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与侠—从武侠电影的审美转变探求武侠电影的发展出路

武与侠—从武侠电影的审美转变探求武侠电影的发展出路

武与侠—从武侠电影的审美转变探求武侠电影的发展出路

中国武侠电影属于中国特有的电影种类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当代,人们的审美越来越趋向轻松化、娱乐化、大众化、平民化,当然,审美趋向的变化使武侠电影一方面要在技术上取悦受众、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同时要求武侠电影在情感上贴合受众、符合受众普遍的价值追求。除了受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武侠电影的自身发展路径也要求武侠电影不断进步、要时刻保持时代感和新鲜感、根据以往经验不断创新,不断拍摄出更多更好、更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武侠电影作品。

关键词:武侠电影,审美特点,时代性,发展,新路径

一.武侠的内涵

侠者,重义、尚武、轻生。他们可能身带长剑、脚踏快马、落拓长衫、对月痛饮。他们劫富济贫,救人于危难水火之中;他们心系天下,拯民众于困苦急难之时。勇敢、无畏、担当,他们以信义著称,以勇武畅行。

侠,在中国古语中与俜、甹两字相通。汉代许慎撰《说文解字》有:“侠,俜也。从人夹声”。“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由此推论,所谓侠士就是俜士,即甹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今人谓轻生者曰俜命,即此俜字”。此字译成现代汉语即为拼命、搏命之意。①

《说文解字》中侠是“以力辅人”的意思,后来才发展为指尚武重义、急人危难的任侠之人,同时其原意仍被沿用,在《汉书·季布传》、《史记·游侠列传》、《韩非子·五蠹》中均有记载。“侠”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生存于中国社会,非官非士,是被统治阶级——平民百姓里一小撮不那么安分的人,他们没有封建特权,却以一己之力为民请命、为国安邦,在不同的封建王朝书写不同的游侠史笔。闻声明者,如专诸、要离、聂政、锯魔,非显声者,更是不可计数。这些侠士使中国历史不仅仅是一部封建王朝的兴衰史,更是一部凝聚着普通大众生活的血泪史,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二.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

1919年根据美国故事改编的中国故事《车中盗》是中国早期的的武侠电影最初作品之一,这部电影已有打斗情节;而后,在1926-1932年又有几十部武侠影片投入拍摄,尤以1929-1932年更盛,但在这一时期还没有专职的武术指导,演员必须有真功夫、会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此时武侠电影蓬勃发展除了对金钱崇拜及娱乐化之外,也有电影公司(如华剧影片公司)专门拍摄武侠片来一洗我国“东亚病夫”的耻辱,渴望在电影这个虚幻的世界里找回民族自信心,无论原因如何,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已经使武侠电影初步具有了体制化、规范化的内容,武侠电影的雏形形成,这就为以后武打的进步提供了基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之后,武侠电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导演如袁和平、胡金铨,演员如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等。而这一时期武侠片以武术类型划分可分为现实性展现功夫的武侠片、喜剧型武侠①贾磊磊,《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

片和技术型特技武侠片而这三类武侠片的动作各有不同。

现实型展现功夫的武侠片就是主要以展现真实功夫为主,且这种功夫多为大众所熟知或了解,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很少使用特技,李小龙就是这类电影的最典型主演人物之一。李小龙主演的电影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他主演的电影多展现真实功夫,不再依靠剪辑来达到特技效果,其动作轻快、简洁。

喜剧型武侠电影主要指在武侠电影中加入喜剧元素,不仅用工夫吸引观众,更用喜剧吸引观众。这类影片一般用较为夸张的表现方式表现人物性格或功夫的厉害程度,主要代表性演员就是成龙。在成龙主演的一系列影片中,他很好地结合了喜剧和功夫这两种元素,常常利用身边道具在不经意间使用功夫达到喜剧的目的。由于功夫中充满了紧张与刺激,而喜剧的轻松和欢愉刚好能和功夫形成一种奇妙的组合,同时再加入爱情因素,这样就更能吸引观众。

技术型特技武侠片则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武侠电影类型。这类武侠电影常常表现为高度的夸张与想象,如弹指神通,手指轻轻一弹就有排山倒海的力量,能杀人于无形,再如飞叶摘花,六脉神剑,这些都是利用现代特技效果而达到的较为震撼的视觉效果,逐渐成为武侠电影的主要模式。同时,某些技术型特技武侠片又具有神话、魔幻色彩,具体体现为古装神魔大片、古装玄幻大片,这

些都是技术型特技武侠片的变形。

三.武侠电影不断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特技效果增多,现实与虚幻并用

进入21世纪,武侠电影的武术又呈现了不同的新方向:大场面的武打技术、特效明显增多。如果说之前的特技效果是为了强调夸张,而现在似乎不加特效就没办法拍摄武侠电影了,甚至有些人认为武侠电影等于特效,那么武侠电影全部加入特效真的好吗?我们拿张艺谋的《英雄》为例。《英雄》中的武打场景大多数都强调绚丽的色彩、夸张的动作,细小如书架一点点倒掉、甄子丹和李连杰对战时的棋局,这些都是细致的特技效果,而大场面则是主人公的打斗场面,梁朝伟和张曼玉身着红衣在黄色树林里打斗的场面尤为明显。可是,这么多的特技效果却没有让人特别震撼,反倒因为用得太多而存在堆砌之感。事实上,利用现代科技合成的打斗场面使用的少是恰如其分的点缀,但如果过多使用则会有飘在云端的错觉,不能很好地将观众带入场景。再看电影《绣春刀》,其中开头的武打动作做得相对成功,先是张震一个打碎花瓶的细节,而后几招快速剪辑的打斗,最后再以细节收尾,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但其中又加入了一点点夸张的成分,讲故事表达得恰如其分。由此可见,单纯的利用大场面和特技拍摄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注重现实因素,在武打中要虚实相结,要根据故事走向安排虚实分量,只有灵活运用武打技巧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同时,武打动作不仅仅要虚实结合,也要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情节推进变化而来,就比如说一个屌丝成长为一个大师的各个阶段的武术动作是不同的。再比如说一个翩翩公子和一个风流浪子的武打动作也是不同的,因此武打动作也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但是当今武侠电影的问题在于武术指导总是那么一群人,总脱不出袁家班、成家班、洪家班等几个大型的武术指导团队,业内近于垄断,所以设计出来的武术动作也多趋同,发展空间小。因此想要促进武术动作和拍摄手法的创新,必须要在行业内形成竞争机制,保持市场活力,这样才能为武侠电影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侠义精神有了多种解释

