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ICC与静脉血栓

PICC与静脉血栓

欢迎阅读PICC—UEDVT

相关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见于下肢。

导管相关因素:导管尖端所处位置不佳、左侧置管、多次置管史、导管感染、导管规格过大或材质不适合病人、导管留置时间。

PICC-UEDVT的临床诊断

1、PICC-UEDVT经常合并静脉炎,上肢肿胀、臂围较对侧肢体增粗、沿血管走行皮温升高、疼痛,或合并畏寒体温升高。

2、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3、血管超声是诊断UEDVT的首选方法,方便无创伤。

4、血管造影是诊断UEDVT的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操作、注射造影剂、辐射危险仅适用无创检查不能确诊但高度疑似病人。

2021年PICC并静脉血栓治疗(全文)

2021年PICC并静脉血栓治疗(全文)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应用中易并发静脉血栓形成,文献报道PICC 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20%。一旦发生血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会导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PICC并静脉血栓如何治疗? PICC静脉血栓首选抗凝治疗,对于保留导管者,建议在保留导管期间一直抗凝治疗;对于拔出导管者,建议拔出导管后抗凝治疗3个月。不推荐常规采用溶栓治疗。对于抗凝治疗失败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对于进展期的急性上肢静脉血栓或者具有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上腔静脉滤器置入。 PICC并静脉血栓导管是去还是留? PICC合并静脉血栓,不推荐常规拔出PICC导管,如果患者治疗仍需要该导管,可在抗凝治疗下继续保留导管,并正常应用。当患者合并抗凝禁忌,或在规范抗凝治疗下症状仍持续进展也需要考虑拔管。 PICC并静脉血栓拔管最佳时机?

多数专家认为在接受一段时间抗凝治疗后再拔管有利于血栓的稳定,从而降低拔管时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风险。建议在导管相关的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抗凝治疗2周后再考虑拔除导管更为安全。 目前公认的拔管指证:已不需要该导管;导管功能已丧失;导管位置异常;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 如何预防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1.置管前风险评估:接受乳房根治术或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侧肢体、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或有肿块侧、安装起搏器侧不宜进行同侧置管;有血栓史、血管手术史的静脉及放疗部位不宜置管。 2.加强置管后评估和患者教育:一旦出现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上臂较前增粗等,需立即评估是否发生了静脉血栓。 3.药物预防:预防性抗凝(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患者如何管理? 1.观察病情:需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肺动脉栓塞的症状及体征。

导管相关血栓

导管相关血栓是中心静脉置管、PICC操作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所谓中心静脉导管是指通过颈部(颈静脉)、胸部(锁骨下静脉)或腹股沟区(股静脉)放置于大静脉内的导管。被广泛的应用。PICC是指通过外周静脉血管(一般使用肘部静脉),置入导管,到达心脏附近的大血管。中心静脉导管及PICC已在长期静脉营养、补液、化疗、透析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导管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医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导管相关血栓的临床表现: 1.导管所在肢体发红、水肿、胀痛,导管走行部位或临近部位压痛,根据血栓部位和血栓量,部分患者可因累及无名静脉,颈静脉而导致颈部、颜面部水肿、疼痛。 2.导管功能下降:导管内、或所在静脉内附壁血栓形成,导管周围纤维蛋白鞘形成,均会影响液体输入,导致经导管的输液速度降低,经导管不会抽到血液。 3.个别患者表现为胸痛、咳血、呼吸困难等严重肺动脉栓塞的症状。 导管相关血栓的原因: 1. 患者本身的因素 接受PICC或中心静脉置管的多数为接受大手术患者、肿瘤患者;长期卧床的患者;肾功能衰竭患者等等。这些患者本身就具备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容易发生血栓事件。另外,部分患者因为担心插管移位、断裂,自主或不自主的减少插管侧肢体活动,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 2.药物的因素 肿瘤化疗药物对血管的直接刺激也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启动血栓形成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如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等,均可以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的损伤。尤其是一些新型的化疗药物,如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可以导致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增高。 3.导管的因素 导管的材质及组织相容性影响血栓事件的发生。研究表明,聚氨酯和硅胶材料的导管对血管的损伤和继发感染的几率均低于聚氯乙烯、聚乙烯材料导管。导管本身在血管腔内所占的空间影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研究表明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和管径呈反比。 4. 医源性因素 无论是中心静脉置管还是外周的PICC,插管本身就会损伤血管壁,反复的穿刺,会诱发机体的高凝状态。 不正确的导管头位置,会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导管尖端所在位置与血栓发生率有关。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 时,血流量大,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然而,若PICC尖端异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或无名静脉时,血栓发生率高。

