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较之以往任何年龄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这里仅就适应、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个体自身改变与环境变化脱节,就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与内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选择了上大学,从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家庭和昔日中学朋友的分离。分离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间的关系。过渡是指新生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环境中形成了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过渡。因为分离事实上是由入学而客观造成的,而融入是适应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新生过渡期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及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因此,对于新生适应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过渡阶段。

王登峰、张伯源认为新生适应的内容包括三方面: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为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就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学会独立处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对大学新生的又一考验,这既是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际关系的内涵,学习与不同性格的个体相处,掌握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大学新生的社会比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问题。新的自我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很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入学适应只是一个开端。

(二)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他们入学时的适应。许多新生入学之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

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失落感也就越大。应对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为减少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未来面临的压力情景。每个大学生都以自己习惯性的方式应对着环境的变化与压力,应对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入学适应过渡期的长短。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对理解新生入学适应有很大帮助。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同一性形成状况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学业和社会适应,同一性混乱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容易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居住地环境等。有学者研究了新生与父母关系对入学适应的影响,发现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入学适应有更积极的影响。这种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表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主体;相互尊重各自的观点;经常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很多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尤其来自家庭的支持,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来自一位长者或知心朋友的激励和建议可能会使他们拨云见日,更加积极地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此外,大学生以往居住地与大学所在地语言、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新生适应的因素之一。

(三)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措施

以下建议和措施可以用来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1)尽快帮助新生了解、熟悉学校环境;(2)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学习、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兼顾;(3)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自己的专业;(4)引导学生规划自己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5)组织新生、教师、高年级学生共同参与某一主题活动,帮助新生建立新的社会网络;(6)设计并组织针对新生的团体辅导计划,让新生能从中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7)告知新生获得有效帮助的各种渠道(如校内心理咨询门诊等)。

二、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人际交往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他们自身也体验到由人际交往引发的不适、苦恼和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如不快、不满、失望、孤独、烦恼、自卑等,严重者表现为行为上的自我封闭、逃避现实、抑郁、焦虑等。

(一)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

1.认知原因

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过高评价自己,过低评价对方,就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盛气凌人、狂妄自大;相反,过低评价自己,过高评价对方,则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畏畏缩缩、自抑自卑。对人际交往本身的认识也同样

影响交往行为,如对交往的交互性原则认识不足就会导致交往中对某一方利害的过度关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社会认知因素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和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受交往深度、个体的认知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第一印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限制对他人进一步的了解。

(2)晕轮效应,又称光环现象,指在对人进行知觉时,判断者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晕轮效应的最大失误在于以偏概全,极端化的表现就是推人及物,即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3)刻板印象,也称社会偏见,指人们对属于不同群体或特征的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例如种族歧视和对“南方人、北方人”的看法,它使人在无形中戴上了涂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刻板印象既有可以帮助人们简化认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对象特征、有助于交往的积极作用,也有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和停滞、阻碍人们认识发展、对他人判断错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消极作用。

2.情感原因

在人际交往之中,个体的情绪反应应该是适度的,与引起情绪的原因及情景相吻合,并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过分冷漠都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大学生情感丰富、心境易变,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容易凭一时好恶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使得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此外,羞怯、嫉妒、自卑等都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不良情绪因素。

(1)羞怯,指因为害怕或胆怯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适。带着这种心理去进行人际交往,就会产生莫名的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在交往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使得自己在交往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境地,正常的人际交往难以持续,出现障碍。

(2)嫉妒,指因失败或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所产生的羞愧、愤怒和怨恨等个体情绪体验。有时候它对人的成长也有积极影响,但更多的时候是消极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嫉妒心理一旦产生,就很难再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把这种感情色彩带到人际交往中去就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受,从而使人际交往失败。

(3)自卑,指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的体验。这种贬低或否定可能来自当事人自己,也可能来自外界评价,但更多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有的大学生因为自卑而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交往起来比较吃力,害怕说错话,担心丢面子,长此以往,严重者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症,使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3.人格原因

人格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和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导致人际冲突。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

和具有不良人格的人交往。

4.能力原因

人际交往是一种技能,人际交往中个体需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有效的表达与沟通等。一些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差,因而交不到朋友,久而久之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1.培养自信,克服自卑和羞怯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自信不可或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游刃有余,人际交往成功且有效。要克服自卑和羞怯,就要学会坦然自若地面对交往,不怕失败,不怕被人讥笑。要重视第一次成功的社交经验,以此增强对自己的社交能力的信心,从而逐步走上人际交往的良好循环。

