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的字幕: 在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城址和宫殿宗庙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形态。上面我们根据陶寺的墓葬材料讲了陶寺的等级分层和社会分层,以及出现的情况。除了墓葬所反映出的社会分层这些现象外,陶寺遗址近年来另有两项重要发现也有助于说明当时的社会性质,这就是发现有大规模的城址和在城内发现有不止一处的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陶寺遗址龙山时代的城址分为陶寺文化早期城址与中期城址两个时期的城址。陶寺早期城址大体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周长约360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这是陶寺早期的城址。陶寺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在陶寺城内发现有大片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发掘者称之为宫殿区。我们在陶寺的祭祀区发现有大型夯土台基建筑ⅡFJT1,平面呈大半圆形,面向东南,外圈半径22~25米,总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由3道夯土挡土墙即3层台基组成。因其形状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发掘者认为它是“集观测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经过半年多的模拟观测,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观象台遗迹,其主要功能是观测日出方位以判定时节,为制订历法提供天象依据,即所谓“观象授时”。这是很特别的,这么多年来还是首次发现。我们知道,一个庞大的城垣,需要大规模地组织调动大量的劳动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才能营建而成;而城垣之内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房屋建筑,也需要动员众多的人力物力的资源,这一切都显示出在它的背后应该有完善的社会协调和支配机制来为其保障和运营,也就是说,龙山时代的城址及其城内的大型建筑并不是为该地域内整个聚落群的人口居住而修建的,它是为贵族中的上层及其附属人口的居住所营建,但却有权调动和支配整个聚落群的劳动力,显然这种支配力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色彩。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与当时社会划分为阶层或等级相结合所构成的社会形态,当然是不同于史前的“分层社会”或被称为“酋邦”的社会形态的,根据我关于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的划分,这两个标志就是阶层、等级或阶级的存在,这是一个标志。还有强制性权力机构的设立,这是又一个标志。根据这两个标志的划分,陶寺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已进入邦国类型的初始国家社会。我认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也是很有根据的在龙山时代的城址中,古城寨城址内大型宫殿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知道,龙山时代有众多的城址被发现,但在城内发掘出宫殿基址的却为数不多,除上述陶寺遗址之外,在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个图就是古城寨城址。距今大概在4000年以前,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龙山时代的一个城址。这是它放大的图,然后就是古城寨城址。在这个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这个古城寨的城墙至今仍保存着三面城墙,这是它的城墙保存情况。这个城墙也是已经很大了。这是又一面城墙。这是古城寨城墙现存的地面情况。城墙夯土的断面,一层层打起来的城墙,我们从断面看到它的一个情况。这是夯窝情况,一个小圆点。当时夯打的时候留下的夯窝的痕迹。这是夯打的时候在外侧绑捆夯板时候留下的痕迹。这是古城寨几个夯土城墙的情况。这是它的几个局部。这是总体夯土墙的一个断面。这是古城寨里面的宫殿的基址的一个平面图。发掘者把它分为两个基址,实际上有可能是一个基址,连起来一个基址的各个组成部分。这是夯土建筑的一个大型宫殿基址。这是宫殿基址立柱的时候柱洞的情况。这是古城寨。古城寨的这个遗址也是很

珍贵的,为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在龙山时代我们发现了好多城址,但是在城址里面,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成排的或者成组的基址并不是很多,能看出它的形状的也不是很多,而刚才所说的山西的陶寺遗址以及河南的古城寨遗址,不但保留了三面的城墙,而且在城内也发掘出了它的大型的宫殿建筑基址。这样的话,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城里面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居住以及宗教和政治生活的一些情况。这些古城寨城里的这些大型宫殿建筑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说,这些城里面能不能发现大型的夯土基址、宫殿基址,除了后代毁坏破坏的客观因素外,发掘者是否有意识地在城内去寻找去发掘宫殿之类的建筑基址,也是我们将来能否在龙山城址内发现大型夯土建筑物的另一关键所在。因为这个考古发现都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过去能保留到现在的东西,既有可能被后代所破坏掉的可能性,也有我们没有有意识去发掘,而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用社会学术语来描述,良渚文化墓葬材料反映了良渚社会贵族、平民、被奴役者共存的社会分层。龙山时代的大型贵族墓地如我们刚才所举的陶寺,但是也绝非仅限于陶寺遗址一地,例如我们在山东龙山文化的山东临朐朱封村和泗水尹家城的龙山墓地就发现有棺有椁的贵族大墓。这个就是我们在山东发现的一个贵族墓葬,中间的这个部分应该是棺木,这是棺木和人骨的遗骸,然后外面这个墓的框架应该是椁,古代的墓葬有时候有棺有椁,最外面这个框架应该是椁,放大一点看更清楚一点,这个是龙山时代棺、椁的情况。这是朱封村的一号墓当时的平面图,随葬品也是比较丰富的一座墓葬。到了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墓葬中也可以看到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这些方面通过墓葬所反映的这些现象也是颇为突出的。我们观察过苏南、浙北、上海等地的良渚墓葬,我们发现,贵族墓和平民墓往往被安排在不同的墓地。例如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良渚墓地,都属于贵族茔地。这些贵族墓一般都建在人工堆筑的很大的土堆上,也是有木棺或木椁,有的还涂有朱红色的彩绘,随葬大量的玉器、陶器,有的还有漆器和象牙雕刻器,并有人殉和人祭的现象。我们下面看一幅图,这个图是太湖地区遗址的示意图,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下面要讲瑶山文化的墓地所在的位置,瑶山在杭州市的北部,这是钱塘江,然后这是杭州湾。然后在杭州市的北部,这是一个很著名很典型的一个贵族墓地,这是墓地里面大体分布的墓葬排列的情况,在这良渚文化的墓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分层,也可以看到墓葬的一些埋藏情况。良渚文化的墓地,当然不止是瑶山一处,我们刚才讲了,良渚文化里面,还有反山、福泉山等等。都有许多这样的贵族墓地。而且良渚文化它们贵族墓和平民墓分开,贵族墓地葬在人工造得大的土台上。现在我们就以瑶山的墓地里面贵族墓地的七号墓为内容,来介绍一下良渚文化的情况。良渚文化里面的七号墓就是这一种情况。它这个墓葬比较丰富。这是整个七号墓随葬品的一个平面图,这是堆积的各种玉器,刚才那是现图,这是拍照,这白色的就是各种玉器,这是玉器局部放大的一些细节,然后这是七号墓里面的各类玉器,这个叫石琮,当然这是一种形态,这也是七号墓所出土的玉钺,玉钺里面,这是用玉做的钺本身,这个是它的配件。良渚文化的墓地里面,我们现在介绍的七号墓是比较著名的一个墓葬。而且也是在学术界里面现在经常被用来证明良渚贵族和平民的分化。甚至在讲到良渚时期的王墓的时候,有时候也用这些材料,当然七号墓的遗址不止是,我现在在这儿列出来这些图只是它的一部分,七号墓出土的器物呢?不仅仅就这么一点,但是七号墓这个是非常丰富

