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张军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中国早期国家,这个名字是一个学术上特定的术语,但是我们究其实质来讲,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因为在一个文明诞生、发展的历程中,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中国在它自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我们的国家是怎么产生的,这在我们学术界,也是在我们的政治文化史上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命题。国家产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放到中西两大文明体上去比较,就会发现,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产生,它的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特点,中国它的国家的产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觉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以后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格局。因此,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讲,我们追溯到文明之初,我们国家的产生时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回述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长达几千年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早期国家的问题。

一、什么是早期国家

(一)从氏族到国家

大家知道,我们的早期国家,在我们的文明研究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什么是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就是国家产生之初,我们传统之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夏朝,夏朝在它产生之前,我们的人类、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样从原始社会,怎么样从一个前国家时期进入到国家时期,在这样一个具有界碑式的发展历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东西,奠定了我们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格局。我们要想追述我们的早期国家的历史,实际上就要追述到人类的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最初在国家产生之前,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的这样一种架构,它在产生之前,我们现在学术界也有一个名字就叫氏族社会,由氏族社会进入到国家,这样国家产生的界碑式的结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东西,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中国文明基本的东西。

氏族社会就是人类历史直立行走之后慢慢成了很多种群落,种种群落就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现形态,谈到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发展也分布了几个特点,它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实际上跟当时的这种人群婚姻状态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到群落的这种阶段,它的婚姻状态不断地在演化,这种演化反映了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的历程。

一种婚姻形态的进化模式就是反映了从氏族到国家的历程,人类的文明经历过哪些婚姻形态,首先最初的时候就是杂婚,杂婚是什么?杂婚的时候就是人类社会刚脱离了猿猴时期,脱离了古猿时期,从猿变成人的时候,它自然组成原始群落,这个原始群落刚刚从猿变到人,在这个时期,它的婚姻形态也发生了一种变化,最初的时候,它是一种杂婚,什么叫杂婚,就是不分辈分的乱婚,在一个原始群落当中,在一个原始人群当中所有的异性,就是所有的母性都是雄性的妻子,所有的雄性也是所有女性、母性的丈夫,这个时候只是按性别划分,它没有按照辈分来划分,是一个杂婚状态,杂婚状态反映了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一种比较混乱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婚姻状态。由杂婚,

人类文明开始进化,进化到血缘婚,什么叫血缘婚,血缘婚就是说夫妻双方的这种婚姻关系,只限同辈的兄弟姐妹,也就是同一辈分的年轻人,同一辈分的人才能结为夫妻,不同辈分之间的人是不能结为夫妻的,这样比杂婚状态进了一步。再进化之后就是普那路亚婚,普那路亚婚就是繁细有血缘关系的不能通婚,血亲不能通婚,两个原始人群他们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婚姻集团,这个氏族的男性可以找另外一个氏族的女性为妻,但同一氏族男性不能找女性为妻,两个氏族互相结为一种婚姻。再往下发展,就是对偶婚,对偶婚就是一堆姻族男女间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关系,也就是男女夫妻双方这样的一种婚姻关系是比较稳定的,这种婚姻状态就是现在的一夫一妻制最初的状态,再往后就是我们现在的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在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我刚才谈到的就是我们氏族集团,在我们国家产生之前,中国文明或者说我们的人类文明所经历过的这样一种婚姻形态,这样一种婚姻形态,大家可以看到,它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这样一个进化。

母系社会自身有一个特点,他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所以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母亲是在占领着这个氏族的领导权,女性对于这个氏族来说,是具有领导地位,具有决定性地位,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但是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谁,这是母系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之后,由于男性在体力、身体上的一些特点,决定了他实际上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宰,父系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人类社会在国家产生之前,我们所说的氏族社会就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这种过渡实际上也伴随着一些基本国家产生的一种萌芽产生了。

按照我们现在比较经典作家对国家的定义来说,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国家要产生,必须先有阶级分化,首先什么叫阶级,它的产生是由什么来作为决定性因素的,就是由经济条件来作为决定性因素,财富开始不均等,财富向少数人身上来聚集,就是财富被少数人所占据,而大多数人是没有财富的,这个时候有自然产生了阶级,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产生了国家,中国早期的文明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在考古上,我们这几年的考古发掘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考古学上的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考古学上很多发现,证明了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基本特点。

比如临潼姜寨遗址就是被反映,我们挖掘出来之后是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为什么是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聚落当中,在这样的氏族当中,所有人住的房子,所有人拥有的固定财产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它大体上反映了每个人在经济方面的平等局面,这种平等局面,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文明的早期形态。

随着时间的进化,到了仰韶文化,也就是甘肃的秦安大地湾,我们在这里考古发现,在这里含有了初步的分层和不平等的中心聚落,我们看到在这样的氏族当中,有的人的房子明显要比其他人的房子筑的更大,更富丽堂皇,他的家具也更多等等,像这样的话,反映出了在一个氏族的内部,不同的成员之间对财富占有的程度不一样。这就反映了在这样的氏族里面它的阶级分化开始了,阶级分化开始了,意味着国家产生的萌芽开始出现了。

我们在古籍上,比如在《吕氏春秋》这部书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而不知父。这样的记载恰恰反映了中国文明早期特定的历史时期,母性氏族时期在权力分配上的特点,整个社会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中国的汉字很多都是由女性为偏旁部首,比如早期王的称呼,一般称之为后,就是皇后的皇后,而后本身只是一个王的称呼,王这个字汉字的书写,在考古学意义上,在资源学意义上,我们很多历

史学家、考古学家把它解释为是一种战俘,战俘本身的形状就是王子的形状,因此反映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权力过渡。

恩格斯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这样的一种原始社会实际上就是国家产生之前的社会,这样的一种原始社会在阶级没有分化,在国家没有产生,在财富大体上基本上人均占有的相同地位,这种社会,我们在儒家的经典里面,把它概括为一种大同社会,就是所谓的原始共产主义时代。

《礼记?礼运》篇里面曾经有一段话来形容这样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这样一个社会。阶级分化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呢?就是因为大家开始占有不同的财富,阶级开始分化,财富的分配也开始趋于分等,这种社会我们称之为小康社会,即阶级社会的开端。

《礼记?礼运》篇里面也曾经谈到小康社会的特点: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所以说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就是儒家经典里面对我们早期,在国家产生之前早期文明两个阶段的概括,这跟西方不一样,西方对它们理想社会的概括,放在宗教里面,就是对天国的设想,而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把我们这样的理想社会追述到史前社会,追述到原始社会的理想。这是中西文明两个不同的特点。

(二)考古所见国家产生条件

考古发现我们国家产生的条件里面,哪些东西能证明我们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一种基本条件,是一种什么样的条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国家在考古学上有这样一种发现,证明了我们中国的文明在什么时间开始进入了国家的阶段。我们从青铜器,从城址、婚姻、墓葬规模、原始文化,这几个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明是怎么样从氏族一步一步走向国家的。

