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九上》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 考试练习题

初中化学《九上》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 考试练习题

初中化学《九上》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 考试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1、下列有关化学学科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

A .变化观:随着科学的发展,有朝一日科学家能把水变成石油

B .微粒观:过氧化氢(H2 O2)是由H2分子和O2分子构成的

C .守恒观: 100mL 的水和 100nL 的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为 200mL

D .分类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是由于都含有 OH ﹣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答案】D 【详解】

A 、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石油中含有碳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水无法变成石油,选项错误;

B 、过氧化氢(H2 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100mL 的水和 100mL 的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 200mL ,选项错误;

D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均属于碱,溶液都都含有

OH-,都能使酚酞变红,选项正确,故选D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回收废弃塑料可减少 “白色污染 ”

B .乙醇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气体易压缩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小

D .硝酸铵溶解于水时放出热量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答案】A 【详解】

A 、回收废弃塑料,可减少 “ 白色污染 ” ,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B 、乙醇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但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小,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 、气体易压缩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大,不符合题意;

D 、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 .变瘪的乒乓球放人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 .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C .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 .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会在不断地运动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答案】A

【详解】

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后间隔变大,不是分子体积膨胀变大造成的,故 A 不正确,符合题意;

B 、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由气态变为液态,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不同的花儿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其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4、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二者不相符合的是

A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 .夏天钢轨间缝隙变小:原子之间有间隔

C .糖是甜的,醋是酸的: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 .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A

【详解】

A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膨胀:分子间隔变大,错误;

B 、夏天钢轨间缝隙变小:原子之间有间隔,正确;

C 、糖是甜的,醋是酸的: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正确;

D 、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正确。

故选A。

5、如图为探究微粒性质的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如下:

(1 )连接好装置。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注入空气,若观察到 _________ (填现象 ),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再关闭止水夹,拔下注射器。

(2 )用注射器抽取 30mL浓氨水,重新接入该装置。 _________ (填操作 ),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浓氨水通过导管挤入装置下端两侧玻璃管内,此时观察到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慢慢变红,该现象主要说明:氨水的性质是 __________,微粒的性质是 _________。

(3 )马上将装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时浸人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发现 ________ (选填“左侧”或“右侧”)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的速率加快,说明温度对微粒的运动速率产生了影响。

(4 )拆除装置前,向装置内注入 ________ (填化学式 )防止氨气逸散。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1 )两侧气球变大,且一段时间内不缩小

(2 )打开止水夹易挥发、碱性不停运动

(3 )左侧

(4 ) HCl(或 H2 SO4等 )

【分析】

(1 )

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注入空气,装置内气压变大,如装置气密性良好,两侧气球变大,

且一段时间内不缩小。

(2 )

打开止水夹才能将氨水注入装置内,故填打开止水夹。

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慢慢变红是因为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停运动,遇水

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该现象主要说明:氨水的性质是易挥发、碱性,微粒的性质是不

停运动。

(3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左侧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的速率加快。

(4 )

氨气能与酸反应,可以用盐酸(HCl)或稀硫酸(H2 SO4)中和氨水,吸收氨气。

6、我国抗击“新冠疫情”卓有成效,为全世界做出了贡献。

(1 )“新冠”重症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机提供氧气。下列关于氧气的描述正确的有。

A .氧气能供给呼吸

B .工业上一般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大量氧气

C .“疫情”期间,医用氧气的需求量增大,会使空气中氧气大幅减少

(2 )增强体质、做好防护是“抗疫”的有效方法。

①戴口罩。制作口罩常用的聚丙烯属于 _____(填“合成”或“金属”)材料。

②测体温。体温计中汞柱上升的微观解释是温度升高,微粒间空隙 _____。

③勤消毒。 75%的医用酒精消灭病菌的原理是 _____。

④讲营养。午餐食用米饭、红烧肉、青菜、牛奶,其中富含维生素 C的食物是 _____。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1 ) AB

(2 )合成变大75%的医用酒精能使病菌的蛋白质变性青菜

【分析】

(1 )

