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

一概述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能在体表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1、血流淤滞状态

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高凝状态

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3、静脉壁损伤

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血小板随后黏附其上,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同时在血小板凝血酶的作用下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

4、其他因素

如年龄,肥胖及抗活化蛋白C等。

三常见症状: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患肢肿胀、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1.患肢肿胀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

肤可出现水疱。随血栓部位的不同,肿胀部位也有差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整个患侧肢体肿胀明显;而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的病人,肿胀仅局限在小腿;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两下肢均出现肿胀。血栓如起始于髂-股静脉,则早期即出现大腿肿胀。如起于小腿静脉丛,逐渐延伸至髂-股静脉,则先出现小腿肿,再累及大腿。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逐渐消退。消退时先表现为组织张力减弱,再表现为患肢周径逐步缩小,但很难转为正常,除非血栓早期被完全清除。血栓形成后期,虽然部分静脉已再通,但由于静脉瓣膜功能已被破坏,患肢静脉压仍较高,其表现类似于原发性下肢瓣膜功能不全。

2.疼痛和压痛疼痛的原因主要有2方面:①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②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3.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当主干静脉堵塞后,下肢静脉血通过浅静脉回流,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因此浅静脉曲张在急性期一般不明显,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表现。

4.股青肿下肢DVT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发亮,伴有水疱或血疱,皮色呈青紫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病人全身反应强烈,伴有高热、神萎,易出现休克表现及下肢湿性坏疽。

5.股白肿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当

合并感染时,刺激动脉持续痉挛,可见全肢体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网状的小静脉扩张,称为疼痛性股白种。

四【检查】

1、核素静脉造影:从双足背静脉注射核素标记99m锝(99mTc)人体白蛋白微粒后作静脉显像,以观察小腿、大腿、盆腔、腹部静脉显像情况,表示新鲜血栓所在。

2、多普勒血流和体积描记仪检查:为无创性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患肢血液回流和供血状况。

3、静脉造影:能使静脉直接显影,可判断有无血栓,其范围、形态及侧支循环状况。不仅有助于决定诊断,亦有助于直接观察治疗结果。

4.磁共振静脉显像(MRV) 由于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与血管周围固定的组织在磁场中对射频脉冲所产生的磁信号不同,使血管影像得以显示,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选择显示动脉或显示静脉。另外也可通过静脉内注射相位增强剂,更好地显示血管影像。

五【并发症】

1、出血: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肺栓塞: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术中用脉冲电极刺激小腿肌肉增加收缩促进回流,术后鼓励病人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

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

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因走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患肢抬高超过心脏平面,有利于血液回流,肿胀消退。卧床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

2.抗凝治疗

(1)低分子量肝素(2)华法林禁忌证:消化道溃疡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近期发生脑出血者、流产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3.溶栓治疗

目前认为对发病72小时以内,治疗效果较好,对陈旧性血栓也有效。目前多采用尿激酶静脉给药,用量各地差别较大。

4.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75~150mg,1次/天。口服;氯吡格雷75mg,1次/天,口服。

5.介入和手术治疗

急性期(2~3天以内)可施行静脉切开取栓术、导管取栓术、介入溶栓术等。

(二)慢性下肢静脉阻塞的治疗

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1.机械物理治疗

阶梯压差医用弹力袜,能明显改善病人的症状,减轻患肢胀痛感,加速肿胀消退,并能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晚期并发症。日间应坚持穿戴.临睡前去除。下肢静脉血栓急性期时应禁用,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2.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再次形成。一般选用口服抗凝治疗,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介入和手术治疗

(1)腔内介入治疗:球囊导管扩张、放置支架,恢复管腔内径。腔内介入方法简单,但只适合大静脉短段狭窄,远期效果尚不肯定。

(2)手术治疗:由于静脉血流的特殊性,旁路血管长期通畅率不如动脉血管,因此手术治疗应严格控制适应证。

七预防血栓形成

1、增加活动手术、分娩、长期卧床等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①长期卧床病人,应协助其定时翻身。②对手术后、产后妇女,应指导和鼓励其早期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被动及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若病情允许,鼓励此类病人尽早离床活动。

2、避免血液淤滞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

3、预防静脉管壁受损对长期输液者,尽量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

4、早期发现手术后或产后病人若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八、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九、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3、肿胀护理: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周径,与健肢周径比较,判断治疗效果。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严禁按摩、推拿患肢,如患肢高度肿胀、皮肤苍白或呈暗紫色,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说明有发生股青肿、股白肿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4、饮食护理:指导病人进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饮水,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适当床上活动,并顺时针环形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缓泻剂;

