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的入世思想与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

岭南学院林忆聪15328108

曾国藩,与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对满清皇朝的命运有着决定作用,尤其是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事迹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在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苏同炳的著作《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被放在第一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从主流的历史观来看,大多数人对于曾国藩的生平的评价都是褒大于贬,甚至誉之以“圣人”。然而,因他的汉人身份和满清大臣的身份,曾国藩也不免曾被扣过“替异端效劳的功狗”的帽子,诸如此类评价客观公允与否,仍有待商榷,但从这两种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我们便足以瞥见“评价曾国藩”这一历史问题的多面性,实在不可以好或者坏来草率地概括。本文将以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一事为轴,由此进行外延,考察曾国藩当官前后的为人处世以及生平事迹,从而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的思想,便于我们对其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此外,本文副标题中还提到所谓“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此先稍作解释。仔细回忆太平天国运动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满清皇朝面临亡朝危险之际,朝廷却似乎只出现了唯一一个有能力平定内乱的大臣,直至今日,我们仍不否认,若非曾国藩力挽狂澜,满清皇朝的命运会早在辛亥革命五十年之前就走到尽头。无论是在历史教科书还是在其他史料中,关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仿佛只有曾国藩被载入史册,这一历史现象绝非偶然,在此先暂且称这一历史现象为“个人英雄主义”,至于平定太平天国这一事件中的曾国藩是否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英雄,这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

一、全面而不矛盾的儒家入世思想:从临危受命到捷后主动裁军

曾国藩并非从太平军起义一开始便接手平定内乱的事务,而是在太平军攻进湖南之后才接到皇帝上谕,以丁忧在籍的侍郎身份在湖南开始办起团练,直到其受任为两江总督,奉命总统苏皖浙赣四省军务之后,才算真正接管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帅一职。

从曾国藩办团练组织湘军起,其儒家思想就完全体现出来了,从他挑选士兵的标准以及训练士兵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便可以看出,而这种儒家思想在他办团练的过程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为之后平定内乱做了充足的军事准备。

“为了确保后方地区的安全,于是各省都先后办起了团练。但各省所办的团练虽多,却只有湖南一省办的成绩特别好;不仅如此,经由曾国藩所创办的湖南乡勇——湘军,最后并且成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力部队。”①

湘军能成为平定内乱的主力部队,与曾国藩的选兵标准与训练方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曾国藩心目中的军队,一方面要战斗力强韧,二方面更需要团结一心,万众一志。其次,曾国藩带兵时简直是如父兄教导子弟一般恩礼有加,而湘军士兵也自然视其如父兄,充分做到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这都是曾国藩以儒家的精神教育灌输进去之后所取得的效果。

至于曾国藩在平定内乱的过程中如何调兵遣将,掌控全局,在此不进行详述。

但从曾国藩临危受命,积极练兵,历经多次反围剿和突围,从一个文官转战沙场,亲自指挥战斗,到最终平定了长达十几年的内乱,可见其忠君忠国的不二之心,而这也恰好再次与其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吻合。

忠君爱国、得官入仕、砥砺品德,这些特征出现在长期接受儒学教育的曾国藩身上并不奇怪,可谓合情合理,但是一旦把眼光拓宽到太平天国之后其所作所为,似乎会让人觉得与此有些互相矛盾了。在曾国藩削平太平天国之后,正值湘军声威达到鼎盛之时,而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创办并发展壮大到当时的鼎盛状态的,经过长期的作战,军中上下对曾国藩无人不服,应该说,曾国藩对这支军队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只是没有被公开授予名义上的兵权而已,倘若当时曾国藩有意进一步扩大湘军的规模,凭借其在军队中的威望,加之官至一品的政治地位,要想掌握兵权实属不难,但曾国藩却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由,主动奏请将湘军裁遣归里,以此表明他无意挟军权以自重的态度,这种军权上的让步与其之前积极入世,一步步提升官阶的事实格格不入。其实他在功名利禄问题上如履薄冰的戒惧心情在他与其弟的通信中多有体现:“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深恐吾全盛之时,不克荫庇弟等;吾颠坠之际,或致连累弟等。惟于无事时常以危词苦语互相劝诫,庶几免于大戾耳。”②显然这不是典型彻底的入世思想,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入世思想只是儒家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内容,曾国藩接受的是正统而且全面的儒家教育,于他而言,得官入仕固然重要,但在此之上还有爱国爱民的大爱思想,还有修身养性、漠视权贵的光明磊落态度。事实上,这不但没有相互矛盾,反而解释了曾国藩何以要帮助满人打压自己的“同胞”。他所接受的标准的儒家思想教育让他的伦理观念局限在一定范畴之内,只有以社会民生为重的天下思想,没有狭隘的种族主义观念,在他眼中,他所效力的朝廷和皇帝就是国家的代表,是社会民生的领袖,是他要誓死捍卫的,而太平军在他看来也不是所谓同为汉人的同胞,只是一群意图谋反,扰乱社会民生的反贼而已,打击太平天国对他来说就是为民众谋福祉的事,作为朝廷命官,打反贼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在这种思想前提下,如果还为曾国藩扣上“汉奸”、“历史罪人”的帽子,那就未免过于不理性、过于苛刻了。

