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区块应用与研究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区块应用与研究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区块应用与研究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区块应用与研究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

2012年度青工油水井分析答辩赛论文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区块

应用与研究

(技术组)

答辩人:于福涛

指导领导:赵永鸿

单位工艺研究所

2012 年7 月30 日

目录

一、概况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三、稠油酸化解堵技术与研究

四、现场应用情况

五、结论及认识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 区块

应用与研究

、八、-

前言

随着杜66块进入开发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油井由于在生产和井下作业过程中受到伤害,产生堵塞,使近井地带渗透率降低,产液指数下降,为了能够较彻底的清除井筒周围的污染物,解除近井地带堵塞,改善近井地带的渗流条件,确保油井稳产、增产目标的实现,我们针对性地应用了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并根据杜66块的施工条件要求这种技术施工工艺简单、相对容易实施。对于稠油区块稳产增产、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效益来说,稠油酸化解堵技术提供了一个高效、稳定的技术手段。

本文对近三年内在杜66 区块实施的稠油酸化解堵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经验,提高措施针对性与经济效益,为稠油持续稳产做出贡献。

一、概况

杜66 块位于辽河断陷西斜坡中段,南部与杜84 块、杜68 块相邻,北部与杜

48 块相接,东部为41-20 块,西部为曙一区上台阶。主要含油层系为杜家台油层,含油面积km2,地质储量3940 X 104t,原始地层压力,压力系数为,目前地层压力为

—MPa。

储层物性较好,主力层一般孔隙度为23-27%,平均%

渗透率一般为300-1000 X 10-3卩m2,平均为781 X 10-3卩

m2

储层粘土矿物为蒙脱石,占%伊利石占%高岭石占%

上层系蒙脱石含量高达%

采出液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为? s , 一般为300 —2000MPa?s ( 50C),密度cm3,胶质、沥青质含量为30 —40%含蜡量7-12%,属普通稠油。

层间水属NaHCO型,HCO3为1144-5037mg/l , cl-为594-975 mg/l ,总矿化度为3359-8760mg/l。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1、高周期高采出,地层压力水平低

杜66块目前平均吞吐周期为,5周期以下占11% 6-9

周期占29% 10周期以上占60%目前采出程度为%

原始地层压力,目前地层压力为一。低产能关井的油

井有69 口,占关井总数的70% 油汽比小于的油井142

口,占吞吐井的48%

2、 层间动用差异大

杜66块动用状况 图:

动用程度最低%最 高%层间动用不均 衡,整体动用程度 低。

3、 吞吐后期注汽压力逐年

升高,周期生产时间缩短, 周期

产油减少

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蜡及胶质沥青质在近井地带逐 年沉积、长期生产致使胶结疏松导致粘土颗粒向近井地带 运移,一部分与原油中的重质成分混合形成油泥沉积在近 井地带、地层水和注入水的地层结垢、长期吞吐导致近井 地带润湿反转,造成水锁以及粘土膨胀等因素最终导致注 汽压力逐年升高;近井地带污染,加上地层压力低,造成 油井周期生产时间缩短,周期产油减少,低产甚至不出。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如下方法:

① 利用土酸低伤害酸等酸化近井地带,解除无机堵 塞物;加入防膨剂抑制粘土膨胀。

② 加入优化的复合表面活性剂分散、剥离沥青质胶 质等有机堵塞物,解除有机

9 8 9

87

00 2

9 9 9

97 9 T —

5 9

5 4 1O

%度程岀采

6 2 118

2 0 8 6 4 a^

力压

2 O

05 O 2

03 20

层 渗

号 透

率40

动用程度(%

90

物的堵塞;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

③配套实施调剖或选配注措施,提高纵向动用程度。

三、稠油解堵技术与研究

1、酸液的选择

常用酸液主要特点和适用条件

典型配方:

6%^ 15%HCI+%r 3%HF+2%r 3%缓蚀剂+2%^ 3%表面活性

剂+1%- 3%铁离子稳定剂+1%- 3%占土稳定剂(根据泥质含量,适当调整氢氟酸和盐酸的浓度,当泥质含量较高时,适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4134864.html,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 来源:《当代化工》2015年第06期 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 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5)06-1365-03 Mechanism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ZHAO Wen-xue1, HAN Ke-jiang1, ZENG He2, SHI Yan2 ( 1. China Huanqiu Engineering Company, Beijing 100012, China; 2.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Liaoning Fushun113001, China) Abstract: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 Key words: Viscosity; Mechanism; Application prospect 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由于稀油消耗量的逐渐增加,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1]。因此,稠油降粘技术是当各国的极大关注的问题。我国地大物 博物产丰富,稠油分布广泛,其中超稠油,重油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新疆、辽河等油田,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开采储量大、埋藏浅、粘度相对较低的油田[2]。目前,稠油降粘主要有 物理降粘和化学降粘法。物理降粘主要有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等方法,化学降粘包括降凝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表面活性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3]。 本文主要对各种降粘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并综述了各个方法的发展前景。 1稠油降粘的机理 稠油一般不能以真溶液形式存在,而是以胶体形式存在,其中沥青质为分散相的核心,它周围的胶束为分散相,其轻质油馏分和部分胶质为分散介质[4]。胶束中胶质沥青质以氢键或π-π等作用力与胶质分子间缔合,稠油的高粘度就是由于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

