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快乐的生理基础

心理快乐的生理基础

心理快乐的生理基础

心理快乐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之一。它不仅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你知道心理快乐的背后

有什么生理基础吗?本文将从身体激素、神经途径和大脑活动等方面

来探讨心理快乐的生理基础。

1. 身体激素的作用

身体激素在调节情绪和心理快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内啡肽

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够减轻疼痛并带来愉悦感。当我们感到愉悦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从而产生快乐的感觉。此外,多巴胺也是一

种与快乐相关的激素,它参与奖赏和动机系统的调节,使我们感到满

意和快乐。

2. 神经途径的调节

神经途径在心理快乐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巴胺通路是其

中一条重要的神经通路。当我们体验到愉悦和奖赏时,多巴胺会被释

放出来,激活奖赏回路,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此外,内外侧海马

回路也被认为与心理快乐有关,它们在情绪和记忆的调节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

3. 大脑活动的变化

在心理快乐的状态下,大脑活动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功能性磁共

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当人们感到快乐时,大脑的“奖赏中心”——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会被激活。这些区域与奖赏和情绪调节有关,

它们的激活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此外,研究还表明,心理快乐时

大脑中的杏仁核会得到激活,这个区域与情绪的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心理快乐的实现和维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身体激

素的作用、神经途径的调节以及大脑活动的变化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深入了解这些生理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培养心理快

乐的能力,并从中受益。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三节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与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平衡。 一、反射和反射弧 (一)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例如手遇火时即刻缩回,物体刺激眼睛角膜时产生眨眼,驾车时遇到红灯立即停车等都是反射活动。 (二)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典型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再由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做出反应。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每次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单方向传导过程,而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过程。以人的反射活动来说,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后,神经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再沿传出神经至效应器引发活动,此时反射活动并不停止,效应器的反应又作为新的刺激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再次引起神经兴奋并传向神经中枢,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联系(或称返回联系)。反馈联系具有两种作用:反馈信息产生并增强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正反馈、抑制或减弱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负反馈。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反馈作用将学习结果及时提供给学习者以增进学习效果。 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反射弧,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这样有机体的活动才能准确与完整。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入通路有两条:特异性传入通路和非特异性传入通路。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特定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非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出通道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节和控制有机体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 二、反射的类型 按照反射的不同发生方式,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如狗吃肉会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射,其中“肉”是无条件刺激,“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应。针刺手,手即缩回,“针”是无条件刺激,“手缩回”是无条件反应。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主要由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部位实现,是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基础,它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存、延续种系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的无条件反射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由于无条件反射具有刻板的性质,使有机体不能适应极其复杂和频繁变化的现实情境。因此,有机体在客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

