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

简答版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心理学科。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策略。

2.教育:

广义: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狭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该理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

3.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为重要内容。

4.同伴关系: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简历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支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平且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6.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7.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反思性和冲动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性和系列性)

二、简答

1.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与发展: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 练习与习得的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逻辑—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

(4)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是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

2.认知发展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提供活动;创设最佳难度;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

3.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气质:指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容易型、困难型、慢活跃型)

(2)家庭:家庭成员及其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性、忽视型)(3)学校: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大公无私等人格特征;教师:榜样作用。(专制的、放任的、民主的)

4.如何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

(1)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技能训练(2)丰富课堂教学交往活动(3)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4)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能力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是指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广义: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

狭义:即学生的学习,在各类学校环境中,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任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过程。

2.内隐学习: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此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加工。

3.外显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受意识支配的、需要作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4.强化;条件反射中能够增强反映概率的一切手段。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5.正强化:积极强化,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并得到了正强化物,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的发生的频率就会增加。

6.负强化:消极强化,指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若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了。

7.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若及时使之承受一个厌恶刺激(惩罚物)那么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甚至受到抑制。

8.消退:指当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时,呢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9.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在模仿榜样的行为时,是以榜样作出反应时所受的强化作为动力的。

10.自我强化:指的是人能够自发的预测自己的行为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11.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以往多次成败的经验,确认自己对某一特定工作是否具有高度效能,即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2.意义学习:奥苏伯尔: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态度。

二、简答

1.学生学习得特点:

(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被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并以此来促进自己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素质重要)

(2)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构建意义的自主活动。要重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培养)

(3)学习内容的间接性(在经验传递系统中,学习主要是接受前人经验非自己发现经验)

(4)学习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学习相互关联,前面学习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后面学习是前面学习的补充和发展。要考虑学生原有水平,整体设计教学,使学习循序渐进)

(5)学习目标的全面性(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发展智能,形成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品质、促进人格发展)

(6)学习过程的互动性(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活动,倡导合作学习,交互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2.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调节着挂插着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决定着观察者在大量的榜样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抽取榜样哪些信息等,影响其的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和观察者的特征。

(2)保持过程:使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依赖表象系统、语言系统和动作的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是以内部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信息的反应模式。即观察后的模仿过程。

(4)动机过程:决定哪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第四章教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广义:指学生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带有自发性质。(指教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的人包括教师,还指各种有关教育者,学的人包括学生及各种有关学习者。

狭义:教学就是指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2.有效教学:指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获得成功或表现俱佳的教学行为。三方面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关键;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3.教学环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切内外环境。

4.教学的物理环境:指教学赖以进行的一切物质条件所构成的整体,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教学时空环境)

5.教学的心理环境: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之间以及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氛围,是教学活动心理背景。(人际关系,集体气氛,教学氛围,个体心理因素)

二、简答

1.人本主义教育观点:

(1)教师对学生的知觉是有效教学的前提;(2)全人教育:指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教学目标的教育;(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2.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教学是促进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转化和联系的桥梁(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轻视直接经验的积累的倾向)

(2)教学已掌握知识和发展只能相统一为基本目标(智能的发展依赖与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能的发展水平;知识与智能的辩证关系)

(3)有效教学以调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为前提。

(4)教学过程中主体交互作用水平是影响教学效益的关键

第五章学习动机

一、名词解释

1.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3.成就动机:指个体在主动参与使事关成败的活动时,不畏失败威胁,自愿努力以赴,以期达成目标并获致成功的内在心理历程。

4.学习动机的迁移:指把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把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学科的学习中去。

二、简答

1.学习动机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引起动机的内部因素,指有机体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个体需要确实是有机体内部产生的一种能量和冲动,是作用于行为的内部刺激。内驱力包括生理内驱力和社会内驱力。

生理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指在要求理解、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释问题或解决问题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即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内部动机。

社会内驱力

(1)自我提高内驱力: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而获得他人尊敬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其目标是赢得某种地位或名次;把成就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

(2)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是在希望获得或保持他人认可、赞许、关心、支持或友谊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

2.学习动机的作用:

答案一:

(1)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学习动机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其首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着哪个方向努力。

(2)学习动机能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毅力,而动机水平低的学生缺乏学习活动的稳定性持久性。

