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篇一: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

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

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如出现凝集块者为阳性反应。混合后仍均匀浑浊,无凝集块出现者为阴性反应。根据血清凝集效价判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即在试管内用已知颗粒性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相对含量的半定量试验。本次实验

是以定量的伤寒杆菌为抗原,根据是否发生凝集反

应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对应的抗体;根据各试管凝集程度的不同,来判断抗体的效价。

2.实验方法:

(1)取试管6支,用马克笔进行标记,依次放入试管架中。

(2)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0.9ml,其余各管加生理盐水0.5ml。然后在第一只试管中加入伤寒免疫血清0.1ml,用吸管将它与生理盐水吹打混匀后,取出0.5ml加入第二支试管中;再将第二只试管的液体吹打混匀,取出0.5ml加入到第三支试管中,其余各管依次按照上述步骤将血清对倍稀释。至第五支试管时,将试剂混匀后,取出0.5ml弃之不用。是第六支试管不含伤寒免疫血清,作为实验的阴性对照管。最后在各管中都加入0.5ml伤寒杆菌菌液。

(3)轻摇试管架,混匀试管内液体,56℃水浴1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

(1)对照组:即第六支试管,上清液浑浊,管底可有沉淀的细菌,轻摇后分散呈均匀浑浊。

(2)实验组:按1-5管依次观察。阳性者管底出现不规则凝集物,较松散。阴性者与对照组相同。

(3)凝集程度:

++++:液体澄清透明,细菌全部凝集于管底,轻摇可见大的凝集块。+++:液体稍浑,细菌大多数凝集于管底,摇动后凝块较前者小。++:

液体中等混浊,液体中有明显的凝集物,凝集块较小。+:液体混浊,仔细观察可以看见液体中有很小的凝集颗粒。-:与对照管相同。(4)凝集效价:出现明显可见凝集物(++)时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血清效价。

篇二:细胞凝集胞实验报告

实验1.血细胞凝集

Lab1.Bloodcellagglutination

摘要:细胞凝集指的是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某种凝集素的作用而相互粘连在一起的现象,最终形成大的细胞团块。而凝集素由于可使细胞凝集而成为一种重要实验和临床试剂。本次实验就是通过进行对兔血细胞的凝集操作,观察细胞凝集现象,并掌握凝集素促进细胞凝集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细胞凝集、凝集素

前言:凝集素是一类能专一识别糖并与之非共价可逆结合的非酶非抗体蛋白质。凝集素是指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细胞,故名凝集素。凝集素按来源可分为植物凝集素、动物凝集素和微生物凝集素三大类;植物凝集素分为7个家族:豆科凝集素、几丁质结合凝集素、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型核糖体失活蛋白、木菠萝素家族、葫芦科韧皮部凝集素和苋科凝集素;动物凝集素按分子结构分为c-型凝集素、S-型凝集素、P-型凝集素、i-型凝集素等。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的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凝集素能与

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其反应机制如下图:

凝集素在生化、医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1.凝集素在实验室中经常被用来分离、纯化蛋白质植物凝集素的功能是结合细胞表面上的糖蛋白,动物凝集素的功能包括结合可溶性的细胞外或细胞内糖蛋白。凝集素在实验室中经常用来分离、纯化糖蛋白。这是由于植物凝集素能专一性地、非共价地可逆结合糖蛋白中不同类型的糖链结构,所以首先分别用凝集素亲和层析方法分离富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细胞裂解液中的糖蛋白,从细胞裂解物中高通量的分离出n-糖苷键型糖蛋白之后,再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于被凝集素吸附的糖蛋白进行分离,最后利用质谱技术进行鉴定。

2.凝集素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的粘附选凝素是一类ca2+依赖的、能与特异糖基识别并结合的细胞粘附分子,主要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和粘附。选凝素n-末端凝集素结构域可识别特异的寡糖基,是选凝素参与细胞间选择性粘附的重要活性部位。选凝素c-末端胞内结构域可通过锚定蛋白与细胞内微丝结合,促进细胞粘附。通过这种粘附介导白细胞从血液迁移至组织内。

