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

天津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H2O B.H2C.O D.2H A

解析:A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故选A。

2.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仍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B.证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证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C

解析:C

A、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能说明反应生成了水。错误;

B、铁丝熔点高且在空气中加热产生红热,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错误;

C、红磷燃烧生成固态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能够测定氧气含量。正确;

D、蒸馏水遇酚酞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错误;

故选C。

3.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镁、锰、锌B.铝、银、汞C.氖、钠、硅D.氯、钙、铜D

解析:D

A、镁、锰、锌元素符号分别为Mg、Mn、Zn,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A错误。

B、铝、银、汞元素符号分别为Al、Ag、Hg,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B错误。

C、氖、钠、硅元素符号分别为Ne、Na、Si,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C错误。

D、氯、钙、铜元素符号分别为Cl、Ca、Cu,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D。

4.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香水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

C.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分子间有间隔B

解析:B

A、香水挥发,是因为香水中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没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液氧与气态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

B.碳、硫、磷的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所以氧化反应就是化合反应

C.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D.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A

解析:A

A、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A正确。

B、碳、硫、磷的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但是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属于化合反应,B错误。

C、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C错误。

D、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是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故选:A。

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所示的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符号是CO

B.该元素原子的质量为58.93g

C.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7

D.该元素原子核带27个单位负电荷C

解析:C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该元素的符号是Co,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7,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7,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元素原子核带27个单位正电荷,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7.根据如图粒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同一种元素B.都是同一种粒子

C.都显电性D.都达到了稳定结构D

解析:D

A、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它们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此选项错误;

B、①质子数=原子序数,9号元素是氟元素,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故①是氟离子;②质子数=原子序数,10号元素是氖元素,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氖原子;③质子数=原子序数,11号元素是钠元素,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表示钠离子,故它们是不同种粒子,此选项错误;

C、由B可知,①③是离子,离子都带有电荷,①③显电性;②是原子,不显电性,此选项错误;

D、最外层是8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结构,①②③都达到了稳定结构,此选项正确。

故选D。

8.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铜

B.金刚石

C.氨

D.硫酸铜C

A、铜是金属,由铜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氨是由氨气分子构成,符合题意;

D、硫酸铜是由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A.①②两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B.只有③④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③④都属于阴离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种粒子D

解析:D

A、最外层电子个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①中只有一个电子层,该电子层上有两个电子,已达到稳定结构,②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所以①②两种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此选项错误;

B、③④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已达到稳定结构,①中只有一个电子层,该电子层上有两个电子,已达到稳定结构,具有稳定结构的是①③④;此选项错误;

C、③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④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此选项错误;

D、②③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种粒子,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0.A原于与B原子的质量比为a:b,而碳12原子与B原子的质量比为c:d,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ad/bc

B.bc/12ad

C.12ac/bd

D.ad/12ac A

解析:A

根据题给信息,碳−12原子质量为:B原子的质量×c

d

,由于A原于与B原子的质量比为

a:b,所以A原于质量为:B原子的质量×a

b

,相对原子质量=1

×

12

原子质量

一种碳原子质量

所以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ad

bc

,故选A。

11.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离子,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B.m=n+x

C.m=n-x

D.m=x-n D

解析:D

R n-离子是R原子得到n个电子形成的,R n-离子核外有x个电子,所以R原子中的电子数为x-n,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所以m=x-n,故选D。

12.下列是一些对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一一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

C.用水银体温针测量体温一一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增大

D.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一一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情况下间隔减小C

解析:C

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B.酒精 + 氧气−−→水+ 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

C.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D

解析:D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积累。

A、氯化氢(HCl)由氯化氢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酒精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物不是一种,所以不是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特点“一变二不变”,即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可采用排除法。

14.“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糖水是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分子;②水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③电解水属于化学反应——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④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⑤氧气和臭氧(O3)的质量相同——所含分子数目相同;⑥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④⑤⑥C

解析:C

①糖水是混合物是因为糖水中含有不同种分子,正确;

②水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的体积没有发生改变,错误;

③电解水属于化学反应,是因为水分子分解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变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变成氧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正确;

④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正确;

⑤氧气和臭氧(O3)的质量相同,由于臭氧分子的质量大于氧分子,故所含分子数目不同,错误;

