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预防与

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是临床常见、高发疾病,有

着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作为DVT的慢性表现,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肢反

复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甚至下肢慢性溃疡,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医疗支出。有相关文献报到DVT患者中约20%-50%的患者会存在PTS表现,其中约有

10%-20%会发展成重度PTS,因此PTS的预防及治疗对于DVT患者至关重要[2]。

1.PTS的发病机制与诊断

PTS的发病机制现阶段尚不明确。静脉回流障碍及静脉回流通常被认为是其

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静脉压力升高是PTS发生的中心环节。慢性静脉高压

导致血管管壁、瓣膜的炎症反应机制被激活从而产生组织结构重构,导致PTS发

生[3]。现阶段临床工作中,通常以Villalta评分评估患者是否存在PTS以及PTS

程度进行分级[4]。但Villalta评分仍存在其局限性,评分主要基于患者的体征以及自我感受进行评定。同时,Villalta评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患者的病程

变化,Villalta评分也会随之改变。

1.PTS的预防

2.1预防DVT复发:预防DVT复发是预防PTS发生的首要治疗方案[5]。此外,DVT复发常见于同侧肢体,为降低DVT复发的概率,故初发DVT的患者需进行足

量足疗程抗凝,同时对于存在无法根治的基础疾病如易栓症、恶性肿瘤等疾病的

患者,因适当延长抗凝疗程。有相关文献报到[6],院外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的

DVT患者,抗凝达标患者(INR2—3)与抗凝效果未达标的患者(INR<2)急性对比,未达标组发生PTS的概率较达标组提高3倍,因而抗凝治疗对于PTS的发生

有着重要影响。

2.2弹力袜:弹力袜通过改善改善组织微循环及缓解下肢水肿,进而缓解静

脉高压,避免PTS的发生[7]。但也有相关研究提出弹力袜是否能够有效降低PTS

的发生仍存在疑问。弹力袜的穿戴时间,现也存在争议,有相关指南推荐[8],对

于急性期中央型DVT的患者,应坚持穿戴2年以上,若已经发生PTS,则应延长

穿戴时间。也有研究显示[10],弹力袜穿戴1年与穿戴2年对比,在预防PTS发生

的效果上无明显差异。

1.PTS的治疗

3.1压力治疗:该类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改善静脉回流,缓解下肢肿胀、疼痛

等症状[9]。但对于患者的依从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否坚持穿戴弹力袜是压力

治疗有效与否的关键。同时,由于市面上弹力袜的种类尺寸较多,正确的压力、

大小的弹力袜,对于疗效也至关重要。对于下肢肿胀明显的患者,若弹力袜反复

滑落,可能导致踝部局部过度加压致血运循环障碍。其他类型的压力疗法(如间

歇性气压压缩装置),均可用于治疗严重的PTS。

3.2药物治疗:PTS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以下两种:1.静脉活性药物如:七叶

皂苷类、黄酮类等药物有着可以改善静脉回流、抗炎、减少渗出、保护血管壁等

作用,从而缓解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2.类肝素类抗栓药物:如舒洛地特,有着保护血管内皮、抗炎、抗血小板等作用。

3.3手术治疗:现有的手术治疗方式只要目的为缓解症状,对于已经破坏的

血管瓣膜及其他组织结构,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Villalta评分在轻度、

中度的患者,通常还是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Villalta评分重度及存在静脉溃

疡的病人,可根据病人的一般情况及血管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

3.3.1开放治疗: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作为传统术式,由于该术式适应症较

为严格,因而现临床应用较少随着腔内治疗的普及,有研究提出开放手术剥脱机

化的血栓及内膜辅以腔内髂静脉治疗的手术方式[10],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3.3.2腔内治疗: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腔内治疗对于PTS,技术操作较简单

易行,术后疗效满意,预后溃疡愈合率较高。因而腔内治疗逐渐成为PTS手术治

疗的首选方式。手术的主要目的为开通闭塞的髂股静脉,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

入等手术方式,恢复正常的血管形态功能,消除下肢静脉高压、回流障碍,避免PTS再发。

1.小结:综上所述,对于PTS的病理生理机制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预防方式的选

择上,弹力袜的效果仍需进一步大规模、长时间的研究来进一步评估。对于急性期

DVT患者及时清除血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已经表现为PTS的患者,现阶段腔

内治疗的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的随访。需要更多的治疗方式来缓解PTS症状,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 9(4): 250-257.