首先从铜器,从夏以前出土铜器者已达到20多处,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在它之前,我们的考古发现有二十多处是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开始出现了青铜器,比如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当中都有发现。在国家产生之前,我们的承包普遍出现,比如登封王城岗城堡,濮阳平粮台城堡、山东城子崖城址、四川龙马宝墩古城等。从婚姻形态上,新时期后期普遍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墓,以及一男二女合葬、父子合葬的情况。就是说一男一女、一夫一妻制,是我们当时发现墓葬的基本形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从墓葬的规模,在我们的国家产生之前,夏王朝之前,我们发掘的墓葬规模,有大型的墓葬,有小型的墓葬,也有乱葬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型的墓葬一般都是这个社会的贵族,产生了阶级分化,有了阶级分化之后,富有的阶级墓葬出现了比较大型的墓葬,大型的状态。小型的墓葬基本上是一般的平民,还有乱葬坑,乱葬坑是什么?就是死后之后没有地方来葬,基本上就是多人葬和合葬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乱葬在一起的乱葬坑。从墓葬的形态反映了当时阶级分化的局面。从文化上,我们在国家产生之前,中国的原始文化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比如有大量精美的原始艺术品,有大型祭坛,占卜卜骨,这样一种形态,所以说我们的原始文化也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阶段。这就是我们的考古发现

所处的发现状态,反映了我们国家产生的一些基本特点。

按照经典作家,比如恩格斯,曾经从欧洲历史的发展出发,它归纳了国家产生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按地域而非按血缘来划分国民,就是一个国家开始有了行政区划,有了行政区划就说明一个国家开始管理这个土地上的人民、国民。第二个就是公共权力的出现,国家有了管理机构,这样一个人类社会,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开始出现了管理机构,开始有了权力,这样一种公共权力的出现,这是一个标志。然后按照地域来划分,来管理国民,这是恩格斯,我们的经典作家所说到的国家产生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但这个条件,我们说是从欧洲的历史,它的欧洲文明发展概括出来的国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但是这样的概括条件,不一定符合,我们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中国的早期国家,就是中国早期的传统社会,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它自身的特点到底有哪些,我们谈第二个问题,即谈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中国早期的国家,都知道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夏王朝是由谁建立的呢?一般都说是由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夏启,夏启的父亲就是大禹,而大禹中国人们都比较熟悉他最有名的典故,就是他一生的功绩,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奠定了大禹在那样一个社会居于领导者的地位,所以有的汉学家,包括中国有的一些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说明中国的文明,尤其是国家的产生跟治水分不开,因为治理水患要求集中全社会的能力,要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充分治理水患,在这样一种治理防御水患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了集权,所谓的中央集权,然后才产生了一种管理机构,产生了一个国家,我们一般来说,大禹治水与夏国家产生有着比较紧密的因果关系。

我们刚才谈到恩格斯曾经说过,国家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公共权力的产生,一个是按照行政区划,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这样一个特点,尤其是第一个条件,就是按照地域来管理国民的条件,它是从欧洲历史,欧洲文明的发展基本历程中提炼出来的,它这点不一定符合我们中国的历史实际。

因为在中国来说,我们的政权组织与亲族的组织是合二为一的,我们的政权分配是与血缘关系是紧密挂钩的。所以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就是政权和宗法的权力是合而为一的。所以我们说中国是家国一体,皇帝天子的一家,就是政绩国家。它是政权和宗法的权力是合而为一的,因此,政权组织与亲族的组织合而为一,这是我们中国文明的一种特点,它没有完全按照行政区划来管理国民,它是按照亲族组织、政权组织合一的形式来管理国民的。

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古代国家建立过程,我们最早从《史记》当中可以发现,因为《史记》是我们的第一部纪传体诗书,又是我们的政史,第一部政史,实际上记载了很多原始社会,史前社会传说时期的历史,实际当中记载了上古地位的传承次数,它的次数是这样的,我们的国家在第一个奴录制国家,夏朝建立之前,类似于国家组织,就是国家之前产生的一种部落组织,氏族部落,它也产生了类似于国家这样一种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机构有它的领导者,这种领导者就是我们儒家社会里面讲三皇五帝,这样一种皇帝,上古帝位传承的次数是怎样的呢?从《史记》记载的上古地位传承是这样的,第一是黄帝,黄帝帝位传给颛顼,再传给喾,再传给尧,再传给舜,再传给禹,再

传给启,即黄帝-颛顼-喾-尧-舜-禹-启,而启正是夏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是这样的传承次序。

《史记》所载的黄帝世系是怎样的呢,我们列了一张图,这张图就是以皇帝为首的亲族,它的大家族,我们发现,《史记》里面记载的帝位传承次序基本上是在它的家族内部传承的,也是我们中国文明的典型特点,我们的这种帝位传承是在一个家族内部传承的,我们刚才只举到的那些帝王的名字,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家族里面的子子孙孙,它的子子孙孙里面,皇帝的世系里面看到三皇:伏羲、皇帝、神农。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基本上是以皇帝为首的宗法世系里面规定的。

我们从《尚书》里面,对尧将帝位传给舜的历史记载做一个具体分析,我给大家展现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我们的原始社会,上古社会,我们帝位的传承是怎样的情况,反映了这样一个历史帝位传承的情况,在我们最早的古籍《尚书》里面就有充分的记载,发现我们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一些基本特点,也反映了中国政治文明最原初最好的案例,从中可以分析出,为什么中国以后几千年的社会,我们是处于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而没有像西方那样有民主的传统。这是我们要破解这个案例的重点所在。

《尚书》里面记载了尧决定将他的帝位传给他的接班人,他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他的一系列,跟他的大臣一种对话,这种对话里面,我们可以从他的语气里面复原出当时所谓的部落属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它的权力集中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我给大家念一念,复原一下我们这个历史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过程。帝曰:“疇咨若時登庸?”这是古汉语,这是难懂的,这是上古的语言。它的意思就是“谁能接我的班”。有一天尧帝开了一个会,他要在这个会上,把各部落主要的领导人都集中在一起,从他说话的语气里面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尧帝是基于众人之上,很明显,就是当时所处的部落联盟状态,国家产生之前的,我们人类群落它的一种状态,很明显,它也是一个高度集权化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特点,权力集中的特点,这里面尧帝是高高在上的,跟他重要的大臣来发布一个重要消息,就是他有意选择继承人,所以他说“疇咨若時登庸?”,就是谁能接我的班,他要跟他的重要大臣里面去选拔他的接班人,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臣子、大臣,叫放齐,放齐就说:“胤子朱啓明。”大家不要忽视这样一句话,:“胤子朱啓明。”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个大臣叫放齐向尧帝推荐,您的儿子丹朱人就很好,推荐尧的儿子来继承他的帝位,尧帝说了这样一句话“籲!嚚訟,可乎?”我这个儿子张扬跋扈,恐怕不行。帝曰:“疇咨若予采?”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些人才结构当中,谁具有办事能力呢?底下有一个大臣叫驩兜,他说“都!共工方鸠僝功。”就是说共工刚干了一件大事情,反映出了共工本身这个人所具有的卓越行政才能。然后尧帝又加以否决,他说:“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共工这个人说话漂亮,但干事情不漂亮,表面对人很恭谨,但内心是瞧不起人的,很高傲,所以这个人也不行。这是反映了一段历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尧帝在选择接班人的场景,所以说这个场景鲜活,它表明了尧帝在他高龄阶段要为这个社会选一个接班人,他的臣子先是推荐了他的儿子,他否决了对他儿子的提议,另外他的另外一个大臣推荐了共工这个人,但是共工这个人也没有中意。

