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收稿日期:2003-05-24.

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资助课题(01JA 790013).

作者简介:李新民(1945-),男,湖北武汉人,教授,编审,主要从事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

 文章编号:1000-1190(2003)03-0433-03●研究简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李新民1,2,敖荣军1,刘仁忠3,刘 明1,何百根1,陈丽媛1,常 旭1

(1.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武汉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武汉430079;

3.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430079)

关键词:生态环境;南水北调中线;汉江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图分类号:X 24;T V 213

文献标识码:A

1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汉江是万里长江最长的支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大于黄河,其上游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区,数年后贮存于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将流入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华北水资源缺乏地区的城市与农村,实现跨流域调水的宏伟蓝图.

南水北调是实现我国北方广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1]

,是涉及地域广、施工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巨型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我国领导人和专家学者明确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必须重视和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较缺乏的国家之一,受季风气候影响又使得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严重的洪涝险情和大范围的干旱灾害经常出现,20世纪90年代黄河几乎年年发生断流的窘况给世人以警示.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经济发展的基础将更加依赖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大型水资源利用工程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4,5].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禹治水是先民们成功开发利用水资源、极大改善生存环境、推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神化经典.秦蜀太守李冰父子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造福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人民;汉江流域的汉中、南阳、蛮河灌区工程也是古代的著名工程[6].历朝历代都把治河治江作为大事来办.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整治江河湖海等众多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

国民经济发展.继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之后,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也已经或即将动工.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来讲,做好整个流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是应当的,也是必需的.如果以生态环境受到某些破坏为代价来进行南水北调,那肯定是与这项造福千秋万代宏伟工程要达到的目的相违背的.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汉江上游地区,尽管现在水质状况较为良好,但是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佳.汉江上游及其支流所在地区秦巴山区,土地资源稀缺,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困难.此次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将淹没更多宝贵的耕地,将迁移约30万人口,可能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造福于我国南北方广大地区人民的宏伟工程,应当也必须使水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以从根本上确保提供清洁的水源,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利用最基本的保障条件.

另一方面,汉江流域也是我国长江经济带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汉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使汉江上游水源地区良性发展,也要使受到调水影响的汉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大发展.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增加库容后,汉江水资源将得到更好的调节,这无疑有利于大水年份汉江中下游乃至长江中游的洪水防治,即防洪作用增强了.但在向北方调水时,也必然改变其发电、供水等方面的功能,对汉江流域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规划中的“引江济汉”等对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的

第37卷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37N o.32003年9月JO U RN A L OF CEN T RA L CHIN A N OR M A L U N IV ER SIT Y (N at.Sci.)Sept.2003

一系列补偿工程,也就是要尽力保护好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促进汉江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水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1)移民安置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区淹没范围涉及湖北省丹江口市、郧县、十堰市、郧西县和河南省淅川县5个县市,包括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返迁人员在内计移民约达30万人,除部分迁出汉江流域外,在汉江中上游地区将安置大量移民,建设移民新区.

(2)水库库区.一是随着汉江上游及支流水位上升,受库水位浸泡影响,会发生库岸崩塌、山体滑坡等灾害;二是水库蓄水增加后压力加大,可能增加引发地震的频次、加大地震的级别;三是水库库容增加后改变回水区域,造成库尾新的泥沙淤积带;四是水库进出口的水文情势变化后,水库形成新的生态环境状况.

(3)工程施工区.包括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总干渠工程、补偿工程、各配套与改建工程等,涉及征地拆迁、土石开采、材料运输、建筑施工、“三废”排放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4)汉江中下游区.中线调水将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减少来水量,降低河道水位,改变河道冲淤状况,这样必然会影响汉江中下游的城市供水、农业灌溉、航运交通,减小河流冲污自净能力.

2.2须大力进行整治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汉江上游是长江流域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域,各地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4%~52%[7],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强度及以上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汉江中游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山丘陡峭、岩层松散、暴雨集中特别是毁林毁草、陡坡开荒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虽经多年拨专款进行治理,但水土流失的状况仍很严重;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经常发生,而面蚀和沟蚀等水力侵蚀更在山区丘陵坡地普遍存在.

(2)水旱灾害.汉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很大,水旱灾害频繁.鄂北岗地被称为“旱包子”,而下游区域又是著名的“水袋子”.汉江丹江口1935年最大洪峰流量达5×104m3/s,而20世纪下半叶汉江最小流量仅为1935年最大洪峰流量的1/300;丹江口水库1995年入库水量为1983年的28.5%.在最近的10余年中,汉江流域曾连续少雨干旱;而狂暴的洪水灾害,又极大地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8,9].

(3)环境污染.水体、土壤、大气污染往往会汇集于低洼的江河湖库水域.汉江水域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有毒矿物质,而人为因素点源污染有工矿及城市废(污)水,农药残毒及化肥施用过量产生面源污染[10];汉江下游近10余年来多次发生“水华”现象.