3.凝集素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基化改变

肿瘤细胞膜上组分的改变,较重

要的是糖蛋白及糖脂结构的改变,可用凝集素检测出来。大量研究发现,凝集素可作为肿瘤特异性诊断的标志和不同肿瘤的分化标记。凝集素还可以作为探针,监测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基化改变,作为

多种癌症检测的参考指标。

4.外源凝集素具有促有丝分裂原作用许多植物凝集素可作为有丝分裂原,如PHa、cona和美洲商陆凝集素,在免疫学中广泛用于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在临床上常用PHa来刺激人外周血的T细胞,观察T 细胞增殖的程度,称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一种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外检测方法。

5.纯化的凝集素能够用来鉴定血型通常所说的血型就是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来确定的。在人类的血浆(或血清)中含有凝集素(又称抗体)

a、B。同名的抗原和凝集素相遇会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所以在人体的血液中,所含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的类型不同,可分为a、B、aB、o 四种血型。纯化的凝集素能用来鉴定血型。

材料和方法:

试剂:

?PBS缓冲液(pH=7.2)

?土豆

?2%兔血红细胞悬液

工具、仪器:

?移液管

?载玻片

?显微镜

?离心机、离心管(本次实验并未用到)

方法:

?土豆切片后,取2g放入10mlPBS溶液中浸泡2小时。土豆凝集素将会溶解于溶液中。(实验前已准备好了)

?梯度稀释制备不同浓度(1X,0.5X和0X)的土豆凝集素悬液

?取用抗凝血剂处理过的1ml的兔静脉血,加3ml的生理盐水,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实验前也已准备好了)

?将细胞沉淀悬浮于4ml生理盐水(注意不是PBS溶液),制成2%细胞悬液。通过系列稀释,将血细胞制成3种不同浓度(0.5%,1%和2%)的悬液。

?按照如下表一所示,用移液管取一滴凝集素或PBS溶液于载玻片凹坑内,加上一滴红细胞悬液,漩摇混合。10min后于显微镜下观察。表一?各组中凝集素和血细胞的浓度

图1.在载玻片上所观察到的各组血细胞凝集现象

图2.显微镜下细胞凝集形态(10x10)

实验结果描述:

总结结论:

1.土豆凝集素可以使血红细胞凝集,而且在红细胞浓度一定的情况下,凝集素浓度与凝集程度和凝集速度呈正相关。

2.由a-3、B-3、c-3可以得,PBS对血红细胞没有凝集作用。

3.由于时间与土豆凝集素没有明显关联,且凝集程度相似,所以当凝集素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无法对土豆凝集素浓度和凝集程度和凝集速

度的相关性进行判断。

补充实验:漩摇对细胞凝集的影响

方法:取B-1和B-2进行实验,记为B-1’和B-2’,不对其进行漩摇,静置10min其他

步骤相同。

结果:

结论:不进行漩摇,血细胞依然可以进行凝集,但由图可以看出进行漩摇的一组凝集程度更好。根据实验书所述,若不进行漩摇,所要进行的操作是“静置20min”,也可以看出漩摇的效果更好,但静置20min 和漩摇10min所达到的效果是否相同,由于没有进行实验,因此还有待考究。

讨论:

1.从实验结果上看,此次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从血细胞凝集的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观

察,都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这应该是规范操作的结果。

2.这次实验也存在一定的瑕疵,首先是观察到的现象和时间的错乱,a-1两次的记录的

时间()相差也比较大,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我也无法得出在土豆凝集素浓度及其他客观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血细胞浓度与凝集反应速率的相关关系。血细胞浓度与凝集反应速率这两者的关系,这是本次实验遗留下来的问题。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用秒表计时,来回记录时间上会有误差,但也不会相差太大;二是不同的组员所进行

