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低渗透油田的酸化解堵技术研究

超低渗透油田的酸化解堵技术研究

超低渗透油田的酸化解堵技术研究
超低渗透油田的酸化解堵技术研究

超低渗透油田的酸化解堵技术研究摘要:合水油田长8油藏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部。东邻陕西省富县,西与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相连,南与宁县接壤,北靠华池县及陕西省志丹县。地势山川相间,东北高,西南低,子午岭纵贯南北,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呈现出东水东流,西水西去之势。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粉细-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属于超低渗构造-岩性油藏。油藏地层水水型为氯化钙水型,和注入水配伍性较差,油井见水后在近井地带发生堵塞,造成油井油量下降,含水上升。本文主要对油藏见水机理进行分析,并分析了酸化解堵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超低渗油藏酸化解堵

长8油藏地处甘肃庆阳陇东区块,其主产层平均有效厚度11.5 m,平均有效孔隙度9.95%,平均渗透率0.83x10-3μm2,是一个典型的“低孔、低渗、低压”的“三低”油藏。

一、油藏简介

此区域内主要含油层组长8系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展布为北东-南西向。延长统长8时期主要为大规模的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砂岩厚度大,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

1.岩性特点

砂岩岩性为粉细-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其中长石含量46.56%,石英含量23.19%,岩屑含量13.26%,其它5.23%,胶结类型主

氟硼酸深部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氟硼酸深部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1、概述: 氟硼酸,无色液体,有强烈的腐蚀性。工业氟硼酸浓度一般为50%,密度1.43g/cm3。氟硼酸在地层条件下可缓慢水解产生氢氟酸,由于其氢氟酸是缓慢产生且边消耗边产生,故其与地层堵塞物或矿物的反应速度较之常规土酸要慢得多,因而可对地层起到深部酸化作用。 2、技术特点: 氟硼酸溶液进入地层后,可缓慢水解产生HF,在地层深部起反应,溶蚀地层粘土和其它硅质成分,从而实现对地层的深部酸化处理。此外,氟硼酸还可以使未溶蚀的地层粘土微粒产生化学熔化作用,原地胶结粘土微粒,使得处理后因流量加大而引起的微粒运移受到限制。试验还表明,用氟硼酸处理过的地层岩心,其地层敏感性大幅下降,证明氟硼酸还具有抑制地层粘土膨胀的能力。 3、选井条件: 在具有可靠的试井资料时,应以试井资料为准进行选井选层工作。若无试井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要求油井早期有过高产史; 2)、地层压力变化不大,最大地层压降不大于5Mpa; 3)、在上述条件下目前油井产量降低较多; 4)、要求油井含水不大于50%,越低越好; 5)、地层温度不大于80℃,地层厚度小于20m。 XK防砂解堵新工艺 1、概述: KL防砂解堵是一种集防砂与解堵为一体的新工艺,它解决了以往防砂过程中出现堵塞、解读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使二者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即解堵又防砂。

其主要精髓:远解返推、远吸近聚、建场建网、场网挡砂;精选药剂、优化配方,先浓后淡、防膨为主线;酸化不排液,防砂不填砂,防砂中包含解堵,解堵中又包含防砂。 2、防砂解堵机理: XK解堵防砂是将三种不同浓度不同用量的解堵防砂工作液,按顺序一次施工泵人,首先可将井筒附近2.5m半径范围内的泥质、钙质、胶质、有力悬浮砂和绿色粘糊污物溶蚀清除掉,使其成为渗透性好的干净砂柱体;进入油层深处的解堵防砂工作液可改变岩石表面的电性,形成有吸附能力的正电位和高分子吸附网,那些在近井地带为被溶蚀掉的砂粒、脏物被返推到油层深部,它与生产过程中从远处运移来的游离砂,都在这个地带被吸附拦住,在半径为2.5-3.5 m 之间建起一个挡砂带,起到良好的稳砂和防砂的综合作用。三种不同浓度工作液最终形成解堵防砂的综合作用。 XK防砂解堵工艺,创造性的提出“远解返推、远吸近聚”新理论,研制出I#、II#、III#解堵防砂工作液,按顺序可一次施工泵人,并能够同时解除油层严重污染堵塞、防止非胶结砂岩大量出砂,达到用一种工作液、一种工艺施工,同时起到防砂和解堵的双重作用。使原来常用的先涂料防砂或机械防砂后,再酸化解堵的繁琐工艺合二为一。既大大缩短了防砂解堵周期,又不产生任何不良作用。施工工艺配套、实用、成本低、效果好、经济效益高。 3、技术特点: 1)、现场施工工序简便实用,不需要象常规防砂那样进行管外、管内充填; 2)、也不需要象普通酸化施工那样进行大量及时排残酸,而是按设计顺序注入I-III#工作液后关井平衡地层就可同时达到解堵防砂的双重量目的。这是因为大量不同作用的高压低温化学液体快速流入地层,打乱了原始地层的液体,温度、压力电流,地层结构,特别是由可运移的固相等各种平衡,而要达到我们预想的远接返推、远吸近聚、吸附、建网,解堵防砂的目的,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建立和达到一个新平衡,而这种新平衡的需要既稳固了油层又省去了一般酸化所要求的排液过程。 4、应用范围及选井条件: 1)、泥质含量高(10%-45%),水敏、盐敏、速敏、碱敏性强,污染堵塞严重的砂岩油层; 2)、细泵粉细砂岩胶结疏松,出沙严重的油井; 3)、油井含水在70%以下效果最佳;

