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攻略二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备考导航

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

700余年中。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一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台湾问

题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

能力目标

1.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既要进行一般性的掌握,又要结合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2.认识到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包括一些局部统一的王朝,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3.系统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促进民族融合的民族交流与往来等。

重点、难点、

计划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秦晋隋元]的局面。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春秋战国:560余年,秦至东汉末:400多年;东汉至隋:273年,隋唐:300年;五代至元:370年,元至清:560年];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整个封建社会,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期间有9个统一王朝:秦1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

①全国大统一: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西晋的短期统一;

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

②局部统一:在我国的大分裂时期,往往很多时期是局部统一。

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

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

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

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

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

③大分裂时期:主要包括三次大分裂: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的割据混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大分裂;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907—1279年)的民族政权并立。

④大统一时期的分裂局面:大统一时期也曾经有少数分裂局面的出现。

西汉前期的王国问题引起的地方分裂割据;

东汉后期自黄巾起义后的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84——220年);

西晋后期(从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至316年灭掉西晋)的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和内部纷争;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763—907年)的藩镇割据,特别是黄巢起义后(875—907年)唐朝名存实亡时期的藩镇割据混战;

清朝前期的“三藩之乱”(康熙时期)。

重点问题精讲

1、国家统一的原因与影响

1)、国家统一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民族矛盾逐渐缓和,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日益加强是封建国家统一的基本

原因。

③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发展。

④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使少数民族的统一向心力不断增强。

⑤统治者注意采取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⑥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统一。

⑦卓越历史人物致力于统一的伟大作用。

2)、国家统一的影响:

①保持了社会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④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⑥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

⑦有利于建设大型社会工程,如水利设施、长城等。⑧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掠夺。

⑨有利于抵御外国的侵略等。

2、国家分裂的原因与影响

1)、国家分裂的因素有:

①由于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衰弱而无力控制

地方。

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而最终压过中央集权力量。

③或由民族矛盾尖锐所导致。但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

2)、国家分裂的影响:

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而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3、综合评价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①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上统一的。但应当看到每一次分

与合的交替并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每一次交替过程,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纵观历史上的统一,实施统一的统治者往往采取综合准备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统一与分裂 论中国历史的启示》重要摘要

《统一与分裂论中国历史的启示》 一九州的传说和现实 《尚书》中有一篇《禹贡》: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九州。另一篇《舜典》中,又提到在尧、舜时,“肇十有二州”从禹所划分的九州中又分出幽州、并州、和营州三个单位,因而总共有了十二个州。《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至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至于具体涉及的理内容更广;当然不可能是夏朝的事实。到了公元前二世末,也就是在《禹贡》问世的一二百年以后的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除首都附近的七个郡级单位以外政区分属于十三部,即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趾、朔方;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巡察境内的地方官和豪强地主;称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在公元1世纪后的东汉,州才成为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域。朔方并入了并州,加上管辖首都一带的司隶校尉部,总数仍为十三。由于交趾改称交州,以州命名的单位就有了十二个,也不是九个。 现有的研究成果足以证明,不仅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还不可能有什么行政区划,就是商朝和更后的西周时代也还没有出现行政区划。 九州制只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

了他们一种政治理想。 在《禹贡》中还记载了一种“五服”制: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根据这样一种国家模式,在王居住的京城往外,第一等是甸服(以农业为主的直接统治区),第二等是侯服(诸侯统治区),第三等是绥服(必须加以绥抚的地区),第四等是要服(边远地区),第五等是荒服(蛮荒地区)。 在战国时期形成的统一观,是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为主干、以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心的,是一种封闭的观念。 长城固然多少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和破坏,但同时也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华夏族及以后的汉族在同化其他民族的过程中虽然也少不了武力的强制,但却有一种积极的传统,那就是并不过于重视血统关系。任何异族只要与汉族认同,接受汉族文化,就可以成为汉族的一员,而并不考虑他们的血统及是否曾与汉族婚配,对于异族的杰出人物,一旦能为汉族政权效劳,统治者同样会委以重任,与任用汉族臣僚并无二致。 从秦汉以来,由北方进入黄河流域的非华夏民族至少有匈奴、乌桓、鲜卑、羌、氐、羯、突厥、高丽、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维吾尔、回、满等,其中有的来自遥远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概要

