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卤族元素教学教案

卤族元素教学教案

卤族元素教学教案
卤族元素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2.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容: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首先在引言部分教材中指出卤素原子结构上的相似和不同,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卤素的性质,显得自然流畅。卤素性质的比较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地、客观地展现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卤素元素族的特征既典型又明显。

卤素的物理性质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直接分析表中的数据就可以得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反映了结构的特点。

卤素的化学性质是通过推测,再用实验事实验证。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的相似和递变以及上一节有关氯的性质,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入手,经过分析、比较,对卤素化学性质进行推测。然后用事实验证。以氯气为例,将其他卤素单质与氯气进行对比,抓住反应条件的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不同等加以比较,得出性质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卤素置换反应的演示实验,直接得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最后,还介绍了碘的一个特性反应。这样安排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关于含卤化合物中的卤化银,教材中以演示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溴化银、碘化银,联系上一节的氯化银,并介绍卤化银的感光性。阅读教材中进一步介绍了应用。此外教材正文中还特意大篇幅的介绍了碘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这对于引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有重要作用。

本节重点和难点: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法建议

1.卤素的物理性质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

相似性:都有颜色和毒性,不易溶于水(氟除外),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递变性:从氟到碘,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依次增大,熔点、沸点依次升高。

要注意把这些和它们的原子结构联系起来。

氟、氯、溴、碘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其单质的颜色由淡黄绿色、黄绿色、深红棕色到紫黑色,逐步加深,这与结构有一定关系。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白色太被吸收了一部分以后,剩下未被吸收的部分,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颜色。

氟、氯、溴、碘随着分子量的增加,熔点、沸点依次升高,并且状态也从常温下的气体变化到固体。这些性质与它们的晶体结构有关。因为它们都是分子晶体,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当结构相似时,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故熔点、沸点随之升高,常温下的聚集状态就出现了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

2.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大部分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讲解。

3. 化学性质也要注意和原子结构相联系。

相似性:由于卤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7,它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它们均显-1价,是较强的氧化剂,是较活泼的典型非金属,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性质递变的原因: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即非金属性减弱,氧化能力降低。

4. 关于可逆反应要注意强调是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最好举例说明。

5.建议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6.对于选学容海水资源的利用也可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写出一篇小论文,谈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卤族元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能力目标:

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学重点:卤素性质比较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验证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白色的太被吸收了一部分以后,剩下未被吸收的部分,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颜色。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碘的升华以演示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例如:砂子和碘的混合物。

实验:溴和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以实验的形式加以讲解。列出表格

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复习:氯气的化学性质,从氯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的知识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相似性

板书:三、化学性质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X2=2HX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H2O=HX+ HXO

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讲课时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此处可以播放课件“卤族元素”。

板书:2. 递变性

(1)与金属反应:

(2)与氢气反应:

讲述:可逆反应并举例说明。分析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电解水为什么不是可逆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板书:(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金属、与氢气、与水的反应,初步得出结论: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作业:书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卤族元素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 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 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二、物理性质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三、化学性质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X2=2HX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 H2O=HX+ HXO

2. 递变性

(1)与金属反应:氟(F2)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氯(Cl2)可以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溴、碘也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例如:2Fe+3Cl2 2FeCl3而2Fe+3I2 2FeI2

(2)与氢气反应:反应条件由易到难;反应剧烈程度由剧烈变为缓慢;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第二节卤族元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学重点: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其特殊性。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 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是什么?2.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和递变性。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通过实验来说明,还可播放动画“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1. 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2. 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3. 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 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说明:每次

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小结: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顺序。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 2NaCl(熔融)=2NaF + 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 2Br-= 2Cl-+ Br2氧化性:Cl2 > Br2还原性: Br- > Cl-

Cl2+ 2I-= 2Cl-+ I2氧化性:Cl2 > I2还原性: I- > Cl-

Br2+ 2I-= 2Br-+ I2氧化性:Br2 > I2还原性: I- > 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老师总结:

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对比现象。

板书:3. 碘遇淀粉变蓝

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

提示:在注重卤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某些特性。例如:HF为弱酸,其它氢卤酸都是强酸;氟无正价;溴在常温下是液态(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等。