2.认识自我,健全人格

(1)真诚。“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理解。人际交往中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意图、情感、观点、立场,交往才能不断持续下去,人际关系才能变得融洽而深入。

(4)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5)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人际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但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3.勇于实践,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为了能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相识、交往和相处,学习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是必要的。这些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话题,如何使谈话继续和中止,如何阐述自己的见解,如何提出批评,如何化解冲突,如何换位思考等。这些技巧可以通过书本、课堂、培训等途径学习,但主要还要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学习。只有勇于参加人际交往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三、神经症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的调查资料推算,世界总人口中的5%~8%患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其人数是重性精神病障碍的5倍。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神经症也是一种较为常见、较为严重的功能性心理障碍。

神经症不是某种特定的疾病类型,而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除癔症外没有精神病的症状,它主要表现为烦躁、紧张、焦虑、恐怖、强迫症状、疑病症状、心情抑郁或分离症状、转换症状等。它包括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癔症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它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各不一致,比较复杂,但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口城市化、人口居住稠密、职业竞争剧烈等因素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例如,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或学习过于疲劳以及某些突发的创伤事件等都可能成为神经症的诱发因素。

第二,神经症患者有不良的人格基础。如某些癔症患者有表演性人格,强迫症患者有强迫性人格等。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创伤,便会导致神经症的发生。

第三,神经症患者在临床表现上虽有较多精神痛苦和躯体不适,但医生检查始终不能发现相应的异常体征,即没有任何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因,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神经症症状不能诊断为神经症。

第四,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认识,感到非常痛苦,因而主动求医或求助于心理咨询者,喜欢诉苦及诉说躯体不适是神经症病人普遍而突出的表现。神经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病态过分担心、疑虑,四处奔波,多次到医院就诊,要求做各种检查。

第五,神经症除癔症的一次发作好转较快外,其余神经症的康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一种心理疾病。抑郁以忧郁和厌世心理特点表现出来,病人有凄凉感,常唉声叹气,对人对事物失去兴趣,常头痛、心烦、多恐惊梦、乏力、腹泻等。此病症严重时,人会感到强烈厌世,甚至有自杀念头。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1)抑郁心境。这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2)快感缺失。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轻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杜绝社交。(3)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轻者感觉自己身体疲倦,力不从心,学习、生活和工作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者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都无暇顾及。(4)睡眠障碍。约有70%~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入睡无困难,但几小时后即醒,故称为睡眠清晨失眠症、中途觉醒症及末期失眠症,醒后又处于抑郁心情之中。还有少数的抑郁症患者睡眠过多,称为多睡性抑郁。(5)食欲改变。表现为进食减少,体重减轻,重者则终日不思茶饭,但也有少数患者有食欲增强的现象。(6)躯体不适。抑郁症患者普遍有躯体不适的表现。患者常检查和治疗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劳、睡眠障碍、

喉头及胸部的紧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心悸、气短等病症,但多数对症状治疗无效。(7)自我评价低。轻者有自卑感、无用感、无价值感;重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有强烈的内疚感和自责感,甚至选择自杀作为自我惩罚的途径。(8)自杀观念和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行为。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常选择自杀来摆脱自己的痛苦。(9)其他。一些患者还表现出焦虑、性欲降低、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严重的抑郁症通常需要抗抑郁剂治疗,或同时配合心理治疗。轻、中度抑郁症通过单纯心理治疗可以恢复,多种心理治疗都能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心理治疗能够帮助病人分析他们问题的来源,教会他们如何去应付生活中各种诱发抑郁症的事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提高生活满意度,减少导致抑郁的行为。认知治疗和人际治疗对抑郁症有良好的疗效。在认知治疗中,重点在于帮助病人改变导致抑郁的行为和思维方法;在人际治疗中,重点是帮助病人改变人际交往中导致抑郁的行为方式。

(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核心的一种心理疾病。病人常有无法自我克制的、重复出现的某种观念、意向和行为,深陷其中而又无法自拔,因此,病人感到非常痛苦和不安。

强迫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强迫观念是指某些思想或某些想法不断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无法摆脱;强迫动作则是指病人为了减轻因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不由自主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行为。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极虑和强迫性对立思维;后者分为强迫意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检查、强迫性洗手、强迫性仪式等。