稠油降黏技术的发展现状

稠油降黏技术的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主要从稠油性质、稠油降黏技术两个个方面介绍了稠油降黏技术的发展现状,将现有的各类稠油降黏技术归纳为物理降黏、化学降黏两大类共计10种,并分别论述了这10种技术的发展现状、优点以及局限性。 关键词:稠油;降黏技术;黏度 0引言 世界稠油资源极为丰富,其地质储量远超过常规原油。全世界已发现的稠油总地质储量为700×109m3,可采储量为l510×108m3,与常规原油可采储量1590×109m3相当。我国稠油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投入大规模的开发。主要分布在辽河、新疆、胜利、南阳、大港、吉林和华北等油田,我国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其资源量约占总石油资源的25%~30%。 1发展稠油降黏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储量丰富的稠油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到本世纪中叶,稠油和超稠油将占世界能源供应量的50%以上。稠油密度大、凝点高、黏度大、流动困难是稠油资源的突出特点。因此,降低稠油黏度,改善其流动性是解决稠油开采、集输和炼制问题的关键[1]。 2稠油的性质 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的黏度超过100mPa·s 的原油。它主要是各种烃类和非烃类的混合物,各种组分的相对含量不同时原油的物性不同。稠油突出的特点是含沥青质、胶质,且含有较多的硫、氧、氮等元素和镍、钒等金属化合物,轻质馏分含量较低,稠油中的石蜡含量一般也较低。降低原油中金属杂原子及其赖以存在的沥青质与胶质的含量,将有效降低原油黏度[2]。 3稠油降黏技术 3.1物理降黏技术 (1)掺稀油降黏技术--是将稀油加入高黏度的稠油中进行稀释,降低稠油黏度。在具有稀油资源的油田,稀释降黏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适应性。掺稀油降黏也存在不足:首先,受到稀油资源的限制;其次,稀油掺人前及掺入后,都需进行脱水处理,增加了能源消耗;再次,稀油用作稀释剂掺人稠油后,降低了稀油的物性。目前新疆、胜利、河南等油田对距离较远的接转站,均采用掺稀油降

氟硼酸深部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氟硼酸深部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1、概述: 氟硼酸,无色液体,有强烈的腐蚀性。工业氟硼酸浓度一般为50%,密度1.43g/cm3。氟硼酸在地层条件下可缓慢水解产生氢氟酸,由于其氢氟酸是缓慢产生且边消耗边产生,故其与地层堵塞物或矿物的反应速度较之常规土酸要慢得多,因而可对地层起到深部酸化作用。 2、技术特点: 氟硼酸溶液进入地层后,可缓慢水解产生HF,在地层深部起反应,溶蚀地层粘土和其它硅质成分,从而实现对地层的深部酸化处理。此外,氟硼酸还可以使未溶蚀的地层粘土微粒产生化学熔化作用,原地胶结粘土微粒,使得处理后因流量加大而引起的微粒运移受到限制。试验还表明,用氟硼酸处理过的地层岩心,其地层敏感性大幅下降,证明氟硼酸还具有抑制地层粘土膨胀的能力。 3、选井条件: 在具有可靠的试井资料时,应以试井资料为准进行选井选层工作。若无试井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要求油井早期有过高产史; 2)、地层压力变化不大,最大地层压降不大于5Mpa; 3)、在上述条件下目前油井产量降低较多; 4)、要求油井含水不大于50%,越低越好; 5)、地层温度不大于80℃,地层厚度小于20m。 XK防砂解堵新工艺 1、概述: KL防砂解堵是一种集防砂与解堵为一体的新工艺,它解决了以往防砂过程中出现堵塞、解读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使二者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即解堵又防砂。

其主要精髓:远解返推、远吸近聚、建场建网、场网挡砂;精选药剂、优化配方,先浓后淡、防膨为主线;酸化不排液,防砂不填砂,防砂中包含解堵,解堵中又包含防砂。 2、防砂解堵机理: XK解堵防砂是将三种不同浓度不同用量的解堵防砂工作液,按顺序一次施工泵人,首先可将井筒附近2.5m半径范围内的泥质、钙质、胶质、有力悬浮砂和绿色粘糊污物溶蚀清除掉,使其成为渗透性好的干净砂柱体;进入油层深处的解堵防砂工作液可改变岩石表面的电性,形成有吸附能力的正电位和高分子吸附网,那些在近井地带为被溶蚀掉的砂粒、脏物被返推到油层深部,它与生产过程中从远处运移来的游离砂,都在这个地带被吸附拦住,在半径为2.5-3.5 m 之间建起一个挡砂带,起到良好的稳砂和防砂的综合作用。三种不同浓度工作液最终形成解堵防砂的综合作用。 XK防砂解堵工艺,创造性的提出“远解返推、远吸近聚”新理论,研制出I#、II#、III#解堵防砂工作液,按顺序可一次施工泵人,并能够同时解除油层严重污染堵塞、防止非胶结砂岩大量出砂,达到用一种工作液、一种工艺施工,同时起到防砂和解堵的双重作用。使原来常用的先涂料防砂或机械防砂后,再酸化解堵的繁琐工艺合二为一。既大大缩短了防砂解堵周期,又不产生任何不良作用。施工工艺配套、实用、成本低、效果好、经济效益高。 3、技术特点: 1)、现场施工工序简便实用,不需要象常规防砂那样进行管外、管内充填; 2)、也不需要象普通酸化施工那样进行大量及时排残酸,而是按设计顺序注入I-III#工作液后关井平衡地层就可同时达到解堵防砂的双重量目的。这是因为大量不同作用的高压低温化学液体快速流入地层,打乱了原始地层的液体,温度、压力电流,地层结构,特别是由可运移的固相等各种平衡,而要达到我们预想的远接返推、远吸近聚、吸附、建网,解堵防砂的目的,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建立和达到一个新平衡,而这种新平衡的需要既稳固了油层又省去了一般酸化所要求的排液过程。 4、应用范围及选井条件: 1)、泥质含量高(10%-45%),水敏、盐敏、速敏、碱敏性强,污染堵塞严重的砂岩油层; 2)、细泵粉细砂岩胶结疏松,出沙严重的油井; 3)、油井含水在70%以下效果最佳;

