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2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2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2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2

9、住宅建筑控制要求

9.1住宅建筑高度和层数的划分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结合惠州实际情况确定。平顶房屋建筑高度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屋面面层及女儿墙高度计算,坡屋顶建筑高度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总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的25%,且高度不超过4米的不计入高度之内。住宅建筑层数,低层住宅为1—3层以下,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5米;多层住宅为4—6层,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9.5米;中高层住宅为7—9层,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8.5米,高层住宅为10层及10层以上。

9.2住宅建筑间距

9.2.1住宅建筑间距的确定,是为了保证住宅能有一个良好的室内外空间环境。既要满足室内的日照、采光要求,又要保证室内人活动的安全性和通风卫生条件,还应满足室内居民私密性的需求。同时,从建筑群体考虑,应满足工程管线埋设和城市设计空间环境要求。

住宅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个方面,凡泛称的住宅间距系指正面间距。决定住宅建筑间距的因素很多,根据惠州所处地理位置(低于北纬25度的地区)与气候状况以及居住区规划实践,除了国家标准规定的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外,通风、安全及视线干扰等问题也应作为主要因素。

9.2.2确定住宅建筑间距是综合考虑了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参考国内其它城市对住宅间距控制的成功经验,结合惠州的自然条件和用地实际情况,针对新区和旧区的不同要求,对不同层数、朝向、方位的住宅建筑,确定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以日照标准的要求为主,侧面间距则以其它因素为主,并作了具体规定。

9.2.2.1平行布置的低层、多层、中高层(小于28.5米)住宅建筑间距:在新区平行布置的建筑朝向(含南北、东西朝向)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1.0倍;在旧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倍(含南北、东西朝向);当南侧建筑为5层以上(含5层)的点式住宅且面宽小于24米时,可按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倍控制;5层以下住宅建筑间距不应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0倍。

中高层、高层住宅建筑间距:以南侧建筑高度25米为基数,当建筑高度大于25米且小于或等于49米时,建筑高度每增加3米,间距增加1米,建筑高度增加不足3米,按3米对待;当建筑高度大于49米时,建筑高度每增加4米,间距增加1米,建筑高度增加不足4米时,按4米对待。

9.2.2.2垂直布置的低层、多层住宅建筑间距:南北向的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倍,旧区不应小于0.7倍;东西向的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7倍,在旧区不应小于0.6倍。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侧面宽度大于24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

9.2.2.3多层和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的住宅间距控制。

9.2.2.4高层住宅与多层或低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高层位于多、低层住宅南侧,其间距不宜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4米;高层住宅建筑位于多、低层住宅北侧,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8米,旧区不小于17米。

9.2.2.5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平行布置时,其建筑间距不宜小于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4米。

9.2.2.6高层住宅与多层或低层住宅垂直布置时,其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但高层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其最小间距不宜小于18米。

9.2.2.7高层住宅与多层或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9.2.2.8当居住建筑不是正南北向平行布置时,也可采用表9.2.2.8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9.2.2.9居住建筑相邻布置,相邻建筑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时,其间距按建筑垂直布局的间距要求控制。

9.2.3居住建筑间距的计算

(1) 居住建筑挑出檐口、梯间、厨房、厕所等时,如梯间挑出不大于1.3米,厨房、厕所挑出不大于0.9米,挑出部分可不计入间距范围;如阳台挑出长度大于1.5米时,其间距应另外加阳台挑出平均宽度的一半计算。

(2) 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如大于12米或有居室窗户且仅靠该窗户采光时,视其山墙面为主立面,其间距按主朝向间距要求控制。

(3) 北侧居住建筑底层如作为停车库、商铺或全部架空时,其与南侧建筑的间距可减去北侧建筑底层层高。

9.2.4采用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计算住宅建筑间距时,相关建筑室外地坪高差应按相应间距系数折算为水平距离予以增减。

9.2.5南侧住宅底层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的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但同一住宅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间距时建筑高度可从住宅裙房屋顶以上算起。

10、非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10.1非居住建筑间距

10.1.1非居住建筑覆盖面较广,本章侧重于对民用非居住建筑的一般控制要求。对于非民用建筑的控制要求,特别是有各种工艺流程的特殊要求的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类及其他专业性较强的非居住建筑,应根据国家各项专业技术规范进行控制,不宜进行简单的统一规定。本章的建筑间距分为三类控制,包括日照间距、高度倍数和最小间距,非居住建筑间距须同时满足三类控制要求。

10.1.2考虑到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托儿所、幼儿园与学校等类建筑对日照要求较高,本《标准与准则》采用日照计算的方式来控制其日照间距。日照标

准依据新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附录A的附表A.0.3“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中的有关规定。教室长向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少于25米是考虑到噪声的影响,并参考《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的有关设计规范要求确定的。托儿所、幼儿园与学校备注中所提的最小间距18米是考虑到视觉卫生、通风、消防与防灾等因素综合确定的。病房、住宿楼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小于24米也是考虑到视觉卫生、通风、消防与防灾等因素综合确定的。

10.1.3民用非居住建筑间距的确定与居住建筑不相同,主要考虑的是管线埋设、消防与防灾要求,适当考虑日照、采光、通风及视觉卫生要求,特殊地段还考虑城市设计的特殊要求。

10.1.3.1由于居住建筑的建筑间距的要求比非居住建筑高,因此,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相邻时,建筑间距按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10.1.3.2目前惠州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多数只满足消防间距要求,而对管线埋设、消防与防灾、通风及视觉卫生要求考虑很少。上海对非居住建筑的间距的管理控制进行了探索,形成一系列规定,值得借鉴。本条款的制定参考了《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四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对高层非居住建筑间距的规定主要针对100米以内的高层建筑;对于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在不小于本条款规定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安全、城市设计等的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间距。

11、建筑退让用地界线

11.1建筑退让相邻用地界线

11.1.1建筑退让相邻用地界线距离,应以满足消防、日照、地下管线、交通安全、绿化和工程施工等各方的规范为前提,同时服从惠州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划要求。

11.2住宅建筑退让相邻用地界线一定距离,主要是为了保证城市和住宅建筑本身有一个良好环境,避免相邻地块建筑之间的相互干扰。为区别不同情况,表11.2针对建设标准的高低和实施难易程度,制订了“宜退让距离”和“最小退让距离”二个标准,据实控制。

11.2.1当住宅的主要朝向为东西向或多层和低层住宅侧面宽度大于12米、高层住宅侧面宽度大于24米时,其各个方向都具有正面的功能,因此也应按主要朝向的退让距离控制。

11.2.2当住宅与公园、绿地、广场及水面等开敞空间相邻时,建筑退让用地界线主要应满足城市景观方面的要求,由于考虑的因素较多,具体情况也差别较大,其退让距离应由该地区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

11.3非居住建筑退让用地界线是为了保证相邻地块内的不同类型建筑之间有合理的间距,保证城市公共空间及各类公共建筑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布局,同时避免各相邻地块不同类型的建筑相互干扰,主要考虑保障管线埋设、消防与防灾的要求。

非居住建筑退后用地界线是按非居住建筑所需间距的一半来控制,并与居住建筑退后用地界线的最小值控制要求统一,因此非居住建筑退后用地界线与居住建筑退后用地

界线的最小值是一致的。非居住建筑退后用地界线后仍须满足非居住建筑退后用地距离表11.3的有关规定。

11.4建筑退让道路红线

11.4.1城市建筑临道路一侧退让红线是为保证城市道路的良好空间景观与功能要求,有城市设计要求的重点地区内的建筑,临道路一侧可按城市设计要求退后用地红线;没有城市设计要求的一般地区的非居住建筑,应根据道路的等级不同按表11.4.1—1、11.4.1—2规定退后临道路一侧的用地红线。

