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

广告史论文

姓名:王蓉

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一班学号:14120900618

广告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

——消费主义文化

1.西方近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对广告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方面来说,消费文化的演变不仅仅是品味、审美改变的结果,更源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在需要上和认识上的革命性的转变。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它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消费当作唯一目的,为了消费而去消费。消费主义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需要、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但消费主义文化也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

消费源于需求,而需求和欲望是可以被创造的。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不断调整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1900年至190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这时,商业企业所关注的已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销售的问题。伴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企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手段而传播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随着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未来的钱,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二战后西方大众消费者时髦的消费生活方式。而卢卡奇曾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肯定文化,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补偿性的功能,它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现实中的真正缺憾。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取决于物品的“大小”。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企业的经营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把目标集中于市场和对消费者的研究上,越来越注重广告带来的效益。这促使广告公司开始组织市场调查机构,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广泛收集市场资料,为客户制定广告计划和广告实施方案,开展统一的、系统的广告经营活动,广告业为适推销的需求又呈现蓬勃兴旺的景象。19世纪末期,许多广告公司雇用专业广告作家撰写广告文稿,在广告的技巧方面下足了功夫。并且,随着人们欲望的不满足感增强,需求增多,又促使许多企业花重金委托广告公司去美化他们的产品,如把浪漫、奇异、欲望、美丽、满足、归属感、科学进步和好生活等因素“粘贴”到他们的商品上,来满足人们对新鲜感的需求。所以,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活动向着全职能型、能向广告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现代化广告代理业过渡,由此也推动了许多大型的广告公司不断得以创建、发展、壮大。

比如说可口可乐的广告活动。众所周知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成本是非常的高的。1886年可口可乐营业额仅为50美元,广告费却为46美元;1901年营业额12万美元,广告费为10万美元,如今可口可乐每年的广告费竟超过6亿美元。如果算一笔帐,1886年可口可乐投入的广告费为92%,1901年为83.3%,可正是这个92%和83.3%的惊人之举使可口可乐这样一种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饮料,卖了个世界第一。广告,无疑是使一个产品成功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法宝,一个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产品,居然能远销全世界,靠的就是大规模广告宣传。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与他们遵循“成功在于广告”的信条是分不开的。可口可乐的广告有它明确的诉求主题,在不同时期推出适应不同形势的灵活多变的广告策略,力求在广告诉求中深深打动消费者的心。如20世纪20年代的“喝可口可乐,只需5美分”;20世纪30年代的“令你精神爽朗”;20世纪40年

代的“遍及每个角落”以及后来的“不断改进的质量”、“在红标题前留步”、“使炎热天气变得凉爽”、“尽我心尽我力就是可口可乐”、“这一刻我有我的可口可乐”等等;可口可乐公司在二战刚结束时播放的广告反映的是胜利荣归的士兵和他们的妻子同饮可口可乐,庆祝大战胜利结束等激动人心的场景,而20世纪6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反击百事可乐公司的进攻,同时也为了适应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购买力提高的情况,推出了“地道正宗货”这一广告宣传理念,这些都反映了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需与物质需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正是这样才一步一步地塑造了其产品快乐、爽快、健康的品牌形象。

2.当下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广告和营销活动

现在,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消费主义文化中,符号价值的意义已经高于使用价值。当生活中的日常消费品都和华贵、奇异、美丽、浪漫等文化特性联系在一起时,再认真地辨认这些商品原有的使用功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在这里,经营者不再只是说明他们的产品内涵,而且以各种符号和图形来“包装”产品。这类“包装”和产品常常难以区分。经营者关心的不是这些包装是否能全面代表他们的产品,而是靠这些包装是否能把他们的产品和观众或消费者脑海里的欲望联结起来。更具体地说,市场营销的历史表明,首先要关注大众那些显而易见的欲望,然后创造新产品或重新包装老产品来满足这些欲望,营销才能获得成功。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所以营销越来越注重引发人们的欲望。消费主义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之中,构成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操纵人们的欲望和趣味,主宰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意识形态。

