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为推进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资源配置,综合开发治理,带动汉江沿江经济带进展”的决策部署,在水利、国土、农业、林业、财政、农村建设等6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畴要紧包括汉江流域自丹江口水库以下至汉江与长江交汇口河段干流与支流(湖北境内)沿线的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荆州市、孝感市和武汉市等11个市(林区)所辖的34个县(市、区)(详见《汉江流域中下游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目标》,附后)。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与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地跨东经10 9°56′~114°17′、北纬29°38'~32°58′之间,全长652公里,集水面积469万平方公里。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量丰沛、良种优质,历来是我省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地处中原腹地,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航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为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

2.农产品生产丰富,农业基础较好。2009年,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增加值占全省42%,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426%,粮食总产量占全省571%,棉花总产量占全省629%,畜禽总产量占全省49%,淡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60%,是我省名副事实上的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农业资源“富集区”。同时,又是全省进展现代农业的“先导区”。2009年,区域内机械总动力156681万千瓦,占全省56%,实际机耕面积达到其耕地总面积的21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其耕地面积的757%、566%、53%。

3.县域经济相对发达,是我省重要的经济走廊。改革开放以来,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进入较快进展时期,汽车、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电子、轻纺、食品等工业蓬勃进展,是我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是我省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有6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81家,占全省388%。

4.人才和科教资源雄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我省作为科教大省,各类技术人才众多,在农业科教人才、技术推广、培训教育等方面独具优势。区域内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现有各类农业协会2518个,建立健全了市、县、

乡(镇)三级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网,为区域内现代农业进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信息保证。

5.区域进展后劲较足,农业综合开发潜力较大。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经济进展轴区,近年来区域经济保持良好进展势头。随着“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进展新格局逐步凸现,为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在更大范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动进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撑。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着良好机遇。一是“两圈一带”战略机遇。在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同时,实施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将使湖北区域进展战略逐步完善为“多点支撑、和谐进展”。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开发,通过充分挖掘农业潜在优势,建设现代农业和现代水利示范带,构建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带,探究流域国土开发新模式。二是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中部地区建设“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包括“沿长江经济带”。汉江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纵贯湖北南北,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要内容。三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部署:“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抓紧实施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关于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挑战。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既具有进一步加快进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要紧表达在: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可利用资源闲置,开发力度不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进展不够,农产品品牌带动能力不强;能源资源保证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进展模式难以连续;城乡和区域进展仍不平稳,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体制机制性矛盾依旧存在,等等。

3.南水北调工程的阻碍。一是水资源利用成本增加。丹江口水库加高后,将直截了当阻碍汉江中下游干流来水量和可利用水量,使区域的经济进展因水环境承载能力降低而受到制约。调水后,汉江沿江涵闸、泵站取水保证率将降低2 0%—30%,受水位下降阻碍,灌区绝大多数闸站取水能力只能达到设计能力的35%—47%,共有185处闸站需要重建或改造,运行费用增加,当前农田水利设施配置难以适应南水北调后的新形势。二是操纵污染的难度增加。调水后,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将减少26%左右,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水华”发生概率增加,农业生态环境将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三是不适合鱼类生存的因素增加。调水和梯级建设后,将使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梯级枢纽库区水质可能变差,天然鱼类产量将减少40%—50%,流域内部分鱼类种群将退化甚至消逝。生物多样性下降。四是耕地资源退化。水位下降将使汉江中下游干流两岸的一级阶地、二级

阶地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阻碍,直截了当阻碍土壤生态系统平稳,两岸的洲滩及岸边河滩湿地面积减少,导致形成新的沙化危害。

二、指导思想、战略构想和差不多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以“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为总方针,按照国家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推动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以农业板块基地为支撑、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相互开放的高效优质特色农业经济带、现代水利示范带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带。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要紧目标,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产业层次,进展高效生态农业,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治理创新为动力,促进农业进展方式转变,有效整合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和水平,走现代农业可连续进展道路;统筹城乡进展,加快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建设特色小城镇和资源节约、健康环保型村镇。

(二)战略构想。

致力“两个并重”:加快现代农业进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业生态科技园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化农业雏形与加快流域综合交通开发,充分发挥汉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水利、水能、水景观等综合功能优势,大力进展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重;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带动能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省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展与促进流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一体和谐进展、绿色进展并重。

突出“五个重点”:努力发挥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经济带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现代水利开发;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和滩涂开发;城乡统筹和谐进展。

构筑“三带一群”:构建特色农业和绿色生态环保带,现代水利示范带,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带;建设汉江流域中下游沿江沿线特色城镇群。

实现“三个目标”:把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建设成为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并在全国具有重要阻碍的流域经济带,成为湖北区域经济进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汉江流域资源综合利用、经济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人水和谐的典范和全国水资源可连续利用的示范区;成为促进武汉都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行圈互动、和谐进展的主轴和重要空间载体,发挥联系、带动“两圈”的重要作用。

(三)差不多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农业综合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进展、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全面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态安全的要求动身,依照资源特点、立地条件、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统筹规划流域生态农业功能分区,明确各功能区生态定位与产业进展方向,实施分区治理,合理布局生态爱护范畴和特色产业基地。

2.坚持内涵开发为主、外延开发为辅的原则。在爱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充分挖掘农业耕地资源潜力,增强农业进展、粮食增产后劲;以坚持耕地总量平稳的外延和扩展为辅,适量开垦宜农荒地、撂荒地、废弃地,适度开发滩涂等后备土地资源。努力实现资源的可连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大力进展特色生态农业,强化农业经济在区域进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充分利用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修复和完善。按区域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年安排,分步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力求规模效益。

4.坚持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一批有市场、有资源、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5.坚持城乡统筹、集约进展、和谐健康进展的原则。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循序渐进、集约进展,促进城镇化进程;按照“生产进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快生态家园建设。探究村庄建设新模式,促进村民建房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乡村工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6.坚持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的原则。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和谐进展,促进经济进展和环境爱护和谐推进,促进沿江地区城乡和谐进展,全面提升沿江地区和谐进展水平,带动全省城乡、区域和谐进展。

7.坚持发挥内生优势与区域联动、开放合作、争取政策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推动沿江地区联动开发,互动进展。统筹谋划沿岸和腹地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武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产业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格局。促进资源整合,推进要素集成,实现优势集合。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湖北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争取将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申请国家政策支持。

三、区域布局与总体目标

(一)区域布局。

依照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结合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基础条件,构建以“三区七带”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战略格局。即:鄂西北山区特色农业区、鄂中北

岗地丘陵生态农业区、江汉平原湿地现代生态农业区。重点建设江汉平原优质水稻产业带、双低油菜产业带、汉江流域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生态安全林业带、生猪水产养殖带及优质蔬菜水果带。

1.鄂西北山区特色农业区。包括神农架林区。积极探究高山、中山、低山、库区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商品化率,大力推广农业生态循环示范项目,通过进展生态农业,在生态爱护基础上充分挖掘山区特色和优质林副土特产品资源优势。

2.鄂中北岗地丘陵生态农业区。包括随州市、襄阳市所辖县(市、区)。积极探究适宜本区域的种养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区或示范基地,逐步推广循环农业,把本区域建设成为国家级旱作商品生态农业区。

3.江汉平原湿地现代生态农业区。包括荆州市、荆门市及宜昌市东部县(市、区)。积极探究适宜本区域的以种植、养殖、渔业等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区或示范基地,逐步推广循环农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进展模式和推广体系,把该区域建设成国家级大宗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总体目标。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力稳固提高。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保持在1630万吨的水平,总产稳固在1570万吨左右;2020年保持在1737万吨的水平,总产稳固在1610万吨左右。

2.加快农业产业进展,农产品优质率显著提高。

(1)要紧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2020年,要紧农产品优质率比“十一五”时期提高6—8个百分点;到2020年,农产品实现无害化,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每年增加30个。

(2)农业产业化快速进展。到2020年,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产值过5亿的龙头企业进展到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5家)。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90%以上的农户进入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5∶1。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

(3)农业先进有用技术差不多普及。到202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比“十一五”末减少10%,生物农药用量占农药总用量的比例达到20%。建立标准化生产线,进展集约化经营,农业科技奉献率比“十一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大力进展循环农业,积极进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到2020年,五年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村80个、示范场35个、示范县7个。

(4)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力争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7%;耕地产出率年均增长3%,到2020年达到3000元/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

10%,2020年达到9800元,2020年达到15800元;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20 20年达到12800元/人。

3.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特色农业经济显著进展。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和谐、统一治理,“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特色壮龙头”,狠抓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产业结构,努力使域内特色农产品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品牌建设有制造性的突破。

4.按照现代理念综合治理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以现代治水理念和理论为指导,依照区域经济社会进展对水利的需求来确定水利进展的任务和重点,建立人水和谐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连续优化的资源配置工程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工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综合开发工程体系、适应现代治理的治理工程体系等五大工程体系。力求达到工程设计优、工程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文景观美。

到2020年,差不多完成新集、崔家营、兴隆梯级枢纽工程建设,中下游闸站改造工程;部分完成引江济汉工程;启动碾盘山、雅口梯级枢纽工程建设;完成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杜家台分蓄洪区续建配套工程,10处大型灌溉、排灌结合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部分完成17处大型灌区、54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部分完成襄阳汉江堤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和荆门汉江堤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到2020年,全面完成碾盘山、雅口梯级枢纽工程和引江济汉工程;全面完成17处大型灌区、54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襄阳汉江堤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和荆门汉江堤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5.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的村镇。按照“统筹城乡进展”和“农村经济可连续进展”要求,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人居适宜乡村。实施以沼气为主的“一建三改”项目,加快生态家园建设。

