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精品

城市规划-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精品

城市规划-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精品
城市规划-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精品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纲要公示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6条城市性质

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主的制造业基地,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第7条城市职能

(1)中心城市职能:惠州市是珠三角东部的次中心城市,随着规划区经济实力的提高,次中心城市的地位将会进一步突出。由于扼守珠江三角洲东部交通门户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高端位置,惠州市对博罗、龙门、惠东、河源、汕尾等地将会发挥更大的区域辐射和服务功能,包括商务、教育、就业、居住、旅游等方面。

(2)产业职能:惠州为广东省石化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石油及化学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业产业集群,形成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业发展优势(如服装、毛织、运动器材、灯饰等)。建立起旅游业产业集群。

第8条城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第一阶段:到20XX年,积极推进拥有惠州产业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质量和规模,梳理和整合空间资源、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大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基础性投入,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为城市的全面腾飞提供支持。

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推进现代化建设质量,建设魅力独特、经济强盛、生态环境优良、城乡协调、文化及旅游产业发达、社会文明、适宜人居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战略地位。

远景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9条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

(1)到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00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5800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学工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内源型经济;倡导循环经济策略,走集约、循环发展之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物流业、旅游业、服务业发展;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惠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10条社会发展策略

(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11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推进区域生态网络建设。以建立稳定、持续和高质量的生态网络体系为核心,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的综合治理,确保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安全。

(2)强化重点地区的生态建设。以积极的规划理念和财政政策,关注地区生态要素构成,划定禁建区和限建区域,保护河湖水系、山体林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加大生态廊道、区域绿地、环城绿地、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3)提升发展环节的生态保护行动。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协调发展,坚持建设、预防和治理并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

合,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12条空间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惠州与相邻城市经济发展走廊的建设,积极促进区域城市功能、产业互动,基础设施连接与共享,构筑开放、统筹与协调发展的,面向区域、整体提升的城市空间结构。

(2)提高运行效率。打破行政区划门槛,强化空间整合,优化功能配置,构建高效发展环境。

(3)有序推进沿海战略。构建多中心空间格局,加强沿海地区及过度地区的发展指引和服务体系的建立,构筑分工明确、有序推进的空间结构。

(4)构建城市特色。积极关注惠州山水生态城市要素构成特色,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处理好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确定规划期内生态保护的内容、范围和管制要求,建立持续的山水城市形象。

第三章城市发展规模与策略

第13条人口规模

规划区20XX年、2020年配套人口规模分别按230万人和370万人计算。

第14条城镇人口分布

第15条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区20XX年、2020年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253平方公里、427平方公里。不包括大亚湾石化工业基地占地2440公顷,惠州(荃湾)港区占地1450公顷,合计为3 890公顷。由于石化工业基地和惠州(荃湾)港区是区域级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其用地不纳入本次规划用地平衡。

第二部分统筹与协调发展

第四章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

第16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界定惠州市产业构成及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资源构成优势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区域定位,积极推进与相邻城市地区的产业互动、互补,构建区域一体化的、高效的发展环境。

第17条重大基础设施衔接与共享

(1)突出惠州港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定位,建立与产业功能区域高效的服务系统链接;(2)惠州港的疏港系统与深圳市干道网系统、东部工业区对外交通系统,实现一体化的无缝链接,提高整个地区经济运行效率。(3)预留轨道交通廊道。

与深圳相邻的惠阳-大亚湾地区,预留两条轨道交通线位走廊,一是城际快线轨道交通,该线预计起点为广州,经东莞沿海(珠江)、深圳机场,横向贯穿深圳从东部工业区延伸到大亚湾开发区规划的中心商务区,在深圳与惠阳交接的白云坑附近,预留两条轨道交通之间及其它公共交通的接驳站场;二是深圳3号线延伸至惠州核心城区新火车客运站(新桥片区——惠阳商务、商业中心区),与惠州南北向轨道交通接驳。

(4)沿海快速客运铁路站场的选址,考虑与东莞方向的快速交通系统的连接,扩大沿海快速客运铁路服务区域,推进东莞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5)惠州的沥林镇与东莞的谢岗镇同为边缘镇区和水源性缺水地区,两镇共享供水水源。

第18条跨地区产业协调发展

(1)惠阳西南部地区,依托深圳龙岗东部工业区和大亚湾西区第二产业规模化发展需求,利用空间资源存量优势,积极地推动现代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支持第二产业发展的商务及生活环境,以地区整体发展需求为目标取向,形成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功能布局。(2)深圳葵涌坝光地区被深圳市政府区定为精细化工片区,源于大亚湾作为广东石化基地之一的存在,两城市应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大项目带动下的产业链延伸长空间和基础设施支持系统。

深圳拥有工业发展成熟、投资能力、市场号召能力强等优势,惠州与深圳的优势正好形成互补。两地连片的工业发展用地规模超过二百平方公里,完全可以利用双方的优势,建立合作发展机制,推动产业聚集和规模放大。

第19条跨地区流域治理与保护

惠州与深圳应建立跨区域的河流整治与保护机制,改善淡水河(深圳境内叫龙岗河、坪山河)水质,为区域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起源于深圳梧桐山,流经深圳龙岗区的龙岗河、坪山河汇入惠阳区境内的淡水河,由于受上游深圳方面污水影响,水质严重恶化,长期处于超Ⅴ类状态,而且逐渐影响了西枝江下游河段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西枝江紫溪口至东江出口河段水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90年代初期的Ⅰ-Ⅱ类降至现状Ⅲ-Ⅳ类,出现有水不能用的局面,导致惠州和深圳在西枝江的水源点被迫搬迁。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20条市域城乡统筹战略

(1)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策,加速城乡要素的互动通道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投入,改善城乡区位关系、经济关系,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进程。

(2)加大城市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生活要素的投入,提高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水平与标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缩小地域差别和生活差别,推进农村现代文明进程。

第21条市域自然环境保护目标与策略

目标:保护惠州市山、林、河、湖、海共具的生态格局,不断增强和完善生态功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东江提供充足洁净的淡水资源为基本目标,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越价值,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及旅游产业,营造宜于创业的生产空间和适于居住的生活空间,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策略:惠州市划分为三个生态经济区:北东部山地丘陵农林牧生态经济区、中南部农、工、

