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案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部编教材·读与考 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素养解读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精选史料,掌握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自身独特的特点,理解中华文化具有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了解其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的有益启迪和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的有益启发。(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主干知识 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⑴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 ⑵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⑶文化认同:春秋战国,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⑷礼乐文明:始于西周;春秋孔子多方面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⑸百家争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 ⑴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⑵西汉: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⑶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⑷宋元: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学说,形成理学;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3.明清时期:文化批判和文化专制 ⑴明清之际: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⑵康乾时期: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4.近代向西方学习 ⑴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⑵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⑴社会伦理: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仁者爱人”。 ⑵政治伦理:民本思想。管子、孔子重民意、民情,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⑴表现:商朝人祭天地、祖先。老子的“道”追求天人合一;荀子“天行有常”等。 ⑵影响: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⑴先秦诸子:孔子、墨子、孟子等以天下为己任;儒学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⑵后世士大夫: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都有家国情怀的体现。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⑴表现:周公“敬德”;孔子“为政以德”;墨子“尚贤”;孟子“尊贤”。 ⑵影响:促进社会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当堂达标题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曾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A.批判传统文化B.引进西方政治观念 C.塑造国民意识D.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这一学派主张“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该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3.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A.提倡个性自由B.倡导“兼爱”“非攻” C.批判君主专制D.主张“工商皆本” 4.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 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 5.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

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6.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 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 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 7.《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从前殷先王惧怕上天和小民的力量,所以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这表明,周公() A.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B.要求官员了解百姓疾苦 C.重视对诸侯王的控制D.具有“明德慎罚”的思想 8.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这反映出() A.私家修史已经蔚然成风B.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 C.唯物思想成为社会主流D.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 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这一论述() A.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B.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消除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10.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在新中国的外交中,践行这一思想的成就是 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B.提出“一国两制”创举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 1 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 (一)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二)学习目标 1、梳理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家国情怀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 (1)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1)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百家争鸣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 ②过程: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③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从秦到清 (1)秦: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①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4)宋元: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明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折时期 ①进步思想: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②思想钳制: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4、近现代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1)周代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2)后世 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1)先秦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 【知识链接】 ▲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有巢氏、夏朝等之后绵延发展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人本思想、民本思想:人本思想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中心。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恤民、安民、爱民、顺应民意,强调君民相互依存等。 ▲陆王心学:清即南宋陆九渊和明王守仁两大学说的合称。陆始主“心即理也”,为学初倡“发明本心”为主;王继而广之,大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论。两者基本思想一脉相承。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三、阅读教材,找出三点 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 四、紧扣教材,自学指导 (一)自学指导一 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如何? (多元起源、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明、明清、近现代) 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起源 (1)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2)核心区域: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奠基时期(先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表现:①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3)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是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格局(秦汉) (1)原因: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 ②汉武帝独尊儒术。确了需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受到挑战(魏晋隋唐) (1)背景: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案 ➊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构建时空观念 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➋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➌教学过程设计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起源 (1)多元性: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一体性: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3)青铜时代:夏商西周时期,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成熟、社会礼制完善 (4)民族融合与华夏观念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发展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①时代背景·大变革大动荡 A、政治上: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地主阶级兴起 B、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C、文化上:礼贤下士,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②儒家思想 A、孔子:仁者爱人、恢复周礼、德治、开创私学

