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康复方法学

传统康复方法学

传统康复方法学

名解

传统康复方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损伤和损伤的早期进行干预,主要目的是

保护,改善和恢复受损伤影响的身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针灸:就是只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上烧灼、熏熨,借灸火的温

和热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体表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

一种外治方法。

3.针滞:指医生感到针下有涩味,难以扭动、提起、插入和拔出针,而患者在执行或

保留针时感到剧烈疼痛的现象。

4失语症:是指由于脑部器质性损伤而使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缺失的一种言语障碍综

合征。

5揉捏方法: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掌和指线面吮吸体表,轻轻上下、左右或圆周

旋转。

6行气法:针刺得气后,为了使经气循经而行,气至病所的方法

推拿康复治疗法:指治疗师在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

用技术或某种器械,以力的形式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并让患者进行

相应的肢体锻炼,以减少各种疾病,改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和认知功能,是提高

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促进患者自身功能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实现个体的最佳生存状态。

8“4”字实验:又称之为帕切克实验,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屈髋、屈膝,大腿外展外旋,并将患侧小腿踝部置于健侧大腿膝上部,两腿作成一“4”字样。

9.空气搜索方法:当针头进入所需深度时,如果不能喘气或气体不明显,可将针头退

回浅层更换

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

10肩关节研磨实验:也称为肩关节内收实验,要求患者坐或站在末端,采取肘关节屈曲姿势,将手放在对侧肩膀上。如果他的手可以放在对面的肩膀上,肘部可以靠近胸壁,

这是正常的。1.阳陵泉穴的主要治疗功能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正坐屈膝垂足,于腓骨小头前下方

凹陷处取穴。)a、消化系统病症: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黄疸,胃脘痛,腹胀,

肠鸣,便秘。b、神经系统病症:小儿舞蹈症,脑卒中后遗症。c、下肢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脑卒中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如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膝肿痛,坐骨神经痛,膝关

节炎,膝关节退行性变及其引起的膝关节运动不利;下肢麻木。d、头面五官病症:头痛,

目赤肿痛,耳鸣,耳聋。e、精神病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失常。f、其他:肩周炎,胁肋

部疼痛。2、四缝穴的主治功能

(定位:在第二至第五指的掌侧,近指关节的中心,一侧有4个点。抬起手掌,在手

掌表面、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和第二指间关节之间的横纹中心取点。)

儿科病症:小儿慢性营养障碍,小儿腹泻,小儿蛔虫病,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口疮,小儿疟疾,小儿惊厥,百日咳,免疫力低下。

3.内关穴的主要治疗作用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

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肉萎缩、肌无力、挛缩痛等。?心血

管疾病:心绞痛、冠心病、心悸。?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障碍

乱。

4.简要描述如何操作提升和插入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称之提插法。要求提插幅度

一致,频率快慢一致,用力大小一致,忌时大时小,并保持针身垂直。行针时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则刺激量大,针感强;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则刺激量小,针感弱。

5.简述针灸治疗泌尿功能障碍的机理

针灸对于小便排泄过程中出现的排泄不畅,甚或排不出来有较好效果。其治疗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膀胱的功能,使处于松弛状态的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张

力增加,产生排尿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尿道括约肌的良性调节,协同膀胱作用,利于

小便排出;对于泌尿系的炎症等引起的排尿障碍,则可能是通过针刺机体的某些特定穴位,调动了机体的自身免疫能力,参与了抗炎作用,从而间接地起到了治疗排尿障碍的作用6

腰背部疼痛功能障碍的推拿治疗要点有哪些治疗原则:舒筋活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

选穴定位:主要是背阔肌、方腰肌、竖脊肌等腰背部肌肉,即腰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

循行路线,以及膀胱经、督脉穴位和跳远穴位。主要手法:滚法、压法、揉法、指法、拨法、揉法等。7.简述骨髓海气虚型痴呆症的治疗原理、取穴方法和针刺方法。治疗原则:

健脑填髓,益神益智。B取穴:

主穴:太溪、肾俞、志室、悬钟、三阴交、心俞

穴位加减法:头晕者加百会、四神聪

操作:太溪、志室直刺0.5~0.8寸;肾俞、心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悬钟、

三阴交直刺1~1.5寸;百会、四神聪平刺0.5~0.8寸8.简述髋部疼痛功能障碍的推拿治疗要点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穴位和部位:主要是臀部周围的筋膜扩张肌、臀大肌、臀中肌和髂股韧带,即足三阳

经在臀部周围的循环线,服用碧关、银陵、足三里、杨凌、血海、,手术方法:1.放松法:医生采用滚动、指点、按压、揉捏、推拿、揉搓等技术,对患者臀部足三阳经部位进行手术。2.止痛方法:医生用拇指指、按、拨等轻微刺激手法,沿足三阳经对患者臀部进行一

次性手术,点击穴位时拨法,产生酸、麻、肿的感觉,从而提高痛阈,减轻疼痛。3.整理

方法:完成以上步骤后,从上到下按摩3~5次,对下肢肌肉进行按摩,以透热程度为准。9.周围性面瘫中医辨证的病因是什么?