水井酸化解堵技术

注水井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二00九年十一月

一、概况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不断深入进行,大量注水井都实施了多次作业,部分井由于作业时入井液污染或酸化后返排不彻底,对地层造成二次污染,近井地带岩石骨架受到一定的损害,随着注入水推进,堵塞污染也越来越深入地层,造成地层深部污染。对这类储层的污染,单纯采用常规酸化由于酸液反应速度快,在近井地带很快消耗,难以有效进入地层深部实施解堵,使降压效果不明显,绝大部分井措施有效期短,严重影响了地层能量的补充,制约了油田的正常开发。 我公司在多年试验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逐步形成了综合酸化解堵技术,在中原油田、吉林油田、吐哈油田、长庆油田等大中油田累计推广实施200余井次,取得了较好的现场效果。 二、主要酸化技术 在对砂岩应用土酸酸化,对碳酸盐应用常规盐酸酸化技术的前提下,研究推广了低伤害缓速深部酸化技术、泡沫酸酸化技术、缩膨降压增注技术、CLO2复合解堵技术等具有自身特色的解堵技术。根据不同油田地质、地层、水质、污染状况,研制了缓速酸、稠化酸、低伤害酸、高效缓蚀剂、预处理液、转向暂堵等酸化体系,复配使用可优势互补、相互增效,解堵效果明显。 (一)、砂岩低伤害缓速深部酸化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应用依靠水解作用在地下缓慢生成HF体系的氟硼酸体系或通过使酸液中活性离子逐渐释放及在地层表面产生吸附阻碍H+与砂岩接触等措施,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实现深部酸化。 通过对该酸液体系的不断优化完善,其综合性能评价结果显示,该酸液体系具有较好的缓速性能,较高的溶蚀能力和防二次伤害能力,且与地层配伍性

好。低伤害缓速酸配方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反应速度是常规盐酸的1/2-1/4。 2、可有效的控制酸化沉淀的发生,沉淀控制率在80%以上。 3、酸液活性好,是常规土酸活性的6-8倍。 4、自身粘土防膨效果好,防膨率可达80%以上(对比注水井)。 5、新型增效活性添加剂,可使酸液表面张力降至21×10-3N/m。 6、新型螯合剂1%的浓度可在残酸PH为6时螯合9.0g/L的Fe3+。 7、新型的缓蚀剂完全水溶,对地层的伤害小,防腐蚀效果明显,90℃条件下腐蚀速度为4.8g /m2.h。 (二)碳酸盐深穿透酸化技术 碳酸盐酸化减缓反应速度办法: 提高酸液流速;使用稠化盐酸;使用高浓度盐酸;使用多组分酸;大量使用预冲洗液,降低井底温度等综合技术,有效加大碳酸盐酸化处理半径,达到低伤害、深穿透的处理效果。 (三)泡沫酸酸化技术 开发出了适合高温、高矿化度和深井的泡沫酸解堵工艺配套技术。泡沫流体具有选择性、滤失量小、携带性能好、助排能力强及对地层伤害小等特征,多用于低压、漏失及水敏地层的钻井、完井、修井和油气井增产措施中。