3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移民安置可借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工作的经验,大力进行移民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导和人才培训,积极发展小城镇或集约式经营点,扶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特色行业和产品,真正使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11].

对水旱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流域水资源开发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可结合工程项目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提高防治标准,制定防灾预案,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预报.

在各项工程开发施工中注意环境保护,并尽可能地将施工后的生态建设纳入施工工程中.对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和开发项目应慎密考虑,注重区域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

3.2因地制宜,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汉江流域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就必须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在水土流失的山地和丘陵区,严格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不断增加林草覆盖率,加强控制小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逐步形成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在国家拨专款治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各地植树造林种草的积极性,既绿化山丘又促进林草产品发展,对已初步取得的成果应总结和推广,使生态林业、生态农业能取得成效.

在大力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是必然的选择.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对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工矿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各类工矿企业的废水废气,必须达到排放标准;城镇要兴建污水和垃圾处理场;大力鼓励环保企业和绿色产品的发展.严格控制全流域的点源和面

43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

源污染.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和汉江中下游河段,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和区划.采取先进技术和通信手段,实施生态环境的监测监控.大力提高管理水平,落实责任制.探索区域性生态环境管理的新思路,如以经济手段来保护水环境,完善排污费(税)征收制度、分不同区域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在行政管理方面,可建立湖北、河南特批的丹江口水库库区管理局,管辖区内的县市区.可应用立法手段,保证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连续进行[12].可成立丹江口水库水源区“青山绿水”长治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3],集中各方面力量投入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

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 韩振军.温家宝考察南水北调中线[N].人民日报,2002-05-

13(2).

[3] 刘昌明.实施南水北调要密切关注生态[N].光明日报,

2002-04-19(B1).[4] Cock lin C,Blunden G.Sus tainability,w ater resources and

r egulation[J].Geoforum,1998,29(1):51~63.

[5] Green G P,Hamilton R.W ater allocation,transfer s and

conservation:links betw een policy and h ydrology[J].Int J W at Resou r Develop,2000,16(2):197~208.

[6]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M].北京:水利电力

出版社,1985.

[7] 蔡述明,陈国阶.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综

合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 李新民,余刚鹏,刘 明,等.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

用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李新民,何百根,刘 明,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长江中游

地区水资源优化利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6(2):237~239.

[10] 尹魁浩,袁弘任,阮 娅,等.丹江口水库水质要素变化特征

及其相互关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1):75~

81.

[11] 陈丽媛,李新民,何百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

民迁建问题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2):10~

12.

[12] 徐元明.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综述[J].人民长

江,1997,28(3):11~13.

[13] 肖国金.关于加快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

程的若干建议.人民长江,1997,28(3):32~34.

Middle Route Project of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Hanjiang Basin LI Xin-min1,2,AO Rong-jun1,LIU Ren-zho ng3,

LIU M ing1,HE Bai-gen1,CHEN Li-y uan1,CHANG Xu1

(1.Depar tment of G eog r aphy,Centra l China N or mal U niver sity,W uhan430079;

2.Edito rial Depar tment of Jo ur nal,Cent ral China N or mal U niver sity,Wuhan430079;

3.Co lleg e of Po litics and L aw,Centr al China N o rmal U niv ersit y,W uhan430079)

Abstract:T his article consider 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Middle Ro ute Pro ject of So uth-North Water T ransfer,importance must be attached to the ecolog 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headw ater area——Hanjiang Basin.It discusses not only the emigration reg ion,the reservoir area,the project co nstr uction and the problem arised from w 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the ecolo 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but also the soil and w a-ter er osion,the flo od and dro ug ht,the pollutio n and the ecolog ical enviro nm ent in the whole drainage basin.It also puts forw 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bout the ecological en-v ir onm ent protection in the drainage basin.

Key words:ecolog ical env ir onm ent;M iddle Route Pr oject of So uth-North Water T rans-fer;Hanjiang Basin;w ater reso urces utilizatio n 435

 

第3期李新民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

养殖业对陕南汉江流域水污染不容忽视 汉中、安康两市地处我国地理中央地带,秦岭屏障其北,巴山横亘其南,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是抗御西北地区沙尘暴、荒漠化南下东移的重要屏障,也是遏制西南酸雨北上东进的天然防线,在我国生态环境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陕南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保护地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汉江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陕、鄂、豫、冀、京、津的1.2亿人口和2.2亿亩耕地的用水,关系到国家的环境安全。 1. 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 1.1 汉江干流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近年环境状况监测结果表明: ①汉江干流从上游至下游污染浓度普遍上升,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②汉中、安康等段主要水质指标已接近水环境质量临界值; ③汉江中下游段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其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 1.2 汉江流域污染源调查 1.2.1 点源调查 随着经济发展和沿江城镇化规模的扩大,排入汉江的废水总量逐年递增,“一控双达标”工作的实施,虽然使汉江流域各段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的消减,但汉江流域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这些废水基本上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江,导致汉江中下游水质明显呈恶化趋