11.4.2高层建筑(指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或其它建筑高度≥24米的非居住建筑<不含单层24米的建筑>)外墙面临道路时退让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除必须符合表11.4.1的规定外,应视建筑使用性质加退建筑红线距离,加退起点为5米,在此高层住宅建筑基础上每增高1层,再加退0.5米,非居住高层建筑(公共建筑)每增高1层加退1米,建筑高度小于道路两边建筑控制线的不再加退。

11.4.3临宽度在18米以下的步行街或风貌街,临街建筑若建骑楼,其骑楼人行道宽、高尺寸符合规划要求的,可不退道路红线。

11.4.4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在满足以上规定同时,还应满足城市绿化和市政工程管线相关控制规定,若两侧不一致时,则择宽退让。

11.4.5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用地内,除规划允许建筑绿化小品外,不得作停车场,不得修建围墙、门房及其它建(构)筑物。

11.4.6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时,自身应配置的附属设备用房及设施(如:电力开闭所、配电房,通信、联通、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音频及视频信息网交接间,天然气调压间或调压器,供水泵房、储水池、水箱、水表间,垃圾收集间,污水处理池等),不得超出建筑红线;消防结合器、消火栓、室外消防环管、各类检查井等,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11.4.7道路交叉口需局部扩宽时,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按原道路等级确定。

11.4.8重要道路交叉口处建筑退让红线距离,由城市规划部门依据城市交通规划,详细规划另行确定。

11.4.9临道路建筑物须设立独立地下室时,其室外墙面应分别退后用地界线和道路的红线距离,在满足消防、地下管线布置、人防疏散、基坑支护和基础施工等技术要求前提下,退后用地界线最小值不小于5米,退后道路红线距离与“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表11.4.1-1一致。

11.4.10建筑物半地下室、踏步、台阶、花池、化粪池、临道路围墙、大门等退让道路红线距离须与建筑物退让距离相同。雨蓬挑出不应大于2米,阳台挑出不应大于1.5米,但不得挑出本用地界线。

11.4.11为确保城市景观的一致性、连续性,凡临时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须与永久性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相同。

11.4.12因工业区建筑功能与用地性质与城市道路与建筑有别,工业区内建筑退让

道路红线距离按《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控制。

11.5用地面积计算方法

11.5.1各用地主权单位面积,以四至用地红线边界计算。

11.5.2凡临24米以下(含24米)道路的用地单位,按道路中心线以内的用地面积计算;凡临大于24米道路的用地单位,以道路红线计算。

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12.1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准则

12.1.1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可逆转性,地下项目的建设应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并与地上空间的开发相结合,保证功能与空间的连续性、已建设施的安全性以及新旧设施的兼容性。

地下空间具有独特的抗震、抗风、抗爆及防化等防御功能,是建设人防及防灾工程的优先选择。地下项目的建设应符合城市人防及防灾规划及规范要求,兼顾平战双重功能。

12.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应坚持以下原则

(1)分层分区利用原则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将不同功能或相互关联较少的设施置于不同的竖向层次和区域;二是根据城市不同时期对地下空间利用的不同需求,将开发重点控制在不同的竖向层次。

城市地下空间应坚持人、物分离,由上至下的竖向分层次序为:有分配(接纳)功能的市政管线层;人员活动频繁的空间层(商业、娱乐、轨道交通人员集散层和人行地道等);少人或无人的物用空间层(存车、储物、物流及设备等)。

(2)综合利用原则:将同一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多种功能综合考虑,整体开发,有利于土地价值的充分体现。

(3)公共优先原则:作为地面空间的延伸资源,地下空间的利用应优先满足公共利益需要,如安排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项目。

(4)分期建设原则:地下空间开发应当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分期实施,优先考虑有效地解决近期突出的城市问题,如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项目的安排。根据土地价值、使用功能及建设条件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区域和时期进行开发。

12.1.3地下空间分期利用应从浅层开始,在充分利用并发挥浅层空间优势基础上逐渐向深层发展,并使浅层空间与深层空间的开发相协调。

12.1.4人员活动频繁的地下空间在配置相应的治安、环卫、安全、通信、服务及无障碍等公共设施。

地下空间内部各种引导标识应明确清晰,简洁易懂,尺寸规范,国际通用;在色彩、形状和质感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字体及图示的观看距离、大小和角度与人的视觉习惯一致。紧急疏散标志及导向标志应优先于广告设置。

12.1.5地下设施露出地面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建设应符合有关城市设计的要求。

12.2人行地道

12.2.1依据《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92)第4.2.17条,人行地道长度不宜超过100米。

12.2.2对人行地道内的防灾疏散空间,要求公共地下人行道任何地点50米距离内要建设防灾有效的地下空间,对应地面人行道的部位设置通向地面的出入口,以满足采光、排烟和紧急疏散的要求。

12.3地下公共停车库

城市中心区的地下停车库以解决30分钟以内的停车需求为主,服务半径200米左右;居住区地下停车库以解决区内长时间停车和夜间停车需求为主,服务半径250~300米左右。

第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与山体保护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3.1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惠城区中心的西湖则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赋存着珍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其保护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资要素方面,主要包括:历史古城的格局风貌、景观风貌与名城历史发展、文化传统形成有联系的自然环境景观和反映名城空间特征及传统风貌的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群、文物保护单位等;二是非物资性要素的无形文化遗产,如地方民风民俗、民间工艺、节庆活动等,应站在承上启下的高度加以保护。

13.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上,依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管理各级文物单位,保护好文物建筑本体,视线景观及周围环境,对于区域内尚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而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以及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应予以登记保护,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方案,以防体系不全、层次不清而造成保护工作整体上的失误。

13.3划定保护范围和界线

13.3.1为利于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的保护,市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均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同时根据保护对象的需要另划定环境协调区的界线。见图13.3.1

13.3.2城区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定保护范围的,必须遵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和《惠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管理办法》执行。尚未划定保护范围的,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核定保护范围,依照以上法规实施管理。

13.4建设管理与控制

13.4.1建筑高度控制是历史城区风景名胜保护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对视线通廊内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的目的是保护名城整体上视觉关联性和尺度,有利于保持历史城区的景观特征和魅力,避免出现视觉污染。保护范围内建筑高度的控制应根据保护对象的要求,综合对眺望景观、标志景观、自然环境及其相互间的视线分析,提出高度控制要求,见图13.4.1

13.4.2历史城区所形成的道路格局和特色街巷的空间是其历史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严格保护。该区交通组织以疏解为主,尽可能减少其交通量,避免城市快速路、主干道、高架桥等现代交通设施在该区设置,以利历史城区风貌的保护。

13.4.3完善市政设施是保持历史城区活力和永续利用的必要前提,有利于历史城区的保护,但市政基础设施占地多、体量大、工程管线复杂,对历史城区和风景名胜区用地,风貌影响大,有的还有安全隐患和次生污染,为此,重大市政工程设施应避开该区,安排到历史城区以外,区内工程管线敷设尽可能采取工程措施埋入地下,同时对必需的通信、广播、电力、电视等装置要有高度、外观装饰控制要求,保护历史城区风貌。

13.4.4为保障历史文化街区和文保单位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和保护对象的原真性,在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不得增建、新建与保护对象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13.4.5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被保护对象有破损的应视其对象的价值及保存状况,分别采用“修缮,维修、改善”等不同方式,有计划的按原状修复。

13.4.6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保持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的完好性为目标,以该区域详细规划为依据,调整与保护目标相矛盾的用地性质、建筑及道路。