板书: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 卤化银

实验:分别生成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的沉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AgF是可溶的。此法可以用来检验卤离子。

讨论:检验卤离子的方法(结合前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方法一:根据卤化银的不同颜色,使硝酸银与卤化物反应,从而检验。方法二:利用卤离子的不同还原性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加入少量有机溶剂加以检验。

讲述:不溶性卤化银见光分解的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交流:碘与人体健康以及预防碘缺乏病。

小结本节容

作业:书后习题及补充练习,也可以安排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 2Br-= 2Cl-+ Br2

氧化性:Cl2 > Br2还原性: Br- > Cl-

Cl2+ 2I-= 2Cl-+ I2

氧化性:Cl2 > I2还原性: I- > Cl-

Br2+ 2I-= 2Br-+ I2

氧化性:Br2 > I2还原性: I- > 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3. 碘遇淀粉变蓝

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 卤化银 X-+ Ag =AgX↓(X为Cl、Br、I)具有感光性、人工降雨。

卤离子检验: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2. 碘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典型例题

例1 氯化溴是由两种卤素互相化合而成的卤素互化物,其化学性质与Cl2相似,能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生成卤化物,也能与水反应:BrCl + H2O=HCl+ HBrO,下列有关BrCl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是较强的氧化剂

B. 沸点介于Br2与Cl2之间

C. 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D. BrCl与水反应中,BrCl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选题目的:BrCl学生不熟悉,此题属于信息题,题中提示其性质与氯气相似,如何利用所给信息解题是训练的重点。此题不难,但是出错率很高。

解析:BrCl的性质应该介于Cl2~Br2之间,具有较强的氧化性,BrCl的式量介于Cl2~Br2之间,分子间作用力也介于Cl2~Br2之间,因此沸点应介于Cl2~Br2之间。由于溴的非金属性比氯的弱,可知在BrCl中Br为+1价,Cl为-1价,与水反应时化合价没有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BrCl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BrCl可以和KI反应生成碘单质,遇淀粉变蓝。BrCl+2KI = I2+ KCl+ KBr

答案:D

启示:此题中BrCl学生不熟悉,但是氯气的性质和卤素的有关性质的递变规律是清楚的,应用规律指导解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或者说运用能力比较差的方面,教师应注意这类试题的训练。

例2 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为、或)离子,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氯水,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为()

A.B.

C.D.

分析:根据卤素原子非金属性按F、Cl、Br、I顺序逐渐减弱,卤素离子按还原性逐渐增强的递变规律分析:

甲溶液加淀粉和氯水后,未出现蓝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甲溶液中不含有。而溶液呈橙色,即为溴水的颜色,说明甲溶液含有。再加丙溶液,若丙溶液中含有,则会有生成而遇淀粉变蓝色,但没有此现象出现,说明丙溶液中无离子而含有,则乙溶液中含有。

答案:B选项符合题意。

启示:对卤素间置换的规律不清楚或卤素单质颜色不明确,就会造成错误,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提高能力。

例3 砹(At)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很稳定B.砹易溶于有机溶剂

C.不溶于水D.砹是有色固体

分析:在中学化学课本中,尽管没有介绍过砹和砹的化合物的性质,但运用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可以推断出砹和砹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或不可能具有的性质。例如氯是黄绿色气体、溴是棕红色液体、碘是紫黑色固体,可以推测砹也可能是有色固体;根据、、都不溶于水,可以推断也可能不溶于水;根据溴和碘都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可以推断砹也可能溶于某些有机溶剂。上述四条推论与备选项D、C、B容一致,但卤素氢化物的稳定性是,可以推断,可能不很稳定,这与选项不一致。

答案:A选项符合题意。

启示:此题考查能否灵活运用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例4 按下述实验过程填空: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选题目的:此题比较综合的考查了卤素一节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此题中氯化铁与碘化钾的反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适当给以提示。

解析:因为发生反应①:,所以加分层后,上层是水溶液,呈棕黄色(a处),下层是溶有溴的(油层),呈橙红色(b处)。在上层溶液中加入KI淀粉液,因为有氧化性,有还原性,故发生反应②:

,使淀粉变蓝色(c处)。下层加入KI淀粉液,因发生反应③:,虽然此反应也生成了,与上层不同的是碘遇淀粉并不显蓝色,而是碘从淀粉溶液中被萃取到里,碘在里显紫色(d处)。

启示:溴和碘在水中溶解性均很小,而在某些有机溶剂中(如:苯、汽油、四氯化碳)则易溶。下表列出单质溴、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显况。

单质水苯汽油、四氯化碳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卤素(用X表示)叙述正确的是()

A. 其单质与水反应的通式为:X2+ H2O=HX + HXO

B. HX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是强酸

C. HX可用相应的NaX与浓硫酸共热制取

D. 按F、Cl、Br、I的顺序,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2. 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有氯气的方法是()

A. 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B. 用干燥的有色布条

C. 将气体通过硝酸银溶液

D.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3. 在a、b、c、d四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H2、Cl2、HCl、HBr中的任一种气体,若将a和d两瓶气体混合后见光爆炸;若将a和b两瓶气体混合后,瓶壁上出现暗红色液滴,则a、b、c、d四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的气体是()

A. Cl2、H2、HCl、HBr

B. Cl2、HCl、HBr、H2

C. Cl2、HBr、H2、HCl

D. Cl2、HBr、HCl、H2

4. 实验室配制碘水时,往往是把碘溶解在KI溶液中,以增大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以致溶液呈深褐色,其主要原因是发生了如下反应:。关于碘的碘化钾溶液的下列说确的是()

A. 该溶液能有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I沉淀

B. 该溶液能使淀粉变蓝

C. I3-是一种单质

D. 该溶液通入氯气,[I3-]不变

5. 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类似卤素单质,它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Br + H2O=HBr+HIO,下列关于IBr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IBr是双原子分子

B. 在很多反应中IBr是氧化剂

C. 和水反应时IBr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 和NaOH反应时生成NaBr、NaIO和H2O

6. 盛放溴的试剂瓶中要加入一定量的水,其目的是()

A. 制得溴

B. 比较水和液溴的密度

C. 将液溴隔绝空气

D. 防止液溴蒸发

7.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I-,可以加入试剂()

A. 只有AgNO3溶液

B. 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

C. 用溴水和CCl4

D. 用溴水和酒精

8. 19.7g氯化钾与氯酸钾的混合物含氯元素7.1g,则其中氯酸钾的质量为()

A. 12.6g

B. 12.25g

C. 4.8g

D. 无法计算

9. 某学生做完实验后,采用下列方法清洗所用仪器:①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②用浓盐酸清洗做过高锰酸钾分解的试管;③用盐酸清洗长期存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该学生的操作正确的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10. 下列反应中能说明卤素的非金属活动顺序是的是()

①2HClO4+ Br2(气)=2HBrO4+ Cl2

②2NaI + Br2= 2NaBr + I2

③2KI+ Cl2= 2KCl+ I2

④2KI+ Br2= 2KBr+ I2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1. D(本题考查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 D

3. D(根据信息可知a为氯气,而与b瓶相遇出现的暗红色液滴是单质溴,b瓶盛放的只能是HBr,又因a、b气混合见光爆炸,则d瓶为氢气)

4. A、B(KI的加入只是增大了碘溶解度,所以在这种溶液中有大量的I2,I-及I3-,因此遇到硝酸银溶液仍能产生AgI沉淀。因为有碘单质的存在,因此可使淀粉变蓝。I3-是个阴离子团,不是单质。溶液中I2,I-及I3-共存,通入氯气后将碘离子氧化,所以I3-的浓度一定会变化。

5. C(此题注意IBr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价态,反应前后元素的价态没有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6. D(溴为棕红色发烟液体,其逸出气体对粘膜有刺激作用,浓度较高时甚至引起窒息。所以保存时一定要加入一定量的水,因为溴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但是密度比水大,因此水在溴的液面之上,等于用水将液溴封住,防止蒸发。)