2.王深明, 武日东. 规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J/CD]. 中国血管外

科杂志(电子版), 2014, 6: 1-3.

3. 赵军, 董国祥.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 1995, 33(5): 310-312.

4.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

专家共识[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9: 246-252.

5.叶猛,黄晓钟,薛冠华,等.慢性髂静脉闭塞的血管腔内治疗

[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 3) : 195-198.

6.张云山,贺声,朱世华,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下肢静脉病变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7): 695-696.

7.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 in an Asymptomatic Patient Population: A Prospective Study[J] . Long Cheng,Hui Zhao,Fu-Xian Zh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 2017 (11).

8. CHAN W S, SPENCER F A, GINSBERG J S. Anatomic distribu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regnancy [J]. CMAJ,2010,182 ( 7) :

657 - 660.

9. NAKAJIMA Y,MASAOKA N,TSUZUKI Y,et al. May - Thurner syndrome resulting in acute iliofemoral deep vein thrombosis during

the secon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J]. J Obstet Gynaecol Res,2012,38 ( 8) : 1106 - 1110

10.吴丹明, 周玉斌, 汤海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及其疗程的

探讨[J/CD].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6:4-6.

姓名:严志桐(1995.07--);性别:男;籍贯:江苏省淮安人;民族:汉族;学历:本科,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现有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

科学

单位及邮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400000;(单位信息是刊登书上得,必填)

单位所在地:重庆市渝中区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导致血栓形成。该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或盆腔腹部手术后,严重创伤、急性感染、妊娠、恶性肿瘤和心脏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增加和血液凝固增加,当血管内皮轻微损伤时,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然后纤维蛋白沉着,血栓增加,使血管腔闭塞。 静脉血栓形成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传染性患者多见于急性感染,如分娩、盆腔或腹腔手术后;非传染性患者是由血瘀引起的,多见于小腿后部静脉。发病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小腿静脉回流压降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增加,血液凝固增加。当血管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在局部形成血栓形成,然后纤维蛋白沉着增加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甚至影响附近或远离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包括浅静脉血栓形成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具体症状如下: 一、浅静脉血栓形成 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分支经常累及,主要发生在静脉曲张的基础上。其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可以看出,浅静脉有红色、低热的索状物、触痛和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此外,迁移性浅静脉血栓形成通常是癌症的提示性症状。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

根据不同的部位和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类: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在小腿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发生在手术后第二周,左下肢最常见。其特点是小腿腓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疼痛严重,足背屈曲时更严重。全身症状不明显,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牵引引引起疼痛,也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强侧增厚5cm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主要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疾病突然。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轻微发绀、浅静脉扩张、大腿内侧疼痛难以忍受,尤其是股三角形区域。全身症状并不严重。 除了临床表现外,辅助检查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诊断方法。主要检查如下: 1.静脉造影本法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有意义的检查。它可以显示静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和侧支循环血管。 2.静脉压测量患肢静脉压升高。站立时足背静脉弓的平均压力为1。84kPa(18.8cmH20),静脉压力0.69kPa(7cmH20)。下肢静脉压略高于上肢。 3、放射性核素检查碘125记纤维蛋白原可进入局部血栓形成,增加患病部位的发射性。 4.超声血管检查正常情况下,股票、胭脂和胫骨后静脉上可以闻到血流的声音,声音随呼吸而变化,肢体远端压力时声音增强。如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的常规措施 神经外二科 静脉血栓形成公认的三大因素: 1、静脉血流滞缓 2、静脉壁损伤 3、血液高凝状态。 高危人群: 1)吸烟、年龄>40岁 2)手术时间>60分钟 3)先前有DVT或肺栓塞 4)恶性肿瘤、化疗病人 5)下肢、下腹、骨盆骨科手术 6)广泛多发损伤,严重骨折 7)肥胖、静脉曲张、糖尿病 8)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 9)心衰、心梗、脑卒中 10)长时间制动、卧床者,如术后、偏瘫、截瘫病人 一.预防 长期卧床的病人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人群,故凡是手术、骨折需卧床者及产后妇女,需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 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体位,每1~2h/次,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2)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踝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举腿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4)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5)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食品。 6)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如芹菜、韭菜、蜂蜜、香蕉,必要时用开塞露、麻仁软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7)戒烟——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8)勿使用过紧衣物:如腰带、紧张内衣,避免血液瘀滞。 9)应用弹力袜及气压治疗仪;也可以抬高双下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10)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1).右旋糖酐预防作用在于: ?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 ?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 ?③增加血栓易溶性; ?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 ?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 ?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二.下肢血栓形成的治疗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四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①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等,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及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②抬高患肢——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效果显著。 2)药物治疗观察:非手术疗法应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它们的共同副作用都是出血,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注射点青紫、鼻衄、齿衄、尿血,黑便 等。注射部位一般选取腹壁皮下注射。 3)病情观察: ①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措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固态血栓的情况。这种疾病很常见,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各种严重后果,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等等。为了预防DVT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1. 加强锻炼 长时间久坐或久站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锻炼能够有效预防DVT。推荐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或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此外,运动时穿戴合适的运动鞋和服装也非常重要。 2. 积极改变生活习惯 除了加强锻炼以外,我们还需要积极改变生活习惯来预防DVT的发生。避免长时间静坐或站立,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起身伸展,活动下肢肌肉。此外,控制体重、避免吸烟、戒酒等也有助于预防DVT的发生。 3. 注意饮食营养 饮食营养也与DVT的预防密切相关。膳食应以高纤维、低脂、低盐和高蛋白为主,尤其是多吃一些富含铁、维生素B群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瘦肉、豆类、谷类、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凝固。

