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杨学龙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610068)

摘要:近年来高频率的地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仅破坏了人文环境,也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主要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总结其地震对环境各方面的破坏程度,并且伴随着地震到来的二次灾害种类及严重程度。结果表明,地震对环境各方面的影响都是相当严重的。

关键词:地震;环境;影响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Earthquake

YANG Xue-long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frequency earthquake serious damage environmental.It’s not only destroys the human environment, but also seriously damag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Mainly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summarized the extent that the earthquake damage environment in many ways,summarized the types of secondary disasters with the arrival of earthquake and the severity of the damage.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aspects of the effects that earthquake destroys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serious. Key words:earthquake , environment , impact

前言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人类依靠生存的重要条件。而地震在给人们带来不容忽视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本文从各方面总结了地震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提醒人们环境的脆弱,和环境保护的重要。

1.地震的简介

1.1 地震的定义与灾害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

失更大的!

1.2 地震震级及分类

地震震级是地震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越大。小于里氏2.5级的地震,人一般不易察觉,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竟达9.5。然而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新说之地震核变成因论等[1]。

2.地震前生态环境的变化

大量的地震观测实例显示,地震前自然界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现象,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根据统计资料分析,震前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象环境变化,动、植物生活习性以及声、光、电等异常变化。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的记载则最多,研究结果表明,震前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动物的生存条件改变,引发了多种动物震前惊慌失措的反常表现。内蒙古自治区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1976年和林格尔6.3级、1979年五原6.0级、2003年巴林左旗一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震前均出现了多种动物异常的情况。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最为突出的是蛇类异常,出现了广元市朝天区西北乡车坝村的野蛇扎堆死亡现象;其次是绵阳市新店村、广元市荣山镇无坝村、青川县篙溪乡等部分乡村震前出现青蛙或蟾蜍大规模迁移现象;再次就是江油市石元乡杠岭村大规模蚯蚓晒死在公路上的异常[2]。经验表明,动物震前行为异常的数量、种类、分布的面积与震级和震中距离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生态环境变化范围越大,对动植物的影响就越大。

3.地震对环境的影响

地震的影响巨大,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地震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地震使森林、草地、农田、河流等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地震灾害改变了原有的地形,破坏了大量地表植被,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增加了植被恢复的复杂性,加剧了灾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降低了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而且对人们的生存所依赖的各种环境和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3.1 地震对水环境的影响

3.1.1 对河流的影响

对于地震发生的区域而言,由于地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能破坏河床与河岸带植被,影响水流量及流速,改变水环境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区域水质。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6级的强烈地震。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然而更严重的是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造成河道堵塞,从而使流水聚集,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使得河道内的水易形成局部滞留现象,暂时或者永久改变了原有水生生态系统。如1933年四川岷江上游茂县的叠溪城发生的7.5级大地震,形成叠溪、大桥、银瓶崖三大“堰

塞湖”,严重破坏了沿岸的茂县、汶川、灌县大部分村镇,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5·12汶川大地震使北川、青川、德阳等地山体大面积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多处堰塞湖,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对比地震前后灾区多光谱遥感影像,对地震灾区的河道阻塞以及由此形成的堰塞湖信息进行了人工提取。解译结果显示,汶川地震灾区36个县,目前共形成堰塞湖34处主要分布在平武、北川、江油、青川、茂县等山体大量滑坡的县市,其中平武县发现6处,理县5处,北川县和文县各4处,茂县和青川县各3处,江油市和德阳市各2处,而松潘县、黑水县、汶川县、中江县和广汉市各1处。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坝堰塞湖位于涧河上游距北川县城约6千米处,是北川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库容为1.45亿立方米,坝体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大宽约611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石头和山坡风化土组成[3]。堰塞湖往往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发生,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地震灾害的破坏力。

3.1.2 对地下水的影响

由于地震过后,大规模损毁的建筑物以及畜禽尸体腐烂后的残体在降水的淋漓作用下进入水体,还有地震后使用的消毒剂、杀虫剂、灭菌剂等,其残留物也随降水进入水体,以及地震后泄漏的有毒有害物质和生活垃圾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处置,也可能在降水的冲刷下进入水体中,这些因素会潜在的改变水环境的状况。此外,地震还会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由于地震前引力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水位循环的混乱,进而造成水体化学性质的改变,会改变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自然环境特性,其水中的化学元素含量会发生改变,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对该区域水体的适应性,有些会产生放射性元素,当人类接触这种水资源,就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在震区东边的镇原县,地震后就出现水体为黑色,并引起疾病的现象,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大地震,据《蒙新五省行程记》中称:“武威、古浪南山地震烈”,“南山报地水涌出,皆作黑色,兼有硫磺。饥民无食,被气熏毙者甚多”[4]。

3.2 对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3.2.1 对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地震灾害除直接造成野生动物大量死亡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严重的生境隔离,而生境隔离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原因。地震使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生境斑块数量增加及生境斑块面积减少,使得某些动植物的生境丧失,这将严重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1976年8月16日及22日四川松潘连续发生两次7级以上大震,地震前后,该地区竹林大片死亡,引起我国国宝级动物大熊猫食物短缺,造成部分大熊猫死亡。另外,地震后动物往往有迁移现象,如在鼠疫流行的地区发生地震,则病鼠和旱獭四处逃窜,将会严重扩大疾病传染范围。

汶川地震,造成卧龙、王朗、九寨沟等3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以大熊猫为重点保护对象的保护区l9个,损毁大熊猫栖息地180万亩,占栖息地面积的3.8%)、29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14个)受灾。而且受灾区生活或分布的陆栖脊椎动物有419种,其中大熊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7种,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24种。地震造成植被大量破坏、地貌分割,每个保护区不同程度受到损伤。野生动物栖息地毁损面积9121万,区域生态系统景观的连通性显著降低,景观破碎程度显著增加,形成大量“岛屿式”斑块,“孤岛效应”对1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影响较大。