7. B、C(注意区分碘离子和碘单质)

8. B(由KCl和KClO3的组成可知,无论它们以何种比例很好,混合物中K和Cl的原子个数比始终时1 :1,则混合物中含钾为:,故混合物中含氧为:19.7-7.1-7.8=4.8g,再根据已知部分求整体,混合物中含氯酸钾为:

9. D(因为酒精可以溶解碘。高锰酸钾分解后的产物是二氧化锰、锰酸钾。其中锰酸钾易溶于水,浓盐酸加热时能和二氧化锰反应。长期存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附着有碳酸钙,用盐酸即可清洗掉。

10. D

二、填空题

1. 稀溴水和稀碘水都会呈现相同的浅黄色,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将它们区别开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一钠盐A于与浓硫酸共热时产生气体B,将高锰酸钾溶液与气体B反应可得一种黄绿色气体C,将气体C通入另一钠盐D溶液中,得一橙红色物质E。加碱溶液于E中,颜色逐渐褪去,当酸化这一溶液时,橙红色又出现了。推断A是_______,B是_______,C是_________,D 是_________,E是________。(要求填化学式)

3. 从海水中制取溴的过程是把Cl2通入加热到90℃,pH=3.5的卤水中,将Br-氧化为Br2,用空气吹出生成的Br2,被碳酸钠溶液吸收得到NaBr和NaBrO3混合液,再用酸酸化混合液,即可得到Br2。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1)碳酸钠溶液吸收Br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酸酸化混合液制取Br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得的液溴中混有少量的氯,可以选用NaBr固体作除杂试剂,其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此题可以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根据Br2和I2在CCl4中颜色不同,各取少量的溶液,分别向两试管中加入少许CCl4,用力振荡,静置片刻,观察CCl4层,呈现紫红色的原来是碘水,呈现橙红色的原来是溴水。

解法二:根据碘单质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少量淀粉,无明显现象的是溴水,变蓝的是碘水。

解法三:根据Br2能与KI溶液反应,而I2不能与之反应设计实验。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向其中加入KI溶液,无明显现象的原来是碘水,溶液颜色变深的原来是Br2。

解法四:利用溴水和碘水中分别含有少量的溴离子和碘离子,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出来。

2. A为NaCl,B为HCl,C为Cl2,D为NaBr,E为Br2。

3. (1)3CO32-+3Br2=5Br-+ BrO3-+ 3CO2↑

(2)5Br-+ BrO3-+6H+=3Br2+ 3H2O

(3)Cl2+ 2NaBr = 2NaCl + Br2

三、计算题

将5.000gNaCl、NaBr和CaCl2的混合物溶于水中,通入Cl2后充分反应,然后把溶液蒸干灼烧,灼烧后残留物的质量为4.914g,若将此残留物再溶于水并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所得沉淀干燥后质量为0.270g,计算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百分组成。

卤族元素教案

卤素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呈黄绿色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注意:①氯气使人中毒的症状是: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的氯气会中毒死亡。 ②在实验室里闻氯气气味时,必须十分小心,采用正确的闻气味方法,即用于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在实验室中闻其他气体的气味时,也应采用这种方法。2.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与金属反应 2NaCl(产生白烟)②Cu+Cl2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如:①2Na+Cl2 ③2Fe+3Cl22FeCl3(产生棕色的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非金属反应 如:①H2+Cl22HCl(发出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可用于工业制盐酸H2+Cl22HCl(会发生爆炸)——不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 ②2P+3Cl22PCl3(氯气不足;产生白雾)2P+5Cl22PCl5(氯气充足;产生白烟) (3)与水反应:Cl2+H2O = HCl+HClO (4)与碱反应 Cl2+2NaOH = NaCl+NaClO+H2O(用于除去多余的氯气) 2Cl2+2Ca(OH)2 = Ca(ClO)2+CaCl2+2H2O(用于制漂粉精) Ca(ClO)2+CO2+H2O = CaCO3↓+2HClO(漂粉精的漂白原理) 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

《物质结构__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基本信息 题目《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作者及工 作单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出适当的图表来表示1-18号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能够通过课堂讨论探究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并画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对比、归纳、总结等科学方法在探究学习中的应用; (2)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能从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与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2(必修)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有关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教学要求,作为必修模块中的内容,比较简单、基础,较系统地知识将在选修模块中安排。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较系统的知识将在选修模块中继续学习。 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介绍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将元素性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教科书章图中选用的原子球塔,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西北,为该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3.内容结构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

