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文献综述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文献综述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先从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概念出发,让大家大体了解本文的学校文化的定义,使之更好的了解本文内容。基于学校文化的不同类别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为提出小学学校文化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学校文化、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引言:

教育系统和广大中小学应根据中央要求,针对学校实际,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中来,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存在着许多限制文化改革进程的问题。因此,笔者对此翻阅了大量文献,试图寻求解决方法,提出培养小学学校文化的策略,使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能够更加的完善。

一:概念的界定

1.文化的内涵

沙因(Schein,1985)给文化下的定义为:一个正式的组织,并在这个组织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最后形成的一个固定状态。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B·泰勒在1871年提出了经典性的文化定义:知识层面、包括信仰、艺术、公民的道德和社会习俗都可能成为研究一个人的行为的课题项目。

2.学校文化的界定

早在1932年,美国学者、现代人类学之父华勒(W.Waller)就提出了“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瓦格纳(Wagner)则将学校文化解释为学校成员共同的一种文化意、共同目标。

二:学校文化的类型

赵教授认为学校的文化结构比较独特,不仅包括了精神层面,还包括

学校从上而下制定的制度,以及由全体师生共同构建的行为文化,最后是学校的

物质文化。

钟启泉教授在其《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年月第一版将学校文

化分为其一、制度组织文化。这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包

括学校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其二,`教师文化。教师文化

包括教师特有的个性特征与行为方式,或是教师不同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法等。其三,学生文化。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学生所表现

的行为方式都不是完全一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

其四,环境文化。校园环境、学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软件设施都是环境文化

不可缺少的部分。

笔者认为学校文化分为三类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不仅是指校园内经

过人们组织、改造、利用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的学习环境,更是学校精神文

化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是积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物,是学校文化发

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在这里物质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基础性的设施,例如教室、报告厅、书法廊等等,第二类是自然人文性的,例如我们的黑板报,教学走廊那

些鼓励学习的名人名言。具体一些就是基础设施文化大体指的是学校的图书资料,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报刊室的期刊等、文化设施、活动场所、物质环境等。这些

硬件中又包含着强烈的自然气息,能够渗透学校的价值精神,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这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校物质文化。这些能够使祖国下一

代的小学生群体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不仅能建设21世纪和谐文明校园,

还能培养21世纪新的接班人。因此,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

2.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

章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是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和外在化,体现学校

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因此,制度的执行应列入隐性课程

的范畴,把制度文化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师生个体的主观精神,把外在的管制转变

为内心自发的需求。学校的制度文化偏重于规范性特点,因此也必须强化监督、

约束机制,确保执行的有效性。通过“软”文化与“硬”制度的结合,对师生进

行多方位的情操陶冶、行为规范,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地成长,塑造和谐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和精神氛围。

3.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是学校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被学校成员认同和信守的相对稳定的价值理念、行动准则,是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所有成员都会去遵照执行并且去维护它的建立与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它反映了学校的基本价值倾向,综合体现了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目标追求,主要在于塑造、培养和形成主体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对学校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激励作用。它的价值应当聚焦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根本点上,树立起正确、积极、向上、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于全体师生的意识形态当中,使大家共同认可并遵循,充分发挥其整合、凝聚、促进、激励的作用,并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共同影响一个学校的发展。

三: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

笔者查阅文献后,总结一下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

1.目前小学的文化建设缺少一些创新性,思路还是沿用前任领导,对之前的

一些旧的规章制度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多乡村小学的校训。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其实它能够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现阶段的一些小学文化建设理念还较为落后。模仿痕迹重,缺少自己办学理念上的文化思考,缺乏直面学校“过去的重大事件”及其“现在流行的故事”的心态,使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小学学校重物质,轻精神,重视硬件设施,忽略软实力