1、病前常受潮、受寒、吹风史。少数患者于发病前几日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

适等前驱症状。

2.发病突然,比早上洗漱或吃饭时发病多。突然发现面部表情肌肉麻痹,患者侧面皱

纹消失或变浅,眼睛裂开,眼睑无法闭合,额头、闭眼、鼻子、大腿和脸颊出现皱纹障碍。进食后,食物停留在牙齿和脸颊之间。

3、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1/3味觉障碍,少数患者

出现耳鸣,听觉过敏,外耳道感觉迟钝或耳部疮疹等。4、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

面瘫术损伤,腮腺病变等。10.简述肝风上扰型失语症的针灸康复治疗原则、取穴及学位

加减。

治疗原则:沉阳息风,开窍通络。

取穴:风池、风府、哑门、天突、廉泉、尺泽、太冲等。穴位加减:若大便干结者,

加支沟;心中烦热者,加神门、心俞。

下肢瘫痪的干预与治疗

1、临床治疗――用护理和药物等手段,进行治疗性临床处理,预防各种合并症的发生,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2.中医康复:运用中医精髓,从根本上治疗,疏通堵塞的静脉,化瘀祛瘀,强力促进

病灶区出血灶的吸收,改善血液供应,补精填髓,通筋骨,并配合针灸、熏蒸、外敷、推

拿等方法修复和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促进康复。

3、物理治疗――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

体位交换及转移动作,如卧位到坐位、翻身、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马桶等移动动作,并

进行理疗。

4.心理治疗——截瘫患者通常需要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计划可以根据心理不同阶段的变化制定,可以采取个人和集体、家庭和行为等多种方法。

5、日常治疗――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6.康复训练-你可以定制一些支架来练习站立和行走。此外,您还可以配备一些特殊工具,如助行器,以弥补功能的不足。

传统康复方法学试题A

传统康复方法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 1.中枢瘫痪的特点不包括(A)。 A 肌张力增高 B 偏瘫 C 失神经电位出现 D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E 病理反射阳性 2.中国传统康复治疗不包括下面哪项?(D) A 针灸 B 推拿按摩 C 中药 D 关节松动术 E 气功 3.小儿脑瘫语言障碍电常用穴位(C)。 A 合谷 B 三阴交 C 廉泉 D 人中 E 太冲 4. 合谷穴定位,第几掌骨外侧中点处(A)。 A 2 B 3 C 4 D 5 E 6 5.下列哪项不属于远部取穴(D)。 A 胃痛取足三里 B 腰痛取委中 C 腰痛取昆仑 D 发热取大椎 E 头痛取太冲 6.患者,女,56岁,反复腰痛2年。哪个穴位符合远部取穴原则?(A) A 委中 B大肠俞 C 肺俞 D 肾俞 E 气海俞 7.按随证取穴原则,呃逆用哪个穴位电合适?(E) A 三阴交 B 胃俞 C脾俞 D 太冲 E膈俞 8.三叉神经痛第一支取穴应为(C)。 A 攒竹,四白,颧髎,丝竹空 B 四白,颧髎,下关,迎香 C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 D 颊车,下关,合谷,夹承浆 E 鱼腰,下关,迎香,合谷 9.以下取穴是以前后配穴法为配穴原则的包括(E)。 A 治疗头痛选上星和太冲 B 治疗腹泻选足三里和天枢 C 治疗感冒选曲池和风池 D 治疗眩晕选百合和涌泉 E 治疗便秘选天枢和大肠俞 10.来自关节的感觉属于(C)。 A浅感觉 B 深感觉 C 复合感觉 D 重量觉 E 图形觉 11.脊柱侧弯矫正体操中提起左下肢使骨盆向右倾斜可致(E)。 A 胸椎右凸 B胸椎左凸 C腰椎左凸 D腰椎右凸 E 脊柱无变化 12.患者足下垂,但足能外翻,考虑损伤的神经是(D)。 A 腓决神经 B 胫神经 C 腓浅神经 D腓深神经 E 坐骨神经 13.最适合神经源性小膀胱女性患者的手术方法为(B)。 A 外集尿口 B 耻骨上膀胱造口 C 肛门牵张排尿 D TUR/括约肌切除术 E 间歇性清洁导尿 14.主观人体一般感觉的神经结构位于(C)。 A 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 额上回 D 顶上小叶 E颞上回 15.烧伤病人关节或肌腱的开放损伤时,应用夹板固定的位置是(A) A 松弛位 B 休息位 C 功能位 D 抗挛缩位 E 无特别体位 16.男性青年,左膝外伤后疼痛2月,查体:左膝浮髌试验阳性,外侧关节间隙压痛,外侧旋转挤压试验阳性,侧方应力试验阴性,为确诊抉选择最佳的辅助检查为(E) A 膝关节X线检查 B 膝关节双重造影 C 膝关节穿刺抽液 D 膝关节CT检查 E 膝关节镜检查 17.血海为(C)。 A 任脉 B 督脉 C 冲脉 D 阴维脉 E 阳维脉 18.在肢体放松时突然被动地牵伸关节的一种推拿手法称为(E)。 A 摇法 B 抖法 C 屈法 D 伸法 E 扳法 19.根据十二经脉流注规律,下列不正确的是(B)。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康复一词原意为“复原”,我们可以理解为“恢复到正常的状态”、“重新获得能力”等概念。在康复技术专业中康复是指通过积极的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各种功能障碍,恢复和保持其身体、精神及社会功能,并努力使之达到最佳状态,提高病伤残者生存和生活质量并重返社会的过程。我们不要理解为只是解决病理的问题,而是主要强调通过康复的过程提高病伤残者独立生活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康复技术则是作为康复治疗师在康复过程中所应用帮助病伤残者功能康复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康复技术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疾病康复、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等几大基本康复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方法第一大类别;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是有着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中国传统医学哲学为基础。其中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基础。运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并且与现代康复技术的互补性,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优势在于应用了养生与康复医学的结合,内外治疗综合康复、自然康复与自疗康复、整体康复与辩证康复相结合,方法简单、简易并且实用。 在康复治疗中康复治疗师还回应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络腧穴、推拿技术、针灸技术、传统运动疗法还包括其他传统康复疗法。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中比较常用于推拿治疗手法,以及建立在经络腧穴上的针灸治疗方法较多,其他疗法中的中药疗法主要目的是预防并改善好康复治疗效果。对于能进行主动运动的病伤残者多用于传统的运动疗法。 传统康复治疗手段多用于推拿技术的治疗。推拿技术是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进行不断斗争的经验我智慧的结晶体系。是传统医学治疗的中药组成部分。 推拿技术是以通过一定的手法和技巧或借助器具在人体腧穴或某个部位上实施操作,以达到防治疾病或养生保健及功能障碍康复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推拿技术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科学性较强。适应于临床各科疾病,如骨伤科、神经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康复科等;并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急慢性腰扭伤、脊柱小关节紊乱症、椎骨错缝、四肢关节伤筋。中风后遗症、头痛、眩晕、感冒、失眠、胃痛、肠胃功能紊乱、腹泻、胆囊炎、便秘、肥胖症、痛经、月经不调、自主神经紊乱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不受场地、环境的限制和影响、既可在病房、诊室、家庭中,又可在其他场景随时随地施术操作;所需得用低廉。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一种自然、无创伤的疗法;且有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和体系。并经研究证实,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生殖系统等能产生不同的生理、病理作用和影响。 推拿技术还包括以下几大原则