封建社会中的侠或侠士,一直和君主、官员一样位列于平民百姓的幻想英雄

之列。普通百姓总希望能有明君做主、清官请命、侠士济世,侠士之所以能和君、官一样成为民众的幻想英雄,其根本原因在于侠士具有的武侠精神。

从本文一开始的解释可以看出,侠士特点应该是尚武、重义、轻生,武侠精神也基本沿于侠士特点而形成,随着武侠电影的不断发展,武侠精神也在不断发生细微调整。

最开始的武侠电影基本上都是除恶扬善题材,甚至还有因果报应、乱力怪神等色彩,这一时期侠士精神非常符合侠士特点,好斗尚武,大侠常常有高超的武功,凭借武力手段替民众解决现实问题,重“武”过于“侠”。而后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进一步发展,“惩恶扬善”的“恶”有了具体的、明确的、排外的指代,多指外来军事入和文化入侵,而不再将眼光局限于传统的恶霸流氓,这就由最开始的个人矛盾上升到了国家矛盾,将人与人之间的善恶争斗上升到国家尊严维护层面,看似是将武侠的范围缩小(主写国家尊严),实则是将侠义精神的范围扩大,给“武”的使用找到更加合理的借口,让侠义精神在儒家“仁爱”的层面上加上“忠孝”含义,从而使“武”的使用更具合理性。由这一时期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出武侠电影已经开始重视武侠精神,不再简单地崇尚武打镜头的视觉效果,更注重其中的人文内涵。而之后再逐渐发展武侠电影的侠义精神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被划分为新武侠阶段,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中国已经崛起,单单来说国家尊严国家富强已经满足不了武侠片的范围,也不能燃起人们强烈的同感,于是价值范围进一步扩大,武侠电影开始关注个人命运,开始关注个体的爱恨情仇。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却将武侠精神扩大,将情感上升到全人类,倡导普世价值。这种宏大的、具有高度概括性武侠精神电影还有许多的变种:警匪片、枪战片、英雄大片等等,这些类型的影片都具有惩恶扬善善的一方,也有恶的一方,只不过将传统的武术转化成了现代的枪支弹药和高科技技术武器,但本质上是没有变的,其中都包含着或多或少的武侠精神。

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具有民族精神气质的武侠电影,武与侠并重,暂不将警匪片、枪战片等算入研究范畴。从随着时代变换而发展的武侠精神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怎样变化,武侠精神骨子里、内核里还是中国的,是具有民族性的,所谓的武侠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汇成了民族特性,塑造了国民性格。比如荆轲刺秦,只为报太子丹知遇之恩,

再比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为报刘玄德三顾之意,这便叫做中国人的一诺千金;比如高渐离击筑刺秦王,只因荆轲是他知己好友,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只因刘玄德是他结拜长兄,这便叫做中国人的为义轻生。除了这些还有许多许多,打抱不平、见义勇为、虽千万人而吾独往已、生死淡然、处变不惊等等。民族精神的优秀品质中有儒家的仁爱与道家的逍遥,再兼之江湖特有的潇洒意味,使武侠精神成为了特有的中国符号。这样的武侠精神与民族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关于此类的电影也不可胜举,那么在当代,想拍出优秀的武侠电影,除了要了解武侠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拍出有新意的作品。

1992年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和1994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都是武侠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原因就在于这两部电影为武侠精神的解释开辟了新的道路:徐克的《新龙门客栈》中老板娘的角色亦正亦邪,彻底改变了胡金铨式传统的武侠人物特征,使武侠人物身上带有了市井气与人情味,非常贴合现实生活;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电影本身取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可却完全是新的内涵,电影在描写时加入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意识,冲动与压抑并存,还用类似西方油画的色彩描写大漠与湖水,与其说是武侠片,不如说是一部披着武侠外衣的探究人内心与情感的文艺片。这两部武侠电影在传统的中国侠义精神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内涵或完全改造成新的意义,暂不说这两部电影是否成功,至少这样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意不只是指新场景新布局,更要注重内核,要注重分析分析在当下现实中武侠精神应该朝怎样的方向去努力,或者说如何借用武侠的外衣表达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或生活困境。总结来说就是要让武侠电影中的人物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跟随主观预想判定武侠人物应该怎么做,要做到现实主义色彩和虚幻主义色彩在态度上并重,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可以根据电影内容、主题思想适当增减。当今在电影圈掌握话语权多是一些老一辈武侠电影人,这些老辈的电影人终被新生代导演所取代,那么武侠电影该怎样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除了技术的进步能给武侠电影注入新的活力外,武侠精神的多样化解释更是新一辈的武侠电影人需要研究的课题。2014年年轻导演陆阳的《绣春刀》上映,其中三兄弟的性格命运非常符合他们所处的大环境,而三个人的命运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在现实中挣脱不开的困惑与迷茫,这样的电影就

是符合武侠电影发展的“常态”,才是今后武侠电影导演所要发展的方向。

四.审美新特点要求武侠电影注重多种思维发展(一)更加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为武侠电影寻找新的切入点

现在常常会有人说观众审美程度不高,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当然,这的确是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要相信,好的电影是一定会打动观众的。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原因就在于能够引起共鸣,就是更关注个体命运。比如武侠电影中与其写两个帮派之间的争斗不如写两个人之间的争斗,原因就是小人物更能让人联系到自身实际,更能让人感同身受,或者更能引起人物更多的情感。因此,写一个屌丝逆袭成大师的故事绝对会比两个国家风云聚会来得更震撼心灵。

另外一点,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人们接受视觉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幻想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英雄电影、爱情电影长期占据市场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拍出好的武侠电影,就一定要拍出人们的梦境。这个梦可能是痛苦的、也可能是欢乐的,但最终它一定是能够代入观众的,让观众感觉到影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因此从小人物切入也就成了最好的手段。

还有一种电影是适合旁观而非代入人物自身,比如武侠喜剧。这类武侠电影是在受众审美娱乐化倾向下应运而生的,就是受众愿意花钱去看影片中的武侠人物用各种手段来为观众制造笑料,这种旁观会给受众带来极大的愉悦感。由此可见,武侠电影不管是想代入受众还是想让受众旁观,都需要以小人物来引发受众的审美感受,因此小人物也就成了武侠电影最好的切入点。