(1)建设环境优良的生态型乡镇。到2020年,乡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5%,绿化覆盖率达到35%,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到2 020年,乡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达到40%,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

(2)建设环境优良的生态型村庄。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行村,环境整治全部达到《湖北省村庄整治评判标准》。对示范村,环境整治全部达到《湖北省村庄整治评判标准》;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到90%以上。对一样行政村,环境整治力争达到《湖北省村庄整治评判标准》。

四、要紧任务

(一)加强防洪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依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的阻碍,对现有各类防洪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选择前期工作较好、防洪地位重要的汉江中下游干流及东荆河堤、襄阳市城区堤防、荆门钟祥市堤和大柴湖堤(堤内为丹江口一期工程移民安置区)、丹江口市汉江干堤为本规划堤防加固工程范畴。规划堤防加固工程的堤防长度共9338公里。

(1)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范畴为汉江左岸天门—汉川、右岸沙洋—汉川,东荆河左岸进口—杨林尾、右岸全线,长度共7457公里,其中:汉江干堤4743公里,东荆河堤2714公里。

(2)襄阳市汉江干堤加固工程。襄阳市所辖县、市城区堤防,包括老河口城区堤、谷城城区堤、樊城城区堤、襄州城区堤、襄城城区堤、襄城欧庙堤和宜城城区堤,堤防长度共1082公里。

(3)荆门市汉江干堤加固工程。钟祥市皇庄堤和大柴湖堤,长度共697公里。

(4)丹江口市汉江干堤加固工程。丹江口大坝坝下至老河口交界处,长度为102公里。

2.积极开展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

(1)防洪保安工程。建立起防洪工程体系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现代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按照干流防备百年一遇洪水标准,建立起暴雨洪水预警预报体系、洪水演进、洪水调度、防汛指挥调度等系统,运用洪水风险治理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本流域洪涝灾难缺失。

(2)水资源配置工程。通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引江济汉、沿程涵闸改造等工程措施,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明晰水权、调整水价、进展水市场等非工程措施,对各用水区和用水部门的用水量进行调配,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治理,以缓解中游“旱包子”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下游“水袋子”地区内涝灾难。

(3)综合开发工程。以干流为主线,以生态环境爱护和满足灌溉、航运要求为重点,注重水能资源开发,使工程取得较大的综合利用效益,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制造有利条件。

3.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建设。要紧包括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局部航道整治、沿江部分涵闸改造等四项工程。四项工程是汉江中下游地区乃至湖北省最大的水资源优化调置工程。

(1)兴隆水利枢纽。兴隆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下游潜江、天门交界的汉江河段兴隆二闸下游950米处,上距丹江口枢纽378公里,下距河口274公里。施工总工期4年6个月,第一台机组发电时刻为主体工程竣工后次年2月上旬,发电工期3年7个月。工程总投资305亿元。

(2)引江济汉工程。要紧任务是由长江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而减少的水量,同时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用水条件。引江济汉工程初步拟定工期4年,工程总投资734亿元。

(3)沿江部分涵闸改造工程。汉江中下游沿岸直截了当从干流取水的水源工程共有216座公用或自备水厂和241座农业灌溉闸站,总设计流量达1060立方米/秒。为排除因调水产生的不利阻碍,满足下游工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对汉江中下游沿江185处闸站进行改造,其中:襄阳市34处,荆门市43处,潜江市1处,天门市4处,仙桃市3处,孝感市52处,武汉市48处。改造闸站项目安排在调水当年完成,为保证安全度汛,与防汛有关的项目安排在枯水期(当年11月至次年4月间)进行。

(4)局部航道整治工程。汉江中下游局部航道整治要紧是对水位下降形成碍航的局部河段进行整治,同时结合各梯级枢纽建设,形成从武汉至丹江口650公里的优质航道。

2011-2020年,通过局部河段整治,保证丹江口至武汉通航500吨船舶。2 020年,结合各梯级开发工程、引江济汉工程和河段整治,保证丹江口至武汉通航1000吨船舶。确定局部航道整治工程近期水平年的建设规模为Ⅳ级航道标准。航道整治工程要紧有筑坝工程、护岸工程、护滩工程、疏浚工程等。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基础项目建设,解决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问题。

1.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灌区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建设的要紧内容包括骨干渠道配套改造工程、骨干渠系建筑物配套改造工程、骨干排水工程等。

(1)骨干工程改造。在水资源紧缺的大岗坡、石台寺两个提水灌区,灌区改造以骨干渠道衬砌防渗为主,全面推广先进的田间灌水技术。水库灌区水资源相对丰沛,灌区改造以骨干渠道渗漏整治、老化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为主,以解决灌区季节性缺水和工程不配套及老化失修引起的工程性缺水,在巩固现有灌溉面积的基础上复原原设计灌溉面积。在江汉平原的引水灌区,灌区改造以引水枢纽改造、渠道疏挖、灌区排水工程配套改造为主,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

(2)田间工程节水改造。田间工程节水改造以进展地面节水灌溉技术为主,提高田间工程配套率和斗农渠衬砌率,提高灌水质量;田间工程以田间渠沟和建筑物配套为基础,结合渍害低产田改造综合治理。

大中都市周围的灌区在进展渠道防渗衬砌为主的同时,积极进展微喷灌蔬菜大棚面积;离大中都市较远的丘岗型灌区,以渠道防渗为主,兼顾进展管灌、喷灌和微灌面积。

规划水平年2020年多年平均综合灌溉定额在234—396立方米/亩之间。

2.大型灌溉、排灌结合泵站更新改造。更新改造的范畴包括总装机功率达10000千瓦及以上,或总装机流量达到50立方米/秒及以上的单座泵站;由多级或多座泵站联合组成的泵站工程,其整个系统的总装机功率达到10000千瓦及以上的,或整个系统总装机流量达到50立方米/秒及以上的,并属同一治理单位治理的泵站且组成泵站中至少有1座中型骨干泵站(单座泵站装机功率达到1000千瓦及以上,或设计总流量达到10立方米/秒及以上)。按照国家对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的要求,对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10处灌溉、排灌结合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总装机台数654台,装机容量1363万千瓦,规划投资804亿元。

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我省汉江中下游列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水库共有89座,其中:大型7座、中型46座、小(一)型36座。均已列入了除险加固建设打算并安排了资金。目前7座大型病险水库和46座中型水库均已安排资金并正在实施除险加固建设,部分水库除险加固已完成。36座小(一)型水库已安排资金,正在连续实施除险加固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共投资1862亿元,其中:大型459亿元,中型1199亿元,小(一)型204亿元。

4.土地资源整治开发。采取有效的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按照“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和谐”的要求,以高产农田建设(高产农田项目、血防“兴地灭螺”工程、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移土培肥坡改梯改造、低丘岗地改造、滩涂开发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依靠,依照各项工程特色,对汉江中下游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进行土地平坦,提高土壤肥力,加强道路建设,配套防护工程,兴建农民新村。在村庄整治过程中,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合理有序的规划,实施搬迁、集中,并配套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迁村腾地,有效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加有效耕地。

2011—2020年土地整治822万亩。近期2011—2020年完成415万亩(高产农田2163万亩,完成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工程83万亩,低丘岗地改造工程77万亩,滩涂开发工程106万亩,村庄整治工程74万亩);远期20 21—2020年完成407万亩(高产农田2982万亩,低丘岗地改造工程1021万亩,村庄整治工程67万亩)。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按照“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进展规模经营”的思路,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在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与宽敞农户有机联结的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区域内农业产业化跨过式进展。

1.大力进展优质特色农业。按照《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着力加大板块基地联接力度,建设一批规模较大、集中连片、市场相对稳固的产业带和基地,逐步进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着力调整生产

结构。粮食生产重点抓主产县市,其他县市在稳固提高粮食自给水平、保证自给的基础上,放手进展多种经营。畜牧业生产突破性进展生猪和水禽,积极进展草食畜牧业。水产生产稳固放养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特色果蔬业要发挥区域特色,形成比较优势。

(1)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重点进展鄂中丘陵优质稻区,包括沙洋县、京山县、钟祥市、应都市等,面积200万亩;江汉平原优质稻区,包括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监利县、洪湖市等,面积341万亩;鄂东南丘陵低山优质稻区,包括孝南区,面积105万亩;鄂西北优质稻区,包括随县、襄州区、南漳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都市等,面积31514万亩。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一批50万亩以上的优质稻大县、10万亩以上的优质稻专业乡镇。

(2)棉花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江汉平原和鄂东中长纤维棉区,包括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沙洋县、钟祥市、汉川市、监利县、洪湖市等;鄂北中短纤维棉区,包括襄州区、枣阳市、宜都市等。

(3)双低油菜生产基地。突出改进品质,重点建设江汉平原产业带,包括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汉川市、监利县、洪湖市等;鄂中北产业带,包括东宝区、沙洋县、京山县、钟祥市、襄州区、南漳县、老河口市、宜都市等。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年产5万吨以上、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的双低油菜大县。