曾国藩这种对儒家思想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对于他的仕途,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取胜,以及他何以能被后人视作完人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难以评价其是好是坏,只能说曾国藩在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在他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内,把他所接受的东西不折不扣地用到了现实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曾国藩的精神对于我们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借鉴和学习的意义。

二、曾国藩的出现非个人英雄主义,只是生逢其时

正如前文所述,于太平天国之乱世,担任讨伐太平军的主帅一职的只有曾国藩一人,在国家大乱时挽狂澜于既倒,不免让人以仰慕英雄的眼光视之,然而,当我们仔细考证那段历史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曾国藩临危受命讨伐太平军一事与我们所理解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不相符合。在曾国藩答应皇上前往浙江督办浙江军务之前,他与皇帝之间的通信就能说明一些问题。曾国藩在其父曾麟书病故时接到皇上上谕:

“该侍郎现在江西督师,军务正当吃紧。古人墨絰从戎,原可夺情不令回籍。惟念该侍郎素性拘谨,前因母丧未终,授以官职,具疏力辞。今丁父忧,若不令

其奔丧回籍,非所以遂其孝思。曾国藩着赏假三个月回籍治丧,俟假满后再赴江西督办军务,以示体恤。”

因浙江军务紧急,皇帝再降谕旨,令曾国藩前往督办浙江军务:

“该侍郎前此墨絰从戎,不辞劳瘁,朕所深悉。现当浙省军务吃紧之时,凉能仰体朕意,毋负委任。”

可见曾国藩出任军职时多为皇帝多番相劝,而非毛遂自荐,主动挺身而出,上述两道谕旨虽非出自太平天国乱事之时,却也足以看出曾国藩对于军务相关事宜的推诿态度。“皇帝之所以一再不允令曾国藩在籍终制,在咸丰二年时是因为除了曾国藩之外更无可以倚信的忠心之人。到了咸丰八年,则浙江江西方面的前敌将领均是曾国藩的部属,若无曾国藩的统率,势难收同心协力之效。至咸丰十年闰三月江南大营兵溃,南京以东,已无可用之兵,而除了湘军之外,亦更无其他有用之兵,非由曾国藩出来担任进讨太平天国的主帅不可了。”应该说,是曾国藩恰好生在了缺少人才的晚清年代,恰恰生在了一个国家需要他去效力的时代,是时代成就了他,而非自己成就了自己,这个机会不是他自己争取的,他只是在接受朝廷的任命后做了应该做的事,并且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任务而已。相比孙中山、黄兴之于辛亥革命、吉田松阴、高杉晋作之于日本明治维新、华盛顿之于美国独立战争,曾国藩更像是被推上了历史政治舞台,而非自愿走上这条道路的,相比之下,曾国藩实在称不上是我们所理解的时代英雄,只能说是一代兢兢业业的朝廷命官。

至于探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否属于个人英雄主义有何意义,我个人认为这为我们理解曾国藩为何终究只能是一个打反贼的满朝功臣而不是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民族英雄提供了一个思路。曾国藩没有改变时代命运的欲望和勇气,即便他讨伐太平军,认识到要师夷长技而办江南制造局,其目的也不过是维护满清王朝的统治而已,倘若他能早有孙中山“忠于国,非忠于君”的觉悟的话,其历史功绩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三、乱世中的时代精神标杆:从平庸秀才到道德圣人

在这一部分,我们暂且撇开太平天国的事,转而把目光聚焦在平定太平天国一事之外的曾国藩。我们知道,曾国藩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都是人格几近完美的圣人,显然除平定太平天国一事,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修炼品德方面也有为人称道的地方。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③