A .氧气能供给呼吸,该选项说法正确;

B .工业上一般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大量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C .“ 疫情” 期间,医用氧气的需求量增大,不会使空气中氧气大幅减少,该选项说法不正确l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A

【详解】

8、公安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它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是可分的

C .分子体积极小

D .分子间有空隙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A

【详解】

由于分子不断运动,所以可以嗅出毒品的气味,故选A

9、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 . A

B . B

C . C

D . 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C

【详解】

A 、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所以,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故 A 解释正确;

B 、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所以, 6000L 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故 B 解释正确;

C 、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受热时间隔变大,所以,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故 C 解释错误;

D 、由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故 D 解释正确;故选 C 。

10、图甲是某实验小组设计的一个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实验室会闻到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如下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①向盛有 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 3~4滴无色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缓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③在 E、 F试管内分别倒入 2mL酚酞溶液(烧杯中剩余的酚酞溶液用于实验中作比较)。然后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备用。另在 D、 G试管中分别倒入 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乙连接好,并将 G试管放置在热水中,打开铁丝夹,观察几分钟,请回答:

(1 )按图甲装置实验容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 ______。

(2 )操作③实验时可观察到 E、 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 ______、 ______。

(3 )对比 E、 F试管中的实验现象还可以得到的一个新结论是 ______。为了使新结论更可靠,在实验时需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 ______(写一条)。

(4 )对比改进前,改进后的实验有何优点 ______。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

(1 )在不断运动

(2 ) E 中溶液慢慢变红 F 中溶液很快变红

(3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要同时打开止水夹

(4 )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合理即可)【分析】

(1 )

图甲装置实验容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 )

操作③ 中图乙,烧杯中放热水的目的是加热浓氨水,实验时可观察到 E 、 F 试管中的实验现象分别

是 E 中溶液慢慢变红, F 中溶液很快变红;

(3 )

对比E 、 F 试管中的实验现象还可以得到的一个新结论是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为了使新结论更可靠,在实验时需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要同时打开止水夹;

(4 )

改进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且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的因素,而改进后的装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故填: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合理即可)。

(5)若要比较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效果,除了可以通过用比较 T3与 T2的大小,还可以通过排水法收集氧气,测量 ______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1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B .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C . 50 mL 水与 50 mL 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 100 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水与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A

【详解】

水沸腾顶起壶盖,原因是温度升高后水内能增加,部分水分子由液态变为气态,气态分子随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剧烈,压强增大。

12、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改变

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

D .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B

【详解】

A 、由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改变,选项正确;

B 、由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存在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故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C 、由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选项正确;

D 、由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为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反应后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正确。故本题选 B 。13、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避灾阴凉处干的更快 ______。

(2)加压时, 3000L的氧气可装入溶剂为 20L的钢瓶中 ______。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间有间隔,加压能使分子间隔变小

【详解】

(1 )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比在阴凉处干的更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太阳下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2 )加压时, 3000L 的氧气可装入溶剂为 20L 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加压能使分子间隔变小。

14、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实验室中重要的化学试剂。

(1 )增大压强, HCl由气态变为液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变化过程中改变的是 _______。

(2 )在盐酸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

①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

②下图表示的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 (填离子符号 ):

____、_______、_______,

③金属锌能与硫酸发生类似反的应,写出其反应方程式 _______。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

(1 )氯化氢分子之间的间隔

(2 )固体逐渐减少,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H+Cl ﹣ Fe2+

【分析】

(1 )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增大压强, HCl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氯化氢分子之间的间隔。

(2 )

①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现象为:固体逐渐减少,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②反应前铁属于金属单质,盐酸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离子、氯离子;铁粉过量盐酸全部反应,反应后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亚铁离子;反应后氢离子消失、氯离子不变,有亚铁离子生成,

结合图像可知,、、三种离子分别为: H+、 Cl ﹣、 Fe2+;

③硫酸和锌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1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B .过滤和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是水的三态转化

D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变大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C

