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不仅本身能造成各种破坏,还能形成灾害链,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地震的破坏力极强,不仅能使房屋倒塌二危及到人类的生命,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研究地震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对我们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更好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震的基本概况——以青海地震为例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地震发生后,青海省的环保部门就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一级响应机制,迅速制定了灾区环境监测预警方案、水污染处置预案、应急监测方案,对灾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应急监测。

可见,地震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此次地震不仅危害到玉树人民的生命,而且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生态环境的破坏,灾后的地区在短期内难以修复。

二、地震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从玉树地震的情况分析,地震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1、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此生地质环境灾害

强烈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山河改观,地壳运动,地震破裂过程复杂多变,导致山体崩塌、飞石滚落、暴雨洪灾,引起大规模地质灾害。1950年西藏墨脱8.6级地震最具有典型性,该次地震后,在20万km平方范围内形成大量的山崩塌方,巨石纷飞,沿雅鲁藏布江的多雄拉山、南木冬山和金珠山山崩最为严重,并促成泥石流的活动,村庄被掩埋和摧毁,破坏田地和道路,堵塞江河,引起雪崩,洪水泛滥和大片森林被毁。

2、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方面,地震不仅直接造成动物死亡,而且对它们的繁殖也有影响。1736年广西岭溪地震后于当地夏季出现白燕,说明地震使白燕原来的生存环境改变,导致它们的迁移,实际上,这对白燕的生存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地震破坏植被,从而影响到某些动物的生存。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动物物种依赖于不同类型的植被,植被被破坏了,就必然会影响到某些动物的生存及繁殖,有时可能会导致某些珍稀动物的灭绝。

3、对生态资源的污染与破坏

地震使自然资源减少,用于燃料、建筑的森林被毁。而且,地震可能引起危险品的泄露。比如,在剧烈的地震之后,一些储有危险品液体的容器破裂,使之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还会扩大污染影响范围。如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后,造成什邡市有化工厂倒塌,数百人被埋,80吨液氨泄漏。

地震的发生,使建筑物倒塌。在地震中有许多化工厂、造纸厂等排污量大的企业受损,化学物质外泄,水处理系统瘫痪。居民住宅、厕所、阴沟等污水管道破裂,市污水外排。倒塌的建筑物,亦使固体废弃物大量增多。

地震使农村原有的地质条件改变。水土流失加重,农业面污染加剧。地震还会影响到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聚居地污染物的分布,尤其是因为地裂、建筑物倒塌等因素引起的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变化。

三、对地震灾害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1、做好灾害环境影响评估

对灾情进行充分估计,做好判断和调查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的重要工作。应排除环境影响,掌握灾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尽快使受损的治理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避免产生更大的环境灾害。

环保部门应侧重做好水体和空气等污染物的监测,以及危险品污染物的防护等措施。由

于地震容易引发崩塌等现象,会使水体堵塞,因此,应及时对污染的水体采取措施,以防止更大的污染。

2、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环保防范工作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灾害,生产危险品的企业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生产条件的防震措施,加固生产设备,提高其防震性能。相关部门应该制订环境应急预案,如要求危险品的生产应处于安全地带,以避免由于地震灾害以及由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带来对人及环境的损害。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如对基础设施进行防震处理,进行边坡处理、提高稳定性等,都能够起到保护周围水体的效果。

3、建立自然灾害链的预报预警与减灾应急机制。

自然灾害会形成灾害链,如大灾有大疫,气候灾害又常通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造成更大的危害。大洪水、大地震目前人类尚难以采取措施避免,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也是难以治理的。对这些自然灾害,人类应当学会与其共处而又能适时避开,深入研究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装置,以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4、加强环境灾害知识普及工作,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地震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人类目前尚不可能全部防治,但应当认识和掌握地质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灾害,以便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采取适时的避难减灾行动,以减少损失,这是可以做到的。