(3)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大量研究证明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但是最佳的激活水平往往因任务及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中等水平的激活是最好的。

答案二: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使个体为达到目标而努力;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动机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

3.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主观因素:

需要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志向水品和价值观;焦虑程度(中等为宜)

客观因素:

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皮格马利翁效果)

4.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2)设置榜样、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等,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子女各位,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3点)

5.学习动机的激发:

内部: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妥善进行惩罚,保护内部动机;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动机的迁移(产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决定感)

外部: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设置明确、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

6.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措施:(讲义P161)

获得成功经验;或的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合理归因

第六章学习策略

一、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监控。其中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学习策略被称为学习认知策略,用来调节和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称为学习监控策略。

二、简答

1.学习策略的特点:(教材P171)

操作性与监控性有机统一;外显性与内显性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有机统一;生成性和指向性有机统一

2.学习策略:(教材P178—192)

麦基奇:(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监管,努力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其他人的支持

3.学习策略教学训练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

4.学习策略教学训练影响因素:学生因素:年龄特征,原有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学习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

教师因素:运用学习策略的水平,策略教学经验,策略教学方法

第七章知识学习

一、名词解释

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的迁移:即学习的迁移,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不仅有利于增加学习的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新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2.知识的分类:根据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知识,间接经验知识;

根据指示反映事物的层次: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根据指示反映事物的范围:一般知识,特殊知识;

根据知识传递的难易:编码化知识(显性),经验类知识(隐形)

根据知识解决问题的功能: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描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形态、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一班可用言语进行清楚的陈述,也叫陈述性知识。

4.程序性知识: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与实践操作密切,解决的是个体从不会做到会做到熟能生巧的过程,也叫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5.感性知识: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得,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与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形式。

6.理性知识:通过思维活动间接获得,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7.下为学习: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包摄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类属关系,又称类属学习。

8.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已形成若干观念的基础上学习包摄程度更高的知识,又称总括学习。

9.智慧技能: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并按其内容和概括化程度,区分为一般智慧技能和特殊智慧技能。

二、简答

1.促使知识转化的方法:(教材P220)

(1)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心向

(2)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或规则

(3)指导学生科学练习,促使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迁移时注意:

(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3)注意学习材料的共同性,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贯通

3.程序性知识迁移时注意:

(1)智慧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2)动作技能: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要准确清晰,加强学生的练习与反馈。

(3)认知策略: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策略训练并制定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4.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内容;学习材料的形式;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主观因素:原有知识的经验背景;学生的能力水平;主动理解的意识和方法;认知结构的特征。

第八章规范学习

一、名词解释

1.规范学习:指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努力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构建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一方面是通过活动不断地将显示规范据为己有的内化过程,一方面是通过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规范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

2.纪律: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则。

自觉纪律的心理结构包括:纪律认识、纪律态度、纪律意志、纪律习惯

3.态度: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特点:对象性、内在性、持久性、概括性;功能:过滤、调节、价值表现、适应功能)

态度的心理结构:情感成分、行为意志成分、认知成分P250

4.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决定着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集中体现在为对人、对事、对己的基本态度。

5.品德发展的实质: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

6.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外部因素:家庭环境、学校集体、社会化

内部因素:道德认识、个性品质、个性心理特征、适应能力

第九章教学设计

简答

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一定程度的传媒冗余度促进信息整合;选择适合学习者思维水平的传媒符码;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第十章教学策略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策略:是将教学思想或模式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它既有观念驱动功能,更有实践操作功能,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广义:包括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狭义:教的策略。

2.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决定因素;学习者的状态是基础;教师自身的特征是重要条件;教学环境与情境制约其制定或选择。

二、简答

1.教学监控策略:

(1)主体自控策略:激发主体动机,提高抱负水平;提高主体的我认知水平;提高元认知监控水平(主体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调节)

(2)课堂互动策略: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课堂气氛;多想交往与合作;行为塑造与矫正

(3)教学反馈策略:准确性;针对性;激励性;适时性;多样性;交互性(4)现场指导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实际状态选择最佳的学与教的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教学

一、名词解释

1.问题: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存在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每个问题都包含四个部分:问题情境、已有知识技能、障碍、方法。

2.问题解决: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包含四个要点:问题解决具有目标定向性;具有认知性;具有个人性;解题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算。

