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湘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湘教版

《山行》

教学目标:

学习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石径:石头小路。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坐:因为的意思。爱:真爱,留恋的意思。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红于:比……还红。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6.指导朗读。

(三)小结《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山行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复习提纲(1-8单元全册)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复习提纲 (1-8单元全册)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复提纲(1-8单元全册) 第一单元复提纲 一、复课文: 1、《走进大自然》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走进大自然所感受到的乐趣,激发孩子们的情感。 2、《我家的大花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家大花园的美丽景色,并抒发了作者对花园的喜爱之情。 3、《故乡的风景》记叙和描写了故乡和环境的变化,告诉人们在发展经济的今天,要注意保护环境。 4、《短文两篇》中《放飞一只蝴蝶》描述了为了放飞蝴蝶而使教室的窗户被风吹打破的事情,表现了勇敢和爱护动物

的思想。《听》主要记叙了清晨听到邻居小男孩的声音而感到高兴,使大妈看到了新一代少年的智慧和活力。 二、背诵: 1、第1课《走进大自然》全文。 2、第2课《我家的大花园》第2至4自然段。 3、《清平乐·村居》。 三、会写的词语: 追赶、昆虫、斑斓、体验、宽厚、辽远、融进、智慧、嗡嗡、绒毛、阳光明媚、蚯蚓、勇敢、蝙蝠、假若、尽管、随意、离开、失陪、到达、傍晚、沿途、介绍、电视塔、清澈、古树参天。 四、会认的词语:

怯生生、沉默、喇叭、水桶、凝神、广播、洋溢、干涸、蚂蚱。 五、多音字: jiāng(将)mǎ(马)lù(路)。将蚂露 jiàng(讲)mà(麻)lòu(漏) 六、辨字组词: 班级、体验、智慧、融入、斑驳、脸颊、彗星、隔离、绒毛、勇敢、假若、管制、戒备、取笑、苦涩、营地、失陪、到达、傍晚、沿途、介绍、电视塔、清澈、古树参天。 七、补充短语: 1、填入合适的动词: 追逐蝴蝶、乘坐火车、爬上房顶、攀登山石、采摘花瓣、捕捉昆虫。

