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消费主义文化

(完整版)消费主义文化

(完整版)消费主义文化
(完整版)消费主义文化

引言

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了。当然消费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它还与各种文化与文学的嬗变一起成了消费社会的“景观”。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嬗变更是这一“景观”中的热门话题。文学“从以往的精神文化建构,演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往居于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雅文学日渐式微,而具有明显商业化倾向的消费文学则异军突起,并以其繁荣的创作和广泛的受众而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甚至具有主流意识的文学景观”。[1]这一景观如今正朝着商业化、娱乐化、通俗化方向的发展这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视。毋庸置疑,文学的这种嬗变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有使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的积极方面,也有对社会正能量冲击的消极影响,不管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文就将从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几个走向入手,阐述该走向对受众群体的影响,从而努力寻找到一条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可以欣赏到好的文学作品,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到来

消费主义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最初源于把文化作为商品去生产和销售,其主体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方式孕育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文化是一个与时代不断发展相结合的有机体,文化也将随着社会的变革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消费主义文化也开始在我国悄然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离不开两个必然的条件:一是社会必须具备提供批量生产文化商品的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必须具备支撑消费文化产品的大批消费者。批量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为消费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而市场的传播交换媒介为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了机会上的可能。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消费主义文化可以顺利地进入市场,由于现代传播手段特别是电子传媒的普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复制变得更加轻而易举,文化商品已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消费人群也大批量地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一部分的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购买力,逐渐具备了文化消费的经济水平。再加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人们身心俱疲,而具有消遣性和娱乐性的消费文化为处于精神需要的人们送来了如春风般的舒适,这也使得消费文化愈来愈全面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由此消费文化也就不断壮大起来。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相应的消费文化必然出现,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所以必须承认这是历史的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消费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人们的消费水平与质量如何,恰恰是人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2]

但我们不能就因此夸大消费的作用,如果是不恰当的消费,则有可能反伤人性,阻碍社会的进步。所以消费文化的兴起真的让人喜忧参半,而文学作为文化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和重要表现形式必然引起关注,可以说文化中处处有文学的影子,只有更好地认识文学才能更好地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正能量。

二、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走向

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产生了消费主义文化,而消费主义文化几乎使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文学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不可能一成不变,那么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文意在从三个方面阐述文学令人深思的走向。

(一)商品化

文学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从未像现在这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到文学实现都与经济、商业,金钱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环节收到生产的一般规律的支配,也就是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者是作者,消费者是读者,疏通的渠道和中介是各类文化艺术媒介,产品或商品是文学作品。那么在这样的一条生产链上文学的商品化又有什么特征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作家群体走向市场。与80年代的作家不同,如今的作家大多是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不再是“吃皇粮”的人,不再靠着那微薄的“工资”生存。而是直接与市场相联系,走向市场的作家自然要与市场与时俱进,同步发展,进而必然受市场的制约。作者在受到市场规则制约的同时也享受着市场为其带来的巨大收益,通过市场的流通,他们的作品变成真真正正的消费品在市场上叫卖,进而作家作为供应商也是乐意供应。这样的诱惑对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作家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职业,而作家本身却是普通的人,需要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市场就为作家的谋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市场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为作家谋得生存,许多优秀的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实现其价值,传播正能量,不得不依靠市场的力量,这也是很多知名作家经常与市场打交道的原因。

第二、商业手段推销兴盛。曾经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如今更多畅销的作品却是经过隆重的打造包装的。例如郭敬明和他的作品们,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一旦有作品要推出,策划者会先对郭敬明进行一番颇有创意的打造,然后再对作品进行一番曲折的离奇的包装,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非常有吸引力和神秘感的郭敬明,而他的作品也让读者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接下来惊人的销售量便在情理之中了,而如今对作品的成功与否,销售量几乎成为了唯一的评判标准,有了让人满意的销售量也就预示着这场策划的成功。其实这种商业手段的打造在很多领域都进行的如火如荼,

只是将文学也进行商业形式的打造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文学的商品化发展程度罢了。

第三、“复制”的科学技术使文学传播的范围扩大。科学技术对文学的商品化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因为科技的进步使曾经的狭小的文学欣赏空间被无限的扩大。例如曾经活字印刷术可谓科技最前沿,但如今的电子复制技术可以瞬间令各种信息传遍千家万户。例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到场的人数有限可是能欣赏高雅艺术的人却是无限的,而如今那些没有办法进入现场的人们打开电视机都会看到被复制过来的同样美妙高雅的艺术。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是如此,过去的口耳相传,面对面交流早已被历史湮没,机器的大生产使文学作为商品进入千家万户,普通的民众同样可以在茶余饭后享受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不管受众群体的收获有多大差异,文学的商品化使文学得以普及化是不争的事实。

文学的商品化是随时代应运而生,它存在着积极地影响,也存在着消极的方面,那针对文学的这一变化,作者也好,策划者也好,消费者也罢又该如何去面对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二)娱乐化

现如今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更加注重的是它的娱乐消遣作用而不是教化作用,熟谙制作之道的老村就放言“畅销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他的时代性,它的娱乐功能和消遣功能”。[4]文学的娱乐消遣也几乎成了当下文学创作的唯一注脚。由于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希望得到放松,许多人欣赏文学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一下缓解生活的压力派遣疲劳,获取一些在其他地方被挤占的快乐。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更是买主和顾客,正是有了他们文学作品才能卖的出去,文学作品已经商品化必然要尊重商品运营规律,尊重大众的消费需求,否则一但失去销路整个文学运行的流程也将中断。在这样一个类似食物链的关系层上,文学的娱乐化表现为:

第一、文学观念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既有作者创作观念的变化,也有读者欣赏观念的变化。从作家的创作心理来看,与曾经备受推崇的严肃文学相比,娱乐文学更能受到读者的青睐,在各种压力下压抑的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轻松愉悦的作品,而不是深沉晦涩的作品,作家们也尽可能地在满足消费者要求,同时也满足自身的利益。于是,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不再是一心只顾针砭时弊,借文学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也要看看观众喜欢什么从而娱乐大众顺水推舟,也让自身的路走得更长远些。从读者的欣赏角度来看,与曾经80年代读者的单纯相比,如今的读者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思想活跃,欲望强烈,对未知充满好奇,这样一来作家在创作时就必然会考虑:

一是抓住读者猎奇心理,作者将生活中原本粗糙的故事完整的连贯起来,并用文学的手段营造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个牵人心魂的悬念,再加上暴力的巧妙运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从对暴力的观赏中寻求刺激的心理,也满足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探寻快乐的愿望。一些侦探,惊悚,传奇故事作品的火爆证明了读者从中能得到乐趣,满足心理需求,作品自然也就起到了娱乐的功用。

二是尽量满足读者们成功的欲望,在今天看来,英雄不问出处,谁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权利,不断涌现出来的成功人士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可是成功并不简单,就像歌词中唱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安慰”读者一个个关于成功的故事铺天盖地而来,关于成功的文学作品长盛不衰,尽管在这些成功的故事背后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但故事最终的结局是成功的。这些故事用成功的花环掩盖了失败的可怕,读者宁愿享受在这种虚拟的成功中,也不愿意接受失败的真实,在别人创作出来的成功中满足自己的成功欲。这种作品就好像一剂麻醉药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痛苦,消除烦恼,《等你在北大》、《哈佛女孩》、《心灵鸡汤》这样的作品不知道给过多少人短暂的快乐。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这类作品对读者有很大的鼓励作用,能够使读者增加信心和动力,努力追求理想,朝着成功的方向拼搏奋斗,这种励志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

三是利用读者对隐私的狂热,曾经我们是尊重隐私的,如今隐私却发展成了“隐私热”,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们的心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人们追求娱乐的心理。例如对于名人名家的关注不仅仅是其贡献或作品而是他们的奇闻异事,情感纠葛,家族兴败等等,市场上关于这样的书很是畅销,像张爱玲,徐志摩,丁玲等对他们个人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其作品的关注。这些名人隐私的暴露,极大程度的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理,揭开了名人们的神秘面纱,对于读者来说当然比纯粹的文学作品更有娱乐性。

第二、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娱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文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话,而文学的功能和形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一是文学作品的功能由教育转向了娱乐。在传统的观念中文学的教育功用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的载道功能逐渐消退,娱乐功能大大加强。说起文学作品这股娱乐之风,王朔是不得不提的范例,可以说是他掀起“玩”文学的势头,在他成功光环的影响下出现了众所周知的“王朔现象”,作家们以一种“玩”的姿态进行文学创作,以至于我们看到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滑稽、幽默,甚至玩世不恭的影子。读者们阅读这样的作品少了凝重的思绪,多了愉快的享受,当然十分愿意徜徉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这也促使了文学的娱乐性越来越强。

二是文学创作的感官化。如今我们早已进入图像时代,图像带来的感官刺激使得文学的创作也倾向于感官化,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中就出现了非理性的萌芽,追求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感性欲望,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安忆的“三恋”等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特别是关于性的描写更是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然而,这种争议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就已经被习以为常,如今已有非常多的作家以“个体化写作”“文化新

人类”的名义进行感官化创作,这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感官刺激和娱乐需求。

无可厚非,娱乐化是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走向的突出体现,是适应市场迎合消费者的结果,但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等于一味的迎合,现如今文学的消遣远远大于它的教化作用,愿意认真咀嚼文学味道的读者也少之又少,如何既能满足读者精神上的娱乐功能又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通俗化

文学的通俗化也就是文学不再晦涩难懂,高不可攀,而是以通俗的题材和手法逐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这当然是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文学了,文学不再是贵族而转身成为了和蔼可亲的邻家。文学通俗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学的泛化。它表现为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泛化和文学自身的泛化,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泛化表现为它广泛地渗入到日常生活。张永清在《消费社会的文学现象》中提出“生活的文学化”概念,分析文学在生活中的泛化趋势,并认为“这样的生活是一种文学弥漫性的生活:人在更加诗意地栖居”![5] 生活中处处都有文学的影子,例如将古诗词改编一下就可能成为很有创意的广告,当然对于这种利用文学进行的商业行为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文学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却是不争的事实。文学自身的泛化表现为创作主体的泛化和文学作品的泛化。生活水品的提高使人们有更多的条件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整体文学素养。消闲,娱乐,使很多人拿起了笔杆子,网络的便利更是促成了更多的网络写手,创作主体不断壮大,作家似乎已经不再是稀有资源,人人都可以享受这一高雅的名字。

在这种创作主体的泛化和出版的规模化的基础上,文学作品本身也呈现出泛化的趋势。据统计,当代文学史在1998年至今,每年都有超过1000部长篇小说被发表,长篇小说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了。文学的这种共享性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解放,从封闭走向自由交流的天地,然而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的泛化也暗藏着隐忧。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大的共享性被更多的人接受,作者们纷纷想尽办法制造卖点,刻意的渲染、暴力的夸张、披露隐私秘史,热衷于炒作。

第二、文学的边缘化,顾名思义就是在市场经济大繁荣的背景下,由于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逐渐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被冲击到比较边缘的位置。文学从中心地位逐渐滑落到边缘位置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去相当一段岁月中文学是政治、经济的代言人,文学家也是与人民大众脱离的“圣人”,到了“五四”时期文学家们纷纷呼吁文学应走向民间文化与民众生活。陈独秀就认为“所谓新文学,就是要建立一种平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6]鲁迅在20年代前后期的作品中也体现了新文学与社会大众的广泛结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朝着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可以说完全走下了圣坛,文学家也成为和普通大众一样的平

常人,以平常心体味民间生活,进行贴近生活的写作,创作的题材更加通俗,形式也更加多样,有更多的人可以有能力来欣赏文学,这可以说是一派大好的景象,文学不再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及一元化价值观的约束,因而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

但是,新的问题也诞生了,在文学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通俗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遗忘了文学的初衷,将文学视为可以拿来玩弄之物,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文学带来的感性的、欲望的满足中,在消闲中逐渐消解了文学精神,最终文学被大家遗忘而退居边缘。本来“五四”时期的文学家们是寄希望文学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而致力于文学的通俗化发展,没想到时至今日文学竟然沦落到几乎要被遗忘的边缘。