【详解】

A 、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错误;

B 、过滤不能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错误;

C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是水的三态转化,正确;

D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间间隔变大,水分子的大小不变,错误。

故选C 。

16、将间隔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入试管内,然后用浸有浓氨水的棉花堵住试管口(如下图),观察一会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滤纸条无明显变化

B .整条滤纸同时变为红色

C .棉花团逐渐变成红色

D .该实验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D

【详解】

A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使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滤纸条从右至左逐渐变红色,错误;

B 、由 A 分析可知,整条滤纸不是同时变为红色,错误;

C 、由 A 分析可知,不是棉花团逐渐变成红色,错误;

D 、棉花与滤纸条不直接接触,滤纸条变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正确。

故选D 。

17、“万年冰洞”诞生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有关等质量的水结冰的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的质量不变

B .冰的体积更大

C .水分子间隔变小

D .水分子本身不变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C

【分析】

水结冰的过程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详解】

A 、该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故总质量不变,此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该过程中构成水的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故冰的体积比之前水的体积要大,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该过程中构成水的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此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D 、该过程中分子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了,此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8、载人航天器工作舱中的空气要与地球表面的空气成分基本一致。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下图工作舱中空气的微观表示中最合理的是

A .

B .

C .

D .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C

【详解】

根据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分布是均匀分布的,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所以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 ,工作舱中空气的微观表示中最合理的是 C ;

故选C

19、用如图装置研究分子的性质。同时挤压胶帽,滴入浓氨水,观察现象。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更环保

B .ⅱ图中棉花更快变红

C .浓氨水的滴加量不影响实验结论

D .观察到滴有酚酞的棉花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C

【详解】

A、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更环保,选项说法正确;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所以ⅱ图中棉花更快变红,选项说法正确;

C、若浓氨水的滴加量过少,实验现象不明显,影响实验结论,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挤出浓氨水后,其中氨分子在不断运动,与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接触时,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20、氮肥是种植水稻过程中常用的肥料。生产氮肥往往要先制取氨气,如图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制得氨气(NH3)的微观示意图。

(1 )上图所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______。该反应的微观解释是:①氮分子分解为氮原子,① ______ ② ______。

(2 )氢气、氮气无味而氨气有刺激性气味,其微观原因是 ______。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答案】

(1 )氢气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重组形成氨分子

(2 )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分析】

(1 )

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氮原子构成一个氮分子。一个氮原子与三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氨分子。 3个氢分子与一个氮分子反应生成 2个氨分子。所以,上图所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该反应的微观解释是:氮分子分解为氮原子,氢气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重组形成氨分子。

(2 )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各异。所以,氢气、氮气无味而氨气有刺激性气味,其微观原因是: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点睛】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各异。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测试) 学校:___________ 姓名:班级:得分: 一、单选题(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对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于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答案】C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单个的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则由阴阳离子共同保持其化学性质。 2.氧气在降温加压变成液态氧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B.分子质量变小C.分子体积变大D.分子运动速率变大 【答案】A 【解析】氧气由气态变成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的体积不变,分子运动速率很慢。故选A. 3.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离子能构成物质B.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D.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答案】C 【解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A错误;分子、原子间均有间隔,B错误;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C在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原子不能再分,D错误。故选C。 4、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氨气B.氯化钠C.镁D.金刚石 【答案】A 【解析】A、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A。 5.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 .硅 B .氧 C .铁 D .铝 2.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核外电子数 B .中子数 C .最外层电子数 D .质子数 3. 下列粒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A .分子、中子 B.原子、电子 C.原子、离子 D.离子、中子 4. 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A .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D .单质 5.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 .蔗糖水 C .75%的医用酒精 D .蒸馏水 6.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 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 .分子很小 B .分子是可分的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7.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大、原子小 B .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 .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8.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 A .体积增大 B .间隔增大 C .质量增大 D .个数增多 9.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O B .Zn C .N 2 D .CO 10. 下列能保持氢气(H 2)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是 1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 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的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2.与元素化学性质最密切的是原子的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层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13. 关于钠离子(Na +)和钠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 A.它们质子数相同 B.Na +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 C.Na 比Na +少一个电子 D.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14. 下图是气体物质的粒子示意图,图中“ ● ”和“O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 表示纯净物的是 15.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16.下列微粒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的是 A .Na + B .Cl — C .OH — D .N A B C D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答案: (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2)不断地运动着(3)有间隔(4)化学变化中(5)原子(6)新分子(7)分子(8)原子(9)原子(10)没有发生变化(11)发生变化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比如把1亿个氧分子排成一列,仅有1.48 cm长;1滴水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酚酞溶液变红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原因解释 酚酞溶液遇 浓氨水会变红 烧杯B中的氨气分子进入到烧杯A 中,使溶液变红 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性质具体事例 分子总是在 不断地运动着 湿衣服晾干;春暖花开,缕缕花香扑鼻而来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晾在太阳底下的湿衣服干得更快;敞口容器中的水,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 尘土飞扬不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因为尘土不属于分子,分子体积小,肉眼无法看到。 ③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性质具体事例