商综合发展生态经济区和南部海洋水产资源保护生态经济区。

(1)以山川大势和地貌形态组合为基础,构筑惠州市区域大背景的生态环境格局。(2)以茂密广布的山地森林构筑惠州市域天然生态屏障。

(3)以10个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东江、西枝江及白盆珠等三大水库为中心建立市域生态系统。

(4)规划两江四岸(城镇内)、京九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和县道两侧各设置防护林带,滨海沿岸设置200—500米防护林带,构建绿色生态走廊。

第22条市域空间管制原则

(1)强化规划引导,高效、合理地使用建设用地;(2)严格控制禁建区的建设行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文化留存;(3)引导区域性设施建设,减少重复投资;(4)建立区域管治社会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23条市域空间管制策略

惠州市域空间划分为四级,城镇集中发展区、独立建设区、限建区、禁建区。

(1)城镇集中建设区:依据规划分区实施,由规划建设单位负责协调,国土、环保、水利、电力、电信等单位协同建设。

(2)独立建设区:适度建设,由所在地方政府进行建设审批,报上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限建区:规划区内不宜开发建设,成立市级区域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协调。对进入本区的产业采取准入性政策,严格限制国家或广东省产业政策明令禁止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产品;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损害健康和社会公利的项目;占地大、用水多、耗能大、技术落后以及会对附近生态保护地区环境产生危害的建设项目。

(4)禁建区:禁止建设,由各级林业、环保、文物、旅游、水利、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联合划定,以行业为主,协调管理。

第24条市域总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惠州总人口:20XX年达350-410万;20XX年达400-490万;2020年达510-650万。

市域城市化水平:20XX年达到63%左右,20XX年达到74%左右,2020年达到83%左右。

第25条市域城镇等级结构与人口分布

2020年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分为五个级别:

人口规模大于50万:惠城区(市区,包括桥东、桥西、江南、江北、龙丰、河南岸、小金口、水口、惠环、陈江)(153)和惠阳区(包括淡水、秋长、沙田、大亚湾)(81)。人口规模20-50万:惠东县城(40)和博罗县城(30)。

人口规模10-20万:新墟(11.3)、镇隆(10)、沥林(10.5)、龙门县城(17.1)、圆洲(10.4)、石湾(10.4)、马安(10.5)、三栋(15.3)。

人口规模3-10万:稔山(6.3)、黄埠(3.8)、吉隆(3.9)、龙溪(3.7)、平潭(4.2)、横沥(5.5)、潼湖(5.4)、潼侨(7.6)、多祝(3.0)、良井(3.9)、永湖(4.4)、汝湖(7.1)。

人口规模小于3万:港口、永汉、长宁、泰美、麻陂、杨村、柏塘、平陵、龙江、铁涌、公庄、增光、梁化、矮陂、龙华(博罗)、横河、九潭、石坝(蓝田)、麻榨、沙迳、安墩(石塘)、平海、福田、湖镇、巽寮镇、盐州、新庵、白盆珠、南昆山、观音阁、路溪、平安、左潭、芦洲(芦岚)、天堂山、地派、铁岗、大岚、龙华、响水、高潭(马山、宝口)第26条城镇职能

城镇体系职能划分为五个等级:

(1)惠城区(市区)、惠阳区(市区)为广东省及珠三角次区域中心城市。(2)惠城区(市区)、惠阳区(市区)和惠东县城为惠州市域中心城市。(3)博罗县城、龙门县城、石湾、杨村和稔山为地区性中心城市。(4)吉隆、新圩、沥林、圆洲、平陵、永汉、泰美、潼湖、湖镇、黄埠、巽寮、长宁、南昆山、矮陂、多祝、公庄和永湖为中心镇。(5)规划其它城镇为一般城镇。

第27条市域空间布局

规划市域空间格局为“一区四核五轴七节点”的“核心—网络—放射”状。

一区:惠城—惠阳(市区)为全市的城镇核心区,核心区向北延伸至龙门形成城镇发展副轴。

四核:惠城(城区及博罗县城)、惠阳城区(含大亚湾)、惠东县城为市一级主核心,龙门县城为山区发展核心,促进核心城镇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轴:惠城—数码工业园—联想工业园—三和开发区—惠阳城镇轴;深圳(香港)—新圩—陈江—惠州市区—杨村—河源发展轴;广州—博罗县城—惠城区—惠东县城—稔平半岛发

展轴;深圳(香港)—惠阳—惠东县城—汕头发展轴;惠城—龙门城镇发展次轴。

七节点:规划稔山、吉隆、新圩、多祝、杨村、圆洲、石湾为辐射轴上的中心城镇。

第28条发展指引

全市按五条产业轴线组织产业空间:国道G324产业轴线、惠深高速——惠河高速——省道S244产业轴线、省道S356产业轴线、惠澳产业轴线和沿海及沿江产业轴线。

国道G324产业轴线由四个经济板块组成:福田、长宁经济板块——以休闲旅游业为主;罗阳经济板块——以综合服务制造业为主;惠城区经济板块——以信息、金融、房地产、科技教育、商业、服务业为主;惠东县城经济板块——以商贸、物流业为主;稔平半岛经济板块——以旅游、海洋、制鞋业为主。

惠深高速——惠河高速——省道S244产业轴线由四个经济板块组成: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杨村经济板块——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品为主;新圩经济板块——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龙门县城经济板块——以建材及山区生态产业为主。

S356省道产业轴线由四个经济板块组成:惠阳区板块——以电子、商贸、金融、房地产业为主;惠东县城板块——以商贸、物流业为主;白盆珠板块——以旅游、生态经济产业为主。

惠澳产业轴线由三个经济板块组成:惠城区经济板块;惠阳区经济板块;大亚湾石化产业经济板块——以发展石化及其下游产业为主。

沿海及沿江产业轴线:沿海产业轴线贯穿大亚湾西区制造加工业板块、大亚湾石化工业板块、稔平半岛旅游与海洋养殖业及临海产业(备用)板块、黄埠吉隆制鞋业板块;沿江产业轴线经过沿东江中游的惠城区北部五镇生态农业经济板块、惠城区经济板块、博罗县城经济板块、潼湖生态农业经济板块、园洲-石湾制造业经济板块。