传统康复治疗

第五节传统康复治疗 一、概述 (一)概念 中医是医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理论系统,传统康复治疗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在损伤和疾病早期介入,通过保存、改善和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的身体功能和心理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推拿、针灸、中药内外治法以及传统体育疗法、气功、饮食、情绪调节等。 (二)传统康复治疗的起源 (三)传统康复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的联系和区别 传统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都是康复治疗法,二者临床目的一致,都在于治愈伤、病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受伤病影响的功能和能力。二者采用治疗方法的核心点一致,即功能训练。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传统康复治疗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现代康复治疗是以在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理论基础是神经、运动生理学、功能解剖学、人体发育学。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同,传统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中药、气功、传统体育疗法等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现代康复治疗主要通过运动疗法、言语疗法、作业疗法等现代康复方法来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二、推拿疗法 (一)概念 医者用手或者身体其他部位,采用各种特定的动作,按照一定的要求作用与患者身体的手法称为推拿手法。医者用推拿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穴位或者部位,使其内部的生理或病理状况得到改善,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的目的的治疗方法称为推拿治疗。 (二)作用原理 1.理气活血 气血瘀滞在经络都可以引起经络不通,导致“不通则痛”,进而机体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导致“不荣则痛”,通过一些手法作用于穴位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气机恢复正常,经络通畅,机体得到气血的濡养功能恢复正常则疼痛消失。 2.整骨复位 推拿手法对于伤科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当人体关节由于外力或者自身用力不当引起关节错位或脱位,产生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或丧失、畸形,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如:揉法、拔伸法、推法、扳法、按法等可使错位脱位得到整复,疼痛消失,功能恢复。 3.补虚泻实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一些推拿手法亦有补泻,如摩法,顺摩为泻,逆摩为补;一些手法会偏向于补或泻,如振法偏向于补多一些,而捏法偏向于泻多一些。根据人体的虚实选择手法,达到补泻的目的,使机体功能得到调整,最终使阴阳平衡。 (三)推拿手法 成人推拿手法的应具备“均匀、柔和、持久、有力”的特点,从而达到“深透”的要求。所谓“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节奏一致,用力平稳;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动作过渡要自然;“持久”,是指手法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足够的达到治疗作用的时间,保持动作的连贯性;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具备一定的力量,同时要根据病情、体质、部位的不同而变化。“深透”是指手法在操作时必须使力量达到病变部位,起到祛除病邪、调节机体的作用。以上几点要结合在一起,综合到手法操作中,并且这几点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均匀柔和是持久有力的保障,持久有力是均匀柔和的目的,并且动作要达到以上要求得经过一定时间的手

