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述

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述

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

摘要:大学生是推动新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文化自信培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在现代生活模式和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出现时代断裂,大学生文化自信心薄弱、文化自觉性不高。因此,高校要以时代特点和高校地方特色为依据,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心理和文化需求,从学中华经典文化、懂中华经典文化、传中华经典文化三个维度出发,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心,进而培育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校园建设;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问题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推动新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文化自信培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但是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使得许多大学生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因此,推动大学生落实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各大高校在互联网新时代急需解决的校园建设问题。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仍具有卓越辉煌的不朽魅力。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精髓锻造了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核,铸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经典教育的理念

与目标,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任务”[2],中华经典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导向作用,是在悠长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中华文化精髓,是在新时代话语之下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对当代生活有深切影响力的文化形式,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薄弱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培育问题越发引起各大高校的重视,但是文化自信还无法深入到大学生的意识里。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还未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识,对文化自信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将文化自信贯彻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现代生活的市场化和功利化对大学生还未稳定的思想体系造成冲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现代网络信息的影响下摇摆不定,大学生还无法形成稳固的文化自信心和坚实的文化自觉性。

在集体层面上,虽然现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手段不断多样化,同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但是,从整体来看,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式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较多的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式还是采取单一的课堂教授模式,缺乏创新性。集体影响力还不够,集体意识传递方式呈现单一化景观。

(二)中华经典文化的价值被低估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之下,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世界最为活跃的受众群体之一,较为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无意识渗透。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主要接收者,更容易跌入网络

舆论的圈套,出现对西方文化全盘接收和盲目崇拜的现象,在无意识中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推手,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无法正确判断本土优秀文化的价值。中华经典文化的价值被低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因此被削弱。

同时,在新时代的文化冲击下,中华经典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越发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整体认知,较多的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不深。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开展力度不强,而且大多数宣传活动都背离了时代潮流,不能够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模式相结合,宣传效果不佳,无法吸引现代大学生的目光,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缺乏正确的认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由此出现文化传承断裂。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昌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发达是民族强盛的根基。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之下,文化的繁盛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见证和显著标志,国民文化自信心更是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昌盛的重要衡量基准。文化自信可以贯穿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既使得国民得以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又给予了民众建设国家美好未来的强大驱动力。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自信培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工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打造国家强盛之路的过程,加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是民族振兴道路上的重要一环,“文化自信既体现中华民族的底蕴特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耐力

定力。我们要在伟大复兴中彰显文化自信,用文化自信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3]

(二)提高社会的文化传承积极性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中,使得校园形成优良的文化圈,从而在整个社会上促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景观,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积极性,提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代生活的社会感染力。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体生活中可以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大学生在提高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时得以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承者,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色彩,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二十一世纪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一旦当代大學生具备了文化自信,他们将传承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精神中的以人为本等观念,坚定文化自信的脚步,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实实在在地运用到生活中,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神,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延续下去,在弘扬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民族自信与民族凝聚力。”[4]

(三)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实际上也是在不断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的过程,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在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得到不断的重塑和提升。同时,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引领新时代青年全面认识民族文化、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在当今浮躁的快节奏生活中建构起稳固的精神家园,增强学生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从文化艺术到家国情怀,兼容并蓄,让学生生命成长丰厚起来,为学生精神发展打造亮丽的人文底色。更进一步来说,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还得

以将中华经典文化真正用于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此凝聚学生,带动学生,创新学生工作方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国文化长久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尤其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自觉认同文化自信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有利于推动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因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就需要以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突破口,从学中华经典文化、懂中华经典文化、传中华经典文化三个维度出发,强化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学习和传承机制。

(一)学中华经典文化

“民族文化的内容就是文化弘扬发展的潜在内动力,也是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思想。”[6]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蓬勃的发展动力,这集中体现在具有强大生命力、屹立于时代长河不倒的中华经典文化上。在消费时代话语之下,许多高校没有把握住中华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髓,采取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对中华经典文化进行知识教学。这降低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热情,也造成了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的困境。准确把握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以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中华经典文化,是培養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第一步。

在中华经典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心理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大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普遍缺乏整体清晰认识的背景下,让中华经典文化在校园范围内普及和流行的有效途径是,转变教学思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具影响力和创新

力的教学模式带领同学们走进中华经典文化殿堂。在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利用高校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有关中华经典文化的专业讲座和相关论坛,结合中华经典文化的特性,对中华经典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生动的解析。在课堂听讲和专业讲座学习的双重作用之下,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们得到更高层次的熏陶。

