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中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中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外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以便更好地归纳总结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盈余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然后对中外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进行综述。最后,我们将总结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规划交易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式,来改变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水平,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行为。盈余管理在国内外公司中普遍存在,它既有可能提高企业的价值,也有可能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产生误导,因此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点。

在中外盈余管理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中外

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范围。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其中国外学者Schipper(1989)提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

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运用职业判断来编制财务报告的行为。而国内学者陆建桥(1999)则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财务报告操控。(2)中外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原因。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很复杂,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政治动机等。其中,资本市场动机主

要是为了迎合分析师的预期,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契约动机则是为了满足债务契约的要求,避免违约风险;政治动机则是为了避免政治成本,例如避免税收惩罚、政府管制等。(3)中外盈余管理的技术

和方法。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会计政策选择、交易规划、关联方交易等。其中,会计政策选择主要是通过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政策来实现盈余操控;交易规划则是通过改变交易的时间和方式来影响盈余水平;关联方交易则是通过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来影响盈余水平。(4)中外盈余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启示。随着国内外资本市场的

发展,盈余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未来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进一步探讨有效的盈余管理识别方法。当前,虽然有一些研究提供了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但仍存在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探索更加准确和实用的方法,以提高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其次,需要深入研究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虽然一些研究表明盈余管理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和企业特征如何影响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

之间的关系。最后,需要加强对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体的盈余管理研究。这些市场和经济体的公司治理机制、会计准则体系和监管环境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这些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盈余管理在这些市场和经济体中的特征和影响。

总之,本文对中外盈余管理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盈余管理的含义、动机、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这些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价值以及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体的盈余管理问题,以期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提供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它通过集合

投资者的资金,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流动性,并为投资者提供租金收入的稳定回报。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研究,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国外研究

自1960年代起,美国开始出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成为世界上REITs最发达的国家。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EITs的绩效、影响因素、治理结构等方面。

绩效方面,学者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如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等,对REITs的绩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REITs的收益表现普遍较好,超过了大盘指数的表现。

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探讨了多种影响REITs绩效的因素,如房地产市场环境、宏观经济状况、公司治理结构等。这些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REITs的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治理结构方面,学者们REITs的治理结构及其对绩效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REITs的绩效。

2、国内研究

自2000年代起,我国开始引入REITs。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EITs的运作模式、发展前景等方面。

运作模式方面,学者们探讨了我国REITs的运作模式,提出了多种可行的方案,如专项计划模式、资产证券化模式等。这些研究表明,我国REITs的运作模式正在逐步完善。

发展前景方面,学者们从宏观经济状况、房地产市场环境、投资者需求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REITs的发展前景。这些研究表明,我国REITs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投资工具。

3、结论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REITs的绩效、影响因素和治理结构等方面,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更加注重REITs的运作模式和发展前景。未来,随着国内REITs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丰富。对于REITs的治理结构、运作模式和发展战略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投资者、房地产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摘要:本文对中外企业品牌管理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探讨了品牌管理的概念、特点、分类等基础性内容,以及品牌管理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指出了品牌管理研究中的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品牌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品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和保持消费者忠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

在系统综述中外企业品牌管理研究,深入探讨品牌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以期为品牌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献综述:品牌管理的概念及特点品牌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品牌进行规划、维护和监控,以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品牌管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其目标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保持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的分类品牌管理主要包括品牌战略管理、品牌形象管理、品牌传播管理、品牌危机管理和品牌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品牌战略管理是品牌管理的核心,它涉及到企业品牌的定位、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等内容;品牌形象管理主要是对品牌视觉形象、名称、标志等进行统一设计和规范;品牌传播管理涉及如何有效地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品牌危机管理则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时如何进行有效地应对和恢复;品牌资产管理则是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和增值管理。

中外企业品牌管理研究现状近年来,中外学者对品牌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也日益广泛。在品牌战略管理方面,学者们对品牌定位、品牌发展战略、品牌组合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品牌形象管理方面,则主要集中在品牌视觉形象、品牌声誉等方面;在品牌传播管理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告、公关、数字营销等传播策略上;

在品牌危机管理方面,学者们对危机预警、危机应对和危机恢复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在品牌资产管理方面,则主要集中在品牌价值评估、品牌资产增值管理等方面。