文留油田稠油特性及降粘技术应用研究

文留油田稠油特性及降粘技术应用研究 文留油田稠油特性及降粘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文留油田稠油井分散,物性差异较大,依据粘度将其分为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本文对这三类稠油的物理特性、开采方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合文16-45井,详细介绍了稠油开采和应用油基稠油降粘复合解堵工艺情况。 关键词:文留油田稠油特性降粘热洗解堵 文留油田随着老区滚动扩边及Ⅱ、Ⅲ类储层的不断开发,稠油井日益增多,但比较分散。不同稠油井之间,物理特性差异较大,50℃脱气原油粘度104~9100 mPa.s,平均粘度814.06 mPa.s;地面脱气原油密度0.8215~0.9350g/cm3,平均密度0.8678g/cm3。 一、文留油田稠油物理特性 按有关稠油分类标准,把文留油田稠油分为三类: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见表1)。 说明:表中粘度取50℃时地面脱气原油粘度;分类以原油粘度为首要指标,相对密度为辅助指标,当两个指标发生矛盾时则按粘度进行分类。 1.普通稠油 普通稠油即50℃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在100~6000mPa.s之间,能用常规抽油泵生产,表现为粘滞阻力较大,功图肥大,电流较高。文留油田有普通稠油井32口,占稠油井总数的86.5%。其中11口井用常规降粘剂或定期热洗降粘后,能维持低能耗长检泵周期持续生产。有5口井用常规降粘剂降粘后,伴有粘滞力较大的重质油析出集聚,导致泵阀球失灵,常规热洗无效,需要进行作业检泵。有4口稠油井因粘度相对较低,通过选用或改进抽稠泵即可维持正常生产。有12口井常规降粘效果较差,频繁洗井扫线,长期高能耗生产;由于粘度降不下来,流动阻力大,泵效低,严重影响原油产量,但通过油套环空投加新型高效专用降粘剂也实现了正常生产。 2. 特稠油

酸化、解堵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一、作业井场安全用电规定 1、井场所有电线必须绝缘可靠,严禁用裸线或电话线代替,不准用照明线路代替动力电线。 2、井场电线必须架空,高度不得低于2.5米。井场照明不许直接挂在井架上,防止电线漏电、井架打铁通电、工人上下井架触电。探照灯电线不能在人行道上和油水坑内,以防止损坏漏电伤人。 3、井架照明必须使用防爆灯,探照灯必须用灯罩,预防天然气或原油喷出打坏灯泡引起爆炸火灾。 4、探照灯离井口应在10米之外,灯光不能直射司钻或井口操作人员,避免工人眼睛受直射光刺激,.影响操作。搬移探照灯时,必须先拉掉闸刀开关,其位置应离开套管两边管线喷射方向,预防突然喷出的油气将探照灯打坏引起火灾。 5、电源闸刀应离井口25米以外,并且安装在值班房内。闸刀开关应安装闸刀盒,发现闸刀盒损坏应及时更换,不能凑合使用,应具备简易配电箱。 6、射孔后发生井喷迹象时,立即切断简易配电箱。 二、酸化、解堵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1、施工现场严禁用明火,严禁吸烟,施工时关闭加热炉,并做好消防准备,高压区严禁非岗位人员接近。 2、防止憋爆设备及管线,泵车安全销子不准超过最高工作压力,处理刺漏时必须放空。 3、酸化、解堵施工管柱必须结构合理防止遇堵、遇卡。

4、下井工具必须严格检查,达到质量标准。 三、酸化、解堵施工操作 1、施工前准各 (1)、使井口采油树各阀门齐全、无刺漏,井场和道路畅逋。 (2)、按设计要求完成施工管柱,洗好井。 (3)、各好材料,配好各种用液。 (4)、准备好酸化泵车及其他车辆、施工管汇等。 2、酸化施工步骤 (1)、按设计将酸化、解堵管柱下到预定位置,装好井口。 (2)、将车辆、酸化设备根据井场情况合理摆放布置好,并用管线连接起来,关死井口,对地面管线试压,使其压力高于工作压力的1.5倍。 (3)、配制酸液。(预先配制或现场配制) (4)、打开井口总阀门,向井内挤注酸液,泵压控制在设计要求的油层初始压力和破裂压力之间。排量大小依据油层吸收能力的大小而变化,迅速安全的将所需酸液全部挤入。 (5)、替挤1.2倍地面管线与井下管柱总容积的清水。 (6)、投球加液压,将滑套憋下,封死管柱第一节流器,打开第二节流器,照上述方法酸化第二层。(分层酸化) (7)、关井反应,反应时间由酸化目的而定。 (8)、排出反应物。排液时,应录取油、气、水产量,压力,含砂量,油气比,资料和取样。