第29条市域交通发展规划

高速公路网:

(1)延伸广惠高速公路至稔平半岛;(2)建设沿海高速公路,贯穿深圳-大亚湾-霞涌-稔山-吉隆-汕头;(3)建设莞惠高速公路,贯穿东莞-镇隆-永湖-大岭-多祝-白盆珠-新庵;(4)建设广河高速公路,贯穿广州-南昆山-铁岗-左潭-平陵-河源;(5)建设盐地高速公路,贯穿盐田港-义和-湖镇-左潭-地派;(6)建设惠韶高速公路,贯穿惠阳大亚湾-永湖-马鞍-汝湖-泰美-平陵-龙门-韶关;(7)建设惠澳高速公路,

贯穿大亚湾-新桥-永湖-数码园-马安-水口-汝湖。

市域主干道:

(1)五横:

①广州-福田-龙华-柏塘-杨村-麻陂-河源;②广州-龙溪-罗阳-汝湖-仍图-横沥;③石湾-潼湖-陈江-惠城-平潭-平山-高潭;④新圩-秋长-淡水-沙田-白花-平山;⑤深圳-大亚湾-稔山-吉隆。

(2)五纵:

①地派-左潭-沙迳-横河-湖镇-龙溪;②蓝田-龙门-公庄-惠城-陈江-镇隆-新圩;③麻陂-仍图-水口-永湖-惠阳-大亚湾;④石坝-观音阁-横沥-平潭-白花-霞涌;⑤大岚-梁化-平山-稔山-港口。

铁路规划:近期沿海铁路客运专线;中期建设惠花铁路、杨平铁路;远期规划建设澳头—汕尾、澳头—碧甲、澳头—平湖(接广深线)等铁路。

港口规划:(1)沿海港口:以枢纽港的要求对惠州港进行规划建设,至20XX年,拥有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6个,1—5万吨级泊位18个,5000—1万吨级泊位11个,沿海港总吞吐能力达到8690万吨;到2020年,拥有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4个,1—5万吨级泊位25个,5000—1万吨级泊位16个,总吞吐能力达到15490万吨。

(2)内河港口:改造现有码头,提高靠泊能力;东江内河港区设石湾、园洲、龙溪、潼湖、博罗、惠城、汝湖、水口、仍图、泰美、观音阁11个作业区。至20XX年,拥有39

个300吨级泊位和19个500吨级泊位,吞吐量达到400万吨;至2020年,拥有42个300吨级泊位和24个500吨级泊位,吞吐量达到800万吨。

机场规划:近期利用原有平潭军用机场,开通民航航线,可重点发展货运业务;远期视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另择新址建设机场。

第30条岸线利用规划

(1)南海石化基地东边界以西、以南至坝光与深圳交界处岸线,除保留淡澳河出海口生态旅游保护岸线、澳头衙前片区城市生活岸线、南海石化隔离岸线外,规划为工业、港口岸线。

(2)南海石化基地东边界以东至稔平半岛西岸港口镇岸线,除建设碧甲港口、工业岸线、范和港区、亚婆角装卸点、港口镇海关监管二类码头等工业、港口岸线外,规划为生活旅游

岸线和水产盐业岸线。

(3)港口镇以东至汕尾交界处,规划为水产养殖岸线、生态保护岸线和备用岸线。

(4)大亚湾内除芝麻洲、麻洲、狗虱洲、黄鸡洲、马鞭洲、纯洲、喜洲、锅盖洲、桑洲等岛屿,其它岛屿均规划为旅游开发。

第31条海岛利用

大亚湾内有大小岛屿和岩礁近百个,芝麻洲、麻洲、狗虱洲、黄鸡洲等岛屿开发利用形成荃湾港区和临海工业基地,马鞭洲建设南海石化、广石化15万吨级原油码头,其它岛屿均可作为旅游开发,重点开发的有大辣甲岛、小辣甲岛、坪峙岛、三角洲、小星山岛、大三门岛等10多个岛屿。

第三部分都市区空间规划

第六章空间发展策略

第32条规划区划

在都市区范围内划分为四个次区域:

(1)惠城次区域:中心城包括桥东街道办、桥西街道办、龙丰街道办、江南街道办、江北街道办、河南岸街道办、水口街道办、小金口镇、汝湖镇、马安镇、三栋镇;独立镇包括永湖镇、平潭镇、良井镇。

(2)惠阳-大亚湾次区域:中心城包括淡水街道办、秋长街道办、沙田镇、澳头街道办、霞涌街道办;独立镇为新圩镇。

(3)陈江-仲恺次区域:中心城包括惠环街道办、陈江街道办、潼侨镇、镇隆镇;独立镇包括潼湖镇、沥林镇。

(4)北部山区次区域:中心镇为横沥镇;独立镇,包括矮陂镇、大岚镇、芦洲镇。

第33条城市空间布局

规划期内: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以都市区“一城三点、双心结构”为核心,以三横三纵城镇发展轴为重点,依托城镇群体,轴线拓展、梯度推进。

以白云嶂、红花嶂自然山体为绿心的“梭形”空间结构,梭形的两个顶点分别为惠城中心城和惠阳-大亚湾中心城,梭形的两个腰分别为陈江-仲恺中心城和淡水湖(数码园)片区。其中,淡水湖(数码园)片区是惠城中心城的组成部分,以高新技术、教育和体育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城市地区,片区东部延伸到惠东县城的大片区域,规划期内界定为城市远景发展的战略性地区,重点强调控制发展。

远景:融合、提升都市区西线发展轴,从“一城三点、双心结构”过渡到“一城三点、三心结构”,在逐步拓展、营造中线发展轴,提升东部惠东战略要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城乡一体为特征的“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

第34条次区域职能

惠城次区域——地区性主中心(广州、深圳是区域主中心,珠海主城区是区域性副中心),惠州主城区,是珠江三角洲外圈层重要的增长级,也是珠江三角洲向内陆地区传递区域辐射带动力的重要门户。

惠阳-大亚湾次区域——地区性副中心,加强产业极化,完善服务功能,与地区性主中心共同带动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陈江-仲恺次区域——加工制造业聚集区,珠三角东部电子电器业聚集区,重点加强产业升级和空间整合。