尧帝又说:“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这是另外一个会议的场景,尧帝时期,我们知道,华夏族居住地就在黄河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在上古时期经常泛滥,一到一年四季特定时候,就会河水泛滥,我们知道河水泛滥可以摧毁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因为我们在黄河中下游,我们中国是

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靠天吃饭的,尤其是它的聚集地都要在一个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这样的话,有便于灌溉自己的农田,这个时候黄河水泛滥,对这个国家来说,尤其对这个社会来说,最大的事情就是治理泛滥的河水。

这个时候尧帝开始了选拔人来治理水患的会议,这个时候他就问四岳,他最重要的四位大臣,四位老先生,洪水正在为害,洪水围住了山,冲上了土丘,恶浪滔天,我们的老百姓要求我们帮助他们,但是谁能帮助他们呢?然后他的群臣都说:“於,鯀哉!”他们推选了一个人,这就是鯀,尧帝说:“籲,咈哉!方命圮族。”这个人不好,因为他在治水过程中已经让很多人丧失了性命,尧帝否决了这样一个提名。嶽曰:“異哉,試可乃已。”他底下的大臣说还是试一试吧,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再换掉他。然后:“往,欽哉!”(那就试吧,治水去吧!)结果鯀这个人去治理黄河水患。

九載,績用弗成。用了九年也没有治理好,这个时候尧帝又开了一个会议。

他说:“咨,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四老,我已经在位七十年了,你们愿否继承我的帝位。嶽曰:“否德忝帝位。”,他们都说我们四个人德望不够呀。然后尧帝说:“明明揚側陋。”当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要发扬好品德,缺点不隐瞒就行了。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向他推荐,有一个个平民鳏夫,叫虞舜,这个人德望很好,我希望把他作为重点的培养人。然后尧帝说:“俞,予聞。如何?”噢,这个人我听说过,他怎么样?

四位大臣说:“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艾不格奸。”什么意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舜他的父亲是一个瞎子,脾气很不好,对待舜也非常的刻薄寡恩,他的母亲很霸道,他的弟弟平常欺凌他,也骑在他的头上来欺负他,但是在这样一个家庭成员都对他不好的情况下,他都能把自己的父亲、母亲还有弟弟的关系都处理的好,孝道满怀,从无恶意,就是说舜在家庭伦理上把这个关系都处理的非常好,我们说儒家经典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可以从这样一个例子里面,可以从舜的身上发现他很符合我们后世儒家的规定,要修身,他的德行很高,他的道德水准很高,能把一个这样的父顽、母嚣、象傲,父亲、母亲、弟弟对他都很不好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的一个家庭,他能处理的非常好,这就是齐家,所以说有了修身齐家才有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资格,这很打动尧帝,尧帝说我来试试他,怎么来尝试呢?这样一种尝试手段,在我们今天来说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女于時,觀厥刑於二女。厘降二女於嬀汭,嬪于虞。

尧帝为了考察舜能不能作为他的接班人,能不能作为一个社会的统治者,所以他当场要考察他,怎么考察,当场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他,通过他的女儿向他汇报,看看舜平常的表现。尧对舜这样的考察是一种什么样的考察?我觉得就是对他日常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个方面能力的考察。

那么尧对舜的行政能力也有一种考察,比如《尚书》里面这样记载,慎徽五典,五典克從,这是舜行政能力的一种表现,舜身上光大了五种的人伦美德,这五中人伦美德它都能做的很好。納於百揆,百揆時序。尧让舜去处理各种行政事务,接收各种行政事务之后,舜办的也井井有条。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让舜来迎接外宾,迎接四方诸侯宾客,他们也恭恭敬敬,最后一点,尧对舜的考察,是我们今天有点匪夷所思的,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把舜搁到山野中,大雷大闪大风大雨,这样来考察舜,但是舜心智也不迷乱。这是对他心理的一种考验,所以我们可

以看到,尧对舜这样的一种选拔也非常严格。但从《尚书》里面尧对舜接班人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我们的国家产生之前,尤其是在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它的很多政治上的特点,都表明了、暗示了,后世的传统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特点。所以说看的出来,尧这样的一种地位,他这样的一种表现,是一种高度集权,中央集权的社会。因此,我们在国家产生之前,中国的社会就已经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

尧对舜这样一种接班人的考察,舜都通过了这样的考察,并且做的非常好,所以尧把帝位传给了舜,舜继位之后,他着手完成了四件大事,这四件大事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第一是重新划定全国统治区。按照我们的全国,划分成全国统治区,划分成行政区划。第二是制订刑法,以法治国,当然这个法是刑法。第三是惩罚官员,消除异己,所谓的消除异己,在《尚书》的历史记载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开始以法来治理国家,并且开始惩罚官员,惩罚的官员都是在以前尧考察舜的时候,曾经推荐过其他人选的人,在舜继位之后都被清理掉,所以舜继位之后开始树立亲信,任命了22位官员,开始树立自己的亲信来统治这个国家。这是舜继位之后完成的四件大事。

尤其是他制订刑法。他是怎么样来规定的呢?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这是刑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意思呢?把刑具刻画出来让人民看,用于流放和关押而使用的有五种刑具,把刑具也展现出来给人民看,以起威慑作用,鞭子用作政府惩罚的象征,棍子用作教育的象征,金子用于赎罪。你交纳一定的钱可以来赎自己的罪,这是他以刑法治国,刑法的一些基本内容。

在舜之后,他还对中国早期国家政治理论上有很高明的一种创建,比如说古代的音乐理论与统治秩序的关系。这是舜自己的规定,这个规定《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什么意思?就是舜任命了一个音乐官员,叫夔,他说任命你为音乐总管,教我们皇家的孩子,〔让他们〕严峻而温和,宽容而令人敬畏,强硬而不欺负别人,矜持而不傲慢。歌词要有意义,旋律要配合歌词,发声要依照旋律,旋律反过来要配合发声。八音和谐,互不乱位,天与人就可以相合。这是最早期国家产生之前的一种记载,大家可以从这种记载里面看到,舜自己的统治政治原理,这也是最早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思想。