4. 睡姿注意 夜间睡觉时,我们要尽量保持身体舒适且自然的睡姿,避免过深的弯腰和翘腿。另外,选择适合的床品和床垫、保持足够的睡眠也都有助于预防DVT。 5. 穿着高弹性袜 高弹性袜是预防DVT的有效工具之一。穿着高弹性袜有助于腿部静脉回流和支持下肢肌肉,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如果有条件,可以选择专门为DVT预防设计的医用高弹性袜。 6. 注意药物治疗 在严重的DVT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抗凝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患者需要注意遵医嘱使用药物,并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和其他检查。 总而言之,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很常见的疾病,但是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患病的风险。通过加强锻炼、改变生活习惯、注重饮食营养、调整睡姿、穿着高弹性袜以及遵医嘱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1、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术中和术后患者适度补液,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ml,可以稀释血液,增加血容量,可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3、术后抬高患肢20~30度(略高于心脏水平),做踝关节屈伸、旋转、内外翻运动。 4、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5、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6、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7、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绝对戒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8、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9、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 10、每班测量大腿周径,以膝上10CM为监测位置,相差≥5CM有诊断价值。同时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变化,肢体有无进行性肿胀。 11、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预防并发症发生。

12、血栓高危病人,应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梯度压力弹力袜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3、有静脉曲张的患者应该积极治疗静脉曲张。 14.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而又须手术者,可在术前采用小剂量肝素,口服华法林预防,血栓高危病人术后6小时可以开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15、小腿静脉血栓的患者,形成时也应尽早处理,以防血栓向股静脉延伸或发生血栓脱落。 16、及时解除各种增加腹压的因素,如腹胀、尿潴留、便秘及腹带包扎过紧等情况,防止肢体发生坏死。如果患者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及咳血症状应提高患者并发肺栓塞的警惕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不少于3次/d;在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 2、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穿弹力袜等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血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5、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6、使用造影剂的患者,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三、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1、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 2、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3、选择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这些食品均含有丰富的吡嗪,有利于稀释血液,改变血液黏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4、药物预防:低分子量肝素(LMWH)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以及有无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青紫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和注射部位出血,尤其要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女性患者应特别注意有无阴道出血;同时各种注射完毕后,要延长按压时间,确定止血后松开 四、其它 1、密切观察: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师 2、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风险因素包括长时间卧床、手术后、体积过大的肿瘤、长时间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怀孕等。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长期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也较高。了解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预防其发 生有重要意义。 1. 长时间卧床 长时间卧床不动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卧床状态下,体位改变 不频繁,缺乏运动刺激,导致下肢肌肉活动减少,拍打静脉回流顺利性下降,从而形成下 肢深静脉血栓。因此,在卧床状态下的病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活动,如进行简单的 肌肉锻炼、活动腿部、改变体位等方式,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外,长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坐着工作也会导致肌肉长时间收缩,引起下肢静脉血流减慢,也可能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2. 手术后 手术后的患者由于需要卧床休息以及手术前的压力等因素,特别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 血栓。在一些高危人群中,例如已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既往史、正在接受激素治疗或使用 口服避孕药等,需要特别增强预防措施。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是手术后重要的一环, 包括早期活动和使用肌肉泵增强器,如弹性袜等。 3. 肿瘤 肿瘤患者长期卧床、放疗和化疗等治疗过程使得血管壁发生损害,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同时,恶性肿瘤分泌的凝血酶原活化物等化学物质,也可能刺激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因此,长期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特别容易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要特别谨慎,进行血栓 形成的专门筛查和防止措施。 4. 长途旅行 长途旅行常常需要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时间较长,座位空间较狭小,无法活动,静 脉回流受阻,从而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因此,旅游前,特别是对于乘坐飞机或 长途汽车旅游的人群来说,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穿着紧身的弹性袜,适当活动、食物 多样性等,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尽管存在多种因素,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可以预防的。掌握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 法和特点,对于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将有助于降低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公众 和医护人员需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有更深入的了解,以预防和降低发病率。