的这些墓葬所反映出来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用社会学术语或社会组织结构来描述的话,良渚文化的大型墓实际上就是一种贵族墓,大墓在各处的普遍存在,说明当时存在着一个贵族阶层;良渚文化中小型墓属于平民墓葬,其中中型墓是平民墓中较富裕者,小型墓是平民中较贫穷者,小型墓的数量最多,这就说明一般平民阶层是社会中的主要人口;良渚文化中的“乱葬墓”,特别是那些身首异处,就是人的头和身体不是埋在一个地方,被分开埋的。或被捆绑的人骨头,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人殉或人牲。这些人极有可能是战争中掠夺而来的人口,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因贫困而沦为被奴役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良渚文化中就可以划分出三大社会阶层,即贵族、平民和被奴役者。像陶寺、古城寨、良渚文化中的大观山果园遗址,在这些遗址里面,我们都可以发现良渚文化中的大观山果园遗址,也被称作为莫角山遗址。这些遗址反映出,通过墓葬材料和遗址的城址,和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呢反映出当时应该是已经进入具有初始国家的文明社会,那么,它们的国家形态究竟是邦国还是王国?我认为这是需要作一番分析和研究的。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问题初论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问题初论 孙晓春 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历史上,东西方国家之所以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早期国家产生之际,他们就已经站在不同的起点上,而且各具特色的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决定了各民族之间彼此不同的历史走向。只有合乎逻辑地解释一个民族国家产生的过程,才有可能深刻地认识这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本文拟就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以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读者。 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不同于雅典模式关于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主要讨论了三种模式。即由氏族组织演变为国家的雅典模式,恩格斯说,雅典国家是“一般国家形成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 ;通过部落征服进入国家的德意志模式;由家长制家庭进入国家的罗马模式。实际上,世界各民族国家产生的道路,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恩格斯所讨论的这三种模式。但是,受前苏联理论界的影响,我国史学界在讨论国家起源问题的时候,却机械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理论,把恩格斯所说的一般国家形成的典型的例子,看作是国家形成的唯一的模式。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在提及中国早期国家产生这一问题时,都把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类比于雅典人的国家,即经过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手工业与商业三次大分工,同时,由于商品 经济的发展,在氏族内部个体家庭确立的基础上,产生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常识性的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国古代国家产生过程的描述,全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历史实际。我认为,由于地理的、经济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全然不同于雅典人的国家。 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之所以不同于雅典人的国家,其决定性的原因在于中国与希腊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极不发展,一定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往往决定于原初的地理环境。这里,首先应该澄清一个理论问题,斯大林曾经说过,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具有决定作用,“只是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其理由是,“社会的变化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快得不可比拟,欧洲在三千年内已经更换过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而在欧洲东部,即在苏联,甚至更换了四种社会制度。可是,在同一时期内,欧洲的地理条件不是完全没有变化,便是变化极小,连地理学也不愿提到它。” 从此以后,地理环境决定论便成了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斯大林的这一说法对于我国的史学研究影响极大。 事实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历史研究中从来没有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曾详尽地阐述了亚洲的地理环境对于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3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07页。

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 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方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考古材料的同时,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随时予于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 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考古知识的了解与运用,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祖国文明进程的认识,理解历史不断前进的规律,增强维护祖国历史光荣、推动民族文化进步的责任心。 使学生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刚刚开始涉及政治专题知识,纵向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尚欠缺,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汲取历史传说中有关知识的能力。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在引导学生复习中国朝代更替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背景、内容和作用的讲述或讨论,了解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教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导入新课】 师:大家在初中就已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能否准确背诵出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顺序?生:答后,学生齐声朗读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城市的出现、王权的神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早期军队与刑法的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形成与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通过学习古代王权、等级制度和维护工具,理解人类早期社会冲突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王权的至高无上和残酷性,对广大被统治阶级的境遇能抱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怀。 