种种迹象表明,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人类的生活形态即将发生诸多变化,享乐无疑会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成为继和平、发展之后的第三大主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但当我们正要为人们的生活改变暗自庆幸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却是现实生活种种艰辛、怨恨、不平、烦躁。在这个虚拟的消费剧场里,广告扮演着能指的角色,成为了虚拟的实现形式。广告不断向人展示现实生活的物质匮乏和尴尬,在没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窘迫和无奈。通过一场场描述优雅生活的镜头,一个个化解难堪的情节,一幕幕皆大欢喜的创意,广告传达给受众的是实现“梦境”的途径。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一个个广告就是快乐生活的小单元,商品是通向该单元的钥匙。快乐生活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问题的症结是你没有放下高贵的尊严。消费不是无耻,节俭不是美德。广告让人看到的是美好的生活前景。至于物品如何从理性上将美丽实现,这就不是广告诉求的重点。广告的重点在于做出一种预言,让人们产生一种美丽的憧憬,引导人们的欲望,去购买被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

在消费主义的社会中,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使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消费。消费主义要求人们不只是把消费看作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环节,而是要将其当作人生的根本意义之所在。消费主义试图为现代社会的大众生活提供终极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或价值哲学,是一种渗透在当代社会制度、政策和生活时尚之中的价值哲学。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与支配下,现代人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使得不同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程度可以通过所消费商品的档次和品牌加以标示。这促使广告的表现方式更多的倾向于将产品的性质或功能进行文化包装,或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或假借传统的礼仪风俗,或利用人的道德情感,或阐述自己的独特理念。广告是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急先锋,广告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示其话语权。它的功利性是与生俱来的,广告作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手段,首先考察的就是如何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来赚取利润。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言:“在现代商业社会里,除非你能把所创作的东西卖出去,否则,创意、独具匠心都是毫无价值的。”

在当代社会,广告具有的功利性与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可谓“一拍即合”,广告不只

是希望展示消费的益处来赢取利润,更希望这种利润的获得具有长期有效性,那么,透过广告,我们看到的是一袭隐隐的消费主义的背影。一方面,广告通过鼓吹消费主义来达到自己销售商品的目的。广告信息地毯式轰炸,不断地向人们灌输:消费是平等的,消费能带给我们幸福。消费能让我们忘记现实的不平,解决生活中的物质匮乏。俨然人们就应该为消费而生。现代广告在不遗余力地为消费主义“摇旗呐喊”、“奔走相告”。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成为了广告行为的意识形态工具,现代广告隐藏着的是消费主义的背后“黑手”。它通过图像和文字语言来构筑商品逻辑。利用消费者对于某种品质想象性的认识,将消费以理想化形式呈现,在“当代消费者的世界”的创造中扮演了一个基本的角色。在现代消费社会里,广告所告知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信息,而是力图在意识形态上使消费者成为“沉默的羔羊”,与其说广告直接刺激了产品的销售,不如说广告建构了一种有利于消费主义,并刺激阶级流动的社会氛围。

我们看麦当劳的广告,麦当劳广告分为两种类型:促销广告与品牌广告。促销广告告知消费者新产品的上市,或特别时段提供的特殊产品;品牌广告旨在提升和强化品牌的品质,并与消费者建立联系。跨国企业进行的是品牌价值而非产品的竞争,因而在品牌广告上投入最多。依据广告向消费者传递的理念和价值,麦当劳在中国的品牌广告可以分为四类:社会地位篇、浪漫情怀篇、传统习俗与价值篇和儿童欢乐篇。不管什么类别的广告、什么营销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产品服务,推广、销售产品。还有各种珠宝广告,为人们展示奢华、高贵的珠宝,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给人们一种有了珠宝就能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的心理暗示,勾起人们的渴求,从而促进其产品的销售。

3.总结

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为广告和营销活动提供了良机,而广告在消费社会里的一大“贡献”就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极度张扬。广告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一个品牌或一种产品与一个名人或一种浪漫化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暗示使用该新产品就可以使消费者变成一个更美丽、更讨人喜欢、更精力充沛的人。当我们的日常消费品和华贵、奇异、美丽、浪漫等文化特性联系在一起时,广告带来的美好联想四处弥漫,人们的理智之门似乎关闭了,这时候商品原有的使用功能变得不再重要。在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里,广告制作者不只是说明产品的实用价值,而且还通过各种符号和图形来包装产品。电视广告就是靠这些符号和图形把产品和观众或消费者脑海里的欲望联结起来。现在的各种广告都在暗示消费者得到该产品你就能得到一张显示你“与众不同”、“成功”、“得到异性的青睐”等标签。诸如此类的广告语言实际上是在制造一种“虚假需要”,这种需要实际上远离了人们的本真需要。我认为,理想的消费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的享受和发展需要为中心,不断提高在满足人类需求的消费品、消费环境和消费生活中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消费文化和质促进人的面发展。