关于强迫症的病因,目前说法不一。但有一点研究者能达成共识,即此病与人格特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迫症病人人格表现为:谨慎细心,深思熟虑,有很高的道德标准,总是过分地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喜欢有秩序、有条理,做事固执,动作刻板。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有密切联系。此外,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生化因素等也与强迫症密切相关。在遗传方面,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较普通人群高。在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的不适应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如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症的出现。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会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在生化方面,有人认为强迫症患者5-HT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强迫症产生,对此用增多5-HT生化递质的药物可治疗强迫症。

强迫症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除了进行一般性解释、鼓励、帮助等支持性心理治疗外,还可以进行精神分析、行为治疗、森田疗法等,每种方法各有侧重。精神分析注重对患者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的探讨,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行为治疗侧重从行为矫正和强化的角度,矫正强迫行为和思维;森田疗法主张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

(三)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焦虑症又有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之分。急性焦虑症临床表现为病人在某一急性精神创伤后突然发病,莫名其妙地惊恐、心慌、出汗、面色苍白、两手发抖等。急性焦虑症的发作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个小时。有时发作过后病人感到一切都恢复正常;有时则使人经常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状态,担心此病会再来。慢性焦虑症临床表现为心悸、烦躁、忧郁等。这种病人易紧张、易激惹,稍有刺激声和麻烦事,病人就不能忍受,甚至大发脾气,事后能有自知之明并有后悔感。焦虑症的具体症状包括以下四类。(1)身体紧张。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患者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2)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3)对未来莫名地担心。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总是无来由担心自己的亲人、财产、健康。(4)过分机警。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充满警惕。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戒备状态,因而影响了他们做其他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焦虑症呢?对此,不同学派有不同的意见,至今尚无定论。研究者发现以下因素与焦虑症发病密切相关。(1)遗传因素。遗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2)人格特征。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是焦虑症典型的病前人格。(3)认知过程或思维障碍。研究发现,这类病人常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常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常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常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4)生物学因素。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平衡。(5)应激事件发生。在有突发的应激事件刺激下,多出现焦虑症。有时轻微的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也可为诱发因素。

对焦虑症可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精神分析学派、认知行为学派等从各自的理论出发,为焦虑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学派把焦虑症的起因归结为压抑的无意识冲突,所以,治疗该症的核心就是帮助患者领悟他们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认知行为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例如,如果焦虑症状与情境有关,则通过运用“情境分析”,找出患者的焦虑症状由情境中的哪些关键因素造成的,然后运用“系统脱敏”的技术,降低患者对这些特定因素的焦虑程度;如果焦虑症状游离于任何特定情境,则运用“放松训练”来降低病人的总体紧张水平。此外,还可以帮助患者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来提高患者面对各种情境时的信心。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从孩提到晚年,总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处理自己与各种环境要素的关系。由于存在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成功的调整自己的心理,以良好的状态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因而在人一生的各个阶段中就会有太多的心理困惑。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的偏差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一种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点、能力以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我的意志控制。 总体来说,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但尚未成熟,因而容易引发各种偏差。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偏差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1、自我中心倾向、自我期望过于理想化,即过分追求完美;2、自卑感强。;这是自我意识过强或过弱引发的,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过分追求完美者的改善途径和方法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在处事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特点来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即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也都会遇到成功和失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有恰当的目标和要求等。过分自卑者的自我调适方法有:对其危害有清醒的认识,有勇气和决心改变自己;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无条件、全盘的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的一切;勇敢的表现自我,勇于坚持正确的观点等。 二、错误的恋爱观 大学生生理发展已完全成熟,心理发展已走过性疏远期和性接近期,进入恋爱期。大学生恋爱是自然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现实中,大学生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渗入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一般的,爱情是男女双方在相互认识和相互接纳的基础上形成相互需要、相互爱慕的亲密关系。由于大学生对恋爱的认识不够成熟,在热恋期和失恋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 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大致表现如下:部分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整

