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秘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质量报告》

文秘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质量报告》

?文化概论?课程质量报告

2021年8月

?文化概论?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承当着面向高职生

讲授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作为文秘专业

的专业主干课程,课程组教师一直致力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在

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方式

的改革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现将本课

程建设质量报告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以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为主旨,引导学生认识国传统特征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底。根据教学目标课程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取强调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以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这种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索学〞。课程设计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生源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二〕课程实施注重实践教学、工学结合

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秘专业主干课,本课程为了到达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安排了30%的课内实践训练分析和课外实训任务,实践内容涉及的主要思路是将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逻辑的分析与理性的判断。

二、课程团队建设组队、培训、获奖等情况

本课程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讲,所有组成员一直致

力于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培训、实践和学习,将学习到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法运用到教学之中,大大提升了课程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课程团队培训情况统计表

三、教学方法、考评方式探索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为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文秘专业资源库建设以来,课程组成员不断建设和完善着文化概论的线上课程,已经上传了课程标准、课程进度、课件、相关视频资料以及大量试

题库,还录制了相关的微课视频、经典诵读等视频、音频资料,努力探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二〕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让学生自觉走到社会文化环境中,真正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继承中华文化精神、实现文化复兴梦想的重要意义,课程组成员带着学生积极参加和组织了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传统文化活动,向社会输送传统文化宣传、传承理念,为建构和谐社会奉献力量。屡次参加组办我市弘扬传统文化展览、效劳家训家风主题公园活动、水上公园“〞学雷锋大型公益活动、助力河北省第三届公益慈善晚会、积极协助学院举办第九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开展文化扶贫实践活动、效劳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积极组织与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是践行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外在表现。进一步使学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三以读促学,阅读经典,养成阅读习惯

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

友,诵读国学经典的气氛让

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传统文化

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熏陶,

潜移默化中标准自己的言行,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为学生的的成长成才成人奠

定了坚实的根底。2021—

2021年度第二学期课董金凤

主任开始倡导在全系开展课

前十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并印制了1000本?管理系课前十分钟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充分利用课前珍贵的十分钟时间,师生共同

朗读经典,坚持至今。

〔四〕考评方式改革

为了使学生对识点有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增强理解运用

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开展,课程组对

本课程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传统考试形式。学习

考核评价引进实践评价、创新评价等手段,既强调第一课堂评

价指标,又兼顾第二课堂评价要素,从而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

评价模式。具体而言,学习考核成绩按课堂讨论、主题报纸制作、课程、实践评价等统一计算,其中课堂讨论30%,调研报

告2021主题报纸30%、实践评价2021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准备

3-5分钟发言,并提供发言提要;主题报纸形式具体做法为内

容限定50个文化主题,每位同学抽签获得1个主题,通过编

辑报纸形式系统展示具体内容,以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文字

编辑能力的运用;调研报告在选修本课程之后2周内提交,字

数在2021字以上。成绩评定时充分考虑实践指导教师、实践

活动小组成员的评价意见,综合全方位的情况而定。

四、取得丰厚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

课程组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屡次调研之后,积极调整教学思路,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经过课程组成员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从2021年至今,文秘专业学生屡次

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工程取得了优异成绩,指导教师董金凤屡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二〕课程特色及学生作品成果

为了使学生对识点有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增强理解运用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开展,对本课程教学、考试方法进行了屡次改革,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及考试形式,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是本课程最具代表性的特色。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设目标

〔一〕网络教学平台有待继续完善

虽然建设了文化概论课程的智慧职教资源库,但相对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的完善度而言,还有继续挖掘的空间。尤其在视频、音频等资料方面以及开放的交流平台放,仍需努力探索、挖潜。今后工作重点是继续完善网上教学资料,开始真正利用起职教云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让学生在智慧职教云课堂平台上进行学习和互动。

〔二〕“第二课堂〞需要进一步加强

虽然课程组一直努力拓展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争取利用各种时机让学生们“走出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在这方面课程组也已经取得很多成绩。但是,由于条件有限,学生“第二课堂〞次数以及深度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国文化概论-文秘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专,2018秋)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对 ●“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对 ●“中国”的内涵从未改变过。错 ●中国文化没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错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对 ●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 大类对 ●上古文化分布为两个集团:华夏文化集团、苗蛮文化集团。错 ●周朝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对 ●战国“四君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对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错 ●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时大为兴盛。对 ●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 书对 ●西晋太医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对 ●唐代的文学被称为“魏晋风骨”。错 ●《洛神赋图》乃顾恺之所作。对 ●朱熹是清代人. 错 ●《窦娥冤》是王实甫的代表作。错 ●

