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乳寡糖

人乳寡糖

人乳寡糖
人乳寡糖

人乳寡糖专利技术综术

摘要:人乳寡糖作为人乳中天然存在的功能性成分,已被婴幼儿食品产业相关人员所关注,对人乳寡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从专利角度出发,对人乳寡糖的国内外发展概括以及生产工艺和生物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为从事人乳寡糖研究成申请相关发明专利的研究人员提供资料。

引言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效果,其中显著减低婴儿肠道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母乳所表现出的免疫效果,可归功于其所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物质。最近的研究表明,人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也是母乳中关键的免疫调节因子之一。人乳寡糖最开始被发现时,仅被认为是作为益生元“双歧因子”。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人乳寡糖不仅可发挥益生元的功效,还可扮演可溶性的上皮细胞受体类似物从而阻止某些微生物与肠壁的粘附,其发酵后的产物具有营养小肠粘膜的作用以及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人乳寡糖作为天然母乳中对于婴儿,尤其是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免疫调节因子,越来越被关注与其在婴幼儿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HOM简介

人乳寡糖是存在于天然母乳中的一类由2-10个单糖组成的低聚糖,其在母乳中具有较高的水平,可达22-23g/L,至分娩泌乳后的2个月的常乳中,其浓度会下降稳定在12-13g/L。

人乳挂他对于婴儿的免疫活性,主要依赖于其独特的糖基结构,如图1,人乳寡糖在其结构上通常在还原末端含有乳糖结构,并以交替的N-半乙酰葡糖胺和半乳糖作为骨架,其中N-半乙酰葡糖胺用过半乳糖β1.6键与半乳糖连接,且在其骨架的末端以岩海藻或是唾液酸进行修饰。由于人乳寡糖可含有不同空间的构型的单糖结构,不同的糖基序列、以及不同的糖置换方式,其可产生多样的结构种类。现今,在人类母乳总样本中以坚定出大约200种人乳寡糖分子。

在活性上,人乳寡糖对于婴儿的健康成长以及发育具有多种有益的效果,人乳寡糖可作为双歧因子,选择性刺激肠道有益菌的生长,进而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改变宿主婴儿的健康状况。除了作为益生元的特征,人乳寡糖还可以直接对病原微生物起到防御功能,人乳寡糖可直接封闭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的功能,直接结合于病原微生物或是内毒素表面,阻止其与肠道上皮细胞结合,进而起到抗病原微生物的黏附效果,发挥其抗感染功效。同时人乳寡糖还可通过改变粘膜上皮细胞中多糖的表达,同时还降低其与致病性微生物的结合,进而发挥抗感染功效。尽管人乳寡糖可通过对菌群的影响间接影响婴儿的免疫系统,但研究表面,人乳寡糖除了上述在免疫相关系统上的效果,由于其末端含有的唾液酸,人乳寡糖可间接参与人脑组织中神经节苷脂和糖蛋白的后塍,进而起到生物信息传递的效果以及促进新生儿大脑的早期发育的作

用。

由于人乳寡糖作为天然存在于母乳中的独特活性成分,以及其对于婴儿,尤其是新生儿的免疫效果,同时在现今婴儿配方奶粉市场异常火热的现状,近年来相关企业,高校或个人开始对人乳寡糖的合成,治疗或保健用途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产生了大量的专利技术。

2.专利申请概括

数据采集方法

2.1本文依赖人乳寡糖的中英文名称作为检索关键词,在世界专利文摘数据库(SIPOABS)、

德温特时间专利数据库(DWPI)/外文数据库(VEN)以及国际专利全文数据库(WOTXT)中涉及人乳寡糖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9月10日,对所获得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共获得相关专利申请1308件。

2.2 专利现状及简要分析

根据图3可以看出,关于人乳寡糖的相关专利申请于1988年提交了第一份专利申请后,知道2004年,关于其申请数量才开始急剧上升,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申请方式,关于人乳寡糖的相关专利申请中由17.51%经PCT条约提交申请,可见该领域中存在巨大的经济价值。从申请地区来看,以美国、欧洲以及我国申请量最多,分别占15.37%、14.60%以及10.17%。然而,虽然在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在该领域中占世界申请数量的教导份额,但在向我国提交的关于人乳寡糖的133件专利申请中,由我国本土申请提交的申请仅为6件,其他大多数是由欧洲,美国提交PCT申请,其申请量分别为75件,33件。根据上述专利申请现状、可以看出,欧洲以及美国在人乳寡糖的相关领域的研究远超于我国,我国在该领域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3.人乳寡糖专利技术发展历程

涉及人乳寡糖的专利最早出现在1998年,是由波士顿大学与ANGIO-MEDICAL公司一同提出的将从人乳中提取的寡糖用于增加血管生成的申请US1988165809A。然而在随后的十年中,针对人乳寡糖的专利申请数量并未有明显的增长。但是在此期间,出现了对人乳寡糖技术领域具有启发性的专利申请。如,申请WO9843494 A1首次涉及以HMOs用于初生婴儿,其公开了已包含3-岩藻糖糖基乳糖、乳-N-岩藻糖五糖Ⅲ。乳-N-岩藻糖五糖Ⅱ、双岩藻糖糖基乳糖、2”岩藻糖糖基乳糖。乳-N-岩藻糖五糖1、乳-n-新四糖、乳-N-岩藻糖五糖V以及乳-N-四糖的HMOs作为营养添加剂用于初生婴儿的喂养。同年,申请WO98381497A1首次涉及人乳寡糖的化学合成方法,公开了以取代的2.6-二氧六环-1-亚基作为保护基对氨基糖的氨基进行保护后在进行糖基链的延伸以制备如人乳寡糖的寡糖,以五代的2.6-二氧六环-1-亚基对氨基糖的氨基进行保护后,可提高氨基糖酐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合成寡糖的收率。相对于化学合成方法,申请WO9911773A1则以生物工程的方法,将能够表达糖基转移酶的基因转入哺乳动物中生产HMOs.在分离纯化方面,申请WO2007051475 A1提供了一种以薄膜聚酰胺基膜对含有唾液酰乳糖的乳制品进行超滤后,以薄膜聚酰胺基膜对超滤滞留物进行渗透以制备富含唾液酰乳糖的乳制品浓缩物,通过该方法可得到天然的高浓度唾液酰乳糖。