汶川地震中自然保护区破坏最严重的为龙溪虹口、白水河2个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这

2个自然保护区在地震发生前,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地斑块数为2 123个,最大斑块面积为22 981,1 000~10 000的斑块数为3个,100~1 000的斑块数为35个,保护区内生境连通性高,有利于保护对象生存与繁衍;震后,由于大量的崩塌与滑坡,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草地斑块破碎化严重,斑块增加至11 673个,最大斑块面积降至10 462,1 000~10 000的斑块数为5个,100~1 000的斑块数为34个,导致保护区边缘生境增加,内部生境面积降低,生境连通性下降[5]。

3.2.2 对植物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记录中,都有地震对森林植被破坏的记载。造成这些破坏一般是由山崩、滑坡、山剥皮、地裂和泥土流以及强烈的地面振动所引起。据调查,在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大震,有35个村庄及其附近都有树木折断、翻倒以及震时树木根部被损,震后树木死亡等现象,这些现象主要发生在山上、村边、河边等地。1879年7月1日甘肃武都文县8级大震,武都城西山上茂密的森林在地震时由于山体大面积下滑冲进武都城内,造成城西山上森林和植被严重破坏。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大震,据史料记载,“房屋倾倒、树林毁伤”,“沙飞石走,树拔山崩”,山崩“往往冲走三四里之遥,经过之村舍、道路、树木一概冲坏”,“山崩地陷,屋倒城摧,林谷变迁,沧桑立现”。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8.5级大震,20万范围形成大量的崩、塌方,“大片森林被毁”。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地震,造成大面积山体表层剥落现象,使得山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7.4级地震,南投九九峰原来绿色一片的山岭,震后变为岩石裸落、光秃秃的山坡。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林木、林地破坏严重,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弱。据统计,14个生态重灾区中,森林生态系统破坏面积为503.09,占生态重灾区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的2.80%。绵竹、安县、汶川和什邡4个县市超过11%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彭州超过8%,都江堰和北川分别为3.68%和1.57%。造成四川省林地损失493万亩,导致全省森林覆盖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其中45个林业重灾县(市、区)森林覆盖率由震前下降了1.87个百分点。

3.3 对农田及土壤的影响

3.3.1 对农田的影响

农田破坏既是生态环境问题,对粮食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地震后植被遭到破坏,山体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使得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使得山体下面的耕地被冲击下来的泥石、沙砾所覆盖,或耕地土壤的被冲走,耕地的土壤特性发生变化,肥力与可耕作性下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遭到破坏。1906的12月25日新疆玛纳斯7.7级地震。震后震区农田因地下产生裂缝,浇灌农田之水大都漏掉,粮食因此而减产。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共有农田20504,其中旱地11018,水田9486。由于灾区农田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平原区(占灾区农田总面积的70.23%),因此本次地震对农田的破坏不大,从上述地质灾害解译区农田的破坏情况看,解译区直接损毁农田33.59,占解译区总农田面积的0.95%,其中旱地损毁28.94,占损毁农田面积的86.16%,水田损毁4.65,占损毁农田面积的13.84%。受损农田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其中北川县和平武县农田损毁比较严重,农田损毁面积占了解译区损毁农田的70%。从全区农田受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破坏的预测结果看,全区农田预计损毁57.77,占全区农田总面积的0.29%,受损农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

3.3.2 对土壤的影响

地震发生的时候,使土壤依附的岩体结构发生变化,地表出现地裂缝、喷沙、冒水的现象,使土壤的特性发生变化,可能出现沙石混杂,以及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强烈地震的时候,地下深层喷出物可能是有毒的重金属,由于有些地区的某些元素成土母质的背景值本身就偏高,这样会使地震后该地区的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四川汶川地震后,在什邡市师古镇思源村19组采集了一个地下喷出物样品,经检测,重金属镉含量严重超标,标准值为0.3mg/kg,实测为0.97mg/kg(pH值7.5),超标3.2倍,说明其对土壤环境有较严重的污染。这会对农作物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3.4 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灾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大量损毁。四川省内分布着国家4A、3A级旅游区21处,并且拥有2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与黄龙;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1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地震对震区其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不同程度损坏。而古迹古文物的损坏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据统计文物损失总共1839件,其中珍贵文物151件[6]。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地震前后环境变化的总结表明,地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来说,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大致归类为:对水环境的影响,对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对农田及土壤的影响,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另外,地震破坏了森林、山地、流水,往往会造成气候恶化、旱涝灾害等频发、水土流失等环境方面的灾害。地震灾害和环境虽说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作为自然界生态环境链的重要环节,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地震灾害可能影响和破坏环境以及介质条件,而某些环境的改变也可能为地震预报预测研究提供重要的征兆信息。同时,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白建方.认识地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21~24.

[2]车用太,刘成龙,鱼金子等.汶川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反思[J].地震地质,2008,30(4):828—838.

[3] 王基成,周云.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次生灾害应对策略,2009,21(4):179~180.

[4] 吴瑾冰,郭安红.地震与环境生态. 灾害学,2001,16(3):87~91.

[5] 王文杰,潘英姿,徐卫华,王晶晶,白雪.四川汶川地震对生态系统破坏及其生态影响分

析.2008,21(5):100~116.

[6] 陈涛.文物局:汶川大地震对文化遗产造成前所未有破坏[OL].(2008-06-06)

https://www.doczj.com/doc/a015768283.html,/jrzg/2008-06/06/content_1008770.htm

[7] 崔书红.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8 (7) :37 ~381.

[8] 赵克常.地震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 Liu FM,Zhang LH,Liu HQ,et al.Danger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Journal of Geometry . 2006.