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功名事业之外,极其重视进德修业之事。尤其在道光咸丰以后,世风日下,整个国家社会都处在一种随时可能颠覆的边缘状态,竟然能有曾国藩这样气节不凡的人出来扶正社会风气,其道德文章以己为例教化世人,感人至深。

“日月如流,倏已秋分。学业既一无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丛集,自顾竟无湔除改徙之时,忧愧曷已!念生平所作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及。”④

然而,曾国藩并非天生就是一个生性敏捷,悟性高的人,相反,其智商并不高,他的朋友经常评论他“欠才略”、“才艺太短”,他的学生李鸿章甚至曾经当着他的面说他“儒缓”,而且年轻时候的他为人傲慢,性格暴躁。曾国藩是直到

进了京城做官后见了许多大学者之后深受触动才决定痛自反省,学做圣人。而立之年之前的曾国藩无所作为着实无可厚非,毕竟其思想长期被八股文所禁锢,但进京后能有思进取的觉悟确实值得敬佩,而这一时期在他脑海中根植的儒家思想也成就他不平凡的一生。

在上一部分说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算不上英雄主义,但就其精神和道德而言,在晚清国家濒临崩溃的时候,确实算得上是时代的精神标杆,是中国近代史上昏暗时期的一盏罕见的精神明灯。

从这个角度理解曾国藩的思想,看他一生的成就,他也配得上英雄的称号。

本文以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一些联系为引,从三个角度对曾国藩的思想进行了不算深刻的解析,由于历史上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还存有争议,实在不好由此评说曾国藩的一生是好是坏,但从其为人、修身和治世,我们着实能看到许多常人所不具有的闪光点,用伟大形容之实不为过,只希望借此文能纠正大众对曾国藩的认识上的一些谬误,借鉴其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至于不好和保守的一面,我们仍需以客观审慎的态度视之。

【引用资料】

①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曾国藩》,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②曾国藩:《致沅甫弟书》,同治元年六月廿日。

③曾国藩:《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云》,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八日。

④曾国藩:《曾国藩同治八年八月日记》,。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天平天国运动》。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展开今天的说课。首先来看第一部分——说教材。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教材必修一,也就是政治模块第三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第一课。该课主要讲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为了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不懈抗争的基本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既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同时也第一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一顺应世界潮流的要求,因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又开启了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分析了教材地位以后,我们来看教学目标。在说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准备先说总体的课程标准,然后说具体的教学三维目标。课程标准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在这里课程标准提出了“了解”和“认识”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其实这也就说明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次重点。在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我也会积极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引导学生去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问题,从而步步深入,彻底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来看具体的教学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首先通过教师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以及最终走向失败的基本史实。主要史实有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其次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使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接着通过教师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内容的讲解以及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确看待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局限性。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落后性,并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重任。最后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自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以及北伐、西征、东征这一过程时,我准备插入一系列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地图,从而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在讲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时,我准备引入一系列阅读材料,通过对历史文献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我准备适当引入史学界的论证,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自我鉴别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首先通过教师对北伐军征战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以林凤翔为首的北伐军不畏强敌直至全部牺牲的惨烈悲壮,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憎观、道德观和英雄观的教育。其次通过对天京事变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最后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时,必须跳出传统史学对其完全肯定的框架,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同时,还存在着摧残传统文化、领导阶层内部生活腐化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得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事实。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紧紧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这条主线,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框架。《天朝田亩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以往学生认知基础上来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难度相当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太平天国运动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汇编太平天国运 动解析版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 革命 A 从材料中〝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就可知道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创办湘军、李鸿章创办淮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此以后,地方汉族地主掌握军事.这在以前,从未有过.故A项正确. 应选A、 此题以费正清的文章为切入点,考查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在复习中应掌握它兴起的原因、经过、结果、评价以及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表达在〔〕 A.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 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那么 C.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C 此题考查中国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属于分配形式,不是〝革命性〞表达,A项错误;平均主义是原那么,没有表达〝革命性〞,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主要表达在反对封建土地制度上,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建

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属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应选C。 以下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D AB两项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表达了绝对的平均主义,不符合社会转型的趋势; C项表达了封建的等级观念,不符合社会转型的趋势; D项主张学习西方,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故符合题意. 应选D、 此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社会转型〞.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 义和团运动 B. 鸦片战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洋务运动 C 从该现象发生的区域来看主要在南方地区,而义和团运动发生于北方,因此排除A; 鸦片战争中国虽然战败签订条约,但是并未出现大面积的土地荒芜和人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太平天国