静脉血栓症状、并发症、检查诊断、临床治疗、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静脉血栓症状、并发症、检查诊断、临床治疗、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概念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在体表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病因 1.静脉血流滞缓。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肢体制动或偏瘫卧床,或长途乘车等,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一直被认为是引起的因素。全麻、感染或其他增加下肢静脉容量和减少静脉血流的因素都可起静脉血流滞缓,血栓即可在静脉瓣膜尖部和肌肉静脉窦内形成。另外,解剖因素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淤滞于静脉内,淤滞的血小板促进凝血酶的产生和释放。积累的凝血酶损伤血管壁内膜,导致5-羟色胺和组胺的释放,进而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不同程度地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

3.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术中或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症状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并发症 1.出血: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肺栓塞: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

2021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2021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1. 引言 2021年发布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是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风险人群的一项重要指南。这份指南对于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对相关领域的医护人员和高风险人群都具有重 要的指导作用。 2.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下肢静脉内 血液凝固形成的血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该疾病常见于长时间不动、手术后、产后、老年患者等高风险人群。 3. 高风险人群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长时间卧床、长时间乘坐飞 机或长途汽车、手术后、产后、老年患者、遗传易栓性疾病等。对于 这些高风险人群,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至关重要。 4. 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带来极大 的痛苦和不便。根据2021年的预防指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早期活动: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适当的床边活动,

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 使用弹力袜:对于长时间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的人群,应该选择合适的压缩弹力袜,以减少下肢静脉淤血,预防血栓形成; - 药物预防:对于高风险人群,尤其是手术后、产后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5. 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深知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危害,因此我非常重视预防工作。我个人认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而且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6. 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于2021年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针对高风险人群,采取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早期活动、使用弹力袜和药物预防等措施。只有不断增强预防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结语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2021年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南,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预防工作,关爱自己的健康。在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南中,除了针对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措施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其他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识别和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对高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以及妇科手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果出现后 没有及时干预治疗,轻者肢体局部功能丧失,重者可致瘫痪,以及致命性肺栓塞。致病因素为:肥胖、血栓病史、静脉曲张、糖尿病、外伤等等。临床表现为:下 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浅表静脉曲张等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到稀释和清除作用。手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休息,缺少运动锻炼,导致血流缓慢,容易使静脉血淤 出现在髂股骨静脉瓣袋以及小腿肌肉静脉丛內,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 降低出现静脉血栓。针对以上情况,在手术完成后可以采用这些预防方式(1) 根据患者情况可以将患者的下肢抬高20~30度,鼓励、引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 性锻炼,指导患者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被动训练如背屈、抬腿等。意识不清昏 迷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或家属给予足跟自下而上的下肢腿比目鱼肌、腓肠肌挤 压运动,使下肢静脉形成回流梯度,每小时不少于3次,这样可以加速下肢静脉 血液回流,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建议下床进行简单运动。(2)利用肢体被动装 置改善下肢血液回流。如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等可以达到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的效果。(3)因为下肢静脉血栓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因此要保证患者大便畅通, 叮嘱患者定时排便。(4)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及时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让 患者感到亲切感,及时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 膜损伤后,内膜下的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聚集并释放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 血系统,出现血栓。临床上造成静脉内膜出现损伤的因素有化学因素、机械、感 染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原因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抗癌药物等等。预 防事项:(1)提高静脉穿刺质量。(2)减少或避免下肢静脉穿刺。(3)长期 需要静脉穿刺患者可留置针管,减少穿刺。(4)尽可能避免穿刺注射对血管刺 激性大的药物。 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1)手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血液 凝集较快等现象时,可能提示有高凝状态倾向,必要时进行相关化学检查。(2)由于术前术后禁止患者饮水,加之患者存在呕吐、出汗、补液不足等情况,可能 导致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此时应遵循叮嘱及时给患者补液,纠正患者脱水现象,为此达到患者酸碱、电解质平衡。(3)平衡膳食:患者宜多吃清淡、低脂肪食物,多吃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水果、蔬菜如番茄、蘑菇、海带、苹果、橘子、梨 子等,每日的饮水量维持在1500ml以上。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患者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并抬高下肢20~30度,使髂股静 脉呈不受压状态。避免在膝下垫枕,以阻碍下肢静脉回流,注意为下腿保暖。避 免食用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功效。 2、抗凝以及溶栓治疗的护理。在用相关药物前需要验证清楚患者是否患有 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肝脏、肾脏功能以及凝血功能。保证部分 凝血活酶的活化时间为对照值的1.5倍最适宜。用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症 状如牙龈出血等。 3、肿消散外敷护理。肿消散是一种外治剂,具有减轻肢体紧张、改善血液 循环、肢体消肿等功效。在外敷过程中需要注意:(1)加强皮肤护理,敷料部 位潮湿后应及时更换,以保证药效,避免皮肤创伤出现湿疹等。(2)严密观察 消肿情况,注意观察辅料处皮肤的颜色、湿度,检测肢端动脉搏动情况,每日进 行患肢定点周径测量。(3)外敷消肿需要持续进行,不能中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LT