广西灌阳县水车乡初级中学:陆先进 邮政编码:541606 【内容摘要】神话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有着自己的本质特征。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初民们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神话。而且,中国古代神话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论文从中国古代神话的思想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艺术特性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神话具有篇幅短小而缜密,内容丰富而全面、形态齐全、题材形式多样,且贯穿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中心思想,蕴涵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的传扬,语言简洁、质朴、传神,善于使用各种修辞,富于意象性和想象性,悲壮与崇高的和谐统一等东方性特色进行了研究、论述。从而揭示了神话全方位地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基础的价值。 The myth is the fir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which the humanity creates,it has ow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Industrious, is brave,wisdom China Initial people also creates be longs to own myth. Moreover, China ancient times the myth had the model the Eastern characteristic. Paper aspect and so on spiritual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which ancient times the myth content and its contained from China to China ancient times myth length short and meticulous,content rich and comprehensive, shape diverse, also took still German spirit spreading succinctly, the language, plain, is expressive, is good at using each rhetoric, was rich in and the imagination characteristic,the tragically heroic and lofty diapason unifies and so on the image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he elaboration. Thus omni-directionally

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

《安 徽史学 》 年第 期 中 国 古 代 主 要 图 书 分 类 法 的 比 较 伍 昭 泉 , 图书 分类 法是在有 了图书 以 后 , 并随着 图书文献的 日益增 多 , 人 们为了系统地组 织和有效地利用 图 书 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纪 六 书 六 、 、 、 、 易 、 “ 六 公元前 ” 世 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 艺 也就是将图 分为 图 大类 思 即诗 。 书 思 礼 乐 春秋 以 艺 是孔子对 当时学术流派的系统总结 , 同时也体现 了他的 书分类 想 这一 想虽未构成据 , 组织 图书 的分类体 系 还不能 称 其 为 图书分类法 、 但它却 为 我国 古代 图书 分类 法的形成和 发 展 奠定 了基础 、 一 我国最早 的图书分 类法 — 《七 略 》 、 公 元 前 世纪 《 末 刘向 》 《 刘歌父子两人做 了一件对我国古 》 代 。 文化有巨大 贡献的事情 、 那就是刘 向开 始 刘敖最后完 山 成 的 七略 七略 是一部评价推 、 荐性 的分类 目录 了 刘 向 刘敖父子经过 几 。 十年 的工 夫 对当 时书集如 七 的皇家藏书 目 经过选择 校勘 及 从 中选 出 。 《 卷 》 写出定本 反 进行分类 他 们将所收 的书分 国 一 为 略 并编成 录 写 出学术性 的总论 比 各类的分论 人 七略 所 于 映 的这种分类体 系 《万 是我 最早 的 》 部 。 图书分类法 刃 这部图书分类法的诞生 《 》 以 瑞士 吉士 纳 现 只 《汉 ? 年编的 文 》 象图书分类法 见 《七 》 要早 概 。 年左右 可惜 《 ? 七略 原书 在唐朝 》 后遗失了 》 在 能在 书 艺 志 中 到 略 的 貌 六 根 据 、 汉书 、 、 艺文志 、 、 的记载 、 七略 、 把图书 、 分 类 组成这样一 个体系 、 、 辑略 阴阳 、 诸书总论和分论 、 、 、 艺 略 易 、 书 、 诗 礼 、 乐 春秋 论语 孝经 、 小学 、 诸子略 、 儒家 、 道家 家 法家 、 名家 、 墨家 、 纵 横家 杂家 农 、 家 小 、 说 家 、 诗赋略 、 赋一 、 赋二 赋三 杂 赋 歌 、 诗 兵书略 、 、 权谋 ② 。 形 势 阴阳 技巧 术数略 上 天文 历 谱 五行 着龟 以 杂占 《 形法 》 方技略 几 医经 经方 房中 神 仙 从 《 面所列的分类体系可 》 看出 七略 具有如下 。 个特 点 西 以 义 正 思 。 七略 成书于西汉末年 公元前 年 。 濡家思想是 《 》 周 来封建主 的 统 。 想 公元前 年 汉 武 帝即 位 后 以 罢黝百 家 独尊濡术 、 首推 公羊 七略 。 的 分类 完全 体 现了这 种 思想 在实际 入书 的 六 略 六 大类 中 儒家的 经典 孔子亲 自删定的六经为首 这 样的一种序 列 充 分体 现了图书分类 的鲜 。 明的阶 级性 明确地反映 了当 和经 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志 观 上 反映 上层 其 目的是 为封建统 治阶级服 务 筑 念 一 一定的文化必定是 思 必 一定社 会的政 治 是 现 济 在 念形态 思 的 作 为 现 建 观 形态 部分 的图书分类 想也 然如此 这 便 我们 《七 在所说 的图书分类 法的 》 以 想性的体 及 。 《 分 略 首先 应用了 学术性质 作为划分依据 定类标准的原则 从 内容来类分 图书 》 以 七略 从图书 内容的学术性 质 出发 “ 把 全部图书分为 个基 ”。 本 大 类 每 一基 本 己 大类 略 中 当时的学 术 流派 家 来分 这样 做法 目的在于 。 辩章学术 考 镜源流 也就 是说它当时 注意到从内容来 。 类 分 图书 使图书 分 类与当 时的学 术情 仁 况 相联 系 》 这 便是我 们现在 所说的 图 书分类法的科学性 的体 现 七略 把全部图 书 分 为 七 个大类 其中第一大类 辑略 是类 序 。 是诸书的总论和分 论 实 际 上 它 。 是一 篇扼 要 叙 述 先秦 西汉 学 术 思 想的简史 。 也可 以说 是当 时的科 学发展 史 因此 辑 略 是不 能 用 来分 书 的 炙七略 》虽以 “ 七 ” 名 实际上是六分法 在实际 入 书 。 的 六 大 类 中 略下分种 种 下分 家 扮 层层深 入 条 理 清晰 逻辑性强 组成 了 一 个结构严 谨的分类体 系 这 便是我们现 在所说的图书分 类法系统性 的体 现 。 。 。

