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阎连科作品

阎连科作品

阎连科作品
阎连科作品

阎连科小说修辞解读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文学纵横阎连科小说修辞解读 徐 漫 摘 要:作家阎连科小说中的小人物身上折射出一种虽微弱但执着的理想主义光辉,同时,也在小说语言上进行修辞探索和美学追求,从而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和回味无穷的美感。 关键词:小说语言 修辞格 文本智慧 多种修辞格兼而有之在阎连科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他善兼取多种修辞格而用之,才思喷涌,构思巧妙,想像新奇,联想丰富,得心应手,引人入胜。他的多种修辞格兼用中,意境灵动,意象独特。尤其是其中所蕴藏的诗意和韵味,不仅丰富了作品所展示的内容,同时也使读者获得了解读与欣赏的喜悦激动和审美情趣。例如: 离开港口时,有许多胡子老兵,泪水砰砰啪啪跌落在舰栏上,如落夹的豆粒在甲板上滚来滚去。 ( 1949年的门和房 ) 这段话兼用摹绘、比喻和夸张三种修辞格。 砰砰啪啪 的摹声, 落夹的豆粒 的新奇比喻和 滚来滚去 的夸张,将 胡子老兵 离开故土时的无奈和依依不舍,以及舰艇在汹涌海浪中的颠簸起伏表现得惟妙惟肖,读者脑际浮现着一幅伤感的动态的画面。 他看见这泥屋门口的丝瓜,昨儿他来时还只是绿旺旺地在院墙上爬挂着,今儿一醒来丝瓜花竟又 浓又烈开了一院墙,把泥坯木架的院墙都染得通红 了。用小麦壳和泥糊成的屋墙上,居然长着一层小 麦芽,又嫩又绿,仿佛那四周的屋墙原本是竖起的 四面草地儿。院里的甬路两旁,长满了蓑草、茅草、 野菊、齿角芽、车轮花、葛根旺和有浓稠甜味的紫香 蒿。小白花、小红花和小黄花在草间开得无所顾 忌,把用料礓砂石铺成的甬路挤得扭腰歪脖儿。喇 叭花盛气凌人地爬在所有的草顶上,几分邪荡地开 满一世界。不消说那花草中间有着野蜜和狂蝶,有 不知名的飞蛾和草虫。院子里涌满了草腥和花香。 到处是白光和影儿。虫蛾在花草上飞舞时磨翅、撞 头、似黄似红的香味在日光中飘散时有震耳的响 动。野草为争夺空中的场地扭扭打打。( 朝着东 南走 ) 在上述的段落中,其语言修辞中可以看出作家兼用转类、比喻、比拟和通感等四种修辞格,把门前屋院描绘得如诗如画。 绿旺旺 作为状语修饰的对象是 爬挂 ,如果将语序调整为 绿旺旺的丝瓜 , 绿旺旺 作为定语修饰 丝瓜 ,则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相符。而作家突破正常的汉语语法规范,运用转类修辞,突出了 丝瓜 旺盛的生命力和生长动感,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染得通红 的隐喻和 仿佛那四周的屋墙原本是竖起的四面草地儿 的明喻的运用,都令读者赏心悦目,我们好似身临童话般的境界,又好似在欣赏水粉画。各色小花 在草间开得无所顾忌 ,把 甬路挤得扭腰歪脖儿 、 喇叭花盛气凌人 、 几分邪荡地开满一世界 、 野草为争夺空中的 26

现代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救赎——论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

