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太平天国运动视角下看曾国藩思想

从太平天国运动视角下看曾国藩思想

从太平天国运动视角下看曾国藩思想
从太平天国运动视角下看曾国藩思想

从太平天国运动视角下看曾国藩思想

提要:曾国藩可以说是通过自己的奋斗从草根阶级步入翰林院,成为晚晴中兴的第一名臣,他的发迹是从指挥湘军,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本文主要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视角,研究曾国藩的军事、治国、用人及自身修养等各方面的思想。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治军思想

一、太平军猖獗,曾国藩出山

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曾国藩丧母,在家守制,但得知太平军势如破竹,挺近东南各地,武汉失守后,于1853年他毅然决定出山。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父母逝世,儿子在外做官,比须回籍守制一年或数年以尽孝心。然而,曾国藩为什么还是应命出山,加入与农民起义军为敌的行列呢?曾国藩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这样说道:“今回籍未满四月,遽弃庭闱,出而莅事,不特臣心万分不忍,即臣父亦慈爱难离。而以武昌警急,宵旰忧劳之时,又不敢不出而分任其责。”从中可以看出的是曾国藩有“匡时救世”,担当应付职责的思想,认为即使暂时背上不孝之名也是值得的。曾国藩的“救世”人生哲学驱使他能忍辱负重,毫无懈怠,为清廷死命卖力。每当遇到危急时刻,他都咬牙坚持,直至最终把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平定下去。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一致,强硬不折的毅力,均来源于他那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救世”人生哲学。曾国藩的这种“救世”人生哲学促使他本人由一个纯粹的书生转入政界、军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镇压太平军,独特治军方略

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清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外夷趁虚而入之际,曾国藩根据客观实情,改弦更张,自树一帜。建立起不同于清王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军事力量。首先提出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防止父子相承,以当兵为业。军源主要是来自山乡朴实无华的农民,不仅不收营兵,而且不要集镇码头上油头滑脑的闲人,更不要曾在衙门当过差役的书役、胥吏之类的人。其将领主要招聘绅士、文生充任,对政治、思想和身体条件都有固定的要求。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相激相劘,以庶几于所谓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者”。总之,就是要求带兵之人“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很明显,曾国藩治军的目的就是要把孔孟的“仁”、“礼”思想灌输于士兵的头脑之中。把封建伦理观念同尊卑等级观念融合在一块,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有朋等亲谊关系掩饰、调剂并弥补上下尊卑之间的关系,极大限度地减少湘军内部将帅之间、士兵之间的摩擦和抵触情绪,使士兵或下级易于尊敬官长、服从官长、维护官长,为官长出生入死,卖命捐躯。为顺利到达这一预定的目标,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士兵的思想政治训练和对将领的选拔培养。在对士兵的思想政治训练方面,曾国藩着重坚持六个字:“勤劳”、“仁爱”、“严肃”。在强调士兵思想训练的同时,曾国藩也很重视对兵勇在军事技术方面的训练。为了使兵勇在技艺和阵法上都练得“级熟”,他在规章中对扎营、开仗、行军、守夜、军器、稽查等方面都提出了详细具体的要求。

三、“仁政”的两面性

在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的客观条件下,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之际,一方面为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另一方面为了掩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际,就极力主张“仁政”。他把“仁”提到处理天事、人情的原则高度,认为“仁”是“尽人物之性、“立万物之命”的根本。反之,“不知性命,必致戕贼仁义,是理以逆施而不顺矣”。因此,他极力强调“天下归仁”的用意,就是要再调整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同时,掩盖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根本上挽救清王朝的危机。“仁政”的具体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即“恕道”和“仁术”。他明确指出:“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又说:“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当然,无论是“恕道”还是“仁术”,都是具有阶级性的,不会偏

