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性别意识的研究

幼儿性别意识的研究

幼儿性别意识的研究
幼儿性别意识的研究

幼儿性别意识在幼儿园生活中的表现

及其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神秘、隐讳的代名词,正是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人们容易忽略了幼儿的性别意识,但性别意识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对自身性别的生理和心理的认知。每一个人对于自身性别意识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自己在社会上的行为被别人接纳,保证一个人正常的社会行为。性别教育问题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通过分析幼儿园教师指导、集体生活和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影响,以及现场观察、记录并收集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同时还以部分教学录像作为分析材料对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力图丰富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理论,希望能使人们对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性别教育的特点和实施有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

幼儿性别意识性别刻板印象社会性发展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性别教育导言:

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但至今没有引起国内幼教界的重视。理论上缺乏研究,实践上更没有对幼儿进行有意识的科学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培养。有许多现实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幼儿性别角色认同意识的形成,手淫的出现,"性游戏活动"的产生都揭示了幼儿性心理的发展特征。3-6岁是儿童性别角色建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园是除家庭之外培养幼儿性别意识的重要场所。希望通过此次幼儿性别意识在幼儿园生活中的表现及其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转变教师家长的观念、正确地开展幼儿性知识教育、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并促进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

此次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

文献法:通过查阅期刊杂志、报纸、网络,特别是中国期刊等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以便于能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于此次的研究对象是幼儿,利用观察法能弥补幼儿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等的局限,幼儿较少受到观察者的干扰而能收集到较为自然真实的资料。

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某种态度的调查方法。这种方法灵活性情,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容易进行深入调查。所以此次研究采用了访谈法。

正文:

一个人的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人的生理性别一出生就显示出来了,而心理性别则多在3岁左右建立起来,它更多地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协会玛丽考尔德伦博士强调:“儿童阶段,特别是五岁以前性教育特别有效。”可见5岁以前是性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园是除家庭之外培养幼儿性别意识以及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所以幼儿园教育问题应该备受关注。

一.因幼儿自身(心理,生理)的发展其性别意识在幼儿园生活中的表现

(一)幼儿因心理发展其性别意识在幼儿园生活中的表现

心理学上讲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的性别意识包括性别辨认、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三部分,

1.性别辨认

幼儿园的幼儿大部分都能准确的掌握性别辨认即意识到并承认自己或他人所属的性别,自己是男是女,别人是男是女。“我是男孩”“我是女孩”“我爸爸是男人”“我妈妈是女人”等等是幼儿无论在学习或是日常交往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像这些基本的辨别性别属性的问题孩子能非常清楚与迅速的表达出来。

2.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孩子通过做事,说话,能对自己或对他人说明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能渐渐懂得,男孩有什么样的行为才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女孩怎样做才能讨人喜欢,从而渐渐地使自己的行为比较符合社会承认的性别角色。伴随着幼儿性别意识的产生,其性别刻板印象也产生了。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方面予以的归纳和总结。孩子从一出生起,父母就开始按照公认的理想性别角色来塑造她们。如男孩应勇敢、坚强、果断,女孩应温柔,文静等等。比如:文文(化名)是名小女孩,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深得老师的喜爱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当你与她交流时你会发现她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她会说到我妈妈说了女孩子应该细心等等,说明父母对她的影响比较深刻。而班内男孩子在活动不小心受伤时表现的比较勇敢。正是因为孩子们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渐渐地懂得了自己所属的性别角色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

3.性别概念

性别概念是对具体行为方式的抽象认识,它的形成需要较长的历程。对于幼儿来说掌握抽象的认识还是比较困难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在长大的过程逐渐掌握性别概念的。

(二)幼儿因生理发展其性别意识在幼儿园生活中的表现

生理性别就是由染色体,性腺,激素,性器官,第二性特征等表现出来的性别。男女有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一生理特性却被无限扩大。

在观察期间,小组成员均发现有许多幼儿出现手淫的现象。弗洛伊德把从性器官开始得到快感的时期定在3岁以后的“阴茎崇拜期”或叫“奥狄浦斯期”。对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手淫”是他们探索其性存在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一种很自然的方法。有关的研究还表明,手淫只要不过度,对身体并无伤害。有些家长对幼儿的手淫(也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淫,只是摆弄生殖器官)却感到深深的不安,肯能会导致他们严厉的制止幼儿摆弄生殖器官的行为,这种做法表面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幼儿手淫的次数明显减少,然而更大的危险可能就此而潜伏下来了那就是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焦虑,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更糟的是,

孩子会因此而刻意的压抑自己,形成“性压抑”心理,甚至一生难改。

作为父母、老师应该明确的告诉孩子生殖器官和我们的眼睛、鼻子、心脏一样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器官。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较早地让他们知道一些性别知识,要比他们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讳之后,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二.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性别意识的表现

(一)游戏活动

1.在区域活动时

幼儿玩娃娃家或过家家时,三四岁的孩子逐渐感觉到夫妇的存在,结婚等,他们有时会对父母或自己眷恋的人说“我们结婚吧”。比如在观察期间有名小班的幼儿多多(化名)是名小女孩她会非常认真的告诉我说“老师以后我要和妞妞(化名)”结婚,但妞妞也是小女孩,可见在多多心里结婚就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她认为她最好的朋友是妞妞所以她想和妞妞结婚,所以在幼儿心理并没有真正理解结婚的概念只是表达自己喜欢别人的一种方式。

2.在户外活动时

Robinson发现,儿童社会参与范畴游戏的比率与游戏情景的类型、儿童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无关。但在“无所事事”非游戏行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无所事事”行为比女孩少,说明男孩的社会参与行为多于女孩。