(4)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武汉市周边及鄂东蔬菜种植区,包括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孝南区、云梦县、汉川市、天门市等,种植面积1462 5万亩,要紧以精细菜、加工菜及反季节菜为主。鄂北特色菜种植区,包括襄州区、谷城县、老河口市、丹江口市、神农架林区等,面积45万亩,襄州区进展大头菜,老河口市进展蔬菜种子,丹江口市及神农架林区进展有机蔬菜。高山菜及山野菜种植区,包括保康县、房县、丹江口市,面积1286万亩。

(5)优质三元猪基地。以养殖大户为群体、养殖小区为骨干,重点建设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优质三元猪产业带,包括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蔡甸区、襄州区、枣阳市、宜都市、监利县、丹江口市、应都市、汉川市、京山县、钟祥市等。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一批生猪大县、专业乡镇。

(6)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平原精养区,包括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孝南区、应都市、钟祥市等,以建设高标准精养鱼池,重点进展鳜鱼、黄鳝、龟鳖、泥鳅、翘嘴红鲌等名优品种为主。湖面放养区,包括监利县、洪湖市、汉川市等,严格操纵围网、栏网养殖规模,重点进展河蟹、青虾、黄鳝、黄颡鱼、乌鳢、长吻鮠等特种水产品养殖。水库网箱养殖区,包括荆门市、随县、丹江口市等,在荆门市、随县重点进展叉尾鮰、银鱼、鲟鱼养殖,在丹江口市重点进展鲌鱼、鱤鱼等滤食性鱼类。稻田养殖区,重点在潜江市、沙洋县等进展克氏原螯虾野生寄养。城郊休闲观赏养殖区,包括武汉、襄阳等大中都市郊区,重点进展观赏休闲渔业。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一批水产大县、专业乡镇。

(7)优质水果基地。围绕扩大规模、壮大品牌,重点建设三峡坝外、丹江口库区优质柑桔产业区,包括东宝区、丹江口市、老河口市等,到2020年建成无公害果品示范基地50万亩,品种以温州蜜柑早熟品系、高糖品系为主;枣阳及其以东至东西湖的县(市、区)重点进展优质桃基地;老河口、宜城及其以下汉江干流至仙桃的县(市、区)重点进展优质梨基地。力争通过10年努力,形成一批种植20万亩以上的水果大县、5万亩以上的专业乡镇。

(8)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围绕提高小麦自给率,重点建设优质中、弱筋专用小麦基地,包括襄州区、南漳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都市、洪湖市、丹江口市、应都市、沙洋县、京山县、钟祥市等。

(9)家禽养殖基地。立足发挥优势,加快进展,重点建设汉十公路沿线家禽产区,包括枣阳市、丹江口市、孝南区、云梦县、汉川市等;江汉平原腹地水禽产区,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监利县、洪湖市、沙洋县等。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养禽大县、专业乡镇。

(10)食用菌生产基地。围绕增加出口,重点建设大洪山香菇种植区,包括东宝区、京山县、钟祥市等;鄂西黑木耳种植区,包括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房县、丹江口市等;平原双孢菇、白灵菇种植区,包括仙桃市、襄州区、应都市等。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食用菌大县。

(11)蜂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大别山转地养蜂区,包括枣阳市等;秦巴山定地养蜂区,包括神农架林区、保康县、房县等,重点建设神农架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爱护区。

(12)茶叶生产基地。重点建设秦巴山名优绿茶产业区,包括谷城县、保康县、房县和丹江口市。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一批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的茶叶大县、2万亩以上的专业乡镇。

(13)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建设秦巴山种植区,包括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房县、丹江口市等,在抓好黄姜产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进展柴胡、党参、黄连、麦冬、苍术、半夏、银杏等地点特色产品,种植规模达到100万亩。

(14)奶牛养殖基地。以武汉为轴线,沿轴线连片开发,形成牛奶生产及加工基地,养殖规模达到5万头。

(15)蚕茧养殖基地。重点建设鄂北产区,在南漳县、宜都市、随县建立1 0万亩、30万张桑蚕生产基地。

(16)肉牛养殖基地。重点建设汉江流域,在丹江口市、老河口市、宜都市、南漳县、谷城县、襄州区、随县、京山县、钟祥市、掇刀区、沙洋县等鄂中北地区,通过牛圈改造,实施标准化养殖,达到年出栏肉牛50万头规模,形成一批肉牛大县。

(17)肉羊养殖基地。重点建设汉江流域,在襄州区、老河口市、枣阳市、宜都市、房县、丹江口市、东宝区、京山县、钟祥市、随县等,建设年出栏24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

2.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现代农业的经营水平。以国家确定的襄州区、南漳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都市、应都市、安陆市、沙洋县、京山县、钟祥市、随县、仙桃市、天门市等12个产粮大县(市、区)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快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优质原材料生产基地。

(1)做大龙头。一个产业重点扶持一个大龙头。组织大型工商企业与龙头企业对接,加快龙头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在粮食、油脂、茶叶、饲料、水产品、家禽以及生物质能源发电和木本油料加工等领域,引导相关企业进行重组试点,形成规模较大的龙头。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平台,扩大融资规模。同时抓好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的落实,促其做大做强。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过10亿元的企业、50亿元的园区、100亿元的县市。

(2)打造品牌。一是大力进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在板块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推行农产品安全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对农产品交易中心、超市和集贸市场,逐步推行市场准入、产地标识、质量跟踪、责任追溯制度。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和品牌农业的进展。二是整合品牌,打造名牌。借鉴推广我省五峰采花毛尖品牌整合的体会,进一步做大做强京山桥米、奥星菜籽油、孝感神丹、襄阳孔明菜、丹江口翘嘴鲌等大品牌,力争有更多的精品名牌叫响全国,走出国门。

(3)开拓市场。瞄准省外、国外大市场,实行“走出去”战略,真正把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名特优农产品推向省外、国外。改革农产品展销方式,即改政府主办为企业主办,改在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自办自展自销为出省出国办展,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同时,全面开通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撤销一切不合理的关卡和限制性规定,使鲜活农产品货畅其流,降低运输成本。

(4)进展中介。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鼓舞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建立和进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依法规范运作和治理,支持其进展壮大。

3.着力进展一批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扶持农副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一是农产品基地建设与销售终端有机结合,加快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物流公司要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交易为主体的种植养殖基地,以农产品加工基地、订单农业形式为基础,按照要求进行集冷冻、冷藏、保鲜、交易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冷链建设。二是实施“万村千乡”工程,鼓舞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到流域内乡村开设连锁超市。以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为龙

头,以公司连锁超市营运治理流程为指导,开设以批零经营及综合性服务为主导的综合型超市。三是以后处理生产加工中心为保证,确保农产品物流加工配送中心低成本运营。

4.加大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与标准化养殖建设力度。

(1)优质稻种子繁育。按照不同生态条件,在汉江流域建设8—10个良种繁育基地。每个基地建设规模为常规优质稻500亩,杂交稻5000亩。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改造田间灌溉设施,硬化沟、渠、路等。建设配套的质量检测室、种子仓库、晒场;配备小型生产机械等。2011—2020年投资4000万元在襄阳建设优质杂交稻原种扩繁、良种繁育基地。从2011年开始,有打算地抓好优质稻种子生产,专门是鄂中5号、鉴真2号等高档常规稻优质品种的提纯复壮,防止种子的混杂退化,保证生产用种需要。在水稻集中产区和种子生产基地,建设8—10个种子加工中心,配备种子烘干设备。

(2)棉花育种。建设2个杂交棉制种基地,每个基地面积3000亩左右,保证杂交棉用种量的80%以上。

(3)双低油菜良种繁育。在鄂北地区建设杂交油菜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建设稳固的油菜良种繁育基地,促进油菜产业的快速进展。要紧基地布局:襄州区、南漳县、谷城县、丹江口市。

(4)蔬菜育苗建设。依靠瓜菜、食用菌、魔芋协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建设市县级年产5000万株优质健康菜苗的育苗中心15个。

(5)畜牧养殖繁育。与中粮战略合作实施生猪健康养殖“5113工程”。推进政企战略合作,建设湖北生猪健康养殖现代示范区。新建15个父母代种猪场,进展养殖户1000户;新建种鸡场10个,进展养殖户3000户;“亿只肉鸭产业工程”项目新建5个父母代场,进展养殖户3000户,完善祖代场、屠宰加工厂等建设。

(6)水产原良种繁育。以汉江流域要紧养殖优势品种为主,按照“布局合理、种质优良、品种多样、机制灵活、治理规范”的要求,完善水产良种生产保证体系,提高品种创新和连续进展能力,提升水产良种提纯复壮、联合育种试验、优良新品种引进和示范、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爱护和利用的水平。结合全省水产良种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在汉江流域建设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1个、原良种场5个、重点苗种繁育场20个,年生产各类水产良种300亿尾,差不多满足本地区生产需要。

(四)完善农业支撑体系建设。

1.大力实施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工程,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

(1)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加快生态家园建设。确保完成“十二五”期末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有120万户用上沼气,差不多实现配套改厨、改厕、

改圈的目标。同时,将沼气建设与服务体系相结合,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400个、县级服务站26个。在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沼气工程,到2020年三分之一的养殖场配套实施沼气工程。在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进展秸秆气化(秸秆沼气)、碳化、压缩成型技术,到2020年利用秸秆能力达到18万吨。在新农村示范点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5万台,利用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