酸化解堵技术

酸化解堵技术简介 酸化是油井增产、水井增注的重要措施。酸化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和改善地层近井地带的渗透性,提高地层的导流能力。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一、酸化增产原理 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矿物成份是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裂缝两种类型。其增产原理主要是用酸溶解孔隙、裂缝中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物质以及不同类型的堵塞物,扩大、沟通地层原有的孔隙,形成高导流能力的油流通道,最终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二、酸化类型 1 、普通盐酸酸化技(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见附件1:晋古1-1井施工记录) 普通盐酸酸化是在低于破裂压力的条件下进行的酸化处理工艺,它只能解除井眼附近堵塞。一般采用15%-28%盐酸加入添加剂,通过酸液直接溶解钙质堵塞物和碳酸盐岩类钙质胶结岩石。优点是施工简单、成本低,对地层的溶蚀率较强,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可溶于水,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于助排,不产生沉淀;缺点是与石灰岩作用的反应速度太快,特别是高温深井,由于地层温度高,与地层岩石反应速度快,处理范围较小。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青海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河南油田、冀东油田(唐海)、长庆油田共施工2698井次,用盐量38979.2方,成功率98%,有效率达到92.8%。 2 、常规土酸酸化技术(适用于砂岩地层:见附件2:晋95-16井施工记录) 碎屑岩油气藏酸化较碳酸盐岩油气藏难度大,工艺也比较复杂。常规土酸是由盐酸加入氢氧酸和水配制而成的酸液,是解除近井地层损害,实现油井增产增注的常用方法。它对泥质硅质溶解能力较强。因而适用于碳酸盐含量较低,泥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地层。优点是成本低,配制和施工简单,因而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共施工1768井次,用酸量26872.9方,成功率97%,有效率达到91.5%。 3、泡沫酸酸化技术(碳酸盐岩地层) 泡沫酸是由酸液,气体起泡剂和泡沫稳定剂组成。其中以酸为连续相,气体为非连续相。酸量为15%-35%,气体体积约占65%-85%,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为酸液体积的1.0%-2%。由于泡沫的存在减少了酸与岩石的接触面积,限制了酸液中的H+传递速度,因而能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多用于水敏性储层和地层压力较低的储层。此项技术已在华北油田、大港油田、青海油田、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河南油田、冀东油田、长庆油田、共施工78井次,用酸量2269.6方,成功率95.8%,有效率96%。 4、胶束酸酸化技术(碳酸盐岩地层) 胶束酸是国内的一种新型酸液,它借助于胶束剂在酸中形成的胶束体系,有以下特点:(1)胶束酸具有很强的活性,降低酸液表面张力,防乳破乳能力较强,利于酸液返排。 (2)由于酸液体系为微乳液,粘度比常规酸化大,在酸后返排时,悬浮固体颗粒能力强,能将酸化反应物中的固体颗粒携带出地面,有利于疏通油流通道,提高地层渗透率。 (3)胶束酸与地层流体配伍较好,残渣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油层。> (4)胶束酸具有一定的缓速作用,可以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增加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提高整体酸化效果。 此技术已在华北油田(二连油田)大港油田等共施工136井次,用酸量3098.8方,成功率96.6%,有效率97%。 5、乳化酸酸化技术(碳酸盐岩地层) 乳化酸是以油为外相,酸为内相的酸性乳化液。外相一般为原油或柴油等,内相一般为15%-28%盐酸+添加剂,油酸比为3:7左右。在酸化过程中,当酸液进入地层深部后,在地层高温高压条件下,

综合解堵技术发展与应用

综合解堵技术发展与应用 锦州采油厂稀油1979年开始注水开发,稠油1984年开始蒸汽吞吐开发。多数区块进入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温度下降,原油中胶质、沥青质、石蜡等析出堵塞油层孔隙。钻井、修井、注汽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形成油层伤害。从锦45、锦7的新井、侧钻井等投产初期可以看出:地层受泥浆污染,导致部分新井注汽效果差,投产后产量下降快,生产周期短。油层综合处理施工简便、不动管柱、停井时间短、成本较低。经过多年的应用和筛选。目前包括:酸化处理、解堵处理剂。 标签:解堵;新配方;一体化 1 前言 锦州采油厂稀油1979年开始注水开发,稠油1984年开始蒸汽吞吐开发。多数区块进入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温度下降,原油中胶质、沥青质、石蜡等析出堵塞油层孔隙。钻井、修井、注汽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形成油层伤害。 从锦45、锦7的新井、侧钻井等投产初期可以看出:地层受泥浆污染,导致部分新井注汽效果差,投产后产量下降快,生产周期短。 目前油井主要在采油过程,注水过程,钻、修井过程、注蒸汽过程中出现地层堵塞。而油层综合处理施工简便、不动管柱、停井时间短、成本较低。经过多年的应用和筛选,目前包括:酸化处理、解堵处理剂。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确定新配方体系 酸化解堵原理[1,2]:土酸是一种由盐酸和氢氟酸组成的混合酸,主要用于砂岩储层的酸化,其反应原理主要是氢氟酸和石英、粘土矿物等反应。针对锦99、欢17、锦612等区块分析油层物性,确定新配方体系:锦99块为10%HCI+2%HF+1%缓蚀剂+1%助排剂;欢17为12%HCL+4%HF+1%缓蚀剂+1%助排剂+1%粘土防膨剂;锦612为10%HCL+2%HF+2%缓蚀剂+1%助排剂。 2.2 解堵处理剂改进配方实现解堵增能一体化 解堵处理剂[3]主要有自生气体的化学剂和耐高温表面活性剂、解堵剂等组成,该复合处理剂,注入地层中在地层(温度140℃以上)条件下化学反应并产生大量气体,也能在低温(15-85℃可控制)条件下反应并产生大量气体和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能够有效地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使岩石变为亲水性,同时加入优选的表面活性剂和解堵剂降低原油的粘度,增加地层的返排能力,从而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区块应用与研究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 2012年度青工油水井分析答辩赛论文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区块 应用与研究 (技术组) 答辩人:于福涛 指导领导:赵永鸿 单位工艺研究所

2012 年7 月30 日 目录 一、概况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三、稠油酸化解堵技术与研究 四、现场应用情况 五、结论及认识