观察期间,每天上午10:00-10:30和下午4:00—4:30是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教师组织幼儿在户外活动,幼儿可以选择玩皮球,沙包,滑梯等等。在教师说完游戏规则时,幼儿会都十分开心的玩起来,但过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女孩开始选择找个舒适的地方休息,自己坐在那里静静的发呆;而男孩会变换各种方式去玩,很少有男孩子坐着休息即使玩的满头大汗。但在表演游戏中女孩表演游戏则有多余男孩的趋势。

小组成员认为可能是由于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的教养观念和行为更加鼓励男孩参与社会交往的缘故。还可能是因为男孩与女孩生理差异影响了他们对游戏类型的选择。生物模型理论认为,儿童的生理因素如荷尔蒙的差异也可能是造成儿童游戏类型的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日常活动

精神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学龄前儿童的性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孩子出生到学龄前期,性心理分别经过口欲期(出生—1岁半,如吮吸手指)、肛欲期(1岁半—3岁,如身体的排泄活动),性器官欲期(3—6岁如抚摸自己的生殖器官)和性疏远期(6—7岁如萌发了对异性的好感与接近的欲望,但却以疏远和反感的形式表现出来。)

1.入厕时

在幼儿园幼儿入厕时,小男孩会摆弄自己的生殖器官,对与自己性别不同的孩子尿泡方式产生好奇并进行观察

2.幼儿交往过程

幼儿会通过模仿表现自己对别人的喜爱之情,如有的小男孩会经常搂一个小女孩并亲她的脸,有时会对其她小女孩说:“我好喜欢你”等之类的话。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这时期的幼儿均处在(3-6岁)属于性器官欲时期,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现象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重要的联系。我们应正确认识孩子的这些行为并进行相关的疏导。不应过分夸大幼儿这些行为并进行制止最后给幼儿带来更大的伤害,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只要我们正确的疏导,他们都会健康发展。

三.教师的引导对幼儿性别意识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做用。

(一)教学指导

教师在幼儿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性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的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教学图片让幼儿认识到男孩,女孩在生长发育、生理、衣着、动作、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这期间语言刺激的激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开展有计划、有组织而系统的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

(二)生活指导

在活动时女孩穿裙子会把自己的小内裤露出来,老师会告诉她这样是不雅观的,这是自己的“小秘密”,让幼儿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部位;

(三)对教师和家长进行的简单访谈

1.我们在对小班A老师访谈时她谈到“我认为在小班开展对幼儿性别意识的教育非常有必要,小班是基础,如果这段时间没有开展很好的性别教育,以后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或者产生心理阴影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2.但在对B班老师访谈时,该老师表现出一副很焦虑的的神态。她说道“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是很必要的,但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同,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同,那种最基本和千篇一律的教育肯能对大部分孩子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老师的水平也是有限的在观察到孩子有不正常的现象时不能最根本的解决孩子的问题”。

3.家长是幼儿最亲近的人,也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对幼儿性别意识的影响也起着不可厚非的作用。

由于条件有限,该小组成员只是对部分家长进行了简短的访谈,大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对这方面知识非常的欠缺,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形成正确认识和健康的心理。

综合以上访谈所述发现幼儿的性别意识已经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待这个问题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如:在观察期间,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小班有一名男孩小强(化名)现的比较特殊,他不仅经常亲吻一个小女孩还经常摸这个女孩的生殖器官并表现出异常的好奇。后来还发现他不仅对小女孩这样有时在和小男孩在一起玩时,他也会使劲的搂他的小伙伴并亲吻他们的脖子。

教师在发现问题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采用委婉的方式与该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和老师互相配合一同帮助这个小男孩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但是由于孩子还小,性格也比较腼腆,所以不能和孩子交流更深层次的从而了解这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这个小男孩的问题还没有真正的得到解决。

像案例当中的情况就得需要专门的人员比如心理专家和资深的研究幼儿性别的有关人员对其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疏导,使孩子形成正常的心理,在健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四)幼儿园环境(如:书籍,电视等)对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影响

(一)教材方面

就教材而言,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材编撰,并以之作为审定教材的标准之一,同时,教材编撰应尽可能考虑男女两性认知方式有可能存在的差异。

(二)电视等多媒体

小组成员还在幼儿园观察中发现,在幼儿看动画片时如白雪公主、美人鱼等,童话故事中公主与王子的美好描绘会使幼儿产生一系列的想象与幻想,而在某些年

龄段的幼儿是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这就使他们有了性别和性的意识和幻想并带到现实生活中,表现在他们的游戏和生活活动中。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从得到的数据中发现,幼儿园性别问题的认识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困惑,性别认识浅薄,性别刻板印象存在、幼儿园性别教育内容和环境缺失等问题存在,因此不管是早期的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其中不能不强调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在把幼儿性别教育纳入到幼儿园性别教育中显得十分必要,如何加强幼儿园性别教育,针对前面调查所得出的教育主体和客体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以及幼儿园性别教育内容和环境的缺失,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主要是:完善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完善教育客体的性别意识,完善幼儿园性别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的幼儿园性别教育环境。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培养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新的研究视角,充实幼儿性别教育的内容,使其更加以人为本,从个体出发,重视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特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针对性地开展性别意识教育,帮助儿童构建正确的性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矫治,以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教育的途径并总结出相关的教学经验,使孩子获得健康的性心理教育。这不仅能使孩子的性心理和性行为获得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成人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得以借鉴。

附录

幼儿性别心理发展及其初探罗润生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及对教育的启示王恩国

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教育评论,2000,6. 马锦华:

对当前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几点思考,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彭燕、杜学元:

解密孩子的性别意识发展

解密孩子的性别意识发展 当女孩开始爱打扮是对性别的认同和接纳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在步入青春期。性别认同是青春期的心理成长任务之一。青春期身体的性征开始发育,并且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在心理上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和接纳。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不少女孩的儿时记忆中,都有趁妈妈不在时,偷偷用妈妈的唇膏等化妆品打扮自己的经历,在俞沨怡看来,这样的行为再正常不过了。“这个时期的女孩子越来越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爱打扮了,偷着试用妈妈的化妆品给自己化妆,就是一种很典型的行为。” 俞沨怡提醒说:“孩子表现出性别认同是好事情,家长不需要过度担心,但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比如,告诉孩子成人的化妆品对这个年纪的孩子肌肤非但没有好处,还有伤害作用。还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有关美的活动,比如看一些艺术展等等。家长要尊重孩子爱美的需求,也要引导孩子欣赏美。” 发展同伴关系阶段化妆和玩游戏机没有本质区别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随着社会化的加深,他们对于社交的需求,对于外在社会对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内在的东西还比较弱,需要外在的评价来肯定自己——比如,我会不会成为受欢迎的人?”余智华说,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老师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会比较大,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到了高年级、进入中学后,同伴对他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融入同伴,有自己的小圈子,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在咨询工作中,俞沨怡就曾遇过好几个在同伴关系上有困扰的个案。“有的孩子逃学,不愿意去学校,除了来自学业的压力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在学校环境中的人际相处上遇到了问题。” 从这个角度去看,韩国的小学生热衷于化妆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孩子喜欢玩游戏、玩iPad没有本质区别,“对孩子来说,如果周围的同伴都在玩,都在谈论这个话题,而自己却不知道,也参与不进去,那他就会失去同伴。”俞沨怡提醒说,“如果发现孩子开始对化妆感兴趣,家长要理解孩子的需要,化妆的实际需要是社交的需要,不化妆不好意思参加同学的聚会,实际上透露的是孩子对于失去社交圈的焦虑。” 社会环境和导向影响孩子的模仿行为 处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模仿。俞沨怡解释说:“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本质上反映了青少年在自我确认中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是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在此意义上讲,生活需要偶像人物,偶像人物也为生活增添了色彩。依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青少年期的偶像崇拜源自个体的精神分割的需求,青少年需要认同特定的偶像来强化自我的力量,完成对父母依恋的分割,达到自我独立的一个过渡的过程。而埃里克森的分析心理学则指出,偶像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融入社会的重要媒介,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在青春期避免易出现的角色混乱,保持心理平衡。” 韩国大规模的“造星运动”,发达的“美丽”产业促进了娱乐圈俊男美女的产生,而且,在韩国演艺圈,明星们并不介意承认自己通过高明的化妆术或者整容等手段,让自己的外表更迷人。对于韩国的青少年而言,明星们的示范效应很广泛,信息量也很大,很容易让他们去进行模仿。俞沨怡分析说:“一个行为得以存在并流行开来一定是基于获益的原则。比如美貌的确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更容易获得一些利益,因此人们会趋之若鹜。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产生这样的风气和价值观,这多少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导向有关,比如宣扬这样的美丽,并告诉大家这个美丽是可以达到的,这就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大的获益。”

2018上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附答案)

【真题解析】2018上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2018年上半年《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关于学前教育任务最准确的表述是()。 A. 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B. 促进幼儿身心的快速发展 C.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D.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答案】D。 解析:《幼儿园工作规程》,其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实现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 教师在组织中班幼儿歌唱活动时,合理的做法是()。 A. 要求幼儿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唱歌 B. 鼓励幼儿用最响亮的声音唱歌 C. 鼓励幼儿唱八度以上音域的歌唱 D. 要求幼儿用自然声音唱歌 【答案】D。 解析:《指南》中的艺术领域提出4~5岁的幼儿能用自然的、音量适中的声音基本准确地唱歌。 3. 下列哪一个选项不是婴儿期出现的基本情绪体验()。 A. 羞愧

B. 伤心 C. 害怕 D. 生气 【答案】A。 解析:羞愧感属于高级情感,在幼儿期形成。 4.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观察幼儿能主动协商处理玩伴关系,主要考察的是()。 A. 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B.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C. 幼儿的规则意识 D. 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 【答案】B。 解析:协商处理玩伴关系是幼儿同伴关系的体现,同伴关系属于社会交往的一种。 5.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3岁儿童形成的人格品质是()。 A. 信任感 B. 主动性 C. 自主性 D. 自我同一性 【答案】C。 解析: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第二个阶段自主感对怀疑感的年龄划分为1~3岁。因此选C。此年龄段的儿童是开始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以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6. 教师在区角中投放了多种发声玩具,小班幼儿在摆弄这些玩具时()。

幼儿角色游戏情境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幼儿角色游戏情境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摘要:幼儿时期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期,如果幼儿在这一关键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展,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一生的幸福,游戏是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途,双性化是现代人的性别化发展的主要趋向。针对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差异分析,讨论了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因素,建议家庭改变传统的性别教育观念,教师突破自身性别角色的局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并且以角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实施性别双向化教育。 关键词:角色游戏,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化,性别双向化教育 一.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他们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情节,模仿的对象主要是教师、父母、同伴等这些他们熟悉的、了解的人物。角色游戏反映的主题一般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的,如医院、商店、娃娃家。当物品缺乏时,还可以以物代物,用假象来反映角色中的身份。角色游戏,一般由主题、角色、材料、情境、规则等组成,幼儿角色游戏结构具有扮演角色的多样性、游戏物品中的假想性、游戏规则的内隐性、游戏主题的社会性等特点。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当他们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二.游戏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一)幼儿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 雷拜彻和菲格特(1993)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幼儿在玩具的选择上就表现出了性别刻板印象,如女孩比较偏爱布娃娃而男孩偏爱汽车,到学前阶段,幼儿可以很轻松地辨别性别适宜玩具和玩具的特征,男孩更倾向于具有坚硬边缘的玩具,而女孩偏爱柔软的东西;ThomPson(1975)表明幼儿大约2岁时就有了性别意识,可以辨别男性和女性;范珍桃(2006)的研究表明小班幼儿通常能正确分辨出常态下儿童的性别,但不会对这种知识加以论证,当问他们为什么将画片中长头发花