消费主义文化

广告史论文 姓名:王蓉 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一班学号:14120900618

广告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 ——消费主义文化 1.西方近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对广告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方面来说,消费文化的演变不仅仅是品味、审美改变的结果,更源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在需要上和认识上的革命性的转变。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它是一种有关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消费当作唯一目的,为了消费而去消费。消费主义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需要、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但消费主义文化也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 消费源于需求,而需求和欲望是可以被创造的。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不断调整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1900年至190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这时,商业企业所关注的已不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销售的问题。伴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企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手段而传播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随着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未来的钱,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二战后西方大众消费者时髦的消费生活方式。而卢卡奇曾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肯定文化,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补偿性的功能,它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现实中的真正缺憾。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取决于物品的“大小”。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企业的经营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把目标集中于市场和对消费者的研究上,越来越注重广告带来的效益。这促使广告公司开始组织市场调查机构,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广泛收集市场资料,为客户制定广告计划和广告实施方案,开展统一的、系统的广告经营活动,广告业为适推销的需求又呈现蓬勃兴旺的景象。19世纪末期,许多广告公司雇用专业广告作家撰写广告文稿,在广告的技巧方面下足了功夫。并且,随着人们欲望的不满足感增强,需求增多,又促使许多企业花重金委托广告公司去美化他们的产品,如把浪漫、奇异、欲望、美丽、满足、归属感、科学进步和好生活等因素“粘贴”到他们的商品上,来满足人们对新鲜感的需求。所以,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活动向着全职能型、能向广告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现代化广告代理业过渡,由此也推动了许多大型的广告公司不断得以创建、发展、壮大。 比如说可口可乐的广告活动。众所周知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成本是非常的高的。1886年可口可乐营业额仅为50美元,广告费却为46美元;1901年营业额12万美元,广告费为10万美元,如今可口可乐每年的广告费竟超过6亿美元。如果算一笔帐,1886年可口可乐投入的广告费为92%,1901年为83.3%,可正是这个92%和83.3%的惊人之举使可口可乐这样一种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饮料,卖了个世界第一。广告,无疑是使一个产品成功并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法宝,一个99.61%都是碳酸、糖浆和水的产品,居然能远销全世界,靠的就是大规模广告宣传。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与他们遵循“成功在于广告”的信条是分不开的。可口可乐的广告有它明确的诉求主题,在不同时期推出适应不同形势的灵活多变的广告策略,力求在广告诉求中深深打动消费者的心。如20世纪20年代的“喝可口可乐,只需5美分”;20世纪30年代的“令你精神爽朗”;20世纪40年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陈昕黄平 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总量这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要从人们要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以及为什么要如此消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系统中,去试图理解消费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显著变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商业化步伐和与跨国市场“接轨”的速度,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这一命题所采取的社会—文化观点,把消费文化领域里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视为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在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本文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的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消费主义问题的讨论,试图建立这样一种视角: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自主领域,从而对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建构作用。本文认为:人们对消费符号象征系统为他们提供的意义的“积极认同”不是文化支配权的消失或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符号的建构作用是对文化支配权机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补充,或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观念的组织与控制形式。

导言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或“大众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这“新三件”,已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基本普及。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追求已经变成了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分体空调等,“新富”家庭开始以名牌服装和私人洋房、私家汽车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 上述变化有理由使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1随着其日益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当然,首先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从沿海地区的“大款”、大城市的“新贵”,到演艺界的“名流”、高等院校的“专家”;其次是城市中年轻的“追星族”、“时髦族”)开始学会“与国际潮流接轨”,学会欣赏消费时尚,领导消费潮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对“新潮”“洋货”的追求更显示了全新的面貌:在各个大中城市,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着手刻意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从装束打扮化装上模仿欧美和港台的歌星舞星明星,到把自己的头发染黄、皮肤染白、鼻子做高。 与典型的消费社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能力依然应当使相应的消费方式适应于生产社会,但是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又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因此目前中国居民的生活既有生产社会的特点又有消费社会的特点。2前者主要是社会的经济能力和居民的购买能力的限定,如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代名词);而后者则主要是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所期望和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这在逻辑上可以是和“生产过剩”与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在现实中更可以与“生产过剩”同时并存:一方面是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消费欲望和狂热追求。 另外一个吊诡是,虽然中国社会整体无疑还仍然属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如果我们仍然使用“发展中社会”、“第三世界”这样的词汇的话),其GDP和人均收入,无论是按外汇兑换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尤其重要的是,人均的可利用资源和出产效率就更低;但是这种按照 1“消费社会”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大规模消费”概念差不多;在鲍德里亚(Baudrillarrd)那里,“消费社会”概念主要不是从单纯经济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他更多的是在对消费现象或对“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谈论“消费社会”的。在鲍德里亚的后期著作中有主要阐发了“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观点。参见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Mark Post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第50页。 2应该说明,所谓消费社会是与生产社会相对而言的。生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稀缺,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生产满足社会需求;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这种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