20XX-20XX第X学期《中国近现史纲要》科目 考查卷 专业:XXXX 班级:XXXXX 任课教师: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 成 绩: 太平天国 一场轰轰烈烈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全国十八个省市,沉重地打击了晚清王朝政府。然而却以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局收场,令人惋惜不已。 不可逆转的命运 如果要历数太平天国运动这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曾有过的过失,恐怕连小学生都可以列出一箩筐。比如,起义军应趁着北伐破竹之势直取北京,而不应在紫荆山附近徘徊不前。不应该在起义还没胜利之时就在南京建都。更不应该在建都天京后互相猜忌、争权夺利。 太平天国失败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太平天国是由神权与王权结合统治的皇朝,实质就是神权左右政权,起义大军定都天京后,起义领袖洪秀全一直以天皇自称,总揽朝政大权,圣灵乱封。朝政纲纪紊乱,朝中不但阶级森严,为王为官者为所欲为,神权的统治有时更甚于儒家思想的统治。文化上,尽管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封建意识形态,即孔教和儒学,但由于没有找到新的批判武器,跳不出封建主义的框子,在反孔的同时迷信着天父和天子,没有争取知识分子的支持。新建立起的政权实际上是另一个更暴力的封建王朝。制度上,天朝田亩、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从未有认真推行,亦不见有任何成效可言。至于所谓“开放科举考试予女子应考”,却也仅有那么一次。 至于太平天国失败的客观原因也有两条:一是历史的局限。在封建社会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以打击地主阶级为目的农民战争,除农民阶层自身以外,还没有其他先进的阶层足以影响和引导农民战争走向新的历程。太平天国运动尽管是在一些新的思想驱动下发生的,但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新的思想的影响是远远敌不过封建旧势力对它的影响的。这就是历史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二是外国侵略势力和清封建势力的勾结,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也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客观原因。 孙中山在《太平天国战史序》“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在“修身”上有独到之处。曾子说过:“每日当三省吾身。”在晚清诸位名人之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五百年来,能够以书生而克平乱世,戎马悾偬间亦为学不倦,并把学问事业均磨炼成功之人可谓极少,而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其文治武功、传奇一生始终众说纷纭,而他本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显赫且颇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很多人都想从曾国藩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很多成名的人物,也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备致,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毛泽东青年时期,也潜心研究过曾国藩文集,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全集》常置桌旁,终生拜读不缀。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的模仿曾国藩,简直将曾国藩奉为偶像。 那么,曾国藩最为成功的修身方法有哪些呢?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他

著名的“修身十二法”,或者对你有所启迪。 一、持身敬肃。 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二、静坐养性。 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三、早早起床。 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四、读书专一。 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它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五、阅读史书。 每天仔细读史十页。 六、说活谨慎。 所谓祸从口出,很多人都因此招致祸患。所以君子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处世最重要的工夫。