文学的通俗化走向按说是历史的进步,只是发展到今天我们实在很难界定到底是利多一点还是弊多一点,暂且不论利弊。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肯定要引起重视,只有问题解决了积极因素自然也就多了,担忧也自会减少。

三、文学走向对读者的影响

伴随着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的商品化、娱乐化,通俗化走向,文学对读者的影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管是朝气蓬勃的少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成熟稳重的中年,饱经风霜的老年无不受到了文学走向带来的影响。文学走向何方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受众,本文意在分析文学走向对读者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入手为文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文学走向对读者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文学的商品化影响下,文学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这就为更多的人能接触到文学提供了可能,文学作品的随处可见使洛阳纸贵的现象早已成为历史,如今对文学作品的需求可以说唾手可得,这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更多人的文学素养。这无疑是文学商品化的一大贡献,没有什么能如此迅速全面地将文学的影响覆盖到全体国民,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什么年龄,大家都可以公平自由地享受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这种普及的欣赏文学作品的方式,是市场经济下文学商品化的产物,且不论人们欣赏作品能力的高低以及作品本身质量的优劣,这种普及化的形式是无可替代的,也是最可贵的。

其次,随着文学教化功能的减弱娱乐功能的增强,作品中幽默,滑稽的语言形式使读者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在作品中找到一份快乐。如今的消费时代人们备受各种压力,生活、就业、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的竞争,人际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繁重的压力人们最需要尽量地缓解自己,释放自己的积郁,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一片不被打扰没有纷争没有忧愁的净土。而消费社会的文学具有消遣性和娱乐性,这就为读者们提供了绝佳的享受,既不是奢靡的花销也不是低下的放纵,而是在文学的领域里寻求精神的寄托,可以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美事。即便这种享受之后还是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但如果心中

得到了一份快慰和解脱,转变一种人生观能够更加的积极乐观豁达的面对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看破生活的真正面目却依然热爱生活,文学带给大家的更多的是一种大智慧。

再次,伴随着文学的通俗化发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这样的作品通俗易懂,对读者的文学素养要求不高,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比较轻松地提高了读者的知识水平。例如知名学者易中天的《品三国》曾经名噪一时,在书中作者以通俗、幽默的语言方式向读者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各路英雄,让那些对三国时期充满好奇的人们,即使不用去研究原著也可以非常清楚明白的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在如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里暂且不论它在学术上价值的高低,它内容的通俗,意义的易懂确实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论语》,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社会正能量的发挥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否认的。

最后,文学通俗化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作品的通俗,还有作家群的“通俗”。由于写作不再是专职作家的专门职业,很多平民作家,网络写手纷纷涌现甚至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创作者。这样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使更多的人愿意拿起纸笔,或是抒发心中块垒,或是发表社会性评判,读者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青年读者群体积极性异常高涨。青年的他们多是在校的大学生或是刚刚从大学校园走上社会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凡事爱打抱不平,而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平台的多样化,为青年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心中所想或一些社会问题利用自己的文学功底写成段子传到网上成为很多关心社会问题青年的手段,文学不再高不可攀,人人都可触及,这平等的共享性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文学正逐渐走下圣坛,走进平民,这样一个全民感受文学,参与文学的良好态势如果多加引导,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文学走向对读者的消极影响

对于文学走向带来的积极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但是它的消极影响我们更要引起重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争取效果的最优化。

第一,文学的过于商品化导致读者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无视。也就是说思想观念开放的同时主流的东西也跟着弱化了,就好比一个人没了主心骨那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精神上的支柱。不管到什么时候,社会开放到什么程度,引领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都应该是清晰地不可动摇的,但是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化事业在各种商业手段和各种经济目的的驱使下,文化市场凌乱有关部门监管不严,文学作品良莠不齐,读者很容易受各种作品的互相干扰从而失去了主心骨,反而被乱起八糟的所谓的文学作品左右。人云亦云,对很多事情都是一种看热闹,凑热闹的心理,要想让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简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那可想而知对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正能量认识上早就已出现问题,连最基本的都要弄不清楚了更不用说是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了。

第二,引发读者审美观的畸形。审美本是精神层面的高级享受,审美也不仅仅局限

在文学领域,它有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这里我们只讨论文学对读者审美带来的消极影响。

首先是审美的盲目性,如今流行的文学作品从一开始的生产、宣传,到进入消费市场都是一场商业策划,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着商业交换的规律,受到利益的驱动。文学生产早已不按照审美和精神价值作为生产的最高标准了,读者们在进行购买读物时不再过多考虑它的文学价值,更多的是在盲目追求一种时尚,更看重的是它的时效性,是不是能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追求前卫的潮流,好像买一本古典名著是非常让人嘲笑的事,而如果手里捧着一本八卦杂志才是正道,这样盲目的跟风和趋势性选择所谓的文学作品,会让消费文学的商业性质越来越繁荣,而读者审美能力越来越凋敝。那多少年之后可能也不会有什么经典之作留给后人了吧,这是对后代的极不负责,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其次是追求娱乐带来的审美的直观性和感性化,在如今消费社会文学产业是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为了更大的发挥文学作品的价值让其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许多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并且进行夸张的变形,使人们的视听感官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文学悠久的历史中没有任何时候能与今天这种直观的观赏相提并论。有多少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恐怕早已数不清了。当然文学作品被拍成电视,电影有诸多的好处,不管是对文化的传播还是各种行业的带动,这似乎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这种美轮美奂的享受中也使观赏者产生了思想上的惰性,让·博德里亚说道:“图像的完美,已经让我们上瘾,离开图像的生活,自我就如同枯萎的花朵失去了鲜艳与光泽,图像在培育瘾君子的同时也使人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7]有了图像的便利与多彩谁爱愿意去抱着本书去费脑细胞呢,文学图像化的直观性与感性化特点使人们轻松愉悦的知道了事情的表象但使审美倾向了思考的惰性,人们更喜欢“看”文学而不是去“读”文学。可想而知“看”带来的毕竟是短暂的感性体验,不是永久性的回味与思考,假如总是沉醉在这种浅层次的东西中,那对深层次的东西则不再感兴趣,头脑也变得简单懒惰,这对于文学的发展文化的深度和人们思想的进步都是不利的。