离地主阶级基本道德规范的轨道。在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面临灭顶之灾的危急局势下,曾国藩特别强调“恕道”的目的在于号召地主阶级团结一致,互相忍让,彼此宽容,弥缝矛盾。曾国藩本着这种思想,在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刻,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屠戮他对清朝统治的忧虑之情。他在奏疏中所陈述的民间疾苦,确实暴露了清朝统治的弊端,但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下层劳苦大众的同情,而是要劝统治者收敛一些,以缓和阶级矛盾,以“息天下之争”。换言之,不管是恕道还是仁术,主要都还是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发挥调节阶级矛盾的作用,在平天下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就很少了。如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湘军每攻占一个城池,曾国藩尤其是他的弟弟曾国荃都无视甚至怂恿官兵打死抢劫钱财,对太平军战士更是大开杀戒。太平天国都城南京被攻陷后,曾国藩及其弟纵兵大杀三日,搞烧光杀绝政策,使南京失横街巷,“秦淮长河尸首如麻”。[2]他对洪秀全的尸体也不放过,下令挖出其失,“将洪秀全逆尸舁之江干,公亲验而焚之”。[3]血的事实,证明了曾国藩所谓的“仁政”、“爱民”的实质不过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四、识别贤才,善于用人

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最初几年,太平军所向无敌,势如破竹,清朝八旗军和绿营军节节败退,而曾国藩的湘军却能与太平军长久相持,最终扑灭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湘军的最高统帅曾国藩“能识别贤才”,非常重视对人才的识别、培育,以及对人才的正确使用,即知人善用,的确是湘军能够战胜太平军,曾国藩等人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对人才的广收慎用和因量器使是曾国藩用人的一个特点。他认为:“用人之道,官绅并重,江楚并用,取之欲广,用之欲慎。” [4]他主张用人首在“广收”。不分才大才小,虽一艺一材,罔不甄录;不分区域,多方收罗;不拘身份,尊卑并用。并强调,求才“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5]在如何使用的问题上,曾国藩主张采取谨慎、务实的态度。他对其幕僚和部署常常谈到,要把湘军治理好,最要紧的是选好人、用好人。在将领的选拔和培养方面,曾国藩更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儒家的仁义忠信那一套理论从精神上去训导将领,使之成为忠将、良将,以无负君主、国家之望。譬如,他任用的平时质朴,不用权术的胡林翼、廉政朴实,吏事精骇的李鸿章、任事勇敢,励志清苦,有古烈士风的彭平麟、血诚果毅的李元度等等,都在反抗太平天国运动中勇猛杀敌,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认为,一切德才兼备的人才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首先是具有责任心。第二个条件是应该具备封建的道德品质。第三个条件是必须才识兼优。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社多学而识,无以成其才,如果舍集思而广益,无以长其智。这样的人,虽抱救世的热忱,但却无用世之才具,最终还是无济于社会,称不上是有能力之人。因此,曾国藩既重视以德取人,又兼顾其人的才识。认为两者兼而有之,方可为有用之才。但是曾国藩的人才观也是有阶级性的,他所理解的德是那些维护封建统治利益的道德,把那些不满封建统治、不遵循封建礼教而具有反抗精神的人则认为是“小人”。这就说明,曾国藩是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的,而不仅仅是以“才”取人。

五、平大乱,练就自身修养

曾国藩能以一介书生肖平“大乱”,位及人臣,揽东南各地军政大权,转战数千里,网罗各色人才,心悦诚服地听他使唤的原因可以概括为曾国藩按照封建的纲常伦理痛下功夫,进行自身的修养。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行军作战,不管是居家养闲,还是从政治官,他都能严格地以他经过苦心修养而形成的诚敬、谦和、忍让等处世人生观来支配其言论和行动。因而,他才能够使各类人才信服,甘愿为他驱使,也才能够平定“大乱”,总揽大权。在