2、填入合适的词语: 五彩斑斓的昆虫网、四季变幻的大地、蔚蓝的天空、小小的绒毛球、绿草如茵的草坡、美好的回忆、清澈见底的水、黄土高原、朦胧的雾气、晶莹剔透的露珠、悦耳的声音。 八、找近义词: 辽远(遥远)、黑暗(昏暗)、随意(任意)、突然(忽然)、流利(流畅)、鲜艳(艳丽)、明媚(晴朗)、动听(悦耳)、清澈(澄澈)。 九、找反义词: 黑暗(明亮)、经常(偶尔)、清澈(浑浊)、自由(束缚)、美丽(丑陋)、迷迷蒙蒙(清晰)、裸露(覆盖)、永远(暂时)、辽阔(狭窄)。 十、句子乐园: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班级要完成由中班级,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班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湘教版小学四班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湘教版小学四班级上册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感受兴凯湖的美丽。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赞美了兴凯湖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受兴凯湖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四、教具: 课文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引导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江南水乡有诗情画意般的美,那么北国的兴凯湖又是怎样的美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沟通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抓住兴凯湖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句子;在小组内沟通后汇报。 2、是怎样抓住兴凯湖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1)汇报学习情况,边说边随机用课件展示相关画面感悟理解,并指导朗读: 第2自然段抓住“兴凯湖不是海,却海一样辽阔,海一样磅礴”这一特点进行描写的。 第3自然段抓住“兴凯湖很温柔,很平静”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第4自然段抓住“兴凯湖的清澈透明”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第5自然段抓住“兴凯湖是鸟的天堂”这一特点进行描写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 课前预习 1、至少自读两遍诗文。 2、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文学知识。 3、寻找题目提供的信息猜想诗文内容。 4、初步了解律诗和绝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习本课应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韵味,学会品位优美语言,注重感悟和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识记并掌握诗中的 生字词。背诵、默写诗文。 2、理解诗中表达情感的重点语句,积累抒写秋景、秋情的名句 妙词。有感情的的朗读诗文。 3、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捕捉自己对秋的独特感触,理 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 评价任务: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主动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3、争取当堂达到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全诗。 4、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诗句并说出感受。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3).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感受的四季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生思考,后交流。) 期待学生行为: 春: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春光明媚、春寒料峭、春暖花开、春色满园 夏:火伞高张、赤日炎炎、炎天暑月、赤时当空、骄阳四火、暑气蒸人、燋金烁石 秋:西风落叶、桐叶知秋、天高气爽、秋高气爽、金风飒飒、江枫渔火、林寒涧肃、秋风萧瑟 冬:橙黄橘绿、白雪皑皑、冰天雪地、风号雪舞、风雪交加、寒气逼人、千里冰封、朔风凛冽、天寒地冻、雪虐风饕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山行》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2020年9月15 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的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该不断加强。因此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寒、径、斜。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教学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知晓诗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的迷人风采。(播放秋天PPT并板书“秋”)请欣赏——看到这么美的风景,你会发出什么赞叹?诗人杜牧也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作《山行》。 简介作者 诗人杜牧,你了解吗?(PPT)大家熟悉的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揭题 接下来咱们一起跟随诗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行,是什么意思?----行走。 二、初步感知,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 (1)请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生读并正音。 (3)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读出节奏 孩子们,古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孩子们边听边用斜线在书上画出停顿的地方。 对照一下,你画对了吗? 2.读好韵脚 请孩子们仔细思考第2句和第4句最后一个字(家、花)字音有什么共同点? 这就是押韵,在朗读时押韵的字音要延长。师指导读。师:孩子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韵脚,就读出了诗的——韵律。 三、巧用学法,理解诗意 过渡语:我们就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秋天。 1.共同学习第一句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请孩子们读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小帮手——注释,什么是注释呢?注释是对帮助我们对某些难理解的字和词进行的解释,同时我们要把字、词的解释运用到诗句中。 因为深秋时节天气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04 古诗三首《山行》1教案

《山行》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练:自主探索,激发情趣 师:各位小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扬帆旅行社(2),今天,导游老师将带领小游客们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段朗读,一边听一边想,你听出了什么?(播放《山行》)[板书:山行杜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山白云人家枫林枫叶]

1、出示《山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山行》(生齐读:山行)讲解多音字“行”。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山行》[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行人] 2、跟范读读诗,读准生字读音。 二练:自主交流,质疑释难 1、出示图片,理解诗意。小朋友们,你们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山、小路] 2、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和“斜”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3、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白云,房子)。[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白云,房子] 4、出示:白云生处有人家,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5、结合两句一起理解: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指导朗读。(师范读,生跟着齐读)这一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远方[板书:远景])既然有远景,那就应该有近景[板书:近景],近景是什么?(枫林) 6、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枫树、枫叶)[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枫树、枫叶]跟踪提问:你觉得这红色的枫叶像什么?(二月的花朵。) 7、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红于”的意思是“比……还要红”的意思,根据图片理解诗意:那红色的枫叶比那二月的花还要红。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 山行 人教部编版

《山行》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山行》是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中描写晚秋景致的一首古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其他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生字卡片、音乐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吗?(喜欢)我们中国就是诗的国,从一年级起,我们就每天晨会读诵一首古诗,老师想考考你们,描写春天的诗有?夏天的诗?冬天的诗? 2、课件,这是什么季节?(欣赏配乐)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发言。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五彩斑斓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3.指名读题,读准“行”字。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讲述: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4.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寒、径、斜、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卡片) 4、同桌互读古诗,并互相评价。 5、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6、指导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解诗意: 1、学习一、二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山行 【教学目的】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络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攒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心得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观赏中领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络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攒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的】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络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攒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心得,领会诗中描画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美的意境,取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心得,培养学生丰盛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领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观赏美的观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美的意境,取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爱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好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巧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攒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舞学生浏览积攒。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湘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湘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湘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湘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一) 语文课本古诗 一年级上: 《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二年级上: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系莲叶东,鱼系莲叶西,鱼系莲叶南,鱼系莲叶北。《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对子歌》:云对雾,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春对夏,秋对冬,绿叶对苍松。晴对雨,地对天,大地对山川。高对低,短对长,柳影对花香。《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 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荷叶》:池塘中,多荷叶。雨后,荷叶上有雨点,圆如珍珠,明如水晶。《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二年级下: 友谊是照亮我一生的明灯。------巴金 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英)培根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读读背背:家和万事兴。一只翅膀的鸟飞不起来。 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背对联: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湘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二) 三年级上: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读读背背: 寸寸山河寸寸金。------黄遵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 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读背背: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读读背背: 爱能使世界转动。爱是自然界的第二个太阳。友谊是春风,它伴