水井酸化解堵技术

注水井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二00九年十一月

一、概况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不断深入进行,大量注水井都实施了多次作业,部分井由于作业时入井液污染或酸化后返排不彻底,对地层造成二次污染,近井地带岩石骨架受到一定的损害,随着注入水推进,堵塞污染也越来越深入地层,造成地层深部污染。对这类储层的污染,单纯采用常规酸化由于酸液反应速度快,在近井地带很快消耗,难以有效进入地层深部实施解堵,使降压效果不明显,绝大部分井措施有效期短,严重影响了地层能量的补充,制约了油田的正常开发。 我公司在多年试验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逐步形成了综合酸化解堵技术,在中原油田、吉林油田、吐哈油田、长庆油田等大中油田累计推广实施200余井次,取得了较好的现场效果。 二、主要酸化技术 在对砂岩应用土酸酸化,对碳酸盐应用常规盐酸酸化技术的前提下,研究推广了低伤害缓速深部酸化技术、泡沫酸酸化技术、缩膨降压增注技术、CLO2复合解堵技术等具有自身特色的解堵技术。根据不同油田地质、地层、水质、污染状况,研制了缓速酸、稠化酸、低伤害酸、高效缓蚀剂、预处理液、转向暂堵等酸化体系,复配使用可优势互补、相互增效,解堵效果明显。 (一)、砂岩低伤害缓速深部酸化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应用依靠水解作用在地下缓慢生成HF体系的氟硼酸体系或通过使酸液中活性离子逐渐释放及在地层表面产生吸附阻碍H+与砂岩接触等措施,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实现深部酸化。 通过对该酸液体系的不断优化完善,其综合性能评价结果显示,该酸液体系具有较好的缓速性能,较高的溶蚀能力和防二次伤害能力,且与地层配伍性

好。低伤害缓速酸配方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反应速度是常规盐酸的1/2-1/4。 2、可有效的控制酸化沉淀的发生,沉淀控制率在80%以上。 3、酸液活性好,是常规土酸活性的6-8倍。 4、自身粘土防膨效果好,防膨率可达80%以上(对比注水井)。 5、新型增效活性添加剂,可使酸液表面张力降至21×10-3N/m。 6、新型螯合剂1%的浓度可在残酸PH为6时螯合9.0g/L的Fe3+。 7、新型的缓蚀剂完全水溶,对地层的伤害小,防腐蚀效果明显,90℃条件下腐蚀速度为4.8g /m2.h。 (二)碳酸盐深穿透酸化技术 碳酸盐酸化减缓反应速度办法: 提高酸液流速;使用稠化盐酸;使用高浓度盐酸;使用多组分酸;大量使用预冲洗液,降低井底温度等综合技术,有效加大碳酸盐酸化处理半径,达到低伤害、深穿透的处理效果。 (三)泡沫酸酸化技术 开发出了适合高温、高矿化度和深井的泡沫酸解堵工艺配套技术。泡沫流体具有选择性、滤失量小、携带性能好、助排能力强及对地层伤害小等特征,多用于低压、漏失及水敏地层的钻井、完井、修井和油气井增产措施中。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配方技术开发,降粘机理及问题解决方案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方面,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 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掺稀降粘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筛选困难的缺点;乳化降粘因其使用范围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且工艺简单等优势而研究活跃。 有机硅降粘剂是由甲基三氯烷类做主要原材料,在有机溶剂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环状的、线性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再经过碱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生成的产品相对稳定。分子结构中含有Si-C 键的化合物,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 有机硅分子中的≡Si—OH 键易与粘土上的≡Si—OH键缩聚成≡Si—O—Si≡键,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层甲基朝外的CH3-Si牢固化学吸附层,使粘土表面发生润湿反转,阻止和减缓粘土表面的水化作用,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坍塌。能够有效地控制钻井液高温增稠,防止高温聚结作用,形成端-端(E-E),端-面(E-F)

的结合,削弱和拆散了粘土颗粒的空间网架结构,并放出大量自由水,致使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下降,达到了稀释降粘的目的。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样品分析检测流程:样品确认—物理表征前处理—大型仪器分析—工程师解谱—分析结果验证—后续技术服务。有任何配方技术难题,可即刻联系禾川化学技术团队,我们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稠油乳化降粘机理 乳化降粘机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原油乳状液理论和最佳密堆积理论。 原油乳状液理论表明:W/O(油包水)型乳状液粘度与油的粘度成正比,并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故含水原油乳状液的粘度远远超过不含水原油的粘度;O/W(水包油)型乳状液粘度与水的粘度成正比,与原油含水率的增加成反比,而水在50℃的粘度仅为mPa·s,远远低于原油的粘度,而且含水越高,原油乳状液粘度越小。若设法将W/O型乳状液转变成O/W型乳状液,则乳状液的粘度将大幅降低。 稠油乳化降粘剂不仅能形成稳定的O/W乳状液起到降粘的作用,而且也能借助氢键渗透、分散进入胶质和沥青质片状分子之间,拆散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的聚集体,形成片状分子无规则堆砌,有序程度降低,空间延伸度减少,聚集体中包含的胶质、沥青质分子数目减少,原油的内聚力降低,起到降粘的作用。