通过对城市等文明标志物的了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意识,认识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人类早期城市遗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并能够尝试着比较古代和现代城市在景观上的异同点。 通过学习早期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印度种姓制、中国分封制度等现象分析出制度背后所涵盖的社会阶级分化本质。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等具体资料的方式运用,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君主、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3、知识目标 乌尔、摩亨佐·达罗、二里头等城市遗址;埃及法老和金字塔,大禹和九鼎;古埃及的社会等级,印度的种姓制,商朝的阶级划分;古代军队,《汉谟拉比法典》,夏商的刑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城市、王权、阶级等如何体现出国家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王位世袭制、种姓制等抽象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有谁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后回答:国家。 过渡:国家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呢?从而导出新课学习。

2、城市开始出现 ①阅读课本,以“城墙、宫殿、公共设施、街市、作坊、神庙”六个关键词为例,并结合图册P10,尝试描述下列城市遗址当时的风貌: 西亚的乌尔城;印度的摩亨佐·达罗;夏商的二里头遗址。 ②结合初一所学关于现代城市功能社区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比较:古代城市同现代城市,有什么异同点? ③拓展活动:设计并描画一幅你心目中的城市想象图,并准备一段精彩、精准的导游词,带领同学们超时空旅游你的城市。 3、王权神圣 ①古埃及: a. 埃及国王为什么称“法老”?住大房子、宫殿的人。 b. 他们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人神合一处;死而复生处;权威和地位的象征。 c. 课本图2-12上的面具又说明了什么问题?权威、地位之高。 ②中国夏朝:禹和启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和扩大王权?(知识补充:九州、九鼎) ③拓展思考:如果你是古代某一国的君主,你会借用神的权力来辅佐治国吗?这种方法放在今日世界还能行得通吗?会出现何种情形? 4、分化的社会 ①阅读课本,感受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生活和境遇的天壤之别。并思考: a. 古代埃及社会分乘哪几个等级? b. 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叫什么?各等级具体称呼?相互间有什么样的义务和权利? c. 在商朝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哪些人是被统治阶级? ②拓展思考:有人认为夏商的奴隶制社会生活不如史前时代人们的平等生活好;有人认为夏商社会比史前的氏族部落进步多了。你怎么看这两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5、军队与刑法 ①阅读课本了解古代军队概况,补充介绍古代埃及或夏商战争事例。 ②思考: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发挥什么作用?维护统治,巩固王权,开疆拓土。 ③拓展活动——模拟法庭:演示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场景,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角色,表演课本P34的相关条文。明白法律是为统治服务的工具。 ④结合《汉谟拉比法典》条文和图2-21的商朝刑罚,思考: 古代法律精神与现代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非人性化;不平等性。

早期国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分别说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进而分别归纳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特征,从中认识它们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归纳宗法制和分封制间的相互关系,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归纳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从中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政治智慧。 (3)说出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指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 【学习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构建知识体系 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宏观知识结构。 第二环节分析知识要点 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初步构建本课知识结构。本环节目标达成的表现是:师生共同探究完成下列问题,并形成本课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早期国家的形成 根据第一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大致在什么时间? 2、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问题讨论〗:推动中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活动探究〗:收集材料,走近早期政治文明 下列是某同学收集到的材料,从这些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你认为要走近早期政治文明应从哪些方面收集材料? 知识点二夏商政治文化 根据第二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使学生明确夏商时期的政治文化为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夏王朝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对后代影响深远? 2、商代政治的两个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知识点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根据第三目、第四目的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请学生自学第三目内容,总结概括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分封哪几类人?被封的诸 侯有什么权利义务? 周王 〖问题讨论〗:如果你是周天子,你选择分封制是因为分封制有哪些有利因素?你考虑过实行分封制在以后会有什么弊端吗?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的字幕: 在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城址和宫殿宗庙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形态。上面我们根据陶寺的墓葬材料讲了陶寺的等级分层和社会分层,以及出现的情况。除了墓葬所反映出的社会分层这些现象外,陶寺遗址近年来另有两项重要发现也有助于说明当时的社会性质,这就是发现有大规模的城址和在城内发现有不止一处的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陶寺遗址龙山时代的城址分为陶寺文化早期城址与中期城址两个时期的城址。陶寺早期城址大体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周长约360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这是陶寺早期的城址。