同时,我们不应局限于小人物这个切入点,许多电影就是围绕一部秘籍一种武器展开的故事,那么这个时候讲述物品可能又是最好的切入点。因此作为电影人,最重要的不是抓人物,而是抓故事,把场景、背景等等外在条件去掉,看这是不是一个能讲述完整的故事,同时看这个故事有没有一个最集中的利益相关的“点”,如果有的话,抓住这个点,那么这就是最好的切入点。

(二)借用中国美学,传达主题精神

中国美学一直是武侠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具体体现如下:物品上多表现书法、刺绣、剑术、围棋、中药等;场景多表现月下(紧张或旖旎)、田园小院(表归隐和安静)、竹林(或是彩色树林,烘托气氛)、沙漠(增加色彩表现气氛)等;而演员服装更是多种多样,或是家常或是趋于极致。但是,单

单是物品场景的相加绝不叫做中国古典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的灵魂在意而非形,要做到将中国美学表达得不刻意、自然流畅。这并不是说不重视形象的表达,而是说形象是为了更好的传递人物特色及电影灵魂,却不能买椟还珠,要分清主次。

武侠电影对中国美学的运用始于胡金铨,但盛行却是在李安的《卧虎藏龙》闯入国际之后,尤其以大制作、大导演、大场景为主,是商业化电影的典型。这类武侠电影对于中国美学非常强调,甚至可以说达到某种极致。例如张艺谋的《英雄》,其中梁朝伟和张曼玉几套衣服的变换、梁朝伟表演的书法和剑术、李连杰和甄子丹打斗时出现的围棋等等,这许多中国元素摞在一起,可是除了镜头的视觉效果之外,真正的中国美学体现得却很生硬。所谓中国美学,是沉淀了中华民族性格与骨髓的东西,不是简单的物品相加罗列,而是要将美传达在每一个细节,让美而不自知。成功的案例如《卧虎藏龙》,其中章子怡和周润发在竹林中打斗的一幕非常有代表性,竹林也是中国武侠电影常用的素材,但是导演却并没有沉浸于拍摄竹林的各种特写和演员功夫对竹林的作用效果,而是利用竹林诠释了一段非常完整的武打,以物为物,以人为人,主次清楚,讲述了一段完整而又清楚的故事。再如王家卫《一代宗师》中对于灯和大雪的运用也是一样,不仅紧随气氛,而且使故事更加完整生动。由此可见,中国美学的运用不是为了表达而表达,而是要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让人不自觉地接受中国美学的熏陶,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需要导演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将中国美学作为表达主题思想的辅助手段之一,切不能本末倒置,否则便会有用力过猛、生涩艰辛之感。

五.当代环境下武侠电影发展新思路

(一)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多种手段宣传争取票房和口碑

在当今电影市场,从商业角度来说武侠电影并不是最受欢迎的。随着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人们走进电影院越来越喜欢那种能让人笑得出来的、较为轻松的影片,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武侠片。因此武侠电影的后期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从经济上做好保障,要在拍摄之初就预留下后期宣传的经费;其次在选用角色上也要一定程度上顺应市场,除了要看演员对电影的表演程度外,票房号召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再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宣传自己的影片,可以用适当讨好观众的形式来为电影塑造声势;最后要熟知时下流行词与时下流

行语,把武侠电影宣传得很时尚,贴近消费群体。

当然,一切宣传只是辅助手段,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票房获取更好的口碑,武侠电影的内涵才是关键,只有内核好,才能为武侠电影市场贡献一份力量,才能推进武侠电影的进步与发展。

六.结语

在武侠电影不断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电影人还是影评人都有必要转变思路,无论是在武侠精神的具体体现上还是武术手段的拍摄上都需要一定的创新手段,让武侠电影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让武侠精神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拥有新的解释,让武侠不断传承。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武侠电影是深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侠文学、武术、美学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环境、武、侠是武侠电影中最具有观赏价值的卖点。环境时而是江南的小桥流水、秀丽山水,时而是西北粗旷苍茫的平原、沙漠,还有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庭院、幽静神秘的荒山古刹、深不可测的悬崖峭谷,在影像上肆意的展露自己的风情和文化底蕴,并和侠客互相映照融为一体,与主题的基调一致营造着悠远的意境,传达出“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武”作为武侠电影的必要元素,它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为源泉,不断地兼容武侠文学、戏曲艺术、美学、舞狮等文化形式,在银幕上展现着独特的中国功夫场景,呈现“武之舞”的艺术特色。在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武”是“虚打”与“实武”交错并存,在总体上呈现虚实相间的美学风格;到60年代末,武侠电影进入创作史上的黄金时期,张澈、胡金铨、李小龙在“武”上有着各自的追求,从而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90年代的武侠电影之“武”因现代化科技介入,表现动作的电影手法更加娴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进一步挖掘,俨然一场呈现在银幕上的武舞艺术;武侠电影之“武”还缝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善恶分明、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使动作本身具有了道德性格判断之内涵;经过多年的营造,武侠电影之“武”具有独立的审美形态,在形式上宛如“武术之舞”,在神韵上是飘逸的东方意境之美。“侠”有侠客和侠义精神