除了课堂教学、专业讲座和论坛这些“输出型”学习形式之外,还应该在高校校园内营造出“主动输入”的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校园经典文化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地促进更多学生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圈。在课堂教学和专业讲座、论坛上,老师、教授和专家便需要有引导学生阅读中华经典著作的意识,在“输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输入知识”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扩大学习覆盖面,利用多样有效的校园宣传途径和文化活动形式,打造中华经典著作共读体系。在现代社会阅读环境日益糟糕的时代背景下,要注重双向互动阅读,打造“全校共读”“师生同读”的中华经典著作的学习形式,形成良好的校园阅读风气。

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过程,也是揭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发展脉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透过中华经典文化看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对新时代话语下的中华经典文化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二)懂中华经典文化

对中华经典文化进行一定的学习和了解,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需要让当代大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核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懂”中华经典文化。如

果仅仅是停留在“学”的阶段,那么当代大学生只能获得对中华经典文化的良好印象,而无法拥有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强大动力,则没有办法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最后一步——“传”中华经典文化。因而,“懂”中华经典文化作为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和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桥梁,有着重要的过渡和连接作用。

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新媒体宣传方式的强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代许多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常常着眼于内容形式的创造,而忽略了传播途径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时刻刻都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影响,大学生生活在新媒体所构筑的信息网当中,因而,利用好这一“信息网”进行中华经典文化深层次的宣传,是促进学生“懂”中华经典文化的有效途径。公众号、校园网络社区这些网络平台的宣传是最为基本的,可在学生们的日常网络浏览过程中进行无意识的文化传递,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文化观念。同时,还要利用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创造出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影响。

本雅明在论及机械时代之下的大众传播时提到:“大众性是促使所有现今面对艺术作品的惯常态度获得新生的母体,极其广泛的大众的参与就引起了参与方式的变化。”[7]在校园的群居生活氛围里,大学生群体的大众性特征明显,群体意识突出,因而找到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性和大众参与感的宣传方式,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中华经典文化魅力、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切入口。现如今在校园文化里较为流行的社团文化是提高中华经典文化传递效果的渠道之一,很多大学生都热衷于加入各种校园社团,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也不断增长。其中不乏一些与中华经典文化息息相关的专业社团,如书法社、汉服

社、诗词社、古风舞蹈社等。这些社团的学生受众体量大、校园传播性广、影响后劲足,将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与推广贯穿于社团活动之中,通过古风歌曲、汉服走秀、古典舞表演、手工DIY等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形式让经典传统文化之美深扎学生心底,让学生们在趣味横生的校园社团活动中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使得中华经典文化走进校园深处。

为了将经典文化所涵盖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去,高校既要遵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传播中华经典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集思广益,重视现代学生群体的校园活动状态,通过各类活动扩大中华经典文化的覆盖面和校园影响力,增强中华经典文化在学生群众中的艺术感染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结合学生兴趣心理和现代生活特点,让中华经典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传中华经典文化

在基础学习与深刻了解中华经典文化的内蕴之后,把学生们对中华经典文化的认识与喜爱转化为传承动力,是构建大学生良性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提高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加强中华经典文化实践活动开发與推广的力度。中华经典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作为一项提升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作,除了在校内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之外,还应该把目光放到校园外部,注重让学生做好中华经典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当代大学生作为在新时代的号角下成长起来的年青群体,校外实践活动在激活大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投身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实践当中去。对

外输出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完善和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华经典文化内核。

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群体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渠道。因此很多高校都设法开创各式各样的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文化传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高校追求的是创新性和实效性,以求在现代话语下吸引到更多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加文化实践的积极性,但是很多高校却忽视了文化传承的地方性问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开出了许多美丽的传统文化之花,每一朵花都有最适合自己生长的气候和土壤。在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过程中,各高校需要引导学生们找到最合适的那朵“文化之花”,寻找最合适本土文化生长的土壤。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深刻把握高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发展脉络,深入城市传统文化灵魂,将文化传承活动与城市文化资源相结合,切合该地区学生的文化需求,从而更有效、更深刻地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8]因此各高校要注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中华经典文化、懂中华经典文化、传中华经典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添文化底气,使青年