高中语文获奖教学案例--归去来兮辞1

4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 东晋·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②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并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②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情怀。 ②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重点难点】 1、重点:①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②背诵全文,理解当时归隐风气与陶诗的特点。 2、难点:①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②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初步鉴赏。) 2、课内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文音频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导入课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播放音频文件,学生认真听,并体悟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上学年( 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赵俊(化学)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需要思考,常思常新;教学更要思考,一个成功的教师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在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感受,这时应该及时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有利于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补救。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下面就是我对“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进行的反思。 一、备课的反思 上课之前我反复在问自己:这节课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和事实?哪些知识需要学生特别关注?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成目标?哪些条件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想得越多,则备课的思路越清晰。如何备好一节课,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首先,熟悉本节教学要求。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继而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并且在本章第一节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最后,确定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所以本节课从对元素周期表的深层次认识为切入点,通过“精讲、活动、反思、自悟、探究、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元素结构和性质上的变化规律及同一周期元素结构和性质变化的特点,促使学生发现与理解元素原子结构、性质的变化周期与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表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1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 【课时】第2课时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例子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2)科学是通过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教学策略】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1、学案导学法:回忆以前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2、启发式教学法:逻辑推理,求证,引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推理总结的能力。 3、逻辑推理法:让学生通过个别元素学习,从而到普遍。提高推理总结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粉笔,教鞭

有趣的画板教学案例一等奖

有趣的画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第12课,是第三单元神奇的“画王”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习金山画王这个软件,而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到金山画王的奇特之处,并初步使用金山画王,基本掌握笔和仙女袋工具的操作使用,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较好的绘画习惯,如细腻地使用笔,及时撤销,学会保存等,能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学习对象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刚学习信息技术大半个学期,部分孩子鼠标掌控还不是很熟练,电脑绘画的基础相对较弱,虽然有个别同学知道甚至用过金山画王,但基本没有系统地学过金山画王各个工具的使用,因此,需要降低绘画的整体难度。从学习特点来看,学生很容易被金山画王有趣的界面和其他功能所吸引,对所学的重点笔功能反而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考虑对学生必要的约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山画王的基本界面,学会金山画王程序的打开和退出,并能保存作品。 2. 认识画笔,了解仙女袋的特点,并学会两者的使用。 3. 能选择画笔的合适选项,适度使用仙女袋进行合理创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讲述、学生自学尝试、师生演示交流、范例引导等方法,在给故事配画的过程中,学会金山画王的初步使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升对电脑绘画的学习兴趣。 重点:学会使用各种画笔进行创作 难点:能选择性地使用工具并合理设置进行创作 四、整体思路 本课设计贯穿了文字配画这一思考,一开始就创设一个给小故事配画的情境,然后以考察基本功的形式学习笔的使用,明确要点,再通过理解文字明确各步骤的学习任务,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给文字配画,进行合理创作,最后作品展示时让学生用一句话续编故事,也体现了文字配画思考的延伸。 本节课教法以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演示法等。学法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辅以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教师跟学生谈谈关于画画的问题,引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时用金山画王为“蘑菇房”小故事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故事配画的情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快速引出课题。 (二)认识画王学用画笔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元素以其化合物,如碱金属和卤素两类元素的知识,以及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关系,从而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观察比较,对比归纳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同 学们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学习这两节内容知道了什 么?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回答]碱金属 都有金属性,而 且金属性强弱 不同。卤素都具 有氧化性,但氧 化性的强弱不 同。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使学生容 易接受 过渡[讲述]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卤素不但性质相似结构 也相似。那么除了碱金属和卤素有规律可寻外其他 元素是否也有规律可寻呢?迄今世界上已经发现了 一般多种元素,那么这一般多种元素是否也同样有 相似之处呢?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关系 吗?今天就让我来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关于元素周期 律的知识。 [倾听]为学习元 素周期律 做了更好 的铺垫 环节二: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到规律[提问]首先让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元素周期表, 从周期表里面大家能观察到有什么规律可寻吗?请 大家仔细观察然后给我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提问]同学们说的很正确,它们的化合价和半径都 有变化,那么它们是有规律的变化还是没有规律的 变化呢? [讲述]对,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我们发现随着原 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也在发生变化。首先我 要告诉同学们我们把元素周期表的数列我们叫做主 族,我们把同一行叫做同一周期。下面大家再看看 这张表格。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图片就能得到的信息。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知道了,同一周期原子半径逐 [回答]它们的 化合价有变化, 它们的半径有 变化。 [回答]它们的 化合价有正负, 而且从左边大 多都是正价,右 边大多都是负 价,最后面的一 竖列都是0价。 通过观察 元素周期 表获得一 些元素周 期变化的 规律。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杨柳青一中刘新2011.3 一、课前四问 (一)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性;通过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剖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第二课时内容。这是对化学必修1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理论指导,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高中《化学1》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本节课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实验需要约38分钟,反馈练习约7分钟。(三)我打算让学生怎么获得?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具有逻辑性,从教学结构上应当体现教材本身的逻辑系统;要重视理论推理,借助实验和事实分析,应用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通过学案导学法,将预习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提前完成。通过课堂师生、生生交流,课堂练习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过程五环节