此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数字营销成为品牌管理的新热点。学者们对数字营销如何提升品牌价值、消费者参与和忠诚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和建模分析等。文献研究主要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述;案例分析主要是对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品牌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手段来验证相关理论和假设;建模分析则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品牌管理的相关问题。

在研究成果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品牌管理的理论和模型,如品牌定位理论、品牌联合理论、品牌传播理论等。此外,学者们还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品牌管理实践方法,如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塑造方法、基于数字营销的品牌传播方法等。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尽管品牌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西方国家企业,对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其次,在研究方法上,

实证研究往往局限于特定行业或企业,缺乏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对比研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到不同市场、不同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的品牌管理比较分析。

再者,当前研究多传统营销手段对品牌价值的影响,而对新兴的数字营销手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数字营销的不断发展,未来研究应更多地数字营销如何帮助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忠诚度。最后,在理论研究方面,现有模型多基于西方企业文化背景,可能不适用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因此,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完善符合新兴市场特点的品牌管理理论模型,以指导企业更好地进行品牌管理实践。

结论:本文对中外企业品牌管理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探讨了品牌管理的概念、特点、分类等基础性内容,以及品牌管理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品牌战略管理、品牌形象管理、品牌传播管理、品牌危机管理和品牌资产管理等方面。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数字营销手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到不同市场、不同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的品牌管理比较分析,数字营销如何帮助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忠诚度,以及完善符合新兴市场特点的品牌管理理论模型。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盈余管理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 广泛关注。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为了达到某些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其主要目的是 提高公司利润或财务业绩,包括利用会计规则和会计原则的灰度地带,选择会计政策和处 理方法以实现预期的财务结果等。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深入了解 盈余管理的概念、内容及其对财务报表准确性和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1. 盈余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盈余管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公司经营者利用会计手段来改变公司财务 报表的结果,以取悦股东和投资者。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紧密联系,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不断变化和升级,涉及到货币资产估值、待摊费用资产和存货计价等方面。随着公司治理制度的落实和会计准则的制定,盈余管理 也逐步被规范和限制。然而,现代财务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激烈程度不断增加,导致盈余管 理行为在实践中仍然存在。 2. 盈余管理的类型和手段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其类型可以分为收入管理、成本 管理和资本管理三类。收入管理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计算方法来控制收入的 数量和时间,以达到提高盈利的目的,例如推迟收取费用、使用加速收入等方法。成本管 理则是在控制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成本或者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计算方法来降 低成本,从而达到提升盈利的效果。资本管理则主要侧重于资本的运用和管理,包括从财 务角度对投资决策进行优化和规划,通过股票回购等方式来调整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及提 高股价等。 3. 盈余管理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盈余管理的实行往往会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信息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首先, 盈余管理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即同样的业务交易在会计处理上产生的财务报 表可能会存在差别,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效益。其次,盈余管理的存在也会影响财务报 表的可比性,使得不同公司和不同行业之间的财务比较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盈 余管理的实行也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和信息透明度的质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 司的信誉和声誉。 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和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信息可靠性,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 都对公司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表制定了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公认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分别制定了《证券法案》和《公认会计准则》,对于公司的会计和财务报表管控进行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此外,各国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组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来操纵盈余的过程。盈余管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更好的显示,以便吸引投资者和股东,或者达到某些财务目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将综述盈余管理文献,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估计方法和假设等手段,来控制盈余的大小和时机,以使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加吸引投资者和股东。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涉及正盈余管理和隐藏盈余管理两种类型。正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会计政策和假设,来提高盈余,以此来提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东回报率。而隐藏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保守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延缓或减少盈余,以此来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者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市场动机是指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和股东的关注,从而提高股价,推动股价上涨的目的。契约动机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某些财务契约或者避免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而管理层激励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激励机制中设定的目标或者获得激励报酬,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及研究方法 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以及投资者和股东的决策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盈余管理不当会导致财务报告失真,从而影响投资者和股东的评估,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和股价表现。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研究盈余管理通常采用了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影响。