电商视频广告与当前消费文化的构建

电商视频广告与当前消费文化的构建-新闻学 电商视频广告与当前消费文化的构建 祝晓彤 【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商行业发展迅猛,B2C 电商平台开始成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大广告主。电商平台和实体企业的属性不同,电商本身不生产产品,是商品的销售平台。它作为广告主所制作的广告同其他实体企业的广告传播的消费文化相比有独特之处。本文通过搜集大量电商视频广告,对其进行分类和符号学分析,解读电商广告在制造何种消费文化,并对其进行反思。 关键词电商视频广告消费文化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在我国发展迅猛,尤其是B2C 电商深刻的影响当前的消费文化。2014 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8 万亿。中国网购用户规模在2013 年已达3 亿。移动购物客户端的应用使得购物变得更为便捷,2013 年中国移动网络购物交易额达2740.0 亿元,增长297.4%。 电商开始以广告主的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2011 年之前刘强东说京东没有广告计划,但是在2011 年他转变观念,在当年11 月央视黄金资源招标会上,京东以2.2098 亿元中标。2014 年天猫以1.41 亿抢得2014 年世界杯《射手榜》标段,成为2014 年央视广告招标的第一标标王。① 广告所传播的观念不只迎合当下的消费文化,还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的消费文化。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电商的视频广告如何建构消费文化,以及建构何种消费文化。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4 中国B2C在线零售商Top50 研究报告》显示,中国B2C 在线零售商交易额Top3 依次为: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且三者占据了中国B2C 网络购物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遂本文选取三者的视频广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西方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产品实现了极大的富足,人们在扩大的市场面前实现了消费者意义上的平等。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关于广告和物质的话题所笼罩,人们消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以致于获取财物和消费成了美国文化普遍接受的标志着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对于消费主义的认可和接受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幸免。 1.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 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 2. 消费主义的特征 刘晓君对于消费主义的特征总结的比较全面,他认为: (1)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主义为特征,并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2)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于无形中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使人们永无止境的追求高消费。 (3)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4)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 在这种消费方式中,人们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的自由性。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下,人们看似自主的选择已经被预先设定了方向。这种被制造出来的消费需要,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最流行的需要”,它们是“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得东西”,也就是“虚假的需要”。他认为,“这种需要使辛劳、

论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论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西方消费主义文化逐渐侵入和渗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中环境、资源、人口以及社会经济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字:消费主义文化;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人口 消费主义文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呼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以消费至上为观念核心。消费的前提是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祸害到我们的后代子孙。因此,必须把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包括环境、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要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消费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促进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消费。因此,作为消费主义所衍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消费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莱斯特.斯克莱尔认为消费主义文化是根据人潜在的精神需要,将消费之上作为核心观念,制造出品牌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消费就能够达到的美好生活欲望。这种消费欲望促进了生产与再生产,促进消费增长,拉动了内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马克思说过,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机。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动

美国文化研究报告里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美国学者詹明信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也含盖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1]在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英国学者卢瑞