(2)大力进展循环农业,积极进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大力推行节本、省工、降耗的高效农业模式,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重点打造粮食转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以动植物互利为纽带的再循环利用产业链。大力推广“猪—沼—果(菜)”和渔猪结合、果园养鸡、渔稻共生等高效生态模式。“十二五”期间,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建设循环农业示范村80个、示范场35个、示范县7个。

(3)实施农村清洁工程。2010—2020年,重点建设3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引导农村集中回收处理生产生活垃圾,治理工业废水和有害化学物、有机物污染水体,实现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全面净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建设标准体系。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把农业标准贯穿于生产流通各环节,做到产前、产中、产后有标可依,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充分整合农技推广部门、科研单位、质检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资源优势,推动农业标准进村入户和进基地。

(2)建设检验检测体系。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为切入点,建立固定检测与流淌监测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判水平。2010—2020年在汉江流域建立完善的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建设监测和信息公布体系。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为切入点,建立制度化治理、关键点操纵的运行机制,加强农产品、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的全程监管和信息公布。

(4)建设认证标识和可追溯体系。以进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切入点,建立标准支持、质量认证、标志治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志制度、包装和标识治理制度、生产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农业品牌化。

(5)建设预警应急防控体系。以建设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的预警预报防控网络为切入点,建立省、市县、乡镇、农村和企业五级联动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应急防控能力。

3.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服务功能。

(1)完善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体系。围绕“以钱养事”和加强农村公益性服务的要求,尽快建立以国家公益型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

(2)大力进展农民自我服务性专业合作组织体系。按照“民管、民有、民受益”的原则,积极进展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3)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爱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爱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治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强化农业进展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为进展现代化农业提供有力保证。同时,强化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构建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服务网络,推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切实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优质服务,将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现代农业的经营服务提高到全新的水平。

4.搞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1)加强农业信息和农业政策的宣传,建立健全区域内的联动农业信息公布机制,确保信息畅通。

(2)完善支持爱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农业补贴政策,改进补贴方式,使补贴政策落实更直截了当、更便民、更及时、更有效,确保落实不走样,到户率达100%。

(3)及时公布农业新技术和农业展销会、博览会的相关信息,推动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进展能够“引进来,走出去”。以湖北蔬菜网为载体,完善省内外市场信息采集点和观测点建设,构建全省蔬菜产销信息服务网络,切实推进蔬菜产销衔接。10万亩以上集中产棉县(市、区)建设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棉花技术推广体系,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五)大力进展外向型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1.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培养一批有自营出口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外引、内联、整合、重组一批出口大中型龙头企业,制造条件使其成为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排头兵。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重点建设食用菌、水产、蜂产品、生猪、山野菜、茶叶、水果、芝麻、禽蛋、蔬菜、晒烟等出口产品基地,扶持其做大做强。

2.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企业出口产品卫生注册制度和国际认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3.开拓外埠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设备技术,同国外经销商合作经营;积极组织企业到国外、境外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推介洽谈会,利用现代网络营销等开展合作交流,打通外向通道。

4.完善扶持政策,营造农产品出口的良好环境。全面落实出口退税、内引外联、国外境外创办农业企业等方面的优待政策,鼓舞龙头企业多出口创汇,扩大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产品的出口份额。

(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依照区位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形成以资源培养基地、集约经营的产业带、精深加工的产业群构成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实现森林资源培养、林产加工和服务业进展的一体化,积极推进区域经济进展,不断提高林业对社会经济的奉献率,建成全国流域综合开发的林业建设示范区。要紧建设内容包括汉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森林文化区建设、可连续多功能生态林区建设和平原林业开发区建设以及相关产业进展建设。

1.林业生态建设。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保体系由沿江生态环保带主干、生态环保带支干和以点线状分布的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网林、血防林、矿区植被复原林、防沙治沙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爱护能源兼营林、多功能防护林、生态绿色家园林、绿色生态屏障林组成。

到2020年,人工造林总面积达到2434万公顷,其中:沿江生态环保带主干852万公顷,生态环保带支干16万公顷,血防林25万公顷,湿地爱护能源兼营林65万公顷,绿色生态园林与生态绿色家园园林15万公顷,滨江公园林与亲水平台林052万公顷,用材林1万公顷,农林立体循环产业林22万公顷。营林续建13835万公顷,其中:高价值爱护林与特种用途林55万公顷,湿地生态休闲林与森林公园名胜风景林63万公顷,水土保持林27万公顷,农田防护网林07万公顷,矿区植被复原林205万公顷,生态绿色家园林与绿色生态屏障林983万公顷,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爱护与珍稀物种爱护繁育林5097万公顷,经济林36万公顷。防沙治沙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3372万公顷。

2.林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1)特色经济林板块。包括核桃、板栗、木瓜、花椒、食用菌经济林板块,范畴要紧在低山丘陵,面积357万公顷。

(2)速生丰产用材基地与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建设。一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汉江流域涉及的丘陵平原县(市、区),重点建设以湿地松、火炬松、杨树等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5万公顷,其中:新造1公顷,培养4万公顷。二是苗木花卉产业建设。范畴为汉江流域丘陵平原县(市、区)。苗木基地:按照“设施现代化、功能专门化、产品特色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合理化”的差不多原则,新建、扩建一批速生丰产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用材林树种和名特优新经济林树种等种苗基地。建设跨区域、跨行业种苗企业,进展集研究、

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综合型种苗基地,形成一批有特色、区域化、集团化的种苗产业。花卉基地:重点进展野生观赏花卉资源和区域特有植物资源的研发,培养、引进花卉新品种,建立花卉良种良苗繁育基地,完善花卉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建设苗木花卉基地05万公顷。

(3)木本油料的生物能源林基地。大力进展以乌桕为主的木本柴油基地和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开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示范,建设林油一体化基地856万公顷。

(4)林产工业产业园区。在山区建设林药产业园区,在平原山地岗地建设以杨树为主原料的纤维板产业园区与造纸产业园区,以及油茶综合加工产业园区。

(5)林业良种繁育基地。在鄂中丘陵岗地(随县、钟祥市和老河口市)建设核桃、板栗、木瓜、花椒、柑橘等经济林良种繁育基地和杨树、马尾松、国外松、栎类等用材林良种繁育基地03万公顷,投资6000万元。

(七)积极推进流域内乡村环境整治。

按照“城(城区)—镇—村三级”城乡中心体系结构,对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进展潜力较大的47个建制镇进行重点建设。

1.镇(乡)环境建设重点。结合湖北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在保证饮用水安全、幸免地表水对地下水水质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处理、垃圾集中收集与无害化处理、环境卫生设施配套、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提高园林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和规划指标。

(1)道路建设。对进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旅行名镇、重点镇的要紧公路进行路面硬化,对镇内要紧道路实施黑化、绿化、亮化工程;按规划要求配备生态停车场;全力打造富有地点文化特色的街巷空间,如青石板路、滨水栈道等。

(2)道路沿线环境整治。重点整治进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旅行名镇、重点镇公路及镇区要紧道路沿线景观的“脏、乱、差”现象,严禁乱设广告、乱设摊点;加强旅行名镇至旅行景区的道路交通建设和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对镇区要紧道路两侧建筑环境,统一改造,风格和谐,绿化、亮化、美化,表达地点文化特色。

(3)基础设施配套。保证饮用水安全,操纵农药化肥用量,加强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及处理、环境卫生与爱护设施建设,专门重视公共厕所的配套建设,按规划要求布点;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集中收集及无害化处理率水平,提高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水平。

(4)绿化建设。采纳具有地点特色的植物物种绿化,形成极具识别性的园林绿化系统,建设镇区中心绿地广场。至202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0%;至2 02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5)景观建设。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旅行名镇的建筑景观和环境景观,要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科学地进行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要以保留发扬地点特有的文化传统为目标,做到镇容整洁、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特色鲜亮。

(6)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爱护条例》,尽快编制科学的爱护规划,爱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镇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镇应当整体爱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进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爱护的关系。要严格保持和连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在历史文化名镇爱护范畴内从事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确定的建设操纵要求;在核心爱护范畴内,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改善历史文化名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质量。

(7)产业进展引导。对镇(乡)产业进展提出生态限制门槛,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爱护政策的产业门类进行限制。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及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探究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进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按照“工业进园区”的原则,促进工业进展实现“用地集中集约、工业生态循环、污染集中治理”,以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构建新型经济进展模式,逐步建立城镇循环经济进展体系。旅行开发必须以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为前提,开发强度要满足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限制要求。矿产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爱护并重,严格坚持矿产开发环境规划和环境阻碍评判审批制度,建立环境爱护治理机构和监测体系、矿山污染物排放和环境复原标准等,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矿产开发成本。

2.村庄环境建设重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北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和整县整镇推进“清洁工程”,按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导则》、《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湖北省农村住宅优秀设计方案》、《湖北省农民住房建设质量操纵治理导则》,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1)道路。改善出行条件,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通村主干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要紧道路红线宽度7—9米,次要道路3—5米;村内主干道及公共场所路灯亮灯率达到90%以上。

(2)基础设施配套。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符合公共消防安全,村内有公共厕所。自来水差不多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集中处理后综合利用。

(3)绿化建设。做到“四旁”充分绿化,即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形成空间有变化的绿化系统。按照人均15—2平方米的用地标准布置中心绿地及公共活动绿化场地,提倡选栽经济树种和乡土树种,建设绿色家园。

