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笔记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笔记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笔记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笔记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不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如何,动机高的人,往往能取得高成就。

一个个案(班级情况)

?四年级,新换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很多孩子调皮,纪律差,不爱看书,整体成绩不好

?部分孩子是打工子弟

?很多学生对宇航员感兴趣

一个个案(老师的措施)

?鼓励他们用努力换取将来的成就

?把班里最爱读书的孩子作为榜样

?“金星”奖励进步学生,并小组加分

?请飞行员朋友来和学生交流

?取消考试排名榜

?有趣的道具

?警告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如果再不完成作业就请家长来学校陪读”

一个个案(学生的反应)

?第一个学生——无论怎么样都没有学习兴趣,把金星扔到地上。

?第二个学生——张老师从不批评、总是给予鼓励,但该生还是没有学习动力。

?第三个学生——成绩好,因考试屈居第二而哭了半节课,并责备自己。

?第四个学生——渴望取得好成绩,但常常忘记做作业、考前找不到课本复习,考试成绩差。

思考

假设你是这个班的实习班主任

?已用策略中哪些好,哪些不好,为什么?

?怎么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个学生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

?老师可以给这四个学生什么样的帮助?

学习动机

?动机与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理论

?现代动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动机与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Motivation)就是激发(energizes)、引导(directs)和维持(sustains)行为的内部过程(Slavin,2004)。

?Motivation to learn is student?s tendency to find academic activities meaningful and worthwhile and to try and get the intended learning benefits from them. (Brophy, 1998)

动机的作用蓄势待发的机动车

?激发——动力——马达

?引导——方向——头脑中的目标?维持——维持——油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注意力指向、稳定性

?加工深度

?坚持性

?主动性

?对学习任务的选择

?测验时水平的发挥

?对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的体验与评价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概念

Ex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motivation to engage in an activity as a means to an end, whereas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motivation to be involved in an activity for its own sake(Pintrich & schunk, 2002).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关系

?对德西效应的反思

德西效应:本来能够由内在动机激发的行为,会因为外部强化的介

入而受到损害

建构你自己的学习动机

? 为了更好地理解是什么激励着你和为什么激励着你,做一个图表。如下图。

? 然后,概括出你所产生的每一种行为的动机的类型,并把这些罗列出来。

? 例如,一份兼职工作会因为有钱赚而在外部动机中排列很高,同时,因为你并没有对它的产生真正的兴趣,而在内部动机中排列很低。清

理你的房间,或许会因为你喜欢做清洁工作而在内部动机中排列很

高,同时,也因为你的行为得到了室友的表扬和奖励而在外部动机中

排列也很高。 你的学习动机哪? 动机理论

本能论(见课件)

驱力理论(见课件)

强化动机理论 ? 奖赏

? 相倚性、及时性、特异性 ? 说明为何得到奖赏 早期机械观 机械观向认知观的

过渡 认知调节观 本能论

内驱力理论

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目标定向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目标结构理论

?奖赏参与而不仅仅是结果

?奖赏只在必要的时候用

?对开始没有内在兴趣的任务进行奖赏

?为了能力的增长而奖赏

?惩罚

?产生消极情绪、尽量不用,但有的情况下是必要的

对强化动机理论的批评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动机

?不能完全解释动机。

没有个体期望、信念,强化将不起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A.H.Maslow,1970)

?人有两类七(五、六)个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就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来源。

?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满足高层次的需要。

Putting Maslow?s work into perspective

?没有研究证据支持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过于机械,不能很好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

?1. “How do u do, Bob?” Anne asked.

“Terrible,” Bob answered sheepishly. “I just can?t do this stuff. I …m

no good at writing the kind of essays she wants…. I?ll never get it.”?2. “I don?t do so good either,” Anne replied, “but I knew I wouldn?t. I

just didn?t study hard enough. I knew I was going to be in trouble. I

won?t let that happen again.”

?3. “Unbelievable!” Armondo added. “I didn?t know what the heck (用以加强语气或咒骂: 究竟, 到底)was going on, and I got a B. I don?t think she read mine.”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is a cognitive theory of motivation that attempt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learners? explanations for their s u c c e s s e s a n d f a i l u r e s) ?B.Weiner(1972)

?三个维度

?内部/外部(locus),稳定/不稳定(stability),可控/不可控

(control)

?六个因素(见课件)

?归因对学生的影响

对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反应;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进一步的努力;成绩?学生归因,教师归因及其交互作用

?稳定\不稳定归因与期望

?可控\不可控归因与学习投入

?习得无助

把失败归因为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

?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

成就动机理论

什么是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

H.A.Murry(1938):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利兰(D·C·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

?趋向成功(approach achievement)和避免失败(avoid failure)

?趋向成功的动机Ts=Ms×Ps×Is

?回避失败的动机Tf=Mf×Pf×If

?总强度Ta=(Ms×Ps×Is)-(Mf×Pf×If)

期望*价值理论

?Expectancy * Value Theory suggests that people are motivated to engage in an activity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expect to succeed times the value they place on the success (Wigfield & Eccles,1992, 2000).