最近几年我们都会发现,学校越来越多,建筑风格也不断更新,别具一格,学校的外貌看上去就非常气派,很让很想进入其中国学习。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提升,逐渐却对学校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即精神文化倾注的力量不够。抓学校基本建设多、抓升学率多、抓学科竞赛多,对价值观的建设,对精神方面反而疏漏了许多,片面抓专业学科知识也是导致当代一部分小学生功利思想滋生、利己主义滋生的重大原因。

1.家长对开展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当代社会下,”内卷“越来越严重,家长不遗余力的想让孩子提高文化课的

分数,甚至帮孩子把最基础的生活能力全部代劳,家长为了给孩子一个当代社会

标准下的美好未来,对分数的渴求比学校本身还要强烈。学校有课程或是类似课

业减少或是增加趣味活动的改革时,家长的反应往往非常激烈。他们会认为学校

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降低孩子们被重点学校录取的几率。因此,家长文化建设

意识薄弱,主动性不高,也是学校文化建设难以推进的一大因素。

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笔者查阅文献后,综合总结了一下培养策略。

1.建立由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网络单元

近几年家庭教育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好家风孕育好教育,在日常的教学重也

原来越能发现,成绩好,品德高尚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重视孩子教育、陪伴孩

子成长的父母。因此家校携手才能真的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当代老师的作用,

老师的角色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因此,小学学校文化光靠一校之力

是无法做好的,只有在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的环境下,小学学校文化才能发展。

1.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

特别是对学校的公共场所,小学生的模仿意识和榜样意识比较强,若学生在

公共场所里看到的都是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久而久之他就会开始模仿这些习惯,当这些习惯受到表扬时,那么他将会成为班级集体里的模仿对象,成为大家的榜样。那么渐渐的,小学生的行为将会越来越文明,小学学校文化也将建设的越来

越好。

3.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体,自我工作以来,发现只要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就能对

学校文化产生助力,例如我们学校有一个知心姐姐信箱,专门是让孩子们抒发自

己的难以排解的心里问题,无论你遇到什么都可以给信箱写信,久而久之,学校

文化就非常关怀孩子们的心里健康,在这种氛围下,孩子们都能茁壮成长,教师

们也会把学生心里放在首位,学校文化也就充满了人文性和关怀性。

参考文献:

[1]王定华.试论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 [J]. 教育研究,2012.

[2]刘正伟、仇建辉.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与品牌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3]季苹主.学校文化自我诊断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陈宪明.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J].教育探索,2010

[5]俞国良、王卫东、刘黎明.学校文化新论 [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6]仲秋月.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 [C]. 苏州大学,2011

[7]何长平.现代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C]. 江西师范大学,2006

[8]项红专.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9]杨全印、赵中建. 学校文化:课程开发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0]袁先潋. 学校文化力建设策略 [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对孩子们的成长影响深远。因此,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在小学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旨在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品德素质、审美情趣、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在进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时,应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校园环境,打造精美校园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可采取美化校门、修缮校舍、装饰教室等方式来打造一个精美、亲切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美化可通过美术课、手工制作、DIY比赛、环保活动等方式来实现,鼓励孩子们的创新和激发他们的潜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弘扬校园文化 小学生往往对学校文化知之甚少,校园文化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校报、校刊、校园电视等媒介,让孩子们了解到学校的历史、教学特色、先进典型,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比赛等等。这样能够让孩子们对校园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兴趣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比赛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小学生往往兴趣广泛,比如绘画、舞蹈、音乐、体育、科技等方面都有所爱好,学校应当针对不同的兴趣爱好,推出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在举办校园活动时,应注意让孩子们的参与度尽可能的高,让他们亲身体验、积极参与,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和内涵。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校园文化建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坚持校本课程、全课程教育和素质拓展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等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念。 总之,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是建设素质教育的必备之路。学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打造一个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学生文化活动文献综述