⑥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故选C。

15.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该粒子有12个质子

B.该粒子第一层的2个电子能量最高

C.该粒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氦元素相似A

解析:A

A、由图可知该粒子有12个质子,A正确。

B、该粒子最外层的2个电子能量最高,B错误。

C、该粒子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易失去两个电子,C错误。

D、该元素易失去电子,氦元素化学性质稳定,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氦元素不相似,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6.下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其中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填元素符号)

(2)若③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则x=_____;其所代表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周期。Ar12三

解析:Ar12三

(1)稳定结构是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氦是达到2),其中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③,核外电子数为10,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质子数为10的元素符号是Ar。(2)若③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则最外层失去了2个电子,x=2+8+2=12,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该原子有3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

17.如图为工业制取氢气的微观示意图。

(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空气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工业制取氧气是利用了液态氮和液态氢的__________不同。

(3)将空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空气的微观过程是______________。

(4)分别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写出氮气和氧气的相同点宏观______________、微观

______________,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例如______________,二者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21混合物沸点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都是气体都是由分子构成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分子构成不同

解析:21%混合物沸点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都是气体都是由分子构成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分子构成不同

(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2)工业制取氧气是利用了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

(3)根据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空气含有氮分子和氧分子,是一种混合物;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氮分子、氧分子并没有发生改变,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4)宏观上氮气和氧气都是气体,微观上,氮气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例如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二者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分

子构成不同。

18.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一中锶原子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锶元素属于__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图二中的粒子共表示_______种元素,其中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__(填序号)。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则④表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第____________周期。

(3)图二中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填“得”或“失”)电子形成_____________离子(填“阴”或“阳”)。金属4③三6得阴

解析:金属4③三6得阴

(1)元素周期表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锶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8,锶带“金”字旁,锶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2)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图二中的粒子共有4种质子数,共表示4种元素;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中表示阳离子的是③。

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④表示的元素是硫元素,硫元素核外电子层数为3,在周期表中排在第三周期。

(3)图二中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1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

1H2He

周期

第二

3Li4Be5B6C7N8O9F10Ne

周期

第三

11Na12Mg13Al①15P16S17Cl18Ar

周期

(2)X2- 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它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____周期。

(3)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和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变化规律,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__相同。

(4) 化学上用符号A

Z X 表示原子构成,其中X 代表元素符号,Z 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A 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b n+a X

和d m-c Y 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___

A b - a = d - c

B a - n = c + m

C a + n = c - m

D b - n = d + m 硅S 三最外层电子数B 解析:硅 S 三 最外层电子数 B

(1)①所示元素在铝元素后,为硅元素。

(2)X 2-与Ar 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6,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元素符号是S ,硫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3,它处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 (3)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已知题中这两个的电子层排布完全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目相同,分别是X 、Y 原子失去n 个电子、得到m 个电子得到的;X 、Y 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a 、c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分别是a 、c ;故a-n=c+m 。

A 、此项表示的X 、Y 离子的中子数相等,而XY 离子的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此项错误。

B 、此等式表示X 、Y 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符合题意,正确。

C 、此项等式表示XY 原子的电子数相等,故不正确。

D 、此项没有什么意义,故不正确,

故选:B 。

20.氧家族的“生长树”如图所示。

(1)图1树上的“果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①从组成上分析,它们都含有____元素。

②从物质类别上分析,它们都属于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图1树上有种“果子”为黑色固体,发生化合反应生成该“果子”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

(3)图2装置的A 瓶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证明B 瓶中的燃烧产物所用的试剂是__;进行C 瓶实验需要在铁丝下端绑一根火柴,其作用是___,小明在做该实验时,没有观察到预期的实验想象,请帮助他分析下其中的原因___。

(4)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产生氧气,其反应过程中各阶段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从中我们可得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氧或O 纯净物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硫+氧气二氧化硫澄清石灰水引燃铁丝氧气的量不足或铁丝表面有铁锈等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解析:氧或O 纯净物 铁+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澄清石灰水 引燃铁丝 氧气的量不足或铁丝表面有铁锈等 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1)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从组成上分析,它们都含有氧或O 元素。

②它们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从物质类别上分析,它们都属于纯净物。

(2)图1树上有种“果子”为黑色固体,该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发生化合反应生成该“果

子”的文字表达式是:铁+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 (3)图2装置的A 瓶中的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