消费主义视角下娱乐产业的中国式生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72264528.html, 消费主义视角下娱乐产业的中国式生存 作者:王玮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3期 【摘要】作为受众群体最为庞大的农村广播媒体,要充分发挥其全面推广与传播“三农”政策,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拥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农村广播主持人。农村广播主持人要内强素质,外练本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宣传工作,必须具备准确鲜明的对农服务意识、较高的政治素养与敏锐的辨别能力、丰厚扎实的专业知识、朴实无华的主持人形象、较高的节目创新能力。 【关键词】农村广播主持人素养 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70%,因此,作为全面推广与传播“三农”政策的农村广播便成为了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媒介与新型平台。如何做好对农节目,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听众对农业生产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每一个农村广播节目主持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更是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目标。 以安徽农村广播为例,对农宣传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杂。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南北种植差异比较大。不仅如此,安徽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畜牧业省和淡水主产省。因此,农业科技类节目的宣传服务内容必然兼顾多种类型农民听众的需要,精心策划,点面结合,这对农广节目主持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二是苦。作为农广的节目主持人,仅仅坐在直播间里纸上谈兵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必须深入基层,到偏远的地区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只有这样,做出的节目才能“接地气”,才鲜活生动,才更易被农民听众接受与喜爱。所以,安徽农村广播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多场“万人宣传直播活动”,送科技、文化、卫生和法律下乡。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是多。这体现在农民听众不仅需要获取大量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用于农业生产,在生活中,他们还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对农广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设置和节目策划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既要全面精通各项专业,又要兼顾到“三农”在推广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特点。 四是新。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新的改变,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保护、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困惑和矛盾等等,这些新问题新发现也使得节目内容必须时时更新,作出相应的调整。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传媒 [摘要]本文以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对中国传媒实践产生的影响为宏观的外部场域;将西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发展演变以及全球性扩张作为研究中国传媒消费语境形成以及消费特征研究的参照,探究中国消费社会相同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新闻传播实践所受到的影响。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传媒 一、西方社会消费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与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电气工业同时兴起,大公司大企业也随着产生。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美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的社会因素按照《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是“幻觉剂哄动”取代了新教伦理。新生活方式的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美国社会高消费经济状态下新的购物习惯的发展,及其对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的侵蚀中”,我们可以看出变化,[1]“经济冲动”代替了“宗教冲动”,换句通俗的话说: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 有研究表明,“家庭主妇”的消费、百货公司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妇女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风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休闲方式的特点是休闲的场所都在公园、

舞厅、沙龙、电影院、赛马场、体育馆等公共场地。一直到今天,这些项目仍然是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容。在消费方面,广告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资料显示,从1870年到1910年间美国日报类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9倍。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和大报连锁机构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比如“普利策”的名字就是这时出现在媒体的。杂志上的广告给妇女带来新时尚理念,最后把读者变成了消费者。[2] 社会学家凡布伦(Thorstein Veblen)在《有闲阶级论》里把美国19世纪的消费风气用“炫耀式消费”的字眼来概括,这表明了早期美国消费的“贵族化”特征;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的美国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是“大众消费”。有学者分析认为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一天工作8小时,挣5美元”,就是福特主义用以吸引工人加入消费主义行列的重要手段。所以消费社会的大众性崛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3](P 3)“在葛兰西看来,现代消费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再生产的一种新形式。”[3](P 7)无论怎样,发端于福特主义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3](P 97) 美国消费主义的高潮出现在近20年,这与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宣传有直接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纷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 提起美国,我想很多中国人对它是又爱又恨——恨的是虽然美国以讲究人权和公正著称,但却喜欢指手画脚,总是欺负和压迫我们国家;爱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富裕。《毛邓“三”概论》的老师曾说过,以前人们只知道美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等着中国人民去解救。然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只看到,今天的美国人民生活很富裕,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引起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极大兴趣和追捧。 在今天,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美国,把它看成是天堂或者是地狱,有一个事实却阻挡不住,那就是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都羡慕美国的富裕和崇尚那里自由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多数一直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抱有鄙夷的眼光,而面对它的财富却又感到自惭形秽。 然而,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其实早已流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Hip-pop、动漫、电子游戏、街舞、时装、赛车、麦当劳、KFC。这里所说的“消费主义”与我们通常意义的“消费”概念上其实有着较大差别。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说我们消费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地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 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他总是一个有潜在欲望的动物。比如,驾驶德国的BMW,那是一种高贵、显赫的象征。又比如,享用麦当劳和KFC,让人有中产阶级的归属感,等等。消费主义激发了这种强烈的欲望,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于是,纽约的第五大道、麦迪逊大街等都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购物天堂。 通过翻阅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时间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内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北方工业主义取得了胜利,工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产品非常丰富,甚至有大量剩余。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工业化加速推进,从而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19年至1929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它使美国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1919 年,根据生活费用调整后的国民总收入为650 亿9300 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20 美元。10 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增为828 亿1000 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81 美元。”①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革命的发生为美国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工业化、现代化突飞猛进,一举成为头号世界经济强国,并通过“一战”这个历史机遇在世界经济中达到巅峰,经济实力大幅增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这些为美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众消费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以前,经济的发展一般是以生产为手段,把消费作为目的。但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美国,生活产品极大丰富,这就为如何促进经济