PICC置管并发症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并发症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一)原因 1.导管因素:留置导管尖端对静脉壁的刺激,导管直径过粗,头端置人位置过浅,留置时间过长。 2.疾病和用药因素: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化疗药物引起血管壁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 3.老年病人血细胞老化,变形能力差,聚集性强,易促进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 (二)预防 1.首先,在操作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放松心情,防止由于患者过度紧张而使血管痉挛,造成穿刺后送管困难,为防止一状况的发生,必要时可给予局麻下操作,减轻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增加置管的成功率。 2.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在穿刺及送导管时,要使患者上肢尽量外展和身体呈90°,导管头到达患者肩部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90°,并将下颌贴近肩部,以避免误入颈静脉。而其要求护理作时动作要轻柔,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给血管内膜造成损伤,防止血栓形成。 4.PICC置管后应指导患者:

(1)注意冬季保暖,插管侧肢体不要过度活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但可以加强插管侧手部活动,促进穿刺上肢的血液回流,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 (2)加强对插管患者的巡视,提醒患者避免压迫插管侧肢体。 (3)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三)处理方法 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先不急于拔管,在血管外科,可利用PICC 管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处,边溶栓边拔管,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并讲解深静脉血栓发 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治疗心中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 3.患肢制动,避免按摩。 4.避免在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预防肺栓塞的形成。 5.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

PICC并发血栓常见问题

PICC并发血栓常见问题 1、手肿了,首先考虑什么? PICC留置期间,当患者诉手肿了,首先要考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可能。 当然,临床上也不乏没有症状的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存在,因此,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建议置管期间定期进行血管B超,并重视患者的主诉,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当发现患者有任何异常的体征或症状时,不应仅对局部进行处理,而忽视了静脉血栓的存在风险。 2、如何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栓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当怀疑有血栓形成,首选静脉超声检查,一般都能明确诊断。 D-二聚体测定:血浆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 500 µ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多普勒超声检查: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 3、为什么会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 须知,任何静脉内置管都有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包括外周静脉置管、PICC、CVC、静脉输液港以及心脏起搏器。 4、发生血栓导管是拔还是留? 导管是拔是留要综合考虑:如果导管通畅、位置也正确、没有感染并且是治疗需要这条导管通路,则可以保留导管。 须知:只要有导管仍原位保留,就应使用抗凝治疗,并密切观察临床症状。

如果在抗凝的情况下,症状仍继续加重,则需拔除导管,并复查血管超声等相关检查。 如果导管阻塞,可拔除导管,并重新置管。但是临床实际情况是患者可供选择的静脉通路非常有限,因此可以尝试灌注溶栓药物的方法来疏通导管,但这个方法需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来决定,并不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5、先抗凝还是先拔管? 目前并没有数据显示在拔管前抗凝治疗一段时间更安全。 尽管对上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直接的临床证据,但对于达到缓解急性期症状并预防栓塞事件的目的来说,抗凝治疗仍是基础治疗手段。对于累及腋静脉或更近心端静脉的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如果没有抗凝禁忌,无论是否拔除导管,都推荐使用抗凝治疗。 6、早期抗凝选择什么药物? 低分子肝素:出血性副作用少,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临床按体质量给药,每次100 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能的INR。治疗剂量范围窄,个体差异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 治疗首日常与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2.5~6.0mg/d,2~3d后开始测定INR,当INR稳定在2.0~3.0并持续24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 推荐:急性期DVT,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在INR达标且稳定24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也可以选用直接(或间

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化疗治疗过程中常需插入PICC导管(穿刺置管静脉导管),以便输注药物和抽取血液样本。然而,PICC置管也可能引发静脉血栓形成,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护理两方面探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1.静脉壁损伤:插管过程中,对静脉壁的损害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正确的穿刺技术、插管时过度旋转或猛推导管,都可能导致静脉内膜损伤。 2.血管内血流减慢:化疗药物本身具有毒性,会对血液成分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使血液凝固功能不正常,血流减慢。同时,癌症患者由于肿瘤的压迫或浸润,也会使血管内血流减慢。 3.免疫系统损伤: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于感染,从而诱发血栓形成。 4.静脉内导管(PICC)使用时间过长:长期使用PICC导管会刺激静脉壁,导致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形成血栓。 二、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1.注意插入技术:护士在插管过程中应熟悉插管技术,尽量减少对静脉壁及内膜的损伤。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插管时遵循规范的穿刺技术和操作流程。

