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与身的关系

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

希腊传统医学;波斯传统医学;印度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

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

(一)机体内环境:

1)内环境——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中称之为内环境。

2)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

稳态。

人体内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身体健康有何意义?

1)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机体能维持正

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各个细胞、器官和系统的

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官的正常活动

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简述人体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其调节过程是反射。相对于

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一般比较慢,作用也比较弥散和持久。

怎样理解“心理”和“生理”的统一?

(一)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方面,大脑的发育及功能状态的维持等需要不断地有新鲜的氧和营养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大脑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各个系

统也起到中枢调节的作用。

(二)正常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旦出现障碍,会对心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出现一系列认知、情感和意识活动方面的障碍。

(三)可见,脑本身就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统一体。

第二节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

1811年,贝尔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脑分为大脑、小脑,又将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

谢灵顿提出了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等术语。

巴甫洛夫认为动物有两种类型的反射活动:一种是非条件反射(本能行为);另一种是条件反射(学习行为),两者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人类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人的语言系统。他指出,人类的精神病发生于第二信号系统的障碍。

华生指出大鼠自身的运动觉是最主要的感觉暗号。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实验性切除;

2)电解法:这种方法是传统生理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人脑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一)脑电活动记录技术(EEG)

1)脑电图(EEG)——将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做自发脑电活动,它的

记录叫脑电图。脑电图又叫自发脑电图。

2)“事件相关电位”用ERP表示。

3)脑电记录的主要优点是无损伤且较易获得,具有足够高的时间分辨率。

(二)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

(三)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PET)

PET的主要原理是:给人体注射经过加速器处理后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通过

PET仪器可以测量脑代谢是消耗的葡萄糖数量,从而获得放射性物质在脑内的分

布图。

(四)核磁共振显影技术(MRI)

MRI和PET一样,也是依靠测量能量的消耗来显示脑区的活动情况。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占主导地位的调节系统。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外周神经是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外周神经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神经系统的调节主要靠中枢神经系统来完成。

第一节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是指除脑和脊髓以外的全部神经,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按解剖学上划分,躯体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脑神经是指与脑部相连的12对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是指与脊椎相连的31对神经,包括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

按功能划分,组成躯体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运动神经元与效应器相连。

自主神经系统曾称植物神经系统。下丘脑是调节和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个部分。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1)交感神经系统控制机体的能量资源,有“促活动性”功能,如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加大吸气、放大瞳孔等。

2)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有保持体能和能量的“促营养性”功能,如降低心率、血液转

如消化道、增加喂肠蠕动等。

3)二者功能相互桔抗,又相互协调,如交感神经兴奋使机体处于一种紧张、恐惧、愤

怒的状态,以及紧张性的身心活动,而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机体功能活动保持安静、

日常状态、降低心率、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起自枕骨大孔并与延髓相连。

脊髓的主要功能:

1)传导功能;2)反射功能: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两类。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颅腔内,向下与脊髓想连接。

脑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部分:前脑(由大脑、丘脑、下丘脑组成)、中脑和后脑(由延髓、脑桥、小脑组成)。

1)前脑:

a)前脑位于脑的前部,是脑最重要的部分。

b)大脑是脑最新、最大的部分,占脑全部质量的85%。大脑由两个布满皱褶的

半球(左右大脑半球)组成,两个半球之间由横跨的神经纤维相连接。沟裂将

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和脑岛。大脑皮层主要与人的

行为和认知功能有关。

c)德国神经科医生布罗德曼将每个大脑半球皮层分为52个功能区。人类大脑结

构和认知功能的一个主要特征为两侧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这种现象也称为半

球优势、功能侧化或半球专门化。语言功能主要决定于左半球,左半球管制右

半身,右半球管制左半身。

d)躯体运动中枢(4、6区),位于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是管制身体运动

的中枢。

e)躯体感觉中枢(3、1、2区),位于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是身体上各

种感觉的神经中枢,损伤表现为对侧肢体相应区的感觉障碍。

f)视区(17区),位于枕叶后部,负责视觉信息的接受。

g)听区(41、42区),位于颞横回,接受双侧听觉传入。

h)语言区:运动性言语中枢(44、45区)位于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

语;听觉性言语中枢(22区)位于颞上回后部,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视觉

性语言中枢(30区)位于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书写中枢(8区)位于额中

回后部,受损产生失写症。左侧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主;右

侧半球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形、时空概念等为主。

i)联合区——除了大脑皮层上的特定功能分区外,其他部分的皮层被称为联合

区,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神经中枢。在每一半球上,均有两个联合区:前联合区

和后联合区。前联合区与解决问题时的记忆思考有关。后联合区与视区有关。

j)间脑位于大脑和中脑之间,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

k)丘脑由两个卵圆形的大灰质块组成,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是仅次于大脑皮层的皮下感觉中枢,它对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

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l)下丘脑是由一些核团组成,下丘脑的主要功能包括:

i.控制内分泌活动;下丘脑通过脑垂体调节内分泌活动。

ii.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iii.调节体温;

iv.调节摄食活动;

v.调节情绪反应;

m)基低神经节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

n)边缘系统的机能与躯体、内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它是许多初级中枢活动的调节者。边缘系统还参与情绪反应调节。

2)中脑:中脑与视觉和听觉有关。

3)后脑:由延髓、脑桥和小脑组成。

a)延髓与人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关,被称为生命中枢。

b)脑桥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侧半球传至另一侧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

两侧肌肉活动的作用。

c)中脑、脑桥和延髓构成脑干,是脑进化最早、最原始的部分。

d)脑干网状结构按功能可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上

行激活系统,它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与维

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如果上行网状结构受到破坏,动物将陷入持续的昏迷

状态,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下行网状结构也叫下行激活系统,它能加强或减

弱肌肉的活动状态。网状结构的作用具有非特异性特点。

e)小脑为脑的第二大部分,与大脑皮层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借以调节姿

势与身体的平衡。小脑损伤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的运动能力。

脑是通过纤维的相互联系来完成其重要功能的。白质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放射纤维三种:

1)联络纤维:联络纤维又称大脑内纤维,可将半球内的不同部位联接起来,包括短

程纤维和长程纤维。

2)连合纤维:连合纤维又称大脑间纤维,它联接两半球内相应的或同等的区域或结构,

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海马连合。胼胝体是神经系统中最大的连合纤维。

3)放射纤维:放射纤维分为传入和传出两种类型。

第三节脑功能的学说

脑功能的学说:

1)定位说:杏仁核和海马与记忆有关,下丘脑与摄食和饮水有关。

2)整体说:

3)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简要评述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a)鲁利亚是神经心理学的创始人。

b)通过对大脑的长期实验研究,鲁利亚提出三个机能系统的学说,把人脑区分为

三个基本的机能联合区:第一联合区主要指网状结构,其基本机能是维持大脑

皮层的兴奋状态,并使选择性活动能持续进行;第二联合区主要指大脑半球后

半部的各个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体觉区),其基本机能是形成接收、加

工和储存信息。第三联合区主要是指大脑半球前半部的运动区,其基本机能是

形成运动的计划,对进行中的活动编制程序,并加以调节和控制,然后将准备

好的运动冲动发往外周组织和器官。

4)模块说: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细胞基础

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是通信,即不断地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接收、综合和传递。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第一节脑内的细胞类型

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两种。树突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轴突末梢。一个神经元有一个至多个树突,但轴突只有一条。

按突起形态和数目,神经元可以分为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和单极神经元。根据功能,神经元又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性:兴奋性和传导性。

胶质细胞终生保持着分裂能力。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包括:

1)支持作用;2)修复作用;3)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4)绝缘和屏障作用;

第二节神经冲动及其在细胞间的传导

神经冲动——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电的和化学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能被记录下来,称为神经冲动。神经元内部的电信号实质上是动作电位,是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

加尔瓦尼最先证明自脊髓伸出的神经能产生电。法拉第得出结论:“无论其来源是哪里,自然界中的电都是相同的。

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70-90毫伏的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是静息膜电位,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散性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和超极化。超极化是膜内负性提高以

超过静息电位的过程。

静息电位在细胞不发送信号时总是存在的。

神经元突触后电位遵循级量反应的规律;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的规律。

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的规律,即动作电位或者不产生,或者产生额定强度的动作电位。

一旦产生,它将沿轴突一直传导到轴突末梢。动作电位的强度沿轴突全长传播时并不减弱。

神经系统的功能依靠突触传递兴奋而完成。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根据信息传递媒介物性质的不同,突触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两类。

电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电突触的特点是:

1)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以直接通过,速度快;

2)传导没有方向之分,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神经元的任何一个发生冲动,即可以通过电

突触而传给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递质——进行突触间化学传递的物质主要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轴突终扣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完成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化学突触的信息传导过程是怎样的?

化学性突触实现神经传导的过程:当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终扣时,突触前膜通透性发生变化。此时,含递质的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表面上有递质的受体,递质和受体结合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并沿着这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出去。这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到另一神经元的机制。

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与之相接触的各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效应的总代数和。

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是一个“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变化不断交替的过程。

神经递质是行为的基础,对于从肌肉运动到身心健康的一切活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举例说明神经递质与行为的关系?