理论模型则通常以假设和数学推导的方式来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结果。而案例分析则是采用具体公司或者特定行业的案例,来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影响及成因。 三、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作为财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者们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围绕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影响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美国的Sloan(1996)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盈余质量”概念,强调了盈余管理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和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影响。而 Beaver(1968)、Healy(1985)等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影响,发现了盈余管理对公司股价和股东回报率的影响。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商业银行由于其所在的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其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不同于普通的工商企业,自2017年我国财政部 对《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了修订以后,商业银行的利润形成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成为学术领域研究的 热门话题。本文将从国内外的文献展开研究,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 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股份制公司,从行业角 度出发其作为国家金融行业的核心,并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商业银行的任何动 作都会引发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变化。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大多数是来自于吸收的存款,这就会导致银行在风险收益以及委托代理过程中的 风险比一般行业上市企业高。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 或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旨在引导基于公司经营业绩进行决策的利益关系 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Healy,1999)。盈余管理对投资方的利益及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具有深远的价值,不但包括正面的影响,同时还包括负面的影响,为了深化其正面影响并控制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对盈余管理予以监管及限制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实施监管的先决条 件即明确管理盈余的基本概念。 盈余管理研究兴起于世纪年代,是世界性的一个难题。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这给证券市场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 不利影响。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和 盈余管理的对象等方面也与一般企业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研 究有利于丰富盈余管理的研究内容。另外,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商业银行 的长期发展是有害的,不但阻碍了商业银行的长期规划,伤害投资者利益,甚至 对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都存在着严重的威胁。2017年4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 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通知,对金融资产的 分类、重分类和减值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商业银行盈 余管理研究开展极不充分,与现实中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复杂活跃并不相适应,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全面探究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研究的演进与发展,挖 掘现有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突破的方向。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方法 (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 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 的操作手段。一般来说,虽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一旦确定会计政策后,便不 能随意变更,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够变更会计政策。由于各企业自身所经营 的业务与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所以会计准则也为企业管理者准备了再选 择的机会。只要企业能够达到进行会计政策再选择的“门槛”,就可以变更会计政策。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机制使企业乐于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 更来进行盈余管理。 (2)应计项目的调整和操纵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据统计,国内外已有数千篇文献探讨了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以下是其中几篇代表性文献的综述。 第一篇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该文献从动机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综述了盈余管理研究。其认为,盈余管理的动机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环境和公司管理层的私利考虑。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公司内部因素(如公司规模、经营行业、公司经营策略)、公司外部因素(如股东结构、法规环境、政治环境)等。 第二篇是《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汇总分析》。该文献主要研究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其认为,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公司对盈余进行积极管理,相关的企业绩效表现会更加突出,但一旦盈余管理手段不当,可能存在违规行为,进而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篇是《盈余管理和股权结构的关系》。该文献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股东结构较为分散的公司,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情况,因为掌握盈余信息的概率较高。此外,股权激励机制、财务风险等因素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第四篇是《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综述》。该文献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其指出,公司治理结构对于防止和遏制盈余管理行为至关重要。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可引导公司管理层采取透明、规范的财务管理行为,从而有效避免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然而,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可能会利用其职权制造虚假报表,进而进行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及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内部因素、公司外部因素、股权结构、企业治理结构等,其影响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注意相关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有关文献进行总结,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一、引言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企业的会计盈余被认为是体现在利润表上的应计利润和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因此,从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上,企业的盈余管理被进一步划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而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更容易被操纵 ( Beneish 2001)。但由于本世纪初国内外如安然、世通、蓝田等财务丑闻的不断出现,市场监管加强、公司治理完善以及审计水平的提高,以及萨班斯法案的颁布,使得企业通过会计手段操纵利润的空间变小。这都使得管理层转而采用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而真实盈余管真实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和经营业绩并最终可能损害企业的价值,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真实盈余管理定义 早在1989年,Schipper就认为盈余管理应当包括真实盈