自2004年起随着有关于人乳寡糖的专利申请数量的猛增,相关领域人员开始对如何获得结构均一的人乳寡糖,以及其对于初生婴儿所起的生物学功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在合成方面,现有文献中均是通过化学方法,酶促方法,以上三种不同的合成策略合成人乳寡糖。关于化学途径,其面临糖基供体存在电子、空间的阻碍,时期较难形成糖酐键,同时在反应过程中还存在立体化学消旋产生的副产物等缺点。为克服以上缺点,相关领域人员提出了将糖基供体和受体以羟基保护后,进行活化以制备稳定且构型确定的寡糖化合物。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低聚糖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低聚糖,它具有许多功能特性。本文论述了大豆低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制备纯化及其测量,对大豆低聚糖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进一步为大豆低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豆低聚糖生理功能制备研究进展

前言 大豆低聚糖是指大豆中所含有的低聚糖类(主要成分是水苏糖,棉籽糖,蔗糖)的总称。它可作为一种甜味剂。大豆低聚糖在成熟大豆中的含量最高, 约占大豆总质量的10%。此外,大豆低聚糖中还含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肌醇甲醚、右旋肌醇甲醚等,它不能被胃酸及酶降解, 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1[。 大豆低聚糖主要来源于工业上生产大豆分离蛋白( SPL) 和大豆浓缩蛋白( SPC) 副产物的乳清中。我国盛产大豆, 大豆产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三, 全国现有30 多家规模较大的生产大豆蛋白的厂家, 生产1吨大豆分离蛋白就要排放10 吨大豆乳清, 因此大豆低聚糖的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豆保健功能的关注,大豆低聚糖也日益受到重视。我国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家之一,研制开发大豆低聚糖具有良好的条件。国外尤其是日本,对大豆低聚糖的开发和应用位居世界前列,其开发的大豆低聚糖产品在1988年已推向市场,现已广泛应用于饮料、酸奶、水产制品、果酱、糕点和面包等食品中,并形成了工业化生产规模。到目前为止, 大豆低聚糖还是美国FDA 惟一认可应用于食品中的功能性低聚糖, 我国对大豆低聚糖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一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含量及分布 大豆低聚糖是指大豆中所含有的低聚糖类其分子结构由2~1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相连接而形成的糖类总称。分子量300~2000,界于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多糖(纤维、淀粉)之间,又有二糖、三糖、四糖之分(主要成分是指单糖数为3~4的蔗糖(双糖)、棉子糖(三糖)和水苏糖(四糖)等。)的总称。其中,蔗糖占4.2%~5.7% , 水苏糖占2.7%~4.7% , 棉子糖占1.1% ~1.3% , 此外, 还含有少量其他糖类, 如葡萄糖、果糖、右旋肌醉甲醚、半乳糖肌醇甲醚等。]2[。水苏糖和棉籽糖的化学结构式是在蔗糖分子的葡萄糖一侧,以糖苷键(一个环状单糖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另一个分子(例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之间缩合形成的缩醛键或缩酮键,常见的糖苷键有O-糖苷键和N-糖苷键。)分别结合两个和一个半乳糖分子构成的糖。其化学结构式见图一。水苏糖,棉籽糖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尤以豆科植物中含量最多。

低聚糖

低聚糖 一、概念 低聚糖又称为寡糖或寡聚糖。定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低聚糖每分子水解成3~8个分子单糖的碳水化物称低聚糖,也有人把水解成3~10个,甚至20个分子单糖的碳水化物归入这一类。 2、低聚糖(或寡糖01igosaccharides)是指其分子结构由2-1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相连接而成的糖类总称。 3、低聚糖麦芽三糖到麦芽八糖,都是α,D-葡萄糖以α-1→4和α-1→6糖苷键结合的。杂低聚糖匠结构比较复杂。分子量300-2000,界于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多糖(纤维、淀粉)之间,又有二糖、三糖、四糖之分。 4、是由3-10个单糖构成的小分子多糖。 5、别名寡糖类或少糖类。通常,低聚糖是2—10个单糖以糖苷键连接的结合物,11个单糖以上的结合物则称为大糖类,100—2000个单糖结合物则称为多糖类。 二、分类 1、水解产生的所有糖分子都是葡萄糖的称麦芽糖低聚糖,由3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叫麦芽三糖,四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叫麦芽四糖等等。 2、水解时产生不止一种单糖,称杂低聚糖。如大豆中的杂低聚糖水解产生棉子糖和木苏糖等,人不易消化,无法利用。但机体自己合成的杂低聚糖,有很重要的生理功用。 三、常见低聚糖

