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

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3)操作方法:

?暴露叩刺部位,以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

?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重叩击.

?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

约60,80次。

?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5,15分钟。

?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

?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

(4)护理:

?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

?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

?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

?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

?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

3、耳针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菌针盒(内盛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2)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标记。

?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内壳针刺部位皮肤。

?以无菌镊子夹取揿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揿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镊子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3,4次.

(3)护理:

?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

?留针期间,避免洗涤针处,若留针处出现剧痛或发热不适时,应及时取出并局部予以消炎处理.

?留针时间一般3,7天,夏季出汗较多,可减少留针时间,以免感染.

二、灸法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

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使其自行燃烧艾

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

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

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

?暴露应灸部位。

?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

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

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三、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临床最常用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

1、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数个、95%酒精棉球、血管钳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

(5)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3、护理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刮痧疗法

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

1、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

3、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

(3)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

(4)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脉象、汗出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

(5)刮痧后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录.

(6)体弱病重,皮肤病患处,禁用此法.

五、小儿捏脊疗法

「概述」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功能均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脾、肾三脏虚损而致卫外不固,反复感邪,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发病关键不在邪而在于正气不足。捏脊疗法通过刺激督脉、膀胱经等经络以及肺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能有效地培元固本,补气、健脾、强肾,补益气血,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从而抵御外邪入侵,有效防止外感复发。此外,临床中遇到伤食腹泻、遗尿等儿科常见病证,运用此法均能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效果。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基本内容」

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可捏至风府穴.捏拿完毕,再按肾俞。

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

3、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4、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操作方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适应证」

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1、胃肠疾病

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它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

2、肺系疾病

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3、夜啼、睡眠不安

中医有句古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4、遗尿、多汗

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禁忌症」

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注意事项」

1、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2、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

康复治疗常用技术诊疗操作规范

理疗师操作规范 目录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1) 二、电针操作规程 (5) 三、拔火罐操作规程 (7) 四、推拿操作规程 (9) 五、刮痧操作规程 (13) 六、小针刀操作规程 (15) 七、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17) 九、经皮神经治疗仪操作规程 (20) 十、立体动态干扰电操作规程 (21) 十一、骨疗操作规程 (22) 十二、热磁治疗仪操作规程 (23) 十三、蜡疗机操作规程 (23) 十四、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操作规程 (24) 十五、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规程 (25) 十六、颈椎牵引机操作规程 (26) 十七、颈腰椎治疗自动牵引床操作规程 (27) 十八、熏腰床操作规程 (29) 十九、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30) 二十、超短波操作规程 (31) 二十一、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仪(神经功能重建仪)操作规程 (32) 二十二、“神灯”操作规程 (33) 二十三、低周波治疗仪操作规程 (34)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医学科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二、身高与体重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一、四肢关关节 二、脊柱关节 第三节肌力评定 一、徒手肌力评定 二、等速肌力评定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四、肌肉耐力评定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一、手法评定 二、仪器评定 第五节感觉评定 一、浅感觉

二、深感觉 三、复合感觉 第六节平衡评定 一、临床观察 二、量表评定 三、仪器评定 第七节协调评定 一、上肢 二、下肢 第八节步行评定 一、步行能力 二、步态分析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一、心率 二、血压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 一、通气功能 二、代谢当量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一、压力测痛法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三、疼痛问卷 附录: 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三、主动运动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脊柱 第三节牵伸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躯干

第四节肌力训练 一、徒手肌力训练 二、等长肌力训练 三、等张肌力训练 四、等速肌力训练 第五节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二、步行训练 第六节呼吸训练 一、腹式呼吸训练 二、抗阻呼气训练 三、深呼吸训练 四、局部呼吸训练 五、排痰训练 六、呼吸肌训练 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三、仪器平衡训练 四、协调训练 第八节有氧训练 一、器械有氧训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和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 (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 3、设备与用具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X线检查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 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和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 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