诚敬方面,他认为这是修身养性、处世为人的一大门径。他在家书中告诫其子弟:“无论致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6]在平定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过程中,他用“诚敬”号召和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封建士子文人来效忠清王朝,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曾国藩所讲的“诚敬”又具有效忠清廷、镇压人民革命的性质。在谦和方面,曾国藩认为,是否真正谦和,倒不是至关紧要,但在表面上必须做得像样,以求不露破绽。曾国藩将“勤”“谦” 二字作为自己精神修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处事治事、待人接物的准则。然而,曾国藩所说的“谦和”带有鲜明的阶级性。他对下层民众,尤其是被他视为“乱民”的农民起义者,决不讲什么谦和,也决不讲什么孝友慈善。由此可见,曾国藩所谨守所坚持的“谦和”主要是针对他那个阶级、那个统治集团的人而言的。在忍方面,曾国藩认为人生在世,坚持一个“忍”字,才易平息心中之躁,有利于养身,有利于治事为人。在他率湘军辗转各地,受尽侮辱,为早日完成镇压农民起义的“救世”重任,他决意“以‘忍’字、‘浑’字,同自箴砭,以求益秉烛之明作补牢之计”。在全营兵卒群起哗然,直攻入曾氏居舍,在靖港之败投河自尽被救起后,曾国藩欲隐退相间,不再自寻烦恼,但是想到“救世”的宏愿尚未实现,镇压农民起义的重任尚未完成,他仍坚持一个“忍”字,朝着他那预定的人生目标迈进。最终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军,实现了自己“匡时救世”的重任。

曾国藩之所以与太平天国为敌,从实质上说是由于他受儒家思想熏染极深,在他的头脑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超越了一切。因此,他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战,为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而战。然而,曾国藩的事业之所以能成功,并非因其一人之力。纵观历史来说,曾国藩的思想在当时封建时代的产物,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统治和利益的思想,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该说许多思想对当时历史的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直到现代有些思想还为人们所用,对人们生活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重点提示】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 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说: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忠告】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他曾经夫子自道说: 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又说: 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士们都愿意离开水师而做陆军。但我咬紧牙

太平天国运动概况

太平天国运动概况: 原因 ①鸦片走私猖獗,银价上涨。 ②手工业者破产。 ③巨额赔款使人民负担加重。 ④自然灾害 根本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后激化 经过 酝酿组织一发动起义一永安建制一突围北上一定都天京一颁布纲领一北伐、西征一东征(全盛时 期),天京变乱一太平天国助御战一天京陷落 结果及原因 失败。 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最过于强大,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②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新特点 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 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地位 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时间长,规模大,提出了农民阶级的上地革命纲领《天朝田 亩制度》) 意义 ①加速了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②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③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④开始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具有深远影响。 ⑤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教训 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起义原因新—既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 3、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基督思想发动农民反封建 4、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5、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7、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8、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天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856年天京变乱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 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教训: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1、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是扭转颓势的关键,这两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基本上制止了敌人长驱直入的进攻。 2、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根本解围,这是太平军正确战略的胜利。此后,清朝统治集团也调整了内部关系,重用曾国藩,借助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3、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由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1班 姓名:龚坤 学号:2010011378 2011年5月21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在满清快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充满了历史争议,是非功过都有人评议的人物,他就是曾国藩。在满清的最后岁月里,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广大人民与清王朝的矛盾,其中又还夹杂着清朝内部自身的矛盾,而我们在评议各种历史的时候,都无可避免地谈到曾国藩。 首先看一下曾国藩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大事件。第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历史的背景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农民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具有正义性,因此我们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来评论曾国藩的时候,他首先就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给人一种“刽子手”的形象。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就算曾国藩不出面镇压,仍然会下一个曾国藩出来,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因此在这件事上对曾国藩的批判和怪罪是不公平的。第二,他是中国近代史的发轫者。他最初发起洋务运动,他说:“发展洋务,制造炮舰为中国自强之本”。他开设中国第一家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他与李鸿章合办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同时还派员出洋购买制造之械,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同时派人出国深造,积极建设海军,是我国海军空前强大,可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不可非议的领军人物和先锋。第三,在对外关系上。这也是现在史学界争论最大的地方。首先是“借夷兵助剿”,实际资料显示当时的曾国藩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说:“外夷之助中国成功后,每多意外要求”才使开始清政府勾结英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成功,只是后来形式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可见勾结外国镇压一