其中较重要的有: 1、棉子糖:由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组成。 2、水苏糖:由组成棉子糖的三糖再加上一个半乳糖组成。 以上两种主要存在于豆类食品中,因在肠道中不被消化吸收,产生气体和产物,可造成肠胀气;而有些寡糖可被肠道有意细菌利用,而促进这些菌群的增加而有保健作用。 四、作用机理: 功能性低聚糖之所以具有生理功能,是因为它能促进人体肠道内固有的有益细菌——双歧杆菌的增殖,从而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减少有毒发酵产物的形成。由于双歧杆菌对氧、力、热和酸的高度敏感性,要想直接将它添加入食品中是相当困难的,但这对于低聚糖来说却是易于反掌。 五、分布 自然界中仅有少数几种植物含有天然的功能性低聚糖。例如,洋葱、大蒜、芒壳、天门冬、菊苣根和洋蓟等中含有低聚果糖,大豆中含有大豆低聚糖。 六、生理功能 1、促进机体肠道内有益菌的增殖 低聚糖由于其分子间结合位置及综合类型的特殊性,从而使它不被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吸收。但它进入肠道后段可作为营养物质被动物肠道内固定的有益菌消化利用。从而使有益菌大量增生,起到了有益菌增殖因子的作用。同时低聚糖产生的酸性物质可降低整个肠道的PH值,从而抑制了有害菌(如沙门氏菌等)的生长,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 2、结合吸收外源性病原菌(减少有毒发酵产物及有害细菌酶的产生) 许多病原菌的细胞表面含有键合碳水化合物的蛋白质,称为外源凝集素。它们可与消化道低聚糖结构的受体结合,使消化道附着在消化道粘膜表面,从而导致病原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后直接作用或产生毒素而导致病变。若选择合适的低聚糖,使之与外源凝集素结合,从而破坏细胞的识别,进而使病原菌不致于吸附到肠壁上,而低聚糖又有不被消化道内源酶分

异麦芽低聚糖的研究进展_刘雪兰

异麦芽低聚糖的研究进展 刘雪兰 谢幼梅 蔡元丽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泰安 271018) 异麦芽低聚糖又称异麦芽寡糖、分支低聚糖。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葡萄糖通过α-1,6糖苷键结合而形成的。其有效成分为: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四糖等。异麦芽低聚糖是由日本的光冈知足首先研究发现的,1982年,日本林源生化研究所将其开发成功,1985年,由昭和产业公司率先推入市场。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大力研究和开发应用异麦芽低聚糖,国内亦有异麦芽低聚糖的生产,但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尚处于研究阶段。 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含有α-1.6糖苷键,而这种糖苷键不能被动物体内的糖类消化酶水解,从而决定了它的消化特性和功能特性。消化特性为:它不能为人或动物本身消化和吸收,也不能为肠道大部分有害菌利用,只能惟一被肠道有益菌发酵利用从而促进它们的生长繁殖,特别是能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又被称为双歧因子。功能特性为:①调节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平衡。②提高动物体内抗体浓度,增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数量,从而增强动物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③抑制腐败细菌,减少粪便中氨、胺、硫化氢、吲哚等腐臭物质的含量。④促进动物对Ca2+、Mg2+、Fe2+等的吸收。⑤促进合成维生素B1、B2、B6、维生素K、尼克酸、叶酸和某些氨基酸。⑥抑制病原菌生长,防制腹泻。⑦预防抗生素类的不良副作用。⑧保护肝脏,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⑨促进肠道内毒物的排出,具有一定的净肠作用。1 0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的生长。由于异麦芽低聚糖有如此优越的功能特性,所以它越来越受到动物营养学界的重视。目前,对它的作用机理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1 异麦芽低聚糖的作用机理 随着动物生理学和糖类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对异麦芽低聚糖的生理功能的了解愈加深入,总结到目前为止所获的有关研究成果,异麦芽低聚糖作为一种机体营养调节型饲料添加剂对动物体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1 调节消化道微生物区系,促进健康菌相的形成 由于异麦芽低聚糖单糖分子之间以α-1,6糖苷键结合,而动物消化道分泌的糖类水解酶只能水解α-1,4糖苷键,因此,异麦芽低聚糖以未降解的形式进入后段肠道并被其中的微生物利用。但不同菌种对异麦芽低聚糖的利用情况不同,有益菌尤其是双歧杆菌能够以异麦芽低聚糖为营养基质进行大量增殖,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则不能利用;此外,双歧杆菌等利用异麦芽低聚糖后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使得肠道pH值下降,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因而受到抑制,使得动物肠道内的健康菌相得以形成。 1.2 结合吸附肠道病原菌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细菌细胞壁表面蛋白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糖脂或糖蛋白的糖残基的结合促进了细菌在肠壁上的定植和繁殖,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当肠道内存在一定量的异麦芽低聚糖时,它便与细菌结合,从而减少了细菌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结合的机会,阻碍了细菌在肠壁的生长繁殖。有时异麦芽低聚糖甚至可以将已与细菌结合的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糖基部分置换下来而起到置换肠道病原菌的作用。 1.3 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 异麦芽低聚糖调节动物机体免疫系统主要通过3个途径来实现:①通过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异麦芽低聚糖能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而双歧杆菌能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裂生长和抗体的产生,诱导多种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的m RN A的表达,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②作为免疫佐剂和抗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异麦芽低聚糖能与一定的毒素、病毒结合,结合后作为这些抗原的佐剂,能减缓抗原的吸收,增加抗原的效价。另外,异麦芽低聚糖还具有抗原作用,可以引起直接的抗体应答。③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Spring(1998)报道,异麦芽低聚糖能提高动物肠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和B淋巴细胞的数目、增加细胞因子的释放、提高白细胞介素的浓度、增强干扰素的活性,因而能提高动物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1.4 促进营养物质的合成和吸收 异麦芽低聚糖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合成和吸收,它这一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促进双歧杆菌增殖来实现的。大量试验证明,双歧杆菌能促进氨基酸、维生素B1、B2、B6、维 48山东畜牧兽医

最新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1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 展1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低聚糖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低聚糖,它具有许多功能特性。本文论述了大豆低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制备纯化及其测量,对大豆低聚糖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进一步为大豆低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豆低聚糖生理功能制备研究进展