2.观察血栓形成风险因素:护士应定期观察乳腺癌患者的静脉输液情况,监测药物使用时间和剂量,了解患者的血管条件及血液凝固功能,及 时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 3.管路维护:定期更换导管、输液泵和注射套装,避免导管使用时间 过长,减少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 4.患者教育:护士要对乳腺癌患者进行PICC的相关知识教育,包括 血栓形成的风险、患者应注意的症状和注意事项。患者应当尽量避免长时 间同一姿势的位置,通过运动增加血流速度。 5.密切观察并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乳腺癌患者PICC管路周围的情况,包括是否有红肿、疼痛、不适等症状。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积极预防感染:因为感染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护士要 认真操作无菌技术,严格遵循插入导管和更换输液系统等操作的消毒原则,防止感染的发生。 7.应用抗凝治疗:对于高血栓风险的乳腺癌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 适当应用抗凝剂,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静脉 壁损伤、血流减慢、免疫系统损伤和长时间使用PICC导管。护理上应注 意插入技术、观察血栓形成风险因素、维护导管、患者教育、密切观察血 栓形成症状、预防感染以及适当应用抗凝治疗等措施,以减少血栓形成的 发生,保证乳腺癌患者的安全。

picc溶栓方法

picc溶栓方法 PICC溶栓方法。 PICC(穿刺置管)溶栓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等血栓性疾病。相比传统的静脉溶栓治疗,PICC溶栓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便于操作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下面将详细介绍PICC溶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PICC溶栓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适当的药物和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和剂量。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血栓情况和溶栓药物的特点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 确定PICC置管位置,在进行PICC溶栓治疗前,需要先行置管,确保置管位置准确,通畅。一般情况下,PICC置管位置选择在上肢的深静脉系统,通常是锁骨下静脉或肱静脉。 3. 进行溶栓治疗,将溶栓药物通过PICC导管输送到患者的血管系统中,溶解血栓。在此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药物输注速度和剂量。 4. 监测溶栓效果,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超声检查、D-二聚体检测等方法来监测溶栓效果,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其次,进行PICC溶栓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密监测患者情况,在进行PICC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2. 防止出血并发症,溶栓治疗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特别是在患者有出血风险的情况下,需要谨慎选择溶栓药物和剂量,严密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 3. 防止导管相关并发症,PICC置管和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导管相关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PICC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血栓溶解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要严格掌握操作技术,合理选择溶栓药物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在进行PICC溶栓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PICC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介入性治疗方法,对于DVT和PE等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需要掌握PICC溶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 预防护理进展 摘要:PICC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安全、血管损伤小、置留时 间长、无需医生操作等优点,常被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周期化疗等临床治疗中, 但随着PICC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其中以静 脉血栓最具代表性,危重患者中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3%–91%,血栓形成极易诱发肺栓塞等高危并发症,进而威胁患者生命。本文就PICC导管 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概念、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护理措施进行综述,重点对三大危险 因素和预防护理干预内容进行阐述,进一步论证优质护理可以减少PICC导管相 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这一论证,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PICC导管;静脉血栓;危险因素;预防护理;综述 一、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概述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 心静脉导管。它是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靠近心脏 的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外周 手臂静脉大多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是血栓发生的三大危险因素,PICC相关性血栓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 发症之一。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与PICC导管相关的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栓形成的 发生率分别为4%和1%。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浅静脈血栓症状明显,深静脉血栓往往症状不明显,主要依靠超声来确诊。 二、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PICC对于治疗救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静脉置管后具有很大的风险,以 静脉血栓最具代表,综合起来,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 3种。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 展 【摘要】PICC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留置时间长、携带与维护方便、保护 病患者血管、减轻病患痛苦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治疗之中。静脉血 栓是PICC 导管常见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生命危险,本文通过综述 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及护理干预对静脉血栓形成影响,旨在表明预防PICC导管 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PICC; 相关性静脉血栓; 预防与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PICC经上肢的 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的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 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汇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因能够为长期化疗、营养支持及使 用抗生素的患者,提供一条方便安全的静脉通道,而被临床广泛应用[2]。虽然PICC导管有很多优点,但作为进入静脉内的异物,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 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导管移位、导管堵塞、导管渗漏、穿刺点渗血、静脉 血栓、静脉炎、感染等。其中,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最为严重,因此,如何做好PICC导管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现就PICC相关性静脉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 1.1 导管相关因素 1.1.1导管的材质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声明,聚氯乙烯、聚乙烯材料导管比聚氨酯、硅树脂 导管发生血栓的危险性高;硅胶类材料机械性损伤和感染率较聚氯乙烯低。有研