学生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心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选择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选择研究 一、科学判定传统文化作用及其当代价值 (一)文化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思想 传统是指在一定时空中存续和发展的族群,为实现共同发展目标通过协商、合作构成命运统一体,在共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基础上逐渐产生的共同文化形态、社会心理、价值追求和思想行为方式的总和。“一定的文化当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对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对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发挥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二)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多元化体现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趋于多元化,部分人立足于自身价值观,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另外一部分人因为商业利益,或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理解的不清楚,进而大力提倡“国学热”。以上两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对于社会而言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冲击。这两种极端的舆论经由新、老媒体不断传播、发酵,使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三)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动态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是开放包容的,它既包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也应该包括积极进取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并对其生命力的高度自信。 (一)大学生现实压力的紧迫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给养的断裂伴随着大学生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遇到挫折与挑战,以及迈入人生战场的压力,对就业及生活优势资源的渴望导致一部分人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笔者对所任职的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在反馈中,对于自己所学的中文专业,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占了80.7%,但其中有63.8%的人虽然喜欢,但是觉得“前途不明朗”,对所学专业感到“后悔”和“混日子”的也达到了11.1%的比例。当他们遇到自身无法应对的挑战时,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将挑战失败归于内因,认为是自己“不中用”“没能力”,自信心严重缺失,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将挑战失败归于外因,导致对国家、对社会、对文化失去信心,产生动摇。 (二)高等教育重视不够,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资源与平台

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述

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国外研究综 述 摘要:大学生是推动新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文化自信培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在现代生活模式和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出现时代断裂,大学生文化自信心薄弱、文化自觉性不高。因此,高校要以时代特点和高校地方特色为依据,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心理和文化需求,从学中华经典文化、懂中华经典文化、传中华经典文化三个维度出发,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心,进而培育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校园建设;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问题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推动新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文化自信培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但是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使得许多大学生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因此,推动大学生落实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各大高校在互联网新时代急需解决的校园建设问题。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仍具有卓越辉煌的不朽魅力。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精髓锻造了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核,铸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经典教育的理念

与目标,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任务”[2],中华经典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导向作用,是在悠长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中华文化精髓,是在新时代话语之下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对当代生活有深切影响力的文化形式,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薄弱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的培育问题越发引起各大高校的重视,但是文化自信还无法深入到大学生的意识里。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还未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识,对文化自信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将文化自信贯彻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现代生活的市场化和功利化对大学生还未稳定的思想体系造成冲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现代网络信息的影响下摇摆不定,大学生还无法形成稳固的文化自信心和坚实的文化自觉性。 在集体层面上,虽然现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手段不断多样化,同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但是,从整体来看,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式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较多的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式还是采取单一的课堂教授模式,缺乏创新性。集体影响力还不够,集体意识传递方式呈现单一化景观。 (二)中华经典文化的价值被低估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之下,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世界最为活跃的受众群体之一,较为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无意识渗透。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主要接收者,更容易跌入网络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是当今世界文化研究的热点话题,在我国也有不少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根基和精神基础;而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的文化历史、文化成就和文化特色充满自信,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中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我保护意识。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时代。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更是持续影响中国社会及世界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丰富的思想、艺术、文学、哲学和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这些思想所提倡的理念和信仰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考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传统文化也开始受到重视,它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自信的文化认同,能够为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文化自信中,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被运用到了新的环境和时代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应用,为当今世界所共享。 二、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化自信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我保护意识具有重要

的意义,也是民族创新、民族自强的重要抓手。在全球化时代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自信是维护一个民族文化独立和尊严的基础,更是发展一个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 文化自信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力量,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创造力,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文化自信使得一个民族在经济、科技、文艺等领域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同时也在今日和未来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是来源于对自己传统文化历史、成就和特色等的认可和尊重。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理念,能够帮助我们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独特的优秀品格,不断发挥它的作用,推动创新和发展,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通过文化自信得以在现代被发掘、应用、发扬。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搬迁和复制,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创新和发展,使之获得更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活力。文化自信不断更新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风采,提高了中国文化的自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四、当前的问题与挑战 作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文化自信也面临着一些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受到冲击和忽视。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集体的文化根基和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文化自信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培养文化自信心态。本文将浅谈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的相关话题。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遗产。它包括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形式、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千百年历史, 是源远流长的。 2.独特性。传统文化因地域差异、历史积淀等因素而与其他文 化有明显的区别。 3.综合性。传统文化是多个方面的综合体,包括宗教、哲学、 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4.生活性。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古代的艺术作品和思想体系中,更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日常礼仪等方面。 二、文化自信的定义与意义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的文化和文化传播的自信和自豪感。它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信具有以下几个意义。 1.加强国家凝聚力。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2.推动创新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助于引导创新力量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同时保持文化的创造力。 3.丰富文化多样性。文化自信不同于文化沙文主义,它强调各个文化的平等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维护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使人们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独有资源,具有推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潜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挖掘和利用这些潜力,推动全面发展。其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保持文化独立性和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文化自信,可以实现对文化资产的自主评价和自我认同,培养全体国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最后,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对于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共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一、中华文化概述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注重人文精神,强调道德伦理,重视文化教育,倡导和谐包容。这些特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历史文化 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让世界瞩目。在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历史背景。其中,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则为其后世的辉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文学艺术 中华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享誉世界。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作品,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同时,中华文学艺术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思想。 四、哲学思想 中华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集中体现,其思想内涵和哲学体系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道德伦理 中华道德伦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