13.4.7根据目前惠州旧城的实际情况,历史街区的传统商业骑楼街、商业街老字号店铺等应严加保护,原则上不进行改建、扩建,可进行维修加固。有倒塌危险的建筑,按该处同类传统建筑恢复,并保持原有外观形式不变。按规划要求必须新建的建筑,层数限制在1—3层,建筑高度不超过10—11米。

13.4.8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项目,其建筑性质、风格、体量、色彩等方面,应与历史街区环境统一,不得破坏整个街区的环境风貌。

14、风景名胜区保护

14.1风景名胜区保护应认真贯彻“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方针”,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

14.2根据市域赋存的风景名胜资源,认真进行调查和评价,按照国家风景名胜区分级规模标准,确定相应级别,编制风景区规划,科学管理,永续利用。

14.3风景区规划、利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14.3.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14.3.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14.3.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14.3.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用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14.4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14.4.1风景资源评价;

14.4.2确定风景区性质,划定范围及外围控制地带;

14.4.3划分景区及其他功能区;

14.4.4确定游览接待量和浏览活动组织管理措施;

14.4.5确定保护和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措施;

14.4.6统筹安排公用、服务及其他设施。

14.5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管理

14.5.1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随意改变。

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项建设,都应当与景观相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休养、疗养机构;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要景点上,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

14.5.2认真做好封山育林、植树绿化、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切实保护好林木植被和动、植物种的生长、栖息条件;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区地带内的林木,不分权属都应当按照规划进行抚育管理,不得砍伐。确需进行更新、抚育性采伐的,须按省、市林木更新、抚育性采伐规划,经市规划、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古树名木,严禁砍伐;在风景名胜区内采集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必须经风景区管理机构同意,并应限定数量,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

14.5.3对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都应当进行调查、鉴定,并制定保护措施,组织实施。

14.5.4风景名胜区应当根据规划,积极开发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按照规划确定的游览接待容量,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纳游览者。

14.5.5风景名胜区应当充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特点,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和文化娱乐活动,宣传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

14.5.6风景名胜区应当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游览者的安全和景物的完好。

14.5.7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和游览者,应当爱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林木植被、野生动物和各项设施,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15、山体保护

15.1山体保护分类

15.1.1城区自然山体分为规划建设区内自然山体和规划建设区外部自然山体保护两类。

15.1.2规划建设区内自然山体是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保留的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自然山体,该类山体虽山势形态大小不一,均与各类建设用地相连,天然的森林植被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的珍贵资源。该类山体计入规划区建设用地指标,属城市有效建设用地。

15.1.3紧邻规划建设区四周的背景自然山体是指环绕城市规划建设区以外,并与其紧密相连的低山丘陵或高山溪谷等自然山体,该类山体虽形态各异、功能有别,均是城市的背景和绿色天然屏障,该类山体不计入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15.2山体保护与利用

15.2.1区内自然山体应严格保护,保护其地形地貌和森林植被。为有效利用土地,节约用地,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规划可将具有风景游览价值的山体、山谷、生物等资源的低山丘陵划为城市公共游憩用地或单位附属绿地,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严禁开山、炸石、采砂、毁林垦植等破坏自然山体的行为,更不得任意将其夷为平地,改变其地貌特征。

15.2.2背景自然山体除环城四周的自然山体外,还包含位于城区三大组团之间的红花嶂、白云嶂、铁炉峰等生态敏感区,东江、西枝江二岸的自然山体均应严格保护,保护其山体地貌和森林植被的完整性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凡未经批准,严禁在区内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挖树木花草、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砂等活动。

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可综合利用的自然山体资源,在规划的指导下,可拟建规模容量不一、性质有别的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区外绿地,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郊野游憩环境。

15.2.3区内自然山体因国家和城市对外交通和重大市政工程设施建设,需要动

用局部自然山体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应规范对该地段的施工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管理。

第四部分道路交通与市政工程设施

16、道路交通

16.1城市道路

16.1.1道路等级

高速公路进入城市规划区后即视为城市快速路。

16.1.2道路网规划

16.1.2.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城市道路的道路面积率为15%—20%,本标准有所提高,目的是将目前宽而稀的路网布局模式逐步调整为窄而密的路网布局模式,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城市化和机动化水平下城市交通的需要。

16.1.2.2表16.1.2.2 中道路网密度是平均值,新区宜采用上限,旧区在条件困难时可采用下限。若建成区现状道路网密度达不到表中规定的指标,可以结合城市改造逐步实现。

下表将本标准与准则的道路网规划指标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的相应指标进行了比较。

道路网规划指标比较表16.1.2.2

16.1.2.3道路网的通行能力应与土地的开发强度相协调。建筑毛容积率大于4的片区及商业集中地区等开发强度较大的片区,应进行交通影响专项研究,使道路网的交通承受能力与土地开发程度相协调。

16.1.3道路断面规划

16.1.3.1道路断面各组成部分的技术标准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JJ75-97)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JJ37-90)规定执行。

16.1.3.2当人行道宽度不能满足市政管线的敷设要求时,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与人行道的合计宽度必须满足市政管线的敷设要求。市政管线包括电力、电信、燃气、给水、

雨水及污水等工程管线,其敷设技术标准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规定执行。

16.1.4城市桥梁规划

16.1.4.1城市立体桥的设置应慎重。必须设置立体桥,应从城市道路网整体上考虑,根据交通需求并结合用地、景观等因素对立交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尽量降低其不良影响。

16.1.5城市道路交叉口

16.1.5.4交叉口转弯半径及视距三角形的控制参数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的设计要求控制。

16.2城市公共交通

16.2.1轨道交通

16.2.1.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既应与道路、水运及航空等交通系统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又应与整个珠三角地区的轨道交通系统合理衔接。

轨道交通站点的用地规划应地上、地下统一考虑,应尽可能缩短乘客徒步往返于常规公交站点以及居住、工作、购物、文娱地点和其它人流出入较多的活动中心的距离,并合理规划人行系统以加强联系。

城市用地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轨道交通线路和场站对周围土地开发的影响。为了增强轨道交通服务的可行性,应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周围的地土资源:规划时应考虑人口及就业中心的合理分布,以确保轨道交通系统可为其提供最理想的服务。

16.3城市步行交通

16.3.1步行交通设施包括专供行人使用的禁止车辆驶入的地区、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步行街、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等。

步行交通设施的技术标准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划》(CJJ69-95)及《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规定执行。

16.3.2在商业集中区等一些行人流量大路段,如果其中的机动车交通可以改行其它道路且不会导致交通的恶化,而客货运输活动又能妥善解决,则可考虑设置步行街(区)。

消防及救护通道是城市的生命线,步行街(区)的设置不得防碍其使用功能。

参照《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规定,选择街道设置步行街(区)的一般目标及准则见下表。

16.4城市自行车交通

16.4.1自行车交通是一种适于中、短途出行和环保的交通方式。自行车交通设施包括自行车专用道、道路两侧的自行车道以及自行车停放处等,其各项设施的技术标准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的相关规定。

16.5机动车停车场(库)

16.5.1公共停车场是指为从事各种活动的出行者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所,包括路内公共停车场和路外公共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大多设置在城市商业区、城市中心、分区中心、交通枢纽点及城市出入口干道过境车辆停车需求集中的地段。

配建停车场是指为各类建筑和居住区配套建设的停车场所,主要为与该建筑和居住区业务、生活活动相关的驾车者提供停车服务。

16.5.2使用表16.5.4时应注意

(1)机动车配建停车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应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机动车拥有水平相适应,并须根据实际需求及城市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修订。