→点燃二氧化硫;

B 瓶中的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所用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进行C 瓶实验需要在铁丝下端绑一根火柴,其作用是引燃铁丝,小明在做该实验时,没有观察到预期的实验想象,原因可能是氧气的量不足或铁丝表面有铁锈等。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21.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为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和铝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________。

A 表中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B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 g

C 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变成Al 3+

D 锗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E 铝原子最外层3个电子能量最高

②图中空白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是多少?________。

③小明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用R 表示)与铝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他的依

据应是什么________?CE31R 与Al 位于同一族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解析:CE 31 R 与Al 位于同一族,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①A 、表中元素不都是金属元素,硅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单位不是g ,故选项错误;

C 、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变成Al 3+,故选项正确;

D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锗原子中质子数等于32,相对原子质量为72.64,所以不等于中子数,故选项错误;

E 、铝原子最外层3个电子能量最高,最容易失去,故选项正确。

故选CE 。

②由图可知图中空白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比锗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少1,即为32-1=31,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小明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用R 表示)与铝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他的依据是:R 元素与铝元素位于同一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22.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9kg ,一种钛原子的质量为7.951×10-29kg ,则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保留整数);钛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2个电子,则其核内中子数为_____;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则等质量的金属钛和金属镁含有原子的数目关系:钛_____镁(填“>”或“=”或“<”)。26<

解析:26 <

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9kg ,一种钛原子的质量为7.951×10-29kg ,则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9297.951104811.9931012kg

kg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已知钛原子的原

子核外有22个电子,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又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其核内中子数为48-22=26;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8,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真实质量成正比,则等质量的金属钛和金属镁含有原子的数目关系:钛<镁。

23.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 kg ,一种铁原子的质量为b kg , 则该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用字母a 、b 表示)。12b/a 【分析】根据某原子的相对原子相对质量=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析:12b/a

【分析】

根据某原子的相对原子相对质量=1-12

⨯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

一个碳12原子质量 ,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a kg ,而铁原子的质量为b kg ,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Kg

12b 1

a aKg 12=⨯。

2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_____。O(或氧)水分子(或H2O)最外层电子数

解析:O(或氧)水分子(或H2O)最外层电子数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或氧);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因此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或H2O);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5.图①、②是钙元素、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碘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

(2)图B中x=_____。

(3)A、B、C、D中属于离子的是_____(填离子符号)。

(4)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

(5)A、B、C、D、E所示粒子共表示_____种元素(填数字)。8CE24

解析:8 CE 2 4

(1)根据碘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3。

(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2+x+2,x=8。

(3)A、B、C、D中属于离子的是C、E,C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氯离子;E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C和E 的离子符号分别是Cl-、Mg2+。

(4)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5)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B和E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

26.请用化学用语答题。

(1)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是_____;

(2)相对应的元素处于第一周期的粒子是_____;

(3)除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外,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粒子有_____。ABCEGAHDF

解析:ABCEG AH DF

(1)粒子具有多电子层时,最外层是8个电子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粒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该层有两个电子的结构也是相对稳定结构,根据题中各粒子结构示意图,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是:ABCEG 。

(2)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元素的周期数,根据题中各粒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是:AH ,故相对应的元素处于第一周期的粒子是:AH 。

(3)除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外,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粒子必须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根据题中各粒子结构示意图,符合题意的粒子中只有D 、F 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7,化学性质相似。故除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外,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粒子有:DF 。

三、解答题

27.化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今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高分五号卫星,它可通过对大气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等物理要素的监测,动态反映我国空气质量状况。

①温室效应主要是向空气中排放过多的_____导致的;

②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碳

C PM 2.5

D 臭氧

(2)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 2Te 3)/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 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中的Bi 2Te 3含有_____种元素;

②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最根本的区别是_____不同。

(3)“抖音”中有许多制作“大象牙膏“的有趣视频,其原理是过氧化氢溶液在碘化钾(KI )的催化作用下剧烈分解,释放出大量氧气,将发泡剂吹成大量泡沫,从容器口涌出。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

解析:二氧化碳 BCD 2 质子数 过氧化氢−−−→碘化钾 水+氧气或2H 2O 2KI 2H 2O+O 2↑ (1)①温室效应主要是向空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的;故填: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臭氧、和PM 2.5属于空气污染物;故填:BCD ;