舜的大臣,后来又在禹的时候,作为大臣的皋陶,创办了一种政治伦理思想,这个时候是皋陶与舜的一番对话,在《史记》也有充分的记载,我把它拎出来,然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来反映尧舜禹时期,我们的中国在国家产生之前,它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和它的政治伦理思想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度。

皋陶曰:“允迪厥德,謨明弼諧。”(往古的帝王达到“德”的最高境界,决策英明,各位大臣的默契配合也臻于极至。)这个时候,皋陶的这番话是针对后来的帝位禹说的,禹感到很好奇,他说这么好,怎么做到的呢?臯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噢!对己严格,不断修养,家族和睦,帮衬俊杰,〔这些事做好〕其威力自达远方。禹拜昌言曰:“俞!”(真好!)臯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做到这些之后,还要看懂人,并安定民众。

禹曰:“籲,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歡兜?何遷

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皋陶的这些言论深深的打动了禹,然后禹说,如果把这些都做到,即使英明的尧帝也很难,看懂人是一种大智慧,可以把官位任命出去,安定民众是大恩惠,老百姓都会记得牢牢的,既有大智慧,又有大恩惠,还怕什么欢兜,还怕什么有苗,还怕什么各种各样的小人呢?这样的话,皋陶和禹探讨的就是国家最初的政治伦理思想,大家可以看到,看懂人是大智慧,我们当时的社会,他的分官设置,选拔官员是怎么选的,基本上都是任命制的,而不是一种选拔制,它不是从对人民负责,从民众当中选拔出来的,而是由帝王加以任命的,所以他说要看懂人,把官位任命出去,然后再安定民众,并且把民众这样一种治理当成对民众来说是一种大恩惠,老百姓会记得牢牢的,所以他把这样一种统治秩序,这样的一种统治手段和政策,看成是一种大智慧,看成是一种大恩惠,这是反映了我们当时政治文明中央集权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它就是这样产生的,它产生之初,我们通过《尚书》这样一部最古的历史书当中,对当时的前景描写,可以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明的特点。我们的特点在最初的时候由氏族社会进入到国家社会之时,就已经开始这样产生了,所以我们的夏王朝也是这样产生出来的。中国政治文明,也就是史前社会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文明特点,如果我们把它与其他几大文明做一个比较,会是什么样子呢?

三、中国与其它三大文明的比较

我们看第三个问题,即中国与其他三大文明的比较,我们知道,氏族社会按照经典作家对它的观点,比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他对国家的起源有过三种模式的探讨,他认为氏族模式,从氏族社会产生出国家来说,最纯正的,这样最自然的产生方式就是古希腊雅典,在雅典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它是怎么样来产生这个社会的执政官,政府最高级的官员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执政官的产生恰恰是由选举产生的。

比如公元前682年,执政官的产生和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它的国家产生方式恰恰是由民众选出来的,是民选的,所以我们说国家产生的形式,实际上决定了国家发生的一种政体形式,而国家发生的这种政体形式,从一定意义来讲也反映了国家产生的这样一个方式,所以说古雅典是这样的一种产生方式,它是一种民主传统,所以我们说西方有民主的传统,对中国文明来说它是专制的传统更为悠久。

古埃及的文明模式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看这张图,这张图反映了古埃及文明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埃及是沿着尼罗河流域来建立的一个国家,这时候在上古时期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上埃及统一了下埃及,然后建立起了一个文明古国,他的文明有这样几个特点,它的文明是以尼罗河为依托的,而我们中国文明是黄河中下游,还有长江流域、辽河流域河流为依托的。古埃及是在公元前5千年开始出现了城镇的整体,它的主要活动就是城镇、城市里面,这种城镇的政体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地带。公元前3100到3000年由上埃及国王孟尼斯实现了统一,埃及文明形成,但是埃及的官僚体制由于处在这样的地理结构里面,它是由尼罗河,由南向北流,由上埃及统一下埃及,所以它的一种官僚体制具有一种非常强的内向型的特征,它注重内部的行政体制和部门化建设。是这样一个基本特点,古埃及是城镇整体,跟我们传统社会不一样,我们传统社会,中国文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文明。

我们再来看看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模式,两河流域就是我们所说的伊拉克、中东地区,两河流域有两条河,一条是底格里斯河,一条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由于河流流水比较湍急,难以治理,所以它不好灌溉农业区,基

本上我们所说的两河流域,主要为农业区提供灌溉水源的就是幼发拉底河。在两河流域,公元前五千年是乌贝德人疏浚幼发拉底河,建立了灌溉网络。公元前4000年中叶,聚落消失,城市开始出现,就是城邦国家,城镇政体也开始出现。

它在政治上有这样三大特征,它在政体上,首先表明出它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制,这样的原始民主制是怎么来形成呢?就是对幼发拉底河水资源的利用,对河水的灌溉使用权促使了这个族群整体等级化,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外来户口和本地人的概念,就是说当时的本地人,城镇里面的人,幼发拉底河沿岸这些居民,城镇政体里面的这些市民,城镇的居民,他本身拥有着河水的灌溉权,他不亲自去劳动,他雇外面的人或者是迁移过来的人,来使用利用它的河水灌溉权,来帮他们租住土地,所以整个社会分化成两个阶层,一个是有河水灌溉使用权的一个贵族阶层,一个是为他们服务的,来帮他们种植粮食的这样一种底层,所以这样一种社会阶层开始分化成两个鲜明的等级,那么他们的政体也是比较碎片化,这是他们这样的文明基本特点。

我们中国的文明模式,恰恰跟这样一种发展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的文明模式,是多元一体化的蛛网辐辏模式。它是指什么呢?我们中国的文明,它的起源以黄河、长江、辽河三大流域为单独的发展基础,造就了我们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第二点是农业为经济命脉,而非贸易,不像两河流域一样,它更多体现于贸易,一种城邦的整体,不像古希腊雅典时期的文明,也是城邦文明,我们中国的文明是以农业为经济命脉,而非贸易,所以我们缺乏城市文明的土壤。另外一点,我们为与亚洲东部,面向太平洋,背倚亚欧大陆,幅员辽阔,发展空间大,因此,中国的文明模式倾向于中心辐射型。

龙山时代尧舜禹时期,长江中游石家河、下游良渚文化和稍早的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先后崩溃或停步不前,也就是我们的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流域,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本来是三大我们的文明发展依托地带,在后来尧舜禹时期的时候,辽河流域的文明和长江中下游的文明开始趋于衰落,整个文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形成,都开始拘束于或者向中心辐射,形成以黄河一支独秀的局面,黄河流域的文明开始程度中国文明的一枝独秀,所以中国文明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中国文明蛛网式核心辐射型模式诞生。