(2)装卸货泊位一般设置在相应建筑物附近,上下客泊位及出租车候客专用停车位一般以港湾式临时停车位的方式设置在相应建筑向市政道路出入口附近的合适位置。

(3)在市民对出租车有很大需求的地方合理设置出租车专用停车候客设施,既便于市民的出行,又可避免因出租车经常无序停靠而对道路交通造成的影响。

(4)停车设施技术标准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的规定执行。

(5)除特别规定情况及公共交通发达地区的配建停车位宜采用下限值外,其它地区宜采用上限值。

16.5.3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应符合城市交通规划和发展策略,停车场的设置应从城市交通大系统的角度考虑,并把它作为一种交通调控的有效手段进行管理。

机动车配建停车场与公共停车场是一个整体,其中配建停车场是城市停车场的主体,其指标须根据实际需求及城市的发展情况不断修订;公共停车场是配建停车场的补充,主要用于弥补停车设施不足和调节停车需求,二者应统一考虑。

16.5.4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布置应符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2220-95)的有关规定。

16.5.5机动车路内停车位通常用以应付短时间的停车需求。

16.5.6在货运车辆有很大需求的地方合理设置货运公共停车设施,可避免因货车经常无序停靠而对道路交通造成的影响。

16.6公共加油、加气站

16.6.1城市内不宜建油罐总容量为61—150立方米、其中单罐容量大于50立方米的加油、加气站。主要原因是该类加油站储罐容量大,加油数量多,对周围的影响威胁也较大。

公共加油、加气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公里。

16.6.2城市加油、加气站应大、中、小相结合,以小型站为主,其用地面积应符合表16.6.2的规定。

公共加油、加气站的用地面积指标表16.6.2

16.6.3加油、加气站出入口既要尽可能靠近道路特别是城市的主要干道和城市的出入口,以方便汽车加油,又要尽量避免干扰交通运输和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

17、给水工程

17.1水资源

本节内容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编写。惠州市水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为过境水资源,本地水资源并不丰富,且惠州市所处的东江水资源,同时作为东莞、深圳的供水水源,水资源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过程中,水资源的问题作为重要的规划内容。

17.1.1城市水资源和城市用水量之间的平衡是指水质符合各项用水要求的水量之间的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58号《城市供水条例》第十条规定:“编制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从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并与水资源统筹规划和中长期供求规划相协调”。因此,当城市采用市域内本身的水资源时,应编制水资源统筹和利用规划,达到城市用水的供需平衡。

《水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新建跨流域引水工程,必须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引入流域的用水需求,防止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当城市采用外域

水源或几个城市共用一个水源时,应进行区域或流域范围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与国土规划相协调,以满足整个区域或流域的城市用水供需平衡。

17.1.2本条指明应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产业结构,由于水是一种资源,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因此应采取确保水资源不受破坏和污染的措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城市应分析其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水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时期内和特定的技术水平下,在维持自身循环和环境质量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当水资源管理得到最大程度优化时,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所能承载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或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它是水资源与人类开发利用实践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体现。

17.1.3造成城市水资源不足有多种原因,诸如:属于工程的原因、属于污染的原因、属于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或属于综合性的原因等,可针对各种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建造水利设施拦蓄和收集地表径流;建造给水工程设施,扩大城市供水能力;强化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完善城市排污系统,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采取分质供水、循环用水、重复用水、回用再生水、限制发展用水量大的产业及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雨洪利用等,在有条件时也可以从外域引水等。

17.1.4水源选择是给水工程规划的关键。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应对水资源作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现有资料的收集工作,以便尽可能使规划符合实际。若没有水源可靠性的综合评价,将会造成给水工程的失误。确保水源水量和水质符合要求是水源选择的首要条件。因此必须有可靠的水资源勘察或分析研究报告作依据,为防止对后续的规划设计工作和城市发展产生误导作用,应进行必要的水资源补充勘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因此,城市给水水源的选择应以区域或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为依据,达到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目的。缺水地区,水质符合饮用水水源要求的水体往往是多个城市的供水水源。而各城市由于城市的发展而导致的用水量增加又会产生相互间的矛盾。因此,规划城市用水量的需求应与区域或流域水资源规划相吻合,应协调好与周围城市和地区的用水量平衡,各项用水应统一规划、合理分配、综合利用。

城市给水水源在水质和水量上应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给水工程规划应紧扣城市总体规划中各个发展阶段的需水量,安排城市给水水源,若水源不足应提出解决办法。

17.1.5针对惠州市现有河流水系,应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以防止污染。具体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规定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执行。

17.1.6明确选用地表水作为城市给水水源时,对水源水量的要求。城市给水水源的枯水流量保证率可采用90%~97%,水资源较丰富地区枯水流量保证率宜取上限,干旱地区、山区(河流枯水季节径流量很小)枯水流量保证率宜取下限。当选择的水源枯水流量不能满足保证率要求时,应采取选择多个水源,增加水源调蓄设施,市域外引水等措施来保证满足供水要求。

17.1.7明确选用地表水作为城市给水水源时,城市给水水源的卫生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中有关水源方面的规定和《生活饮用水

水源水质标准》(CJ3020)的规定。若水源水质不符合上述标准的要求,同时无其他水源可选时,在水厂的常规净水工艺前或后应设置预处理或深度处理设施。

17.1.8由于惠州沿海部分地区淡水资源十分紧缺,为此提出可将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工业冷却和生活杂用水,以解决沿海地区缺乏淡水资源的困难。

17.2 用水量预测

17.2.1参照深圳市用水量标准,结合惠州市本地实际,制定适宜本地实际的用水量标准。对于分区规划及以上层次的规划用水量按照规划人口与用地进行计算。按照用地确定的用水指标应有个取值范围,土地开发强度大的地区可采用上限,土地开发强度小的地区可采用下限。对于部分工业用地内包含单身宿舍,如果单身宿舍用水量不能单独计算,工业用地指标可适当提高。

17.2.2在详细规划阶段,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已经确定,用水指标采用与建筑面积相关的指标。对于建筑分类较细的情况,用水量计算可根据不同建筑的用水特点,采用“近似”的方式套用相应的用水标准。

17.2.3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用水量的预测直接影响水源的选择,水厂及设施的规模,因此预测的准确性极为重要。所以,在总体规划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对用水量进行复核,以提高其准确性。用水量复核可采用人均综合指标法、地均综合指标法、用水量递增法和相关比例法等预测方法。

17.3水厂及泵站

17.3.1 提出对地表水水厂位置选择的原则要求。

水厂的位置应根据给水系统的布局确定。因为水厂位置是否恰当则涉及给水系统布局的合理性,同时对工程投资、常年运行费用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此,应对水厂位置的确定作多方面的比较,并考虑厂址所在地应不受洪水威胁,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交通便捷,供电安全可靠,生产废水处置方便,卫生环境好,利于设立防护带,少占良田等因素。

17.3.3本条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0-98)确定。主要提出地表水、地下水水厂的控制用地指标。此指标系《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规定的净配水厂用地控制指标。

水厂周围设绿化带有利于水厂的卫生防护和降低水厂的噪声对周围的影响。

17.3.4本条规定了泵站位置选择原则和用地控制指标。

城市配水管网中的加压泵站靠近用水集中地区设置,可以节省能源,保证供水水压。但泵站的调节水池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且泵站在运行中可能对周围造成噪声干扰,因此宜和绿地结合。若无绿地可利用时,应在泵站周围设绿化带,既用利于泵站的卫生防护,又可降低泵站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用地指标系《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泵站用地控制指标。

17.4 输配水

17.4.1提出城市给水系统原水输水管(渠)的规划原则。由于原水在明渠中易受周围环境污染,又存在渗漏和水量不易保证等问题,所以不提倡用明渠输送城市给水系统的原水。