3.样例教学:由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斯韦勒提出的,例促进学生问题解决图式形成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样例一般对问题的详细说明、结局步骤和最终答案三部分构成。该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主要三个通用步骤:引入新主题,示范证明,课堂练习。该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问题解决图式的形成,并能节约教学时间。

二、简答

1.问题解决的一般心理过程:

(1)发现问题,障碍:大多数人没有养成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习惯;问题解决者缺乏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人们宁愿去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而不是花时间去发现问题;个体存在不愿进行发散思维的倾向。

(2)表征问题

(3)选择恰当的策略

(4)应用策略(5)评价反思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

(1)知识基础:如果个体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可以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一句有关的知识才能为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相反组织不当的知识则会阻碍个体正确地解决问题。

(2)思维策略:是影响个体问题解决效率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有特殊策略,一般策略和核心策略三类。

(3)元认知:问题解决的途径经常不止一种,需要个体对自己的解题操作进行监控。元认知监控意识和习惯对灵活解题很关键,解题过程中可以及时调整个人行为。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策略 6.1复习笔记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点 (1)学习策略的概念 ①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a.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方法,即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程序、方法或者规则。 b.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技能。 c.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法与调控技能的结合。 ②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学习策略可分为: a.学习认知策略,即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 b.学习监控策略,即用来调节与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策略。 (2)学习策略的特点 ①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②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③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④生成性和指向性的有机统一。

2.学习策略的分类 (1)麦基奇的分类 麦基奇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 ②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③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麦基奇等人的学习策略分类 (2)丹塞罗的分类 丹塞罗等人提出了MURDER学习策略,认为学习策略由两个策略系统构成: ①基本策略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赖以应用的主导性策略。 ②支持策略系统,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宜的认知气氛,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使已有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性策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15-18章)【圣才出品】

第15章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选择题 1.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A 【解析】场依存型是指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2.面向差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A.个别化教学系统 B.自学辅导教学方法 C.分层教学 D.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 【答案】ABCD 【解析】个别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及其同事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代办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学习时在保证对教材真正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进;自学辅导教学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等人提出的以中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指学习在一个年级内的

某些学科上开设几种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上述四种教学方法都是面向学生差异的教学,因此选ABCD。 二、概念题 1.个体心理差异 答:个体心理差异又称个别心理差异,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持续性、独特性等心理特点。个体心理差异集中表现为两方面:①认知差异,又包括认知水平、认知类型、认知结构、认知过程等方面的差异;②人格差异,又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个体心理差异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个方面。 2.计算机辅助教学 答: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同现代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它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相连的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一系列的教学程序相互作用,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这些教学程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七个模式:①个别指导模式;②操练与练习模式;③对话模式;④模拟模式;⑤游戏模式; ⑥问题解决模式;⑦发现式学习模式等。 3.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答: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是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将多媒体计算机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综合处理和控制,并使各种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 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

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 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 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 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a.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等。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

[电子书+打印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统考2019年研] A.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不同时期的关键期体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年龄

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统考2019年研]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常常也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建构。 3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 B.结构良好问题 C.一般性问题 D.认知性问题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心理)【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心理 11.1复习笔记 一、美育心理概述 1.美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心理学 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的学问,主要是研究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美育心理学既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2.美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美育心理学的对象 美育心理学以美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可概括为美育心理现象和美育心理规律。 (2)美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实践任务 揭示美育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为选择美育策略、提高美育的效果提供心理学的依据,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②理论任务 美育心理学在解决美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总结各级学校、各门美育课程和有关美育活动的经验,上升为美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建立科学的美育心理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依据,为学校美育的科学化提供理论的证据。 3.美育心理学的简史 美育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家自己开创的新兴学科。 (1)美育心理学是由刘兆吉教授领导一批中青年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981年,刘兆吉在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美育心理学”的概念。1983年,刘兆吉以“试论美育心理学中的几个问题”为题,公开发表了美育心理学的第一篇论文,这标志着美育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1985年,刘兆吉撰写的“美育心理”词条被收入《中国大百科伞书·教育卷》,标志着美育心理学正式得到国家承认。 (2)1987年,“美育心理研究”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国家级重点项目,美育心理学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此后,刘兆吉组织重庆、成都及河南的心理学工作者,组成了美育心理学的全国协作组,共同开展美育心理研究.美育心理学开始得到推广,并逐步走向礼会。 (3)1989年,韩进之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纲要》采纳刘兆吉的建议,首次在教育心理学体系中增加了“美育心理”一章,确立了美育心理学在统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中的地位。1990年,刘兆吉主编的《美育心理学》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美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确立。 (4)1997~2002年,赵伶俐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版了《新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对审美化教学原理在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 3.怎样科学研究教育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5.当代教育心理学面临哪些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识记】P3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潘寂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第二,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学”,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即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三方面的学习。这种观点最早见于邵瑞珍1982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一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目前,这一定义影响较大,许多教科书都采用这种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和它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密切联系的。教育心理学的交叉性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具体分为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 首先,教育心理学从学科属性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其次,教育心理学从价值特性看,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作为理论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推动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已任,主体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总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主要有两个方面: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即首要任务) 是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为教育服务。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为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 2.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学习或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 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 (1)客观描述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