B、孟子: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内省 C、荀子:隆礼重法、君舟民水、性恶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③道家思想:遵循自然规律、追求精神自由、出世的处世态度 ④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奖励耕战、严刑峻法、主张变革 ⑤墨家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认识论与逻辑学、代表社会底层 ⑥阴阳家思想:五行概念、相生相克 ⑦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2)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法治国,焚书坑儒(思想文化专制) (3)两汉尊崇儒术 ①时代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接受董仲舒新儒学 ②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③思想特点:外儒内法 ④历史影响: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玄学盛行,佛教、道教兴起,儒学受到挑战 (5)唐朝“三教合一”潮流与儒学复兴运动 (6)两宋理学 ①含义:以儒为主吸收道教、佛教思想,把儒学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种即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②创立: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 ③成熟:南宋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 ④发展:南宋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 ⑤影响: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7)陆王心学 ①王守仁思想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②影响:强调主观能动性,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已经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诘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3.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 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 4.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5.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而今之注虫鱼、命草木者,皆不足以语此也。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C.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 D.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6.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7.《楹联丛话》记载,曲阜孔府大门前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那么最初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偕天不老”的思想是( ) A.孔子的“仁” B.孟子的“民贵君轻”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 8.《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根据甲骨文研究结果,《周易》的卦辞“元亨利贞”中的“贞”字就 是“占卜”的“占”,此卦为大吉大利的好卦,春秋以后“元亨利贞”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家义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B.《周易》年代久远导致认知偏差 C.借助于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 D.“贞”字内涵的演化受时代影响 9.朱熹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认为“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他主张( ) A.摈弃自然欲求 B.追求内心宁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课时训练--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 记载篇章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召诰》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多士》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多方》 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大诰》 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 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 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 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艺从中原传到岭南: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这反映了当时( ) A.青铜器制作丰富而精细 B.社会进程从多元趋向统一 C.中原经济水平领先周边 D.青铜文明处于极鼎盛时期 3、有学者认为质朴、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于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用相对落后的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学者重在强调( ) A.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 B.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C.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D.秦朝灭亡的主观原因 4、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 谜面谜底 生涯在镜中照相处 海军浜 成汤国旗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5、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更有诗云“蹴鞠成功难尽言,消食健体得安眠”。现存国内很多博物馆内的宋代铜镜、瓷枕上大多铸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宋代蹴鞠的盛行,反映了( ) A.崇尚健康的运动方式成为社会时尚 B.江南地区流行文化十分发达 C.南方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 D.宫廷文化和市民文化的消长 6、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表明( ) A.统治阶级重视道德教化 B.传统主流思想影响广泛 C.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D.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7、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从以上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趋向及特点。以下表述最恰当的是( )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 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浓厚的家国情怀 C.艰苦奋斗的精神 D.忧国忧民的情怀 9、下表中思想家的言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人物言论内涵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 考点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思考:青铜时代的到来有何意义? (1)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这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及文化内涵的变迁。 (3)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正如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所言“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 3.秦汉魏晋 4.隋唐时期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2)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汉字的发明和使用。(2)史书典籍的编纂。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统治者的需要。(5)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6.明清时期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近代社会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2)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点复习提纲(按课梳理)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①以人为本(民本),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以民为本(民本)。 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③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④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⑥和而不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突出特点 本土性:比如汉字、京剧 多样性:比如儒法道等思想长期共存。 包容性:比如汉代以来佛教逐步本土化 凝聚性:比如“炎黄子孙”“中华民族” 连续性:源远流长,持续发展 ★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维系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团结;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提供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借鉴。 一、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2、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3、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4、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基础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基础训练 1.在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一批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慷慨赴国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辱君命持节牧羊”的苏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等均为其中的典范。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 A.自强不息B.崇德尚贤C.家国情怀D.和而不同2.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这些举措 A.强化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显著提升了“四书”的地位 C.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D.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 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4.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这表明A.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B.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 C.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D.