1)R—氨基丁酸(GABA):抑制使肌肉活动变得协调。可能参与睡眠—觉醒的调节,

也可能参与焦虑的调节。

2)乙酰胆碱(Ach):能产生骨骼肌收缩的神经递质。与注意调节、唤起和记忆有关。

3)去甲肾上腺素(NE):能兴奋心肌。去甲肾上腺素过高与高度焦虑和躁狂状态有关。

4)多巴胺(DA):是一种与躯体运动、学习和精神健康有关的神经递质。脑内含量降

低与帕金森病有关,含量过高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5)5—羟色胺(5—TH):在情绪调节、饮食、睡眠—觉醒的控制以及痛觉调节中都发

挥作用。

6)内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作用。有助于镇痛,参与控

制一些情绪性行为,如焦虑、恐惧、紧张和愉快。

第三节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反射弧的中枢部分通常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核团。

反射——是指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的应答。

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负责信息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负责信息输出)。

反射弧——是由感受器(接受刺激的器官或细胞)、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发生反应的器官和细胞)五个部分组成。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反射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反射的基本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经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元)将刺激信号传递给神经中枢,由中枢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再经传出神经(或运动神经元),将指令传到效应器,产生效应。

试论述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与其功能意义的关系。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不同,其功能也有差异。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单线式联系:这种联系方式可使视锥系统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2)辐射和聚合式联系:其功能意义是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

抑制。

3)链锁式和环式联系:链锁式联系在空间上可扩大空间范围;环式联系是反馈活动的

结果基础。

第四章激素与行为

神经系统的功能类似于电话系统,其功能是通过特定的线路传递的,作用速度快;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类似于广播系统,激素通过血液传递到达靶器官发挥作用,其活动速度不如神经系统快。

第一节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化学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激素本身既不是营养物质,也不产生能量,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内分泌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包括睾丸和卵巢)、胸腺、松果体。

简述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1.脑垂体:

a)脑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b)脑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腺垂体也被称为垂体前叶,由腺细胞组

成;神经垂体也被称作垂体后叶,由一些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c)腺垂体被称为“内分泌之首”;腺垂体的作用有:首先:腺垂体分泌的“促激

素”在内分泌生理活动中发挥着枢纽作用(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包括:促甲状腺

素、促肾上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其次:腺垂体分泌直接作用于

体细胞的蛋白质激素,包括生长素和催乳素。生长素可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

及蛋白质的合成。催乳素对于动物分娩后泌乳的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乳腺

的发育也起作用。

d)神经垂体:释放激素合成的部位在下丘脑。神经垂体有两种激素:即抗利尿素

和催产素。这两种激素虽然存在于神经垂体的提取液中但却是下丘脑的视上核

和室旁核的神经分泌物,而垂体后叶只是储存这些激素的场所。抗利尿素又称

加压素;催产素又名子宫收缩素,具有使子宫收缩的作用,可以加速分娩过程。

2.甲状腺:

a)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它主要分泌甲状腺素。

b)甲状腺素的作用:对生长发育有深刻的影响;对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可增

加胃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3.甲状旁腺:

a)哺乳动物一般都有两对甲状旁腺。

b)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其作用是: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的主要激素。

4.肾上腺:

a)肾上腺左侧为半月形,右侧为三角行。肾上腺由两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外层为

皮质,内层为髓质,它们各分泌不同的激素,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b)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也分泌少量的性激素,包括雄

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c)糖皮质激素(主要是氢化可的松)的作用是:(一)促使血糖增高;(二)增进

机体的抵抗能力;

d)人体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其重要作用是:调节水盐代

谢和尿的排出,它能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e)肾上腺髓质分泌两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f)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都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加快心跳频率,但

肾上腺素的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强心针就是肾上腺素,它可使骤然停止的

心脏重新跳动,,故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g)肾上腺髓质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

h)去甲肾上腺素最显著的特点是使全身小动脉明显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双重

功能,被分泌到内分泌系统时作为激素,到神经系统时作为神经递质发挥调节

作用。

5.胰腺:

a)胰腺分泌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b)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也参与脂肪与蛋白质代谢。

c)葡萄糖,一方面进入全身组织细胞供生命活动需要;另一方面以糖的形式储存

起来,以备需用。

d)胰高血糖素在饥饿是起着维持血糖浓度的作用。

6.性腺:

a)性腺具有双重的生理功能,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生殖细胞,又是重要

的内分泌器官,能分泌男性激素或女性激素。

b)男女两性的差异主要在于性腺的差别,即男性有睾丸,女性有卵巢。性腺所分

泌的激素除了促进和维持性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功能外,还有促进副性征的作

用。

c)雄激素具有促进副性器官和副性征发育的作用,睾丸酮是最重要的一种。

d)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卵巢最显著的特点是周期性,它直接支配着女性的

性周期。

e)雌激素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女性性器官及与生殖有关的其他器官的形态发育

与功能成熟。

f)黄体是成年女性分明孕激素的额主要来源。

g)孕激素的作用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用于生殖道和乳腺,使之适

合受精卵的种植,有利于维持妊娠,并准备哺乳。

第二节激素

简述激素的一般作用?

1)控制代谢过程;

2)维持内环境的恒定;

3)促进生长发育和保证生殖;

4)适应环境;

简述激素作用的特点?

1)激素是生理调节物质,只影响靶细胞的功能或物质代谢反应的强度和速度,不产生

新的功能或反应。

2)激素在血液中的生理浓度是很低的,但对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影响却很大。

3)激素的分泌是有节律的,任何激素都没有绝对不变的分泌律。

4)激素在体内不断地发生代谢性失活或被排除体外。

5)激素作用有一定的特异性。

举例说明激素对行为是怎样进行调节的?(激素对行为的调节方式?)

1)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发挥作用比较缓慢、持久,作用时间也比较长。神经调节反应

迅速,作用准确,时间短暂,影响范围比较局限。

2)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是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的活

动,然后由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从而影响效应

器的活动。

3)反馈调节: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对下丘脑与激素又产生反馈作用,以维持该激素的正

常分泌和血中代谢产物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反馈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垂体促激素分

泌减少,因此也被称为负反馈。

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是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然后由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从而影响效应器的活动。

反馈——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对下丘脑与激素又产生反馈作用,以维持该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血中代谢产物浓度的相对恒定。

简述激素分泌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1.脑垂体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过多可导致巨人症;分泌不足成为侏儒症,侏儒症智力并

不低下;

b)成年期生长素分泌过多导致肢端肥大症;

c)抗利尿素不足导致尿崩症;抗利尿素分泌过多会使水分潴留,可能产生水中毒;

2.甲状腺素和甲状旁腺素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主要表现为:(一)食欲亢进;(二)神经系统

兴奋;(三)心跳过速、血压升高等症状;

b)甲状腺功能低下始于胎儿期或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期,患者被称为呆小症;

c)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智力大体正常,但心理活动迟钝、记忆力减退、表情

淡漠、思维能力低下、反射活动减弱。

d)甲状旁腺素功能亢进,会引起血钙浓度过高,尿钙流失,可能引起骨骼病变;

e)甲状旁腺素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为手足抽搦,低血钙等症状。

3.肾上腺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库欣综合症;肾上腺皮质功

能低下,可引起艾迪生病。

b)肾上腺髓质病变,分泌多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临床上常见高血压症候

群和代谢紊乱现象;

c)醛固酮分泌过多,会引起水和钠的大量潴留,出现水肿;

4.胰岛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胰岛的机能低下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诱发糖尿病;

b)胰岛功能过高,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会导致低血糖症;

5.性腺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睾丸功能低下会影响个体制造精子的功能和制造雄激素的功能;

b)幼儿或少年发生睾丸功能过早发动,可出现性早熟现象;

c)女性卵巢功能低下,表现为性发育障碍、月经失调、闭经。

第五章感知觉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感觉的生理基础

感觉的产生是由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神经传导通路和皮层中枢三部分的整体活动来完成的。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感受器是一种换能装置。

感受器的适应——是指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最初产生清晰的感觉,然而随着刺激持续作用,感觉逐渐变弱,有时甚至消失,这个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活动,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经典的五种感觉模式包括视、听、触、嗅、味觉。

高等动物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有眼(视觉)、耳(听觉)、前庭(平衡觉)、嗅上皮(嗅觉)、味蕾(味觉)等。

简述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对刺激的感受阈值;

3)感受器的适应;

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觉系统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三个环节:

1)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2)第二步是感受器的换能;

3)第三步是感觉信息的传递与加工;

对于皮层感觉信息的加工,一般认为特定刺激传入到初级感觉皮层,然后将信息送到临近的“二级感觉区”,联合皮层完成最高水平的知觉过程。

视觉是指主观感觉。人类视觉系统对视觉刺激怎样加工和编码而产生主观感觉,是视感觉生理学的核心问题。

巩膜是不透明的,不允许光线通过。角膜是透明的和允许光线通过的。光线进入多少受瞳孔大小的调节。晶状体形状的改变,使近处和远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 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按起形状分别得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统称为光感受器。

视杆细胞对光线敏感,是形成明暗视觉的基础;视锥细胞与颜色视觉有关。

视网膜主要有五类神经细胞:光感受器(外)、水平细胞(中)、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内)。

视觉信息的产生:

眼球的运动由肌肉控制,以保证外界刺激能够投射到视网膜上。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通

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反应,将光能变成电信号,并在视网膜这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中接受复杂的加工、处理,然后沿着传入神经,在视觉系统内上传至皮层而形成视细胞。

简述视觉信息的传导通路?