学生文化活动文献综述 孙政庭 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于对校园文化理论和活动理论的研究,学生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一般不包括学科类的教学活动。它与校园文化的概念和活动的概念紧密相关。是应用文化活动的教育意义在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学生文化活动的研究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方法,为学生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措施。 对于学生文化活动这一领域的文献检索工作是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分三部分开展的。即以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教育三个关键词为核心开展文献检索,试图通过三方面的文献积累和研究,对于学生文化活动的研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我也发现,针对学生文化活动的研究不是很多,有的是从德育角度论述,也有的是从社团活动或者主题教育活动方面展开,对于学校整体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活动的研究并不多。针对学生文化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散见于一些杂志短文或专题活动的论述中,也没有能检索到比较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对校园文化理论的文献研究 在校园文化的相关文献中研究得之,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开始已久,但主要集中在国外的理论学者中,国内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很多的理论研究是晚于现象产生的,校园文化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开始蓬勃发展,然而相关的研究却没有展开。由此可见我国的理论研究已经滞后于校园文化这一现象的产生。1986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率先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成为校园文化理论兴起的标志的,大家也普遍把从1986年到1989年这段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文献综述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先从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概念出发,让大家大体了解本文的学校文化的定义,使之更好的了解本文内容。基于学校文化的不同类别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为提出小学学校文化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学校文化、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引言: 教育系统和广大中小学应根据中央要求,针对学校实际,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中来,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存在着许多限制文化改革进程的问题。因此,笔者对此翻阅了大量文献,试图寻求解决方法,提出培养小学学校文化的策略,使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能够更加的完善。 一:概念的界定 1.文化的内涵 沙因(Schein,1985)给文化下的定义为:一个正式的组织,并在这个组织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最后形成的一个固定状态。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B·泰勒在1871年提出了经典性的文化定义:知识层面、包括信仰、艺术、公民的道德和社会习俗都可能成为研究一个人的行为的课题项目。 2.学校文化的界定 早在1932年,美国学者、现代人类学之父华勒(W.Waller)就提出了“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瓦格纳(Wagner)则将学校文化解释为学校成员共同的一种文化意、共同目标。 二:学校文化的类型

赵教授认为学校的文化结构比较独特,不仅包括了精神层面,还包括 学校从上而下制定的制度,以及由全体师生共同构建的行为文化,最后是学校的 物质文化。 钟启泉教授在其《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年月第一版将学校文 化分为其一、制度组织文化。这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包 括学校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其二,`教师文化。教师文化 包括教师特有的个性特征与行为方式,或是教师不同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法等。其三,学生文化。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学生所表现 的行为方式都不是完全一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 其四,环境文化。校园环境、学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软件设施都是环境文化 不可缺少的部分。 笔者认为学校文化分为三类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不仅是指校园内经 过人们组织、改造、利用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的学习环境,更是学校精神文 化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是积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物,是学校文化发 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在这里物质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基础性的设施,例如教室、报告厅、书法廊等等,第二类是自然人文性的,例如我们的黑板报,教学走廊那 些鼓励学习的名人名言。具体一些就是基础设施文化大体指的是学校的图书资料,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报刊室的期刊等、文化设施、活动场所、物质环境等。这些 硬件中又包含着强烈的自然气息,能够渗透学校的价值精神,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这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校物质文化。这些能够使祖国下一 代的小学生群体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不仅能建设21世纪和谐文明校园, 还能培养21世纪新的接班人。因此,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 2.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 章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是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和外在化,体现学校 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因此,制度的执行应列入隐性课程 的范畴,把制度文化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师生个体的主观精神,把外在的管制转变 为内心自发的需求。学校的制度文化偏重于规范性特点,因此也必须强化监督、 约束机制,确保执行的有效性。通过“软”文化与“硬”制度的结合,对师生进