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 5.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这体现了 A.儒家民本思想B.和而不同思想C.崇德尚贤思想D.天人合一思想6.中华先民的聚落常呈环壕分布。如临潼姜寨聚落(图为遗址复原图),居住区外有壕沟围绕,区内所有房屋排列整齐,房屋门道都朝向中央广场,且围绕广场形成一个圆圈分布。这一聚落布局反映出中华先民崇尚()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框架 随堂练习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2.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知画者有不知。”对应苏东坡论画思想的认识论 A.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知行合一 3.按古人的认识,“中国”的政治地缘构成,是由夏、商、周“王畿”即其政治、文化中心向四周相延伸,并以等级、血缘为根据由近及远分布的。这反映了先民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C.早期的文化政治认同D.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4.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5.下表中思想家的言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人物言论内涵 A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自强不息 B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 C管子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天下为公 D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而不同 A.A B.B C.C D.D 6.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这一学派主张“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该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7.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8.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等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上述材料表明A.皇帝个人喜好决定教育内容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得以缓和 C.儒家经典开始成为官方教材D.东汉政府重视发展儒学教育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可知体现了民本思想,与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相符,故选A项。 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曾说:“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际功利的精神,故选B项;A、C两项为儒家的观点,D项为道家的观点,故排除。 4.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家是(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下兴亡,匹夫有责”,故选A项。 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6.“汉朝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形成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 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这主要表明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 ) A.已经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器物,认为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举措,这说明他们并未深刻认识到清政府落后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故D 项正确,A项错误;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只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器物的重要性,未提及对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学习,无法体现循序渐进,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信息,故C项错误。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单元检测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任何国家的建筑都与其文化相关,清代平遥地区的四合院,关上大门便把外界的尘嚣留在高墙之外,在园中赏花栽木,宁静养心。这体现出传统文化内涵中的() A.以民为本 B.天人合一 C.和而不同 D.源远流长 2.以下关于历史时间的表述,错误的是() A.公元元年 B.康熙八年 C.民国九年 D.唐太宗三年 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史料记载 C.文学作品 D.神话传说 4.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5.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这种精神赋予了具体的指向。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种内涵() A.以人为本 B.家国情怀 C.天人合一 D.自强不息 6.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俱词的阳纯阳治。孔子很尊崇周公,“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扎于很导东间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 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 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

7.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著《史通》,指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这反映出() A.作者以成败论英雄 B.当时社会停滞不前 C.作者反对是古非今 D.主张变革的历史观 8.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流变而分期,分有中国文化的孕育期、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转型期。就历史阶段和文化特征看,“定型期”是指() A.殷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9.“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自身发展道路和独特魅力”,促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的核心因素是() A.古代农耕经济的稳定 B.宗族血缘政治的作用 C.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 D.民族认同作用的推动 10.河南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A.多样性 B.本土性 C.凝聚性 D.包容性 11.早期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后才逐渐自觉的把他当作改造社会的武器而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变化的 B.新思想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 C.人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某校《中学生守则》中指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这一守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 A.仁者爱人 B.经世致用 C.克己复礼 D.民为邦本 13.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于762年营建巴格达以来,这座城市就有“和平之城”的美誉,但从它不同寻常的历史来看,它也经历过十分血腥的统治年月。回溯其历史,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巴格达一直是阿拉伯帝国的中心,金碧辉煌的宫殿群、宏伟的清真寺、伊斯兰学院和热闹的集市鳞次栉比。它是“代数之父”花拉子密生活过的城市;也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都城,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描写了诸多有关这位哈里发及其都城的故事。作为一个繁荣的交易中心,巴格达吸引了大量来自中亚和大西洋地区的商人,其经济的繁盛程度曾招致西方和东方的同等羡慕。然而,巴格达的历史也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练习: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Word版含解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作者意在说明( ) 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 C.中华文明起源争论激烈 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 【解析】选D。根据材料“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可知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故选D。 【补偿训练】 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反映了中华文明起 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2.《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的态度,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 )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解析】选B。“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故选B。 3.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戎”,称东部民族为“夷”,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A.起源最早B.多元一体C.分布广泛D.延绵不断 2.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该思想家属于哪个流派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3. 《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 A.推行科举制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 4.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要反映了() A.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B.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5.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是强调 A.守成保业B.社会责任C.忠君爱国D.改革创新 6.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B.朱熹C.李贽D.王阳明 7. 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分条缕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例如:赋税、盐铁、漕运、军事、史事等。其意重在 A.批评心学清谈B.继承传统文化C.推动社会转型D.强调经世致用8. 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在清朝登峰造极,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而康雍乾时期尤为恶劣。清朝大兴文字狱() A.是为了整顿文化市场B.是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的必要手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