最后是审美的低俗化,消费文学强调文学的消费性和娱乐性,这当然使文学生产者和传播者时刻揣摩读者的心理,对于最庞大的青年人群肯定更是做足了功课,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将作品的趣味一降再降甚至毫无美感可言。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危害最大,青年在这让低俗作品的引导下审美也变得低俗起来,对于高雅的文学作品逐渐也无心欣赏,甚至是无力欣赏,世界不是没有了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看来不仅仅是缺少了眼睛更是缺少了健康的心态,审美的心境。

第三,读者价值观的扭曲,读者对社会正能量的无视再加上审美的畸形,面对市场上林林总总的良莠不齐的甚至粗俗低下文学作品,在其中学到的东西真的让人有些担忧,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专注的已不再是精神食粮而是现实的功利的享乐主义的需求。例

如对于青年读者群来说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本应该是富有理想,充满信仰的,可是信仰,理想却成了可以随便调侃说笑的对象,没有几个人愿意追逐信仰而大多数人都转身选择了现实。比如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能拿多少钱,金钱成为唯一的标准,金钱至上的原则已经让很多刚刚从大学校园出来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冲昏了头脑,怕吃苦,嫌钱少,求享受的心态是很多大学生就业难得重要原因。如果不改变这扭曲的价值观,真的不敢想象以后的青年人会变成什么样,以后的社会还有没有捍卫正能量的主力军。价值观对于一个人十分的重要,而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若扭曲的价值观得不到修正后果也同样不言而喻。不仅仅是对青年,对少年也有很大的危害,如今科技发达,信息传播的速度超出想象,少年也是十分的早熟,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导引很容易误入歧途,那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如果他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难道还没有如日中天就要陨落吗?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足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每一个还有自己价值观的人重视。

四、科学引领文学新走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道出了文学对人类进步的重大价值,在当前语境下我们仍然不能否定文学的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文学出现的各种问题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我们也必须积极地解决。文学在走向商品化、娱乐化,通俗化的方向上隐患已大于优点,本文将从文学的创作者,传播者,接受者三方入手解决文学该如何走的问题。

(一)增强文学创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虽然具有商品性的特点,但是,这不能冲掉文学的历史使命和人文责任,也绝不意味着它在创作过程中可以粗制滥造,以至于放弃对精神层面和艺术性的追求。文学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制约着民族精神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文学创作就是在从事一份塑造人的的神圣事业,可以说文学工作者就好比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才需要创作者们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脱离低级趣味,不要一味的迎合大众而是积极地引导大众,拿出应有的勇气去批判各种不正之风拿出魄力去抵制各种诱惑,即使是在各种诱惑下也不要泯灭对大众的责任心和对文学的那份尊重。当然,文学家也是人也需要有经济来源,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总是曲高和寡也不是生存之道,这就需要创作者们心中有一把尺,度量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听起来似乎对文学工作者的要求偏高了些,但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的职业道德,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作家也是如此。

随着文学的大众化,不以写作为职业的写手也越来越多,对于那些不以写作谋生的创作者来说,也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而不是利用网络之便或市场之乱来制造噱头,发布不健康的低俗之作阻碍文学的健康发展。

(二)规范文化市场

自从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后,它与市场的关系就变得十分紧密,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是消费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作为消费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也与市场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学的多样化,通俗化繁荣了文化市场,文化市场也加快了文学的传播,更多的人可以及时地享受文学带来的乐趣。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文化市场还不成熟,市场上存在很多低俗蒙昧性质的文学商品,许多报刊、杂志、图像,书籍都充满了低级趣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文化市场的进步。

对我国的文化市场而言,要繁荣但也要规则,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才能在文化市场这个大的平台上健康的走下去。对于文化市场的规范要从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两个方面入手,行政方面国家和地方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出一套文化市场发展的战略部署,规划出未来发展方向的蓝图;法律方面,首先要加强立法,使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更健全,任何人都不可能打擦边球,其次要对各种违法现象进行坚决的治理绝对不姑息养奸,使文化市场真正地步入法制化轨道。相信在这样严格的监管下,文化市场会得到净化,文学作品会得到净化,关键是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提升读者的文学素养

读者是文学作品最后的接受者,但是并不是说读者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读者与作品的创作是一个紧密的互动关系,读者的品味和素养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传播。如果读者的文学素养提高了,他们的文学消费观念就会改变,对作品的选择也会改变,这时文学创作者和整个文化市场也会积极改变策略生产更多层次高品位高的作品,,如此一来含金量高的作品又会对受众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形成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读者文学素养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时间长,见效慢,而且需要潜移默化不能教条式的灌输。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里注重文学氛围的培养,学校里要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育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会上也应该尽量多出现一些喜闻乐见的跟文学有关联的活动,相信不仅是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整体的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升。一旦读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回归,那文学的方向也会有所修正的,尤其是青年的读者们,作为社会进步的先锋队,也是引领文学方向的主力军,他们有了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文学发展的方向也一定是正确的。

结语

在文学的艰难行进中,它总是在不断地调整自己,改变自己,要顺应历史潮流要跟随社会的变革,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人们又将带领文学走向何处?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这样一个转型期,我们不得不以崭新的姿态重新把握文学的走向,以新的风貌来建立新世纪文学卓尔不群的风范,只有这样新世纪的文学才能获得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

信任。唯有如此,人们才真正寻找到了一片精神的栖息地,一块纯净的乐土,在文学提供的精神家园中,人们活得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注释:

[1]管宁.消费文化与文学叙事[M].广州:鹭江出版社.2007:32.

[2]赖大仁.“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与质疑[N].文艺报.2003(3).

[3]曹丕.典论·论文

[4]老村.“制作”的意义[N].作家报.1995(3).

[5]张永清.消费社会的文学现象[N].文艺报.2003(3).

[6]陈独秀.文学革命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7.