日焦虑不安;部分大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入情入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这种群体性的负性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往往会造成一些恶果,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已。 3、学业成就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失宠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分析引发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指导大学生学会多种调适方法,缓解心理紧张情绪,锻炼意志,培养能力,增 强体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青年初期最宝贵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学习问题与心理健康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考试是学生的关卡。大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不仅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而且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 1、学习动机缺乏及其调适 表现:学习动机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求知欲望,不愿意上课,学习没有目的。 (2)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3)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 (4)情绪出现问题. 当然一个学生缺乏学习动机他的表现远不止这四种,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一些异常表现,如个别学生不是过着紧张有序的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如同一个局外人,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但学业无法完成,也很容易让其心理沿着非健康的轨道发展下去。 调适: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的外部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流学习方法等. 案例:王诚(化名),凯里学院计算机科学院大学三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农民,他想在明年参加公务员考试,他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凯里学院,他本来是想进贵州大学的,虽然超过了贵州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可是却没有被录取,在家人和老师的劝说下才来到了凯里学院,在这种情况下王诚反映说上了大学之后一点喜悦感都没有.虽然规划好了非常美好的前景,但是在大学生活中无心学习,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也没有计划性。她认为在这里学习并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所以在目前的生活状态下表现出对学习的厌烦,而当时正面临着英语四级的第二次备考阶段却无心学习,从而感到焦虑和对前景的担忧。 调试:主要是帮助她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也不气馁、敢于不断去尝试的人格特征;在生活中培养自信的人格特征,达到即使失败后也不痛苦的最佳结构,形成乐观的情绪状态与心态。 2、学习动机过强及其调适 表现:学习动机过强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现: (1)成就动机过强,急于成功担心失败,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奖励动机过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奖励,以考试为中心,学习方式呆板. (3)学习强度过大,不善于劳逸结合,常常处于过度疲劳状态。 调适:(1)提高学习层次,正确对奋斗目标;(2)正确认识外部自己的潜力,量力而行,制定合理的目标,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4)克服虚荣心理,学会调整情绪保持旺盛的学习斗志. 案例:张强(化名)是一位08级的专科学生,他一到大学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才能够通过专升本考试,考上本科.为此他基本上没有假期也没有周末,一天学习十六个小时以上,也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经过了两年的努力,可是考试结果出来他却没有上线,因此变得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位同学表现出过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产生了较严重的情绪障碍,其根源在于她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这是他和一位老师的对话: 学生:我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我完全应该成功,却没有考好,这实在没有道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和幸福感的平衡状态。在大 学生群体中,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将介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焦虑和压力 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压力和未来不确定性时常常感到焦虑和压力。焦虑和压力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时间管理: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分配时间,避免 拖延症的产生。 2.寻求支持:找到可以倾诉的人,与朋友、老师或辅导员交流,分 享自己的烦恼和困惑。 3.放松和调节:通过运动、读书、听音乐等活动缓解压力,保持身 心健康。 二、孤独和社交困难 大学生通常会面临新环境和陌生社交圈的挑战,很多人会感到孤独 和社交困难。以下是一些应对方法: 1.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交活动和课外活动,主动结识 新朋友。

2.寻求共同兴趣:参加兴趣小组、社团或俱乐部,与志同道合的人 交流互动。 3.建立人脉:维护与同学、老师以及校友之间的关系,扩展社交圈。 三、情绪低落和抑郁 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或因身心疲惫、失去动力时,可能会 出现情绪低落和抑郁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1.寻求专业帮助:如感到抑郁情绪严重,应及时咨询心理咨询师或 心理辅导中心,寻求专业帮助。 2.关注自身情感变化:了解和关注自己的情绪波动,及时与他人沟 通分享。 3.保持积极态度:通过积极乐观的态度、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 方式来提升心情。 四、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大学生时期是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时期,自我认同和自信心的建立 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提升自我认同和自信心的方法: 1.发展才能和兴趣: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并积极发展个人 才能。 2.正确认识自己:保持客观、积极的自我认知,接纳自己的优点和 不足。 3.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大学生心里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二、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