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开始,沿着视神经,经过视交叉,形成视束,继续上传到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纤维进行交叉后上传至对侧外侧膝状体,而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

视感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过程要经过三个层次不同的视觉中枢,按一定规律和机制逐级完成的。视网膜内的神经节细胞构成低级中枢,外侧膝状体构成皮层下中枢,视皮层是视感觉信息加工的高级中枢。

视觉信息的皮层加工:大部分初级视皮层接受的信息分成两条通路,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腹侧通路又称枕—颞通路;背侧通路又称枕—顶通路。

两条视觉通路,腹侧通路负责对物体及其细节产生完整而精细的视知觉(物体知觉),即识别物体是什么;背侧通路负责对视觉刺激的空间知觉,即识别物体位于哪里。

言语感知觉是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和社会关系赖以形成的基础。

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起聚音作用,中耳起传音作用,内耳起感音作用。

声感受器为柯蒂氏器,由基底膜、毛细胞和盖膜组成。听觉感受细胞称为毛细胞。

听觉信息的产生:

声音可引起内耳液体产生波动,从而使基底膜的一部分产生运动,并且像膜的结构所显示的那样,不同音调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产生最大振动。按物理学原理推测,高频声波使蜗窗附近的基底膜产生振动,而低频的声音使蜗顶附近的基底膜产生振动。这些振动通过与盖膜相接触的毛细胞而准确地传导,并使蜗神经产生冲动。这些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颞叶听觉区,从而使我们感觉到声音。

听觉信息的传递:

听觉通路始于内耳的毛细胞,随后听觉神经将信息上传至双极细胞,沿着听神经向脑内传递,首先通达延髓的蜗神经核,交换神经元后大部分纤维沿外侧丘系止于下丘,另一部分纤维从耳蜗经过延髓再达于下丘。从下丘向左、右两个内侧膝状体传递信息,最后由内侧膝状体将听觉信息传送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22、42区)。

美籍匈牙利学者贝凯希提出了行波学说。

听觉信息的加工:听觉皮层两条信息加工通路: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前者参与位置的知觉,后者参与形状的知觉。

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时逐渐减弱,在距离声源近和距离声源远的耳朵之间,声波强度显著不同。

低频率的声音判定方向主要靠声波同一位相到达耳朵的时间差不同;高频声波刺激在听觉系统中还有双耳强度差效应。

人的味觉器官是舌;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位于舌表面和舌缘。味道主要是由四种基本味觉组合而成的,它们是甜、酸、苦、咸。舌头上的一些特定区域对特定的味觉是比较敏感的,如舌根对苦味比较敏感,舌尖比较容易觉察到甜味。

味觉的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味觉感受越强烈。机体自身的唾液腺也会影响到对味觉的感受。

味蕾是味觉的基本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表面和舌缘处。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它是一种化学感受器,适宜刺激是一些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蕾感受到刺激,味觉信息经三对脑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人脑中。

面神经传送舌前部2/3的味觉感受器的信息;舌咽神经传送舌后部1/3的味觉感受器信息;迷走神经传送软腭和咽部的味觉感受信息。

众多的气味有可能是由七种基本的气味组合而成,这七种基本气味是: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和腥腐味。

嗅觉感受器是嗅细胞,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嗅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空气中有气味的化学物质。

痛觉的出现常伴有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从生理机制上来看疼痛包括:痛感觉和痛反应。 从痛源的角度看,痛感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快痛,又被称为刺痛;二是慢痛,又被称为灼痛;三是钝痛;

痛反应可以分为三类——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和行为反应。

痛感受器是一种裸露的自由神经末梢,遍布于皮肤各层、粘膜,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

第二节知觉的生理基础

简述感觉和知觉的不同之处及相互关系?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

2)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而知觉过程带有意志成分,人的知识、经验、

需要、动机、兴趣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知觉的过程。

3)客观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被知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正确、越完整。感觉和

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对所作用的事物的反映。 简述知觉产生的生理基础?

知觉的产生是大脑皮层许多功能区协同活动的结果。首先,皮层感觉区对感觉信息进行最初步的分析,使信息更加精确并赋予其意义。次级感觉皮层对初级感觉皮层所接收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大脑联合皮层及相关脑结构结合,共同完成知觉过程。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因大脑局部性病变而产生的认知障碍。患者的次级感觉皮层或联合区皮层存在着局部的器质性损伤。

视觉失认症——是一种不能用视感觉认知物体的病症。常见的视觉失认症有统觉性失认症、联想性失认症、颜色失认症和面孔失认症。

统觉性失认症患者对有关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

面孔失认症分熟人面孔失认症和生人面孔失认症两种。

听觉失认症——是一种不能用听知觉识别声音的病症,患者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正常,但次级听皮层受损伤。常见有词聋、乐音失认症和嗓音失认症。

词聋损伤部位是左侧颞叶次级听皮层(22区、42区);乐音失认症损伤部位是右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嗓音失认症损伤部位是两侧半球颞叶次级皮层。

第六章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睡眠类型与睡眠周期

正常人觉醒状态时的脑电图呈现两种基本的活动模式:α波和β波。

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慢波睡眠;

2)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由于这种类型的睡眠常伴有眼球的快速运动,也被称作

快速眼动睡眠;

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

快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的快波时相,称为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

慢波睡眠的特点:是从入睡开始,随着睡眠加深而出现脑电波频率逐渐减慢,电压(波幅)逐渐增高,脑电图波的四个阶段共维持30—45分钟以上。然后,脑电图又按相反的顺序经过同样长的时间由第四阶段返回到第一阶段,行为上由安静困倦开始进入睡眠状态。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慢波睡眠可以分为1、2、3、4期,分别对应于入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

1)慢波睡眠1期(入睡期):个体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头脑中还有片段的思维活动,

醒后仍可回忆,脑电图上α波消失,有各种频率的低幅脑波而无纺锤波。

2)慢波睡眠2期(浅睡期):个体对外界刺激已无反应,亦无可回忆的精神活动。这

一阶段脑电图的最大特点就是慢波当中时常会出现一种所谓纺锤形波,其频率为

12—14Hz,波幅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呈纺锤形。

3)慢波睡眠3期(中睡期):偶有纺锤波的余迹,脑电图比第2期明显慢些,波幅也

较高。

4)慢波睡眠4期(深睡期):睡眠最深阶段是第四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睡眠

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

异相睡眠的特点: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以肌张力为代表的行为变化却比深睡期还深,肌张力几乎完全松弛,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脑桥—膝状体—枕叶(PGO)波周期性高幅放电等特殊变化。这种类型的睡眠与做梦的关系比慢波睡眠更为密切。

慢波4期和异相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决定睡眠质量。

睡眠周期:

1)第一阶段最易唤醒,第四阶段(δ波)睡眠最难唤醒;

2)异相睡眠期,睡眠深度似乎比慢波四期更深,是睡眠的最深沉阶段;

3)在异相睡眠中,最有特征的行为变化是眼球快速运动,每分钟约60次;

4)成人入睡后,必须先经过慢波睡眠1—4期和4—2期的顺序变化后,才能进入第一

次异相睡眠;

5)在典型的夜间睡眠期间,正常人的异相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地出现,每晚睡眠中异

相睡眠阶段有规律地间隔出现5—7次。入睡后第一次出现的异相睡眠持续时间通

常比较短(5—10分钟),但在后续各个周期中逐渐延长(可达30分钟)。

人一生当中睡眠时间的变化规律:

1)从儿童期到老年期异相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异相睡眠时间长短与脑力活动呈平行关

系;

2)慢波睡眠3、4期也从童年期到老年期逐渐减少,60岁以后基本上没有慢波睡眠4

期睡眠,但慢波睡眠1、2期却逐渐增多,这说明即使是健康人,年纪大了,睡眠

的质量也会下降;

第二节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根据睡眠障碍发生的机制和行为表现,将睡眠障碍区分为异相睡眠障碍和慢波睡眠蟑碍。

慢波睡眠与异相睡眠障碍的区别:

1)异相睡眠障碍是患者忽然从觉醒状态陷入异相睡眠,发作时不伴有动作表现,且

事后对梦境体验能够回忆和叙述。包括睡眠发作、猝倒症、睡眠麻痹和入睡幻觉;

2)慢波睡眠中肌肉尚保持一定张力,可以进行某些动作,但事后完全不能回忆。梦

呓、睡行症、夜惊等均出现在慢波睡眠3、4期,儿童多见,睡行症可能与遗传有

关;

第三节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亚里士多德提出“睡眠是为了冷却头脑中的蒸汽”;我国阴阳五行学说主张睡眠与心有关;巴甫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戈尔兹证明切除大脑两半球的动物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简述觉醒的生理基础?

觉醒与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与睡眠、觉醒的发生和交替有关。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在动物的行为上有激活作用,使之清醒,同时对脑电有去同步化作用。

简述睡眠的生理基础?