现代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救赎——论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 洪治纲/欧阳光明CCHong Zhigang, Ouyang Guangming 【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专题号】J3 【复印期号】2009年02期 【原文出处】《南方文坛》(南宁)2008年6期第101~105页 【英文标题】Depravity and Salvation of Modern Intellectuals: The Novel Feng Ya Song by Yan Lianke 【作者简介】洪治纲,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欧阳光明,暨南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阎连科无疑是一位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叙事激情的作家。长期以来,他总是借助丰沛的艺术想像和狂放不羁的话语方式,不断地深入到当代社会内部,尤其是围绕着各种隐秘的权力结构形态,展示了种种尖锐且又不乏荒诞色彩的人性景观。特别是在那些以耙耧山脉一带的中原文化为背景的作品(像《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年月日》、《受活》等)中,阎连科不仅生动地演绎了各种欲望喧嚣与人性狂欢的生存场景,还揭示了乡村社会结构中权力之间彼此勾连且又相互倾轧的复杂状态,传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极度焦灼与愤懑的精神状态。可以说,在中国当代作家群里,我们几乎很少看到有人像他那样,对现实永远保持着高度紧张的关系。也正是这种紧张关系,使得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一种“剑走偏锋”的极端方式,为他内心的某种理想,不断地向各种现实伦理发出巨大的挑战。 这种持之以恒的挑战姿态,在他的长篇新作《风雅颂》中再一次展示出来。在这部小说里,阎连科以中国最有名的高等学府“清燕大学”为背景,通过一位大学教授、《诗经》研究专家杨科的荒诞命运,在充满诙谐和反讽的叙事语调中,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质和精神操守进行了一次无情的解构。 “混乱时代”的知识分子及其生存境域 严格地说,《风雅颂》并不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长篇。从内涵上看,作者对当代中国大学内部的体制结构以及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域的了解,还只是满足于一些共识性的经验之上,缺乏精深有效的思考。尽管有人认为,他“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光亮的脸上吐了一口恶痰,朝他们丑陋的裤裆狠命地踹了一 脚”①,但其意义也仅限于这种发泄的层面。从叙事上看,小说虽然延续了作者一以贯之的黑色幽默式的反讽基调,但在处理人物内心深处的一些精神状态时,脸谱化甚至平面化的倾向亦十分明显。但是,这部小说之所以让我们产生某种内心的震动和阐释的欲望,主要在于,阎连科非常敏感地触及了中国当代文化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即一种被规则化和制度化的时代病症——它在强大的工具主义实用原则的驱动下,使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不得不接受被现实制度扭曲了的命运。“事实上,艺术和学术活动的独特和有价值之处,正是它没有直接受控于工具主义风气。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不是着手生产顾客需要的东西,而是追求实现更高远的目标。”②而在实际生活中,实利化的求知和无私的真理性的求知之间的界限却被模糊了,它导致了缺乏实用价值的人文知识分子越来越走向边缘,也越来越失去精英化的角色。而在《风雅

名家短篇秋天散文精选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名家短篇秋天散文精选 篇一:秋天名家散文集选 秋天名家散文集选 秋天的纪念 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首先映入人的眼帘,自然界的物象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诸如李白“人烟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柳永“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孟浩然“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元萨都刺有五绝云“秋

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唐朝诗人马戴更把这种愁绪推到极致,“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羁旅他乡,忽见落叶纷披,秋气袭人,孤灯独坐,情思顿生,纵使少年也添老。空园白露,孤壁野僧,极为清寒寂寥之境,沧桑至极,欲说还休。杜子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常年在外,忽逢秋叶飘零,联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时节,失落的人生,他的满腔愁绪劈空而来,万里与百年,无涯的空间与飘渺的时间,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尽付昏昏浊酒滔滔江水。他的《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时期,飘摇难料的身世,颠沛流离的老境,欲济无楫的失意,国难家愁与秋的荒凉冷落浑然一体,苍凉的悲壮,苍茫的愁绪,排山倒海,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正如“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之际,诗人酬志无门,只能游于江渚之上,当他体验了底层的苦难,便获得了精神的回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秋,却是意境的写照,清冷、萧瑟、寂寥、悲凉、质朴,是人生繁华落尽“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王勃的意境更为开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则以豪放见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苏轼这个大才子,心境随世态而渐老,他的笔下既有色彩斑斓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有往事如烟

阎连科小说修辞论

阎连科小说修辞论 阎连科在他的小说中建构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耙耧世界”。从《寻找土地》、《年月日》到《日光流年》、《受活》,阎连科力图从“形式进入意义”,刻意回避了小说的故事性、情节性,漠视人物形象塑造,有意识增强形式表达上的结构化,增强语言的丰富性,突显人类的本质生存意义。 本文借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理论,通过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来分析阎连科小说的“为谁写”和“怎么写”。从具体的创作过程来说,作者最首要的修辞选择是语言选择。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农民之子,豫西方言则成为了阎连科的“终极词汇”。首先,阎连科通过对“方言”的整理,来试图恢复被“共同语”所完全屏蔽掉的历史真相。 其次,以絮言与正文互文,使现实、历史、传说很自如地相互沟通。正文与絮言在互文中表现出一种自由叙事的精神,同时让以往完全由作者控制意义的“封闭文本”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取消了“文本意义”的“绝对性”与作者的“独断性”,让不同的读者能达到不同的理解。 最后,“狂欢化”的文革语言,与特定语境中的政治相关联,形成独特的历史语境,而人虽然表现上是话语的操纵者,事实上一直为话语所控制。在独特而荒诞的历史语境中,叙述者以自身的癫狂叙述了特定时代的癫狂,用话语将一种特定的历史语境进行夸张性“还原”,让“狂欢化”的语言来显示出自己的荒诞性,从而达到对于历史苦难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布斯认为,作者必须通过“自然的客体”对自我象征意义的表现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在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特别的“自然客体”值得关注——那就