前言 大豆低聚糖是指大豆中所含有的低聚糖类(主要成分是水苏糖,棉籽糖,蔗糖)的总称。它可作为一种甜味剂。大豆低聚糖在成熟大豆中的含量最高, 约占大豆总质量的10%。此外,大豆低聚糖中还含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肌醇甲醚、右旋肌醇甲醚等,它不能被胃酸及酶降解, 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1[。 大豆低聚糖主要来源于工业上生产大豆分离蛋白( SPL) 和大豆浓缩蛋白( SPC) 副产物的乳清中。我国盛产大豆, 大豆产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三, 全国现有30 多家规模较大的生产大豆蛋白的厂家, 生产1吨大豆分离蛋白就要排放10 吨大豆乳清, 因此大豆低聚糖的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豆保健功能的关注,大豆低聚糖也日益受到重视。我国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家之一,研制开发大豆低聚糖具有良好的条件。国外尤其是日本,对大豆低聚糖的开发和应用位居世界前列,其开发的大豆低聚糖产品在1988年已推向市场,现已广泛应用于饮料、酸奶、水产制品、果酱、糕点和面包等食品中,并形成了工业化生产规模。到目前为止, 大豆低聚糖还是美国FDA 惟一认可应用于食品中的功能性低聚糖, 我国对大豆低聚糖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一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含量及分布 大豆低聚糖是指大豆中所含有的低聚糖类其分子结构由2~1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相连接而形成的糖类总称。分子量300~2000,界于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多糖(纤维、淀粉)之间,又有二糖、三糖、四糖之分(主要成分是指单糖数为3~4的蔗糖(双糖)、棉子糖(三糖)和水苏糖(四糖)等。)的总称。其中,蔗糖占4.2%~5.7% , 水苏糖占2.7%~4.7% , 棉子糖占1.1% ~1.3% , 此外, 还含有少量其他糖类, 如葡萄糖、果糖、右旋肌醉甲醚、半乳糖肌醇甲醚等。]2[。水苏糖和棉籽糖的化学结构式是在蔗糖分子的葡萄糖一侧,以糖苷键(一个环状单糖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另一个分子(例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之间缩合

母乳低聚糖HMO可以帮助打造宝宝卓越自护力

母乳低聚糖HMO可以帮助打造宝宝卓越自护力 换季时,气候和温度出现变化,但宝宝的身体系统却还来不及调整适应,因而就容易生病。尤其在春天,万物生发,病毒、细菌及各种飞絮和花粉随之活跃,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和过敏。 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家宝宝能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那么,提高免疫力就自然提上了日程。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食物可以提升宝宝的抵抗力吗? 1.最贴近母乳的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奶粉,这款奶粉是欧洲生产的,也是欧洲销量第一的奶粉品牌,它除了有基本的营养素之外,还突破性添加了双重HMOs,德国科研技术应该很多人都了解的,他们一向以严谨和安全闻名。 HMO是母乳低聚糖,也是是天生营养中的第三大营养精华,可以帮助打造宝宝卓越自护力。但是它的存在结构比较复杂,所以一般的奶粉中都没有。而德国爱他美HMO之中天然含有2’FL和3’GL两种结构。2’FL是HMOs中含量最高的结构之一;3’GL是HMOs中常见的结构,这两种结构也是最重要的的两种,它可以像母乳一样提升宝宝的抵抗力。 除此之外,德国科研秉承40年对天生营养的不懈钻研,德国爱他美白金版还添加GOS/FOS 益生元组合。它可以有效促进宝宝肚肚中有益菌群生长,抑制有害菌,维护宝宝胃肠道健康。可以协同双重HMOs,帮助打造宝宝卓越自护力,帮助宝宝构建自身的免疫屏障。现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奶粉在天猫官方跨境购就能买到,很方便,而且是德国直接进口的,没有中间商,品质更放心。

2.南瓜,南瓜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因子生成,通过活化补体等途径对免疫系统发挥多方面的调节功能。 南瓜中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在机体内可转化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维生素A,从而对上皮组织的生长分化、维持正常视觉、促进骨骼的发育具有重要生理功能。 3.酸奶,酸奶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酸,因而能增强人的消化能力,促进食欲。酸奶中的乳酸不但能使肠道里的弱酸性物质转变成弱碱性,而且还能产生抗菌物质,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原作:微笑@小红书,整理:du闻闻)