地震灾害是自然规律运动的结果,灾害的发生必然会给我们生活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我们应深入探究地震对当地环境、资源的影响,做好灾害防范及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好生态环境。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简介: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了支持经济发展,水利工程在发挥发电、防洪、航运、灌溉等优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空前关注。本文对水利工程所引起的主要环境影响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字: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阿斯旺大坝三峡工程 1引言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兴建了一批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如何兴利弊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为人类造福的优势,减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广大水利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水文情势的改变,对泥沙淤积和河道冲刷的变化,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对水域中细菌藻类、对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等(2)社会环境方面:水利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的健康和文物古迹的影响以及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的环境效益等。 2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工程建设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在河流上建坝,使上游水流速减缓、水深增大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库区水体增大后,水温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对水体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产生影响,下游河道的径污比和鱼类繁殖条件发生变化;水库蓄水后可引起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环境变化等。 2.1.2工程建设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例如,三门峡工程为了使黄河下游“地上河不再淤高,设计时想把黄河的泥沙全部拦截在三门峡水库内,使黄河下游变清,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上游的渭河,并且设计中没有设置底孔排沙系统,后经两次改建渭河下游泥沙仍大量淤积,这不仅使蓄水库容减少而且形成了“地上河”经常引起洪涝灾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和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呼吁“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不再发电”可见,三门峡水库的教训是深刻的。另例,1964年苏联为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的阿斯旺大坝,在大坝建成前尼罗河每年向地中海输送泥沙并使之向海岸淤积的速度和海水对岸边的侵蚀速度大致相等。大坝建成后,泥沙被截留在水库内,地中海岸的冲刷得不到补偿,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2.1.3工程建设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和地震的影响 大型水库的建设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水库的水温结构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种。混合型的水温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比分层型小。水库水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温的分层温度高低的变化。水库下部的低温水对农作物、水生生物、人类生活等产生危害:①造成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减产。②影响水生生物(主要是温水鱼类)的生长和繁殖。③不利于工作、学习和娱乐。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定时间的贮藏,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另一方面在库区内水位抬高,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水库中由于大量水

地震论文

工程地质分析论文 题目:“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姓名:陈富伟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093541 学号:09354101 指导老师:余修日 日期:2011/11/11

目录 0 引言 (1) 1 地震灾区学校建筑的常见结构型式及其破坏分析 (2) 1.1 砖混结构 (2) 1.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 2 建筑结构的主要安全隐患 (4) 2.1建筑特点 (4) 2.2结构形式的安全隐患 (4) 2.3无圈梁一构造柱体系 (5) 3 小结 (5) 参考文献: (6)

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陈富伟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09354101) 摘要:本文针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对建筑工程严重破坏或完全坍塌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和震害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砖混结构缺乏必要的整体连接措施;建筑体型不对称加剧了地震中建筑的倾倒。建议高烈度地区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应重视剪力墙的设置,砌体结构的窗间墙采用组合砌体: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方案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并重视对建筑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分析5.12汶川地震中建筑的破坏特征,研究其破坏特征与结构型式、结构构造特点之问的关系,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从震害中提炼出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措施。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建筑工程破坏研究经验教训 0 引言 根据有关资料,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一次千年不遇的特地震再一次向人类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此次地震震级8级,震源浅10km 左右,烈度高达1l度,断层带以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为中心,向东北方向一直延续至广元市青川县、陕西省宁强县一带,向西南方向一直延续至成都市都江堰

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大地厚土,承载万物,无论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的泰山,还是蜿蜒绵长的滚滚黄河,都在大地恬静的怀抱中展现着自己的壮美。不仅体现了乾坤天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浑厚气象,并且以平等慈悲、博大的能量,蕴育滋养着一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峦河海与万类万物,为一个个辉煌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永恒的印迹。 天地运行,自然大道与四时更替,演绎着万物成长的过程。春天,青翠秀丽的气息,唤醒沉睡的大地,为万物带来无限生机;夏天,明朗奔放的节奏,谱写大地热诚的乐章;秋天,成熟辉煌的捷报,大地收获果实累累;冬天,高阔睿智的宁静,大地在沉睡中积蓄生命的力量。 大地是如此的博爱和一视同仁,无论多么污秽肮脏的物质倾入大地,都能被她分解甚至化成有益的养分,化育出美丽的花朵。万物生长在大地的怀抱里,效法着大地传递给世间的种种美德,水行于地,利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成其深广,厚德载物利益四方。这是大地母亲无上的智慧,无私的关怀和无尽的给予,默默化育了世代子民。 大地是如此的柔顺宽厚,谦恭无争。自古以来先祖们都有祭天祀地的活动,并满怀虔诚地写下「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是多么深沉的敬重和感恩。然而如今的我们,却成了大地母亲的不孝子孙。在我们为人类日益进步的高科技文明而骄傲的时候,大地母亲向人类的无知,发出了警告,风云突变,灾祸连连。