余管理,并对其下了定义。她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经理人员通过操纵投资或筹资决策的发生时间来改变盈亏的行为。 Healy和Wahlen (199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管理者通过构建真实交易来影响会计数据。Fudenberg和Tirole( 1995)以及Dechow 和Skinner( 2000)都在其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中指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即管理者可能通过异常的减价促销、削减或延迟研究开发费用或管理费用从而构建真实交易的手段影响会计数据,从而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判断。 Roychowdhury( 2006)将真实盈余管理定义为“管理者刻意营造的,为了误导信息使用者而进行的偏离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经济活动。”同时在国内外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中,还出现了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是否牵涉会计信息造假问题的争论,在此笔者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在特定的会计框架结构中进行的通过调整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发生的时间来影响会计信息的手段,是合法的,而并非涉及会计信息造假。 2.真实盈余管理动机 Amy Y.Zang( 2007)研究认为,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应计盈余管理有一定的限度,当应计盈余管理不能够满足管理者的操纵需求的时候,管理者将会寻求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操纵;二是由于随着市场监控和审计水平的提高,应计盈余管理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更大,此时,管理者更加倾向于使用让人难以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Roychowdhury

中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中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外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以便更好地归纳总结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盈余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然后对中外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进行综述。最后,我们将总结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并指出当前研究的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规划交易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式,来改变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水平,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行为。盈余管理在国内外公司中普遍存在,它既有可能提高企业的价值,也有可能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产生误导,因此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点。 在中外盈余管理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中外 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范围。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其中国外学者Schipper(1989)提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 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运用职业判断来编制财务报告的行为。而国内学者陆建桥(1999)则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财务报告操控。(2)中外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原因。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很复杂,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政治动机等。其中,资本市场动机主

要是为了迎合分析师的预期,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契约动机则是为了满足债务契约的要求,避免违约风险;政治动机则是为了避免政治成本,例如避免税收惩罚、政府管制等。(3)中外盈余管理的技术 和方法。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会计政策选择、交易规划、关联方交易等。其中,会计政策选择主要是通过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政策来实现盈余操控;交易规划则是通过改变交易的时间和方式来影响盈余水平;关联方交易则是通过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来影响盈余水平。(4)中外盈余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启示。随着国内外资本市场的 发展,盈余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未来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进一步探讨有效的盈余管理识别方法。当前,虽然有一些研究提供了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但仍存在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探索更加准确和实用的方法,以提高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其次,需要深入研究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虽然一些研究表明盈余管理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和企业特征如何影响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 之间的关系。最后,需要加强对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体的盈余管理研究。这些市场和经济体的公司治理机制、会计准则体系和监管环境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为了满 足某些需求,采取各种手段对盈余进行操纵或管理的行为。盈余管理文献对于盈余管理行 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总结,旨在揭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盈余管理的动机方面,学者多从利益冲突和约束不足的角度进行分析。Stockman (1988)研究发现,CEO的激励机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CEO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而Holmstrom(1982)则指出,高度授权的管理层可能会利用这一授权进行盈余管理,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学者还从政府监管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 机。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收入管理和费用管理两个方面。收入管理主要包括销售价格 调整、产品成本分配、资产负债调整等方式。Dechow et al.(1995)的研究发现,化解风险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收入管理,以避免利润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费用管理主要包括费 用减少、支出延后、资本化开支等方式。Graham et al.(2005)的研究发现,企业在盈余质量较低、盈余不稳定的情况下,倾向于进行费用管理。 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盈余管理文献的研究重点之一。先前研究表明,盈余管 理对企业价值、投资决策和财务报表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利影响。Burgstahler和Dichev(1997)的研究发现,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在后续期间的市场价值表现较差。Watts 和Zimmerman(1986)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能力。盈余管理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中存在虚假信息,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可 靠性。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 重要议题,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CEO的激励机制、政府监管和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来自利益冲突和约束不足,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收入管理 和费用管理两个方面。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价值、投资决策和财务 报表可靠性等方面。盈余管理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样本选择偏误、数据获取困难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进一步深入探讨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和管理方式。

盈余管理 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 摘要:盈余管理作为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重要话题,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手段研究的描述也是多种多样的。现阶段,盈余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盈余管理有更深的理解,为从事盈余管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概念动机 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上市公司会计虚假信息问题连续暴露出来,一些上市公司因为虚假报告或者会计信息造假遭到证监会的处罚和停牌。这可能只是会计造假的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说明盈余管理的普遍性。正确地把握盈余管理的概念,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方法本身就有很多种解释,清晰地去搭配一种动机和为达到这种目的而使用的shoudu是困难的。因此,本文回顾现阶段已经存在的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和手段,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国外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 西方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诸多不同意见,主要呈现以下三种: 1.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 R Scott 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