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a.5 mL水与5 mL酒精倒在一起的体积小于10 mL; b.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如水),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 c.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辨误区物质在三态变化、热胀冷缩过程中分子体积是否变化 物质在三态变化、热胀冷缩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分子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例1】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埋在地震废墟中的幸存者,这能说明( )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比原子大 解析:人体中散发出的物质,其分子不断运动,刺激搜救犬的嗅觉细胞,从而感知生命的存在。 答案:A 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的概念 ①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说明:“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如水变为水蒸气,变化前后均为水分子,故水与水蒸气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单个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保持物理性质,因为物理性质是大量分子聚集后的表现。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来的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所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改变,如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就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同,故性质也不同。 (2)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未发生变化。例如,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为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直接聚集成汞。 氧化汞分子发生了变化,但氧原子和汞原子没变化。 释疑点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吗 ①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金属、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②原子也能保持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如上述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就由原子保持。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否说“原子不可再分”? 不能,“化学变化”是限定条件,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只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 【例2】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初中化学《九上》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 考试练习题

初中化学《九上》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 考试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1、下列有关化学学科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 A .变化观:随着科学的发展,有朝一日科学家能把水变成石油 B .微粒观:过氧化氢(H2 O2)是由H2分子和O2分子构成的 C .守恒观: 100mL 的水和 100nL 的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为 200mL D .分类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是由于都含有 OH ﹣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答案】D 【详解】 A 、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石油中含有碳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水无法变成石油,选项错误; B 、过氧化氢(H2 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100mL 的水和 100mL 的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 200mL ,选项错误; D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均属于碱,溶液都都含有 OH-,都能使酚酞变红,选项正确,故选D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回收废弃塑料可减少 “白色污染 ” B .乙醇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气体易压缩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小 D .硝酸铵溶解于水时放出热量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答案】A 【详解】 A 、回收废弃塑料,可减少 “ 白色污染 ” ,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B 、乙醇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但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小,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 、气体易压缩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大,不符合题意; D 、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 .变瘪的乒乓球放人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 .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C .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 .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会在不断地运动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答案】A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整理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B.食盐溶解在水中 C.食盐和蔗糖混合均匀 D.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H2O B.O2C.CO2D.H2O2 3.氚也是一种氢原子,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如图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A.A B.B C.C D.D 4.下到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C.气体可以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N5﹣等微粒。已知N为7号元素,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5﹣是一种单质 B.1个N5﹣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C.1个N5﹣中共含有35个质子D.1个N5﹣中共含有35个电子 6.“富硒茶”能补充微量的硒,这里的“硒”指的是() A.原子B.分子C.单质D.元素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氮元素B.氧元素C.硅元素D.铝元素 8.下列元素符号正确的是() A.金aU B.锰Mn C.氦he D.银AG 9.某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为1,则此元素() A.一定是非金属元素B.一定是金属元素 C.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D.无法确定