《卤族元素》的教学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化学设计者:第二小组(王佳亮)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卤族元素的单质与化合物繁多,但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实际上他们之间都有一根看不到的线将他们联系起来。 二、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的关系 先让学生分析卤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⑴在NaBr 溶液中滴入氯水; --+==+Cl Br Br Cl 2222 ⑵在FeSO 4溶液中滴入溴水; +-++==+322222Fe Br Fe Br ⑶在FeCl 3溶液中滴加KI 溶液;

223222I Fe I Fe +==++-+ 得到他们的性质规律 思考:比较+3222,,,Fe I Br Cl 的氧化性强弱;比较+--2,,Fe Br I 的还原性强弱。 氧化性:Cl 2>Br 2>Fe 3+>I 2;还原性:I — >Fe 2+> Br — 结论:当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性物质时,加入氧化剂,还原性强的物质应先被氧化。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⑷在FeBr 2溶液中通入少量Cl 2气体 +-++==+322222Fe Cl Fe Cl ⑸在FeI 2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 2222I Br I Br +==+-- ⑹在FeBr 2溶液中通入足量Cl 2气体 -+-+++==++Cl Br Fe Cl Br Fe 6223422322 ⑺在FeI 2溶液中加入足量溴水 -+-+ ++==++Br I Fe Br I Fe 6223422322 思考:根据以上内容可得出卤族元素在化学性质方面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并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卤素在化学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 结论: ① F 2、Cl 2、Br 2、I 2氧化性依次减弱; ② F — 、Cl — 、Br — 、I — 离子还原性依次增强; ③ F 、Cl 、Br 、I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解释:卤族元素按F 、Cl 、Br 、I 的次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导致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小结: 结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三、卤族元素的“性质——制备”的关系 分析卤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及其化学性质 F Cl Br I At 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有强氧化性。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对应离子X --的还原性依次增 核电荷数增加 电子层数递增 原子半径增大 →

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本章知识的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但要深刻地理解并运用它们,必须用有关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作基础。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包括分析简单化合物的形成等都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否则,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掌握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和运用元素周期表必不可少的。 由于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知识点繁杂,学生基础j较差,学习的习惯又不好,因此单纯的讲述、整理和归纳一方面显得有些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习效果、学生的收获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复习时,应采取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并讲练结合,使所授的内容和练习互为补充,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根据本人几轮讲授,总结出具体讲授思路为:牢记一条:要求学生记住1——20号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记住第ⅠA族和零族的原子序数及推导方法。 三句口诀:周期表格要牢记,变化体现周期律; 七主七副七周期,零族Ⅷ族镧锕系; 同周金减非递增,同族金增非递减。 注意:七周期包括三短三长一不完全。七主包括第ⅠA族(第一纵行),第ⅡA族(第二纵行),第ⅢA族(第十三纵行)……第ⅦA族(第十七纵行)。