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对 ●汉代人们所采用的记事方法主要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 物上划刻。错 ●甲骨文不是最古老的汉字,但却是现存的最可识的文字。对 ●金文是周代的代表文字。对 ●篆文起源于周代末年,流行于秦国,到汉武帝时达到鼎盛。错●隶书在秦代是民间创造的一种篆书的简化体. 对 ●按出现的先后,先有简策,再有金刻、石刻,接着有了缣帛,最 后有了纸张。对 ●简策大约出现在周代. 错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对 ●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对 ●雕版又叫刻板,这种技术起于中唐,最初是从印刷历书和佛经开 始的。对 ●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北宋的毕升。对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错 ●墨家有十大纲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 非命、节葬、节用。对 ●“永明体”诗歌产生于齐梁间。对 ●《蜀道难》是杜甫的诗歌。错 ●《孔雀东南飞》是唐代的诗歌。错 ●《西厢记》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错 ●宋江是《红楼梦》中的人物。错 ●中国建筑是以土木建筑为主,既不同于西方古典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140028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学分:2 学时:32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法学院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修读学期:第6学期 一、教学任务 中国文化概论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课程开设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生命教育等课程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通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全面掌握和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基本精神,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专业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学习,应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当前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国梦。 3.综合能力方面。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应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三、教学内容 (一)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选读 1.教学内容:选取中华优秀文化代表性经典及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诵读讲授,具体包括《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节选)、《道德经》、《庄子》(节选)。 2.教学要求:对所学经典内容进行诵读50到100遍,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所述经典的诵读与学习,难点是通过这此经典,对中华传达统文化精神髓的理解与把握,并知行合一,实现在自己人格,道德与生命态度的培养中。 4.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5.自主学习内容:经典读诵。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 1.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内涵;几个主题;价值;功能作用。 2.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风貌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功能。熟悉“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崇尚统一、爱国主义”等主题,掌握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的方法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与功能。难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4.教学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阅读关于“文化的界定与内涵”的学术专著。 (三)传统美德的传承与理想人格的塑造 1.教学内容:传统美德和理想人格的含义;传统美德德目;传统美德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健康人格的塑造;传统美德修养与理想人格塑造的具体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传统美德的审视、理想人格的含义与应有人格的类型。熟悉传统美德德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有人格及其健康人格的塑造。掌握传统美德的概念以及界分传统美德的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掌握致知穷理、反省自律(省察克治)、存养励治(存养)、躬行践履(力行)、见贤思齐、慎独、有过即改、立志的涵义与要求。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传统美德的德目、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以及传统美德修养与理想人格塑造的具体方法。难点是传统美德审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人格及其塑造。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介绍有关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件、人物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等。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 1.了解、理解、掌握与熟练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认知中国传统文化。 3.能运用所学与域外文化进行比较,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并对当代文化建设有合乎实际的理解。提升学习者文化自觉意识。 本课程包括八个部分,其中文化概念、文化历史、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是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递进考核。 识记:对大纲中有关文明、文化概念,文化地理、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概念,包括名称和知识的含义,能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对文化遗产、狭义文化、民俗、宗法、仁爱、禅宗等概念的识记等。 领会:对大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正确理解,并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出正确的表述与解释,如文化生成的土壤、宗法社会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传统中国人的信仰与道德观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结构的理解等。 简单应用:能够在领会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辨别、解释或举例说明;能运用文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如对地域文化特点的分析,中国文化的阶段性特征与王朝政治关系的分析等。 综合应用:在对一些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与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等。如我们如何看待当代传统文化复兴与传承的问题,如何看待现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问题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措施的探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改革措施的探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高校一门跨学科、基础性和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了解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特点、民族精神,使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来增强自觉性以及认同感。对于专业的学习来说,有利于重新整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科融通,从而使学生在相关专业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好地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各高校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以我校为例,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粗浅谈一下对于本课程的改革设想,围绕于五个方面进行:第一,将师资队伍加强。我分院本课程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可能只是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在此一言以蔽之,具体的设想就是老教师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年轻教师作为后续力量,使主讲教师要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化,要形成学术梯队。 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本课程是作为各个专业共同基础课开设的,大多高校的授课教师配备不是专业的“国学大师”或专家,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借鉴一些有经验的国学专家,将当下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运用到现代的思维方式中,掌握学术的前瞻性问题,学会内修外援。这样,教师才能保证授课思路清晰,思想深邃,视野广博,体例独特,才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第二,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先按照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然后再有规律等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也要让学生更清晰、更明确知识重点。这一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整本教材都在密切的关注这中国文化的进程与发展,这也是展现了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的形成,这门课程是渗透民族文化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让我们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将物质的东西精神话,让学生心领神会,提高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的整合也很重要,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它直接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六大部门,这也是证明教材的脉络所在,这六大部门分别是:发生机制、发展历程、表现形式、文化结构、整体特征以及文化精神。在这六大部门中发生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习题与答案4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习题与答案 (含普及、提高与深化三种类型) 第一类别:普及层次习题 一、填空题 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6.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7.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8.“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9.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 10.“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11. 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12. 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 13. 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 14. 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 15.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16. 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17.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