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在杜66 区块 应用与研究 、八、- 前言 随着杜66块进入开发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油井由于在生产和井下作业过程中受到伤害,产生堵塞,使近井地带渗透率降低,产液指数下降,为了能够较彻底的清除井筒周围的污染物,解除近井地带堵塞,改善近井地带的渗流条件,确保油井稳产、增产目标的实现,我们针对性地应用了稠油酸化解堵技术,并根据杜66块的施工条件要求这种技术施工工艺简单、相对容易实施。对于稠油区块稳产增产、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效益来说,稠油酸化解堵技术提供了一个高效、稳定的技术手段。 本文对近三年内在杜66 区块实施的稠油酸化解堵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经验,提高措施针对性与经济效益,为稠油持续稳产做出贡献。 一、概况 杜66 块位于辽河断陷西斜坡中段,南部与杜84 块、杜68 块相邻,北部与杜 48 块相接,东部为41-20 块,西部为曙一区上台阶。主要含油层系为杜家台油层,含油面积km2,地质储量3940 X 104t,原始地层压力,压力系数为,目前地层压力为 —MPa。 储层物性较好,主力层一般孔隙度为23-27%,平均% 渗透率一般为300-1000 X 10-3卩m2,平均为781 X 10-3卩 m2

储层粘土矿物为蒙脱石,占%伊利石占%高岭石占% 上层系蒙脱石含量高达% 采出液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为? s , 一般为300 —2000MPa?s ( 50C),密度cm3,胶质、沥青质含量为30 —40%含蜡量7-12%,属普通稠油。 层间水属NaHCO型,HCO3为1144-5037mg/l , cl-为594-975 mg/l ,总矿化度为3359-8760mg/l。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1、高周期高采出,地层压力水平低 杜66块目前平均吞吐周期为,5周期以下占11% 6-9 周期占29% 10周期以上占60%目前采出程度为% 原始地层压力,目前地层压力为一。低产能关井的油 井有69 口,占关井总数的70% 油汽比小于的油井142 口,占吞吐井的48%

低渗透油田开发资料

目录 一、国内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1) 二、低渗透油田地质特点有哪些? (6) 三、朝阳沟油田目前开发现状、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对策? (9) 四、提高采收率原理是什么?主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有哪些? 其提高采收率机理是什么? (17) 五、外围难采储量如何经济有效动用? 要实现经济有效动用需要哪些技术攻关? (23) 六、如何搞好技术创新与应用,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 (26) 七、低渗透油田(朝阳沟油田)注水开发技术方法? (32) 八、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内容及成果应用有哪几个方面? (37) 九、多学科油藏研究? (41) 十、油藏评价的方法(模式)有哪些?主要应用的技术? (42) 十一、“百井工程”的内容以及在零散、复杂、规摸小的 油藏评价中的作用? (44) 十二、水驱开发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有哪些? (45) 十三、目前三次采油技术主要有哪些?哪些具有应用潜力 (48) 十四、油田开发合理采油速度、合理储采比受哪些因素,如何界定? (51) 十五、油田开发合理注水压力、合理注采比是如何界定? (53) 十六、区块分类治理的原则、思路和目标? (54) 十七、油田分几个开发阶段,不同阶段的调整方法有哪些? (55) 十八、如何确定注水开发中技术调控指标? (57) 十九、裂缝对低渗透油田的利弊? (58) 二十、低渗透油田怎样进行合理井网部署? (59) 二十一、如何进行低效井治理? (60)

一、国内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 1、低渗透油田的划分 世界上对低渗透油田并无统一固定的标准和界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石油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而制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生产特征,按照油层平均渗透率把低渗透油田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般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50×10-3μm2,油井一般能够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产量太低,需采取压裂措施提高生产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二类为特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1~10.0×10-3μm2,一般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必须采取较大型的压裂改造和其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地投入工业开发; 第三类为超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0.1~1.0×10-3μm2,油层非常致密,束缚水饱和度很高,基本没有自然产能,一般不具备工业开发价值。 2、国内低渗透油田储量动用情况 2004年,我国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52.1×108t,动用的低渗透油田地质储量约26.0×108t,动用程度为50%。从我国每年提交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看,低渗透油田地质储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989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9989×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27.1%。1990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21214×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45.9%;1995年探明低渗透油层的石油地质储量为30796×104t,占当年总探明储量的72.7%,年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大约三分之二为低渗透油层储量。可见,今后低渗透难采储量的开发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如何经济有效做好难采储量的评价、动用和开发理论技术的研究是我们攻关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从我国近些年来对低渗透油田的研究和开发水平看,有了较大的进展和提高, - 1 -