德关系和行为规范。儒家思想的“仁爱”、“忠诚”、“礼敬”、“孝顺”等道德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观。这些道德伦理观念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六、传统技艺 中华传统技艺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珍贵遗产,其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艺术风格让世界为之惊叹。传统技艺包括陶瓷、丝织、印染、木工、建筑等众多领域,这些技艺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神。 七、民间习俗 中华民间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地域特色。这些习俗包括节日庆祝、民间舞蹈、戏曲表演、民间音乐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宗教信仰 中华宗教信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信仰。这些宗教信仰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九、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影响 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传播和影响。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华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不仅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当代大学生与传统文化自信研究性学习报告

当代大学生与传统文化自信研究性学习报告“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漫长而艰辛 的历史岁月中积累和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 血液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 沃土,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早已成为了中 华民族最具凝聚力的“根基”与“灵魂”和最具象征性的“符号”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强调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尊崇与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民族繁荣等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告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调要继续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铸就中华民 族的精神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是推动大学生 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和内在需求。因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与传播者、建设者与践行者,当代大学校必须敢于担负起传承与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认同现状可知,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随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 导致部分大学生易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社会剧烈转型的影响,再加上 文化认同教育的缺失和文化选择的复杂性等因素干扰,由此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存在认知薄弱、情感淡漠、知行脱节等问题。如何在实践创造中不 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十 分紧迫的现实问题。首先,通过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借助 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及制度载体,增强大学生的感性认同,其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研究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逐渐流失,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 的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和认同,这也直接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培育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自豪感 和自信心的体现。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只有树立起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才能够用心 去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成为文化自信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研究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 国家独有的精神财富。通过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研究,可以让大学生对国家文化 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从而在国际交流中展示出国家的文化魅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 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只有通过对大学生的培育研究,让他们全面了解和认识传统 文化,才能够将其传承下去,不断弘扬和发展。通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研究,可以 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从而为传承和弘 扬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生是社会 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对大学生优秀传统 文化的培育研究,可以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怀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才。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研究极为重要。只有通过对大学生的培育研究,让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够用心去学习和传承,从而为国家 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研究性学习报告当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研究性学习报告当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当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当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民族精神的根基的巩固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最期待向往的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则是发挥全民族精神力量的根本源泉。 当下,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若是没有大学生这个精英集中的群体的参与,那将会步履维艰。不言而喻,培育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的教育为重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提升文化素养。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自信,能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家国情怀认同度较高。 但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现代生活方式多元化选择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有待加强,对优良道德传统的践行意识不够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积极性不高,学校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

信的培养不够,部分家庭缺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多元文化挑战等。 探索大学生优秀传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不仅可以将中华民族自已的优秀本土文化厚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净化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环境,而且对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其革故鼎新,具有积极意义。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的环境下,应该具有一份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所处的国度和民族的自信,也包括对古 代文化的传承和对当代文化的创新的自信。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度却不尽如人意,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些学生没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有足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 现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度与时代背景、思想观念的变迁方向相关联。 一方面,现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度因时代变迁背景的影响而有所不同。21世纪初,中国人民在“文化自信”这个概念上达成了共识,“文化自信”被看作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 中国力量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个浓郁的氛围中,又在国家号 召下崛起,应该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心理。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席卷下,一些大学生对自 己所处的国度和民族的文化失去了信心。更有甚者,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而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落后的、愚昧的”等等,这种文化自卑的心态使得一些人逐 渐失去了对国外文化的批判性,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导致文化依赖。 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度也与思想观念的变迁方向有关。近年来,随着中 国的崛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推进,大量学习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大学生对中国传 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爱好逐渐增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也逐渐降温。这些 大学生对历史文化传统怀有敬畏之情,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寻找文化根源的自信愈发显现。例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文化体验中选择祖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慢阅读、书画、茶道、围棋、剪纸等方法寻找自我,超越追逐新潮新事物的浮躁、短暂的感受,进一步升华自我平衡的文化自信。 在培育现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以下一些途径: 首先,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大学生时期是国家意识形态理论和文化自信信念形成的重 要时期,爱国主义情感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重要。爱国主义不仅是现代人必须拥有的基本 道德修养,更是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基本动力。只有通过爱国主义的传播,大学生才有 可能真正崇敬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实现文化自信。 其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被视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群体,应该在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素养提升上下更多的功夫。 学校可以开设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书法、国画、茶道、围棋、戏曲等,让学生 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提高思想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接受良好的课堂教育,还要从全方位提 高思想素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了解国内外文化发展的趋势,同时提高自 身的综合素养。这样才有可能在思想形态上更具有互动性、包容性、开放性,才有可能真 正的文化自信。