陶寺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在陶寺城内发现有大片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发掘者称之为宫殿区。我们在陶寺的祭祀区发现有大型夯土台基建筑ⅡFJT1,平面呈大半圆形,面向东南,外圈半径22~25米,总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由3道夯土挡土墙即3层台基组成。因其形状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发掘者认为它是“集观测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经过半年多的模拟观测,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观象台遗迹,其主要功能是观测日出方位以判定时节,为制订历法提供天象依据,即所谓“观象授时”。这是很特别的,这么多年来还是首次发现。我们知道,一个庞大的城垣,需要大规模地组织调动大量的劳动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才能营建而成;而城垣之内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房屋建筑,也需要动员众多的人力物力的资源,这一切都显示出在它的背后应该有完善的社会协调和支配机制来为其保障和运营,也就是说,龙山时代的城址及其城内的大型建筑并不是为该地域内整个聚落群的人口居住而修建的,它是为贵族中的上层及其附属人口的居住所营建,但却有权调动和支配整个聚落群的劳动力,显然这种支配力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色彩。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与当时社会划分为阶层或等级相结合所构成的社会形态,当然是不同于史前的“分层社会”或被称为“酋邦”的社会形态的,根据我关于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的划分,这两个标志就是阶层、等级或阶级的存在,这是一个标志。还有强制性权力机构的设立,这是又一个标志。根据这两个标志的划分,陶寺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已进入邦国类型的初始国家社会。我认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也是很有根据的在龙山时代的城址中,古城寨城址内大型宫殿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知道,龙山时代有众多的城址被发现,但在城内发掘出宫殿基址的却为数不多,除上述陶寺遗址之外,在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个图就是古城寨城址。距今大概在4000年以前,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龙山时代的一个城址。这是它放大的图,然后就是古城寨城址。在这个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这个古城寨的城墙至今仍保存着三面城墙,这是它的城墙保存情况。这个城墙也是已经很大了。这是又一面城墙。这是古城寨城墙现存的地面情况。城墙夯土的断面,一层层打起来的城墙,我们从断面看到它的一个情况。这是夯窝情况,一个小圆点。当时夯打的时候留下的夯窝的痕迹。这是夯打的时候在外侧绑捆夯板时候留下的痕迹。这是古城寨几个夯土城墙的情况。这是它的几个局部。这是总体夯土墙的一个断面。这是古城寨里面的宫殿的基址的一个平面图。发掘者把它分为两个基址,实际上有可能是一个基址,连起来一个基址的各个组成部分。这是夯土建筑的一个大型宫殿基址。这是宫殿基址立柱的时候柱洞的情况。这是古城寨。古城寨的这个遗址也是很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_0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是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开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 2、盘庚迁殷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早期国家的形成

早期国家的形成 导入: 我们学习了四大文明古国,回忆古国产生时间发源地(古运埃及——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古巴比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流域,公元前2070年) 我们学习了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那么国家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的形成 新授: 要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首先要了解城市的出现.因为城市是国家典型的外在形式,今天我们就来通过研究三座早期城市:乌尔城、摩享左.达罗、二里头来研究早期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师:我们知道文物是考察历史的有利证据。(举例:北京人洞穴——灰烬——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山顶洞人——骨针——磨光和钻孔,缝衣服;河姆渡遗存物——种植粮食)说明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产力逐渐发展。 师:今天我们仍然通过文物考查历史,让我们一起当一回考古专家,我们首先考察摩享左.达罗(展示古印度地理位置图) 师解说:摩享左达罗城位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有一百多座城镇,其中摩享左达罗规模最大,遗址保存最完整,是当时最著名的城市,城市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无前2500年前后。 展示摩享左达罗城市遗址图,并引导学生分析从图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如:摩享左达罗城四周有城墙——注重防卫,说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面积有一平方千米——说明当时城市规模小。 下水道——城市设施功能齐全 粮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 大澡堂——阶级分化、宗教观念强 富人住宅楼、奴隶宿舍——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 角色扮演: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富人和奴隶 富翁:我住的房屋用泥砖砌成的,房屋底层有口井,提供淡水,紧挨着一间浴室,地面用砖铺成以防水,还有排水设施与街上的排水沟相连,我住在楼上,仆人们住在下面,挨着厨房和其他工作区。 奴隶:我住院的房屋阴暗潮湿,简陋,和许多奴隶挤在一起。 师:听了他们的介绍,有何感想 生:富人居住环境舒适优越,奴隶居住环境恶劣。 师:从居住环境的不同,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私有制、贫富分化。 师:刚才我们考查了摩享左.达罗城的产生时间、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布局,下面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作为考古专家奔赴古城遗址考查乌尔城和二里头,并说说考查到的结果。(同样深刻感受到宗教信仰强,阶级,贫富分化的产生)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①三座早期城市与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同——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三座早期城市与早期农业村落都处于大河流域——城市从农村发展起来的(城市是社会生 产力发展的产物) ③从城市景观中,你能深刻的感受到什么——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 师:私有制阶级在原始社会有吗?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平等互助)。是他们的品德高尚吗(不是,是由极其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而一旦生产力提高了,这种关系也就随时之打破。