在某一个体常是以某一危险因素为主,也常有其他因素的参与,因而分析主要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成年人发生DVT要具备2个危险因素,而儿童则往往要具备4个以上的危险因素。Oger 等[10]报道65岁以上,以前曾有静脉血栓史;高危情况(最近3个月内有外科手术史或下肢外伤史);恶性肿瘤以及静脉曲张等5个因子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变量。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相关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完整的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一旦静脉壁受到损伤,释放促凝物质,使血小板聚集,在此基础上导致血栓形成。内膜损伤又可释放凝血因子III 及其他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酶原被激活,继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以及各种血细胞共同形成血栓。任何原因对下肢深静脉的热损伤(如手术中局部渗血,用热盐水纱布的加压)、机械性损伤(如术中的牵拉、压迫)、感染性损伤(如术后深静脉旁的软组织感染)都会造成静脉内膜的损伤。临床上常见的术中静脉损伤,挤压、静脉注射刺激性的药物如高渗性液体、某些抗癌药、抗生素等,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静

脉内留置导管、静脉置管的各种有创性操作等。这些情况能引起静脉收缩和内膜损伤。导致管壁内弹力板断裂,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并网罗各种血细胞而形成血栓,Yanazak等[11]报道在综合医院住院期间死于PE的患者中,75%是因为慢性病如中风、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者,其肢体活动减少,血流缓慢是主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旅行持续在6小时,尤其是较长时间睡觉者,由于下肢静脉血液的滞缓,使静脉血栓性疾病增加5倍左右。恶性肿瘤、外伤或麻醉、手术、卒中等使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将患者推向血液高凝状态,继而发生血栓形成。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前运动量已明显减少,甚至卧床,加之心肺功能下降,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缓滞状态,在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时还会因制动、麻醉、止血带的使用,对深静脉的挤压,进一步加重大血液淤滞,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12]。胸部、腹部、盆腔,下肢等较大手术等应激状态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凝血酶原、使血液凝固增加,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也可导致血液浓缩。同时患者的自身因素如高龄、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肺栓塞的应急处理

神经内科深静脉血栓的应急预案 一、严密观察早期症状 1.典型临床表现:下肢突发肿胀、增粗、疼痛、皮温高和肤色加深; 2.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VT的关键:加强观察,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运动情况; 3.为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测量肢体周径,因肿胀在血栓部位以下肢体均匀出现,可伴淤血和静脉曲张,如两侧肢体同一平面的周径差>0.5cm,及时通知医师,警惕有DVT发生的可能。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因素: 1、吸烟。 2、肥胖、高龄。 3、长期卧床或下肢瘫痪。 4、恶性肿瘤:发生率提高3-5倍。 5、既往有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病史。 6、重大复合性创伤:骨盆骨折和急性脊髓损伤。 7、严重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三、做好健康宣教 1、针对DVT的危险度分级,加强对具有高危和极高危发生DVT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讲解下肢DVT常见的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 2、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湿温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室温过低会导致血管痉挛; 3、创造无烟环境,关注吸烟患者,劝其戒烟,长期吸烟患者血液中所含的有毒物质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周围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源性舒张因子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诱发。 4.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低脂饮食可以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而加重血栓的形成。高纤维易消化饮食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四、促进血液回流: 1、体位和活动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主动或被动锻炼行走练习、踮脚运动,抬高下肢20一30度,膝关节屈曲5度目的:保护护膝关节运动功能和利于患肢血液回流,预防水肿。要求:患肢远端足尖应高于心脏水平 2、梯度加压弹力袜 (GCS):安全简便、费用低廉,一线方案,有助于解决血液淤滞,可减轻由于血管壁损伤造成的内皮过度牵拉,对增加血流最有效。 3.间断充气加压:最佳的压力梯度是踝部 45mmHg 小腿 30mmHg 大腿20 mmHg;使血流速度增加240% ;可增加全身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可能是机械刺激使得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所致。 4.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减少同一静脉多次穿刺、采用留置针;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 五、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 1、有高凝状态的倾向者,应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常用检查: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