(4)环境卫生治理。村域内水面得到较好爱护,水体清洁,水质达到区域达标水平,排涝工程建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到90%以上。村内保洁制度健全,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生产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差不多排除垃圾、废水污染。

(5)住宅建设。农民新建、改建房屋的宅基地(含附属设施)总面积,使用耕地的农户不得超过140平方米,使用非耕地的不得超过200平方米。住宅一样以3层以下为宜,总高度操纵在12米以内,间距一样不小于1∶12。

(6)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爱护条例》、《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尽快编制科学的爱护规划,爱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关于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各级文物爱护单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划定爱护范畴,严格进行爱护。村庄整治中要严格、科学爱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连续与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农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遗址、建筑物、村庄格局和具有农村特色、地域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场所空间和自然景观、古树名木通过认定后应划定爱护范畴,严格进行爱护。

在爱护的基础上,大力改善名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传统建筑进行科学爱护和修理;逐步建立名村爱护动态监管系统,健全名村爱护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促进历史文化名村健康可连续进展。

(7)生态移民新村建设。从爱护生态、改善人居条件动身,对自然爱护区核心区、地质灾难高危区、高山极贫地域以及退耕还林区进行生态移民。依照具体情形,可采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整体搬迁,分散安置;零星搬迁,集中安置;零星搬迁,分散安置;梯次搬迁,插花安置”等行之有效的搬迁模式。

(八)全力配合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

1.切实抓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丹江口库区共需移民33万人,其中我省1 748万人,占库区移民总数的53%。坚持“开发式”移民理念和“优越、优先、优厚”原则,努力实现“三个好于(收入好于原先,环境好于原先,生活总的情形好于原先)”的要求,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进展”。

2.积极争取建立汉江中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将汉江中下游地区纳入生态补偿范畴,将水利设施的运行费用纳入补偿内容。将生态补偿的额度和水环境爱护的成效挂钩,对每个地区水体的流出界面水质进行监测,达标地区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额度,成效优于标准的地区在补偿额度上给予奖励。积极争取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量的一定比例建立汉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专项用于汉江水生态、水环境治理。

(1)农业方面。加快农业灌排设施改造、渔业资源、渔民安置等补偿机制的探究,调整渔业养殖结构,转变养殖模式,对新建和改造的农业灌溉设施、鱼类繁育基地和增殖爱护站、渔港码头等工程给予政策倾斜,对渔民生活补助、转产就业、培训等纳入公益性资金扶持。对新增和改造的土地,给予一次性资金补贴,专项用于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

(2)工业方面。依法依规对流域内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实行政策引导,推进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大力扶持污染少、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进展。

(3)水利方面。建立汉江中下游地区洲滩开发利用、河道堤防综合整治等工程的补偿机制,完全解决滩地沙化和防洪等隐患问题。

(4)其他方面。争取国家参照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的做法,编制《汉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和《汉江中下游经济社会进展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减缓调水带来的不利阻碍,从而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制定的“南北双赢、南北两利”的目标;借鉴三峡体会,每抽调一立方水,从水价中抽出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生态补偿和汉江流域饮水困难群众的用水补贴。

五、保证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证。省政府成立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谐各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进展改革委,具体负责规划、指导、督促、和谐和落实工作。沿线各市(林区)政府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上下配合,全力推进。流域内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形成自上而下、区域联动的合作机制,为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组织保证。

(二)政策法规保证。逐步建立和健全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法规体系。制定有利于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相关优待政策。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三)投资融资保证。流域内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保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要探究搭建投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和国内外优质资产投资汉江流域中下游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开发。

(四)生态补偿保证。积极向国家申请将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纳入生态补偿范畴,争取国家出台汉江流域生态补偿方法。在国家出台生态补偿政策之前,省直相关部门要依照我省实际服务价值评估或生态破坏缺失评估体系及标准,着手开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研究和前期调研工作,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预备。

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方式、申报条件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1a12369442.html, 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方式/申报条件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doczj.com/doc/1a12369442.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1a12369442.html, 农业综合开发是什么?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 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综合开发包括啥? 主要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 包括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产业化经营项目 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1a12369442.html, 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方式有哪些? 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方式分为贴息项目和补助项目。2018年扶持重点为: 01、贴息项目 大力扶持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优先扶持以基地建设、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 要加大贴息力度,重点扶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最高贴息额度为500万元。 02、补助项目 财政补助重点用于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 各类扶持方式资金投入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

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班子述职报告领导班子述职报告2017

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班子述职报告领导班子述职报告2017 一、围绕“三服务”要求,努力搞好机关后勤服务工作 dd年以来,我局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牢固树立大后勤、大服 务的思想,努力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为市级机关各 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 面工作。 (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使后勤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建立 科学合理的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是加强机关后勤管理的重要任务, 也是履行后勤保障职能,提高管理效能的根本保证,为此,我局根 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又重 新制定了《市级党政机关办公区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市级党 政机关办公区的维修、保洁、会务、安保等工作程序和标准;制定 了《局内部集中采购实施方案》,对局机关和下属单位的办公用品、电器电子设备、保洁用品、绿化工程和管养、房屋维修、设施设备 维修和车辆维修、装潢等作了严格规定,从制度上杜绝权力的“暗箱 操作”;另外还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公务接待管理制度》、《车辆使用管理制度》、《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机关事业单位后勤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加 强和规范了内部管理。由于单位制度建全、完善、规范、可操作性强,从而保证了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如在 日常维修工作中,我们在单位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在维修工作中 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谁接到维修电话,必须做好记录,签好《维 修单》,安排专人去维修,维修结束后拿到服务对象签字回执单才 算办结,否则将追究值班人的责任。今年以来,党政机关办公区共 接听各类维修电话3000多次;府苑小区、综合楼办公区、机关食堂 等共接听各类维修电话10000多次,都能够及时上门维修,对因特 殊情况无法修好的,也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并积极帮助服务对象 解决问题,受到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二)不断提高服务标准,使后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局 在后勤服务工作中能够始终把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服务质 量高低的标准,在工作中不断深化服务内涵,规范服务行为,完善 服务承诺,注重服务创新,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一是通过强化

农业综合项目开发流程

农业综合项目开发流程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流程 土地治理项目 一、前期工作阶段: 总体规划:县级农发办事机构依据国家农发办及省级农发办事机构规划,以及本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农业开发后备资源情况,编制本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五年总体规划。 前期准备:(一)以“农民要办”为前提,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意识。(二)项目申报单位提出立项申请前,应由村民委员会采取民主方式征求是否愿意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和是否自愿筹资筹劳,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编制项目建议书:(一)县级农发办事机构要指导乡镇等项目申报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二)编制项目建议书按国家农发办有关要求编制。

建立项目库:(一)项目建议书经省(地)级农发办事机构或委托县级农发办事机构实地考察(审查)合格后,方可存入项目库。(二)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报想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入库项目材料应存入计算机并报上级农发办事机构。(三)县级农发办事机构采取竞争立项办法,从项目库中选择扶持项目。 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依据经审查合格后的项目建议书,由有资质的单位或县级农发办事机构组织专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国家农发办有关要求编制和上报。(三)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作为年底项目实施计划的编报依据,各级农发办事机构须加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确保质量。 评估审定:(一)省级或委托地级农发办事机构对所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定或审查。(二)地级农发办事机构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省级农发办事机构抽查。(三)省级农发办事机构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或审查意见和项目实施考察结果,择优确定项目。(四)需国家农发办办组织评估审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须在中央财政投资控制指标下达前报送国家农发办。(五)项目评审应建立责任制,明确评估人员的职责。 二、申报批复阶段:

湖北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湖北省直机关公务员周转

湖北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湖北省直机关公务员周转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2014修订) 【法规类别】住房制度改革 【发文字号】鄂管发[2014]70号 【发布部门】湖北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发布日期】2014.08.04 【实施日期】2014.08.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湖北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湖北省直机关公务员周转住房管理办法》的 通知 (鄂管发[2014]70号) 省直各单位: 为加强省直机关公务员周转住房的管理,我局于2010年3月制定并印发《湖北省直机关公务员周转住房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实施4年多来,省直机关公务员周转住房的申请、租住、调配程序进一步规范,部分无房职工的住房困难得到了有效缓解。 为适应实际工作需要,针对省直机关公务员周转住房管理中发现的新情况,我局在广泛调查研究并听取相关单位及干部职工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暂行办法》进行了修

订,进一步优化了申请、审核程序,提高了配租工作透明度和周转利用效率,完善了周转住房日常维护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现将修改后的《湖北省直机关公务员周转住房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新的规定执行,原《暂行办法》废止。 2014年8月4日 湖北省直机关公务员周转住房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省直机关公务员周转住房(以下简称周转住房)管理,保障省直单位机关公务员周转性住房需求,根据《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办法》(国办发〔2000〕62号)、《湖北省易地调动干部住房管理暂行办法》(鄂办发〔2006〕17号)和房改政策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务员周转住房房源包括:省政府专项投资建设的周转住房;回收旧房中用作周转的住房;经省政府批准用于周转的其他住房。 第三条省机关事务局负责周转住房的房源筹集、调配、大修和退出等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一管理、规范透明、租赁使用、短期周转的原则。 第四条在汉省直党、政、群机关和省委、省政府直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在编在职职工,且本人及配偶均未在武汉市城区内购买住房或承租政策保障性住房的,可申请租住周转住房。