_中国母亲母乳中中性寡糖的浓度变化

文章编号:1008-6579(2009)03-0251-03 科研论著 中国母亲母乳中中性寡糖的浓度变化 姚文1,张卓君1,周婷婷1,New burg D.S2,彭咏梅1* (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上海 200032;2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儿科,M A 02452) 中图分类号:R153.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目的 分析中国母亲母乳中性寡糖在哺乳期的浓度变化与母亲L ewis/Sec基因型的关系。 方法 收集51位中国母亲产后2,4,13周母乳,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量化计算寡糖浓度。 结果 产后13周内母乳中 性寡糖的总量虽然稳定,但是其中主要的三种成分浓度变化明显。3-F L浓度持续上升,分别由2周的84.6mg/L增至13 周的485.8mg/L(P<0.05),2-'FL的浓度也呈上升趋势,由579.6mg/L增至787.8mg/L,L N F-1浓度则持续下降由596.9mg/L降至304.5mg/L。根据母乳中性寡糖的分类,29位母亲属于L e(a-,b+)型,10位母亲属于Le(a-,b-)型,12位母亲属于L e(a+,b-)型。 结论 中国母亲中性寡糖浓度变化有特异性;根据母乳分类确定的母亲Lew is 基因型在研究人群中的分布与L ewis基因型在中国人群分布相似。 关键词: 母乳;中性寡糖;L ew is基因型 Variations of neutral oligosaccharides concentration in C hinese maternal breast milk.YA O Wen1,ZH A N G Zhuo-j un1,ZH O U T ing-ting1,N ew bur g D S2,PEN G Yong-mei1.(1Department of Child Health Care,Children's Hosp ital,Af f ilitated to Fudan U niversity,Shanghai200032,China;2Department of Pediat rics,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MA02452,U S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investig ate the var iatio ns of neutral o ligo saccharides concent ratio n in Chinese mater na l br east milk and its relat ionship w ith L ewis/Sec genoty pe. Methods Breast milk sam ples w ere collected on week2,4, 13po stnatal and neutr al o lig osacchar ides concentr atio n of breast milk w as analy zed by H ig h-per formance liquid chromato g- r aphy. Results T her e were not signif icant chang es in the tota l co ncentration o f neutral o lig osaccharides in Chinese ma- ter na l breast milk postnatal13w eeks,but the co ncentration of different t ypes of neutr al oligo saccharide varies at each v isit- ing interv al.T he co ncentrat ion of3-FL and2-'F L incr eased fr om week2to week4(84.6~485.8mg/L;579.6~787.8 mg/L;P<0.05),but L N F-1decreased from596.9mg/L to304.5mg/L.A cco 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 n o f t he neutr al o l-i g osacchar ides,29mothers w ere L e(a-,b+),and10of them wer e L e(a-,b-),and12of them w ere L e(a+,b-). Conclusions T he va riation of neutr al olig osacchar ide in Chinese mo thers'breast milk is unique,which may indicate a ge-netic polymo rphism.A nd the dist ribution of L ew is/Sec genoty pe matches w ith the distributio n of g ener al peo ple g roup in China Key words: breast milk;neutr al o lig osacchar ides;L ew is g eno type 母乳寡糖是人乳中仅次于乳糖和脂肪的第三大固体组分,在初乳和成熟乳中的含量分别为22~24g/L和12~13 g/L[1]。其中重点研究的中性寡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保障婴儿早期的生长发育健康,防止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2-3]。中性寡糖根据其岩藻糖基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 1,2连接的岩藻糖乳糖(2-'F L)、乳糖二岩藻四糖(L DF T)、乳酰-N-二岩藻六糖(L DFH- )、乳酰-N-岩藻五糖(L N F- ); 1,3和 1,4连接的3-'岩藻糖乳糖(3-FL)、乳酰-N-岩藻五糖(L N F- )、乳酰-N-岩藻五糖 (L NF )和乳酰-N-岩藻五糖(L DFH- )。 基金项目: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国立研究所项目(HD13021) 作者简介:姚文(1983-),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健康与儿童营养。 注:*通讯作者。 国外研究发现,不同泌乳期母乳中性寡糖的浓度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和人群差异[4-5]。其浓度与控制岩藻糖基转移酶的基因有关[6],即L ewis血型(Lew is)和分泌(Secretor)基因,已证实它们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基因多态性[7-8],不同L ewis血型亚型的母亲乳汁的中性寡糖种类不同[9],不同地理分布人群的9种中性寡糖数量和质量存在地域性差异[10]。但上述研究多基于对欧美和日本母亲,中国母亲母乳寡糖浓度与基因型分类的研究鲜见。为研究中国母亲母乳寡糖在产后三个月内的变化特点,收集并检测中国母亲不同时段母乳中性寡糖含量,以探讨中性寡糖浓度变化的特异性及与母亲L ew is/Sec基因型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3~7月上海国际和平妇婴保健院出生的婴儿及其母亲51例进入课题。入选标准:计划产后3个月内至少75%是以母乳喂养的母亲,小儿的胎龄>37

人乳寡糖

人乳寡糖专利技术综术 摘要:人乳寡糖作为人乳中天然存在的功能性成分,已被婴幼儿食品产业相关人员所关注,对人乳寡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从专利角度出发,对人乳寡糖的国内外发展概括以及生产工艺和生物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为从事人乳寡糖研究成申请相关发明专利的研究人员提供资料。 引言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效果,其中显著减低婴儿肠道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母乳所表现出的免疫效果,可归功于其所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物质。最近的研究表明,人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也是母乳中关键的免疫调节因子之一。人乳寡糖最开始被发现时,仅被认为是作为益生元“双歧因子”。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人乳寡糖不仅可发挥益生元的功效,还可扮演可溶性的上皮细胞受体类似物从而阻止某些微生物与肠壁的粘附,其发酵后的产物具有营养小肠粘膜的作用以及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人乳寡糖作为天然母乳中对于婴儿,尤其是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免疫调节因子,越来越被关注与其在婴幼儿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HOM简介 人乳寡糖是存在于天然母乳中的一类由2-10个单糖组成的低聚糖,其在母乳中具有较高的水平,可达22-23g/L,至分娩泌乳后的2个月的常乳中,其浓度会下降稳定在12-13g/L。 人乳挂他对于婴儿的免疫活性,主要依赖于其独特的糖基结构,如图1,人乳寡糖在其结构上通常在还原末端含有乳糖结构,并以交替的N-半乙酰葡糖胺和半乳糖作为骨架,其中N-半乙酰葡糖胺用过半乳糖β1.6键与半乳糖连接,且在其骨架的末端以岩海藻或是唾液酸进行修饰。由于人乳寡糖可含有不同空间的构型的单糖结构,不同的糖基序列、以及不同的糖置换方式,其可产生多样的结构种类。现今,在人类母乳总样本中以坚定出大约200种人乳寡糖分子。 在活性上,人乳寡糖对于婴儿的健康成长以及发育具有多种有益的效果,人乳寡糖可作为双歧因子,选择性刺激肠道有益菌的生长,进而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改变宿主婴儿的健康状况。除了作为益生元的特征,人乳寡糖还可以直接对病原微生物起到防御功能,人乳寡糖可直接封闭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的功能,直接结合于病原微生物或是内毒素表面,阻止其与肠道上皮细胞结合,进而起到抗病原微生物的黏附效果,发挥其抗感染功效。同时人乳寡糖还可通过改变粘膜上皮细胞中多糖的表达,同时还降低其与致病性微生物的结合,进而发挥抗感染功效。尽管人乳寡糖可通过对菌群的影响间接影响婴儿的免疫系统,但研究表面,人乳寡糖除了上述在免疫相关系统上的效果,由于其末端含有的唾液酸,人乳寡糖可间接参与人脑组织中神经节苷脂和糖蛋白的后塍,进而起到生物信息传递的效果以及促进新生儿大脑的早期发育的作