举例:当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提高了,有了剩余发品,氏族长将剩余发品占为已有,出现了私有财产,导致贫富分化,氏族长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产品,剥削压榨氏族成员,阶级国家随之产生,因此,国家的产生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中国历史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4课早起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代《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起国家的产生。禹在位时,将城池修建在阳城,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子。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1阳城,今河南登封。 2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 国家的形成,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是促进人类跨入文明的三大标志。 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夏朝灭亡原因)

商汤灭夏 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部落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打败,夏王朝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稳定。 商纣王是商朝的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武王伐纣 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河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落,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商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干部学习课件: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干部学习课件: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张军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中国早期国家,这个名字是一个学术上特定的术语,但是我们究其实质来讲,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因为在一个文明诞生、发展的历程中,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中国在它自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我们的国家是怎么产生的,这在我们学术界,也是在我们的政治文化史上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命题。国家产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放到中西两大文明体上去比较,就会发现,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产生,它的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特点,中国它的国家的产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觉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以后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格局。因此,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讲,我们追溯到文明之初,我们国家的产生时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回述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长达几千年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早期国家的问题。 一、什么是早期国家 (一)从氏族到国家 大家知道,我们的早期国家,在我们的文明研究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什么是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就是国家产生之初,我们传统之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夏朝,夏朝在它产生之前,我们的人类、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样从原始社会,怎么样从一个前国家时期进入到国家时期,在这样一个具有界碑式的发展历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东西,奠定了我们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格局。我们要想追述我们的早期国家的历史,实际上就要追述到人类的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最初在国家产生之前,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的这样一种架构,它在产生之前,我们现在学术界也有一个名字就叫氏族社会,由氏族社会进入到国家,这样国家产生的界碑式的结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东西,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中国文明基本的东西。 氏族社会就是人类历史直立行走之后慢慢成了很多种群落,种种群落就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现形态,谈到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发展也分布了几个特点,它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实际上跟当时的这种人群婚姻状态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到群落的这种阶段,它的婚姻状态不断地在演化,这种演化反映了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的历程。。 恩格斯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这样的一种原始社会实际上就是国家产生之前的社会,这样的一种原始社会在阶级没有分化,在国家没有产生,在财富大体上基本上人均占有的相同地位,这种社会,我们在儒家的经典里面,把它概括为一种大同社会,就是所谓的原始共产主义时代。 《礼记•礼运》篇里面曾经有一段话来形容这样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这样一个社会。阶级分化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呢?就是因为大家开始占有不同的财富,阶级开始分化,财富的分配也开始趋于分等,这种社会我们称之为小康社会,即阶级社会的开端。 《礼记•礼运》篇里面也曾经谈到小康社会的特点: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所以说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就是儒家经典里面对我们早期,在国家产生之前早期文明两个阶段的概括,这跟西方不一样,西方对它们理想社会的概括,放在宗教里面,就是对天国的设想,而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把我们这样的理想社会追述到史前社会,追述到原始社会的理想。这是中西文明两个不同的特点。

早期国家的形成