之意,两者都源于中国的武侠文学;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以武侠文学中 的侠客和地方传奇人物为原型,经过电影化的解读后具有独特的特征;侠义精神是侠文学、武侠电影、侠客的内在灵魂,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传统品格和美德。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继承了武侠文学中的优良品格,如快意恩仇、济困扶危、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等侠义行为和“为知己者死”、诚信守诺、重朋友之义、轻生死等精神气质,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外延,把爱、人道主义、情等纳入自身的范畴,特别是在对爱情的表现上,武侠电影遵守自己的类型规则,以侠义核心,把爱情作为对侠义的人性补充,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理冲突”别开生面地阐释为爱情与侠义的冲突,两者的冲突最终导致武侠电影中爱情在狭窄的表现空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 一、引言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武术传统和文化内涵。它将武术与戏曲、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点。本文将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史和审美特点,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深入思考和理解。 二、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史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无声电影时代。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将武侠小说搬上银幕,例如以金庸作品为原型的《林则徐》(1922年)和《拂云雪》(1929年)。然而,由于技术和制作条件的限制,这些早期武侠电影在视觉效果和动作设计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武侠电影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电影产业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鼓励,武侠电影开始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研究剧本创作、导演技巧、动作设计等方面,使得武侠电影的审美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经典的武侠电影作品相继涌现,如《大闹天宫》(1961年)、《西游记》(1961年)和《白 毛女》(1960年)。这些影片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技术和制作水平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其内涵和主题也进一步深化,使得观众对中国武侠电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中国武侠电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遭遇了一段低谷期。这与中国电影市场的断裂、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以及国内外电影市场的竞争有关。许多制作精良的武侠电影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和推广,观众对武侠电影的兴趣逐渐减弱。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武侠电影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大和电影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武侠电影开始亮相。《笑傲江湖》(1990年)、《东邪西毒》(1994年)和《英雄》(2002年)等作品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票房成绩,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特点 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特点是其独特之处,它集合了戏剧、文学、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首先,中国武侠电影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武侠片中的人物往往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情感。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人物精神世界构建得非常丰富,导演在电影中通过艺术手法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中国武侠电影强调武术的美学表现。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演化成了一门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形式。武术动作的精妙、舞台布景的精美以及影片的节奏和剪辑都展示了武术的独特魅力。这种美学表现不仅让观众享受到了视觉上的愉悦,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中国武侠电影注重对人物价值观的探讨。武侠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追求。他们秉持着正义、侠义的信念,追求着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理想。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武侠电影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励着观众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理、正义和善良。

中国武侠电影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武侠电影的现状与思考 武侠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一些外国人眼里,“武侠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代名词。早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初期,以1905年由京剧名家主演的中国电影开山之作《定军山》为代表,“武打”就成为了中国电影的重要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武侠电影更是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与辉煌,也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回顾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其获得的巨大成就首先与国人传统的审美及自古以来的尚武精神有关,其次也离不开上世纪六十年代李小龙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后,外国功夫迷们对中国功夫的好奇心的拉动。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技艺“武术”的支撑。 回顾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上世纪40—50年代由于政治的原因,我国武侠片的主要生产基地由上海转移到了香港,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粤语为主的武侠片,但是除了“黄飞鸿”系列的新创作外,大部分还是传奇神怪武侠片的延续。 第二阶段,中国武侠片的人肉功夫时期。中国功夫电影的人肉功夫片时期应该自70年代初李小龙签约嘉禾公司拍摄《唐山大兄》开始至上世纪末为止。提起中国人肉功夫片就不得不说在中国功夫片历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三位国际功夫巨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首先李小龙作为中国人肉功夫电影的先驱者,自1971年6月28日签约加盟嘉禾后,改变了60年代以邵氏为代表的香港功夫电影的剧情片时代,动作主要依靠演员笨拙的表演,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武术与舞台艺术的结合,肢体动作快捷与刚劲的展现。自李小龙与嘉禾签约到李小龙1973年7月20日去世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李小龙与嘉禾拍摄了《唐山大兄》、《精武门》,李小龙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以

中国武侠文学史与武侠电影赏析

《中国武侠文学史与武侠电影赏析》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性质:《中国武侠文学史与武侠电影赏析》是一门系统研究中国武侠文化与文学史及武侠电影鉴赏的文学影视鉴赏课程,通过武侠文学史的研究了解武侠文化,通过武侠电影的鉴赏印证武侠文化,提升学生的通俗文学认知能力和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任务:中国武侠文学史与武侠电影赏析共32课时,主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侠的起源、定义; (2)中国游侠的精神,侠与盗的关系,武侠小说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武侠小说的新派与旧派; (3)中国古代武侠小说; (4)民国年间的武侠小说; (5)海外新派武侠小说; (6)当代大陆新派武侠小说; (7)武侠文学衍生的武侠电影。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宏观的梳理透视与微观的学习探讨相结合。即对讲授的每一个作品的学习、探讨要和相关的文学批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学会运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去阅读、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作品审美的能力,加强素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3、坚持自学为主。对学过的作品必须找来阅读,熟悉其思想内容、情节、人物,同时要尽可能的查阅相关的文学史的资料,作家研究专集、论文、赏析性的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4、认真完成作业。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侠的起源和武侠文学的文化源头。 (二)本章重难点分析: 1、重点在于侠的起源。 2、难点在于武侠文化。 (三)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侠的起源 2、侠与盗

3、武侠小说的演变 4、小说“武功” 5、武侠小说的新派与旧派 6、武侠小说与民族文化心理 7、侠士、武士、骑士文化异同及其文学比较 8、武侠小说的定名和范围 9、参考影片《墨攻》、《英雄》 第二章武侠小说的雏形期 (一)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武侠小说雏形期的状态。 (二)本章重难点分析: 1、重点在于《燕丹子》。 2、难点在于魏晋小说。 (三)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的影响 2、最早的一篇武侠小说:《燕丹子》 3、魏晋小说中诡奇怪诞的侠客 第三章武侠小说的成熟期(一)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唐传奇中武侠小说的风貌。 (二)本章重难点分析: 1、重点在于唐代武侠小说的繁荣。 2、难点在于唐代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 (三)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唐代武侠小说的繁荣 2、唐代武侠小说的内容 3、唐代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 4、唐代武侠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5、宋元文言的模仿之作 第四章明代短篇武侠小说(一)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明代短篇武侠小说的状况。 (二)本章重难点分析: 1、重点在于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的内容。 2、难点在于明代文言武侠小说及《剑侠传》。 (三)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 (1)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的内容 (2)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中的“武功” 2、明代文言武侠小说及《剑侠传》 第五章武侠小说史上的里程碑《水浒传》

武侠电影教学教案

武侠电影教学教案教案标题:武侠电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武侠电影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分析武侠电影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 3. 探讨武侠电影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4. 培养学生对电影语言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5.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武侠电影的定义和特点 - 武侠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武侠电影的基本要素:武功、剑术、江湖、义气等- 武侠电影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打斗场面、情节发展等2. 武侠电影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 - 主要角色:侠客、武林高手、反派角色等 - 典型情节:江湖恩怨、义气纠葛、爱恨情仇等 - 主题探讨:侠义精神、忠诚、正义等 3. 武侠电影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 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 武侠电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塑造 - 武侠电影对国际影坛的影响 4. 武侠电影的欣赏与分析