汉江河道潜江段聂家滩2018年度砂石资源开采权 - 武汉光谷联合产权

潜江市汉江河道2018年度砂石资源开采权受让条件 一、受让方资格条件 意向受让方须为依法设立、合法存续的境内企业法人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受让。 二、与出让相关的条件 1、意向受让方应完全认可由湖北玖誉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潜江分公司对本次采砂经营权出让项目出具的资产评估咨询报告(湖北玖誉资估字〔2018〕第00013号)的全部内容,对本次所出让标的的现状、瑕疵不持任何异议。 2、意向受让方在报名期间须对出让标的(包括数量、品质等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并现场签订《现场查勘确认表》,受让方不得以不了解标的为由拒绝按现状接收该标的;递交受让申请时须承诺已充分了解本项目的现状和瑕疵,对本次出让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标的资产的保管、开采、运输、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有充分的理解并愿意承担,不因受让后可能产生的任何经济或民事纠纷而对出让方和光谷联交所潜江公司进行追责和索赔。 3、出让方要求标的前期规划费用19.8万元以及在产权交易机构发生的产权交易鉴证费、经纪经济服务费等全部交易费用均由受让方承担,并缴入光谷联交所潜江公司指定账户。其他应交税费和办理相关证件手续的费用由受让方另行向相关职能部门交纳。 4、意向受让方被确定具备受让资格之日起3日内与出让方签订《产权交易合同》、《采砂作业安全责任书》,并在合同生效之日起5日内将全部成交价款及费用支付到光谷联交所潜江公司指定账户,并按照规定办理采砂许可证,按约定履约。 5、本次出让以标的现状整体出让,由出让方与受让方自行交割,光谷联交所潜江公司不参与。标的实物以出让方指定实际区段位置为准,出让

桩界以实际桩界为准,砂石储量以实际为准,若资产现状、数量与评估报告不符,不影响整体成交价格。由此产生的争议和纠纷,由交易双方协商处理,与光谷联交所潜江公司无关。 6、本次出让的受让方须按照《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33号)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取得《采砂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办理完相关砂石开采手续(缴清成交价款、前期规划费和交易服务费等)后,方可在规定时间内进场开采。受让方若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未完成开采的,由政府无偿收回。 7、受让方必须服从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规范运作,加强安全生产防范,开采、生产、运输等过程中涉及利益问题,由涉及乡镇按属地管理原则协调处理。 8、受让方在实施开采、装卸、运输、清场及场平工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采砂作业安全责任书》和《产权交易合同》,严格按出让方划定的范围进行操作,处理好采砂弃料、堆体等行洪障碍物,完成沙坑回填平整。 三、保证金的设定 1、意向受让方报名登记时,须交纳20万元交易保证金到光谷联交所潜江公司指定账户(以挂牌截止日17:00前到账为准)。 2、挂牌截止后,经资格审核,如仅有1个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办理受让登记手续,则采取协议的方式成交,其交易保证金可转为交易价款的一部分。挂牌截止后,如征集到2个及以上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则采取网络竞价方式进行交易,各合格意向受让方交纳的交易保证金可转为竞价保证金。竞价结束,经确认的受让方的竞价保证金可直接转为交易价款的一部分;未竞得出让标的的其他合格意向受让方,其交纳的交易保证金在3个工作日内无息退还至原缴款账户。 3、经资格审核,被确定为不符合受让条件的意向受让方,其交纳的交易保证金在5个工作日内无息退还至该意向受让方原缴款账户。 4、如因非出让方原因,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形时,意向受让方所交纳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 及特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边陲,地域辽阔,是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全省土地面积为45.48万平方公里,辖内设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市、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12个省辖市和1个大兴安岭地区。2009年末,全省总人口3826万人,农业人口占比44.5%。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这两大平原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80%,有利于集约化经营生产。全省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肥沃土壤占耕地面积70%以上,素以黑土地闻名天下。全省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为平地,低平地和漫岗地形,坡度在5以上,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经营。200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154.3亿元,粮食产量4353万吨,比上年增长3.0%;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三增一减”:水稻产量1574.5万吨,增长3.7%;玉米1920.2万吨,增长5.4%;小麦116.3万吨,增长30.0%;大豆591.9万吨,下降4.6%。 二、特点 (一)垦区农业生产已接近现代农业化标准。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现状基本达到了现代农业的标准。一是农业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截止目前,垦区现已装备266个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农业生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6%,其中旱田96.5%,水田95.3%。2009年末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60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79万台,增长9.5%,其中100马力以上拖拉机4913台,

市级机关办公用房管理规定

市级机关办公用房管理规定 市级机关办公用房管理规定 为加强和改进市级机关的办公用房管理,实现办公用房的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制定本规定。 一、权属管理与登记 (一)本规定所称市级机关,包括市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市直属事业局和各部门所属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 市级机关办公用房(含为机关服务的业务用房,下同)是指市级机关各部门(单位)占有、使用并在法律上可以确认属于市级机关资产的办公用房及其相应土地,包括市级机关自筹资金及其他渠道投资形成的属国有资产的办公用房及其相应土地。 (二)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作为市级机关办公用房的主管部门,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统一申办办公用房房屋所有权及相应土地使用权登记。 1.办公用房权属已作登记的,由市级机关各部门提供《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原件及其他原始档案资料,变更登记至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名下。 2.办公用房权属尚未进行登记的,由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初始登记。市级机关各部门提供下列资料:新建、翻建、改建或扩建办公用房的立项、规划、用地及建设等批准文件和证书,或通过接受、接收、购买、沿用、交换等形成的办公用房的有关批准文件和资料。3.对未经批准,擅自将办公用房权属交由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登记的,要变更至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名下。 4.办公用房权属登记由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申请,市国土管理和房屋管理部门直接受理并办理。权属资料遗失或不齐全的,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出具权属来源说明后,市国土管理和房屋管理部门应予办理。 5.对已经使用的办公用房进行权属登记,考虑到历史沿革等实际情况,其权属登记费用,由市有关部门在办理时根据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的申请予以免缴。今后新建办公用房的权属登记费用一律列入建设成本。 (三)特殊用途的办公用房及相应土地,经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可由占用部门或单位申办权属登记,报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四)企事业单位在市级机关办公区内投资建设或与市级机关合建的房屋,进行审计和分割后,属于市级机关的产权,也按本规定由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登记(经市政府同意已划拨出的除外)。 (五)加强办公用房产权产籍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档案,严格记录固定资产统计台帐,定期复核办公用房的权属、质量状况及使用状况。 (六)办公用房及相应土地的处置由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各部门、各单位不得自行处置。凡改变办公用房用途,或将富余办公用房租、借或调整给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使用的,须经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 (七)市政府驻外机构及市级机关各部门在南通市以外的办公用房,也由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实行统一权属管理,由管理局建立相应的管理档案。各驻外机构、有关单位应配合管理局进行权属登记。 二、调配和使用 (八)办公用房由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调配。各部门、各单位享有办公用房的使用权,履行使用申报登记手续。 (九)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要结合普查清理,根据办公用房配备标准和各部门人员编制与业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范运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程》和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特制定朔城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实施方案。 一、项目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1. 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省、市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总体规划指导下,重点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选择和确定有关项目。对预期明确、前景良好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进行连续建设。 2. 效益先导的原则。项目选择以效益为中心,通过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来带动农民增收,增强入世后农业的竞争力。 3. 建设先行的原则。选择项目以领导重视程度、群众参与程度和建设先行程度为重要依据。土地治理类项目必须是土方工程已基本完成或计划先行启动的项目,多种经营项目必须具备一定基础,新建项目原则上不予入库。 4. 统筹兼顾的原则。项目选择要注意类型的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安排土地治理类和基地类项目,也要注重多种经营类和科技类项目的配套,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功能。同时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使建成项目产生综合效益。 5. 集中布局的原则。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三年一期的要求,统筹规划年度内及年际间的土地治理类项目,做到相对集中连片。着力培育有带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配套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实施方案_2020汉江采砂

汉江河道仙桃段 2020年度采砂项目实施方案 湖北惠通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二〇二〇年一月

核定:姚玉华 审查:唐庆红 校核:陈三梅 项目负责人:陈肖 主要参加人员:姚玉华陈肖 唐庆红刘侃 何立

目录 1前言 (1) 2基本情况 (3) 2.1 项目背景 (3) 2.2 汉江河道情况 (3) 2.3 汉江堤防情况 (5) 2.4 主要涉水工程及设施 (9) 2.5 河段航运及航道状况 (14) 2.6 水生态环境状况 (16) 3河道地质情况 (18) 3.1 地形地貌 (18) 3.2 地层岩性 (18) 3.3 地质构造与地震 (18) 3.4 汉江仙桃段各采区地质条件及评价 (19) 4河道演变分析 (21) 4.1 历史演变 (21) 4.2 近期演变 (23) 4.3 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26) 4.4 河道泥沙补给分析 (26) 5编制依据 (29) 5.1 法律法规 (29) 5.2 法律法规 (29) 5.3 相关规划 (30) 6编制实施方案的必要性和目的 (31) 6.1 河道采砂现状 (31)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6.3 编制实施方案的必要性 (32) 6.4 编制实施方案的目的 (33) 7禁采区、禁采期划定 (34) 7.1 禁采区划定原则 (34) 7.2 禁采区划定 (34) 7.3 禁采期划定 (37) 8采砂方案拟定 (38) 8.1 采砂区选择原则 (38)