势。 1.2.2 面源调查 相对来说,点源的污染比较容易监测,而面源污染由于涉及范围广,无法简单定量描述。但是面源也是造成汉江污染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面源之一就是农业,汉江沿岸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汉江,造成汉江中各污染物超标。面源污染源包括农村生活污染源、农业地表径流、分散养殖、水产养殖、船舶航运污染、大气降水污染源。经计算,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入河量为COD 30369.2 t/a,NH3-N 6074.0 t/a (表1) 。 表1 汉江流域主要污染源水污染物入河量( 吨 /年) 污染物入河量 污染源分类 COD NH3-N 工业污染源62259.33158.5 点源 城镇生活污染源77998.49518.3 小计140257.712676.8 农村生活污水7249.51676.4 农业地表径流78177.116170.8 面源 畜禽养殖30369.26074.0 水产养殖4952.22252.6 小计120748.026173.8总计261005.738850.6 (引自石应、古佩、曹俊等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及污染源调查(环境科学导刊),2011,30(5):42-44页) 1.3 污染源 从污染源来看,汉江流域年COD 入河量达到26.10 万t,氨氮达到3.86 万t。在各类污染源中,COD 入河量最大的是农业地表径流,其次是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再次是畜禽养殖;而NH3-N入河量最大的是农业地表径流,其次是城镇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面源污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模板】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工作大纲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8年7月 一、编制规划的重要意义 (3) (一)............................................... 重点地区中小河流存在的突出问题3(二)...................................................................... 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4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4) (一)................................................................................................. 指导思想4(二)................................................................................................. 规划原则5三、规划目标与任务 . (5) (一)................................................................................................. 规划范围7(二)................................................................................................. 规划重点7(三)................................................................................................. 总体要求8五、规划主要工作内容 (9) (一)分析中小河流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二)确走近期治理重点 (9) (三)筛选确走建设项目 (10)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为推进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资源配置,综合开发治理,带动汉江沿江经济带进展”的决策部署,在水利、国土、农业、林业、财政、农村建设等6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畴要紧包括汉江流域自丹江口水库以下至汉江与长江交汇口河段干流与支流(湖北境内)沿线的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荆州市、孝感市和武汉市等11个市(林区)所辖的34个县(市、区)(详见《汉江流域中下游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目标》,附后)。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与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地跨东经10 9°56′~114°17′、北纬29°38'~32°58′之间,全长652公里,集水面积469万平方公里。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量丰沛、良种优质,历来是我省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地处中原腹地,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航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为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 2.农产品生产丰富,农业基础较好。2009年,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增加值占全省42%,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426%,粮食总产量占全省571%,棉花总产量占全省629%,畜禽总产量占全省49%,淡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60%,是我省名副事实上的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农业资源“富集区”。同时,又是全省进展现代农业的“先导区”。2009年,区域内机械总动力156681万千瓦,占全省56%,实际机耕面积达到其耕地总面积的21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其耕地面积的757%、566%、53%。 3.县域经济相对发达,是我省重要的经济走廊。改革开放以来,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进入较快进展时期,汽车、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电子、轻纺、食品等工业蓬勃进展,是我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是我省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有6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81家,占全省388%。 4.人才和科教资源雄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我省作为科教大省,各类技术人才众多,在农业科教人才、技术推广、培训教育等方面独具优势。区域内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现有各类农业协会2518个,建立健全了市、县、