大学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和多元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学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情感焦虑、自我认同疑虑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心理知识和技巧,同时也需要娴熟地运用生活中的一些普遍经验来维持精神健康状态。 一、压力管理 在大学生活中,学业压力是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学院里的学业要求不断攀升,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加之与家庭、朋友等人的期望,大学生往往会感到自己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业压力如果不能在正常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可能会引发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等。 建立良好的压力管理机制是大学生维护精神健康的重要方式。首先需要学生认清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其次,学生可以借助亲友关系以及网络资源寻求心理支持。还可以通过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来缓解压力,例如阅读、音乐、旅游、健身等。 二、人际关系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融入社会是一个重要的人生任务。大学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机会,随时可以遇到陌生人,结识新朋友。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人际挑战,例如不友好、 敌对、排斥等。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精神健康非常重要。首先, 大学生要学会积极与人沟通和交流。其次,建立良好的社交圈也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心。同时,积极参与各类 社团和群体活动,也是提高自己的人际组织能力和获得各种资源 的有效途径。 三、情感焦虑 大学生活中的情感焦虑常常表现为恋爱烦恼、家庭问题等。尤 其是在过渡时期,大学生对自己的情感状态往往感到迷茫和不安。这种焦虑不仅会给大学生的学业带来影响,还会影响到其社交生 活和生活质量。 对于情感焦虑的处理,大学生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内心 情绪。可以通过与自己家人、朋友、心理辅导师甚至网上论坛等 渠道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说出来,消化和化解自己的情感复杂,逐渐理清思路和方向,以更好地解决情感困扰。 四、自我认同疑虑 自我认同是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一种挑战。大学生所处 的社会,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在这个大背景下,大 学生常常困扰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取向问题。

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及预防处理

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及预防处理 心理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常见挑战之一。在大学生活中,他们可能会面临各种 各样的压力和困惑,例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困扰等。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 1. 学业压力 大学生常常面临学业压力,包括考试、论文和作业等。这些压力可能导致焦虑、失眠和抑郁等问题。为了预防和处理学业压力,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合理规划时间: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拖延和过度 压力。 - 寻求帮助:如果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寻求帮助,可以向老师、同学或辅导员 寻求建议和支持。 - 放松身心:定期进行休息和放松活动,如运动、听音乐或与朋友聚会,以缓 解压力。 2. 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是一个社交环境,大学生常常面临与同学、室友和教授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孤独感、冲突和不适应等情绪困扰。为了预防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他人保持积极的沟通,包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倾听他人 的观点。 - 培养友谊:参加社团活动或志愿者工作,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 解决冲突:如果发生冲突,要尽早解决,可以通过对话和妥协来达成共识。 3. 情感困扰

大学生可能面临情感困扰,如恋爱问题、失恋和家庭问题等。这些问题可能导 致情绪波动、自卑和焦虑等。为了预防和处理情感困扰,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自我关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思考和自我成长,提高自信心。 - 寻求支持:与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情感支持和建议。 -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有助于提升情绪和心理 健康。 4. 焦虑和抑郁 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由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 题和未来不确定性等因素引起。为了预防和处理焦虑和抑郁,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焦虑和抑郁持续存在或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寻求心理咨 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 学习应对技巧: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渐进肌肉松弛等,以缓解 焦虑和抑郁症状。 - 建立支持网络: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保持联系,分享感受和寻求支持。 总结起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需要综合的方法,并且每个人的情况 不同,所以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大学生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实现个人发展和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的压力,来自学业、社交、就业等方面。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将探讨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常见问题 1.孤独感 大学生经常需要独立生活和学习,有时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孤独感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和沮丧。 2.学业压力 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过高的学业压力可能会导致焦虑、紧张和疲劳。 3.社交障碍 大学生的社交生活经常受到多方面的压力。有些大学生可能会经历社交障碍,包括交往困难、自卑等问题。 4.自我意识 许多大学生在探索自己的身份和目标,这可能会引发出一些自我意识的问题。自我意识的问题可能包括自尊心、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5.厌学 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失去兴趣和热情。这可能会导致懒惰和其他的消极行为。 二、应对措施