[7]让.博德里亚.完美的罪行[M].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4.

参考文献:

1.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M].北京: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2.何林军.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J].杭州师范学校学报.2002(6).

3.赵毅衡.“新批评”文集[C].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N].文艺报.2010(87).

5.张永清.消费社会的文学现象[N].文艺报.2003(3).

6.让.博德里亚.完美的罪行[M].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黄有发.准个体时代的写作[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8.南帆.文学类型:巩固与瓦解[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李复威.雅与俗从疏离走向合流[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2).

10.刘福森.消费主义文价值观的后现代解读[J].哈尔滨师范大学报.2002(4).

11.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12.王新菊张清.诗意与尊严[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13.耿明海.论韩剧的女性化叙事与女性形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4).

14.金柄珉主编.文化的历史与传统[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

15.薛建飞韩楚楚.探析韩剧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启示意义[J].影视教育.2007(7).

致谢

时间过得实在太快了,转眼间我将要离开我的母校了,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这四年时光对我的重要性,这四年里我收获的实在太多太多了,有让我受益终身的谆谆教导,有让我热泪盈眶的姐妹情深,有让我哭过笑过奋斗过也迷茫过的青春。青春终将逝去,但回忆却更加清晰,对母校的感恩将伴随着我,鼓励着我,不管何时我都不会忘记母校带给我的是永恒的纪念和最美的年华。

这次的论文写作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艳老师,从一开始的选题到最后的定稿王老师一直都细心又耐心的指导我,每一次的修改都是王老师辛苦的付出,在这里我向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祝愿老师们,同学们都能开心快乐,幸福健康。

消费主义文化

广告史论文 姓名:王蓉 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一班学号:14120900618

广告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 ——消费主义文化 1.西方近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对广告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方面来说,消费文化的演变不仅仅是品味、审美改变的结果,更源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在需要上和认识上的革命性的转变。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它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消费当作唯一目的,为了消费而去消费。消费主义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需要、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但消费主义文化也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 消费源于需求,而需求和欲望是可以被创造的。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不断调整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1900年至190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这时,商业企业所关注的已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销售的问题。伴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企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手段而传播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随着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未来的钱,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二战后西方大众消费者时髦的消费生活方式。而卢卡奇曾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肯定文化,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补偿性的功能,它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现实中的真正缺憾。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取决于物品的“大小”。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企业的经营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把目标集中于市场和对消费者的研究上,越来越注重广告带来的效益。这促使广告公司开始组织市场调查机构,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广泛收集市场资料,为客户制定广告计划和广告实施方案,开展统一的、系统的广告经营活动,广告业为适推销的需求又呈现蓬勃兴旺的景象。19世纪末期,许多广告公司雇用专业广告作家撰写广告文稿,在广告的技巧方面下足了功夫。并且,随着人们欲望的不满足感增强,需求增多,又促使许多企业花重金委托广告公司去美化他们的产品,如把浪漫、奇异、欲望、美丽、满足、归属感、科学进步和好生活等因素“粘贴”到他们的商品上,来满足人们对新鲜感的需求。所以,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活动向着全职能型、能向广告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现代化广告代理业过渡,由此也推动了许多大型的广告公司不断得以创建、发展、壮大。 比如说可口可乐的广告活动。众所周知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成本是非常的高的。1886年可口可乐营业额仅为50美元,广告费却为46美元;1901年营业额12万美元,广告费为10万美元,如今可口可乐每年的广告费竟超过6亿美元。如果算一笔帐,1886年可口可乐投入的广告费为92%,1901年为83.3%,可正是这个92%和83.3%的惊人之举使可口可乐这样一种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饮料,卖了个世界第一。广告,无疑是使一个产品成功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法宝,一个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产品,居然能远销全世界,靠的就是大规模广告宣传。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与他们遵循“成功在于广告”的信条是分不开的。可口可乐的广告有它明确的诉求主题,在不同时期推出适应不同形势的灵活多变的广告策略,力求在广告诉求中深深打动消费者的心。如20世纪20年代的“喝可口可乐,只需5美分”;20世纪30年代的“令你精神爽朗”;20世纪40年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作者: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截至11日上午9点52分,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交易额突破500亿,无线占比72.93%。据了解,去年天猫“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节点是21时12分。这也意味着,今年“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整整比去年缩短了一半。 网购从小众走向大众 虽然早就预料到今年的“双11”会比去年更疯狂,但是,当阶段性结果公布以后,还是感到十分惊讶、十分难以令人置信,广大居民购物的狂欢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想象。甚至有人怀疑,这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 疯狂之后,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无疑还是物流,亦即消费者能否准时拿到所购的商品。不过,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双11”的狂欢到平时网购业务的不断扩大,已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尤其重要的是,新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大量的中老年人也在逐步加入到网购和互联网消费的行列;也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大量的农村人也开始学会利用网络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 而网购之所以为各类人群所喜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高、中、低档商品,都可以通过网购买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也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要,且价格要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与观念。 居民消费习惯和观念在改变 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意识是非常强的、观念也是超前的。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的故事,也一直为中国人所多乐道。正是因为消费意识强、消费观念超前,因此,消费对美国经济的拉动力也非常的强。严格地讲,消费已成为决定美国经济走向的最主要力量。美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也是居民消费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居民消费的启动,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恢复与加快,带动了就业,就业的好转,又进一步拉动消费,形成消费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关于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默认报告

关于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 第1题您的性别[单选题] 32.79% 67.21% 第2题您的年龄[单选题] 40.98% 50.82% 3.28% 3.28% 1.64% 第3题您的学历[单选题] 3.28% 11.48% 16.39% 4.92% 36.07% 21.31% 1.64% 3.28%

1.64% 第4题您的职业[单选题] 70.49% 11.48% 11.48% 0% 0% 6.56% 第5题您是否独生子女[单选题] 22.95% 77.05% 第6题您一个月可支配的收入[单选题] 44.26% 31.15% 11.48% 6.56% 6.56%