低聚糖分离与分析的研究进展

低聚糖分离与分析的研究进展 摘要:低聚糖又称寡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等领域中。本文主要综述了低聚糖的分离,测量及其纯度鉴定。 关键词:低聚糖;分离;测量;鉴定 0 前言 1 低聚糖的定义及分类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又称寡糖,是由2-l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1]分子量约为200-2000,可分类为普通性低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两大类。普通性低聚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酸糖、海藻糖和麦芽三糖等,它们可被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性低聚糖包括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果糖低聚糖、低聚半乳糖、壳聚糖、壳低聚糖、低聚木糖等,因在人体肠道内不具备分解消化的酶系统,不能被人体胃酸和胃酶所降解,故不能消化吸收,而是直接进入小肠内为有益菌双歧杆菌所利用,对人体发挥独特的生理功能。 2 低聚糖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早在80年代末,日本最先进入了研究和开发低聚糖得领域;在我国,功能性低聚糖自1996年才有批量生产;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出来的功能性低聚糖及结构组成如表1: 表1 部分功能性低聚糖的结构[ 2] Table 1 Structure of some functional oligosaccharide

种类主要构成单糖分子类型功能糖苷单糖数目 键类型 大豆低聚糖水苏糖蔗糖棉籽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α-1,6 2-4 麦芽糖 麦芽低聚糖麦芽三四五六七葡萄糖α-1,4 2-10 八九十糖 异麦芽低聚糖葡萄糖α-1,6 2-5 低聚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β-1,6 3-6 低聚乳果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β-1,4 3 低聚蔗果糖蔗果三糖四糖五糖葡萄糖果糖β-1,2 2-5 低聚木糖木糖β-1,4 2-7 低聚龙胆糖龙胆二糖三糖四糖葡萄糖β-1,6 2-4 乳酮糖半乳糖果糖β-1,4 2 低聚帕拉金糖二糖单体及其二聚体葡萄糖果糖α-1,6 2-8 三聚体四聚体 壳聚糖乙酰氨基葡萄糖β-1,4 低聚合度除这些低聚糖以外,低聚糖的品种还有很多,许多天然植物中都富含低聚糖或半纤维素,例如: 辟汗草中含纤维二糖,槐角中含槐糖, 芦丁中含芦丁糖(即芸香糖) ,木鳖子中含海藻糖,蒲黄中含松二糖, 黄麻子中含毛蕊草糖,新鲜橙皮中含新橙皮糖等[3]。另外,还有许多 蔬菜之所以称为保健食品 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富含低聚糖或半纤维素,如大型食用真菌(香菇、 黑木耳、银耳、竹荪等) 、魔芋、莼菜、萝卜、胡萝卜、洋葱、香蕉、 蜂蜜、花粉、芦笋、鱼腥草、椰子、大豆、猕猴桃等,啤酒酵母和猪 胃粘膜也富含低聚糖[4]。 近来,国际上非常重视新型低聚糖的开发,这些低聚糖与其它甜味剂和食品原料混和可制成种种营养疗效的补剂与种种保健食品。功 能性低聚糖产品近年在国外上市虽只有十几种,但批量较大,有些品

低聚糖对人体的作用

大豆低聚糖的主要成份棉子糖和水苏糖对双歧杆菌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对有害细菌几乎不起作用。大豆低聚糖在肠道被双歧杆菌吸收利用,被发酵降解成短链脂肪酸和一些抗菌素物质,抑制了外源致病菌和肠内固有腐败细菌的增殖,减少有毒发酵产物及有害细菌酶的产生。双歧杆菌通过磷脂酸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相互配合作用,占据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膜屏障,阻止有害菌群的入侵,起到改善肠道环境和保护肠道的作用。 2、预防便秘 大豆低聚糖具备部分膳食纤维的黏稠性、持水性和水膨胀性的物理特性,同时双歧杆菌发酵低聚糖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促进排便,从而防止便秘的发生。 在人体实验中,每天摄入3-10克低聚糖,一周之内便可起到防止便秘的效果。 3、促进肠道内营养物质的生成和吸收 大豆低聚糖促进了双歧杆菌的增殖,双歧杆菌在肠道内能自身合成或促进合成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和叶酸等维生素,同时,还能促进钙质和乳制品的消化吸收,迅速给机体补充营养。 1999年7月,美国推荐了大豆低聚糖等8种重点新产品,同时公布的动物实验和人群实验结果证明:服用大豆低聚糖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使钙吸收率增加26-28%,进而增进骨密度和改善骨结构。 4、降低血压 通过人体实验发现,高血压受试患者每天摄入11.5克大豆低聚糖,持续5周后,人体舒张压的高低与其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占总细菌数的比例成明显负相关,由此可见,大豆低聚糖通过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达到降低血压的功效。 5、降低血清胆固醇 大量的人体实验已证实了摄入大豆低聚糖后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水平,每天摄入6-12克大豆低聚糖持续2周至3个月,总血清胆固醇可以明显降低。 6、保护肝脏 人长期摄入大豆低聚糖,能减少体内有毒代谢物质的产生,减轻肝脏解毒的负担,产生互感作用,并对肝炎和肝硬化等肝病均有防治功效。实验表明,让一个69岁患有肝硬化的老年病人每天服用大豆低聚糖3克,5天后其肝昏迷和便秘症状都有所缓解。