(2)①由化学式可知,Bi 2Te 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故填:2;

②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最根本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填:质子数;

(3)过氧化氢溶液在碘化钾(KI )的催化作用下剧烈分解,释放出大量氧气,同时生成水;故填:过氧化氢−−−→碘化钾水+氧气或2H 2O 2KI 2H 2O+O 2↑。

28.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 = _________

(2)表中其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3)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____________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镁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_________

解析:氩 3 MgCl2

(1)根据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磷原子核外有15个电子,磷原子的核电荷数也为15;故答案为15;

(2)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氩元素;故答案为氩;

(3)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容易失去3个电子;故答案为3;

(4)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镁元素容易失去2个电子显+2价,氯元素得到1个电子显-1价,镁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MgCl2;故答案为MgCl2。

29.星期日爸爸带小凯参观了科技馆,其中“物质之妙”展区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A展示了金刚石的微观结构模型.构成金刚石的基本粒子是_____;

(2)B介绍了14C测年法.14C是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该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_____;

(3)C介绍了化学家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表中氟原子的质子数X为_____,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

②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上图中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_____;

③图中从左到右排列所遵循的一条变化规律是_____.

解析:碳原子 6 9 电子层数相同铍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1)A为展区中展示的金刚石的微观结构模型,构成金刚石的基本微粒是碳原子。

故填:碳原子;

(2)B介绍了14C测年法,14C是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该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6。

故填:6;

(3)①表中氟原子的质子数X为9,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②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铍;

③图中从左到右排列所遵循的一条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30.如下图分别是①水蒸气液化,②水通电分解,③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解释图①、图②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

(2)由图②、图③可得到: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____。

(3)由图③还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

解析:①是分子不变,分子间的间隔变了②是分子改变了,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原子个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解析】

本题考查了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和化学反应的实质。

(1)图①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而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是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①中分不变,分子间隔变小了,②中分子改变了,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3)由图②、图③可得到: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原子,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图②的分子数目增加、图③的分子数目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

(4)图③还可以看出该变化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测试) 学校:___________ 姓名:班级:得分: 一、单选题(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对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于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答案】C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单个的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则由阴阳离子共同保持其化学性质。 2.氧气在降温加压变成液态氧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B.分子质量变小C.分子体积变大D.分子运动速率变大 【答案】A 【解析】氧气由气态变成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的体积不变,分子运动速率很慢。故选A. 3.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离子能构成物质B.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D.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答案】C 【解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A错误;分子、原子间均有间隔,B错误;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C在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原子不能再分,D错误。故选C。 4、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氨气B.氯化钠C.镁D.金刚石 【答案】A 【解析】A、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A。 5.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

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2、打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是() A、氨分子的体积变大 B、氨分子中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C、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氨分子转变为氮分子和氢分子 3、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已知锰原子的质 子数为25,相对原子质量为55,则锰原子的电子数为() A、25 B、30 C、55 D、80 4、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通常由质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的体积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的质量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6、(2015安徽)钒被誉为“合金的维生素”,钒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 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7、下列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③属于同种元素 B、①和④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C、②和③化学性质相似 D、①和②表示的是阳离子

8、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纯净物的图是() 9、(2015?泸州)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下表列出的是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部分信息未列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电子数 10、下列关于“决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决定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是——核电荷数 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决定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 D.决定元素和原子种类的是——电子数 11.根据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A. B. C. D. 12、“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其主要任务之一是探测月球上的氦(He-3),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每一百吨氦(He-3)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下列关于氦(He-3)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天津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H2O B.H2C.O D.2H A 解析:A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故选A。 2.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仍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B.证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证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C 解析:C A、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能说明反应生成了水。错误; B、铁丝熔点高且在空气中加热产生红热,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错误; C、红磷燃烧生成固态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能够测定氧气含量。正确; D、蒸馏水遇酚酞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错误; 故选C。