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研究

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研究 研究方案: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小学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独立开展的,缺乏有效的结合机制。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方式,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搜集并分析已有关于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卷,了解他们对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看法、需求和实际操作情况。 3. 实地观察:通过参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并观察学生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收集实际数据和案例。 4. 专家访谈:邀请相关德育和教育管理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的看法,收集专家意见和建议。 三、方案实施 1. 设计德育活动:根据研究目的,在典型小学中开展德育活动,探讨如何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提供文化氛围和资源,如校园美术馆、书店和绘本角落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3. 建立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记录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 4. 教师培训和反馈:开展关于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培训课程,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收集教师的意见和反馈,进行改进和调整。 四、数据采集与分析 1. 问卷调查数据采集:发放问卷并回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分析,了解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和需求。 2. 实地观察数据采集:记录实地观察结果,收集学生在德育教育和校 园文化建设中的表现和反馈,结合案例分析数据。 3. 专家访谈数据采集:将专家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提取关键信息,以支持研究结论的分析。 五、数据分析与讨论 1.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根据结果得出德育与校园文 化建设的现状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基于实地观察数据和案例分析,探讨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 合方式,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3. 结合专家访谈结果,分析专家对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的看法和 建议。 4. 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提出在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 化建设的结合路径和措施。 六、研究成果与创新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结合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提 出创新观点和方法,例如通过德育教育中融入校园文化元素,培养学 生文化艺术修养,增加德育教育的乐趣和吸引力。本研究将提供具体 的实施路径和措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七、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对 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 和措施。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范围的限制和时间的限 制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增加实验设计的复杂性,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社会的进步,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大学教育的支撑。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髓和灵魂,在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在增强院校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形成办学特色中,在培育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发挥创造力,从而实现院校发展战略目标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为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大学校园文化,它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所以,本次研究,从实地调查资料入手,来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一些建议。 二、主体: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渊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称学校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 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王林的《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内涵》中提到“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沃勒1932 年提出的。他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年青人体现出来的;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教师代表成人文化。两者常常发生冲突。到了20 世纪50 年代,研究校园文化的人逐渐增多,因此看出每一所学校都有一种娱乐亚文化,它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作用。我国自1985 年以后也有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对“校园文化”予以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 社会大文化就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 校园文化也是由这些方面所构成的。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建筑的景观和特色以及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室内外的布置和氛围等。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教学及其各种管理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勤工俭学、科技制作等等。校园制度文化包括教学和管理制度及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社团章程等等。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各部门的工作作风等等。 也有国外的学者Carson R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 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 (二)关于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1. 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较高。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职工, 知识分子占多数。知识分子的文化素养相对于其他阶层的人而言要高; 即便是大学里的职工, 由于他们和众多的知识分子长期共处在一个较小的地域圈内, 彼此接触频繁、耳濡目染, 文化素养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2.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校园文化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具有特定的文化创造的主体、环境、方式与记录文化成果的手段, 而且还体现在它与社会文化或其它亚文化系统的交流过程中。正是这种独立性, 使得校园文化自成系统, 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演化和继承的规律以及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日益成为校园文 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的路径,促进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中华文化传承,兼具国际视野的人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着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文学等方面,被广泛认为具有扎 根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当今社会,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挖掘、传播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认同感。并且它也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全面而健康的人格发展。 二、加强课程设置与传统文化融合 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各类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在各种学科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发现其中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启示。例如,历史、政治等课程中应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将传统文化无形的浸润在学 科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 深。 三、营造爱国传统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从校园环境 的装饰入手,加强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如,在校园内的建筑物、图书馆、教室、公共场 所等地方,进行文化背景墙、文化走廊、文化标语和文化展览等活动,使每个角落都散发 着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从活动形式入手,学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文化体验、文化 竞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并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四、与传统文化人才携手共进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得到传承与发扬,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因此,在校 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人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学校应鼓励传统文化人才参与校园文化 建设,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流淌在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中。在传统文化人才与校园文化 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深度和广度。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历史责任和现实任务,校园 文化建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将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华文化传承的人才,增强中华文 化的影响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的声音和形 象。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在文化传承、塑造、发展等方面呈现的一种特定文化景观和文化内涵。在中小学校园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更能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一、校园文化的概述 校园文化是以一定的传统为基础,以人文的思想为核心,以学校环境为基础,以学校历史为脉络,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独特文化。它是学校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出学校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等多方面的本质特征。校园文化概括了学校历史、传统和特色,成为学校的独特社会文化特征。 二、校园文化的价值 校园文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更能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体的价值有以下几点:

1、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像有点意思的学校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味道,学生喜欢它,因为与学生感情沟通的文化能够深入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共同话题,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有意义。比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专业地解决学生的困惑。 3、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正常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特色的文化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社团组织等校园活动,建立诚信、竞争、团结、创新的理念。

4、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促使人的灵魂得到提升。具有特色 的学校文化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平 台和氛围。比如,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 竞赛和其他非学科类比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帮助学 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校园文化如何建设 1、明确学校文化的定位和意义 校园文化要能够融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地域特色等丰富元素,体现学校对人性、思维、美学的追求,塑造学校独特的品格和精神。要明确学校文化的定位和意义,以此为基础建设校园文化。 2、创造有意义的游戏和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朗读比赛、作文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语言类展览、阅读名家作品等,以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同时,通过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其对语文的兴趣。 二、倡导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可以设立语文角、展示栏等学习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读书分享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促进语文交流与合作。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刊等媒体宣传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 三、打造书香校园 语文教学是与阅读息息相关的,因此,打造书香校园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丰富的图书馆,引进各种适

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书展、主题阅读活动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经典名著进行课堂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通过讲解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 四、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此,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课堂上进行实地探究、情境演练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过程。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倡导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和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字数:589字)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近年来,社会对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校园文化作为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展开研究,探讨其意义、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还能够营造一个凝聚力强、凝心聚力的团队氛围,促进师 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组织,只有建立了积极的校园文化,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提升学校整体的发展水平。 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有些学校存在文化 建设盲目追求形式化、面子工程的现象。这些学校在装饰和形式上下功夫,却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导致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缺乏认同感。 其次,一些学校缺乏明确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和规划,导致校园文化的发展呈 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的状态。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很多资源,却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运营体制,使得校园文化无法持续发展并产生实际效果。 最后,学校和社会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资源和支持。校园文化 建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但目前,社会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导致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开展和推进。 三、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的成 长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能、体魄和美感,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2. 强化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学校应明确自身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将其贯穿 于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3. 建立科学有效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和 规划,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上,形成共建共享的校园文化氛围。 4. 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家长和社会志愿者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四、结语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 努力。只有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整体的发展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中小学校园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还涉及学校的校训、校规、校风、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是学校办学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首先,校园文化是中小学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倡导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学生能够积极向上,学会尊重、感恩、合作和分享,形成良好的品德品质。 其次,校园文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学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同时,校园文化也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的配置,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校园文化还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拥有独特的校园文化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源的青睐,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同时,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可以促进学校制度建设、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的创新。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1.建立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 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学校办学的方向和目标,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2.倡导和培养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校风和学风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学习氛围,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要倡导正直向上、严谨务实的校风和勤奋刻苦、积极向上的学风,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热爱学习的品质。 3.加强校规校纪的建设与落实 校规校纪是学校管理的依据和规范,也是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的重要因素。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校规校纪,明确学生应遵守的规范和行为要求。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校规校纪的教育和落实,培养学生的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和能力。 4.注重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提升 学校应该注重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和社交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科技展览、运动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一、引言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学生提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围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路径展开探讨。 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通过各类课程、文化节、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全面、科学地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设置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应该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讲座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加强学生行为教育。通过建立班级、学校的榜样制度,表彰和宣传优秀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遵循规范行为。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不良行为。 五、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赛事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培