酸化解堵体系的现状及发展

酸化解堵体系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油水井使用过程中酸化应用广泛,这是一种常见的增产增注措施,本文介绍了多种酸化处理的方法和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酸化剂的性能、各种处理方法的原理和作用效果及具体使用范围作出归纳,概述了酸化解堵体系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酸化解堵;增产;现状 1 自生酸 在地层条件下,酸母体通过化学反应就地生成活性酸,即为自生酸。自生酸特别适用于高温地层。不仅可避免酸液在高温下快速失活问题,还可防止管线及设备腐蚀。这类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卤化铵 铵盐在加入引发剂(醛、酸)的情况下,缓慢释放的醛同铵盐反应,从而生成活性酸,如甲醛、氟化铵、有机羧酸盐的组成体系。该体系在地层条件下反应生成缓速土酸。其中的甲醛与氟化铵在一定条件下经多级反应形成HF和六次甲基四胺。HF在地层中消耗后促使该多级反应正方向进行,从而不断提供HF以保持酸液的活性,达到深部酸化目的。酸液中的有机羧酸盐在水中离解为二元羧酸根离子,与HF相遇时生成二元羧酸,使体系的酸性减弱,这种具有较强络合能力的二元羧酸与地层中的Ca2+、Ba2+ 、Fe3+、Fe2+ 等能够形成有机羧酸盐,仅可以提供H+形成与粘土及其它硅物质反应的HF,达到溶蚀地层和缓速的目的,而且能抑制CaF2和Fe(OH)3沉淀的形成。 1.2 单一酸或盐 在砂岩地层采用氟硼酸、氟磺酸及其盐等,可与水发生水解反应产生HF,反应式为:HBF4+3H2O一4HF+H3BO3 在碳酸盐地层注人硝酸脲可水解产生HCl对碳酸盐进行溶蚀。这类酸由于大多为固体粉末,利于施工.因此在一些油田广为使用。 1.3 卤代烃和金属卤化物 卤代烃主要是CCL4、氯仿、四氯乙烷等,它们在121~371℃的地层温度下水解产生卤酸。金属卤化物主要是ALCL3、MgCL2等。 1.4 含氯羧酸盐 常用的是氯乙酸铵,在地层中缓速水解产生酸,水解反应式为:

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分析与酸液的选择

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分析与酸液的选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分析与酸液的选择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化解,技术,应用,分析,酸液,选择,化解,技术,应用,分析,,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分析与酸液的选择 摘要:伴随着油田越来越多的油水井发生堵塞,解堵技术的应用

与推广日益重要。为进一步改善解堵的效果,应用酸化解堵技术。酸化解堵技术是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诊断地层的伤害机理,用它来指导酸化解堵增注的选井、选层、施工是完全可行且十分有效的。实践证明,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大大的延长了油水井的生产周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酸化解堵技术油层伤害酸液的选择 酸化解堵作为油井的增产和注水井的增注的有力措施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是从酸化解堵工艺的基本原理、油层的伤害、酸化的分类、酸液的选择以及现场应用效果分析来进行相关讨论。 一、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分析 酸化解堵工艺是油田采油管理后期的主要增产措施之一,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施工简单等特点,并且可在施工中根据不同油井存在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针对性强、操作灵活可控、对油井、油层伤害较低等特点。 1.酸化解堵工艺的基本原理 1.1碳酸盐岩基质酸化增产原理: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通常采用盐酸液。盐酸可直接溶蚀碳酸盐岩和堵塞物从岩石表面剥蚀下来。在低于地层破裂压力的泵注压力下,酸液首先进入近井地带高渗透区,依靠酸液的化学溶蚀作用在井筒附近形成溶蚀孔道,从而解除近井地带

的堵塞,增大井筒附近地层的渗透能力。hcL==h++cL-,2h++caco3==ca2++h2o+co2,所以,保证持续反应的条件为:①反应中酸液要持续离解出氢离子;②离解出的氢离子不断向固相界面运动;③运动到固相界面的氢离子与岩石矿物发生化学反应;④反应产物金属离子离开界面。 1.2砂岩基质酸化增产原理:盐酸与氢氟酸的混合液称为土酸。土酸应用于碳酸盐含量较低、泥质成分较高的砂岩地层酸化处理。土酸反应机理是混合酸中的盐酸溶解地层中的碳酸盐类胶结物和部分铁质、铝质,氢氟酸溶解地层中硅酸盐矿物和粘土。 2.油层伤害 由于油水井的堵塞,对油层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因此有必要了解油层伤害类型的方法。判断地层伤害类型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从伤害产生的机理出发,寻找产生地层伤害的证据或者条件。只要这些条件充分,就可以确定地层伤害的类型。这些证据通常为与地层和生产有关的参数。第二种方法,从地层伤害后产生的现象出发,来反推地层伤害的类型,这些现象可量化为与生产有关的

低渗透油田开发

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 摘要 随着勘探技术与油层改造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部署,低渗、特低渗油田储量的开发己成为我国陆上石油工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潜力,是未来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向,而低渗透油田或特(超)低渗透油田的储量比较丰富,将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不可忽视,而研究低渗透油田的渗流机理和开采方案,开发技术有重大的意义,针对特低渗透油层流体渗流是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非达西渗流以及油层具有弹一塑性形变等特点,在长期的合理开发方式探索过程中,油田提出了一种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注水开发模式,即超前注水。 关键字: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注水参数; 第一章前言 1.1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研究的目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陆上低渗透油藏的探明地质储量约为52.14?108t占全部探明地质储量的26.1%。我国已经动用的低渗透油田地质储量为26.66?108t,占全部已动用储量的25.5%。可见低渗透油田或特低渗透油田的储量比较丰富,将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而根据勘探趋势,低渗透储层的比例将越来越大,低渗透储层的产量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不可忽视,而研究低渗透油田的渗流机理和开采方案,开发技术有重大的意义。 超前注水,它是根据非达西流提出的改善这类储层开发效果的一项技术,对今后未动用的低渗油藏储量的有效开发和油田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超前注水开发方式可以合理的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的压力,使油井能够长期保