8.2 采砂区布置 (38) 8.3 可采区控制条件 (39) 8.4 可采区基本情况 (39) 8.5 开采控制高程、控制开采量 (43) 8.6 采砂作业与采砂机具控制 (43) 8.7 砂质分析 (46) 8.8 运输方式及堆场设计 (46) 9采砂影响分析 (48) 9.1 采砂对河势的影响分析 (48) 9.2 采砂对防洪安全的影响分析 (48) 9.3 采砂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 (48) 9.4 采砂对其它涉水工程及设施的影响分析 (49) 9.5 采砂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49) 10采砂作业监管 (51) 10.1 采砂作业监管单位 (51) 10.2 采砂作业监管单位职责 (51) 10.3 现场监管实施方案 (51) 10.4 采砂作业必要监管措施 (54) 10.5 河床监测措施与后评估 (54) 10.6 采砂作业期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55) 10.7 采砂作业期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56) 11结论与建议 (58) 11.1 结论 (58) 11.2 建议 (59) 附图: 1.汉江河道仙桃段2020年度采砂项目实施方案项目位置图 2.三伏潭鲜码采砂点河势图 3.市砂石码头、胡场陈小垸采砂点河势图 4.长埫口孙刘湾、禹王采砂点河

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项目储备方案编制工作

关于开展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项目储备方 案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渔业)厅(局、委)、青岛市农委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的通知》(农办计〔2016〕93号,以下简称《项目指引》)要求,经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意,现将2018年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项目储备方案(以下简称“省级方案”)编制要求通知如下。 一、请各省(区、市)农业厅(局、委)抓紧牵头组织编制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方案,省级方案应该包括本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基本情况、目标、项目布局、资金投入、预期效益、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并附每个申报项目达到建议书(含绩效目标)深度的说明材料等(见附件)。 二、承担2015年度、201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的省份,省级方案还需详细总结在建项目执行情况和竣工项目验收情况,具体包括项目建设、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绩效目标管理以及循环模式总结等。 三、畜牧、渔业部门独立的省份,农业厅(局、委)要主动沟通,统筹协调,将不同部门的建设需求统一纳入到项目方案中。同时,要做好与省级财政(农发)部门的协商配合。 四、纳入省级方案的项目要符合《项目指引》确定的申报程序和条件。地方农业(畜牧、渔业)厅(局、委)要会同财政(农发)部门严格把关,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把区域代表性强、生态循环模式好、主体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纳入储备范围。每省(河北省除外)申报项目个数不超过5个,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地区不超过10个。支持重点:一是正在创建国家

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个人名单

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个人名单 北京市 李洪滨北京市京密引水管理处主任 李柱北京市东水西调管理处主任 王万鹏北京市水利基本建设质量监督中心站高级工程师张世清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主任 丁凯北京海天恒信土木工程检测评价有限公司总经理天津市 宁云龙天津市水利基建管理处管理科科长 赵明显天津市津南区水利局副局长 邱文治天津市静海县水利局河道管理所所长 杨秀富天津市河道闸站管理所主任 河北省 王尊先河北省沧州市水务局基建工程管理站站长 张惠林河北省岗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局副局长 贾占国河北省邯郸市水利局水利管理处处长 李清录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处长 赵卯生河北省石家庄市水利局副局长 山西省 侯保俊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局长 穆天亮山西省吕梁市横泉水库建设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任永发山西省水利厅基本建设处副调研员 许建中山西省水利厅水利管理处主任科员 赵建华山西省晋中市水利局局长 内蒙古自治区 于铁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处长 巴利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红山水库管理局局长 李建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水务局工程建设与管理科科长 刘致文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水利局副局长 马金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水务局局长 辽宁省 曹阳(回族)辽宁省铁岭市南城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刘大军辽宁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中心站主任 李广波辽宁省大伙房水库管理局局长 卢正刚辽宁省大连市水务局建设与管理处副处长 马岚辽宁润中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熊守纯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水利局局长 吉林省 韩士贵吉林省吉林市河道管理处处长 金恒吉林省公主岭市水利局副局长 孙廷东吉林省珲春老龙口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胜孝吉林省水利厅建设与管理处副处长 张兴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黑顶子水库管理处处长

黑龙江省第7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附件: 第七批拟认定的农业产业化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示名单哈尔滨市:拟认定企业17户 黑龙江省五常金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巴彦县佳农农资综合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天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益助果蔬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绿菩提食品有限公司 齐齐哈尔市:拟认定企业15户

黑龙江和美泰富食品有限公司 黑龙江瓮福金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齐齐哈尔市惠光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龙江县顺兴米业有限公司 拜泉县鸿翔亨利米业有限公司 齐齐哈尔市绿环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海林市富源菌业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 牡丹江康之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穆棱市坤江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省利通油脂有限公司 海林市森宝源天然食品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镜泊湖水产养殖场 宁安市镜泊湖亚麻有限公司 黑龙江越邦食品有限公司 佳木斯市:拟认定企业12户 黑龙江粮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金玛农业有限公司 大庆丰收饲料有限公司 大庆市宝鑫肉联有限公司 大庆悦然饮料有限公司 黑龙江百森饮料有限公司 大庆市大同区大庆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大庆市绿野畜牧有限公司 大庆育禄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大庆市黑土香粮油经贸有限公司 绥化市:拟认定企业15户 黑龙江省韩美食品有限公司 绥化恒大非转基因压榨大豆油有限公司 黑龙江金事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绥化市正大米业有限公司 双鸭山市:拟认定企业9户 集贤县日康植物油有限公司 集贤县茂荃粮食经销有限公司

黑龙江四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 友谊县新虹丰粮食经销有限公司 黑龙江饶峰土特产品加工有限公司 宝清县鸿源粮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宝清县桦宝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宝清县中庆农副食品有限公司 黑河中兴牧业有限公司 北安宜品努卡乳业有限公司 黑河孙吴恒大非转基因压榨大豆油有限公司伊春市:拟认定企业5户 黑龙江玉双食品有限公司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为能保质保量完成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各项计划任务,又能让项目区农民群众满意,取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我们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项目建设的领导 为了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有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施工期间将成立以分管农业综合开发的县政府领导为指挥长的工程指挥部,项目村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在项目建设前大力宣传发动,积极组织群众筹资、投工投劳,协调村组关系等;在项目工程建设中,长期奋斗在工程建设一线,认真监督工程施工;项目建设完成后,积极完善各项管护制度,确保开发工程永续利用。从项目规划、申报立项到工程设计、规划测量、施工管理,要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献计献策,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切实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我办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完成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保证来抓。在继续实施项目立项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项目实施责任状制度、工程施工合同制等制度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报帐制、项目工程监理制。各项制度

一环紧扣一环,从源头上杜绝项目资金滴、帽、跑、漏,杜绝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等不良现象,在基础上保证项目工程质量。让所有的工作人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在进步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一是以单位工程为预、决算单位进行工程招投标,依法进行选择优秀施工队伍;二是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合同制度管理,定任务,定标准,定工期,定奖罚;三是以工程监理为契机,强化施工质量监督,保证工程质量。 (三)注重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施工方法的可行性 为了让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在项目工程规划时我们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做到有的放矢,精心设计。针对项目区为丘岗山地,梯田梯土比重大且分布分散的特点,设计上以环山渠硬化防渗为主,拦溪拦河,解决农业生产的根本——水源问题。同时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把人畜饮水,沼气池建设等关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在省、市农业开发部门同意批准的前提下,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范围,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路子。 在施工方法上,一方面继续推广环山U型槽渠渠边现浇砼压条技术等新工艺,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施工,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做到方便实用,群众满意。 (四)充分调动项目区群众的积极性

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项目储备方案编制工作

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项目储备方案编制工作

关于开展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项目储备方 案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渔业)厅(局、委)、青岛市农委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的通知》(农办计〔2016〕93号,以下简称《项目指引》)要求,经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意,现将2018年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项目储备方案(以下简称“省级方案”)编制要求通知如下。 一、请各省(区、市)农业厅(局、委)抓紧牵头组织编制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省级方案,省级方案应该包括本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基本情况、目标、项目布局、资金投入、预期效益、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并附每个申报项目达到建议书(含绩效目标)深度的说明材料等(见附件)。 二、承担2015年度、201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的省份,省级方案还需详细总结在建项目执行情况和竣工项目验收情况,具体包括项目建设、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绩效目标管理以及循环模式总结等。 三、畜牧、渔业部门独立的省份,农业厅(局、委)要主动沟通,统筹协调,将不同部门的建设需求统一纳入到项目方案中。同时,要做好与省级财政(农发)部门的协商配合。 四、纳入省级方案的项目要符合《项目指引》确定的申报程序和条件。地方农业(畜牧、渔业)厅(局、委)要会同财政(农发)部门严格把关,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把区域代表性强、生态循环模式好、主体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纳入储备范围。每省(河北省除外)申报项目个数不超过5个,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地区不超过10个。支持重点:一是正在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县(区、市);二是环京津贫困地区;三是其他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实施好的地区等。 五、项目财政资金规模(含地方财政配套)控制在1500万元左右,申报单位自筹资金不低于财政资金。鼓励项目申报单位引进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日常工作汇报(精)