当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当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像五月初五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二、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xx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三、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作者:孙红英 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05期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思考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及鲜明的实践意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存在部分大学生缺少文化认知主动性、不能正确应对多元文化冲突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就要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意识、丰富高校教育方式。这三个方面既相互联结,同时又具有逻辑性,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一、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推动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主力军。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问题,对于思想教育理论的丰富发展,对于学校立德树人的达成,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对于国家文化的强力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高校思想教育體系的教学目标 高校是国家培育人才的重要战略阵地,思想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它包含整个社会的基本方向和核心问题,其根本就是保证大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在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的程度。由于思想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特殊性,在大学生培育文化自信方面提供了信念支撑和有效载体。 随着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其对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同步的促进作用。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面有效的提高学校主体文化自信的程度,并且加深他们对先进文化的认知。在当前的发展局势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了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针对高校教育,其本质就是培养高素质高道德的人才,使大学生群体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对于国家社会的要求做出积极响应,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力度的同时,也为其创造了积极的环境与条件。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途径 启时代文化强国新篇章,所要完成的建设任务含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国家事业建设布局中,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应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是摆在首位的发展趋势。

浅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浅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浅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当今社会,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考验。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自信不仅关乎着他们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演进和积累的瑰宝,包括诗词歌赋、书画篆刻、传统戏曲、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好地认知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首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理解民族的传统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能够让大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感受历史的厚重,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大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操。中国传统的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以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一直被世界所称道。通过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大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这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能够使他们更加敏感和独到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塑造独立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再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弘扬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讲究的是内功修养和道德修身。这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相处之道,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接触到这种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得以反思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提倡审慎思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有助于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考验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动。 最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亲和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表,他们的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弘扬不仅会打开传统文化的新视野,还将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面对国际交流的机遇和挑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机遇。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坚守传统,发扬光大,才能在当代大学生中培养起强烈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学习和传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培养文化自信,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动。同时,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文化交流,为国际社会提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从古至今,文化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一、理论分析 文化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系统的认同、接纳和自信心理状态。它包含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认知与理解,对民族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家文明的自信感。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他们所具备的文化自信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首先,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识到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深远的价值。他们应该明白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既要包容各种文化差异,又要坚守文化的核心价值。只有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树立辩证的文化理念。大学生应该具备辩证的思维,不仅要对文化做出客观评价,还要摒弃文化偏见。要承认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反思文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在对待文化问题上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培养文化自信。 再次,提升文化素养。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己所属文化的学习和了解,通过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历史,提高对文化的认知水平。同时,要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坚定文化自信。 二、实践探索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推进。以下是几个重点方向的实践探索: 1. 开展多元文化的交流。学校应该建立多元文化的交流 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供相应的文化交流资源和活动。通过举办文化节、论坛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包容性思维。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学校可以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和演绎,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3. 加强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应该积极推进国际间的 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活动。通过与外国学生的接触,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4. 强化传统文化研究与创新。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研 究中心或相关课题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了解和研究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传统文化创作,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提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性。 5. 建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风和校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习惯,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理论指导与实践推进相结合。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等实践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承担起推进

国外关于传统文化自信的研究

国外关于传统文化自信的研究 国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日本、新加坡、韩国最为突出。 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现在有许多研究孔孟思想的学会和研究所。他们把研究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现代化结合了起来。1987年,日本文部省资助了一项《东亚比较研究》的大型研究计划。在第一次会上,项目负责人、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岛岭雄说:“应在新的现代化论的框架中,重新考虑支持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儒教性因素的有效性。”为了把经济搞上去,日本许多思想家企业家主张用儒家伦理精神激励人们。日本著名的伦理研究所创始人凡山敏雄在会员必读的《人类幸福之路》一书中,就引用了不少中国传统美德的语录。他用 《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语录激励人们不要怕苦难。用《史记》中的“得时难而失之易”的话,教诲人们爱惜人生,爱惜今日。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的涩泽荣一,他一生按孔子《论语》精神倡导和实践的企业精神,在日本影响很大。在他所著的被誉为“商务圣经”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打算盘是利,《论语》是道德”,主张义利合一,不可分离。成立于1970年的日本松