历史试卷分析讲课稿

历史试卷分析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1、试卷结构 本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题型分:选择题(四选一)、历史诊断题、图说历史题、材料分析题、以史为鉴题五种,题型稳中有变。 2、考试质量 从这次考试中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选择题的第12、13、14、19、24题;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题;以史为鉴题。从总的来说,本份试卷难度较大,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阶段评价。 3、试卷的主要特点: (1) 、历史责任感、时代感强 这种时代感在选择题与问答题均有突出表现。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不论是对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学生的历史学习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常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对这句话的体验在今年的历史试卷中得到最好的印证。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 (2)、立足强调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与材料分析题。结合问题谈感想,使学生立足本国国情,增强使命感。从这不难看出,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已提上初中历史教学的日程,这不能不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反思。 (3)、注重学科渗透,着眼培养学生融会贯通 根据考纲精神,历史考试渗透时代精神,在答题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是试卷的精彩之处。 (4)、此外,试题灵活、新颖也是这份试卷的可贵之处。整套试题中能够从书上直接翻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而问答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新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穿。 4、关于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具体阅卷中,我们发现相当的学生初步表现出可贵的历史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对时事的关注,这种发现特别是在材料题的答案中得到印证。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还是基本知识问题。尽管是阶段总结性考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 其次是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甚至混淆了时间概念,尽管答得有条有理,但不能得分,实在可惜。 最后,不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较低,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和问答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不明题意,或思维模糊,当然无从答起。 5、关于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居武,后改名国藩,字涤生。按照他的解释,“涤”即“涤其旧染之污”,“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无疑表示曾国藩要涤除旧习,焕然新生,做一个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成为国家栋梁,期望清政府出现“中兴”局面。 可以把曾国藩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四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阶段:曾国藩于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至1852年,在京师为宦十二载。他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尤其致于经世思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的一代圣贤,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的形势。他曾写道“书生之血诚,徒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在1851年5月他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结果咸丰批阅未毕即“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后因别人为他求情而免于受罪。从此他不敢在奏折中批评皇帝及对其施政方针表示不满之语,这使曾国藩对京宦生活深感乏味,并发出“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 第二阶段: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这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显的时期。曾国藩出于对清廷的忠心,为尽快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于1853年办团练并开始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可见其忠心不贰。在1854年秋,曾国藩攻陷武昌不但未获得封疆大权,且不时受到清廷责难。与此同时,清廷又在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周围组成江南、江北大营,其目的是以“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使其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曾国藩进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对他的猜忌心理,时怀警惧,处处谨慎,有时甚至感到悲观和伤心。因此奏请在家守制三年,咸丰觉得太平天国势力日趋衰落有无曾国藩无关紧要,遂批准他的请求,使其陷入难言之苦。直到江南大营覆灭后,举国之武装惟有湘军可恃,清廷才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实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但并不意味清廷放松了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猜忌之心。早在湘军围困天京之时,长江中下游三大军事重镇皆屯兵陈粮,名为预防太平军,实为控制湘军,使其在攻下天京之后,不敢胡作非为,肆意北上。 清廷不时利用湘军的内部矛盾来分散曾国藩权势的过度膨胀。对于曾国藩的嫡系部队,清廷更以严密监视。在天京失陷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成为“中兴之臣”之首,清政府封曾国藩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这是何等的恩赐和荣耀。但实际上清廷对曾的猜忌更加强烈,有暗伏杀机的危险。曾国藩最终出于对清政府的忠义,避免清廷的猜忌和不安,也使自己不陷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境地,做出停解部分厘金,裁撤湘军,并为其弟曾国荃陈请开缺回籍的决定。 第三阶段:“剿捻”时期。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曾国藩大有看破红尘之感。他曾说:“国家堪忧,残喘余生,安得即归去,遁迹山林,不阅世事也!”然而在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的入世思想与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 岭南学院林忆聪15328108 曾国藩,与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对满清皇朝的命运有着决定作用,尤其是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事迹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在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苏同炳的著作《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被放在第一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从主流的历史观来看,大多数人对于曾国藩的生平的评价都是褒大于贬,甚至誉之以“圣人”。然而,因他的汉人身份和满清大臣的身份,曾国藩也不免曾被扣过“替异端效劳的功狗”的帽子,诸如此类评价客观公允与否,仍有待商榷,但从这两种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我们便足以瞥见“评价曾国藩”这一历史问题的多面性,实在不可以好或者坏来草率地概括。本文将以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一事为轴,由此进行外延,考察曾国藩当官前后的为人处世以及生平事迹,从而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的思想,便于我们对其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此外,本文副标题中还提到所谓“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此先稍作解释。仔细回忆太平天国运动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满清皇朝面临亡朝危险之际,朝廷却似乎只出现了唯一一个有能力平定内乱的大臣,直至今日,我们仍不否认,若非曾国藩力挽狂澜,满清皇朝的命运会早在辛亥革命五十年之前就走到尽头。无论是在历史教科书还是在其他史料中,关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仿佛只有曾国藩被载入史册,这一历史现象绝非偶然,在此先暂且称这一历史现象为“个人英雄主义”,至于平定太平天国这一事件中的曾国藩是否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英雄,这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 一、全面而不矛盾的儒家入世思想:从临危受命到捷后主动裁军 曾国藩并非从太平军起义一开始便接手平定内乱的事务,而是在太平军攻进湖南之后才接到皇帝上谕,以丁忧在籍的侍郎身份在湖南开始办起团练,直到其受任为两江总督,奉命总统苏皖浙赣四省军务之后,才算真正接管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帅一职。 从曾国藩办团练组织湘军起,其儒家思想就完全体现出来了,从他挑选士兵的标准以及训练士兵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便可以看出,而这种儒家思想在他办团练的过程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为之后平定内乱做了充足的军事准备。 “为了确保后方地区的安全,于是各省都先后办起了团练。但各省所办的团练虽多,却只有湖南一省办的成绩特别好;不仅如此,经由曾国藩所创办的湖南乡勇——湘军,最后并且成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力部队。”① 湘军能成为平定内乱的主力部队,与曾国藩的选兵标准与训练方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曾国藩心目中的军队,一方面要战斗力强韧,二方面更需要团结一心,万众一志。其次,曾国藩带兵时简直是如父兄教导子弟一般恩礼有加,而湘军士兵也自然视其如父兄,充分做到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这都是曾国藩以儒家的精神教育灌输进去之后所取得的效果。 至于曾国藩在平定内乱的过程中如何调兵遣将,掌控全局,在此不进行详述。