是“身体”。 阎连科让“身体”在场,让“身体”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成为一切社会符号与意义的承担者。他从身体与存在、身体与疾病、身体与欲望三个角度来表达人与世界的关系。 首先,身体必须依托粮食与繁衍而保住肉身的存在,其次,他创造残病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关于“身体与健康”的看法,人的疾病、人的抗争、人的失败,这是人所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而身体与时间的战争将永不止息。最后,人类的情欲与外在的压抑因素总处于一种具体的对抗之中,身体的压抑往往会导致情绪的癫狂,从个人的情欲想象到情欲引发的革命事件,都使人看到了身体是如何受规训的,而欲望的力量是如何突破外在的禁忌得以实现的。 同时,在阎连科的身体叙事中,女体被物化为一种自然景观,对应的是男性心中的本能,而本能在接受文明的规训之后,往往直接被扼杀或被激发,成为自然的破坏者。女体,始终无法进入历史,与荒野保持着同一性。 这种命运,正是命运对于人类、权力对于规训者绝对权威的映照。阎连科在小说中表达了自己的时空修辞意识,在文本的结构修辞上,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设定了“情智双结构”。 首先,阎连科放弃对线性时间的把握,从人物的心理时间走进他的世界,展示的是编年之外的“真实个体”与“真实事件”。因此,在阎连科的小说中,时间只是一种循环,呈现出“圆形”而非“线性”时间状态。 他利用对时间的控制,让历史走出编年,回到具体的事件与生命体验之中,传递了历史过程中被忽略的生命真相,达到了对“此在”的本质理解与关照,从历史回到事件,突显出历史的“盲点”。同时,在圆形的时间中,阎连科精心构建了一个

论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阎连科的童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刘富斌 指导教师刘保亮 摘要 童年经历作为个体成长经历的第一个阶段,人类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认知对于个体的影响深远而巨大。作家是一个依赖于自身认识进行艺术创作的群体,童年经历对作家的影响直接融入到文学创作过程,体现在文学作品中。阎连科自幼生活于穷苦的豫西乡村,封闭的农村环境,加上革命的时代背景,以及长久的笼罩在整个家庭的贫穷和病痛,使得阎连科对于穷困、疾病、权利、城乡差距有着直接的感受,也正是因为家庭的贫困使得阎连科很早便辍学打工,这些独特的童年经历,使阎连科对于社会底层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而广泛的底层话语也成为其核心的创作价值所在。阎连科赖以成名的“瑶沟系列”“耙耧山脉系列”也正是来源于其童年农村的生活经历,童年对于苦难和病痛的深刻认知也成为其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主题构件。可以说,这种童年经历在直接影响着阎连科自身人生道路选择并形成了其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融入到其文学创作过程中,成为其文学创作重要的主题来源和创作风格形成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阎连科;童年;创作主题;创作风格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Yan lianke's impact on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ABSTRACT Childhood experience as an individual experiences growing up of the first stage, at this stage of human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tends to be ingrained, the effect of the cognitive for individual deep and vast. The writer is a dependent on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art creation, childhood experiences on the writer's influence directly into the literary creation process, reflected in literary works. Lianke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poor western countryside, closed rural environment, plus the time background of revolution, and for a long time over the whole family poverty, and pain, naturally makes for rights,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overty, disease, and there is a direct feeling, it is because of family poverty make lianke work very early drop-out, these unique childhood experiences, naturally makes for the bottom ha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and a wide range of the creation of discours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underlying value. Lianke's famous "yao ditch series" and "series" palou area mountains is also comes from its rural childhood life experience, his childhood for suffering and pain deep cognition has become the very important theme in the literature of artifacts. Naturally, so to speak,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 life path choice and formed its unique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into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in the proces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important source an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style. KEY WORDS: Yan lianke ;childhood ;Creative theme;writing style