禹贡九州的分划、五服、九牧、十八岳的官僚体制显示出中原文明辐辏八方的外交型行政管理体制。这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中国文明和其他文明相比较,体现出来的文明基本特点。

所以我们可以跟其他几大文明古国,它的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比较而言,我们有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尤其是从我们的尧舜禹帝位传承过程当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早期的政治文明的基本格局。

四、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专制与成熟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模式

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是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谈第四个问题,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专制与成熟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模式。这里面,第一点,中国古代缺乏民主政治传统,所以在夏商周时期看不到古代雅典和罗马国家中对于高层官员的选举制度。我们国王的权力是来自于天命而不是来自于人民,所以我们的帝位自称为朕,我们称之为天子,上天的儿子,是带领上天来对人民进行管辖,所以国王的权力来自于天命。

在这样一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我们的夏商周时期,我们的早期国家呈现出来,它既有专权的、集权的这

样一种狞厉、严酷的特点,这种特点,被我们的哲学家这样概念,叫狞厉的美,为什么呢?因为它既具有中国早期国家产生之初中央集权的严酷性,但是又折射出中国早期文明的一种美,所以李泽厚先生曾经有这样的话,我觉得作为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非常合适,他说,早期奴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当中,确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又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当中,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我觉得这句话概括的非常之好。

我们中国早期国家自身的发展,第二个特点就是中国国家进程多元化造就了成熟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模式。自先秦以来形成并在秦汉以后得到加强的关于中国统一王朝的观念,有效地在许多重要历史时期抵消了多元化的疆域政治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个特点,我们中国历史的基本国情,这是跟其他几大文明古国比较而得的,中国的文明,中国的历史有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有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有五年前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这跟西方的历史发展是完全不一样的,也跟希望的政治文明发展不一样的。所以说中西两大文明之间,它在根本点上有很多的不同,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明,有它自身的合理性,所以今天我们学习这段历史,就要读出中国历史的合法性来。今天的课有上到这里,再见!

中国古代文学之一---------词的起源

词源篇(一) 词是一种诗体,起初本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写的歌词,所以有称为“曲子词”,但它却不同于普通所谓的“旧体诗”,(旧体诗包含古体与近体两类),尤其是“近体”的格式只有几类,字数、句数、平仄、用韵方式都很固定的,而词的情况就很复杂了。 一、诗词配乐的不同 词与诗不一样,诗不一定配乐,即使配乐,也是先有诗,后按诗配乐,既诗与乐的结合是以乐迎诗,诗可以保留原来的格式,不必去迁就乐曲。而词一般都是先有乐,然后按乐填词(注:先写词,后按词谱曲的毕竟是少数,常见的例子就是作者的自度曲。),所以它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要受到音韵的限制和影响。乐谱多种多样,词的形式也随之而千变万化,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词调。

二、“词”纯文学样式的演变 每一种词调按照各自依据的乐谱,都有一定的格式,而这种格式起初是变动的。因为据谱填词,所要求的也只是合情、易唱、顺耳而已,无需苛求每个地方都要字合句切,如对歌曲中的每一个节拍可以唱一个字音,也可以唱几个字音,反过来讲,几个节拍既可以唱几个字音,又可以唱一个字音,同样的填词虽按乐谱填词,但在某些音节上可多填几个字,也可少填几个字,在个别音律不吃重处,还可略变一下平仄韵律,只要演唱时仍能悦耳动听就行。所以这就造成了词调更加多样化,早期的词,多为一调数体,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两宋以后,乐谱逐渐失三位,再者多数诗人本不通音乐,填词意在作诗而不再演唱,不去理睬曲谱,只按前人已填的词调,一字一句地照填下去,这样一来,词的格式反而固定、严格了,以致明清两代有人归纳旧词,厘定词谱,使得填词者有所依据,于是词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变成了一种格律十分严格的诗体。

【K12学习】《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

《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词的起源及其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性的基本方法。 感受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学习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词的有关知识和“音乐性”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学术性,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圈画关键句,把握作者观点,了解词的起源与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或熟悉的优秀词作并谈谈对词的认识。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词进入宋代以后,空前繁荣,名家辈出,宋词得与唐诗并称。我们把中国古典诗歌之胜并称为“唐诗宋词元曲”。

词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能如此之“清如许”,定有它的“源头活水”。那么,词的起源在哪?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进入到词的学习氛围中并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词当然也不例外。 阅读部分 了解词的起源1、圈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把握作者的观点。找出能体现词的起源的重点语句。 谈谈词这一文学样式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从民间词到文人词的转变过程。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与音乐的血肉联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和中心句,达成学生对词的起源的认识。提升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阅读第二部分 了解词的特点1、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词的特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 了解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作来领会词的特点及词与诗的不同。提升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探讨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如何从词的起源说到词的特点,两部分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音乐性、文人词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礼仪的起源、发展及意义 教学重点:正确的礼仪观形成 教学难点:礼仪的发展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用:无礼是无知的私生 子。 ——巴特勒!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二、新 授: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崇拜中。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便形成了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丘陵、凶禽猛兽的崇拜。在崇拜中人们创造了神话,如中国的女娲补天以及大禹治水等。有了神话,便创造了祭神仪式,于是,以祭人、敬神为主要形式的礼仪产生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形成人类礼会以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量的历史学材料证明,原始礼会时期.同一氏族成员间在共同的聚集、狩猎、饮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的语言、表情、动作,是构成礼仪的萌芽。而不同氏族、部落间为沟通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认同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看成是礼仪的最初形态。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形成一些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应该

如何和不应该如何的观念,一些反映等级权威的礼制和协调礼会关系的礼俗逐渐产生、这些礼制和礼俗虽然是粗糙而且极不完善的,但是这种小成文的礼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人类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进入了文明时代,礼仪的相对完整的形态逐渐成熟,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结晶.从而使人和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1、礼仪的萌芽阶段 礼仪的萌芽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以前。这一时期我目的原始民旗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衅对后世颇具影响的礼 仪规范,原始的政治礼仪、宗教礼仪、婚姻礼仪等在这个时期均有雏形,尤以敬神礼仪更为突出。《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奠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丁祭。”可见,礼是原始人类祈福的宗教典仪。 2、礼仪的发展阶段 礼仪的发展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周三代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周家礼仪与制度。最早记载中国古代礼制的名典有==部:《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三礼”的主要内容大体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提出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等。 3、礼仪的变革阶段 礼仪的变革阶段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奉质和功能。作为我国历史t第一位礼仪学专家.孔子把 “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围以礼”“克已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 “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苟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把礼看做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从这些思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及特点论文