2023年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完整版)

2023年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完整版) ICU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高发人群,在DVT的发生、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殊性。DVT的预防国内外已有多个共识或指南,但目前尚缺乏针对ICU患者DVT预防的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经广泛征求意见,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本指南,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ICU患者DVT的认识,并重视其预防。 一、概念 1.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深静脉,可发生在下肢近端和远端,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下肢近端DVT是肺血栓栓塞症栓子的主要来源。 2.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指来自静脉系

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3.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DVT和PTE统称为VTE。因在发病机制上互相关联,DVT和PTE可作为同一疾病表现为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临床两种重要形式。 二、流行病学 由于存在长期卧床、制动、血管损伤和(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ICU 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因病情、血栓预防方法和检查手段的不同,

DVT在ICU患者中的发生率差异很大(5% ~90%)。有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早期(6 d)为DVT的高发期,尽管接受了抗凝药物预防,DVT的发生率仍可达5%左右;由于ICU患者的DVT多是无症状,故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在ICU中即使进行预防,DVT仍有较高的发生率。近期的另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重症患者转出ICU后仍属发生DVT的高危人群,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转出ICU后接受DVT预防的比率下降、住院和制动时间较长有关。故在患者转出ICU后评估其发生DVT的风险并进行预防仍非常重要。临床诊断与规范筛查的DVT检出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图注:DVT后果非常严重且常被低估,其并发症每年引起的相关死亡高于乳腺癌、机动车事故及艾滋病。(科普图,非指南内容) 三、危险因素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精品文档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 骨科住院病人中,深静脉血栓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发病年龄主要为老年人。深静脉血栓发生栓塞后,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有可能引起猝死,治疗处理困难,所以必须要进行该病的及时预防,并且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本文以我院骨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为对象,对该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本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4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5周岁。60例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糖尿病。 12方法综合评估患者的骨折和其他基础病变,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施,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抗基础疾病控制、功能锻炼、抗凝药物的使用等。患者有症状时,医护人员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及时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栓,按一天2次的频率进行持续的静脉滴注,并观察患者的症状。将低分子肝素通过静脉泵持续泵入。并对患者进行症状的密切观察。 2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预防和治疗后,没有并发肺栓塞、心肌梗死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所有的患者均正常恢复,所有患者静脉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一例死亡,均治愈出院。

3讨论 31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复杂的机制,一般包括高凝状态的血液、静脉血流的淤滞和静脉壁的损伤。患者肌肉处的静脉丛是其深静脉血栓的来源。骨折后,在未进行及时的治疗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很高。其中近端静脉是发生其他血管器官栓塞的主要来源。由于手术刺激使得将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致使其黏附性得以加强;若手术致使患者脱水或失血则会导致患者血液出现浓缩现象,从而使得血细胞数量相对增多。由于手术中出现全身性麻醉或联合阻滞致使患者的肌肉呈现完全麻痹的状态或致使患者周围静脉出现扩张现象,因而减缓了静脉流速;患者经受下肢骨科手术后其下肢制动,加其长期卧床致使其下肢肌肉始终保持在一种松弛状态,从而致使其血流滞缓。若骨科手术中由于机械性操作使用不当需使用止血带,但这样不仅极易挫伤静脉壁而且还会致使血小板出现黏附现象,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发生沉积致使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和患者本身身体状况和相关合并疾病的情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肥胖、高龄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患有心血管病和代谢病等。 32预防与治疗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医护人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要求患者食用高蛋白、多膳食纤维、多维生素的食品,以巩固基础疾患的治疗效果。在手术开始前,医护人员就应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手术结束后应尽早下床活动,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最新资料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目前公认的引起DVT的三大主要病因。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治疗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等治疗。本文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护理进行了综述。 1.预防 吴远美[1]等综合文献指出在高危人群中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右旋糖苷70/ 右旋糖苷40 静脉输入等方法,对预防血栓栓塞安全有效。有关报道认为在住院期间,对有中度和高度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肝素、右旋糖苷、抗血栓药物和间歇性下肢气体加压等预防性治疗可以减少肺栓塞发生[2]。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机械压迫等方法改变肢体血液淤滞状态,可起到一定的预防DVT形成的作用。 1.1主动运动。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手术后的病人(尤其是骨科及腹部手术后的病人),肢体制动的病人等,鼓励并协助病人作足踝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运动活动,股四头肌舒缩等长活动,以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被动运动。张瑞芳[3]等提出在骨科手术后可持续用功能锻炼器被动活动1-2 周,能有效地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