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

《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概要 一、流域概况 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有两源,西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源第二松花江(简称二松,下同)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两江在三岔河汇合后称松花江(简称松干,下同),东流到同江注入黑龙江。嫩江河长1370km,二松河长958km,松干河长939km。松花江流域跨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四省区,流域面积55.68万km2,其中嫩江29.70万km2,二松7.34万km2,松干18.64万km2。本次规划还包括与本流域有水利联系的三江平原完达山以北(以下简称三江平原)的4.38万km2,故本次规划的总面积为60.06万km2,称松花江流域规划区。松花江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在1万km2以上的支流有16条。松花江流域西部为大兴安岭,北部为小兴安岭,东部和东南部为完达山脉和长白山脉,西南部的丘陵地带是松花江与辽河的分水岭,中部为主要农业区,也是工农各业最发达地区。流域内山区占42.7%,丘陵区占29.1%,平原占27.4%,其它占0.8%。松花江流域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点十分明显,冬季严寒漫长,夏秋降雨集中,春季干燥多风。年内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变化在5℃~-3℃间,7月绝对最高气温为40.6℃,1月绝对最低气温-47.3℃。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一般500mm上下,东南山区达700~900mm,而西北部的干旱地区仅400mm左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占全年的50%以上,又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之比为3倍左右,且有连续数年多水或少水的交替现象。全年日照时数2200~3000h。无霜期100~150d。规划区地表水资源量776.7亿m3;平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分别为198.5亿m3、131.4亿m3,其中三江平原分别为24亿m3、14.6亿m3。松花江流域春季风大雨少蒸发多,常发生春旱;夏秋雨量集中,常发生洪涝。60年代中期以前以洪涝为主,平均2年一涝,间有旱灾;60年代中期以后以旱为主,10年4旱2涝;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丰水期,洪涝又频繁发生。据统计,松花江的年均洪涝灾害耕地约900万亩。干旱也很严重,据黑龙江省统计年均旱灾耕地达404万亩。松花江流域有丰富的林业和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铜、铅、锌、钨等。规划区内有县旗84个,有大小城市24座,其中主要城市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牡丹江、伊春、乌兰浩特,和长春、吉林、白城,以及最近设立的松原市(即原扶余市和前郭县)。据1988年统计,规划区有人口4698万人,其中三江平原120.5万人,总人口中的农牧业人口2774.3万人,占59%;规划区有工农业总产值1020亿元,其中三江平原1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中的工业和农业产值分别为444.5亿元和575.5亿元,其中三江平原分别为6.6亿元和7.1亿元;规划区1988年有耕地面积2.15亿亩,粮豆总产量达308亿kg。人均656kg。牧草地1.4亿亩、林地3.1亿亩。 二、流域主要问题 (一)水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供需矛盾 流域内经济发展迅速,但工业技术及管理水平较落后,加上对保护好水环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污水治理跟不上工业建设,且历史欠帐太多,以致水污染日益严重。 (二)城市地区污染严重 城市由于工业和人口过分集中,工业结构和建设布局不合理,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少且落后,使大量城市生活废物和工业“三废”未能得到很好处理即排于江河,以致城市附近的河段污染多较严重,且成为其以下河道的主要污染来源。 (三)工艺落后,管理不善 流域内工业用水重复率低,仅20%,单位产品排水量大,工业污水排放量相应较大。由于我国现行管理政策不完善,仅有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率低,处理效果差,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205 更新时间:2010年05月20日 项目名称: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委托客户:襄樊市旅游局 项目背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江汉平原与盆地交接处。这里是经济大三角(、襄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二大城市,自古有“七省通衢”、“中原门户”、“天下腰膂”等称谓,具有得“中”独厚、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正如它2004年被评为CCTV中国魅力城市之一的评语所言——“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会聚之地,今天已成为陆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精华——襄樊”。 襄阳古城旅游区集襄樊历史文化之大成,沉淀了2800年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粹。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襄阳古城深厚的历史资源,发展襄樊旅游经济,推动鄂西北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发展,2008年12月,市旅游局组织了《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招标工作,经过认真审核和评定,决定委托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编制《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规划理念: “跳出古城看襄阳” 在此前提下,我们关注: 以“襄阳古城”的文化品牌提升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树立“襄阳古城”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形象和地位。

规划原则: 城旅一体的原则:“旅游开发与城市更新”相协调 民旅共生的原则:“以人为本与塑造品牌”相统一 弹性规划的原则:“前瞻理念与弹性规划”相结合 规划目标: 通过挖掘襄樊地域文化,提升襄樊古城品牌形象,依托旅游大项目策划及招商,推动城市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打造一座既延续传统又创造历史的“大襄阳古城”。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度假休闲、游憩娱乐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古城旅游目的地和“5A”级景区,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襄樊市乃至省旅游的新亮点,旅游业将成为襄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研究方法: 秉承“跳出古城看襄阳”的规划理念,将襄阳古城放在全国、省、襄樊市三个层级区域进行横向对比,明确其作为国际性古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战略意义。为实现目标,襄阳古城旅游开发需要两大抓手:即实现古城空间完整度和文化吸引力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以塑造个性化的古城文化形象;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以实现古城风貌的恢复和推动城市新区建设。这也是本次规划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辽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概要

《辽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概要 1.流域概况 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境内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全长1345km。辽河流域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东邻第二松花江、鸭绿江流域,西邻内蒙古高原,南邻滦河、大凌河流域及渤海,北邻松花江流域,流域总面积22.11万km2,其中平原区面积9.45万km2,山丘区面积12.66万km2。 辽河流域主要河流有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和浑太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37.21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39.57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1.92亿m3。 辽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行政区划涉及内蒙古、吉林、辽宁和河北四省区的20个市(盟)。2007年全流域总人口338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9172亿元,工业增加值3168亿元;耕地面积832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319万亩,粮食总产量2747万吨。 2.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2.1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供需矛盾加剧 辽河流域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目前,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77%,其中浑太河已达89%,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保证国家粮食