阎连科谈《炸裂志》

石剑锋:《阎连科谈<炸裂志>》,《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3年9月29日。 《炸裂志》里的“炸裂村”或“炸裂市”依然位于您文学地图上的耙耧山脉,但看完小说,我们知道小说里这座利维坦式的城市更可能是中国南方某一座城市。“炸裂”特指哪些城市呢? 阎连科:其实这部小说写的就是深圳、海南或其他新兴大城市的故事。小说里这座叫炸裂的城市,它的发展和深圳极其相似。我做的无非是把深圳或者海南搬到了我所熟悉的河南某个地方,也就是我文学地理位置上的耙耧山脉。这部小说完全来自于一次对深圳的偶然好奇。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去深圳开一个笔会,大家都说深圳非常开放,这里的开放无非是指有很多大楼,但到了晚上还是一片寂静。可是过了十年再去,就完全不同了。但最令我感触的不是深圳的发展,而是有一次从香港去深圳。在从香港到深圳的一瞬间,你感受到两个城市的迥异之处:一个极其有秩序,一个极其无秩序。深圳的发展虽然极其惊人,但代表的却是中国任何一个大都市,也可以表现中国当下的状态。对我来说,我想写的故事、人物忽然找到了他们的舞台。这个舞台可以是深圳,也可以是海南或者其他新兴发展的城市。这些城市的迅速发展让人不可思议,它的扭曲和荒诞也超过我们的想象。也就是在那个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我可以写那个故事了!到了小说中,炸裂这个村庄最后发展成一座超级大城市,成为直辖市,这座城市甚至还有野心成为独立国家。 在《炸裂志》的开头,这座城市的发家来自于小说主角孔明亮带领村民扒火车。您这么写,是想说明发展背后有不可告人的某些秘密吗? 阎连科:这部小说的开头,炸裂村里的男人是扒火车的,女人是卖淫的。这些细节、情节的真实性是不需要去考察的。深圳这样的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但在中国人的记忆中,1980年代很多有各种问题的人都到深圳、海南去发展了。这些人都不是我们概念中的老实人。我们确实知道,1980年代南下淘金,淘到第一桶金的很多并非诚实可靠的人,而是最有能力但最靠不住的人,甚至不少是从监狱里出来的。这部小说把我们带回到1980年代的记忆中。扒火车是有象征性的。无论是扒火车还是火车提速,在其背后隐藏着原罪,也就是偷盗的不只是火车上的物资,小说里偷盗这个行为把我们的人心也盗走了。从那开始,人心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回望1980年代对万元户的崇拜,中国人现在对金钱的崇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我们看到炸裂村的发展是从男盗女娼开始的,但这恰恰也是无数真实的生活片段连接起来的。比如,我听某个地方的村民说,他们区政府里的领导,不少人都在监狱里待过。这不是作为笑话来说的,而是想说,现在有的基层干部成了什么样子?也就是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成了我的故事的一部分。在这部小说里,几乎没有一个正常人,更不要说小说里主角孔明亮四兄弟。老大一心要当校长,老二明亮后来当了市长,老三要带三千万百姓去远征。这些人都不可思议。老四看上去很正常,但其实也是有问题。他在事业、家庭方面都不想,一心想着把所有人拉回正轨,但他的力量那么微弱。其实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他也是不正常的。明亮的妻子周颖用女人去获取一切,也是不正常的。所以,这样一部小说,要么作家不正常,要么小说里的所有人物确实不正常。

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之文章“不朽说”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章不朽说” ,是以人生价值为终极指向的文学价值命题。它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 ,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流名于世 ,容载作家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 关键词: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个体价值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以来就只是经学的附庸,受到了经学严重的束缚,少有独立的地位。《诗三百》被尊为“经”之后,人们更加忽视它的文学特点,并遭到种种的曲解。而作为文学代表的汉赋虽然盛极一时,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弱点,因而受到人们的轻视。杨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曹丕之弟曹植,文章称建安之杰,但是他也不敢正视文学本身的价值,认为“辞赋笑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末世也。“他们都囿于传统”教化观“的思维模式之中而难以自拔。许是曹丕随其父曹操征战南北,戎马疆场,其具有更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他却能在其《典论.文论》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即文章的“不朽”说。这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魏晋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其中“不朽”的概念是取自于《左传》中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存在论传统说法。儒家强调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个体本身的价值,而在于其内在的方面。道家也有不朽论,其不朽论源于老子“贵身”的思想。可见道家也把不朽定位在个体本身的价值上。建安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人性自觉的时期。王权和神权的失落、儒家思想统治的松动,以及动乱流离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加以反思和追问 ,发出了沉重的悯怀时事、忧嗟人生的慷慨心音。这种感伤人生的思潮 ,在东汉末年就已肇先声。从汉末的文人五言诗中我们已可以感受到,发生在一些失意文人身上的感伤生命、叹惋人生的苦闷情绪,便强烈地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终极关怀的意义。他们普遍以悲凉的情调,咏唱着生命的恋歌: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汉末以来慷慨感伤的情感基调,究其根源,都与人们对