10.砷化镓(GaAs)是一种“LED”绿色节能光源材料,镓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31 C.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31 D.1个镓原子的质量为69.72g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测得某溶液中仅含Cu2+、K+、SO42﹣、Cl﹣四种离子且阳离子的数量比为Cu2+:K+=3:4,则SO42﹣:Cl﹣的比值可能是() A.3:2 B.1:3 C.1:8 D.2:5 12.已知一个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推断它的() A.质子数B.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C.中子数D.元素的种类 1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能再分,原于不能再分 B.原子一定由质子、电子构成的 C.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D.分子、原子都能保持所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 14.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A.质子数B.中子数 C.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15.下列元素符号中,书写正确的是() A.Mn B.CA C.al D.Hg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有下列现象:①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比干冰体积大;②一氧化碳可以用作燃料,而二氧化碳可以用作灭火剂;③漫步在花园里可以闻到花香;④1个氢气分子质量为3.34×10﹣27kg.请把上述现象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微粒之间有空隙. (3)微粒的质量很小.(4)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 17.在下列空格里,用“元素、原子、分子或离子”填空: (1)水是由氧、氢两种组成的; (2)带电的原子叫; (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人教版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里得到氮气、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2、氧气在降温加压变成液态氧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B.分子质量变小 C.分子体积变大D.分子运动速率变大 3、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 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4、夏天是槐树开花的季节,站在槐树下,就能闻到阵阵的花香,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体积很小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镓元素的单质是半导体材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从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X=31 B.镓属于非金属元素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 D.镓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6、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构成。今有一粒子,其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该粒子是() A.原子 B.阳离子 C.阴离子 D.分子 7、于下列微粒构意图,有关法正确的是() A.①③表示原子B.①②③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 C.②④元素在同一周期D.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8、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A.混合物 B.纯净物 C.单质 D.氧化物 9、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O2 B.Mg C.H D.N 10、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是() 11、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学观点的是( )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 C.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破裂 D.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1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及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 B.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就在于分子大,原子小 C.原子、分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50 mL的水和50 mL的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 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以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 D.和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 解析:D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是因为消毒液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消毒液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镁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2.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类似的实验,实验如图,关于这两个实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都可测定出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中的五分之一 B.波义耳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火炉中的火元素进入到汞中 C.拉瓦锡的实验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D.拉瓦锡的实验,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D 解析:D A、波义尔实验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不能测定出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中的五分之一,此选项错误; B、波义耳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不断进入容器中,此选项错误; C、拉瓦锡的实验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是氧化汞,氧化汞由分子构成,此选项错误; D、拉瓦锡的实验,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是因为氧气完全反应后液面不再变化,此选项正确。 故选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B.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C.金属元素有正化合价,因此非金属元素一定没有正化合价 D.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原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D 解析:D A、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是原子或离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如氢原子没有中子,选项说法错误。 C、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显正价的不都是金属元素,例如在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正价,就不是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原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例如氖原子,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4.宜昌磷矿资源丰富。已知一个磷原子核内含有15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31,则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8B.15C.16D.31B 解析: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含答案)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液氮可用于制冷。在氮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下列微观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间间隔变大B.