安全战略及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将提出更高要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2 水污染防治任务重,生态环境脆弱 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废污水排放量大,是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区。目前,城市废污水处理率较低,水污染问题突出。经济社会用水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部分河流出现断流,河流下泄水量减少,湖泊、湿地及河口萎缩。部分城市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 2.3 局部地区用水效率偏低,节水工作亟待加强 现有灌区渠道多数没有衬砌,输水损失严重,水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3,水浇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0,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节水意识不强,部分灌区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用水定额偏高;城镇供水管网综合漏失率高达16%,个别城镇甚至超过30%。 2.4 防洪工程达标率低,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流域内部分堤防建设标准偏低,未达到规划防洪标准;部分建筑物阻洪严重,对地区防洪构成严重威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滞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经济存量、人口密度、人民财产都将有较大提高,防洪风险越来越大,对防洪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2.5 水管理改革滞后 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需要进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天津农学院 景观生态学学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学生姓名李然 学号1207074107 院别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2 班 指导教师张瑞英 成绩评定 2015年6月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一.景观生态学概论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功能和演化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同时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对空间格局与过程相互关系研究是其主要特色和理论核心之一,在解决各种宏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实问题中明晰的应用前景。 本质上,景观生态学是在时空尺度两方面区别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对景观生态学家而言,景观一般是指包括一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的异质陆地地域,具有相应生态系统类型的重复格局和数以公里计的空间范围。其涉及的空间尺度远大于生态系统生态学而与景观或区域规划的尺度更为接近。尽管景观生态学考虑的基本范围是所谓的景观尺度,该学科同时认识到较之更大和更小系统跨尺度关联的重要性。 景观生态规划即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学系统优化为基础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和景观生态建设是流域生态管理的基础、手段和重要内容。其基本任务是协调和改善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发展经济生产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完整。 二.四湖流域概况 四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因境内有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而得名。现仅剩下长湖和洪湖。流域面积11618平方公里,水资源较为丰富,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洪涝灾害、水污染和血吸虫病是四湖流域面临的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与流域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关系密切。因为水是流域的核心要素和联系纽带,水文联系和水循环的破坏必然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失衡和功能的衰退,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正在于此。 流域生态管理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流域生态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维持土地资源的持续生产能力,提高流域各种资源管理水平,满足各种生态用水需要,防止或降低灾害损失,优化流域内产业结构,保持和加强流域内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发展,促进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现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育,协调和改善流域内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洪涝灾害、水体污染,尤其是天然水域面积减小,湖泊湿地萎缩,生态功能退化,对洪水的滞纳能力和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减弱,湖泊河道淤塞,水流不畅,为钉螺的繁殖孳生创造了条件。3.1洪涝灾害 洪涝是一种发生范围大、频率高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五害之首水为大”的说法。四湖流域,历史上曾经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由于湖泊的自然消亡和人类的围湖垦殖,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以农田为景观基质、湖泊为主要镶嵌体、河渠为主要廊道的人工管理景观。这一沧海变桑田的景观演变,它带给人类的既是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以占湖北省6%的国土面积,养活10%的人口,贡

引绰济辽调水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初稿

引绰济辽调水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初稿(简本) 目录 1 规划概述 (1) 1.1 规划概况 (1) 1.2 规划方案比选 (1) 2 规划协调性分析 (2) 2.1 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2) 2.2 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2) 2.3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协调性分析 (3) 2.4 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协调性 (4) 2.5 与水利发展和流域规划协调性分析 (4) 2.6 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性分析 (6) 2.7 与“三先三后”原则的符合性分析 (6) 3 项目区域环境现状 (8) 3.1 生态环境现状 (8) 3.2 水资源现状 (8) 3.3 水环境现状 (8) 3.4 地下水环境现状 (9) 3.5 社会环境现状 (9) 4 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 (9) 4.1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9) 4.2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10) 4.3 对水资源及水文情势影响 (10) 4.4 对水环境的影响 (11) 4.5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1) 5 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12) 5.1 预防性措施 (12) 5.2 最小减量化措施 (14) 6 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点 (17) 1 规划概述