因为大地母亲生病了,贫瘠了,沙漠化和地表流失正威胁着全世界的土地,越来越多的牧场和耕地,变成了沙漠。一片片森林倒下了,美丽的草原不见了,换来了飞扬肆虐的沙尘。对石油矿藏无止尽的开采,换来的是能源日渐枯竭。对农药化肥的泛滥应用,产生了变质的农产品。人类无度膨胀的私欲,不仅遮盖住了祥和的天空,也让大地母亲伤痕累累。沉重的呼吸凝成飓风,无奈的颤抖纠结成地震,痛苦的泪水汇聚成洪流,这是大地母亲用她那古老而低沉的声音,在向她的不孝子民,发出无奈的警示。 珍惜土地,就是珍惜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每一寸皮肤上,都粘有土粒,这是大地母亲的气息,我们都是土地的族系,立足厚土,怎能不感恩戴德?为了后世子孙的美好家园,为了大地母亲永远的健康,我们必须反省端正行径,呵护母亲的身躯和血脉,因为那是我们后世子孙,赖以繁衍生息的家园。 母亲是坤、是地、是厚德,任何损伤大地母亲的行为都该为之思过忏悔,地球母亲对万物的这份大爱,每一位子女怎能不虔诚地奉上自己恭顺的孝心,这是大自然最本真最质朴的孝道。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 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2008 年5 月12 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防震减灾。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1、地震的概念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2、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3、极震区和震中距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4、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质学家把全球分为三大地震带,其中两个影响中国。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5、地震的危害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而造成的。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后果。二、关于我国地震的简单介绍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1、情况简介在20 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 次8.6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中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 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 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 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 级以上地震近800 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 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 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 年以来,100 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27 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 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 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统计数字表明,中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第九组 组员:陈耀铭、黄伟鹏、江信贤 地震与民用建筑 一、民用建筑在地震中得震害特点 (一)砌体结构房屋得震害及分析 1)震害现象 (1)墙角得破坏:房屋得四角墙面上开裂以至于局部倒塌得现象。 (2)楼梯间得破坏:楼梯间两侧承重墙出现严重得斜裂缝。 (3)内外墙连接得破坏:内外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纵横墙拉脱。造成纵墙外闪倒塌,房屋丧失整

体性。 (4)突出屋面得屋顶间等附属结构得破坏:地震时,平面突出部位出现局部破坏现象。相邻部位得刚度差异较大时尤为严重。突出屋面得屋顶间、烟囱、女儿墙等附属结构,由于地震“鞭鞘效应” 得影响,一般较下部主体结构破坏严重,而且突出部分面积与房屋面积相差越大,震害越严重,如 图所示。 (5)墙体得破坏: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X形裂缝,严重得则出现歪斜以致倒塌现象,图所示。 方向平行得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首先出现斜裂缝,如果墙体高宽比接近1,则墙体出现X 形交叉裂缝;如果墙体得高宽比较小,则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水平裂缝。 (6)其她部位常见破坏:由于楼盖缺乏足够得拉结或施工中楼板搁置长度过小,会造成楼板坠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得作用,地震时缝两侧墙体放生碰撞而造成破坏。 2)分析:历次大地震,如1963年前南斯拉夫地震,1972年美国费尔南多斯地震,1976年罗马利亚地

震,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都证明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房屋震害就是相当严重得。 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得底层承受着上不砖房倾覆力矩得作用,其外侧柱会出现受拉得状况;底层为内框架时,外侧得砖壁柱则会因砖柱受拉承载力低而开裂,甚至严重破坏;底层为半框架时会出现底层横墙开裂,而后由于内力重分布,加重了层半框架得破坏;底层商店住宅,由于需要大空间,横墙较少,因底层得抗震能力弱形成特别得薄弱楼层,造成破坏特别严重。 (二)钢结构房屋得震害及分析 1) 钢结构得震害主要有节点连接得破坏、构件得破坏以及结构得整体倒塌三种形式。 2)分析:历次地震表明,在同等场地、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条件下,钢结构房屋得 震害要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得震害小得多。以1985年9月墨西哥城大地震(里氏8、1级)得震害为例,其中倒塌与严重破坏得钢结构房屋为12栋,而钢筋混凝土房屋却有127栋。 1、节点连接得破坏 (1)框架梁柱节点区得破坏 由于节点集中力、构造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节点破 坏时发生最多得一种破坏形式。1994年美国诺斯里奇(Northridge)地震与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均造成了很多梁柱刚性节点得破坏。2008年汶川地震也造成钢结 构网架节点破坏。 诺斯里奇地震时,H形截面得梁柱节点得典型破坏形式。由图中可见,大多数节 点破坏发生在梁端下翼缘处得柱中,这可能就是由于混凝土楼板与钢梁共同作用,