17.4.2关于输水干管条数和安全供水措施的规定。为了保证供水安全,本条文规定输水干管不宜少于两条或采取其他安全供水措施。

17.4.3提出城市给水工程的供水水压目标。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相当于将水送至6层建筑物所需的最小水头。高层建筑所需的水压不宜作为城市的供水水压目标,仍需自设加压泵房供水,避免导致投资和运行费用的浪费。考虑到近期改造难度比较大,城市供水系统可逐步改造,远期达到水压要求。

17.4.4 关于配水管网设计水量和设计水压计算及校核的规定。

为合理确定配水管网的管径、水泵扬程及高位水池的标高等,必须进行配水管网的水力平差计算。为确保管网在任何情况下均能满足居民用水要求,配水管网除按最高日最高时的水量及控制点的设计水压进行计算外,还应按发生消防时的水量和水压要求、最大转输时流量及干管事故水量等三种情况进行校核;如校核不能满足要求,则需要调整某些管段的管径。

17.4.5提出了城市配水管网布置的要求。为了配合城市和道路的逐步发展,管网工程可以分期实施,近期可先建成枝状,城市边远区或新开发区的配水管近期也可为枝状,但远期均应连接成环状网。

17.4.7 由于镀锌钢管易老化,形成二次污染,故禁止在生活给水管道上采用。目前各种新型管材较多,应合理选用以减少二次污染。

17.4.8 市政道路上的给水管管径不宜过小,以满足消防要求并留有余地。当给水管管径较大时,以输水为主。为保证输水安全,不宜在管道上设过多的接口,故需设配水管。

18、排水工程

18.1 排水体制

18.1.1提出排水体制选择的依据。排水体制的选择,应根据城市规划、本地的降雨情况和污水排放标准、现有排水设施、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排水体制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下,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采用分流制,经济条件差而自身条件好的可采用部分分流制、部分合流制,待有条件时再建完全分流制。

18.1.2提出了新建、扩建或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的要求,对于确实实施有困难的地区可以通过近远期相结合的办法(例如截流式合流制等排水体制),逐步改造为分流制;同时也提出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布设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合理性,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更高要求。

18.2 污水量

18.2.1根据用水性质采用不同的污水排放系数这种方法计算的污水量比较合理。生活给水中除洗涤、沐浴与冲厕外,其他用水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损耗,故其污水排放标准取90%;道路广场与公共绿地浇洒用水中除部分渗入地下外,其余大部分进入雨水排水系统,故不计入污水量。

18.2.2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污水系统在水量估算时,宜考虑地下水渗入量。因当地土质、管道及其接口材料和施工质量等因素,一般均存在地下水渗入现象。但具体在

不同情况下渗入量的确定国内尚无成熟资料,国外个别国家也只有经验数据。日本采用每人每日最大污水量10%~20%。据调查,上海浦东城市化地区地下水渗入量采用10m3/(km2·d),具体规划时按计算污水量的10%考虑。根据惠州当地的水文地质状况,结合管道和接口经常采用的材料以及当地施工质量等情况确定,按照计算污水量的10%考虑。

18.3 城市雨水量

18.3.1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是防止雨水径流危害城市安全的主要工程设施,也是城市废水排放的受纳水体。城市防洪工程是解决外来雨洪(河洪和山洪)对城市的威胁;城市排涝工程是解决城市范围内雨水过多或超标准暴雨以及外来径流注入,城市雨水工程一般属于防洪工程范围。如果城市防洪、排涝系统不完善,只靠城市排水工程解决不了城市遭受雨洪威胁的可能。因此应相互协调,按各自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8.3.4 径流系数的选用,在区域雨水量估算中宜采用城市综合径流系数。我们认为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排水工程规划中,宜采用城市综合径流系数(表18.3.4-1),即按规划建筑密度将城市用地分为城市中心区、一般规划区和不同绿地等,按不同的区域,分别确定不同的径流系数。在选定城市雨水量估算综合径流系数时,应考虑城市的发展,以城市规划期末的建筑密度为准,取值不可偏小。在详细规划阶段,用地性质已经确定,汇水区域内各种汇水条件也已经明确,宜采用分类别的径流系数(表18.3.4-1),即按不同的汇流区域选用不同的径流系数。相比直接套用综合径流系数更合理一些。

综合径流系数表18.3.4-1

径流系数表18.3.4-2

18.3.5本条规定城市雨水管渠规划重现期的选定原则和依据。规划重现期的选定,应根据城市性质的重要性,结合汇水地区的特点选定。排水标准确定应与城市政治、经济地位相协调,并随着地区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不断提高。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宜采用3~5年,其他地区可采用1~2年,在特殊地区还可采用更高的标准。在一些次要地区或排水条件好的地区重现期可适当降低。

18.4 合流水量

18.4.2截流倍数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和水量及其总变化系数、水体卫生要求、

环境保护要求、水文、气象以及城区街道的路面卫生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截流倍数大,则排水系统投资加大;截流倍数小,则受纳水体受到污染,故选择截流倍数时应十分慎重。

18.5 排水泵站

18.5.1 提出排水泵站的规划用地指标。本指标是在参照了深圳市的相关成果与经验后确定的。如果确因特殊情况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结合具体情况,按照排水泵站选址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可想到的内部配套建(构)筑物布置的情况及平面形状、结构形式等合理确定用地指标。

18.5.2提出排水泵站与规划居住、公共设施建筑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并进行绿化的要求。具体的距离量化应根据泵站性质、规模、污染程度以及施工及当地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鉴于现在无这方面的科研成果供采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也无量化,经与相关技术人员研究,认为“距离”的量化应视规划城市的具体条件、经环境评价后确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适当大些。

18.6 污水处理与利用

18.6.2城市污水是一种资源,宜合理利用污水经再生处理后作为城市用水的补充。根据城市的需要和处理条件确定其用途。在制定污水回用方案时,应对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和环境影响等情况进行全面论证和评价,做到稳妥可靠,不留后患,不得盲目行事。对不能利用或利用不经济的城市污水应达标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受纳体。排入受纳土地的污水需经处理后达到二级生化标准或满足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

18.6.4提出城市污水处理厂位置选择的依据和应考虑的因素。污水处理厂选址应根据城市的规划布局,结合各项自然条件,按城市的实际情况综合选择确定。

18.6.5提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用地指标。污水厂面积的确定不仅应考虑规划远期的需要,还应考虑满足不可预见的将来扩建的可能,其用地控制指标根据《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确定。表中深度处理的用地指标是在污水二级处理的基础上增加的用地。深度处理工艺按提升泵房、絮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送水泵房等常规流程考虑;当二级污水厂出水满足特定回用要求或仅需某几个净化单元时,深度处理用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降低。

18.6.6提出在污水处理厂周围应设置防护绿带的要求。污水处理厂在城市中既是污染物处理的设施,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除厂区在平面布置时应考虑生产区与生活服务区分别集中布置,采用以绿化等措施隔离开来,保证管理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增进职工的身体健康外,还应在厂区外围设置一定宽度(不小于10米)的防护绿带,以美化污水处理厂和减轻对厂区周围环境的污染。

18.7 排水管渠

18.7.1 提出城市排水管渠应以重力流为主的要求和压力流使用的条件。

18.7.2提出排水管渠干管的布置原则,尽量利用地势,以方便汇水,同时应在近远期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时序,提高近期建设的可操作性。

18.7.3 提出排水管道宜沿规划道路敷设的要求。污水管道通常布置在污水量大或地下管线较少一侧的人行道、绿化带或慢车道下,尽量避开快车道。参考《惠州市工

程管线综合标准与准则》的规定,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36m 时,可考虑在道路两侧各设一条雨、污水管线,便于污水收集,减少管道穿越道路的次数,有利于管道维护。