1.1 规划概况 规划范围包括调出区、调入区和输水线路区。引绰济辽工程调出区为绰尔河流域,涉及呼伦贝尔市的牙克石市、扎兰屯市,兴安盟的阿尔山市、科右前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龙江县、泰来县等。调入区为西辽河干流地区、霍林河、洮儿河,涉及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开鲁县、扎鲁特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突泉县等。输水线路穿越洮儿河、霍林河、乌力吉木仁河、新开河等河流,途经乌兰浩特市、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等地区。 规划拟在绰尔河干流修建文得根水利枢纽,并以其为调水水源,经过 402.20km输水渠道,向沿途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突泉县和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开鲁县、扎鲁特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调水,解决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改善通辽地区地下水超采的现状。 规划水平年:现状基准年2010年,近期水平年2020年,规划水平年2030年。 1.2 规划方案比选 本规划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绰尔河向外流域调水的最大规模为8亿 m3左右,综合考虑绰尔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文得根水库的地形条件,同 时考虑松辽流域规划确定的调水规模,拟定4.0亿m3、5.0亿m3、6.0亿m3、7.0亿m3、8.0亿m3五个方案进行比选。这五个方案通过淹没面积、移民、工 程投资等全方面比选,认为7.0亿m3从环境角度基本可接受、经济上可行。 规划输水线路分为有压重力输水线路和无压重力输水线路。其中无压重力输水线路突泉至莫力庙段穿越代钦塔垃五角枫及荷叶花湿地珍禽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对环境干扰较大。因此输水线路突泉至莫力庙段从环境角度推荐有压重力输水线路。从经济角度分析,文得根至突泉县无压输水线路更为经济,故本次最后从环境及经济角度的推荐方案为有压无压相结合重力输水方案。 通过调水水量环境影响分析及输水线路方案比选,本次推荐方案为:规划拟在绰尔河干流修建文得根水利枢纽,并以其为调水水源,通过有压重力和无压重力相结合输水渠道,全长402.2km,向沿途兴安盟的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科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汉江流域降水、蒸发及径流长期变化趋势及持续性

第30卷第6期2 0 1  2年6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6 Jun.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6-0006- 04汉江流域降水、蒸发及径流长期变化趋势及持续性分析 陈燕飞1,2 ,张 翔2 (1.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荆州4340231;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分析汉江流域降水、蒸发、径流等水文要素长期变化趋势是开发利用汉江水资源、研究人类活动对江汉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前提。基于汉江流域13个水文站1960~2003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采用高桥蒸发模型计算了汉江流域年径流量,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该流域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由Hurst指数分析了各水文要素变化趋势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采用高桥蒸发模型间接计算年径流量适应性较强, 值得推广;汉江上游多数站点年降水量减少,下游站点年降水量增加,且变化趋势不显著;上游站点年蒸发量增加趋势显著,其余站点变化趋势不显著;上游多数站点年径流呈不显著减少状态,下游钟祥、天门和武汉站径流呈不显著增加状态;各站点水文要素均具有很强的持续性,降水、蒸发、径流的常数C分别为0.73、0.95、0.97。 关键词:水文要素;高桥蒸发模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Hurst指数法中图分类号:TV122;P333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0-15,修回日期:2011-12- 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30632,71073115 )作者简介:陈燕飞(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学,E-mail:flyney @163.com通讯作者:张翔(1969-),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生态水文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E-mail:scottzhx@y eah.net 近年来, 对汉江流域降水量变化的研究较多,如周月华等[1] 对汉江流域水资源进行了初步分 析;陈华等[2]分析了汉江流域1951~2003年降水、 气温时空变化趋势;郭靖等[3,4] 应用ANN统计降尺度法和光滑支持向量机预测了汉江流域的降水变化。在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的情况下,深入研究汉江流域各水文要素,特别是径流变化特征, 对更好地理解气候变暖过程、指导汉江流域湿地保护、汉江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利用汉江流域13个水文站1960~2003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陆面实际蒸散发模型( 简称高桥蒸发模型)计算了汉江流域年径流量,采用Mann-K 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简称M-K法)分析了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由Hurst指数分析了各水文要素变化趋势未来的可持续性。 1 研究区概况 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地处我国南北水文、气候特征变化的过渡带,流域水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 700~1  000mm,年内分配不均,5~10月径流量占全年75%左右,年际变化较大, 是长江各大支流中流量变化最大的河流。汉江流域地形复杂,且受北亚热带季风影响,是气候变化脆弱地带。本文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选取汉江流域13个水文站(图1)1960~2003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以分析汉江流域各水文要素长期变化趋势。 图1 汉江流域水文站点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hydrolog ical stationsin Hanjiang  Basin2 研究方法 2.1 高桥蒸发模型 高桥蒸发模型采用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两个要素即可估算月平均地面蒸发量, 计算简便,因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详细]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概要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通过60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沙情势的变化,以及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现有流域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研究制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工作部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会同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开展现状评价、深入研究论证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于修编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5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10年9月水利部将《规划》送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区)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2011年9月,环保部与水利部共同召开了《规划》环评篇章专家论证会;,水利部主持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规划》通过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会签;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该《规划》.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 4.2万平方千米).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

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doc

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 摘要:汉江流域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水利部于2012年批复了汉江流域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的方案,以探索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模式和方法。对汉江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的背景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建立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加强水源地保护与管理以及构建跨部门和跨区域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及其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汉江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推进节水减污型社会建设、合理配置和调度水资源以及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节水优先;水量调配;汉江流域 1试点背景 汉江是长江中游左岸最大的支流,干流全长1577km,流域面积为15.9万km2,流域范围涉及陕西省、湖北省、河南省、甘肃省、四川省和重庆市,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73.18亿m3。汉江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流域内城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用水量增长,以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成通水,汉江流域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压力日益显现,流域管理面临着较大的挑战[2]。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矛盾日益突出。2010年,汉江流域的用水量