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2.美国会计学者Katherine Schipper 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3.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职业的判断改编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因此盈余管理就产生了。这种观点也是最被普遍认可的。 (二)国内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 陆建桥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 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他的观点是盈余管理会增加或减少会计数据上的报告收益,从而影响相关利益人的决策。 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他是基于管理层利用会计制度的缺陷这一方面考虑的。 而宁亚平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进行盈余操纵,使得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虽然不会改变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现金流量,但通过对会计盈余数据的调整,来完成利益调整的过程。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公司如何通过会计手段来 管理盈余水平,以达到特定的目标。盈余管理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合法的 盈余管理可以使公司更加透明、公正,帮助公司规避一些风险,提高盈余质量,而不合法 的盈余管理则可能会误导投资者,损害公司利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 究现状和成果,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一、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盈余管理是公司通过会计手段调整盈余水平,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它源于信息不 对称、合约成本等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司的管理者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 而投资者只能依靠公开的财务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公司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实施盈 余管理,以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合约成本理论认为,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 在着各种合约关系,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减少合约成本。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如多元回归 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通过收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检验盈余管 理与公司特征、市场环境等因素的相关性,从而揭示盈余管理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可能会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 约束盈余管理。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程度也会影响盈余管理的程度。公司规模、盈余水平、成长性等因素也被证实与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在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方面,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认为,一定程度 的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它能够减少不稳定性,提高盈余质量,从而提高公 司价值;但也有研究认为,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损害公司利益,最终对公司绩效产生 负面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与动机方法

企业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与动机方法 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中一种目的,采取各种手段干预盈余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综述相关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及其动机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盈余管理的本质和其对企业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观点和理论。iBenjamin Graham(1934)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影响股票价格而从事的一系列措施。Penman (2024)提出了盈余管理的操作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调整企业盈余的行为。 在近年来的文献研究中,学者们针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和其动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例如,Healy和Wahlen (1999)认为,盈余管理可能是由于管理层为了改善公司的财务表现、干预股价水平和满足契约条件等动机驱使的。Chen等(2001)研究发现,政府干预和市场竞争程度也与盈余管理水平有直接影响。更多的研究取得了一致的结论,即公司特定信息、财务风险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 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 首先,激励机制是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之一、一方面,许多研究发现,与薪酬相关的经理人有较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使自己的绩效得到更好的评价,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报酬。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文献的