5、并发症的观察:(1)出血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指导病人对穿刺点的按压时间;使用软毛刷刷牙;观察大小便颜色,有无黑便、血尿等;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2)

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以防血栓脱落。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3)褥疮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1、卧床休息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画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

3、病情观察观察患肢脉搏和皮肤温度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画的周径。

4、并发症的观察①出血:抗凝疗法期间,每日检查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判断有无出血倾向。②肺动脉栓塞: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5、禁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6、饮食进食低脂、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手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抬高患肢300,鼓励病人尽早活动,以免再次血栓形成。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肉,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2、加强观察①血管通畅度:取栓术后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术后血管通畅程度。②有无出血倾向。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导致血栓形成。该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或盆腔腹部手术后,严重创伤、急性感染、妊娠、恶性肿瘤和心脏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增加和血液凝固增加,当血管内皮轻微损伤时,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然后纤维蛋白沉着,血栓增加,使血管腔闭塞。 静脉血栓形成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传染性患者多见于急性感染,如分娩、盆腔或腹腔手术后;非传染性患者是由血瘀引起的,多见于小腿后部静脉。发病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小腿静脉回流压降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增加,血液凝固增加。当血管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在局部形成血栓形成,然后纤维蛋白沉着增加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甚至影响附近或远离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包括浅静脉血栓形成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具体症状如下: 一、浅静脉血栓形成 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分支经常累及,主要发生在静脉曲张的基础上。其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可以看出,浅静脉有红色、低热的索状物、触痛和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此外,迁移性浅静脉血栓形成通常是癌症的提示性症状。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

根据不同的部位和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类: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在小腿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发生在手术后第二周,左下肢最常见。其特点是小腿腓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疼痛严重,足背屈曲时更严重。全身症状不明显,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牵引引引起疼痛,也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强侧增厚5cm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主要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疾病突然。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轻微发绀、浅静脉扩张、大腿内侧疼痛难以忍受,尤其是股三角形区域。全身症状并不严重。 除了临床表现外,辅助检查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诊断方法。主要检查如下: 1.静脉造影本法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有意义的检查。它可以显示静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和侧支循环血管。 2.静脉压测量患肢静脉压升高。站立时足背静脉弓的平均压力为1。84kPa(18.8cmH20),静脉压力0.69kPa(7cmH20)。下肢静脉压略高于上肢。 3、放射性核素检查碘125记纤维蛋白原可进入局部血栓形成,增加患病部位的发射性。 4.超声血管检查正常情况下,股票、胭脂和胫骨后静脉上可以闻到血流的声音,声音随呼吸而变化,肢体远端压力时声音增强。如果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亦称血栓性静脉炎),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偶可因血栓脱落而造成肺栓塞。 本病可发生于浅组静脉和深组静脉。发生在浅组静脉者多见于四肢浅静脉和胸腹壁浅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部位多数在下肢和骨盆内静脉,上腔或下腔静脉也可发生,但极少见。 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恶脉、青蛇毒相似。如《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起如(蚯)蚓状”,并指出其病因病机是“此由春冬恶风入络脉之中,其血瘀所作”,治疗内服五香散加味,外敷丹参膏。其后隋朝《诸病源候论》:宋朝的《圣济总录》均有恶脉的记载。发于小腿的血栓性静脉炎,清朝的祁坤的《外科大成》称为青蛇便,《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青蛇毒》中称:“此证又名青蛇便,生于小腿肚之下,形长二、三寸,结肿,紫块,僵硬,憎寒壮热。”《证治准绳》又名青蛇便,认为该病由肾经虚损,湿热下注所致。症见小腿肚结块长约二三寸,色青紫,肿硬疼痛,头大尾小,形如青蛇,全身可出现憎寒壮热。舌头向下者,毒轻而浅,治疗为急刺蛇头半寸或1寸,出紫黑血,随针孔搽拔疔散,外敷离宫锭,内服仙方活命饮加黄柏、牛膝、木瓜。蛇头向上者,毒深而恶,急刺蛇头一二寸,出紫黑血,针孔用白降丹细条插入五六分,外贴巴膏。余肿敷太乙紫金锭,内服麦灵丹,俟毒减退,次服仙方活命饮调和之。由上可知,中医学对本病已有一定的认识和较丰富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一)中医学认识 本病多因外伤血脉,或外感湿热,或过食肥甘滋生湿热,或肝郁气滞等,引起瘀血阻滞脉络而发病。血脉瘀阻,不通则痛,不能通行