3.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镁、锰、锌B.铝、银、汞C.氖、钠、硅D.氯、钙、铜D 解析:D A、镁、锰、锌元素符号分别为Mg、Mn、Zn,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A错误。 B、铝、银、汞元素符号分别为Al、Ag、Hg,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B错误。 C、氖、钠、硅元素符号分别为Ne、Na、Si,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C错误。 D、氯、钙、铜元素符号分别为Cl、Ca、Cu,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D。 4.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香水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 C.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分子间有间隔B 解析:B A、香水挥发,是因为香水中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没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液氧与气态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 B.碳、硫、磷的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所以氧化反应就是化合反应 C.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D.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A 解析:A A、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A正确。 B、碳、硫、磷的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但是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属于化合反应,B错误。 C、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C错误。 D、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是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故选:A。 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所示的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练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Al B.Fe C.O D.Si 2. 海水是重要的资源,每千克海水中约含有钠10.62g、镁1.28g、钙0.40g等。这里的“钠、镁、钙”指的是() A.原子B.纯净物C.元素D.分子 3.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Na B.N2 C.O D.C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 D.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原子 5. 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错误的是() A.只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阳离子D.氯化钠由Na+与Cl-构成 6.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核外电子数为92 C.核电荷数为92 D.相对原子质量为143 7.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8.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 B.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 C.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 D.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9.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③是不同种元素 B.②③两种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④表示的是离子 10.下图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钙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核内有20个质子 B.相对原子质量是40.08 C.属于非金属元素 D.在化学反应中,钙原子易失去两个电子 11.根据下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和硫元素属于同一周期 B.镁离子核内有12个质子 C.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 D.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 二、填空简答题(共46分) 12.(10分)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1)用下列粒子的序号填空。 ①2N ②Cl-③H2④ 表示分子的是, 表示离子的是, 表示金属原子的是。 (2)用相应的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2个铝原子:,镁离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含答案)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液氮可用于制冷。在氮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下列微观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间间隔变大B.分子的质量变大 C.分子的数目增多D.分子的种类改变 2、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落叶纷纷D.冬季,雪花飘飘 3、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硫原子B.氧原子 C.氧分子D.二氧化硫分子 4、稀土号称工业维生素,被广泛应用在航天、军事、国防以及新材料合成等方面,铈(Ce)是稀土元素中丰度最高的。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铈属于金属元素 B.铈的原子序数是58 C.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 D.在化学反应中,铈原子一般得到电子 5、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金属元素离子的是() 6、下列现象或事实,其中解释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会更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7、热播电影《流浪地球2》聚焦月球,月球上含有丰富的核能原料He-3(3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关于He-3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中有1个质子B.原子中有2个中子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 D.与He-4属于同种元素8、氯元素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胃液中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如图是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B.核外共有3个电子层C.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D.第2层上的电子数为8 9、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模型 B.微粒性质模型 C.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关系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10、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离子不可能再变成原子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答案解析)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X、Y、M均是已形成稳定结构离子 B.粒子Y若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 C.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D.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剩余的固体是纯净物; ②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2O; ③蒸馏水不宜养鱼,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氧分子; ④铪、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核内质子数目不同 ⑤已知M2-核外有x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该粒子含有的中子数为a-x+2; ⑥质量相同的Na、Mg、Al、Ca四种金属,含原子数最少的是Mg。 A.①②B.③④C.③④⑤D.③⑤⑥ 3.已知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又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由此得出结论:在二氧化硫分子中,①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②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③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④质子数等于中子数。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类似的实验,实验如图,关于这两个实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都可测定出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中的五分之一 B.波义耳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火炉中的火元素进入到汞中 C.拉瓦锡的实验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D.拉瓦锡的实验,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 5.关于如图所示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说法组合是() ①该实验用到了对比的方法 ②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③该实验能证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④片刻后可观察到试管A中溶液变红 ⑤加热后氨分子的能量升高 ⑥加热后氨分子的质量变小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6.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7.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香水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 C.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分子间有间隔 8.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符号能表示阳离子的是() A. N2 B. H C. Na+ D. Cl﹣ 2.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A. 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 B.打开盛装酒的瓶盖,能闻到酒精的气味 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 D.加热氧化汞得到银白色的汞和氧气 3.2019年4月14日,科学家约翰•帕特森向人们展 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原子手表,它内置了一个芯 片级的铯原子钟,每1000年仅有1秒的误差。已知 这种铯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5,相对原子质量为133, 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A. 188 B. 78 C. 55 D. 23 4.图示为R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x为11 B.决定R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 C. R易失电子 D. R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R- 5.镉属于重金属,会危害人体健康。2019年5月16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公布的结果显示,抽检大米四成镉超标。这里的镉可理解为() A.镉元素 B.镉单质 C.镉离子D.镉原子 6.下列现象中,能充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春天,冰雪开始融化 B.气体热胀冷缩 C.真金不怕火烧 D.墙内开花墙外香 7.紫薯中含有被誉为“抗癌大王”的硒元素。已知