幼儿性别认同现状的研究

幼儿性别认同现状的研究 ——以成都市金苹果幼儿园为例 摘要 本文通过图片调查法,选取成都市一所幼儿园的大中小三个班,了解三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性别认同的现状。通过对比不同年龄班产生的性别认同的差异,以期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大中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性别角色认同提供理论依据,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概念的发展越来越稳定。 2、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稳定性的水平逐步提高。 3、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恒常在性别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女性发展水平略高。 关键词:性别认同,性别角色,性别教育 The Study on the Status of Children 's Gender Identity --base on Golden Apple infants' school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picture investigation method, select a kindergarten in Chengdu, three classes, to understand the three age stages of the status of child sex identity.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gender identity in different age classes, the study results can help the children 's gender roles in different ag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ajor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orkers to provide advice and help.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study: 1, children with age,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cepts more and more stable. 2, children with age, the level of gender stability gradually increased. 3, children with age, gender constant in the gend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omen's development level is slightly higher. Key Words: Gender identity, gender stability, gender persistence 1 问题的提出

幼儿性别教育论文(最新)

一、传统幼儿性别教育的弊端 我们都知道,男女最大的差异来自生理方面,因此,传统的幼儿性别教育是建立在介绍生理差异、渗透传统性观念的基础上的。主要内容包括: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认识男孩和女孩在体貌上的不同;教育孩子“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正是在这种教育下,幼儿完成了其性别化的过程。 传统的性别教育在使幼儿获得正确的性别角色方面的确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它往往也给不同性别的孩子贴上了标签,例如,父母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总是不自觉地为女孩买娃娃,为男孩买手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也总是男孩就要勇敢坚强,女孩就要温柔文静等信息。这种固定化的性别教育从家庭、幼儿园到社会大环境都无时无刻地存在着。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是强加于他们的社会期待,如童话中处于弱势的总是女孩,而男孩则总是扮演英雄的角色,等等,这无疑使男女幼儿在能力的发展上产生了不平衡。 以上事例无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要做的是,除了给孩子正确的性别认识外,更要让孩子认识到,性别虽然是有差异的,但却没有好坏之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其实,只要孩子愿意,让男孩玩玩娃娃,让女孩摸摸手枪又有何不可呢?男孩为什么就不能在伤心时掉眼泪,女孩又为什么不能蹦蹦跳跳呢?我们不能让生理的差异束缚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而应该给男女幼儿公平的机会,让他们经历丰富的体验,让所有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树立双性化教育观,建构新型幼儿性别教育体系 1.开展新型幼儿性别教育的意义及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树立现代幼儿性别教育观,重构现代幼儿性别教育体系应该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了。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就是要通过创建性别平等教育的氛围,冲破传统性别壁垒,引导幼儿初步形成现代性别意识,从而发展良好个性品质。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应比传统性别教育来得更加开放,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从而完成性别定型化教育到双性化教育的跨越。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性别教育培养出兼具两性优点的儿童,从而使幼儿在今后的成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具备更加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现代幼儿性别教育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在现代社会,男女性的差距应该逐步缩小,男性也需要有女性的细心温柔一面,而女性也不乏男性的坚强独立。这也为我们的幼儿性别教育指明了道路,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既要鼓励男孩的阳刚,又要培养他们刚中带柔,而女孩则应柔中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单双眼的深度知觉 1、引言: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 远近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2、方法 2﹒1被试 同一年龄段被试共五人参加了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本科生,19-21岁,三女两男,随机分配实验。 2﹒2仪器与材料 霍尔·多尔曼深度仪,书本 2﹒3实验程序 2﹒3﹒1让被试用双眼观察,将深度知觉仪上固定的小棍作为标准刺激,可以运动的小棍作为变异刺激。被试坐在离仪器窗口0.5m处,双眼与窗口水平。 2﹒3﹒2然后告诉被试:“你坐在这里能看见前面仪器的窗口里有三根垂直的小棍,请你调手边的遥控器,调节中间那根棍的远近,当你用双眼观察时觉得它与左右的小棍离你同样近为止。请你按这种方法重复做,每次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2﹒3﹒3主试每次讲变异刺激都调到显然比标准刺激较远的位置,但各次的起点各不相同。这样共做五次。变异刺激的方位按预先的安排进行。每次记下被试的结果: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距离(mm),即误差。 2﹒3﹒4让被试用优势眼(单眼)观察,按以上方法调节小棍,共做10次。 2﹒3﹒5让被试再用双眼观察,用同样的方法测定10次。 2﹒3﹒6换被试,重复做。 1、结果 被试性别双眼平均误差(mm) 单眼平均误差(mm) 1 男0.16 3.37 2 女0.2 3 1.91 3 女 2.91 2.97 4 男0.3 5 1.92 5 女0.3 1.97 1、讨论