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它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松动了板结的封建秩序。清朝政权从此一蹶不振,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这就有利于新的政治经济的因素的产生。如中央集权的削弱,即部分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则有可能利用这些权力来推动近代化。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太平天国运动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太平天国运 动解析版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 革命 A 从材料中〝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就可知道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创办湘军、李鸿章创办淮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此以后,地方汉族地主掌握军事.这在以前,从未有过.故A项正确. 应选A、 此题以费正清的文章为切入点,考查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在复习中应掌握它兴起的原因、经过、结果、评价以及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表达在〔〕 A.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 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那么 C.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C 此题考查中国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属于分配形式,不是〝革命性〞表达,A项错误;平均主义是原那么,没有表达〝革命性〞,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主要表达在反对封建土地制度上,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建

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属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应选C。 以下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D AB两项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表达了绝对的平均主义,不符合社会转型的趋势; C项表达了封建的等级观念,不符合社会转型的趋势; D项主张学习西方,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故符合题意. 应选D、 此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社会转型〞.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 义和团运动 B. 鸦片战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洋务运动 C 从该现象发生的区域来看主要在南方地区,而义和团运动发生于北方,因此排除A; 鸦片战争中国虽然战败签订条约,但是并未出现大面积的土地荒芜和人口

曾国藩励志修身名言

曾国藩励志修身名言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5.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7.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勿过多怜悯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心至苦,事至盛也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禁大言以务实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无好小利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洋务运动的领导机构及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领导机构及代表人物 文化综合是政法干警专科教育必考科目之一,它涉及地理、历史、政治三方面知识,考生要熟悉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解决问题。下面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有关洋务运动的领导机构及代表人物的知识内容。 一、中央—— 1861年1月,由恭亲王奕 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总理衙门又成为全国“洋务”中枢机构。在整个洋务运动中,总理衙门起了倡导于先、主持于内的作用。 二、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 动的坚定支持者,但却并非洋务运动的直接操办者。实际操办洋务的还是一些地方实力派大员,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人扛起了洋务运动的大旗。 1.曾国藩 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生前出版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谥文正。1852年至1864年奉旨练湘军,剿杀太平,后兴办洋务,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2.李鸿章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更多信息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居武,后改名国藩,字涤生。按照他的解释,“涤”即“涤其旧染之污”,“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无疑表示曾国藩要涤除旧习,焕然新生,做一个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成为国家栋梁,期望清政府出现“中兴”局面。 可以把曾国藩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四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阶段:曾国藩于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至1852年,在京师为宦十二载。