低聚糖

清饮茶本(红茶) Raspberry Herb Tea 原料: 红茶、决明、鱼腥草、枸杞叶、蒲公英、沙棘、甘草、茴香、乳酸菌、低聚糖、覆盆子香料(Raspberry)。 一、关于草药茶Raspberry Herb Tea 来自日本大阪株式会社荣进商事的草药茶Raspberry Herb Tea,有着11种草本植物和辅助成分平衡地配合在了一起。,在得到合理调配及专家分析后生产后,在日本上班族、娱乐界、体育界、饮食界得到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朋友们广泛欢迎,此茶不仅使女性朋友的身体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更像个勤劳的清理工人将您身体这座大厦内边边角角的垃圾清理干净,更能像擦玻璃一样将您的皮肤和发色改善的晶莹剔透。 它不同于其他草药茶的优点是,其他草药茶功效单一,配料少,而草药茶Raspberry Herb Tea促进多种维生素合成吸收,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由于所含热量值低,减肥人士和轻型糖尿病人也可放心食用。并且通过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促进人体对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和叶酸等维生素的合成吸收。风味独特,结合多种草药及乳酸菌、低聚糖等成分、不仅口感独特、气味芳香、在您工作悠闲之时喝上一口,不仅醒脑养目,更能在品味的同时给你的身体这座大厦做一个良好的维护和清理。 二、草药茶Raspberry Herb Tea的作用 1、草药茶Raspberry Herb Tea预防和治疗便秘 此茶中的低聚糖成分具备部分膳食纤维的黏稠性、持水性和水膨胀性的物理特性,同时双歧杆菌发酵低聚糖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促进排便,从而防止便秘的发生。在人体实验中,每天摄入3-10克低聚糖,一周之内便可起到防止便秘的效果。 2、所含成分低聚糖功效 低聚糖促进了双歧杆菌的增殖,双歧杆菌在肠道内能自身合成或促进合成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和叶酸等维生素,同时,还能促进钙质和乳制品的消化吸收,迅速给机体补充营养。 3、草药茶Raspberry Herb Tea可使降低血压 人体舒张压的高低与其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占总细菌数的比例成明显负相关,由此可见,含有决明、鱼腥草、枸杞叶、蒲公英、沙棘、甘草、茴香、乳酸菌、低聚糖等成分的草药茶更能比其他草药茶通过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达到降低血压的功效。长期饮用此茶能调节新陈代谢,同时对那些长期工作且血压高的人士更加适合。 5、降低血清胆固醇 每天冲泡一袋草药茶Raspberry Herb Tea,2周至3个月,总血清胆固醇可以明显降低。 6、保护肝脏 长期饮用该茶,能减少体内有毒代谢物质的产生,减轻肝脏解毒的负担,产生互感作用,并对肝炎和肝硬化等肝病均有防治功效。

寡糖研究进展1

寡糖的研究进展 摘要:寡糖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功效食品,它的种类并不复杂,相对于其他有机化合物,它具有绿色无污染,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并且结构简单,对于研究其化合物结构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相对简单。本文就寡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人体保健方面的突出生物活性进行了简要概述。关键词:寡糖,基本概念,分类,人体保健。 The research of oligosaccharides Abstract:Oligosaccharides is a new efficiency product of 21st century , It is not complicated,compared with other organic compounds,it is pollution-free green,it has no toxic side effects on human body,and it’s structure is more simple than other organic compounds,This will help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oligosaccharides, and it’s classification,and gives a brief controduction about its outstanding biological activity to the human health . Key words: oligosaccharides,basic concept,classification,health 一、寡糖的基本概念 寡糖(oligosaccharide)又称低聚糖,是指含有2-10个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构成寡糖的单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等五碳糖和六碳糖,根据结合的单糖个数可将寡糖分为二糖、三糖等,以此类推。它是一种集营养、保健、食疗于一体,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糖类化合物。 二、寡糖的分类 寡糖的分类方式很多,根据寡糖的单糖组成成分可分为同寡糖和杂寡糖,前者为同种单糖组成,后者为不同单糖组成;根据寡糖中是否含有可被还原的游离半缩醛羟基,可分为还原性寡糖和非还原性寡糖;根据寡糖是否有生物活性可分为普通寡糖和功能性寡糖,其中前者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可作为能源物质,而后者拥有重要的生物活性,但是不能被人体消化;还有一类在侧链上修饰不同化学基团的寡糖。 三、功能性寡糖的生物活性 1、维持胃肠道的健康 从文献中可知异麦芽低聚糖和低聚果糖均为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可以选择性的增殖双歧杆菌,这些寡糖被人体双歧杆菌代谢后产生醋酸和乳酸,能够维持人体胃肠道呈酸性,从而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繁殖。还能够促进肠道蠕动,防止腹泻和便秘等肠道疾病。 2、抗肿瘤作用 据前人研究发现,约有十几类寡糖均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从不同的途径