- 电影语言的欣赏:镜头运用、剪辑、音效等 - 观影技巧的培养:观察、思考、分析等 - 对武侠电影的批判性思考与评价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武侠电影的定义与特点 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武侠电影的了解和印象。 2. 介绍武侠电影的定义和特点,并展示经典武侠电影片段。 3. 学生讨论武侠电影中的基本要素和风格。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通过互动讨论和展示,分享自己对武侠电影的理解和喜好。 第二课时:武侠电影中的角色、情节与主题 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2. 分析武侠电影中的主要角色、情节和主题,并展示相关片段。 3. 学生小组讨论武侠电影中的典型情节和主题,并进行展示和总结。 第三课时:武侠电影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1. 导入:学生观看一部经典武侠电影,并记录自己的观影体会。 2. 学生分享观影体会,引导讨论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探讨武侠电影对中国社会和国际影坛的影响,并进行展示。 第四课时:武侠电影的欣赏与分析 1. 学生观看一部经典武侠电影片段,并讨论电影语言的运用和效果。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电影中的镜头运用、剪辑和音效等要素。

武与侠—从武侠电影的审美转变探求武侠电影的发展出路

武与侠—从武侠电影的审美转变探求武侠电影的发展出路 中国武侠电影属于中国特有的电影种类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当代,人们的审美越来越趋向轻松化、娱乐化、大众化、平民化,当然,审美趋向的变化使武侠电影一方面要在技术上取悦受众、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同时要求武侠电影在情感上贴合受众、符合受众普遍的价值追求。除了受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武侠电影的自身发展路径也要求武侠电影不断进步、要时刻保持时代感和新鲜感、根据以往经验不断创新,不断拍摄出更多更好、更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武侠电影作品。 关键词:武侠电影,审美特点,时代性,发展,新路径 一.武侠的内涵 侠者,重义、尚武、轻生。他们可能身带长剑、脚踏快马、落拓长衫、对月痛饮。他们劫富济贫,救人于危难水火之中;他们心系天下,拯民众于困苦急难之时。勇敢、无畏、担当,他们以信义著称,以勇武畅行。 侠,在中国古语中与俜、甹两字相通。汉代许慎撰《说文解字》有:“侠,俜也。从人夹声”。“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由此推论,所谓侠士就是俜士,即甹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今人谓轻生者曰俜命,即此俜字”。此字译成现代汉语即为拼命、搏命之意。① 《说文解字》中侠是“以力辅人”的意思,后来才发展为指尚武重义、急人危难的任侠之人,同时其原意仍被沿用,在《汉书·季布传》、《史记·游侠列传》、《韩非子·五蠹》中均有记载。“侠”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生存于中国社会,非官非士,是被统治阶级——平民百姓里一小撮不那么安分的人,他们没有封建特权,却以一己之力为民请命、为国安邦,在不同的封建王朝书写不同的游侠史笔。闻声明者,如专诸、要离、聂政、锯魔,非显声者,更是不可计数。这些侠士使中国历史不仅仅是一部封建王朝的兴衰史,更是一部凝聚着普通大众生活的血泪史,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底蕴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底蕴 内容提要:中国武侠电影几经浮沉,不断的发展变化,最终走向成熟。它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描述中国的武侠行侠仗义的故事,用“武术之舞”践行侠义精神。中国武侠电影始终在电影市场上经久不衰,很大原因在于它的“文化底蕴”,因为“审美文化离不开直接的娱乐性,但仅有娱乐性是不够的,只有当其与文化中更根本更深层的东西融合起来时,才富有价值。”中国武侠电影正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美学、武术等形态,并且把民族文化的底蕴——民族精神凸现出来,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中国武侠电影;文化底蕴;审美价值 近几年来,我看的武侠电影有李安的《卧虎藏龙》、吴宇森监制的《剑雨》、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刘伟强导演的《精武风云》、陈树凯的《八卦宗师》等。这些中国武侠电影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粹,其中著名导演李安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以其特有的中国审美文化意蕴震惊世界,获得奥斯卡大奖。对中国大众读者而言,中国武侠电影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文化样式。中国武侠电影为何深受广大读者青睐?因为它们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中国武侠电影表现的侠义精神 中国武侠电影不仅有精彩的武打镜头与巧妙的构思,还以快意恩仇和神奇武功吸引读者。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是“文以载道”,基本构成方式是在作品中构建善恶、正邪的对立。武侠电影也是这样,“武”承担了载体职能,在展开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道德判断。我们从武打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归属。侠义精神作为武侠电影的类型规则,在随武侠电影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的能指和不断扩大的所指。具体说,固定的能指是由小说、传奇传承来的,经过筛选表现为快意恩仇、济困扶危、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等文化主题,不断扩大的所指是对爱、人道主义、情的容纳,使侠义精神在豪气与阳刚之外添了一缕人性阴柔。中国武侠电影中侠义精神的呈现主要是由侠客的行动及侠客的态度气质表现出来的。 在武侠电影中,胸怀侠义的侠客通常武功高强,武功或出自少林、或出自武当,从不暗下毒手,不会随便出手伤人;而坏人则相反,武功来路不正,滥杀无辜,下手狠毒。还有,在中国武侠电影中,体现着行动大于思想,侠义观念大于一切,为保知遇之恩,侠客们表现出无往而不前的豪迈大气;浪迹江湖,侠客们表现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气;为国为民,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 自20世纪初,香港武侠电影便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在经 历了多年的发展与衍变后,成为了中国电影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香港武侠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手法,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与喜爱。本文将从发展历程、代表作品以及衍变趋势等方面来探讨香港武侠电影的演变。 香港武侠电影起源于上个世纪初,一开始主要受到上海武侠小说的影响。1913年,由陆荣廷执导的《紫微星君》被公 认为香港武侠电影的先驱作品。这部电影以江湖英雄传奇为题材,描写了一个崇尚侠义和武艺高强的主人公的故事。当时的香港武侠电影注重英雄主义精神的宣扬,而且还受到中国传统武术和剑术的影响。 与此同时,香港武侠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香港武侠电影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这个阶段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电影创作者,如袁家康、李小龙、李仁港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香港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 其中,袁家康执导的《黄飞鸿》系列电影是香港武侠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系列电影以传奇武术家黄飞鸿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表现他在战胜邪教和不公正之势力时所展示的英勇和正义感,传递了弘扬侠义精神和推崇社会正义的价值观。 而李小龙代表作《死亡的面具》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武侠电影。这部电影采用了真实的格斗技巧和无厘头的黑色幽默手法,使观众们对传统武侠电影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李小龙的死亡,也使得观众们对香港武侠电影角色命运的走向进行了深思。