下电器商学院,处处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内容。该院的研修目标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竭尽全力地实践商业道德,至诚无欺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沟口雄三在去年北京举行的 “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说:“现在,人类面临着利己主义还是共生主义问题。这正是儒学再次崛起的契机,因为儒学才是关注人类最根本问题的思想。儒学的共生主义正体现在达己必先达人的精神中。” 在新加坡,从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就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教育当局宣布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儒家伦理》课,以培养具有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一代人。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韩国,儒学思想早在汉唐时代就传入朝鲜半岛,影响很大。创建于公元992年的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 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的关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 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上,需要充分考虑教育体制改革、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和自我认 知提供有力支持。 一、教育体制改革是根本保障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新的教育体制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 发展。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将大学生培养成文化自信的合格人才成为可能。 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对国家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扎根于本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 认同感和文化认同。还应强化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文化自信观和文化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水平。 二、课程设置是关键环节 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其文化自信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中 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哲学概论”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对本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树立文 化自信。还可以通过设置“国际文化交流”、“外国文化史”、“国际关系概论”等课程,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水平。 应鼓励大学生参加文化类兴趣课程,例如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让大学生在课 余时间里养成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个性表达的习惯,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社会实践是关键途径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 以更直接地感受到本国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和自豪 感。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普及国学知识等社会实践活动,让 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实践, 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起文化自信的观念。

以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

以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同时 也要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风貌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来增强 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信任。 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大学生作为 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更加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我们可以通过参加文化课程、阅读经典 著作、参与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各大学也可以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和学位,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Fourthl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a living and developing cultural system. We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example, we can learn and practice traditional skills, such as paper cutting, tea ceremony, martial arts, etc. We can also 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modern culture and art, and create new forms and expression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ddition, we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volunteer activities in museums, librari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to contribute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文化已成为热点话题。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以期呈现出全面的研究观点。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国古代时期的知识、技艺、风俗、印记、思想等的综合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绵延五千年之久。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传统文化的研究,既有历史和民俗的考证,也有生活和审美的探讨。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也有助于对现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此外,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化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把握和认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家国情怀的向往。 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骄傲感,也包括对自己文化和民族性的认同感。文化自信具有认知的、情感的、价值的三重维度。而文化自信的存在可以鼓舞民族的士气,提高民族凝聚力,更有助于民族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前的形势下,文化自信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文化自信是推动民族的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唯有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才能够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创造出更为鲜活的文化成果。同时,文化自信还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的元素,构建出民族特色和国际化的文化品牌,提高民族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三、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而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的先决条件。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不仅是对于已有的文化积淀的维护,也是对于文化价值的重视和传承。而这种重视和传承则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表现。文化自信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才能尝试着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成果。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自信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内在动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坚实的依托;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则为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固若金汤的基础,同时也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了创造性的灵感和素材。 结论 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基石,文化自信则是民族文化的内在驱动力。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两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研究文献综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传承,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学术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传统文化弘扬必要性的研究、弘扬机制研究以及弘扬困境的研究。细化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视角比较偏狭、研究结果操作性不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深化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理论研究、致力于可操作成果的研究、强化多维视角剖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文献综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瑰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是确立文化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必然之举,是丰富世界文化,实现中华文化世界化的重大举措。为了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有关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的研究进行简单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未来传统文化的弘扬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研究成果 (一)界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研究中,学者们都比较注重有关文化弘扬的概念界定。薛月爱从文化与文化的弘扬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是对一种已然存在的文

化的发掘、利用。文化的持续发挥作用、延续更新,有赖于人类对文化的弘扬活动[1]。周颜玲则直接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大力宣扬,即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2]。王彬、徐国亮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要义在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 等等。 (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是保持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十分注重对于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探讨。 学者谢惠媛从社会学实践逻辑角度出发,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与提升治国理政能力提供不竭的智慧源泉[4]。 余绪缨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价值观和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今天健康、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5]。 聂石樵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对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培养青少年美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6]。 胡卫则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认为传承和弘扬契合中华民族和时代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