早期国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城市的出现、王权的神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早期军队与刑法的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形成与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通过学习古代王权、等级制度和维护工具,理解人类早期社会冲突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王权的至高无上和残酷性,对广大被统治阶级的境遇能抱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怀。 通过对城市等文明标志物的了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意识,认识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人类早期城市遗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并能够尝试着比较古代和现代城市在景观上的异同点。 通过学习早期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印度种姓制、中国分封制度等现象分析出制度背后所涵盖的社会阶级分化本质。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等具体资料的方式运用,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君主、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

成时期的作用。 知识目标 乌尔、摩亨佐?达罗、二里头等城市遗址;埃及法老和金字塔,大禹和九鼎;古埃及的社会等级,印度的种姓制,商朝的阶级划分;古代军队,《汉谟拉比法典》,夏商的刑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王权、阶级等如何体现出国家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难点:王位世袭制、种姓制等抽象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 提问:有谁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后回答:国家。 过渡:国家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呢?从而导出新课学习。 城市开始出现 ①阅读课本,以“城墙、宫殿、公共设施、街市、作坊、神庙”六个关键词为例,并结合图册P10,尝试描述下列城市遗址当时的风貌: 西亚的乌尔城;印度的摩亨佐?达罗;夏商的二里头遗址。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时空观念(理清时间线索) 公元前2070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土地国有;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人面鱼纹盆】;禅让制) 夏朝(启即位,“传贤”到“传子”,王位世袭制【至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消失】) 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注意:问神以国家大事】;甲骨文) 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盛行;金文) 东周时期(春秋:井田制逐渐崩溃;铁犁牛耕;百家争鸣;《诗经》。战国: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抑商”政策;《楚辞》)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二、早期国家的制度 1、夏朝:王位世袭制。(从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权力的传承由禅让制变为王位世袭制,统治中心在黄河中游地区。) 【王位世袭制】:王位的传承方式既有父死子即,也有兄终弟即。均注重父系血缘关系,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2、商朝:内外服制度。商王和方国的关系是政治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经济上方国要对商王尽租役义务。 【例题:2019年全国卷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即,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了(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3、周朝: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1)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A.整体演进趋势 西周(实行,时间推移,血缘关系淡化,地方势力崛起)——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雄)——秦朝(郡县制)——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汉武帝(“七国之乱”推恩令)——逐渐消亡 a\创制于西周 b\趋于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 c\废除于秦朝,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 d\延续:汉初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后,诸侯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B、内涵解读 经济基础:井田制 分布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图示) 分封的对象:姬姓贵族(同姓王族)为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体现家国一体”。占据地势险要、经济发展繁荣地区】;功臣【彰显王的功德,拉拢功臣以巩固统治】;先代帝王的后代【安抚作用,强化不同地区、不同族众的融合。“拉拢又防范”】。 分封的内容:土地、人民。 分封的目的:巩固周的统治。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在地方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如若诸侯不履行上述义务,“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与商朝的方国相比,分封制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周王室统治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实现对领土的有效控制。但要牢记: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张军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中国早期国家,这个名字是一个学术上特定的术语,但是我们究其实质来讲,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因为在一个文明诞生、发展的历程中,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中国在它自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我们的国家是怎么产生的,这在我们学术界,也是在我们的政治文化史上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命题。国家产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放到中西两大文明体上去比较,就会发现,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产生,它的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特点,中国它的国家的产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觉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以后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格局。因此,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讲,我们追溯到文明之初,我们国家的产生时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回述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长达几千年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早期国家的问题。 