PICC相关静脉血栓风险评估

PICC 相关静脉血栓风险评估 摘要:PICC是临床上普遍使用的静脉治疗工具,PICC相关静脉血栓是PICC 最严重并发症,且多数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对PICC相关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PICC;血栓;风险评估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指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置入上腔静脉下 1/3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PICC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具有方便、安全、使用时间长等优点。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并 发症。其中最严重的为上肢静脉血栓。 1 PICC相关性血栓概述 PICC相关性血栓(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related thrombosis, PICC-CRT)是置管后因穿刺、导管原因引起血管内膜损伤或者由于 患者原因在导管置入血管内壁及导管附壁产生的血凝块[2]。增加医疗成本的同时,也降低患者对医疗工作的信任度,甚至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然而有一 半以上的PICC相关静脉血栓没有明显的症状[3],极易被忽视,因此应积极的对PICC患者进行评估,探索实用的风险评估工具,尽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形成。 2PICC-CRT风险评估工具 2.1国外评估工具 2.1.1Seeley住院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系统

该模型为美国教授Seeley[4]于2007年编制,包括长期卧床、深静脉压痛、吸烟、置管原因为骨髓炎、预防性抗凝治疗史5项危险因素,分别赋值为14、13、10、20、9分,分值范围0~66分,总分≥20分提示该患者有较高的几率发生上 肢深静脉血栓,该评估模型敏感性高,阳性预测值27.3%,其相关的应用效果还有 待验证。 2.1.2 Michigan血栓风险评估工具 由美国密歇根大学Vineet Chopra教授[5]于2016年设计完成,用于18岁以上PICC置管患者,包括是否存在除PICC以外的中心静脉导管,WBC>12.0×109/L、PICC官腔数目、静脉血栓史、活动性癌五个危险因素。Ⅰ级为低分险,分值0分;Ⅱ级为中风险,分值1~2分;Ⅲ级分值3~4分及Ⅳ级>4分为高风险。此工具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PICC相关血栓评估方法。 2.1.3 Revel-Vilk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性堵管评分法 2010年由Revel-Vilk[6]等人研发。包括导管类型、导管尖端的位置、家族中 是否有血栓,对每个选项进行赋值计算得分,总分为原始分值,再按照0分转换 为0分;1~2分转换为1分;3~4分转换为2分,最终分数≥1分表明有较高风险 发生堵管。该评分法评分系统完善,但缺乏除了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外研究对象 的研究,其有效性仍有待考证。 2.2国内评估模型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PICC风险的评估进行了许多研究,总结起来主要方法为:①经过文献查阅及临床经验或者Meta分析建立调查表应用于调查对象,运用单因素及回归分析法确定最终模型。②模型指标的选择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条目权重,建立初步评估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检验其科学性、可靠性及可操作性,修改完善确定最终模型。③翻译国外的风险评估表结合编制评估表,并应用于调查对象进行单因素及回归分析建立评估模型。 顾苏[7]应用Meta分析法建立模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肥胖、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糖尿病、血栓史、D-二聚体升高、置管史、头静脉置管、5Fr导管、导

PICC置管后有静脉血栓的分析和预防护理要点

PICC置管后有静脉血栓的分析和预防护 理要点 摘要:2022年1月至9月血液科置入PICC管50例,其中25例常规操作有 6例静脉血栓,另对照组25例置管中管子用肝素盐水浸泡5-10分钟,并用稀肝 素盐水冲管后置管,置管后延血管走向用喜疗妥软膏涂擦置管前方的皮肤,结果 无一例血栓发生。 关键词:PICC置管;静脉血栓;护理 2022年1月至9月血液科置入PICC管50例,其中25例常规操作有6例静 脉血栓,其中B超引导下一例,盲穿有5例,男性有2例,女性4例,年龄在 42-76岁之间。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1.患者自身因素: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置管侧手未做功能锻炼及睡 觉时长时间压迫置管侧。 2.药物因素:化疗药物的作用。 3.导管的因素:多次穿管引起机械性的损伤、导管的粗细、导管尖端的位置、导管的材质(硅胶和聚氨酯)。 4.医源性因素:医护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宣教不到位。 对照组25例,其中B超引导下6例,盲穿有19例,男性有10例,女性15例,年龄在18-88岁之间。下面是对照组置管前中后的护理要点。 置管前:护士全面评估 1.导管的粗细选择。 2.患者的血管选择肘正中静脉,最好选择上臂的贵要静脉。