3至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3至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以上海市靖海之星幼儿园为例 摘要 两性话题一直是恒古不变的议题,对性别的不同看法会影响日常生活中两性的和谐共处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而现阶段社会视线相对聚焦在成人对于性别的态度上,笔者认为关注3~6岁幼儿性别角色健康发展是我们关注社会两性和谐的基础。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自然观察、提问等方法,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别坚定”三个指标出发,以“性别偏好”为辅助因素,对小、中、大班各20名幼儿进行了相关提问访谈,并对他们父母及教师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幼儿性别发展的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同时笔者也对三个参与调查年龄班幼儿的日常性别角色扮演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以研究现阶段3~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结果如下: (1)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存在较大的年龄特点,从小班到大班成逐渐稳定的趋势。 (2)幼儿在3岁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性别认同能力,在6岁时达到稳定。 (3)幼儿对自我性别和他人性别稳定性的判断上存在明显差异,3岁幼儿已经获得了自我性别判断,但对他人性别稳定性的判断错误率高,可能受已有经验影响,这一数值到大班也未能出现显著提高。 (4)小、中、大班儿童均已建立基本的自我性别坚定性,其性别坚定性的发展在3~5岁阶段发展缓慢,5~6岁增长较快,在6岁时趋于稳定。 (5)环境教养因素对幼儿角色稳定性的发展影响较大,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了被测儿童对调查提问的判断。 关键词: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发展,性别教养方式 Abstract The topic of gender has always been the subject of constant ancient, gender differences will affect the daily life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both sexes and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At present, the social line of sight is relatively focused on the attitude of adults for gender, I believe that attention to 3 to 6 years old

幼儿期性别认同的研究

幼儿期性别认同的研究 一、问题提出 性别认同有两个方面的定义,一个以性生理为依据,认为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一个以社会性别为依据,认为性别认同意指个人认同他或她自己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具体表现在适合个人性别的行为、态度、情感上。一般来说,性别的心理发展是从三岁至成年期间,所以三岁是儿童形成正确性别认同的开始,也是他们形成正确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 在婴儿时期,宝宝便开始了对自己身体的探索,最早接触的“他者”是爸爸妈妈,在接受爸爸妈妈对待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认同,最先形成的概念是“我”,然后逐渐形成对“我”和“他”的认识。在认识“我”与“他”的区别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性别。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希望探讨一下问题: 1、幼儿各个年龄阶段性别认同的发展。 2、幼儿对性别的理解能力发展 3、影响幼儿性别认同形成的因素 二、方法 (一)被试 在威海、临沂、济宁市的三所幼儿园随机选择幼儿90人,其中,3岁、4岁、5~6岁幼儿各30人。被试均为正常儿童。(二)实验材料

幼儿照片若干张 (三)实验设计 让儿童根据对图片的认识将图片归于男女两类,从而观察幼儿各个年龄阶段性别认同的发展。 (四)实验流程 由老师向幼儿说明实验任务,并进行演示。指导语为:“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图片,请你们看过以后,把它们归在你们认为它所属的一类中,并且告诉我为什么你要把它归在那一类中?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期性别认同的总体情况 我们对幼儿的图片正确归类进行了统计,详细结果见表。 被试正确率 3岁(n=30) 30% 4岁(n=30) 60% 5~6岁(n=30) 80% (二)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3岁前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外部特征层面 3岁前的宝贝就能够很响亮的说出自己的性别,但他们对性别的理解只是外部特征层面的。开始时,宝贝会好奇的问妈妈,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和妈妈一样,还是和爸爸一样。逐渐地,他们学会从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10100330317 宋时宇摘要 本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大二10名学生,5男5女。实验探究了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实验结果发现单眼双眼深度视觉存在显著差异,双眼明显优于单眼的深度视觉。男女性别对深度知觉没有显著影响,而被试间的个体差异显著。 关键词深度知觉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角 1.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1)单眼视觉线索: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2)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 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这样,不再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成为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三针实验。此实验是由黑姆兹设计的。以两针为标准,被试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在同一平面为止。黑姆兹的实验证明像差阈限小于60角度秒。(2)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1919年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霍瓦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眼平均误差为14.4mm,单眼达285mm,单双眼误差比约为20:1。深度知觉阈限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 2.实验方法 2.1 被试:本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四名大二学生,两男两女。 2.2 实验仪器:EP503 深度知觉测试仪 2.3实验程序: 2.3.1:被试坐在仪器面前,手握开关盒,眼晴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仪器内部三根立柱中两侧的立柱为标准刺激,标准刺激对应的尺度0位与被试距离为2米。以中间一根立柱为变异刺。 2.3.2指导语:这是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实验,你能从深度知觉实验仪的窗口里看到三根垂直的黑色立柱。二侧的是标准刺激立柱,中间一根是可由你操作前后移动的变异剌激柱,你的任务是用优势眼观察,即是你觉得视力好的一只眼观察(或者用你的双眼观察),操纵遥控器,调节变异剌激,使其和两侧的标准刺激离你同样的远近。按此法做多次,要求都是一样。 2.3.3中间的立柱先由主试调到某位置(起始位置每次要随机),然后由被试根据观察,自由调节到他认为三根立柱在同一平面上为止(可来回调)。主试记录误差(取绝对值)。在双眼视觉的情况下,进行20次实验,其中有10次是变异刺激(可移动立柱)在前,由近向远调整;有10次是变异刺激在后,由远向近调整,顺序及起始点随机安排,求出10次的平均结果。 2.3.4按照上述程序,再做单眼视觉实验20次,并求出平均结果。 2.3.5更换被试继续实验。

浅谈幼儿园中班幼儿的性别教育

浅谈幼儿园中班幼儿的性别教育 幼儿的性别教育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性别意识教育的一种教育。它包括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发展事宜的性别特征行为。虽然幼儿生来就有男女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的培养。进入幼儿园后,这种习得在幼儿园环境中继续,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的一些性别要求,都会对幼儿获得的性别角色行为发生影响。 性别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有一部分的幼儿是通过外貌来辨别一个人的性别。4―5岁幼儿处于中班阶段是幼儿个性、气质、性别养成的一个关键期,教育者应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身边各种有利的资源,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性别教育。 一.性别教育贯穿于中班幼儿一日生活中 性别教育有别于性教育,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基础,幼儿园的性别教育就是要求性别的互补,对幼儿的性别差异补救劣势,发展优势,促使幼儿平衡、和谐发展。同时从小就对幼儿进行的性别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所以科学的性别教育要从小开始。

