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绘画中儿童形象的符号信息及其审美意义

当代绘画中儿童形象的符号信息及其审美意义

当代绘画中儿童形象的符号信息及其审美意义
当代绘画中儿童形象的符号信息及其审美意义

当代绘画中儿童形象的符号信息及其审美意义

曹娟

【摘要】摘要:当今世界的信息繁杂引导了当代绘画中儿童形象的多样化发展,许多青年艺术家都借此儿童形象来极力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也有的艺术家在有限的绘画技能和浮躁的心理状态之间同艺术创作真理之间的矛盾开始冲突时,就开始借用成人化儿童符号信息来表托自己的愿望或逃避现实压力,以望获得精神家园和心灵的回归。

【期刊名称】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卷),期】2016(000)001

【总页数】1

【关键词】儿童形象;成人化;自然化;缅怀性

儿童由自然范畴逐渐演变成存在个体,是经成年人探讨、形成、解释和表达的概念儿童,是个体存在,他们姿态性情与命运都不同。无论他们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真实境遇如何,人们都会进行各种想象。有说儿童是抽象的,是代表着国家的威力未来;说儿童是具体的,是不同于成年人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更说儿童是象征意义的,象征一尘不染的精神世界,和被污染的成人社会形成鲜明对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成年人实现自我救赎的精神家园。

一、儿童成人化

成人普遍认为儿童生活在“纯朴的世界”,他们的世界是简单的,与成人世界不同,所以用儿童的纯朴形象来反衬当今世界个体或群众的生存经验则具有一定的醒目效果。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借由单纯的儿童形象来表达真实的自我心态和生活环境,这些借由“个人视角”进行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化学类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制定的。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总学时数以2800学时左右(不含军训、各类实习和毕业论文)为宜,化学类专业课为1400~1700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不少于520学时,选修课约300学时。 制定本教学基本内容的指导思想是: (1)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定阶段,其前有中学教育为基础,其后又有研究生教育和职业再学习。尽管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普遍实施,但多数本科毕业生仍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本科教育必然带有专业教育的成分。但是,不应要求通过本科教育就培养出该专业的专家。本科教学应着力培养具有宽广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应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强调的是本学科中最基础的内容。 (2)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潜在的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科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担任本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从事研究的素质。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演进、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对已经陈旧的基础知识应该更新。 (4)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有力手段,应予以充分重视。化学实验不应仅仅是验证性的,还应该带有探索性和研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5)所列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它不与课程设置挂钩,不与学时分配挂钩,其顺序也不是教学顺序。这种安排的目的在于给各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留有充分余地。各院校应以“基本内容”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 (6)除了课堂讲授外,可辅以多种形式落实基本内容的教学。 (一) I 1. 气体 (1)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2) 气体分子运动论

艺术与审美教学内容

艺术与审美

绪论 【单选题】(20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D A.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B.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C.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D.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20分 2 【单选题】(20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C A. 冯友兰——“乐道”; B. 朱光潜——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C. 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D.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20分 3 【单选题】(20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C A.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B.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C.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D.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20分 4 【多选题】(20分)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BC A. 玻尔:“我们都认为你的理论是疯狂的,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是:它是否疯狂到有可能是正确的”; B.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 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D. 霍金:“纵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科学发现、发明的)事件不会随意发生——它们反映出潜在的次序”。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美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素养 宽城县职教中心刘振宇 摘要: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美育从审美角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所以,运用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教育;作用;审美能力;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