北部山区次区域——惠州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区内重要的生态屏障,应加大城市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能提升、生态环境保育、水源保护,推进镇区整合,提高镇区建设标准和综合配套水平,严格控制一切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建设行为。

第35条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政策要点

(1)消化存量: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用地功能规划整合,以消化存量建设用地为主,满足近期城市新增建设用地需求。

(2)开发控制: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政策,规划所界定的占用农田保护用地的使用周期,必须滞后于现状存量建设用地的使用时间,除特殊的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外,一般性的城市发展项目严禁占用农田保护用地。

(3)整合聚集:实施以城市重大项目、公共交通廊道为引导,成片整体联动、聚集配套开发、渐进衍开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效率,改变城市建设依托区域性交通廊道的建设模式。

第36条空间管制目标

(1)保全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区域生态“底线”的保障条件,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保护区域生态结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2)保护战略性资源。通过对具有整体战略意义的资源和交通发展空间的管制,防止战略性空间资源的破坏和低效利用,保障区域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条件,保持区域整体竞争力。

(3)优化空间结构。针对地区发展差异,空间分类管理,通过制定标准、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引导等措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实现区域全面发展。

(4)协调矛盾冲突。通过协调发展中的冲突和矛盾,保障区域整体利益,实现“双赢”和“多赢”。

第37条管制空间区划

强调从宏观层次根据空间的主要用途与特征对区域空间划为不同属性的空间,在同一空间内作统一的规划安排,实施统一的控制条件,从而使更大的区域空间用途的发展取得协调。将都市区域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1)禁止建设区包括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区域、重要的保护绿地以及国道、省道两侧划定的不准建设控制区。

(2)限制建设区为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者敏感区。

(3)适宜建设区为除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

第38条外围镇区发展指引

(1)坚持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突出特色、扶持重点、支持配套设施建设的原则,促进独立城镇建设质量的提高。

(2)合理归并、适度整合,提升中心镇的聚集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发展要素流动和土地的集约利用。

(3)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投入,改善人居环境,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七章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育

第39条禁建区保护指引

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建设行为。必须永久性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外,严禁在区内进行任何类型的开发建设活动。第40条限建区保护和利用指引

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应尽可能避让。

对于与限制建设区重叠的城市建设区,应提出具体建设限制要求,做出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并提出生态补偿措施。

应保持现状土地使用性质,非经原规划批准部门的同意,不得在限制发展区内进行非农建设项目开发。

第41条区域绿地规划指引

区域绿地是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突出地方自然人文特色和改善城乡景观环境,实行长久性严格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具有重大自然、人文价值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

规划区内的区域绿地构成包括:风景绿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湿地。

第42条环城绿地规划指引

环城绿带是指在城镇规划建设区外围一定范围内,强制设置的基本闭合的绿色开敞空间,作为永久性的限制开发地带,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

规划目标为传承自然脉络和历史文化,保护郊野和乡村特色,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城市建设与山川河流等大地景观相结合,支持城镇结构和布局优化。

(1)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果园、湿地。(2)公共性开敞绿地:公园、游乐园、野营基地、野生动物园、名胜古迹等。(3)体育运动设施:高尔夫球场、滑草场、赛车场、赛马场、马术表演场等。(4)绿化比率高、景观佳或旷地型用地:自来水厂、小型污水厂等大型公共设施;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村落等。(5)生产性绿地:花圃、苗圃、植物园等。(6)其它:纪念性林地、防护林等。

第43条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规划结构布局合理、总量达标、综合功能优化的城市绿地系统,创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和南亚热带地域风情的花园式宜居城市。

(1)体现惠州城市格局和自然山水特色;(2)城市绿地结构布局与城市形态演化相一致,与城市范围内的水系、道路、绿地等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一致;(3)城市绿地结构布局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相适应,能够明显地改善城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减灾防灾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景观游憩功能;(5)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绿地结构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划、人口分布相适应,满足市旅游发展的需求,构建具有优化综合服务功能的园林游憩系统。

第44条惠城次区域

利用惠城特有的两江一湖优势和丰富的山体等自然资源及各类历史人文资源,构筑融山、江、湖、城于一体的绿地系统。

第45条惠阳-大亚湾次区域

利用自然河湖水系、山体、滨海滩涂及各类历史人文资源,依托“山、海、河、道路、森林、湿地”要素,构筑惠阳——大亚湾“河海相通、山城一体”的特有生态绿化空间形态,形成“城市绿化海岸线、绿色河岸线、绿色交通线、绿色山麓线、绿色天际线”的城市绿地网络。第46条陈江-仲恺次区域

依托陈江-仲恺次区域现有空间布局结构,利用周边山体、湖泊水系等自然资源,构筑山水相连、山城相楔的生态绿化空间形态。总体采用“三轴、两河、多带、四区”的网络化城市绿地结构形式。

第47条北部山区次区域

北部山区以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为主,形成区域绿地合围城市建设用地的格局。

第48条水体保护策略

城市建设量“水”而行,按照水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引导和调控需求,合理安排城市建设规模和时序,加强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东江、西枝江

加强东江、西枝江的治理。严格划定东江、西枝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定专门的水源保护

条例,确保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规定行政交界的水质目标、总量控制目标、城市污水厂的建设、禁止建设的产业等。并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根据不同水功能区划的纳污能力,制定相应的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削减量目标和防治对策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保护水体水质。

(2)淡水河参照《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按整治目标,逐步做到水质达标交接;加大环保投入,制定分年度达标计划,采取坚决措施,削减排污量,逐步改善淡水河水环境质量。

(3)西湖通过引水、截污、疏浚、控制人口增长、控制面源污染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西湖水质的保护与改善;加强滨湖地区的地表绿化,进一步改善西湖周边道路的绿化,控制外围保护地带的建筑密度,提高绿地率,提高环境卫生整体水平;景区内除山区外,全部实行管网配水,污水必须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外排,不能直接向西湖排放,山区无条件敷设排污管道时,应配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4)水库对惠州境内的供水水源根据未来的发展,划分不同的层次,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分层次分重点的保护水源地。对于作为饮用水源的水库,严格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监管的力度,保证水源水库不受污染;对于已经失去饮用水源功能的水库可以考虑转换其功能,允许其库区一定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开发,对于非饮用水源水库,应按原设计功能加强管理。(5)大亚湾海域根据《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严格执行《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确保大亚湾海域Ⅲ类水质目标按功能达标;加强对政府环保职能部门的执法监督,严把除污化学试剂的质量关;进行防污教育,提高民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根据大亚湾海域的赤潮污染,制定污染防治规划及事故应急计划。