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欣赏能力,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在道德、审美和性格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涉及到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通过开展团队合作、交流互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多元化的体验与探索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之一是多元化的体验与探索。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活 动和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不同领域的魅力。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新趋势。 八、开展学校文化节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路径是开展学校文化节。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文化的特 点和学生的兴趣,组织不同主题的文化节。比如,音乐节、舞蹈节、书画展等。通过这些文化节,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九、鼓励创新与实践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鼓励创新与实践。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创新实 践的平台,例如开设创客课程、科技竞赛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更是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学关注的重点。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现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如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的素质、家校合作等。在学校中推行特定文化,同时让学生培养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我修养,这是实现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建立在学校办学理念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学校的办学 理念是学校决定一切的基石,也是学校内外管理的重要指导方针。它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方向。学校的文化透露给人们的精神风貌,是学校内外师生的精神归属和文化认同。 学校文化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发展全面人格和积 极进取的品质。积极的学校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为学生的未来奠定成功的基础。 二、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标志是其文化。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是教育机构的重要建 设和发展方向。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特定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师生文化、校园环境等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展示、推广,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特色文化品牌有特定的属性和特质,在传递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氛围效应。学校 特色文化品牌的设计要符合学校的传统和现实需求,并适应教育环境和发展趋势。通过品牌传递学校独特的文化特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师生团队的凝聚力。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切身利益,尊重学生的权益,加强学生的参与和管理。合理的治理机制、教育环境和各类社团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文化和校园生活,增强自我修养和素质提升。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校师生共同创建、共同发展的过程。学校的文化传递要以教育活动和训练为载体,通过教育培训、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节和学术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和教师能够共同传播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建立起学校良好的文化传统。 四、培养教师的文化修养 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其职业形象的体现,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视野,可以引领学生借鉴,让学生志向高远,增强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和动力。 构建与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教师文化、教育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培训,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理念,增强自身的文化视野和文化认同感。 五、家校合作共同推动文化建设 家校合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家校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借鉴家庭的教育经验和文化氛围,学校也可以向家庭传递学校教育的信念和价值观念。家校合作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人和学校共同关注和支持。 家校合作的实现需要学校和家庭间的密切沟通和协作,共同开发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加强家庭访问和教育反馈,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并通过家长会和家庭访问的方式获取家庭文化的素材和生活环境。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浅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浅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校园文化 建设进行浅析。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各种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精神风貌等方面。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可 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 综合素质,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在实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遵 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广泛参与,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个方面,形成共同推动的力量。 3.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步骤,逐步达 到预期效果。 4.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培育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开展各种学习指导活动,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3.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 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育示范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和典型教师的榜样作用,引领其他学校和教 师的积极参与。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文化建设论文-文体论文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文化建设论文-文体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1制度是形成校园文化的基础 学校的一切运转都需要制度来执行,校园文化业反映了制度的优劣,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校园制度要求全体师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教师按照规定办事,学生按照纪律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都得到了规范,使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严谨的校风。健全的校园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制度的制定,使学校的校园文化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给全体师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舒服的环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加强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2制度的实行应结合实际,不可生搬硬套 例如:某校为了迎接教育局的一次重大活动,这次活动有来自全市各区各县的老师前来参加活动。校长为了树立该校良好的形象,要求全

校学生学习XX小学的“精”、“气”“、神”,每天要求学生出操做到快、静、齐,尤其要做到精神抖擞。虽然校长每天都坚持严格训练,学生能从表面上做到快、静、齐,但是精神面貌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学习压力大,缺少必要的课外活动,长期下去导致学生的精神面貌不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要抓住根本原因,盲目照搬是不行的。每个学校的管理都不可能相同,学生的来源,领导的风格,教师的性格、经验,都可能对制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应联系实际,集思广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制度。学校领导应尊重教师的意见,接纳教职工的意见;教师也应根据班级实际,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本班的规章制度。 3软制度与硬制度应灵活结合起来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制度不能过于僵硬,僵硬的制度容易导致教师的反感,执行起来也相对困难。比如,某校很重视教师的考勤,最原始的方法是签到,接着是打手模,到现在的进门刷卡。这套设备类似于地铁的开闸关闸,据说不仅能把教师进出校门的时间精确到秒,而且能连监控录像一起存入电脑。 学校领导对于考勤是绞尽了脑汁,考勤是个难题。有的老师虽然上班准时到校签到,但是经常在没课的情况下出校门办事、喝下午茶,这