1)对于慢波睡眠来说,关键性脑结构是中缝核、孤束核和视前区等;对于异相睡眠,

关键性脑结构是脑桥大细胞区、蓝斑、外侧膝状体等。

2)慢波睡眠是由中缝核产生的5—羟色胺引起的,这些神经元抑制觉醒系统,5—TH

神经元可以引起慢波睡眠;孤束核可引起脑电同步化而导致睡眠行为;视前区对慢

波睡眠至关重要,损坏视前区使动物失眠。

3)做梦是异相睡眠期间的特征之一;脑桥大细胞区为异相睡眠的“开细胞”;蓝斑为

异相睡眠的“闭细胞”;脑桥大细胞区和蓝斑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人的觉醒与睡

眠,调节人的觉醒与睡眠周期。

控制睡眠周期的相互作用模型:

觉醒期间,蓝斑异常活跃,同时抑制脑桥大细胞区的活动。进入慢波睡眠时,蓝斑电发放率放慢,削弱了对脑桥大细胞区的抑制,后者的功能逐渐启动,经过慢波睡眠,其发放率逐渐增加直到逐渐摆脱蓝斑的抑制作用。进入异相睡眠早期时,蓝斑几乎不活动了。

异相睡眠后期,蓝斑开始逐渐重新启动,对脑桥大细胞的抑制功能逐渐加强,直至再次抑制脑桥大细胞区的活动,结束异相睡眠而进入觉醒阶段。

第七章注意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注意概述

注意有两个显著特点: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的分类:

1)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无目的性、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二节注意的生理基础

朝向反射——是指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探明它“是什么”

的反射。

朝向反射是注意产生的方式,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朝向反射具有不固定性,也带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

朝向反射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下列变化:(为什么说朝向反射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1)自主神经功能变化;2)脑功能变化;3)运动功能变化;

简述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

1)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2)正诱导是指皮层的某一区域的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或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

的兴奋过程。

3)负诱导是指皮层的某一区域的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或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

的抑制过程。

4)大脑皮层上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服从于优势原则。

特异投射系统的丘脑诸核和大脑皮层各区的投射有“点对点”联系,即投射局限于皮层的特定区域。无论特异投射系统还是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都接受丘脑的控制。

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对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是如何解释的?

1)1977年,斯金纳和英令提出了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丘脑抑制性

网状核接受双重控制,即额叶—丘脑系统的兴奋作用和中脑网状结构的泛化性抑制

影响,使其成为一个闸门,它对丘脑的各种感觉接替核实施控制从而对感觉信息进

行筛选。只有通过闸门的感觉冲动才可到达大脑皮层受到注意。

2)额叶—丘脑系统和中脑网状结构对丘脑网状核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前者引起它的

兴奋性增强,后者引起它的兴奋性降低(抑制性作用)。因此,丘脑网状核就像闸

门一样,对感觉接替核进行调控,从而调节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过程。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可能病因是什么?

1)遗传;2)大脑发育迟缓;3)生理因素;4)心理社会因素;5)家庭外因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巴克雷的界定)是一种发展性障碍,主要特征是发展性的、不恰当的不专注、多动冲动。

巴克雷将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的外显行为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不专注;2)行为抑制困难或冲动;3)多动;4)适应行为习得缺陷;5)成就表现不稳定;

第八章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

学习是人和动物获得关于外界知识的神经过程;记忆是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即储存和提取所获得的知识的神经过程。

第一节学习的基本类型

学习可以分为:联合型学习、非联合型学习、知觉学习、运动性学习和关系型学习等类型。

非联合型学习——又称简单学习,是指机体对单一刺激做出的行为反应,分为习惯化和敏感化两种类型。

习惯化——是指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

敏感化——是指反射反应加强的过程。

联合型学习——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它的实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之间的活动形式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通常联合型学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概念最初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式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第二节记忆的基本类型和记忆过程

信息储存过程包含着对信息的选择和遗忘两个因素。

记忆的基本类型:

1)从时间上说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根据信息储存和回忆的方式记忆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又可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一种对刚意识到的刺激的瞬间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是指那些能够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回想起来的脑内储存的信息而言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没有限度。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有关自我生活史的记忆,它帮助人们确认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语义记忆——是指对于与任何具体事件无关的事实和资料的知识。

非陈述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包括程序性记忆、运动技能记忆和情绪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逐步形成,这种类型的学习和记忆主要表现为对操作某些作业的完善。

简述记忆过程?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

码、巩固和提取的过程,只有在人脑中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才叫记忆

2)编码是感知外界事物或接受外界信息的阶段,是感觉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

的过程。

3)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

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知识的存储有时也被称作知识的表征。

4)提取是将储存于脑内的信息提取出来使之再现于意识中的过程,是指从记忆中查找

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

来的。

5)编码、巩固和提取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造成遗忘,遗忘的原因在

于“保存不良”,可能是编码错误,也可是提取失败,记忆问题不都是存储问题造

成的。

第三节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基础

结合关于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的知识分析自己学习方法的合理性?(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

1)巴甫洛夫提出“暂时性联系接通”的概念,提出脑的不同部位建立了新的功能联系

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2)突触的可塑性变化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以海兔为模型的学习的生理机制:(对非联合型学习的解释,海兔的缩腮反射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

1)刺激覆盖在腮外面的外套膜或水管,引起腮收缩的防御反射;

2)缩腮反射可因连续多次轻触外套膜或水管皮肤而渐渐减弱呈现习惯化;

3)海兔缩腮反射敏感化是在海兔的头部或尾部给予伤害性刺激(如电击)时,再重

复轻触刺激水管,将会引起缩腮反射明显增强;

比较联合型学习和非联合型学习的生理机制?

在细胞水平上,联合型学习和非联合型学习具有共同的机制——活动依存性突触易化,两者之间仅有量上的差别。联合型学习引起的突触后神经元反应最强,敏感化引起的反应次之,却强于习惯化反应。

大脑可塑性——是指大脑可以为环境和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塑造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分为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

颅相学由施普茨海姆首创。

记忆的痕迹理论认为,短时记忆就是外在刺激通过视觉神经元或听觉神经元的兴奋产生的电活动引起的。

大白鼠跳台实验支持了反响回路说。

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1)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为了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记忆,在学习后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巩固。这说明相同性质

和内容的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之间存在着一种链锁式的联系。实验结果说明电休克

已破坏了大白鼠回避反应的回路,使回路内的振荡无法继续传导,致使短时记忆无

法形成和巩固,因而引起遗忘。所以,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长时记忆的突触学说:

长时记忆是神经突触所产生的持久性改变,这种突触结构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巩固,使脑细胞发生生理变化,产生新的树突或轴突。这种变化一旦发生,记忆痕迹就深刻脑海,信息得以长期储存。不过,脑细胞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也只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不是永久不变。因为生理上的代谢或衰退的过程,可以使突触间的联系松弛,以致长时记忆也有衰退的现象。在巩固的过程中若受到干扰,将破坏长时记忆的建立。上述观点被称作长时记忆的突触学说。

举例说明环境对大脑发育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是由遗传和发育过程中诸多条件共同决定的,既受基因等内在因素的调控,又可受学习训练、环境刺激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脑发育早期是“易损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所谓的敏感期。环境刺激对动物大脑发育有着不可小窥的力量。

第四节记忆障碍

遗忘——是记忆障碍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脑疾患的常见症状。

遗忘的基本类型:

1)顺行性遗忘;2)逆行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是指患者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易忘近事,而远在记忆仍然存在。

这种障碍与海马的功能损伤有关。

逆行性遗忘——是指患者不能回忆起紧接着本症发生前一段时间的经历。

遗忘的生理基础:

1)间脑与记忆障碍有关:临床上常见的科尔萨科夫综合症也说明间脑在记忆功能中起

着重要作用;

2)海马与陈述性记忆有关:H。M。的病例说明海马与陈述性记忆有关;

第九章语言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大脑皮层的言语功能及其发现

布洛卡发现皮层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我们用大脑左半球说话》,揭示了脑言语中枢的位置和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的分工。大家公认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是言语运动中枢,并将其命名为“布洛卡区”。

维尔尼克发现皮层言语理解中枢。维尔尼克发现大脑左半球的颞上回是言语感受中枢,被命名为“维尔尼克区”。

鲁利亚认为,脑功能的局部损伤是和特定的言语功能障碍有关的。

大脑皮层的言语中枢:(参与言语活动的大脑皮层部位主要包括)

1)左额叶的布洛卡区—运动言语中枢:此区的言语功能主要是口语表达,此区损伤

后会发生典型的口语表达性障碍;

2)颞上回的维尔尼克区—听觉言语中枢:维尔尼克区的言语功能主要是感觉言语,

它的损伤会造成言语感觉和理解障碍。维尔尼克失语症主要表现为言语理解困难;

3)颞顶枕交界处的角回—视觉言语中枢:角回区能把语音转化为视觉信息,书面语

的视像和口语音像在这个区域建立了联系。角回损伤,形成书面语的理解障碍,角

回区被称为言语阅读中枢;

4)布洛卡区是言语表达中枢,维尔尼克区是言语理解中枢,角回区是阅读中枢。

第二节大脑两半球的言语功能

优势半球——总体上看,大多数人的言语是左半球的功能,左半球被称为言语优势半球,它承担言语的接收、分析、理解、加工、储存、生成、表达等功能。

简述查德尔的两半球言语功能发展的假设?

对两半球的言语功能不对称问题,查德尔提出一个假设:人在四五岁前,两半球都发展言语的能力。后来,随着言语机能的发展,要求更精细的运动控制,以产生尽可能完善的语言,于是转化为一侧半球专司言语功能,左半球因其结构特点而常取得优势。与此同时,另一侧半球(通常为右半球)的言语表达能力受到抑制而逐渐退化,但理解能力仍然有所保留。

大脑两半球的言语功能:(大脑两半球的主要功能,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1)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研究: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通过裂脑人研究,提出

“大脑两半球分工差异”学说;

2)大脑左半球的言语功能:优势半球,两半球的言语功能不对称;

3)大脑右半球的言语功能;右半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分管语调,给话语提供韵律。艾

克尔斯认为右半球与言语韵律和情感表达有关;

4)两半球语言功能的协同:儿童两侧半球都具有言语功能;

5)我们既充分肯定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又承认两半球的紧密合作。在言语活动时,左

右半球相互作用,使言语活动达到完满境界;

第三节脑损伤和失语症

前语言区主要与言语表达有关,后语言区则主要与言语理解有关。

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导致的言语理解和表达障碍。

简述失语症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哪些主要症状?