[10] Ma ZH,Zhou ZY,Gao XM,He WG,Liu HC.The earthquake disaster loss assessment for Wenxian Ms5.0

Earthquake on Jun.21,2006 in Gansu Province. Nothwest Science . 2007

[11] RunQiu Huang,WeiLe Li.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J] ,2009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简介: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了支持经济发展,水利工程在发挥发电、防洪、航运、灌溉等优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空前关注。本文对水利工程所引起的主要环境影响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字: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阿斯旺大坝三峡工程 1引言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兴建了一批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如何兴利弊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为人类造福的优势,减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广大水利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水文情势的改变,对泥沙淤积和河道冲刷的变化,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对水域中细菌藻类、对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等(2)社会环境方面:水利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的健康和文物古迹的影响以及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的环境效益等。 2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工程建设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在河流上建坝,使上游水流速减缓、水深增大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库区水体增大后,水温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对水体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产生影响,下游河道的径污比和鱼类繁殖条件发生变化;水库蓄水后可引起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环境变化等。 2.1.2工程建设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例如,三门峡工程为了使黄河下游“地上河不再淤高,设计时想把黄河的泥沙全部拦截在三门峡水库内,使黄河下游变清,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上游的渭河,并且设计中没有设置底孔排沙系统,后经两次改建渭河下游泥沙仍大量淤积,这不仅使蓄水库容减少而且形成了“地上河”经常引起洪涝灾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和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呼吁“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不再发电”可见,三门峡水库的教训是深刻的。另例,1964年苏联为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的阿斯旺大坝,在大坝建成前尼罗河每年向地中海输送泥沙并使之向海岸淤积的速度和海水对岸边的侵蚀速度大致相等。大坝建成后,泥沙被截留在水库内,地中海岸的冲刷得不到补偿,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2.1.3工程建设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和地震的影响 大型水库的建设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水库的水温结构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种。混合型的水温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比分层型小。水库水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温的分层温度高低的变化。水库下部的低温水对农作物、水生生物、人类生活等产生危害:①造成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减产。②影响水生生物(主要是温水鱼类)的生长和繁殖。③不利于工作、学习和娱乐。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定时间的贮藏,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另一方面在库区内水位抬高,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水库中由于大量水

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

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 论文通过地震破坏建筑物的原理和监舍特点分析,提出了监舍的防震设计目标和特点。 标签:地震监舍防震设计 0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地震灾害的高发地区。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强破坏性地震56次,其中有15次發生在云南,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为保证在押犯人的生命安全,在监舍设计时必须对予以考虑。 1 建筑物破坏原理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三种因素:振动破坏、地基失效破坏、次生效应破坏。 1.1 振动破坏 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通过基础传递到建筑物上,引起建筑物本身的振动。建筑物一般是按静力设计和建造的,耐受振动的强度有一定的限度,其破坏程度取决于地震力的大小;但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很复杂,破坏程度常由许多因素综合决定,包括地震波频谱组成和延续时间,建筑物的材料性质,动力特性,以及地基条件和地形等环境因素。 1.2 地基失效破坏 当地基强度较小或加速度很大时,地表层或下垫层可能达到屈服极限;此时岩石或土层不再具有完全弹性,将产生永久变形,进而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甚至丧失,地基产生变位、移动。虽然地基破坏消耗了地震波的能量,减小了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但地基失效同时又造成另一种灾害,如建筑物下沉、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水平变位,进而导致建筑物结构破坏。 1.3 次生效应破坏 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地震可能引起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在陡峭的山区或丘陵地带,破碎的岩石和松散的表土可能由于地震所产生的振动与下卧的岩土层脱离,从而发生次生灾害;如果地震前发生大量、长时间降水,更易发生该类灾害。规模巨大的崩塌和滑坡灾害可能摧毁地面的建筑物,掩埋坡下的居民点,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和伤亡;如果滑坡或崩塌造成河道阻塞,还有可能引发水灾;而大型水体下及附近发生的大规模崩滑,也会对坝体及周边建筑造成毁灭性破坏。

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大地厚土,承载万物,无论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的泰山,还是蜿蜒绵长的滚滚黄河,都在大地恬静的怀抱中展现着自己的壮美。不仅体现了乾坤天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浑厚气象,并且以平等慈悲、博大的能量,蕴育滋养着一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峦河海与万类万物,为一个个辉煌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永恒的印迹。 天地运行,自然大道与四时更替,演绎着万物成长的过程。春天,青翠秀丽的气息,唤醒沉睡的大地,为万物带来无限生机;夏天,明朗奔放的节奏,谱写大地热诚的乐章;秋天,成熟辉煌的捷报,大地收获果实累累;冬天,高阔睿智的宁静,大地在沉睡中积蓄生命的力量。 大地是如此的博爱和一视同仁,无论多么污秽肮脏的物质倾入大地,都能被她分解甚至化成有益的养分,化育出美丽的花朵。万物生长在大地的怀抱里,效法着大地传递给世间的种种美德,水行于地,利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成其深广,厚德载物利益四方。这是大地母亲无上的智慧,无私的关怀和无尽的给予,默默化育了世代子民。 大地是如此的柔顺宽厚,谦恭无争。自古以来先祖们都有祭天祀地的活动,并满怀虔诚地写下「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是多么深沉的敬重和感恩。然而如今的我们,却成了大地母亲的不孝子孙。在我们为人类日益进步的高科技文明而骄傲的时候,大地母亲向人类的无知,发出了警告,风云突变,灾祸连连。