3.最好在B超引导下穿刺。 4.患者有无继发性危险因素:恶性肿瘤、化疗、激素治疗、静脉血栓史等。 5.血液学指标:患者出凝血指标是否异常。 置管中:有资质的护士操作 1.无菌操作原则,最大化无菌操作屏障,预防感染。 2.PICC管子用12500U肝素一支加盐水60ml浸泡5-10分钟,并用稀肝素盐 水冲管后置管,减少管子的外挂壁血栓及管子内的血栓。 3.选择上臂的粗大血管(首选贵要静脉),并在B超引导下置管,减少穿刺 次数,以减少血管壁的损伤,引起血栓[1]。 4.导管选择:选管径较细和硅胶或聚氨酯材质的导管。 置管后护理: 1.置管后延血管走向用喜疗妥软膏涂擦置管前方的皮肤,时间为7-14天。 2.遵守导管操作规程,输液时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每周必须更换敷贴及 肝素帽,稀肝素盐水封管。 3.置管后8-12小时,用40℃的放在保鲜袋内的(拧干水的)热毛巾及40℃的 热水袋湿热敷,方法为:穿刺点敷贴上方、手内侧及外侧,交替湿热敷,时间为:早上40分钟、下午40分钟。湿热敷10-14天。 4.输液时置管的手垫高(放在枕头上面),睡觉时减少侧睡压迫管子。 5.功能锻炼:置管的手挤压康复球向下、平举、举过头顶,做梳头状、游泳状,每天做4-6次,每次挤压康复球5次。 6.加强患者及家属管子规范使用注意事项的健康宣教。 7.置管患者建立微信维护群,在群中提醒和行视频宣教。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通过2例PICC置管后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病例,经积极正确救治,患者痊愈出院,研究探讨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如何减少及及早发现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以及一旦发生后的治疗及护理对策,以确保PICC 留置的安全性,延长留置时间,使其发挥最大价值,更好为临床服务。近年来,经外周置入 中心静脉导管(PICC)目前已成为癌症患者化疗、静脉高营养治疗、危重患者抢 救等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但也会引 起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形成是最严重的 并发症之一,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加以维护,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下面就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原因;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4 例置管病例中,2 例发生静脉血栓,例1,男,32岁。食道癌术后,于 2013.4.6行PIC置管,严格按操作规程完成,经左上肢贵要静脉,置入长度为52cm,常 规行X线摄片,提示导管头端位于第7胸椎左缘,7天后出现左上臂肿胀,测臂围较前增加 3cm,左上肢血管行B超提示左上肢肱静脉血栓形成。例2,女,49岁。左乳腺癌术后,于2013.8.9行PICC置管,评估血管后选择右侧头静脉,置入长度为49cm,行X线摄片 提示导管位置在第6胸椎右缘,一个月后出现右上臂及肩胛处疼痛伴肢体肿胀,血管B超检 查提示腋静脉及肱静脉血栓形成。 1.2 原因分析 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 个方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迟缓(1)血 栓形成与留置PICC导管有关。如穿刺及维护操作不规范可损伤血管内膜,同时留置的导管作 为体内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血栓形成。(2)肿瘤细胞导致的血 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组织释放大量促凝物质及促 血小板凝集物,或通过与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或表达促凝血因子,肿瘤细胞也可直接侵 犯血管或通过分泌血管穿透性因子而损伤内皮细胞,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3)肿瘤患者化疗后均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差、疲乏无力等反应,加之患者自主活动 时间减少,卧床休息时间增加,可造成血液流动缓慢;同时患者行PICC 后,置管侧上肢随意 自主活动受限制,使其血流缓慢,也可促进血栓形成。另外,导管尖端位置,导管直径,化 疗药物作用,输注液体的种类等均与血栓形成有关。 2 护理对策 2.1 做好置管前的患者教育与评估,置管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全面评估,严格掌握PICC 适应证和禁忌证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有血栓形成病史、有插管 部位放疗史以及有对导管材质过敏病史的患者禁行PICC 置管。患者白细胞计数< 2.0 * 109/ L 或血小板> 300 * 109/ L或纤维蛋白原浓度> 4.0 g 时,尽量避免行PICC置管。 2.2 减少PICC 对内膜的损伤使用U S 引导和MST 技术置入PICC 可有效减少静脉血栓、静 脉炎等并发症;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和合适的导管型号;避免穿透血管;避免在关节活动处 穿刺及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穿刺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导管固 定牢固,减少因PICC 频繁移动导致的对血管内膜的损伤。置入后实施标准维护,规范正确的 冲封管可预防血栓性堵管的发生。 2.3 PICC 置管后对患者的指导:1、置管后常规给予穿刺部位热敷,每日一次,如:喜疗 妥或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涂,连续一周。2、适度抬高置管侧肢体,手臂可以做一般活动,如 弯曲、伸展,避免带管的手臂过度用力,提重物、拄拐。减少导管随肢体运动而增加血管内