1.3周围冲气加压。蔡莉莉[4]等认为周围冲气加压(IPC)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淤血状态,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可有效防止DVT的发生。 1.4联合疗法。联合用药和机械性预防措施可进一步降低术 后DVT的发生率,郝花等]5]综合文献指出①低危患者(40岁 以下30 分钟以内的小手术,或者年龄超过40 岁但无其他危险因 素)可采用循序减压弹力袜(GEC ;②中危患者(40岁以下做大手术者,口服避孕药物者,40 岁以上60 岁以下做任何外科手术者)可联合采用GEC和应用小剂量肝素(LDH或低分子肝素 (LMWH,或采用GEC加IPC;③高危患者(60岁以上做任何外科手术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或肺栓塞患者)可联合采用GEC 加IPC 加LDH 或LMWH 2.护理 2.1健康指导:预防DVT的发生首先应做好健康教导,给病 人讲解患病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久站;避免外伤及插管;避免卧床时间过久; 糖尿病人应该保持血糖的稳定; 肥胖者应积极控制体重。 2.2饮食指导:加强饮食指导,降低血液粘稠度。给予病人低脂,低盐,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多的食物,以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保持大便通畅。 2.3活动指导:术前做好评估及健康宣教,术后和产后鼓励病人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DVT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也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康复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原因包括卧床休息、手术后局部固定和神经瘫痪。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希望对你有帮助! 深静脉血栓症状体征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 ①轻度:下肢重垂不适,浅静脉曲张,踝部轻度肿胀。 ②中度: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化,但尚无溃疡,久站后可出现胀痛,患肢中度肿胀。 ③重度:站立后疼痛、肿胀更为明显,浅静脉明显曲张,足靴区伴有广泛性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 表现: 1.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 2.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bof征阳性。 3.常伴有低热。 典型临床表现:下肢突发肿胀、增粗、疼痛、皮温高和肤色加深。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基本预防 1.手术中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规范使用止血带。 3.术后双下肢抬高20-30度,踝泵运动。 4.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 5.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措施。 6.建议病人改善方式,戒烟,戒酒,控制血脂。 二、物理预防