支持。另一方面,管理者内部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负相关性,这 是因为管理者持有公司股票时,他们更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而非短期盈余。 其次,信息不对称也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之一、信息不对称是指内 部人员比外部投资者更容易获取关于公司的信息。内部人员可以通过调整 盈余信息来控制公司的股票价格,并从中获得利益。 最后,公司治理结构也对盈余管理动机产生重要影响。公司治理结构 的完善可以防止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例如,执行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 工资委员会的独立性、外部审计等都可以有效地制约盈余管理行为。 总结起来,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达到其中一种目的干预盈余的行为。在相关文献综述中,我们了解到各种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和研究成果。动 机方法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信息不对称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研究。通 过对这些文献的综述和对动机方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盈余管理 的本质和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核算处理和调整财务报表上的盈余,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或满足特定的需求。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包括其定义、目标、方法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企业盈余管理的定义,文献中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根据Brigham和Ehrhardt (2013)的观点,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调整营业收入和费用的计提方式,使得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更好地符合预期的情况。而Scott(2013)则将企业盈余管理定义为一种利用会计方法和政策来调整财务报表上的利润和盈余水平的行为。 在企业盈余管理的目标方面,不同的文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根据Roychowdhury (2006)的研究,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股价和市值,从而为股东创造经济利益。而Zang(2012)则认为,企业盈余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不同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股东、管理层、债权人等。 在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方面,文献中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调整盈余的计提时间和计提规模。Watts和Zimmerman(1986)的研究发现,在公司退出IPO (首次公开募股)后,会计师会通过调整计提方式和时间,来降低盈余的波动性,并提高股价表现。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估计来管理盈余。企业可以选择更加保守的会计政策和估计,以降低盈余风险和波动性(Healy和Wahlen,1999)。 企业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文献中发现,企业盈余管理既有可能带来正面影响,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使财务报表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提高财报的可靠性,有助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好的决策(Healy和Palepu,2001)。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和不可靠的财报,降低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Graham,2004)。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作者:孙晓蕾 来源:《商场现代化》2022年第11期 摘要:盈余管理作为一个妙趣横生的研究课题,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它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尝试从多个角度并采取多种方法去解释盈余管理的动因、寻找具体手段、探究它会带来什么经济后果以及抑制盈余管理的机制。至今为止,学者们已经取得丰厚的成果,为了梳理这些结论,本文试图划分多个角度对以上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以后研究该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手段;经济后果;机制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1.机会主义动机 (1) IPO动机 从IPO的盈余管理实施方式来看,已有研究发现IPO企业会采取分类转移(陆军伟等,2019)、关联交易(马方和王曦,2016)、操纵性应计(蔡春等,2013)、构造真实交易(肖力,2014)等方法。 从IPO的盈余管理实施时间来看,已有研究发现IPO公司会在上市之前三年(肖力,2014)、当年(祁怀锦和黄有为,2016)和之后三年实施盈余管理(肖力,2014)。 (2)增发与配股动机 从增发角度来看,已有研究发现增发企业发行前和发行后都存在应计盈余操纵(Teoh 等,1998); 从配股角度来看,已有研究发现配股要求发生变化的同时,净资产收益率也会发生变化(陆宇建,2003);还有学者围绕配股后业绩下降这一现象,发现正是由于在配股前存在操纵利润行为(陆正飞和魏涛,2006)。 (3)避免虧损动机 从避亏动机是否存在来看,有学者采用盈余分布法研究发现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吴联生,2007),

从避亏动机大小来看,相比发现,上市公司这一动机大于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吴联生,2007); 从亏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规律来看,有研究发现利润表中的成本、费用、损益较为容易被操控(张昕和杨再慧,2007)、如果有希望将今年的亏损转为盈利时,常常采用在第四季度增加盈余的方式,但如果即使不能扭转今年的局面,也会采用该方式为以后年度做准备(张昕,2008)。 (4)内部薪酬契约动机 从任职角度看,已有研究发现为了保证职位安全,高管会调高公司的盈余(DeAngelo,1988);还会选择在即将不再为公司服务的时候即任职期快满时操纵公司盈余(Dechow和Sloan,1991);还可能在公司即将被收购之前和私下协助收购公司“入侵”公司,采用的就是调低公司盈余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留任或是上升职位或是丰厚的薪酬(王克敏等,2014)。 从薪酬角度看,已有研究发现高管团队为了获取权益性超额薪酬,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康进军等,2020);当公司当年的利润比高管们的最高薪酬还要高的时候,也会有盈余管理的情况法发生(Holthausen等,1995);还有学者基于中小制造业企业研究也发现,高额的薪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陈汉龙,2022);对此,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高额的薪酬不仅不能抑制盈余管理,反而还会助长这种行为,其中,信息不对称为高管们提供了这种条件,但是机构投资者持股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姚卜丹,2022)。 从内部薪酬差距来看,大量文献认为,该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杨志强等,2014;胡凌云,2019),但是稳定性的机构投资者会缓解二者的正向关系,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胡凌云,2019)。但学者杨薇等(2019)和何薇等(2021)的研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即内部薪酬差距减少盈余管理,而对于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他们存在不同的看法,杨薇等(2019)认为是外部监督机制发挥了作用,而何薇等(2021)认为是出于巩固自身地位的考量,或者说是为了应对其他高管的威胁和挑战。 从外部薪酬差距来看,已有研究观点较为一致,发现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高管薪酬差距较大时,也会造成盈余管理的现象(罗宏等,2016;李玉霞,2016),但是他们的思路不同,罗宏等(2016)认为攀比动机是主要原因,而李玉霞(2016)认为高管感到不公平性才是主要原因。李玉霞(2016)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二者的正向关系会更显著,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 2.非机会主义动机 (1)传递信息观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摘要: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以尽可能地进行盈余管理。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界很早就开始了盈余管理的研究,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外理论界有诸多论述,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对于盈余管理、金融资产分类政策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研究,并对盈余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提供建议。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金融资产;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界就开始了盈余管理的研究。对于盈余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外理论界有诸多论述,但究其共同之处,在于如下几点:(1)盈余管理中,无论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者交易事项的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企业管理层在决策。(2)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企业交易或事项有关会计信息。(3)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4)盈余管理的主要途径是运用职业判断和规划利益来调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ias39)。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下简称cas22)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如