持较高的地层能量和旺盛的生产能力,产量递减从而明显减小,同时该开发方式可以降低甚至避免因地层压力下降造成的地层伤害,同时抑制油井的初始含水率,从而提高投产初期油田的产量,使得油田能够保持较长的稳产期,减缓递减,提高最终采收率。而且通过超前注水还可防止原油物性变差,从而导致渗流条件的变差,有效地保证原油渗流通道的畅通,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 1.2低(特低)渗油藏超前注水开发技术发展现状 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是世界石油关注的大问题,它关系着原油产量和油田开采的经济效益。在世界石油开发历史中,由于水具有价廉、供应量充足、驱油效率高等特点,世界上绝大多数油田都把注水开发方式作为驱替地层原油、维持地层压力、有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首选措施,目前世界油气田每天的注水量达数千万立方米,前苏联有260个油田采用注水开采,英国、加拿大90%的石油是通过注水采出的。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注水开发仍将是油田开发的主要方式。 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国内外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效果以及开发指标的研究很少,国内主要有长庆、大庆、吉林、新疆等低渗透油田己经开展了超前注水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初步形成了超前注水开发低渗透油藏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1.3超前注水机理分析 1.3.1 降低因地层压力下降造成的地层伤害 研究认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地层压力大幅度下降后,油层孔隙度将会减小,裂缝闭合,渗透率降低。试验表明,低渗透油藏地层压力下降,渗透率下降,再恢复地层压力,渗透率只能恢复到原来的60%~80%。超前注水能提高并保持地层压力,可避免渗透率变差。 低渗透油藏开发时,地层压力降低到饱和压力以下时,地层原油开始脱气,地层原油脱气产生了两种影响:一是地层原油的粘度、密度都将增大,体积系数减小,增大了原油的渗流阻力;二是因低渗透油层中部分孔喉半径很小,部分脱

多氢酸酸化解堵工艺技术简介

第一章多氢酸酸化解堵工艺技术简介 1.1 砂岩油藏污染堵塞的成因 多氢酸酸化解堵技术主要是针对砂岩油藏油水井和蒸汽吞吐井实施的酸化解堵技术。砂岩的骨架通常有石英、硅、长石、燧石和云母组成。这些矿物与从原生水沉淀出来的次生矿物胶结在一起,占据了原来的孔隙空间。例如,膨胀的石英矿物和碳酸盐岩以及孔壁的粘土会胶结而堵塞孔道。由于钻井、完井、修井等工作液的侵入,地层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将减小。这些工作液会使粘土膨胀和分散,甚至会沉淀生成水垢,从而破坏岩石基质。同样,在高渗透率地层中,一些微粒在高压下将侵入地层,堵塞孔隙。在一些低渗注水井中,由于连续注入时间长,因机械杂质、微生物、结垢等原因,地层堵塞严重,注入压力持续增高,有些井即使采取增注措施也难以满足配注要求;新井、侧钻井由于泥浆污染、地层渗透率低等原因,注气压力高、干度低、注不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了解除油流通道的堵塞物、增加油层的渗透率、降低表皮系数,以前经常采取常规的土酸酸化解堵技术,常规酸化存在两个问题: 1.酸液与矿物反应速度快,酸绝大部分消耗于井眼附近,使酸 化液的有效距离降低,易使井壁岩石遭到破坏; 2.二次沉淀对地层有新的伤害。 因而常规土酸酸化解堵技术已不能满足当前酸化解堵的需要,而多氢酸酸化解堵技术却能实现深部穿透,防止二次污染,是适合砂岩