稠油降黏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2年1月第27卷第1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Jan.2012 V01.27No.1 文章编号:1673-064X(2012)01-0064-07 稠油降黏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朱静1,李传宪1,杨飞1,辛培刚2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2.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稠油中含有大量胶质、沥青质,造成其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给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造成了很大困难.常规降黏方法,包括加热降黏、稀释降黏及乳化降黏,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介绍了5种新型降黏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包括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微生物降黏、超声波降黏、磁处理降黏.指出目前单一降黏方法难以解决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问题,采用合理的复配技术是解决稠油降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稠油;新型降黏技术;降黏机理;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TE345文献标识码:A 稠油中含有大量胶质、沥青质,造成其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给稠油的开采和输送造成了很大困难.传统降黏方法包括加热降黏、稀释降黏及乳化降黏.加热降黏输油能耗高,允许的输量变化范围小,停输易发生凝管事故;稀释降黏会增加能耗,降低稀油物性;乳化降黏存在掺水量大、投资大、后期脱水困难等缺点.可见传统降黏方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因此,开发研究新型高效稠油降黏技术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微生物降黏、超声波降黏、磁处理降黏5种降黏新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 1油溶性降黏剂降黏 1.1降黏机理 降黏剂分子中含有极性基团侧链及高碳烷基主链,主碳链可使降黏剂分子溶于油中,侧链的极性基团可与胶质、沥青质中的极性基形成更强的氢键,通过分散、渗透作用进入胶质及沥青质的片状分子之间,部分拆散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的聚集体结构,形成片状分子无规则堆砌,结构变松散,并减少聚集体中所包含的胶质、沥青质分子数目,降低原油内聚力,起到降黏作用嵋引. 1.2应用现状 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是在降凝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降黏技术.目前,针对于含蜡原油的降凝剂的生产应用已比较成熟.当降凝剂作用于稠油时,通过改变原油中石蜡的结晶状态,降低原油的凝固点,其表观黏度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即降凝剂都具有降黏作用,但这种降黏效果非常有限.目前,国内已开发了一些针对于稠油降黏的油溶性降黏剂,见表1. 从表1可见,近几年降黏剂的开发研制速度较快,新型降黏剂屡见报道,降黏率大幅度提高,可达到90%左右.有些已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张红等H1从辽河超稠油内部复杂的结构组成出发,合成出新型大分子含氮聚合物型降黏剂,取得了良好效果;韩鹏等∞o将油溶性降黏剂应用于孤岛稠油油藏的矿场开采中,结合油藏地质特点,不同开发特征井应用不同的化学复合吞吐工艺组合,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因此,油溶性降黏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 收稿日期:2010.t2—24 作者简介:朱静(1978-),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储运方面的研究.E-mail:angel_zhujing@163.com万方数据

酸化解堵技术

酸化解堵技术简介 酸化是油井增产、水井增注的重要措施。酸化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和改善地层近井地带的渗透性,提高地层的导流能力。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一、酸化增产原理 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矿物成份是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两种类型。其增产原理主要是用酸溶解孔隙、裂缝中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物质以及不同类型的堵塞物,扩大、沟通地层原有的孔隙,形成高导流能力的油流通道,最终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二、酸化类型 1 、普通盐酸酸化技(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见附件1:晋古1-1井施工记录) 普通盐酸酸化是在低于破裂压力的条件下进行的酸化处理工艺,它只能解除井眼附近堵塞。一般采用15%-28%盐酸加入添加剂,通过酸液直接溶解钙质堵塞物和碳酸盐岩类钙质胶结岩石。优点是施工简单、成本低,对地层的溶蚀率较强,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可溶于水,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于助排,不产生沉淀;缺点是与石灰岩作用的反应速度太快,特别是高温深井,由于地层温度高,与地层岩石反应速度快,处理范围较小。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青海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河南油田、冀东油田(唐海)、长庆油田共施工2698井次,用盐量38979.2方,成功率98%,有效率达到92.8%。 2 、常规土酸酸化技术(适用于砂岩地层:见附件2:晋95-16井施工记录) 碎屑岩油气藏酸化较碳酸盐岩油气藏难度大,工艺也比较复杂。常规土酸是由盐酸加入氢氧酸和水配制而成的酸液,是解除近井地层损害,实现油井增产增注的常用方法。它对泥质硅质溶解能力较强。因而适用于碳酸盐含量较低,泥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地层。优点是成本低,配制和施工简单,因而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共施工1768井次,用酸量26872.9方,成功率97%,有效率达到91.5%。 3、泡沫酸酸化技术(碳酸盐岩地层) 泡沫酸是由酸液,气体起泡剂和泡沫稳定剂组成。其中以酸为连续相,气体为非连续相。酸量为15%-35%,气体体积约占65%-85%,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为酸液体积的1.0%-2%。由于泡沫的存在减少了酸与岩石的接触面积,限制了酸液中的H+传递速度,因而能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多用于水敏性储层和地层压力较低的储层。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青海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河南油田、冀东油田、长庆油田、共施工78井次,用酸量2269.6方,成功率95.8%,有效率96%。 4、胶束酸酸化技术(碳酸盐岩地层) 胶束酸是国内的一种新型酸液,它借助于胶束剂在酸中形成的胶束体系,有以下特点:(1)胶束酸具有很强的活性,降低酸液表面张力,防乳破乳能力较强,利于酸液返排。 (2)由于酸液体系为微乳液,粘度比常规酸化大,在酸后返排时,悬浮固体颗粒能力强,能将酸化反应物中的固体颗粒携带出地面,有利于疏通油流通道,提高地层渗透率。 (3)胶束酸与地层流体配伍较好,残渣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油层。> (4)胶束酸具有一定的缓速作用,可以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增加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提高整体酸化效果。 此技术已在华北油田(二连油田)大港油田等共施工136井次,用酸量3098.8方,成功率96.6%,有效率97%。 5、乳化酸酸化技术(碳酸盐岩地层) 乳化酸是以油为外相,酸为内相的酸性乳化液。外相一般为原油或柴油等,内相一般为15%-28%盐酸+添加剂,油酸比为3:7左右。在酸化过程中,当酸液进入地层深部后,在地层高温高压条件下,