2023年静脉血栓指南

2023年静脉血栓指南 一、血栓形成机制 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受阻。这些因素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等。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深静脉,如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等。 二、风险评估和预防 对于存在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这些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卧床、下肢骨折、手术、肿瘤等。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早期活动: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机械预防: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或弹力袜等机械装置,有助于增加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药物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预防。 三、诊断技术和工具 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静脉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等。其中,超声是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式,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四、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对于急性期血栓,应以溶栓治疗为主;对于慢性期血栓,则以抗凝治疗为主。在药物选择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五、患者管理和随访 对于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加强管理和随访。在住院期间,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出院后,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确保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六、并发症处理和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等。对于这些并发症,应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此外,应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早期诊断和治疗、定期随访等。 七、康复和日常护理 在康复期间,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和日常护理。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在饮食方面,应保持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 一概述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能在体表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1、血流淤滞状态 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高凝状态 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3、静脉壁损伤 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血小板随后黏附其上,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同时在血小板凝血酶的作用下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 4、其他因素 如年龄,肥胖及抗活化蛋白C等。 三常见症状: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患肢肿胀、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1.患肢肿胀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

肤可出现水疱。随血栓部位的不同,肿胀部位也有差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整个患侧肢体肿胀明显;而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的病人,肿胀仅局限在小腿;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两下肢均出现肿胀。血栓如起始于髂-股静脉,则早期即出现大腿肿胀。如起于小腿静脉丛,逐渐延伸至髂-股静脉,则先出现小腿肿,再累及大腿。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逐渐消退。消退时先表现为组织张力减弱,再表现为患肢周径逐步缩小,但很难转为正常,除非血栓早期被完全清除。血栓形成后期,虽然部分静脉已再通,但由于静脉瓣膜功能已被破坏,患肢静脉压仍较高,其表现类似于原发性下肢瓣膜功能不全。 2.疼痛和压痛疼痛的原因主要有2方面:①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②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3.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当主干静脉堵塞后,下肢静脉血通过浅静脉回流,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因此浅静脉曲张在急性期一般不明显,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表现。 4.股青肿下肢DVT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发亮,伴有水疱或血疱,皮色呈青紫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病人全身反应强烈,伴有高热、神萎,易出现休克表现及下肢湿性坏疽。 5.股白肿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当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 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 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DVT形成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静脉血流滞缓是 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其次,静脉壁的损伤也是DVT形成的原因之一,包括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 伤和感染性损伤。第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

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 下肢DVT的类型包括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DVT首先要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包括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评估内容包括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施。DVT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浆D二聚体、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一、病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在欧 美是一种比拟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在急性 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 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二、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 大因素。 三、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1〕小腿肌 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病症 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2〕腘静脉血 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 可触及。全身反响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 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 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 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 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响,发热不 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病症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 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 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 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

静脉血栓症状、并发症、检查诊断、临床治疗、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静脉血栓症状、并发症、检查诊断、临床治疗、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概念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在体表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病因 1.静脉血流滞缓。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肢体制动或偏瘫卧床,或长途乘车等,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一直被认为是引起的因素。全麻、感染或其他增加下肢静脉容量和减少静脉血流的因素都可起静脉血流滞缓,血栓即可在静脉瓣膜尖部和肌肉静脉窦内形成。另外,解剖因素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淤滞于静脉内,淤滞的血小板促进凝血酶的产生和释放。积累的凝血酶损伤血管壁内膜,导致5-羟色胺和组胺的释放,进而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不同程度地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

3.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术中或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症状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并发症 1.出血: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肺栓塞: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

医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

医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 一、引言 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危及生命的疾病,特别是在住院患者中。DVT的发生率在住院患者中较高,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栓塞。因此,医院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以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风险。 二、目的和范围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以确保住院患者得到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科室及相关医护人员。 三、术语定义 1.深静脉血栓(DVT):指在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 2.肺栓塞:指由DVT引起的血栓脱落和进入肺动脉系统导致的肺循环阻塞。 3.预防措施:指针对患者的风险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

4.评估工具:指用于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工具,如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 四、职责和义务 1.医院管理层:负责确保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 2.医务人员:负责按照制度要求,对住院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患者:配合医务人员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措施,主动告知自身病史和用药情况,积极参与康复活动。 五、预防管理流程 1.风险评估: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使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或其他相关工具。 2.预防计划制定:基于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深静脉血栓预防计划。 3.药物预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应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如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等。