阎连科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阎连科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阎连科是河南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具文体创新意识的小说家。三十年以来,他勤奋高产,笔耕不辍。 自短篇起步,以中篇过渡,至今以长篇蜚声文坛,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阎连科为我们奉献了许许多多直击心灵的佳作。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不曾见过的世界,有旧时东京市井中小人物的生活百态,有农民子弟、底层军人艰辛的成长历程,还有当代乡村发展的荒诞现实。 从市井到乡村,从现实到魔幻,阎连科娴熟地变换讲故事的方式,以耙耧山脉为圆心渐渐耕耘出了一个自足的世界。阎连科后期的长篇小说之所以能成为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不仅仅因为题材有所创新,更多是由于其文体自觉意识的萌发,对他而言,单单是讲故事的方式就能催生故事本身。 本文以阎连科长篇小说的文体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和结构两方面来发掘阎连科的小说特质,以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指导写作。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作者的成长背景,对其创作阶段进行梳理,同时概述了对于阎连科长篇小说文体的研究现状,以及论题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围绕阎连科长篇小说的语言特点,从方言土语、修辞手法、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作者采用方言、变换辞格的效果及其意义,指出其小说语言博采众长,源于本土又高于本土,借助丰富多变的修辞手法,形成了虽显艰涩却绚烂奇谲的语言风格。第二章研究了阎连科长篇小说中体裁的杂糅,归纳出其小说与剧本、公文、诗歌或歌谣杂糅的三种现象,分析这种对传统文体的改造在文中的具体表现,赏析种种杂糅所呈现的效果。 第三章以长篇小说文体创新的代表作《受活》、《日光流年》、《炸裂志》为例,

分别阐述“絮言体”、“索源体”、“方志体”这三种作者独立创造的结构的词语来源,进而分析种种结构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以及所含意义。结语从作家个人对于贫穷和疾病的体验、故土民间文化的熏染以及其他作家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对阎连科长篇小说多元杂糅的整体特点进行归因。

阎连科《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阅读练习及答案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阎连科 ①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②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 ③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④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⑤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⑥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⑦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⑧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 ⑨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一定要写诗),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 ⑩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

阎连科作品研究篇目

1.阎连科谈“平民意识” 阎连科《当代作家评论》1991. 1 2.阎连科将会怎样——阎连科创作漫谈朱向前《文学评论家》1991.2 3.论《瑶沟人的梦》的艺术特色谢馨藻《湖南科技大学学报》1991.3 4.瑶沟的世界及其他——评阎连科的四部中篇小说张德祥《文论月刊》1991.11 5.和平环境下的军人灵魂——读阎连科《和平雪》于秋雨《小说评论》1992.6 6.阎连科小说的人格力量黄献国《当代作家评论》1993. 1 7.农民情结:难圆的梦——阎连科小说漫评徐国俊《当代作家评论》1993.4 8.阎连科小说创作散论丁临一《文学评论》1993. 4 9.未被吉星高照的阎连科丁临一《当代作家评论》1993. 5 10.乡土的梦想——论阎连科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赵顺宏《小说评论》1993.6 11.生命的谛视——读阎连科近年中篇小说林舟《当代作家评论》1994.4 12.乡土中国与农民军人——新时军旅文学一个重要主题的相关阐释朱向前《文学评论》1994.5 13.对农民军人的爱与知——阎连科印象兼跋《和平寓言》朱向前《小说评论》1994.6 14.《和平战》:健康人格与偏狭心理吴然《小说评论》1994.6 15.农民之子与农民军人——阎连科军旅小说创作的定位朱向前《当代作家评论》1994.6 16.《乡村死亡报告》评论小辑《青年文学》1995.7 17.“恋土”:一个纠缠着河南作家的情结张喜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2 18.仰仗土地的文化阎连科《当代作家评论》1997. 1 19.大悲悯的情怀——评《阎连科文集》王侃《牡丹》1997. 2 20.乡土的歌哭与守望——读阎连科的乡土小说林舟《当代文坛》1997.5 21.咀嚼生命——读阎连科及他的小说《年月日》薛胜利《东方艺术》1997.5 22.守望乡土——阎连科素描张文欣《牡丹》1997. 5 23.立足本地的艰难远行——解读阎连科的创作道路柳建伟《小说评论》1998.2 24.论“瑶沟人系列小说”的价值与局限曹书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 25.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年月日》与《老人与海》人文精神比较师华《人文杂志》1998.4 26.仅仅仰仗土地文化是不够的——关于长篇小说《生死晶黄》致阎连科西南《小说评论》1998. 5 27.“农家军歌”变奏――读阎连科中篇小说《大校》张玉华《解放军文艺》1999.2 28.超越于皈依的困厄――浅析《大校》的文化批判意义瑶维荣《解放军文艺》1999.3 29.被挤压下的生命寻找人生之光——阎连科《日光流年》解读王晓岚《吕梁高专学报》1999. 1 30.“不是我展现人物,而是人物展现我”——阎连科访谈录阎连科、侯丽艳《牡丹》1999. 2 31.阎连科小说人物探析谭笑风《中州大学学报》1999. 2 32.一部世纪末的奇书力作――阎连科《日光流年》讨论纪要王蒙等《东方艺术》1999.2 33.长篇小说:新的文学风向标——以1998年的几部作品为考察个案朱向前《东方艺术》1999. 3 34.反抗与悲剧——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南帆《当代作家评论》1999.4 35.《日光流年》及其他何向阳《当代作家评论》1999. 4 36.关于《日光流年》对话阎连科、侯丽艳《小说评论》1999.4 37.死亡与时间——长篇小说《日光流年》主题揭示及其他冯敏《小说评论》1999.5 38.听见一种声音万里《小说选刊》2001. 1 39.陌生的世界不懈的寻求——读阎连科的《朝着东南走》刘峰《当代文坛》2000.2