1)运动性失语症:这种失语症主要因布洛卡区受损导致。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

但他们说话极少或言语缓慢,不自然也不流利,发音不清晰。依据失语症的程度

可以把它分为完全的运动失语症和不完全的运动失语症两类;

2)感觉性失语症:维尔尼克区和听觉联合区受到损伤可能引起感觉性失语症,也叫

维尔尼克失语症。患者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和自己说的话,因此患者虽然有

说话的能力,但言语混乱而割裂,经常答非所问,别人无法真正了解他讲话的内

容。感觉性失语症患者对别人说话时不仅别人听不懂,自己也听不懂。但患者意

识不到自己的缺陷,他们依旧参加社交活动;

3)传导性失语症:把维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连接起来的功能联系纤维—弓状束损伤

导致传导性失语症。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能正常讲话和叫出物体的名称,但他

们不能复述别人的话,也不能按照别人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

4)命名性失语症:左侧颞叶和顶叶的维尔尼克区损伤导致命名性失语症。患者能叙

述、说明物品,言语流畅,合乎语法规则,他们虽然理解力良好,但找不出适当

的词语表达。患者会以描述物品的形状、颜色或用途,用累赘的话语来阐述他们

想要说的意思;

第十章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反应包括:行为、自主神经和激素三个层次的变化。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独特的心理过程,也有其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

第一节情绪概述

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的。情绪是比较低级的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则是比较高级的主

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

2)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

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则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般不受具体情景的制约和影响。

3)从表现形式上看,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外显行为方面也远比情感要表现得

强烈,通常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表现性。而情感则更多地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

很少具有冲动性。

第二节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

简述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

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在情绪理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居于重要

的地位,但在解决情绪的实质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2)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人的情绪变化时会引起以下生理反应:(一)呼吸活动变得

加速或减慢;(二)循环系统活动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三)消化系统的活动

强弱变化;(四)皮电反应;(五)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情绪的神经—体液调节:

多道生理仪测定项目主要有:心率、血压、血容量、肌电、脑电和皮肤电反应。

第三节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情绪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

简述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1)丘脑;2)下丘脑;3)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4)大脑皮层;

简要评述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1)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坎农的情绪理论得到巴

德的支持和发展,故称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2)坎农的丘脑理论强调了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的解除是情绪产生的机制,但是却忽略

了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假怒反应——动物在切除大脑皮层后发生的情绪反应并不明确地指向刺激源,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作“假怒”反应。

如果将下丘脑也破坏,假怒反应消失,因此认为下丘脑是愤怒的表达所必须的神经结构。

人的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

盖尔霍恩提出下丘脑存在着两种自动调节的趋势,称为工作向性系统和营养向性系统的活动。工作向性系统使机体和神经系统指向活动,营养向性系统使机体和神经系统指向休息;下丘脑中部、后部调节交感神经活动,使人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下丘脑咀侧部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使机体保持和恢复能量。

帕帕兹环路——1937年,美国神经心理学家帕帕兹系统地阐述了影响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神经结构,即帕帕兹环路。这个环路的主要结构就是边缘系统。

杏仁核与恐惧反应有关。大脑皮层是情绪的最高调节和控制机构。皮层兴奋是情绪的主要原因。

对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对正常人的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具有情绪功能的不对称性,左半球为正性情绪优势,右半球为负性情绪优势。

比较阿诺德的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和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阿诺德与詹姆斯—兰格理论一样,她认为对外周神经系统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序列应当是“情景→评估→情绪”,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个体对刺激的评估。刺激情景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

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第四节应激与心身疾病

应激——是指机体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原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可以是情境性的,也可以是个人原因的;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个别的情况。

论述应激与健康的关系?

应激的主要意义是抗损伤,它有助于机体抵抗各种突发的有害事件,有利于机体在紧急状态下的格斗或逃避。如果应激原过于强烈,机体将出现衰竭、甚至死亡。应激反应也给机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可诱发或加重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

塞耶关于应激反应的全身性适应综合征:

应激反应的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塞耶认为:应激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以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为主的全身性适应反应,被称作全身适应性综合征,它包括三个阶段:

1)警觉期;2)抵抗期;3)衰竭期;

应激的神经—体液调节:

在应激反应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外部刺激作用于人体时,机体感受到外界刺激,下丘脑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制引起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提高机体对各种刺激的警觉性和感受力,以便及时应对。 心身疾病——由于情绪状态伴随着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因此,持久、剧烈的情绪活动必然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它的起因、发展和治疗均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十一章人格的生理基础

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其中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技能和社会价值观与处事原则等许多人格特征。

人格的生物学研究从纵向上包括进化—遗传—生理三个层面。

第一节气质与脑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人的气质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以及可塑性的特点。气质具有天赋性。青少年学生在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气质具有相对较强的可塑性。

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的敏捷性;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不随意的反应性;另一

类为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的速度;4)行为的可塑性;5)情绪的兴奋性;6)外倾性和

内倾性;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为心理特征的神经系统基本特征的典型结合。

气质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胆汁质:明显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

2)多血质: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

3)粘液质:那些要求持久、有条理、冷静的工作对于粘液质的人最为合适;

4)抑郁质:具有较强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坚韧精神;

简述气质的生理基础?

1.气质的体液说:

a)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气质的概念;

b)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2.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a)巴甫洛夫在探讨人格的神经机制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b)巴甫洛夫认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兴奋

与抑制过程的强度、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性、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

c)根据神经过程的这些特征,巴甫洛夫确定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

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第二节人格理论及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

艾森克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遗传因素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他提出了构成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外向性神经质、神经质、精神质,并且认为这一差异是以遗传学差异为基础的。外向性的生理基础是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皮质的唤醒水平,神经质的生理基础是边缘系统的唤醒水平。

皮层兴奋性水平、条件反射力和驱力等三个概念是艾森克从生理心理学中借用的。

简述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1)皮层兴奋水平与内—外向人格: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内—外向人格维度

的生理基础。皮层兴奋性水平低者表现为外向型人格特质;

2)条件反射力与人格: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是个性差异的生理基础。条件反射

能力强者多为内向型人格,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外向型人格;

3)驱力与人格:情绪性或驱力不仅与神经质人格维度有关,也与内—外向人格维度

有关;

移情—系统化理论——2005年,英国学者巴伦—科恩等提出了关于个体的心理学差异的移情—系统化理论。移情是个体通过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以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和反应的能力。系统化是个体通过分析刺激—操作—反应关系来推测系统运行规则,从而对某一确定系统进行预测和反应的能力。女性在移情方面具有优势,男性在系统化方面占优势。

第三节人格障碍的生理基础

对人格障碍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有两种:

1)纯粹描述性的;2)描述与病因结合;

变态人格与额叶皮层损伤有关。人格发育不完善,制约于脑的唤醒水平低下、边缘系统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机能不足。

反社会人格障碍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孩在7岁时就可表现出行为紊乱;女孩则一般在13岁以后才表现出行为紊乱,而且不如男孩那样严重。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笔记(华师大心理健康教育本科).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原创自考笔记 舍得 (0605就) 2009年10月