中国法制史 论文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及特点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自国家形成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在自身的存续和发展过程中,都曾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民族精神、把最鲜明的价值观念熔铸到法律制度之中,由此形成了人类社会色彩斑斓的法律文化体系。中国法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法系之一,曾经焕发着活跃的生命力,为世界所赞美。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气象博大、学派众多,其中,曾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儒、道、墨、法、兵、释、阴阳、纵横等众多文化均参与了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互动。多种思想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和渗入,使得我国古代法律自成一体,独具特色,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华法系”。要理解中华法系的博大精深,必须了解她的起源和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特征 正文: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伴随着国家文明的昌盛而开始了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辉煌历程。经过此后几千年的积累与回旋,中国古代的法律体制,也就是我们通

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从相对粗略和幼稚的简单法条,发展成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风格特异、义理精神的庞大的法律体系。那么,中国古代法律是怎么起源的,又有什么特征呢? 马克思关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认为,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马克思认为,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法律产生的共同规律之一。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指出了法律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国法律的产生就必然有一个渊源。中国法律起源的问题,是中国法律史研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这其中包括中国法律起源的方式、时间。对此问题,古今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看法,但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在学术界比较受推崇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由原始习俗演变而来的习惯法。 法同国家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都有自身存在的必要条件。正如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的反映。原始习惯虽不能产生体现为国家形态的法,但却产生了法的胚胎形态——氏族习惯。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的起源,实质上是由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2.刑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

英语单词起源

英语单词起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古希腊是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古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现今的阿尔干半岛南部、西部和东部各岛屿,它的覆盖范围和现在希腊的差不多古受到的启发,开创了绚烂多姿的而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则是宝库中的 内容庞杂,情节曲折动人,人物众多(据统计有480人之多)它对,尤其是欧洲文学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无论在宗教文艺语言天文地理方面还是现实生活中到处都会看到的影子众所周知,是在不断融合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后逐渐演变而来的,而古对欧洲各国语言均产生过很大影响,而这些语言对英语语言的发展与词汇的丰富,立下了的因此可以说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英语中的部分词汇由直接转化而来 1.1神话对的直接影响 按照的观点直接借用言中的词汇为本语言所服务,并保留了原有的拼写及全部或部分词义,这种词语叫loanword()。而来自古的在英语中比比皆是。曾一度构成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据着的重要地位。古希腊(罗马)中有一些人物,要么因为具有某种典型的特征或超众的特性,要么因为有过特殊的经历,他们的名字直接转化成了英语的普通名词。转化过来的普通名词,保留了原有的拼写,其词义多为的象征意义与引申意义,这种转移或引申与的特性或经历的关系密切。同时,词义的内涵与均有很大的扩大,在词形未变的情况下,其词义由单一转换为多样,抽象转化为具体普通,由特指变为泛指。同时,词性的变化也表现为非。中词义的升华与转化在这一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种直接的借用使枯燥的词汇变的富有,也多了几分神秘色彩。Siren系神话中半人半鸟的,常用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因此多指“迷人的美女;优秀的歌手;汽笛;警报”。而Echo(厄科),,喜欢重复别人的话语。。echo就因的特性演变成“回声”。其词义由专指人名转化为抽象意。 在古希腊罗马的中,Flore(佛)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年轻妇女,手持,出现在花丛之中。于是flore就引申为“,”。从的角度说,美国州名“”和城市“佛罗仑刹”都源于flore。Fortune()是中司职幸福和成功的女神,在时期人们对的崇拜一度十分盛行。

古代礼仪的起源

古代礼仪的起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礼仪的起源》的内容,具体内容:礼仪是人们在各个交际圈子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懂礼仪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的青睐。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礼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那么,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起源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 礼仪是人们在各个交际圈子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一个懂礼仪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的青睐。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礼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那么,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起源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仪的历史起源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他着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

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古籍中,枟周礼枠、枟仪礼枠、枟礼记枠等就是最重要的古典礼仪专着。我国古代"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 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

成语的特点、来源

成语的特点、来源 成语:即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上像短语或小句但有了定型的语言备用单位。1、特点: 结构的稳固性,不可改动,如:背信弃义、移风易俗。 意义的整体性,并非字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特定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义。如:胸有成竹、三人成虎、水中捞月、快马加鞭、得寸进尺、斩草除根、下落不明、口耳相传、心如刀割、不义之财。 古代神话寓言,如: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朝三暮四、黔驴技穷、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破镜重圆、请君入瓮、闻鸡起舞、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曲高和寡、举案齐眉、东山再起、败军之将、韩信将兵。 古代典籍、诗文,如: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切磋琢磨《诗经·卫风》、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洋洋大观《庄子·天地》。 群众的口头语言,如: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敝帚自珍《典论·论文》、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一干二净、三长两短、拐弯抹角、分秒必争、爱财如命、安家落户、白纸黑字、百年大计、人山人海、指手画脚、直来直去、大

男大女。3、作用:恰当运用成语,可以 使文章言简意赅,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愚公移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使文章生动形象,如:“掩耳盗铃”喻自欺欺人、“口蜜腹剑”喻嘴甜心狠、“异想天开”喻想法不切实际、“千言万语”喻话语很多。 能够协调句式,增强节奏感,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附录一:成语中易写错的字(括号中为正确) 出人投地(头)走头无路(投)众口烁金(铄)中流抵柱(砥)乌和之众(合)直接了当(截)自曝自弃(暴)置若惘闻(罔) 真知卓见(灼)张慌失措(皇)仗义直言(执)责无旁代(贷)再接再励(厉) 运筹帷握(幄)欲盖弥张(彰)营私舞敝(弊)沓无音信(杳)同仇敌慨(忾) 投机捣把(倒)图穷匕现(见)退化变质(蜕)文过是非(饰)无耻滥言(澜) 相形见拙(绌)消声匿迹(销)心浮气燥(躁)形消骨立(销)修茸一新(葺)

文明礼仪起源

海南大学 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 姓名:纾扬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 学号:20092312310034 浅谈礼仪的起源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而 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又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礼仪起源发展 前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 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 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 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 一.礼仪的定义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 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 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 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 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 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 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二.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 仪,而且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礼仪研究起源于何时?人们一直都在进行种种论 述和探讨。 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不一。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 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 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 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 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 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文字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汉字的历史如果从殷商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曾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其中甲骨文、金文、篆文为古文字,隶书和楷书为今文字。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 甲骨文的特点。 二.金文: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彝器款识”、“铭文”或“铜器铭文”。 三.篆文 “篆文”又称“篆书”。 “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一)大篆 (二)小篆 四.隶书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 (一)秦隶(古隶) (二)汉隶(今隶) (三)隶变 附:草书(章草、今草、狂草) 五.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 楷书的草写体是“行书”。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一.什么是汉字的结构 (一)汉字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二)分析汉字结构的意义 二、“六书”的名称及其由来 三、“六书”的内容 (一)象形 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大体可分为两类: 1.独体象形 2.依附象形(象特定背景下的物体之形) 3.象形字的特点及局限性 (二)指事 许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字又可分为两类: 1.纯符号指事 2.象形兼指事 3.指事字的特点及局限性 (三)会意: 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可以分为三类: 1.由几个相同形体的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 2.由几个不同形体的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 3.非全部由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 4.会意的特点及局限性 (四)形声 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可以分为六类: 1.左形右声 2.右形左声