为144.65亿m3,水资源利用率超过了25%,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的支流。规划2030年汉江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将达到50%以上。汉江干流规划的15个梯级水电站已建成了8个,干支流已建蓄水工程的调节库容超过了250亿m3,约占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的45%。大规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河流的天然水文情势,导致流域内外、上下游、河道内外以及区域间的用水矛盾日益复杂、纠结。汉江流域用水效率较低。现有供水工程中,无调节的引提水工程占地表水供水量的50%以上。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方式较为粗放,2010年,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490,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44.00m3,较全国平均水平90.00m3高出约60%。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趋于严重[3]。汉江流域水质状况总体为良好,但是局部河段出现了“水华”,部分支流污染严重。丹江口库区部分入库支流的水质较差,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水源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白河及唐河南阳河段污染严重,成为省际污染纠纷的敏感点。汉江干流钟祥以下河段枯水期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连续出现过多次较大范围的“水华”现象。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能力薄弱。在开始试点之前,汉江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缺乏明确的约束性管理指标,电调服从水调的水资源调度秩序尚未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监管;覆盖流域水系、行政区域、重要工程的水资源监控系统尚未建立,丹江口水库周边重要的取引水工程或口门均未建立水资源监控设施。 2试点目标及任务

《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概要

《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概要 1.流域概况 松花江流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北部,流域西部以大兴安岭为界,东北部以小兴安岭为界,东部与东南部以完达山脉、老爷岭、张广才岭、长白山等为界,西南部的丘陵地带是松花江和辽河两流域的分水岭。流域总面积56.12万km2,其中平原区面积21.21万km2、山丘区面积34.91万km2。 松花江流域水系发育,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86条,大于10000km2的河流有16条。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有第二松花江和嫩江南北两源。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6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818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4亿m3、地表与地下水资源不重复量143亿m3。 松花江流域是我国重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基地。行政区涉及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辽宁四省(自治区)的24个市(地、盟)、84个县(市、旗)。2007年全流域总人口535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9713亿元,工业增加值4476亿元;耕地面积20832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90万亩,粮食总产量5323万吨。 2.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2.1 防洪减灾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 松花江流域防洪工程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与规划目标相比还

有较大差距;流域防洪骨干工程月亮泡、胖头泡蓄滞洪区虽已开始应急度汛建设,但与设计蓄洪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哈尔滨市的防洪安全;干支流主要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偏低,大部分河段未达到规划标准;防洪非工程措施尚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经济存量、人口密度、人民财产都有较大增长,洪灾损失越来越大,防洪减灾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 2.2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流域水资源分布东多西少、北多南少、边缘多腹地少,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在不考虑水质性缺水情况下,现状多年平均缺水接近50亿m3,主要表现在农业灌溉供水不足,流域内供水保障程度低,缺乏调蓄工程,现状蓄水工程供水能力仅占地表水供水能力的21%,同时,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效率偏低,用水浪费情况严重。 2.3 水环境恶化尚未根本扭转 目前,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仍然较低。地表水污染程度没有明显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水环境恶化及河湖纵横向连通受阻,导致河湖水生态功能退化,湖泊、湿地萎缩;部分大中城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经多年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机制尚不配套,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解读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七大流域中首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流域综合规划,这一规划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长江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和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经历1954年大水抗洪的洗礼,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1983年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开展长江流域规划修订,1990年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批准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二,水利部党组提出了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核心理念的治水新思路,长江委提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治江新思路;其三,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区域和社

会问题突出显现出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有效支撑和保障流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修编流域规划;其四,原规划的近期水平年已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等流域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原规划拟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五,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极大促进了水电、航运等行业发展,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业的矛盾利益、有效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等,都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六,有关行业和区域制定了大量专业和区域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专业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迫切需要尽快提出满足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新的要求、协调好各行业矛盾和利益的综合规划;其七,资料的不断积累、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域水情工情的深刻变化等也迫切需要对综合规划进行修编。 为此,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梁应辰、郑守仁,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洪庆余,全国工程勘察大师陈德基联合提出了尽快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倡议,温家宝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1月5日,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部署了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问:此次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

