮并挂上了线网。1895年篮筐开始固定在4×6英尺的篮板上并逐渐深入场内,到1913年,由于每次投篮命中后都需要将球从篮筐内捞出太麻烦,于是人们将篮网底部剪开,形成了近似现代的篮板和球篮。 最初的篮球比赛规则很简单,对于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1915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1932年,刚诞生的国际篮联以美国大学使用的篮球规则为基础,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统一的竞赛规则。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场地设备得到改进和完善,规则也不断地增删和变化,现行规则共有61条和57个手势图。 篮球运动诞生后,传播得很快。1892年传入加拿大和墨西哥,1893年传入法国,1895年传入中国,1901年传入日本和波斯(今天的伊朗),1905年传入俄国。1904年美国青年会男子篮球队在第3届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此后,篮球运动逐步在全世界开展起来。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联)。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男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0年和1953年分别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男篮和女篮锦标赛。1948年起,在许多国家的少年儿童中开始出现小篮球活动,受到国际篮联的重视,于1968年成立了“国际小篮球委员会”。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又增加了女子篮球比赛。 1936年至1948年间,由于规则的不断修改,促进了篮球攻防战术的变化运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进入50年代,世界各强队普遍重视和发展高度,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出现了身高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他们在高空争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但那时的高大队员灵活性差,技术单调,篮下死打硬攻,因而战术呆板,使比赛速度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国际篮联对规则进行了修改,扩大限制区,增加了30秒(后改为24秒)和干扰球规则。 20世纪60年代各国在重视发展高度的同时,加强了高大队员技术和灵活性的训练。有些强队,如巴西队,尽管身高相对矮些,但他们以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和娴熟的技术,充分发挥快速、灵活的特长,在1963年第四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上夺取冠军,震动了世界篮坛。60年代中期,美国迪安·史密斯提出攻守平衡的理论,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进攻和防守的均衡发展,特别是防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防守不再是消极的,在防守的选位上改变了过去“以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篮球起源与发展

篮球起源与发展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当时,由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缺乏室内进行体育活动的球类竞赛项目,奈史密斯便从工人和儿童用球向“桃子筐”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桃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的是桃篮和球,遂取名为篮球。1893年铁质球篮取代了桃篮并挂上了线网。1895年篮筐开始固定在4×6英尺的篮板上并逐渐深入场内,到1913年,由于每次投篮命中后都需要将球从篮筐内捞出太麻烦,于是人们将篮网底部剪开,形成了近似现代的篮板和球篮。 最初的篮球比赛规则很简单,对于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1915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1932年,刚诞生的国际篮联以美国大学使用的篮球规则为基础,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统一的竞赛规则。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场地设备得到改进和完善,规则也不断地增删和变化,现行规则共有61条和57个手势图。 篮球运动诞生后,传播得很快。1892年传入加拿大和墨西哥,1893年传入法国,1895年传入中国,1901年传入日本和波斯(今天的伊朗),1905年传入俄国。1904年美国青年会男子篮球队在第3届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此后,篮球运动逐步在全世界开展起来。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联)。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男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0年和1953年分别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男篮和女篮锦标赛。1948年起,在许多国家的少年儿童中开始出现小篮球活动,受到国际篮联的重视,于1968年成立了“国际小篮球委员会”。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又增加了女子篮球比赛。 1936年至1948年间,由于规则的不断修改,促进了篮球攻防战术的变化运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进入50年代,世界各强队普遍重视和发展高度,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出现了身高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他们在高空争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但那时的高大队员灵活性差,技术单调,篮下死打硬攻,因而战术呆板,使比赛速度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国际篮联对规则进行了修改,扩大限制区,增加了30秒(后改为24秒)和干扰球规则。 20世纪60年代各国在重视发展高度的同时,加强了高大队员技术和灵活性的训练。有些强队,如巴西队,尽管身高相对矮些,但他们以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和娴熟的技术,充分发挥快速、灵活的特长,在1963年第四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上夺取冠军,震动了世界篮坛。60年代中期,美国迪安·史密斯提出攻守平衡的理论,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进攻和防守的均衡发展,特别是防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防守不再是消极的,在防守的选位上改变了过去“以人为主”、“以区域为主”的观念,而是“以球为主”,使防守具有集体性、积极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20世纪70年代世界强队的身高增长到惊人的程度,参加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的队员,身高2米以上的多达48人。前苏联队平均身高2.02米,前南斯拉夫队平均身高1.99米,美国队平均身高1.98米。这些高大队员既有高度,又有速度,能里能外,技术全面,充分体现了“大个队员小个化”的特点。快攻成为各队进攻中首先采用的锐利武器。高空优势体现在篮下的争夺,篮板球的争抢在篮圈水平面之上,投篮技术中出现了空中换手投篮,各种单、双手扣篮。高超的技巧表现在传球、运球动作熟练,运用自如。投篮命中率高达50%以上,比分迅速提高,在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全部59场比赛中,有30场比赛获胜的一方得分超过100分。