文秘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质量报告》

?文化概论?课程质量报告 2021年8月 ?文化概论?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承当着面向高职生 讲授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作为文秘专业 的专业主干课程,课程组教师一直致力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在 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方式 的改革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现将本课 程建设质量报告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以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为主旨,引导学生认识国传统特征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底。根据教学目标课程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取强调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以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这种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索学〞。课程设计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生源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二〕课程实施注重实践教学、工学结合 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秘专业主干课,本课程为了到达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安排了30%的课内实践训练分析和课外实训任务,实践内容涉及的主要思路是将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逻辑的分析与理性的判断。 二、课程团队建设组队、培训、获奖等情况 本课程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讲,所有组成员一直致 力于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培训、实践和学习,将学习到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法运用到教学之中,大大提升了课程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课程团队培训情况统计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远程教育学院期末复习大纲模板 注: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 (一)、单选题 1、“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的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是着重于(A)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 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2-3 2、“文化乃传统行为的全部丛结。这样的丛结为人类所发展,且为每一代继续不断学习着。”这是着重于(B)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 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 4 3、“简单地说,文化是由学习得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构成的。”这是着重于(C)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 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6 4、“文化是任何一群人之物质的社会价值,无论野蛮人或文明人都有文化。”这是着重于(D)的定义。 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普遍性 考核知识点:文化的定义参见P8 5、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统一思想,其中墨子主张(A)。 尚同##大同##定于一##大一统 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参见P34

6、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统一思想,其中孟子主张(C)。尚同##大同##定于一##大一统 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参见P34 7、“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C)。 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 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参见P38 8、“万物皆备于我”出自(B)。 孔子##孟子##庄子##墨子 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0 9、与中国有情的宇宙观的形成相关的思想是(A)。 天人合一思想##人定胜天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2 10、有情的宇宙观在文学上的表现主要是(A)。 山水田园诗##政治讽刺诗##《诗经》##《楚辞》 考核知识点:有情的宇宙观参见P53 11、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人是(D)。 孔子##孟子##二程##朱熹 考核知识点:重德精神参见P61 12、提出仁、义、礼、智“四端”之说的人是(B)。 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 考核知识点:重德精神参见P59 13、殷商时期的至上神是(A)。 上帝##天##自然神##动物神 考核知识点:帝、天崇拜参见P74-75 14、周代的至上神是(B)。 上帝##天##自然神##动物神 考核知识点:帝、天崇拜参见P75-76 15、下列属于丹鼎派的道教人物是(B)。 老子##葛洪##陶弘景#寇谦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21403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时54 学分 3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006年11月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着重介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创造出的灿烂的文化成就,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及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模式,进而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增强热爱并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和文化修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传统文化根基。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素养,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特点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对本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选修课,于第七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一是系统性的原则:本大纲内容涉及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并由纵横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横向分类,因而,各章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系,体现出了较强的系统性。 二是重点突出的原则:本大纲着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文化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原因、内在精神和发展趋向等内容涉及较少,更有助于学生学习。 三是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本大纲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尤其在具备了文化基础知识以后,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中文系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其基本内容是(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和一体性特征。(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的前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后置课程可以做文化专题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如粤北文化研究等。 二、课程目标 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2 、学习中国文化: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我国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3、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是我们开创新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知道—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和文化现象的记忆和识别。 理解—指透过文化现象理解本质特征,达到形而上的认识。 掌握—指在“知道”、“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分析问题,具有自己分析文化和思想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符号“√”为知道,“○”为理解,“△”为掌握,以下各章同。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三、文化的特征(△) 四、文化的功能(√) 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专业拓展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本课程即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概述 第一节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节“文化”概说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概述 第四节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教学要求: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章古代称谓 第一节古代亲属关系——九族三党五服 第二节古代姓名称号 第三节避讳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宗法制社会关系及姓氏名称等。 第二章古代衣食住行 第一节衣 第二节食