期望*价值理论

?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成绩

皮革马利翁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教师的期望和学生期望的交互作用?

目标定向理论(Goal Orientation Theory)

?德韦克和艾利特(Deweck & Elliott, 1988)

?Goal is an outcome an individual hopes to achieve (Locke & Latham, 1990).

?Learning goal (master goal) focuses on mastery of a task, improvement, and increased understanding(Dweck & Leggett,1988; Pintrich, 2000).

?Performance goal focuses on competence or ability and how it compares to the competence or ability of others (A. Elliot &

McGregor, 2000)

?Ego-involved & task-involved ( Nicholls, 1984)

?Ability-focused & task-focused (Maehr & Midgley, 1991)

两种内隐能力观的争论(见课件)

表现目标与掌握目标的比较

表现目标与掌握目标的比较(续1)

?掌握目标

?表现目标;表现趋近(performance-approach)

表现回避(performance-avoidance)

?社会目标:社会责任目标(social responsibility goal)

社会赞许目标(social approval goal)

?(social)

?Work-avoidance goals—students with work-avoidance goals feel successful when tasks are easy or they can accomplish the tasks without exerting much effort (Dowson &McInerney, 2001; Gallini, 2000).

目标结构理论

?多伊奇(Duestch, 1949)

目标结构(goal structure)是指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和竞争的程度。?合作型

?竞争型

?个体化型

三种不同的动机系统

?思考——如果你处在这三种不同的课堂结构中,你的动机系统会是什么样的?

?竞争的目标结构

?合作的目标结构

?个体化目标结构

自我价值理论

?什么是自我价值?

?Self-worth (self-esteem) is an emotional reaction to or

evaluation of the self (Pintrich & Schunk, 2002)

?卡文顿(1992)

?自我价值感形成——成败体验

——胜任力的感知

?趋向成功——获得高的自我价值感

?避免失败——保护已有的自我价值感

?1. “I got a C,” Billy shrugged. “ Not bad considering how much I studied. I could have done a lot better, b ut I couldn?t get into it for this test.”

?2. “I just went blank,” Ashley said with a crestfallen look. “I looked at the test, and all I could think of was. “I?ve never seen this stuff before. Where did it from?””

高趋向成功

高回避失败低回避失败

低趋向成功

自我价值理论的启示

?鉴别学生的动机

?哪些是看起来不爱学习其实动机很强的学生?

?如何为这些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elf-determination is the process of deciding how to act on one?s environment(Deci, 1980; Ryan & Deci, 2000)

?前提假设:人类是积极的、以成长为定向的有机体,具有把经验整合到一个一致的调控过程中去的内在倾向。

?基本需要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

?有机体整合理论

?因果关系取向理论

基本需要理论

?三种基本需要—自主(control or autonomy)、胜任(competence)、关联(relatedness)

?自主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当自主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有更高的动机行为

认知评价理论

外在事件对个体具有三方面的作用:

?信息性——自主,促进胜任感

?控制性——不自主,削弱内部动机

?去动机——无效的事件,感到无胜任力

有机体整合理论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并存

?外部动机可以内化

?内化:个体对外在价值的吸收,是个体试图将社会赞许的道德态度和要求转化成为个体赞同的价值与自我调节的一种积极自然的过程。(见课件)

促进外部动机内化的因素:

?能力知觉

?自主性体验

?归属感

因果关系取向理论

?个体会形成某种特定的因果定向,这种定向有利于自我决定。

?自主定向

?控制定向

?非个人定向

自我效能感理论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A belief about one?s own capability to organize and complete a course of action required to accomplish a specific type of task (Bandura, 1986; Schunk, 1994).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和认知的影响(见下页)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来源

?自己过去的经历

?替代性强化

?说服

?身心健康状况

动机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激发学习动机时始终要遵循的原则

?自主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个性化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置