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及应用

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及应用 梁 伟 (1.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2.山东省稠油开采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化学降粘能有效降低稠油粘度,提高油井产量,具有不动管柱、低成本生产等优点,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研制了新型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该体系的降粘性能、油砂洗油性能以及单管岩心驱油效果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降粘剂体系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稠油的降粘率均在95%以上,且具有良好的油砂洗油性能,对不同油藏稠油的油砂洗油率达91%以上,可提高单管岩心驱替效率14.29%。稠油化学降粘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进行了规模化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稠油;降粘冷采;水溶性降粘剂体系;现场应用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9)04—0068—02 化学降粘可以较好地降低稠油粘度、稳定的分散性能和较好的洗油能力,具有提高油井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特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1~3]。化学降粘药剂主要有油溶性降粘剂和水溶性乳化降粘剂。油溶性降粘剂主要通过溶解、分散和渗透作用使稠油聚集体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降低粘度;水溶性降粘剂通过分子间的作用力,破坏稠油大分子聚集体,使高粘稠油与水形成粘度很小的油水分散体系。由于油溶性降粘剂的使用条件苛刻,且用量大、成本高;而水溶性降粘剂的应用范围广、用量少、价格低,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制了新型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在油水界面具有很强的亲和性,体系穿插于原油表面,改变了原油表面特性,增强了原油的亲水性;体系吸附在矿物表面,在一定范围内,体系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链彼此重叠,在矿物表面形成较为平滑的亲水性吸附膜;该体系水溶液将原油剥离成表面亲水的油珠,随着体系水溶液的流动富集于水相,形成“混合相”,由油水“两相流”变成“单相流”,在提高洗油效率的同时,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驱替效果。 1 降粘剂体系对不同稠油降粘效果评价 实验考察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稠油油样的适应性,实验水浴温度50℃,搅拌速率250rpm,搅拌时间2min,然后用Brookfield DV-Ⅲ粘度仪测试原油粘度,加入的水溶性降粘剂体系浓度均为0.5%,计算降粘率。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不同区块油样的降粘效果序号井号 50℃粘度 mPa·s 加入降粘剂后 的降粘率1CJC371-P22 11156 98.4% 2GOGDRN5 7953 97.8% 3DXX68X139 3632 96.4% 4CQC13-X908 12850 95.8% 5GD-2-33-527 4621 97.9% 6YMXI8-204 5231 98.4% 7SDB546-X41 13580 97.4%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可以实现胜利油田不同稠油的有效降粘,降粘率均达95%以上。 2 降粘剂体系洗油效果评价 提高采收率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因此洗油效率的提高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对不同区块的四种稠油油样进行油砂清洗实验。 表2 水溶性降粘剂体系对不同稠油油砂洗油效率 序号井号体系浓度洗油效率 1CJC371-P22 0.5%92.2% 2GOGDRN5 0.5%99.3% 3DXX68X139 0.5%98.8% 4CQC13-X908 0.5%91.5% 8 6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9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19-01-23 基金项目:中石化股份公司重大推广项目“活性高分子稠油降粘采油技术推广应用研究”(P18081)。 作者简介:梁伟(1985-),男,2010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学位,现从事稠油开采提高采收率方面的研究工作。

综合解堵技术发展与应用

综合解堵技术发展与应用 锦州采油厂稀油1979年开始注水开发,稠油1984年开始蒸汽吞吐开发。多数区块进入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温度下降,原油中胶质、沥青质、石蜡等析出堵塞油层孔隙。钻井、修井、注汽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形成油层伤害。从锦45、锦7的新井、侧钻井等投产初期可以看出:地层受泥浆污染,导致部分新井注汽效果差,投产后产量下降快,生产周期短。油层综合处理施工简便、不动管柱、停井时间短、成本较低。经过多年的应用和筛选。目前包括:酸化处理、解堵处理剂。 标签:解堵;新配方;一体化 1 前言 锦州采油厂稀油1979年开始注水开发,稠油1984年开始蒸汽吞吐开发。多数区块进入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温度下降,原油中胶质、沥青质、石蜡等析出堵塞油层孔隙。钻井、修井、注汽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形成油层伤害。 从锦45、锦7的新井、侧钻井等投产初期可以看出:地层受泥浆污染,导致部分新井注汽效果差,投产后产量下降快,生产周期短。 目前油井主要在采油过程,注水过程,钻、修井过程、注蒸汽过程中出现地层堵塞。而油层综合处理施工简便、不动管柱、停井时间短、成本较低。经过多年的应用和筛选,目前包括:酸化处理、解堵处理剂。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确定新配方体系 酸化解堵原理[1,2]:土酸是一种由盐酸和氢氟酸组成的混合酸,主要用于砂岩储层的酸化,其反应原理主要是氢氟酸和石英、粘土矿物等反应。针对锦99、欢17、锦612等区块分析油层物性,确定新配方体系:锦99块为10%HCI+2%HF+1%缓蚀剂+1%助排剂;欢17为12%HCL+4%HF+1%缓蚀剂+1%助排剂+1%粘土防膨剂;锦612为10%HCL+2%HF+2%缓蚀剂+1%助排剂。 2.2 解堵处理剂改进配方实现解堵增能一体化 解堵处理剂[3]主要有自生气体的化学剂和耐高温表面活性剂、解堵剂等组成,该复合处理剂,注入地层中在地层(温度140℃以上)条件下化学反应并产生大量气体,也能在低温(15-85℃可控制)条件下反应并产生大量气体和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能够有效地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使岩石变为亲水性,同时加入优选的表面活性剂和解堵剂降低原油的粘度,增加地层的返排能力,从而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原油降粘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原油降粘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张清 (天津东方华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2011) 【摘要】综述了原油降粘技术的化学、物理、微生物方法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各种方法的具体实现机理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等。 【关键词】原油降粘;化学降粘;物理降粘;催化裂化;表面活性剂;油溶性降粘剂;磁处理降粘;微波降粘 The oil viscosity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Zhang Qing (Tianjin east HuaZe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Beijing2010)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oil viscosity technology by chemical,physical and microorganism method were reviewed.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various method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oil viscosity chemical viscosity physical viscosity catalytic cracking surfactant oil-soluble drop adhesive magnetic treatment viscosity microwave viscosity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盛产含蜡黏性原油的大国,都在大力进行长距离管道常温输送工艺的试验研究。随着含蜡高黏原油开采量的增加以及原油开采向深海发展,各国都特别重视含蜡高黏原油输送及流动保障技术研究。 管道输送高含蜡、高黏易凝原油的发展趋势是逐步降低输油温度,进而实现常温输送。利用化学方法,辅之以物理方法,从原油流变性的微观机理以及原油凝结的微观机理入手,研究高效降黏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和要求,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开发适用于多种类原油的降黏剂、降凝剂,实现高含蜡高黏易凝原油常温输送。 目前,国内主要干线以加热输送为主,每年我国仅用于加热输送而烧掉的原油就达70万吨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在我国原油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必须尽快寻找出含蜡原油不加热输送方法。 常用的降粘方法有物理降粘化学降粘(井下热催化裂化降粘、表面活性剂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热降粘、掺稀油降粘、微波降粘、磁处理)及微生物降粘等。 一、化学降粘技术 1.井下水热催化裂化降粘 利用稠油与水蒸气之间发生的水热裂解反应,使稠油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高碳数的稠油发生裂解而生成为轻质油,不可逆的降低了稠油的粘度,提高了油品的品位,导致原油的蒸汽压增加【1】,达到提高稠油采收率的目的。 稠油的催化裂化降粘的关键是筛选或研制成本低、活性和选择性高、反应条件宽、适用于不同稠油的系列催化剂。较好的催化剂应具有的特征是:注入地层,尽可能扩大波及范围;