阎连科小说中的村长形象研究

阎连科小说中的村长形象研究 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他凭借一系列优秀作品赢得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好评。阎连科是农民出身,河南伏牛山脉和耙耧山脉交界处的小村庄是生他养他的家乡,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所在。 农民与作家的双重身份在阎连科身上重叠,但他总是把农民这个身份看得更重一些,他立足乡土、守望乡土。乡村养育了阎连科,但同时带给他的还有无尽的黑暗,乡土世界落后、贫穷、愚昧的面貌从小就给他留下了阴影。 他在成长中既受惠于乡土,又目睹乡土世界藏污纳垢的那一面,在此背景下,对土地的“又爱又恨”刺激着阎连科剥去一切外壳,追寻乡土的真实面目,这成为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自觉。在阎连科的小说中,乡村世界的人际关系复杂得像一张分不开的网,生活在乡土中的人们,手中若是没有些权力,是不可能有立足之地的。 阎连科在表现“耙耧世界”乡土权力运作时,往往借助小说中的村长形象来展开,塑造了一系列饱满的村长形象。本文即以阎连科小说中的村长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对阎连科笔下的村长形象进行考察,在权力关系复杂的小说的乡土世界里,探究作家对权力的态度,对乡土真实书写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反映乡土世界人情、人性的责任担当,并试图阐释农民出身的阎连科对土地的爱与恨。 “我就是王法”是阎连科笔下的村长形象的真实写照,在权力视域下,村长形象可以分为“掌权者”和“逐权者”两个类型。掌权者们手中的权力可细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话语权力、长老权力四类,而无论掌握了这其中的哪一类权力,村长们都是“耙耧世界”中皇帝一般的存在,能够对无权者进行权力的宰制。 逐权者一类的村长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会不择一切手段实现目标,在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似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11.对下面这句文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A.——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B.——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C.——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流传后世。 D.——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12.选择下面四个文言句子所对应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 B.“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慢慢消失,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上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化,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C.“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这样,那么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过去罢了。 D.“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 参考答案: 11.C 12.B

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2000-2013)

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 2000年度—— 长篇小说 01.《中国:一九五七》尤凤伟《江南》2000年第4期 02.《富萍》王安忆《收获》2000年第4期 03.《大浴女》铁凝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3 04 .《怀念狼》贾平凹《收获》2000年第3期 05.《大漠祭》雪漠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8 中篇小说 01.《青衣》毕飞宇《花城》2000年第3期 02.《追上来啦》熊正良《人民文学》2000年第11期 03.《拯救父亲》白莲春《人民文学》2000年第9期 04.《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当代》2000年第5期 05.《不要问我》东西《收获》2000年第5期 06.《重瞳》潘军《花城》2000年第1期 07.《生活秀》池莉《十月》2000年第5期 08.《纪念碑》薛荣《上海文学》2000年第8期 09.《太阳为谁生出来》何玉茹《长城》2000年第4期 10.《库兰》红柯《当代》2000年第6期 短篇小说 01.《上海女人》杨显惠《上海文学》2000年第7期 02.《清源寺》徐小斌《百花州》2000年第4期 03.《援军》赵琪《解放军文艺》2000年第10期 04.《河柳图》迟子建《作家》2000年第10期 05.《一点红》蒋韵《山西文学》2000年第9期 06.《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阿成《啄木鸟》2000年第11期 07.《冬天我们跳舞》唐颖《收获》2000年第2期 08.《准备好了吗》戴来《收获》2000年第3期 09.《保卫樱桃》裘山山《人民文学》2000年第10期 10.《蛐蛐蛐蛐》毕飞宇《作家》2000年第2期 2001年度—— 短篇小说 1 《湖道》漠月《雨花》2001年3期 2 《日子》陈忠实《人民文学》2001年8期 3 《遍地白花》刘庆邦《钟山》2001年2期 4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魏微《花城》2001年5期 5 《逃亡》杨显惠《上海文学》2001年2期 6 《鞋匠与市长》赵本夫《中国作家》2001年12期

语文阅读试题

语文阅读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月夜 文/韩少功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

优美的古典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优美的古典散文 篇一:短篇经典古代散文欣赏 短篇经典古代散文欣赏-- 短篇古典散文的阅读欣赏 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注意短小散文的阅读欣赏。如以下篇目: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李白 秋述杜甫 冷泉亭记白居易 庐山草堂记白居易 养竹记白居易 新乐府并序白居易 李贺小传李商隐 喜雨亭记苏轼 放鹤亭记苏轼 游沙湖苏轼 书巢记陆游