油藏的酸化解堵技术。 1.2 多氢酸酸化的技术机理 多氢酸酸液是使用一种膦酸酯复合物和氟盐反应生成HF。由于这种膦酸酯复合物含有多个氢离子,因此被称为多氢酸。 用于砂岩地层酸化的膦酸酯复合物的通式如下: R1\ /R---R4 R2---C---P(=0) R3/ \0---R5 R1、R2、R3、是氢、烷基、芳基、膦酸脂、磷酸脂、酰基、胺、羟基、羟基基团。R4、R5是由氢、钠、钾、铵或有机基团组成。 在多氢酸体系中,盐酸在盐酸-氢氟酸体系中的作用将被一种膦酸酯复合物完全取代。膦酸酯复合物含有多个氢离子,并且通过多级电离在不同化学计量条件下分解释放出氢离子,而且其电离出来的氢离子的浓度始终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防止了酸浓度过高大量溶蚀近井地带的岩石而造成近井地带的地层的重压实。砂岩主要由砂粒和胶结物组成,砂粒主要成分有石英长石和各种岩屑组成;胶结物主要由粘土和碳酸盐类及硅质、铁质胶结物组成。不像石灰岩基质酸化,砂岩酸化被认为是表面反应控制而不是扩散传质控制,这意味着酸化反应一旦发生其速度就会相当快,酸化速度越快酸液穿透的距离就越小,酸化效果越差,所以砂岩酸化的缓速相当重要。多氢酸液配方是由膦酸酯复合物和氟盐反应生成HF,实质上与砂岩储层反应的物质仍然是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与实施要点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与实施要点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27T19:10:57.1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作者:郭自杰程广平李美欣 [导读] 如今,在对低渗透油田开采中,要想能够有较高的效率,必须实施有效先进的技术。对油田开采过程中,当进行到中后期时,由于开采高渗透油层较快,导致剩余油往往存在于低渗透油里面。要想提高油田开采效率,达到对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如今,在对低渗透油田开采中,要想能够有较高的效率,必须实施有效先进的技术。对油田开采过程中,当进行到中后期时,由于开采高渗透油层较快,导致剩余油往往存在于低渗透油里面。要想提高油田开采效率,达到对油田开采的高收率,要求实施有效技术手段。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引言: 我国低渗透油田具有地质动态特性是众所周知的。由于低渗透油田所具备的特性,现阶段我国石油工作人员通过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实验,制定了一套更为完善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也就是把注水方法和石油开采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行同步实施,从而保证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高产量。 1我国低渗透油田的特征 1.1物理特征 我国低渗透油田具有两个主要的物理特征;(1)孔隙结构低渗透油田具有变化范围较大的孔隙度((5%,-30%),美国奥卓拉油田的孔隙度平均值为11.2%,而我国广利沙四油田的孔隙度范围为5%,-15%依据油田孔隙度的不同可以将低渗透油田大致分为低孔低渗油田和高孔低渗油田。其中,高孔低渗油田岩石的主要成分为极细砂岩、白空土及粉砂岩,其具有较浅的埋层深度和较大的孔隙度(20%,-30%);而低孔低渗油田的孔隙度极低,油田主要由分散在油田储层中的{n}溶孔组成2)非均质性低渗透油田通常具有较为严重的非均质性,其蕴含的石油具有纵横向相异的物理性质,具有不稳定的岩性与产层厚度,岩性尖灭或岩相变化在较短距离范围内极有可能出现,严重时可能导致井间无法对比。 1.2地质一动态特征 我国低渗透油田具有以下地质一动态特征; 1.2.1油层呈裂缝发育 注水开发过程中水沿定向裂缝的推进速度较快。油田的主体油井中有1/3的油井在注水过程中含水上升较快,产量递减速度大,剩下的2/3的油井注水效果较差,产量较低. 1.2.2天然能量较低 油井投产之后的产量和压力下降速度较快,某油田的天然能量经过8个月开采之后,地层压力由7.9MPa迅速下降至5.3MPa,单井产量迅速由10.3t/d下降至3.1t/d。 1.2.3受断层、岩性和构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复合型的油田,其纵向和平面均具有较复杂的油水分布,试验过程中,油井中常出现油水同现的现象,从而加大了油井布井和油田开发的难度。此外,低渗透油田的砂体规模较小,开发井网的水驱控制程度较低。 2低渗油田注水开发的特点 2.1自然产能量低,能量骤减,开采量低,油层渗透性差,直接导致油层自然产能量低,能量骤减,开采量低下。通常开采油田都使用油井压裂方式,初步获得工业原油。但油藏调控主要根据岩层自身属性进行控制,因而局限性较大,即使附近存在水源,使用率也不高。这也就导致天然能量开采量下降,油层的弹性溶解能力加大,水液供应不足,油层压力存在脱气现象,致使油层产能大幅度下降。 2.2由于裂缝存在致使注水缺乏方向性 注水系统自身所具备的注水性由于受到裂缝存在的影响,使得注水主线以及裂缝线附近的油井极易发生水淹情况,致使水驱动能力降低,从而影响了注水开发。 2.3启动压力差和驱替压力梯度大 低渗透油田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呈现非达西渗流,也就是所谓的启动压力表。这类储层在驱动压力差较小时,液体并不能自发流动,只有当驱动压力差达到一定量值时,液体才能自发开始流动。 2.4储量匮乏 油田开采过量导致可采储量降低,不能供应日常开采供应,由于开采量低,必须采取措施增加产油量。 3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我国石油工作人员通过大量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初步指定出一整套完整的低渗透油田开发开采技术,也就是把注水方式和采油技术相互融合起来,进而提升低渗透油田的开采量。 3.1注水方法与采油工艺同步实施 确保油田具有较高的产油率众所周知,低渗透油田具有较小的天然能量和较差的导压性能,因而可通过采用同步注水的方法,从而有效保证地层压力并最大程度的减小渗透率损失[3]大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同步注水工艺的油井,投产5个月之后的采油强度范围为 0.59,-0.43t/(d·m),产量下降范围为27.3% 32.2%。而滞后注水6个月的采油井,采油强度范围为0.38-0.29t/ (d·m),产量下降范围为42.7%一50.-4%,这和模拟计算结果较为一致. 3.2采用初期高注采比注水恢复油井产油能力和地层压力。 某油田试验区南块,从2005年3月开始注水,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平均年注采维持在2.0以上,至2008年3月底,地层压力很快恢复至