的实验并不绝对同步,而且同样的实验前后两次做,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三是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尽相同,因而所记录的时间也会有所偏差;四是操作方式和习惯也会对实验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每个人漩摇的力度不同等。

3.从这次实验中,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默契的合作不仅对实验的结果有很

大的帮助,对每个人的能力提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由于是首次进行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还是有些不适应,主要体现在进行实验操作和

实验记录的分配上,这次的许多实验现象和凝集时间的漏记,对结果分析带来了一

篇三: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山东大学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实验原理】

1.凝集素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转移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

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一起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他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为“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人们利用凝集素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识别和研究不同类型膜结构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进行血型鉴定。aBo血型鉴定主要用于临床输血,在皮肤、肾等器官移植的时候选择aBo血型相符的供体;不孕症和新生儿溶血症病因的分析及亲子鉴定等。另外,凝集素在临床疾病防治、机体生理活动调控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展示出了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植物凝集素可抑制受精;芸豆凝集素可直接抑制HiV-1反转录酶的活性,减少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细胞膜表面糖复合物的糖链结构与肿瘤细胞增殖、侵染、转移等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凝集素芯片技术实现了对癌症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有助于筛选出癌

症相关的糖链标志物。

2.细胞凝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如植物血球凝集素,伴刀豆凝集素和土豆凝集素等,它具有凝集细胞核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3.细胞凝集的反应技术

一、直接凝集反应技术

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血清混合后,在电解质的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抗原抗体凝聚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抗原称为凝集原。

细菌或其他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电荷(阴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均匀的分散状态。抗原与抗体相遇后,由于抗原和抗体分子表面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化学基团,因而发生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经典排斥力,抗原表面的亲水基团减少,由亲水状态变为疏水状态,此时已有凝集的趋

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例子的作用,中和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

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是去了彼此间的经典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但是,直接凝集反应技术也有缺点:特异性不高、抗原抗体无法获得或无法用于实验。

二、间接凝集反应技术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免疫学反应无关的颗粒(称为载体)表面上,当这些致敏的颗粒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相遇时,就会产生特异性的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这些颗粒就会发生凝集现象。这种借助于载体的抗原抗体凝集现象就叫做间接凝集反应。

载体的存在使反应的敏感性得以大大提高。

间接凝集反应的优点:

(1)敏感性强:间接凝集反应是最敏感型的血清学反应方法之一,可以检测到微量的抗体和抗原;

(2)快速:一般1h-2h即可判定结果,若在玻板上进行,则只需几分钟;

(3)特异性强;

(4)使用方便、简单

三、载体

具有吸附抗原(或抗体)的载体很多,如聚苯乙烯乳胶、白陶土、活性炭、人和多种动物的红血球、某些细菌等。

良好的载体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生理盐水或缓冲液无自凝倾向;

(2)大小均匀;

(3)比重与介质相似,短时间内不能沉淀;

(4)无化学或血清学活性

(5)吸附抗原(或抗体)后,不影响其活性。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人的o型红血球和绵羊红血球。而后者应用更广,因为其来源方便。另外绵羊红血球的表面有大量的(约1000个以上)糖蛋白受体,极易吸附某些抗原物质,吸附性能好,且大小均匀一致。【实验用品】

1.材料

土豆块茎、家兔

2.试剂

抗凝血剂、PBS、土豆块茎、生理盐水和其他等渗液。

3.器材

5mL注射器、酒精棉球、双凹片、载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托盘天平、滴管、离心管。

【操作步骤】

1.取土豆去皮块茎2克,切碎并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4小时,浸出的粗体液中即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2.用针管抽取一定体积的抗凝剂(1%肝素溶液),并使抗凝剂充分浸润针管各部以及针头。然后从兔子耳根处或心脏抽取兔子静脉血1ml,加生理盐水3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重复三次离心,最后按沉淀的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的红细胞悬液;