传统康复学

传统康复方法学 名词解释 1、传统康复方法: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伤病早期介入,以保存、改善与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得身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主要目得得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与措施,它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法以及传统太极拳、八段锦等。 2、中药外治法:就是指利用中药得各种外治方法介入疾病康复治疗,以促进病人更快恢复各种功能得疗法,具有作用迅速、简便廉验、易学易用、容易推广、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得特点。 3、推拿康复疗法:就是推拿疗法得重要分支,指治疗师在中医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或借助一定得器具以力得形式作用于患者体表经络、穴位或特定得部位,并让患者加以相应得肢体活动,从而减轻患者各种病痛、改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自身功能康复,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得一种治疗方法。 4、中药内治法:就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应用中药方剂,针对病伤残者病情进行调治,促使身心康复得一种 疗法。 5一指禅推法:就是用 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 峰着力于一定位或经 络穴位上,沉肩垂肘,以 腕关节悬屈,运用腕间 得摆动带动拇指关节 得屈伸活动,以使之产 生得功力轻重交替、持 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 穴位上得手法。 6、滚法:以第五掌指 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 施术部位, 通过腕关 节得屈伸运动与前臂 得旋转运动,使小鱼际 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 作持续不断得滚动,称 为滚法。 7、按法:以指或掌按压 体表。其法分为指按法 与掌按法两种指按法 1)指按法以拇指罗纹 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 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 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 屈曲约40°~60°。 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 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 所需得力度后,要稍停 片刻,即所谓得“按而留 之”,然后松劲撤力,再 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 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2)掌按法以单手或 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 位。以肩关节为支点, 利用身体上半部得重 量,通过上、前臂传至 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 用力原则同指按法。 8点法:用指端或屈曲 得指间关节部着力于 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 点压,称为点法。点法 首见于《保生秘要》, 由按法演化而来,可属 于按法范畴。点法具有 着力点小、刺激强、操 作省力等特点,与压法 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 于压法得着力面积较 大,而点法着力面积较 小。点法主要包括拇指 端点法、屈拇指点法与 屈食指点法等。临床以 拇指端点法常用。9 捏 法:用拇指与其它手指 在施术部位对称性得 挤压。 10拿法:用拇指与其余 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 揉捏肌肤,称为拿法。 有“捏而提起谓之拿”得 说法。拿法可单手操作, 亦可双手同时操作。根 据拇指与其它手指配 合数量得不同,而有三 指拿法、五指拿法等。 11拔伸法:握住肢体得 一端,做相反方向用力 牵拉另一端得方法;或 利用肢体自身得重量 做反方向牵拉,或两手 握住肢体远端,向上或 向后牵拉得一种手法。 12 振动类手法:以较 高得频率进行节律性 得轻重交替刺激, 持 续作用于于人体,使受 术部位产生振动、颤动 或抖动等运动形式。 13抖法:用双手或单手 握住受术者得肢体远 端,做小幅度得上下连 续抖动,称为抖法。 14拍法:用虚掌拍打体 表,称拍法。拍法可单 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 操作五指并拢,掌指关 节微屈,使掌心空虚。 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 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 有节奏地用虚掌拍击 施术部位。用双掌拍打 时,宜双掌交替操作。 15揉法:用指、掌等肢 体为着力部位,吸定于 体表施术部位或穴位 上,带动该处得皮下组 织做环旋运动得一种 手法。 16摩擦类手法就是指 以手得掌面或指面及 肘臂部帖附在体表,做 直线或环旋运动得一 类手法、 17摩法:用指或掌在体 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 摩动,称为摩法。 18擦法:用指或掌帖附 于体表一定部位,作较 快得直线运动,使之摩 擦生热,称为擦法。其 分为指擦法、掌擦法、 大鱼际擦法与小鱼际 擦法。 19推法:以指、掌、拳 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 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 方向得直线或弧线推 动得手法。成人推法以 单方向直线推为主,又 称平推法。 20搓法:用双手掌面夹 住肢体或以单手、双手 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 做交替搓动或往返搓 动,称为搓法。包括夹 搓法与推搓法两种。 21摇法:被动地使关节

传统康复方法学教学大纲

传统康复方法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传统康复方法学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119 学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传统康复学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现代康复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熟悉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现代康复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掌握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干预方法,以及传统康复方法在常见的疾病康复中的运用,让同学能够熟悉和了解传统康复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康复治疗专业的同学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等方式注明重点、难点)详见附件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传统康复方法学》,主编: 陈立典,统编教材,2008年出版五、主要参考资料 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1(期末理论考核:平时实践考核成绩比例为70: 30 附录: 第一章传统康复方法学概述 第一节传统康复方法的定义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传统康复方法学基本概念及包含内容: 2、熟悉中医康复方法的“功能”导向思想 二、教学内容 1、传统康复方法的基本概念 2、传统康复方法学的包含的内容和措施 3、传统中医康复方法以“功能”为导向的思想 三、教学时数:1学时。 四、教习比例 1:0 第二节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及思想。 2、了解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内容 1、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讲习比:2:0 第三节传统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的连续和区别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中医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的连续和区别 2、了解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导向 二、教学内容 1、中医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导向是传统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结合三、教学时数:1学时 四、讲习比:1:0 第四节传统康复方法的特色和优势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传统康复重点

1 、请用1 寸毫针针刺自身的合谷穴? 答:体位的选择:坐位或卧位 合谷的定位:在手背,第1 、2 掌骨间,当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消毒:手消毒,针具消毒,针刺部位消毒。 针刺:单手进针,直刺0.5 ~0.8 寸 2 、请1.5 寸毫针针刺自身的足三里穴? 答:体位的选择:坐位或仰卧位 足三里的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消毒:手消毒,针具消毒,针刺部位消毒。 针刺:单手进针,直刺1 寸 3 、请1.5 寸毫针针刺自身的三阴交穴? 答:体位的选择:坐位、仰卧位或侧卧位 三阴交的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消毒:手消毒,针具消毒,针刺部位消毒。 针刺:单手进针,直刺1 ~ 1.2 寸 4 、请1. 5 寸毫针针刺自身的阳陵泉穴? 答:体位的选择:坐位或卧位(仰俯侧皆可) 阳陵泉的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消毒:手消毒,针具消毒,针刺部位消毒。 针刺:单手进针,直刺或向下斜刺1 ~1.2 寸。 5 、请1 寸毫针针刺自身的昆仑穴? 答:体位的选择:坐位或卧位(仰俯侧皆可) 昆仑的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消毒:手消毒,针具消毒,针刺部位消毒。 针刺:单手进针,直刺0.5 ~0.8 寸。 6 、请1 寸毫针针刺自身的太溪穴? 答:体位的选择:坐位或卧位(仰俯侧皆可) 太溪的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消毒:手消毒,针具消毒,针刺部位消毒。 针刺:单手进针,直刺0. 5~0.8 寸 7 、请1.5 寸毫针针刺自身的曲池穴? 答:体位的选择:坐位或卧位(仰俯侧皆可) 曲池的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消毒:手消毒,针具消毒,针刺部位消毒。 针刺:单手进针,直刺1 ~ 1.2 寸 8 、请模拟夹持进针法,并说明此法用于何处穴位? 答: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两指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9 、请模拟提捏进针法,并说明此法用于何处穴位? 答: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传统康复方法学