picc预防血栓宣传语

picc预防血栓宣传语 案例一: 预防静脉血栓,让我们动起来 随着PICC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的预防也受护理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静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也是最重的并发症之一。PICC置管后患者出于恐惧不敢随意活动,加之导管在血管内的占位效应,减慢了患者血液的流速,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非常高。 因此PICC小组团队制作了一套PICC上肢功能锻炼健康操,让置管的患者在带管期间通过锻炼,来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这样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还延长了PICC管道的寿命。 在缤纷绚烂的夏季,预防静脉血栓,让我们动起来吧! 案例二: 血栓预防,健康你我 癌症不可怕,栓住才可怕!血栓是沉默杀手!血栓(VTE)是全球第三常见的心血管杀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由于该病临床症状隐匿,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误漏诊率等特点,是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我们在这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血栓性疾病,提高全社会对其严重性与

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旨在倡导百姓了解血栓,做好预防,减少血栓发生,改善大众健康生活质量。 对血栓关注用我们切实行动,公益力量,我们肩并肩把健康的知识分享,将我们温暖关怀,希望和公益力量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 案例三: 预防血栓也就一个字 专家指出:静脉血栓是完全可防可控的。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风险。所以,要远离静脉血栓,也就一个字:动。运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每天动一动,才能一生无栓! 在预防血栓方面,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从头到脚的血液循环,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防止血栓形成。要达到锻炼效果,需要每天快走3000米以上,至少30分钟,做到有恒、有度,身体发热、甚至微微发汗即可。一星期要运动五次最好。

PICC及静脉血栓

PICC—UEDVT 相关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见于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ns thrombosis,DVT) 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E*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UE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E*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sis,PE):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DVT和PE合称VTE.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DVT最严重的远期并发症。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遗留静脉功能不全,成为血栓性综合征。 血栓形成的因素: 1856年,Virchow提出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被公认导致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被临床广泛应用,造福了广大患者,尤其在肿瘤患者化疗、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UEDVT)的发生率也不少见,文献报道从2%到75%不等,但大多数均无症状。 PICC相关血栓(CRT)涉及上肢深静脉、颈内静脉。UEDVT通常是指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血栓形成,不及时治疗,后果与LEDVT一样严重,包括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血管闭塞、上腔静脉综合征等。文献报道约1/3UEDVT可发生PE,少于1%的UEDVT可发生致死性PE。 原发性UEDVT20% 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蛋白或凝血因子的突变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胸廓出口综合征: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手臂冰凉、容易疲劳或肩手臂有顿性疼痛。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共4页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是一种由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操作简单,危险性低,临床广泛用于中长期(5 d~1年)需要的静脉输液患者[1],其并发症发生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治疗效果。 1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1.1严格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①乳腺癌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征及上腔静脉系统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禁忌行PICC。②患者血小板(PLT)>300×109 PL时,尽量避免行PICC置管。 1.2减少行PICC置管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损伤:①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其管径粗,静脉瓣少。不宜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致导管不到位而引起并发症。资料显示,PICC 致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中,头静脉占57%,贵要静脉占14%。②娴熟、过硬的置管技术,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及粗暴送管所致血管内膜损伤。 1.3选择血管时,尽量选择较粗、直、充盈好的血管,可减轻导管在血管中产生的涡流作用,避免血栓形成;穿刺前应用肝素盐水完全浸泡并预冲洗导管,现已证明肝素能被血管内皮吸附,促进血液流动性,预防血栓形成[2];穿刺时应尽可能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对血管内皮产生损伤。 1.4PICC置管后的健康指导:①嘱患者适度抬高置管侧肢体,避免置管侧肢体过度屈伸、外展、旋转,减少因导管随肢体运动而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性刺激。②在输液及休息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导致血