地震监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616660858.html, 地震监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作者:白箐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05期 摘要: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 性地震突然发生时,大地震动,致使房屋崩塌,人员伤亡,甚至能够摧毁整座城市。在地震过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的次生灾害对人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却可以提前监测到的,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地震监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地震监测环境;设施;保护;重要性 地震又称地动、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震动过程中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难以抚慰的伤痛。地震无法避免,只能预防。地震监测系统是做好防震预防工作的基础,保护地震监测系统,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环境不受破坏和干扰,提供准确、及时、连续、可靠的地震监测信息,是进行地震提前预报、震情监视和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距离的地震。 1 地震的监测和预防 地震的预防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检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地震监测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前兆异常活动的监测和数据收集。目前地震的监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专业性监测,一种是群众性监测。专业性监测是指国家专业的地震台站和一些群测点,使用各种检测仪器(水位仪、地震仪、电磁波测量仪等等)来检测地震前兆中的微观信息。群众性监测则是人民群众根据观测浅水井、水温、动植物是否异常活动等现象,来观察地震前兆中的宏观现象。地震监测预报是进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1.1 地震监测系统的组成 地震监测系统由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组成。由一定数量建立在固定地点的地震台和一个专门负责地震业务管理的部门,实行对目标区域地震活动情况的长期监测,是固定台网。而流动台网则是为了满足地震预报研究和地震学的需要,或者在某处区域内发生地震以后,为了监视地震区域以及相邻区域内的地震情况,临时建立的地震台和地震处理中心。 1.2 地震监测使用的方式 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的一切异常现象,由于地球底板活动的复杂性,导致了地震前兆也具有变化多端、多种情况综合的特点。经过国家统一的规定和规范,将地震前兆现象分为以

地震灾害应急论文

《地震灾害应急》(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结课论文 题目: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131 学号: 6001113005 姓名:李享 2015年 6月 14 日

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身为一名建筑学学生,防震减灾一直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地震灾害学中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时刻警醒着我“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一个设计合理、质量好的防震减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弱地震等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而且可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命。因此了解地震知其原理,懂其防治是我做好建筑的重要也是必须的一课。 地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在瞬间将一栋美丽的建筑化为碎石残渣,能将一个繁华的城市变为人间地狱。它极其突然,使人无法预知,像一个古老的诅咒时刻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也时时都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地震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造成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二类是由于强烈地震引起的水坝坍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三类是由于地震产生的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或山体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现有建筑物的防震技术主要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上做研究,这种硬性抗震或被动抗震建筑结构成本高且抗震性能有限。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比较常见;另一种是把建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灾后重建 专业:2009级环境科学学号:200904044030姓名:袁增 摘要:本篇报告主要从中国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对人文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灾后重建这四个大的方面进行说明,其中主要以汶川地震为例。 关键词:地震、环境、影响、重建 一、中国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 1地貌条件 中国陆地地貌的骨架第一级阶梯是青藏大高原,由极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组成,第二级巨大的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东部广阔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在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及其过渡带,深切河谷地带,相对高度巨大,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和能量转化的优越条件。 2地质条件 中国地质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岩性复杂、地震频繁。在地质构造上主要由5大地台、18个不同时期的褶皱系和燕山地槽褶皱带。在这些构造体系内部,褶皱强烈,新构造运动强烈,形成了146条深大断裂。这些断裂不仅强烈破坏其分布带内的岩体完整性,还常常成为地震发震的震源。 3水源条件 地质灾害的形成一般与水源有密切关系,其中以与大气降水密切最为密切,其次为冰雪融水,溃决水,地下水相对较少。 a大气降水 在中国降水最大的特点,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很大,并高度集中。多雨年降水量可为少雨年降水量的数倍,在年内大部分地区6-9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中国山区地形复杂,常形成中心小而强度大的局地暴雨。高度集中的降水和多局地暴雨十分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形成。 b冰雪融水 中国西部地区有许多极高山和高山终年积雪,而且发育了大量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这些固态水在适宜的条件下转化为液态水时,便成为孕育乃至激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水源。 4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有,森林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采矿、筑路、大型工程建设任意排弃废石、废渣,过度抽取地下水和修建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等。这些人类经济活动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动力条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 二、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 由主灾种引起,以其他灾种形式造成的灾害,称为主灾种的次生灾害。地震除能造成巨大的直接灾害外,还能造成多种次生灾害。这些地震的次生灾害也能借助地震之力,造成巨大的灾害。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主要有海啸、火灾、水灾、瘟疫和地质灾害等。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是强烈地震发生时在高强度的地震力作用下,产生的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6大类型的灾害。实际上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和前面介绍的地质灾害其性质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在形成条件上直接加上了地震力的巨大作用,因而具有地震元素。引发的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不容忽视。据专家推测,震后地质灾害可能要持续30年。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频繁,具有危害广、周期