学生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一定的审美媒介去感染、启迪美的接受主体,使其在美的欣赏、美感享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较为系统的美学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接受主体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运用美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素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请同行们指教。 一、教育中渗透美育,任重道远。 很多学校的校训里包含有“真、善、美”的含义,求真,就必然尊重科学,重视智育,求善,就必然尊重道德,重视德育;求美,就必然尊重美学,重视美育。而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最乐于也最易于通过审美体验去感知真和善。学生正是在美的探求和创造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忽视了美的眼睛是昏暗的,遗忘了美的心灵是残损的,丢失美的人生更是不幸的。于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探求,就成了教师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应注意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培养儿童的想象力;重视鼓励儿童观察生活,学会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感受;寻找探索适合儿童运用的表现形式,形成有地域特点的特色教育;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其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艺术教育关系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异向,关系民族精神的塑造。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拥有童心,重视儿童美术教学的规律,从旧教育论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努力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吸收成功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儿童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想活动。这实际上会扼杀儿童的创造性,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渗透人性化发展的理念,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重视儿童的尊严,就应为儿童的美术活动营造合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人平等,每个儿童都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待,每个儿童都受到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特别是一些在教师心目中捣乱的、落后的学生,克服传统教育中只重视部分优秀学生的不良现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自尊,在学习中能提出自己的思想看法。 杨景芝在《新世纪课程的改革中的新理念》中指出,“教育倡导尊重儿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艺术上重视个性发展,发展艺术表现的多元性。教学结果体现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多种答案,没有惟一的标准。” 而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可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潜能。据侯令的《怎样理解文化》,“儿童在10岁以前都具有创造符号表达认识和情感的潜能,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通过认识和感知启发,开启人的艺术创造潜能。”二是多角度地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从艺术心理来讲,多种思维都有助于儿童艺术活动,其中最主要和具有创造性的是直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给儿童一定题材,并提出相关创作要求。学生则针对题材和创作要求,集中精力,设想出多种方案,其中包括不同的人物造型、线条的各种变化及色彩变化等,再专注于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创作,由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儿童的“多智能素质”。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单一整体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发现了自我多元智能的可塑性,并使每个人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由于美术不是单一地发展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可以发展语言文学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各方面的智能,并能使学生成为自然观察者,因此,可以进行综合课的设计,例如,可以借上《春天》的生态教育探索课的机会,让儿童到森林公园里,闻空气中的气味。听鸟叫,拣树叶,观察环境,继而进行美术创作。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 (一)、审美教育研究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近些年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内涵。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并已逐步成为当前音乐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国际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们认识到音 乐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他们认为,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一个国家或民族就不能被视为是具有真正的音乐文明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代教育的发展,使社会普遍认识到音乐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理念历史悠久; 音乐审美教育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我国古代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如《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即是此意。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要求儿童学唱赞美诗和军歌,把音乐作为鼓励儿童勇气和培养儿童纪律的工具。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很难找出一种比从长期的经验中

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承袭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和教育,在那里,音乐长期拥有重要的教育地位,被保留在所谓的“自由七艺”之中。这些音乐教育历史证明: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教育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其他教育和艺术 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存在于教育的全过程。 2、我国音乐审美教育有待深入; 我国与世界许多重视教育的国家一样,也具有悠久的音乐教育历史,但真正称得上音乐教育的历史,则只能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算起。五四前后,虽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主张的影响下,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终因时代的原因而不能有真正的音乐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在建国初火热的政治年代,音乐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又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思想道德功能与智育功能,同时初步承认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尤其是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仍局限于音乐的辅德和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河南宏力学校张朝利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灵活迁移。 3.面向现实:概念、理论试题的依附渊源 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大纲,引导学生注意社会实际问题,经常用化学视角观察现实问题。试题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各类化学问题,重视化学与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科技等方面的联系。概念、理论试题更有这方面的优势。“NMR(核磁共振)”、“含高能量的正离子N5+的化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月 球He”“新元素Ds”等等,有的试题虽然起点较高,但考查的落点依然是化学概念、理论的基本知识,有的试题强调课本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4.再现探究:理论试题的发展创新 高考概念、理论试题在强调强调知识应用的同时,还尝试对学生拓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的考查,强化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适当增加开放型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要求用研究性的思路考虑问题,提出更优的实验方案。试题不具难度但有深度,体现了考改与课改的一致性,配合和支持了中学新课程改革。 5.体现区分:概念、理论试题的选拔功能 虽然高考试题难度下降,但其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决定了高考试题要有必要的区分度的适当的难度。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现这种区分和选拔功能的试题大多为基本概念、理论试题。概念、理论试题在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试卷中低于整卷难度系数的无论从题量还是从分数权重大多为理论试题,有个别试题甚至成为全卷的难题。 6.热点重复:概念、理论试题的不简单连续 据统计,高考理论试题的比重每年都比考试说明规定的要高,基本理论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高考化学各理论板块的题量和分值,不难看出每年各理论板块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值的试题,理论部分的考点多,重现率高。但这种连续和重复不是简单的连续和重复,渐变和创新贯穿其中。