浅谈加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浅谈加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浅谈加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环境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教育开展的必然需要,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和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出了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使学生在熏陶、感染下成长进步。 小学校园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对策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重要局部。只有全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努力改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为校园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笔者通过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小学校园文件建设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校园品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具有催人奋进、努力学习、开拓进取的教育力量,能够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促进人格的开展。但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校容校貌多年一个样,对文化建设认识模糊,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发挥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小学小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二是加强学校风气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气,使学生作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爱的新时期少年。三是通过开展校园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教娱乐之中,增强心理素质。四是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营造出校园人文气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大学、高中、还是小学,要想长久地开展下去,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善于管理、有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校来说,管理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标准约束全校师生的行为,引导学校教育健康开展。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抓好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标准,用制度来约束师生。在制度的执行上必须严格,表达公平、公正的原那么,以事实为依据,公正高效地执行,保证所有教学人员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情,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管理水平,并将行为标准延伸到社会和家庭,在各种不同场合使用文明用语,促进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自觉养成。同时,学校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修订,多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学校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还应建立学生学习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然状况及相关信息,档案内容分为自然状况、家访情况、学习情况、违纪情况及其它记载。教师每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当前的信息,至少填写一次,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开展管理工作。 2.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小学班级文化创建的策略研究

引言 创建小学班级文化的研究旨在丰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响应新课程改革,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宗旨;一个班班级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教育教学质量,也间接影响到这班级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环境育人理论、以人为本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和经验总结法;本文通过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探讨应当如何构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能切实实现新课改培养目标的新型的小学班级文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班级文化概述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1.班级文化问题的研究背景 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以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效早已为人们所重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有序的推进,新课程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必然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形成。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积极营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班级生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机制,从而形成爱学、乐学的氛围,让师生成为这种氛围的主体者、建设者,又成为这种氛围的获益者,提高教学的效率。 2. 国内外对班级文化的研究现状 1932 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在《教学社会学》中关于学校文化的论述,开班级文化研究之先河。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他的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其实就是对班级文化的研究。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对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合身的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他的著作《班级社会学》中则更充分地论证了班级文化对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时期是1995年。我国的对于班级文化的关注和开展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自动化管理,开创造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先河。对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比较细致的是戴连荣

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精选5篇)

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精选5篇) 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实践、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发扬我校科技教育的特色优势,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组织与管理: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管理、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研究、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3、筹集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 三、目标任务: 1、遵照《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的精神,依照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若干意见》的要求,通过开展科技教育形成我校素质教育的特色。 2、通过多渠道开展科技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3、通过科技教育课程的开发,使科技教育校本化。 4、通过科技教育带动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具体措施: (一)物质文化: 1、在科技教育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使每年学校用于科技教育活动的经费都在一万元以上。 2、统一学校形象标识。由教导处、美术组牵头,广泛征集意见,形成和完善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统一的学校各种形象标识,创办学校校报——《蒋小科技》。 3、将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蒋小的教育特色。 4、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楼梯过道内布置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和图片;在综合楼开辟一专栏,介绍学校近几年在科技教育方面取得成果;在校园内的主要苗木花卉上悬挂知识小卡片。通过以上措施浓厚学校的科技教育文化氛围。 5、班级教室的布置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但要求3至6年级在黑板报中,必须专门开辟一个“科普角”,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6、与区关工委积极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在田径场西南角建一个学生气象观察站。 7、在校内建设好具有一定水平的科技实验室,配其各种实验器材,开发2-3个校外科技实践基地。 (二)精神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