零族指第十八纵行,Ⅷ族指第八、九、十纵行。 四条规律: 1、原子(离子)半径大小变化规律: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离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核电荷数越大,微粒半径越小。 3、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1)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3)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4、非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1)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的稳定性强弱。(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只要把以上内容,结合练习搞清楚了,本章的内容可以说就融会贯通了。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无锡市荡口中学陆静娟 【教材分析】 1(《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江苏版化学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内容。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着力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展现化学学科中“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本单元是在江苏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高中《化学1》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设计思路】 通过核电荷数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比较这些元素原子结构异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探讨元素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分析处理素材?交流讨论?得出规律

【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结合有关数据认识元素周期律,即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 3(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 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和讨论、实验探究、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的依据讨论、交流创设情境,是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有无引起学生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学习的兴周期律。趣。 [板书]元素周期律 [引导和提问] 画核电荷数1~18号元复习旧知1(请同学们画出核电荷数1~18元素的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识,引发新原子结构示意图。寻找规律。知识。 归纳、回答: 从学生熟 1~2号元素:电子层数悉的元素 相同,都是1,最外电入手,增强 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到学生对新2(试着寻找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2。 知识的亲规律。 3~10号元素:电子层数切感,培养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2.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首先在引言部分教材中指出卤素原子结构上的相似和不同,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卤素的性质,显得自然流畅。卤素性质的比较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地、客观地展现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卤素元素族的特征既典型又明显。 卤素的物理性质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直接分析表中的数据就可以得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反映了结构的特点。 卤素的化学性质是通过推测,再用实验事实验证。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的相似和递变以及上一节有关氯的性质,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入手,经过分析、比较,对卤素化学性质进行推测。然后用事实验证。以氯气为例,将其他卤素单质与氯气进行对比,抓住反应条件的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不同等加以比较,得出性质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卤素置换反应的演示实验,直接得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最后,还介绍了碘的一个特性反应。这样安排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基于PAD应用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预习、成果展示、课中探究、阶段小结、课后延伸五个环节,采用发布微课、互动抢答、拍照答题、小组PK板、学生讲、实物展台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曲线表征、实验探究、POE 策略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共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2课时为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为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中学化学是从元素周期律开始,系统的研究微观世界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它帮助学生整合以往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记忆化学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 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学生对计算机平板等信息化工具敏感度大,操作娴熟,容易上手,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 4、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寻、归纳、描述和分析各项规律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意识;