随着时代的变迁,香港武侠电影也逐渐发生了衍变。在80年代以后,香港武侠电影开始融合了更多的情感元素和现代社会背景。例如,由无线电视台(TVB)制作的《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以及张曼玉和李连杰主演的电影《东邪西毒》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与此同时,少年武侠题材也开始兴起。该题材强调着青年人面对困境时所展现的勇气与责任感,尤其体现了社会对年轻一代成长的期望。这一趋势在电影《东邪西毒之风云再起》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该影片通过主人公寻找自己的使命和价值的过程,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让年轻观众引发了思考。 总结起来,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前期对侠义精神的追求,到后期融入现实社会背景和情感元素等,不断创新与变革。无论是在故事情节、拍摄手法还是人物形象上,香港武侠电影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香港武侠电影的演变也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缩影,体现了中国电影不断挑战与突破的精神 综上所述,香港武侠电影在探索传统侠义精神的同时,不断创新与变革,融入了现实社会背景和情感元素。通过真实的格斗技巧和无厘头的黑色幽默手法,观众们对传统武侠电影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李小龙的死亡引发了对香港武侠电影角色命运的深思。80年代以后,香港武侠电影开始融合了更多情感元素和现代社会背景,并出现了少年武侠题材,强调青年人的勇气与责任感,引发了年轻观众的思考。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缩影,体现了不断挑战与突破的精神。香港武侠电影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引言 中国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之一,凭借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激烈的动作场景,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的认可。这些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武术的精髓,还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武侠电影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一、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武侠电影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正是在这个特殊的 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混乱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武侠片逐渐崛起,填补了人们对于梦想、正义、英雄主义的渴望。 毛泽东主席说过:“我们一定要培养一批‘武侠’,真正的英雄。” 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武侠电影开始充当起了思 想启蒙的角色。它展现了一个个英勇无畏的侠客形象,激励人们敢于反抗压迫和追求自由。二战时期,武侠片成为了民族自尊心的象征,电影中英雄形象充满爱国情怀。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武侠电影进入了黄金 时期。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以及导演的创新意识,使得武侠电影的制作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著名导演张彻的《大闹天宫》和程小东的《大汉天子》等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1970年代后,中国武侠电影开始走下坡路。这个时期, 中国社会正面临诸多的经济和政治问题,电影市场疲软,电影制作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然而,中国武侠电影并没有消失,它在80年代重新崛起,并迎来了一代新的电影

人的崛起。 二、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精神 1. 侠客精神 中国古代武侠的核心精神是侠客精神。侠客是一个有责任感、正义感和仗义疏财的人。这种精神在武侠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武侠片中的侠客们通常是为了正义和保护弱者而战斗,他们在冒险中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自我牺牲和强烈的道德情感。侠客的精神代表了中国人民追求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道德坚守。 2. 人生哲理 中国武侠电影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些电影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武侠电影以侠客的修行为线索,展示了追求完善自我的过程。例如,张艺谋的《英雄》表达了个人牺牲和社会和谐之间的矛盾,以及为了大局着想的决断和奉献。从侠客的修行路径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 中国传统文化 武侠电影还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传统建筑、服饰、音乐以及对于古代文化的描绘,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们常常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例如勇气、荣誉、忠诚和孝道等。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让人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和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 中国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宝贵的财富,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动作场景和丰富的人生哲理,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了世界。武侠电影中所蕴含的侠客精神、人生哲理和中

武侠电影的发展前景

武侠电影的发展前景 摘要: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区别于西方的民族标志之一,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进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开创了一种新的面貌、气象与格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现今电影已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在这个电影不断泛滥的世界,武侠电影要求得自己的一片沃土,其发展前景如何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情绪释放 3D技术商业化 正文:武侠电影不仅深得中国观众的支持,而且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的一个缩影,武侠电影在面对现实挑战时,应适时调整策略,积极寻求生存发展之道,注重和挖掘本身的文化底蕴,去争取世界观众,但也绝不能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武侠电影须得继续留住中国观众的拥护和喜爱。武侠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其规模巨大,参与者众多,形态趣味丰富。随着它的不断变化发展,逐渐摆脱了武侠电影初时的文化概念,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符号概念式的东西,虽然突破传统武侠电影的模式,但如今影片竞争激烈,武侠电影走下坡路,其要想做大做强,让偌大的世界腾出一块小天地给自己,武侠电影就须展现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元素,以此为生命点,才能真正征服全球观众,这倒出一句话的真正内涵,“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试析武侠电影的前途,它在未来的道路上朝向何方,值得中国民众的关注。 (一)减弱影片的残酷性 当今社会,作为观众,看武侠电影的实质更多是在寻求一种宣泄或使得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以前使尽浑身解数追求血腥、暴力的武侠电影已大大失宠,现在的人们不乏血腥、暴力,面临竞争,生活等压力,喘息已成难事,空闲之余借助武侠电影是为了缓解紧张情绪,寻求快乐满足感。如果武侠电影还是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装扮成井中之蛙或装在套子里的人,自以为高高在上,不进入观众需求市场就能想象出影片利益颇丰的景象,一味表现血腥等,那毫无疑问,“反客里空”现象也会在电影天地中淋漓尽致的上演。顾客就是上帝,观众的收看率就是影片存活的本钱,武侠电影应跟随观众的步伐前进。由此,减弱影片的残酷性是理所当然的。 (二)追求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 当今时代是青年人的时代,青年人的时代是追求刺激-绚丽的时代,青年人是武侠电影想要获得长足发展的潜在观众。武侠电影为了求得自己一片沃土且不淡出观众的视线,为了求得阳光下的地盘和生存空间,拼命追求大制作、大场面,虽然这已屡见不鲜,我相信这种做法会继续延续下去,美国大片已吸去了太多眼球,中国武侠电影不能放任自由,我们也得采取一些努力,抢夺观众的眼球,武侠电影利用现今高超的技艺做出超虚实的画面,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心理元素,勾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同时在影片中涉及大量技术制作和人性情感,无论是场景的选择还是动作场面的设计,大制作-大场面随处可见,这使得人物塑造上更是个性鲜明、善恶有别。同时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强烈需求-追星热,影片大多启用大明星,强大的明星效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从长远看,此举会将影片之路越走越窄,但此举会持续到很久的将来。但它也是武侠电影将能赢得观众重大喜爱的有力杠杆。