酸化解堵体系的现状及发展

酸化解堵体系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油水井使用过程中酸化应用广泛,这是一种常见的增产增注措施,本文介绍了多种酸化处理的方法和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酸化剂的性能、各种处理方法的原理和作用效果及具体使用范围作出归纳,概述了酸化解堵体系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酸化解堵;增产;现状 1 自生酸 在地层条件下,酸母体通过化学反应就地生成活性酸,即为自生酸。自生酸特别适用于高温地层。不仅可避免酸液在高温下快速失活问题,还可防止管线及设备腐蚀。这类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卤化铵 铵盐在加入引发剂(醛、酸)的情况下,缓慢释放的醛同铵盐反应,从而生成活性酸,如甲醛、氟化铵、有机羧酸盐的组成体系。该体系在地层条件下反应生成缓速土酸。其中的甲醛与氟化铵在一定条件下经多级反应形成HF和六次甲基四胺。HF在地层中消耗后促使该多级反应正方向进行,从而不断提供HF以保持酸液的活性,达到深部酸化目的。酸液中的有机羧酸盐在水中离解为二元羧酸根离子,与HF相遇时生成二元羧酸,使体系的酸性减弱,这种具有较强络合能力的二元羧酸与地层中的Ca2+、Ba2+ 、Fe3+、Fe2+ 等能够形成有机羧酸盐,仅可以提供H+形成与粘土及其它硅物质反应的HF,达到溶蚀地层和缓速的目的,而且能抑制CaF2和Fe(OH)3沉淀的形成。 1.2 单一酸或盐 在砂岩地层采用氟硼酸、氟磺酸及其盐等,可与水发生水解反应产生HF,反应式为:HBF4+3H2O一4HF+H3BO3 在碳酸盐地层注人硝酸脲可水解产生HCl对碳酸盐进行溶蚀。这类酸由于大多为固体粉末,利于施工.因此在一些油田广为使用。 1.3 卤代烃和金属卤化物 卤代烃主要是CCL4、氯仿、四氯乙烷等,它们在121~371℃的地层温度下水解产生卤酸。金属卤化物主要是ALCL3、MgCL2等。 1.4 含氯羧酸盐 常用的是氯乙酸铵,在地层中缓速水解产生酸,水解反应式为: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区块应用与研究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 2012年度青工油水井分析答辩赛论文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区块 应用与研究 (技术组) 答辩人:于福涛 指导领导:赵永鸿 单位工艺研究所

2012 年7 月30 日 目录 一、概况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三、稠油酸化解堵技术与研究 四、现场应用情况 五、结论及认识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 区块 应用与研究 、八、- 前言 随着杜66块进入开发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油井由于在生产和井下作业过程中受到伤害,产生堵塞,使近井地带渗透率降低,产液指数下降,为了能够较彻底的清除井筒周围的污染物,解除近井地带堵塞,改善近井地带的渗流条件,确保油井稳产、增产目标的实现,我们针对性地应用了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并根据杜66块的施工条件要求这种技术施工工艺简单、相对容易实施。对于稠油区块稳产增产、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效益来说,稠油酸化解堵技术提供了一个高效、稳定的技术手段。 本文对近三年内在杜66 区块实施的稠油酸化解堵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经验,提高措施针对性与经济效益,为稠油持续稳产做出贡献。 一、概况 杜66 块位于辽河断陷西斜坡中段,南部与杜84 块、杜68 块相邻,北部与杜 48 块相接,东部为41-20 块,西部为曙一区上台阶。主要含油层系为杜家台油层,含油面积km2,地质储量3940 X 104t,原始地层压力,压力系数为,目前地层压力为 —MPa。 储层物性较好,主力层一般孔隙度为23-27%,平均% 渗透率一般为300-1000 X 10-3卩m2,平均为781 X 10-3卩 m2