因为大地母亲生病了,贫瘠了,沙漠化和地表流失正威胁着全世界的土地,越来越多的牧场和耕地,变成了沙漠。一片片森林倒下了,美丽的草原不见了,换来了飞扬肆虐的沙尘。对石油矿藏无止尽的开采,换来的是能源日渐枯竭。对农药化肥的泛滥应用,产生了变质的农产品。人类无度膨胀的私欲,不仅遮盖住了祥和的天空,也让大地母亲伤痕累累。沉重的呼吸凝成飓风,无奈的颤抖纠结成地震,痛苦的泪水汇聚成洪流,这是大地母亲用她那古老而低沉的声音,在向她的不孝子民,发出无奈的警示。 珍惜土地,就是珍惜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每一寸皮肤上,都粘有土粒,这是大地母亲的气息,我们都是土地的族系,立足厚土,怎能不感恩戴德?为了后世子孙的美好家园,为了大地母亲永远的健康,我们必须反省端正行径,呵护母亲的身躯和血脉,因为那是我们后世子孙,赖以繁衍生息的家园。 母亲是坤、是地、是厚德,任何损伤大地母亲的行为都该为之思过忏悔,地球母亲对万物的这份大爱,每一位子女怎能不虔诚地奉上自己恭顺的孝心,这是大自然最本真最质朴的孝道。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第九组 组员:陈耀铭、黄伟鹏、江信贤 地震与民用建筑 一、民用建筑在地震中得震害特点 (一)砌体结构房屋得震害及分析 1)震害现象 (1)墙角得破坏:房屋得四角墙面上开裂以至于局部倒塌得现象。 (2)楼梯间得破坏:楼梯间两侧承重墙出现严重得斜裂缝。 (3)内外墙连接得破坏:内外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纵横墙拉脱。造成纵墙外闪倒塌,房屋丧失整

体性。 (4)突出屋面得屋顶间等附属结构得破坏:地震时,平面突出部位出现局部破坏现象。相邻部位得刚度差异较大时尤为严重。突出屋面得屋顶间、烟囱、女儿墙等附属结构,由于地震“鞭鞘效应” 得影响,一般较下部主体结构破坏严重,而且突出部分面积与房屋面积相差越大,震害越严重,如 图所示。 (5)墙体得破坏: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X形裂缝,严重得则出现歪斜以致倒塌现象,图所示。 方向平行得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首先出现斜裂缝,如果墙体高宽比接近1,则墙体出现X 形交叉裂缝;如果墙体得高宽比较小,则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水平裂缝。 (6)其她部位常见破坏:由于楼盖缺乏足够得拉结或施工中楼板搁置长度过小,会造成楼板坠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得作用,地震时缝两侧墙体放生碰撞而造成破坏。 2)分析:历次大地震,如1963年前南斯拉夫地震,1972年美国费尔南多斯地震,1976年罗马利亚地

震,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都证明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房屋震害就是相当严重得。 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得底层承受着上不砖房倾覆力矩得作用,其外侧柱会出现受拉得状况;底层为内框架时,外侧得砖壁柱则会因砖柱受拉承载力低而开裂,甚至严重破坏;底层为半框架时会出现底层横墙开裂,而后由于内力重分布,加重了层半框架得破坏;底层商店住宅,由于需要大空间,横墙较少,因底层得抗震能力弱形成特别得薄弱楼层,造成破坏特别严重。 (二)钢结构房屋得震害及分析 1) 钢结构得震害主要有节点连接得破坏、构件得破坏以及结构得整体倒塌三种形式。 2)分析:历次地震表明,在同等场地、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条件下,钢结构房屋得 震害要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得震害小得多。以1985年9月墨西哥城大地震(里氏8、1级)得震害为例,其中倒塌与严重破坏得钢结构房屋为12栋,而钢筋混凝土房屋却有127栋。 1、节点连接得破坏 (1)框架梁柱节点区得破坏 由于节点集中力、构造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节点破 坏时发生最多得一种破坏形式。1994年美国诺斯里奇(Northridge)地震与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均造成了很多梁柱刚性节点得破坏。2008年汶川地震也造成钢结 构网架节点破坏。 诺斯里奇地震时,H形截面得梁柱节点得典型破坏形式。由图中可见,大多数节 点破坏发生在梁端下翼缘处得柱中,这可能就是由于混凝土楼板与钢梁共同作用,