(江苏省获奖教案)潜水员的世界――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画影子》教学案例

潜水员的世界 ――《画影子》教学案例 主题背景 在执教本内容之前,我们对学生作了学前前测问卷(附一)调查,从汇总的调查内容来分析,学生对影子的认知是不够全面的,也正是基于学生对影子知识的不完整性,我们设计了本主题――潜水员的世界,来进行对教材所涉知识进行完善。 《画影子》是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第16 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教材通过图片及范画向学生阐述了二种影子――投影和倒影。就影子的知识点而言这是不全面的,本着知识的全面性,也突出绘画的趣味性,特意编排了剪影知识点展开教学。本课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把自己假想成一名潜水员,在畅游海底时仰视所见的景象作为绘画内容,以此来揭示剪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思考、大胆表现的个性。 作业内容以学生乐于表现的鱼为主体,通过用塑料袋揉成团醮水性颜料拍打手法处理出亮背景的效果,创作一幅美丽的海底剪影图,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差,如何有效地吸引并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不少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但绘画表现力有待提高,故而在选择表现内容及形式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及绘画表现力,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学生极易接受且能很好表现的鱼作为题材来展开教学,配合“玩”一样的处理背景手法,使学生在热情高涨的气氛中参与完成本次艺术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对剪影知识的学习,感受剪影艺术独特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认知目标:了解剪影的基础知识,体会剪影艺术的特点。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详细教案设计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归纳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解释可逆反应的涵义; 3.识别卤素的一些特殊性质; 4.区别卤化银的性质、用途; 5.制定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方案; 6.列举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7.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阅读,复述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 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通过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学会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 和递变的推理、判断;b5E2RGbCAP 3.学会对氯、溴、碘和卤化物进行鉴别。 情感目标 通过对卤族元素的结构决定其性质上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进一步接受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 ●教学重点 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及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总结出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验验证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卤素的物理性质及卤素与氢气、水的反应。 第二课时: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卤化银和碘化合物的知识。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保存少量液溴的试剂瓶、封有碘的玻璃管、I2 固体、溴水、碘水、酒精、CCl4 溶 液、酒精灯、试管夹、火柴。p1EanqFDPw 第二课时:投影仪、溴水、碘水、KI 溶液、氯水、NaBr 溶液、NaCl 溶液、CCl4 溶液、AgNO3 溶液、 稀 HNO3、淀粉液、胶头滴管。DXDiTa9E3d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氯气的性质,知道构成氯分子的氯原子最外层有 7 个电子,在自 然界存在的元素中,还有另外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 7,它们是氟、溴、碘、砹,我们把这些原 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7 的元素称为卤族元素,简称卤素。RTCrpUDGiT [板书]第二节 卤族元素 [讲解]我们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结构有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来分析卤素原子结构上的异同 点。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讲解]卤族元素中的砹是放射元素,在中学阶段不讨论。 [学生分析、比较] [板书]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 相同点:最外层均有 7 个电子 不同点: (1)核电荷数不同, (2)电子层数不同, (3)原子半径不同。 [过渡]卤素原子结构上的这种相似性与递变性,是如何反映在元素性质上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卤族元素的性质。5PCzVD7HxA [板书]一、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请大家根据表 4—1,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 规律。 [学生总结]
?深 [板书]颜色:浅 ?? ? 液 ?? ?固 状态:气 ??

获奖教学案例:幸福是什么

获奖教学案例: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课例】: 周二上午的语文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学习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词坛泰斗”“歌坛不老松”——乔羽作词,它描绘了一群孩子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确定了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我开始变换各种形式,引导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一、二两小节,想象北海公园绿树红花、碧水清波的迷人景色,感受少先队员们泛舟碧波的愉快心情。 课文第三小节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幸福,字典上的解释是: 生活, 境遇美满如意。但是这个,三年级的孩子能懂吗?是直接讲解还是启发引导?我有些举棋不定。 看着孩子们热情高涨,我决定大胆一试! 我出示了这一句话,指名朗读后与孩子交流: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幸福吗?” “老师,我认为我很幸福!” “老师,我们很快乐!” “那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呢?”

“幸福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幸福就是开心!” “幸福就是爸爸妈妈对我好!” 在我不断鼓励与期待中,有一个女生怯生生地举手了,她说:“老师,我觉得幸福就是虽然很苦,但是很开心!” 哇,孩子们一片赞美声! “嗯,很不错,你对幸福的理解很有深度!很有价值!”我表扬了她。看来,不能低估三年级孩子的感悟能力啊! 一下课,其他孩子都出去玩了,我注意到只有她和几个孩子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书!原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反思】:张扬个性化阅读 阅读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与文本的一种交流。《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谈到要开展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个性化阅读是阅读实践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懂,那也不行,总不放心孩子,特别是对三年级孩子而言,越疽代庖的事屡见不鲜!其实,学生在个性化理解的过程中,必然已经调动了自己的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长武中学陈宝凤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和化学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钠、镁、铝、硅、硫、氯,但对这些元素性质的了解是零散的。已经掌握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备了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为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虽然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大量科学事实中抽象出科学本质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而“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本课曾获温州市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

本课曾获温州市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 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0 二、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了解每位学生对“角”的课前认识基础,找准教学起点。 2、本课教学课件。 3、教具:三角板、直尺、两根纸条、一枚大头针、两根小棒、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二)学生准备: 1、课前思考:“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 2、学具:三角板、直尺、两根纸条、一枚大头针、两根小棒、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现实基础和直观经验,注重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并认识直角,会用三 角尺判断直角、画直角和角。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 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 乐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使我更坚定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资源,更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将课堂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认识角、寻找角、感受角、了解角、做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律 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第二个标题。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探索未知的宏观世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感到熟悉,概括性强,学习这部分内容只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