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中子数为44,则硒原子的 核外电子数为() A.10 B.44 C.34 D. 78 8.某粒子由12个质子、11个中子和12个电子构成, 该粒子是() A.以下都有可能 B.原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9.金秋的瘦西湖万花园中,百花怒放,香气扑鼻。 下列观点可以用来解释花香的是()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间有 间隙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0.根据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 是() A.化学性质较稳定 B.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C.该原子有三个电子层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及答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3 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 3 单元检测试题 (测试时间50分钟,满分70分)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原子不带电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D.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2.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60B.O2C.H D.C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C.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4.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5.分析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A.都属于阳离子B.都属于阴离子C.属于一种原子D.属于一种元素 6.学会分析,寻找规律是学好化学的方法之一。分析NaCl、X、HClO、KClO3、KClO4的排列顺序规律, 可知X代表的物质是() A、HCl B、Ca(ClO)2 C、Cl2 D、Cl2O 7. 如图是四位同学对某化学式意义的描述,他们描述的化学式是() A.CO B. O2 C. Ne D. H2O 8、海水是重要的资源,每千克海水中约含有钠10.62 g、镁1.28 g、钙0.40 g等。这里的“钠、镁、钙”指的是() 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 9. “3·15晚会”曝光河南双汇火腿“瘦肉精”事件(“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6H19OCl3N2)。下列有关“瘦 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瘦肉精”由12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3个氯原子、2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瘦肉精”属于氧化物 C.该瘦肉精由碳、氢、氯、氮、氧五种元素组成D.“瘦肉精”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0分)[ID:131853]关于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中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 A.2个氧原子B.1个氧分子C.氧元素D.氧气 2.(0分)[ID:131844]以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 D.和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0分)[ID:131831]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铁B.硅C.氯化钠D.二氧化碳 4.(0分)[ID:131826]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5.(0分)[ID:131812]根据如图粒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同一种元素B.都是同一种粒子 C.都显电性D.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6.(0分)[ID:131809]如图所示的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B.硫属于金属元素 C.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 D.一个硫原子有16个质子 7.(0分)[ID:131771]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8.(0分)[ID:131769]从下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9.(0分)[ID:131763]如图是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硫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6个电子 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 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 10.(0分)[ID:131762]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该粒子有12个质子 B.该粒子第一层的2个电子能量最高 C.该粒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该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氦元素相似 11.(0分)[ID:131759]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人教版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里得到氮气、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2、氧气在降温加压变成液态氧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B.分子质量变小 C.分子体积变大D.分子运动速率变大 3、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 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4、夏天是槐树开花的季节,站在槐树下,就能闻到阵阵的花香,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体积很小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镓元素的单质是半导体材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从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X=31 B.镓属于非金属元素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 D.镓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6、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构成。今有一粒子,其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该粒子是() A.原子 B.阳离子 C.阴离子 D.分子 7、于下列微粒构意图,有关法正确的是() A.①③表示原子B.①②③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 C.②④元素在同一周期D.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8、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A.混合物 B.纯净物 C.单质 D.氧化物 9、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O2 B.Mg C.H D.N 10、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是() 11、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学观点的是( )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 C.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破裂 D.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1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及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 B.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就在于分子大,原子小 C.原子、分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50 mL的水和50 mL的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 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整理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B.食盐溶解在水中 C.食盐和蔗糖混合均匀 D.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H2O B.O2C.CO2D.H2O2 3.氚也是一种氢原子,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如图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A.A B.B C.C D.D 4.下到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C.气体可以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N5﹣等微粒。已知N为7号元素,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5﹣是一种单质 B.1个N5﹣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C.1个N5﹣中共含有35个质子D.1个N5﹣中共含有35个电子 6.“富硒茶”能补充微量的硒,这里的“硒”指的是() A.原子B.分子C.单质D.元素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氮元素B.氧元素C.硅元素D.铝元素 8.下列元素符号正确的是() A.金aU B.锰Mn C.氦he D.银AG 9.某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为1,则此元素() A.一定是非金属元素B.一定是金属元素 C.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D.无法确定