关于地震研究方面的论文

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 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 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 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 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 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九组 组员:陈耀铭、黄伟鹏、江信贤 地震与民用建筑 一、民用建筑在地震中的震害特点 (一)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1)震害现象 (1)墙角的破坏:房屋的四角墙面上开裂以至于局部倒塌的现象。 (2)楼梯间的破坏:楼梯间两侧承重墙出现严重的斜裂缝。

(3)内外墙连接的破坏:内外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纵横墙拉脱。造成纵墙外闪倒 房屋丧失整体性。 (4)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的破坏:地震时,平面突出部位出现局部破坏现象。相邻的刚度差异较大时尤为严重。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烟囱、女儿墙等附属结构,由于地震鞘效应”的影响,一般较下部主体结构破坏严重,而且突出部分面积和房屋面积相差越 震害越严重,如图所示。 (5)墙体的破坏: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X形裂缝,严重的则出现歪斜以致倒塌现象,所示。方向平行的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首先出现斜裂缝,如果墙体高宽比接1,则墙体出现X形交叉裂缝;如果墙体的高宽比较小,则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水平裂缝

(6)其他部位常见破坏:由于楼盖缺乏足够的拉结或施工中楼板搁置长度过小,会造成楼板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的作用,地震时缝两侧墙体放生碰撞而造成破坏 2)分析:历次大地震,如1963年前南斯拉夫地震,1972年美国费尔南多斯地震,1976年罗亚地震,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都证明底部框架砌体结房屋震害是相当严重的。 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底层承受着上不砖房倾覆力矩的作用,其外侧柱现受拉的状况;底层为内框架时,外侧的砖壁柱则会因砖柱受拉承载力低而开裂,甚至严重破坏; 层为半框架时会出现底层横墙开裂,而后由于内力重分布,加重了层半框架的破坏;底层商店住宅由于需要大空间,横墙较少,因底层的抗震能力弱形成特别的薄弱楼层,造成破坏特别严重。 (二)钢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1)钢结构的震害主要有节点连接的破坏、构件的破坏以及结构的整体倒塌三种形式。 2)分析:历次地震表明,在同等场地、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条件下,钢结房屋的震害要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小得多。以1985年9月墨西哥城大地震(里氏级的震害为例,其中倒塌和严重破坏的钢结构房屋为12栋,而钢筋混凝土房屋却有127栋。 1、节点连接的破坏 (1)框架梁柱节点区的破坏 由于节点集中力、构造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节点破 坏时发生最多的一种破坏形式。1994年美国诺斯里奇(Northridge)地震和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均造成了很多梁柱刚性节点的破坏。2008年汶川地震也造成 钢结构网架节点破坏。 诺斯里奇地震时,H形截面的梁柱节点的典型破坏形式。由图中可见,大多数 节点破坏发生在梁端下翼缘处的柱中,这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楼板与钢梁共同作用,

地震工程论文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课程名称:工程结构抗震 课题名称:基于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与分析组号: 11 作者:韩广晖 11125603 赵祎 11125632 所在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桥梁结构 完成时间: 2011年10月29日 地震灾害调查与分析 ——基于汶川地震 摘要:汶川地震中出现的问题急需建筑行业人员反思,从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本文从几个较具体方面分析地震中出现的问题,并把地震中的实际现象与理论分析相对比,完善规范和施工方法等。 关键词:地震概况、抗震概念设计(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底框结构、构造柱圈梁设置、防震缝问题)、抗震构造措施(预制RC空心板与楼面大梁的连接问题、强柱弱梁问题)、震前加固效果 正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和损坏。据不完全统计500多万间房屋倒塌,2000多万间房屋损毁,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前车之鉴,值得我们从事结构专业的人认真研究和反思。 一、地震概况 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纬度:30.9865°N 经度:103.364°E 深度:14km 震级:里氏震级8.0级 最大烈度:11度 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 地震类型:汶川大地震为构造地震。 震源深度: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 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震源深 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二、抗震概念设计 1、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底框结构 (1)来源与定义