他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尤其致于经世思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的一代圣贤,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的形势。他曾写道“书生之血诚,徒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在1851年5月他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结果咸丰批阅未毕即“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后因别人为他求情而免于受罪。从此他不敢在奏折中批评皇帝及对其施政方针表示不满之语,这使曾国藩对京宦生活深感乏味,并发出“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 第二阶段: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这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显的时期。曾国藩出于对清廷的忠心,为尽快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于1853年办团练并开始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可见其忠心不贰。在1854年秋,曾国藩攻陷武昌不但未获得封疆大权,且不时受到清廷责难。与此同时,清廷又在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周围组成江南、江北大营,其目的是以“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使其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曾国藩进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对他的猜忌心理,时怀警惧,处处谨慎,有时甚至感到悲观和伤心。因此奏请在家守制三年,咸丰觉得太平天国势力日趋衰落有无曾国藩无关紧要,遂批准他的请求,使其陷入难言之苦。直到江南大营覆灭后,举国之武装惟有湘军可恃,清廷才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实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但并不意味清廷放松了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猜忌之心。早在湘军围困天京之时,长江中下游三大军事重镇皆屯兵陈粮,名为预防太平军,实为控制湘军,使其在攻下天京之后,不敢胡作非为,肆意北上。 清廷不时利用湘军的内部矛盾来分散曾国藩权势的过度膨胀。对于曾国藩的嫡系部队,清廷更以严密监视。在天京失陷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成为“中兴之臣”之首,清政府封曾国藩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这是何等的恩赐和荣耀。但实际上清廷对曾的猜忌更加强烈,有暗伏杀机的危险。曾国藩最终出于对清政府的忠义,避免清廷的猜忌和不安,也使自己不陷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境地,做出停解部分厘金,裁撤湘军,并为其弟曾国荃陈请开缺回籍的决定。 第三阶段:“剿捻”时期。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曾国藩大有看破红尘之感。他曾说:“国家堪忧,残喘余生,安得即归去,遁迹山林,不阅世事也!”然而在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王泽明指导老师:党庆兰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理学大师。他以儒学思想为根基治军,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其治军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仁”,“礼”为治军之源,“忠”“信”为行军之本;二是以“勤”“恕”“廉”“明”为将帅 的武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三是“训”与“练”相结合的练军方法;四是讲求“慎战”“以主 待客”“正奇互用”的战略战术。他以思想治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蔡锷、蒋介石毛泽 东等后世革命家的治军思想都深受其影响,他们治军思想的很多方面都直接与曾国藩的治军 思想有着渊源关系。 [关键词]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熟读经史,立志要做“末世扶危救难的英雄”,更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座右铭。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实力很快发展壮大,清朝政府朝野震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临危受命,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曾国藩分析认为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弊端就是“败则不相救”。针对这一弊端,后来他以自己所学理学思想为基础,并结合军事实践建立了一支异于八旗绿营的军队—湘军。湘军在于太平军作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稳定了统治局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所以其治军思想也受到后世学人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深。曾国藩以思想之军,可谓是一种独创,与现在所提倡的创新思想相吻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一、曾国藩以“仁”“礼”“忠”“信”为治军的根本,后世革命家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治军思想深受其影响。 曾国藩为了改变八旗绿营在于太平军作战中节节败退的局面,在湘军建立之初就强调要把湘军建成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忠义之军”。○1要想使湘军内部“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就必须找到一套合理的治军方法来协调好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曾国藩以此出发,结合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礼”为治军思想之源,以使湘军有礼有序,内外和谐。他说:“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对曾国藩的历史简评 也更改