地震监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015768283.html, 地震监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作者:白箐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05期 摘要: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 性地震突然发生时,大地震动,致使房屋崩塌,人员伤亡,甚至能够摧毁整座城市。在地震过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的次生灾害对人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却可以提前监测到的,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地震监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地震监测环境;设施;保护;重要性 地震又称地动、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震动过程中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难以抚慰的伤痛。地震无法避免,只能预防。地震监测系统是做好防震预防工作的基础,保护地震监测系统,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环境不受破坏和干扰,提供准确、及时、连续、可靠的地震监测信息,是进行地震提前预报、震情监视和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距离的地震。 1 地震的监测和预防 地震的预防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检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地震监测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前兆异常活动的监测和数据收集。目前地震的监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专业性监测,一种是群众性监测。专业性监测是指国家专业的地震台站和一些群测点,使用各种检测仪器(水位仪、地震仪、电磁波测量仪等等)来检测地震前兆中的微观信息。群众性监测则是人民群众根据观测浅水井、水温、动植物是否异常活动等现象,来观察地震前兆中的宏观现象。地震监测预报是进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1.1 地震监测系统的组成 地震监测系统由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组成。由一定数量建立在固定地点的地震台和一个专门负责地震业务管理的部门,实行对目标区域地震活动情况的长期监测,是固定台网。而流动台网则是为了满足地震预报研究和地震学的需要,或者在某处区域内发生地震以后,为了监视地震区域以及相邻区域内的地震情况,临时建立的地震台和地震处理中心。 1.2 地震监测使用的方式 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的一切异常现象,由于地球底板活动的复杂性,导致了地震前兆也具有变化多端、多种情况综合的特点。经过国家统一的规定和规范,将地震前兆现象分为以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 专业:2009级环境科学学号:200904044030姓名:袁增 摘要:本篇报告主要从中国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对人文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灾后重建这四个大的方面进行说明,其中主要以汶川地震为例。 关键词:地震、环境、影响、重建 一、中国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 1地貌条件 中国陆地地貌的骨架第一级阶梯是青藏大高原,由极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组成,第二级巨大的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东部广阔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在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及其过渡带,深切河谷地带,相对高度巨大,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和能量转化的优越条件。 2地质条件 中国地质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岩性复杂、地震频繁。在地质构造上主要由5大地台、18个不同时期的褶皱系和燕山地槽褶皱带。在这些构造体系内部,褶皱强烈,新构造运动强烈,形成了146条深大断裂。这些断裂不仅强烈破坏其分布带内的岩体完整性,还常常成为地震发震的震源。 3水源条件 地质灾害的形成一般与水源有密切关系,其中以与大气降水密切最为密切,其次为冰雪融水,溃决水,地下水相对较少。 a大气降水 在中国降水最大的特点,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很大,并高度集中。多雨年降水量可为少雨年降水量的数倍,在年内大部分地区6-9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中国山区地形复杂,常形成中心小而强度大的局地暴雨。高度集中的降水和多局地暴雨十分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形成。 b冰雪融水 中国西部地区有许多极高山和高山终年积雪,而且发育了大量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这些固态水在适宜的条件下转化为液态水时,便成为孕育乃至激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水源。 4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有,森林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采矿、筑路、大型工程建设任意排弃废石、废渣,过度抽取地下水和修建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等。这些人类经济活动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动力条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 二、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 由主灾种引起,以其他灾种形式造成的灾害,称为主灾种的次生灾害。地震除能造成巨大的直接灾害外,还能造成多种次生灾害。这些地震的次生灾害也能借助地震之力,造成巨大的灾害。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主要有海啸、火灾、水灾、瘟疫和地质灾害等。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是强烈地震发生时在高强度的地震力作用下,产生的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6大类型的灾害。实际上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和前面介绍的地质灾害其性质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在形成条件上直接加上了地震力的巨大作用,因而具有地震元素。引发的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不容忽视。据专家推测,震后地质灾害可能要持续30年。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频繁,具有危害广、周期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九组 组员:陈耀铭、黄伟鹏、江信贤 地震与民用建筑 一、民用建筑在地震中的震害特点 (一)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1)震害现象 (1)墙角的破坏:房屋的四角墙面上开裂以至于局部倒塌的现象。 (2)楼梯间的破坏:楼梯间两侧承重墙出现严重的斜裂缝。

(3)内外墙连接的破坏:内外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纵横墙拉脱。造成纵墙外闪倒 房屋丧失整体性。 (4)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的破坏:地震时,平面突出部位出现局部破坏现象。相邻的刚度差异较大时尤为严重。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烟囱、女儿墙等附属结构,由于地震鞘效应”的影响,一般较下部主体结构破坏严重,而且突出部分面积和房屋面积相差越 震害越严重,如图所示。 (5)墙体的破坏: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X形裂缝,严重的则出现歪斜以致倒塌现象,所示。方向平行的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首先出现斜裂缝,如果墙体高宽比接1,则墙体出现X形交叉裂缝;如果墙体的高宽比较小,则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水平裂缝

(6)其他部位常见破坏:由于楼盖缺乏足够的拉结或施工中楼板搁置长度过小,会造成楼板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的作用,地震时缝两侧墙体放生碰撞而造成破坏 2)分析:历次大地震,如1963年前南斯拉夫地震,1972年美国费尔南多斯地震,1976年罗亚地震,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都证明底部框架砌体结房屋震害是相当严重的。 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底层承受着上不砖房倾覆力矩的作用,其外侧柱现受拉的状况;底层为内框架时,外侧的砖壁柱则会因砖柱受拉承载力低而开裂,甚至严重破坏; 层为半框架时会出现底层横墙开裂,而后由于内力重分布,加重了层半框架的破坏;底层商店住宅由于需要大空间,横墙较少,因底层的抗震能力弱形成特别的薄弱楼层,造成破坏特别严重。 (二)钢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1)钢结构的震害主要有节点连接的破坏、构件的破坏以及结构的整体倒塌三种形式。 2)分析:历次地震表明,在同等场地、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条件下,钢结房屋的震害要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小得多。以1985年9月墨西哥城大地震(里氏级的震害为例,其中倒塌和严重破坏的钢结构房屋为12栋,而钢筋混凝土房屋却有127栋。 1、节点连接的破坏 (1)框架梁柱节点区的破坏 由于节点集中力、构造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节点破 坏时发生最多的一种破坏形式。1994年美国诺斯里奇(Northridge)地震和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均造成了很多梁柱刚性节点的破坏。2008年汶川地震也造成 钢结构网架节点破坏。 诺斯里奇地震时,H形截面的梁柱节点的典型破坏形式。由图中可见,大多数 节点破坏发生在梁端下翼缘处的柱中,这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楼板与钢梁共同作用,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方法简介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方法简介 1.地震统计单元—地震带对场点的地震危险性贡献 设有N 个地震带对场点地震危险性有贡献,而第n 个地震带在点的某地震动年超越概为P n (Z ≥z ),则场点总的年超越概率为: ∏=≥=≥N 1 n z n -1-1z )) (()(Z P Z P 式中,Z 为地震动参数;z 为给定的地震动参数。 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性分析的基本单元,它应具有统计上的完整性和地震活动的一致性。考虑某一地震带,其地震时间过程符合泊松过程,在T 年内的4级以上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为v 则有: VT K K VT P -k e ! )(= 其中P k 为该地震带内未来T 年内发生K 次地震的概率。 地震带内大小地震的比例遵从修正的Gutenberg-Richter 震级—频度关系,相应的震级概率密度函数为: ()[]()[]οοβββ M M M M M f u -----=exp 1exp )(m 其中,β为地震带b 值的2.3倍,M u 为地震带的震级上限。 2.地震带内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假定在每一个地震带的各个潜在震源区内,地震活动水平和强度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空间分布系数是与震级有关的,记为f l,mj ,其物理含义为发生一次震级为m j ± 0.5△m 的地震的条件下,次地震落在第l 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该分布系数可反映地震带内地震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对指定震级档,此分布系数在整个地震带内是归一的。即对不同震级档有: 1 =∑=S N 1 l j m ,l f 其中,N s 为地震带内能够发生m j ± 0.5△m 级地震的潜源区总数。 根据泊松分布模型和全概率定理,一个地震带所发生的地震在场点所产生的地震动Z ()()??? ? ??????≥?--=≥∑???∑==S m j N l N j l l m l j dxdyd f z Z P S f m P v z Z P 11,E |)(exp 1)(θθ