?分解学习任务,小步子原则教学,使得每一步更容易达到,让学生有更多成功体验

?根据学生能力、学习速度设置不同目标

?鼓励并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自定步调——学习契约?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的选择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有价值和意义

?任务新颖有趣,多变化

?使用多样的呈现方式,比如幻灯、图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等等?设置有挑战性的任务

?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比如小组合作主题或阅读书目

教学模式的选择

?更多采用合作的课堂目标结构,结合个体化学习和组间竞争

?给成就动机高的学生适当安排竞争的模式

?给回避失败的学生安排少竞争或非竞争的任务环境

课堂互动与课堂管理

?明确表达对学生的积极期望,包括鼓励学生参与,清楚介绍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怎么做

?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多给差生思考时间

?提供榜样,老师以身作则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交给学习策略

?鼓励好奇心,鼓励提出问题、寻找问题

?让学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

评价

?评价维度、评价方式多元化,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评价方式

?事先解释清楚评价规则,根据绝对标准来评价

?基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情况进行评价——成长记录袋

?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测验内容应该注重考察理解和更高水平的思维

?取消作业和考试的时间限制

?试卷的问题要安排得先易后难

?对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考试技巧和放松训练

奖励与反馈

?对学生的奖励、反馈要及时、具体化和经常性

?指导学生归因或进行归因训练

?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自我强化转化

?表扬和奖励尽可能不公开

?奖励好奇心、参与与进步、自我监控能力和计划的完成情况;奖励要与付出成正比

?将父母引入教育过程中

?承认学生有时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

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激发学习兴趣

?保持好奇心

?多样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经常进行及时、明确反馈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正确进行表扬与批评

?营造适度的竞争气氛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归因

奖惩的原则

?奖惩应明确、具体、公正、适度

?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

?以精神奖惩为主,物质奖惩为辅

?合理运用物质奖励

?奖惩方式灵活多样

?奖励宜当众进行,惩罚最好私下进行

?切忌将学习任务作为惩罚手段

?奖惩因人而异

?对开朗直率的学生——直来直去的公开式批评

?对倔强刚毅的学生——甜言蜜语的柔软式批评

?对自尊心强的学生——点到为止的点化式批评

?对温和顺从的学生——和风细雨的温和式批评

?对毛手毛脚的学生——警钟长鸣的提醒式批评

?对粗暴急躁的学生——避开锋芒的疏导式批评

?对沉默寡言的学生——避开指责的说理式批评

?对傲慢自负的学生——示败揭短的严肃式批评

请分析下面的话是否妥当?

?“今天我们将学习火山爆发的原因,以便在明天的考试中得高分。”

?“你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今天发愤读书,明日光宗耀祖。”

?“你前一段在学习中表现不错,今后继续努力。”

?“不想考第一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案例1:

一次,一个语文老师上公开课,讲一词多义,一共讲了五、六个例句,学生有点不专心了。老师故意停下来,用目光扫射教室四周,学生感到莫名其妙,老师问“你们知道我在看什么吗?教师里有黑板报、名言,你们谁能从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说出它的两个意思?”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都踊跃发言。“我找了一个,服装的装,有衣服的意思,还有装东西的装。”“我也知道怎么说了,黑有天黑的意思,还有黑心,指心很狠毒。”……就连平时语文成绩差的学生也都有了兴趣。结果这节课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2:吉姆·杰森在他所任教的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前徘徊踱步,他心情非常沮丧。他一直认为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读书,并且能够读得很好。吉姆已经试过他所能想到的各种方法使他的学生对读书感兴趣。在他所教过的一所小学里,这些技术的效果很好。可他现在的这些学生却很难接近而且很难激发。他鼓励他们现在的努力是为了未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他还吓唬他们如果偷懒就会叫家长;他还设计了有趣的教学材料。但这些方法在这里却都不起作用。吉姆现在的学校位于城市内部一个贫困的社区,这里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于单亲家庭。而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因为工作忙碌而抽不出时间给他们的孩子讲故事,孩子们自己的阅读水平也极其糟糕。(续下)

在新学年开始,吉姆曾尝试使用过一套激励措施,即用“金星”奖励哪些读书努力的学生。但是学生看上去并不关心是否得到了金星:他们把金星扔在了地板上,并且阅读时间没有任何增长。他有鼓励学生说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上付出些努力是值得的(例如,一位女性宇航员她发现自己对飞行的极大兴趣是开始于7岁的时候收到的一份礼物——书。)然而,学生仍然对阅读没有动力并且毫无兴趣。他们的生活中缺乏正面积极的阅读榜样,而且他们不会把吉姆老师所描述过的——即那些中产阶级的学生,参加诗歌社和频繁去书店——那些榜样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