第7题您每个月的生活费(零花钱)会不会透支[单选题] 34.43% 27.87% 37.7% 第8题对于自己心仪的物品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时,您会选择[单选题] 11.48% 55.74% 8.2% 24.59% 第9题对比改革开放,您觉得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多选题] 60.66% 54.1% 50.82% 59.02% 49.18% 57.38% 50.82%

第10题对于消费,您经常去哪里消费[多选题] 88.52% 31.15% 14.75% 11.48% 11.48% 26.23% 18.03% 第11题您比较喜欢在什么环境下消费[多选题] 45.9% 62.3% 49.18% 45.9% 21.31% 16.39% 第12题您在消费时考虑哪些因素[多选题] 55.74%

63.93% 62.3% 36.07% 59.02% 63.93% 6.56% 第13题您一般是以下哪种消费倾向[单选题] 22.95% 14.75% 59.02% 3.28% 第14题对于物品的消费,在您的收入内,您倾向于[单选题] 8.2% 91.8% 第15题十年前的您比较注重哪个方面的消费[单选题] 68.85% 22.95%

论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论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西方消费主义文化逐渐侵入和渗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中环境、资源、人口以及社会经济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字:消费主义文化;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人口 消费主义文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呼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以消费至上为观念核心。消费的前提是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祸害到我们的后代子孙。因此,必须把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包括环境、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要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消费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促进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消费。因此,作为消费主义所衍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消费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莱斯特.斯克莱尔认为消费主义文化是根据人潜在的精神需要,将消费之上作为核心观念,制造出品牌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消费就能够达到的美好生活欲望。这种消费欲望促进了生产与再生产,促进消费增长,拉动了内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马克思说过,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机。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动

消费主义视角下娱乐产业的中国式生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514493395.html, 消费主义视角下娱乐产业的中国式生存 作者:王玮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3期 【摘要】作为受众群体最为庞大的农村广播媒体,要充分发挥其全面推广与传播“三农”政策,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拥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农村广播主持人。农村广播主持人要内强素质,外练本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宣传工作,必须具备准确鲜明的对农服务意识、较高的政治素养与敏锐的辨别能力、丰厚扎实的专业知识、朴实无华的主持人形象、较高的节目创新能力。 【关键词】农村广播主持人素养 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70%,因此,作为全面推广与传播“三农”政策的农村广播便成为了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媒介与新型平台。如何做好对农节目,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听众对农业生产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每一个农村广播节目主持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更是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目标。 以安徽农村广播为例,对农宣传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杂。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南北种植差异比较大。不仅如此,安徽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畜牧业省和淡水主产省。因此,农业科技类节目的宣传服务内容必然兼顾多种类型农民听众的需要,精心策划,点面结合,这对农广节目主持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二是苦。作为农广的节目主持人,仅仅坐在直播间里纸上谈兵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必须深入基层,到偏远的地区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只有这样,做出的节目才能“接地气”,才鲜活生动,才更易被农民听众接受与喜爱。所以,安徽农村广播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多场“万人宣传直播活动”,送科技、文化、卫生和法律下乡。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是多。这体现在农民听众不仅需要获取大量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用于农业生产,在生活中,他们还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对农广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设置和节目策划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既要全面精通各项专业,又要兼顾到“三农”在推广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特点。 四是新。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新的改变,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保护、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困惑和矛盾等等,这些新问题新发现也使得节目内容必须时时更新,作出相应的调整。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摘要]本文以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对中国传媒实践产生的影响为宏观的外部场域;将西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发展演变以及全球性扩张作为研究中国传媒消费语境形成以及消费特征研究的参照,探究中国消费社会相同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新闻传播实践所受到的影响。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传媒 一、西方社会消费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与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大企业也随着产生。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美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的社会因素按照《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是“幻觉剂哄动”取代了新教伦理。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美国社会高消费经济状态下新的购物习惯的发展,及其对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的侵蚀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1]“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换句通俗的话说: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 有研究表明,“家庭主妇”的消费、百货公司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妇女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风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休闲方式的特点是休闲的场所都在公园、

舞厅、沙龙、电影院、赛马场、体育馆等公共场地。一直到今天,这些项目仍然是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容。在消费方面,广告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资料显示,从1870年到1910年间美国日报类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9倍。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和大报连锁机构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比如“普利策”的名字就是这时出现在媒体的。杂志上的广告给妇女带来新时尚理念,最后把读者变成了消费者。[2] 社会学家凡布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里把美国19世纪的消费风气用“炫耀式消费”的字眼来概括,这表明了早期美国消费的“贵族化”特征;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的美国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大众消费”。有学者分析认为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一天工作8小时,挣5美元”,就是福特主义用以吸引工人加入消费主义行列的重要手段。所以消费社会的大众性崛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3](P 3)“在葛兰西看来,现代消费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再生产的一种新形式。”[3](P 7)无论怎样,发端于福特主义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3](P 97) 美国消费主义的高潮出现在近20年,这与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宣传有直接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纷

浅谈消费主义价值观.

浅谈消费主义价值观 一、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异化消费的一种, 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 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究其本质, 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创造性工作的途径, 因而使人们逐渐变得无法认知自我价值, 越来越依附于消费行为。个人认为,具体而言,人们在规则(包括潜规则众多或长期单一、乏味的劳动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而不是自主、自由的,于是人们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消费领域,试图通过消费行为来补偿应在劳动中获取的存在感。在消费领域里,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人们可以作为一个积极的主体参与其中,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因而仿佛是自由的。消费主义导致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 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 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 等等, 幸福被等同于消费, 幸福的大小则取决于消费物品的价值和数量。 二、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 消费主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 在资本主义初期,需要节省资源、积累资本,所以这一时期提倡节俭,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 产出的加大, 需要增加生产和消费以维持更快更多的资本流通,因此,消费变成了新的生产力。消费成为生产和 销售的唯一目的, 生产者的利益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将奢侈品转化为“必需品” 。此时的生产不但为利润而制造消费品,而且还必须同时为利润而创造需要。在政治上, 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并适度增长, 对消费主义通常采取默认、纵容和鼓励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观念。消费者心理上, 人们以追求奢侈、虚荣的消费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获得社会认同感。在文化上, 消费主义否定了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互助互利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 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 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感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陈昕黄平 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总量这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要从人们要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以及为什么要如此消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系统中,去试图理解消费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显著变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商业化步伐和与跨国市场“接轨”的速度,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这一命题所采取的社会—文化观点,把消费文化领域里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视为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在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本文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的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消费主义问题的讨论,试图建立这样一种视角: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自主领域,从而对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建构作用。本文认为:人们对消费符号象征系统为他们提供的意义的“积极认同”不是文化支配权的消失或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符号的建构作用是对文化支配权机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补充,或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观念的组织与控制形式。