分子的质量变大 C.分子的数目增多D.分子的种类改变 2、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落叶纷纷D.冬季,雪花飘飘 3、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硫原子B.氧原子 C.氧分子D.二氧化硫分子 4、稀土号称工业维生素,被广泛应用在航天、军事、国防以及新材料合成等方面,铈(Ce)是稀土元素中丰度最高的。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铈属于金属元素 B.铈的原子序数是58 C.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 D.在化学反应中,铈原子一般得到电子 5、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金属元素离子的是() 6、下列现象或事实,其中解释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会更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7、热播电影《流浪地球2》聚焦月球,月球上含有丰富的核能原料He-3(3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关于He-3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中有1个质子B.原子中有2个中子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 D.与He-4属于同种元素8、氯元素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胃液中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如图是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B.核外共有3个电子层C.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D.第2层上的电子数为8 9、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模型 B.微粒性质模型 C.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关系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10、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离子不可能再变成原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X、Y、M均是已形成稳定结构离子 B.粒子Y若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 C.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D.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D 解析:D A、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则X、Y、M均是已形成相对稳定结构,但M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不是离子,故A不正确;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Y的质子数为19,核外电子数为18,则粒子Y若得到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故B不正确; C、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分别为17、19、18、17,则它们表示三种元素,故C不正确; D、X是氯离子,Y是钾离子,M是氩原子,N是氯原子,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故D正确。故选D。 2.原子簇是若干原子的聚集体,有望开发成新材料,某铝原子簇由13个铝原子构成其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40时相对稳定,下图为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该稳定铝原子簇的微粒符号是 A.Al3+B.13Al3+C.13Al-D.Al13-D 解析:D 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其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40时相对稳定,说明该稳定铝原子簇 Al。 带1个单位负电荷,微粒符号可以表示为- 13 故选:D。 3.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现有27g金属铝,则这些金属铝中含有铝原子的个数有 A.5.02×1025B.6.02×1023C.6.02×1026D.5.02×1022B 解析:B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可知,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碳的相对原子质 量是12,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 10-26kg 。设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x ,-261.99312=27×10kg x ,27g 金属铝中含有铝原子的个数为:-323 -262710kg 6.021027 1.99310kg 12 ⨯≈⨯⨯⨯ ,故选B 。 4.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B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D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C 解析:C 【分析】 A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原子由原子核与构成,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才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点睛】 5.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A .水银温度计测体温的原理,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增大 B .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 .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D .1L 大豆与1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 ,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C 解析:C A 、水银是汞的俗称,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水银温度计测体温的原理,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的间隔增大,选项说法不合理; B 、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变大,而不是体积变大,选项说法不合理; C 、分子是在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所以加入糖的水变甜,选项说法合理; D 、1L 大豆与1L 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L ,大豆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选项说法不合理。 故选:C 。 6.如图所示的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氧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B .硫属于金属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不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运动的是() A.糖块放在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不见了 B.阳光透进黑暗的屋子,看到灰尘飞扬 C.湿衣服在太阳下晒干 D.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发现水中花粉做无规则运动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夏天钢轨缝隙变小——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湖面上柳絮飘扬——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载人航天器工作舱中的空气要与地球上的空气基本一致,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工作舱中空气的主要成分,下图中最合理的是() A. A B. B C. C D. D 4、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5、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作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可分成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重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普通氢原子没有中子 B.重氢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 C.重氢原子的中子数为2 D.重氢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 6、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某小组同学记录如下,其中不正