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 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 (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 (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拍摄直立位第1 胸椎到第1 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 5、注意事项 (1)熟悉人体脊柱和肢体的标准姿势。 (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 (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二、身高与体重 1、定义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 (2)禁忌证:不能站立者(如意识障碍、脊柱或下肢骨折),不配合者(如有认知障碍)。 3、设备与用具皮尺、测高仪、测重仪。 4、操作方法与步骤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肌肉、骨骼、关节疼痛及运动损伤等。 禁忌症:急性感染、出血倾向、皮肤破损等。 操作方法:调整好治疗机器,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对病人进行治疗。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肌肉、骨骼、关节疼痛及运动损伤等。 禁忌症:急性感染、出血倾向、皮肤破损等。 操作方法:调整好治疗机器,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对病人进行治疗。 ㈢微波疗法 适应症:肌肉、骨骼、关节疼痛及运动损伤等。 禁忌症:急性感染、出血倾向、皮肤破损等。 操作方法:调整好治疗机器,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对病人进行治疗。 ㈣特定电磁波(TDP)疗法 适应症:肌肉、骨骼、关节疼痛及运动损伤等。 禁忌症:急性感染、出血倾向、皮肤破损等。

操作方法:调整好治疗机器,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对病人进行治疗。 ㈤牵引疗法 适应症:颈椎、腰椎等疾病。 禁忌症:颈椎、腰椎等疾病的急性期、骨折、肿瘤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的牵引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 ㈥骨创伤治疗(磁疗) 适应症:骨折、软组织损伤等。 禁忌症: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植入物、急性感染、出血倾向等。 操作方法:调整好治疗机器,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对病人进行治疗。 中医特色专科治疗操作规程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准备好刮痧板和相关工具。 2、在特定穴位上进行刮痧,力度适中,不宜过重。 3、刮痧后进行适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4、注意消毒和清洁工具。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准备好火罐和相关工具。 2、在特定穴位上进行火罐,时间适当,不宜过长。 3、火罐后进行适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4、注意消毒和清洁工具。 急性颈腰椎损伤、脊柱肿瘤、骨折、严重骨质疏松、血液病、妊娠期、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 操作: 1、患者取适当体位,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牵引方式,如颈部牵引、腰部牵引或全脊柱牵引。 2、选好牵引器材,根据医嘱调整牵引力度和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3、牵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止牵引。 4、牵引完毕后,要进行适当的按摩和放松操,以增强疗效。 注意事项: 1、牵引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损伤。 2、急性期和疼痛明显的患者不宜进行牵引疗法。 3、牵引器材应选择合适的尺寸和形状,以免造成不适。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康复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腧穴,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下面介绍毫针刺法的操作规程。 首先,需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进针方法有四种: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不同的进针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腧穴和针长。 进针时,需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直刺、斜刺和平刺是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不同的三种方法。深度则需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即在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毫针刺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技术。 3.2 捻转法:在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 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 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一、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操作规范 1.仪器操作规范 (1)仪器设备仔细检查,确认仪器无任何异常现象,检查所有电路线路是否正常 连接,检查导线是否损坏,以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2)设置合适的检查位置和合适的检查体位,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首次使用或使用前未使用超过一个月的设备,要进行热启动和自动校准等前 期处理。热启动时间至少为30分钟。 (4)检查前观察患者情况,了解其身体状况、药物使用或诊疗史等,避免对检查 结果产生干扰。 2.检查操作规范 (1)检查患者表面皮肤情况,清洁需检查区域的皮肤,避免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 (2)安装电极时,已知采样信号的波形和大小能确定哪种类型的电极最佳。此外,安装时应确保电极处于皮肤层下,避免机械压力对导电体的影响,影响波形的准确性。 (3)调整放大倍数和增益因子之后,进行信号放大和过滤处理,以增加信噪比, 并提高信号品质。