人类起源进化

/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牛青青生技081 0809052024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同其他生物类群一样,人类也经历了一个起源.进化发展的过程.人类进化符合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程序.人起源于动物,人于动物之间有亲缘关系.人与类人猿之间有更进的亲缘关系.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体质形态和行为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人类起源进化类人猿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学派根据人类与猿猴在形态学和胚胎学上的相似,间接地推断人类起源于古代非洲的猿类。后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和猿类化石,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有了大量直接的证据。一般说来时代越早的人类化石在形态上与猿类越近似,有力地表明现代人是从古猿一步步进化来的。虽然至今已经发现了许多种古猿,但是还没有一种可以肯定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不过可以从它们的化石上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人类祖先的影子,有助于对人类起源的研究。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证据 1 人与动物间有亲缘关系 人是动物界得一个自然种.动物界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其各类群,各个物种之间都有一定的演化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首先从解剖学上来看,人非常像一般的哺乳动物.人体上具有的典型器官,如骨骼.心脏.肺脏和脑部,一般哺乳动物也都有.此外人体还保留了许多痕迹器官,如第三眼睑.耳动肌.腹直肌.阑尾及尾椎等.这些退化部分的存在,说明它们在人类祖先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是有用的,后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才在新的条件下变得无用或用处不大,使之丧失了原来的机能而退化. 从胚胎学上看,人类胚胎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到18--20d时,人胚胎的颈部两侧出现具有鳃一样的结构,发育到两个月末时有相当长的尾巴,后来逐渐消失,只留下骶骨.胎儿5--6个月时全身长满浓密的细毛,直到分娩前脱落. 最早的猿的化石出现在渐新世,即体型较小的原上猿(P ropliopithecus)和埃及古猿(A egyptopithecus).它们可能是中新世(2000万年--1400万年前)广泛分布的槲猿(D rypithecus)的猿类.中新世的猿类化石很丰富,从长臂猿到大猩猩都有发现.其中有三个属已经确定是现代猿的祖先.比较肯定的事人科早期化石代表是发现于非洲南部与东部的南方古猿(A ustralopithecus)化石. 上述化石资料表明,人与动物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是由低等灵长类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而来的.现生的灵长类本身就存在一个由低级到高等的演化过程,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2 人与类人猿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人与类人猿之间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这从形态结构上能看出来,心理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黑猩猩等高等类人猿有复杂的面部表情,能表达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与人类十分相似.此外,类人猿也有人类一些疾病,如霍乱,伤寒等,而猴类则不患此疾病. 尽管早就知道人类与类人猿的亲缘关系密切,但其程度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由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揭示出来.首先在多种蛋白质中,人与黑猩猩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两者之间有44种蛋白质和大约一半的等位基因难以用电泳方法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 2、概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人猿同祖,能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2、说出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三、教学方法:讨论、演示、讲述 四、学时安排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对自身的产生一直是十分好奇的。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进化的?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这个孩提时代的困惑,一起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吧! 设计思想通过设疑激趣,让学生打开思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一)人猿同祖 活动一:探究人与猿的关系 1、学生以小组方式阅读和分析教材 2、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几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收集的资料回答: (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人类与类人猿为什么这么相似? 生:有共同的祖先。 (3)共同的祖先是谁? 生:森林古猿(树栖)。 设计思想通过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特征的比较,得出人、猿同祖的结论。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这样的教学能留给学生较深刻的印象。 活动二:观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图片及视频资料,各小组展示收集的信息 师: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图片及

视频资料,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生1:森林古猿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的呢? 生2: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3: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6.4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同步训练题解析版

【练基础】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由猴子变来的 B.血细胞都有细胞核 C.胃属于组织结构层次 D.属于哺乳动物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类起源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古猿;血小板和成熟的红细胞都没有细胞核;胃是器官,主要由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构成。 2.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观点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 B.林奈 C.赫胥黎 D.裴文中 【解析】选C。英国科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的观点。 3.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A.长臂猿 B.北京猿人 C.森林古猿(古猿) D.黑猩猩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古生物学研究证实,由于造山运动和气候的剧烈变化,迫使一些古猿成群地转向地面生活,最终进化为人类的最早祖先;长臂猿和黑猩猩都是现代类人猿;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 4.现代类人猿与人类不相似的是() A.面部表情 B.身体结构 C.社会化生活 D.行走方式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类与类人猿的关系。类人猿的行走方式是四肢爬行,而人类是直立行走。 5.两足直立行走可使人类祖先() ①身体重心下移②骨盆变长变窄 ③下肢骨增长④脊柱由弓形变为“S”形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如