2008年版,代码5621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本科段主编王立新 第一章绪论 1,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 1)希腊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是希波克拉底,主张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样是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需要医学的治疗。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及痰液四种液体,各种液体代表不同的气质,如果彼此不协调,就会出现某种精神疾病,如缺少黑胆汁就会产生忧郁状态。 2)波斯传统医学: 主要学说也是体液说。由于某种体液的过多或者过少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同时相信人体内的各种内脏与精神活动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心脏,认为心脏主观感情、灵魂,提供内热及生活的元气。 3)印度传统医学: 其主要学说源自其历史上的古经。其基本原理也是体液说,但有印度哲学的味道。认为人体是有自然元素合成,基于这种想法,如何维持这种元素的平衡与保藏身体的元气是很重要的。 4)中国的传统医学: 与其他地方的医学相比,中国的传统医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而最发达,最有系统,不仅盛行于中国本土,而且流行过亚洲各地,如朝鲜和日本。中国传统医学建立在阴阳二元与五行学说基础上。 阴阳学说谓万物万象都有正反两种属性,如天为阴,地为阳;男为阳,女为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元素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他们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综上所述,无论哪里发展出来的传统医学,在观念上有共同的想法,强调人体与自然因素的亲密关系,相互影响,而且各种因素要平衡,需适当地调节才与平衡才能保持健康。同时注重心与身的关系。这种注重平衡与心身合一的共同观念,跟现代医学对这方面的看法与强调是一致的。 2,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 现代医学、心理学强调“心理”和“生理”的统一。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人同时具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健康也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看,生命就是生物体内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有机集合,可以认为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内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基础。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一.心与生的关系 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 希腊传统医学: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体液说,认为人体里有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及痰四种波斯传统医学:主要学说也是体液说,认为某种液体的过多或过少而引起各种疾病。同时相信人体内的各种内脏与精神活动有关 印度传统医学:源于其历史上的古经,基本病理学说也是体液说,但含有印度哲学的道理。中国传统医学:提出五行说—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另一个特色是重视五脏的功能,并且每一内脏均予以归为。如心生血,主藏神,为人体生命的主宰;肝藏血,主谋虑;脾统血,主运化;肺主气,司清肃;肾主骨,主藏精。 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 机体内环境: 1.内环境: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中称之为 2.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3.人体内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身体健康有何意义?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机体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各个细胞、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官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生理功能的调节: 1.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其调节过程是反射。相对于神经调 节而言,体液调节一般比较慢,作用也比较弥散和持久 怎样理解“心理”和“生理”的统一? 1.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方面,大脑的发育及功能状态的维持等需要不断地 有新鲜的氧和营养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大脑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各个系统也起到中枢调节的作用。 2.正常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旦出现障碍,会对心理功能产生明显 影响,出现一系列认知、情感和意识活动方面的障碍。 3.可见,脑本身就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统一体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 1.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总是与研究方法有关: 1.1811年,贝尔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脑分为大脑、小脑,又将 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 2.谢灵顿提出了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等术语。 3.巴甫洛夫认为动物有两种类型的反射活动:一种是非条件反射(本能行为);另一种 是条件反射(学习行为),两者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人类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人的语言系统。他指出,人类的精神病发生于第二信号系统的障碍。 4.华生指出大鼠自身的运动觉是最主要的感觉暗号 三.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 1.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实验性切除 2.电解法:这种方法是传统生理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对的稳定性,从而表现出与年龄阶段的大体对应关系。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机械的,而是相对的。 (3)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心理是在时间维度上发展,主要由遗传决定的生理成熟程度,即用年龄来表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与年龄只是大致对应关系,在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或推后,表现出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不平衡性。这说明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它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的是一种预定倾向。心理要发展起来,还必须有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传授人类的文化知识,同时引导和促进心理的发展。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能够很好地说明教育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这个差异就是教育所带来的发展,被称为“人为的发展”。诚然,处理得不好的教育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心理发展起着促退的作用。教育差别对发展的影响大于遗传差别的影响。 2.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 研究表明,在某些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引导和启发的效果也不一致。在发展的快速期即将出现前的一段时间效果最好,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引导和启发的最佳有效期,被认为是儿童最易接受有关教育影响的时期(李文馥,1989)。· 3.教材和教法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教材和教法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使之对儿童的 发展具有适度挑战性,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教 育具有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而选择最适宜的时机、采取最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 十分重要的。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单元遗传与心理发展 遗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一)遗传及遗传机制 1.遗传和变异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母生九子,九子有别”,这是中国民间对遗传和变异 现象的形象概括。遗传就是亲代把生物信息传给子代,子代按照所得的信息而发育、分化,因此子代总是具有和亲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状。但是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现象即为变异。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2.遗传机制——染色体、DNA和基因 新的生命开始于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时刻,此时新生命就以包含全部生物遗传的46个染色体开始自己的生命历程。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结构,其主要成分是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物质,简称DNA。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决定着生物体的各 种性状和生物功能,其化学本质是一条很长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链结构。每个人的DNA分子在结构上都是有差异的。基因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父母的生物特征就是通过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由于基因的传递,子女都继承父母的某些遗传特征。个体的性别、容貌、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1.词汇气的发抖是对詹姆斯-兰格理论的最好概括,气是一种情绪,发抖是指躯体在这一时刻的生理反应,二者密切相关。 2.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方式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实现的,称为神经调节 3.艾克森认为皮层兴奋水平低者表现为外向型人格特质,而皮层兴奋水平高者表现为内向型人格特质。 4.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症,感觉性失语症以及传导性失语症。命名性失语症。 5.不依赖于意志努力的注意属于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 6.成年人夜晚的睡眠时间分为慢波睡眠1-4期和异相睡眠,其中慢波睡眠3期和4期占总睡眠的比例决定睡眠质量。 7.从痛源的角度看,痛觉可以分为三类,一个是快痛,二是慢痛,三是炖痛。 8,一个典型的反射弧是由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 9.研究发现,边缘系统参与了情绪反应的调节,此外,海马结构还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有 关。 10.人的觉醒与睡眠周期受到脑干的激活系统和网状结构的相互拮抗,彼此制约,共同调节。 名词解释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位于前脑底部,它之所以被称为边缘,是因为它环绕着脑干形成一个边界,围绕着,并延伸到大脑的全部区域。 布洛卡失语症:这种失语症主要因布洛卡区受损导致。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他们说话极少或言语缓慢,不自然也不流利,发音不清晰。 异相睡眠:异想睡眠或快波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地出现的一种激活状态,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因大脑局部性病变而产生的认知障碍。 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就存在着70——90 毫伏的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是静息膜电位。 试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如何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答:人体具备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的,其调节过程是反射。例如,手部皮肤受到针刺,机体会立刻把手缩回,这个过程中,皮肤作为接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官,将刺激信息通过感觉神经传至脊髓,脊髓将神经冲动通过运动神经传至效应器官,将手缩回。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三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 〖导学提示〗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人脑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人生焉的时候就具有控制行为的脑中枢(例如新生儿生来就有调节吸吮活动的中枢)。这些神经联系是先天遗传的、固定的。但是,通过社会实践人脑还会产生新的神经联系,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因此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固然有遗传上的原因,但更方根的是取决于众找社会实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Top 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从眨眼到解决复杂的符号逻辑问题。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 周围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通常认为,躯体神经系统是受意识调节控制的。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腺体及其他平滑肌。它也包含感觉(传入)神经纤维和运动(传出)神经纤维。植物性传入纤维传导体内脏器的运动变化信息,这种刺激的感受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而分布于各脏器的传出神经纤维,在正常情况时候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笔记自考资料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笔记自考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研究对象与性质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2、近代的主要研究 1861年,法国医生Broca,发现患失语症病人大脑损伤区域 1870年,Fritsch命名“运动区”17世纪,法国Descartes提出反射概念 3、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 (1)脑立体定位技术(2)脑损伤法(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4)电子记录法(把生物细胞活动时伴随的微弱电流放大后输入阴极射线示波器或墨水笔记录器、磁带记录器等,便可把生物电活动记录下来。)(5)生物化学分析法(6)分子遗传学技术(7)脑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CT、核磁共振技术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PET技术:脑细胞活动时要消耗一定的葡萄糖,这样,人体内注射经过加速器处理后的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利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三维摄影机描绘,可获得放射性物质在脑内的分布图。 5、冯特的贡献 于1874年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是生理心理学这一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或诞生的标志。 6、谈谈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心理生理学是它的邻近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即都是探讨心脑关系的。但是它们在研究方向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别,生理心理学研究范围比较广,侧重研究生理过程对心理行为的影响,心理生理学研究范围比较窄,侧重于研究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在实验对象上,生理心理学多用动物做研究,很少用人作被试,心理生理学则多用人作被试。 7、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关系。

自学考试《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

自学考试《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 自学考试《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分) 1.注意的特征之一是集中性,它的另一特征是(B)7.1P77 A忽略性B选择性C主观性D随意性 2.短时记忆的特点是(A)8.2P87 A容量有限,保持时间较短B容量无限,保持时间较短 C容量无限,保持时间较长D容量有限,保持时间较长 3.一类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并且通过血液或组织液传递而发挥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被统称为(A)4.3P44 A激素B神经递质C动作电位D神经调质 4.通过测量大脑不同区域活动的耗氧情况,不需要注射,无创伤,但能够在几秒钟内精确定位活动脑区的技术是(C)1.3P9 A诱发电位记录B计算机轴断层扫描C核磁共振显影D正电子放射层扫描 5.在人们清醒时闭上眼,什么事也不想时的脑电波与睁眼时相比波幅稍高也稍慢,每秒8-13次,这种脑电波叫(A)6.1P67 Aα波Bβ波Cγ波Dδ波 6.负责将半球内不同脑部连接起来的是(B)2.2P22 A连合纤维B联络纤维C胼胝体D放射纤维 7.乐音失认症患者,多为损伤了(B)5.2P64 A左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B右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 C两侧半球颞叶初级听皮层D两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 8.大脑左半球弓状束损伤导致(C)9.3P106 A运动性失语症B感觉性失语症C传导性失语症D命名性失语症9.与情绪相比,情感明显具有(D)10.1P109 A情境性B激动性C暂时性D稳定性 10.与效应器相连,执行把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送到肌肉的功能,使机体产生行动的神经元是(C)3.1P29