浅谈审美教育

浅谈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审美教育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美 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 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地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再次,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思维发生学认为,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最后,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事实也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可见,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美的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

美术课的重要性

美术课的重要性 美术课是小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小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当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他们求知欲强,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小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的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小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小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

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小学美术课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而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上之外,小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总之,美术课是普通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的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乃至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代小学生要以崭新的姿态来对待美术这门课。

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双塘中心园孙爱导读:儿童喜欢一次性完成绘画创作,并在创作中几乎不作太多考虑,直接作画,下笔流畅,线条大胆,涂色随心所欲,不存在成人所谓的败笔。研究发现,5~6岁的儿童在创作中充满自信,能以较多的方式使用线条和形状,如开放性的和封闭性的、爆发性的和控制性的,并根据自己的情感、愿望或按物体固有色来涂色。 绘画是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其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学前儿童艺术思维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运用多通道的感觉器官,获取、再造、物化审美心理意象的活动。对学前儿童的艺术思维进行研究,有助于教育者进一步深入认识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本研究借鉴哈佛大学加登纳教授关于艺术活动三大系统的概念,以及国内研究者关于绘画超常儿童艺术思维过程三大系统的概念,将艺术思维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知觉(perception)、反省(reflection)和制作(production)。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选取一所江苏省省级示范幼儿园(非艺术特色园)大班30名5~6周岁的学前儿童,分成5组,每组儿童作画时间为上午10点~11点之间。研究持续半年,共搜集了138幅儿童绘画作品,通过对儿童绘画创作过程及作品的分析,探究5~6岁儿童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一、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实现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的把握的心理过程。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绘画活动中的视知觉是视觉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学前儿童对绘画创作对象的获取正是通过其感觉器官的视知觉功能来实现的。 对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过程及特点的研究,是通过4次绘画活动来完成的。主题分别是:“静物写生”“我和爸爸妈妈”“跑得很快的人”“我乘公共汽车”,所涉及到的知觉过程都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感知,力求使儿童有充分的机会展现其视知觉的过程。 研究发现,5~6岁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是通过知觉选择获得审美心理意象的过程,具有多通道性。5—6岁儿童对物体的知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

自考2017年4月《美学》真题

2017年4月《美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题干】“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一命题出自蒋孔阳的()。 【选项】 A.《美学新论》 B.《美的历程》 C.《美学散步》 D.《新美学》 【答案】A 【解析】在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认为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在他晚年的著作《美学新论》中就提出来了这个观点。 【考点】美学研究的对象(P5) 2.【题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说明()。 【选项】 A.肉体享受高于精神享受 B.精神享受高于肉体享受 C.精神享受与肉体享受密不可分 D.肉体享受与精神享受毫不相干 【答案】B 【解析】说明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塑造完美的人格、构建健全美好的心灵,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实践活动都无法达到的,说明了音乐、精神上的享受高于肉体上、物质上的享受。 【考点】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P31),三月不知肉味也同样说明了此观点。 3.【题干】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选项】