1.有效利用游戏资源,发挥中班幼儿性别优势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增进彼此性别的初步的了解,减少性别偏见,使不同性别的幼儿气质和性格取得互补,充实各自的心理内容,是一种较好的性别教育手段。 2.幼儿园男女生入厕环节采取分时间段进行 炎热的夏季,班上会有女生穿着连体服,中班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几名女生在入厕时会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原因是她们如果要上厕所,必须将衣服从上脱到下,整个身体都会露出来,由于男女同厕的缘故,她们不好意思在男生面前将衣服脱下上厕所。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理成熟较早,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很小就有性别差异。分厕是对性别教育的启蒙,可以组织男孩和女孩分时间阶段入厕,加强幼儿男女是有性别区分的意识,让孩子从小清楚自己的性别,形成早期的性别意识,有利于幼儿的生理健康发展。 3.教学活动,绘本阅读 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绘本《男生女生不一样》展开话题,根据这个话题来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身体的每个部位,可以通过这个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平时,教师可定期开展关于性别的教学活动,或是将相应的绘本投放至阅读区,供幼儿翻阅,以此加深幼儿

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某幼儿园为例

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某幼儿园为例 发表时间:2019-08-23T15:01:21.9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作者:高蕊王梦月[导读] 中班是幼儿掌握性别概念并形成良好性别偏好的初始和关键时期。近年来,幼儿性别教育日趋受到社会及家庭的重视,性别角色的形成正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西安市某所幼儿园的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根据调查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提出提升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为其日后处理性别关系奠定基 础。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100)项目名称运用绘本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合理性研究项目编号2795摘要:中班是幼儿掌握性别概念并形成良好性别偏好的初始和关键时期。近年来,幼儿性别教育日趋受到社会及家庭的重视,性别角色的形成正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西安市某所幼儿园的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根据调查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提出提升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为其日后处理性别关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班幼儿;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概念 一、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现状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水平不平衡且存在认知偏差 从笔者的调查分析来看,中班幼儿已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但是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认知还有待提升;幼儿对自身性别认知的正确率要高于对他人的性别认知;幼儿之间因家庭环境、性格、年龄、理解能力等不同因素导致认知差异,幼儿性别认知能力高低不一,有的幼儿能很清晰地表达男女性别从生理上的差异,有的幼儿在对他人性别认同上依旧存在困惑,不同幼儿性别概念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受访的幼儿在性别概念认知上体现出了个体在发展水平中的不平衡。 2.中班幼儿对性别概念认知体现思维的简单性与直观性 在访谈结果整理中发现,幼儿对性别概念认知较为浅薄,他们的解释仅停留在表面,难以从事件的内在层面分析原因。例如在测查性别认同中,幼儿都能作出辨别自己或他人性别,但问起缘由,他们只能从外貌、发型等外显条件作出解释,他们难以从生理属性来解释性别不同的原因。在提问“为什么你长大后不能变成男孩子?”,幼儿的回答仅有明显主观色彩,多数幼儿会依据个人的想象或情绪来判断。这与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也有直接关系。 3.中班幼儿未形成完整性别恒常性认知,对性别角色存在刻板印象 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在这一时期,性别恒常性认知开始发展:大部分幼儿开始意识到一个人不论外在发生何种变化,其性别都保持一致,但当改变他人的外部双特征条件时,幼儿会出现严重理解偏差。幼儿回答多来源于刻板记忆,并不能从本质理解:因生理器官在自然状态下发生改变因而性别不会改变,并未形成全面的性别恒常性认知。在访谈中,在性别恒常性测量中,幼儿多以发型、装扮、玩具等外型因素来进行性别判断。 (二)中班幼儿性别概念认知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中班幼儿自身年龄特点决定其性别认知能力有限 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需要结合具体的活动情景和活动形式来理解事物,对事物的认知较为直观且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他们会认为小雷穿了裙子梳了长发就会变成女生。这一时期幼儿好奇心强且富于想象,他们常常会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融入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如部分幼儿会认为“施了魔法以后就能改变性别”。这一阶段幼儿基本树立了正确的性别认同,理解了性别稳定性,但对性别恒常性理解仍有偏差。 2.中班幼儿教师性别概念认知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有待提升 笔者在实习中观察发现,教师在对幼儿的性别教育内容多在生活活动中体现,如:指导幼儿分性别排队,男女分厕等。这些教育内容仅涉及简单的性别角色认同,很少体现性别角色生理差异、性别平等的内容。笔者整理了中班一学期的集体教学活动方案,仅有5次活动与性别教育有关,总体开展次数少,且课程时间分布不均衡,随机性较高。幼儿教师在开展性别教育时,多体现在生活活动上,幼师会根据幼儿生理性别的不同引导幼儿分列排队取餐、如厕、挑选玩具等。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强幼儿性别认同,强化性别意识,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并不利于他们双性化人格的养成。教师对幼儿这一时期性别认知教育的内容并不熟悉,重视程度不够,在访谈中也能发现教师不知道如何向幼儿讲授性别教育知识,讲授方式较单一,多以口头说教为主。 3.中班幼儿家长性别概念认知教育观念、方式、内容缺乏科学性 访谈结果表明:部分幼儿家长认为这一时期对幼儿的性别教育可有可无,对幼儿性别教育的意识薄弱,缺乏对幼儿进行科学性别教育的重视。另一部分虽有教育意识,但是表示不懂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性别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羞于表达对幼儿隐私部位的解释,对复杂抽象的生理性别特征难以用幼儿听懂的方式解释,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的一些错误性别认知与刻板印象,以及单一固化的性别角色期待。在性别教育内容上,也仅局限于口头告诉幼儿的性别,并不会更深入地帮助幼儿理解性别角色、性别生理差异等知识。 4.社会及其他因素 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也会让好模仿、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幼儿对性别认知产生错误认识。如幼儿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男性教师较少,也会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产生一定影响。笔者在对实习所在幼儿园中教师人数进行整理时发现,该园41名教师中,仅有2名(4.8%)为男性教师,这并不有利于为幼儿创设性别差异发展的环境。现代社会中,一些大众传播媒介也会传播相关性别角色的标准和规范,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由于网络环境复杂,受一些日韩偶像人物形象影响,男孩子阳刚之气逐渐丧失,他们“男扮女装”的穿搭、言语行为,以及错误的性别角色观念,会误导幼儿觉得:性别可以依据外部条件进行改变,这些错误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会使幼儿产生错误性别概念认知。