100个英语词汇起源及故事

100个英语词汇起源及故事 1、Chemistry 化学 古代的炼金术士们总想找到一种方法,将低贱的金属变为金子。现在通过原子裂变的原理表明,他们的这种想法并非一般人们想象的那么愚蠢。古埃及人入侵欧洲后,将他们所研究的炼金术,连同其命名al-kimia一起传入欧洲。后来,这个词变成alchemy,“炼金的人”叫做alchemist,最后成了chemistry。“化学” 的概念就是从“炼金术”演变来的。 2、Geology 地质学 “地质学”是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Geology是从希腊语来的,ge即“earth”;-ology,“science”,即研究 地球本身的科学。 3、Law 法律 “法律”是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Law在古英语中写作lagu,意即“something laid down(规定下来的事情)”。 4、Electricity 电 古希腊人常用琥珀制作爱情护符,确信戴着这种护符的人可以引来爱人。他们发现,磨擦琥珀可以吸引羽毛、线头等小东西,磨擦时会放出火花。他们就把这种磨擦起电的现象叫做elektron。来自希腊语elektor,意即“发光的太阳”,进入拉丁语后写作electrum。英语演变为electricity。 5、Atom 原子 古希腊人认为,特质是不可能无限止地分割下去的,越分越小,最后小到不可再分。他们把“原子”叫做atomos:a即“not”;tomos ,“cut”意即“不能再分割”以后这个词在英语中演变为atom。尽管后来发现“原子”并非“不可再分割”,然而约定俗成,“原子”的名字仍然以atom流传下来。 6、Uranium 铀 “铀”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U,主要用来产生原子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曾用铀作实验,发现了放射现象。

礼仪的起源

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礼记"曲礼》说,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为礼以教人",就是制定了礼来教人.礼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了文明。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 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教,指礼的教育。语出《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 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 一是天神生礼仪; 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 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 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

美国英语起源与特点

美国英语起源与特点 在北美特殊的文化?历史及社会环境里形成了若干独特的形式和含义?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说,美国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是近四百年来英语使用于北美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受美国社会多元文化影响以及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一种 美国英语源于伊莉莎白时期的英语,其历史和美国的 移民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美国移民史可以追述到 300多年前? 1607年,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等首 批殖民者120人乘三艘大船横越大西洋,在弗吉尼亚州 (Virginia)的詹姆斯河口建立了詹姆斯城(Jamestown)? 随后不久,在1620年,从英国东部诺福克郡和沙福克郡 来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May Flower)船驶抵马萨诸 塞州(Massachusetts)的东南部普利茅斯(Plymouth),建 立了殖民地?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莉莎白一世时期,从 英语发展史来看,正处于现代英语的早期开始阶段?在 最早移居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中有一百多名还是牛津大学 和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将伊莉莎白时期的英语带到了 北美新大陆,成为美国英语的起点?从这时起,两国都 说伊莉莎白时代的英语?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 英语和英国英语之间并没有什么显著不同? 早在英国殖民时期,美国的英国移民起初还和故乡保 持着紧密联系,他们的语言尚随其英国本土语的变化而变 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洲的英国殖民地也产生了一种不同于英国本土语的英语? 从十七世纪初英国清教徒踏上美国的土地到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的英语和英国 的英语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一种崭新 的美国英语的产生?革命者们试图在各个生活领域脱离英国的统治?其中,本杰明?富兰克 林发表的题为《美国采用新字母表和改革拼写模式的计划》的文章,虽然方案没被采纳,但 却给词汇学家和辞典编篡家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理论使 得一些单词有了新的拼写方法,如honor取代了honour,theater取代了theatre?可以说 富兰克林是一位英语发展史的先驱者? 诺亚·韦伯斯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词典学家.1828年, 他的《美语词典》Americ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 这标志着他对美国英语的贡献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他系统地和 全面地把美语单词的形成?意义和用法都固定下来, 民族语言终于形成?这为以后美国英语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均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人从此有了一本完全属于自己语音的词 典? 美国语言体现了美国社会特征,多样性体现多元的文化特征, 俚语是美国英语生动的体现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一直被誉为“nation of 但其主流文化仍是Anglo-Saxon文化?任何新移民,为了在新大 陆生活下去,不得不接受或适应这种主流文化?同时,美国人民 为自己的文学和语言的独立和形成所进行的斗争, 争的继续与发展?美国英语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一些网络热词的起源