A.审美形态 B.审美经验 C.审美关系 D.审美活动 【答案】D 【解析】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审美活动,终其审美的各个方面都是以审美活动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因此美学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考点】审美活动论(P48) 4.【题干】审美发生的“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理论家是()。 【选项】 A.席勒 B.达尔文 C.康德 D.卢卡奇 【答案】B 【解析】在生物本能说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达尔文的观点,达尔文是一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提出动物也是具有美感能力的。 【考点】审美活动论的审美活动的发生说(P94) 5.【题干】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 【选项】 A.呈现、构成、评价三个阶段 B.呈现、创造、评论三个阶段 C.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D.惊诧、感受、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C 【解析】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状态中。 【考点】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P71)

浅论加强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浅论加强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英语语言文学系 084班 王金星

什么是美感 什么是美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回答是:美即生活。他又强调:“生活必须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生活。”他理解说:“任何东西,凡是我们在期中看见我们所理解和希望的、我们喜欢那种生活,便是美。”可以看出美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那么什么是美感呢?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他是人类精神生活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一是,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二是,美感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三是,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四是,感觉和描写世界的美 对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赠汪伦》的诗来解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一,正式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伦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汪伦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

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一、为什么学习美学 为什么学习美学?简而言之,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当代人在呼唤着美学,在发展着美学,在把美学变成一门与人类幸福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自己觉的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追求美、创造美。每天都在说话的我们,并不会意思到我们在说“散文”;每天都在追求美创造美的我们,也往往意识不到我们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美学之后,能够增强我们追求美创造美的自觉性。 第二,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伦理观与真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光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审美光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三,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提到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的能力。 第四,有利于各种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工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

从和谐之美谈审美教育的现代作用

从和谐之美谈审美教育的现代作用 一、促进教育的和谐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但也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最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他四育之中,从而使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推动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以美辅德。 美育可以促进人的道德的形成,达到美与善的结合,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美的教育与美的影响,可以使个体的道德习惯和信念理想构成个体的心理动力,继而转化道德行为,让审美与道德浑然一体。如:通过对自然美的鉴赏,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姿,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就会油然而生,进而激励自己为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通过对社会美的鉴赏,感受体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从这些美的典型身上,看到真善美必将战胜假丑恶,激励自己更加自觉地抵制不良风气、弘扬正义。这是以美辅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二)以美益智。 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和想象能力,达到美与真的结合,促进其智力的发展。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和艺术宝库中去,促进其掌握知识,把理性内化与自我感知结合起来,把群体的合力结构转化为个体的自

由直观,开启和疏通由认识真理走向创造发明的思维通道。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运用“美学的、直观的”方法研究相对论;麦克斯韦运用对称形式的美的欣赏观纠正了法拉第的电磁理论等。同时,通过美育,在形象生动的直现的感知下,不仅可以使学生注意力稳定,而且能更主动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思考,增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推动他们去进行科学研究。 (三)以美健体。 美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并运用对美的感受,促进体态、体能的协调发展,达到美与健的结合,从而促使学生体态健美的发展。一方面,体魄的健美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体育训练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速度耐力和技巧,具有发达的肌肉和匀称健美的身体。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运动,人的内在活力和生命力在形体的敏捷与力度、灵活与协调中充分展示出来,显示出人体特有的朝气、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具有特殊的魅力,透出独有的审美体验。 (四)以美炼人。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对劳动的审美态度,培养把劳动作为体力与智力游戏来享受的情趣,从而使劳动变成人们的第一生活需要。马克思有句名言:“劳动创造了美。” [1] 美产生于劳动。人们的美的观念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的表现。可以说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美丽的外表形象,也不会产生诸如梵?高的《加歇医生的肖像》、《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等世界名画,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讲稿

第二课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美学概论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绪论部分的学习,我们大体上了解了什 么是美学,以及中西美学的发展过程。这节课,咱们一 起来学习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所谓审美发生是用 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美的起源问题。什么是发生学 呢?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 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1、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 2、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3、劳动起源说 4、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 5、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与美的诞生 1、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模仿说、生物本能说、游 戏说) (1)模仿说 在关于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的理论探索中,模仿说可