cas22规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的不同,使得管理层在选择金融资产分类政策的时候存在很大自主操纵的利己空间。 纵观金融资产盈余管理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而对于金融资产分类中管理者意图这一不容易量化的因素,却很少有所涉及。本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对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以及治理问题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healy(1985)发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薪酬契约对管理层从股东利益出发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激励作用。当公司的奖金计划有目标盈余或者目标上限时,管理层会选择增加自身薪酬的会计政策,而当本期获奖励无望时,会偏向于降低利润水平,将本期盈余递延。即薪酬计划会影响公司盈余管理。 watts和zimmerman(1986)根据企业理论,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考虑了除平滑利润以外的其他因素,并据此提出三大重要假设:(1)政治成本假设;(2)报酬契约假设;(3)债务契约假设。 dechow(199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

国内外对盈余管理概念、动机和手段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盈余管理概念、动机和手段的研究综述 刘樱花/广东科技学院罗仁武/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大地特勘分公司 【摘要】盈余管理是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国内外盈余管理的概念、动 机和手段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推动盈余管理研究。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手段 在过去的20多年间,西方学者已经对盈余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大多以实证研究为主,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形成了较为全面完整的理论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 学者也针对国内现实情况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还未成熟,在多个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因此,有必要对国内 外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相应梳理。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目前,国外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还没有一个一致性的描述,主要有“经济收益观”(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和“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两种。 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一书中 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 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这里所指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一种调节,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经济收益观”认为,会计的目的是为了 通过特定的会计确认、计量等程序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在这一观点下,被管理的盈余是“真实收益”与报告收益的偏差。 1989年,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hipper)在信息观的基础上将盈余管 理理解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 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信息观”认为,在 市场竞争不完全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经济世界中,任何会计方法都不可能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会计盈余的功能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益的“信号”,而不在于 经济收益本身。这意味着会计盈余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西方会计学者认为,主要包括报酬契约动机、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和职位安全动机。 (1)报酬契约动机 希利(1985)在《会计与经济学》杂志发表的“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中认为,企业的会计盈余可以分成经营现金流量(OCF)、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DA)和操控性应计利润(DA),由于对经营现金流量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二者合计为 非操控性盈余)的调节难度较大,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通过调节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达到管理 盈余的目的。 1995年,加弗尔等在《会计与经济学》杂志中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分红计划与收益管理关系 的附加证据”的文章。该文章以102家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这些公司在1980-1990年 间主观应计项目与分红计划约束之间的关系,再一次测试了盈利基础分红计划下管理激励对 操纵盈余的影响,从而扩展了希利的假设,并完善了希利的测试方法。 (2)债务契约动机