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由弓形变为“S”形等。因此,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 【拓展归纳】露西少女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多纳尔德·约翰森等研究人员,来到号称“非洲屋 脊”的埃塞俄比亚,他们在那里的哈达地区,发掘到一具不太完整的古人类化石。 解读:根据骨骼的形态分析,化石的主人是一位年仅20岁的女性,约翰森给她 起了个名字——“露西”,并详细分析了她的身体结构特点。约翰森认为,“露西”生活 在距今300万年以前,她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后来,在发现“露西”化石的地区,人们 又相继发现了65具古人类化石,约翰森将它们统称为“阿法尔南猿”化石。 6.如图是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的示意图,其中脑容量最小的是()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人类的进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逐渐增加。选项A 是人类进化的第一个阶段——南方古猿,其脑容量与现代类人猿相当。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首次提出“人猿同祖”理论的博物学家是达尔文 B.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 C.中国发现的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人猿同祖的证据之一 D.早期人类首先学会了人工取火,接着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等知识。A项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错误;B项由于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使人类的大脑更发达,在劳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语言。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使用工具、制造工具)是一个重要因素,正确;C 项埃及发现的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人猿同祖的证据之一;D项早期人类首先学会使用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才学会用火,错误。 8.距今大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4万年的山顶洞人分别属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哪一阶段() A.直立人和南方古猿 B.直立人和智人

关于篮球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篮球的起源与发展 篮球的起源与发展 据文字记载,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当时,他在马萨 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由于当地盛产桃子,这里的儿童又 非常喜欢做用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戏。这使他从中得到启发,并博采足球、曲棍球等其它球 类项目的特点,创编了篮球游戏。 最初篮球游戏比较简单,场地大小和参加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比赛队员分成人数相 等的两队,分别站在球场的两端,在裁判员向球场中央抛球后,双方队员立即冲进场内抢球,并力争将球投进对方的篮筐。因为桃筐是有底的,球投中以后就留在篮子里,人必须 登上专设的梯子才能将球从篮筐里取出。 随着场地设施的不断改进,篮筐取消了筐底,并改用铁圈代替桃篮,用木板制成篮板 代替铁丝挡网,场地增设了中线、中圈和罚球线,比赛改由中场跳球开始。与此同时,场 上比赛队员也通常改为每队5人,开始有后卫、守卫、中锋、前锋、留守等位置之分。此外,奈史密斯制订了一个不太完善的竞赛规则,共13个条款,其中规定不允许带球跑、 抱人、推人、绊人、打人等。这大大提高了篮球游戏的趣味性,并且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 加这一游戏,从而使篮球运动很快普及到了全美国。 1892年,篮球运动首先从美国传入墨西哥,并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得到开展。这样,墨西哥成为除美国外,第一个开展篮球运动的国家。此后,这项运动先后传入法国、英国、 中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开展、普及 和发展。 1896年,美国人鲍勃盖利将篮球传入中国,首先在天津、北京等城市青年会中开展起来。在1910年旧中国首届全国运动会上,篮球首次被列为表演项目。1913年,篮球被列 为我国国内正式比赛项目。篮球自1951年起一直是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932年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男子篮球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46年,美国出现职业篮球联赛,并发展为目前的NBA。 女子篮球运动到20世纪初才开展起来。1976年,女子篮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著名的篮球运动员 太多了,以下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 1乔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 (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篮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理论