导言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或“大众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这“新三件”,已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基本普及。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追求已经变成了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分体空调等,“新富”家庭开始以名牌服装和私人洋房、私家汽车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 上述变化有理由使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1随着其日益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当然,首先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从沿海地区的“大款”、大城市的“新贵”,到演艺界的“名流”、高等院校的“专家”;其次是城市中年轻的“追星族”、“时髦族”)开始学会“与国际潮流接轨”,学会欣赏消费时尚,领导消费潮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对“新潮”“洋货”的追求更显示了全新的面貌:在各个大中城市,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着手刻意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从装束打扮化装上模仿欧美和港台的歌星舞星明星,到把自己的头发染黄、皮肤染白、鼻子做高。 与典型的消费社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能力依然应当使相应的消费方式适应于生产社会,但是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又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因此目前中国居民的生活既有生产社会的特点又有消费社会的特点。2前者主要是社会的经济能力和居民的购买能力的限定,如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代名词);而后者则主要是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所期望和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这在逻辑上可以是和“生产过剩”与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在现实中更可以与“生产过剩”同时并存:一方面是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消费欲望和狂热追求。 另外一个吊诡是,虽然中国社会整体无疑还仍然属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如果我们仍然使用“发展中社会”、“第三世界”这样的词汇的话),其GDP和人均收入,无论是按外汇兑换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尤其重要的是,人均的可利用资源和出产效率就更低;但是这种按照 1“消费社会”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大规模消费”概念差不多;在鲍德里亚(Baudrillarrd)那里,“消费社会”概念主要不是从单纯经济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他更多的是在对消费现象或对“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谈论“消费社会”的。在鲍德里亚的后期著作中有主要阐发了“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观点。参见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Mark Post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第50页。 2应该说明,所谓消费社会是与生产社会相对而言的。生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稀缺,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生产满足社会需求;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这种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

中国现代消费观念

绿色健康深入人心,休闲生活便捷多彩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居民脱离了追求简单物质满足的层次,对健康、舒适、便捷、丰富等情感元素更加关注。 目前城市居民提倡的生活观念中,86.1%的人把健康的重要性提到首位(数据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编制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健康指数报告》)。很多人在坐着上下班、坐着工作、坐着休闲的“坐式生活方式”中,增添了主动健身、缓解压力、增进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除了锻炼身体外,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健康买单:每月在购买各类营养保健品的花费,城市居民人均达62.42元;而用于健身的花费,人均达到148.4元。 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更加便捷多样。《2006年城市居民生活变迁报告》显示,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呆在电视和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在一天24小时中通过手指的运动就可以随时获得信息和娱乐。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打破了以往的单调和沉闷,《2006年中国中高收入城市居民时尚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人们的休闲活动表现出趣味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泡吧、上网聊天、参加派对等新兴休闲娱乐方式在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中有一定的流行度。 消费求新求变,流行周期缩短 经济实力的提升,在释放消费欲望的同时,使得人们的消费更加趋于自由,能够根据自己个人喜好来选择消费的机会增多。城市居民在消费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注重个性和求新求变的特点。 人们对个性的重视从本质上来说是彰显对差异化的内在心理需求。《2006年中国中高收入城市居民时尚指数研究报告》发现,74.5%的人希望“自己的服饰、用品和别人的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这种差异化需求使得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了内在的竞争力,产品选择趋于多样化,居民消费空间不断扩大。 城市居民消费的求新求变促使消费更迭频率加快。以快速消费品中的服装为例,在过去半年时间里,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添置了4.6件衣物。80年代的年轻人追新求异的特点更加明显,衣物添置频率最高,为6.4件。从前那些被人们认为可以长期使用的耐用消费品,也变成了可以快速更换的消费品。中高收入城市居民中,16.5%的消费者不到1年就会更换手机;26.1%的人不到2年就会更换MP3;数码相机、个人笔记本电脑、私家轿车等高价位产品也出现了快速更新的趋势。高更换频率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物品实际利用率降低,流行周期不断地缩短。一个新品推出后会更快地在短时间内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但很快其所受关注程度便会降低,然后被更新的产品超越。 时尚消费时代来临,“跨位消费”崭露头角 中国的传统消费是以单纯追求需求满足为主,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则增添了很多时尚化的色彩,从对以使用功能为主的耐用产品逐步演变为对体现个人风格和独特品味的符号化产品的消费。《2006年中国中高收入城市居民时尚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里,中高收入的城市居民人均用于时尚产品和服务上的消费支出超过万元,约占人均总支出的两成。时尚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时尚在自

美国文化研究报告里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美国学者詹明信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也含盖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1]在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英国学者卢瑞

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转变研究论文

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转变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着眼于我国金融危机后的居民消费状况,从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观念入手,介绍了当前居民的消费观念,并结合目前的环境对其成因作出了分析,提出了通过转变消费观念以刺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关键词】消费观念扩大内需金融危机 200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阶段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习惯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将来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累财富。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问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特别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虽然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别、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