(完整版)第八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第八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特点 2、熟知学前儿童大脑功能区的发展及其表现 3、明晰学前儿童身体及动作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 1、通过对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特点了解,学会分析其心理与生理发展的关系; 2、能够从儿童动作行为的发展变化中找出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第一节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特点 (一)脑发育非常迅速 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从出生到6岁,脑重量增加近4倍,6岁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 在孕期第4周,胎儿的神经系统开始形成、发育。到第8周,大脑皮层可以分辨出来。到26周,大脑皮层已经基本具有和成人一样的沟和回。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第15~18周行程,到出生后6个月,脑细胞停止增殖。 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是大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儿童大脑的重量不断增加,而脑中的增加也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伸长的结果。 3一6岁儿童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到6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支增多,长度增长,有更利于神经联系。到6岁,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末渐趋成熟。大脑生理结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顺序是先皮下,后皮质。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已发育成熟,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从1岁左右迅速发育,3一6岁逐渐发育成熟。所以,1岁左右婴儿学走路时步履踊珊,3岁时己能稳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与迈步还不协调。到5一6岁时,就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上下台阶,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到8岁左右,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 1、兴奋过程占优势 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增强,兴奋过程也比以前进一步增强。儿童每天醒着的时间比以前相对增加。7岁l1童每天睡11个小时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一.心与生的关系 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 希腊传统医学: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体液说,认为人体里有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及痰四种波斯传统医学:主要学说也是体液说,认为某种液体的过多或过少而引起各种疾病。同时相信人体内的各种内脏与精神活动有关 印度传统医学:源于其历史上的古经,基本病理学说也是体液说,但含有印度哲学的道理。中国传统医学:提出五行说—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另一个特色是重视五脏的功能,并且每一内脏均予以归为。如心生血,主藏神,为人体生命的主宰;肝藏血,主谋虑;脾统血,主运化;肺主气,司清肃;肾主骨,主藏精。 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 机体内环境: 1.内环境: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中称之为 2.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3.人体内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身体健康有何意义?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机体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各个细胞、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官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生理功能的调节: 1.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其调节过程是反射。相对于神经调 节而言,体液调节一般比较慢,作用也比较弥散和持久 怎样理解“心理”和“生理”的统一? 1.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方面,大脑的发育及功能状态的维持等需要不断地 有新鲜的氧和营养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大脑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各个系统也起到中枢调节的作用。 2.正常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旦出现障碍,会对心理功能产生明显 影响,出现一系列认知、情感和意识活动方面的障碍。 3.可见,脑本身就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统一体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 1.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总是与研究方法有关: 1.1811年,贝尔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脑分为大脑、小脑,又将 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 2.谢灵顿提出了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等术语。 3.巴甫洛夫认为动物有两种类型的反射活动:一种是非条件反射(本能行为);另一种 是条件反射(学习行为),两者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人类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人的语言系统。他指出,人类的精神病发生于第二信号系统的障碍。 4.华生指出大鼠自身的运动觉是最主要的感觉暗号 三.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 1.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实验性切除 2.电解法:这种方法是传统生理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填空题 1、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神经元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2003年选择题) 3、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2001年填空题) 4、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6、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7、脊髓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8、(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 9、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大脑)、(小脑)六部分,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10、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11、聚精会神看书时对其他情况听而不闻,这是(负诱导)现象。 12、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3、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14、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15、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7、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18、视觉中枢位于(枕叶)(1999年选择题) 19、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20、运动中枢位于(额叶) 21、感觉中枢位于(顶叶)