18.7.6 提出截流式合流制截流干管设置的最佳位置。沿水体岸边敷设,既可缩短排水管渠的长度,使溢流雨水很快排入水体,同时又便于出水口的管理。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溢流井的设置尽可能位于受纳水体的下游,截流倍数以采用2~3倍为宜,环境容量小的水体(水库或湖泊)其截流倍数可选大值;环境容量大的水体(海域或大江、大河)可选较小的值。具体布置应视管渠系统布局和环境要求,经综合比较确定。

18.7.7 提出排水管渠断面尺寸确定的原则。既要满足排泄规划期排水规模的需要,并应考虑城市发展水量的增加,提高管渠的适用年限,尽量减少改造的次数。除注意在估算城市排水量时采用符合规划期实际情况的污水排放系数和雨水径流系数外,还应给城市发展及其他水量排入留有余地,因此将最大充满度适当减小。

18.7.8 污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比《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适当地降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污水量留有余地,同时可以减少堵塞。经计算,在较小的坡度下,可预留过水量约20%-30%。

19、电力工程

19.1负荷预测

城市电力工程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电力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深化和落实。城市电力工程规划是依据城市规划和地区电力系统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及有关标准,并考虑本地的资源条件、能源的合理利用等因素,正确处理近、远期发展关系,提出城市发、输、变、配、用电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电力规划方案。并根据负荷分布和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对城市各项电力设施在城市空间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与城市电力发展存在相互制约的因素。城市电力发展应立足于满足城市用电需要,同时,城市国民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的确定也受电力供应条件的制约。在编制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的工作过程中,城市规划、电力等部门应共同研究、密切配合,才能使电力工程规划科学合理、经济实用。

19.1.1负荷预测是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编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合理确定城市电源、电网规模和布局的基本依据。负荷预测要有科学性,应采用多种方法预测,互为补充,相互校核。常用的负荷预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弹性系数法:适于中、远期负荷预测,其预测数学模型为:

A=A 0(1+R )n ·X 或A =A 0(1+X ·R )n

式中:A ——预测期末用电量(或负荷)值;

A 0——预测起始年用电量(或负荷)值;

R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

N ——预测期年数;

X ——电量弹性系数或电力弹性系数。

()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年均增长速度

或负荷用电量电量或电力弹性系数=

采用弹性系数法,关键是对预测期弹性系数的确定。预测期弹性系数应以现状弹性系数为基础,并对今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用电结构变化以及节能等情况加以分析确定。采用弹性系数法既可用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综合预测,也可用不同产业产值进行分项预测,然后汇总所得预测总值。当规划弹性系数小于1时建议用A=A0(1+X·R)n 公式计算,规划弹性系数大于1时建议用A=Ao(1+R)n·X计算。

(2)单耗法:根据产品(或产值)用电单耗和产品数量(或产值)推算用电量。使用单耗法预测用电量时,应充分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节电工作的深入,各种产品用电单耗发生的变化值。单耗法主要用于预测工、农业用电负荷,适于近、中期规划。

(3)负荷密度法:应根据不同的用地功能,分别采用不同的负荷密度指标。在汇总各不同地块的负荷值时,应考虑不同地块间负荷的同时系数。负荷密度的取值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用地性质、不同时期、不同开发强度的要求,并与其它指标相互校核。

(4)综合用电水平法:确定综合用电规划指标时,首先要研究现状用电指标,并参考国内外同类型城市的用电指标,结合本地能源资源条件、能源构成、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气候、生活习惯、供电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综合用电水平法主要用于预测城市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负荷。

(5)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法:应注意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的选取,既要考虑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要能适应远期负荷增长的用电需要。在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用电负荷指标时,应明确所用指标值中的含义,当用户计算负荷即最大负荷归算至该地区110千伏电网的负荷时,应考虑户与户之间、住宅楼之间、10千伏变(配)电所之间、110千伏变电站10千伏配出线之间等的各级同时系数。

19.1.2 城市规划用电指标的确定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和长时间的资料积累。本标准的制定参考了《惠州“十一五”电网规划》和本院近几年在惠州市所作的各类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正在编制的《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负荷预测时必须考虑相应片区的开发强度和节能设备的使用,以及其他种类能源的代换使用等因素。在不同层次规划中,应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相互校验,指标的选取应结合规划对象的自身特点,近远期结合,并应与上层次规划相互校核。出入较大的应找出问题所在,深入研究确定。

19.1.2.1负荷密度值是参照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区现状负荷密度值及国内典型大城市中心区、一般市区、镇区负荷密度值资料确定。根据资料统计,惠州市2004年城区内负荷密度为1.12万千瓦/平方公里,惠阳区为0.67万千瓦/平方公里,大亚湾区负荷密度值为1.73万千瓦/平方公里。考虑城市可建设用地及负荷增长情况,规划负荷密度推荐指标宜为:1.2-2.5万千瓦/平方公里,该标准适用于分区规划及以上层次规划。

19.1.2.2人均综合用电负荷值是参照惠城区现状人均综合用电负荷值,以及国内典型大城市中心区、一般市区、镇区人均综合用电负荷值资料确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百年规划与梦想——卡尔加里城市规划的启示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百年规划与梦想——卡尔加里城市规划的启示 摘要: 近100年前,城市规划师托马斯.墨森(Thomas H.Mawson)为卡尔加里市做的城市总体规划,在100年后的今天,当卡尔加里早已从一个小镇一跃成为加拿大第五大城市时,整个城市却仍然保持有可持续发展的势头,这不得不归功于100年前所做的城市规划。我们在感叹城市规划师的远见卓识外,是否还有更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与学习呢?分析卡尔加里城市规划成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规划师、政府、公众的参与和互动是整个城市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法律的保障则是坚强的后盾。 关键词: 卡尔加里百年规划托马斯.墨森 引言: 城市规划不是城市以巨大的费用推倒重建的过程,而是对现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机会的合理预测和规划。当时机成熟时,我们才有可能一点一滴地打造出一个理想的城市。 ——摘自《托马斯.墨森在卡尔加里的演讲》(1912年) 背景: 加拿大新兴的工业城市卡尔加里位于大艾伯塔省南部落基山脉东麓,是艾伯塔省经济、金融和文化的中心。卡尔加里一词的意思是“清澈流动的水”。这里早先是一个牧场,二十世纪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从最初的4.4万发展成为96万,从占地 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的小镇发展 到724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凭 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辉煌蓬 勃的石油工业,排名居世界前十位 的人居生活环境,卡尔加里如今已 成为享誉世界的加拿大第五大城 市。而近年来仍以平均每年吸引 25000人口移居的速度不断扩张 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急速生长的 过程基本上保持了平稳、有序、按 部就班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时间回到1912年的春天,英国城市规划师托马斯.默森受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市政府的邀请来到卡尔加里,为市议会及部分市民阐述他的规划思想。同年年底,他被雇用并随后完成了卡尔加里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卡尔加里市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控制性初步规划”。后来称之为墨森规划(Mawson Plan)。当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查看卡尔加里城区用地规划图时,近百年前的默森规划的影子仍清晰可辨。今天卡尔加里的城市道路网、快速交通干线、公交系统、城市景观、河流保护、开敞绿地、公共基础设施、中心区控制性规划、城市天际线设计和城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2019-2020年惠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doc