(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3)为促进主体心理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科学方法指导。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能力与个别差异、美育心理、体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等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只有采取系统性原则,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的原则,这是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变量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8章学习策略 8.1复习笔记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含义 (1)国外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①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的具体方法或技能。 ②学习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技能。 ③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2)国内学者给学习策略下的定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办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应从以下三点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 ①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 ②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 ③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3)学习策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①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一次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区别表现在: a.具体的学习办法与具体学习任务相联系,有较强的情境性,而学习策略既与具体任务相联系,又与一般学习过程相联系; b.学习方法经学习者反复运用,熟练掌握后,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往往凭习惯加以运用,而学习策略则是学习者经过对学习任务、学习者自身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反复考虑之后才产生的方案或谋划; c.具体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考虑最佳效益,而学习策略则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为基本点的。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联系表现在: a.学习策略虽不同于具体方法,但它又不能脱离具体方法,学习策略的谋划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方法上,借助学习方法表现出来; b.只有那些经过学习者整体谋划之后启用的方法才会获得策略的性质,成为学习策略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则,不动脑筋随意运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 ②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其功能在于使学习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认知策略的学习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发展,但认知策略并不等同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比认知策略更广的概念。 ③学习策略与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任何以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 元认知和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 a.学习策略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元认知知识,它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10-14章)【圣才出品】

第10章教学策略 一、概念题 1.教学策略[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含义为: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有效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综合性、灵活性、启发性等。影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状况、教师的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环境等。 二、论述题 1.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 ①记忆术 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a.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它是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起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 b.首字联词法 首字联词法是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 c.谐音联想法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 d.琴栓——单词法 琴栓——单词法类似于位置记忆法,只是你要把序列中的项目与一系列线索而不是熟悉的地点相联系。典型的琴栓——单词法是将数字和单词联系起来的一些韵律。 e.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在教外语词汇时非常有用。 f.视觉想象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 简答版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心理学科。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策略。 2.教育: 广义: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狭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该理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 3.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为重要内容。

4.同伴关系: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简历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支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平且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6.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7.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反思性和冲动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性和系列性) 二、简答 1.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与发展: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 练习与习得的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逻辑—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 (4)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是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 2.认知发展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策略 一、选择题 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答案】B 【解析】麦基奇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它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是()。 A.元认知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答案】A

【解析】元认知策略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根据定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因此,答案选A。 3.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答案】C 【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本题中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监督和调控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因此选C。 4.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考研2021考研笔记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考研2021考研笔记 第1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 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 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 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

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 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a.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等。b.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例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领域理论等。 c.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智力发展理论等。 ②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 a.哲学基础,指引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和不断发展。

《教育心理学》考研张大均版2021考研真题库

《教育心理学》考研张大均版2021考研真题库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统考2019年研] A.差异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不同时期的关键期体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统考2019年研]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常常也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建构。 3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 B.结构良好问题 C.一般性问题 D.认知性问题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4谢老师在班会上问学生:有个同学在上课时对老师说了不敬的话,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了各种可能的师生互动方案。谢老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表演其中一种方案,全班学生边看边评议各组演的像不像。谢老师这一做法属于()。[统考2019年研] A.认知发展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规范学习)【圣才出品】