3.在双凹片的左孔滴加一滴PBS缓冲液,同时在双凹片的右孔处滴加一滴土豆凝集素;

4.在双凹片的左右孔同时滴加一滴1%的红细胞悬液,然后使左右孔内的液体都充分混匀;

5.左手捏住双凹片的一端,右手轻轻摇晃双凹片,使凹槽内的液体充分的混合,如此摇晃5~10分钟,观察结果。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

6.先以白纸为衬托,直接观察双凹片凹槽内混合样品发生凝集的现象,注意左右凹槽内不同现象的对比,对于发生凝集的一边注意观察凝集与不发生凝集的区别。直接观察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凹槽内现象的区别,并用照相机拍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1.肉眼观察,对照组中红细胞沉积在双凹片凹槽底部呈大红点;用凝集素处理的实验组。颜色越来越浅,透明度逐渐变高,经过1

分30秒,背景颜色变为透明,红细胞呈颗粒状聚集

2.低倍镜下可以看到对照组中红细胞分布较均一,无凝集;实验组中红细胞聚集在一起

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结果分析与注意事项】

分析:

1.把液体滴加到双凹片上时,注意用量,防止悬液过多而溢出,使两个细胞悬液接触,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

2.滴加1%的红细胞悬液时,可适当的多加点儿,便于实验结果的观察。

3.用手晃动双凹片时,注意摇晃的姿势:一只手用手掌处贴紧双凹片,另一只手抵住双凹片的另一侧上下晃动。

4.摇晃的时间可适当延长,提高红细胞凝集程度。

5.浸出土豆凝集素时选发芽的或发青色的土豆。由此可知发芽土豆不宜食用,因其所含土豆凝集素可让血细胞发生凝集。

6.区分血清与血浆,血清指血液自然沉降后所得上清液,而血浆是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所得上清液。

7.凝血是指多个细胞聚集成不规则细胞簇,溶血是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作用下,肿胀破裂放出血红蛋白的过程。

凝集实验报告

凝集实验报告 本次凝集实验是在生物学实验室进行的,旨在深入学习凝集现 象和血液的结构与功能。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盐水减压法和pH值减压法这两种方法进行实验,主要的观察对象是以红细胞为主要 成分的血液。 实验方法: 首先,我们使用锥形离心管采集了一定量的人类血液制备待测 的细胞悬液,用盐水减压法和pH值减压法两种方法分别制备不同浓度的蛋白溶液和糖溶液,最后将血液和其它溶液混合,观察凝 集现象。 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1、首先我们使用盐水减压法制备了3种不同浓度的蛋白溶液,分别为0.5M, 1.0M和1.5M,并加入到采集的血液制备成的细胞悬 液中。我们首先观察到在加入0.5M的蛋白溶液后,血液细胞没有

出现凝集现象;而当加入1.0M和1.5M的蛋白溶液后,在一定的 时间内,血液细胞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凝集现象。 2、接着,我们使用pH 值减压法制备了不同浓度的糖溶液,分 别为0.5M, 1.0M和1.5M。将制备好的样品和采集的血液制备成的 细胞悬液混合后,我们观察到加入0.5M糖溶液时,血液细胞未出 现凝集现象;而当加入较高浓度的糖溶液1.0M和1.5M后,血液 细胞的凝集现象逐渐增强,直至细胞聚集形成沉淀。 3、最后我们使用显微镜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可 以看到,加入高浓度的蛋白溶液和糖溶液后,血液细胞出现了较 为明显的凝集现象。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观察到血液细胞逐渐 聚集形成了血栓状的结构。 实验结果和分析: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凝集现象和血液的结构与功能。凝集现象在生物学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对于血液的凝固、血液 循环的正常运转及机体维持恒定的内部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凝集反应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 1.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通常是蛋白质、 多糖或脂质等大分子化合物。当抗原进入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相 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发挥免疫作用。 2.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用于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抗体或抗原。 三、实验步骤