深度知觉实验

认知风格对重量差别感觉阈限的影响 摘要:本次实验旨在研究认知方式对重量差别感受阈限的影响。以34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首先使用EP705棒框仪对其认知风格进行测试,而后采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感觉阈限。这些被试中有女生30名,男生4名。分析后结果表明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所测出认知方式对重量差别阈限的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认知方式;重量差别感觉阈限;棒框实验;恒定刺激法 1前言 本实验是教学实验,旨在锻炼同学们运用EP705 棒框仪进行对认知风格的测试能力和将心理统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认知风格( cognitive sty le)的最早研究源于瑟斯顿( L. L. Thourstone), 其后, Allport认为它是个人典型或习惯性地解决问题、思考、知觉、记忆等的模式, Tennant认为它是“个体的特征和一贯性的组织和加工信息方式”。现在心理学通用的定义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智能因素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从20世纪40年代早期到80年代, 是认知风格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 已存在的命名认知风格类型就多达三十多种。Riding等人1991年通过系统地分析人们对于认知风格的描述、对它们的测量方法和它们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有关模型间的相关性,将其综合为两个重要的认知风格维度, 即整体-分析(Wholist- Analytic)维度和言语-表象( Verbal 2实验 2.1 被试 本研究所用被试均从南师大教科院应用心理专业2009级学生中选取,其中包括9名男生和46名女生,其视力均正常或矫正正常,无色盲,但是不排除裸视具有“散光”特征的被试。 2.2 实验仪器 对于深度知觉的测定采用EP503深度知觉测试仪。 2.3实验设计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实施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实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人格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当前学前阶段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所在,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特点 幼儿园里,教师在组织很多活动游戏中,大部分幼儿都很感兴趣,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这样看来,幼儿能主动地学习,教师又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是经过多次的见习发现,教师一旦组织一些有关按性别分组进行活动的游戏时,在活动中,只要是提到男孩子站到这边,女孩子站到那边,或男孩子与女孩子交换位置玩时很多都弄不清楚自己应该站到哪儿,在这时候,教师还需要一个个地去帮他们找位置。 一、关于我国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理论依据。 1.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例如,人们要求男性体现出阳光之气,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受到成人的影响、教育的结果。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是指孩子通过做事,说话,能对自己或对他人说明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会渐渐懂得,男孩有什么样的行为才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女孩怎样做才会讨人喜欢,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比较符合社会承认的性别角色。 2.关于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理论依据。一般来说,3周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但五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男女之间的差别。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对于那些对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的孩子,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如果在幼儿期不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可能就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甚至个别孩子还会出现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的异常反应,如幼儿时期的性别倒错、攻击异性等等。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1.从目标定位上来看,对学前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具有奠基性; 2.从教育方式来看,学前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应该蕴含于教育活动的细节之中,因此具有潜移默化性性;

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性别教育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25668423.html, 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性别教育分析 作者:王晓艳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儿童教育的关注也普遍增多。从目前来 看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家长由于忽视了对幼儿性别观念的教育,造成现阶段儿童性别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各种儿童早熟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于性别的教育,一方面能够强化儿童的性别意识,能够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性别教育也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学会保护自己,避免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侵害,本文对于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性别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提高幼儿性别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幼儿;性别教育;研究对策 引言:从目前我国大环境来看儿童的性别教育存在严重缺失的问题。一方面,当前的幼儿教育大多与女性幼师为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幼儿阳刚之气的培养。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依然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的现象,很多的家长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意愿而忽视了对儿童的性别教育。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幼儿健康成长,必须要在幼儿园阶段提高对于性别教育的意识,让儿童能够明确自己的性别,为今后的成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平衡教师比例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都幼儿园主要以女教师为主,很少能够有男教师的身影。尤其是幼儿教育领域,女教师几乎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成长发育,尤其是性别概念存在严重的影响。一方面长期经受女教师的教育,学生会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养成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而忽视了男子气概的培养。这样对于男孩子来说,如果长期的接触女性,忽视对于成年男性的阳刚之气的吸收,很有可能造成幼儿缺乏责任感、缺乏担当、缺乏了男人应有的性格特征。这样很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2]。例如在经受挫折的时候,如果为幼儿树立男 子汉的坚强品格和意识,让幼儿能够明确自己,作为男孩子必须要坚强勇敢而,而不是第一时间哭泣抱怨,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幼儿对于困难和挫折的抵抗能力其次。要积极提高儿童的体育锻炼能力。由于当前幼儿园缺乏男教师,很多的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这样的室内活动。尽管能够保证幼儿的安全,但是却不能够有效的提高幼儿吃苦耐劳,活泼开朗的性格品质,在幼儿园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让男性教师以身作则。在户外的环境下进行锻炼,让幼儿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观念,进一步形成强健的体魄鼓励幼儿更加的吃苦耐劳。 二、提高性别教育的理念 幼儿园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如果幼儿园阶段忽视了对于幼儿进行性别教育,那么很容易对幼儿对自身的性别认识模糊,从而导致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对于自己的性别观念缺乏清晰有效的认识。由于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非常的长,必须要提高幼儿园的性别教育