中国神话人物名字

古神表 上古神话诸神: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创世神: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黄帝时代的诸神:陆吾、英招、离珠、金甲神(此神应是其它神的一种化身说,根据他我虚拟了狮驼国中的金甲雷神)蚩尤、风伯雨师、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应龙、魃、夸父、大力神夸娥氏、大庭氏、五龙氏炎帝,又称为神农氏炎帝的女儿:女娃(后化身精卫鸟)瑶姬,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拙著《狮驼国》中为炎天圣母)颛顼的后代: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后代: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孙)帝俊:帝俊之妻:羲和,生十位太阳神常羲,生十二位月亮神 娥皇,生少昊帝俊之子: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帝俊臣属:羿鲧妻女喜。尧又名:放勋,妻女皇;舜姓姚,名重华,妻娥皇,女英;禹父鲧,妻女娇,又名涂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重要神仙表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三皇: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俊、尧、舜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六御:中央玉皇大帝(辅佐:国神)(玉皇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五方五老: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 顺风耳| 金童| 玉女| 雷公| 电母(金光圣母)| 风伯| 雨师| 游奕灵官| 翊圣真君| 大力鬼王| 七仙女| 太白金星| 赤脚大仙| 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 玉兔| 玉蟾| 吴刚| 天蓬元帅| 天佑元帅| 九天玄女| 十二金钗| 九曜星| 日游神| 夜游神| 太阴星君| 太阳星君| 武德星君| 佑圣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 金吒| 木吒(行者惠岸)| 三坛海会大神哪吒| 巨灵神| 月老| 左辅右弼| 二郎神杨戬|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 萨真人| 紫阳真人(张伯端)| 文昌帝君| 天聋| 地哑 三官大帝 天官| 地官| 水官 四大天王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葛剑雄老师统计的中国历史实际统一时间为九百五十二年,占中国历史(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算起【公元前841年】,到2018年结束)的33.29%。中国最大的统一疆域是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实现的,维持至至1840年,持续时间为八十一年,占中国历史(同上)的2.83%。 公元5世纪,高句丽由丸都城(今吉林吉安市)迁都平壤,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906年交州土豪曲承美驱逐唐朝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开始独立于中原王朝,尽管之后的五代南汉以及大明曾恢复对交州的统治,但时间过短,均被当地人逐走。越南自九世纪初开始逐步成为独立于