汉江流域水污染状况及治理措施

汉江流域水污染状况及治理措施 摘要:汉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水源地和湖北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重要的水资源, 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对汉江流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根据汉江流域陕西和湖北段多年的水环境质量报告,对汉江流域的现有污染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汉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对汉江水污染治理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汉江流域;水环境、水环境质量、水污染、治理措施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秦岭汉江南源玉河带,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70KM。汉江流域北以秦岭及外方山与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桐柏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以大巴山及荆山与嘉陵江相邻;东南为汉江平原。全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1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问题分析 1.1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形成的点源污染 汉江流域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 生活污水没有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汉江中营养物质氮磷含量增加, 是造成“ 水华”发生的直接原因。点源排污仍然是汉江水污染的主要因素。根据统计资料,2000 年汉江流域废水排放量达53900 万t /a,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达26000 万t /a,生活污水排放量达27800 万t/a。2001 年,湖北省汉江流域污水排放总量为71962 万t,约占全省污水排放总量的32.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9536. 3 万t,约占规划区污水排放量的41%; 生活污水排放量42425. 7 万t,约占规划区污水排放量的59%。到2009 年,汉江流域工业废水COD 排放量达62259. 3 t /a,NH3 -N 排放量达3158. 5t /a; 生活污水COD 排放量达77998. 4 t/a,NH3 -N 排放量达9518. 3 t /a。 1.2汉江流域农业废水等形成的面源污染 本文涉及到的面源污染源包括农村生活污染源、农业地表径流、分散养殖、水产养殖、船舶航运污染、大气降水污染源。经计算得到: ①汉江流域农村生活污染物实际进入水体的量为COD 7249. 5t /a,NH3 -N 1676. 4t /a; ②农业地表径流入河量为COD 52118. 1t /a,NH3 -N10780. 5t /a; ③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入河量为COD30369. 2t /a,NH3 -N 6074. 0t /a; ④农村分散鱼塘养殖污染实际输入的污染量为COD 4952. 2t /a,NH3 -N 2252. 6t /a; ⑤其它污染源包括旅游污染、船舶污染( 主要是船舶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 、大气降尘以及河流内原污染等,由于排放量相对较小,加上计算困难,在此忽略不计。 1.3上游污染物加重下游污染 监测资料表明, 汉江水质污染下游比上游、中游严重。以Ⅱ类水质标准衡量, 襄樊以上江段水质基本可以达到Ⅱ类要求, 而下游超标项目增多, 且超标率高,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大作业总结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大专业 1、设计目的 复习和巩固《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课程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水资源供需预测、合理配置等问题的能力。 2、作业内容 (1)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主要包括人口和经济发展预测。 (2) 汉江流域规划水平年需水量预测。需水预测分为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三部分,其中生活需水量、生产需水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需水量采用定额法计算,第二产业需水量根据研究区内实际情况采用万元工业增加值法进行预测,河道外生态需水量按城镇和农村生态需水分别预测,河道内需水采用定流量法; (3)汉江流域可供水量预测。按地表水、地下水计算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的可供水量;这部分作为已知,直接给出。 (4)按照三级分区,以年为单位,按常规方法进行分区水资源配置计算。 3、作业安排 每班按学号分任务,班长和学委负责统计全流域的资料,并出总报告。 水平年A1~3(2010、2020、2030) 来水保证率B1~4(50%、75%、90%、95%) 计算区域C1~4(丹江口以上、唐白河、丹江口以下、全流域) 计算成果组合表(A*B*C=27~36方案) 4、设计要求 1.按时提交报告书; 2.有问题可相互讨论,可邮件(scgao@https://www.doczj.com/doc/9f10887705.html,)。

一、汉江流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 km。襄樊以上流向总体向东,襄樊以下转向东南,支流延展于甘肃、四川、河南、重庆四省市。汉江流域水系概况见图1]。 汉江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925 km,占汉江总长的59%,控制流域面积9.52万km2,落差占汉江总落差的90%;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长270 km,平均比降0.19‰,区间流域面积4.68万km2;钟祥以下为下游,长382 km,河床平均比降为0.06‰,集水面积1.7万km2。 1.2 水文气象特性 汉江流域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欧亚大陆冷高压影响,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有严寒夏有酷热。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00~1800mm之间,年降水量呈现南岸大于北岸,上、下游大,中游小的地区分布规律。汉江上游年内降水有三个集中时段,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春汛;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夏汛;8月下旬至10月为秋汛,其中夏汛时段雨量最大,秋汛次之,但遇降雨天气有异时,秋汛雨量也会超过夏汛。 1.3 人口 2010年末,汉江流域内总人口为3841.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95.24万人(占全流域总人口的38.93%),农村人口2345.92万人。汉江流域现状水平年(2010年)人口统计见表1.1。 从1980年至2000年,汉江流域总人口由3000.70万人增加到3590.70万人,人口在20年内增加了59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9.0‰。其中,农业人口由2661.77万人减至2475.19万人,城镇人口由338.93万人增长至1115.50万人。 汉江流域总人口增长率较高的时段在1985~1990年,年均增长率为18.1‰。从人口组成上分析,城镇人口一直呈增长态势,而农业人口在1980~1985年间基本持平,在1985~1990年间呈增长态势,随后开始迅速下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