A外周神经元B感觉神经元C运动神经元D中间神经元 11.学会游泳是一种(B)8.2P88 A情绪记忆B程序性记忆C情景记忆D语义记忆 12.在静息状态下,通过两根分别插入神经细胞内外的连接放大器的记录电极可发现膜电位是(C)3.2P31 A内外相等B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D不能测量 13.如果胰岛功能亢进,一般会引起(B)4.3P48 A糖尿病B低血糖症C尿崩症D高血糖症 14.在个性心理各种特性中,受到个体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一部分是( D )11.1 P123 A人格B情绪C身体D气质 15.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内液中浓度大于其在细胞外液中浓度的离子是(D) 3.2 P31?? A、Na+ 钠 B、Ca2+ 钙 C、Cl-氯 D、K+ 钾16.有机体内的激素水平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表现为(D)4.2P45 A激素水平控制和调节着神经系统的活动 B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和控制着激素分泌 C激素分泌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无关 D激素水平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相互制约 17.非陈述性记忆的特点是(D)8.2P88 A可通过语言传授获得,提取不需要意识参与 B可通过语言传授获得,提取需要意识参与 C通过反复尝试逐渐获得,提取需要意识参与 D通过反复尝试逐渐获得,提取不需要意识参与 18.导致布洛卡失语症的脑区损伤位于大脑(C)9.1P100 A左半球颞叶B右半球颞叶C左半球额叶D右半球额叶 19.随意注意发生时,大脑中能够对初级感觉皮层活动产生选择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复习题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复习题: 一单选题1、生理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是有区别的,胜利心理学的方法如:B电解法2、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与计算机轴断层技术等其他造影术不同,他得到的是:B 活性物质代谢率的机能动态图像。 3、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解。由于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活体也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为:C自身调节 4、(D)方位术语是最接近的反义词:浅与深 5、胼胝体是人脑中最重要的:B连合纤维 6、大多数躯体器官接受(C)支配:中枢神经系统 7、下丘脑:B主要控制脑垂体。 8、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是:C运动和感觉。 9、根据皮层厚度,神经元的形状和纤维的结构,临床上多采用德国神经科医生罗德曼的数字标记分区系统他将每个大脑半球皮层分为(A)个功能:52 10、(A)是神经系统中最大的连合纤维:胼胝体 11、(A)与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或脉搏吞咽有关,被称为生命中枢。:延髓 12、脑干的构成中不包括以下:C延髓 13、神经系统的调节主要靠(D)完成:中枢神经系统。 14、细胞的复极化过程是一个骄狂过正的过程,即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后,这个过程仍继续进行,使细胞膜出现了大约负90毫伏的(D)电位:后超极化 15、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不同,主要功能不包括:C信息传递作用 16、神经元的主要特征是D:A和B 17、以下神经递质中,广泛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能够兴奋神经元与注意调节,唤起和注意有关的是:B乙酰胆碱18、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是D:反射弧 19、血液进行远距离调节是通过运送(B)来完成的:激素 20、激素是D:机体一部分产生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送到其他部位,调节机体功能。 21、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水盐有关的是B:盐皮质激素。 22、垂体释放的ACTH刺激(B)的释放:肾上腺皮质的糖皮质激素23、儿童甲状腺素明显不足会导致B:精神和身体生长受限 24、以下(C)不是垂体激素:皋丸酮 25、增加血液中钙离子水平的是C:甲状旁腺素26、释放激素合成部位在A:下丘脑 27、下列(C)激素起源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抗利尿素 28、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D肾上腺皮质 29、以下关于糖皮质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D以上都对 30、通过负反馈作用,激素可通过(C)途径使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减少:抑制下丘脑释放激素的释 31、腺垂体所分泌的(A)直接控制着各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并调节这些内分泌腺的功能:促激素 32、激素对行为的调节方式包括:AB体液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3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糖皮质分泌过多会引起:B躯体肥胖、多毛、高血压,血糖升高等。34、在声源空间定位编码中,对低频声波编码以(B)为基础:声波时差效应 35、失认症可能是(C)障碍所致的:次级感觉皮层 36、(B)对物体及其细节产生而精细视知觉:枕—颖通路

历年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题答案—自考必备

2008年10月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由于垂体生长素分泌过多,导致极端肥大症的年龄是在A、儿童期 B、青春期C成年期 D老年期 2、大脑视皮层中与颜色知觉有关的脑区是A、V1 B、V2 C、V3 D、V4 3、受到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复作用,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这是一种 A、敏感化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习惯化学习 D、操作条件反射学习 4、根据功能,可以将神经元分为三大类,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感觉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中间神经元 5、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以下选项不属于其主要作用的是 A、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B、接受细胞排出的代谢产物 C、为细胞活动提供条件 D、促进细胞繁殖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的是 A、促使血糖增高 B、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C、调节水盐代谢 D、影响脂肪代谢 7、巴普洛夫认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以下说法不属于这三个基本特征 的是A、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 B、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性 C、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 D、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稳定性 8、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刺激具有A、隐蔽性B、新异性 C、预期性 D、连续性 9、异相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额一种激活状态,此时测量其脑电波会呈现出 A、同步化慢波 B、去同步化慢波 C、同步化快波 D、去同步化快波 10、人体感受器官中向大脑传递信息量最多的是A、视觉器官 B、听觉器官 C、嗅觉器官 D、味觉器官 11、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使 A、心率加快,把血液转入大脑和肌肉 B、心率加快,把血液转入消化道 C、心率降低,把血液转入大脑和肌肉 D、心率降低,把血液转入消化道 12、发现动物脑中存在所谓“快乐中枢”的实验是A、水迷津B、跳台-电击回避C、睡眠剥夺D、自我刺激 13、随意注意发生时,大脑中兴奋水平选择性下降的神经部位是 A、初级感觉皮层 B、丘脑网状核 C、中脑网状结构 D、额叶-丘脑系统 14、“狼来了”的故事反映的是A、敏感化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操作条件反射学习D、习惯化学习 15、驾驶等技能性动作自动化的过程是A、陈述性记忆过程 B、非陈述性记忆过程 C、陈述性记忆转变为非陈述性记忆过程 D、非陈述性记忆转变为陈述性记忆过程 16、导致命名性失语症的脑区损伤位于大脑A、左半球颞顶叶 B右半球颞顶叶 C左半球额叶D右半球额叶 17、一位失语症病人能正常说话,也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听懂别人的话,但是不能复述别人的话,这位

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的生物学涉及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内容。 本课程以生理学基础为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与身的关系 传统医学的观点 希腊传统医学 波斯传统医学 印度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 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 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统一体。 健康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 (一)机体内环境 体内的每一个化学反应都在体液中进行,体液内的各种分子的浓度、温度等因素决定着体内化学反应的速度。 人体绝大多数细胞与细胞外液相接触,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各个细胞、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激素 自身调节 第二节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 1811年,贝尔将脑分为大脑、小脑、将脊髓分为背根和腹

根。这一发现称为脑机能定位的发端。 巴普洛夫创立了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通过损伤或刺激动物大脑某部位的结构,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以此来解释脑结构与动物行为之间的关系。 吸出大脑皮层 解法 人脑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脑电活动记录技术 大脑皮层具有独特的电活动,既有连续的节律性的变化;又有感受器收到刺激而产生的局部的电位变化。 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做自发脑电活动,对它的记录叫做脑电图(EEG)。 脑电波信号微弱,需要经高倍放大后才能记录。 脑电仪 工作原理 大脑在工作时,神经细胞中的离子运动会产生电流活动,在头皮表面形成微弱的(微伏级)电位,脑电装臵通过高灵敏度的电极和放大器来探测这些电位。再由特制描针绘制在定速的纸带上,即为脑电波图。 自发脑电活动 事件相关电位 当某种特定刺激作用于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位变化,这时记录的脑电变化被称作诱发电位,也称为事件相关电位(ERP)。 N1波与选择注意有关; P3波与主观心理状态和对刺激意义的理解有关。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复习资料(笔记+复习题)全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非重点) 识记: 一、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 1、希腊传统医学: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主张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由于自然因素而引发的,创立了体液说。 2、波斯传统医学:也是体液说同时相信人体内各种内脏与精神活动有关,其中最重要是的是心脏,认为心脏是主管感情、灵魂,提供内热及生活的元气。 3、印度传统医学:也是体液说,认为人体由各种自然元素合成,包含空气、水、火、圭,这些元素相互作用而发生人体的躯体功能。 4、中国传统医学:建立在阴阳二元与五行学说基础上。重视五脏的功能,并且每一内脏均予以归位。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总是与研究方法有关 三、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通过对动物的脑部分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这种方法叫做实验性切除。作为神经科学中使用的最久的方法。 电解法:对皮层下区域插入金属电极,通以电流将神经元内的物质电解,导致神经元的死亡随后观察脑损毁后的动物行为的变化等。 领会: 一、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机体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官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人体具备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二、人脑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脑电活动记录技术:是用电极从头皮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0.5-2Hz=人睡眠及极度疲劳或麻醉状态、4-7Hz=人困倦时出现、8-13Hz=人放松或闭眼时会出现、14-30Hz=当人警醒时会出现的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脑电波 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伴变化,这时记录的脑电变化被称作诱发电位,有人将各种刺激统称为事件,于是刺激诱发电位就变成了“事件相关电位” 2、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是将X光照相和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脑的组织病变技术。 3、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神经活动要消耗一定的葡萄糖,并使局部血流增加。PET的主要原理是:给人体注射经过加速器处理后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通过PET仪器可以测量脑代谢时消耗的葡萄糖的数量,从而获得脑内的分布图。 4、核磁共振显影技术的基本原理:MRI。脑成像领域中最令人兴奋的摄影术,也许是核磁共振显影技术。不过不需要注射。 1、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是有区别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如电解法 2、正电子放射层描术PET与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等其他造影术不同,它得到的是活性物质代谢率的机能动态图像 3、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4、人体具备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脑电图:一般是在大脑皮层没有接受明显的刺激输入条件下记录到的脑电活动自发脑电图,记录到的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结果。 简答题 1.简述人体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官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人体具备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简述EEG/ERP,PET,MRI 几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答:将大脑皮层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做自发脑活动,它的记录叫脑电波(EEG). 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个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位变化,这时记录的脑变化被称为诱发电位,有人将各种刺激统称为事件,于是刺激诱发电位就变成了“事件相关电位”(ERP),一直沿用至今。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1,内环境: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是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脑电图(EEG):大脑皮层连续的有节律性电位变化的记录 3,计算机轴断层扫描技术(CAT):将X光照相技术与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活脑的组织病变技术。 4,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PET):给人体注射经过加速其处理后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通过PET仪器可以测量脑代谢时消耗的葡萄糖的数量,从而获得放射性物质在脑内的分布图。 5,生命中枢:即延髓,是脊髓向上延伸到颅腔内的一段脑结构,与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吞咽等有关。 6,联络纤维:又称大脑内纤维,它将半球内的不同部位连接起来,包括短程纤维和长程纤维。7,连合纤维:又称大脑间纤维,它连接两半球内相应的或同级的区域或结构,包括胼胝体,前连合,海马连合。 8,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单位。 9,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 10,轴突:由胞体发出的单根突起,呈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称轴突末梢,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轴突末梢。 11,神经冲动: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电的或化学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能被记录下来。 12动作电位:神经元内部的电信号,是细胞膜内部的电位差变化。 13,静息膜电位: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同,存在的电位差 14、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 15、神经递质:是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并于轴突终扣处释放,经突触间缝隙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信息得以传递。 16,放射:是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应答 17: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有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组成。 18、内分泌系统是动物体内所有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腺细胞的总成。 19,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高效能生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20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1、神经体液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活动,然后有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从而影响效应器的活动。 22、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23、感受器的适应:当刺激作用与感受器时,做出产生清晰地感觉,然而随着刺激持续作用,感觉逐渐变弱,有时甚至消失。 2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活动。 25、失认证: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因大脑局部性病变而产生的认知障碍。 26.、视觉失认证:是一种不能用是感觉认知物体的病症。 27、听觉失认证:是一种不能用听知觉识别声音的病症。 28α波:清醒时闭上眼,什么事业不想时的脑电波与睁眼时相比,波幅稍高也稍慢每秒8-13次, 29 β波:清醒时状态下的脑电波是低幅快波,每秒13次以上。 30、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时相。快波睡眠(异相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时相