第49条水环境综合治理

(1)加强水源地控制区的保护和管理,河流及河道两侧设置绿化隔离带,保证水源的水质标准和卫生防护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XX)的各项规定。(2)根据水环境容量,合理进行工业布局,严格限制重污染工业的发展;各企业污水必须达到排放要求后接入污水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统一处理;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3)对惠城、惠阳城区进行排水管网改造,逐步建立健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强化规划设置的惠城区12座,惠阳区7座总共19座污水处理设施和其中部分采用生态湿地工艺进

行处理的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正常运转,污水经处理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地表水体,并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以改善水质。

(4)从源头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减施氮素化肥,在淡水河、西枝江流域,严格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减少对河流的污染。

(5)通过科普宣传、加强管理,降低城市面源污染物的产生;对进入东江、西枝江、淡水河和淡澳分洪河水体的污染物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控制;建立河流、水库生态隔离带,对非点源污染进行控制。各镇、区应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强协作,使水资源和水设施得到最大化利用。

第50条湿地保护与建设

(1)潼湖湿地:设立保护区,植被恢复、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扩大保护区面积,积极推进弃耕还湖、弃陆还水,成为惠州市调节洪涝灾害一道天然绿色屏障。

(2)淡水湖湿地:结合淡水河污染治理和远景淡水湖地区的环境建设,延续山水城市特色,集合现代发展理念,构建生态型城市水体景观。

(3)潼侨湿地:推进湿地型的综合环境建设,增强地区调节汛期洪水能力,同时构建远景城市地区的生态型城市水体景观。

第八章重要地区发展指引

第51条惠城江北地区发展指引(优化、发展控制、农保用地)

市级行政、会展和文化中心:以江北南区的市政府、体育中心为核心,以完善原有规划功能、完成城市政府的发展预期为主要目标,包括政府行政办公、会展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等。

铁路客运中心、物流商贸中心:将依托惠州铁路枢纽,在江北东北区部地区发展商贸业,在铁路西侧沿线,重点发展物流产业。

优先使用存量建设用地,优化、梳理和调整重要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包括东江沿岸地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控制、城市主干道两侧、火车站周边地区等。

第52条惠城西湖周边地区

市级商业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依托老城,通过降低开发强度、旧城更新改造,提高

城市发展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培育现代服务业和旅游接待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第53条惠城水口地区

以商业性开发为主的生活居住功能区域,临江地区将严格限制工业项目的选址,保护东江沿岸景观和水资源。

第54条惠澳大道数码园地区

规划期内以城市体育中心、高等教育中心、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基地给予定位,作为城市战略性地区,将严格控制地区投资质量和项目等级,建立高端城市建设标准的发展思路。其中,远期将结合淡水河改造,建设新的山水城市形象。

第55条陈江—仲恺核心城区

区级中心:强调为本地区服务的综合目标,通过空间整合,实施地区整体的效率开发战略。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仲恺开发区以及其管辖的镇隆北部工业园区,功能组合纳入组团的空间整体发展目标;

加工工业聚集区:组团外围、以区域交通为主要导向的发展地区,重点布局在潼侨、沥林和镇隆。

远期在组团西部,结合铁路搬迁,向北连接广惠高速公路新通道、向南连接惠州港疏港路的建设,规划设置物流产业园区。

第56条惠阳城区

城市次中心,商业和居住:中心区将以现区政府位置,向东延伸到新桥片区,形成全新面貌的中心区;与深圳龙岗区相邻地区,强调区域产业和城市功能的互补与统筹,集中布置一定规模的商业和生活居住功能的用地;

加工工业聚集区:主要布置在片区西南部,与大亚湾西区、深圳龙岗大工业区的产业类别趋同,形成产业集聚区域。

第57条大亚湾开发区

基础产业基地:石化产业集中布局东部地区,以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为带动的,占地27.8

平方公里的石油化学工业区;

港-铁物流产业基地:以惠州港、惠澳铁路为产业发展支撑要素,在北部地区建设港口与铁路联运一体化的物流基地,包括铁路编组站、港口集装箱堆场、港-铁物流转运基地等。第58条重要市政廊道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骨架需要的交通支持、空间资源特点形成的交通瓶颈、远程输水廊道需求等,由于关系到城市远期的运行安全所需要的综合市政廊道,规划提出给予重点控制。陈江-仲恺南北向复合交通廊道——为承担对外交通和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功能的复合型交通廊道,现有深惠高速公路和深惠一级公路。自然地理特征和现状城市建设已导致道路的可扩展空间非常狭窄。规划将深惠一级公路重新选线至城镇东侧规划建成区外围,避免对外交通对城市的干扰,道路两侧以工业用地和自然绿化用地为主;

莞惠高速及城市组团东西向交通廊道——承担对外交通和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功能的复合

型交通廊道,是城市东西向联系的最重要的交通廊道,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廊道位于山体之间,空间狭窄,远期交通条件非常脆弱,规划将严格限制非农建设用地在该区域选址;陈江-仲恺与惠阳组团交通廊道——是连接惠阳与陈江-仲恺的唯一通道。为了控制远期道路的建设成本,减少道路建设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对陈江-仲恺与惠阳组团交通廊道进行严格控制,重点是镇隆镇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的控制。

惠澳大道复合市政廊道——该廊道是惠州是南北联系最重要的空间,远期的交通功能还要叠加上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部分路段还布置有输水管道。鉴于该路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道路周边自然环境条件的特殊性(部分地段空间狭窄)。规划将惠澳大道复合市政廊道的控制管理纳入城市管制相关内容,以保持该廊道对城市安全运行的支持。

第四部分综合交通规划

第59条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与策略

与惠州市城市发展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需求、城市空间形态相匹配,建设高效、持续、安全、环保、以人为本、区域统筹与协调的交通体系。