挡土墙设计浅析

挡土墙设计浅析 作者:来源:发表时间:2006-08-24 浏览次数:3575 字号:大中小 1前言 公路挡土墙是用来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一种构造物。在路基工程中,挡土墙可用以稳定路堤和路堑边坡,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占地面积,防止水流冲刷路基,并经常用于整治坍方、 滑坡等路基病害。 挡土墙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石砌重力式、石砌衡重式、加筋土轻型式、砼半重力式、钢筋砼悬臂式和扶壁式、柱板式、锚杆式、锚定板式及垛式等类型;按其中路基横断面上的位置,又可分:路肩墙、路堤墙及路堑墙;按所处的环境条件,又可分为:一般地区挡墙、浸水地区挡土墙及地震地区挡土墙。考虑挡土墙设计方案时,应与其他工程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其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及经济的合理性,然后才确定设计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挡土墙的选型。 在山区公路中,由于地形条件更为复杂,地势更为陡峭,因此,挡土墙的应用更为广泛。近几年来,笔者参加了二十多段、共三百多公里的山区公路(二、三级)的设计,主要负责路基防护工程,特别是挡土墙的设计,对山区公路挡土墙的设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体会,在此提出,仅供同类工程设计时参考。 2挡土墙设计的基础资料及设计参数 2.1基础资料 挡土墙设计时,必须具备以下资料:路线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地质资料(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物探报告),地震勘探报告,水文资料,总体设计资料及构造物一览表等。 2.2设计参数的选取 2.2.1 墙背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 对于山岭重丘二、三级公路的挡土墙设计,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填料的计 算内摩擦角及容重可参照表1及表2选用: 表1 填料内摩擦角ψ参考值 土的种类 块石 大卵石、碎 石类土 小卵石、砾 石、粗砂、 石屑 中、细砂、 砂质土 粉砂 粘土 内摩擦角 (°) 45 40 35 30 26 14-21 表2 填料标准容重 土的种类 砾石、碎石、砾 质土 砂、砂质土 粉土、粘性土 石灰土 粉煤灰

浅析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及建筑减震防震措施

浅析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及建筑减震防震措施 姓名:王涛 班级:土木 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有了大概的了解。我对建筑防震减震方面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陈老师的介绍以及我查阅的相关资料,浅析一下本人对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以及建筑物减震防震方面的认识。 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一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亿美元。据联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大地震如果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伤害的,如果发生在城市或农村的活,就会造成房倒屋塌,甚至建筑物与重要工程也会遭至"破坏并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给人们造成严重灾害。 我国由于地处板块交界处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达数倍。另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较差。建国头20年中,多数建筑物和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加之城市生命线管线纵横交错,埋设不合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我国多数城镇防震抗震的能力脆弱,潜在着很大的隐患。广大农村多属土、石结构建筑,抗震能力更差。据估计,地震若发生在我国工业城市及人口稠密的地区,8级左右或7级左右以及5、6级左右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百亿元、数十亿元和数亿元人民币。譬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伤亡侧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救灾花了6亿多元,重建用了50亿元,而

浅谈地震对砖混结构的破坏和影响

浅谈地震对砖混结构的破坏和影响 摘要 砖混砌体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总结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的震害经验,房屋结构体系不合理或存在缺陷是多层砌体房屋产生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多层砌体房屋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对于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房屋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结构体系结构设计砖混结构

目录 中文摘要……………………………………………………………………………I 一、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共同承重 (4) 二、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 (4) 三、纵横墙竖向的结构 (5) 四、抗震地区的抗震考虑 (5) 五、防震缝的设置 (6) 六、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6) 七、关于墙体问题 (7) 八、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应加强锚固 (7) 九、总结 (8) 参考文献 (8)

一、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共同承重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纵墙承重的砌体结构,由于楼板的侧边一般不嵌入横墙内,横向地震作用有很少部分通过板的侧边直接传至横墙,而大部分通过纵墙经由纵横墙交接面传至横墙。因而,地震时外纵墙因板与墙体的拉结不良而成片向外倒塌,楼板也随之坠落。横墙由于为非承重墙,受剪承载能力降低,其破坏程度也比较重。而横墙开洞较少,又有纵墙作为侧向支承,所以横墙承重的多层砌体结构具有较好的传递地震作用的能力。 二、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同时应尽量减少复杂装立面所造成的附加震害 多层砌体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最好为矩形,这样可避免水平地雳作用下的扭转影响。然而对于避免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仅房屋平面布置规则还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纵横墙的布置均匀对称。砖墙沿平面内对齐、贯通,能减少砖墙、楼板等受力构件的中间环节,使震害部位减少,使震害程度减轻;同时,由于地震作用传力路线简单,中间不间断,构件受力明确,其简化的地震作用分析能较好地符合地震作用的实际。房屋的纵向地震作用分至各纵轴后,