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盈余质量的研究能够帮助投资者采取更为优化的投资策略,从1968 年Ball 和Brown 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大学者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财务分析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对盈余质量的文献进行整理。 关键词:盈余质量;财务分析;公司治理 从1968 年Ball 和Brown 的研究“会计盈余的经验评价”及Beaver 的“年会计盈余宣告的信息含量”证明了盈余质量的有用性之后,对于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这几十年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基于财务分析角度对盈余质量的研究 盈余质量,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讲,就是选择财务指标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如利润和净现金流量之比,净资产盈余率,每股现金流量,销售净利率等。 Lev and Thiagarajans(1993)引进了计量盈余质量的一个很有创意的方法。他们区分了财务分析师用来评估盈利质量的12 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应收账款相对销售收入的变动、存货和订单的积压等等。对样本中每个公司的12 条基本原则,Lev and Thiagarajans 分别赋予 1 分或0 分,然后相加,以其总和来计量盈利质量。他们把样本公司按得分高低分成5组,应用回归分析检测各组的盈余反应系数(ERC),发现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其ERC也更高,从而验证了盈余质量同ERC 存在正相关。Sloan(1996)将会计盈余分成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两部分,并通过未来会计盈余对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的回归来进行盈余质量的研究。研究发现应计利润的系数小于现金流量的系数,从而得出结论:在会计盈余的组成部分中,应计利润的持续性弱于现金流量。这表明,当前会计盈余中,若应计利润所占比重高,这表明盈余质量低。Dechow and Dichev (2002)通过对应计在会计处理上的模型化分析,发现当前的应计可以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估计错误来表示,从而构建了著名的DD模型。由于长期应计跨度时间较长,可能跨越几个甚至几十个会计期间,因此,无法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很好的回归。所以,在DD 模型中只能以短期应计,也就是流动性应计作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出的残差来反映流动性应计中的估计错误数量。作者通过与流动性应计的绝对额比较,发现该残差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的长期应计前盈余持续性的企业。但是他们并没有讨论长期应计评估的错误问题,也未能阐述对流动性应计回归出的残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应计总额的盈余质量。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说,DD 模型受

国内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国内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实证研究较多,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利性的企业,且以上市公司为主要代表。本文主要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和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由于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和会计人员主观判断、会计政策等的不同规定,盈余管理成为众多企业为了不同目的而操纵财务报告等的重要部分,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使分析师预测和投资者判断存在偏差,误导投资者投资,给资本市场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对现实规制盈余管理和盈余管理审计无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前景。 一、国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国外盈余管理的研究早于国内,且研究方法和动机方面明显成熟于国内,国外的文献综述按企业性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营利性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第二部分为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研究。 (一)营利性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1.概念 在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中,Schipper、Healy和Walhen、Scott等学者的研究较具有代表性。其中,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对会计披露时进行干预,这种干预行为是具有倾向性的;Healy和Walhen 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伴随着企业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发生的,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改变财务报告,误导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了解并影响其判断结果;而Scott对盈余管理的解释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企业管理者为了在如一些成本及借款合同中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会计政策中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一种行为,另一方面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是从契约观这一方面出发,即公司在面临一些应急状况时,企业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达到契约中的规定条件,在维护契约各方利益的同时来保护自身以及企业的整体利益;还有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或者延迟确认收入,计提减值准备,调控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等支出的形式来平滑利润,来满足不同时期财务报告的要求。 2.动机 目前来说,国外相关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1)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上市公司影响公司股价,迎合分析师预测或者企业自身的收益筹划;(2)满足管理者的报酬激励以及债权人要求的报告盈余标准(3)达到监管要求的动机,即逃避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 Deniz Igan,Marcelo Pinheiro(2012)通过开发一个关于收益操纵、分析师预测和机构投资者交易的模型,得出了内部人持股的程度影响企业的管理收益,并且盈余管理也导致了不乐观的分析师报告错误,进而导致机构投资者积极的交

中外盈余管理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中外盈余管理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一)研究意义 从1991年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开放,我国的证券市场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因为过快发展而出现的问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像银广夏、绿大地等重大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在中国频频曝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中国的GDP在不断地高速发展,随之诞生的企业要寻求资金来拓宽业务,为了吸纳资金,很多会选择上市来融资,在中国上市的“门槛”比较高,很多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钻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来粉饰报表。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但是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出台一个新的会计准则,总会有人去研究,找出其漏洞,进行盈余管理。西方证券市场发展起步早,特别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其证券市场比我国早200多年起步,各项政策和体系都较我国完善。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对中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惯用的手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规范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相关制度提供借鉴意义,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良好的发展。

(二)相关概念介绍 1.盈余管理 目前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国内外文献中有几个被广为引用的有代表性的定义。1.Scott(2000年)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2.Healy和Wahlen(1999年)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的过程中运用个人判断改变财务报告的数字,达到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的目的”;3.陆建桥(2002)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4章永奎、刘峰(2002)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5.程书强(2006)认为盈余管理是“为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和准则所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余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鉴于上述学者的阐述,本文将盈余管理定义为Scott 的观点“在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2.财务舞弊的定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