来。(续下)

最后,吉姆决定让他的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对阅读的看法来改变他们自己阅读能力的负面信念和态度——比如说,把阅读看作是一种他们可以掌握的技术。吉姆使用了正强化,并且一遍一遍不断地告诉学生他们拥有阅读的能力,只要他们能认识到负面的观念是如何阻碍了他们的进步。这些鼓舞人心的话使学生们感到吉姆很关心他们而且想要帮助他们,但是他们依旧远离课本。

吉姆知道阅读能力是所有学业成绩的核心部分,因此他一直在和他的学生进行沟通。但是他的尝试似乎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要激发这些学生,吉姆还能做什么呢?

1.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里做作业;

?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2.下面说法代表内控特征的是。

?“老师出的怪题把我难住了”;

?“我从来不管老师怎样评分”;

?“我准备好了,我能对付考试”;

?“我看过一些卷子,我想我知道老师会问什么问题”。

3.一位普通上海市民花上1000多元购票看足球赛。记者问他:“花这么

多钱值不值得?”他说:“值得。”从行为的动机理论看,其行为宜用理论解释。

?驱力说;

?强化说;

?观念冲突论;

?高层次需要说。

4.两名IQ相似的学生以同样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某大学。但进大学以后,

甲生成绩保持优秀,而乙生成绩多门不及格,在留级线上挣扎。有效学习的内部因素分析,导致两名学生成绩显著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

?学习方法;

?学习动机;

?学习习惯;

?动机与方法的结合。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策略 6.1复习笔记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点 (1)学习策略的概念 ①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a.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方法,即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程序、方法或者规则。 b.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技能。 c.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法与调控技能的结合。 ②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学习策略可分为: a.学习认知策略,即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 b.学习监控策略,即用来调节与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策略。 (2)学习策略的特点 ①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②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③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④生成性和指向性的有机统一。

2.学习策略的分类 (1)麦基奇的分类 麦基奇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 ②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③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麦基奇等人的学习策略分类 (2)丹塞罗的分类 丹塞罗等人提出了MURDER学习策略,认为学习策略由两个策略系统构成: ①基本策略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赖以应用的主导性策略。 ②支持策略系统,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宜的认知气氛,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使已有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性策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15-18章)【圣才出品】

第15章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选择题 1.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A 【解析】场依存型是指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2.面向差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A.个别化教学系统 B.自学辅导教学方法 C.分层教学 D.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 【答案】ABCD 【解析】个别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及其同事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代办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学习时在保证对教材真正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进;自学辅导教学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等人提出的以中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指学习在一个年级内的

某些学科上开设几种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上述四种教学方法都是面向学生差异的教学,因此选ABCD。 二、概念题 1.个体心理差异 答:个体心理差异又称个别心理差异,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持续性、独特性等心理特点。个体心理差异集中表现为两方面:①认知差异,又包括认知水平、认知类型、认知结构、认知过程等方面的差异;②人格差异,又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个体心理差异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个方面。 2.计算机辅助教学 答: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同现代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它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相连的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一系列的教学程序相互作用,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这些教学程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七个模式:①个别指导模式;②操练与练习模式;③对话模式;④模拟模式;⑤游戏模式; ⑥问题解决模式;⑦发现式学习模式等。 3.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答: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是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将多媒体计算机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综合处理和控制,并使各种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全面)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 试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 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

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 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 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 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a.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等。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

[电子书+打印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统考2019年研] A.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不同时期的关键期体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年龄