曾国藩的历史简评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中职升本) 组长:莫庚桦 组员:黄爱志黄毅峰杨永昭赖桂宏黄志明卢华近黄帆 摘要:曾国藩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试通过曾 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和作用。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曾国藩评价的问题上的分歧更显得突出。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曾国藩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然而也有人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离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之所以出现这些片面的评价,很大原因是人们以自己的眼光去评价曾国藩,而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曾国藩的立场。评价历史人物,就应以人物当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他。下面就举两个例子,让大家比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 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 较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谈及改革开放,或会想到清朝末年,始于19世纪60年代,为救亡图存而兴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国家和政府的一些缺陷,提出“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口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向西方学习,西学救国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清朝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同意在保持现有社会体制的原则下,在一定领域内进行改革。 以史为鉴,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通过与它的比较,为改革开放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的比较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况中,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列强虎视。为维护统治地位,清政府意图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建立一支新式海陆军队。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清王朝,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阶层内部还不是铁板一块。相当一部分手拥重权的大臣认为只是“奇技淫巧”,而对主张引进西方技术的大臣不断攻讦。 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正是在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做出的重要决定。在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正是拨乱反正的重要时刻;在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是急需大力发展的。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的入世思想与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 岭南学院林忆聪15328108 曾国藩,与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对满清皇朝的命运有着决定作用,尤其是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事迹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在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苏同炳的著作《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被放在第一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从主流的历史观来看,大多数人对于曾国藩的生平的评价都是褒大于贬,甚至誉之以“圣人”。然而,因他的汉人身份和满清大臣的身份,曾国藩也不免曾被扣过“替异端效劳的功狗”的帽子,诸如此类评价客观公允与否,仍有待商榷,但从这两种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我们便足以瞥见“评价曾国藩”这一历史问题的多面性,实在不可以好或者坏来草率地概括。本文将以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一事为轴,由此进行外延,考察曾国藩当官前后的为人处世以及生平事迹,从而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的思想,便于我们对其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此外,本文副标题中还提到所谓“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此先稍作解释。仔细回忆太平天国运动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满清皇朝面临亡朝危险之际,朝廷却似乎只出现了唯一一个有能力平定内乱的大臣,直至今日,我们仍不否认,若非曾国藩力挽狂澜,满清皇朝的命运会早在辛亥革命五十年之前就走到尽头。无论是在历史教科书还是在其他史料中,关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仿佛只有曾国藩被载入史册,这一历史现象绝非偶然,在此先暂且称这一历史现象为“个人英雄主义”,至于平定太平天国这一事件中的曾国藩是否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英雄,这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 一、全面而不矛盾的儒家入世思想:从临危受命到捷后主动裁军 曾国藩并非从太平军起义一开始便接手平定内乱的事务,而是在太平军攻进湖南之后才接到皇帝上谕,以丁忧在籍的侍郎身份在湖南开始办起团练,直到其受任为两江总督,奉命总统苏皖浙赣四省军务之后,才算真正接管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帅一职。 从曾国藩办团练组织湘军起,其儒家思想就完全体现出来了,从他挑选士兵的标准以及训练士兵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便可以看出,而这种儒家思想在他办团练的过程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为之后平定内乱做了充足的军事准备。 “为了确保后方地区的安全,于是各省都先后办起了团练。但各省所办的团练虽多,却只有湖南一省办的成绩特别好;不仅如此,经由曾国藩所创办的湖南乡勇——湘军,最后并且成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力部队。”① 湘军能成为平定内乱的主力部队,与曾国藩的选兵标准与训练方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曾国藩心目中的军队,一方面要战斗力强韧,二方面更需要团结一心,万众一志。其次,曾国藩带兵时简直是如父兄教导子弟一般恩礼有加,而湘军士兵也自然视其如父兄,充分做到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这都是曾国藩以儒家的精神教育灌输进去之后所取得的效果。 至于曾国藩在平定内乱的过程中如何调兵遣将,掌控全局,在此不进行详述。