浅谈地震对砖混结构的破坏和影响

浅谈地震对砖混结构的破坏和影响 摘要 砖混砌体房屋是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总结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的震害经验,房屋结构体系不合理或存在缺陷是多层砌体房屋产生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多层砌体房屋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对于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房屋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结构体系结构设计砖混结构

目录 中文摘要……………………………………………………………………………I 一、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共同承重 (4) 二、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 (4) 三、纵横墙竖向的结构 (5) 四、抗震地区的抗震考虑 (5) 五、防震缝的设置 (6) 六、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6) 七、关于墙体问题 (7) 八、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应加强锚固 (7) 九、总结 (8) 参考文献 (8)

一、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共同承重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主要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纵墙承重的砌体结构,由于楼板的侧边一般不嵌入横墙内,横向地震作用有很少部分通过板的侧边直接传至横墙,而大部分通过纵墙经由纵横墙交接面传至横墙。因而,地震时外纵墙因板与墙体的拉结不良而成片向外倒塌,楼板也随之坠落。横墙由于为非承重墙,受剪承载能力降低,其破坏程度也比较重。而横墙开洞较少,又有纵墙作为侧向支承,所以横墙承重的多层砌体结构具有较好的传递地震作用的能力。 二、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同时应尽量减少复杂装立面所造成的附加震害 多层砌体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最好为矩形,这样可避免水平地雳作用下的扭转影响。然而对于避免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仅房屋平面布置规则还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纵横墙的布置均匀对称。砖墙沿平面内对齐、贯通,能减少砖墙、楼板等受力构件的中间环节,使震害部位减少,使震害程度减轻;同时,由于地震作用传力路线简单,中间不间断,构件受力明确,其简化的地震作用分析能较好地符合地震作用的实际。房屋的纵向地震作用分至各纵轴后,

论汶川地震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论汶川地震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化学院11级7班邓莎丽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2008年汶川地震带来的房屋倒塌、环境污染、疾病蔓延等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总结了当下的环境状况,产生的原因以及改善方法。 关键词:地震环境问题解决方法 正文: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举国震惊,为近40年来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震。地震中遇难者不计其数,一座座高楼轰然倒地、一个个家庭从此阴阳两隔……由地震引发的山体松动、泥石流、滑坡等顺势躺在我们面前。加上余震的不断袭来,我们的生态又遭受沉重一击……环境的复原、灾后重建等工作迫在眉急。 1疾病蔓延以及措施 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禽畜死亡,遗体腐化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氨、甲烷等气体物质以及硫醇、尸胺、腐胺、粪臭素、水等液体物质,可能对环境和水源造成污染。调查表明,一般气温在25℃的条件下,夏季时垃圾堆放6天后生蛆,7天后成蛹,苍蝇繁殖一代只需10天左右,因此,蚊蝇的密度会增高,可能会造成虫媒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造成人民饮水困难,各类流行疾病的传播,危害人类健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信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即使赶到参与了当地公共卫生救援与防病、防疫行动,进行了健康宣教、消杀指导、饮用水管理、食品卫生管理、传染病处置等基础及特色公共卫生工作。 2地震后医院垃圾的危害及处理 地震发生后,医院倾全院之力,救治来自灾区的众多伤员。地震后短短10分钟附近院已收治伤员30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员人数急剧上升,整个门诊大楼广场已躺满了伤病员,加上医院原有的1000多住院病人,医院已严重超负荷运转,而伤员还在源源不断的涌来,在此过程中,医院垃圾成对数趋势增长,医院是人员集中的地方,人口多、密度大,加之正值炎热天气,帐篷温度高,伤员抵抗力下降,大量的垃圾存在是极大的次生环境灾害隐患,也是滋生蚊蝇、传播疾病的主要传染源,。所以要即使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打包后放入专用垃圾桶----专人经污染电梯间----专人在确定时间送至焚烧炉处理. 3房屋倒塌、动植物流离,生态失衡 地震后,幸存者无家可归,到处一片狼藉,泥石流、滑坡、山体松动造成动植物大量被毁,灾后重建迫在眉急。去年秋季,重建的2960所中小学校三分之二已竣工,一多半中小学生已经回到新学校上课。今年元旦前,需要重建住房的120多万户农民99.8%已入住新房。截至去年底,四川灾区纳入国家重建整体规划的项目已开工27000多个,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已竣工;完成投资5500多亿元,超过概算投资的六成;城镇住房重建已开工25万套,六成以上已竣工。灾区工业企业已基本全部恢复生产,一些企业产值超过了震前水平。重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恢复,更是承载梦想的实验场,是重建者们大显身手的舞台,是满目疮痍的100多个重灾乡镇,转眼间大多变成了美丽的田园小镇,一步跨越10年、20年。 现在,我们的环境所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曾经的青山绿水成了如今的荒山污水,曾经蓝蓝的天空变成了现在的黑云片片,老人家总喜欢说着曾经的轻轻的河流里面大大的鱼儿,青青的山上肥肥的野味……都是过去了,是谁让它变成这样的呢?想来想去还不是我们自己,我们要追求快速发展,所以我们开荒,所以我们开了大大小小的工厂,五颜六色的车在柏油马路上川流不息……但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退耕还林,关闭了大大小小的一些不正规的工厂。如此下去,相信我开门的环境会有所改观,明天又是艳阳高照。 参考文献:《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03期作者:王旭明