1.梯度弹力袜(GES):可预防血液淤滞和血管壁损伤造成的内皮过度牵拉,梯度压力形式为18、14、 8、 10、 8 mmHg,对增加血流最有效。 2.间歇充气压缩泵(IPC):最佳的'压力梯度是踝部45mmHg 小腿30mmHg大腿20 mmHg。 3.静脉足泵(VFPs):可模仿人行走和负重时的情况。 4.肌肉电刺激。 物理预防的禁忌: 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下肢严重水肿者。 2.已存在静脉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者。 3.下肢局部情况异常(皮炎、坏疽、严重畸形)者。 4.存在下肢严重动脉硬化等缺血性血管病者。 药物预防: 目前证明对于高危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它可明显降低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不增加术中出血倾向;常用的药物:口服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右旋糖酐40 和70、低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静脉预防: 1.戒烟,控制原发疾病,控制血压。 2.偏瘫患者避免患侧输液。 3.避免下肢输液。 4.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 5.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 6.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 7.尽量减少扎止血带的时间。 8.推广普及留置套管针。 9高危人群术后常规抗凝治疗。 10.尽量避免术后无指征应用止血药。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可引发致命 的肺栓塞及远期的下肢深静脉机能不全。下肢骨折病人,患肢制动活动量减少,在静脉血流缓 慢的基础上,由于穿刺、感染等使血管壁发生损伤局部有血小板凝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栓。同 时血液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增高也是形成DVT的因素之一[1,2]。有资料显示,国外髋、 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70%。病死率约为O.10%~O.38%[3];国内人工关 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达47.1%[4],因此护理人员应注重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预防及护理。为有效预防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病人早日康复,现将预 防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0~82岁;股骨颈骨折6例,胫腓骨骨折2例,股骨干 骨折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例;发生时间:骨折后14~42天;部位:髂-股静脉血栓9例(左侧7 例,右侧2例),右侧股静脉血栓1例。治疗方法:8例采取保守静滴溶栓药物治疗,2例实施下腔 静脉置入滤器+股动脉置管术。经有效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未并发肺栓塞。 2.术前评估 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询问有无血栓既往史并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测定,术前合并有高 危因素或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接受详细的血液粘稠度的检查,必要时行下肢超声检查, 了解血液流变学和下肢血管功能状况,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給予低脂富含 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术后护理 3.1 体位 术后抬高双下肢高于心脏平面,可利于静脉回流,但避免在小腿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 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袜。 3.2 早起功能锻炼 针对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锻炼计划,包括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在麻醉清醒前护士 或家属被动按摩患者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并做足踝被动运动,促进静脉回流,每1~2h 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情况,注意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色泽、温度、是否有麻木感,足背动 脉搏动强弱等。下肢静脉压迫系统对DVT右预防作用,通过可充气的畅通靴间隙性充气,使 小腿由远向近按序受压,以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及下肢DVT的发生。 3.3 抗凝治疗的护理 术后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肝素钠,输液时选择上肢。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 况和引流液的量,防止发生出血性休克。 4.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导致局部血栓形成[5]。DVT是长期卧床的病人及骨科手术病人常见病,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前认真观 察和评估,加强健康教育,术后要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的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的 降低DVT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患者躯体的康复,提高了其生活质量,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方法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 方法 摘要:目的: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的探讨。深 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本文选择近几年期刊发 表的相关文献资料,就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因素;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肢体浅表或深层静脉曲张、伴或不伴下肢肿胀等,若 治疗不当可能诱发肺栓塞。国内报道指出,80%~90%肺栓塞的栓子来源于DVT[1]。因此,临床应重视对患者DVT的预防与治疗。 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DVT形成常见的危险因素有手术、创伤、卧床、下肢瘫痪、恶 性肿瘤、肿瘤治疗(激素、化疗等)、既往静脉血栓病史、高龄、肥胖、中心静脉 置管等。 1.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变差,同时高龄的患者多伴有糖尿病、 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2],在高血糖及高血脂等的作用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 血管病变,身体各项机能衰弱或肢体功能障碍使人的活动度减少,致使血流缓慢,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1.2体重指数肥胖是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肥胖的患者 (BMI≥30Kg/m2) 增加了2倍的血栓风险。肥胖可导致血脂异常,静脉血流速度 减慢,血液成高凝状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1.3恶性肿瘤癌症患者发生VTE是一般人群的4倍[3],肿瘤破坏机体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平衡[4],从而使机体处于易栓状态。而恶性肿瘤的患者往往需 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来进行化疗药物的输注[5],这两种因素又增加了DVT的风险。 1.4手术与创伤手术患者术前需要禁饮食,机体血容量减少,血液黏度增高,术中全身麻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时间长且术中易造成血管损伤,术后卧 床导致血流淤滞,均为DVT形成的高危因素。 1.5高危疾病除恶性肿瘤外,静脉血栓病史、心脏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严重的肺部疾病、重症感染也是DVT形成的高危疾病[6]。 1.6长期卧床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使得机体无法自由活动,依赖 轮椅或长期卧床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正常人久坐久站,下肢静脉 回流受阻,也有很大的血栓风险。 1.7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对于重症患者以及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来说非常重要。静脉置管必然带来静脉血管损伤,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血小板黏附聚集,同时置管肢体活动度减少,血液回流减慢,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2.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2.1基础预防: 2.1.1保持患者营养平衡和内环境稳定,预防血液浓缩: 多饮水、适当补液、避免脱水,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2.1.2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 2.1.3规范静脉穿刺技术,尽量避免深静脉穿刺和下肢静脉穿刺输液,避免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减少静脉壁损伤。 2.2物理预防气压治疗仪: 从足、小腿、大腿序贯加压,增加下肢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回流,临床多为足底、小腿联合气囊加压泵。除肢体重症感染未得到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