名解 1传统康复方法学: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伤病早期介入,以保存、改善和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的身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和措施。 2针灸:就是只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上烧灼、熏熨,借灸火的温和热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体表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3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4失语症:是指由于脑部器质性损伤而使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缺失的一种言语障碍综合征。 5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掌、手指螺纹面着力,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和缓的上下,左右或环旋动作。 6行气法:针刺得气后,为了使经气循经而行,气至病所的方法 7推拿康复疗法学:指治疗师在中医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以力的形式作用于患者体表经络、穴位或特定的部位,并让患者加以相应的肢体活动,从而减轻患者各种病痛,改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自身功能康复,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8“4”字实验:又称之为帕切克实验,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屈髋、屈膝,大腿外展外旋,并将患侧小腿踝部置于健侧大腿膝上部,两腿作成一“4”字样。 9搜气法:当针刺入所需深度后,如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

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 10搭肩实验:又称为肩关节内收实验,嘱患者端坐位或站立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手能能搭于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壁即为正常。 1、阳陵泉穴的主治功能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正坐屈膝垂足,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A、消化系统病症: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黄疸,胃脘痛,腹胀,肠鸣,便秘。B、神经系统病症:小儿舞蹈症,脑卒中后遗症。 C、下肢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脑卒中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如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膝肿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膝关节退行性变及其引起的膝关节运动不利;下肢麻木。 D、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E、精神病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失常。 F、其他:肩周炎,胁肋部疼痛。 2、四缝穴的主治功能 (定位: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4穴。仰掌,于手示、中、无名、小指掌面之第1、2指间关节间横纹中央处取穴。)儿科病症:小儿慢性营养障碍,小儿腹泻,小儿蛔虫病,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口疮,小儿疟疾,小儿惊厥,百日咳,免疫力低下。 3、内关穴的主治功能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①运动系统病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肌力减退、挛缩疼痛等。②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绞痛、冠心病、心悸。③消化系统病症:胃肠功能紊

传统康复方法学

名解 1传统康复方法学: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伤病早期介入,以保存、改善与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得身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主要目得得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与措施. 2针灸:就就是只用艾绒或其她药物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上烧灼、熏熨,借灸火得温与热以及药物得作用,通过体表经络得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得一种外治方法。 3滞针:就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得现象。 4失语症:就是指由于脑部器质性损伤而使原已习得得语言功能缺失得一种言语障碍综合征。 5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掌、手指螺纹面着力,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与缓得上下,左右或环旋动作。 6行气法:针刺得气后,为了使经气循经而行,气至病所得方法 7推拿康复疗法学:指治疗师在中医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或借助一定得器具以力得形式作用于患者体表经络、穴位或特定得部位,并让患者加以相应得肢体活动,从而减轻患者各种病痛,改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自身功能康复,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得一种治疗方法. 8“4”字实验:又称之为帕切克实验,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屈髋、屈膝,大腿外展外旋,并将患侧小腿踝部置于健侧大腿膝上部,两腿作成一“4”字样。 9搜气法:当针刺入所需深度后,如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 10搭肩实验:又称为肩关节内收实验,嘱患者端坐位或站立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手能能搭于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壁即为正常。1、阳陵泉穴得主治功能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正坐屈膝垂足,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A、消化系统病症: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黄疸,胃脘痛,腹胀,肠鸣,便秘。B、神经系统病症:小儿舞蹈症,脑卒中后遗症。C、下肢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脑卒中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如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膝肿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膝关节退行性变及其引起得膝关节运动不利;下肢麻木.D、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E、精神病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失常.F、其她:肩周炎,胁肋部疼痛。 2、四缝穴得主治功能 (定位: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得中央,一侧4穴。仰掌,于手示、中、无名、小指掌面之第1、2指间关节间横纹中央处取穴。) 儿科病症:小儿慢性营养障碍,小儿腹泻,小儿蛔虫病,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口疮,小儿疟疾,小儿惊厥,百日咳,免疫力低下。 3、内关穴得主治功能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得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①运动系统病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肌力减退、挛缩疼痛等.②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绞痛、冠心病、心悸。③消化系统病症:胃肠功能紊乱。

传统康复法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概述 1、传统康复方法学: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伤病早期介入,以保存、改善与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得身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得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 2、理论基础: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贯穿三个基本观点,整体观、辩证观、功能观。方法论上则体现为正气为主、杂合而治、治未病。 功能观:就是建立在中医学恒动观基础之上得,注重功能训练,运动形体,促使精气流通,不仅使患者具体得脏腑组织恢复生理功能,更重视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与职业工作能力得思想。 治未病: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就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某些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既病防变则就是在得病之后特别就是发病之初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得病情加重趋势与已经萌芽得先兆症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以阻止或扭转病情得发展与转变,促使疾朝痊愈方向转化 3、三国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得动作编成了《五禽戏》,就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套由医生编成得医疗体操专著。 元代忽思慧编撰得《饮膳正要》就是我国古代最完备得饮食康复专著。 隋代巢元方所撰得《诸病源候论》不仅就是我国现存得第一部论述病因、症候学专书,也可视为我国古代第一部采用医疗体育对一些疾病进行康复治疗得专著。 《外台秘要》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有关康复技术得专书。 《黄帝内经》不仅提出了中国传统康复方法得理论依据与治疗原则,而且还记载了许多使慢性疾病得以康复得具体方法。强调疾病康复应当考虑人体得身心功能以及自然、社会与环境得综合因素,强调全面康复得原则。就是传统中医康复医学得理论基础,其中有关整体辩证康复观与杂合而得治得综合治疗与调理思想,一直为后世医家进行中医康复治疗就是所遵循得法则。 清代沈子复编撰得《养病庸言》就是清代出版得有关传统康复方法学得专著,养病(康复)不同于治病(临床医疗)及养生(卫生保健)。 4、传统康复方法得特色与优势:(1)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2)预防与临床康复相结合;(3)内治与外治相结合;(4)自然康复与自疗康复相结合;(5)低成本、广覆盖、技术实用。