10.砷化镓(GaAs)是一种“LED”绿色节能光源材料,镓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31 C.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31 D.1个镓原子的质量为69.72g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测得某溶液中仅含Cu2+、K+、SO42﹣、Cl﹣四种离子且阳离子的数量比为Cu2+:K+=3:4,则SO42﹣:Cl﹣的比值可能是() A.3:2 B.1:3 C.1:8 D.2:5 12.已知一个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推断它的() A.质子数B.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C.中子数D.元素的种类 1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能再分,原于不能再分 B.原子一定由质子、电子构成的 C.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D.分子、原子都能保持所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 14.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A.质子数B.中子数 C.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15.下列元素符号中,书写正确的是() A.Mn B.CA C.al D.Hg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有下列现象:①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比干冰体积大;②一氧化碳可以用作燃料,而二氧化碳可以用作灭火剂;③漫步在花园里可以闻到花香;④1个氢气分子质量为3.34×10﹣27kg.请把上述现象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微粒之间有空隙. (3)微粒的质量很小.(4)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 17.在下列空格里,用“元素、原子、分子或离子”填空: (1)水是由氧、氢两种组成的; (2)带电的原子叫; (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D.一个OH- 有9个电子B 解析:B A、中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为氯离子,说法错误; B、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说法正确; C、分子和原子质量不能比较大小,可以说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说法错误; D、一个OH-有10个电子,因为其有9个质子,且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说法错误; 故选:B。 2.下列图示的各物质(或元素)相对含量错误的是() A.地壳中的元素分布 B.空气的组成

C.人体中的元素分布 D.海水中的元素分布B 解析:B A、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硅、铝、铁,正确; B、空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图中气体的比例明显不符合实际,错误; C 、人体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碳、氢、氮等,碳、氧、氮、氢合计约占了96%,正确; D、海水中的前四种元素是氧、氢、氯、钠,正确; 故选B。 3.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关于时针所对应的元素说法中,错误的是 A.2:00对应的元素极难形成化合物 B.7:00对应元素的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C.11: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Na+ D.9:00与12:00对应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MgF D 解析:D A、2:00对应的元素是氦元素,只有一个电子层,电子数为2,化学性质很稳定,极难形成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7:00对应元素是氮元素,其单质是氮气,由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11:00对应元素是钠元素,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不符合题意; D、9:00对应元素是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F-,12:00对应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练习(答案解析)(3)