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思想探析

第26卷第1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26,No.1 2010年1月 Jo urnal o f Gansu L ianhe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s) Jan.2010 收稿日期 2009 10 23 作者简介 孙翔(1974 ),女,甘肃庆阳人,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思想探析 孙!翔 (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 曾国藩的睦邻和家伦理思想主要有?家和则福自生#;睦邻济贫,家运必盛等内容。针对现代淡化而松散的邻里关系,曾国藩的邻里观对现代人正确处理邻里关系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2 707X(2010)01 0013 03 An Analysis of Zeng Guofan ?s Ethical Ideas of Family Harmony good neighbor SU N Xiang (L anz hou City Univers ity ,L anz hou,L anz hou 730070,China) Abstract:Zeng Guofan ?s ethical ideas o f family harmo ny go od neig hbo r are mainly composed of family harmony and ha ppi ness in return and so on.Aiming at the loo se and indifferent neighbor ly relat ions,the view of building go od neighbor r ela t ions per haps has some useful enlig htenment to mo der n people.Key words:Z eng Guofan:family har mony g oo d neig hbor :ethics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一种价值标准。民间有?和气生财#的话,社会上有?政通人和#的说法。人们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天人关系的和谐。曾国藩对此也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他首先看重家和,把家和上升到是一切幸福根源的高度。 一、睦邻济贫家运必盛 家庭和睦对家庭的发展固然很重要,而家庭人 际关系的延伸则是亲属邻里关系。重视亲属邻里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实指尽管血浓于水,但是空间的阻隔往往使得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邻里乡亲的和睦更具有现实意义。民间文学中关于这样的谚语也不胜枚举,像?千金买屋,万金买邻#,?邻居结得好,就如得大宝#,?人到难处邻里亲#等。因为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只要不离群索居,总是要在街坊邻居中同其他人或其他家庭发生邻 里关系。好的邻里关系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极其重大。?睦邻#自然就成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特别强调的美德。 和亲睦邻是曾氏?人待人,无价之宝#的?八字#祖训之一,星冈公提出的?宝#字就是要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在教育兄弟姒娣夫妻儿女等家人要?和#的同时,还要求家人对待亲邻他人也要和善相待,不管宗族姻党与自家有无过隙,子弟辈应该做的是一概爱之敬之。他认为亲戚邻居应经常走动,贺喜吊丧,并探问病情,救济危急。曾国藩常写信告诫两个儿子,千万不要因敬重远亲而慢待近邻。他说:?李申夫之母尝有二语云,%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1]他认为自家初步富裕,千万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应宽松些,礼貌上应恭敬些。建四爷如果不在我家了,可以另请一人专门款待宾客。除了不管闲事,不帮官司之外,有可行方便的地方,决不要吝啬。在这里,曾国藩实际告诉家人,处理邻里关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2] 。他还告 13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政法系2010171116 陈凯旋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仕途亨通,初登官场,又与众不同,后来创建湘军,又平步青云,在洋务运动中也创下了不少功绩,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又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历史上的曾国藩,有功亦有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为官之道有很多闪光点,虽历经百余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曾国藩曾说过:“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意思即为安守本分,认真办事,淡泊宁静,不去刻意追逐名利,那么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曾国藩认为做官者,必须安分守己,泊然如一无所求,必须耐得了“烦”。为官者,每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麻烦事要处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事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应该泊然无所求,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名利的牵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得到上司的赏识。但在当今社会,却有很多为官者因为追逐所谓的名利不能做到安分竭力,处事急躁,更有甚者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的为官之道。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官,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我想在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耐冷,耐苦,耐劳,耐闲,拥有此“四耐”,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做官这玩意,若得到重用,大权在握,一呼百应,;但若不得上司赏识,则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时就更要冷官热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群众要一片热心肠,对人民负责,认认真真做好份内的事,以心热抗外冷,那么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热官”,受到人民爱戴。而耐苦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更为重要,若一个官员耐不了苦,那么就必定会滋生腐败,贪污受贿,因此耐苦是一个好官员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纵观现在的官场,很多官员就是因为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耐不了苦,才逐渐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腐败贪污的路。 曾国藩做了几十年的官,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立誓不靠做官来发财;曾国藩贵为将相,每食只蔬菜一品,绝不多设,极其节俭,因此被誉为“一品宰相”,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廉”和“俭”的思想作风,曾国藩生平也极其痛恨贪污受贿者,主张要严厉打击这些人,以正社会风气。曾国藩的这种为官之道,在当今这种日趋追逐名利的社会里更需具备,为官者只有清廉了,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向前发展,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

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简评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摘要:曾国藩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试通过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和作用 历史人物评价从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曾国藩评价的问题上的分歧更显得突出。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徽号;曾国藩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然而也有人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离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之所以出现这些片面的评价,很大原因是人们以自己的眼光去评价曾国藩,而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曾国藩的立场。评价历史人物,就应以人物当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他。下面就举两个例子,让大家比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 一、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因此,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1)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是为了推动历史发展而起义的。不可否认,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湘军攻破南京城时,“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如此残忍地镇压农民军,其中曾国藩的个人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维护清王朝,为立下大功,曾国藩不惜屠杀太平军和老百姓,如此残忍的行为的确令人发指,说他是杀人狂也不为过。此外,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如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但是,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却把资本主义近代化扼杀在摇篮中,使得中国得不到更大的发展,以至于远远落后于世界。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过错的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

文史学院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作业《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 2011级历史班 学生:李勇 学号:20111960