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原因: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3、自然灾害严重 二、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基础: 创立“拜上帝会” 三、重大事件 1、金田起义——开始标志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自称“天王” 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 3、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1853年春,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与清朝对峙。同时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但未有实施。 4、北伐、西征——军事上全盛时期 5、天京变乱——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6、天京陷落——失败标志 1864年,曾国藩领导湘军,李鸿章率领淮军,加之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围攻天京,天京被围。同年6月,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7、失败原因: 主观上: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战略失误:偏师北伐 客观上: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8、评价和启示: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它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9、两个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平均”原则。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口粮,其余归圣库目的: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意义: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1.平分土地的方法并不切合实际。2.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2)《资政新篇》 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改革 内容: 政治上:主张消防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 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广开言路 经济上: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 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文化生活: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意义: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处于战争环境,因而也未能真正推行

太平天国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2)、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社会发展学院 学年论文题目: 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班 级 103学 号9姓 名张琪指导教师应俊论文摘要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影响深远的起义运动。自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建号天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开始了,它的兴起给清朝的封建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它却在前期达 到运动的高潮之后发生了天京变乱,从此太平天国运动迅速走向衰落。究其原因而言,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的失败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政策的偏离,有战略的错误与思想的原因,下面针对其思想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太平天国 失败 思想、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

曾国藩修身12条

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

玄(静极生动)”的境界。“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注?常人做不到“无事时心在腔子里”,而这个方法却是训练“应事时专一不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所谓的“开卷有益”则是在能够做到“专心致志”以后的事。

太平天国习题

1.(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天京变乱后流传着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该民谣反映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A.宗教迷信思想的毒害 B.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 C.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 D.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作崇 5.(2013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文科综合试题31题)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B.宣传拜上帝教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C.太平天国指导思想出现混乱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B 【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从反孔到尊孔,手段不同,目的一致(宣传农民起义、维护太平天国政权)。应对“战局逆转”主要是重建领导核心、进行后期防御战,排除A;太平天国政权唯一的指导思想是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排除C;西方势力对太平天国支持与否,关键要看太平天国能否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排除D。 6.(2013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28题)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A.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竞事业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材料《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讨胡檄》可以了解到都利用满汉矛盾来进行政治斗争。B项说法错误,湖北军政府斗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联系;CD两项说法与材料没有紧密的联系。 8.(2013年陕西省咸阳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10题)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从材料“缔造者们”、“特权的森严”等可知这主要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农民运动,选择B项。 9.(2013年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二模文科综合试题历史26题)

读讲一本书活动演讲稿

读讲一本书活动——《曾国藩家书》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演讲书籍是《曾国藩家书》。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曾国藩这个人,他是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至圣孔子;亚圣孟子;诗圣杜甫;词圣苏轼;酒圣杜康)。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兴是指国家或家族经过一段时间变乱衰弱后重新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过程,清朝的同光中兴是指经过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磨难,中国迎来了皇权专制王朝的最后一个“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为什么称卖国贼我们后面再谈。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胡雪岩是晚清的著名徽商,富可敌国。)来说明曾国藩的为官正直。 二是谈一谈人物生平, 一是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书批评咸丰皇帝。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非有大臣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足以说明他为官的清廉负责。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二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文章。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动员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

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

文史学院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作业《曾国藩之于晚清史的作用和地位》 2011级历史班 学生:李勇 学号:20111960