中原王朝的政权。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治状态,经过了一两千年的发展,到此时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华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自治政权。 此后有九百多年的时间,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的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政权;但自治政权始终存在。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八十一年。 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但在元朝之前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元朝以后则基本上是统一的。 这本书里提到,统治者会通过移民实边和内聚移民等方式对新扩张的土地进行占有或舍弃,移民有助于民族融合。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能同时统治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只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最高统治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比如汉人的皇帝,游牧民族的可汗,政教合一地区的或佛或菩萨转世,这些身份有利于他们对不同地区的整合。 ★行政制度的种类: 汉 ①郡(国)、县(侯国、邑、道)制,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②初郡(用于南方和西南新开发地区):两项特殊政策:一、无赋税,全部或部分免除百姓应负担的赋税。二、“因其故俗”,即保持当地原来的传统统治和风俗习惯。不过东汉后就未再见到相关记录。

《中国古代神话体系》讲义

首先,中国上古时的确没有专门的,权威的,成体系的上古神话的整理著述,所有神话传说都来自于各种笔记,诗文,散文,个人著述等等的片段,包括《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三五历记》《帝王世纪》等等,因此众说纷纭,版本复杂,我能轻易列举十几种三皇五帝的说法,且相互矛盾,涉及他们的世系就更是一团乱麻了,我要是在这里分门别类讲一遍,别说我自己就觉得烦,诸位读起来也肯定要大呼用户体验太差。 因此在这里所记述的,是我从中整理出的,以主流性,多数性和不自相矛盾性为原则的上古神话体系,我会尽量都说明出处,做到有理有据,挑战到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的,也会论述清楚。下面开始正文: 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这么分,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可以称之为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腹黑男帝尧是连接两个时代的关键。 下面开始神话时代的主线剧情叙述:天地始于混沌(奇点?),其中孕育了一个神祗,后人称之为盘古氏,盘古氏是什么样的呢?“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注1 龙首蛇身,也就是没有爪的龙的样子,然后他撑开了混沌的天地,每天撑开一丈,撑了n年后,直到天地增长为九万里,盘古死掉了,身躯化为大地,双目化为日月,血液化为江河,肌肉化为田地,皮肤化为草木。注2 盘古死后,孕育盘古的先天混沌之气产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最高神明——昊天上帝,更常见的叫法是:天帝,也叫太一,皇天等,利玛窦翻译耶和华时就借鉴了这一称呼,翻译为上帝。在楚国,昊天上帝被称为东皇太一。在古籍中,昊天上帝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天帝。昊天上帝人格不显,应当是全知全能的神,而非人格神。当然你要说昊天上帝就是鸿钧老祖我也没办法,太一和鸿钧含义的确相似。 盘古“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的功能被烛龙所继承,烛龙也就是烛九阴,住在钟山,人称钟山之神,长的是人面蛇身,显然和龙首蛇身的盘古有亲缘关系,另外一个和盘古有亲缘关系的,是住在雷泽的雷神,长的是龙首人身。雷神很重要,一定要记得。注3 盘古死后,精气孕化为人类,开启了五氏时代,这五氏分别是(按时间顺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有巢氏教人建筑房子来躲避猛兽,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结绳记事,他们都被推举为领袖,开启了自己部落的统治时期,被人称作圣人,圣王。注4,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当我用氏字跟在后面的时候,指的是整个叫做某某氏的部落,在上古时,姓是大型部落的标识,氏是由姓分化出来的有功绩或者身份高贵的分支部落的标识。 而伏羲,女娲,神农三人就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注5,三皇是怎么来的呢,话说燧人氏当政的时期,风姓的华胥氏部落有个妹子,就叫她华胥吧,她跑到雷泽去玩,看到有个巨大的脚印,是的,正是上文提到的住在雷泽的那个大人物留下的,于是乎悠悠然踩了上去,估计妹子想的是踩一踩又不会怀孕,悲剧的是,她怀孕了。注6