1. 制备试剂 将所需试剂按比例配制好,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2. 样品处理 将待测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离心、稀释等。 3. 加入试剂 将样品加入已经配制好的试剂中,并混匀。 4. 观察结果 观察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并记录结果。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2. 试剂的配制和消毒处理应注意卫生和安全。 3. 样品处理时应注意离心速度和时间,避免对样品造成损伤。

4. 操作时应注意洁净卫生,避免污染试剂和样品。 五、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凝集现象。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待测样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或抗原。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掌握了凝集反应的方法和技巧,并了解了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了凝集反应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于我们今后在医学、生 物学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篇一: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

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 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如出现凝集块者为阳性反应。混合后仍均匀浑浊,无凝集块出现者为阴性反应。根据血清凝集效价判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即在试管内用已知颗粒性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相对含量的半定量试验。本次实验

试管凝集试验实验报告

试管凝集试验实验报告 试管凝集试验实验报告 一、引言 试管凝集试验(Tube Agglutination Test)是一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用于 检测特定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凝集反应。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试管凝集试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二、原理 试管凝集试验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当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时,会形成可见的凝集物。该试验通过将待测血清与已知抗体反应,观察是否发生 凝集来判断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抗体。 三、实验步骤 1. 预备工作:准备所需试剂和试验设备,确保无菌环境。 2. 样本处理:将待测血清离心,取上清液。 3. 试管标记:在试管上标记样本编号。 4. 加试剂:将待测血清分别加入已标记的试管中。 5. 加抗体:将已知抗体滴加到试管中,轻轻摇晃使血清和抗体充分混合。 6. 反应:将试管置于37℃恒温水浴中孵育一定时间。 7. 观察:观察试管中是否出现凝集物,记录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将实验结果分为凝集和不凝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1. 凝集:当试管中出现明显的凝集物时,说明待测血清中存在与抗体相对应的 抗原。这表明患者体内已被感染或曾感染过该病原体。

2. 不凝集:当试管中未出现凝集物时,说明待测血清中不存在与抗体相对应的 抗原。这表明患者体内未感染或未曾感染过该病原体。 五、实验应用 试管凝集试验在临床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于以下方面: 1. 传染病诊断:如结核病、梅毒等。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定抗体,可以判 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特定的病原体。 2.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风湿病等。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3. 输血配型:通过检测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血型抗体反应,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六、实验优缺点及改进 1. 优点:试管凝集试验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结果可直观观察。 2. 缺点:该试验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且结果受到操作者技术水平和环境条件 的影响。 3. 改进:可以引入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提高 准确性和灵敏度。 七、结论 试管凝集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通 过观察血清与抗体之间的凝集反应,可以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特定抗原。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八、参考文献 1. 陈晓明. 临床免疫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间接血凝实验报告

间接血凝实验报告 间接血凝实验报告 血液检验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情况。其中,间接血凝实验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验方法,用于检测人体内的抗体水平。本文将对间接血凝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结果解读进行介绍。 一、实验原理 间接血凝实验是通过观察血清中的抗体与抗原的反应来检测抗体水平。在实验中,首先将待测血清与已知抗原混合,使其发生反应。随后,加入适量的红细胞悬液,观察是否发生凝集现象。如果抗体水平较低,血清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无法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如果抗体水平较高,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引起红细胞凝集。 二、实验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将待测血清、已知抗原和红细胞悬液取出并放置于室温下静置,使其达到相同温度。 2. 实验操作: a. 取一滴待测血清,滴于玻璃片上,标记为“待测血清”。 b. 取一滴已知抗原,滴于另一块玻璃片上,标记为“已知抗原”。 c. 将待测血清和已知抗原分别与适量的红细胞悬液混合,轻轻摇动,使其充分接触。 d. 观察混合液中是否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记录下结果。 3. 结果解读:

a. 如果待测血清与已知抗原混合后出现红细胞凝集,说明待测血清中存在与 已知抗原相对应的抗体,抗体水平较高。 b. 如果待测血清与已知抗原混合后未出现红细胞凝集,说明待测血清中不存 在与已知抗原相对应的抗体,抗体水平较低。 三、实验结果的意义 间接血凝实验的结果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健康状况 进行评估和诊断。 1. 抗体水平高:如果实验结果显示待测血清与已知抗原混合后出现红细胞凝集,说明待测血清中存在与已知抗原相对应的抗体,抗体水平较高。这可能意味着 患者曾经感染过某种疾病或接种过相应的疫苗,已经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 2. 抗体水平低:如果实验结果显示待测血清与已知抗原混合后未出现红细胞凝集,说明待测血清中不存在与已知抗原相对应的抗体,抗体水平较低。这可能 意味着患者对某种疾病或疫苗没有充分的免疫保护,容易受到感染。 四、实验注意事项 在进行间接血凝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操作环境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应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2. 使用纯净试剂:实验中使用的血清、抗原和红细胞悬液应保证纯度,以避免 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 注意实验时间:实验过程中,待测血清与已知抗原的反应时间应控制在适当 范围内,过长或过短的反应时间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五、总结

2021年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原因 (一)试验目: 经过本试验来了解血液凝固基础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部分原因。 (二)试验对象: 家兔 (三)试验步骤: (略) (四)试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 试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 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血凝块, 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部分理化原因: 以下表9-1所表示。 表9-3 影响血凝部分理化原因试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 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 以下表9-2所表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 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 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一样路径: 内源性凝血路径和外源性凝血路 径。内源性凝血路径是由凝血因子? 开启, 参与血凝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 可被多种带负电荷物质等所激活, 如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路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凝血因子ⅲ所开启, 其它参与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路径或外源性凝血路径, 她们最终是使血纤维蛋白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试验中, 因为参与凝血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 所以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因为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 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 , 开启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终阶段时, 在凝血酶作用下, 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 形成纤维蛋白不停地交叉成网状结构, 把血液中全部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 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 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血液, 因为发生了上述血液凝固过程, 所形成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 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搅拌过杯内血液, 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 但所形成纤维蛋白却不停缠绕到毛刷上, 当杯内血液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 形成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 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周围部分血细胞, 在毛刷上见有血凝块。经水漂洗后, 血细胞被冲走, 毛刷上剩下是白色细丝状纤维蛋白。搅拌后杯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 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 则搅拌后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由此可见, 血液凝固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 就不会引发血液凝固。 在血液凝固两个过程中, 它们是有所不一样。二者关键区分以下表9-3所表示: 表 9-3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关键区分 区分点 开启凝血因子 x因子激活 参与凝血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 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 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 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 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 浆内。凝血因子? 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 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 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 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 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 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 有血细胞网凝 血时间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

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背景介绍: 血凝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的凝血功能。通过该实验可以评估血液的凝血时间、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小板功能等指标,从而及时发现和诊断出血或凝血相关的疾病。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血凝实验来测定血液的凝血时间,探究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验原理: 血凝实验主要基于凝血酶的活性。当血液中的凝血酶被激活后,它能够将溶血红细胞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血液的凝固过程可以分为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生成和凝块的收缩三个步骤。 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清洁试验台面,准备好所需试剂和仪器。 2.取一定量的血液标本,用离心机离心去除血浆,并取得血细胞沉淀。 3.将血细胞沉淀溶解,制备血浆。 4.将制备好的血浆放入试验管中,加入适量的活化剂,如凝血酶。

5.记录添加活化剂的时间,并开始观察血浆的凝固情况。 6.记录血浆的凝固时间,即血液的凝血时间。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一组血液凝血时间的数据。根据 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血液凝固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体内凝血因子的含量、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液中的抗凝系 统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血液凝血的速度和强度产生影响。 2.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原因:某些疾病或疾病状态下,人体内的血 液凝血机制可能发生异常,导致血液凝固时间延长或缩短。因此,血 液凝固时间的检测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讨论: 1.实验中的误差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操 作不精确、试剂质量不准确等。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增加样本数量、增加重复实验次数,并优化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 可重复性。 2.血液凝固时间的临床意义:血液凝固时间的测定在临床上有着重 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凝血实验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血液凝固异常的 疾病,如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血细胞凝集实验报告