22、反射弧的特殊通路保证了反射的(准确性) 23、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是(强化) 24、超限抑制属于(非条件性抑制) 25、枪声响起引起注意是(外抑制) 26、人因过度疲劳而睡眠是(超限抑制) 27、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这叫做(不应期)。 28、对英语发音的细微区别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 29、不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是(脊髓) 30、不属于脑干部分的是(间脑),属于脑干部分的是(延脑、脑桥、中脑)。 31、“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和吃梅子时流口水分别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反应、第二信号系统反应、非条件反射) 二、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1998年填空题)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4、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5、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人类心理的实质,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功能、神经兴奋产生的原理及传导特点,理解并掌握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弧、反射环、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及其新发展。 第一节人类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迄今为止,我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实质的普遍共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是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哲学基本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心理的产生。人的心理现象(精神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否则,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表明,心理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是人脑和神经系统,这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器官,另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包括周围事物、社会生活、物质环境等,这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和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古人发现,心脏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于是认为心脏是主管心理活动的。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汉字中与精神活动有关的文字其部首结构大多都带有“心”字旁,成语中有“胸有成竹”、“胸无点墨”、“胸中甲兵”等,都以为心脏主管精神活动、心理活动或智慧就藏在胸腔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理学、解剖学知识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脑主管神经系统的活动,认识到和心理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是脑,脑是一切智慧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心理产生的器官。 从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来看,随着动物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发展,脑在全身所占比重愈来愈大。低级的多细胞腔肠动物水母、水螅,其神经系统缺乏中枢组织,只有网状神经散布在全身。当动物发展到软体动物和昆虫,开始出现了节状神经,有了相对的神经中枢,虽然此时还没有脑,但其适应环境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已大大提高。从鱼类开始,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些脊椎动物有了管状神经中枢,开始有了真正的脑。凡管状神经中枢都可分为脑和脊髓两大部分,脑又不断发展。随着动物进化阶段的提高,脑占身体的比重愈来愈大。成年人的脑约重1400克,占体重的1/50左右。猩猩脑重400克,只占其体重的1/225。狗脑重只有其体重的1/383。虽然大象脑重达5000克,但也只占其体重的1/500。可见,脑的比重越大,动物发展的水平越高。这也正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物质基础。脑的重量在动物发展的历程中,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脑的结构。 二、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 客观现实既包括日月山川、田野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也包括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人际之间的复杂多变的关系等等,它们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深或浅,或长期或短暂地影响着人的心理现象的发展变化。人脑只是反映者,它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就是具有反映作用,是产生人心理的器官。如果只有反映者,没有被反映者,人类的心理现象仍然无从产生。也就是说,单单具有了人脑这方面的物质基础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才可能产生人类的心理现象。例如,婴儿出生以后,就基本具备人的生理基础条件,但是如果他从很小就脱离开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在野兽窝里长大,他就只能具有人的形体,而不可能具有人的心理。到目前为止,从野兽窝里救出的孩子有记载的就有30多个,其中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城西南山里,发现狼孩的记载比较详细。当地人在山里发现一小群狼,其中有三只大狼,两只小狼,还有两个外貌像人的“怪物”,当地人称他们为“森林之神”。美籍传教士辛格组织人捕获了这两个“人形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女孩,大的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辛格把她们抚养在孤儿院里,想尽力帮助她们恢复人性,从而了解她们如何生活的具体历程。但是,辛格没有成功,小女孩不久就死了,大女孩取名叫卡玛拉,虽然也活到十七八岁,但是始终没有能恢复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和智慧,十七八岁才仅仅具有相当于四岁儿童的智力。因为在她生命的历程中,从出生到七、八岁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隔绝了。可见,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人类的脑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但有了人类的脑而脱离人类的生活实践,同样也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 关于心理活动的研究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水平。一种是行为水平,即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心理活动对客观条件与主体活动的依存关系;另一种是生理学水平,即研究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机制。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正如列宁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 4.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5.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6.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2.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 3.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4.人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 5.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6.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7.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2.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3.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2. 工具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P171)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对经典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情绪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情绪与心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遇到高兴的事情,心里总是有一种难以表达的喜悦,情绪高涨,觉得什么都得心应手,看什么都赏心悦目;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情绪低落,常表现出沮丧、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觉得自己无能笨拙,干什么都不顺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觉得生活都变得阴冷凄凉。情绪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一切生活中,并明显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培养良好的情绪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情绪概述 一、情绪的一般概念 六种基本情绪,即羡慕、爱、恨、欲望、愉快和悲伤。笛卡儿认为这六种情绪是其它情绪的基础,其它的情绪都是这六种情绪的组合,并控制着人的各种行为反应。 情绪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一种主观体验。比如电影中的悲伤镜头会催人泪下,成功会使人异样惊喜等。情绪是由刺激、认知、主观体验、情绪和行为反应几方面组成的反应过程。 这几分面的关系是: 刺激情境-——对情境的认知评价——产生主观的情绪体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 消极和积极情绪的划分虽具实用性,但并不严密,因为有时我们并不能区分什么情绪是积极的情绪,什么情绪是消极的情绪。从进化的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生物学意义,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所谓正常情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它可以是积极的情绪,也可以是消极的情绪,如:高兴、平静、愤怒、沮丧、自卑、惊恐、嫉妒等等,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异常的情绪是指异常的刺激所引起的持久性的心境化的不良情绪反应,在临床上指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情绪反应,如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等,这些病症所表现出的情绪反应一般来说,是潜意识中的自我防御反应。 二、情绪特性 (一)情绪的生理特性 情绪作为心理现象和活动之一,同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当情绪发生时,个体身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生理变化,是情绪的一个特点。 (二)情绪的外显特征 当情绪发生时,个体还会出现身体的外部变化,我们称之为表情。目前较为一致地认为,表情行为、生理反应与主观体验共同构成情绪。 (三)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有四种品质,每一种品质都有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有强弱之分;在情绪的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 (四)情绪的取决性 情绪的情境性是指人的情绪会随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变化,因而也称为情绪的被动性。无论情绪分类中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个体在具体的特定情境中,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下,依靠主观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绪随情境而变化,也体现了情绪在两极间变化的波动性,这是在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情绪失控中值得注意的特性。