论汶川地震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论汶川地震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化学院11级7班邓莎丽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2008年汶川地震带来的房屋倒塌、环境污染、疾病蔓延等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总结了当下的环境状况,产生的原因以及改善方法。 关键词:地震环境问题解决方法 正文: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举国震惊,为近40年来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震。地震中遇难者不计其数,一座座高楼轰然倒地、一个个家庭从此阴阳两隔……由地震引发的山体松动、泥石流、滑坡等顺势躺在我们面前。加上余震的不断袭来,我们的生态又遭受沉重一击……环境的复原、灾后重建等工作迫在眉急。 1疾病蔓延以及措施 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禽畜死亡,遗体腐化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氨、甲烷等气体物质以及硫醇、尸胺、腐胺、粪臭素、水等液体物质,可能对环境和水源造成污染。调查表明,一般气温在25℃的条件下,夏季时垃圾堆放6天后生蛆,7天后成蛹,苍蝇繁殖一代只需10天左右,因此,蚊蝇的密度会增高,可能会造成虫媒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造成人民饮水困难,各类流行疾病的传播,危害人类健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信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即使赶到参与了当地公共卫生救援与防病、防疫行动,进行了健康宣教、消杀指导、饮用水管理、食品卫生管理、传染病处置等基础及特色公共卫生工作。 2地震后医院垃圾的危害及处理 地震发生后,医院倾全院之力,救治来自灾区的众多伤员。地震后短短10分钟附近院已收治伤员30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员人数急剧上升,整个门诊大楼广场已躺满了伤病员,加上医院原有的1000多住院病人,医院已严重超负荷运转,而伤员还在源源不断的涌来,在此过程中,医院垃圾成对数趋势增长,医院是人员集中的地方,人口多、密度大,加之正值炎热天气,帐篷温度高,伤员抵抗力下降,大量的垃圾存在是极大的次生环境灾害隐患,也是滋生蚊蝇、传播疾病的主要传染源,。所以要即使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打包后放入专用垃圾桶----专人经污染电梯间----专人在确定时间送至焚烧炉处理. 3房屋倒塌、动植物流离,生态失衡 地震后,幸存者无家可归,到处一片狼藉,泥石流、滑坡、山体松动造成动植物大量被毁,灾后重建迫在眉急。去年秋季,重建的2960所中小学校三分之二已竣工,一多半中小学生已经回到新学校上课。今年元旦前,需要重建住房的120多万户农民99.8%已入住新房。截至去年底,四川灾区纳入国家重建整体规划的项目已开工27000多个,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已竣工;完成投资5500多亿元,超过概算投资的六成;城镇住房重建已开工25万套,六成以上已竣工。灾区工业企业已基本全部恢复生产,一些企业产值超过了震前水平。重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恢复,更是承载梦想的实验场,是重建者们大显身手的舞台,是满目疮痍的100多个重灾乡镇,转眼间大多变成了美丽的田园小镇,一步跨越10年、20年。 现在,我们的环境所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曾经的青山绿水成了如今的荒山污水,曾经蓝蓝的天空变成了现在的黑云片片,老人家总喜欢说着曾经的轻轻的河流里面大大的鱼儿,青青的山上肥肥的野味……都是过去了,是谁让它变成这样的呢?想来想去还不是我们自己,我们要追求快速发展,所以我们开荒,所以我们开了大大小小的工厂,五颜六色的车在柏油马路上川流不息……但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退耕还林,关闭了大大小小的一些不正规的工厂。如此下去,相信我开门的环境会有所改观,明天又是艳阳高照。 参考文献:《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03期作者:王旭明

《重力式挡土墙安全问题的研究》

《重力式挡土墙安全问题的研究》 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专业土木工程层次指导教师日期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重力式挡土墙安全问题的目的与意义 (2) 二、重力式挡土墙的分类、构造与应用 (2) (一)重力式挡土墙的分类 (2) (二)重力式挡土墙的构造及材料 (3) (三)应用范围及适用条件 (3) 三、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与施工要求 (4) (一)挡土墙设计 (4) (二)挡土墙施工应符合规定 (4) (三)重力式挡土墙跟踪检查 (4) 四、重力式挡土墙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5) (一)墙体地基问题引发的墙体失稳 (5) (二)水引起的挡墙破坏 (6) (三)后期养护 (7) 五、重力式挡土墙安全问题的防治 (7) (一)设计的合理性 (7) (二)填料的选择 (8) (三)完善设计与施工中排水的处理 (8)

(四)施工质量控制 (9) (五)后期维护管理 (10) 六、重建挡土墙安全评估体系 (11) 七、结论............................................................12参考文献............................................................14致谢. (15) 摘要 重力式挡土墙能够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经济效果好,所以,重力式挡土墙在我国铁路、公路、水利、港湾、矿山等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通过对挡土墙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进而对构建挡土墙安全评估体系进行阐述,对挡土墙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重力式;挡土墙;安全问题;防治;安全评估 一、研究重力式挡土墙安全问题的目的与意义 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建设的今天,挡土墙作为路桥、码头、矿山等工程当中的重要构造物,其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各类基础工程的顺利施工与后期使用,而其安全问题在施工过程当中因为环境、地质、设计方法、施工工艺等各种原因层出不穷,在各种安全问题上没有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给构造物的施工和使用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挡土墙失稳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本文着重从重力式挡土墙的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防治措施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下重力式挡土墙的砌筑工艺,以期对重力式挡土墙常见安全隐患的预防以及具体问题的治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水质的影响 水库建设施工期间由于工程残渣、生活垃圾等不可避免的会对水质造成一系列不好影响。水库蓄水后,被淹没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营养物质被水溶解,引起水库水质下降;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上游水体由河道型变为湖泊型,库区及上游游速减缓,一方面库水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有机污染物在水库中降解净化,生化需氧量的降解量要比建库前天然河流状况下增加;另一方面库水流速减缓,复原能力减弱,将使生化需氧量降解量减少。 主要表现为水库水体盐度增高、水库水温分层、库中藻类繁殖加剧等。 2、对河流水文特性的影响 大坝拦断江河后,会淹没上游的土地,对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会产生大量移民。移民及城镇的建迁会加剧人地矛盾,并南此加剧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同时也将改变整个河流的水文情势,比如水量、水温、流速、水位及对泥沙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多年调节型水库,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日调节型水库。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江河大不相同,这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水库,其水位的变化在季节上与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变幅较大,讯期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在汛末蓄水,水库处于高水位运行。这样,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减少了丰水期流量,提高了下游的防洪标准。同时,提高了下游丁业生产和农业灌