小学语文《山行》教案

小学语文《山行》教案 小学语文《山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山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山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

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山行》教案

《山行》教学设计 木苏中心校杨他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美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 2.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PPT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家乡的美景,去感受黑水多彩的世界。(播放PPT)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美吗?喜欢吗? 生:一齐回答(秋天)(太美、好看、漂亮)(喜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二、讲授新课。 1.观察图画 师: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抽生回答,并及时表扬鼓励。 2.学生初读古诗,自由朗读。 请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1、生2朗读。

3,听范读(两遍) 生:欣赏古诗范读,注意节奏。 4.解题。 解释“山行”的意思:在山中行走。(板书) 5.作者简介。 出示PPT. 6.诗句解释。 (1)学习第一句古诗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斜: 倾斜。 根据意思连词成句(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学习第二句古诗意思。 问:从这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答:看到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人家。 白云深处:指漂浮着白云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诗句解释: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3)自主学习三、四句,教师相机指导。最后归纳。 三、巩固练习。 1.读出诗句的节奏,请同学们用斜线在书上划出停顿的地方。 2.抽部分学生带节奏的朗读。(读错及时纠正)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1《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山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4、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教育同学们应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景,乐观面对人生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中描绘的秋色,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文意: (一)儿歌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不仅能通过读、画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唱来展示。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古诗编成的儿歌,一边听一边想: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你从课本或者其他地方读到过这首诗吗? 播放儿歌《山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首古诗《山行》,全班齐读一遍课题。 (二)揭示课题,认识作者,了解文意 (1)通过理解诗题,初步了解全诗内容:同学们应该已经预习过这首古诗了,那题目“山行”是什么意思?谁在山路间行走? (2)师生交流诗人情况:现在,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杜牧?

(杜牧生平:(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被后人成为“小杜”,以区别杜甫,他和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新授 (一)读顺古诗,理解字词, 解决疑难 (1)自由朗读,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读,强调难点: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教师根据该学生的朗读,指导全班同学注意诗中易读错的字词。 重难点字词:“斜”字,在这首诗中读xia,而不是读xie。因为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在这首诗中,为了让“斜”与“家”、“花”押韵,所以读xia。 (3)全班齐读:大家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 默读古诗,划出难解字词:现在,请同学们再小声地默读几遍这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把你不理解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来。 (4)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文内容 重难点字词:寒山、石径、斜、生处、坐、爱、晚、霜叶、于 从“寒,霜”推断出诗文写的是深秋景色,从“白云”、“晚”推断出诗文分别写了白天与傍晚的景色, (二)创设情境,串联诗意,融入意境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这首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都弄清楚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自己串联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描绘情境:哪位同学能把这首诗描绘的场面口述出来? (2)融入情境,感受美景: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在轻柔的《高山流水》音乐声中,仔细感受他说描绘的景色。 (3)带着对美的感受朗诵全诗:同学们,他刚才描绘的秋景图美不美啊?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美景的感受齐读一遍古诗。 (三)品读古诗,赏析景物,体会情感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3山行》word教案 (5)

第3课《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撷”,是摘取之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天的精华之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生活的时代唐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杜牧的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苦心”说的是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刘熙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其七言绝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词牌和词牌名: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