(1)全力推进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2)优化区域交通、中心城之间交通及城市内部交通的路网体系;

(3)构建支持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发展、推动区域统筹与协调交通体系;

(4)完善城市内部路网结构,统筹站场选址、交通管制、交通梳理与路网系统的关系,改善微循环,提升城区内部综合环境质量。

(5)逐步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联系。

第九章对外交通规划

第60条港口

港口定位:以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大型临海工业开发提供服务为特色的重要外贸港口,发展方向是以石油化工产品、集装箱为主,兼顾件杂货和大宗散货运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全国主要沿海港口。

港口规模:20XX总吞吐量8690万吨,2020年达到15490万吨。

惠州港与深圳的几大港口(盐田、蛇口、妈湾等港)存在不同的分工,其中惠州港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功能更为突出。同时,未来集装箱与其他散杂货也存在超常速度增长的可能性,考虑规划的弹性,应结合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梳理疏港系统,以应对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类疏港需求,切实支撑港口的发展。

港口集疏运方式:惠州港进出口货物的类别构成中以油气品为主,港口的集疏运方式中水运、管道运输将占主要部分,预测远期水运占集疏运总量的40%,管道运输占25%,公路运输占30%,铁路运输占5%。

第61条陆路疏港系统

(1)利用沿海高速公路向南与盐坝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联系盐田港及深圳坝光精细化工园区;

(2)通过大亚湾西一路向西与深圳快速道路系统(南坪快速路和龙岗区外环路)衔接,联系深圳东部大工业区、盐田港、平湖铁路物流中心;

(3)经大亚湾西一路、西A路、惠阳西外环快速路向西北方向与省道S358(远期为快速路)衔接,进而向北通过国道G205与陈江物流园区联系,远期再由陈江分别通向广州方向和东莞方向;

(4)由惠澳高速向北与韶关、河源方向联系,同时与广汕高速公路、莞惠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衔接,联系东莞方向及惠州淡水湖地区(惠州数码园);

(5)通过沿海高速公路向东与深汕高速公路衔接,联系粤东其它城市。

(6)碧甲港区可以利用广惠高速东延线进行疏港。

第62条铁路

铁路系统:铁路主要包括京九铁路(客运功能和货运功能)、夏深沿海铁路(客运功能为主)、惠深铁路(客运功能和货运功能)和惠大铁路(港口的集疏运功能为主)。

铁路货运枢纽包括:惠州北站、陈江站、惠阳站和大亚湾站;

铁路客运枢纽包括:惠州北站、沿海高速铁路站、惠阳站和大亚湾站。

规划沿海高速铁路站位于惠大铁路与沿海高速铁路交汇处,兼顾惠城与惠阳两个中心城区,形成惠州市(区域性)客运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利用莞深高速公路,向西为东莞相邻区域提供服务,向东与规划预留的新机场区域接驳。

第63条机场

机场定位:近期利用现有机场,定位为珠三角地区的支线机场和地区性航空货运中心;远景规划区域性机场。

机场选址:陈江军垦农场和惠东北面现状机场以东区域。

两处选址各有优缺点:一方面,现状军用机场以东为山区,偏离了珠三角东岸主要发展区,机场服务腹地有限,而选址陈江交通便利,对片区的带动作用明显,且机场腹地相对较大,区域服务均衡;另一方面,由于现状军用机场以东地区偏离城市的建设区,对城市的建设用地影响很小,而陈江地区发展对用地的需求逐年增加,机场的选址可能对其用地造成影响。机场的建设时序判断:近期利用现状军用机场是较为现实和可行的,而远景机场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建设时间难以明确,规划以控制机场用地和相关空域为主要目的。近期出入机场的主通道:莞惠高速、惠澳大道、国道G324、省道S357,惠城三环路、四环路和惠阳外环路则通过与上述干线道路衔接可以到达机场。

远期出入机场的主通道:视机场选址而定,莞惠高速、惠澳大道、深惠高速、国道G324、国道G205、省道S357和惠城四环路等可能成为出入机场的主要通道。

第64条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链接)

城际轨道广州—惠州线、深圳—惠州线分别经博罗、惠阳城区与一号线接驳,并在江北铁路客运站和惠阳中心区形成轨道交通换乘枢纽。

第65条公路(高速公路、公路)

高速公路:规划和建设强调服务发展、连接重点、衔接设施、建立网络的战略,形成区域交通的重要载体。现状高速公路包括惠深高速、深汕高速、惠河高速和广惠高速;规划高速公路包括莞惠高速、粤湘高速、沿海高速、惠州盐田港疏港高速(惠澳高速)。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2019-2020年惠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doc

目录 1、总则................................................................................................... 1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 3、居住用地 (15) 4、公共设施 (22) 5、工业用地 (32) 6、仓储用地 (36) 7、城市绿地 (38)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46) 8、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 (46) 9、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49) 10、非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50) 11、建筑退让用地界线 (51) 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53) 第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与山体保护 (54)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54) 14、风景名胜区保护 (56) 15、山体保护 (57) 第四部分道路交通与市政工程设施 (58) 16、交通设施 (59) 17、给水工程 (61) 18、排水工程 (64) 19、电力工程 (67) 20、通信工程 (72) 21、燃气工程 (75) 22、管线综合 (78) 第五部分其它设施 (79) 23、环境卫生 (79) 24、综合防灾和减灾 (83) 25、三区、四线空间管治 (88) 第六部分附则 (89) 26、本“标准与准则”实施 (89) 27、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89)