摘要: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之评,因人而异,各有各的观点和看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曾国藩,有誉之为“中兴勋臣冠”者,亦有骂之为祸国殃民之奸臣者。但笔者无心思去纠结历史人物的灰暗面或者是黑暗面,只想发掘一些、学习一些历史人物身上闪亮的、可称赞的、对后人有用的体现正能量的东西。对于曾国藩,其思想、其阳光事迹,一百多年来,影响了许多人。毛泽东曾如是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曾国藩在某方面的伟大之处。也有学者这样评论曾国藩道:“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人,近代史上第一人。”如此,可想而知,曾国藩在晚清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得到很大的肯定的,而本文也将由此如笔。 关键词:曾国藩、湘军、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湘乡派 一,人物简介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被誉为“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自幼好学。道光十三年(1833)进入县学,成为秀才。翌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并于同年中举。随后进京参加会试,但却一再落榜。通过不懈努力,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考中贡士第三十八名,随后参加殿试,考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从此曾国藩进

入仕途,任翰林院庶吉士,供职于京。在京十多年间仕途坦荡,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1853年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由此发家。 曾国藩在文学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他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的精华而自立风格,创立了晚清著名的散文学派——湘乡派。他的古文声调铿锵,深宏骏迈,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他选编了《经史百家杂钞》作为文章的典范,此乃湘乡派文指导用书。曾国藩著述颇丰,传世《曾文正公文集》等。清末民初的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 曾国藩在晚清的朝政、军事近代化、镇压太平军、洋务运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因此赠他太傅称号,谥曰文正。 二,曾国藩与湘军 (一,湘军组建背景)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愈加地肆意无情,而西方列强也在不断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大肆侵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群众被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 一、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②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准备: (1)组织准备: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借此发动组织群众。 (2)理论准备: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撰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号召群众起来推翻清朝统治。 (3)实践活动: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发展会员,并逐步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六人的领导核心。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2)东乡称王: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 (3)永安建制:1851年秋,太平军攻占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初步建立政权。 (4)定都天京:1853年初,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三、《天朝田亩制度》: (1)颁布: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 (2)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②规定土地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即“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与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③规定产品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即“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加之当时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作保证,因此,根本无法实施。 四、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北伐: 目的:推翻清政府统治。 时间:1853年。 将领:林凤祥、李开芳。 战果:北伐军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牵制了敌人兵力,为太平天国东征、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失败主要原因:太平天国战略失误,孤军深入,给养

初中历史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

https://www.doczj.com/doc/0c4934767.html, 太平天国运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复习:1.11 太平天国运动含解析

考点集训【P182】 一、选择题 1.美国史学家魏斐德利用冲突——反应理论,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于西方的冲击才引发的,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D)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及评价的理解。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清政府加紧搜刮、自然灾害频仍、宗教因素、洪秀全个人因素等,故此题材料不充分,结论也不合理。此题应该选择D。A、B、C错误。 2.(2016一中)“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南西北放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洪秀全在诗中表达了(A) A.反抗思想B.共和观念 C.民主主义D.平等主张 【解析】诗中表达的是洪秀全决心灭亡满清异族统治,以及对成功后全国升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但也浸透着一股浓厚的封建帝王思想。首先排除B、C两项,因为两项都与史实不符。其次,确定本诗歌的主题不是宣扬平等观念。所以排除D项。

3.考古工作者在某庭院墙壁上发现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宣传标语:“天京天兵威如猛虎,汉口(现湖北武汉)胡儿(指满洲贵族)呆如寒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标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C) A.金田起义B.三河大捷 C.夺路西征D.挥师北伐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1851年广西的金田起义,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湖北武汉”,地点不相符,故A项错误;三河大捷发生于1858年,作战对象是曾国藩的湘军(汉族),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西征是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的,攻克了安庆、九江、武昌等长江沿线重要城市,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北伐是1853年定都天京后向北捣毁清王朝统治中心的军事运动,因粮草不足失利,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据《清代野记》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科会试,各省士子到京者,不及往年之半……边省竟有全无一人者。”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C) A.太平天国运动冲击B.清朝政治信誉扫地 C.内忧外患政局动荡D.科举制失去吸引力 【解析】本题关键是时间信息咸丰十年(1860年),那个时候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侵略,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所以往京城应试人数少。A不能解释“边省竟有全无一人者”,故排除。清朝政治信誉扫地要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故排除B;当时科举制还是有吸引力的,排除D。故选C。 5.钱穆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