传统康复方法学四要素

传统康复方法学四要素 【原创版4篇】 目录(篇1) I.引言 A.传统康复方法学的定义 B.传统康复方法学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 II.传统康复方法学的四要素 1.诊断 A.望、闻、问、切 B.四要素在诊断中的作用 2.治疗 A.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 B.四要素在治疗方法中的应用 3.康复 A.康复的定义和内容 B.四要素在康复中的作用 4.预防 A.预防的定义和内容 B.四要素在预防中的作用 III.结论 A.传统康复方法学的优势和局限性 B.四要素在传统康复方法学中的重要性

正文(篇1) 传统康复方法学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康复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注重个体化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四要素(望、闻、问、切)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目录(篇2) I.引言 II.传统康复方法学的四要素 III.四要素对传统康复方法学的重要性 IV.如何应用这四要素进行康复 正文(篇2) 一、引言 康复治疗是许多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康复方法学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文将探讨传统康复方法学的四要素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二、传统康复方法学的四要素 1.针灸:针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推拿: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 3.食疗:食疗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通过调整饮食来调节身体机能。 4.瑜伽:瑜伽是一种通过练习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感和呼吸控制来达到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

传统康复方法学重点

传统康复方法学重点 传统康复方法学重点为题 康复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帮助恢复身体功能或改善生活质量的过程。传统康复方法学是指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各种康复技术来帮助患者实现中度到重度功能障碍的康复。本文将重点介绍传统康复方法学的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康复方法学强调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功能状态。在开始康复治疗之前,医生和康复师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疾病的类型、病情的程度、身体功能的受损程度等。通过评估,医生和康复师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康复计划。 其次,传统康复方法学注重康复治疗的个体化。每个患者的疾病和功能障碍是不同的,因此康复治疗也需要因人而异。传统康复方法学的治疗计划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目标而制定的,以帮助患者实现最佳的康复效果。在康复治疗期间,医生和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反馈和治疗效果对康复计划进行调整,以保证治疗的个体化和有效性。 第三,传统康复方法学强调多学科合作。康复治疗通常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医生、康复师、护士、社工师等。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治疗。例如,在骨折康复中,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康复师进行肌力和功能锻炼,护士进行伤口护理,社工师进行心理辅导等。多学科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全面的康复治疗,以帮助患者实现功能的恢复。 第四,传统康复方法学注重康复治疗的阶段性。康复治疗通常会分为不同的阶段,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治疗效果来制定。例如,在刚开始的康复阶段,主要侧重于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的初步训练;而在康复的后期阶段,主要注重功能的提高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通过阶段性的康复治疗,可以让患者逐步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传统康复方法学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家庭支持。康复治疗只有在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一段有限的时间,而患者需要在

传统康复方法学的特点和优势简答题

传统康复方法学的特点和优势简答题 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什么是传统康复?传统康复治疗是指运用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如针灸、拔罐、推拿、中药熏蒸等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的方法。传统康复治疗的内容是: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医学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康复理论和治疗方法的一门医学科学。她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已为国内外医学界所关注,它不仅仅有完整独特的理论,而且还有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各种疗法。 导引是中国传统的治疗“功夫”—传统康复会(保健体操和医疗体操),导引是一种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自我按摩相结合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广为人知的常有太极拳和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 太极拳是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的内家拳法。它既能练身,又能养神。应根据病人的体力和病情选用之。主要用于健身强体、延年益寿。五禽戏始于东汉末年,以模仿熊、虎、猿和鸟,五种禽兽的动作进行锻炼,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主要用于眩晕,头痛等的治疗和病后康复。易筋经和八段锦等也是经常用于骨科恢复期患者的康复练习,或者作为一般保健运动。“气功”是一种呼吸吐纳,放松和默想人静相结合的功夫。其包括(调整意识)三个部分,对于心身疾病(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消化系统疾病,如;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慢性胃炎等。

此外,中医食疗康复,中药内用外治,情志调摄等,对促进病体的康复也有重要的作用。传统康复疗法:针灸运动,按摩运动,拔罐运动,传统运动。 现代康复是以残疾者为中心,将工作重点着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上,全程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现代康复方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上,只要采用pt、ot、st、为核心的功能训练,其理论基础是神经,运生理学,功能解剖学,人体发育学等。在运用医学物理学和康复工程学的先进技术于康复诊断,功能评定,功能训练,桥形的外科和功能障碍等方面,现代康复方法占明显的优势。 而传统康复方法学是以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统的康复方法,具有能防能养的特点,可用于常人保健,老年养生,也能有效的用于残疾,慢性病,老年病的康复和病后养生。传统康复的其它方法也多取材于自然,存在社会和人体自身 康复医学的对象是:急性伤病和手术后的患者,各类残疾者,各种慢性疾病患者,老年患者多。应用医学方法为康复服务的专业性学科。作为独立的学科,康复医学应用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功能测评,利用医学的措施,治疗因外伤或疾病而遗留为功能障碍,并导致生活,工作能力暂时或永久性地减弱或丧失,以至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躯体性残疾者。其根本目的是在于加速人体伤、病、残后的康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使其功能恢复原则可能达到的最大程度,为他们重返社会创造条件的医学分支。

传统康复方法学四要素

传统康复方法学四要素 传统康复方法学四要素 在传统的康复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对恢复或改善身体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康复措施的有效性,康复专家通常会关注四个关键要素:个性化护理、综合性评估、动态干预和多学科合作。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这四个要素,并探讨它们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个性化护理 个性化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的特定需求和状况来制定康复计划。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身体状况、生理功能和康复目标,在康复过程中,定制化的护理方案至关重要。个性化护理可以确保康复计划对每个患者都有效,提供最佳的康复效果。 在个性化护理中,康复专家会通过评估患者的病史、身体功能、家庭环境和康复目标等因素来制定康复计划。这种综合性的评估有助于确定适合患者的康复方案,从而提供最佳的支持和护理。 二、综合性评估