消费主义下的文学现象论

消费主义下的文学现象论 系:中文系班级:07级2班姓名:常王茹学号:200720101206 摘要: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三个群体:文学作者——传播媒体——读者,其中的作者和读者已有以往的直接关联的关系渐变成两个似乎彼此远离的群体,因为其中插入了一个介体——传播媒体,其强烈的参与意识,强调话语权和表现欲深刻地影响到了作者和读者。 曹丕于《典论·论文》中最早阐明文学的社会功能:“文章乃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曾经要求作家肩负起教育人们认识生活,引导人们共同前进的历史使命,要求作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去介入生活,对生活做道德﹑政治的评判。 关键词:消费主义语境文学现象 “消费主义”源于西方,“产生”于美国,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即“消费”满足的不仅是“需要”,更强调满足“欲望”,反映了现代化思潮中人们不断膨胀以及空虚的生活状态。我国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出现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早熟”现象。罗钢在《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中谈到了文化消费主义对人们日常生活、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人生观的影响。还有陶东冈在《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阐述了文化消费主义促进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明星化、类型化、鄙俗化影响中的作用以及通俗文学终极关怀缺乏的思考等。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国内专家学者就语境变迁与学术取向、现实关怀与问题研究、传统转换与文化重建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社会商业化的进程和消费主义时尚的兴盛,进而促使当代文学开始从传统经典文学向时尚文学、从审美性的精神文学向娱乐性的消费文学转型。文学的这种转型是建立在创作主体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上

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传媒问题

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传媒问题 作者:王岳川 传媒观察(https://www.doczj.com/doc/072264528.html,) 2002-11-11 0:40:27 在"公共性"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在思想界文化界的当代转型中,全球化消费主义日益与当代文化中世俗化的东西互渗而成为特有的文化景观。如果说,在现代社会出现了生产拜物教和消费拜物教,那么,后现代社会却出现了"传媒拜物教"。当代传媒以跨国资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费意识,其文化霸权话语渐渐进入国家民族的神经之中。于是,在倡导多元价值、多元社会的文化语境中,大众在多元主体之间,将个体感性差异性推到极端,甚至以个人的绝对差异性为由,割裂个人与他人的同一性,在广告传媒和文化经纪人的操纵下日益以产品的市场需求取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这种世界性的世俗化消费时尚,本世纪的思想家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值得关注。1 一、现代公共传媒空间中的身体资本 20世纪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注重对现代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内在关系加以研究,因为这有可能深入到对大众媒体所产生的心理文化根源的分析。如何综合性反思身/心关系、个人/社会关系、文化/自然的关系,如何通过对"身体"视域的分析展示身体资本与当代传媒的关系,如何从身体性入手审视"自我"问题,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切入角度。但是仅仅研究"自我"还不行,因为"自我"和"他者"之间有着非此不可的关系,只有从二者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弄清"自我"和"他者"不仅有古典哲学的自我和他者,而且有心理科学的自我和他者(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还有解构的自我和他者(德里达、福柯、巴特等),甚至还有社会理论的自我和他者(布迪厄、吉登斯等),才能看到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1.身体感与现代城市处境 在对"价值理性"的关注日渐让位于对"感性肉身"的关注中,"生命"变成了一个感性本体论的范畴。从世纪之初的尼采、狄尔泰、西美尔、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到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福柯和拉康哲学,大都将生命作为理性化本质飘散以后的意义空白的填充物,于是,现代性标明这样一个事实:感性肉体取代了理性逻各斯,肉体的解放成为"现代性运动"中的重大母题。 在西美尔(Georg Simmel)看来,现代人深深陷入一个飞速发展而不可知的世界中,处在多种文化元素交错的语境中。文化元素挤压着人,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清理和吸收文化,同时人又不可能完全对抗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类发展所无法摆脱的境遇,也是人自己处身的周遭环境。在文化的现代性中,人的本质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形式原则,而是充满肉体欲望和现代感觉的"生命"。人体中的面部是内部统一最表面的尺度,同时也是在精神上获得整体美的关键。从面部最丰富的精神性表现中,可以看出人的心灵变化。人的形象是心灵和生理冲动合力所造成,那种忽略面部的精神性而只是注重肉体的表现性,将是心灵和肉体的双重衰退。面部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诸感情谱系,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是心性所能臻达的最高表现域。而身体相对于面部,尤其相对于眼睛而言,则居于较次要的地位,因而面部与躯体就犹如心灵和现象、隐秘和暴露那样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但是,今天的现代或后现代艺术已经从"面容之美"表现走向了"躯体之力"的表现,从精神意象的呈现走向