日本地震论文

“日本发生地震了啊",这是2011年3月份人们讨论最多的一件事,也是令世界为之震撼的一件事。特别在中国,这个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与日本有着说不清关系的国度,人们对待此事的认识和态度也大相径庭。 有的是那种围观型,对此事抱以庆幸的态度。有网友这样写到:百度“热烈庆祝日本地震” 结果2510000条。改成庆贺是680000条。去掉热烈是8480000条。 我们很容易知道这部分人的思想是仇日。仇恨从何而来?历史,没错。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日本暴行,让仇日的种子在我们心中埋下了深根。于是,我们便开始想要忘记历史,这段血腥的历史。一种理解为:如果“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记住历史,记住历史上的仇恨,然后最后是以牙还牙的对其报复,才能一雪前耻,才能扬眉吐气。即便不对其进行报复,也要永远藐视他,记恨他,甚至,如果条件允许,欺辱他也行。这就是有些人的想法,所以,当日本面临灾难,面临地震的时候,他们会幸灾乐祸。 然而,请到日语GOOGLE去搜一下,有多少条日语会写“热烈祝贺汶川地震”的?他们殊不知,在汶川地震中,日本救援队虔诚地向地震中死难的中国人默哀。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明白自重才能被尊重,所以请不要热烈庆祝日本地震。 从媒体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是在发生了地震的时候,他们也是秩序井然,甚至街道上面没有一片垃圾,交通也没有因为人群而堵塞。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学习的素养,不是么,我想,如果是在我们国家,街面上的混乱真是不堪一睹。我们应该学习的是日本人那种团结,临危不乱的精神。或许有的人会说那是因为他们国家发生地震太频繁了,所以他们才会如此淡定。 我偶然进了日本的一个贴吧,当我国人与日本人互斥的帖子映入眼帘时,愤慨与羞愧所至,我的脸颊滚烫。其一是身为一名中国人,着实不能不为此辱动容,其二则是深为国人的低素质行为感到羞耻。作为国家尽心培育的大学生,我不能不放下繁多的学习任务,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发表我自己的观点。也许会有不尽的中国亲人骂我低气,我也不会因此改变我的态度——将被一些同胞们视为低气的态度。我有许多话想对日本人说。 首先,我深知没有资格代表全部中国人,所以仅代表我自己或一部分与我同道的人,就我国人在贵吧有表露鄙视、敌视并留下不和谐的污秽言语的行为方面,表示真挚的歉意。但也仅会就此方面表示由衷的歉意。才识尚浅,唯留下不成熟之句,示以友人。 恕不多说谦伪之话。与其说贵国人瞧不起中国,不如说是瞧不起中国人,更不如说是瞧不起当下中国人的素质;与其说贵国人瞧不起中国,不如说是瞧不起当下中国经济,进一步说是瞧不起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说贵国人瞧不起中国,不如说是瞧不起中国历史,就此来说是瞧不起中国沦受其辱的历史。 就我国人素质而言,我与贵国人的嘲讽态度实难苟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知当下国民素质急待提高。我眼中的国民素质,打个比方,恰似归南雁群。总体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避免不了些许因某些因素而脱群的国人。然这些所谓的因素都是什么呢?国人内部因素较多,但本文重在研讨我国人与贵国人的关系,所以暂不提及。国人内部矛盾,并非我有意包容,想必贵吧人多数身处中国,对国内敝事势必有耳闻,恕我不再重复。就实而论,并非我降责于贵国人,贵吧对我国人的侮辱着实应列入其中。关于国人的愤慨,我持以同等态度。但我国人的做法实为不德之举,我再次仅在此方面,仅代表我个人,予以道歉。做为中国人,即使中国人面临素质缺失的困境,我也不会予以鄙弃,我报以羞耻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水质的影响 水库建设施工期间由于工程残渣、生活垃圾等不可避免的会对水质造成一系列不好影响。水库蓄水后,被淹没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营养物质被水溶解,引起水库水质下降;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上游水体由河道型变为湖泊型,库区及上游游速减缓,一方面库水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有机污染物在水库中降解净化,生化需氧量的降解量要比建库前天然河流状况下增加;另一方面库水流速减缓,复原能力减弱,将使生化需氧量降解量减少。 主要表现为水库水体盐度增高、水库水温分层、库中藻类繁殖加剧等。 2、对河流水文特性的影响 大坝拦断江河后,会淹没上游的土地,对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会产生大量移民。移民及城镇的建迁会加剧人地矛盾,并南此加剧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同时也将改变整个河流的水文情势,比如水量、水温、流速、水位及对泥沙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多年调节型水库,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日调节型水库。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江河大不相同,这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水库,其水位的变化在季节上与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变幅较大,讯期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在汛末蓄水,水库处于高水位运行。这样,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减少了丰水期流量,提高了下游的防洪标准。同时,提高了下游丁业生产和农业灌