液流动缓慢。③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1.5PICC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①置管后常规给予穿刺部位热敷,每日1次,如:喜疗妥或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涂,连续1周。观察沿穿刺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静脉炎的症状,若有上述症状给予理疗,每日1次,至症状缓解,无好转者,做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有无静脉血栓的发生。 ②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要重视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③输液前不可暴力冲管,确认导管通畅的情况下再输液,防止导管内栓子进入血管内。④肿瘤患者化疗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⑤正压封管及拔管。每次输液完毕及化疗间隙期的每周用50U/ml肝素钠盐水10ml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避免导管内形成血栓。有报道,肝素的使用可明显减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3]。⑥拔管时,先回抽血2ml,目的是抽出导管内或导管末端可能有的血栓,防止拔管后栓塞。⑦预防性用药。恶性肿瘤患者无出血倾向者,可给予阿司匹林、丹参服用。有研究发现,小剂量华法令可以使PICC置管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从38%降到10%[4]。当怀疑有静脉血栓形成时,立即联系血管外科会诊,常规行血管超声检查,必要时血管造影,及时明确诊断。预防处理方法:选择血管时,尽量选择较粗、直、充盈好的血管,可减轻导管在血管中产生的涡流作用,避免血栓形成;穿刺前应用肝素盐水完全浸泡并预冲洗导管,现已证明肝素能被血管内皮吸附,促进血液流动

浅析picc血栓形成原因以及护理方法

浅析picc血栓形成原因以及护理方法 摘要: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为肿瘤患者静脉给常用途径,但其主要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 可直接影响置管的使用和留置时间。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肿瘤的高凝状态、 肿瘤类型、导管类型以及穿刺部位等因素相关,为保证 PICC 置管的正常使用及 留置时间,可在早发现、早诊断、药物封管、熟练穿刺及科学宣教等方面作加强。 关键词:肿瘤/治疗;picc 护理 化疗是全身性治疗手段,其给药途径包括静脉、口服、局部给药等。静脉 给药为传统给药途径,可立即产生药效,并可控制用药剂量。化疗药物静脉给 药可刺激血管,药物外渗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等不良后果。经外周静脉留置中 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经无痛性中心 静脉通路,避免反复穿刺,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化疗顺利进行。与常规浅静 脉化疗和颈内静脉化疗比较, PICC 置管操作方便,安全,有效,易于护理,并 发症发生率低[1],因此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静脉化疗。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安置和管理下,PICC 因低并发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栓、导管堵塞等) 及导管使用寿命长的优势对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来说是安全的,而且因 为并发症导致导管拔除的概率很低[2]。但是如深静脉血栓、静脉炎、感染等 一些并发症仍可直接影响 PICC 置管的使用和留置时间。现将肿瘤患者 PICC 置管的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的形成、预防及护理对策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及 研究提供思路。 1 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深静脉血栓[3],血液高凝状态、静脉 壁损伤、血流缓慢三大因素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研究表明,PICC 与肿 瘤患者的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临床上可经过临床症状( 如单侧肢体