学历史必读的几本书

系统学习中国历史必读书 说是“必读书”,不过是老金个人读书的一点经历,想想提出一个书目,对初弄历史的朋友检索历史类书籍或许能提供些方便,就略加整理,不避嫌疑,贴上来。大方之家,必有以教我。 第一阶段—— 1·《史记》(含《史记人名索引》) 2·《汉书》(含《汉书人名索引》) 3·《后汉书》(含《后汉书人名索引》) 4·《三国志》(含《三国志人名索引》) 5·《资治通鉴》(参读王夫之《读通鉴论》) 6·《左传》(参读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和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7·《国语》(参读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8·《战国策》(参读1973年马王堆出土《战国策释文》) 9·《尚书》(参读周民撰《尚书词典》) 10·顾頡刚主编《古史辨》1-7册 11·钱穆《国史大纲》 12·黄仁宇《赫逊河畔谈历史》 13·塔西佗《编年史》 14·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 15·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 16·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17·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18·《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必备工具书—— 1·《辞源》 2·《中华大字典》 3·《中外历史年表》 4·《中国历史地图集》 5·《新编万年历》 6·《历代职官表》 第二阶段—— 1·1957年商务印书馆辑本汇刻《世本八种》 2·四部丛刊本《资治通鉴外纪》 3·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参读朱希祖《汲冢书考》) 4·毕沅《续资治通鉴》 5·唐杜佑《通典》 6·宋郑樵《通志》(重点读“二十略”)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8·汉刘向《列女传》 9·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 10·清阮元《畴人传》(参读宋沈括《梦溪笔谈》和科学出版社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以及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 一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在那个时期,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面对林林总总的天地万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人们感到神奇莫测,不能理解。诸如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问题和现象,都使人们迷惑惊异。自然界的无穷威力甚至使人们恐惧不已。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出现了冥冥之中有着支配自然力量的模糊观念。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按照人们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代代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 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古代神话还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营养,无愧为文学艺术的肥沃土壤。 二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中国神话的产生固然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则较晚,而且没有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只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神话片断,虽不够系统、完整,内容却很有特点。

按其内容划分,现存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 对于宇宙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解释,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内容。天地是如何开辟的?万物是怎样生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总之,宇宙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发展处于开始阶段的原始人类首先要思考的,难怪它要成为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了。创世神话的创作者尽管对这些问题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但那些充满幻想的描述却极富魅力。例如《淮南子·精神训》所记天地蒙、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的神话,《艺文类聚》一引徐整《三五历记》所记天地混饨、盘古首生、宇宙开辟的神话,《风俗通》所记女娲造人的神话和《淮南子·览冥训》所记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开辟和人类起源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探索和解释。虽然看似荒谬而无道理,却表现了我们的祖先认真探索、大胆想象的创造精神。 大自然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威力无穷,神秘莫测,使得原始人类由迷惑而生畏惧,由畏俱而生崇拜。在他们看来,大自然如此生机勃勃,富于活力,俨然是有人格、有意志的实体;而风云雷雨、山川鸟兽也往往被他们认作神灵。在这种“万物有灵”观念的启示下,他们通过想象和幻想,以有形的事物去表现无形的自然力,进而创造出自然神的形象和故事。这便是自然神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自然神话是颇为出色的一支。《山海经》中有较多自然神话的记载,其中不乏神奇怪异、令人惊叹的自然神形象。如“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的“雷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的“海神”,“身长千里”,主宰昼夜明晦、冬夏寒暑的“钟山之神”烛阴,“十日所浴”的神树“扶桑”,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精卫”等等,都是自然神话中出色的自然神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夸父逐日》的神话: 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一、书目信息: 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魏帅朋 摘要: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关键字:分裂统一启示

一 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二 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曾提到“其实我的很多看法,我的老师、前辈早已形成”,笔者就此简单搜阅了一些相关论著,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作者的导师谭其骧先生在1981年所发表的一次演讲,后来又整理成《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历代疆域》一文,从中可看出作者师承其观念的渊源关系,可谓一脉相承。谭其骧先生在演讲中就他所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怎么划定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范围展开了阐述。他提到了“新中国的历史学者,不能再学杨守敬的样儿仅仅以中原王朝的版图为历史上中国作范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我们需要画出全中国即整个中国历史的地图来”[3],最后通过一系列举例论述进而提出“我们应该采用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中所自然形成的中国。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 [4],“这个范围并不反映清朝用兵的结果,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自然形成的”[5],而这也是谭其骧先生在本文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因此,评判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都可以大概以此为前提框架,而这也正是葛剑雄先生在本书里所着重运用的理论前提。除此之外,谭其骧先生也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秦统一中国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的背景: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③秦王嬴政为灭六国做了充分准备。 2.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秦朝建立的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②统一文字,③统一货币,④统一度量衡,⑤统一车辆和道路,⑥巩固边疆,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作用: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中央集权制度: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③地方建立郡县制(这是秦朝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巩固统一的措施: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⑴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⑵统一货币,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⑶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⑷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⑸巩固边疆:开凿灵渠,便利南北水运;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文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必读的中国十部经典书籍