以说是最早提出来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到:“艺术是对于自然的模仿”他说:“我们从蜘蛛那里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类有一种模仿的天性或本能。正是这种模仿导致了艺术与审美的发生。在德谟克利特之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这些模仿只是所用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而已。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艺术样式都是模仿而成的。应当说关于模仿说的理论不但在西方非常流行,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特别是在我们的《管子》中,就谈到,音乐就是我们人类模仿鸟兽的声音而来的。所以,关于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在西方,古希腊时期非常盛行,同时,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应当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野牛画,确实是模仿的非常逼真。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二十多种动物的画都模仿的非常传神。 模仿说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把美的起源和艺术的产生完全看作是模仿的结果,确实有一定的片面性。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挽美学的独特品格众其当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独特品格人生当代价值 论文摘要: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 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思想体系。中国美学的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美学在其实质上只能是存在的诗性之思。 一、人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总是与人学思想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正如许复观所指出:中国文化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

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附件: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The Research on Chemical Curriculum and Material in Secondary School )(必修3学分)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是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运用当代先进的课程理论,反思当前中学化学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制与分析、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当代中学教学范式的构建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提高教育硕士对中学化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更高的视野和理论水平上审视当代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主要的课程论、中学化学课程的设计、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编制与分析研究、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现代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 1.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策三. 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贺湘善等. 化学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施良方. 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施良方. 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叶澜.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吴文侃等.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新思考化学课程网 15.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Chemical Instruction Design and Cases Analysis )(必修3学分)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题研究、案例讨论和教学设计等多种学习方式亲身对当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改革的一

美育(最全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育的学科性质 一、美育学研究的对象 1、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美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审美教育现象及其普遍的规律。 3、审美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审美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4、审美教育的规律:指审美教育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美育学:研究人类社会美育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二、美育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1、美育学研究范围:包括美育的基本理论和美育的实践与实施两个方面。 2、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美育的性质、特点、任务、功能、地位、与德、智、体等方面的关系等。 3、美育的实践的实施包括:美育的媒介、途径、实施原则和方法、审美素养 4、美育是探讨人类如何美化自身的科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人的命运、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精神世界、人的个性完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终极意义等,它是以美学与教育学的有机融合为主体的多种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三、美育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 (一)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 美学是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内容有四块: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审美教育。美育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美育学与美学有内在的亲缘关系,美育是实现美学的任务和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美学最终的落脚点。(二)美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学所元宝的一般教育的性质、任务、方针、原则、方法等,教育学也为审美教育提供发理论前提,可以说,美育学是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是教育学的扩展和延伸。但是它们又是五笔特殊、整体与局部折关系。此外、教育学更注重理性教育,美育学则注重情感教育强调结合。 (三)美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一切心理现象的理论基础,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美感教育,必然涉及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借助于心理学研究的材料和成果,心理学是美育理论研究的科学依据,美育学则是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规律在审美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反过来,美育学研究的成果,又必将丰富和深化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当然,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而美育学研究的是审美教育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四)美育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艺术美是美育的主要媒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二者区别在于,艺术教育研究的范围更宽泛,除了艺术教育,美育还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教育。 第二节:美育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美育思想 (一)西方 1、发源地:古希腊、罗马 2、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浅谈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2-11-27T10:38:40.4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0月总第98期供稿作者:郝金辉 [导读]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学校教育是主要的。 郝金辉山东省栖霞市蛇窝泊中学265300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学校教育是主要的。学校的音乐教育,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猛烈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而流行音乐重在娱乐,表现树人的思想内涵较少,不利于青少年正常发育的东西较多,因此不应该纳入课堂作教材。 怎样才能使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能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而不被流行音乐的巨大冲击波所淹没呢?我认为,别无它法,只有教育、引导,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硬性禁止的方法。只有因势利导,兼顾现代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教育,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音乐,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 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能领略到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要有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有音乐知识。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音乐审美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吸引力”上下功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