4.物理预防:对于高危患者,采取物理预防措施,如按摩、穿 弹力袜等。 5.康复活动: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 6.宣教和指导: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宣教和指导,告知深静脉血 栓的危害、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 7.随访和监测:对于已经实施预防措施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和监测,评估预防效果。 六、质控措施 1.培训和教育:医院定期组织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预防意识和专业水平。 2.评估和改进:定期评估和改进医院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以确保其持续有效性。 3.数据收集和分析:医院建立相关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监测 和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预防措施执行率等指标。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一、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DVT形成机制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 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二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 2、机械性损伤 3、感染性损伤 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 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下肢DVT的类型: 1、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2、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3、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三、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防治结合 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 一预防DVT首先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 评估内容: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 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施; 二DVT的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 5、螺旋CT静脉造影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风险评估表 骨科大手术患者VET的危险分度 四、观察要点——观察是重点;

2023年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完整版)

2023年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完整版) ICU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高发人群,在DVT的发生、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殊性。DVT的预防国内外已有多个共识或指南,但目前尚缺乏针对ICU患者DVT预防的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经广泛征求意见,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本指南,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ICU患者DVT的认识,并重视其预防。 一、概念 1.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深静脉,可发生在下肢近端和远端,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下肢近端DVT是肺血栓栓塞症栓子的主要来源。 2.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指来自静脉系

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3.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DVT和PTE统称为VTE。因在发病机制上互相关联,DVT和PTE可作为同一疾病表现为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临床两种重要形式。 二、流行病学 由于存在长期卧床、制动、血管损伤和(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ICU 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因病情、血栓预防方法和检查手段的不同,

DVT在ICU患者中的发生率差异很大(5% ~90%)。有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早期(6 d)为DVT的高发期,尽管接受了抗凝药物预防,DVT的发生率仍可达5%左右;由于ICU患者的DVT多是无症状,故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在ICU中即使进行预防,DVT仍有较高的发生率。近期的另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重症患者转出ICU后仍属发生DVT的高危人群,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转出ICU后接受DVT预防的比率下降、住院和制动时间较长有关。故在患者转出ICU后评估其发生DVT的风险并进行预防仍非常重要。临床诊断与规范筛查的DVT检出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图注:DVT后果非常严重且常被低估,其并发症每年引起的相关死亡高于乳腺癌、机动车事故及艾滋病。(科普图,非指南内容) 三、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的分级标准

静脉血栓的分级标准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静脉血栓是常见的一种血管疾病,常见于下肢深静脉内,可能会造成下肢肿胀、疼痛、潮红等不适症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静脉血栓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常用的静脉血栓分级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一、无症状型静脉血栓 这是最轻度的一种情况,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可能只是在做其他检查时才被发现,如超声波检查或CT检查等。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特别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轻度静脉栓塞 轻度静脉栓塞指症状较轻,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略微肿胀、疼痛或瘀斑等症状,但并不严重,不会明显影响生活。治疗方面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或外敷热敷等方法,一般预后良好。 三、中度静脉栓塞 中度静脉栓塞指症状较为明显,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明显肿胀、疼痛、局部温度升高等症状,甚至会影响到行走和日常生活。治疗方

面需要更加积极,可能需要口服或注射抗凝药物来防止血栓蔓延,同时需要病情更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四、重度静脉栓塞 重度静脉栓塞是指症状非常严重,患者出现明显的下肢肿胀、皮肤紫绀、腿部溃疡等症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痉挛性疼痛、感染等。治疗方面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或溶栓治疗等方法,以避免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五、危及生命的静脉栓塞 危及生命的静脉栓塞是最为严重的情况,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休克、肺栓塞等危重症,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紧急救治。治疗方面需要进行急救措施、抢救患者生命,并积极寻找病因,避免再次发生。 静脉血栓的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患者在发现可能出现静脉血栓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积极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保持适当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合理饮食等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通过相关内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第二篇示例:

最新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共11页)

精品资料 下肢静脉血栓 (x uès h uān)诊疗指南 ........................................

一、病因(bìngyīn)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chángqī)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zēnggāo);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yātòng),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静脉

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bāokuò)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zhěnduàn)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xūyào)辅 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fǔzhù)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 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qíngkuàng)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 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

静脉血栓—搜狗百科

静脉血栓—搜狗百科 病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较为多样,其中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单一因素不能独立引发静脉血栓,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孕妇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病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静脉血栓病因|下肢静脉血栓病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病因: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病因统计 发病 原因 病例数产后术后外伤感 染 输 液 肿 瘤 卧 床 劳 累 血 管 病 心 脏 病 寒 冷 其 他 不明 报 告 646044251615 666123303640 514831124218 21314 13310 11295 16363 1477 9132567 6524104 3371204 0273 811735 118587 395223 160 862 410 198 259 3 4 6 1 3 4 4 3 9 2 926 829 124 8 97 21 42 36 4 79 63 63 54 2 1 2 3 9 3 8 2 12 32 63 35 15131931 97311426 19151568 799496 北 京 上 海 河 南 上 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