牡丹亭记题词汤显祖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唐]李白 【题解】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从弟即堂弟。但唐代风气喜联宗,凡同姓即结为兄弟叔侄等,所谓从弟未必真有血缘关系。序中写了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等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全文仅百余字,紧扣题目,句无虚设,而层次井然。以骈偶句式为主,铿锵动听,而又潇洒流动,无板滞之弊。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1];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2],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4]。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5]。群季俊秀,皆为惠连[6];吾人咏歌,独惭康乐[7]。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8]。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9]。??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李太白全集》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而人生浮泛,如梦一般,能有几多欢乐?古人持烛夜游,确实有道理啊。况且温煦的春天用艳丽的景色召唤我们,大自然将美好的文章提供给我们。于是相会于美丽的桃李园内,叙说兄弟团聚的快乐。诸位弟弟英俊秀发,个个好比谢惠连;而

阎连科的“欲望乡村”——以《坚硬如水》和《丁庄梦》为例

阎连科的“欲望乡村”——以《坚硬如水》和《丁庄梦》为例 摘要:阎连科的《坚硬如水》和《丁庄梦》两部作品描绘出一幅“乡村世界的欲 望图景”,“权欲”、“情欲”、“财欲”发酵,与时代背景、个体命运、人性情感发生 交织,完成对欲望的完整叙述。欲望描写带有个人情感需求和普遍意义价值,引 起我们对乡村世界欲望小说的思考。 关键词:乡村世界、权欲、情欲、财欲 许多作家都有其独特的“叙述世界”作为其小说的铺展空间,阎连科也不例外。阎 连科是带有浓烈地域色彩的作家,他出生于河南农村,瑶沟为他提供了创作空间、影响了创作风格,其中原乡土小说既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反映中国乡村群 像的普世价值,带有反思和批判意味。在阎连科的乡土世界中,权力、情感与金 钱的饥渴为这个本应质朴的世界添上一抹浓烈的“欲望”的色调。 一、《坚硬如水》中的“权欲”和“情欲” 《坚硬如水》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一个刀锋上的时代,在极端的社会条件下,人的欲望也随之膨胀并走向极端。主人公高爱军对于权力和情爱的追求近乎 癫狂,当欲望与外界失衡,欲望的火焰便会反噬自身,注定了其悲剧性的结局。 (一)高爱军的权力魔怔与时代梦魇 《坚硬如水》中的权力欲望主要表现在人物高爱军身上,高爱军对权力有着狂热 变态的追求。他为了得到权力而向权力屈服,娶了村支书的女儿程桂枝。之后更 是不择手段,与夏红梅一起制造伪证,扳倒镇长,丧失道德底线,凡是阻碍其在 权力的道路上狂奔的人和物都要灭亡。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人们对个人的狂热崇拜渗透进日常观念和生活的 方方面面,这个时代对权力的追求是普遍性的。作者用大篇幅的文革特有“红色” 语言渲染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个体放大的欲望去消解和掩盖时代的残忍,用一种“后现代”的书写方式完成对文革时代的调侃。个人是集体的映射,个体呈现是时 代的扭曲与压迫。 高爱军的成长背景设置在“二程故里”,宋代理学家二程的后裔集聚的地方,也是 封建观念最浓厚的地方。小说中外界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浪对程岗村没有丝毫影响 就足以说明其与外界脱节的封闭与落后。程岗镇相当于一个充满封建势力和压抑 人性的地方。在这种乡村权力架构中,自私自利、胜者为王的观念深入人心,没 有人同情弱势群体,这种封建权力的不对等性浸染了人的认知意识,对成长中的 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的压迫在自己有足够能力时必然返还给施压主体, 形成人对权力的初步渴求。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爹出门去唤接生婆,到镇口上日本人把刺刀捅进他的肚子里,旋即肠子就瀑布一样流出来,火辣辣把鬼子的刺刀缠绕着,血腥腥把祖 国的土地弥漫着,红旺旺将民族的仇恨燃烧着……”[1]高爱军具有“丧父”的特征, 其成长没有庇护,心灵更易受创。近代研究表明,幼年丧父的男子长大后会有强 烈的恋母情节。在生活中,寻求父亲的替代品,把对父亲的爱与恨、对父亲的渴 求与崇拜投射到一个权威人物身上。[2]并且其父亲的死就充满了血腥、暴力与民 族间类似于“权力”的压榨,为后文做了暗示与铺垫,安全感的匮乏更增加了对自 己的保护欲,希望能通过自小所见的无所不能的权力来填补自己的安全空白,无 形中在脑海中建立起对权力潜在的渴求欲。 (二)情感欲望 1.情欲的物化