必读的中国十部经典书籍 这十部经典分别是:《周易》《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诗经》《史记》中国文化常被概括为“一源三流,一源,指的是《周易》,三流,指的是儒释道。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周易》和儒释道的经典是绕不过去的。 1、群经之首——《周易》:洞察天机《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而对普通人来说,周易则是可以时时研习的生存宝典和人生指南。 64卦,其实就是64类问题或者说是人生境遇,而384爻不过是384种不断演变、冲突、发展的状态。 历史上,对周易的注疏、阐释、演绎的著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综罗百代,易经无非讲的是知变与适变。 理: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 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数:是由现象界中形而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 读懂易经,掌握变化之理,洞察变化之机,运用适变之法,你也可以天机神断,人生从此无大过。

儒家必读的经典:《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2、《论语》:做一个好人《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论语》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儒生的必读书目。 “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实际运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研读《论语》,了解之儒家思想精髓所在,学习做人做事,领悟极高明而中庸的为人之道,为修身处世开启智慧。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20个)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一): 女娲造人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化生万物,每一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二): 夸父逐日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最早出自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的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于是开始逐日。他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他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人类的桃花源;而他的身躯化作夸父山。一般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勇敢光明慈爱的淳朴人格。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大自然的困境、追求光明的完美愿望。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三): 精卫填海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 晋代陶渊明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四): 盘古开天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大全!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趋向于统一,而且统一一次,壮大一次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统一壮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发生过很多次分裂和战乱,但是,分裂和战乱之后,最终却是会实现统一的。不但会实现统一,而且会实现壮大。 (蚩尤之乱) 最早是炎帝、黄帝。黄帝和炎帝发生战乱,实现了统一和壮大。接着和蚩尤发生战乱,又实现了统一壮大。往后走,夏朝和周边发生战乱接着又统一。商朝和夏朝发生战乱,再统一,同时壮大。然后周朝联合周边各部落和商朝发生战乱,又统一壮大。春秋战国战乱多年,最后秦汉统一,而且又获得了南方百越,北方匈奴,河西走廊,地盘越来越大。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战乱,但是隋唐又实现了统一,还扩大到越南。五代之后,两宋小统一,但元朝的时候,不但实现了南北大统一,而且又统一了吐蕃,面积变得非常大。明朝南北再次分裂,但是清朝又实现了南北大统一。经过民国的分裂,到我们现在的大统一国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统一壮大的规律中呢?

(赵光义剧照) 第一,中原国家对周边的打击与怀柔。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统一,主要是中原国家对周边民族的统一。虽然元朝和清朝,看起来像是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统一。但实际上,当元朝和清朝统一的时候,他们已经是中原国家了。元朝统一的时候,占据中原的国家其实是金国。当蒙古统一金国,迁都大都,建立元朝后,元朝也就成了中原国家。元朝对南宋的统一,也算是中原国家对中国的统一。清朝情况差不多,也是满清迁都到北京,才最终有了统一的基础。若是满清还一直定都在关外,不算中原国家,也是很难统一的。中原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军事上对周边国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比如秦汉对匈奴,隋唐对突厥等。不过,中原国家虽然在军事上占优势,但并不是一味地打击。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不打,而是采用怀柔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三次大分裂 杨诗梅

国家分裂与统一 浠水二中高三历史组 一、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的统一问题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其特征是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于一体。 发展演变:战国——萌芽 秦朝——建立 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北宋——加强 明清——强化 主要内容:皇权的加强;中央机构;思想控制;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评价: 2. 历朝政府对边疆采取的措施和作用。 东北、西北、西藏、西南、台湾 (二)中国近现代史统一问题 特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 1.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领土主权的破坏 2. 近代政权对峙与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3. 台湾问题与一国两制 (三)世界史上的统一问题 特征:维护、巩固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障。 1. 美国内战 2. 德国统一 3. 意大利:撒丁王国通过战争,统一意大利北部;加里波第远征两西西里;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之机完成意大利统一。 4. 朝鲜半岛:二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80年代,朝鲜半岛南北双方