储层粘土矿物为蒙脱石,占%伊利石占%高岭石占% 上层系蒙脱石含量高达% 采出液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为? s , 一般为300 —2000MPa?s ( 50C),密度cm3,胶质、沥青质含量为30 —40%含蜡量7-12%,属普通稠油。 层间水属NaHCO型,HCO3为1144-5037mg/l , cl-为594-975 mg/l ,总矿化度为3359-8760mg/l。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1、高周期高采出,地层压力水平低 杜66块目前平均吞吐周期为,5周期以下占11% 6-9 周期占29% 10周期以上占60%目前采出程度为% 原始地层压力,目前地层压力为一。低产能关井的油 井有69 口,占关井总数的70% 油汽比小于的油井142 口,占吞吐井的48%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_刘国然

第2卷第1期特 种 油 气 藏1995年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 刘国然 编译 (辽河石油勘探局钻采工艺研究院 辽宁 盘锦 124010) 前 言 世界上的稠油资源非常丰富,储量和产量都占很大比例。为了开发稠油资源,世界各产油国和地区都在致力于研究稠油的开采和集输问题。为了降低稠油的粘度,增加流动性,提高产量,一般采用热采法、稀释法、乳化降粘法等。其中乳化降粘技术具有方法简单、经济、所需能量少等优点。 化学降粘法及机理 1. 化学剂的分类 化学降粘剂分为降凝剂(或叫流动改进剂)和乳化剂(表面活性剂)。前者能大大降低含蜡原油的粘度、胶凝强度和凝点,而使原油流动性得到改善,后者使高粘原油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化液,而使稠油粘度大大降低。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化合物,其分子中有亲水原子团和疏水原子团,由于其少量的存在可使表面性质有显著变化。根据实用性质,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洗净剂、乳化剂和湿润剂等。表面活性剂通常分为阴离子系、阳离子系、两性离子系及非离子系四大类。 2. 乳化降粘机理 稠油乳化降粘就是使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与井下稠油充分混合,使高粘原油以粗油滴系分散于活性水中,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这种乳状液降低了原油在井筒和管线中的运动阻力。 原油中加入亲水表面活性剂后,因亲水基表面活性很强,而替代油水界面上的疏水自然乳化剂而形成定向的吸附层,吸附层将强烈地改变着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表面传递过程,致使原油粘度显著下降。实践证明,原油粘度越高使用表面活性剂降粘效果越好。 稠油乳化降粘开采和集输机理也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稠油接触能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经过搅拌,油便呈颗粒状分散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形成极粗的水包油型乳状液。活性剂分子吸附于油珠周围,形成定向的单分子保护膜,防止了油珠重新聚合,可见乳状液流动能使液流对管壁的摩擦压力减弱(图1)。二是由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湿润作用,使液流流动阻力显著减少,即在管壁上吸附了一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

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分析与酸液的选择

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分析与酸液的选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分析与酸液的选择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化解,技术,应用,分析,酸液,选择,化解,技术,应用,分析,,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分析与酸液的选择 摘要:伴随着油田越来越多的油水井发生堵塞,解堵技术的应用

与推广日益重要。为进一步改善解堵的效果,应用酸化解堵技术。酸化解堵技术是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诊断地层的伤害机理,用它来指导酸化解堵增注的选井、选层、施工是完全可行且十分有效的。实践证明,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大大的延长了油水井的生产周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酸化解堵技术油层伤害酸液的选择 酸化解堵作为油井的增产和注水井的增注的有力措施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是从酸化解堵工艺的基本原理、油层的伤害、酸化的分类、酸液的选择以及现场应用效果分析来进行相关讨论。 一、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分析 酸化解堵工艺是油田采油管理后期的主要增产措施之一,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施工简单等特点,并且可在施工中根据不同油井存在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针对性强、操作灵活可控、对油井、油层伤害较低等特点。 1.酸化解堵工艺的基本原理 1.1碳酸盐岩基质酸化增产原理: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通常采用盐酸液。盐酸可直接溶蚀碳酸盐岩和堵塞物从岩石表面剥蚀下来。在低于地层破裂压力的泵注压力下,酸液首先进入近井地带高渗透区,依靠酸液的化学溶蚀作用在井筒附近形成溶蚀孔道,从而解除近井地带

的堵塞,增大井筒附近地层的渗透能力。hcL==h++cL-,2h++caco3==ca2++h2o+co2,所以,保证持续反应的条件为:①反应中酸液要持续离解出氢离子;②离解出的氢离子不断向固相界面运动;③运动到固相界面的氢离子与岩石矿物发生化学反应;④反应产物金属离子离开界面。 1.2砂岩基质酸化增产原理:盐酸与氢氟酸的混合液称为土酸。土酸应用于碳酸盐含量较低、泥质成分较高的砂岩地层酸化处理。土酸反应机理是混合酸中的盐酸溶解地层中的碳酸盐类胶结物和部分铁质、铝质,氢氟酸溶解地层中硅酸盐矿物和粘土。 2.油层伤害 由于油水井的堵塞,对油层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因此有必要了解油层伤害类型的方法。判断地层伤害类型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从伤害产生的机理出发,寻找产生地层伤害的证据或者条件。只要这些条件充分,就可以确定地层伤害的类型。这些证据通常为与地层和生产有关的参数。第二种方法,从地层伤害后产生的现象出发,来反推地层伤害的类型,这些现象可量化为与生产有关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