一、选择题 等微粒。则1.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N- 5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N- 是一种单质 5 B.1个N- 中有5个氮原子核 5 C.1个N- 中共含有35个中子 5 D.1个N- 中共含有34个电子B 5 解析:B A、N- 是一种阴离子,不符合题意; 5 B、1个N- 中有5个氮原子,故有5个氮原子核,符合题意; 5 C、没有信息能提供氮原子的中子数,故不能确定N- 中含有的中子数,不符合题意; 5 D、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N- 是N5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微粒,所以1个N-5中共含有 5 7×5+1=36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关于时针所对应的元素说法中,错误的是 A.2:00对应的元素极难形成化合物 B.7:00对应元素的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C.11: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Na+ D.9:00与12:00对应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MgF D 解析:D A、2:00对应的元素是氦元素,只有一个电子层,电子数为2,化学性质很稳定,极难形成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7:00对应元素是氮元素,其单质是氮气,由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11:00对应元素是钠元素,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不符合题意; D、9:00对应元素是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F-,12:00对应元素是镁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Mg2+,故两者易形成得化合物为MgF2,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就变成稀有气体元素氖的原子 B.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就变成了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 C.两种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B 解析:B A、原子失去电子后原子核没有变化,故质子数不会变化,所以原子的种类就不会变化;错误; B、氩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而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核外也有18个电子,故会变成了和氩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正确; C、两种粒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相同,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例如氖原子和钠离子,只能说都比较稳定,但化学性质不可能相同;错误;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元素,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氢原子;错误; 故选:B。 4.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和原子都不带电,所以不带电的微粒都是分子和原子 B.H2O和的H2O2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任何情况下不能再分 D.O2-、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所以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B 解析:B A、分子和原子都不带电,但不带电的微粒除了分子、原子还可以是中子等,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不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错误; D、离子如锂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是8,错误; 故选B。 5.我国成功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采用了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铷元素和氢元素本质的区别在于()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A 解析:A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A。 6.对于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③④C 解析:C ①1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Fe2+,失去3个电子形成Fe3+,它们的核电荷数没有发生改变,故它们的核电荷数相同,①说法正确;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习题(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 1.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A.B. C.D. C 解析:C A、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核外电子数为10,故表示的是氖原子,故A错误; B、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1,故表示的是钠原子,故B错误; C、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18,故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故该图表示的是硫离子,故C正确; D、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7,故表示的是氯原子,故D错误。 故选C。 2.如图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B.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C.碘原子的中子数为53D.碘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 解析:B 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此选项错误; B、碘的原子序数是53,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此选项正确; C、原子中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此选项错误; D、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 故选B。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错误 ..的是 A.空气液化——分子间间隔改变 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C.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B 解析:B A、空气液化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小的缘故,故解释正确; B、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高时间隔变大,温度低时间隔变小的缘故,故解释错误; C、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解释正确。 D、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是体现的碘分子的性质,故解释正确。 故选:B。 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电子数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D.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D 解析:D A、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因此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选项A错误; B、元素的原子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因此体现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选项B错误;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因此原子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选项C错误; D、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带一定电荷后形成的,因此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选项D 正确。 故选:D。 5.我国成功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采用了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铷元素和氢元素本质的区别在于()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A 解析:A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A。 6.下列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以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 D.和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 解析:D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是因为消毒液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消毒液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镁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2.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类似的实验,实验如图,关于这两个实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都可测定出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中的五分之一 B.波义耳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火炉中的火元素进入到汞中 C.拉瓦锡的实验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D.拉瓦锡的实验,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D 解析:D A、波义尔实验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不能测定出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中的五分之一,此选项错误; B、波义耳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不断进入容器中,此选项错误; C、拉瓦锡的实验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是氧化汞,氧化汞由分子构成,此选项错误; D、拉瓦锡的实验,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是因为氧气完全反应后液面不再变化,此选项正确。 故选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B.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C.金属元素有正化合价,因此非金属元素一定没有正化合价 D.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原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D 解析:D A、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是原子或离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如氢原子没有中子,选项说法错误。 C、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显正价的不都是金属元素,例如在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正价,就不是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原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例如氖原子,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4.宜昌磷矿资源丰富。已知一个磷原子核内含有15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31,则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8B.15C.16D.31B 解析:B

天津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0分)[ID:131844]以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 D.和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0分)[ID:131827]宜昌磷矿资源丰富。已知一个磷原子核内含有15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31,则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8B.15C.16D.31 3.(0分)[ID:131813]下列物质中肯定为纯净物的是 A.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C.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洁净的空气 4.(0分)[ID:13180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动植物的呼吸、金属锈蚀都是氧化反应 B.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水,并在通风橱内进行 C.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为道尔顿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食品包装中充氮气可以防腐 5.(0分)[ID:131801]座式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以上。使用时,向预热盘中注入酒精并点燃,待灯壶内酒精受热气化从喷口喷出时,预热盘内燃着的火焰就会将喷出的酒精蒸气点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注入酒精的过程中能闻到刺激性气味,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预热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 C.燃烧过程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D.受热气化过程中,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6.(0分)[ID:131792]对于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③④ 7.(0分)[ID:13178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阶段练习(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关于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中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 A .2个氧原子 B .1个氧分子 C .氧元素 D .氧气A 解析: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可能含有其他分子、元素、物质,因此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都含有2个氧原子。 故选:A 。 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 10-26kg.现有27g 金属铝,则这些金属铝中含有铝原子的个数有 A .5.02× 1025 B .6.02×1023 C .6.02×1026 D .5.02×1022B 解析:B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可知,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碳的相对原子质 量是12,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 。设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x ,-261.99312=27×10kg x ,27g 金属铝中含有铝原子的个数为:-323 -262710kg 6.021027 1.99310kg 12 ⨯≈⨯⨯⨯ ,故选B 。 3.以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C .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 D .和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 解析:D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A 、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是因为消毒液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消毒液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 、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 、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