溉的用水保证率,增加水电站的保证出力。 因为流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有密切联系,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必将影响地下水的水位与水质变化。坝址上游水库蓄水使其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从而扩大水库浸没范围,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同时,拦河筑坝也减少了坝库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区失去自然条件,从而降低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对灌溉造成不利影响。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大坝兴建后,库区本身由于水面增加,水流变缓,由河道型变为湖泊型,水文条件改变较大,水中的营养盐类、悬浮物以及沉淀物都将有所改变。 首先,水库对陆生动植物额影响。水库建设需要大量的移民、施工以及库区形成的蓄水淹没,淹没陆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破坏原陆生植物系统,引起资源的变化。其次,对水生动植物的影响。此类影响更为复杂,不仅限于库区的淹没与动物柄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影响水库下游河段水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生物物种因其生存和生活空间的丧失而面临濒危或灭绝。 4、可能诱发地震或者滑坡 水库蓄水以后,迫使上游及其支流水位抬高,水库两岸在水体浸泡下,会产生个再造的过程,可能会诱发库岸崩塌、山体滑坡、地震等灾害。此外,水库蓄水增加后压力加大,可能会增加引发地震的频次、加大

论文:地震知识和预防措施

附表一编号:_2_青少年发明创造、科学论文、科技制作申报登记表(个人项目)

地震知识和预防措施 龙泉三小4.2班 作者:郑玉洁 指导教师:李燕地震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可怕的,虽然我们人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许多自然灾害,但是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却依旧令我们难以忘却!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灰心,我们要相信自己,掌握一定的地震知识和一些预防措施,这样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地震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地震,它又是怎样才生的?我们常说的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地震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按震级大小分: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强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小震;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当然在地震研究上面我国也做出了杰出贡献。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就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于公元132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1930年我国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成立。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是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等。我国频繁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地震工作者提供了较多的实验预报的实践机会。在70年代中期,我国曾成功预报过辽宁海城7.3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9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过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中6.3、6.4级等地震,1998年11月云南丽江宁蒗县6.2级等4次5级以上地震,1999年12月29日辽宁岫岩棗海城5.6级地震等一系列成功的短临预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总体而言,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接着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发生后会造成哪些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会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是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会对生命财产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是非常惨痛的。 尽管如此,当地震发生时我们也一定不要惊慌失措。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地震发生时,在家中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