广告符号与消费主义文化批判

2007年2月 第23卷 第1期 消费经济 CON S UM ER ECONOM ICS F eb .2007V o1123 N o 11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蒋建国(1970-),男,湖南东安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广告符号与消费主义文化批判 t 蒋建国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510632) 摘 要:广告符号是建构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它不仅进行商品推销,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创造出虚假需求。广告的符号化,直接导致了消费异化,进而对消费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广告符号及其消费主义文化进行理性批判,是深刻认识消费社会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广告符号;消费主义文化;批判中图分类号:F 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82(2007)01-0089-04 广告既是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广告是一种社会行为模式,在消费品的销售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广告是一个产业,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叫做广告;广告是无所不在的符号系统,是无孔不入地赤裸裸地宣传消费文化。0 [1](P2) 广告形塑着消费文化,而消费文化也丰富了广告的表现方式和符号价值。广告符号的泛滥,是导致虚假消费需求和消费异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重要表征。对于广告符号化所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危机,我们应保持理性的批判精神。 一、商品流动、广告符号与消费文化的形塑 就商品消费的本质而言,是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0。但是,/历史是富足的历史,而不是(基本)需要的历 史。0[2](P181) 在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满足消费者基本需要的使用价值作用不断弱化。/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某些-固定.的需要,而是因为他们是-头脑的需要.。满足我们的虚荣心。0 [2](P121) 消费者之间的地 位竞争以及对时尚的渴求,使商品在满足使用的同 时,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凡勃伦/炫耀性消费0理论认为,人们为了进行社会地位竞赛,使消费品的效用在使用价值之外,/有了作为相对支付能力的证明和派生效用。消费品的这种间接的或者派生的用途,使消费行为有了荣誉性,从而使最能适应这个消 费的竞赛目的的物品也有了荣誉性。0[3](P113) 消费者 在购买消费品方面的荣誉竞赛,使物品所体现的社会意义不断强化,它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充当着社 会身份区隔的作用。人们为了提高消费档次,对商品的时尚性非常重视。那些能够带来荣誉和地位的商品,可以大大超过其本身的使用价值,成为奢侈性消费追逐的对象。这些消费者对时尚的崇拜,带有宗教般的虔诚,这就使商品的符号意义进一步凸现。它不但体现社会地位,传播社会文化,商品的流动更具有文化互动作用。人与物品的关系在商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马歇尔#萨赫利斯(M arsha ll Sah li n s)所言:/被生产的物体是现代社会的图腾,而 消费群体就相当于传统社会的部落。0[4](P15) 消费者 被商品关系重新建构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商品符 号的指向下,区隔为不同的消费阶层。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交换价值,由于商品流动而显得格外重要。而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对于商品的价格产生决定性影响,时尚使商品具有非同寻常的符号价值。它通过对商品的编码,赋予商品特有的/社会生命0,使商品通过一系列的编码和解码,展现丰富而生动的社会意义。而在消费社会,消费者并非满足于功能性诉求,而是购物活动寻求自我表达的意境,鲍曼(Zqg m unt Baum an)指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0 [5](P190)