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传媒问题

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传媒问题 作者:王岳川 传媒观察(https://www.doczj.com/doc/9514493395.html,) 2002-11-11 0:40:27 在"公共性"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在思想界文化界的当代转型中,全球化消费主义日益与当代文化中世俗化的东西互渗而成为特有的文化景观。如果说,在现代社会出现了生产拜物教和消费拜物教,那么,后现代社会却出现了"传媒拜物教"。当代传媒以跨国资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费意识,其文化霸权话语渐渐进入国家民族的神经之中。于是,在倡导多元价值、多元社会的文化语境中,大众在多元主体之间,将个体感性差异性推到极端,甚至以个人的绝对差异性为由,割裂个人与他人的同一性,在广告传媒和文化经纪人的操纵下日益以产品的市场需求取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这种世界性的世俗化消费时尚,本世纪的思想家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值得关注。1 一、现代公共传媒空间中的身体资本 20世纪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注重对现代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内在关系加以研究,因为这有可能深入到对大众媒体所产生的心理文化根源的分析。如何综合性反思身/心关系、个人/社会关系、文化/自然的关系,如何通过对"身体"视域的分析展示身体资本与当代传媒的关系,如何从身体性入手审视"自我"问题,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切入角度。但是仅仅研究"自我"还不行,因为"自我"和"他者"之间有着非此不可的关系,只有从二者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弄清"自我"和"他者"不仅有古典哲学的自我和他者,而且有心理科学的自我和他者(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还有解构的自我和他者(德里达、福柯、巴特等),甚至还有社会理论的自我和他者(布迪厄、吉登斯等),才能看到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1.身体感与现代城市处境 在对"价值理性"的关注日渐让位于对"感性肉身"的关注中,"生命"变成了一个感性本体论的范畴。从世纪之初的尼采、狄尔泰、西美尔、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到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福柯和拉康哲学,大都将生命作为理性化本质飘散以后的意义空白的填充物,于是,现代性标明这样一个事实:感性肉体取代了理性逻各斯,肉体的解放成为"现代性运动"中的重大母题。 在西美尔(Georg Simmel)看来,现代人深深陷入一个飞速发展而不可知的世界中,处在多种文化元素交错的语境中。文化元素挤压着人,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清理和吸收文化,同时人又不可能完全对抗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发展所无法摆脱的境遇,也是人自己处身的周遭环境。在文化的现代性中,人的本质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形式原则,而是充满肉体欲望和现代感觉的"生命"。人体中的面部是内部统一最表面的尺度,同时也是在精神上获得整体美的关键。从面部最丰富的精神性表现中,可以看出人的心灵变化。人的形象是心灵和生理冲动合力所造成,那种忽略面部的精神性而只是注重肉体的表现性,将是心灵和肉体的双重衰退。面部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诸感情谱系,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是心性所能臻达的最高表现域。而身体相对于面部,尤其相对于眼睛而言,则居于较次要的地位,因而面部与躯体就犹如心灵和现象、隐秘和暴露那样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但是,今天的现代或后现代艺术已经从"面容之美"表现走向了"躯体之力"的表现,从精神意象的呈现走向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 摘要: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正常的消费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消费主义却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使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对消费主义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 一、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 客观地说,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高消费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1)消费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的增加自然会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从而推动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消费主义所激发出来的强大购买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生产技术因此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日益提高。而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也使得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客观上普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 (2)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消费主义让人们执着于物质占有,使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那么物质需求和享乐需求的不断满足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我国在八十年代,尚未具备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条件。但是自1979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4年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3%,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情况。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都逐渐趋于合理,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支出却在不断增加。这些消费领域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西方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产品实现了极大的富足,人们在扩大的市场面前实现了消费者意义上的平等。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关于广告和物质的话题所笼罩,人们消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以致于获取财物和消费成了美国文化普遍接受的标志着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对于消费主义的认可和接受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幸免。 1.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 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 2. 消费主义的特征 刘晓君对于消费主义的特征总结的比较全面,他认为: (1)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主义为特征,并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2)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于无形中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使人们永无止境的追求高消费。 (3)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4)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 在这种消费方式中,人们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的自由性。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下,人们看似自主的选择已经被预先设定了方向。这种被制造出来的消费需要,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最流行的需要”,它们是“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得东西”,也就是“虚假的需要”。他认为,“这种需要使辛劳、

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

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程序化的流水线成了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以“话语”为特征的电影理性内涵正在发生嬗变,像电影《家有僵尸少爷》一样,不再是传统中的僵尸为恶人为善,其内在价值正在背离电影作为艺术本体的独特使命。具体表现为文化深度趋于消解,同时普遍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和娱乐过度的倾向。黑色幽默电影的出现以其独特的文化思考与定位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突出了对人的思考。身份的焦虑、价值的迷失以及人物在社会环境中集体无意识和荒谬的生存状态等主题构成了黑色幽默电影的内涵体系。 黑色幽默电影以丰富的“黑色”意蕴展示了时代的诟病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对当代人的精神关照。以黑色幽默作为其艺术视点,黑色幽默电影将当下市场上文化消费的快乐逻辑与品质追求一并纳入考虑范畴。创作者能够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倾向,同时能获得电影创作更大的表现空间;受众在观影过程中完成了个人对生活的哲学批判。黑色幽默电影的审美特征主要呈现为两点:矛盾的悖论性和叙事策略的游戏性。矛盾的悖论性使电影形成了一种互耗互惠的深层结构,以佯谬的形式更大限度地逼近生活本质,因此受众能获得审美理解的文化权利,并能从心理阻滞的表层理解通过对比性心理程序上升为一种内层理解的审美愉悦。叙事策略的游戏性主要表现为对“元话语”的解构、多线立体叙事和电影类型的杂糅,可见游戏性是基于受众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趣味的选择,是一种自由的审美活动,同时能够激发受众积极地对电影文本进行深层意义的构建。 从文化权利考虑,创作者在黑色幽默电影中充分地把握了电影创作的主导权。实现了将个性风格、社会现实以及具备生命力的永恒性艺术命题融于一体的电影故事创作,并通过对电影主题的选择实现了电影的议程设置功能,搭建了个人与主流权力对话的公共平台;黑色幽默电影是极其富有创作者个人文化想象、意义内涵等艺术品质的个性化的电影。受众观影存在着合目的性的潜在需求,黑色幽默电影通过陌生化与审丑方法的引入实现了对受众期待视野的突破。审丑也是一种对艺术表达多元话语构成的追求。 文章通过对黑色幽默电影的文化内涵、审美表达以及创作思考的梳理,探讨了其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黑色幽默电影的文化形态能为我国的电影创作提供借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