低聚糖介绍

低聚糖介绍 来源:中国淀粉交易网发布时间:2007-2-12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也称寡糖。功能性低聚糖包括水苏糖、棉籽糖、Palatinose (帕拉金糖)、乳酮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Palatinose和低聚龙胆糖等。人体肠胃道内没有水解这些低聚糖(除Palartinose之外)的酶系统,因此它们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内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功能性低聚糖因具独特的生理功能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基料,业已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 目前,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位居前列,已形成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低聚糖品种达十几种,1990年的总产值就达4.6亿美元,成为功能食品基料的一大支柱。在日本,功能性低聚糖替代或部分替代蔗糖而广泛应用在饮料、糖果、糕点、冰淇淋、乳制品及调味料等450多种食品。 已经确认功能性低聚糖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很难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所提供的能量值很低或根本没有。可在低能量食品中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那些喜爱甜品又担心发胖者的要求,还可供糖尿病人、肥胖病人和低血糖病人食用。 2、活化肠道内双歧杆菌并促进其生长繁殖。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其菌数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直至老年人临死前完全消失。因此,肠道内双歧杆菌数的多少成了衡量人体健康与否的指标之一。随着医药科学的突飞发展,广谱和强力的抗菌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使人体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目的的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的数量显得十分必要。摄取入功能性低聚糖来促使肠道内双歧杆菌自然增殖显得更切实可行。 3、不会引起牙齿龋变,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龋齿是由于口腔微生物特别是突变链球菌(Streptococcusmutans)侵蚀而引起的,功能性低聚糖因不是这些口腔微生物的合适作用底物,因此不会引起牙齿龋变。 4、由于功能性低聚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膳食纤维的部分生理功能,如降低血清胆固醇和预防结肠癌等。功能性低聚糖与通常为高分子的膳食纤维不同,它属于小分子物质,添加到食品中基本上不会改变食品原有的组织构及物化性质。据统计目前保龄宝现在的规模在亚洲是较大的,在国内是最大的。无论从低聚糖酶的用量统计还是与同行的交流,都客观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保龄宝公司长期坚持“国际市场跟进,国内市场领先”的战略定位,与国际同行相比,在科技、设备、管理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低聚果糖被誉为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糖源,以其优越的生理功能成为近十年来国际食品市场上广泛流行的功能性食品基料,应用范围多达500余种食品。 低聚果糖最初由日本研制成功并工业化生产,韩国、台湾也有厂家生产。仅日本年需求量即达到4~5万吨。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约为20~30万吨。国内研究、开发、生产才刚刚起步。据了解,目前国内主要生产低聚果糖的企业有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年产能力5000吨),云南天元健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宏华奥立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珠海高新区维得力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低聚果糖90P型产品仅有少数几家公司生产,他们大多采用“复合加酶法”的生产工艺;最近,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过潜心研究,运用新技术膜过滤法成功的生产出高纯度的低聚果糖,已经完全达到了低聚果糖行业标准的优级水平。这种工艺不仅简化了繁杂的操作工序,节俭了巨额的设备投资,缩短了生产时间,而且总低聚果糖含量已经超过90%并达到95%

低聚糖1

低聚糖;寡聚糖;寡糖;oligosaccharide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寡聚糖,寡糖。分子量300~2000。由2~10个单糖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糖类 的总称,分子量和分子数量上介于单糖和多糖之间,结构上与多糖相似。据单糖单位组成的 数目,低聚糖可细分为二糖、三糖、四糖……。砂糖、乳糖、饴糖等是常用低聚糖,作为人 类甜味和热量来源。自然界中存在的寡糖大都由吡喃己糖连接而成,有的寡糖也含有呋喃戊 糖的成分。游离的寡糖可溶于水,难溶或不溶于有机溶剂;有的有甜味,有的显还原性,也 有无还原性的寡糖,但被水解后生成的单糖均有还原性。一些寡糖以寡糖苷的形式存在。寡 糖在细胞之间的识别、相互作用、信号传递及免疫等很多重要的生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 用。现已通过酶法转换、化学转换及提取技术生产出近十种新型低聚糖,它们分别具有:(1) 低热值;(2)耐腐蚀性,不形成产生牙垢及蛀牙细菌基础的葡萄糖,也不生成酸;(3)促进肠 道内有益菌的活化、增殖以及增进肠道健康等生物功能,成为特定保健用食品的原材料。 开发大豆新领域---大豆低聚糖 2005-12-12-浏览量:1001 大豆含有大量营养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深受人们青睐。因大豆中的少量 低聚糖素原被认为是食后引起"肠胃胀气"的因子,在制取大豆蛋白原料及其制品时,均作为 不受欢迎物质除去。80年代末,日本首先开展对低聚糖开发和其功能特性的研究。大豆低 聚糖现已被日本厚生省列为"特定保健用食品"的基料,这类功能性食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一定 市场规模。本文将对大豆低聚糖在大豆中的含量、分布、性质、生理功能及制备、检验和 应用逐一作介绍,以期重新认识大豆低聚糖的特定生理功能及其利用价值。作为生物化学学 术用词,低聚糖(或寡糖Oligosaccharides)是指其分子结构由2~1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 相连接而形成的糖类总称。分子量300~2000,界于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多 糖(纤维、淀粉)之间,又有二糖、三糖、四糖之分。作为"特定保健用食品"的低聚糖是 指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特别有益于肠健康的一类低聚糖,故又称"功能性低聚糖"。大豆低 聚糖是大豆中可溶性糖质的总称。主要成分是指单糖数为3~4的蔗糖(双糖)、棉子糖(三 糖)和水苏糖(四糖)等。大豆低聚糖主要分布在大豆胚轴中,其主要成分为水苏糖、棉子 糖(或称蜜三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属于贮藏性糖类,在未成熟豆中几乎没有,随大豆的逐 渐成熟其含量递增。但当大豆发芽、发酵,或者大豆贮藏温度低于15℃,相对湿度60%以 下,水苏糖、棉子糖含量也会减少。大豆低聚糖有类似于蔗糖的甜味,其甜度为蔗糖的70%, 热值为蔗糖的50%,大豆低聚糖可代替部分蔗糖作为低热量甜味剂。大豆低聚糖的保温、 吸湿性比蔗糖小,但优于果葡糖浆。水分活性接近蔗糖,可用于清凉饮料和焙烤食品,也可 用于降低水分活性、抑制微生物繁殖,还可达到保鲜,保湿的效果。大豆低聚糖糖浆外观为 无色透明的液糖,黏度比麦芽糖低、异构糖高。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处理时,比果糖、低聚糖 和蔗糖稳定,一般加热至140℃时才开始热析,可用于需要进行加热杀菌的酸性食品。 功能性低聚糖 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分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两类。 蔗糖、麦芽糖、乳糖、海藻糖和麦芽三糖等属于普通低聚糖,是可被机体消化吸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