酸化解堵工艺的应用

子长采油厂长2 油层酸化解堵工艺的应用

摘要 子长采油厂长2 油层酸化解堵工艺应用摘要:酸化是油气井增产、注入井增注的又一项有效的措施。其原理是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等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从而达到油气井增产、注入井增注的目的。酸化按照工艺的不同可分为酸洗、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也称酸压)三大类。 子长采油厂长2 油层从1997年开始大规模开发, 2001年进行转注试验,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地层压力逐步下降,近井地带结垢严重。本文主要介绍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层的酸化原理、工艺方法、酸化用酸和添加剂的特性。并且将该酸化工艺在子长油田地区进行了应用,施工后增产、增注十分明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酸化、酸洗、基质酸化、压裂酸化

Ganguyi Oil Field resolve the acid blocking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Abstract:Acidific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oil and gas wells, injection wells by a further injection of effective measures. The principle adopted is the acid rock formation cement or pores, cracks, etc. within the plug of the dissolution and dissolution,sestore or enhance the cracks and pore formation permeability, so as to achieve production of oil and gas wells, injection wells by the purpose of Note. According to the acidifica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pickling, the matrix acidizing and fracturing acid (also known as acid pressure) three categories. In this paper, carbonate rocks and sandstone layer of oil and gas acidification principle of methods, with acidification of acid and additives, and the acidification of Ganguyi oilfield in the areas of application,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is very clear,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words: acidizing ,pickling,matrix acidizing,fracturing and acidizing

酸化解堵

酸化解堵工艺技术是解除油气储层近井地带污染,恢复油气井产能的一种有效措施。“九五”期间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和现场实践,形成了适合冀东油田不同油藏类型、不同堵塞特点的系列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一)概念 酸化:就是利用酸液的化学溶蚀作用,溶解地层堵塞物,扩大或 延伸地层缝洞,以恢复和提高地层的渗透率,减少油流入井阻力或注水阻力,从而达到油井增产、水井增注的目的。 (二)地层堵塞的原因分析 就油气层损害而言,地层堵塞是由储层本身潜在的伤害因素和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储层本身的伤害因素包括储层敏感性矿物、储渗空间、岩石表面性质及储层流体性质、储层温度、压力等受外界条件影响导致储层渗透性降低;而外在因素则指的是钻井、固井、生产及修井等过程中外来流体与岩石或储层流体不配伍,毛细管阻力以及固相颗粒对储层渗流通道造成的堵塞。 (三)主要的堵塞类型及形成机理 1.钻井泥浆固相颗粒、水泥封层固相颗粒及泥浆和水泥浆滤液对储层渗透率的损害 以高104-5区块为代表的浅层高孔高渗储层,在钻井过程中,受泥浆固相颗粒污染极为严重。高104-5储层孔喉半径为13.7~44.2μm,泥浆中固相颗粒平均粒径为10~40μm,钻井过程中较大密度的泥浆固相颗粒及其滤液极易进入储层,堵塞半径相对较小,致使近井地带的渗透率大幅度下降。 另外,在高104-5等油藏物性较好的区块实施老井挖潜措施时,对于高含水井找水后通常采用水泥进行封层并对有潜力的层重新补孔。在施工过程中,水泥固相颗粒及水泥浆滤液对储层近井地带渗透率的损坏也相当严重。 在所有泥浆和水泥污染的油井中,高104-5块污染井数占60%;其次为高浅、唐南及外围,占20%;老爷庙油田占11%,高尚堡和柳赞深层污染井数较少。 2.外来流体对储层渗透率的损害 外来流体主要是指完井、试油、生产及修井过程中洗井液、压井液等外来的各种水基工作液。高尚堡和柳赞油田深部如高5、高10、高30、柳13等区块,由于强水敏和中低孔渗的油层特性,受上述外来流体的伤害尤为突出。 外来流体对各区块油层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但高尚堡深层和柳赞油田是受外来液污染的主要区块,分别占污染总数的47.6%和23.8%。 3.正常生产过程中微粒运移对储层的伤害 生产过程中的微粒运移是指储层中粘土矿物或微细颗粒,如石英、长石等随着流体逐渐产出,其中一部分与原油混合形成油泥沉积在近井地带,造成储层渗透率的下降。这种堵塞极易发生在储层胶结疏松的稠油油藏。 微粒运移对油层的堵塞应归因于储层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高104-5块和庙28-1馆陶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