理论课教案 授课班级:初三5班授课教师: 课的内容:篮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课的任务: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历史 重点难点:篮球运动的发展 内容分析 篮球运动的起源 1885 年波士顿青年会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 旧译春田学院) 设立体育部。担任成人培训班体育课的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根据学生大都有大学时代的运动经历的特点和冬季室外开展活动困难的情况,决心变化一下室内体育课的内容,考虑设计一项适合冬季室内进行比赛的运动项目。 ?奈史密斯于1939 年逝世。 ?为了永远怀念这位篮球运动先驱,国际篮联在1950 年第1 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期间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局会议上,决定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金杯命名为“奈史密斯杯” 。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895年美国各大学开始把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1898年成立了第一个职业联盟。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上,美国的2支球队首次将篮球进行了表演展示。 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几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2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 1936年,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男子篮球终于被列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原国际篮球联合会秘书长斯坦科维奇曾说过:“1936年在篮球史上应大书一笔。”毫无疑问,篮球项目能登上奥运会竞技舞台,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共有来自北美洲、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21支球队参加了篮球比赛,成为当时柏林奥运会团体比赛项目中参赛队伍最多的一个项目,显示了篮球运动的巨大魅力。 当然,这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的水平还不高,最后的总决赛是在美国队和加拿大队之间进行的,两队的比赛结果是19∶8,美国队获得了奥运会首届篮球比赛的冠军。我国著名篮球裁判舒鸿先生担任了本场比赛的临场裁判工作。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几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了 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 概括、判断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讲故事,谈体会, 了解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 是虚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学 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在 “尧舜禅让”的学习中,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 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区别史实和传说。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穿绸缎做的唐装,知道绸缎是什么织成的吗? 【生】:丝。 【师】:又有谁知道丝是怎么来的? 【生】:蚕茧。 【师】:有同学见过养蚕吗?知道养蚕抽丝技术是谁发明的吗?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下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板书) 讲授新课: 【师】:知道什么是传说时代吗? 【生】:(看书回答) 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传说有区别吗?神话传说和史实(历史真实)又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我们先把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再来解决。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国文明的起源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我讲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文明到底是本土原生的还是外来的。《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关于黄帝重点活动的区域,在司马迁的记述里应该还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后边的颛顼、帝喾、尧、舜等等都是在这一个地方活动。后来的夏、商、周,包括秦、汉等等,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经济实体。它的文化往四周慢慢扩展出去。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主张中国文明是自己产生的,是原生的文化。周边国家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都受它影响。中国人觉得这种说法是常识,自古以来就这么看,而且在很长时间里也影响世界文明史的主流看法。但是,近代学术出现之后,尤其是西方的人类学、考古学传到中国以后,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很多学者特别是西方研究汉学的学者对这个问题就提出怀疑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论,比如当时讲文化传播,认为不管是人类还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和文明,往上追的话,应该有一个原生点,而且就一个。中国文化,他们认为也不是原生的,也是传来的。当然到了中国会有一些改变,产生一些跟本土结合的东西。这种理论在上个世纪初刚到中国的时候,正好中国出了一件事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甲骨文发现了。

过去我们看到的所谓第一手的文字都是周代以后的,商代的没见过。甲骨文是商代文字记载的商代史料。这在当时非常轰动。当时一个叫李济的学者组织中研院史语所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田野发掘,跑到安阳去挖殷墟去了。断定这个就是商代后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所在。从二十年代开始挖,一直到现在还有工作队,出的东西越来越多。除了甲骨,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甲骨文本身已经是非常复杂的汉字了。从这些因素来看,毫无争议地证明在商代后期,中国的古文明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已经进入到了早期文明社会。这一点,外国人也承认。西方学者只相信证据,他们 认为中国的古书写的是早,但如果没有实物,那都是传说。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是夏代或商代的东西,年代上如果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座标、一个参照的标准系的话,人家不承认。出了一个殷墟,他们承认商代文明是真的,确实是进入文明社会了。但是这不但没有解决本土与外来之争,反而争论更大了。为什么?当时考古学刚兴起,其他的东西没有,好像就是突然间冒出一个殷商的文明,没有在它之前的考古线索。于是西方学者,特别是持传播论的学者就认为商文化是外来的,商是入侵者、征服者。由此推论,中国早期文化就是外来的。在中国的版图之外,有一些比殷商还要早而且很发达的文明存在。中国人肯定要反驳的,但是因为没证据,双方等于是各说各的。后来又有一个事情,裴文忠发现了北京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008年·山西省)1.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至少出现在 A.三、四百万年前 B.170万年前 C.70-20万年前 D.公元前21世纪 (2008年·南京市)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会种植水稻 D.会制造彩陶 (2008年·湖南省郴州市)1.2008年奥运会期间,游客可以在北京地区实地考察到下列哪种古人类遗址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 (2008年北省宜昌市)1.元谋人、长阳人和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008年·永州市)1.寒假期间,王军实地参观了陕西西安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图是他拍下的照片,据此推断这个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2008·盐城市)1.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此地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

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 B.玉米 C.粟 D.占城稻 (2008年·海南省)21.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最能体现半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粟的种植 B.水稻的种植 C.陶器的炼制 D.玉器的加工 (2008年·岳阳市)1.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半坡原始居民已开始种植 A.水稻 B.粟 C.黄瓜 D.葡萄 (2008·安徽省芜湖市)l.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 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 者是: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008年·山东省)1.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图略) A.北京人B河母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2008年·滨州市)17.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五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 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 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008年·湘西州)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证据之一,发现于: A.河姆渡遗址 B. 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殷墟 (2008·福建省福州市)1.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008·江苏省苏州市)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