摘要: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之评,因人而异,各有各的观点和看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曾国藩,有誉之为“中兴勋臣冠”者,亦有骂之为祸国殃民之奸臣者。但笔者无心思去纠结历史人物的灰暗面或者是黑暗面,只想发掘一些、学习一些历史人物身上闪亮的、可称赞的、对后人有用的体现正能量的东西。对于曾国藩,其思想、其阳光事迹,一百多年来,影响了许多人。毛泽东曾如是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曾国藩在某方面的伟大之处。也有学者这样评论曾国藩道:“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人,近代史上第一人。”如此,可想而知,曾国藩在晚清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得到很大的肯定的,而本文也将由此如笔。 关键词:曾国藩、湘军、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湘乡派 一,人物简介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被誉为“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自幼好学。道光十三年(1833)进入县学,成为秀才。翌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并于同年中举。随后进京参加会试,但却一再落榜。通过不懈努力,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考中贡士第三十八名,随后参加殿试,考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从此曾国藩进

入仕途,任翰林院庶吉士,供职于京。在京十多年间仕途坦荡,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1853年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由此发家。 曾国藩在文学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他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的精华而自立风格,创立了晚清著名的散文学派——湘乡派。他的古文声调铿锵,深宏骏迈,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他选编了《经史百家杂钞》作为文章的典范,此乃湘乡派文指导用书。曾国藩著述颇丰,传世《曾文正公文集》等。清末民初的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 曾国藩在晚清的朝政、军事近代化、镇压太平军、洋务运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因此赠他太傅称号,谥曰文正。 二,曾国藩与湘军 (一,湘军组建背景)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愈加地肆意无情,而西方列强也在不断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大肆侵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群众被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

浅析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浅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论文关键词:曾国藩孝弟家庭伦理社会伦理 论文摘要:曾国藩受传统铭家思想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在继承和发展了曾氏家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孝弟”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忍想,以“仁、礼、诚、愁”为准则的社会伦理思想。曾国藩的伦理思想时构建现今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曾国藩伦理思想的来源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曾国藩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受到了湖湘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曾国落一生勤奋好学,对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钻研极深,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仁、礼、恕、中庸等重要观念都对其伦理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内圣外王不仅是传统儒家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也是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内圣外王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务社会事功。曾国藩从小所受的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一生走过的也是一条典型的由内圣而外王的道路。早年他初人京城的时候,曾在当时著名理学家唐鉴、俊仁的引导和影响下研习宋明理学,接受了程朱的性命义理之学,严格按照理学的要求修身养性,建树圣贤人格,为以后的外王事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又受王夫之经世致用的影响,投身于济世救民的事业中去。“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礼”是儒家的人伦秩序思想与人际关系原则的集中体现。曾国藩十分重视礼学,认为一切经济致用之事,无论是仁义道德,还是政治军功,实际上均是礼学。他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其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所以他认为:“仲尼好语求仁,而雅言执礼,孟氏亦仁礼并称。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之莫大于仁,外之莫急于礼。实际上,曾国藩的“礼学”在“内仁”与“外礼”的关系上仍然强调以“内仁”为本,“外礼”为用。如果说“外礼”是活水的话,“内仁”则是源头,常人受教时亦应“内仁”与“外礼”的修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亲亲”、“尊尊”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另外,儒家思想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人世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也深深地感染并引导曾氏的人生,进而成为他伦理思想的重要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并将之灵活运用。如他既要求子弟立志清远,自强不息,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优国优民之心,又虑及儒家的人世精神。曾氏用儒家思想心怀天下的大志来要求子弟,其自身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践行者。他也考虑到在官场上可能与名利有冲突,因此,“与官场交接,既不能硬,也不能软,怀揣着一肚皮不合适宜,所以到处不受欢迎,干脆就一味浑含,永不发露,用圣贤之心委曲求全”。阁这其中也体现了他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运用。 (二)湖湘文化的熏陶 一个人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对其思想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曾国落是湖南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众多地域文化中极具特色和影响的一朵奇葩。它的特色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儒家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内核。历代湖湘先贤总是把当大官、秉大政作为自己实现经国济世抱负的最主要途径。曾国藩在实践中,也着力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他自己着手建立翻译馆,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他热情倡导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