探析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探析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中国武侠电影自20世纪初开始兴起,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大特色。武侠电影以武功、侠义、情感为主题,其中的武术打斗场面更是成为电影的一大亮点。随 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将探讨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是如何体现的。在武侠电影中,往往有大量 的武打场面,主角和反派之间的激烈战斗成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这种战斗场面 往往包括精彩的武术动作、激烈的打斗对决和血腥的伤亡情节,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武侠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在中国武侠电影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电影通过激烈的打斗场面来展 现暴力美学,比如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战斗场景,在舞台上的刀光剑影之间展现了武侠 的激烈冲突。有的电影则通过暴力情节和血腥画面来表现暴力美学,比如电影《英雄》中 的屠杀场面,通过精美的视觉效果展现了战斗的残酷和残忍。无论是怪异的武功、恶搞的 打斗还是惊险的追逐,都是武侠电影中暴力美学的重要元素。 暴力美学的存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是一种 让人感到震撼和刺激的艺术形式,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升电影的艺术价值。也有人 认为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过于强调情节的血腥和暴力,容易引起一些负面情绪,甚至对 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暴力美学在武侠电影中的表现方式、程度和对观众的影响成为了备 受关注的话题。 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武侠电影中的武功、侠义和情感,源自中国古代的武士精神和英雄传说,这些元素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和展现。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侠文化也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一大特色,因此暴力美学在武侠电 影中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展现。 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也需要审慎对待。在表现暴力美学时,电影制片人需要兼顾观 众的观影需求和社会的价值观念,避免过度强调暴力情节和血腥画面,否则可能会触犯观 众的情感底线,引起不良社会反响。社会各界也需要关注武侠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通过 合理的监管和引导,确保武侠电影对观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是一种值得探讨的艺术现象。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 延续和展现,又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代的武侠电影制片人需要审慎对待暴力美学,引导观众正确看待电影中的暴力情节,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表现方式和 社会的引导,武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将能够更好地为观众所接受和欣赏。【方家汇】

关于中国武侠电影的美学思考——以电影《东邪西毒》为例

关于中国武侠电影的美学思考——以电影《东邪西毒》为例祝若芷 【摘要】武侠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侠客为典型人物,以不同寻常人物性格因素和人生轨迹为主线,宣扬侠客精神,带我们走进一个与都市不同的江湖.中国以其特有的武侠题材电影以及武侠精神常为人乐道.抛开传统武侠电影的套路,以《东邪西毒》来审视新的“武侠”之美,这种美感已不仅仅在于服饰、精神,更有其别具一格的人物性格心性美、文化美以及观者对美的不同感知.在影片中,每位人物的凄绝与纠结,营造了一个很高的悲悯视角.我们未必要去寻求“美”这个孤独的字眼,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在他们谈笑风生、孤傲绝望及日常生活环境的习俗中,都可以领略到“美”的真谛.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2页(P101-102) 【关键词】武侠;悲悯;凄绝;《东邪西毒》 【作者】祝若芷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国的武侠电影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路思想,其中美学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武侠电影登上了银幕,并逐渐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一种中国标志性剧作,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众多荣誉。

说到“武侠”,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金庸和古龙先生给我们带来的一部又一部作品,构成了我们现代人思维中的“武侠世界”。“武侠”这个独特的代名词,拥有着另一个世界的灵魂,在这片江湖里,给我们展示着另一种精神、情感。 武侠的世界自然少不了武功,这种武功是武术的一种延伸,武斗的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打斗,这些招式的交融也是蕴含了对武侠的美学理解的,它与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和人物造型相关联。所以武术进入中国电影后,就不单单是挥拳踢腿的武术,而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王家卫导演拍摄的武侠电影《东邪西毒》,描述了大的江湖背景下小儿女的生活,但又不乏大家风范,充分展示了武林的磅礴气势,好似一部武侠史诗。 《东邪西毒》取材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主要讲述了六位主要人物复杂的情感纠葛,每个人物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东邪西毒》区别于传统武侠电影题材的地方在于,传统武侠电影的主题集中在武林称霸、复仇复位、情爱纠葛等方面,而在王家卫这部影片中,并没有走这些传统的套路,而是对江湖和侠客的一种探讨和重新诠释。电影在金庸与武侠的大旗遮盖下,把江湖儿女比作是在都市中穿梭的顾影自怜的舔伤群体,在遮遮掩掩进进退退中摸索着各自的爱情。它是一部看似没有情节的电影,为了平衡内容的缺失,以符号化的象征形式来叙事,但是这种符号化势必会在演员的表演上造成一定的问题,比如演员对角色的处理为了提升到概括的形象高度而造成像舞台剧一样脸谱化,但影片内在还是有深刻的寓意的。《东邪西毒》的画面形式感很强,影片中有很多光影的细微处理。光影效果对故事、人物的心理是一种暗示。传递了一种潜在的美感。如影片中出现的鸟笼,慕容嫣常常望着它发呆或自言自语,而这鸟笼,就暗示着一种欲飞不能,把自己牢牢地锁在了情感的枷锁中,这种禁锢的美,美得那么绝望,那么凄凉,那么破碎。鸟笼的光影打在她的脸上,一块一块的,映射出她的内心情感就像这光影一样,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而她又一直在寻找情感的出口。美感是与人的生命紧密相联的,是直接的