28、名词解释说明 (89) 附件名词解释 (90) 1、总则 1.0.1 2005年3月惠州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市政府制定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作为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惠州市规划局曾于1993年制定了《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93版《惠标》”,用以指导全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对于城市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的发展目标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本次修订的《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本《标准与准则》”)重点对1993年以来执行的标准与准则进行了从结构体系到具体内容上的全面检讨,结合惠州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形势的变化而进行: (1)中央制订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 (2)惠州市提出了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广东省现代化数码产业名城”的发展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的各类设施条件; (3)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4)城市市区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发展空间的战略性转移,要求尽快整合“一市二城三片”的布局结构; (5)近年来国家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广东省建设厅为规范全省城乡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相继颁发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一系列行业标准,需要与之保持一致。 本《标准与准则》修订工作,应遵循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结合在大学城地区建设一批集科普教育、知识传播和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文化设施,将提升南方新城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完善陈江和惠阳副中心文化设施,全面推进社区文化站网点规划建设。 199江北中心区将建设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长远来看,计划在南部新城中心区增加一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娱乐设施,特别是扩大大型会展设施,提高惠州会展、文化、商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镇)、社区四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布局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 加强文化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特色村落和特色民居的保护和修缮,挖掘其文化和旅游内涵,依托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小而精”主题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做好四东地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弘扬地方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第八十四条在体育 199南部新城组团北侧规划一个市级体育中心,可举办综合性体育赛事和国际大型单项体育赛事,包括体育场、辅助训练场及配套管理设施用地、体育学校和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专项体育训练基地。结合周边地形条件,建设大型体育公园。保护江北中心区现有的体育中心计划在惠阳和陈江各增加一个体育中心。惠阳体育设施集中在棕榈岛高尔夫球场附近的滨水区和新桥区西部。陈江体育设施 集中在陈江中心区南部,与集团文化中心相结合。按照“两个运动会、

一个游泳池、一个博物馆”的标准,将设立一个体育活动中心,每个规划用地面积不少于8公顷。该规划强调配合区内公共服务分中心的建设,并设置游泳场馆、网球场、篮球排球场等体育设施,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各类学校和大型工矿企业的体育设施提倡社会化使用,避免资源浪费。第八十五条医疗卫生 将全面提高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在XXXX,保健服务的现代化将基本实现,XXXX的病床总数将在xxxx达到一家医院。保留惠阳区2个市级和1个慢性病防治机构,将惠城区慢性病防治机构改为惠城区医疗机构。取消市、区卫生防疫站,设立市卫生监督办公室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每组设立卫生监督办公室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市、区两级设立 个妇幼保健机构。惠城区和惠阳区各保留一所妇幼保健院,并设立一所市级妇幼保健院。在城市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在惠阳-大亚湾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在陈江-仲恺保留一个健康教育机构。保留一所市级卫生学校,新建一所“1XXXX年人口规模及相关标准安排的敬老院”,逐步建立市、区、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第八十七条农村配套设施 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医疗、教育、生活用品供应等)建设投资。)在农村居民点,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和 农业生产资料支持,改善农村综合发展环境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八十八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1)文物的维护必须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严格保护其原貌、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惠州市东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惠州市东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规划依据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J 185-200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惠州市现行城市规划标准与规范、惠州市规划建设局的评审意见和其它部门的相关文函和会议纪要。 1.2 规划原则 ⑴.加强与惠州市正在组织编制的上层次规划衔接的原则; ⑵.处理好村民用地,增强规划可实施性原则; ⑶.充分发挥优势原则; ⑷.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 ⑸.弹性控制原则。 1.3 规划范围 东临三环路,西邻新开河,南抵西枝江,北接广汕公路,总用地面积为304.25公顷,控制人口规模约为6.5万人。 1.4 生效日期 本规划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1.5 使用原则 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及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文件的规定。本文件未包括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惠州市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相关条款的规定。

第二章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2.1 发展目标 ⑴.建设成为惠州市区配套设施完善、社会服务齐全、具有现代特色的居住 社区; ⑵.建设成为惠州市两江四岸风景带的重要景观节点。 2.2 功能定位 惠州市区的以居住为主的社区。 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编码 3.1 地块划分及编码 3.1.1 建立地块控制指标和细分地块控制指标的指标系统。地块是以道路界线和自然界线为边界。细分地块是在地块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 3.1.2 地块编码采用二级编码方式,由编制区代码——地块代码组成。编制区代码采用DJXC(东江新城拼音缩写)代码,地块代码采用阿拉伯数字代码,由DJXC-01至DJXC-37,共计37个地块。 第四章建设用地性质控制 4.1 土地使用性质控制 4.1.1 规划区土地使用性质基本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分至中类,增加了村民自留居住用地、老村庄用地、市级公共设施用地、市级教育设施用地(实验高中用地和实验小学用地)、排涝站用地和自然生态绿地类别,并规定村民自留居住用地的用地代码为R*,老村庄用地的用地代码为R&,市级公共设施用地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第一章规划概况 (2)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 二、修编背景 (4)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 四、成都概况 (6) 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 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 七、规划重点 (22) 八、技术路线 (25) 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 一、发展总目标 (28) 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 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 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 一、区域协调策略 (34) 二、城乡统筹策略 (35) 三、生态优先策略 (35) 四、空间优化策略 (36) 五、产业转型策略 (36) 六、枢纽强化策略 (36) 七、文化引领策略 (37) 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 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 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 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 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 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 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 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 第六章城镇体系 (59) 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 二、发展策略 (64) 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 四、规划建设指引 (71) 五、规划措施 (76)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 一、第一产业 (78)

二、第二产业 (80) 三、第三产业 (87) 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 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 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 三、规划布局 (103)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 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 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 三、商业设施 (110) 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 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 六、体育设施 (118) 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 八、殡葬设施 (123) 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 十、农贸市场 (125) 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 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 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 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 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 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 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 一、现状及分析 (142) 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 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 一、总体要求 (154) 二、抗震工程 (154) 三、防洪工程 (163) 四、消防工程 (169) 五、人防工程 (174) 六、灾后重建 (178)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 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 二、给水工程 (187) 三、排水工程 (195) 四、电力工程 (204) 五、通信工程 (212) 六、燃气工程 (218) 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 八、能源发展 (232) 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 一、城市性质 (241) 二、城市职能 (242)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惠州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惠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代拟) 2017年07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实施和修改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管理机构】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惠城区行政区域内(芦洲镇、横沥镇除外)城乡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指导和监督全市的城乡规划工作。 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根据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委托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承担本区域内城乡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 博罗县、惠东县和龙门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做好其辖区内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发改、国土、房管、交通、水务、城管执法、环保、农业、卫生、公安、财政、人防、园林、林业、教育、文物等有关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城乡规划委员会】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设立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对本辖区内的城乡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委员由人民政府(管委会)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其中专家和公众代表人数应当超过全体成员的半数以上。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由人民政府(管委会)从委员中指定。 城市(乡)规划委员会审议的内容和议事规则由其章程作出规定。 第五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省有关标准和规范,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向社会公布后实施。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2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2