给力地起源? 中国北方地土话,表示给劲、带劲地意思.“给力”一词最初地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地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地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 打酱油地起源? “打酱油”这一词最初出处是之前广州采访地某市民对于很很力门地看法.他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地.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而近日,“打酱油”这一词语又在天涯上再度风靡起来,网友们又给“打酱油”一词加入了更深层次地含义.对于频繁使用“打酱油”一词地“酱油党”们,批判甚多,但其中也不乏独具慧眼发掘娱乐精神地人士. 牛地起源? 其实,这是一个不懂英语地误会.玩过街霸地朋友都知道,街霸是三局两胜制,打赢一局就会有一个加分画面,电脑会随之说一句“ ”,如果输了会说“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而且会正确地用英语发音,可是在当时,大多数玩家是中小学生,小学生没学过英语,中学生去游戏厅地大多学习不好,更别说英语了,再加上当时游戏公司做游戏地技术,硬件都有限,这个真人地英语发音做得很差,不知道说地是什么,只能听懂一个大概地发音,很像汉语地拼音“ ”.因为玩家打赢了会很兴奋,总是要表达一下内心地喜悦与爽快,就随着电脑地发音,含含糊糊地说出“ ”,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大体上能猜到是表示人物很厉害,很无敌,很帅地意思.大家都知道“”字(不雅,略去汉字)在我国是古已有之地,而且是骂人地话,在当时是很多小混混地常用字(当然现在也是),经常配以其他字一起用,组成一个骂人地词,也许他们觉得这么骂很过瘾.这些小混混大多整天泡在游戏厅里玩街霸,用现在地话说就是觉得很吊,时间一长,他们地技术也就练得越来越精湛,也就可以称得上是高手了,为了表达内心地满足感,当他们打赢地时候就会随着电脑说“ ”,说得很有自信,很清楚,模仿英语语气地汉语发音. 屌丝地起源? 屌丝一词起源于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毅丝地恶搞称谓,后被魔兽世界吧会员用于嘲讽毅丝,意为劣等毅丝.此后李毅吧友儿童多篇讲述了自己地猥琐吊丝故事,众毅丝不挂纷纷表示男默女泪.自此,吊丝文化诞生.年月,凤凰网报道专题《屌丝:一个字头地诞生》,腾讯网紧跟其后发表《屌丝:庶民地文化胜利》,此后吊丝文化被发扬光大,被社会广泛接受.所以,任何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那么如意地人,对自己进行自嘲都是很正常地.其实,“屌丝”文化不过是又一种网络亚文化地崛起,它意味着中国人更多地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地角度与权利. 元芳你怎么看地起源? 元芳体是网络流行语言风格,其句式为前面陈述一件事情,在最后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元芳体”来源于《神探狄仁杰》中狄大人常说地一句话,“元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黄晓燕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而词的产生最早起源于民间,繁衍于晚唐五代,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词在宋代的发展,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柳永、苏轼和周邦彦是北宋词坛上最重要的三位词人。 文章的题目是“词的起源与特点”,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两点来展开的。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自身的特点正是在其产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受其产生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制约的。因此,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来探讨文体本身的特点,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把词的起源说明白说透彻了,词的特点就水到渠成,不必花费太多言辞,就可以谈得清清楚楚。 学习本文,要了解词的起源及其基本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文章的基本方法。感受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二、重难点概述 1、作者简介 (1)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别号瞿髯,浙江温州人,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一代词宗”。长期在之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任教,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 (2)吴熊和(1934~),上海人。长期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所著《唐宋词通论》是一部自成体系的词学专著,在理论、方法和具体考证上都有创新与突破。其他重要著作还有《词学全书笺校》、《张先集编年笺注》等17种,所撰学术论文汇辑为《吴熊和词学论集》出版。 2、词的体制风格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的风物、生活。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这样一来,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注明《赤壁怀古》。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①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奴隶社会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历代法律都以皇帝个人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律的制定虽由朝臣具体完成,但批准权属于皇帝,历代帝王都凌驾于法律之上。除律外,皇帝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发布诏、令、格、式等。"法自君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皇权。②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基本特点。其中既有一些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古代法律制度大体一致的共性特点,也有一部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自身独特存在的个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后者的存在和发展,使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呈现出某种差异性。例如: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法伦理色彩,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往往表现为国家政权、王权、皇权和族权、父权、夫权的高度统一;法律制度贯彻礼刑并用、"德主刑辅"原则,突出体现"礼治"、"德治"、"人治"特色;法律体系采取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体例模式,民事、经济、行政等各部门的法律关系常常以刑事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或制裁;刑罚制度相当野蛮残酷,刑罚体系包含大量摧残人身体肤或生理功能的肉刑内容;等等。那么,这部分法律内容或法律制度特点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换言之,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此,法制史学界进行过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大都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国情特色、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进行探讨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或者基本一致的看法。应该承认,这种研究的出发点基本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由于某些法史观或方法论存在一些问题,因而有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中肯。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全面评述其所有观点或结论,也不打算系统探讨其全部成因,只想对其中一些影响较大而问题也较多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看法略作辨析,以期澄清某些历史事实。谬误不当之处,祈望不吝赐教。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早熟性"问题 目前在法制史学界,包括一些很有影响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地处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大国。东亚大陆特殊的地形、环境、气候、土壤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中国社会很早就跨入了文明时代的历史门槛。中华民族是以黄河流域为摇篮发展起来的。这里地处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松软,天然具备发展原始农业的良好条件。因此,早在公元前22世纪左右,活动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最先进的夏部落,便在木石器生产工具的基础上,发展了原始的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积累,加速了私有财产的形成和阶级的分化,为国家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如此说来,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便具有"早熟性"特征。 所谓"早熟性",实际是文明起源发展"不正常"或"变态"的同义语,颇有些类似于"早产儿"的意味。它最初是西方人在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东方古代国家社会历史真相的情况下,用来概括东西方古代文明起源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性时所提出的一个观点。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无一例外地都是以西方尤其是古希腊罗马国家文明起源与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准范本的。如马克思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论述古代国家文明起源这一"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时,就曾经明确谈到: 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1] 在这里,马克思是把希腊古代文明比喻为发育"正常的儿童",而把东方古代社会看作"早熟的儿童",对日耳曼蛮族则视为"粗野的儿童"。因此,认为希腊古代国家的文明起源与社会发展是正常的,后两者则是不正常的,或者说是变态的。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如果抛弃先入为主的偏见,把上述三种情况重新排个顺序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 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生与成长,提供了温床,“歌酒家家花处处”(白居易《送东都留守赴任》)的都市生活,不仅孕育了词,而且推进其发展与传播。但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这些异于一般诗歌的特点,是由它“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五)所造成的。所以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但各阶段辞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有所不同。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汉魏乐府所配

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云: 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沈括指出迄至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雅乐属于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跟配合俗乐的词没有多大关系。清乐在汉魏有平调、清调、瑟调,称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即宫调、商调、角调),行于中原。“晋朝播迁,其音分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四),清商乐又与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在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南朝音乐的主体;复又随政治上的南北统一,成为隋唐七部、九部或十部乐中的一部。但实际上南朝所传清商乐,到唐代也渐渐受冷落。“长安(武则天年号,701~704)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转缺。能合于管弦者,惟……八曲”(《旧唐书·音乐志》)。这种唐初已被看作“古曲”的南朝旧传清商乐,与词关系也不大。至于广义上可算属于清乐系

(完整版)4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3)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 教学方法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父、夫死从子 ??四德?:也就是指?妇德?,妇女的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指?妇方?,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指?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指?妇功?,即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 的事情来做。 当时封建统治的设想:人人在家尽孝;在社会尽忠;妇女对丈夫尽节。 3.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 (1)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礼节仪式具体两个方面: 一是生长于中国原始崇拜礼仪以及来逐渐发展而成 例如:祭祀、完婚、宾客、军旅,丧葬的?吉?、?嘉?、?宾?、?军?、? 凶?等五种礼仪。 二是传入中国并扎根于中国的世界三大宗教及道教礼仪。 小结:在封建社会发展中这些礼仪、礼制通过不同的,固定的礼仪形式表现出 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祭祀、婚、丧、嫁娶等礼节仪式,已构 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沿用至今。 (2)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1)范围广泛 ?中国古代礼仪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制度,下至百姓生活, 甚至个人的一举一动。 例:古代女子以笑不露齿为美,否则被视为有失风范,不合礼仪。 2)强调尊君 ?秦朝统建之前,孟子曾提出?君末民本?的君民关系,至高无上的皇权后西汉汉武帝更进一步的将?君?视步?天子?。 3)重视男权 ?在封建等级制度为中心,重视男权思想,歧视妇女。 例:西汉时期的?三纲五常? 宋代时期的?三从四德?无疑把妇女推进吃人礼教的火坑,嫁鸡随鸡,嫁 狗随狗,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女子原本应该幸福的生活。 4)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强权统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