论武侠电影与主题音乐的审美意境

论武侠电影与主题音乐的审美意境 作者:王月明 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11期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和佛家等众多各有内涵的特质文化,这些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广大民众在长期实践生活中积淀而成,是众多智者毕生奉献出来的精华。作为深受墨家思想影响的武侠文化,一直流行于广大社会民间,他们侠义情怀、潇洒自由、伸张正义等精神深深融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国的武术不仅是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更是深受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历史文化。传统武术与现代声像、音乐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一部部电影经典之作,武侠电影里的诱人招式、优美歌曲、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向外传播的重要精神文化。 中国武侠电影总是带着神奇与迷人的色调,江湖道场的侠骨柔情、荡气回肠,英雄们追求自由逍遥的生活环境,梦想与红颜知己快意人生,期待与豪杰友人对酒当歌,行走江湖路上的笑傲闲谈。一部好的武侠影片,小到能打动观众的内心世界,大到能够艺术反映一个时代,传播江湖人物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江湖之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环顾中国电影,成就了李小龙、徐克、洪天宝、袁和平、程小东、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赵文卓、杨紫琼、章子怡等一批国际巨星,辉映世界影坛,不仅是华人的骄傲,还是民族的丰碑,更是把中国文化传播世界。在武侠片中,《男儿当自强》《少林少林》《牧羊曲》《精武英雄》《信仰》《一生所爱》等众多主题曲成为传达江湖人士的独特心声,或慷慨激昂,或优美动听,或温婉多情,或瑰丽凄美,不仅唤起了潜藏于中国观众内心的英雄豪情,更是传播了民族鲜明的音乐特色,渲染了浓郁的江湖文化,造就了一部部经典的武侠影片。 一、自强不息与刚健有为审美型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刘邦在当皇帝回家时也不由得歌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曲何等刚健,何等自强,何等气魄。中国近现代以来与西方对抗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不管晚清政府和欧美列强签订多少不平等条约,不管日本多么凶残侵略中华大地,但中国人民没有真正屈服,没有失去民族自信。电影《男儿当自强》的主题歌曲就是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的经典表现,深刻生动表现了黄飞鸿不畏强权、勇于抗争、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胆似铁打骨如精钢,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我发奋图强做好汉,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儿汉比太阳更光,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看碧波高壮,又看碧空广阔浩气扬,我是男儿当自强,强步挺胸大家做栋梁做好汉,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做个好汉子,热血热肠热比太阳更光!”由武侠谱曲才子黄霑和林子祥合力打造的这首配乐,将中国音乐和西洋音乐完美结合,其曲调激情高昂、雄浑有力,其歌词豪迈大气、荡气回肠,与电影主题相得益彰,烘托出影片的史诗气度,将我堂堂中华男儿的威武形象传颂四方。《男儿当自强》气势浑厚、节奏鲜明,对音乐整体画龙点睛,它的强劲有力,更恰到好处

论中国新武侠电影中侠义精神之嬗变

论中国新武侠电影中侠义精神之嬗变 作者:谢衍达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5期 摘要: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虽然审美趣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欣赏趣味的民族性并没有消失,正如深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侠义”一样,它也是不会消失的。或许现在的这些所谓武侠影片在后人的眼中会成为新浪潮开启的一个过渡时期,也有可能会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沉寂的标志。现今中国的新武侠电影中,淡化了侠义精神,失去了对于阳刚之气的崇拜,去注重儿女情长,浪漫唯美,复杂化的造型语言与丰富的情感表现造成观众价值观的改变,从而导致武侠电影中侠义精神的嬗变,本文讨论的正是这一点。 关键词:侠义精神;新武侠电影;转变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一、观众价值观的转变:对于复杂化审美体验的要求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日新月异,电影业同样随波逐流。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融入电影之中,科技在进步,观众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舊式的武侠电影无法满足观众们对于审美的需求。简而言之就是观众的审美要求提高了,这些过时且不复杂的“纯”江湖无法带动观众的情绪,无法供观众消费剩余的精神了。各类影片在消减“熵”的过程中不断地在综合各类元素与类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剧情越来越多样化,在大环境下,武侠电影也做着它应有的改变。 作为工业体系中的一门艺术,电影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而转变,武侠电影亦不例外,观众的审美走向决定着武侠电影的走向,如果武侠电影依旧走着老路,观众观影之时便会觉得这部电影仿佛实在侮辱他们的智商一般,听到一句台词便知道下一句台词,看到故事的开头便预测到了故事的结尾,索然无味,反而越是看不懂、猜不透便越是有人去看,认为这才是消费电影的目的。观众的审美复合性在提高着,既然观看的是武侠电影,那么他就不能是单纯的武侠电影,悬疑、惊悚、奇幻、冒险、爱情,什么都要有,什么都要合情合理,这显然已经不能单纯地称之为武侠电影了。国内的各大电影网站显然也早已发现了这一点,总会标明影片的类型有哪些,甚至武侠电影的类型中都不写武侠,而是以“动作”二字代替之,这显然更合时宜。可是在这一转变中,我们反而失去了武侠这一类型,我们看到的不是侠义,不是侠士,而是动作与剧情。那么,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当中的侠义精神我们又该从哪里找寻,武侠电影的意义我们又该如何阐释,武侠、侠义精神这些词也都真的已经过时需要重新定义了吗?

从电影音乐看中国武侠动作电影发展演变

从电影音乐看中国武侠动作电影发展演变 武侠动作电影的发展起于1928年,历经发展与变形,在中国影坛掀起一次又一次高潮。武侠动作电影中的音乐,从最初的纯戏曲配乐到如今的多元音乐风格,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演变发展过程。从电影音乐角度来看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发展演变,大致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无声戏曲”中的“纯粹武打” 武侠动作电影的最初形态,应该是带有“武打元素”的戏曲电影。我国出现的第一部带有“武打”成分的电影是《定军山》,在这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可称為“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影片也大多以京剧演出剧目为主要拍摄对象,当时正处于无声电影时期,银幕上的武打动作并无背景音乐的烘托,而这个时期的观众由于长时间受过戏曲艺术的熏陶,在潜意识中为影片的画面配上了相应的锣鼓点。 二、“现成乐曲”之下的“生搬硬套” 此后的幾十年中,动乱、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让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制作资金的有限和对于电影音乐作用的无意识,让电影制作人开始选择已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乐曲充当电影配乐。“标签化”的音乐作品重复出现在某些固定的情节之上,使得这一时期的武侠动作电影稍显“生搬硬套”的僵硬感。比如当时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四川将军令》、《十面埋伏》等常常被用来表现激烈的打斗场面;《闯将令》、《小刀会》则用来表现壮观的场景或大批量的人群。 三、“西洋音乐”中开启“武侠飞跃” 20世纪60年代,著名导演张彻提出“以动作片代替现行的阴盛阳衰的文艺片和歌唱片”线路,开启了“新派武侠影片”之路。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配乐从之前的生搬硬套迭变为以电影情节为主的重新创造,武侠动作电影不再单纯以武打动作为主要卖点,而更多地以音乐配合故事的讲述和发展,真正起到背景音乐应有的作用。在张彻的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