血细胞凝集实验报告 血细胞凝集实验报告 血细胞凝集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血细胞的凝聚性。这 项实验可以提供有关个体的血液健康状况的信息,对于诊断和监测某些疾病具 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血细胞凝集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一、实验原理 血细胞凝集实验是基于血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当抗原与抗体结合时,会形成凝集物,从而引起血细胞的凝结。这种凝结现象 可以通过观察血液样品中的凝集程度来评估个体的血液凝聚性。 二、实验步骤 1. 准备血液样品:采集被测者的静脉血样品,并将其放入抗凝剂中,以防止血 液凝固。 2. 分离血细胞:将血液样品离心,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3. 制备稀释液:将稀释液与血细胞混合,以稀释血细胞的浓度。 4. 添加抗体:将抗体加入稀释液中,与血细胞中的抗原结合。 5. 观察凝集程度: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样品的凝集程度,记录结果。 三、实验结果分析 在血细胞凝集实验中,凝集程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 凝集形态:观察凝集物的形态,如大小、形状等。正常情况下,凝集物应呈 现均匀、规则的形态。 2. 凝集程度:根据凝集物的密度和数量来评估凝集程度。凝集程度越高,表示 血液的凝聚性越强。

3. 凝集速度:观察凝集物的形成速度,即凝集开始到完全形成所需的时间。凝集速度越快,说明血细胞的凝聚性越高。 4. 凝集强度:通过观察凝集物的稳定性来评估凝集强度。如果凝集物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说明凝集强度较高。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察和评估,可以得出个体血液凝聚性的结果。如果凝集程度较高、凝集形态不规则、凝集速度较快且凝集强度较弱,可能表示个体存在血液凝聚功能异常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血细胞凝集实验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评估血液凝聚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如血栓形成、血小板功能障碍等。此外,血细胞凝集实验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评估血液凝聚性的变化。 总结起来,血细胞凝集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个体的血液凝聚性。通过观察凝集形态、凝集程度、凝集速度和凝集强度等指标,可以得出个体血液凝聚性的结果,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目的】 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 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 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 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取一只动物,称重。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 1.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脉 血,并摇匀。 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除第1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 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3.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 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4.以第2管为对照,各管观察其他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 5.向第9管中滴加2%氯化钙2滴,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6.取出第5管中的玻棒,用水洗净,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蛋白。 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目的】 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 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 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 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取一只动物,称重。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 1.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脉 血,并摇匀. 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除第1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 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3.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 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4.以第2管为对照,各管观察其他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 5.向第9管中滴加2%氯化钙2滴,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6.取出第5管中的玻棒,用水洗净,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蛋白. 注意事项:

血凝实验操作报告文档3篇

血凝实验操作报告文档3篇 Operation report document of hemagglutination test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血凝实验操作报告文档3篇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2、篇章2:血凝抑制试验范文(最新版) 3、篇章3: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范文规范版 篇章1: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禽流感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血清中抗体水平的监测,也可用于判断未使用疫苗群体的感染状态等。该试验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动物健康组织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方法,而且因其具有经济、快速、可靠、操作简便、能够处理大量的样品,并能在短时间内报告禽流感抗体水平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兽医实验室禽流感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

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但因该试验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经常因操作不规范、不严谨等造成结果偏差大、重复性差等问题,现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该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做一探讨。 一、血凝试验操作程序 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 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 μL PBS液。 2、吸取25 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 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 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 μL。第三排孔至第四排 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 μL 1%的鸡 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20-25℃)静置30 min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 环境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