确的是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金属汞是由分子构成的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7、在元素周期表中,应用于计算机的是硅元素,下列有关硅的说法正确的 是() A.原子序数是14 B.原子个数是14 C.相对原子质量是14 D.质子数是28 8、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A.混合物 B.纯净物 C.单质 D.氧化物 9、火山灰的成分主要含有硫、钙、硅、氧。这里所说的硫、钙、硅、氧指的是() A.单质B.元素C.原子D.分子 10、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A.花香四溢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热胀冷缩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滴水成冰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D.食品变质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11、下列是某位同学对阶段性学习的有关内容的归纳,该同学归纳不正确的是() ①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②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③工业上制氧气时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使两者分离;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D.一个OH- 有9个电子B 解析:B A、中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为氯离子,说法错误; B、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说法正确; C、分子和原子质量不能比较大小,可以说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说法错误; D、一个OH-有10个电子,因为其有9个质子,且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说法错误; 故选:B。 2.下列图示的各物质(或元素)相对含量错误的是() A.地壳中的元素分布 B.空气的组成

C.人体中的元素分布 D.海水中的元素分布B 解析:B A、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硅、铝、铁,正确; B、空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图中气体的比例明显不符合实际,错误; C 、人体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碳、氢、氮等,碳、氧、氮、氢合计约占了96%,正确; D、海水中的前四种元素是氧、氢、氯、钠,正确; 故选B。 3.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关于时针所对应的元素说法中,错误的是 A.2:00对应的元素极难形成化合物 B.7:00对应元素的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C.11: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Na+ D.9:00与12:00对应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MgF D 解析:D A、2:00对应的元素是氦元素,只有一个电子层,电子数为2,化学性质很稳定,极难形成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7:00对应元素是氮元素,其单质是氮气,由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11:00对应元素是钠元素,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不符合题意; D、9:00对应元素是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F-,12:00对应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答案解析)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X、Y、M均是已形成稳定结构离子 B.粒子Y若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 C.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D.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剩余的固体是纯净物; ②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2O; ③蒸馏水不宜养鱼,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氧分子; ④铪、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核内质子数目不同 ⑤已知M2-核外有x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该粒子含有的中子数为a-x+2; ⑥质量相同的Na、Mg、Al、Ca四种金属,含原子数最少的是Mg。 A.①②B.③④C.③④⑤D.③⑤⑥ 3.已知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又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由此得出结论:在二氧化硫分子中,①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②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③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④质子数等于中子数。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类似的实验,实验如图,关于这两个实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都可测定出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中的五分之一 B.波义耳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火炉中的火元素进入到汞中 C.拉瓦锡的实验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D.拉瓦锡的实验,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 5.关于如图所示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说法组合是() ①该实验用到了对比的方法 ②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③该实验能证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④片刻后可观察到试管A中溶液变红 ⑤加热后氨分子的能量升高 ⑥加热后氨分子的质量变小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6.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7.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香水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 C.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分子间有间隔 8.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初中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

物质构成的奇妙分子和原子练习附答案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能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氧分子和硫分子B.氧原子和硫原子C.二氧化硫原子D.二氧化硫分子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氯酸钾C.二氧化锰D.液氧 3.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大而原子小 B.分子能运动,而原子不能运动 C.在化学反响中,原子不发生变更,而分子发生变更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分是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 C.化学反响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不动 5.同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一样的 A.电子数B.中子数 C.质子数和中子数D.核电荷数

6.能干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A.分子和原子B.质子和中子 C.质子和电子D.电子和中子 7.下列属于非金属固体单质的是 A.铁B.磷C.冰D.氧气8.下列物质中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是 A.白糖水B.空气C.水蒸气 D.过氧化氢 9.下列能说明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行分的是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B.品红扩散 C.水在通电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氧气D.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凹凸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及纯洁的氧气化学性质不同 B.人呼出的气体是由多种分子组成的 C.自然界中的氧元素都是以单质形式存在 D.纯洁物可以分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三大类 二、填空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如二氧化碳由(填粒子名称)构成的,铁是由(填粒子名称)构成的物质,H2SO4是由(填粒子名称)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粒子;原子是

中_________的粒子,可以互相结合成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区分是. 3.分子受热时,间隔.遇冷,因此物体有现象. 三、简答题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如何说明化学反响的本质(假定反响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为何氧气变成液氧后化学性质没有变更? 3.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四、试验题 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当心的在每个水杯中加一小点品红(用红墨水可以代替),请你简述试验现象和其缘由. 测验评价结果:;对自己想说的一句话是:. 参考答案 一、1.D 2.D 3.C 4.C 5.D 6.A 7.B 8.CD 9.C 10.B 二、1.二氧化碳分子铁原子硫酸分子 2.化学性质一种化学变更最小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行分 3.变大变小热胀冷缩