生物学与心理学的关联

生物学与心理学的关联 生物学和心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生物过程,而心理学则关注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尽管看似不同,但这两个学科在许多方面相互依赖,共同塑造着 我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理解。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生物学和心理 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我们对生命的认识的重要性。 1.生物学对心理学的重要性 生物学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包括细胞结构和功能、遗传、发育和 生理过程。这些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例如, 神经生物学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帮助我们理解思维和行 为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通过了解神经递质的作用和神经元之间的 连接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情绪、记忆和认知过程。 此外,生物学还可以提供关于遗传和发育的信息,这对心理学也具 有重要意义。遗传学研究基因对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例如性格特 征和智力。发育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而这些 变化往往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学为心理学提供了 一种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基础。 2.心理学对生物学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这些方面与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理解心理过程不仅仅需要了解行为的外部表现,还需要了解其背

后的生物基础。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 类的思维和行为。 举个例子,心理学研究记忆和学习的过程,而神经心理学研究这些 过程在大脑中的实现。通过神经影像技术,我们可以观察到学习和记 忆时大脑活动的变化,从而了解它们的生物基础。了解学习和记忆的 神经机制有助于我们开发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记忆训练技巧。 此外,心理学研究心理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而生物学可以 提供对这些疾病的生理解释。例如,抑郁症被认为与神经递质的不平 衡有关,而精神病则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关。心理学和生物学 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更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并提供关于疾病预 防和干预的指导。 3.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综合应用 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类行 为和心理问题。通过研究生物和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 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复杂性。 举例来说,应用心理生物学可以研究某些行为障碍的发生原因。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被认为与神经递质的异常、基因 遗传和脑部结构的异常有关。通过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种障碍,并开发出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此外,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结合还可以应用于认知科学的研究。认知 科学涉及对思维、知觉、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探索。通过将生物学的

全国自学考试《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历年真题

05621 心理的生物学根底卷子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1、由于垂体生长素分泌过多,导致极端肥大症的年龄是在〔 C 〕4-47 A、儿童期 B、青春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2、大脑视皮层中与颜色知觉有关的脑区是〔 D 〕5-54 A、V1 B、V2 C、V3 D、V4 3、受到非损害性刺激的反复作用,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响逐渐减弱,这是一种〔 C 〕 8-85 A、敏感化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习惯化学习 D、操作条件反射学习 4、依据功能,可以将神经元分为三大类,其中不包含以下哪一项?〔 C 〕3-29 A、感觉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中间神经元 5、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以下选项不属于其主要作用的是〔 D 〕1-4 A、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B、接受细胞排出的代谢产物 C、为细胞活动提供条件 D、促进细胞繁殖 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的是〔 C 〕4-41 A、促使血糖增高 B、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C、调节水盐代谢 D、影响脂肪代谢 7、巴普洛夫认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有三个根本特征,以下说法不属于这三个根本特 征的是〔 D 〕11-126 A、高兴与抑制过程的强度 B、高兴与抑制过程的平衡性 C、高兴与抑制过程的灵敏性 D、高兴与抑制过程的稳定性 8、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刺激具有〔 B 〕7-78 A、隐蔽性 B、新异性 C、预期性 D、连续性 9、异相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额一种激活状态,此时测量其脑电波会呈现出〔 D 〕6-68 A、同步化慢波 B、去同步化慢波 C、同步化快波 D、去同步化快波 10、人体感受器官中向大脑传递信息量最多的是〔 A 〕5-53 A、视觉器官 B、听觉器官 C、嗅觉器官 D、味觉器官 11、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使〔 D 〕2-13 A、心率加快,把血液转入大脑和肌肉 B、心率加快,把血液转入消化道 C、心率降低,把血液转入大脑和肌肉 D、心率降低,把血液转入消化道 12、发觉动物脑中存在所谓“愉快中枢〞的实验是〔 D 〕10-114 A、水迷津 B、跳台-电击回避 C、睡眠剥夺 D、自我刺激

生物学和心理学

生物学和心理学 生物学和心理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且广泛研究的学科领域。生物学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和演化,而心理学则关注人类和动物的心理过程、行为和认知。这两个学科在许多方面相互交叉,共同揭示了生物和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构建块,包含了遗传信息和执行生物功能所需的机制。生物学家通过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生物体内部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这些过程包括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分裂等。生物学家还研究了生物体的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和动物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了认知、情感、学习和记忆等心理过程的运作机制。他们还研究了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模式,包括社会行为、情绪表达和决策制定等。心理学家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如实验、观察和调查,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 生物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为心理学提供了基础。生物学研究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而大脑是心理过程的基础。通过了解大脑的神经元和神经网络,心理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认知和情感的产生机制。 生物学和心理学共同研究了遗传和环境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基因和遗传变异,揭示了遗传对行为和心理特征的贡献。心理学家则关注环境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塑造作用。他们研究了家庭、社会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和行为的影响。 生物学和心理学还共同研究了生物和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学家研究了生物体内激素、神经递质和药物等物质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心理学家则研究了心理因素对生物体的生理反应和健康状况的影响。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和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学和心理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且广泛研究的学科领域。它们共同揭示了生物和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们理解生命和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通过深入研究生物学和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江苏自考: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大纲

05621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4)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考生基本掌握有关心理现象发生与变化的生理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 本课程是《基础心理学课程》等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可使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基础知识、原理和研究方法,加深对脑与心理关系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的理解,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心理及心理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意义 2、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3、相邻学科 4、研究历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 概念 (2) 研究对象与性质 (3) 刺激法、电记录法和PET技术 (4) 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5) 近代的主要研究 2、领会: (1) 研究的意义 (2) 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 (3) 冯特的贡献和现代进展 3、应用: 谈谈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2、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 警觉网络中NA, DA, 5-TH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 (2) 顶叶、中脑上丘和丘脑枕核在注意定向中的作用 (3) 丘脑闸门控制理论 2、领会: (1)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 (2)形状识别的选择性神经模型 第三章感觉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2、颜色视觉的现代观点 3、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4、视皮层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5、声音频率与强度分析 (二)考核要求 l 、识记: (1) 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主要功能 (2) 颜色视觉过程的三阶段 (3) 视皮层神经元的简单细胞,复杂细胞、方位柱、颜色柱、优势眼柱和超柱 2、领会: (1) 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2) 视觉信息处理系统 (3) 声音频率与强度分析 3、应用: 视皮层的方位柱、颜色柱和优势眼柱与超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章知觉生理学

电大 儿童心理学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刹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由遗传构造、生理成熟和神经功能所支配的。 二、研究遗传影响力的方法 选择性育种和家谱研究,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 选择性育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通过选择性培育有特殊特质的动物,来回答遗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特质的个体差异。一个有名的选择性育种的实验是屈赖恩所进行的,他试图证明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质。 家谱研究: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行为遗传学者通常使用家谱研究的方法。在典型的家族研究中,将同一家庭中的每个人加以比较,分析他们在一或多个行为特质上的相似程度。如果某一特征是由遗传决定的,则血缘关系的近、疏会决定家庭成员间在这一特征上的相似性。 家谱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双胞胎研究和收养研究。 三、遗传对气质、人格的影响 (一)气质遗传的可能性 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对许多人而言,气质这个词隐含着行为的个别差异的生物基础,这个基础是会遗传且稳定的。 以各种动物为对象的选择性育种研究指出,活动量、恐惧以与社交能力等气质特质,确实含有很强的遗传影响力。 研究者研究了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间气质的相似性,得到了相当一致的发现:从幼儿期初期开始,活动量、注意的需求,易怒与社交能力等气质,同卵双胞胎的相似性都高于异卵双胞胎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说,至少有一些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