情绪的生理基础

第十章情绪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情绪的概述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第二节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强烈的情绪与骨骼肌的活 动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时密不可分的。特定的知觉是在情绪或带情绪的观念产生之前,由于直接的物质作用而发生的身体变化。 因此他认为不同的情绪只是对某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 2.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和表 情肌的活动,内分泌功能变化以及有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所引起的内脏活动变化。情绪的变化会引起不同的躯体运动变化,同时不同的情绪状态伴有不同的表情肌变化。情绪反应中,某些激素分泌量增加的程度与情绪反应的强度有关。 人在情绪变化时,会引起的生理反应有如下: 1)呼吸活动变得加速或减慢 2)循环系统活动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 3)消化系统的活动强弱变化 4)皮肤电反应 5)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情绪的神经——体液调节:情绪过程中的许多生理变化与内分泌 腺的活动有关,其中肾上腺与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实际上是情绪内脏反应的最主要来源。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中,糖皮质

激素对人体的物质代谢有重要的影响,并能增强机体对多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当有害刺激传达于神经中枢,下丘脑影响脑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提高易激能力。当情绪改变较大时,无论是中枢、外周神经系统还是肾上腺髓质都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由此可见,机体的内分泌腺的变化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一起,是情绪的外周反应的重要机制。 第三节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1.情绪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 2.丘脑:丘脑一般处于皮层的抑制控制下,一旦皮层抑制功能解除, 丘脑冲动得到释放,情绪反应就会发生。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丘脑,再有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多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付紧急情境的准备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时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3.下丘脑: 1)下丘脑在情绪表达中的作用 下丘脑背部是产生怒的整合模式的关键部位。刺激动物的下丘 脑可得到两种类型的行为反应,一种是格斗或类似发怒时的表 现;另一种是逃走或类似恐惧时的表现。大脑皮层、杏仁核和

心理快乐的生理基础

心理快乐的生理基础 心理快乐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之一。它不仅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你知道心理快乐的背后 有什么生理基础吗?本文将从身体激素、神经途径和大脑活动等方面 来探讨心理快乐的生理基础。 1. 身体激素的作用 身体激素在调节情绪和心理快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内啡肽 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够减轻疼痛并带来愉悦感。当我们感到愉悦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从而产生快乐的感觉。此外,多巴胺也是一 种与快乐相关的激素,它参与奖赏和动机系统的调节,使我们感到满 意和快乐。 2. 神经途径的调节 神经途径在心理快乐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巴胺通路是其 中一条重要的神经通路。当我们体验到愉悦和奖赏时,多巴胺会被释 放出来,激活奖赏回路,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此外,内外侧海马 回路也被认为与心理快乐有关,它们在情绪和记忆的调节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 3. 大脑活动的变化 在心理快乐的状态下,大脑活动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功能性磁共 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当人们感到快乐时,大脑的“奖赏中心”——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会被激活。这些区域与奖赏和情绪调节有关,

它们的激活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此外,研究还表明,心理快乐时 大脑中的杏仁核会得到激活,这个区域与情绪的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心理快乐的实现和维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身体激 素的作用、神经途径的调节以及大脑活动的变化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深入了解这些生理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培养心理快 乐的能力,并从中受益。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系统 神经元 树突:接受信息 轴突:传递信息 细胞体:整合信息 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间脑、小脑、大脑六部分。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三沟四叶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听觉中枢 顶叶:躯体感觉中枢 额叶:躯体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 觉性失语症”。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 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M: 经典性条件反射。(当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有机体对这个信号起反应。)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时间接近;条件刺激的预测性。 这种现象称为“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叫做“分化”。 叫做“强化”。 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一次出现,巴普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开车,早操) 工具性条件反射M: 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关系: 共同规律: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消退后有都会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都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点: 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经典:无条件刺激很明显。工具:由身体内部某些情况(内驱力)。 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经典:强化与刺激有关。工具:强化只与反应有关。 3.反应方式不同。经典: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工具: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强化时程表J: 主要分五种: 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2.定比间隔强化 3.定时间隔强化 4.不定比间隔强化 5.不定时间隔强化 两种信号系统:

人类心理健康与生理学基础

人类心理健康与生理学基础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种说法也适用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感到幸福、满意,能够应 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的精神健康状态。而人类的心理健康的形 成和发展是有着深厚的生理学基础的。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生理 学角度来探讨人类心理健康新的原理和机制。 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和突触的重要性 人类大脑是神经系统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它由近百亿个神经 元细胞构成。大脑神经元细胞之间通过神经元突触相互连接。神 经元突触是大脑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主要通道。神经元突触之间 的信号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释放和重摆,瞬间完成的。 神经元和神经元突触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能够影响人类情感、行 为和认知的形成和调节。研究表明,发育中和成人大脑神经元和 神经元突触的连通性和传递速度的发展,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形成 和稳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神经系统的荷尔蒙调节和心理健康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作用。内分泌系统 主要是指人类体内的荷尔蒙系统。当神经细胞活动时,会通过神 经冲动来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荷尔蒙,以调节人类身体的各项功能。荷尔蒙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渗透神经元膜、扩 张或收缩胶质细胞;增加或降低神经元的射频和传导等等。它们 对神经元和突触的发育、成熟和重塑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研究显示,荷尔蒙在先天性和后天性心理健康形成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适量的荷尔蒙可以促进人类情感、行为和认知的形成和 调节。而一些性激素荷尔蒙异常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因此,人类的内分泌系统是人类心理健康的 重要基础之一。 身体与运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身体和运动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战斗或逃 避到运动,不同寿命尺度都选择的方法与人类进化的相关。这表明,身体和运动跟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人类心理健康具有密切 的关系。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2017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科目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复习!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

《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058专转本资料] 2009年11月02日星期一下午 03:13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种类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神经细胞的大小、形状和它们的具体功能均有不同,但在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所组成: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细胞体为神经系统提供能量。树突较短,负责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比树突长,也称神经纤维。轴突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肌肉与腺体。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通常,通过树突及细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按其功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人)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运动柙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问,起联络作用,是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的神经元。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作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 神经细胞膜内膜外保持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神经细胞有个特点,即所谓不应期。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刺激的。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 (三)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 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信息的转化。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

心理活动生理入门基础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 人是上帝创造的最高形式,神赋予人不仅仅有躯体的存在、有魂的存在、同时还是“有灵的活人”,人是自然界唯一有高级思维的生物。然而,人体一系列的情绪情感、动作思维等等是怎么发生的呢?所有这些是由人体的那个部位来指挥的呢?在如此美妙的创造里面,究竟有多么奥秘呢?多少年来,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终于在这无穷的奥秘里,找出了一些规律与组成。人的神经系统的发现与研究,给这些困惑人类的心理活动和人体内外环境的维持的原因找到了一个方向。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以及附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神经组成。 神经系统是人体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由数以亿计的相互联系的神经细胞所组成,在体内起主导作用。其功能有: 其一: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二:维持机体和外环境的统一。 这两方面的作用也就是神经系统帮助人体维持内外环境的活动。 例如,人饿了要吃饭,吃饭了就有饱腹感,胃肠道消化食物,大小便意上卫生间,困了要休息,经过几个阶段的睡眠自然的醒来等等,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指挥和参与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为了方便叙述,将其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包括脑、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周围部是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即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又称为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与脑相连,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内脏神经通过脑神经和脊髓神经附于脑和脊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中枢部)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周围部) 周围神经系统: 按功能分:感觉(传入)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包括:躯体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 (一)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一病不起。所以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容易患生理疾病。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 古人云:喜伤心,悲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思、忧、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情感体验,但如果太过于强烈,都会伤及身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都是心因性疾病,即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据研究统计: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心理障碍是其发病主要原因。在探索癌症病因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经常产生焦虑、愤怒、忧愁、悲伤等,并过度地压抑这些不良情绪,使其不能得到合理疏泄的人,