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日常工作汇报 近年来,资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三优三满意”活动,机关后勤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机关建设突飞猛进,机关环境逐步改善,后勤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推行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开创了机关后勤工作新局面。 一、巧借东风提升机关建设品位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机关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机关建设状况,直接反映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进程,反映全市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始终把改善机关环境作为后勤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机关面貌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一是巧借东风,加大机关建设投入。资兴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发展资兴,推介资兴,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大型活动,每一次活动,为机关建设提供一次良好的机遇。借我市承办“中国生态旅游节”、“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建设年”、“生态环保年”等契机,抢抓机遇,完成了一

系列高规格、高品位的机关建设项目。如投入530万元,兴建了25000m2的宽敞舒适的园林式的休闲广场——人民广场和典雅别致的政府小游园,投入220万元对三栋办公大楼进行了装修改造,投入470万元改造了人民会堂,兴建了政务中心和政务广场、停车场,投入51万元,完成了办公区亮化工程,整个机关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求真务实,打造精品工程。“要就不做,做就做好,做成优良工程,做成精品工程”,市领导是这样要求的,我们是这们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每项工程都做到严把规划设计关,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了工程预期效果。目前,整个办公区域已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夜晚华灯高照、霓虹闪烁,成为城区一道亮丽的景观,受到了市领导及干部职工的普遍称赞,也正是这种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和创业精神,使我市机关建设呈现出方兴未艾、逐年上台阶、上水平的大好局面。 二、创新机制,增强后勤服务功能 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与机关大院各单位各住户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抓好机关后勤工作,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义不容辞,但靠陈旧的管理办法和机关事务管理局一班人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入竞争机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护制度 最新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护制度 农业综合开发, 制度, 管护, 项目 第一条指导原则为了确保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 程的正常运转和长期发挥效益,在项目工程竣工验收、产权置换,落实管护主体的同时,要建立健全运行管护制度。 第二条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项目工程竣工验 收后要及时移交,项目乡村都要制定相应的管护制度和管理标准要求,具备产权置换,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做到责任明确、制度规范、落实到位。成立由村主要领导牵头的管护机构,建立专职管护队伍,经常性的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实、责任到位,工程设施完好无损。 第三条筹集管护经费严格使用管理经费是管护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各乡村要根据“谁受益、谁负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合理筹集资金,制定管护费用的使用办法。管护费用要用于工程设施的维修、补植树木及管护人员的报酬及奖励,严禁挪用和浪费。 第四条认真执行各项工程管护标准 ⑴机耕路管护标准:路面平整、路沿石、砖完好平直,无杂草,无杂物,保持畅通,路碑、标志保持完好无损,清洁卫生。 ⑵水利工程:水利设施定期检查,确保井、泵、井房、管道、桥、涵、闸、井台、渠道、出水口、配电等设施完好,保证正常

运行,渠道要及时除草,疏浚。 ⑶农田林网:做到定期修剪,适时浇水,缺额补栽,跌到扶正,当年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 ⑷农机具管护标准:农机具要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外观整洁,设备完好,保持正常操作。 第五条新管护运行机制 ⑴农田机耕路:机耕路及其它公益性设施可采用专业队承包的管理机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⑵水利设施:对节水管道、输变电路采用集体投资安装,集体维修的机制运行管护;机电井的维修管护可采用民办民管、承包经营、拍卖、集体经营或股份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管护机制。 ⑶林业工程:对于常绿树采用统一规划设计,专业队统一栽植、集体管护的形式;对于用材树种的栽植管护,可采用集体栽植、集体管护,集体栽植、承包管护,承包区域、个人栽植管护等形式的管护机制。 ⑷农机具可由产权单位和农机户签订租赁使用协议,由农机户对项目区实行有偿服务,定期对农机具检修。 ⑸制定并认真落实奖惩制度。各县要对各村工程运行管护检查,督促各村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和资金,对损坏工程。项目乡村要及时维修,经检查后仍不整改的,将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罚。 第六条搞好项目建后管护的宣传工作

关于病险涵闸安全运行管理分析

关于病险涵闸安全运行管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18T11:01:03.9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5期作者:王远忠李亚强王亚波[导读] 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43310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加强水利建设以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433100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加强水利建设以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自建 国以来都比较注重水利工程建设,部分工程由于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已经出现部分状况不能满足当前的生产生活需要,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病险涵闸的故障排查和检修,做好其安全运行,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本文将对病险涵闸安全运行管理进行阐述和分析。关键词:病险涵闸;安全运行;管理;分析1 病险涵闸概述 我国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建国以来全国各地都不断进行水库、水渠、堤岸的建设和设计。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农业和工业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长期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发挥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工程建设历史较长,其设计和施工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病险涵闸。病险涵闸主要表现在其设计标准较低,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水利工程设计标准较低,工程闸身抗滑稳定性系数不能满足当代工程设计要求,闸身的防渗长度设计不足,工程的消力池长度较短,工程的抗震性亦不能够满足安全需求。在水利工程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建设时采用建材质量的限制,部分工程的混凝土出现较为严重的碳化现象,闸身也出现贯穿裂缝,致使工程出现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修复和管理,工程将失去作用,亦将成为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隐患。 2 病险涵闸安全运行管理分析2.1 注重病险涵闸的制度化检测 病险涵闸的制度化检测能够有效把握病险涵闸的实际情况,能够及时为技术人员提供相关参数,有利于管理人员制定出科学的应对措施,提高病险涵闸的预警级别,最大限度的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建立病险涵闸的检测制度,针对病险涵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检测计划,长期有计划的对病险涵闸进行检测,分析病险涵闸的故障成因,并通过检测数据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对病险涵闸进行修复,最大限度的保证病险涵闸的安全性。病险涵闸的检测需要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化机构进行,其需要在行业内具有良好的美誉度,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需要具有较高的公信度和准确度。科学的检测报告将会直接为病险涵闸管理机构提供最为有效的信息,帮助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化的决策。针对病险涵闸的检测需要不间断的进行,定期检测,并且不定期的抽检,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需要及时建档存储,为后期管理人员的调阅和参考提供最为有效的资料。科学化的检测能够保证病险涵闸的安全性运行。 2.2 及时处理安全隐含保证病险涵闸的安全性运行 病险涵闸由于其自身设计标准较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管理人员需要健全病险涵闸的养护机制,通过专业化的检测,及时排查病险涵闸急需修复的故障,保证其运行的安全性。管理机构需要对病险涵闸的养护人员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培训,提高养护人员的养护技能,提高养护人员处理各种可能存在的险情和故障。病险涵闸由于建设时间较长,设施陈旧,机电设备老化,以及工程本身防渗性能和抗震性能均不能保证其安全运行。这些实际情况均要求养护人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且具有丰富的处理故障的经验,能够针对病险涵闸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科学化的处置方案,将病险涵闸的危情处置在最初阶段,防止危险扩大化,最大限度的保障病险涵闸的运行。病险涵闸的日常巡查制度亦是保证其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养护人员思想意识教育,提高养护人员的日常巡查力度和危险意识,通过科学的巡查制度建立保证病险涵闸能够时时刻刻处于管理人员的监控之中,保证管理人员及时对病险涵闸的险情进行分析和处理。养护人员的专业化和敬业精神将是病险涵闸养护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管理机构需要不断对养护人员进行培训,并加强养护人员责任感的教育,能够有效提高病险涵闸日常巡查的有效性,进而提高病险涵闸运行的安全性。 2.3 加强病险涵闸施工质量监管提高其运行安全性 病险涵闸在运行中由于其自身设计标准的限制将会出现各种未知的状况,管理人员在进行危险涵闸故障修复时需要以较高标准进行,提高施工标准,保证病险涵闸的施工质量进而提高病险涵闸的运行安全性。工程施工需要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施工企业进行,针对出现的故障情况经过针对性科学性的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制定出科学的施工计划。建议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要严格按设计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特别是隐蔽工程必须按照程序执行,出现问题及时与监理、建设管理单位和设计单位联系,做到施工与设计相一致。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时需要严格根据施工计划进行,病险涵闸管理机构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工程施工进行进行监督,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提高,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最大限度的保证病险涵闸的安全性运行。病险涵闸在施工时需要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进行,避免因为施工造成病险涵闸出现其他不可预知的问题和故障。高标准的施工能够最有效的保证病险涵闸安全有效的运行。 2.4 提高病险涵闸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管理人员在进行病险涵闸的管理中需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监测管理的自动化水平。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对病险涵闸进行相关采样和监测设备的安装,并利用当前较为发达的互联网进行网络化监测。为了给管水工作提供方便,提高效益,设计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设计,作了一些变更。因此建议设计单位在设计期间能够充分收集设计的第一手资料;对工程的地理环境、地质情况、人员素质等做一个充分的评估,以避免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造成不必要的误工和施工变更。同时设计合理性,可以减少运行管理人员的操作过程,节省管理人员。及时更换病险涵闸的机电设备,提高病险涵闸的动力化水平,不断加强病险涵闸的改造和施工,最大限度的保证病险涵闸的运行安全性,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营造出安全的环境和氛围。 3 结语 病险涵闸在日常运行中需要管理人员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认真度进行,通过管理人员科学化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处理病险涵闸出现的问题,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最可靠的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4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4号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财政部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第60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楼继伟 2016年9月6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有效和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第四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第五条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 (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 (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依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下统称省)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