(4)检查前,应让患者放松、闭眼、闭嘴等,并要求患者配合操作。 (5)操作者应根据检查类型运用对应的刺激模式(如,以正弦刺激为主的“基础” 条件等),提高检查效率,降低干扰。 (6)执行每项测试之前,应告知患者关于测试步骤和流程,让患者进入放松状态。 3.检查结果处理规范 (1)每个采集的信号波形,都应验证其稳定性和重复性,排除信号失真现象。如 存在,应及时排除干扰源。 (2)对结果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分类结果判定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损伤程度。不同 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区分不同的损伤程度及其症状。 (3)结果处理完毕后,将结果文档化、储存,并记录相关的检查信息,以备后续 参考。 二、康复恢复训练操作规范 1.康复训练前诊断规范 (1)在执行康复训练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全面诊断。这可能包括影像学检查、肌肉活力度等体检。在排除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后,才能进行 康复训练计划。 (2)与此同时,需要记录患者康复训练前的基础度量,以便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 和进度。

中医康复科操作规程

目录一.拔罐疗法 二.针刺护理 三.熏洗疗法 四.艾条灸 五.电针法 六.刮痧法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用罐状器具,借助热力,排出罐中空气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具有温散寒邪、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拔毒去腐等作用。 一、拔火罐法 (一) 适应症 风湿性肩背痛、腰腿痛、肢体麻木,外感风寒之头痛、呕吐、泄泻、寒咳哮喘、疮疡初期等。刺血拔罐适用于急性扭伤有淤血者、疮疡、顽癣及毒蛇咬伤等。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或其它代用品)、95%酒精棉球或纸片、镊子、火柴、凡士林、三棱针或梅花针、 75%酒精棉球。 (三) 操作方法 1、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1)闪火法:持镊子夹95%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后迅速抽出,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投火法:将纸片卷成筒状点燃投入罐内,随即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此法适用于侧面横拔,否则燃物落下烫伤皮肤。 (3)贴棉法:用95%酒精棉球(不要过湿)一小块贴,在罐内壁中段,点燃后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拔罐: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方法,使局部皮肤呈现红紫现象。 (1) 坐罐: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留置10分钟左右。 (2) 闪罐:用闪火法使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吸再拔,反复多次。 (3) 走罐:先在所选部位和罐口边簿涂一层凡士林,待火罐吸住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向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几次。此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 (4) 刺血拔罐: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拔 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周部。 3、起罐:一手扶住罐体,一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漏入,罐子即可自落。 (四)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釆取适当的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根据拔罐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边沿是否光滑,有无裂痕。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 3、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留罐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罐子吸着情况。 4、凡高热抽搐、出血性疾病、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5、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要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再涂以龙胆紫,并用无菌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XXX 目录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优秀,输出是否一般,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符合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纵通例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

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按照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

康复科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医治操作规程 一、物理医治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医治工程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适宜体位,并交待本卷须知。. 4、各物理医治工程具体操作详见各工程操作方法。 5、医治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察并询问病人,说明正常反响和非常反响。非常反响马上处理或停止医治。 6、医治终止后,整理好机器和医治床,作好下一位病人医治打算。 二、物理医治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害、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医治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医治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依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医治,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拟时比拟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假设病人难以忍耐,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医治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医治停止。 6、每次医治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样10-20 次为1个疗程。 本卷须知:在中频医治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回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医治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痛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医治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操作 1、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趾,指等小部位,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肢体等大部位。 2、开启电源预热1~2分钟,调节输出至医治所需剂量。 3、医治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 4、医治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心慌,应停止医治。 5、医治完毕,将输出调至预热挡,打算下位患者医治。 本卷须知:医治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短时间医治。 1、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 2、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X。 3、感觉不良者,骨突出部位,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均易发生烫伤。 4、机器在医治中和医治 5、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㈢微波疗法 适应症: 扭挫伤、肌肉劳损、血肿、肩周炎、术后浸润、术后粘连、慢性溃疡、前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展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2.考前须知考前须知考前须知考前须知: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展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

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穿插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1.操作规: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饱满、平整处〕。〔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4〕待罐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屡次称闪罐;假设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假设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考前须知考前须知考前须知考前须知: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饱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三)灸法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程: (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临床常用的灸法有: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隔姜灸: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一片(事先将鲜姜片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至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