初中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练习附答案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能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氧分子和硫分子B.氧原子和硫原子 C.二氧化硫原子D.二氧化硫分子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氯酸钾C.二氧化锰D.液氧 3.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大而原子小 B.分子能运动,而原子不能运动 C.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发生变化,而分子发生变化 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不动 5.同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相同的 A.电子数B.中子数 C.质子数和中子数D.核电荷数 6.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A.分子和原子B.质子和中子 C.质子和电子D.电子和中子 7.下列属于非金属固体单质的是 A.铁B.磷C.冰D.氧气 8.下列物质中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是 A.白糖水B.空气C.水蒸气D.过氧化氢9.下列能说明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B.品红扩散 C.水在通电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氧气D.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高低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与纯净的氧气化学性质不同 B.人呼出的气体是由多种分子组成的 C.自然界中的氧元素都是以单质形式存在 D.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三大类 二、填空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如二氧化碳由(填粒子名称)构成的,铁是由(填粒子名称)构成的物质,H2SO4是由(填粒子名称)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粒子;原子是中_________的粒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3.分子受热时,间隔.遇冷,因此物体有现象. 三、简答题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如何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假定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为何氧气变成液氧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 3.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四、实验题 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小心的在每个水杯中加一小点品红(用红墨水可以代替),请你简述实验现象及其原因. 测验评价结果:;对自己想说的一句话是:. 参考答案 一、1.D2.D3.C4.C5.D6.A7.B8.CD9.C10.B 二、1.二氧化碳分子铁原子硫酸分子 2.化学性质一种化学变化最小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变大变小热胀冷缩 三、(略) 四、在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速度快,而冷水中的扩散比较慢,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 离子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原子中占有运动空间最大的粒子是 A.电子B.中子C.质子D.原子核 2.A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7个电子,第三层上没有电子,则A元素属于 A.金属元素B.非金属元素C.稀有气体元素D.不能确定3.原子核外有19个电子的某种原子,假如它失去一个电子后,剩余部分 A.不显电性B.显正电性C.显负电性D.不能确定4.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它获得两个电子后,发生改变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40分)1.某饮料的标签上标有水质成分如下(mg/L):硒:0.013 锶:0.059 6 锌:0.001 62 钙: 4.69 钠:18.4。这里的硒、锶、锌、钙、钠是指() A.元素B.原子C.分子D.离子 2.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B.气体可以压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可变C.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铝B.氧气C.氯化钠D.水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 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5.钼是稀有矿产资源,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在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3-1所示,下列有关钼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3-1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 B.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 g C.属于非金属元素 D.元素符号为MO 6.2012年6月,第117号化学元素被成功验证。下列关于该元素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B.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C.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是一个实心球体 7.臭氧(O3)、二氧化氯(ClO2)、过氧化氢(H2O2)等都是生产、生活中的消毒剂,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A.氧分子B.氧离子C.氧气D.氧元素 8.图3-2是元素X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2 A.X是金属元素 B.该粒子最外电子层已达到稳定结构 C.该粒子的核电荷数为18 D.该粒子可表示为X+ 9.图3-3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图3-3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改变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 D.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10.根据图3-4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含答案)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含答案)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科学家发现“土卫二”的海洋中含有丰富的磷,为证明“土卫二”存 在生命提供了证据,则其中的“磷”指的是( ) A. 元素 B. 原子 C. 分子 D. 离子 2. 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5 m3石油气可以装入 0. 024 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 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 3. 图中“”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下列表示混合物的是( ) 4.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的科学家。“点击化学”采取简单方法构建复杂的功能分子。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由原子构成 B.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1/ 11

C.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 性质相同 5. 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 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13 6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13153I和127 53I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B.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电荷数相同 6. 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 的特点。航天员一次饮用125毫升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了 B.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C.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 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7.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 2H:两个氢元素 B. 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C. 2Fe3+:两个铁离子 D. SO2-4:一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8. 思维导图有助于构建知识网络,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 2/ 11

九年级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附附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 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2016·)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公路上大雾弥漫 B.花棚里香气扑鼻 C.湖面上柳絮飘扬 D.氧气被压缩进钢瓶 2 (2016·)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氯原子的是() A.2 B.2 C.2Cl D.- 3 (2016·)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4 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5 下列说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物质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发生改变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氧气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6 下图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不停地运动 C.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7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核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8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 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而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同种元素的原子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9 已知铯-137的质子数为55,中子数为82,下列有关铯-137的说确的是() A.铯-137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2 B.铯-137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7 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