一、什么是早期国家 (一)从氏族到国家 大家知道,我们的早期国家,在我们的文明研究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什么是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就是国家产生之初,我们传统之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夏朝,夏朝在它产生之前,我们的人类、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样从原始社会,怎么样从一个前国家时期进入到国家时期,在这样一个具有界碑式的发展历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东西,奠定了我们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格局。我们要想追述我们的早期国家的历史,实际上就要追述到人类的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最初在国家产生之前,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的这样一种架构,它在产生之前,我们现在学术界也有一个名字就叫氏族社会,由氏族社会进入到国家,这样国家产生的界碑式的结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东西,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中国文明基本的东西。 氏族社会就是人类历史直立行走之后慢慢成了很多种群落,种种群落就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现形态,谈到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发展也分布了几个特点,它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实际上跟当时的这种人群婚姻状态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到群落的这种阶段,它的婚姻状态不断地在演化,这种演化反映了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的历程。 一种婚姻形态的进化模式就是反映了从氏族到国家的历程,人类的文明经历过哪些婚姻形态,首先最初的时候就是杂婚,杂婚是什么?杂婚的时候就是人类社会刚脱离了猿猴时期,脱离了古猿时期,从猿变成人的时候,它自然组成原始群落,这个原始群落刚刚从猿变到人,在这个时期,它的婚姻形态也发生了一种变化,最初的时候,它是一种杂婚,什么叫杂婚,就是不分辈分的乱婚,在一个原始群落当中,在一个原始人群当中所有的异性,就是所有的母性都是雄性的妻子,所有的雄性也是所有女性、母性的丈夫,这个时候只是按性别划分,它没有按照辈分来划分,是一个杂婚状态,杂婚状态反映了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一种比较混乱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婚姻状态。由杂婚,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技能 1.列表归纳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建立者和末代国王、都城、导致灭亡的事件等内容,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西周更替的史实;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基本掌握) 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运用历史地图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初步知道) 3.知道夏朝与商朝文化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扩展了解) 过程与方法 1.查找、整理有关夏朝二里头文化、殷墟及夏、商、西周建立与更替的资料。 2.认真阅读教材和资料,科学标记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归纳制作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基础知识表格。 3.思考、回答问题,认真、及时做好笔记: (1)为什么说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以此认识什么是“国家”。 (2)简述一下,夏、商、西周的灭亡有什么共同原因?以此理解、认识国家衰亡与统治者的关系。 4.模拟绘制一个图示,形象展现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严格的等级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夏桀、商纣、周厉王等腐朽残暴的表现,认识国家兴亡与统治者的关系。 2.从夏、商、西周王朝“家天下”的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确立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 3.与同学交流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感受,找出自己在本课学习中最感兴趣、学习效果最好的内容或活动,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 重点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在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1 6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兼介绍一种关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

而上,艺成而下”,“重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类典型贵族意识都会助益此崇尚政治德义而轻贱经济功利的社会心理形成。所以,绝对政治权力的产生与贵族的社会生活意识存在一定联系。总之,如果论到先秦的社会形态,不妨称之为贵族政治社会。此所谓贵族,是有别于秦汉以下的官僚贵族,可称为早期贵族、传统贵族或曰氏族贵族。其时贵族占据社会统治地位,其思想生活方式强烈地影响与模塑着先秦社会的各方面形态特征,其最可注意的是控制与支配一切的绝对政治权力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2. 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兼介绍一种关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 沈长云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目前,中国史学界正兴起新一轮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以1999年《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南开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社会形态及其相关理论问题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已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著问世。目前出版的张广志、李学功先生的《三代社会形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及晁福林先生的《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是其中的代表。这是对旧古史分期讨论的命题否定之后引发的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新的理论思考。 同旧古史分期讨论不同的是,参加新一轮讨论的学者大多抛弃了按“五种社会形态”的模式来解释中国古代社会的作法,尤其是否定了中国古代存在过奴隶社会这个“五种社会形态”说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无疑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预示着人们将站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学习,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界定。我们期待着新的理论突破。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理论去代替过去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是否可以认为,砍掉“五种社会形态”中的某一种或两种社会形态,用其他几种社会形态来解释过往的中国社会就足够了?