最容易患癌症。另发现,癌症有自愈现象,癌症之所以会自愈,是因为病人体内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强所致,其免疫力的增强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抑郁消沉的人,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体系使免疫力显著下降,从而促使癌症日趋恶化;而乐观的人则会通过相同的途径使免疫力提高,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使癌症自愈。所以一部分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精神全面崩溃,而另一部分人遭遇同样疾病,却可以笑对病魔,不仅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能继续为人类作出新贡献!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枝枝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然后编写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溶于水后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他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得知:生气时的生理反映十分强烈,内分泌物质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更具有毒性。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保持健康。所以他告诫:人尽量不要生气,母亲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时给孩子喂奶,因为这时母体分泌的乳液是可能含有毒性的。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

快乐心理学原理

快乐心理学原理: 【文章摘要】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大脑中的“信息子”,即思维及心理活动之信息的生物分子载体。当信息子带正电时,与其相关的外界事物将具有正价值(好),相反,负电信息子使外界事物产生负价值(坏),而电中性的信息子使外界事物具有中性或零价值(不好不坏)。正电信息子电能的不断增加会使主体对外界相关事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兴趣爱好、欲望、癖好和上瘾等心理现象或心理障碍。反之,负电信息子电能的不断增加会使主体对外界相关事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障碍。此外,做梦、致幻、嫉妒、后悔、自杀、精神分裂症、涅槃、伦理道德、信仰、美、丑、香、臭等等心理现象都直接或间接与信息子的电能有关。改变信息子的电能就能简单、有效地减缓甚至根除各种心理障碍。 一、心理活动的大脑组件 现代科学表明,大脑是各种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而且这些心理现象总是与大脑中各种信息的活动密切相关。但无论如何,这些信息的活动总是离不开一个的活动舞台。那么,这样的一个舞台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它是由什么部件组成的呢?的确,由于心理世界是当今最神秘的科学堡垒,凭借目前现有的科技水平要在近期之内确切地揭开心理活动的大脑机制是不可能的。然而,根据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并在物理和化学的基础上,我们还是可以对心理活动的舞台结构极其运行机制的概貌进行一些科学的、合理的假设。 就如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有许多相似性一样,许多科学家们认为,人脑的工作原理与电脑也存在许多可比之处,只是前者比后者更加复杂罢了。众所周知,一部电脑要正常地工作,通常要求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1、键盘和鼠标;2、电脑中的磁盘;3、电脑中的信息;4、显示器; 5、主机(信息处理器)。其实,思维活动变化万端的人脑,其结构虽然复杂到难于想象的地步,但从其运作特点的来看,也大致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组件:1、人体感官(五官);2、大脑中的信息库;3、大脑中的信息子;4、大脑意识屏幕;5、大脑意识元件(意识)。接下来就让我们逐个探讨快乐心理活动舞台的这些组件和运行机制,以及它们与快乐心理发生的内在关系。 1、人体感官(五官) 人体的感官主要有主管视觉的眼睛、主管听觉的耳朵、主管嗅觉的鼻子、主管味觉的舌头和主管触觉的皮肤。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是接受外部各种相关能量(如物理、化学、机械能量)的作用和刺激,然后,把这些能量转变为某种形式的(精神、心理)信息并将其储存在大脑信息库中。此外,它们还能够在外部能量的作用和刺激下把事先存储在信息库里的信息调到意识屏幕中为我们的意识感知,如回忆。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体五官的作用类似于电脑键盘上的数字键、字母键和鼠标。因为我们既可以通过键盘上的键和鼠标把外部的信息储存于电脑之中,也可以通过它们把电脑中事先储存的信息调到显示器中来让主机进行处理和编辑。 2.大脑中的信息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