溉的用水保证率,增加水电站的保证出力。 因为流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有密切联系,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必将影响地下水的水位与水质变化。坝址上游水库蓄水使其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从而扩大水库浸没范围,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同时,拦河筑坝也减少了坝库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区失去自然条件,从而降低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对灌溉造成不利影响。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大坝兴建后,库区本身由于水面增加,水流变缓,由河道型变为湖泊型,水文条件改变较大,水中的营养盐类、悬浮物以及沉淀物都将有所改变。 首先,水库对陆生动植物额影响。水库建设需要大量的移民、施工以及库区形成的蓄水淹没,淹没陆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破坏原陆生植物系统,引起资源的变化。其次,对水生动植物的影响。此类影响更为复杂,不仅限于库区的淹没与动物柄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影响水库下游河段水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生物物种因其生存和生活空间的丧失而面临濒危或灭绝。 4、可能诱发地震或者滑坡 水库蓄水以后,迫使上游及其支流水位抬高,水库两岸在水体浸泡下,会产生个再造的过程,可能会诱发库岸崩塌、山体滑坡、地震等灾害。此外,水库蓄水增加后压力加大,可能会增加引发地震的频次、加大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报告编写要求 目录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2.报告文字要求 3.报告图件要求 4.报告表格要求 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 6.公式使用 7.术语使用 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 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 A.封面 B.扉页 C.目录 D.前言 1.技术思路 2.地震活动性 地震资料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现代构造应力场 历史地震影响 近场小震活动 3.地震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区域地震区、带

v1.0 可编辑可修改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 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 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构造法 历史地震法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场地条件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9.结论和建议 地震环境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小区划 使用建议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在编写最终报告时,其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本要求,不应增加或减少陈述的内容,但对于本要求没有包括而实际工作大纲要求进行的有关工作,可以增加相应的陈述内容。 本要求的章节条款顺序,是对最终报告的建议模式。实际报告章节安评。应在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际工作大纲的要求和编写者的论证思路来编排。 2 报告文字要求 报告文字安排 2.1.1 叙述应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章节安排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证思路。 2.1.2 论述理论与方法时,如本次工作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已有成果,则论述应从简但必须给出相关的引用参考文献;如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本次工作提出的新成果,则应在正文中(或以附件形式)详细给出理论阐述或对方法的原理及工作步骤的论述,可能的情况下应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并给出比较的结论。 2.1.3 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或资料进行论述时,如系引用现有的数据或资料,本次工作未有任何新的改动和补充,则应直接给出引用内容及其出处;如数据或资料系本次工作新的研究结果,则应加以详述;如数据或资料系对现有数据进行了部分改动而得到的,则也应对改动情况和改动原因加以详述。 2.1.4 报告各部分内容应前后衔接,上下文相互引用时(尤其是图件、表格等)须保证查有出处。 2.1.5 报告中所用专有名称、地名、人名等,必须保证上下文的一致性。 文字印刷质量以清晰为标准,报告全文排版风格应一致。

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两种模型研究

第24卷第6期辽宁工学院学报V ol.24 N o.6 2004年12月JOURNAL OF LIAONING INST IT UTE OF TECHNOLOGY D ec.2004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两种模型研究 张晓东,刘 舰,叶 冶 (辽宁工学院土木建筑系,辽宁锦州 121001) 摘 要: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以地面运动参数的年超越概率与平均复发周期关系的形式给出。它综合了所有地震潜源和它们的平均地震活动率对场点的影响。在输入对场点的影响时往往需要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而不同的数学模型又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本文通过对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两种数学模型的对比研究,为在地震发生的时空不均匀性和不同地震资料精度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时确定模型适用范围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贝努利随机独立试验;模型 中图分类号:T 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90(2004)06-0051-02 Study of Two Models on Probability Analysis of Earthquake Hazards ZHANG Xiao-dong,LIU Jian,YE Ye (Dept of Civil E ngin eering,Liaoning Insititute of T ech nology,Jinz hou121001,China) Key words:seismic risk;random independent test;model Abstract:U sing probability to analy ze seismic risk w a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in earthquake occurrence.This m ethod w as given in the form of relations based on annually transcendented prolabil-ity with averaged recurrence period.T he form sy nthesed all earthquake potentialities of the source to-gether w ith their av erag ed active rate and effects on seism ic spots.Inputing effects on spots needs set-ting up m athematic models.However,different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adaptable to different ranges.Contrast studies were made of two kinds of models set up with probability analyzing seismic risks.Some referrences w ere proposed in view of inconsistence in time and space as earthquake oc-curred,with seismic risk and adaptable rang e of model analy zed. 在新编的“中国地震区划图(1990)”中,由于采用了若干改进措施,使得国际上通用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 1 地震发生过程数学模型类型 1.1 地震活动的n重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 假设: E为一次贝努利随机试验,它包含两个基本事件A(成功)及A-(失败),令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p(A),q=p(A-),其中0≤p≤1,0≤q≤1,且p+q=1; 将E独立地重复n次,令A i表示第i次试验出现的事件(i=1,2,…,n),则A1,A2,…,A n相互独立,称这一试验为n重贝努利独立试验。n次试验中,恰好有k次成功的概率为 p n(k)= n k p n q n-k,k=0,1,2,…,n(1) 从物理意义上讲,一般在某一地震活动区域内,可将地震活动的某一时间段等间隔地划分为若干小 收稿日期:2004-05-26 基金项目:辽宁工学院青年教师基金 作者简介:张晓东(1971-),男,辽宁大石桥人,讲师,硕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