第三节住 第四节行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衣食住行的一般状况,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古代教育与选举、科举制度 第一节古代教育 第二节选举制度 第三节科举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掌握选举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弊。 第四章古代官制 第一节古代的文官制度 第二节古代的武官制度 第三节常用职官沿革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古代的官职名称,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官、武官制度。 第五章古代礼制与法制 第一节古代的礼制 第二节古代的法制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礼制与法制的产生时间、背景及意义,掌握古代不同时期礼制与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第六章古代学术思想 第一节儒家思想 第二节道家思想 第三节佛教思想 第四节其他 教学要求: 了解儒、道、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清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客观认识其思想特点、历史地位、固有价值及现代意义并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学时分配建议:

秘书学中国文化概论授课计划教案3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教案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秘书学本科专业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主要对接基础教育、高级秘书、文化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讲授1840年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秘书学(本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汉语言文化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较强的中文写作能力和外语、秘书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知识的现代秘书专业人才。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在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感悟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文关系,从而提升从事秘书工作的职业素养。 3、具体方法:课程按照基础知识、能力、素质的专业培养方向设计教学内容,每周2学时,总学时为32。(1).根据教材安排,重点讲授传统文化发生、发展过程,及形成的哲学、科技、教育、建筑、艺术、文学的主要特点。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宗法制、儒家、道家、佛教思想以及各文化形态的主要内容等基础知识。(2).讲解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根据文秘特点,重点讲授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书法、绘画的创作和鉴赏等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分析文学、绘画、书法等具体作品提高艺术鉴赏和写作能力。(3).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结合秘书职业特点和秘书人的职业素养,重点挖掘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有关人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等内容,结合实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直觉体悟、知行动态统合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和人生境界,并有意识地内化为自己的修身要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整个课程设计将基础知识、作品分析、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知识+实践+讨论”的教学模式,将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如宗法制、天人合一、科举等。 2、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分析古代经典名著,书法、绘画的经典作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提高写作能力。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一、课程介绍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以中国文化的传统、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课程,包括中国文化的演变史、古今文化、媒体文化、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旨在培养学生从审美视角分析、理解和认识文化知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对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现状和未来发展。 2、培养学生从审美视角分析、理解和认识文化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3、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文化,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素养。 三、教材内容 1、古今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将概述中国文化的早期形成和演变,从两河流域及黄河沿岸文明,到春秋战国,汉代,以及唐宋元明清,而现代中国文化还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追溯到更古老的时代都会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2、媒体文化