第8章规范学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品德描述正确的是()。 A.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B.品德就是道德 C.品德就是个性 D.品德一定危害社会 【答案】A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心理成分。品德不同于道德,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并不等同于个性。品德对社会有利有弊,良好的品德对社会有益。因此,答案选A。 2.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道德两难故事 B.守恒实验 C.沙盘游戏 D.对偶故事法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以谈话法为研究方法,即先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了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因此,答案选D。 3.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答案】C 【解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到的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C项对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道德意义。 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答案】A 【解析】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

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选A。 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没有道德。 A.1岁 B.2岁 C.3岁 D.5岁 【答案】D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此之前,儿童还要经历一个具有自我中心的规则概念的阶段即前道德阶段。5岁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只做规定的事情以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判断。 6.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答案】C 【解析】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论的方法,通过虚构一些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道德性质。最典型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科尔伯格围绕着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从而研究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被试的道德发展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 1.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并支配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50年之久。这本书的作者是()。 A.华生 B.斯金纳 C.桑代克 D.杜威 【答案】C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20世纪中期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答案】A 3.1868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因此该书作者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该作者是俄国教育家()。 A.乌申斯基 B.卡普列杰夫

C.巴甫洛夫 D.维果斯基 【答案】A 4.主张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的学者是()。 A.乌申斯基 B.卡普列杰夫 C.巴甫洛夫 D.维果斯基 【答案】D 5.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罗杰斯 C.布鲁纳 D.班杜拉 【答案】B 6.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 A.学习心理学

B.人格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动机心理学 【答案】C 7.教育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 A.特殊与一般 B.重合 C.无关 D.整体与部分 【答案】A 二、概念题 1.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 答: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教与学的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交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及技能、发展智力及个性、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各种心理规律。 2.四段教学法 答:四段教学法是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明了指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指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系统指做出概括和结论。方法指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 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 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 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 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 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a.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等。 b.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例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领域理论等。 c.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智力发展理论等。 ②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 a.哲学基础,指引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和不断发展。 b.科学背景,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研究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c.方法论原则和实证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规范和原则。 ③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范式,但从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历史回顾(见下表)可看出,从总体上看,其变化呈现出开放性、渐进性和包容性等特点。 a.开放性,指这是一个不断吸收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动态系统。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笔记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不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如何,动机高的人,往往能取得高成就。 一个个案(班级情况) 四年级,新换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很多孩子调皮,纪律差,不爱看书,整体成绩不好 部分孩子是打工子弟 很多学生对宇航员感兴趣 一个个案(老师的措施) 鼓励他们用努力换取将来的成就 把班里最爱读书的孩子作为榜样 “金星”奖励进步学生,并小组加分 请飞行员朋友来和学生交流 取消考试排名榜 有趣的道具 警告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如果再不完成作业就请家长来学校陪读” 一个个案(学生的反应) 第一个学生一一无论怎么样都没有学习兴趣,把金星扔到地上。 第二个学生一一张老师从不批评、总是给予鼓励,但该生还是没有学习动力。 第三个学生一一成绩好,因考试屈居第二而哭了半节课,并责备自己。 第四个学生一一渴望取得好成绩,但常常忘记做作业、考前找不到课本复习,考试成绩差。 思考 假设你是这个班的实习班主任 已用策略中哪些好,哪些不好,为什么? 怎么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个学生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 老师可以给这四个学生什么样的帮助? 学习动机 动机与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理论 现代动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动机与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Motivation) 就是激发(energizes )、引导(directs)和维持(sustains)行为的内部过程 (Slavin , 2004 )。 Motivation to learn is student ' s tendency to find academic activities meaningful and worthwhile and to try and get the inten ded lear ning ben efits from them. (Brophy, 1998) 动机的作用蓄势待发的机动车 激发动力-—马达 引导一一方向头脑中的目标 维持维持油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需要心里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内驱力)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动机系 统学习期待:对活动 所要达到目标的主 观估计(拉力)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心理学科。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策略。 2.教育: 广义: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狭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该理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 3.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为重要内容。

4.同伴关系: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简历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支间的,特别是 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平且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6.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7.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反思性和冲动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性和系列性) 二、简答 1.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与发展: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 练习与习得的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逻辑—物理经验,指个 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 (4)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调节同化和顺 应的关系,是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 2.认知发展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