目录 1、总则................................................................................................... 1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 3、居住用地 (15) 4、公共设施 (22) 5、工业用地 (32) 6、仓储用地 (36) 7、城市绿地 (38)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46) 8、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 (46) 9、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49) 10、非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50) 11、建筑退让用地界线 (51) 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53) 第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与山体保护 (54)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4) 14、风景名胜区保护 (56) 15、山体保护 (57) 第四部分道路交通与市政工程设施 (58) 16、交通设施 (59) 17、给水工程 (61) 18、排水工程 (64) 19、电力工程 (67) 20、通信工程 (72) 21、燃气工程 (75) 22、管线综合 (78) 第五部分其它设施 (79) 23、环境卫生 (79) 24、综合防灾和减灾 (83) 25、三区、四线空间管治 (88) 第六部分附则 (89) 26、本“标准与准则”实施 (89) 27、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89)

28、名词解释说明 (89) 附件名词解释 (90) 1、总则 1.0.1 2005年3月惠州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市政府制定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作为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惠州市规划局曾于1993年制定了《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93版《惠标》”,用以指导全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对于城市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的发展目标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本次修订的《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本《标准与准则》”)重点对1993年以来执行的标准与准则进行了从结构体系到具体内容上的全面检讨,结合惠州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形势的变化而进行: (1)中央制订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 (2)惠州市提出了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广东省现代化数码产业名城”的发展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的各类设施条件; (3)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4)城市市区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发展空间的战略性转移,要求尽快整合“一市二城三片”的布局结构; (5)近年来国家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广东省建设厅为规范全省城乡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相继颁发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一系列行业标准,需要与之保持一致。 本《标准与准则》修订工作,应遵循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结合在大学城地区建设一批集科普教育、知识传播和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文化设施,将提升南方新城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完善陈江和惠阳副中心文化设施,全面推进社区文化站网点规划建设。 199江北中心区将建设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长远来看,计划在南部新城中心区增加一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娱乐设施,特别是扩大大型会展设施,提高惠州会展、文化、商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镇)、社区四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布局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 加强文化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特色村落和特色民居的保护和修缮,挖掘其文化和旅游内涵,依托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小而精”主题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做好四东地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弘扬地方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第八十四条在体育 199南部新城组团北侧规划一个市级体育中心,可举办综合性体育赛事和国际大型单项体育赛事,包括体育场、辅助训练场及配套管理设施用地、体育学校和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专项体育训练基地。结合周边地形条件,建设大型体育公园。保护江北中心区现有的体育中心计划在惠阳和陈江各增加一个体育中心。惠阳体育设施集中在棕榈岛高尔夫球场附近的滨水区和新桥区西部。陈江体育设施 集中在陈江中心区南部,与集团文化中心相结合。按照“两个运动会、

一个游泳池、一个博物馆”的标准,将设立一个体育活动中心,每个规划用地面积不少于8公顷。该规划强调配合区内公共服务分中心的建设,并设置游泳场馆、网球场、篮球排球场等体育设施,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各类学校和大型工矿企业的体育设施提倡社会化使用,避免资源浪费。第八十五条医疗卫生 将全面提高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在XXXX,保健服务的现代化将基本实现,XXXX的病床总数将在xxxx达到一家医院。保留惠阳区2个市级和1个慢性病防治机构,将惠城区慢性病防治机构改为惠城区医疗机构。取消市、区卫生防疫站,设立市卫生监督办公室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每组设立卫生监督办公室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市、区两级设立 个妇幼保健机构。惠城区和惠阳区各保留一所妇幼保健院,并设立一所市级妇幼保健院。在城市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在惠阳-大亚湾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在陈江-仲恺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保留一所市级卫生学校,新建一所“1XXXX年人口规模及相关标准安排的敬老院”,逐步建立市、区、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第八十七条农村配套设施 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医疗、教育、生活用品供应等)建设投资。)在农村居民点,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和 农业生产资料支持,改善农村综合发展环境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八十八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1)文物的维护必须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严格保护其原貌、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

城市规划原理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 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

惠州市东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惠州市东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规划依据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J 185-200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惠州市现行城市规划标准与规范、惠州市规划建设局的评审意见和其它部门的相关文函和会议纪要。 1.2 规划原则 ⑴.加强与惠州市正在组织编制的上层次规划衔接的原则; ⑵.处理好村民用地,增强规划可实施性原则; ⑶.充分发挥优势原则; ⑷.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 ⑸.弹性控制原则。 1.3 规划范围 东临三环路,西邻新开河,南抵西枝江,北接广汕公路,总用地面积为304.25公顷,控制人口规模约为6.5万人。 1.4 生效日期 本规划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1.5 使用原则 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及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文件的规定。本文件未包括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惠州市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相关条款的规定。

第二章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2.1 发展目标 ⑴.建设成为惠州市区配套设施完善、社会服务齐全、具有现代特色的居住 社区; ⑵.建设成为惠州市两江四岸风景带的重要景观节点。 2.2 功能定位 惠州市区的以居住为主的社区。 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编码 3.1 地块划分及编码 3.1.1 建立地块控制指标和细分地块控制指标的指标系统。地块是以道路界线和自然界线为边界。细分地块是在地块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 3.1.2 地块编码采用二级编码方式,由编制区代码——地块代码组成。编制区代码采用DJXC(东江新城拼音缩写)代码,地块代码采用阿拉伯数字代码,由DJXC-01至DJXC-37,共计37个地块。 第四章建设用地性质控制 4.1 土地使用性质控制 4.1.1 规划区土地使用性质基本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分至中类,增加了村民自留居住用地、老村庄用地、市级公共设施用地、市级教育设施用地(实验高中用地和实验小学用地)、排涝站用地和自然生态绿地类别,并规定村民自留居住用地的用地代码为R*,老村庄用地的用地代码为R&,市级公共设施用地

惠州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惠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代拟) 2017年07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实施和修改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管理机构】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惠城区行政区域内(芦洲镇、横沥镇除外)城乡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指导和监督全市的城乡规划工作。 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根据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委托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承担本区域内城乡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 博罗县、惠东县和龙门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做好其辖区内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发改、国土、房管、交通、水务、城管执法、环保、农业、卫生、公安、财政、人防、园林、林业、教育、文物等有关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城乡规划委员会】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设立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对本辖区内的城乡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委员由人民政府(管委会)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其中专家和公众代表人数应当超过全体成员的半数以上。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由人民政府(管委会)从委员中指定。 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审议的内容和议事规则由其章程作出规定。 第五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省有关标准和规范,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向社会公布后实施。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2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2

9、住宅建筑控制要求 9.1住宅建筑高度和层数的划分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结合惠州实际情况确定。平顶房屋建筑高度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屋面面层及女儿墙高度计算,坡屋顶建筑高度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总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的25%,且高度不超过4 米的不计入高度之内。住宅建筑层数,低层住宅为1—3 层以下,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5 米;多层住宅为4—6 层,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9.5 米;中高层住宅为7—9 层,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8.5 米,高层住宅为10层及10 层以上。 9.2住宅建筑间距 9.2.1住宅建筑间距的确定,是为了保证住宅能有一个良好的室内外空间环境。既要满足室内的日照、采光要求,又要保证室内人活动的安全性和通风卫生条件,还应满足室内居民私密性的需求。同时,从建筑群体考虑,应满足工程管线埋设和城市设计空间环境要求。 住宅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个方面,凡泛称的住宅间距系指正面间距。决定住宅建筑间距的因素很多,根据惠州所处地理位置(低于北纬25 度的地区)与气候状况以及居住区规划实践,除了国家标准规定的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外,通风、安全及视线干扰等问题也应作为主要因素。 9.2.2确定住宅建筑间距是综合考虑了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参考国内其它城市对住宅间距控制的成功经验,结合惠州的自然条件和用地实际情况,针对新区和旧区的不同要求,对不同层数、朝向、方位的住宅建筑,确定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以日照标准的要求为主,侧面间距则以其它因素为主,并作了具体规定。 9.2.2.1平行布置的低层、多层、中高层(小于28.5 米)住宅建筑间距:在新区平行布置的建筑朝向(含南北、东西朝向)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1.0 倍;在旧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 倍(含南北、东西朝向);当南侧建筑为5 层以上(含5 层)的点式住宅且面宽小于24 米时,可按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 倍控制;5层以下住宅建筑间距不应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0 倍。 中高层、高层住宅建筑间距:以南侧建筑高度25 米为基数,当建筑高度大于25 米且小于或等于49 米时,建筑高度每增加3 米,间距增加1米,建筑高度增加不足3 米,按3 米对待;当建筑高度大于49 米时,建筑高度每增加4 米,间距增加1 米,建筑高度增加不足4米时,按4 米对待。 9.2.2.2垂直布置的低层、多层住宅建筑间距:南北向的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 倍,旧区不应小于0.7 倍;东西向的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7 倍,在旧区不应小于0.6 倍。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侧面宽度大于24 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 9.2.2.3多层和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的住宅间距控制。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