综合性评估是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康复专家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和能力,以及识别可能的障碍和风险。这种全面的评估为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指导。 在综合性评估中,康复专家会通过使用一系列的测试和工具来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认知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这些评估可以帮助康复专家确定适当的康复干预和治疗方案。 三、动态干预 动态干预是指康复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进展适时调整康复方案的能力。康复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患者的状况和需求在不断变化。动态干预是确保康复计划适应患者需求变化的重要策略。 在动态干预中,康复专家会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并根据情况调整康复方案。这种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可以提高康复效果,使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康复结果。 四、多学科合作 康复过程中的多学科合作是指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康复计划。康复过程通常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包括医生、物

传统康复方法学

1传统康复方法学: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伤病早期介入,以保存、改善和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的身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和措施。 2针灸:就是只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上烧灼、熏熨,借灸火的温和热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体表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3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4失语症:是指由于脑部器质性损伤而使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缺失的一种言语障碍综合征。 5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掌、手指螺纹面着力,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和缓的上下,左右或环旋动作。 6行气法:针刺得气后,为了使经气循经而行,气至病所的方法 7推拿康复疗法学:指治疗师在中医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以力的形式作用于患者体表经络、穴位或特定的部位,并让患者加以相应的肢体活动,从而减轻患者各种病痛,改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自身功能康复,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8“4”字实验:又称之为帕切克实验,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屈髋、屈膝,大腿外展外旋,并将患侧小腿踝部置于健侧大腿膝上部,两腿作成一“4”字样。 9搜气法:当针刺入所需深度后,如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 10搭肩实验:又称为肩关节内收实验,嘱患者端坐位或站立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手能能搭于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壁即为正常。 1、阳陵泉穴的主治功能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正坐屈膝垂足,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A、消化系统病症: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黄疸,胃脘痛,腹胀,肠鸣,便秘。B、神经系统病症:小儿舞蹈症,脑卒中后遗症。C、下肢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脑卒中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如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膝肿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膝关节退行性变及其引起的膝关节运动不利;下肢麻木。D、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E、精神病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失常。F、其他:肩周炎,胁肋部疼痛。 2、四缝穴的主治功能 (定位: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4穴。仰掌,于手示、中、无名、小指掌面之第1、2指间关节间横纹中央处取穴。) 儿科病症:小儿慢性营养障碍,小儿腹泻,小儿蛔虫病,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口疮,小儿疟疾,小儿惊厥,百日咳,免疫力低下。 3、内关穴的主治功能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①运动系统病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肌力减退、挛缩疼痛等。②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绞痛、冠心病、心悸。③消化系统病症:胃肠功能紊

传统康复方法学第五章练习题

第五章 I.推拿疗法的指导理论基础是() A.中医基本理论 B.康复理论基础C 中医推拿疗法D.传统康复治疗 E.中医临床学科关 2.推拿疗法治疗作用不包括() A 平衡阴阳 B 扶正祛邪 C.行气活血 D.理筋整复 E.滑利关节 3. 春夏季节,肌肤腠理疏松,手法力度要稍轻,其原则是() A.治未病 B.治病求本C 调整阴阳 D.扶正祛邪E 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4.推拿轻手法的主要作用是() A.健脾和胃 B.行气止痛 C.镇静安神 D.调整阴阳 E.宽胸理气 5.推拿重手法的主要作用是( )。A.健脾和胃B.行气止痛C.镇静安神D.调整阴阳心E.宽 胸理气 6. 揉法正常操作的频率是( )。 A. 60~80 次/分 D.160~180 次/分 E.200~220 次/分| 7. 运用播法时关节的运动特点是( )。别别A. 主动运动动牛部平程B.被动运动D.摩擦运动 E.以上都不是 8.推拿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倒昏厥现象的常见原因() A 体质虚弱 B 有出血倾向 C 精神紧张 D 手法过重 E 以上都是 9.推拿常见的意外情况不包括() A 腰扭伤 B 休克C.皮下出血D 腋神经损伤E 破皮 10 关于理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只操作于四肢 B.常作为四肢部的开始手法 C 从肢体远端向近端操作D.有“握"和“捏”两种力量E.次数可在5-7 次 11.擦法的运动形式是( )。 A.单向直线 B.往返直线 C.环形 D.弧形 E.曲线 12 推法的应用范围是( )。 A.头面部 B.胸腹部C 四肢部D.腰背部E.以上各部 13.下列关于抖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抖动幅度在2- 3cm 以内 B.被抖动的肢体爱自然伸直 C.抖上肢的频率在150次/分左右5 D.抖下肢的频率在100次/分左右 E.被抖动的肢 体要放松 14. 搓法适用部位一般是( )。 A.头面部 B.胸腹部 C.四肢部 D.腰背部 E.以上各部 15.下列关于肩关节对抗拔伸法描述正确的是( )。 A.肩关节外展45°-60°位 B.持续拔伸1~2 分钟 C.医者应立于其患侧方 D.两手握住患者腕部或前臂上段 E.以上都是 [X 型题] 1.推拿疗法的作用有( )。A.平衡阴阳B.调理脏腑c.疏通经络 D.理筋整复 E.扶正祛邪 2.推拿疗法的指导思想是( )。A.整体观念B.因人、因时因地制宜C.治病求本D 辨证论治E.