逐渐开始对话,2000年两国举行首脑会议,发表共同宣言,承诺为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而努力。 5. 世界近现代史上欧洲的三次统一。 【归纳】对国家分裂和统一的认识 (1)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家统一是主要的趋势,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2)在中国古代,统一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与秦汉以来建立的、健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批杰出帝王的努力和奋斗是分不开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要辩证地认识封建国家分裂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要看到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等因素。 (4)当今,我国还面临着统一台湾的艰苦任务。而达赖也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企图分裂西藏。台湾和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台湾和西藏的企图,都是违背人民意愿和历史潮流的,是不能得逞的。 【归纳】国际因素对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影响 (1)外因促成国家或地区统一 ①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与英国有矛盾的法国率先承认美国独立,并公开帮助美国与英国作战,不久荷兰、西班牙也参加对英国作战的行列,使英国的力量受到牵制。加速了英国的失败。 ②意大利的加富尔在统一开始之前,首先在国际上痛陈奥地利对意大利的专横,取得国际舆论的支持,并设法取得法国的支持;后来利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之机将奥地利和法国势力赶出意大利。 ③1853年美国最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纷纷入侵,加剧了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中国鸦片战争的教训,促成了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方列强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国,为日本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 ④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纲领的推动

试论中国古代古代神话的现实性与浪漫性

试论中国古代古代神话的现实性与浪漫性摘要: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别具魅力的一部分,它是远古历史的记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那么它流传到今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其价值自不必说,而其本身的特色也是很鲜明的。这里就其现实性与浪漫性做一点阐发,其更多的内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与品味。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现实性;浪漫性 中国古代神话流传到今天,一直被人们所传颂,而其中绝大多数的神话故事也被搬上了电视银屏,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就是因为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才得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早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单就属文学范畴来说,还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价值都是极高的。集中到其某一特征上,现实性与浪漫性可谓是比较突出的,下面就此做一点阐述。 首先,就其现实性来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马克思对于神话的科学概括。简单地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传说。引申来说,“它是远古初民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与社会(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幻想性故事。”[1]当人们看到日月星辰有规则的运行;看到白昼黑夜的变化;看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更替;看到潮涨潮落、阴晴雨雪、花开花落;以及动植物、甚至人类自己的生殖繁衍等现象;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的惊奇!而看到雷电、山火、洪水、猛兽、干旱、瘟疫、等自然灾害的肆虐,又会是多么恐惧!面对这一切,他们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力。因此他们就把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现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话故事,并在口头流传。也反映了马克思的一句哲学思想:“物质决定意识”。即神话的创作基础是客观存在的,是现实的。 神话虽由人们的幻想构成,但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在今天看来虽不免荒唐可笑,但绝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比如,《山海经》所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就明显地反映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们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怀有征服自然的信心。又如,“羽民国的人身上生羽翼,驩头国的人有翼、

《中国古代的书籍》的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的书籍》的阅读答案 阅读重在理解,理解了,才能说自己阅读了。 中国古代的书籍①当你手捧装帧精美的现代图书时,你是否知道它们是如何从古代的书籍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②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书。 ③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人们将整篇作品甚至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由于刻石的兴起,后代出现了拓(音t à)印技术。千余年来它一直是一种文献复制技术,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④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⑤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

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亦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检”。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⑥简牍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笨重不便携带,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编连简牍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给阅读带来困难,缣帛就应运而生了。缣(jiān 细绢)帛(bó丝织品的总称)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容易收藏,方便携带,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究其原因,或是产量不够,或是人们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北堂书钞》记载了东汉人崔瑗用不起缣帛,以纸抄书送给朋友,特附言致歉:“今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这一段话反映了当时人们轻纸重帛的观念。 ⑧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常识与求实 ——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摘要】葛剑雄先生所著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有关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现象这一问题的难得佳作。它在成书的那个年代给当时的思想界、学界甚至包括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引来了一些不小的争议,但也代表了学者关于这一问题比较成熟、理性的思考,体现出独立、求实的精神品格。而笔者试从本书的成书背景、理论渊源、观点创新以及方法论等几个方面予以评价,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统一分裂求实 一 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而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家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更何况,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1。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无疑,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里,由于思想、学术上的一度开放自由,引发了一次次激烈的思想争论,使学术与思想在经历了“文革”浩劫之后迎来了一个恢复与发展的春天。而关于“统一与分裂”的话题讨论,也开始打破以往的政治坚冰,摆脱思想政治控制,产生出了一些耳目一新的观点与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