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统考2019年研]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常常也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建构。 3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 B.结构良好问题 C.一般性问题 D.认知性问题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 绪论 识记: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得科学。 领会: 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得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得教育专著就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就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得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得发展与科学技术得进步,一批教育专著得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得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得《大教学论》被认为就是最早得具有比较完整体系得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得《普通教育学》,被认为就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得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得《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得“活动课程”。 3、教育学得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得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得《新教育大纲》与凯洛夫主编得《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产生与发展 识记: 1、教育得起源有三种不同得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就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得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得界限。(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就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得“无意识得模仿”。(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就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与心理说得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得。主要观点就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就是有目得、有意识得活动;c、原始得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就是教育活动得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得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得培养来实现,与人得发展得需要密切相关。 识记与领会: 1、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得教育就是指,凡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得影响,都就是教育,包括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几个方面得影响。 (2)狭义得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就是指根据社会得需要与个体身心发展得特点,在教育者得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得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 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与谐地发展。 2、教育有什么样得功能? (1)教育得社会功能 主要指教育对社会得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得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得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心理)【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心理 11.1复习笔记 一、美育心理概述 1.美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心理学 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的学问,主要是研究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美育心理学既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2.美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美育心理学的对象 美育心理学以美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可概括为美育心理现象和美育心理规律。 (2)美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实践任务 揭示美育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为选择美育策略、提高美育的效果提供心理学的依据,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②理论任务 美育心理学在解决美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总结各级学校、各门美育课程和有关美育活动的经验,上升为美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建立科学的美育心理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依据,为学校美育的科学化提供理论的证据。 3.美育心理学的简史 美育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家自己开创的新兴学科。 (1)美育心理学是由刘兆吉教授领导一批中青年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981年,刘兆吉在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美育心理学”的概念。1983年,刘兆吉以“试论美育心理学中的几个问题”为题,公开发表了美育心理学的第一篇论文,这标志着美育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1985年,刘兆吉撰写的“美育心理”词条被收入《中国大百科伞书·教育卷》,标志着美育心理学正式得到国家承认。 (2)1987年,“美育心理研究”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国家级重点项目,美育心理学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此后,刘兆吉组织重庆、成都及河南的心理学工作者,组成了美育心理学的全国协作组,共同开展美育心理研究.美育心理学开始得到推广,并逐步走向礼会。 (3)1989年,韩进之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采纳刘兆吉的建议,首次在教育心理学体系中增加了“美育心理”一章,确立了美育心理学在统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中的地位。1990年,刘兆吉主编的《美育心理学》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美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确立。 (4)1997~2002年,赵伶俐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版了《新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对审美化教学原理在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 3.怎样科学研究教育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5.当代教育心理学面临哪些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识记】P3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潘寂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第二,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学”,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即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三方面的学习。这种观点最早见于邵瑞珍1982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一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目前,这一定义影响较大,许多教科书都采用这种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和它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密切联系的。教育心理学的交叉性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具体分为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 首先,教育心理学从学科属性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其次,教育心理学从价值特性看,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作为理论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推动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已任,主体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总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即首要任务) 是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为教育服务。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为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 2.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学习或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 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 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 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 至6 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机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 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 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 (1)客观描述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

(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3)为促进主体心理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科学方法指导。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能力与个别差异、美育心理、体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等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只有采取系统性原则,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的原则,这是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变量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8章学习策略 8.1复习笔记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含义 (1)国外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①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的具体方法或技能。 ②学习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技能。 ③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2)国内学者给学习策略下的定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办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应从以下三点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 ①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 ②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 ③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3)学习策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①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一次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区别表现在: a.具体的学习办法与具体学习任务相联系,有较强的情境性,而学习策略既与具体任务相联系,又与一般学习过程相联系; b.学习方法经学习者反复运用,熟练掌握后,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往往凭习惯加以运用,而学习策略则是学习者经过对学习任务、学习者自身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反复考虑之后才产生的方案或谋划; c.具体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考虑最佳效益,而学习策略则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为基本点的。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联系表现在: a.学习策略虽不同于具体方法,但它又不能脱离具体方法,学习策略的谋划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方法上,借助学习方法表现出来; b.只有那些经过学习者整体谋划之后启用的方法才会获得策略的性质,成为学习策略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则,不动脑筋随意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 ②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其功能在于使学习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认知策略的学习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发展,但认知策略并不等同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比认知策略更广的概念。 ③学习策略与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任何以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 元认知和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 a.学习策略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元认知知识,它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10-14章)【圣才出品】

第10章教学策略 一、概念题 1.教学策略[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含义为: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有效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综合性、灵活性、启发性等。影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状况、教师的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环境等。 二、论述题 1.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 ①记忆术 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a.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它是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起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 b.首字联词法 首字联词法是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 c.谐音联想法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 d.琴栓——单词法 琴栓——单词法类似于位置记忆法,只是你要把序列中的项目与一系列线索而不是熟悉的地点相联系。典型的琴栓——单词法是将数字和单词联系起来的一些韵律。 e.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在教外语词汇时非常有用。 f.视觉想象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 简答版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心理学科。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策略。 2.教育: 广义: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狭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该理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 3.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为重要内容。

4.同伴关系: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简历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支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平且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6.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7.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反思性和冲动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性和系列性) 二、简答 1.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与发展: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 练习与习得的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逻辑—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 (4)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是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 2.认知发展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