对媒体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将从历史发展及其对当代文化的 影响入手,让学生明白现代媒体文化的深远意义,比如报纸、网络、 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以及其中的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化。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方面,《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将对中国四大社会文化——婚 姻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节日文化等进行详细阐述让学生明白 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 4、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方面,《中国文化概论》教案将重点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 文物及其他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历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鉴赏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有关历史记载、古籍、新闻报道、课本教材等文献, 结合网络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0206513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 适用专业:历史、旅游管理大类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文化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各种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文化成果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产生思考,从而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对本、专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校、院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2、本大纲制定的原则与要求是用认真求实的态度,探索中国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情况,以及各种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现象等,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主要精神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对我们民族自身、我们当前的国情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校和学生的定位,以及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想达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2、让学生了解各种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2、初步掌握理解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能力; 3、初步掌握理解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4、初步掌握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能力; 5、初步具备结合传统文化,认识当前国情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荐书单中,我选择了《中国文化概论》。此书是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师范大学于1994年出版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概论书籍。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的教材,所以内容非常全面、系统而简明,易于入门。 本书开篇是绪论,首先就全书的核心概念、涉与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文化”一词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本书定义了文化的本质: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与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共四个层次。本书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演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有可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XX)。本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主要对象展开讨论的。并在结尾两章论述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发展问题。 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共19章。全书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所依附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语言文字和典籍、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XX、哲学等)、中国文化的总体特点(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展望(向近代文化的转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线索展开,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 本书上编的第二章介绍了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本章首先介绍了农耕自然经济为什么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已经产生了农耕文明,汉晋以后中国农耕重心开始南移,农耕自然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本书将中国自然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殷商西周之前的土地国有和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32508207 2.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3.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4. 课程简介: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秘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中国文化为主体讲授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精神,阐释中国文化的生成环境、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重要成就、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开拓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培养高等学校的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使在校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能够对中国文化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 2.与相关课程衔接:无 3.学时:总学时:64学时、周学时:4课时 4.开课学期:第6学期 5.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 6.考核方式:开卷考查。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堂讨论20%、实践论文20%、期末笔试60%。 7.教材:《中国文化史概要》,谭家健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8.教学参考资料: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粱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 4)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5)顾伟立著,《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课程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了解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以及掌握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文化的功能 教学难点:文化的功能 授课时数:2 教学内容: 1、“文化”的涵义 2、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3、文化的功能 4、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形成 教学目标:通过对历史地理环境的介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了解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长期束缚于封建肌体,其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事实,进而对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英文名称:The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 课程编号:F121740008032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践学时:0 总学分:2 课程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基础英语(1)、英语听力(1)、英语阅读(1)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概况》(修订版),廖华英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英语畅谈中国》,王志茹,陆小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二、课程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系统介绍中国几千年的璀璨文明以及近年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突飞猛进,充分展现中国丰富绚丽的文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1.系统介绍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基本概况。支撑培养要求1,2。 2.重点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支撑培养要求1,2。 3.提高独立获取英文知识的能力。支撑培养要求5。 4.培养英文交际能力。支撑培养要求4。 5.培养编译和创作的能力。支撑培养要求3。 6.培养务实精神、创新意识、美感和情怀。支撑培养要求6,7。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时分配 知识单元一:国家概况支撑学习目标1,2(建议4学时)教与学要求: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掌握中国政治体制、地理概况与历史脉络。 教与学方法:互动交际法,师生、生生互动。 知识点1:国家政治体制 主要内容:国庆节;国旗;国徽;国歌;首都 知识点2:地理概况 主要内容: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湖泊;气候 知识点3:历史脉络 主要内容:古代中国;现代中国;行政区域;人口;民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改革 知识单元二:文学宗教艺术支撑学习目标1,2,5(建议8学时)教与学要求:了解中国的文学宗教艺术,掌握介绍哲学和宗教、文学和艺术英语表达知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编译能力。 教与学方法:互动交际法,师生、生生互动。 知识点1:哲学和宗教 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与特点;中国伦理道德的特征;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知识点2:文学 主要内容: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5)(08年真题)广义文化 2、(P5)(09、12年真题)狭义文化 3、(P6)文化内涵 4、(P6)文化产品 5、(P7)文化现象 6、(P7)文化事象 7、(P8)文化思潮 8、(P8)文化观念9、(P8)(10年真题)文化政策 10、(P9)(13年10月真题)民族文化 11、(P9)国别文化 12、(P10)上层文化 13、(P10)底层文化 14、(P11)文化传统 15、(P11)(12年10月真题)传统文化 二、简答题 1、(P5)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2、(P5)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3、(P9)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有哪些? 4、(P10)什么是上层文化?什么是底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5、(P11)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6、(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7、(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8、(P1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三、论述题 1、(P10)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 2、(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 3、(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4、(P11)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 5、(P12)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 6、(P1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名词解释 1、(P18)方志时期 2、(P18)仪器观测期 3、(P20)天下 4、(P22)九州 5、(P30)“尽地力之教” 6、(P31)通漕四渠 7、(P14)地理环境 8、(P20)地缘 9、(12年1月真题)“塞北江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