山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寒”、“径”、“斜”、“霜”等生字,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喜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让学生背诵已学过的古诗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喜欢学习古诗的激情。告知学生今天也要学习一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二)了解背景与作者 1、让学生理解“山行”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香山红叶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同时向学生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3、共同走进作者,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信息。 (二)扫除字词关 1、讲解诗中出现的生字:寒、径、斜、霜,学生分别给这些字注音组词。 2、抽学生朗读生字。 3、齐读生字。 (三)初度古诗,整体感知 1、诗歌的朗读很讲究,那么,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请你来试一试。 2、听读《山行》,掌握正确的读音,并学习划分朗读节奏。 (播放《山行》朗读视频) 3抽学生有感情节奏的朗读。 4、学生齐读。(课件出示诗歌的停顿)老师讲解朗读时应注意停顿的地方。

5、讲解斜的读音xie与xia的读法; (三)小组合作,疏通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2、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3、讲解“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诗意。 (1)同学们自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关键词的注释) (2)讲解斜的读音xie与xia的读法; (3)课件出示讲解这句诗的正确解释。 3、讲解“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意 (1)(课件出示“白云生处”的注释)学生自行理解诗意。 (2)讲解“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比较 (3)共同理清整句诗的意思。 4、用同样的方法讲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 (四)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3、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五)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 六、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你能否根据诗的意境用你的画笔将这幅深秋山行图画出来吗? 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三读”。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山行》公开课教案_6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4个字“寒、径、斜、霜”,重点写好“径”、“斜”两 个左右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通过看注释、画图体会诗句含义,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4.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看注释、画图体会诗句含义,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枫叶板贴、生词卡片、学习单、ppt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交流,激发兴趣 1.课前陈老师在学习单上布置了一道题目,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用一首诗来说明理由。谁想来交流? 2.同学们有的喜欢夏天,有的喜欢春天,还有的喜欢冬天,诗人杜牧也有喜爱的季节,他把这个季节的美景藏进了一首诗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牧的诗,齐读诗题《山行》。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写一写诗题。 3.现在,先请同学们自己去山中瞧一瞧,大声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初读感悟 1.谁来试一试? ☞指导“石径”、“枫林”前后鼻音 ☞读诗还要读出节奏,用魔术棒帮助我们读出节奏 ☞师范读,声断气不断 2.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它呀特意打扮了一下,你还能认出它吗?

走,右边表读音jing,这个字解释为小路的意思。 ☞同学们猜一猜,石径可以怎么理解? 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石头小路 ☞曲折的小路可以称为什么径? 曲径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 3.在这首诗的生字中,还有一个形声字,谁发现了? 霜 ☞ 下面的相表读音,雨字头表意,与天气有关,解释为冰霜 三、问题引领,批注交流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杜牧写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用“——”划出关键词。 2. ☞评:同学们认为枫林只有秋季才有,其实不然。夏季也有枫林,只不过枫叶的颜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光找到枫林,还不够准确。 ☞你是怎样理解霜叶一词的? 被霜打过的枫叶 ☞降霜是在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启,天气渐渐寒冷。“霜叶”一词可以判断是深秋。 ☞你是怎样理解寒山的? 深秋时节的山。

正定县三小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古诗四首》山行教案 北京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古诗四

古诗四首—山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 2. 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色。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品读诗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紧扣诗题,先写山行途中远望所见、仰望所见: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出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远景图,意境高远,幽深寂静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了山行途中停车的原因:夕阳晚照下的枫林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那霜染的枫叶红艳艳的,简直胜过二月的春花,集中笔力写出了这幅图画的静景.诗人以细致的观察、绚丽的色彩、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板书课题,读题。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范读全诗,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 自己试读课文,读通诗句。 2. 抽读,检查。 3.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4. 同桌互相读读,讲讲。 5. 讨论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再读全文,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 让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读好节奏。 3. 教师配乐,学生随音乐朗诵诗歌。 4。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5. 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朗诵。 6. 练习背诵。 四、探究学习,扩展知识。 1。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你想做些什么? 2. 你了解作者杜牧吗?你还知道他哪些诗?请推荐给同学们背一背。 参考资料: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有《樊川集》传世。他的《清明》、《江南春》都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诵读的诗。 《清明》主要写了清明节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而且还要急着赶路,加之又遇上细雨连绵,到处迷迷蒙蒙,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伤感悲愁。 清明

语文教案《山行》

语文教案《山行》 语文教案《山行》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山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山行》1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

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