或者采取过去意大利学者梅洛蒂的“一元多线”说法(梅洛蒂的观点见其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有关此书内容的介绍见《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第17期,1980年1月13日),将原始社会以后直至近代之前的整个中国社会径直归入亚细亚社会形态(或“亚细亚生产方式”)就可以了?我过去是比较倾向于梅洛蒂的理论的,认为也可以用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解释,但现在看来,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最 主要的问题,是自原始公社制以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不能看做是没有变化并从而可以用一种社会形态对之加以概括的。至少,春秋战国之际,我国社会就曾发生过一次根本性的变革,这前后的社会大概是很难用同一种社会形态来加以概括的。我曾经写过一篇《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及相关历史问题》的文章发表在《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是在战国以后才出现的,那么,战国以前的夏商周三代自然就不好说成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了。 这样,问题就归结到了本文的主题:作为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是什么?到底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对之进行界定才更合适?早在古史分期讨论的年代,这个问题就最显分歧,如今参加新一轮古代社会形态讨论的学者对之也莫衷一是。有学者干脆回避这个问题,或者使用“上古”、“中古”之类表示时间远近的词汇来给历史划分阶段,以避开社会形态的论定。这些都不是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仅应当正视社会形态的问题,而且应当一如既往地从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考察三代社会性质,从而给人们一个这一阶段历史的总体把握。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看来,所谓社会形态主要还是指的社会经济形态,因为只有从社会经济结构角度,才能从根本上阐明一个社会的性质。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也不赞成一些学者使用“古国”、“王国”、 “帝国”这样的术语去对中国古代社会各阶段的历史进行划分。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使用的现成的有关古代社会形态的术语中,除了奴隶社会之外,还有封建社会(农奴制社会)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现已证明,奴隶社 42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和家天下 1、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影响: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禹死后,继承父位。影响: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3、夏朝制定的历法称为“”。 4、洛阳平原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5、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他是个暴君。 二、商汤灭夏 6、夏朝后期,起兵伐桀,桀败夏亡。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朝。定都。 7、受战乱和环境变化等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时迁到。此后保持了相对稳定。 8、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是个暴君,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三、武王伐纣 9、商后期,渭水流域的周部落迅速发展,时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决战,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史称。10、西周的 A目的:为了; B内容: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 诸侯需要向周王承担纳贡、服从调兵等义务。 C影响:控制地方,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制度。 11、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西周衰落。 周幽王时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后来东迁,史称东周。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和发展: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年的甘肃遗址出土了铜镜。 以后,青铜器数量、种类逐渐增多,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_____ 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2、制作工艺:商周时期的工匠已经掌握了的比例来制造不同用途的青铜器。在铸造 技术上采用“”。到了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3、典型代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4、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1899年清朝人首次发现。 5、影响: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重要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6、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使用、、、等造字方法。 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能造出大量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的基本结构,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表现在:农业发展,和的出现;手工业规模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市场和货币。 二、王室衰微 2、王室衰微的表现:瓦解;地位下降,大的崛起竞相争霸。 三、诸侯争霸 3、原因:王室控制力减弱;。 4、特点: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以“”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5、著名霸主:(第一个霸主)、、、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长江下游的和也先后北上称霸。 6、春秋争霸的影响: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了。

七年级历史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人教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二、商汤灭夏 1.夏朝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三、武王伐纣 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落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知识点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二、商汤灭夏 1.夏朝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三、武王伐纣 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落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

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