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

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程序化的流水线成了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以“话语”为特征的电影理性内涵正在发生嬗变,像电影《家有僵尸少爷》一样,不再是传统中的僵尸为恶人为善,其内在价值正在背离电影作为艺术本体的独特使命。具体表现为文化深度趋于消解,同时普遍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和娱乐过度的倾向。黑色幽默电影的出现以其独特的文化思考与定位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突出了对人的思考。身份的焦虑、价值的迷失以及人物在社会环境中集体无意识和荒谬的生存状态等主题构成了黑色幽默电影的内涵体系。 黑色幽默电影以丰富的“黑色”意蕴展示了时代的诟病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对当代人的精神关照。以黑色幽默作为其艺术视点,黑色幽默电影将当下市场上文化消费的快乐逻辑与品质追求一并纳入考虑范畴。创作者能够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倾向,同时能获得电影创作更大的表现空间;受众在观影过程中完成了个人对生活的哲学批判。黑色幽默电影的审美特征主要呈现为两点:矛盾的悖论性和叙事策略的游戏性。矛盾的悖论性使电影形成了一种互耗互惠的深层结构,以佯谬的形式更大限度地逼近生活本质,因此受众能获得审美理解的文化权利,并能从心理阻滞的表层理解通过对比性心理程序上升为一种内层理解的审美愉悦。叙事策略的游戏性主要表现为对“元话语”的解构、多线立体叙事和电影类型的杂糅,可见游戏性是基于受众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趣味的选择,是一种自由的审美活动,同时能够激发受众积极地对电影文本进行深层意义的构建。 从文化权利考虑,创作者在黑色幽默电影中充分地把握了电影创作的主导权。实现了将个性风格、社会现实以及具备生命力的永恒性艺术命题融于一体的电影故事创作,并通过对电影主题的选择实现了电影的议程设置功能,搭建了个人与主流权力对话的公共平台;黑色幽默电影是极其富有创作者个人文化想象、意义内涵等艺术品质的个性化的电影。受众观影存在着合目的性的潜在需求,黑色幽默电影通过陌生化与审丑方法的引入实现了对受众期待视野的突破。审丑也是一种对艺术表达多元话语构成的追求。 文章通过对黑色幽默电影的文化内涵、审美表达以及创作思考的梳理,探讨了其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黑色幽默电影的文化形态能为我国的电影创作提供借鉴。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摘要】消费主义作为一种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渗透和传播,同样对我国民众尤其是当代青年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在部分群体中出现了以消费为人生目的的价值取向,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的消费行为及青年亚文化现象。针对消费主义及其衍生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尝试着提出对策,是本文的目的。 【关键词】消费主义青年亚文化对策分析 一、引言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文化工业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大众文化的繁荣,带动了消费主义思潮在全球的迅速传播。文化工业借助电影、电视、广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使形形色色的消费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更便捷地传递给社会大众,将消费主义文化灌输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并日益渗透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近年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消费主义思潮更以其感性而鲜明的特征,吸引着不发达国家的人们。在消费主义强大的示范和诱导作用下,传统的民族化的消费生活方式,逐步转变为一种现代化、全球化的消费生活方式。消费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时代经济社会文化的代名词,成为一种表征。鲍德里亚这样表述:“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在消费主义的影响和支配下,一些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位移,他们把日益增长的对消费品和服务的攫取欲,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并将其作为最普遍的价值诉求和最现实地通向个人幸福发展的道路,甚至以为自我消费欲望的极大满足,也是一种社会道德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部分青年学生甚至把消费当作人生的根本意义之所在。他们认为

消费主义文化

引言 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了。当然消费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它还与各种文化与文学的嬗变一起成了消费社会的“景观”。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嬗变更是这一“景观”中的热门话题。文学“从以往的精神文化建构,演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往居于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雅文学日渐式微,而具有明显商业化倾向的消费文学则异军突起,并以其繁荣的创作和广泛的受众而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甚至具有主流意识的文学景观”。[1]这一景观如今正朝着商业化、娱乐化、通俗化方向的发展这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视。毋庸置疑,文学的这种嬗变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有使群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的积极方面,也有对社会正能量冲击的消极影响,不管是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文就将从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几个走向入手,阐述该走向对受众群体的影响,从而努力寻找到一条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可以欣赏到好的文学作品,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到来 消费主义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最初源于把文化作为商品去生产和销售,其主体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方式孕育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文化是一个与时代不断发展相结合的有机体,文化也将随着社会的变革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消费主义文化也开始在我国悄然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离不开两个必然的条件:一是社会必须具备提供批量生产文化商品的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必须具备支撑消费文化产品的大批消费者。批量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为消费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而市场的传播交换媒介为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了机会上的可能。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消费主义文化可以顺利地进入市场,由于现代传播手段特别是电子传媒的普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复制变得更加轻而易举,文化商品已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消费人群也大批量地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一部分的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购买力,逐渐具备了文化消费的经济水平。再加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人们身心俱疲,而具有消遣性和娱乐性的消费文化为处于精神需要的人们送来了如春风般的舒适,这也使得消费文化愈来愈全面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由此消费文化也就不断壮大起来。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相应的消费文化必然出现,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所以必须承认这是历史的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消费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人们的消费水平与质量如何,恰恰是人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