1.社交化 大学生应该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这将有助于他们扩大社交圈。此外,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例如面试和演讲。 2.独立性 大学生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应该有所准备。这包括独立的学习、生活和财务管理。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3.休息和放松 大学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来解决学习和其他压力。此外,各种放松方式如冥想、瑜伽和音乐都有助于放松身心。 4.寻求帮助 大学生应该学会向他人求助。这可以包括面对面谈话,社交媒体和在线聊天。对于特别重要的问题,大学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5.良好的学习计划 大学生应该有良好的学习计划,避免因拖延而造成故意压力。良好的时间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大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各种学习组织和课程来获得更多的协助。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广泛的问题。面对着种种的问题,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态度,借助各种应对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计划和自主性,也能提高其前途的成功率。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心理矛盾的产生 1、求学动力的暂时消失和目标未定的彷徨 学生在高考之前,读书的目标非常明确一一考上大学。一经大学录取,失去了求学动力,同时既无老师的逼迫也无父母的督促,有些新生有意无意地放纵自己并开始追求享受,还有很多大一新生进了大学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摸索和适应,然后才能从彷徨迷失中找到自己,建立起升学之后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之前,则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所适从。 2、社会地位的突变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急剧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他们体验到了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尊重和厚望。为此,他们感到自豪、感到自我形象的高大,他们充满了自信,想力争成为生活的强者。但是,同时他们也会感到莫名的恐慌,他们在主观上总是想做得好一些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在客观上却由于涉世不深、经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在自我意识中常会表现出自我情绪的失控(易冲动、狂热、受挫折后悲观失望)、自我评价的片面(评价过高或妄自菲薄),因而常常难以得到社会的充分信任和理解。 3、客观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对校园的冲击,学科差异导致系科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冷热升沉,加之大学人才荟萃,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等方面已不如人等诸多原因,致使大一新生或孤傲或孤僻。其次,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他们希望得到同成年人一样的尊重和理解,但由于习惯心理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上还需要依靠家庭、在学习上还缺乏自学能力、在思想上还比较单纯、社会阅历和经验还不够,又渴望得到具体帮助,因此,他们既渴望独立又无法摆脱依赖性。再次,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其感情丰富而又敏感,加之刚入大学,新生往往会产生既不愿轻易向人表露自己的心迹又迫切需要与人交往的心理矛盾。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急切地想吸收各种新知识、新思想,并推崇独立思考、追求新奇的见解,但由于生活经验、生产知识和社会阅历的缺乏,许多新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不能结合社会实际进行分析鉴别,往往会出现脱离实际、以偏概全、左右摇摆、固执己见、易走极端、喜好猎奇等不良现象。新生入校后,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显著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那么,如何缩短衔接过程、降低消极影响、加速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新生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心理矛盾的调适 1、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不能单靠被动地顺应环境,须主动地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指大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的反应。研究表明:43%的学生认为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最令他们苦恼;而37%的学生则表示心理困惑源自学习压力;因情感和就业问题导致心理压力的学生均占到32%左右。九年的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归纳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为:适应性问题,包括对环境、生活、学习上的不适应;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及性意识困扰;情绪问题;社会工作问题;就业和发展问题;家庭问题及意外事件;躯体建康问题;神经症及精神疾病等。 1、适应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主要是新生,刚入校对大学生活不习惯,常常思乡难眠;远离父母,想念亲人;需要独立生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换;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改变,都会使新生进校后出现不多不少的适应问题,如未及时进行同学、朋友间的沟通或心理辅导的话,时间稍长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其次是毕业生离校前有适应社会的困难,如:将要进入社会前的忐忑不安,对将要从事的工作不了解或不满意,将与同窗好友离别等等。 (2)学习问题: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学习困难,成绩不好,或没有自己期望的那样好,考前焦虑,考试不及格,面临重修、补考、留级、退学等学习挫折;考试作弊;学习障碍等。有的学生学习持久紧张感与竞争的压力感,由于中学长时间的拼搏和竞争,进入大学后对这种学习已难以承受,总想轻松一下,但又不甘落伍,所以,始终有一种压力感困扰着。有的学生生活没有目标,抑郁无聊,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明天该做什么,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的动力,对前途充满担心但又不知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有的学生专业兴趣低,很多大学生虽然上了大学,但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又无法改变专业,因此,每天硬着头皮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有的学生由于对目前某一事件的不理想状态,主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大学生心里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大学生心 里问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二、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