【医疗】PICC 并发静脉血栓:抗凝治疗要多久拔管时血栓会脱落吗

PICC 并发静脉血栓:抗凝治疗要多久?拔管时血栓 你是否在临床上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置管后血栓形成,抗凝药物用多长时间可以拔管?不用抗凝药物直接拔管,会不会栓子脱落?拔管后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查阅文献,重点讨论PICC 并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处理中的几个问题。 先来一起看个案例 PICC 并发静脉血栓 1 例 基本资料:患者,女性,55 岁。 入院诊断:右乳癌术后转移Ⅳ期(淋巴结、骨、脑),心包恶性肿瘤,骨继发恶性肿瘤。 发现过程:因治疗需要,患者于2020-10-22 在左上肢肱静脉植入PICC 导管一根,置管过程顺利。2020-11-23,护士抽血时发现患者 PICC 置管侧手臂略显肿胀,测量臂围发现,置管一侧的臂围较另一侧臂围粗了 2.5 cm。 B 超提示:左侧贵要静脉内见置管回声,附壁可见 5.8*1.4 mm 低 回声区,考虑左侧贵要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血管外科会诊后,建议给予那曲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4100IU/0.4 ml,皮下注射,qd。继续保留并使用该PICC 导管。 局部处理: ▪更换敷贴一次,穿刺点用藻酸盐敷料(吸收渗血、止血),外用水胶体透明贴固定。根据渗血情况进行更换。 ▪抬高患肢,避免局部按摩,减少患肢活动。 后续追踪: ▪臂围测量:抗凝治疗后第3 天,置管侧上肢肿胀较前减退,臂围较前缩小 1.5 cm。 ▪ B 超复查:2020-10-31,B 超提示左侧贵要静脉血栓形成(具体范围报告中未描述)。 ▪局部情况:穿刺点无明显红肿疼痛,继续按上述方法换药。 ▪抗凝治疗:2020-11-04,患者出院,当天注射那曲肝素钙注射液后,嘱继续口服利伐沙班片15 mg qd。每周复查血常规 2 次,血生化 1 次,有异常及时随诊。 案例小结:该患者确诊乳腺癌8 年,本次PICC 置管已是第 3 次。患者于10 月初刚好将上一根PICC 导管拔除,而上一次置管的静脉是左上肢贵要静脉。由于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故肢体肿胀消退较快。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进展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进展 张芳1,李惠玉2,杨艳1 ( 1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干部内分泌科;2.解放军南京总医院肿瘤内科;南京210002 。) 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它平安靠得住,操作方便,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尽管PICC具有诸多优势,但关于静脉而言导管仍然是异物,在应用进程中会显现一系列不良反映或并发症,其中以静脉血栓最为严峻[1]。静脉血栓是指纤维蛋白、红细胞和不等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在静脉内形成凝块。发生在置管侧肢体及其相关静脉的血栓称为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据报导[3],与PICC 有关的静脉血栓(PICC-related Venous Thrombosis, PICC-related VT)发生率为1%~4%。一旦形成PICC-related VT,可因栓子脱落而危及患者的生命[4],因此了解引发PICC-related VT的相关因素,做好预防相当重要。目前,有关PICC-related VT的文献多为体会总结个案报导及对照研究,本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告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1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 与导管相关的因素 PICC尖端位置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在2020年版的实践指南[5]中指出,经上肢静脉途径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应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经股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应位于下腔静脉内,高于横膈膜水平。PICC 导管置于上下腔静脉,由于腔静脉血流量大,从导管输入体内的液体被快速稀释,可减轻高浓度、高渗性、高刺激性液体对血管壁的损伤[6]。目前,临床上多将PICC头端位于腔静脉之外概念为导管异位[7]。当导管尖端移至上腔静脉之外的静脉,由于其他血管管腔直径较小、血流量较少,引发血流动力学缓慢,使高渗液体或化疗药物等与内膜接触的时刻延长,损伤血管内壁,最终致使PICC-related VT形成[8]。另外,导管结尾未达上腔静脉,未与血管形成相对平行状态,随着肢体的活动或腔内压力的改变,管端上下前后移动,更易刺激血管内膜,引发PICC-related VT形成[9]。喻燕敏[6]发觉2例导管尖端留置在锁骨下静脉区域的患者,因导管尖端随血液流动刺激血管内皮,而致使PICC-related VT 的形成。成芳等[10]发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与导管异位至颈静脉有关,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后,由于导管流出的药液与静脉回流方向相反,使药物在静脉局部停留时刻太长,对静脉内膜产生损伤,血管内皮暴露,血小板在局部聚集而诱发血栓形成。Tesselaar等通过五个随机对如实验和七项前瞻性研究发觉,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内,PICC-related VT发生率比在位时高2 .6倍。Cowl等通过对100

PICC发生血栓的原因分析

PICC发生血栓的原因分析

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使用频率很高的静脉治疗方法,但是他作为临床上新的操作,常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此的认识,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提高患者临床效果。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栓;留置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r,PICC)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首次应用于临床静脉治疗,目前,PICC的使用仅次于紧急救护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r,CVC)[1]。PICC与其他长期静脉留置导管相比有以下优势: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痛苦,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留置时间更长,不会出现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时所引起的出血及气胸等机械并发症,降低了药物对静脉的刺激,患者可携带导管回家等[2]。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操作,常导致一些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静脉血栓给肿瘤患者增加了痛苦和治疗费用,如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当可导致肺栓塞、脑栓塞,甚至危及生命[5]。目前,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与危险因素的研究不多见[6]。笔者对国内外PICC发生血栓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PICC导管血栓的诊断标准 1.1症状:患者自觉置管侧上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增高、浅静脉扩张,健侧和患侧上肢周径相差2-4cm,出现红、肿、痛[7]。 1.2诊断方法:静脉造影术师确诊静脉血栓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费用高且易造成显影剂负荷和放射损害[7]。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安全、快捷、费用低等特点,是该疾病理想的诊断方法[8]。经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示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血栓,血流缓慢[9]可诊断。据报道PICC相关血栓发生平均时间为15天[6],与郭彩霞等[7]报道发现血栓的平均时间为10.4天(最短者2天,最长者69天)相当。郭彩霞[7]等建议在置管后第2天和第14天使用超声对血管进行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血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其继续发展。 2 PICC导管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2.1导管因素导管过于粗大和血管不匹配,导管和血管摩擦使血管内膜受损,产生静脉炎,易导致血栓形成[11]。 2.1.1导管材料。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