对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研究

在娃娃家观察小班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 性别角色是社会成员应发展的最基本的身份之一。幼儿对性别角色的意识对其以后的身心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性别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及他人的性别认识和稳定性。关于性别概念的发生时间,一般都接受谢夫的研究结果:儿童对自我的认同出现于1岁半——2岁,对自我性别的稳定时间为3——4岁,儿童对他人性别的稳定时间是为6——7岁。小班在自我性别的稳定时间。 一、观察计划 观察重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言行,主要是在玩娃娃家游戏 1.会选择同性还是异性朋友 2.会选择扮演哪些角色 3.在角色扮演中他会倾向于哪些工作 4.会说些什么话 5.选择哪些玩具 6.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幼儿是怎么解决的,是采取何种方式解决的 7.在游戏结束时,幼儿对于物品的整理 观察目的:小班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 观察对象:小班 观察时间: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 观察方法:采用自然观察法,(它的一个重要特点特点是必须在被试不知道或不发觉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这样使得被试的行为保持自然或正常状态) 观察注意事项:教师不能进行干预 二、观察结果 发现小班幼儿在性别角色意识上具有以下特点: 1.对于游戏对象选择没有区别,不分男女,只要有人玩即可。 2.一般男孩喜欢做爸爸,哥哥,女孩喜欢做妈妈或姐姐。但是当进入娃娃家大部分是女孩时,女孩也会去选择当爸爸的角色,同样那还会选择当妈妈。然而工作的时候,往往一会儿变爸爸,一会儿边妈妈,在根据游戏情境进行角色转变。

3.男孩女孩都喜欢进入厨房拿餐具进行烧菜做饭。 4.在言语中,发现男孩更倾向于命令式,如:我做饭,你去那边。女孩倾向于征求式。如:我来照顾娃娃好吗? 5.在娃娃家的客厅里有些玩具,男孩习惯去玩汽车,而女孩习惯去玩包包或者吃的包装盒子。 6.当游戏发生矛盾时,男孩、女孩都是抢、争吵,甚至动手、或者哭泣,寻求老师帮助。 7.当娃娃家游戏结束时,让孩子们进行整理时,女孩会很利索,快速进行摆放,而男孩不是不想整理,继续在那边玩,或者更多的是想马上离开,但是会被女孩叫回来整理,男孩还是比较听从的。 三、结论 从以上观察可以看出:小班男孩女孩对于性别角色意识有,但是不怎么强,能根据游戏情节的需要而改变角色。在很多的地方,如对于工作的选择、问题的解决、男女孩没有很大的区别,对于玩具的选择、说话的语气、整理物品时,反映出男孩女孩的性格差别,爱好的明显区别。 四、不足之处 下次可以尝试利用表格式进行言语记录,对具体事件进行描述。 余杭区东湖街道中心幼儿园罗亚芳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深度知觉测试仪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研究的是单、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实验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进行实验,分别测量被试用单眼和用双眼观察的深度知觉,并用平均差无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的深度知觉,验证了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并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关键词深度知觉双眼线索单眼线索 一、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在外界对象离眼一定距离时,人眼能感受到的深度知觉是受刺激差异程度影响的。其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1)单眼视觉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2)双眼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单、双眼观察时深度知觉准确性因视觉线索不同而不同。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后来H.J.Howard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 的有24人。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本实验做出以下假设: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二、方法 2.1被试 10应用心理班学生1名,女,身体健康 2.2仪器 深度知觉测试仪 2.3程序: (1)被试坐在距离仪器两米处,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以

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

近期,一个网友来信,讲述了一个经常爱打扮成女孩的小男孩,甚至擦脂抹粉的故事。小信自幼被爷爷奶奶带大,因为家中没有孙女于是经常让小信穿裙子,打扮成女孩。网友很担心这样下去,会对小信有不良影响,来信请教。 专家解答:孩子一旦过了三岁,就会有初步的性别认识。小孩处于“性蕾期”阶段,会逐步认识、了解男女之间的差别,并本能的对异性有着特殊的喜爱心理。 如果孩子没有顺利度过这阶段,不利于孩子性心理的发育,在之后的成长阶段也会存在一定的性问题。希望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正确的性别教育,促使孩子扭转错误的心理状态,别为孩子留下“隐患”。 小编在此也有话要说,孩子的性别是天生的,家长要正确教导孩子,不能依照自身喜爱而模糊孩子的性别。小信因为爷爷奶奶的错误教育,混淆了自己的性别,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资料显示,“性蕾期”是指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一个性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3岁过后,孩子自身也会意识到性别差异和男女相配的想法。例如,孩子玩过家家的时候,男孩会主动扮演爸爸,女孩会主动扮演妈妈。除了在游戏中的表现,从孩子生活中的行为更能明显看出。 男孩子会不自觉的学习爸爸的阳刚之气,女孩会不自觉的学妈妈的文静贤淑。当然,男孩喜欢和妈妈相处,而女孩喜欢和爸爸相处也是表现之一。父母应当正确引导孩子这一阶段的性心理发育,帮孩子顺利度过性萌芽期。 如果孩子的认知发生错误,那么就会出现“野小子”,“假丫头”,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不符。这样的孩子在之后与异性相处时,会对男女关系的交往缺乏信心,害怕与异性相处,严重的还会出现异装癖、易性癖。 希望家长可以尊重孩子的生理性别,给予孩子正确的两性教育。切忌人为地模糊孩子的性别,耽误孩子的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孩子的成长,不仅仅需要吃饱穿暖,还需要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家长要教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身体发育以及两性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