1.场地分析的一般程序为 1 画出场地的范围和形状以确定它的合法用地范围 2 确认房屋的缩进距离和已有土地所有权。必要时标出建设项目,场地绿化,未来发展等所需要的面积和体积。 3 分析地形和地质条件,确定施工和户外活动区域的位置 4标出可能不适于建设房屋的陡坡和缓坡。 5 定出可作为排水区域的土地范围 6 绘制现有的排水结构示意图。明确地下水位的高度。标出可能遭受地表水,洪水过度冲刷和寝室的区域。 7 确定予以保护的现存树木和自然植物的位置 8绘制现有的水文图,标出予以保护的湿地,河流,分水岭,冲积平原和海岸线。 9绘制气象图:日照,主导风向,预期降雨量。考虑地形和相邻建筑对日照程度,挡风效果,眩光可能性等的影响。把太阳辐射作为潜在能源进行评价 10 确定通往公共道路和公共交通停车站的可能路口 2.场地平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1场地开发和建设应尽量减小场地和周边地界自然排水方式的改变。若改变地形,应规划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 2 尽量使场地开发和基础施工所需的开挖土石方量和回填土石方量

相等。. 3 避免在易于腐蚀和滑坡的坡地上建设 4 要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尽量减少在此类场地上的建筑面积。 5 要尽量减小对场地地形和原有植被的破坏 6依坡建设房屋时,要设置挡土墙或阶形台地。 3.基地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有哪些要求? 建设场地应与道路相连接,或设通道与道路相连接。若基地与道路相临街,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基地内的通道应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空地。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机动车与自行车公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消防车通路不应小于3.5m,人行道路不应小于1.5m,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4.边坡加固 碎石护坡挡土墙护坡种植植物护坡 5.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礼制理念和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的不同,举例说明这些理念是如何在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中体现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与编制程序目录:

?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

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 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3)元大都规划布局特点: (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相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建设与规划,事前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 4)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以天子为中心,皇权至上) 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左祖右社) 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北门玄武门外设内市(前朝后市) (2)、中轴对称: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惠州市人民政府

目录 1、总则 (1)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1) 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 3、居住用地...................................................................................... . (9) 4、公共设施 (13) 5、工业用地 (20) 6、仓储用地 (21) 7、城市绿地 (22)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25) 8、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 (25) 9、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27) 10、非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28) 11、建筑退让用地界线 (29) 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31) 第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与山体保护 (32)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2) 14、风景名胜区保护 (33) 15、山体保护 (34) 第四部分道路交通与市政工程设施 (35) 16、交通设施 (35) 17、给水工程 (39) 18、排水工程 (42) 19、电力工程 (44) 20、通信工程 (47) 21、燃气工程 (49) 22、管线综合 (51) 第五部分其它设施 (52) 23、环境卫生 (52) 24、综合防灾和减灾 (54) 25、三区、四线空间管制 (58) 第六部分附则 (59) 26、本“标准与准则”实施 (59)

附录A 用词说明 (60) 附录B 名词解释 (60)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1、总则 1.0.1为认真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实现惠州市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的发展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惠州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认真做好《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编制工作”和“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的精神,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标准与准则。 1.0.2本标准与准则以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同类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现行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惠州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与准则属地方性技术规定。 1.0.3在惠州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的惠城、惠阳—大亚湾、陈江—仲恺三个组团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标准与准则执行。中心城区以外的各县(区)、建制镇参照本标准与准则执行。 1.0.4惠州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城市用地与分类 2.1.1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2.1.2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它相关因素。 2.1.3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8中类、83小类。 2.1.4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1.5城市用地分类代号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采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各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第二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起源与发展实践_15_

第二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起源与发展实践 城市的规划与实践,是政治、经济、社会和物质诸方面构成的。因此,只有把这些问题放到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形态中整体地加以考察,才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1。城市规划离不开实践,而实践都是与当时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通过对规划的时代背景,规划实践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与梳理,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认识客体的发展脉络,并较为准确地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2.1 控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控制性详细规划从产生到现在不过短短20多年的时间。它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空前快速发展而发展,并在不断地适应城市建设实践中变革前进。 2.1.1 控规产生的时代背景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势不可挡。但最直接导致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是新体制下关于城市土地管理上的和城市开发方式的转变。 (1)政府对城市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无计划划拨用地变为有计划划拨用地;零星分散拨地变为成片拨地;无偿使用土地变为有偿使用土地;单纯行政手段管理用地变为以行政、经济、法律并用的手段2。 (2)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的转变:零星建设变为成片综合开发;政府主导的公益建设变为多元经济要素投入的房地产开发3。 基于以上的变化,就要求在进行土地划拨、有偿出让和转让时,提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划要求和各项控制指标,既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又作为土地有偿出让使用的一种衡量标准,避免出现在多种经济要素投入的房地产开发中为获 1、吴良镛,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学,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编,地震出版社,1992 2、3、吕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

惠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三方技术审查工作办法

惠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三方技术审查工作办法(试行) 1 总则 为加强惠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管理,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的规定,在现有专家评审、部门征询、公众参与等程序的基础上,决定增加第三方规划设计机构技术审查程序,为规范第三方技术审查组织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惠州市区(含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及所辖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上报审批前的审查工作。各县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应具有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经验。 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出具的审查意见,与专家评审意见、部门意见、公众意见共同作为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查报批依据。 第三方技术审查主要依据为城乡规划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管理办法,其它相关依据与所审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依据相同。 2 校审组织 计划与委托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制定年度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计划时,统筹安排第三方技术审查(以下简称“校审”)工作。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收到规划编制送审方案后,选定委托第三方校审机构开展校审工作,明确总体要求并签订委托合同。第三方校审工作也可在项目专家评审前启动开展。 材料准备 由区规划主管部门(或镇政府)及规划编制单位配合市规划主管部门向第三方校审机构提供校审所需材料,材料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 (1)控规送审方案文件(纸质)及相关电子文件(含cad矢量文件)各一份。 (2)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资料(含cad矢量文件)。 (3)规划设计基础资料(含cad矢量文件)。 (4)各阶段公众参与意见及回复、相关部门审查意见、专家评审会议记录和专家评审意见及回复(可附于公众参与报告中)。 (5)若规划已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则提供对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意见落实的说明,详细阐述除城市规划委员会意见之外的修改。 校审单位对材料进行初步梳理后,可结合校审需求提出补充及答疑。 审查分为校审报告编制验收、按照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期跟进三个阶段。 第三方校审机构依照本办法开展技术审查后,对存在疑义的校审意见与设计方进行技术答疑,继而形成校审报告并提交市规划主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