传统康复学

传统康复方法学 传统康复方法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它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法以及传统太极拳,八段锦等。 为中医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 传统康复方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与其理论与临床都贯穿着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整体观,二是辨证观,三是功能观。整体观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一体观,人与社会一体观,人的形神一体观三部分内容。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有路经之意,又称经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有网络之意,又称络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正经。 凡联系六脏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凡联系六腑的经脉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与厥阴之前。 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走向足,足三阴经从足上行走向腹。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四经: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俞、输义通,有转输的含义。穴是孔隙的含义。 腧穴的分类:数学课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传统康复法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概述 1.传统康复方法学: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伤病早期介入,以保存、改善和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的身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 2.理论基础: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贯穿三个基本观点,整体观、辩证观、功能观。方法论上则体现为正气为主、杂合而治、治未病。 功能观:是建立在中医学恒动观基础之上的,注重功能训练,运动形体,促使精气流通,不仅使患者具体的脏腑组织恢复生理功能,更重视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能力的思想。 治未病: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某些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既病防变则是在得病之后特别是发病之初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加重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以阻止或扭转病情的发展和转变,促使疾朝痊愈方向转化 3.三国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编成了《五禽戏》,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套由医生编成的医疗体操专著。 元代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饮食康复专著。 隋代巢元方所撰的《诸病源候论》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因、症候学专书,也可视为我国古代第一部采用医疗体育对一些疾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著。《外台秘要》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有关康复技术的专书。 《黄帝内经》不仅提出了中国传统康复方法的理论依据与治疗原则,而且还记载了许多使慢性疾病得以康复的具体方法。强调疾病康复应当考虑人体的身心功能以及自然、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因素,强调全面康复的原则。是传统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关整体辩证康复观和杂合而的治的综合治疗和调理思想,一直为后世医家进行中医康复治疗是所遵循的法则。 清代沈子复编撰的《养病庸言》是清代出版的有关传统康复方法学的专著,养病(康复)不同于治病(临床医疗)及养生(卫生保健)。 4.传统康复方法的特色和优势:(1)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2)预防与临床康复相结合;(3)内治与外治相结合;(4)自然康复与自疗康复相结合;(5)低成本、广覆盖、技术实用。

传统康复学

传统康复方法学 名词解释 1.传统康复方法: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伤病早期介入,以保存、改善和恢复患者受伤病影响的身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传统治疗方法和措施,它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法以及传统太极拳、八段锦等。 2.中药外治法:是指利用中药的各种外治方法介入疾病康复治疗,以促进病人更快恢复各种功能的疗法,具有作用迅速、简便廉验、易学易用、容易推广、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的特点。 3.推拿康复疗法:是推拿疗法的重要分支,指治疗师在中医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以力的形式作用于患者体表经络、穴位或特定的部位,并让患者加以相应的肢体活动,从而减轻患者各种病痛、改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感觉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自身功能康复,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中药内治法: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应用中药方剂,针对病伤残者病情进行调治,促使身心康复的一种疗 法。 5一指禅推法:是用拇 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 着力于一定位或经络 穴位上,沉肩垂肘,以 腕关节悬屈,运用腕间 的摆动带动拇指关节 的屈伸活动,以使之产 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 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 穴位上的手法。 6. 滚法:以第五掌指 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 施术部位, 通过腕关 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 的旋转运动,使小鱼际 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 作持续不断的滚动,称 为滚法。 7.按法:以指或掌按压 体表。其法分为指按法 和掌按法两种指按法 1)指按法以拇指罗纹 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 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 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 屈曲约40°~60°。拇 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 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 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 刻,即所谓的“按而留 之”,然后松劲撤力, 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 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 性。2)掌按法以单 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 术部位。以肩关节为支 点,利用身体上半部的 重量,通过上、前臂传 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 压,用力原则同指按 法。 8点法:用指端或屈曲 的指间关节部着力于 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 点压,称为点法。点法 首见于《保生秘要》, 由按法演化而来,可属 于按法范畴。点法具有 着力点小、刺激强、操 作省力等特点,与压法 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 于压法的着力面积较 大,而点法着力面积较 小。点法主要包括拇指 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 屈食指点法等。临床以 拇指端点法常用。9 捏 法:用拇指和其它手指 在施术部位对称性的 挤压。 10拿法:用拇指和其余 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 揉捏肌肤,称为拿法。 有“捏而提起谓之 拿”的说法。拿法可单 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 操作。根据拇指与其它 手指配合数量的不同, 而有三指拿法、五指拿 法等。 11拔伸法:握住肢体的 一端,做相反方向用力 牵拉另一端的方法;或 利用肢体自身的重量 做反方向牵拉,或两手 握住肢体远端,向上或 向后牵拉的一种手法。 12 振动类手法:以较 高的频率进行节律性 的轻重交替刺激,持 续作用于于人体,使受 术部位产生振动、颤动 或抖动等运动形式。 13抖法:用双手或单手 握住受术者的肢体远 端,做小幅度的上下连 续抖动,称为抖法。 14拍法:用虚掌拍打体 表,称拍法。拍法可单 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 操作五指并拢,掌指关 节微屈,使掌心空虚。 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 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 有节奏地用虚掌拍击 施术部位。用双掌拍打 时,宜双掌交替操作。 15揉法:用指、掌等肢 体为着力部位,吸定于 体表施术部位或穴位 上,带动该处的皮下组 织做环旋运动的一种 手法。 16摩擦类手法是指以 手的掌面或指面及肘 臂部帖附在体表,做直 线或环旋运动的一类 手法. 17摩法:用指或掌在体 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 摩动,称为摩法。 18擦法:用指或掌帖附 于体表一定部位,作较 快的直线运动,使之摩 擦生热,称为擦法。其 分为指擦法、掌擦法、 大鱼际擦法和小鱼际 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