阎连科《说田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说田野 阎连科 ①说起田野,委实人为地有了过多的诗意。但它诗性的本质,却是极少有人去发现,去展示,去述说。我们看到的田野的文字,如同山梁上叠起的阳光,一杆杆、一束束,把黄褐色的土地照得很是溢光流彩了,十二分地金银化了,可那些真正从土地深处溢入生活营养了人生的东西,却被写诗的笔忽略去了。也读到过田野上生发的苦难的文字,泪成得很呢,血也红得很,然那土地对泪和血的吸收却是不见了的,至于血泪在和土地融合之后,新的温馨的丰沃,也是很少有人看到。 ②我想,田之所以称为田野,并不是因为收割前它四处漫流着黄灿灿的麦香,不是秋天那个很少的天数里,山上山下,漫无边际地到处都是红彤彤的色泽。这些都未免太为诗情,太为次要。我是这样想的,你既然是田野,你不生长庄稼你干什么?作家和诗人都是田野的外姓人家,只有农民们不是。那些人喜欢面对田野惊惊乍乍。老成的农民们,面对田野是什么也不说的,他们月深年久的沉默,和田野深处那没有形声的诗性,其实有着无尽的沟通和暗合。如果你们觉得我还像个农民,记得我的祖祖辈辈都还埋在田野里的话,或多或少,就请信我这么一句:真正的田野是没有的。诗是诗人们的诗,文是文人们的文,田野上并没有那些优美的景物,没有那些诗文。 ③真正理解田野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是农民。农民不把田野称田野,农民称田野只说一个字:地。田野这词语本身,就是被诗化了的。几分的诗意,就隐含了几分美美妙妙的假。地,才是还原了田野的本身哩。 ④地也并不是说有土就是地,必须有劳作,有风不调、雨不顺,必须有许许多多的人,不知从哪一辈开始,祖先们就都埋在那里,连骨头都化成了雾浓浓的土,不小心才会偶见一块布满细小蜂窝的骨核,这才算勉勉强强有了地样。还应该说的,地上不一定要有战马的蹄痕,牛蹄比战马的蹄痕更为接近地心。马蹄太历史化了。田野已经被历史压得潮汗浸浸,那些真正在田野或地里生存的人,却大多被历史挤到了马路边上,且似乎也是该着的,他们也那么地不以为然。 ⑤我以为,地也好,田野也好,诗也好,文也好,真正的田野,不是土的丰厚或者贫薄,不是丰收或者歉收,不是马蹄或者牛蹄,该是庄稼和荒草之间,秋天和冬天之间,活着和死去之间,孤孤寂寂地站了一个人;男人也好,女人也罢,但他(她)是必必然然的农民,脸上布满了爷爷的皱纹,搭了一缕奶奶枯干在额上的灰白的头发,远远地瞧去,宛若一柱被雷击劈了的桩木,近了,你才看见,他或她的怀里,拖了一个死了的孩娃。孩娃的肚子鼓着,嘴角挂了浅红灿灿的笑。他是吃了新的将熟的毛豆胀死了的,所以他死了还笑。那人是去找埋藏孩娃的地方,走了千里万里,昼行夜宿,黄昏前赶到了田野的一沃田头,说这里好哩,旱能浇,涝能排,你就在这儿活吧孩娃,你爷你奶还在家等着生老病死,我回去给 他们准备棺材去了。也就把孩子埋在那儿走了。一路上没有回头望那小小的新坟,却叮叮当当留下一路的歌声:“一路的庄稼一路的土,一路的活人一路的丘,今天我从庄稼地里过,明天我往庄稼地里留。”这歌声是土地真正深刻的诗哩。 ⑥这个时候,土地才真正有了历史,有了诗性,成了田野。我一直认为,历史并不是时间的持续,人生也不是时间的记忆,只有埋了孩子还一路唱着从土地上直走过的脚印才是时间、历史和记忆。那留下了这种脚印的土地,是真正的人生命运和田野的诗性。 (摘编自《阎连科散文》,有改动)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说田野”为标题,由田野所具备的诗性本质引出话题,先指出有些人不是真正清楚其含义,再用农民与土地的沟通、暗合来阐述田野的内蕴。 B.作者认为,先有土,经过血汗的奋战和浇灌,才逐渐成为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前赴后继,把土地沃成田野,赋予了田野诗性。 C.埋了孩子还唱着歌的农民,和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一样,因为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见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所以他们变得隐忍、麻木。 D.全文“说”田野,“说”既含描写之意,又有“论”的意味。“说”的对象是田野,也有田野上劳作的人;“论”了田野的内涵,也赞美了田野的诗性。 5.本文第⑤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