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 一、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1、适应障碍即面对明显的生活和环境变化,产生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焦虑不安、神经过敏、轻度抑郁、自责无助、伴失眠,部分有逃学、游戏成瘾、抽烟、喝酒、斗殴等情况。 2、社交恐惧又称社交焦虑障碍,即在社交场合害羞、局促不安,害怕被审视,不敢演讲,回避社交,极端情况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3、焦虑障碍经常或持续出现过度焦虑,精神上过度担心、惶恐不安;坐立不安、头痛;心慌气短、腹泻、尿频等。 4、抑郁障碍无明显原因的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易疲劳,自卑、悲观厌世,常有“无用、无助、无望”感,伴有脑力下降、活动少、食欲差、失眠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5、进食障碍主要包括两类。厌食症患者总觉得自己太胖,害怕发胖,通过节食、过度运动、服用减肥药等,有意造成并维持低体重,可有明显消瘦、发育延迟和内分泌紊乱。贪食症患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冲动性暴食,之后又因怕胖而禁食、过度运动、抠吐、滥用药物等。 6、强迫症控制不住地出现一种想法、冲动,如总是怕脏、反复洗手,总担心安全、反复检查门锁门窗,反复回忆,强迫性思考无用的问题,自觉没有必要,但是无法控制,给本人造成很大的痛苦。 7、重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均可在青壮年起病。躁狂表现为过分高兴或易激惹、话多、言语夸大、想干大事、忙碌不停等,但多虎头蛇尾;睡眠少、性欲食欲亢进,部分伴幻觉妄想。精神分裂症通常在青壮年

起病,表现形式多样,通常有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二、常见的学习问题: 1、没有处理好讲座、课外书、教材、图书馆的关系,学得多学得杂。 2、没有理顺考试与知识建构思想建设的关系,使得自我评价混乱,价值观迷茫。 3、没有处理好导师指导与学术训练的关系,使得研究一无所获。 4、缺乏真正的能力观知识观,只是从书本获取知识,缺乏从生活和其他媒体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缺乏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每个人在人生开展的特定阶段,都会遇到一些事情让他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惑,我们把这种常见的、人人都会遇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自动解决或缓解的一系列问题称为“心理不适应〞。大学生常常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情感的挫折产生困惑,有时陷入难过、悲伤、愤怒、无助的情绪。心理不适应类问题的主要病症集中在情绪的不良状态,一般不良情绪不超过两个星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性问题。 ●新生不适应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剧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分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团队a,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这个新的环境后,会发现原先的预期与现实的大学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有的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有的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有的缺乏独立生活的才能,有的因地域差异而觉得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有的面对内容丰富的大学社团活动不知如何选择,有的在完成进大学的目的后暂时丧失了新的学习和生活目的……总之,由于个体适应才能的差异,其中一些大学新生会出现因环境变化而造成的适应困难,进而情绪低落,出现心理问题。 新生的适应问题假设未得到及时处理,有可能开展成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网络成瘾等等。 ★班级可组织新生适应方面的心理讲座,并多组织团队a活动,给同学创造表达内在情绪的时机,同时建议同学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情感问题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困扰,甚至引发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1、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认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方法保护自尊心,并竭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业和未来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将从八个方面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1.心理健康问题概述 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社交困难、学习压力、自我认知与自尊问题等。这些问题可能由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引起,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情绪管理 大学生情绪管理困难主要表现在情绪波动大、易怒、情绪低落等方面。要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求朋友和家人的支持;进行适当的锻炼和放松,如散步、瑜伽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3.焦虑与抑郁 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包括长期紧张、失眠、食欲不振等。要缓解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接受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4.社交困难 社交困难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害怕与他人交往、难以融入集体

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接受专业的支持和指导。5.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主要表现在考试焦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压力过大等方面。要缓解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锻炼和放松,如散步、瑜伽等;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接受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6.自我认知与自尊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自尊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自卑、自我评价不客观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还可以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途径提升自我价值感。 7.应对措施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首先,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情绪调节技巧,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其次,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接受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8.寻求专业帮助 尽管有许多自我管理技巧和策略可以帮助应对心理健康问题,但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大学生心里问题

大学生常见得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常见得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得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得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得重视,目得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得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得同学友好相处,建立与谐得人际关系,就是大学生面临得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得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得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与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得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得孤单、苦闷、缺少支持与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就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就是不可避免得。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得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得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得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就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得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就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她们往往感到很多得困惑与担忧。如何选择自己得职业,如何规划自己得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得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与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得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就是神经症得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就是偏离正常状态得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得就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就是由很多现实得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就是暂时性得,经过自己得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得帮助,多能恢复心理得平衡与适应。 二、如何面对自身得“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得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得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她人得心理困惑得态度上比对待自己得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得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得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就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就是必要得,但大学生得问题还就是发展性得居多,很多都就是“成长中得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3、转移注意。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得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得方方面面。有自己感兴趣得事情并全力投入就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得。 4、调整生活规律。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得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得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得感受。所谓得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心理咨询。对于严重得、难以排解得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心理卫生机构得帮助。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三篇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篇 篇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如何面对和解决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二、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