9、住宅建筑控制要求 9.1住宅建筑高度和层数的划分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结合惠州实际情况确定。平顶房屋建筑高度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屋面面层及女儿墙高度计算,坡屋顶建筑高度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总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的25%,且高度不超过4 米的不计入高度之内。住宅建筑层数,低层住宅为1—3 层以下,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5 米;多层住宅为4—6 层,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9.5 米;中高层住宅为7—9 层,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8.5 米,高层住宅为10层及10 层以上。 9.2住宅建筑间距 9.2.1住宅建筑间距的确定,是为了保证住宅能有一个良好的室内外空间环境。既要满足室内的日照、采光要求,又要保证室内人活动的安全性和通风卫生条件,还应满足室内居民私密性的需求。同时,从建筑群体考虑,应满足工程管线埋设和城市设计空间环境要求。 住宅间距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间距两个方面,凡泛称的住宅间距系指正面间距。决定住宅建筑间距的因素很多,根据惠州所处地理位置(低于北纬25 度的地区)与气候状况以及居住区规划实践,除了国家标准规定的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外,通风、安全及视线干扰等问题也应作为主要因素。 9.2.2确定住宅建筑间距是综合考虑了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参考国内其它城市对住宅间距控制的成功经验,结合惠州的自然条件和用地实际情况,针对新区和旧区的不同要求,对不同层数、朝向、方位的住宅建筑,确定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以日照标准的要求为主,侧面间距则以其它因素为主,并作了具体规定。 9.2.2.1平行布置的低层、多层、中高层(小于28.5 米)住宅建筑间距:在新区平行布置的建筑朝向(含南北、东西朝向)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1.0 倍;在旧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 倍(含南北、东西朝向);当南侧建筑为5 层以上(含5 层)的点式住宅且面宽小于24 米时,可按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 倍控制;5层以下住宅建筑间距不应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0 倍。 中高层、高层住宅建筑间距:以南侧建筑高度25 米为基数,当建筑高度大于25 米且小于或等于49 米时,建筑高度每增加3 米,间距增加1米,建筑高度增加不足3 米,按3 米对待;当建筑高度大于49 米时,建筑高度每增加4 米,间距增加1 米,建筑高度增加不足4米时,按4 米对待。 9.2.2.2垂直布置的低层、多层住宅建筑间距:南北向的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8 倍,旧区不应小于0.7 倍;东西向的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7 倍,在旧区不应小于0.6 倍。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侧面宽度大于24 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 9.2.2.3多层和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的住宅间距控制。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pdf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 一、规划期限 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 远期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范围 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 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 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 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规模 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

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 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 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 “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 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 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 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 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 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性质 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 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 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三)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以仁和沟、金沙江为轴向南延伸。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惠州市人民政府

目录 1、总则 (1)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1) 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 3、居住用地...................................................................................... . (9) 4、公共设施 (13) 5、工业用地 (20) 6、仓储用地 (21) 7、城市绿地 (22)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25) 8、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 (25) 9、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27) 10、非居住建筑控制要求 (28) 11、建筑退让用地界线 (29) 1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31) 第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与山体保护 (32) 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2) 14、风景名胜区保护 (33) 15、山体保护 (34) 第四部分道路交通与市政工程设施 (35) 16、交通设施 (35) 17、给水工程 (39) 18、排水工程 (42) 19、电力工程 (44) 20、通信工程 (47) 21、燃气工程 (49) 22、管线综合 (51) 第五部分其它设施 (52) 23、环境卫生 (52) 24、综合防灾和减灾 (54) 25、三区、四线空间管制 (58) 第六部分附则 (59) 26、本“标准与准则”实施 (59)

附录A 用词说明 (60) 附录B 名词解释 (60) 《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1、总则 1.0.1为认真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实现惠州市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的发展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惠州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认真做好《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编制工作”和“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的精神,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标准与准则。 1.0.2本标准与准则以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同类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现行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惠州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与准则属地方性技术规定。 1.0.3在惠州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的惠城、惠阳—大亚湾、陈江—仲恺三个组团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标准与准则执行。中心城区以外的各县(区)、建制镇参照本标准与准则执行。 1.0.4惠州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城市用地与分类 2.1.1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2.1.2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它相关因素。 2.1.3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8中类、83小类。 2.1.4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1.5城市用地分类代号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采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各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惠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三方技术审查工作办法

惠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三方技术审查工作办法(试行) 1 总则 为加强惠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管理,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的规定,在现有专家评审、部门征询、公众参与等程序的基础上,决定增加第三方规划设计机构技术审查程序,为规范第三方技术审查组织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惠州市区(含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及所辖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上报审批前的审查工作。各县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应具有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经验。 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出具的审查意见,与专家评审意见、部门意见、公众意见共同作为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查报批依据。 第三方技术审查主要依据为城乡规划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管理办法,其它相关依据与所审查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依据相同。 2 校审组织 计划与委托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制定年度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计划时,统筹安排第三方技术审查(以下简称“校审”)工作。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收到规划编制送审方案后,选定委托第三方校审机构开展校审工作,明确总体要求并签订委托合同。第三方校审工作也可在项目专家评审前启动开展。 材料准备 由区规划主管部门(或镇政府)及规划编制单位配合市规划主管部门向第三方校审机构提供校审所需材料,材料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 (1)控规送审方案文件(纸质)及相关电子文件(含cad矢量文件)各一份。 (2)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资料(含cad矢量文件)。 (3)规划设计基础资料(含cad矢量文件)。 (4)各阶段公众参与意见及回复、相关部门审查意见、专家评审会议记录和专家评审意见及回复(可附于公众参与报告中)。 (5)若规划已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则提供对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意见落实的说明,详细阐述除城市规划委员会意见之外的修改。 校审单位对材料进行初步梳理后,可结合校审需求提出补充及答疑。 审查分为校审报告编制验收、按照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期跟进三个阶段。 第三方校审机构依照本办法开展技术审查后,对存在疑义的校审意见与设计方进行技术答疑,继而形成校审报告并提交市规划主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